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論論文(精選5篇)
批判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學派,曾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過全面而深刻的理論批判,內容涉及多方面內容,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其中,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是其批判理論中最富特色的主題之一,也是其影響最為深廣的內容之一。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產生的理論背景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誕生于法西斯德國。當時,法蘭克福學派對法西斯利用大眾文化操縱民眾意識有痛切的感受與極端的反感。他們發(fā)現,納粹主義利用的是經過藝術和審美化的文化包裝后的東西來控制和操縱人們的思想,而并不是一種裸的意識形態(tài)。隨著德國工人階級運動的失敗以及納粹地位的提升,法蘭克福學派對民眾的信任度逐漸降低。馬爾庫塞描述道:“該時代是一個充滿集權恐怖的時代:納粹統(tǒng)治的力量登峰造極,德軍的鐵蹄踐踏著法蘭西,西方文明的價值和標準,不是與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同流合污,就是被法西斯制度的現實取而代之。”
二戰(zhàn)期間,法蘭克福研究所遷往紐約,在這很長時間內,法蘭克福學派對美國式的大眾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批判。這主要是因為,法蘭克福學派深受歐洲古典文化的影響,本能的反感美國的大眾文化;同時,美國大眾文化的危機與人的生存困境客觀存在。大眾文化淪為賺錢的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也不再服從于自由的創(chuàng)造本性和審美的精神需求,而走向迎合民眾的需要和口味,走向平庸和媚俗。由于科學的實用價值被推至極端,物質需要的滿足成為最重要的價值尺度,人的精神家園日益被人們所淡忘,人成為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的被控制物。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就是形成于法西斯德國和消費主義的美國這兩種典型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但是它又遵循著一種歷史的社會的邏輯,繼承并發(fā)揚了西方早期人文主義對理性主義的文化精神和工業(yè)文明理念的批判,也對近代文化啟蒙精神的反思。
二、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主要特征
馬爾庫塞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肯定的文化”即“這種文化的特征是通過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會的內在反對性和反叛欲望,通過使人們在幻想中得到滿足而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為現存辯護!卑⒍酄栔Z和霍克海默把大眾文化概括為“文化工業(yè)”,他們在《文化工業(yè):作為大眾欺騙的啟蒙》中提出了文化工業(yè)的概念,用于指憑借現代科技手段大規(guī)模地復制、傳播商品化了的、非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yè)體系,在推銷文化商品的同時操縱了大眾意識。憑借現代技術和大眾傳媒,以獨特的大眾傳播媒介,如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操縱了非自發(fā)性的、物化的、虛假的文化,成為束縛大眾意識的工具,并通過娛樂來欺騙大眾,行使統(tǒng)治功能。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評理論對西方文化價值危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體現了一種對晚期資本主義文明的強烈批判精神,但是總體上說,他們對大眾文化持有的還是否定的、消極的批判態(tài)度。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yè)性。法蘭克福學派大多主張大眾文化的商業(yè)性質是其眾多屬性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在工業(yè)社會中,一切以經濟為基礎,以效益為目標,因此大眾文化的過程更本質地表現為一種經濟過程,一種商業(yè)行為,大眾文化的生產徹底貫徹了商業(yè)性原則。也正是大眾文化的商業(yè)化特征,導致了大眾文化生產的批量性、復制性和標準化;艨撕D桶⒍酄栔Z指出:“在壟斷下的所有的群眾文化都是一致的,它們的結構都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這一點已開始明顯表現出來”。大眾文化的這種工業(yè)化生產性質,可以同時把同一文化產品投人到市場,給每一個人受眾以相同的感觀享受。文化工業(yè)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大量復制具有較強商業(yè)價值的各種產品,利用傳媒使這些產品在文化市場上周而復始地出現。
2.標準化。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越來越趨于一律。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的制造者更多的是為了消費而進行生產,從而使這種生產完全是標準化的類似于工廠生產出來,被大眾購買。這就使得文化的生產和消費呈現出非個性化的傾向。阿多爾諾認為,流行音樂結構簡單、旋律反復、機械敲打,像刻板的教條一樣,使聽眾不由自主地產生機械反應。這樣下來藝術的個性、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了,藝術欣賞的自主性也被瓦解了。
3.強制性。在法蘭克福學派看來,文化工業(yè)的真正意義在于為現實進行辯護。大眾文化推銷顧客必須消費的產品,從而維持現存的生產制度和體制,這就要求文化工業(yè)改變和控制大眾心理。文化工業(yè)的典型做法是“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也就使顧客的文化需要本身是受生產者制約的,其消費帶有一種強迫的性質。在廣告工業(yè)和文化工業(yè)的廣告效應下,人們在心理上逐漸形成一種趨同傾向,流行成了大多數人認可的唯一道德標準與審美標準。這種支配性的力量使“閑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作人提供給他的東西”。在現代社會正是通過不計其數的生產大眾文化產品的機構,把因襲守舊的行為模式當作自然、合理的模式強加給個人,履行著操縱意識的職能“文化工業(yè)”決定著娛樂商品的生產,控制和規(guī)范著文化消費者一的需求,成了一種支配人的閑暇時間與幸福的力量。
4.欺騙性。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艨撕D桶⒍酄栔Z用了許多篇幅來描述大眾文化的欺騙性,他們認為大眾文化的欺騙性表現在各種藝術活動中。大眾文化通過提供娛樂消遣、生產娛樂產品等方式迎合著機械勞動中的人們的文化需要,使工作一天后身心疲憊的人們在娛樂和享樂中得到放松和安慰;艨撕D桶⒍酄栔Z就曾指出“享樂意味著全身心的放松,頭腦中什么也不思念,忘記了一切痛苦和優(yōu)傷。這種享樂是以無能為力為基礎的。實際上,享樂是一種逃避,但是不像人們所主張的逃避惡劣的現實,而是逃避對現實的惡劣思想進行反抗。娛樂消遣作品所許諾的解放,是擺脫思想的解放,而不是擺脫消極東西的解放!币虼,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大眾文化壟斷下,人們往往表現出逃避現實的特征,并且慢慢失去思想。他們認識到,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中,無論是大眾文化的制作者,還是大眾文化的欣賞者和消費者,都表現出“逃避現實”的特征。
三、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現實意義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以文化批判為手段,對晚期資本主義進行了綜合的分析,奠定了大眾文化研究的理論基礎。但是由于它對大眾文化的全盤否定,相繼受到了一些大眾文化理論研究者的批判,但其對大眾文化理論研究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可泯滅的。至今,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理論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阿多爾諾等人對大眾文化的批判,許多問題至今仍是一個活生生的現實。20世紀的大眾媒體如好萊塢電影、流行音樂、廣告業(yè)及電視業(yè)等,仍然在無止盡地復制著商品世界。正如詹姆遜所說,“從阿多爾諾和法蘭克福學派到所有現代批評家都在強烈譴責這類整個墮落下去的文化產業(yè),包括廉價低劣的文藝作品、肥皂劇、廣告、好萊塢影片以及一切所謂的亞文學等,昔日的大眾社會的種種弊端,現在可以說不但是原封不動,而且是變本加厲地長人了今天的消費社會、媒介社會、信息社會和電子社會!
如今,大眾文化的中心,大眾傳媒己與意識權力互相滲透,大眾傳媒具有了新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文化媒體正在制造當今世界新的話語—全球化話語。資本主義的全球文化擴張己成為一種蔓延之勢,形成了全球資本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擴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制造了“霸權文化”向第三世界國家進行文化輸出,如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大眾文化日益深人日常生活,它通過電腦、電視、報刊、雜志等途徑將成千上萬信息強加人大眾的大腦。根據大眾需要調制出來的娛樂性、實用性的大眾文化快餐,使大眾在不費腦筋的樂與笑中,放棄了理性批判和重建世界的態(tài)度,也放逐了大眾對生活世界的反省。
批判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摘要:以大眾文化的批判理論為研究視角,從文化精英主義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批判理論、后現代主義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三個階段,對西方大眾文化研究的進路進行梳理和評析,以期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
目前,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大眾文化研究都已經成為理論界的一門顯學。大眾文化作為現代社會的一種復雜的新興文化現象,隨著時代的變遷必將呈現出新的特征?v觀國內外對大眾文化的研究,無非是從批判理論的視角、符號學研究的視角和文化研究的視角進行研究。本文主要從文化精英主義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批判理論、后現代主義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三個階段對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研究的進路進行歸納梳理,力圖從宏觀上把握西方大眾文化批判的整體發(fā)展脈絡,以期對當前大眾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文化精英主義批判理論
大眾文化研究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英國馬修·阿諾德在1869年出版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阿諾德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思想和言論”、“是對美好的追求”,在社會中肩負著主導、引領文化發(fā)展的作用,這些文化僅僅掌握在少數“有教養(yǎng)的知識分子”手中,而廣大的工人階級被認為是“沒有受過教育、缺乏教養(yǎng)”的人,大眾文化就是這些“沒有受過教育沒有修養(yǎng)的民眾發(fā)展壯大的文化”,是一種離散的“無政府主義”的文化,它與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處于一種對立的態(tài)勢。阿諾德的這種觀點流露出明顯的精英主義色彩。艾略特繼承了阿諾德這種文化觀,認為文化只能為社會中的文化精英所理解,并對工業(yè)文明和大眾文化抱嚴厲的批評態(tài)度。1930年利維斯出版了著作《大眾文明與少數人文化》,在書中他把當時流行的電影、流行小說、廣告等文化現象統(tǒng)稱為“大眾文化”,他認為這是一種沒有受過教育的大多數人消費的商業(yè)文化,已經大規(guī)模地充斥于社會文化領域,它對傳統(tǒng)的精英文化構成巨大的威脅,使傳統(tǒng)價值受到挑戰(zhàn),少數文化精英的地位日益式微。他號召“精英們”武裝起來,以抵制大眾文化。
德懷特·麥克唐納也是一個文化精英主義者,在他的視野中“大眾”(mass)是沒有個性的、彼此之間失去精神聯系的群氓…。1944年他撰寫《大眾文化理論》,他通過對民間文化與大眾文化的比較后認為,民間文化是來自下層、直接反映民眾生存經驗、不受高雅文化的恩惠、與統(tǒng)治階級的陰謀沒有關系的文化。而大眾文化則是從上面下達的文化,是面向市場成批制作出來的,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卡通偵探小說、科幻小說等。大眾文化并非大眾主動生產或接受的文化,是統(tǒng)治階級賺取高額利潤維護其統(tǒng)治而開發(fā)的,是文化商人花錢雇傭技術人員制作出來的文化。它的觀眾是被動的消費者,它破壞了高雅文化的生命力,它是一種寄生文化,是統(tǒng)治階級為維護其統(tǒng)治和庸俗作家們賺錢的工具!按蟊娢幕巧厦鎻娂拥,是商人雇傭技術人員創(chuàng)造的,它的觀眾是被動的消費者,他們的參與僅限于在買與不買之間選擇。簡言之,庸俗作家們利用大眾文化需求來賺錢,或者為了維護他們的階級統(tǒng)治……民間藝術是人民自己的風俗,是他們的私人小花園,與統(tǒng)治者的高雅文化深墻壁壘的大公園格格不人。但大眾文化拆掉了這堵墻,把大眾納入了一種庸俗化了的高雅文化,從而成為政治統(tǒng)治的一個工具。”可見,在阿諾德、利維斯、懷特·麥克唐納等人的視野中,文化是完美的思想和言論,是理想的人性和諧發(fā)展的狀態(tài),是人們謀求實現完美的智慧和道德的過程,是對完美思想的傳播;文化只能為少數人所擁有,而一般社會大眾是反文化的,是粗俗的群氓,他們根本不可能擁有真理,必須要靠文化精英來引導。由于這些文化精英主義批判觀對大眾文化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西方社會稱之為大眾文化研究中的“利維斯精英主義”。文化精英主義以一種“文化貴族”的身份,站在精英主義的立場極力的排除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大眾文化,認為只有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批評才能達到改造人性、以使人達到“高貴化”目的,其內心滲透著“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批判理論
“文化工業(yè)”這一概念的提出,首次出現在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中,在西方學術界對“文化工業(yè)”進行全面批判,是從法蘭克福學派開始的。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成員,本雅明先是默默無聞,死后因阿多爾諾等人介紹而名震天下。杰姆遜說:“從今天的眼光看來,本雅明無疑是20世紀最偉大、最淵博的文學批評家之一”。盡管本雅明沒有明確地提出過“大眾文化”一詞,但本雅明的美學思想是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雅明認識到在機械復制的時代對藝術品“韻味”的強烈沖擊。他說:“即使是藝術作品中最完美的復制品,也會缺少一些成分,即它的時空存在,它在其偶然問世的地點的唯一無二性的存在。藝術作品的這種唯一無二的存在決定了它的歷史,在它存在的全部時間里是歷史的主旋律。”但總的來說,本雅明對大眾文化基本持肯定的態(tài)度。他認為是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了藝術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而導致了藝術的進步和發(fā)展,機械復制理論作為一種藝術生產力將推動藝術的進步。但誠如德國學者布羅德森所言:“本雅明對于他對機械復制為大眾帶來了理解和領悟藝術作品的新的可能性這一估計是過于樂觀了”。
在本雅明之后的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對大眾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他們認為,大眾文化是指借助大眾傳播媒介(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廣告、雜志等)而流行于大眾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藝術廣告等批量生產的藝術品等。阿多諾在《文化工業(yè)再思考》中直接把這些“大眾文化”稱為“文化工業(yè)”。他解釋說:文化工業(yè)別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費者,它把分離了數千年的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的領域強行聚合在一塊,結果使雙方都深受其害?v觀霍克海默、阿多爾諾對大眾文化的批判,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大眾文化是一種商業(yè)文化。阿多爾諾在《啟蒙辯證法》中說道:“藝術今天明確地承認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質,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藝術發(fā)誓否認自己的獨立自主性,反以自己變?yōu)橄M品而自豪,這卻是令人驚奇的現象”。的確,藝術向商業(yè)屈服甚至獻媚,是藝術最大的墮落!一方面,意味著文化藝術成為獲取利潤的手段,意味著文化藝術必須服從市場機制和商品價值規(guī)律,服從于經濟規(guī)則,這樣藝術必然受制于他者,不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純粹個人的精神領域,不再履行著批判與否定的職責,而是屈從于現實法則以證實自己的社會效用,結果藝術也就將自己終結了。另一方面,由于大眾化的商業(yè)化文化,使文化喪失了真正的文化的本質規(guī)定性,即喪失了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性,呈現出商品化的趨勢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這些商業(yè)化特征導致的惡果是使“大眾文化成了一種可憐而貧困的美學產品”,喪失了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性。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所言:在文化工業(yè)中,普遍存在著“個性的虛假”無論在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中,還是在藝術欣賞中,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都不復存在。
2.大眾文化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艨撕D桶⒍酄栔Z認為大眾文化主要是迎合在機械勞動中疲憊的人們的需求,它通過提供越來越多的承諾和越來越好的無限的娛樂消遣來消解人們內在的超越維度和反抗維度,使人們失去思想和深度,從而在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現實,沉溺于無思想的享樂。這樣在大眾文化“虛假幻覺”的籠罩下,人們習慣于無思想的平面生存模式,藝術家很少能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而且,人們也不愿欣賞嚴肅的藝術品,而滿足于和習慣于平庸的無個性的大眾文化消費品。
3.大眾文化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認為,大眾文化表面上滿足了大眾的精神需求,而實際上卻是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服務的,是通過文化上的麻醉來使大眾接受資本主義秩序,大眾文化具有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功能。按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的說法,文化工業(yè)給大眾提供感性的滿足,但實質上只是以不斷的許愿來欺騙大眾!拔幕I(yè)”不僅說服消費者,相信它的欺騙就是對消費者需求的滿足,而且它要求消費者,不管怎樣都應該對它所提的東西心滿意足!八(文化工業(yè))刻意地由上而下,藉著一種意識形態(tài)將消費者收編進去,讓人以順從替代主體意識,壓根兒不允許人脫離規(guī)范而存在,文化工業(yè)整體效果是違反啟蒙原則的,它是一種桎梏意識的手段”。阿多諾進一步指出“意識形態(tài)純粹是謊言,這種謊言不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的,而是用誘惑的方式和錘煉的方式——大眾文化表達出來的”。
作為著名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馬爾庫塞繼承和發(fā)展了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他認為:
1.大眾文化缺乏否定性和批判性。馬爾庫塞將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劃分出兩個階段,即前技術時代和后技術時代。他認為前技術時代的文化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等文化,“它的合法性得自于一個因技術社會的出現而不再存在、也無法恢復的世界的經驗”。到了技術時代,文化與社會的“間距”已經消弭,文化不僅是“韻味”消逝殆盡,而且文化喪失了批判性的立場,淪落成為“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yè)”,這樣“藝術的異在效應在藝術中的消亡使今日藝術的革命性大為失色”。
2.大眾文化壓抑人的自由,以虛假性、幻象性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馬爾庫塞認為人類社會不是根據勞動建立而是根據需要的個體滿足建立的。他認為:“真正的自由僅存在理念中。因此解放乃是一個精神的事件!薄Ч蔚蟊娢幕浴凹俚摹被孟笮詠頋M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所謂“‘假的’需要是這樣一些需要,它們是通過社會對各人的壓抑的特殊影響附加到他頭上去的,這種需要使得勞苦、侵略性、困境及非正義永恒存在!贝蟊娢幕詮V告、購物指南等形式向大眾灌輸消費意識造成了人的精神需要是不自由的,導致了人的需要的異化。
3.大眾文化是以快樂為原則的“工業(yè)化”文化商品。馬爾庫塞認為,隨著社會發(fā)展到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階段。高層文化淪落成為“大眾文化”或“文化工業(yè)”,“資產階級的藝術品都是商品,它們也許甚至是作為上市銷售的商品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彼鼈兊奶攸c是以快樂為原則的?鞓吩瓌t與物質享受結合起來,“它被結合到了廚房、咖啡館、商場,它為工作提供松弛與快樂……快樂原則同化了現實原則。”人們沉浸于物質享樂中,接納了這種文化,“它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種形象,這些形象與既定現實原則不可調和,但作為文化典型形象,它們就變得可以容忍”。
20世紀7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思想家阿爾都塞對現代文化工業(yè)也持激烈批判態(tài)度。他認為:“文化工業(yè)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經濟機器上巨大機器的一個標本,所有的人從一開始起,在工作時,在休息時,只要他還進行呼吸,他就離不開這些產品,沒有一個人能不看有聲電影,沒有一個人能不收聽無線電廣播。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受文化工業(yè)品的影響”。大眾文化成為已成為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商品拜物教!拔幕I(yè)通過娛樂活動進行公開的欺騙,這些文娛活動,就像宗教界經常說的,心理學的影響和婦女連載小說所喋喋不休地談論的,進行裝腔作勢的空談,以便能更牢靠地在生活中支配人們的活動。”
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領導人哈貝馬斯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建立起了以否定辯證法為基礎的否定主義大眾文化觀。一方面他充分肯定霍克海默等人的文化批判理論;另一方面修正了本雅明對于大眾文化的樂觀主義立場。哈貝馬斯認為,大眾文化的突出貢獻在于創(chuàng)造了一個理想型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這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具有很強的社會批判的功能,在這個公共領域所培養(yǎng)出來的公眾是具有批判意識的大眾,文化在他們那里不僅僅是消遣或愉悅的對象,更是一種批判的武器。哈貝馬斯認為,由于市場規(guī)律在文化商品領域的廣泛蔓延,文化的內在規(guī)則遭到了徹底破壞,市場最終成為了文化創(chuàng)造的內在法則,在資產階級的公共領域文化由作為批判的武器落入到交換關系的魔爪,異化為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它迎合的是教育水平很低的消費群體的娛樂需求和消閑需求,追求的再也不是知識或社會責任,而是剩余價值。文化不是被導向大眾,而是屈從于大眾;在市場規(guī)律滲透和支配下,批判意識逐漸轉換成了消費觀念,在拜物教潮流的支配下,“大眾傳媒塑造起來的世界所具有的僅僅是公共領域的假象。即便是它對消費者保障的完整的私人領地,也同樣是幻象”。文化工業(yè)造就了缺乏個體認同和集體認同的消費公眾,他們不再是批判意識的知識分子,而只是喪失了交往方式和文化共識的消費大眾。
三、后現代主義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
“后現代”是一個極為模糊的術語,它既是一種文化景觀的描述,也是一種文化批判的視角,更是一種理論的思維方式。在西方許多理論家都對后現代文化進行過探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是其中重要的代表。研究西方大眾文化的批判性研究進路,我們不能回避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
批判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馬爾庫塞的文化批判理論,其旨在揭示這種外在性的現存的資本主義文化使人和社會失去了否定力、批判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事實。在我國向 工業(yè) 化推進的過程中,了解一下這種振聾發(fā)績的分析和批判是有益處的。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20-30年代形成和創(chuàng)立的,在西歐和北美產生了廣泛影響的一種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這一學派經歷了不同的 發(fā)展 階段,成員很多,思想豐富。馬爾庫塞是該學派最富有代性的理論家。他以當代資本主義的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為背景,通過對當代資本主義文化壓抑人性、摧殘自由,使人和社會失去了批判力和否定力等現象的分析,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論。
一、文化批判理論提出的邏輯思路
1.文化批判理論的立論根據為了弄清“壓抑”的問題,馬爾庫塞把壓抑分為“基本壓抑”和“剩余壓抑”兩種!盎緣阂郑菫榱耸谷祟愒谖拿髦杏谰蒙嫦氯ザ鴮Ρ灸芩鞯谋匾兏薄。在他看來,這種壓抑最初出于 經濟 的匾乏,由于它能使本能的力量指向外部世界,推動文明的進步,故有一定的合理性;“額外(剩余)壓抑”是為了維護社會統(tǒng)治而強加于個人的控制。它是對人的本能壓抑之外的附加于入的壓抑,給人帶來緊張和負擔,不利于社會的繼續(xù)發(fā)展。
馬爾庫塞分析了壓抑類型之后,又在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本我努力獲得快樂)和“現實原則”(對本能和欲望進行監(jiān)督和約束,使其受到節(jié)制,以適應外界實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行為原則”的術語,認為“行為原則”是現實原則的特定 歷史 形式,它表達了“額外壓抑”的時代特征。通過對“剩余壓抑”和“行為原則”的分析,企圖說明在 科學 技術高度發(fā)達物質豐裕的 現代 社會,壓抑則更多地表現為“剩余壓抑”。比如,現代社會使力比多轉移到對社會有用的行為上,不再是為了謀求快樂,而是為了需要的滿足,驅使人們去進行一種痛苦的勞動,可以說在行為原則的統(tǒng)治下,人的身心都成了異化勞動的工具。并以此揭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非人道本質,從而為文化批判理論提供了立論根據。
2.愛欲壓抑與文化批判馬爾庫塞認為,愛欲是性欲的升華:在對象上,愛欲已超出性客體范圍而廣涉非生殖性活動,如文化創(chuàng)造、審美過程等,并從中得到滿足;在作用上,愛欲已從生物內驅力變?yōu)槲幕瘍闰屃,不僅生育肉體,而且生育精神,成為文化的建設力量;在目標上,從追求局部快樂,推廣到社會各領域,要求實現消除苦役、改造環(huán)境、征服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生活。總之,他把愛欲擴展為創(chuàng)造文明、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關系的力量。可是,在發(fā)達工業(yè)社會這種愛欲不可能充分實現,是受到壓抑的。“行為原則”就是對愛欲進行壓抑的特定歷史形式。
他指出,“所謂文化,就是有條不紊地犧牲力比多,并把它強行轉移到對社會有用的活動和表現上去!,川(導言pas)力比多本身固有著表現文化而又不受外部壓抑性變化的趨勢。即文化是受壓抑的性本能升華的產物,是力比多向有利于社會活動的轉移,從根本上文化應該具有對現實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應該有否定現實、超越現實的價值理想。但是現有文化是對愛欲和人性的壓抑,是摧殘自由的,完全喪失了批判的和否定的向度,而變成了單向度的維護現存秩序的肯定性文化。為了消除對人的愛欲壓抑,必須對這種文化進行批判。他的邏輯思路表示為:
這便是他以深厚的情懷關心著工業(yè)文明中的人的種種壓抑,從愛欲解放的獨特視角而提出的關于文化批判的理論。
二、文化批判理論的內容:
1.對肯定文化的批判什么是肯定的文化?馬爾庫塞解釋說:“所謂肯定的文化,是指資產階級時代文化……,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維護一個普通強制的、永遠更為美好和有價值的、必須無條件肯定的世界:這是一個根本不同于日常生存競爭的實際世界的世界,但可由每一個追尋自我的個人從‘內心’而無需改造現實狀態(tài)加以實現的世界。其基本社會功能是提供一種辯護,充當現實的裝飾品,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引導人們同現實相調和,又可使人們在幻想中得到滿足,平息反叛的欲望。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中指出,這是一種使人喪失了批判和否定能力的單向度文化。他從意識形態(tài)、科學技術和大眾文化三個方面進行了批判。
(1)對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之所以對意識形態(tài)進行批判,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在現代社會中的異化、壓抑人、操縱人的功能空前增強,形成了一股嚴重威脅社會解放的阻遏力量。具有操縱、欺騙和辯護性質的意識形態(tài),都是其制訂者們?yōu)殪柟毯蛿U大自身的階級利益而杜撰、虛構出來的,以滿足狹隘的階級利益為準則,壓抑著人們的需要,左右著人們的思想,決定著社會的生活。它的任務不是確證事實,而是給行動以指示;它的命題是絕對僵化的公式,卻要求人們無條件的、強制的服從。因而,這種虛假的意識形態(tài)只是“大眾的欺騙”、“公開的謊言”。
(2)對科學技術的批判。在當代工業(yè)社會的肯定性文化中,科學技術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文化對現存秩序的維護和對大眾意識的操縱,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術的合理性變成 政治 的合理性和技術變成控制的新形式而實現的。
馬爾庫塞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審視了科學技術,一方面,它產生了對人的負面效應,覺察到在西方工業(yè)化進程中產生了人類主體與他所創(chuàng)造的客體之間角色顛倒的異化,人類面臨生存威脅,抗議人失去人性而變成自動機器的現象;另一方面,又覺察到科學技術已被統(tǒng)治階級作為統(tǒng)治工具來利用的局面,技術的進步及其合理性的擴張,已成了鞏固現存秩序的政治手段,使技術的合理性變成了政治的合理性。例如:工人和老板能夠享受同樣的電視節(jié)目、領略同樣的風光,打字員和雇主的女兒可以打扮得一樣漂亮等等。這雖不意味著階級的消滅,但至少也表明無論何種人都分享著現制度的好處,這樣,維持和改善現存制度成了大家共同關心的事情。
隨著技術合理性變成政治合理性,技術也就成了一種控制的新形式,即一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首先,它能使肯定性文化通過先進的文化傳媒:廣播、電視等,去占領人們的內心世界,占領人們的閑暇時間,向人們灌輸美化現實生活的種種虛假意識。其次,技術的進步,使“當代工業(yè)社會的力量(智力的和物質的)比以往大得無可估量—這意味著社會對人統(tǒng)治的范圍比以往大得無可估量”。最后,這是一種更令人愉快的形式。因為它對人的壓抑主要是通過它所創(chuàng)造的富裕社會來實現的,讓人們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滿足于眼前的舒適生活,卻放棄對超越性理想的追求,付出了自由的代價。所以“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wěn)穩(wěn)、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中流行,這是技術進步的標志。
總之,他對 科學 技術的批判,實質上是對科學異化、理性異化的批判?茖W與理性作為人擺脫 自然 強制性的工具,轉化為統(tǒng)治人的工具,這是科學技術的悲劇、理性的悲劇。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物欲橫流、文化 工業(yè) 對人心的控制日益增強的西方社會里,他高揚人的主體性,倡導保持人的獨立意識和對現實的批判精神,這是非?少F的,對今天
(3)對大眾文化的批判。所謂大眾文化是指借助大眾傳媒而流行于大眾中的通俗文化。它溶合了 藝術 、商業(yè)、 政治 、宗教和 哲學 ,在閑暇時間內操縱廣大群眾的思想和心理,培植支持統(tǒng)治和維護現狀的順從意識,故被稱為鞏固現行秩序的“社會水泥”。
他的批判,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大眾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在當代工業(yè)社會中,文化成果已變成文化商品,文化的產生已變成文化的生產,在完成大眾文化的生產中,一切成果都是預先計劃好了的,以便經得起市場的競爭。正如馬爾庫塞所說:“資產階級的藝術品都是商品,它們也許甚至是作為上市銷售的商品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二,大眾文化生產的標準化、齊一化,導致扼殺個性。由于文化消費者的順從聽命和文化供應者的厚顏無恥,使文化生產和消費呈現出偽個性化和非個性化傾向,剝奪了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第三,文化是一種支配力量,具有強制性。履行著操縱意識的控制功能,文化中心成了市政中心的適當場所,文化成了肯定現制度的一種意識形態(tài),而失去了對現存制度的批判力量。從他的深刻批判中,可以引發(fā)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體制建立過程中出現的“文化泛化”和“文化商化”等現象的反思。
2.對實證主義的批判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只有徹底否定以唯科學主義與肯定主義為核心的實證主義,才能建立以人本主義和否定主義為核心的批判的社會理論,才能以人為對象,運用辯證的方法,關心人和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提供價值判斷。
在《單向度人》出版之前,法蘭克福學派對實證主義的批判還停留在純理論領域。把以實證主義為主體的各種資產階級理論,稱為“傳統(tǒng)的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在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運動中形成的,運用經驗和實證的方法,以攻擊封建秩序為目的的理論。在《單向度人》出版以后,馬爾庫塞把實證主義與當達工業(yè)社會的實際狀況緊密結合起來,對實證主義運用傳統(tǒng)概念和判斷結構,得出同現存社會秩序相調和的順從主義結論進行了研究,指出這種理論是維護現存社會體制、扼殺革命意識、阻遏社會變革的單面思維、單面哲學!耙驗樗颜Z言的意義同經驗事實和具體操作等同起來,并把既定事實無批判地接受下來,從而把多向度的語言清洗成單向度的語言。
總起來說,馬爾庫塞等人主要指責了實證主義思潮盲目崇拜單個事實、經驗、語言形式,輕視總體、理論和理性原則;只承認事實判斷和自然科學知識,排斥價值判斷和倫理、美學等知識形式;肯定目前存在的事物和順從既定的秩序和社會現實,缺乏否定思維和批判意識;把哲學的任務歸結為對語言進行邏輯分析或語言分析,忽視對事物本質以及對人和社會的探究,等等。這一切無疑擊中了實證主義思潮的要害,使其批判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3,對傳統(tǒng)美學的批判馬爾庫塞對傳統(tǒng)美學進行批判,主要基于這樣一個基本思想:藝術即現實的“異在”!八囆g表現了一切革命的最終目標:個人的自由和幸!薄C辣惶Ц叩健白杂傻臎Q定性因素”和“自由社會基本的質”的高度,具體說來有以下幾點:第一,藝術是否受生產關系的制約?馬爾庫塞質問道:希臘悲劇和中世紀史詩盡管分別出自古代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何以到今天仍然被感受為“偉大的”、“真正的”文學,原因在于藝術的“自主性”或“自律性”。即藝術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和內在 規(guī)律 ,并非完全由生產關系決定。第二,藝術的價值是否決定于階級性?馬爾庫塞認為,一件作品表現了無產階級或資產階級的利益或觀點,并不能使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因為它還不具有藝術的普遍感染力。在他看來,“藝術的普遍化不能以一個特定階級的世界和世界觀為基礎,因為藝術預想著一個具體的全稱命題,即人性,這是任何階級,即使是馬克思稱之為‘普遍階級’的無產階級也不能體現的”。第三,在藝術與政治的關系上,他認為藝術與政治有一定的聯系,但反對正統(tǒng)美學把藝術與政治等同,以政治代替藝術的傾向。第四,在藝術形式上,主張多種表現形式,反對正統(tǒng)觀念把現實主義作為唯一創(chuàng)作原則的“僵硬圖式”。
三、結論
批判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欺騙性
一、大眾文化的基本內涵
“肯定文化”、“文化工業(yè)”、“大眾文化”這三個核心關鍵詞一直是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批判理論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此三個詞語雖內涵不盡相同,但卻殊途同歸。首先,“肯定文化”源于資產階級特殊的時代背景,是資產階級特有的特殊文化,其一方面通過構造一個區(qū)別于現實世界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本質又具有虛假性,通過欺騙的手段平息社會中的否定與反叛欲望,另一方面則是不斷證明和美化現實秩序的合理性,而證明的方法則是通過幻想世界對于人精神的滿足;“文化工業(yè)”則是法蘭克福學派強調在信息化背景下技術手段的復制性與毀滅創(chuàng)造的特征;艨撕D、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yè)”即憑借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規(guī)模的復制、傳播商品化了的非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產品的娛樂工業(yè)體系;大眾文化則是:“是指借助大眾傳播媒介,如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廣告、雜志等流行于大眾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藝術廣告、批量生產的藝術品等。它融合了藝術、商業(yè)、政治、宗教與哲學,在閑暇時間內操縱廣大群眾的思想與心理,培植支持統(tǒng)治和維護現狀的順從意識,行使社會欺騙的功能”。需要說明的是,法蘭克福學派對于大眾文化的界定是結合時代背景的深層定義,認為資本主義的大眾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其本質上源于發(fā)達的工業(yè)社會。統(tǒng)治階級通過意識形態(tài)的功能對工業(yè)社會中的人們進行非暴力的思想控制,而這種思想控制的途徑即是大眾文化。綜上所述,法蘭克福學派所講的大眾文化是指借助與現代科技手段成規(guī)模的模仿與復制,潛移默化消解人的超越維度的具有商品化、齊一化特征的統(tǒng)治者的操控工具。
二、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內容
(一)大眾批判理論的基礎:否定與批判
“否定”與“批判”二詞是法蘭客服學派大眾文化理論的基礎,也是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理論的基本觀點,霍克海默認為:“傳統(tǒng)理論的實證主義從既定事實出發(fā),把自己置于現存社會據以再生產自身的專門化勞動中,得出同現存社會秩序相調和的順從主義結論;而批判理論則認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破壞一切既定性、事實性的東西,證明它們是不真實的”,“在目前這樣的歷史時期中,真正的理論是批判性的,而不是肯定性的,人類的未來依賴于現存的批判態(tài)度!狈ㄌm克福學派中最早關注大眾文化的人,阿多諾在其《否定的辯證法》中也表達了“否定”與“批判”,他寫到“辯證法的根本特征是否定性,否定在辯證運動中具有核心作用,否定就是絕對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的否定!
(二)批判理論的四個維度
1.商品化:效益而非創(chuàng)造。幾乎法蘭克福學派的所有成員對于這一問的都持有相同的觀念,他們認為在過分強調商品與技術的時代,通俗化大眾化的文化已經不再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文化,而是具有商品拜物教性質的商品,這類商品是為了滿足需求、為了滿足消費而被生產出來的,因而不再具備藝術品本身的創(chuàng)造性。馬爾庫塞在剖析這一問題時說道“文化用靈魂去抗議物化,但最終只好向物化投降”。馬克庫塞客觀的分析出大眾文化商品化的現象單純靠藝術本身是不能夠改變的,當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組織起來的時候,在個體發(fā)展轉化為經濟競爭的世界,肯定的文化必然帶有商品化特征。阿多諾在討論音樂問題時也提出了音樂商品化現象,他認為今天的音樂不再具有創(chuàng)造性,因為大眾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所關心不再是藝術本身而是經濟效益。對于商品化的問題在《啟蒙的辯證法》中阿多諾與霍克海默明確地指出:“由于出現了大量的廉價的系列產品,再加上普遍進行的欺詐,所以藝術本身更加具有商品性質了。”
2.齊一化:模仿而非個性。對于大眾文化商品性前文已作了闡述,商品性的存在就決定了工業(yè)社會中對于大眾文化的供求關系,即現存社會的人對于大眾文化消費的需求,人們依賴于大眾文化帶給自己的虛假滿足,導致需求量的不斷上升,但卻使得大眾文化的生產者無法提供滿足其需求的產品,但基于技術之發(fā)展,以及對利益的驅使下,大眾文化的生產者開始通過模仿、復制的手段,不斷對大眾文化進行批量的生產,從而不斷滿足消費的需求,從而產生了模仿下的齊一化的大眾文化。這種模仿下產生的齊一化使得大眾文化不再是真正的藝術品,因為其不再具備藝術品中的個性即不可替代的創(chuàng)造性;艨撕Dc大多諾形象的描述了這一現象:“現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瓘暮暧^和微觀上所表現出來的統(tǒng)一性,說明了人民所代表的文化新模式:即普遍的東西與特殊的東西之間虛假的一致性。它們的結構是由共產生產出來的框架結構!
3.欺騙性:單向度的人。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娛樂性與消遣性是大眾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也是大眾文化的本質特征,在機械化大生產中工作的勞動者疲憊不堪與現實的勞動,因而開始沉溺于無思想的享樂之中,而大眾文化恰恰能夠帶給他們這樣一種需求,通過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消遣使之忘卻現實工作中的疲憊,從而將追求不斷寄托于大眾文化之中,消解現實社會中的不滿,消解了內心超越的維度,不批判、不否定、(下轉51頁)(上接49頁)不改變即成為了單向度的人;艨撕D驼J為大眾文化是一種文化,是工業(yè)社會下依靠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批量生產出來的,使人們喪失創(chuàng)造力與理解力,他認為在大眾文化的洗禮下“家庭逐漸瓦解,個人生活轉變成為閑暇,閑暇轉變成為連最細微的細節(jié)也受到管理的常規(guī)程序、轉變成為棒球和電影、暢銷書和收音機所帶來的,這一切導致了內心生活的喪失。”
“異化”一詞也成了工業(yè)社會大眾的特征,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這種“異化”的本質即是大眾的“意識虛假”,而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的虛假意識或是心甘情愿的形成的,或是不知不覺接受欺騙下形成的,或是被愚弄的條件下形成的,總之大眾虛假意識的形成源于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顯學。
4.操控性:大眾文化的本質。法蘭克福學派認為,技術時代的大眾文化是一種新的統(tǒng)治形式,而這種統(tǒng)治形式具有非強制性與潛移默化等特點。如前文所述,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齊一化的特征消解了文化藝術對于個性的追求;而大眾文化的消遣娛樂特征,又使得人們不斷滿足于虛假意識之中,消解了人們對于現實的不滿,消解了其內心的超越維度,成為了單向度的人。這使得統(tǒng)治者不斷利用大眾文化來操控人們的內心,控制人們的心靈。阿多諾認為:“大眾媒介……既不存在一個首先關心大眾的問題,也不存在一個傳播技術的問題,它存在的只是一個使大眾自我膨脹的精神的問題,一個他們的主人的聲音的問題。”這里的“主人”顯然就是發(fā)達工業(yè)社會的服務于統(tǒng)治者的階級,即那些掌握社會的政治權力,管理社會經濟結構,操控社會思想文化的階級,追逐利益服從統(tǒng)治者是這一階級的最根本的追求。因而大眾媒介存于社會的價值即是服從于統(tǒng)治者而非聆聽大眾的聲音。
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特征進行了四點概括,但本質特征即是真的工具性,使用工具的即是統(tǒng)治者,大眾文化是統(tǒng)治者整合與奴役大眾的工具,是操控現實社會的人的工具,是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工具。在科學技術不斷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社會將經濟利益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通過大眾文化整合與凝結社會中的現實社會的人,形成了文化工業(yè)下的完全的統(tǒng)一,并打著自由、民主的旗號完成政治上的集合統(tǒng)一,達到統(tǒng)治者的最高利益。如果說商品性是大眾文化自然特征,那么欺騙性則是大眾文化操控的手段,但操控性則是大眾文化的根本。
參考文獻:
[1]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霍克海默,批判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9.
[3]阿多諾,文化工業(y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阿多諾,啟蒙辯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批判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大眾文化批判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中心話題,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把矛頭指向大眾文化,對其展開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法蘭克福學派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有其合理之處,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要辯證地分析這些批判以及其對當代社會的借鑒作用。
大眾文化批判是發(fā)達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中隨著文化進入工業(yè)生產和市場商品領域而產生的新的文化現象。它借助于市場化,技術化,全球化這三大推動力量,以不可抵擋之勢全面滲入了我們的生活。在西方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
一、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主要內容
在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在其理論視野中,大眾文化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且是經濟、政治統(tǒng)治現象。從文化視角切入進行政治經濟批判是包括法蘭克福學派在內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的主要差異和分歧所在。
(一)剝奪人的情感,鞏固陳舊的社會秩序
大眾文化是一種媒體文化,它把特定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標準通過潛移默化的宣傳強力加給民眾。在德國,“傳播機器每日通過報紙、電臺將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和自由主義、道德論等按時按量硬塞給公民。”馬爾庫塞則以“單向度思想”(它是由政策制定者及新聞信息的提供者系統(tǒng)的推進的)來闡釋人在大眾傳媒的包圍下思想和情感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喪失。
(二)大眾文化的標準化和齊一化,剝奪了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
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對缺乏個性的文化工業(yè)進行了深刻的描繪:“現在一切文化都是相似的。電視、收音機、書刊雜志等是一個系統(tǒng),每一個領域都是獨立的,但所有的聯系又都是相互聯系的,甚至政治上的對手,他們的美學活動也同樣頌揚鐵的韻律。"z大眾文化按照標準化,齊一化大軍生產出來的文化復制品,它不僅扼殺了藝術的獨創(chuàng)個性和生命,而且抑制了文化消費的想象和主觀創(chuàng)造能力。
(三)大眾文化的欺騙性促使人們對現實的認同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通過提供越來越好的無限的娛樂消費,消解了人們內在的超越維度和反抗維度,使人們失去了思想的深度和反思生活的能力,在平面畫的文化模式中逃避現實,沉溺于無思想的享樂,與平庸、痛苦的現實相認同。正如馬爾庫塞所描述的那樣,這種欺騙性還顯示了其溫柔的一面,即“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wěn)穩(wěn),合理而有民主的不自由的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中流行!
(四)大眾文化墮落成為維護現實統(tǒng)治的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
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己經消解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它通過“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使所有的人從工作到休閑都受到影響。大眾文化由于長期受到這種喪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輸,也就習慣了對現實采取順從和批判的態(tài)度。同時,大眾文化還是統(tǒng)治階級權力意志時‘傳聲筒”,表達的話語是統(tǒng)治階級的權力意志和權力話語。
二、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的局限性
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具有烏托邦式地藝術觀和對大眾文化的片面否定及濃厚的悲觀主義文化情緒。
(一)藝術觀的空想性
從理論本身來講,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文化乃至藝術所做的是一種政治道德的價值判斷,而不是一種審美判斷。這就使得他們的文化批判理論已與文化藝術有著較大的疏離。他們認為真正的藝術具有自由超越的特征,以“完美’標準來要求藝術。最終,在大眾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擠下,他們的現實領地越來越小。
(二)價值霸權主義
法蘭克福學派故意抬高精英文化而打擊和蔑視大眾文化。他們以精英文化自居,以精英文化的價值標準為唯一標準,一廂情愿的認為文化應該是什么,然后指責大眾文化不是什么,挑剔的結果是大眾文化一無是處,丑陋不堪。在法蘭克福學派眼中與自己倡導文化不同的文化,便是落后的文化,應將被淘汰的,很顯然這是一種畫地為牢,價值一元的做法。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霸權主義,這無疑是不妥的。
(三)民眾觀的消極性
法蘭克福學派對民眾有著深深的失望和不信任感。在他們的批判理論中,處處體現了對民眾主觀能動性的低估,以及對民眾被動性和受控性的夸大。他們把民眾看成是一群原子狀態(tài)的,被‘魔彈”一擊倒地不起的靶子,看成是倦怠、麻木、簡單、膚淺、盲從、無獨立性、無品味并追求感官刺激的“單向度的人’,。這種偏見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理論在政治上的有效性。
(四)大眾文化的歷史現實發(fā)展和歷史作用的忽視
法蘭克福學派一味的否定大眾文化,這是未真正估計到大眾文化的歷史作用,大眾文化興盛并遍及全世界,這充分說明了大眾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一味否定,是與文化藝術時展相背離,具有某種阻滯藝術生產發(fā)展的功能。并且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只從一個角度—文藝美學的角度,抑或是從意識形態(tài)、政治和經濟的角度進行分析,是有失片面的。
三、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對當代社會的意義
聯系到中國實際,我們認為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特別是90年代初,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重新啟動,市場經濟得到迅猛發(fā)展。突然間洶涌澎湃的商品潮和拜金潮,對人們的思想和心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眾文化、商品文化的平庸性,精神和價值的失落,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反思和憂慮。有些人突然發(fā)現,在現代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自己的處境和心態(tài)似乎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一樣,他們感到一種“資本主義式的而非從前那種斯大林模式的壓迫!彼麄儼l(fā)現,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可以用來做抗拒和批判現實的武器。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