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中的故事(精選5篇)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世說新語》;《晉書》;小說;文體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9-0137-02
《世說新語》本是治文史者耳熟能詳?shù)墓诺涿詥柺酪詠,歷代就冠之以“小說”的名號。從《隋書?經(jīng)籍志》、《舊唐書?經(jīng)籍志》到《文獻通考》、《書目答問》等,都將其文體歸之為小說。故而,《世說新語》在我國古代被稱為小說是沒有異議的。那么,什么是中國古代小說?它的由來是什么呢?
就如今所見材料看,“小說”一詞最早出自于《莊子?外物》篇:“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盵1]在這里,莊子把異于自己的學說稱之為“小說”,以區(qū)別于自己的“大達”,顯示了莊子位于大達的高度而鄙視異家學說的鮮明傾向。隨后,在《荀子?正名》篇中有相似的記載:“故知者論道而已矣,小家珍說之所愿皆衰矣!盵2]楊注云:“知治亂者,論合道與不合道而已矣,不在于有欲無欲也。能知此者則宋墨之家自珍貴其說,愿人之去欲、寡欲者皆衰也!边@里的宋墨之家被視為“小家”,與荀子所代表的儒家相對,“珍說”是指不合大道、不中義理的淺薄之論!靶〖艺湔f”即“小說”,二者只是不同的稱呼罷了。
在先秦時期,“小說”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文體概念,它只是一種判斷標準。到了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小說”一詞作了明確闡釋:“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鬃釉唬骸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灰喔缫病i偫镄≈咧,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盵3]顏師古注引如淳語云:“稗官:小官,細米為稗,街談巷說,其細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閭巷風俗,故立稗官使稱說之!本C觀《漢志》的論述,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小說即小道,君子不為;第二,小說是街談巷語、芻蕘狂夫之議,王者可用以觀風俗、正得失。第一個觀點是對先秦諸子不合經(jīng)藝大道這一思想的發(fā)展,而第二個觀點則是《漢志》的創(chuàng)新之處:小說與王者采風觀俗聯(lián)系起來,強調小說有益政化,這就賦予了小說一詞以積極含義!稘h志》首次把“小說家”獨立設目,自此以后,小說在各類正史文獻中都有一席之位,小說作為一種文體得到真正確立。
《世說新語》記載故事一千一百多則,分為三十六門類,篇幅短小,多者不過幾百字,少則寥寥數(shù)語,是典型的“殘叢小語”。它沒有記載國家要事,內容多表現(xiàn)魏晉上層人士的談吐、風度、精神風貌等,文風輕快、詳實。故明人胡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4]它主要記載人們的言行舉止,沒有太多與國家生活相關的政事的描述,因此,符合我國古代判斷小說的標準――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這就是歷代都把它稱之為小說的原因。
隨著時間的發(fā)展,我們不能再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古代的小說,如果還固執(zhí)地認為它是小說,那就是忽視了對小說的定義。但此類事情偏偏發(fā)生了,如徐震鄂在《世說新語校箋》的前言中提到:“《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的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兩晉士族階層遺聞軼事的小說!盵5]游國恩在《中國文學史》中也說:“《世說新語》,它是魏晉軼事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是這類小說的代表作品!敝T如此類論斷恒河沙數(shù)。今人仍然把《世說新語》當小說看待,明顯是受到古人小說觀念的影響,然現(xiàn)代小說并未繼承先秦諸子以及《漢志》對小說的界定,它過去的定義既然已發(fā)生了根本變遷,我們再把它歸入小說,顯然不合時宜了。
那么,現(xiàn)代衡量小說的標準是什么呢?什么是現(xiàn)代小說呢?《辭!穼Α靶≌f”的定義是:“文學的一大樣式。以敘述為主,具體表現(xiàn)人物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相互關系、行動和事件以及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意識流動等,從不同角度反映社會生活。在各種文學樣式中,表現(xiàn)手法最豐富,表現(xiàn)方式也最靈活,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手法可以并用,也可有所側重,一般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基本手段!币簿褪钦f,人物塑造、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描寫是小說的必備要素。但是,虛構是小說的最本質特征。章培恒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上卷《魏晉南北朝小說》一章的開頭說:“小說是一種虛構性的文學。”如果沒有虛構,我們古代的經(jīng)典史學著作《漢書》、《后漢書》、《史記》等等都可以稱之為小說了。下面我們用今天的小說標準――虛構、人物塑造、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來衡量《世說新語》,辨?zhèn)究竟。
首先,來談小說的虛構。王能憲在《世說新語研究》中說:“《世說》是真人真事的文學!盵6]它是對當時上層人士的言行舉止的如實記錄,沒有虛構的成分,它的創(chuàng)作意圖就是為當時的文人名士提供可供借鑒的參考資料,根本無意于創(chuàng)作小說。袁行霈也指出:“雖系小說家言,未可直以小說視之。其于魏晉社會政治、哲學、宗教、文學以及士人之生活風貌、心理狀態(tài),莫不有真實記錄。”[7]從內容上說,它是一部生動紀實的史料集;從社會效果上說,《世說新語》所記皆實,其中的故事被《晉書》和研究魏晉歷史的人大量采用。據(jù)統(tǒng)計,《晉書》采錄《世說新語》入書共四百馀事,超過《世說新語》全書的三分之一[8]。能夠被史書引用、借鑒,可見其所載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沒有虛構,怎么可以稱其為小說呢?
其次,談小說的人物塑造!妒勒f新語》的素材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它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人物言行的如實記錄,由于現(xiàn)實生活就是生動的、豐富多彩的,因此,處于其中的人物形象無不帶有這種特色。書中大多是用人物的談吐、動作或者第三人稱的敘述來表現(xiàn)人物的氣質、才能,是對一件事情或者一個故事的真實描寫,并非作者刻意所為,因此,人物形象是鮮活生動的。如《世說新語?雅量》篇記載: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蛦柣瓷侠,答曰:“小兒輩大破賊!币馍e止,不異于常[9]。
淝水之戰(zhàn)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而謝安得知這一消息時“默然無言”,泰然處之,表現(xiàn)了他作為風流宰相的大無畏風度,這里表現(xiàn)的氣質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地方。
就塑造完整豐滿的人物形象來說,它較史書就有些差距了!妒勒f》是在不經(jīng)意間對事件的敘述來表現(xiàn)一個人物的性格、氣質等,表現(xiàn)手法就隨意;而史書則不同,它要完整的記錄人物的一生,通過生平事跡、所作所為來完整、全面的表現(xiàn)一個人。就算《世說》塑造了完整的人物形象,光憑這一點也不能算它為小說。
最后,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描寫。《世說新語》記錄的故事,上訖漢末下至南朝,這個大的社會背景毋庸置疑。至于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如上所說,《世說新語》中描寫的事件、人物,不是對故事的全面的記錄,它不窮本溯源,只保留了真實生活的情狀。由于它的隨意性,它不能完整地再現(xiàn)歷史,它僅僅是一段歷史的一鱗半爪,或從不同角度反映歷史,它只選取人物整個生活中的一個片段、一些瑣事,來再現(xiàn)人物的氣質或是風度。書中故事多則幾百字,少則寥寥幾個字,而且后者占多數(shù),我們舉幾個代表性的例子,如《方正》32則:
王敦既下,住船石頭,欲有廢明帝意。賓客盈坐,敦知帝聰明,欲以不孝廢之。每言帝不孝之狀,而皆云:“溫太真所說,溫嘗為東宮率,后為吾司馬,甚悉之!表汈,溫來,敦便奮其威容,問溫曰:“皇太子作人何似?”溫曰:“小人無以測君子!倍芈暽,欲以威力使從己,乃重問溫:“太子何以稱佳?”溫曰:“鉤深致遠,蓋非淺識所測。然以禮侍親,可稱為孝!
又《棲逸》1則:
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蘇門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傳說。阮籍往觀,見其人擁膝巖側,籍登嶺就之,箕踞相對。
又《容止》30則: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云,矯如驚龍!
就這樣屈指可數(shù)的文字,它怎么能完整再現(xiàn)當時發(fā)生的事件呢?可見,《世說》不具備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綜上所述,《世說》的作者沒有旨在虛構故事,沒有記錄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就算全面的塑造了人物形象(何況也沒有),也不能稱之為小說,因為它不具備現(xiàn)代小說的基本要素。它是中國古代小說,這個觀點是毫無疑問的,但現(xiàn)代人不加區(qū)別,一概冠之以小說名號,這是不恰當?shù)模绻欢ㄒQ其為小說,這個小說是要加引號的。
參考文獻:
〔1〕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王先謙.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3〕班固.漢書?卷三十?藝文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4.
〔4〕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M].北京:中華書局,1964.
〔5〕徐震.世說新語校箋(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
〔6〕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7〕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第2篇
精選最新《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這只幾天我在看一本古書——《世說新語》這本書,資料精彩搞笑,用漫畫的形式將書里的資料表達的活靈活現(xiàn),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齊在這本書里暢游一番吧!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是一本記錄自漢末到南朝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的筆記小說。成書時光為我國南朝宋時期,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妒勒f新語》按資料分為德行、言語、政治、文學等三十六類,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類的一個“荀巨伯探友”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沒想到外族敵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說:“我快病死了,你來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堅持還要照顧病友,敵軍攻進城了,他對敵軍說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換病友的命,敵軍被他們的友情感動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財產(chǎn)都給保住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到荀巨伯是一個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還重要的人,讓我看出來荀巨伯與朋友的深厚友誼,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讓人贊嘆和羨慕……
故事二:
從前有一個叫楊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時,命楊修為主簿,他聰慧過人,善于揣測他人的內心。一次他帶人修好了相國的大門,曹操見了不說話,讓人拿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甩袖離開。眾人都很擔心,怕活不成了。楊修讓人把門拆了,說道:“門中寫一個‘活’字,合起來看“不就是一個‘闊’字嗎?丞相嫌門太大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楊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測出曹操的心思,還有許多關于他思維敏捷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明白了,楊修是那么的聰明,真是一位人才!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古代時的經(jīng)典故事,還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你也來看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吧!
精選最新《世說新語》讀后感范文 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里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第3篇
《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一部筆記體小說集!妒勒f新語》由南朝宋時的劉義慶和他的門下文人編撰而成。劉義慶襲封臨川王,為人簡約恬淡,愛好文學,所以他有能力編撰此書。
作品簡介
《世說新語》又稱《世說》、《世說新書》,卷帙門類亦有不同。因為漢代劉向曾經(jīng)著《世說》(原書亡佚),后人將此書與劉向所著相別,取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以后才改稱!妒勒f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先分上,中,下三卷),每類有若干則故事,全書共有一千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shù)行,有的三言兩語,由此可見筆記小說“隨手而記”的訴求及特性。
其內容主要是記載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書中所載均屬歷史上實有的人物,但他們的言論或故事則有一部分出于傳聞,不是都符合史實。此書中相當多的篇幅雜采眾書而成。如《規(guī)箴》《賢媛》等篇所載個別西漢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記》和《漢書》。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記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陌生化 海明威 《殺人者》
俄國形式主義文論是20世紀最主要的文學研究流派之一,在20世紀初的整個西方的文學批評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作為早期形式主義文論的領軍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對形式主義文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在自己的論著中“將其最為吸引人的概念之一命名為‘陌生化’”,[1]31從此,“陌生化”就成了形式主義文論最鮮明、最有影響的一個文學批評術語,根據(jù)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技巧的藝術》中的說法,“藝術的目的就是要賦予事物被感知的感覺,而不是被認知的感覺”,也就是“讓石頭更像石頭”,而“藝術的技巧就是讓事物‘陌生’,讓形式困難,從而增加感知的困難與長度,因為感知的過程是審美目的自身,所以這個過程理應延長”。[2]16對于作家來說,“陌生化”就是通過文學技巧展現(xiàn)不同于以往文本的文體特征,讓讀者不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自動化地感知文本,從而增加感知的難度,延緩感知的過程,延長審美體驗的時間。
海明威是美國20世紀初一個偉大的文體大師,他的作品一直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享譽世界。由于海明威對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的不斷探索與革新,“他作為技巧大師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他的小說”。[3]342-343他的著名短篇小說《殺人者》發(fā)表于1927年,正是形式主義文論風靡歐美的最后時期,而海明威在這部短篇小說中出色地運用了陌生化的形式主義創(chuàng)作技巧取得了成功,進一步豐富了其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鞏固了其“技巧大師”的文學地位。
一、語言的陌生化
形式主義者對文學語言和實用語言做了嚴格的區(qū)分,他們認為“形式主義者對技巧的關注使得他們把文學看做是語言的一種特殊運用方式,它通過對‘實用’語言的偏離與扭曲而獲得其個性特征。實用語言用于交際行為,而文學語言完全沒有實用功能,它僅僅是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1]30而文學語言在“偏離與扭曲”實用語言的過程中,也就實現(xiàn)了語言的陌生化,這一特征在海明威的《殺人者》中有著較為突出的表現(xiàn)。
(一)敘述的語言
海明威在《殺人者》中的敘述語言很少,而更多的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現(xiàn)故事進展,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讀者,讓讀者再也無法像閱讀傳統(tǒng)小說那樣輕松地感知故事情節(jié),增加了讀者感知情節(jié)的困難,延長了讀者的審美體驗。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向來不以情節(jié)取勝,而是以深刻的人生感悟贏得讀者的青睞,在《殺人者》這部小說中,作者海明威通過這樣的陌生化的敘述語言,成功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從小說的情節(jié)轉移到小說中的人物上來,進而轉移到小說的主題上來。
《殺人者》這部短篇小說講的兩個殺手密謀在一個餐館里殺死一個老拳擊手的故事,按照傳統(tǒng)的小說敘述模式,小說應該以“殺死”拳擊手為故事敘述的核心事件,可是整個事件卻被一些與殺人事件毫不相干、甚至很無聊的對話延緩了下來,一直到故事的最后也沒有發(fā)生“殺人”的行為,而這種延緩故事進程的技巧正是一種“陌生化”手法,因為“這種延緩和延長行為的技巧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這樣一來,熟悉的景象和動作再也無法被自動地感知,從而變得‘陌生化’了”。[1]32這樣一來,由于整個行為的延緩,“殺人”的目的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目的反而成了虛幻的目的,讀者在對這個陌生化的過程的思考中逐漸認識到人生的毫無意義以及漫無目的,而這正是這部作品的主題之一。
海明威的敘事語言,“其創(chuàng)造能力的內在傾向性,不僅僅在于其藝術特色,還在于通過語言形式幫助人們突破了感覺的習以為常性”。[4]109一般來說,在傳統(tǒng)小說中,敘述語言都會清晰地交代故事的發(fā)展并集中講述中心事件,這就是讀者自動接收的敘述語言特征,可是海明威在《殺人者》中沒有用語言來展現(xiàn)故事,也沒有真正敘述表面上的中心事件,這些語言特點陌生化了讀者對于文學文本的審美常識,鼓勵他們從麻木中走出來重新去審美。
(二)人物的語言
在一部小說中,人物的語言一般應該符合其身份特征,這樣才是正常的,讀者才可能自動地接受與感知?墒窃凇稓⑷苏摺分,人物的語言也被“陌生化”了,人物說出的話與自己的身份不相符合,這就要求讀者重新審視人物,重新感知他們。
殺手作為一種強大的黑惡勢力,在文學作品中一直表現(xiàn)為冷漠無情、飛揚跋扈的樣子,他們的語言應該是強硬的、冷酷的、不茍言笑的,可是在《殺人者》中,他們的語言沒有顯露殺機,而是充滿調侃的味道。殺手麥克斯多次說要跟喬治“逗逗樂子”,還稱喬治為“聰明小伙子”,并與喬治拉家常,說他“一定會使一個姑娘變成個賢妻良母”,[5]43這些語言顛覆了讀者心目中常規(guī)的殺手語言,是一種語言上的陌生化。而另一個人物,曾經(jīng)所向披靡的老拳手奧利?安德烈森,面對尼克的建議,他一再強調:“沒什么好幫的”,“去了也沒用”,[5]45這些言語當中流露出一副聽天由命的樣子,讀者完全看不到那個叱咤風云的老拳手的影子,看到的只是一個陌生的、衰老的拳擊手的形象,面對命運,他再也不愿揮起自己的拳頭。
這些人物的語言雖然不符合傳統(tǒng)觀念中的人物身份特征,有一定的陌生化特征,但是這些語言卻恰恰真實反映了他們的真實面貌,符合了小說的主題訴求。在這里,殺手不再是殺手,拳手也不再是拳手,因為世界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生命已經(jīng)變得毫無意義,一切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這種陌生化的人物語言可以讓讀者更好地思索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狀態(tài)。
二、人物的陌生化
《殺人者》這部作品在人物的刻畫與塑造上也使用了陌生化的技巧,并沒有按照傳統(tǒng)的套路去塑造人物,這一陌生化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兩點:一是主人公的失位;二是人物特征的喪失。
(一)主人公的失位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主人公往往是作者特別用心去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讀者閱讀小說的過程中,也比較喜歡尋找到一個中心人物,然后跟著他去經(jīng)歷整個故事,可是在《殺人者》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雖然作品的名字似乎暗示兩個殺手是主人公,其實讀完整個故事我們發(fā)現(xiàn),殺手在故事還剩下三分之一的時候就已經(jīng)退場了,而且故事的主題很明顯與“殺人”無關,他們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人公;老拳手奧利?安德烈森也不可能是主人公,因為他只是在故事的末尾“面對著墻壁” [5]45躺著說了幾句話;喬治和塞姆更不可能是主人公。所以,有人說這個故事“不是關于殺手的,也不是關于奧利?安德烈森”,而是“關于尼克?亞當如何面對難以緩和的邪惡的”,[6]32其實,尼克的經(jīng)歷雖然連接了殺手與拳手,但是他也不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人公,因為他在整部小說中的出場時間甚至還沒有喬治多,這不符合讀者心目中的主人公的要求?梢,在這部作品中,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是缺位的,這也正是海明威在這部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時使用的陌生化技巧,作者并沒有塑造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心人物,而這種陌生化的技巧阻礙了讀者對人物形象的自動化的理解,使得他們不得不去思索故事中誰才是真正的主角,生命中誰才是命運的主角,讓讀者一步一步地接近作者所要表達的主旨,但是這個過程因為“陌生化”而充滿了重重困難,審美效果也就因此而產(chǎn)生了。
(二)人物特征的喪失
在《殺人者》中,主人公的失位是陌生化的體現(xiàn),而人物的個性特征的喪失也是一種陌生化手段,像殺手和老拳手,甚至尼克這些人物形象都與他們本來應該表現(xiàn)出的形象相去甚遠,有悖于他們這些身份的人在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故事中的殺手不再是兇神惡煞,而更像是色厲內荏的跳梁小丑,“他們穿著那么包緊的大衣,戴著常禮帽,樣子真像兩個耍雜技的”。[5]43-44殺手不但穿著上不符合殺手的形象,說話不符合殺手的語言特征(前文已經(jīng)論證),而且行為上也不符合殺手的行為準則,他們在小餐館里等著他們的目標奧利?安德烈森出現(xiàn),到了時間目標還沒有出現(xiàn),他們就離開了。一般來說殺手在殺死目標之前是不會輕易離開的,即使目標沒有來酒店,他們也可以去他的住處殺死他,可是這兩個殺手在暴露了身份和計劃之后,在沒有完成任務的情況下就離開了。這兩個殺手這些不同尋常的表現(xiàn)使得他們喪失了本應屬于殺手的身份特征,讓讀者心目中本來熟悉的殺手形象變得陌生了。
老拳擊手安德烈森的形象也是陌生化的結果。作為一個拳擊手,他應該是用拳頭說話的一類人,可是在得知有人準備置他于死地的時候,他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去用自己的武力解決問題;作為一個被殺手盯上的人,生命懸于一線,一般人都會想法應對或者求助于警察,可是他淡定自若,心如止水。他不再是一個拳擊手,他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讀者眼中有點陌生的老人,他嘗盡了人生的酸苦,領悟了生命的虛無。老人讓我們學會了用陌生的眼神去看待我們熟悉的世界,他在讀者的眼中變得陌生而又真實。
三、情節(jié)的陌生化
“在俄國形式主義批評家的敘事理論中,‘故事’與‘情節(jié)’的區(qū)別一直占據(jù)著最為重要的位置,他們強調只有‘情節(jié)’才是嚴格意義上屬于文學的,而‘故事’僅僅是作家手中可以利用的原材料。某種意義上說,‘情節(jié)’事實上是對故事的預想中的形式安排的違背”。[1]34而這種“違背”就是要產(chǎn)生“陌生化”的效果。故事發(fā)生的場景和高潮的安排是傳統(tǒng)小說創(chuàng)作中情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殺人者》這部作品中,這一切都會改變預想中的故事安排,而以一種完全陌生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給這部小說烙上了非常鮮明的“陌生化”的烙印。
(一)場景的凌亂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作家一般會為故事的發(fā)生營造一個清晰明了的場景,為故事的展開提供場所,可是在《殺人者》中,場景中所包含的一切似乎都是凌亂不堪的,沒有什么地方是讀者可以“期待”的,“俄國形式主義的閱讀也會比較留意文本怎樣通過新的語言運用方式打破我們的閱讀期待”,[7]4而這種違背讀者期待的情節(jié)安排,正是這部小說的一個重要的“陌生化特征”。
凌亂的場景在這部小說中有著多方面的表現(xiàn)。在故事發(fā)生的第一個場景中,小餐館的名字“Henry’s”顯示它應該屬于一個叫亨利的,可是真正在這里管事的人卻叫喬治;“Henry’s”本是個餐館,卻布置得像個酒吧,因為它是“由一間酒吧改裝而成的”;[5]41墻上鐘表顯示的時間也不準確,因為“它快了二十分鐘”。 [5]39而到了第二個場景,老拳手奧利?安德烈森住的公寓的名字叫“Hirsch’s”,可是看管公寓的卻是“Mrs. Bell”。在故事發(fā)生的這些場景中,好像一切事物都是與我們的常識相悖的,都是我們所不熟悉的,甚至無法熟悉的,因為在這里場景背離了我們的期待,也就是背離了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正是這種背離使得場景顯得凌亂,當讀者的常識概念因為場景的凌亂而受到破壞的時候,文學也就陌生化了世界。凌亂的場景無疑成功地把讀者帶到了一個陌生的世界,讓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世界,原來世界沒有我們相信的那樣秩序井然,世界總是充滿混亂的,這就是海明威那個時代美國社會的現(xiàn)實。
(二)高潮的缺失
高潮一般指的是“文學作品中最緊張的時刻”,[8]38而小說中的高潮部分是小說中戲劇沖突的終極碰撞與解決,是一部作品最扣人心弦的部分,在故事的情節(jié)安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墒窃凇稓⑷苏摺愤@部小說中,我們自始至終看不到故事的高潮,故事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平平淡淡、波瀾不驚,這不能不說是作者在情節(jié)安排上又一次運用了陌生化技巧。縱觀整個小說的布局,前面兩個殺手綁架了亨利餐館的人,可是并沒有發(fā)生激烈的戲劇沖突,殺手與人質之間雖然心境各不相同,但是彼此相安無事,甚至還有說有笑,在這里沒有沖突,也就無所謂情節(jié)中的高潮。當亨利向老拳手奧利?安德烈森通報有殺手計劃殺死他的時候,老拳手反應極為平淡,甚至都沒有正眼看一下來客,因為他一直“望著墻”,“并沒有朝尼克看”。[5]46當矛盾的雙方知道了彼此之后,讀者期望的劍拔弩張的小說的高潮并沒有出現(xiàn),一切都在平淡中開始,在平淡中結束。
這種陌生化的情節(jié)安排也是形式主義文論的重要內容,而作者正是通過這種陌生化之后的平淡情節(jié)向讀者展示平淡的世界與人生。
四、結論
“陌生化”技巧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就是為了“迫使讀者重新觀察那些不這樣描寫就會被認為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實踐,并感受它的震撼”。[7]3震撼可以產(chǎn)生驚異效果,從而激起讀者對熟悉的事物的重新思考與審美感知。在《殺人者》中,海明威出色地運用陌生化的手段顛覆了前在的文本共性,打破了讀者的審美常態(tài),將讀者從麻木的審美狀態(tài)中喚醒,重新去審視他為讀者揭示的無序的、冷漠的、凌亂的世界,體會“失落的一代”的生活的虛無、漫無目的以及毫無意義。
參考文獻
[1] Selden,Raman,Peter Widdowson.A reader’s guide to cont-
emporary literary theory(3rd ed.).Lexingt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93.
[2] Viktor Shklovsky.“Art as Technique”.In Literary theory:an
anthology Edited by Julie Rivkin and Michael Ryan.Black
well Publishing,2004:15-21.
[3] 胡蔭桐,劉樹森.美國文學教程(英文)[M].天津:南開大學出
版社,2002.
[4] 王貴云.海明威小說的敘事陌生化之淺見[J].山東文學,
2023(1):107-109.
[5] Hemingway,Ernest.Men without Women.Penguin Books,1955.
[6] Roberts,James L.Cliffs Notes on Hemingway’s Short Stories.
Cliff Note,2000.
[7] Ryan,Michael.Literary theor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Blackwell Publishing,1999.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范文第5篇
西方“新自由主義故事”講得不太好
近代以來,“西方中心論”一直是這個文明世界的“基本敘事結構”。他們掌握著“意識形態(tài)霸權”,主導著文明世界的“核心話語”,挾持技術、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優(yōu)勢掌控世界性“文明議題”。200多年以來,這個世界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用“自由資本主義”的價值標準判斷是是非非。無論是處于中心地位、掌控話語權的西方思想輿論界,還是處于“非中心”地位的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思想輿論界,似乎西方的標準就是歷史進步、社會進步、文明進步的標準,不符合西方標準的都是“邊緣國家”,都在批判、攻擊、改造之列。
令人不安的是,資本主義文明主導下的當代世界,正在滑向一個“新極權主義世界”。借“信息技術革命”和“全球化”兩個輪子,“資本主義體系”正在把自己的價值觀推向全世界。尤其是進入21世紀,在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引導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霸權”又故態(tài)復萌,企圖獨霸文明世界的“話語權”,似乎未來人類文明只有一種選擇,就是資本主義文明。
目前,在新自由主義價值主導下的這個世界確實有點亂,世界范圍內混亂的政治生態(tài)與經(jīng)濟生態(tài)令人沮喪。西方國家接連上演的金融危機、債務危機、“占領華爾街運動”等大戲讓人目不暇接,在國外導演的各種、“阿拉伯之春”等連續(xù)上演,“新自由主義故事”講得不太好,西方國家在國內與國際上的“敘事情節(jié)”確實有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中國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供了一種不同于新自由主義“藥方”的另一種選擇
在新自由主義者看來,隨著“”劇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基本被確定為“壞東西”,好像這個世界已經(jīng)沒有了意識形態(tài)爭論,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唯一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與價值,并沒有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而消失,反而在中國的改革與發(fā)展中獲得成功,這著實讓一些“中國觀察家”目瞪口呆,于是就有了對中國說三道四、評頭論足的種種“捧殺”或“罵殺”的話語。這種狀況其實并不奇怪,因為中國既是世界大國,又是社會主義國家,奉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中國的復興,并不僅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復興,也是社會主義的復興,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中國的復興;中國為人類文明的未來提供了一種不同于新自由主義“藥方”的另一種選擇,即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的復興,有我們自己的“路線圖”。中國的發(fā)展,就是“當代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生命力的表現(xiàn)。我們在文明世界的“話語權”,其核心就是要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說話,表達我們的觀念與價值取向。如果我們“拾人牙慧”,沒有自己鮮明的以意識形態(tài)為核心的“國家信仰”,僅被動地反擊、回應別人的“話語”,意識形態(tài)界限模糊,那我們就不會在這個世界上獲得真正的“話語權”,也不會得到別人和其他國家的尊重。誠然,正在“書寫”過程中的“中國故事”還不是很完美,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認真推敲,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解決。要寫好“中國故事”,我們還面臨著巨大的“制度建設”困難。同時,從世界范圍來看,由于意識形態(tài)隔閡和國家利益的剛性要求,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也相當險峻,圍堵中國的所謂“自由民主之弧”,在一些國家的主導下正在中國周邊形成。這一新的“現(xiàn)實”說明,無論我們如何做,這個世界關于中國的話題會越來越多,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無論別人怎么看,實事求是地講,中國人的“現(xiàn)代敘事”確實很精彩,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
“公正社會主義”為解讀中國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
從歷史和文明發(fā)展的大背景來看,“中國故事”本質上是當代的“社會主義故事”,是與“新自由主義故事”具有不同價值內涵的“故事”。這個故事目前主要是由13億中國人來講。講好這個故事,賦予它以具有現(xiàn)代性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意蘊”,我們就會打破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掌握自己的“話語權”。
從實踐角度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是中國復興的基礎,也是中國作為當代世界重要國家“自主自立”的前提。中國社會的合理性,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所蘊含的“價值原則”的合理性的現(xiàn)實反映,中國對當代人類文明的最重要貢獻,也許就是在“社會公正”這一核心價值原則指導下,為解決當代文明發(fā)展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一個藥方。與“自由資本主義”不同,“公正社會主義”或許是人類文明未來的基本價值選項。因為意識形態(tài)為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提供合理性的指導,既為改革發(fā)展的一系列公共政策提供了目標與價值,也為解讀中國故事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
首先,意識形態(tài)賦予“中國模式”以合理的“價值內核”,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又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增添了新的內容。由于“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社會主義思潮受到重大沖擊,社會主義形象受到重大傷害,以“自由民主”為“原教旨”的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受到熱捧。但在短短的30多年時間里,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及當代人類文明發(fā)展證明,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遠遠沒有統(tǒng)治全世界,以“公正”為核心原則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正在成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走向,是未來文明模式的重要選項。
其次,意識形態(tài)賦予中國在現(xiàn)代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我們知道,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大多數(shù)時段,中華文明一直是世界上最穩(wěn)定、最進步的文明形態(tài)之一,只是到近代落后了。目前,中華文明的復興,只有通過以“公正”為核心原則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支撐,凸顯我們的核心價值,夯實以“公正”為核心的制度安排,才能打破資本主義以“自由”為核心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也才能為未來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貢獻我們的力量,確立我們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最后,意識形態(tài)賦予我們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地位以價值合理性。我們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合理性,一個重要基礎是意識形態(tài)的合理性。我們所信奉的政治價值和道德價值,符合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作為在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統(tǒng)治階級”,就是要在社會主義社會的發(fā)展中,逐步把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在“制度安排”上體現(xiàn)出來,建立一個實現(xiàn)了“社會公正”的社會、人民滿意的社會。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與人民利益和社會利益相一致的無私奉獻精神,為人民服務精神,通過制度保障的自律精神,通過人民民主實現(xiàn)的民主制度和政治價值等,是我們黨執(zhí)政合理性的重要意識形態(tài)基礎。
當然,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為指導的“公正社會主義”發(fā)展還在探索過程中,社會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制度建設還面臨著相當艱巨的任務,當代文明的發(fā)展還為我們不斷提出新的課題。如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中,如何正確理解生產(chǎn)與分配的相互關系,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性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科學技術發(fā)展與意識形態(tài)進步的關系,和平主義的對外關系等重大理論問題。要重構我們的“話語權”,使我們成為這個世界的“文明議題”的“提出者”,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文明議題”的“回應者”,這些與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重大理論問題都需要認真梳理和研究,把“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