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精選5篇)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范文第1篇

關鍵詞:醒世姻緣傳;小豆棚;新齊諧;成書年代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第一,晁梁與《再來人》

筆者曾著文論述《醒世姻緣傳》的主體框架與清代文言小說《小豆棚》中兩則故事相同 [1],F(xiàn)在又發(fā)現(xiàn)《小豆棚》一則故事與《醒世姻緣傳》的片云僧轉(zhuǎn)世為晁梁相同。晁梁是《醒世姻緣傳》中晁大舍的同父異母弟,晁大舍轉(zhuǎn)世投胎為狄希陳,則晁梁又是狄希陳的弟弟。從人物設置上來看,晁梁與狄希陳并駕齊驅(qū)的人物,重要性并不亞于狄希陳,晁梁品性優(yōu)良,是善人孝子,是晁大舍、狄希陳等人的鮮明對照,可以說,晁梁在《醒世姻緣傳》是一個很有分量的正面典型,在他身上,作者投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小豆棚》卷七《再來人》講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大體情節(jié)如下:

金薌谷老而無子,游一寺,一僧見他微笑,歸家后,金氏一妾夢一僧入臥室,后生子。后金氏又游此寺,長老對金氏說,金氏之子為先前向他笑的和尚,并且笑和尚的肉身尚在。金歸家后把孩子命名為小和尚。后來金氏死,小和尚事母至孝!笆鍤q入泮,十六歲鄉(xiāng)薦”。后來小和尚欲出家,其妻明理而通變,從容勸他,小和尚深以為然,最后小和尚到寺里,把笑和尚的肉身焚化,焚化時有異香 [2] (P103-106)。

細讀《醒世姻緣傳》的晁梁故事,與此極為相似,試比較如下:

第一,晁梁是晁思孝的遺腹子,他其實是片云和尚為報答晁夫人而投胎轉(zhuǎn)世的。第21回晁夫人夢見片云和尚進入她的臥室,后來晁思孝的妾春鶯就生了兒子,這個就是晁梁,其實是片云僧轉(zhuǎn)世,乳名“小和尚” [3]。

第二,晁梁事母至孝,第36回晁梁想為嫡母晁夫人割股療親;十幾歲就中了秀才。

第三,第93回晁梁想到寺廟修行,他的妻子勸他說:

你做了半生孝子,不能中舉中進士,顯親揚名,反把稟受父母來的身體發(fā)膚棄舍了去做和尚道士。父母雖亡,墳墓現(xiàn)在,你忍得將父母墳墓不顧而去?你雖說晁冠長成,有人奉祀,畢竟是你的兒子。你出家修行去了,你倒有兒子在家,只是父母沒有了兒子。我聽見你讀的書上:逃墨必歸于楊,逃楊必歸于儒。你讀了孔孟的書,做了孔孟的徒弟,這孔孟就是你的先生。你相從了四五十年的先生,一旦背了他,另去拜那神佛為師,這也不是你的好處。

《再來人》小和尚之妻也是如此勸他,如出一轍。

第四,最后晁梁埋葬了片云和尚的法身。

從上面比較來看,兩者的相似是非常明顯的,還有許多細節(jié)。這可能是當時流傳的一個故事被兩部書的作者采用了。我們知道,蒲松齡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和尚入室,這在《聊齋自志》中有介紹。在《醒世姻緣傳》的第21回也有片云僧投胎。嚴云受先生認為這是兩者相互借鑒的,也就是說,片云和尚投胎到晁家為晁梁與和尚投胎到蒲家為蒲松齡兩者情節(jié)極為相同,因此得出蒲松齡是《醒世姻緣傳》作者 [4]。如果有了這個資料,恐怕就應該重新考慮。

第二、縣令審案

第12回講縣令審理晁大舍的案件,但在晁大舍前還有一案,此案講的是一個寡婦與一個年青后生通奸,寡婦怕后生嫌她老,就逼迫兒媳婦與后生茍合,兒媳婦非常賢惠,思量順從了婆婆,就侮辱了自己,不從婆婆,婆婆整天打罵,只得上吊自殺。后來鄰居起了公憤,把寡婦與后生捉到官府,使他們受到懲罰。

按,此事可能為真事,且在全國各地都有所發(fā)生,因此西周生就把這件事情采入小說。如明末小說《型世言》第六回《完令節(jié)冰心獨抱 全姑丑冷韻千秋》 [5] (P95-117)就寫了這樣一件事情,寫烈女唐貴梅事如《醒世姻緣傳》的案件情節(jié)一致。據(jù)張安峰先生考證,唐貴梅事又見于明楊慎《升庵全集》卷第十一《節(jié)烈婦唐貴梅傳》、《戒庵老人漫筆》、《稗史匯編》等 [6]。

第三、嚴列星與《新齊諧》

《醒世姻緣傳》第26回有個惡棍嚴列星,此人無惡不作,騙奸弟媳。嚴列星的故事似乎來源于當時一個民間故事,在袁枚《新齊諧》卷十七中就有一個故事,與此完全相同,相似程度如此之高,也是罕見的。內(nèi)容如下:

常州王三,積惡訟棍也。太守董怡曾到任,首名訪拿。王三躲避。其弟名仔者,武進生員,正在娶親。新人入門,而差役拘王三不得,遂拘其弟往,管押班房。王三知家屬已去,則官事稍松,乃夜入弟室,冒充新郎,與弟婦成親。

次日差役帶其弟上堂,太守見是柔弱書生,愍其無辜,且知其正值新婚,作速遣還。寬限一月,訪拿王三。其弟入室,慰勞其妻。妻方知此是新郎,昨所其寢者,非也,羞忿縊死。其岳家要來吵鬧,而赧于發(fā)揚,且明知非新郎之罪,乃曰:“我家所賠贈衣飾,須盡入棺中,我才罷休!毙吕删斯冒床灰眩灰粡拿。

王三聞之,又動欲念,伺其攢殯之所,往發(fā)掘之。開棺,婦色如生,乃剝其下衣,又與淫污。污畢,取其珠翠首飾,藏裹滿懷,將奔上路。忽空中霹靂一聲,王三震死,其婦活矣。次早管墳人送信于其弟家,迎歸完娶。太守聞之,命斫王三骨而揚其灰。[7] (P306-307)

在《醒世姻緣傳》中嚴列星是被關帝廟中周倉殺了,而《新齊諧》中王三是被雷震死了,除這些其他全部相同,茲不贅述。

按,董怡曾,實有其人,《清高宗實錄》曾多次記載他做常州知府(太守)時貪贓枉法。如第281卷,乾隆十一年(1746)“常州貪守董怡曾及廢宦張適,賄結殃民” [8];第278卷“常州府知府董怡曾與革職問徒之原任直隸布政使張適,狼狽濟惡”;“諭軍機大臣等,朕聞常州府知府董怡曾,辦事才具,不能稱職,其操守亦多不檢之處,人言籍籍?蓚髦I尹繼善,令其查明據(jù)實奏聞” [8]。

可知,在乾隆十一年(1746)前,董怡曾為常州太守(在常州志無明確記載)。如果袁枚所記王三事真是出于董怡曾,則《醒世姻緣傳》就是成書于乾隆年間了,但似乎不可能,因為當下都把《醒世姻緣傳》歸為明末清初。最為平常的解釋是,王三故事(或嚴列星故事)是一個流傳已久的故事,分別被西周生與袁枚采用,而袁枚不知何故把它與董怡曾聯(lián)系起來。

總之,這個故事還有研究的必要,弄清它的來龍去脈,不僅對研究《醒世姻緣傳》有益,對研究《新齊諧》也同樣有益,畢竟袁枚與董怡曾為同時代之人,言之必有據(jù)。

筆者雖然指出《醒世姻緣傳》與《小豆棚》有情節(jié)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小豆棚》比前者晚出一百多年,所以不可避免地就讓人懷疑《小豆棚》是引用了前者的情節(jié),但現(xiàn)在這個故事證明了:盡管《小豆棚》與《子不語》晚出,但并不是他們抄襲的《醒世姻緣傳》,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來源。

第四、素姐被猴子毀容

《醒世姻緣傳》在第76回被一只猴子抓得面目全非:

這猴精日逐將那鎖項的鐵練磨來磨去,漸次將斷,一日,又提了狄希陳的名字,一邊咒罵,一邊毒打。那猴精把鐵練盡力掙斷,一跳跳在素姐肩頭,啃鼻子,摳眼睛,把面孔撾得粉碎。幸得旁人再三力救,僅摳瞎了一只眼,咬落了個鼻子,不致傷命。

無獨有偶,在紀昀小說《閱微草堂筆記》中有一則故事與素姐情況極為相似:

里有姜某者將死,囑其婦勿嫁,婦泣諾。后有艷婦之色者,以重價購為妾。方靚妝登車,所蓄犬忽人立怒號,兩爪抱持,嚙婦面,裂其鼻準,并盲其一目,婦容既毀,買者委之去,后亦更無覬覦者。此康熙甲午乙未間事。故老尚有目睹者,皆曰:“義哉此犬!愛主人以德,智哉此犬,能攻病之本!庇嘀^犬斷不能見及此,此其亡夫厲鬼所憑也。[9] (P88)

這里的婦人與素姐一樣,都沒有了一只眼睛,鼻孔也撕裂了,雖然有猴子與狗的區(qū)別,但實質(zhì)是一樣的。這很可能是一個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

第五、小說中的笑話

《醒世姻緣傳》第58回,相于廷給狄希陳講了一個笑話:

相于廷道:“就依著哥說,咱就說好話兒。我就先說:我這繡江縣里有幾個懼內(nèi)的人,要聚一個會,算計要足十個人,已是有了九個,只少一個,再尋不著;只得往各鄉(xiāng)里去尋。尋到咱明水地方,只見一個二十歲年紀的人,拿著一雙女人的裹腳,一雙膝褲子,在湖邊上洗。那人說:‘人肯替他老婆洗裹腳合褲腿子的,必定懼內(nèi);何不請他入會,以足十人之數(shù)?’向前說道:‘俺城中齊了一個怕老婆的會,得十個人,已是有了九個,單少一人;今見老兄替令正洗裹腳,必定是懼內(nèi),敬請老哥入會,以足十人之數(shù)!侨苏f:‘我不往城里去,我為甚么在明水做第一個懼內(nèi)的,倒往城里去做第十的!

這個笑話也非作者自造,而是《笑林廣記》:

有懼內(nèi)者,欲訪其類,拜十弟兄。城中已得九人,尚缺一個,因出城訪之。見一人掇馬桶出,眾齊聲曰:“此必是我輩也!毕嘁姷老嘣L之意,其人搖手曰:“我在城外做第一個倒不好,反來你城中做第十個。” [10]

此外,小說還有化用民間笑話的情況,第91回:

吳推官強自排遣,說道:“我們都是個須眉男子,往往制于婦人。今日天寒雨雪,我要將各官考察一番,不是考察官評,特考某人懼內(nèi),某人不懼內(nèi),以見懼與不懼的多寡。眾官都北向中立,待我逐個點名。自己也不必明白供說,各人將出公道良心,不可瞞心昧己,假做好漢。有如此的欺人,即是欺天。點到跟前,懼內(nèi)的走往月臺東站,不懼內(nèi)的走往月臺西站。本廳就是頭一個懼內(nèi)的人,先自就了立東向西的本位。”一個個點到跟前,大約東邊站立的十有八九,西邊站立的十無一二。惟獨點到了狄希陳的名字,倉皇失措,走過東邊不曾立定,又過西邊;西邊不曾立定,又走到臺中朝北站下。行站不住。吳推官問道:“狄經(jīng)歷或是就東,或是就西,不西不東,茫無定位,卻是何故?”狄希陳向前稟道:“老大人不曾吩咐明白。兼怕小老婆的人,不知應在那一方站?”吳推官笑了一回,想道:“這也難處。內(nèi)中還有似這等的,都在居中朝北站罷!痹瓉砼滦±掀诺闹褂械蚁j愐粋。

實際上這是套用的一個民間笑話。這個笑話大體是如此:

一縣令(或一個平常人)怕老婆,他想知道他的手下人(或伙伴)有多少怕老婆的。他說怕老婆的站在東邊,不怕的站在西邊,結果只有一人原地不動,其余的都站在東邊,這縣令就問:“你怕還是不怕老婆?”這人回答說:“老婆交待了,人多的地方不能去。”或者說:“老婆說了,不要隨大流!

《笑林廣記》一官到任,眾里老參見。官下令曰:“凡偷媳婦者站過西邊,不偷者站在東邊。”內(nèi)有一老人慌忙走到西首,忽又跑過東來。官問曰:“這是何說?”老人跪告曰:“未曾蒙老爺吩咐,不知偷弟媳婦的,該立在何處?”

或許囿于見聞,這個故事筆者未見收于何書,但是在民間與網(wǎng)絡上廣為傳播,可以肯定是一個流傳很早且很廣的民間故事。

第六、“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的含義

《醒世姻緣傳》的成書年代現(xiàn)在依然不能確定。經(jīng)眾多學者的考證與討論,當下集中于崇禎朝還是順治朝兩個時間段,這兩個時間是非常接近的。盡管如此,仍有區(qū)分的必要。不少學者力主順治朝。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認為小說成書于順治朝。[11] (P452)但是以段江麗先生為首的學者卻反對順治說,提出“《醒世姻緣傳》成書于崇禎朝,具體來說,大約成書于崇禎十二年至崇禎十七年之間” [12] (P70)。

可以說,小說的成書年代還有可以探討的空間,兩種說法是不是有交叉也值得研究,也就是說,小說的成書是不是跨了明清兩朝,畢竟小說是一部百萬字的大書,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筆者認為,小說中的一副對聯(lián)可以看出,小說寫于明亡之后,換言之,小說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清順治年間寫的,也就是說,小說應該成書于順治年間。小說第五回寫晁書、晁鳳跟著胡旦與梁生到京師為知縣晁思孝跑關系時,看到有一副對聯(lián):

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只見走到門首,三間高高的門樓,當中蠻闊的兩扇黑漆大門,右邊門扇偏貼著一條花紅紙印的錦衣衛(wèi)南堂封條;兩邊桃符上面,貼著一副朱砂紙對聯(lián)道: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門前柱上又貼一條示道:本堂示諭附近軍民人等,不許在此坐臥喧嘩,看牌,如違拿究。晁書二人肚內(nèi)想道:“他如何把我們領到這等個所在來?”

筆者聯(lián)想到明清之際那個特定的年代,西周生在這里提到“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絕不會無心為之,他是用這副對聯(lián)來諷刺投降變節(jié)的漢人官員。我覺得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有意思的是,這副對聯(lián)在后來往往附會于明末降清的洪承疇與錢謙益身上。如有《分類名聯(lián)鑒賞辭典》這樣一個傳說:

明末兵部尚書洪承疇,福建南安人。素以忠節(jié)自命,曾親自撰寫“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一聯(lián)掛在廳堂正中。據(jù)說崇禎皇帝對他十分倚重,命他領重兵防守邊關,后誤傳殉節(jié),崇禎為此而輟朝,設九壇祭,可謂“君恩深似海”;可是洪在松山兵敗后被俘后卻貪生怕死,屈膝降清。當時有人在他掛在廳堂上的自撰對聯(lián)的末尾,分別加上“矣”、“乎”兩個語氣助詞。[13] (P812)

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在中學時老師講到《梅花嶺記》就給我們講了這個故事,所以筆者記憶猶新。而且這個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出現(xiàn)于當下各種民間故事、對聯(lián)等集子,在網(wǎng)絡上也有數(shù)以萬計的帖子都是。然而,當筆者試圖找到它最初或較早的源頭時卻沒有找到。

《清稗類鈔?譏諷上》又變成了錢謙益:

錢謙益為明尚書,時自署一聯(lián)云:“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奔叭肭迨艘酁樯袝,且多反覆,好事者因各續(xù)一字于聯(lián)尾云:“君恩深似海矣;臣節(jié)重如山乎?”頗雋永。[14]

后來主人公又變成了明代大臣季某,只不過情節(jié)沒變。[15] (P371)

筆者認為,不論是諷刺洪承疇還是錢謙益還是無名氏,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從明投降到清朝的高官。從這方面看,西周生寫“君恩深似海,臣節(jié)重如山”一定是見到很多明朝高官向清廷屈膝投降、搖尾乞憐才寫的這句對聯(lián)。洪升《長生殿》第二十八出《罵賊》雷海青罵投降于安祿山的官員“平日價張著口將忠孝談,到臨危翻著臉把富貴貪。早一齊兒搖尾受新銜,把一個君親仇敵當作恩人感。咱,只問你蒙面可羞愧” [16] (P130),這段描寫與《醒世姻緣傳》的對聯(lián)表達了同一思想。也只有歷過明清巨變的人才有這樣的感觸,因此筆者認為,從這一點上看,《醒世姻緣傳》應當成書于清初順治朝。雖然當多數(shù)學者把《醒世姻緣傳》都定為清初,但仍有不少學者持反對意見,而本文從新的角度論證小說的成書于清初,并非強為補闕。

參考文獻:

[1]劉洪強.《醒世姻緣傳》的藍本及素材來源[J].明清小說研究,2009,(3).

[2]曾衍東.小豆棚[M].濟南:齊魯書社,2004.

[3]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濟南:齊魯書社,1994.

[4]嚴云受.《醒世姻緣傳》作者問題補考[J].蒲松齡研究,2000,(1).

[5]陸人龍.型世言[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6]張安峰.《型世言》素材來源(一)[J].明清小說研究,1998,(1).

[7]袁枚.子不語[M].濟南:齊魯書社,2004.

[8]清高宗實錄[M].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9]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0]游戲主人.笑林廣記[M].濟南:齊魯書社,1993.

[11]石昌渝.中國古代小說總目?白話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段江麗.醒世姻緣傳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03.

[13]蘇淵雷.分類名聯(lián)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14]徐珂.清稗類鈔[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5]知識薈萃[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洪升.長生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范文第2篇

關鍵詞:白蛇傳;流變

白蛇傳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對白蛇傳的研究始于顧頡剛先生,到20世紀80年代初,從王驤《白蛇傳傳說故事探源》開始,對這一課題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元發(fā)展的氣象。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縱向梳理白蛇傳故事的流變。

著名學者譚正壁先生在其著作《彈詞敘錄》中說,白蛇故事傳說甚古。他認為有關白蛇的故事當始于唐人傳奇《白蛇記》(此記《太平廣記》卷四百五十八引作《李黃》,注云:“出《博異志》!钡癖尽恫┊愔尽穮s無此篇!豆沤裾f海》作《白蛇記》。)。到宋代則有話本《西湖三塔記》和《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兩種。清人墨浪子又將其改編成《雷峰怪跡》收入《西湖佳話》中,后玉山主人有長篇小說《雷峰塔傳奇》。戲曲方面,元邾經(jīng)有雜劇《西湖三塔記》,傳奇在明代已有陳六龍的《雷峰記》,清初有黃圖的《雷峰塔》,最后有方成培的改本《雷峰塔》。說唱作品還有北方子弟書《雷峰塔》、山東琴書《白蛇傳》、寶卷《義妖傳》以及木魚歌《雷峰塔白蛇記》。(見譚正壁、譚尋《彈詞敘錄》第4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版。)根據(jù)譚先生的整理記載,筆者認為現(xiàn)今最早的白蛇傳故事藍本當是明朝嘉靖年間洪《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西湖三塔記》。敘述了西湖上有三個妖精,一為烏雞、一為獺、一為白蛇,幻化成美女,在西湖上迷人后便結果了他,再換新人,因此傷了許多人命。后來這三個妖精被奚真人所擒,壓在三個石塔下面。這是個殘酷、恐怖的故事,與情愛無關。

到了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中收入并改編了宋人的話本《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與《西湖三塔記》相比,這個故事則美麗了許多。故事講述藥店伙計許宣在西湖上偶遇幻化成美女的蛇精白娘子和小青,并與白娘子結為夫婦。后又發(fā)生逐道、警奸、捉蛇等一系列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最后白娘子被金山寺法海和尚識破,壓在雷峰塔下,許宣也出家作了和尚。在這個話本中,白娘子雖然仍然是個妖精,仍然會現(xiàn)出原形嚇人,而且動輒就“圓睜怪眼”威脅許宣“若生外心,教你滿城皆為血水”,但是她和《西湖三塔記》中的那個白蛇妖已經(jīng)完全不同了,她不僅敢于大膽追求愛情,而且忠于許宣,在這個白蛇妖身上已經(jīng)有人情人性在閃光了。

到了清代,墨浪子在《西湖佳話》中收入了《雷峰怪跡》,情節(jié)全承《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而稍加增飾。而玉山主人的五卷十三則《雷峰塔傳奇》則極大地豐富和發(fā)展了這個故事,我們今天所見的白蛇傳故事大體就是來源于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沿襲了明代馮夢龍話本中的故事概貌,又加入了盜草、斷橋、產(chǎn)子、祭塔等今天家喻戶曉的故事情節(jié),使白娘子的形象進一步完善、豐滿、動人。特別是盜草一節(jié),對白娘子性格的刻畫起了很大的作用。盜草一節(jié),敘白娘子在端陽節(jié)誤食雄黃酒,酒醉后現(xiàn)出原形,嚇死許宣。白娘子醒來后,冒死登上天庭從南極仙翁處盜來仙草救活許宣。通過這些情節(jié),作者刻畫出的是一個美麗癡情、溫柔善良又勇敢無畏,如同世人鐘情的少女一般純潔可人的白娘子,她身上妖氣早已蕩然無存。這樣的白娘子,其結局也和前兩個本子有很大的不同:她在被鎮(zhèn)塔下二十年難滿后,被她和許宣的所生的兒子夢蛟在考中狀元之后,祭塔并救出塔外,而且還和許宣、小青一起修成正果,位列仙班。

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演變,白娘子也就從一個徹頭徹尾的蛇妖蛻變成了一個美麗溫柔、善良多情的美的化身了。白蛇傳的傳說也就和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孟姜女的傳說一起,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

參考文獻:

[1]譚正壁,譚尋.彈詞敘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07.

[2]譚正壁.話本與古劇.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3]譚正壁.三言兩拍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

[4]阿英.雷峰塔傳奇敘錄.中華書局,1960-03.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08,4.

[6]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論.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02.

[7]王江松.悲劇人性與悲劇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08.

[8]吳士余.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0-10.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范文第3篇

我們在清明慎終追遠,在和煦的春風中擁抱自然。

――《中國節(jié)典•清明》

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清明節(jié)是一個典型的融合了多種主題,凝聚了朝野心愿,溝通著陰陽兩界,打破了悲喜阻隔,實現(xiàn)著天人合一,兼顧身心,哀樂和鳴,和諧合奏的重要節(jié)日。和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它不僅是一個民族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也是反映一個國家根本的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狀態(tài)的風向標,還是反映政府與百姓、國家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表征。它們不僅在群體道德的培養(yǎng)方面常常起到深層構建的作用,而且還常常對后人的行為、思維模式起到規(guī)范和感召的作用。

“清明”名考

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的“清明”一詞,大約起于周代,有明顯記載的是在漢代,F(xiàn)存最早記錄“清明”節(jié)氣的是《淮南子•天文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鼻迕鞴(jié)氣于《后漢書•律歷志》中被正式列入。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轉(zhuǎn)錄了一本已經(jīng)失傳的《歲時百問》上的一句話:“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边@常常被看作是“清明”節(jié)氣名稱的來歷。《三統(tǒng)歷》中也說:“清明者,謂物生清凈明潔!

“清明”節(jié)考

學界一般認為,清明節(jié)是古代上巳、寒食與清明三個在時間上極為相近的節(jié)日合而為一而成的。

上巳和寒食節(jié)的歷史淵源比清明節(jié)更為久遠。上巳原指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從已有文獻記載看,上巳的起源比寒食更早,流行的地域范圍也更廣。上巳是個美麗、清秀、懷春的節(jié)日!逗鬂h書》稱“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臨水祓除謂之禊!膘痨鶅x式其實是一種象征性的“大掃除”。我們的祖先在面臨某一重要事件、重要場合或重要時刻時,往往要舉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儀式,把自己身上的晦氣驅(qū)逐干凈,甚至沐浴齋戒以示虔誠和鄭重。春天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季在古人心目中一直占有特殊的地位。在這個萬物萌生的季節(jié)里,有一個這樣的親水的節(jié)日,理所當然也是青年男女沐浴身心、自由約會的大好機會。所以,《周禮》中有:“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编嵭舱J為這是“重天時,權許之也”。

“寒食”即吃冷食,不得生火做飯。寒食節(jié)也比清明節(jié)早,甚至至今還有人將寒食與清明并提。事實上直到宋代,清明都沒有擺脫寒食成為獨立的節(jié)日。而在唐詩宋詞中將“寒食”“清明”交互使用更是司空見慣。據(jù)《唐會要》記載,朝廷曾于大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赦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寒食節(jié)實際上是一個以飲食形式承載道德內(nèi)涵的節(jié)日。據(jù)宗懔所撰寫的中國古代最早、最著名的歲時民俗專志《荊楚歲時記》所記:清明前兩天,或者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而在乍暖還寒的時節(jié),人們?yōu)楹尾坏蒙鹱鲲,必須吃冷的東西,歷代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此說為虛構的,不合理、不足信,堅持寒食與古代的“改火”習俗有關。所謂改火,就是熄滅舊火,改用新火。但俗規(guī)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因此有幾日人們就只能吃大麥粥或飴糖之類的冷食。現(xiàn)代學者李玄伯說:“鉆燧改火每年都有的,因為改火,新者與舊者不能相見,所以中須停若干時候。這停火的時間與改火的時間,各家各邦不一定相同,其中之一即寒食的起因!彪m然此說似乎比較客觀也許比較符合實際,但也只是一種推測。事實上,在民間,對寒食節(jié)的緣起,最有影響的解釋還是廣為流傳的介之推的傳說:

晉國公子重耳當年帶著一行人流亡在外,歷經(jīng)坎坷,受盡屈辱。一次,重耳餓得暈了過去。隨臣中有個名叫介之推的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

19年后,重耳執(zhí)政,即晉文公。他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經(jīng)人提醒,他才猛然憶起,深覺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賞封官?墒,介之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讓人搜山,但沒有找到。這時,有人出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相信大火會逼著介之推走出來。晉文公于是下令舉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后,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之推的尸體哭拜一場,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之推后背堵著個柳樹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把介之推和他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當初那棵被燒焦了的老柳樹,死樹復生,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他掐下一根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此后,晉文公常把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zhí)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 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yè),人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不約而同地用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飴糖、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清明時,人們還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這就是眾所周知、膾炙人口的“割股燔山”的故事,是隋代的杜公瞻在給《荊楚歲時記》做注時引自《琴操》之中的。不過這則故事中并沒有明確指出晉文公禁火的日期就是寒食節(jié),《琴操》中寒食節(jié)時間是五月初五!秴问洗呵铩泛汀妒酚洝分杏浗橹剖虏⑽刺峒胺偕街。因此,有人認為寒食緣起介之推傳說也許是后人為解釋寒食緣起而人為地將兩件事揉捏在了一起。但不管怎么說,介之推的故事確實是為絕大多數(shù)人情感所認同并樂于傳誦的清明節(jié)的來源。

“復調(diào)”清明――清明節(jié)主題

許多風俗的起源也許是永遠沒有唯一答案的。從上巳節(jié)水邊儀式化、嬉戲性的身心洗滌到寒食節(jié)緬懷先賢的禁火修行,再到清明節(jié)程式化的掃墓踏青,發(fā)生在春天的幾個節(jié)日的合一,決定了清明節(jié)的復調(diào)式主題。合成的清明節(jié)節(jié)俗所蘊涵的就不可能是一個單一的主題。至少,悲戚與歡樂,這兩種性質(zhì)迥異的情感在清明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清新而又文明地相逢并相容了。史傳清明節(jié)的歡樂和繁榮景象大都是在盛唐時期形成的。晚唐詩人杜牧一首“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為清明節(jié)留下了一個經(jīng)典性的清明節(jié)節(jié)俗剪影。盛世的清明,是陽光的清明、春天的清明。雖然大唐亦曾有過對清明作樂的禁令,但大唐更懂得民意可疏不可堵的道理,甚至在公元790年,唐德宗干脆將玄宗時期頒布的“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圣旨延長到了七天,這不僅開創(chuàng)了假日黃金周的先河,也確保了清明節(jié)俗展演的寬松時空,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清明節(jié)多重主題存在的合法性。

一直到明代,清明仍然是一個充滿歡樂情調(diào)的春季大節(jié)。據(jù)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的描繪,每適清明,“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斛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yōu)妓、歌吹、覓錢者,水陸有之,接踵承應。又有買賣趕珍,香茶細果,酒中所需。而采妝傀儡、蓮船、戰(zhàn)馬、餳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是夜人家貼‘清明嫁九娘,一去不還鄉(xiāng)’之句于楹壁間,謂如此則夏無青蟲撲燈之擾”。

即便到了清代,我們還是可以從張岱凝練生動的文字中一睹清明的盛況:“揚州清明日,城中男女畢出,家家展墓。雖家有數(shù)墓,日必展之!侨,四方流離及徽商西賈、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無不咸集。長塘豐草,走馬放鷹;高阜平岡,斗雞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彈箏。浪子相撲,童稚紙鳶,老僧因果,瞽者說書,立者林林,蹲者蟄蟄。日暮霞生,車馬紛沓……余所見者,惟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差足比擬。”(《陶庵夢憶•揚州清明》)

只是到了清末,清明節(jié)的繁榮盛大才逐漸萎縮、蛻化為單純的“掃墓節(ji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將清明節(jié)定為“民族掃墓節(jié)”。1936年,國共兩黨共祭黃陵,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特派代表林伯渠前往參加“民族掃墓典禮”。但弱國難有清明,面對春天,國人只能跪在祖宗墓前哭泣,這不由得人們不感嘆清明之和諧、昌盛與否,實乃折射著國道之盛衰。

近現(xiàn)代時期,隨著清明節(jié)中歡樂內(nèi)容的退隱,清明節(jié)傳統(tǒng)文化容量也在相對集中、濃縮,但主題卻更加鮮明、突出,且愈來愈顯示出道德化、政治化傾向。民間對于清明節(jié),比之其它說法更愿意接受紀念介子推的傳說。這不僅因為民間傳說這個藝術形式更便于在民間傳承,而且由于這則傳說本身包含了可以流芳百世的道德精髓。重讀介之推傳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故事中的割股也罷,燔山也好,其實都不免帶有幾分血腥氣,但這則故事中同樣也包含了可以演繹出多重道德內(nèi)涵的由頭,并因此使這個故事千百年來不斷地被再創(chuàng)造,被賦予恒新恒久的精神內(nèi)涵。

人們在進行審美選擇時,往往不約而同地舍棄掉一些東西,也會不約而同地保留、生發(fā)一些東西。介之推割肉奉君的情節(jié)并沒有引起人們的審美恐懼,放火焚山的餿主意也沒有引起人們的焦慮不安,甚至介之推和其母被活活燒死的慘狀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悲憫,而具有心靈震撼力的介之推的那首樹洞血詩幾乎在人們耳畔一直回響!暗钢鞴G迕鳌薄扒谡迕鲝颓迕鳌钡钠碓负拖M蔀檫@則故事光照千秋、永垂不朽的精神內(nèi)涵,“清明”二字也成為眾心向往的國風、政風、民風、家風以及人格品行的理想境界。人們沒有去指斥晉文公的忘恩疏忽,卻牢牢記住了他對介之推的深切懷念:更名紀念、寒食禁令、頂戴柳圈、袖藏血書、足登柳履……并年復一年、不厭其煩地重復、傳承、改編著清明的故事、儀式和活動。被集中提煉了的“清明”主題,同時也在不斷被豐富、發(fā)展、衍生,從清明之君、清明之國逐漸擴展到清明之家、清明之人,清明節(jié)的道德意蘊被不斷挖掘、彰顯、強化、弘揚。清明節(jié)的主題演變,在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節(jié)日文化的道德內(nèi)涵實質(zhì)上是節(jié)日得以傳承、發(fā)展的核心競爭力。

“道德”清明――清明節(jié)傳統(tǒng)

寬泛意義上的清明節(jié)傳統(tǒng)是一種道德傳統(tǒng)。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自然屬性與文化內(nèi)涵相比,文化內(nèi)涵往往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在清明節(jié)的多重主題中,最為基本且貫穿始終的也正是其傳統(tǒng)道德主題:清明的政治、清明的吏治、清明的家風、清明的心性、清明的文風等等,構成了清明節(jié)的主要文化內(nèi)涵!扒迕鳌倍郑白鲗崿F(xiàn)“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人生目標自覺執(zhí)行的道德通則。

其實,贏得人們喜愛的介之推傳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道理都很簡單,它所揭示的是最為樸實的做人的道理――為人當清明。介之推人格清明自不必說,晉文公為政清明有口皆碑,清明的統(tǒng)治,帶來了晉國的清明。清明對于介之推又是一種政治理想,而之于晉文公則更是一種飽含了感恩意味的行為準則和努力目標。晉文公為保清明而創(chuàng)設新節(jié)俗,從穿戴到飲食要求自己也要求人們時時世世不忘介公、銘記先賢。因此,傳至今朝的清明節(jié),較多的重心落在了感恩和祭祖方面。這大大彰顯了中國人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也與統(tǒng)率中國歷史的儒家之道相吻合。事實上,清明不僅體現(xiàn)在祭祖敬宗的感恩上,還體現(xiàn)在對已故友人、已逝志士的緬懷情誼。祭祖掃墓和感恩戴德,可謂是中國社會千百年來得以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支柱。清明祭祖已經(jīng)成為構建和諧中國社會的精神支柱,成為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之中的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因子。今日暢談清明、弘揚傳統(tǒng)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留給炎黃子孫的一筆寶貴文化財富。

但清明的道德內(nèi)涵又不僅僅在祭先烈、敬先賢、憶先人,清明節(jié)所包容的巨大的道德內(nèi)涵和德育功能還需人們進一步挖掘和認識。清明時節(jié),正是陽氣日漸升騰的日子,清明節(jié)是一個純粹的春天的節(jié)日。道德清明的核心主題應是出自對生命的禮贊。因為清明既是生命滋生的季節(jié),也是健康生命的品質(zhì)之一。唯有清明的生命才是健康的生命,才有蓬勃生春的力量。今人盡知清明有掃墓悼亡之禮,卻未必知道清明還有冠笄護生之禮,更未必知道古人還曾將人生的重要禮儀之一――成年禮放在清明舉行。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在三月“清明節(jié)”條下記載:“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背赡甓Y是對嚴格意義上的“人”的認可,是具有民間法律意義的成人儀式,這一莊嚴的人生儀式古時確定在清明節(jié)舉行,可見古人對于清明節(jié)所承載的重要的人生意義的深刻認識。寒食禁火,清明出火,寒食悼亡,上巳求子,清明冠笄,一息一生,否極泰來,陰陽相生,正好暗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陰陽和合之理。真正的身心健康也是一種陰陽平衡,對死者的追思與對生者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死之哀痛與生之寶貴意義同等重要。只有對生死有了清明的認識,方能更加敬重生命、珍愛青春,尊重長者、關愛新生。這也許正是當今青少年德育急需強化的一項內(nèi)容。

感恩祭祖與珍愛生命是清明節(jié)基本的人文精神內(nèi)蘊。作為文化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還有著更高的道德追求,那就是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清明節(jié)的踏青主題似乎并無新意,甚至常常讓人誤解為是“有閑”一族的一種宴樂休閑之舉,或者僅僅是春天的一項戶外活動,無法進入道德視野。這與長期以來我們的道德教育缺乏“生態(tài)”理念有關。實際上,生命的全部意義遠非肉胎本身,也絕非抽象的思想精神。自然對于人類而言,從來就不是一個他者,生命從來就是物與我、天地人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構成、相互依存的關系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強化生命意識,將生之意義與死之價值聯(lián)通起來考察,對當今的年輕人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清明,這個美輪美奐的節(jié)日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上好的德育環(huán)境。沐浴著風和日麗的大好春光,人們總是會想出各種理由來認真地享受大自然的惠予。歷史上留下的清明詩章無不出自清明之心!袄婊L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保ㄋ•吳惟信《蘇堤清即事》)清明之景飽含著對清明春色的熱愛和對家鄉(xiāng)山河的贊美!案蛘倌紣蹣谴,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唐•張繼《閭門即事》) 清明的天,清明的景,清明的興致,清明的情懷,盡在清明時節(jié)的流連忘返之中!胺疾菥G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宋•程顥《郊行即事》)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清明,也是在審美人生!澳媳鄙筋^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百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 高翥《清明》)

春光好,春景美,春天里的河山更美麗。一年四季在人生成長中承擔著不同的角色,而對人生的全部熱情卻是從春天開始培養(yǎng)的:太多的良辰美景好人好事都發(fā)生在春天里。春天是最為和煦、最為迷人的。懂得熱愛自然,懂得從自然中感悟人生,獲得智慧,這是中華民族性格能早熟于其他民族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化能彪炳千秋愈來愈受人青睞的原因之一。清明的環(huán)境催生了清明的生命,清明的道德哺育著清明的心性。因此,清明也是身心和諧的最高境界。

萬物清明,人類有了心曠神怡的環(huán)境;心性清明,人生有了許許多多的意義;為政清明,國家有了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石;人際清明,世界有了和平共處的環(huán)境…… 清明的故事、儀式或活動都只是清明習俗的某種載體。在我國的幾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清明是自然與人類、時間與空間、逝者和新生共同的節(jié)日。清明節(jié)的全部精髓盡在“清明”。后世對清明節(jié)的審美選擇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積極的道德選擇和弘揚。清明節(jié)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精神符號。代代相續(xù)、生生不息的清明民俗事象,既反映出忠君愛國、奉親敬老的人倫美德,也隱含著正確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之間關系的清明境界和道德規(guī)約,還孕育著珍愛生命與關愛自然、立足今生與關注來世等閃爍著辯證色彩的哲學思想和生活理念。傳統(tǒng)節(jié)日一直是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語境。無論是官是民,也不論是知識精英還是平民百姓,都是傳統(tǒng)文化之子。今天,我們不管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道德內(nèi)涵進行解讀,還是對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社會功能進行梳理,都是一個令國人心曠神怡而又言說不盡的話題。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范文第4篇

同樣是講故事,同樣把故事講成電視品牌欄目。《傳奇故事》和《人間》無疑有著許多值得總結和研討的成功之處,本文以敘事者為切入點,分析故事類節(jié)目應該怎么講。

一、敘事者決定節(jié)目的定位和風格

敘事者指敘事文中的“陳述行為主體”,[2]或稱“聲音或講話者”,[3]它與視角一起,構成敘述。對于一個故事來說,敘述者在材料的取舍、組構乃至說話的語氣運用上都會對其特色和性質(zhì)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而對于以講故事為主體的故事類電視欄目來說,講述者的不同直接影響著欄目的定位和風格。

以異敘事者和同敘事者為例,異敘事者指位于他講述故事之外的敘事者,他講述的是別人的故事,因而 “可以凌駕于故事之上,掌握故事的全部線索和各類人物的隱秘,對故事作詳盡的解說!盵4]這種全知全能的角色知道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在哪里,并可以有意識的把這些部分銜接在一起使得故事情節(jié)很緊湊。因此以異敘事者為講述主體的故事類欄目重情節(jié)講述,定位于奇、異故事類,風格上較大氣、理性。同敘事者指“故事中的人物,他敘述自己的或與自己有關的故事”[5],這種處于矛盾中心的人物在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和內(nèi)心感受時,通常是情真意切的,提供的信息很詳細,內(nèi)心剖析也很深刻,因此以同敘事者為講述主體的故事類欄目擅長情感表達,定位偏“情感類”,風格上比較細膩、感性。

二、敘事者在《傳奇故事》和《人間》中的角色分配

胡亞敏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敘事者類型界定為:異敘事者與同敘事者(根據(jù)敘述者與敘述對象的關系劃分);外敘事者與內(nèi)敘事者(根據(jù)文本中敘事層次劃分);“自然而然”的敘事者與“自我意識”的敘事者(根據(jù)敘事者的敘述行為劃分);客觀敘事者與干預敘事者(根據(jù)敘事者對故事的態(tài)度劃分)。

本文主要從敘事者與敘事對象關系角度來分析《傳奇故事》和《人間》的敘事者。

1. 《傳奇故事》以異敘事者為敘事主體,同敘事者附屬異敘事者

(1)作為組織者的異敘事者

《傳奇故事》主播就是“處于講述故事之外,掌握故事的全部線索和各類人物的隱秘” 的異敘事者,他是故事的講述者、組織者、評論者。

以2008年10月2日播出的《“糊涂”母子荒唐情》為例。每個主人公的經(jīng)歷、想法都通過主播的講述都得以呈現(xiàn)。不僅如此,主播還可以在故事的時空中任意穿梭,對故事進行回顧或展望,通過分析理清線索!丁昂俊蹦缸踊奶魄椤分袃鹤优畠焊鲌(zhí)一詞,究竟是哪一方對哪一方不對?僅僅聽當事人的辯解,觀眾也分辨不清。欄目主播也就在這個時候?qū)适伦隽巳笆降幕仡櫍白屛覀儊硎崂硪幌陆裉爝@個稍微顯得有點亂的故事,1995年的時候這個家一分為二……”

主持人信手拈來的評點也是《傳奇故事》的特色之一。《“糊涂”母子荒唐情》的結尾主播說道:“把一句老話送給這家人吧:如魚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你們所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真的都那么理直氣壯嗎?”每期節(jié)目的最后,主播都以這樣的評論來結束故事的講述。

(2)充當補充者的同敘事者

《傳奇故事》中同敘事者的講述很少,他們的話語 “嵌入”異敘事者的講述,僅僅為主播“說道”提供緣由和論據(jù)。

例:《少女戀上有婦之夫 為報復搶劫情人妻子》中探討樊花搶劫緣由的時候,主播說:“樊花也確實是不缺錢”,之后畫面依次是――樊花母親:“我們家不缺錢”;參與搶劫的翟小飛:“她屬于成功人士”;樊花:“幾百塊錢,還沒有我店里面一天的營業(yè)額多呢!边@些同敘事者及次同敘事者的話語都是主播那句“樊花也確實是不缺錢”的印證和補充。

2.《人間》以同敘事者為敘事主體,異敘事者只是引導和記錄者

(1)異敘事者是引導者和記錄者

《人間》的主持人和插播短篇中畫外音敘事者都屬于異敘事者:處于所講述的故事之外。但不同于《傳奇故事》,《人間》的異敘事者是“充當純粹的記錄者,有節(jié)制的發(fā)出信息”。[6]以8月28日播出的《破碎的明星夢》為例。

主持人周舟:“他覺得此事必有蹊蹺,那么這其中的隱情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人間事件”、“我想問一下,你女朋友當初是怎么到這家影視公司去的”;

畫外音異敘事者聲音:“志文怎么也不會想到,一個短信,這段來之不易的戀情就被毫無征兆的給終結了”,“姐妹倆說,他們?nèi)ツ晟形闯赡陼r被老板強行潛規(guī)則”。

主持人周舟只充當故事的引導者,引導主人公回憶發(fā)出更多信息;畫外音敘事者是緊跟人物充當純粹的記錄者。二者的話語穿插在同敘事者講述中,主要起介紹人物和銜接引導故事的作用。對于故事的來龍去脈他們也同觀眾一樣處于未知狀態(tài)。

(2)同敘述者是講故事的主角

由于異敘事者并非全知全能,同敘事者就承擔了把故事講述清楚的責任。《人間》每期節(jié)目都是由多個同敘事者的講述構成的一個完整故事。不管故事多么復雜,欄目組總是盡力把與故事有牽連的人找到,讓他自己講述。如《尋情記》這期節(jié)目中,被請到現(xiàn)場的講述者就有9個。

《破碎的明星夢》中,主人公陳志文、當事人包包阿紫、志文女友宣萱,都依次被請到節(jié)目現(xiàn)場,每個人都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從自身所知完成對故事的講述。同敘事者能剖析人物內(nèi)心活動,因此《人間》同敘述者以當事人的身份講述自己獨特的心理歷程,使得節(jié)目能夠進入到個人的心理縱深,解讀生活與命運的奧妙。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傳奇故事》和《人間》在敘事者上的不同體現(xiàn)在異同敘事者誰為敘事主體上。《傳奇故事》以異敘事者為敘事主體,主播獨特的講述方式使一個個平凡的故事在神采飛揚的講述中,都變成了“傳奇”,欄目定位為 “傳奇故事類”,重視情節(jié)講述;《人間》中同敘事者大膽率真地釋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生活經(jīng)歷,觀眾在觀看節(jié)目的同時也在他人的鏡像關系中認識自己,欄目定位為“情感故事類”,重視情感表達。

風格上,《傳奇故事》的主播在節(jié)目中的角色類似于古代的說書人,他“經(jīng)常使用一些俗語以及中國古典名著中的精彩句子總結評論故事,這使得故事與現(xiàn)實生活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了鏈接”[7],節(jié)目因此有一種“大雅”的氛圍,敘事比較理性,風格比較“大氣”; 而由于“處于各種矛盾中心的主人公的敘述在某種程度上更容易與受眾產(chǎn)生共鳴”[8],因此《人間》擅長展示人物心理情感,著力提供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風格比較感性、細膩。

三、合理分配異同敘事者的“講述權”才能講好故事

異同敘事者是相互補充的關系,對任何一方話語的過度運用,都會造成故事類節(jié)目的失衡。異敘事者話語過多,會使節(jié)目陌生化、說教化,難以深入展現(xiàn)故事中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不易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同敘事者話語過多,容易使節(jié)目主題分散,失去節(jié)奏和導向性,落入俗套或陷入瑣事的無謂爭論。

1.《傳奇故事》重異敘事者,輕同敘事者直接導致節(jié)目個人傾向強、不夠客觀,有高度,但沒深度;其次是使節(jié)目過于陌生化,始終與觀眾保持一段距離。

例一:《少女戀上有婦之夫 為報復搶劫情人妻子》這個故事通過題目就可以知道大概,而節(jié)目卻做了近30分鐘,大部分是金飛的講解、評論:“你聽這樊花說的,還真夠玄乎的!薄罢f到這鬼上身呢,這玩意兒就不足為信了!薄胺ㄋf的這些理由實在是太可笑了,很幼稚!边@種主持人即興言論會讓觀眾覺得主持人話語過多,優(yōu)酷網(wǎng)友對這期節(jié)目的評價就有:“主持的廢話真多”。同時說教性的話語使節(jié)目顯得冗長拖沓,減少了觀眾對故事的期待。

例二:《“糊涂”母子荒唐情》中欒老太太講到:“我不給她,她打我,她把我的戶口偷了,遷走了!边@個時候。觀眾很想知道這個“她”是誰,但是老太太的講話的畫面就此停住了,下一個鏡頭就回到演播室,由主持人金飛說:“那么這個讓老太太恨的牙根都癢癢的‘她’到底是個什么人呢?說起來這也不是外人,就是石老太太(可能是主持人口誤,應該是欒老太太)的女兒!彪m然這樣觀眾也獲得了欲知的信息,但如果能夠由老太太親自講出來是她女兒,再加上老人當時“恨的牙根都癢癢的”的表情,這期節(jié)目將更精彩。異敘事者對細節(jié)信息和人物的內(nèi)心表現(xiàn)不夠深刻,不能拉近觀眾與節(jié)目距離,給《傳奇故事》留下了一定的缺憾。

2.《人間》以同敘事者為敘事主體。缺陷在于:人物所知有限,他難以深入了解其他人的生活,也無法掌握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有些情況下不能提供明確的答案。

例:《破碎的明星夢》中女友是否遭遇“潛規(guī)則”?主人公志文無法給出答案而只能憑借猜測:“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后來的故事卻印證了宣萱的確是遭遇了摧殘)。但總體來說,《人間》在異同敘事者話語分配上比《傳奇故事》合理,它在堅持同敘事者為敘事主體的同時,也給予異敘事者充分的“講述權”:主持人適時的發(fā)問既引導了故事的走向,保證了節(jié)目不跑題,又使更多細節(jié)信息得以展現(xiàn),升華了故事主題;畫外音敘事者概括了當事人的經(jīng)歷,免除了當事人冗長的回憶,保證節(jié)目的“共時”性;必要的時候,欄目組還請來專家現(xiàn)場對當事人所遇問題予以科學的建議,增強了節(jié)目客觀性!爸v述權”分配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間》的后來居上。

因此,故事類電視節(jié)目在使用異敘事者敘事時,要注意同敘事者的補充作用,細節(jié)信息、心理剖析部分要用同敘事者的講述;同時異敘事者為講述主體的節(jié)目對主持人要求極高,他不僅要有較好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要能夠?qū)κ录龀鼍实脑u點,這類節(jié)目的傳播價值主要來源于講述者對故事的解剖駕馭過程。《傳奇故事》中異敘事者個性化的講述使得整個節(jié)目成為無法復制的精品。如果一個以異敘事者為講述主體的的節(jié)目其講述者的個性魅力不夠,則欄目的質(zhì)量將大打折扣;以同敘事者為敘事主體的電視欄目,要注意異敘事者的組織構建作用和導向性作用的發(fā)揮。這一點上《人間》的做法值得借鑒。

“現(xiàn)在的時代已經(jīng)不是故事的時代,而是講述的時代,故事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講故事,用什么方式講故事!盵9]在當今節(jié)目資源短缺,故事類節(jié)目又大受歡迎的情況下,我們主張要學會復制和克隆,對成功的電視節(jié)目成功之道的把握,可以讓我們弄清可復制的機制,進而在發(fā)揚對方優(yōu)點、摒棄缺點的基礎上,提煉出自己特色,進行資源重組,做出更加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

注釋:

[1] 胡智鋒、張國濤:《私人情感電視呈現(xiàn)的新探索――以江蘇衛(wèi)視為例》,載《當代電視》2007年第9期。

[2] 托多洛夫:《文學作品分析》,載《敘事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頁。

[3] 胡亞敏:《敘事學》,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頁。

[4]、[5]、[6]同上,第41頁。

[7] 王偉《論中國故事類欄目定位與發(fā)展》,載《現(xiàn)代視聽》2007年第10期。

清明節(jié)的故事傳說范文第5篇

關鍵詞:呂熊;《女仙外史》;遺民意識

作者簡介:程國賦,男,安徽安慶人,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省高!爸榻瓕W者”特聘教授;楊劍兵,男,安徽桐城人,暨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呂熊及其《女仙外史》學界多有論述。其中對昌熊的論述主要集中在生卒年、名、字等方面的考證,如楊鍾賢的《<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與胡小偉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章培恒的《女仙外史·前言》、徐扶明的《呂熊與<女仙外史>》等;對《女仙外史》的論述主要集中在主題思想、回末評點等方面,如杜貴晨的《<女仙外史>的顯與晦》、劉倩的博士論文《“靖難”及其文學重寫》、楊梅的碩士論文《呂熊與<女仙外史>》等。然而,學界在呂熊的明遺民身份、《女仙外史》的遺民意識及才學化等方面,或偶有涉及,但均未作深入論述。有鑒于此,筆者對此試加探討。

一、呂熊的明遺民身份

“遺民”一詞最早源于《左傳》!蹲髠鳌烽h公二年曰:“衛(wèi)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于曹!笨追f達疏云:“經(jīng)、傳皆云十二月狄人衛(wèi),衛(wèi)人東徙渡河,收集離散,乃立戴公!毕骞拍暧衷疲骸霸唬骸忌钤!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為之歌《陳》。’”孔穎達疏云:“《正義》曰:‘見其思深,故疑之云,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若其不是唐民,何其憂思之遠也?非承令德之后,誰能如此深慮也?從上述“遺民”一詞及其注疏來看,遺民最初是指亡國之民。后世文獻基本承襲這一內(nèi)涵。直至清初歸莊在《歷代遺民錄序》中對王莽政權時的漢遺民進行分類,真正意義上的“遺民”內(nèi)涵才清晰起來。此文將漢遺民分為三類,包括“生于漢朝,遭新莽之亂,遂終身不仕”者,“仕于漢朝,而潔身于居攝之后”者,“顯于東京……以其不仕莽朝”者。另外,還出現(xiàn)了“遺民”與“逸民”內(nèi)涵相混淆的情況,歸莊在《歷代遺民錄序》中亦對其進行了明確區(qū)別:“凡懷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謂之逸民。而遺民則惟在廢興之際,以為此前朝之所遺也。”

根據(jù)上述“遺民”內(nèi)涵及“遺民”與“逸民”的區(qū)別,同時,結合清初的具體情況及《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敘例》對“明遺民”概念的界定,筆者認為明遺民至少應符合這樣三個條件:一是必須于明亡(崇禎十七年,1644)前出生,卒于清朝;二是不在清朝出仕、應試,即不能擁有清朝的官銜與功名,但在南明任官、應試者或在清朝任官僚幕客者除外;三是一般為士人,即擁有一定知識的人即可,不必是上層士大夫。

在界定明遺民的三個條件后,我們再來看呂熊的生平材料。目前學界引用呂熊生平材料較多為乾隆十六年(1751)《昆山新陽合志》(藏國家圖書館),但常常有不完整的遺憾。而道光六年(1826)《昆新兩縣志》、光緒六年(1880)《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昆山縣志》等三縣志中呂熊的生平材料,學界較少涉及。同時,謝正光等《明遺民傳記資料索引》、《明遺民錄匯輯》等均未收錄呂熊,F(xiàn)據(jù)上述四縣志及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呂熊完全符合明遺民的基本條件,其當為明遺民無疑。

(一)呂熊生于明亡之前,卒于清朝。對于呂熊的生卒年,學界頗有爭議。楊鍾賢《<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與胡小偉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稱:“呂熊當生于明崇禎十五(1642)年,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睋(jù)章培恒在《女仙外史·前言》中考證,呂熊生年當在崇禎六年(1633)至八年(1635)年間,卒年當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五十五年(1716)間。徐扶明《呂熊與<女仙外史>》稱:“(呂熊)大約生于明崇禎十四年(1641)……大約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睏蠲吩谄浯T士論文《呂熊與<女仙外史>》中稱:“呂熊生于崇禎十五年(1642),卒于雍正元年(1723),虛八十二歲。”總之,呂熊生年的上限時間為明崇禎六年(1633),下限時間為崇禎十五年(1642);卒年的上限時間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下限時間為清雍正元年(1723),顯然符合明遺民在時間上的條件。

(二)呂熊在入清后未曾人仕與應試。呂熊在人清后,曾做過清朝直隸巡撫于成龍的幕客,還與江西南安郡守陳奕禧、廣州府太守葉旉、江西學使楊顒、江西廉使劉廷璣等清廷官員多有交往,但其終身一布衣。據(jù)乾隆十六年(1751)《昆山新陽合志》卷25《人物·文苑二·呂熊傳》載:

呂熊,字文兆。父天裕。熊生而俊爽,長七尺、戟髯、鐵面、目光炯炯。天裕以國變故,命熊業(yè)醫(yī),毋就試。顧熊性獨嗜詩歌、古文及書法,博習不厭。于公成龍巡撫直隸,聘入幕,一切條議皆出其手,同事者忌之。遂拂衣去。越數(shù)年,成龍復舊任,再延入幕。凡所贊畫,動中機宜。及奉命治河,將題授熊通判,俾自效。熊固辭之。已適越,渡浙江,上子陵釣臺,訪括蒼洞、天石門瀑布諸勝。至江右,會按察劉某、僉事韓某,皆舊交,相與流連詩酒,東湖中有亭臺,徐孺子、蘇云卿遺跡也,僦舍居焉。韓、劉罷,乃去。客南安陳奕禧所。奕禧卒,復度嶺探勝,概為廣州修郡志。事峻,歸東湖。尋以舊著《外史》觸當時忌,乃歸吳門。年八十余卒。所著有:《詩經(jīng)六義解》《明史斷》《續(xù)廣輿記》《前后詩集》《本草析治》。葉均禧、湯寬二傳合纂。

再據(jù)道光六年(1826)《昆新兩縣志》卷27《人物·文苑二·呂熊傳》載:

呂熊,字文兆。偉軀干、戟髯、鐵面、目光炯炯。父天裕遭國變,命熊業(yè)醫(yī),毋就試。熊少嗜詩、古文。于成龍巡撫直隸,聘入幕,一切條議皆出其手,同事忌之,拂衣去。越數(shù)年,成龍再延入幕。及為河帥,將薦授通判,俾自效,熊固辭之。已適越,上子陵釣臺,訪括蒼洞、天石門瀑布諸勝。至江右,以當事多舊交,僦舍東湖。東湖,故徐孺子、蘇云卿遺跡也。流連詩酒,久之去?湍习彩仃愞褥投葞X為廣州修郡志,事峻,返東湖,尋歸里,卒年八十余。

光緒六年(1880)《昆新兩縣續(xù)修合志》卷31《人物·文苑二·呂熊傳》與《道光昆新兩縣志》中的《呂熊傳》同。另據(jù)《昆山縣志》第27篇《人物·呂熊傳》載:

呂熊(?-1680年前后),清初文學家。字文兆,號選叟。昆山人。他自少嗜好詩、古文,所作文章經(jīng)濟,精奧卓拔,性情孤冷,舉止怪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為直隸巡撫于成龍幕客,一切條議都出自其手,遭同事忌,拂衣而去。 康熙三十七年(1698),再入于成龍幕,為其處理水利事宜?滴跛氖四(1709)他在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署中做客,復為廣州修郡志,事竣返江西?滴趿荒(1722),他還故里,80余歲卒。熊平生學問,皆寄托于《女仙外史》一書,全書凡100回,述明代唐賽兒事。所著還有《詩經(jīng)六義辨》《明史斷》《續(xù)廣輿記》《前后詩集》《本草析治》。

綜合上述四縣志中的《呂熊傳》,我們可以確認這樣兩點:一是呂熊遵循了入清后“毋就試”的父訓,卻未完全遵循“業(yè)醫(yī)”的父訓,雖著有《本草析治》,但其主要成就還是表現(xiàn)在文學方面;二是呂熊雖兩次擔任于成龍的幕客,還“客南安守陳奕禧所”并“為廣州修郡志”,但他終身未入仕清廷,惟一一次“薦授通判”,還“固辭之”。所以,呂熊在堅持民族氣節(jié)方面,亦符合明遺民的條件。

(三)呂熊是清初一位全才式人物。根據(jù)上述縣志記載,呂熊著有《詩經(jīng)六義解》《明史斷》《續(xù)廣輿記》《前后詩集》《本草析治》《女仙外史》。其中《詩經(jīng)六義解》體現(xiàn)了經(jīng)學成就,《明史斷》體現(xiàn)了史學成就,《續(xù)廣輿記》體現(xiàn)了地理學成就,《前后詩集》《女仙外史》體現(xiàn)了文學成就,《本草析治》體現(xiàn)了醫(yī)學成就。但遺憾的是,其所著“《詩經(jīng)六義解》引》!睹魇窋唷贰独m(xù)廣輿記》《前后詩集》《本草析治》等,皆不傳。除《女仙外史》外,僅乾隆《南安府志》存其五律一首。”

作為寄寓學問與心事的《女仙外史》,呂熊表現(xiàn)了自己眾多方面的才學,如歷史典故、詩詞歌賦等方面。下文將有詳論,在此不作贅述。

總之,《女仙外史》的作者呂熊,從生活時代、民族氣節(jié)、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完全具有明遺民的特點,而眾多明遺民錄未將其收入,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二、《女仙外史》的遺民意識

呂熊除在身份上符合明遺民的三個條件外,其代表作品《女仙外史》還表現(xiàn)了濃厚的遺民意識。這既是呂熊作為明遺民的另一重要佐證,又是《女仙外史》主題思想方面的一個重要特點!杜赏馐贰匪憩F(xiàn)的遺民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篡國者”及其追隨者的痛恨。《女仙外史》對“篡國者”燕王朱棣的痛恨主要表現(xiàn)在:

1.小說以建文年號取代永樂年號。我們知道,有些史書,如明代無名氏《奉天靖難記》曾將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1402)代之以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而《女仙外史》則反其道而行之,以建文五年至二十六年取代永樂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這雖有矯枉過正之嫌,但卻表達了作者對“篡國者”的不認可。2.朱棣殘酷迫害遜國諸臣。方孝孺被害后,被夷十族,計873人;暴昭遭剜喉、斷手足而死!耙痪薰,剮死赤族;一董公名鏞,腰斬,女發(fā)教坊,屠及姻黨二百三十余人;一謝公名稍,死于拷掠,妻韓夫人與四女皆發(fā)教坊,一幼子名小咬住,下錦衣衛(wèi)獄;一甘公名霖,一丁公名志,均棄市。”(第21回)種種情況,不一而足!按蹏摺钡谋╈,躍然紙上。3.小說多次稱“篡國者”為“燕賊”。據(jù)筆者統(tǒng)計,小說中稱“燕賊”的回數(shù)多達23回,包括第15、16、17、19、20、21、22、24、33、35、38、40、45、52、53、54、55、65、69、77、80、82、89回,計38處。而這種蔑稱在《承運傳》《續(xù)英烈傳》等靖難題材小說中幾乎沒有出現(xiàn),可見作者的痛恨之情。對“篡國者”的罪責進行全面清算的是在小說第93回,唐賽兒在討逆檄文中開列了燕王12條罪狀,包括定性靖難為“造反”、“擅僭帝位”、擅削建文廟號、“遣逆臣四處搜求行在”、“族滅忠臣數(shù)百家”、“發(fā)忠臣妻女于教坊司”等等。陳奕禧對此評點曰:“其數(shù)燕藩十二大罪,較之漢高數(shù)項羽十大罪,尤為真確允當。”

小說除表達對“篡國者”的痛恨外,還對其追隨者表達痛恨。如小說第44回與第78回分別描寫了10萬倭寇與眾多俍兵、僮兵、徭兵遭勤王之師的滅頂之災,明顯表現(xiàn)了作者對助燕之師的痛恨,誠如逸民評點曰:“噫,不知明季俍兵毒害我生靈,倭酋擾亂我邊陲,遭其劫殺者不可數(shù)計。作者蓋痛惡其以夷猾夏,故以一劍而馘倭奴十萬,一火而滅三種蠻酋,恭行天討,焉得減算?”。

小說還著重描寫了燕王軍師姚廣孝不得善終的過程。姚廣孝南下尋師,到長洲(今江蘇蘇州)時先遭寡居親姊的詈罵,后又遭一位樵夫利斧的砍殺和一位農(nóng)人鐵鋤的擊打,但都幸免于難。到杭州時,又遭一位不明真相的小官的暴打,“那白的是肉,紫的是傷,黃的是糞,紅的是血,黑的是泥,竟在少師臀上開了個五色的染坊”(第88回)。最后,姚廣孝的生命結束于嘉興府崇德縣的女兒亭。上述情節(jié)除親姊詈罵于史有據(jù)外,其余均為虛構。由此可見。呂熊對那些追隨“篡國者”是何等痛恨。

(二)對故明王朝的深深眷戀。《女仙外史》作者通過兩個方面來表達自己對故明的眷戀。一方面小說選取了建文帝出亡之說。我們知道,建文遜國后的去向問題一直是個歷史之謎,主要有兩說:一是焚死說。主此說的主要有《明實錄》《明史》等。其中《明史·恭閔帝本紀》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笔浅鐾稣f。主此說主要有史仲彬《致身錄》、錢士升《從亡隨筆》、趙士喆《建文年譜》等。明人撰史時持此二說,主要是因撰史者對燕王與建文的認可與否,而清人在涉及這一問題時,則明顯具時代之烙印,正如孟森指出《明史》主建文焚死說的那樣:“當火起至火中出帝尸,乃一瞬間事,既出帝與后之尸矣,明明已知其所終,何以又云不知所終,且反先言不知所終,而后言出尸于火乎?是明明謂帝已不知所終,而燕王必指火中有帝尸在也。其所以作此狡檜者,主者之意,必欲言帝王無野竄幸存之理,為絕天下系望崇禎太子之計。即太子復出,亦執(zhí)定其為偽托,以處光棍之法處之也。此秉筆者之不得已也!弊睹魇贰氛呱星胰绱耍敲,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呂熊在創(chuàng)作《女仙外史》時選取建文出亡之說,從另外一個側(cè)面表達了他希冀明廷之脈能夠延續(xù)的遺民情結。

另一方面,呂熊還在小說中追謚殉難、殉節(jié)者。我們知道,“凡遜國殉難諸臣,終明之世,未嘗追謚”。呂熊之所以如此,除補史之缺外,更為重要的是表達對那些殉難、殉節(jié)諸臣的忠義氣概的崇尚。小說第46回贈謚殉難諸臣計51位,包括景清、鐵鉉、方孝孺等;殉節(jié)諸臣計29位,包括王叔英、張安國、曾鳳韶等;陣亡死難諸武臣計17位,包括瞿能、張皂旗、宋忠等。第100回還追封了忠臣之母、妻、女節(jié)烈者計40位,包括鐵鉉、方孝孺、黃觀等之妻、女、

母者,依據(jù)不同的節(jié)烈情況,分別封以義烈、孝烈、安烈、哀烈、清烈、宜烈、超烈、超節(jié)等8種稱號。

(三)天命思想中蘊含著作者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無奈。小說除表達作者對“篡國者”的痛恨與對遜國者的同情外,還宣揚了天命思想。這種天命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將唐賽兒起義勤王演化成了結天廷中 的一段夙怨。在天廷中,天狼星曾向嫦娥求婚,但遭嫦娥嚴辭拒絕,他們也因此而結下了一段怨恨。在他們分別下凡投胎為唐賽兒與燕王后,也就將這種對天廷的怨恨帶到了人間。燕王靖難之時,即是唐賽兒起義之時,誠如第15回開篇所云:“話說天狼兇宿,即燕王也,嫦娥在天上與他結了大仇,轉(zhuǎn)生到下界,兩家便為敵國。這里面就包著兩次劫數(shù),自始至終,一主一賓,是這部書的大綱目。前回月君回至山左。燕王靖難師已下江南,就該接著起義勤王。”而后來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基本上都是在“大綱目”下展開的。朱棣駕崩之時,亦即唐賽兒勤王結束之際,小說亦即到了尾聲。

小說在建文流亡與唐賽兒起義勤王等諸多情節(jié)上均有虛構,但有一點作者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建文遜位于燕王,正如明清改朝換代一樣。呂熊在創(chuàng)作時,面對無法改變的歷史與現(xiàn)實,只能無奈地接受,但仍然表達著自己的憤懣與同情、貶斥與褒揚等復雜情感。小說最后讓明英宗以“兒孫禮拜見”建文帝,并稱之為“太上老佛”(第100回),但這只不過為建文帝的結局劃上一個美麗的尾巴,不過是作者對明廷寄寓良好的愿望而已。

呂熊之所以在《女仙外史》中作歷史翻案之舉,誠如劉廷璣于《在園品題二十則》采其語稱:“常讀《明史》,至遜國靖難之際,不禁泫然流涕。故夫忠臣義士與孝子烈媛,湮滅無聞者,思所以表彰之;其奸邪叛逆者,思所以黜罰之,以自釋其胸懷之哽噎!倍刨F晨亦指出:“《女仙外史》寄寓了清初多數(shù)漢族知識分子都有的家國之痛,借唐賽兒勤王義舉略得抒發(fā),自然受到當時讀者的歡迎!绷硗,清同治年間,江蘇巡撫丁日昌查禁淫詞小說時,《女仙外史》被列入禁書。這從另一方面說明《女仙外史》確“觸當時忌”。

三、《女仙外史》的才學化

乾隆時期,古代小說史上誕生了第一部才學小說《野叟曝言》,魯迅謂之“以小說見才學者”其實在此之前的《女仙外史》,已初具才學小說的規(guī)模,劉廷璣謂之“平生之學問心事,皆寄托于此”,章培恒亦稱其“實開這派小說(按:指才學小說)的先聲”。然而,學界對《女仙外史》的才學表現(xiàn)及其產(chǎn)生原因的探討仍較為欠缺,在此擬從以下兩個方面再作探討。

(一)《女仙外史》的才學表現(xiàn)

《女仙外史》涉及到的才學包括諸多方面,其中以歷史典故的運用、詩詞賦法的引入等兩方面最為突出。

1俍歷史典故的運用。《女仙外史》涉及的典故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故事情節(jié)中的典故,二是詩詞中的典故,其中故事情節(jié)中的典故以天狼星、嫦娥與后羿、聶隱娘、公孫大娘等較為突出。關于天狼星的典故。史書中的《天文志》多有記載,如《史記·天官書》云:“參為白虎……其東有大星日狼。狼角變色,多盜賊!薄稌x書·天文志上》云:“狼一星在東井東南。狼為野將,主侵掠。色有常,不欲動也!蔽膶W作品亦大量采用,最早的當屬屈原《楚辭·九歌·東君》:“青云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弊顬槎炷茉?shù)氖翘K軾《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钡鹊。小說引用這個典故顯然是為了表達對“篡國者”朱棣的痛恨。

關于嫦娥與后羿的典故。嫦娥即《山海經(jīng)》所記“生月十有二”之“帝俊妻常羲”!痘茨献印び[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妲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漢人高誘注云:“妲娥。羿妻。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人月中為月精。”《淮南子集解》引莊達吉云:“‘妲娥’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妲’,《文選》注引此作‘常’,淮南王當諱‘恒’,不應作‘恒’,疑《意林》是也!庇忠轭U煊云:“《歸藏》云:‘昔常娥以不死之藥服之,遂奔為月精!恪臑椤!菨h人避諱字。張衡《炅憲》作‘姮娥’,《說文》無‘妲’字,后人所造!焙笫牢膶W作品中關于嫦娥與后羿的故事,不勝其數(shù)。小說在引用這一典故時,加入了嫦娥投胎為唐妲、后羿投胎為林三公子的情節(jié),可謂對這一典故的承襲與發(fā)展。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在第1回中描寫了嫦娥“常愿皈依如來,因自愛其發(fā),不愿遽薙深以為慚”,明顯是對清初江南地區(qū)反薙發(fā)現(xiàn)實的觀照。

關于聶隱娘的典故。聶隱娘的故事本于唐裴鍘《傳奇·聶隱娘》,收錄于《太平廣記》卷194。羅燁《醉翁談錄》所錄宋人話本篇目中也有《西山聶隱娘》一目。清人尤侗據(jù)以改編為雜劇《黑白衛(wèi)》。但《女仙外史》中的聶隱娘故事與《聶隱娘》及其改編作品中的聶隱娘故事有很大的不同,《女仙外史》中只保留了聶隱娘女劍俠的形象,而具體的故事情節(jié)則是唐傳奇及其改編的雜劇中所沒有的,如小說是以聶隱娘法場救取劉超(第22回)來出場的,又由于在多次戰(zhàn)役中有突出的表現(xiàn),后來也成為唐賽兒勤王之師六大女將之首。小說作者將聶隱娘塑造成如此神化的女俠,與聶隱娘故事的廣泛流傳不無關系。

關于公孫大娘的典故。公孫大娘是唐開元時一位善舞劍器而聞名者。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太平御覽》引《明皇雜錄》云:“開元中,有公孫大娘善劍舞,僧懷素見之,草書遂長,蓋壯其頓挫勢也!编嵨仭督蜿栐姟贰⑶遴嵢湛蹲x李青蓮集》等作品中均有記載。由上述材料可知,公孫大娘只是一位善于舞劍的藝人,而《女仙外史》則將其塑造成僅次聶隱娘的六大女將之一。當然,由于她善于舞劍,小說中也就成為了一位頗富傳奇色彩的女劍俠,與其有關的所有情節(jié)均為作者虛構。作者在小說中較多引入女俠典故,筆者認為可能與明末清初時期出現(xiàn)較多女性英雄有關,而這些女英雄又多是抗擊推翻明廷的農(nóng)民軍,或不與清廷合作者。如抗擊張獻忠的秦良玉、沈云英、岑太君;抗擊李自成的劉淑英,還有假扮長公主刺殺羅汝才的費宮人等。其中沈云英、劉淑英、岑太君還是不屈清廷的明遺民。

除在故事情節(jié)中運用典故外,《女仙外史》還在詩詞中較為普遍地運用典故。筆者在此僅以小說第13回中的御陽道人呂律幾首詠史詩為例,如《詠魯仲連》云:

六王皆為仆,一夫獨不臣。豈知三寸舌。能卻百萬兵。興亡系天下,寧獨邯鄲城。秦邦屈高風,因之削帝名。留得宗周朔,蕭條東海春。此詩借用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典故,表宗周之意,

同時表達呂律意欲奉建文為正朔。誠如賽爾評此詩曰:“此即夫子宗周之意。先生蓋借仲連之言,以存周朔于萬世也!庇秩纭对伾躺剿酿吩疲

日月尚可揮,山岳亦易移。由來妃妾愛。三軍莫奪之。漢祖幸戚姬,遂使更立庶。一時良與平,束手無半計。商山采芝流,來與儲皇游。始知隱君子,方能定大謀。炎鼎遂以安,奇功若無有。忽乘白云逝,神龍只見首。

此詩借用商山四皓(按: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輔佐太子劉盈(按:即后來的漢惠帝)的典故,表明呂律以商山四皓自喻,捍衛(wèi)可能受到危及的政權。唐賽爾評曰:“此薄軒冕無人,而言隱淪中有異士也。先生出而大展經(jīng)綸,將必斂入于虛無,亦如神龍之不露其尾者乎!”又如《詠留侯》云:  一擊無秦帝,千秋不可蹤。英雄有道氣,女子似遺容。滅楚由黃石,酬韓在赤松。從來王霸略,所貴得真龍。

此詩包含張良一生中幾個廣為人知的典故:博浪沙椎擊秦始皇、接受黃石公所授《太公兵法》、從游赤松子、狀貌如婦人等。此詩意在表達呂律希望自己猶如張良一樣得到“真龍”的垂青。又如《詠武侯》云:

草廬三顧為時憂,王業(yè)嵬然造益州。二表已經(jīng)誅篡賊,兩朝共許接炎劉。木牛北走祁山動,石陣東開夔水流。五丈原前心力盡,可憐少帝不知愁。

此詩蘊含了關于諸葛亮的幾個重要典故:三顧茅廬、前后《出師表》、木牛流馬、病死五丈原等。此詩意在表達呂律如果有“真龍”可以輔佐,將以武侯為榜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上述數(shù)例,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詩歌用典中也常常表達著自己的遺民意識。如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典故明顯有“義不帝清”之意,因為在清初遺民詩詞中“秦”多暗指“清”,而關于商山四皓、張良、諸葛亮的典故又都與維護漢朝正統(tǒng)有關,此又暗示我們作者有維護明朝正統(tǒng)之意,猶如宋遺民常常利用漢代故事表達自己的故宋情懷一樣。

2.詩詞賦法的引入。小說作者不僅通過運用典故來逞才,還直接通過詩詞賦法的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文學才華,表達自己的遺民意識。小說第14回在這方面有集中體現(xiàn)。此回主要描寫唐賽兒與鮑師游歷九州,每到一處都欣然題詩。這一回的詩作多達25首。還有詞一首、偈語一首。綜觀這些詩詞創(chuàng)作,除相當一部分是寫景作品外,還有一部分是針對歷史典故與暗喻現(xiàn)實所作的,如唐賽兒與鮑師到淮陰時,為漂母題詩一首云:“赤帝山河沒,王孫恩怨消。只留漂母在,終古奠蘭椒!边@顯然是對韓信感恩漂母事的一種贊美,而清初諸多士人的降清顯然是對這一美德的背離。到廣陵時,題詩諷喻了隋煬帝的荒淫:“紅粉三千翠袖回,竹西歌吹舊亭臺。君王去后瓊花死,廿四橋邊月自來。”這種諷喻如果移植到晚明的萬歷、天名、弘光身上亦頗為恰當。到桐廬嚴子陵釣臺時,題二句詩:“掉頭豈為耽江海,加足何心傲帝王!边@是對嚴子陵高尚情操的尊崇。到云南時,針對滇水倒流現(xiàn)象題詩云:“此水何為獨倒行?朝宗無路更無情。藩王要竊皇王命,人意能違天道行!边@明顯有暗喻吳三桂等三藩叛亂之意。在四川登劍閣時,題詩云:“劍閣千夫御,陰平一旅過?蓱z漢統(tǒng)系,才得蜀山河。邈婦心難泯,諶孫淚不磨。從來佞臣舌,覆國勝矛戈!边@明顯是對故明的眷戀與對明亡的哀痛。在晉南時,為石勒墓題詩云:“今日慈王寺,千秋伯主墳。玉衣消宿莽,金磬徹空云。一閣千峰抱,孤城萬戶分。袖中雙劍氣,談笑掃塵氛!边@顯然是為這個十六國時期從奴隸到皇帝的后趙建立者,表達崇高的敬意,又似有效不勒建功立業(yè)之舉。劉廷璣對這些寓意頗深的詩歌評價道:“至若卷內(nèi)諸詩,直可貫徹三唐,豈僅時流不敢望其項背。”不過,這種評價似有過譽之嫌,但作者在這些詩歌中表現(xiàn)自己種種復雜的遺民情感,還是值得肯定的。

《女仙外史》中的“賦”如同其他通俗小說一樣,從用韻不嚴謹?shù)慕嵌葋碚f,不能稱之真正意義上的賦篇。同時,其對偶現(xiàn)象又較為突出,但從四六句式上說,亦不能稱之駢文。所以,小說中的諸多“賦”只能稱之駢體化、用賦法。這種賦法一般在場景描寫、人物描寫等情況下運用。如小說第15回對燕將朱彥回外貌衣著的描寫:

面孔歪斜,臉上有圍棋般大的黑麻幾點;眼眶暴突,睛邊有苧線樣粗的紅筋數(shù)縷。身長八尺,穿的是鑌鐵打就柳葉重鎧;腰大十圍,使的是熟銅煉成瓜棱雙棒。向日呼名是狗,今朝賜號稱豬。

這種賦法的運用,一方面發(fā)揮了賦的傳統(tǒng)鋪敘功能,比使用白描手法更簡練、更具文學性,另一方面又將作者的評判因素蘊含其中,如對朱彥回的外貌衣著描寫,明顯表達了作者對燕將的厭惡。

小說除在歷史典故的運用、詩詞賦法的引入等方面突出體現(xiàn)呂熊才學外,還在經(jīng)世之學方面體現(xiàn)了其才學,如第14回的名山大川的游歷、第19回的五行陣(又名七星陣)法的創(chuàng)設、第37回的官僚與科舉制度的重建、第50回的“通靈七圣散”的發(fā)明、第83回的君臣典禮與男女儀制的建立、第84回的刑法賦稅的改革等。

(二)《女仙外史》才學化產(chǎn)生原因

1苧與作者人生經(jīng)歷有關。據(jù)上述縣志記載,我們知道呂熊曾撰有《續(xù)廣輿記》《本草析治》。與此二書相關的地理知識和醫(yī)學知識在小說第14回與第50回都有集中表現(xiàn)。如梳理一下小說第14回所敘唐賽兒、鮑師游歷九州的路線:卸石寨—淮陰—廣陵—金山、焦山—金陵—吳門—臨安—天臺山—曹娥江—桐廬嚴子陵釣臺—金華—雁蕩山—武夷山—匡山—嶺南—贛關—大孤山、小孤山—武昌黃鶴樓、漢口晴川閣—漢皋—湘江—衡山—粵西—云南—峨眉山—成都、劍閣—昆侖山—終南山、乾陵—五臺山—晉南石勒墓—洛川—嵩山—汴梁—卸石寨,從中可以見出,呂熊對全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爛熟于胸,這與其編撰《續(xù)廣輿記》有很大關系。我們知道,明陸應陽曾輯有《廣輿記》,清蔡方炳對其增訂,“是編因明陸應嚦(按:應為陸應陽)《廣輿記》而稍刪之。大抵抄撮《明一統(tǒng)志》,無所考正!眳涡艿摹独m(xù)廣輿記》現(xiàn)已散佚,成書時間亦不可考,但蔡方炳在《增訂廣輿記序》中未提及《續(xù)廣輿記》,而《增訂廣輿記》成書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換言之,呂熊《續(xù)廣輿記》可能產(chǎn)生于《增訂廣輿記》之后。這也得到劉廷璣的證實:“近以陸伯生、蔡九霞篡輯《廣輿記》,止詳注各府而略州縣,不足備考,乃編成《續(xù)廣輿記》,頗為詳明;以卷帙浩汗,尚未能付梓!

小說第50回還表現(xiàn)了作者在醫(yī)學方面的建樹。當時鮑師針對“各營將士,多害的頭眩腹脹、上嘔下泄,動彈不得”的疫情,使用了一種叫“通靈七圣散”的藥物進行治療,效果頗佳。這種藥物由七種中藥組成,即蒼術、白芷、雄黃、木香、梹榔、官桂、甘草?贾糯t(yī)書,蒼術“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等;白芷“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頭眩目癢”;雄黃“治瘧疾寒熱,伏暑泄痢,酒飲成癖,驚癇,頭風眩運,化腹中瘀血,殺勞蟲疳蟲”;木香“治心腹一切氣,膀胱冷痛,嘔逆反目,霍亂泄瀉痢疾,健脾消食,安胎”;梹榔(亦作檳榔)“治瀉痢后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官桂“理陰分,解凝結,愈瘧疾,

行血分,通毛竅”;甘草“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強筋骨,補氣,生肌,解毒,療癰腫”,F(xiàn)在呂熊所撰之《本草析治》已失傳,但我們從小說中所開出的藥方與醫(yī)書進行比照,還是發(fā)現(xiàn)其有科學性。

2.與作者的遺民身份相適應。我們知道,呂熊經(jīng)歷了明清鼎革的歷史巨變,且又生活在抗清斗爭最為激烈的江南地區(qū),其在小說中表現(xiàn)自己強烈的遺民意識亦在情理之中。我們從上文所論之歷史典故的運用及詩詞賦法的引入,明顯可以看出這一點。筆者在此再舉一例以說明之。如小說第14回描寫唐賽兒游歷壓山時,題詩云:“厓山猶講學,

3.與古代文人“治國平天下”的情結有關。古代文人向來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呂熊由于遵循“毋就試”的父訓,未曾在清朝參加過任何科舉考試,當然也就不能人仕為官了。這樣,呂熊的滿腹學問卻無法施展。于是,在小說中表現(xiàn)自己治理國家的文武韜略,也就順理成章了。我們從上面論及的各方面學問當中,就不乏有官僚制度、科舉制度、儀禮制度、賦稅制度,甚至軍事陣法等。而這所有制度的創(chuàng)設者主要以軍師呂律為代表。“所謂呂軍師師貞者,即文兆所自寓”。也就是說,小說中的呂律實際上即為作者自況,而呂律所創(chuàng)設的制度也就是作者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的表現(xiàn)。

綜上所述,呂熊在遵循“毋就試”的父訓下,入清后雖與清廷官員多有交往,但是自始至終未曾入仕為官,保持了一個明遺民應有的民族氣節(jié),這種民族氣節(jié)在小說作品中表現(xiàn)為濃厚的遺民意識。這種遺民意識既表現(xiàn)在故事情節(jié)中,又表現(xiàn)在歷史典故的運用及詩詞賦法的引入當中。同時,包括典故、詩詞賦法在內(nèi)的諸多才學,在一定程度上又體現(xiàn)出作者的政治抱負。筆者認為,明遺民呂熊創(chuàng)作的《女仙外史》既是一部遺民意識非常濃厚的遺民小說,又是一部體現(xiàn)作者政治抱負的才學化小說。

[參考文獻]

[1]楊鍾賢,《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與胡小偉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j].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1988(5).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