德育論文(精選5篇)
德育論文范文第1篇
(一)確立學校德育目標
1.將高遠的志向作為德育培養(yǎng)的目標。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個人內心對某一事物或者目標的向往,并為這一向往而付諸努力的過程,能夠突出展現(xiàn)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不斷追求的一種積極昂揚的精神。高遠的志向,不僅能夠體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內在層次性,同時還能夠體現(xiàn)時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fā)展中,要將自強不息、不懈努力、奉獻祖國等作為培養(yǎng)學生高遠志向的主要內容,使得學生能夠懷有遠大抱負。
2.將高雅的情趣作為德育培養(yǎng)的目標。
情趣是一個人擁有的情調趣味,或者是這個人內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對于一個人道德影響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積極的、文明的、健康的,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科學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時也與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論發(fā)展中,要明確地將培養(yǎng)學生高雅情趣作為辦學目標之一,積極開辦學校禮儀教育、文化藝術節(jié)、讀書節(jié)、志愿服務活動等人文娛樂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審美觀,增強學生對美的理解和欣賞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他們能夠養(yǎng)成高雅的情趣,擁有一顆美麗的心靈的同時,也能將未來的世界創(chuàng)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確學校德育內容
學校德育內容的明確要求學校能夠充分利用學校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促進其在教育理論中的發(fā)展。
1.物質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學校的建筑設計、空間設計、人文景觀設計以及園林綠化情況等所展現(xiàn)的風格形態(tài)。一個學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樣式主要通過物質文化資源呈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物質文化資源是學校文化存在的基礎。只有對學校的自然環(huán)境及人文環(huán)境進行科學的規(guī)劃和設計,才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狀態(tài),凸顯出學校本身及學生的自身道德價值取向。由此可見,學校德育的建設離不開物質文化資源的建設,學校應從各個場館、校舍、廣場、雕塑等文化建筑開始,豐富學校精神內涵,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校德育能夠充分融于教育理論發(fā)展之中[3]。首先,在建設學校場館及校舍等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將古典因素與現(xiàn)代元素結合起來的方式,展示學校濃郁的人文教學氛圍,更新陳舊的配套設施,營造出新的教學精神風貌。通過建立學校博物館、陳列館、紀念園等能夠展現(xiàn)學校發(fā)展歷程的館區(qū)、園區(qū),充分凸顯學校長久以來積淀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同時有效促進學校文明的繼續(xù)傳承。同時,學校還可以在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當?shù)匚幕膬?yōu)秀內涵,進一步豐富學校的文化底蘊。學校廣場的建設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在廣場的適當位置設置一些與學校校訓、校風等密切相關的雕塑,凸顯學校文化主元素,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另外,還可以通過積極成立心理咨詢室、網(wǎng)絡實驗室、自動錄播室、演奏廳、體育館、創(chuàng)作室等能夠充實文化內涵的專用教室,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情操,為學生的德育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其次,還可以對校園內的植物種類、園林廣場、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現(xiàn)出學校辦學的“生態(tài)文明”、“和諧開放”、“開拓創(chuàng)新”等價值追求,例如可以將學校的主要道路命名為“致遠路”、“求實路”、“思源路”等,將學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為“格物樓”、“育才樓”、“知行樓”等。另外還可以在學校辦公樓、行政樓以及宿舍樓等樓梯間的墻面上張貼一些能夠展現(xiàn)學校校訓、學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學校美術班學生的畢業(yè)創(chuàng)作作品等,同時也可以在教學樓的樓梯間墻面以及教室墻面上將一些能夠體現(xiàn)學校優(yōu)良學風的人生格言、勵志格言等張貼上去,通過營造良好的辦學氛圍,時刻陶冶學生以及教師的情操,從無形中幫助學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樹立高遠的志向[4]。最后,學?梢酝ㄟ^提倡學生對校園環(huán)境進行自主設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將學校的德育辦學理念很好地灌輸?shù)綄W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學校與學生在道德精神層面上的統(tǒng)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資源層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資源層面主要包括學校發(fā)展歷史文化的沉淀、學校校訓以及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首先,一個學?梢詫⑵滢k學的理念濃縮在校訓之中。校訓能夠很好地將一個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來。校訓不僅是一個學校文化與歷史的積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練,更是校園文化與教學理念的體現(xiàn)。校訓作為校園核心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制定校訓時應該結合校園文化突出校園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訓為例,“飲水思源,寧靜致遠”。[5]該校訓主要蘊涵三重含義,自強不息、精忠愛國、勇于承擔。這種校訓不僅能夠激勵師生的愛國情懷,更他們讓對未來懷一種積極寧靜的心態(tài)去創(chuàng)造。這對于學校、對于師生都是有積極的作用的。其次,歷史是學校的根,文化是學校的魂,學校應該傳承歷史,豐富文化。將學校的歷史文化價值不斷地挖掘出來,建設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課等為重點的課程,打造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體現(xiàn)老校的文化韻味,扎根文化基礎,進一步發(fā)揮出文化的勵志、繼承作用。另外,還可以通過建設校史陳列室,將校園風云史、傳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詞等呈現(xiàn)出來,同時還可設置貴賓接待室,接待一些外賓或是歷史研究人員。再者,還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墻磚,將對學校有貢獻、捐助者、優(yōu)秀師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墻磚上,介紹其光榮事跡,表彰其精神,讓師生以此為榜樣。除此之外,還可以開設相關的校史教育課程。把校史中經典的故事、人物事跡提煉出來,編排整合,作為教育新生的入學課程,為新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激勵學生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最后,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一個學校辦學的核心和信念所在,體現(xiàn)了一個學校的辦學方針及靈魂,是一個學校持續(xù)發(fā)展的精神動力。以某高校的辦學理念為例,“發(fā)展教育”,該教育理念總的來說,囊括了四個發(fā)展觀。即以學生為中心的發(fā)展觀、綜合且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以及增長極限觀。從理念的操作層面來講,可以將學生的發(fā)展過程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嘗試發(fā)展、自覺發(fā)展以及超越發(fā)展階段[6]。但就學生個體而言,“發(fā)展教育”的理念應該重點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做到不斷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從一個新的起點出發(fā),去嘗試、去發(fā)展、最后超越自我,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達到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學校德育在教學實踐中的發(fā)展途徑
(一)構建學校德育教育體系
首先,聯(lián)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種力量,建立起開放的德育體系。在學校方面,要成立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來統(tǒng)籌領導學校的德育工作,小組應當由校長擔任組長,組員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長、德育處領導、團委領導和年級部主任等。在社會方面,學校應該充分利用政治資源、法律資源、科技資源、環(huán)保資源、軍隊資源等,促進各種社會資源協(xié)調發(fā)揮作用,如可以聘請法律專家擔任學校的法制副校長等。在家庭方面,學校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通過學校開放日、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加強與家長的互動,鼓勵家長積極參與到對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來。其次,將團委、學生會和社團聯(lián)合會三股學生自治力量聯(lián)合起來,建立起學生德育管理的自主體系。依靠團委、學生會和社團委員會的力量,充分發(fā)揮三者對學生事務的管理協(xié)調作用,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德育教育工作中來,通過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一些大型活動,如讀書會、人文沙龍、體育競技、藝術展覽、志愿服務、科技大賽、暑期實踐等活動,將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學生活動中。此外,在學生自主組織的學生活動中,要注意發(fā)揮學校行政人員的管理協(xié)調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要鼓勵家長和其他社會成員參與到活動中來,以形成全員參與德育教育的局面,將德育精神普及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個角落,促進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構建學校德育辦學模式
1.架構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
學校德育教育要發(fā)揮學校德育教育管理平臺的作用,就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師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三級平臺的管理架構。第一級平臺以班主任為核心進行班級管理,第二級平臺以年級部為核心進行年級管理,第三級平臺以學校德育處為核心進行全校范圍的管理。三級平臺協(xié)調發(fā)揮作用,有利于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德育管理。要盡量避免包辦式德育教育,重視激發(fā)學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次,在學生管理層面上要建立起由團委、學生會、社團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管理的學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以學校中學生自治的各個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學生社團、學生協(xié)會等為主力,立足于學生的利益,在學校的指導下和教師的協(xié)助下,進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師管理和學生管理相結合,共同促進、共同進步,有利于學校德育教育的成功開展。
2.營造學校德育教育資源網(wǎng)絡。
德育網(wǎng)絡營造的關鍵在于資源的整合和優(yōu)化配置,學校、家庭、社會等都是德育資源的重要來源。首先,在校內資源方面,要充分重視校訓的作用,注重校訓的內涵,將勇于承擔、自強自立、精忠愛國等理念融入校訓之中,通過校訓感染學生;此外,編寫相關讀本,講述校訓精神、學校歷史等等,作為學生德育課程的必讀書目。選拔德育骨干對校訓進行專題研究,開展校訓解讀課堂講解研究成果也是發(fā)揮校訓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學校推進德育主題教育,可包含多個主題,如責任意識教育、法制知識教育、公民意識教育、感恩父母教育、愛護環(huán)境教育、公德意識教育等等。最后,將家庭和社會的德育資源與學校的德育資源相結合,建立起德育資源網(wǎng)絡,讓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會中持續(xù)開展。
3.鑄造學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視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心理輔導活動和心理知識培訓活動。依靠學校負責心理教育的專職教師,建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視學校師生的身體素質,規(guī)范體育鍛煉活動和課間操活動,在體育鍛煉活動中鍛煉學生的紀律意識和團隊意識,增強他們的體質,打造有學校特色的陽光體育;最后,注重學校德育主題教育的針對性,增強其時效性,打造有學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結束語
德育論文范文第2篇
1.人的生命具有三個層面:肉體生命、社會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肉體生命是人之為人的生命前提,是人生存的載體,是人的精神特性和社會文化本質的物質基礎。社會文化生命是指,人是社會的一員,個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個人與他者具有必然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使人的生命超越了生物個體的規(guī)定性,進入到普遍的族類生命活動之中,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精神生命即是指,人是一種有思想、有意識的精神性存在,人不斷地追問生存的意義。美國哲學家赫舍爾認為,“人的存在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存在,它總是牽涉到意義。意義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甚至將“人的存在”與“做人”區(qū)別開來,認為“人的存在”遠不如“做人”重要。做人,即成為人,即立身處世。人如果不成為人,仍舊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充塞著一種“存在物”,從生物學上講,他們可以算作人類,他們存在著,活著,但他們缺少一種可以從精神上把自己與生物區(qū)別開來的性質。人之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關聯(lián);做人,就是這種關聯(lián)的具體表現(xiàn)。人總是試圖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追問生活的意義,人在追問生活意義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認為,人不僅有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滿足雖然要以滿足物質需要和物質生活為前提和基礎,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經產生,就會成為相對獨立性的因素作用于人的行為,影響著人的活動,這種影響力量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素質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并且在一定的條件和情形下會有比物質需要更大的動因作用。
2.馬克思非常重視精神需要及其滿足,并希望通過教育、發(fā)展文化等途徑使人得到精神食糧從而滿足精神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也認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而且“高級需要的滿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觀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寧靜感,以及內心生活的豐富感”?傊,人不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豐富與動物界區(qū)別開來,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斷滿足是人成其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也是人的發(fā)展的根本體現(xiàn)和根本要求。然而,我們的社會在轉型,人類不斷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出新的精神世界,盡管帶來了一些社會新元素,但總體上還是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機、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現(xiàn)象。如何解決?路在何方?“在一個意義世界正在發(fā)生動蕩、轉換,意義處于低迷、失落的危機時代中,教育在人的意義世界建構中更是承擔著十分艱巨的任務。”的確如此,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據(jù)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人的身心施加影響,以促進人的各種素質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他自己,因此,教育應以人為本,應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豐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滿足。教育應承擔起人們精神家園建構的使命,特別是德育,因為“從生命及其意義創(chuàng)造的角度審視教育,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教育的一個莊嚴使命:教育作為人類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可以在生命和意義創(chuàng)造之間架起橋梁,激發(fā)、助推生命的意義創(chuàng)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種“實踐———精神”的掌握,體現(xiàn)了實踐與精神的統(tǒng)一、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實然與應然的統(tǒng)一。就實踐與精神的統(tǒng)一而言,道德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意識形式,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因此它既是一個關系范疇,也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依靠社會輿論、信念、習慣、傳統(tǒng)和教育來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為準則的形式出現(xiàn),用以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從而實現(xiàn)道德的意義和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又是實踐的。而現(xiàn)實與理想的統(tǒng)一、應然與實然的統(tǒng)一,則體現(xiàn)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價值目標。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為評價和選擇。道德評價以人們實然的行為為對象,向行為者發(fā)出行為應當?shù)闹噶。“應當”立足于實然和應然,但又不等于實然,“應當”是對實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統(tǒng)一,是從實然向應然的過渡。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本身就包含著實然和應然的辯證統(tǒng)一,它以推動人們行為從實然到應然為目標,讓人從現(xiàn)實出發(fā)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過使人們的行為從實然轉化到應然而實現(xiàn)的,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規(guī)定性。德育,作為培養(yǎng)人的道德素質,即人的德性的一種實踐活動,應根據(jù)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質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們的現(xiàn)實行為是怎樣的,而在于使他們認識到人的行為在特定環(huán)境下應當是怎樣的,人類行為的理想狀態(tài)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這個理想。按照某種高于現(xiàn)實的道德理想去培養(yǎng)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這種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質。所以,德育的本質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園是人作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園是生命存在的意義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學校德育如何不斷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失落走向擁有、從貧瘠走向豐富、從衰弱走向強大、從現(xiàn)有走向應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構人們的精神家園,讓每一個人能充分展現(xiàn)自己有意義、有價值、昂揚燦爛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個民族在其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通過不斷的積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種文化反映了該民族成員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倫理觀念、傳統(tǒng)習俗等深層結構的內容。這種深層結構的文化及其所承載著的價值體系,充分地反映著文化的民族性,這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基因密碼。正如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所說的:“一個沒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個沒有靈魂的肉體,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著自己獨特性的肉體之中!闭軐W家張岱年也認為,“如果喪失了民族文化獨立性,就會喪失民族獨立性;喪失了民族獨立性,就淪為別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國家都在努力保護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稱之為“軟權力”或“軟實力”。確實,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橫行的世界里,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命運是大不相同的。美國哲學家亨廷頓認為:“軟權力只有在硬權力的基礎上才成其為權力。硬的經濟和軍事權力的增長會提高自信心、自負感以及更加相信與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軟權力更加優(yōu)越,并大大增強該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對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教育應堅持民族性原則,民族性應滲透到國民教育特別是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給教育一把開啟人的心靈的可靠鑰匙”,“教育訴諸于民族性,永遠會在人的活躍而強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幫助”。中華民族歷經世代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構筑了我們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家園,這是一個不斷疊加的過程。一方面,我們每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基礎就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創(chuàng)造的精神家園,享受著精神家園的恩澤,獲得豐富的營養(yǎng);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又不斷地鑄就和豐富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家園根繁葉茂,四季常青,綿延不絕。就精神家園對人生的意義而言,個體從出生之日起,就生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處在與這種精神的互動中,獲得這種精神的呵護、熏陶和培育。這就是能夠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走向主體內心的過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走向民族文化,走向民族精神,從而實現(xiàn)對民族精神的擁有和掌握;另一方面進行自我建構,這個過程不僅僅是適應文化的過程,更是個體精神建構的過程。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靈魂,民族性原則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導原則。民族性是“國家的歷史生活的唯一源泉。一個民族的教育與這個民族的民族性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lián)系”。一種教育如果不根據(jù)民族性原則建立起來,就不可能成為民族發(fā)展歷史過程中的積極手段,不可能對社會歷史的發(fā)展產生良好的影響。
德育論文范文第3篇
一、關于德育模式的含義
研究德育模式,應該先弄清“模式”一詞的含義。“模式”一詞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與手有關的定型化的操作樣式,它最初只是指對操作過程的經驗性的概括,以后這一詞上升到更抽象的意義,一般通用為“方式”。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紀后社會活動的多樣化,又從“方式”中分離出來,意指某種方式中的具體的定型化的活動形式或活動結構!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定義:“模式,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美國兩位比較政治學者比爾和哈德格雷夫認為:“模式是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庇说つ崴埂溈鼱柡腿鸬淙怂刮摹氐聽枏膫鞑W角度將模式看作是:“用圖像形式對某一事項或實體進行的一種有意簡化的描述。一個模式試圖表明任何結構或過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睆囊陨纤觥澳J健倍x的發(fā)展狀況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簡約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體的事實經驗,它是一般原理與具體條件相結合,原理的共性與具體的個性相結合而形成的活動結構的活動形式!澳J健笨梢愿行У貛椭藗冞M行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我們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關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維利等譯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講到:“德育模式是一種考慮教育機構中關心、判斷和行動過程的方式。它包括關于人們如何發(fā)展道德的理論觀點以及促進道德發(fā)展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在國內,由于德育的改革實驗及國外德育模式理論的引進,德育模式問題也受到關注,其定義也得到一些探討。有的把德育模式歸入方法范疇;有的強調它與方法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表現(xiàn)出特定的結構與活動序列;還有的認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論以簡化的形式表達出來。究竟如何把握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與講授、談話等德育方法顯然不屬同一層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計劃,計劃是它的外在輪廓,僅此不足以揭示其內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論,至少不僅僅是理論,它還內涵著程序、結構、原則、策略等,遠比純理論豐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計劃、理論、結構、程序等都是構成模式的某個要素或側面,對其中任何一項來定義德育模式顯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確切定義之前,筆者認為不妨這樣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經長期德育實踐而定型的德育活動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這個定義包含著理論指導、活動的結構與程序、實施原則、操作要領等諸因素統(tǒng)一結合構成的德育活動形式。
二、關于德育模式的比較
學校德育應實施開放型德育,要開展比較研究,橫向比,縱向比,才能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1、我國學校的德育模式。我國建國以來學校德育受政治運動干擾,搖擺較大。曾出現(xiàn)過德育途徑單一化、片面性的傾向。一時強調政治運動,就以運動替代德育;強調勞動重要,就以勞動壓倒一切;強調業(yè)務,就以智代德。這些片面的作法,都是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各種途徑的作用,實現(xiàn)德育目標任務的。人的品德是多種多樣的,品德結構又十分復雜,要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單靠一種德育模式、途徑是完不成的,必須采用多種方式實施德育,才能產生最佳德育效果。這些年來,不少學校采用的主要德育模式有:各科教學德育模式,主要通過挖掘各科教學內容的內在思想性對學生進行德育;社會實踐德育模式,強調德育以實踐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形成高尚的品德;組織活動德育模式,通過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組織開展的課內外、校內外活動進行德育;從環(huán)境角度講,還有班級德育模式,強調班級德育的基礎和主體;社會德育模式強調通過社會教育機構、社會輿論、社會交往施加德育影響;家庭德育模式,強調家庭是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的基礎,是塑造人們靈魂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從某一方面發(fā)揮了德育作用。
2、西方學校的德育模式。
(1)道德認知發(fā)展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道德心理學家科爾伯格等,認為道德教育的關鍵是發(fā)展兒童認知判斷的能力,他們把兒童道德判斷能力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階段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獲得成功。
(2)社會學習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班杜拉、米切爾等人。認為品德發(fā)展是社會實際影響作用的結果,因而十分注重社會榜樣、觀察學習等在激發(fā)動機促進學生品德發(fā)展中的作用。
(3)人本主義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心理學家羅杰斯、馬斯洛等,認為人生來具有自我實現(xiàn)的內在趨向,只有尊重人的發(fā)展,施以合理的教育,人就能獲得充分的發(fā)展,成為健全有效能的人。
(4)價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為美國拉斯、哈明、西蒙等人,認為社會是變化發(fā)展著的,不能僅傳授某種固定的價值觀點,而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價值,善于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擇。
(5)體諒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國的麥克菲爾等,認為在品德結構中最重要的是發(fā)展、關心、體諒別人,只要兒童能形成從別人的觀點和立場出來考察自己的道德行為,就能發(fā)展成有道德的社會公民。
(6)理論基礎建構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謝弗,謝弗對教師如何作出道德決定的關注超過考察學生是如何進行同樣的決定,它的模式可以為那些愿意開始實施道德教育計劃教師提供指導和鼓舞。
(7)價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羅爾德·庫姆斯、米而頓·穆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該模式在于幫助學生學習社會,學會以一種高度系統(tǒng)循序漸進的方法來作出道德決定,準確估計道德價值。他們提出價值分析更注重教學法。為了幫助學生處理解決價值問題,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威爾遜等,針對學生不具備一般道德知識和行為規(guī)范的問題,強調發(fā)展正規(guī)教程的品德教育。
(9)社會行動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弗雷德·紐暑,他提出了為了公民的行動而改變課程的主要注意中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建議學生既要學習有關課程也要參加社會活動。
(10)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認為人的道德行為是由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行動三大要素構成的,只有個體同時具備這三種內在一致的要素,融為一體,他的行為才能是道德的。為此,德育要根據(jù)這三個要素設計完整的教育規(guī)劃,研究防止各種不利影響,使道德知識教學與個體的道德行動相一致。
(11)四位一體的德育模式提出,必須從知、情、意、行道德的完整本質出發(fā),強調德育工作的整體性,把學校德育放在學校工作的整個過程中進行。即既注重道德知識教學,也重視通過各科教學進行;既注重知識的領會,情感的培養(yǎng),更應注重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
上面列舉的是西方主要的德育模式。
三、關于德育模式的啟示
(1)各種德育模式雖有差別,然而它們都是當代道德實踐的產物,都是對當代學校道德實踐的某一方面進行了探討,因而都有其存在的時代背景和研究的價值。上述不同的德育范型,實際上都應當看成是不同道德理論家和實踐者根據(jù)自己對道德的理解而派生的一種道德策略,一種理論分析和實施的系統(tǒng)。當代西方和我國學校道德理論界尚未形成一種主宰全局的范型,而是同時存在各種范型,正是這種道德理論范型的多樣化,反映了這一領域的廣泛復雜和尚待深入探討。無論作為一個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有責任了解這些范型,并研究出能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新的道德范型。
德育論文范文第4篇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階段發(fā)揮著“思想凈化器”的功能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思想發(fā)展的關鍵時刻,猶如一張白紙,畫上什么樣的圖案就呈現(xiàn)什么樣子的作品。小學教育作為人的啟蒙教育階段,必須對學生要進行正確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要教育學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塑造小學生人格的關鍵時刻,德育教育千萬不可忽視。所以說,面對社會上形形、五花八門的不良行為的侵蝕,必須加強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凈化學生的思想,給小學生一個健康、有利的成長環(huán)境。
(二)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主體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生力軍
在黨的十上提出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中國夢”的具體參與者,每一個中國人都肩負著這種神圣使命。而小學生作為祖國的希望,更是未來“中國夢”的主力軍,是民族的未來。在將來的日子里,他們將會成為社會的主體,他們是社會的繼承者,對社會文化具有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F(xiàn)代的德育教學的走向就是在社會中學習,并且終身學習,永遠都不能停止。在小學生處于成長的時候,給他們涂上濃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質的色彩,不僅會使他們終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國下一代整體的道德素質,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發(fā)揮頂天立地的作用。
二、當前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績總體來說是值得肯定的,教師通過各種努力在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但是,綜合看來,當前我國小學階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學德育教師專業(yè)性不足
教師是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學教育期間,教師在課堂教育中更是擔負著重任,教師對德育課程的理解程度和專業(yè)技能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率和預期的目的。然而,在當前的小學中,德育課程的專業(yè)師資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學校,是語文教師或者數(shù)學教師、音樂及美術教師兼任德育教師,在德育知識的專業(yè)技能方面缺乏系統(tǒng)的學習和培訓,教學活動經常流于形式,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教學成果。
(二)小學德育教學的形式單一
德育教育可以說是伴隨人終生的一種學習,它也是一種實踐哲學,離不開人的生活實際。而我國當前的小學德育教育,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和接受能力及小學德育教育的引導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課堂理論的灌輸和簡單的是非對錯的直接判斷教學,很少有學校給小學生提供深入社會實際的鍛煉機會。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學校課堂,教師灌輸?shù)募兝碚摰臇|西,在孩子們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談。
(三)小學德育教材不規(guī)范
教材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是決定教育內容和形式及教學時間安排的關鍵。然而,在當前我國的小學教育體系中,德育教材的內容和形式還有不規(guī)范的現(xiàn)象存在。有些教材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脫節(jié),空洞說教的成分居多,教師的教學只能是照本宣科,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德育教育的體會不深,缺乏明確可感的對象。另外,目前的小學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系統(tǒng)梳理,不能從傳統(tǒng)文化方面對小學生進行傳統(tǒng)德育培養(yǎng)。
三、對做好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建議改進
小學德育教學是新時期小學教育改革的議題之一,也是提高小學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筆者在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的前提下,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教育實踐,認為改進小學德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發(fā)揮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聯(lián)動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發(fā)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中國自足以來就有父母言傳身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著名的《顏氏家訓》就對子孫的教育問題尤其是德育問題提出過深刻的見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確指出,教育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家長應該積極行動,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應從平時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而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更是肩負著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從入學開始就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家長和教師的教育使孩子能夠真正認識到為什么是對、為什么是錯,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惡,教育孩子明禮誠信,積極向上。因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雙管齊下,發(fā)揮聯(lián)動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積極拓展校外德育實踐
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就明確指出:理論一定要聯(lián)系實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對理論的認識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應該是一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過程。學校課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種純粹理論的灌輸,如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而在實際生活中,必須讓孩子多參與校外實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兒院去照顧殘障兒童,這些深入生活的實踐活動更能讓小學生切身體會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愛幼。如教育孩子要愛國,培養(yǎng)他們的愛國情懷,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講述書本知識,還必須讓孩子切實感受到國家的偉大,感受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強烈責任意識,就應該帶小學生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接受紅色革命的教育,讓學生在感動中接受愛國主義的內涵。
(三)加強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德育教育
德育論文范文第5篇
一、認真鉆研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有些教師認為,一年級思想品德課,內容簡單,道理淺顯,容易說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慮教學方案、教學手段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結果教學收效甚微。要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明確道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教師就要認真地備課,科學地設計教學流程。如何備課?首先要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課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學了》一課中的“我將在這可愛的學校里學習、活動”一句,成人看來簡單,但對不到七歲的一年級學生來講,上學是生活的轉折點,是一件大事。他們頭腦中會產生各種想法,有新奇,有高興,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帶有疑問。
我們要緊緊抓住學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掛圖、幻燈、課本中的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回憶開學第一天,校門口“歡迎新同學”的橫標,老師、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門口迎接他們,并把他們領到教室等情景,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溫暖,集體生活的和諧友愛。由此可見,只有認真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教師才能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從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學方案,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這是上好課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樂,形象地講清觀點
形象生動地講清觀點,提高學生的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教學的重點,而關鍵是如何做到講清觀點、形象生動,千萬不要連篇累牘。要注意從兒童抽象思維不發(fā)達的特點出發(fā),并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活動、游戲、插圖、幻燈、參觀等,把道理寓于游戲活動和感性的認識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淺出。
三、加強行為訓練,促進知行統(tǒng)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