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1
石渠之事既窮,上由橋西北下土山之陰,民又橋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亙石為底,達于兩涯。若床若堂,若陳筳席,若限閫奧。水*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掃陳葉,排腐木,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絡(luò)之流,觸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龍鱗之石,均蔭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之日,與石渠同。
由渴而來者,先石渠,后石澗;由百家瀨上而來者,先石澗,后石渠。澗之可窮者,皆出石城村東南,其間可樂者數(shù)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險,道狹不可窮也。
《石澗記》譯文:
游覽、整修石渠的事情已經(jīng)結(jié)束,從石渠的橋上向西北走,一去到土山的北坡,百姓又架了一座橋。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分之一。接連不斷的石頭作為水的底部,寬達到水的*。石頭有的像床,有的像門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擺滿菜肴,有的像用門檻隔開的內(nèi)外屋,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拎著衣服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到這里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
從袁家渴來的人,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上山到這里的人,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的源頭,在石城村的東南,路中間可以游覽的地方還有好幾個。那上面的深山老林更加險峻,道路狹窄不能走到盡頭。
《石澗記》賞析:
這篇游記緊承《石渠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七篇。文章也是寫清泉美石,但同《小石潭記》《石渠記》諸篇比較,有其獨特之處:作者善用新穎貼切的比喻來描攀景物,使其可感。
文章可分兩段。第一段先交代石澗的方位,接著描繪石澗的風光。作者用較多的筆墨寫石。作者用貼切的明喻,把鋪滿水底的石頭描繪得如同一個房舍整齊、家什完備的家庭,充滿了生活氣息,散發(fā)看屋室的溫馨。這里的泉水也奇妙無比。這段文字,使石澗的奇妙一下就顯出情味來,這情味是非常悠然、清麗、明朗的。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水中世界,于是作者撩起衣服,赤著雙腳,渡水過去。這里,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運用借喻和整齊對稱的四字句,構(gòu)思了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讀起來也瑯瑯上口,富有節(jié)奏感。如果說前面作者寫的清泉美石,是用視覺和聽覺感知的,這里寫的則是用心靈感受到的。作者完全沉醉在這奇麗的世界里。自然而然地發(fā)出感慨。這些感慨,包含著作者的復(fù)雜的情感,既有陶醉于自然風光的快樂和滿足,又有難言的優(yōu)傷和哀怨,更多的則是借石潤的美好景色來自我安慰。然后交代了游覽石澗的時間,是和游石渠同一天。
第二段具體描述了幾處游覽勝地的地理位置之間的關(guān)系和沿途的風景。從袁家渴過來,先到石渠,后到石澗;從百家瀨向上游過來,先到石澗,后到石渠。石澗可以找到的源頭。都來自石城村的東南,這一帶可以游樂的地方有好幾處。再往上走是深山幽林,越來越陡峭艱險,道路太窄不能走到盡頭。
這篇游記的最大特色,就是景由情生,于常景中寫出奇景。其實,作者筆下的石潤,只不過是一條亂石縱橫、流水交加的普通山澗,它既無險壑奇石之趣,也無激流飛瀑之觀,甚至說不上有一點點異于其他任何一條山澗的特別之處,在一般游人看來絕不起眼。但正因為作者感情傾注,慧眼獨到,故小小石澗無不成景,每一景致無不奇妙。
物我交融,主體和客體并重,也是這篇游記的一個重要特色。當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浩嘆,亦寄寓著作者被放逐偏隅的身世之慨,但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促成了作者化身于山水之間的強烈的渴望。作品對石澗的精雕細琢,若非凝目久思,細摩其味,是斷然寫不出的。作者對環(huán)境的領(lǐng)悟和感受,也不是短暫的體驗所能達到的。文章中,“我”的角色始終鮮明地占著主動。很顯然,作者寫的不是單純的“石澗記”,對石澗的著墨,也同樣是作者的自我描繪。
《石澗記》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xùn)|解(今山西運城西)人,世稱“柳河?xùn)|”。
貞元九年(793),二十一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授校書郎。二十六歲又中博學宏詞科,調(diào)藍田尉,升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劉禹錫等參加主張**的王叔文集團,任禮部員外郎。
“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后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倡導(dǎo)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稱“韓柳”。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山水游記多有寄托,尤為有名。寓言筆鋒犀利,詩風清峭幽遠。著有《河?xùn)|先生集》。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閱讀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1)
——《小石潭記》原文及譯文3篇
《小石潭記》原文及譯文1
文言文《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wàn),蒙絡(luò)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文言文《小石潭記》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互碰擊發(fā)出的聲音,我心里感到高興?车怪褡樱_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形成了水中的高地、島嶼不*的巖石,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枝被藤蔓所纏繞,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幾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起嬉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探知它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的竹林和樹木環(huán)繞著,寂靜空曠沒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注釋:1、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市)人,著名文學家(還可以稱之為哲學家或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選自《柳河?xùn)|集》《永州八記》。
2、小丘:在小石潭東面。西,向西(名詞作狀語)。
3、篁(huáng)竹:竹林
4、如鳴佩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帶的玉環(huán),玉佩相碰擊的響聲,佩與環(huán)都是玉質(zhì)裝飾物。鳴,使動用法,使…鳴。心樂之,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5、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尤其、格外。洌,清。(“洌”意為清澈)
6、全石以為底:潭底是一整塊石頭。
7、卷(quán)石底以出:石底部分翻卷出水面。以,連詞,表承接,相當于“而”.
8、為坻(chí):為,成為。坻,水中高地
9、嶼:小島。
10、嵁(kān):不*的巖石。
11、翠蔓:翠綠的藤蔓。
12、蒙絡(luò)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jié),參差不齊,隨風飄蕩。蒙,遮掩。絡(luò),纏繞。搖,搖動。綴,連結(jié)
13、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大約。許,表示大約的數(shù)量
14、皆若空游無所依:好像在懸空游動,沒有什么憑借?,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1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下,向下。澈,穿過,透過。
16、佁(yǐ)然:愣住的樣子。
17、俶(chù)爾遠逝:忽然向遠處游去。俶爾,忽然。
18、翕(xī)忽:輕快疾速的樣子。
19、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游蛇那樣蜿蜒前行,忽隱忽現(xiàn)。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
見。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20、其岸勢犬牙差互:其,那。勢,形狀。犬牙差(cī)互,像狗牙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名詞作狀語,象狗的牙齒一樣。
21、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凄,使動用法,使…凄。寒,使動用法,使…寒。
22、悄(qiǎo)愴(chuàng)幽邃: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悄愴,憂傷的樣子。悄,寂靜。愴,悲傷
23、以:以為。
24、清:凄清,冷清清。
25、居,停留。
26、去,離開。
27、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8、龔古:作者的朋友。
29、宗玄:作者的堂弟。
30、隸而從者:跟著同去的人。
31、二小生:兩個年輕人。
《小石潭記》原文及譯文2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潭中魚可百許頭()(2)以其境過清()(3)不可久居()
【每個1分。(1)可:大約(表示估計數(shù))(2)清:凄清、冷清(3)居:留、停留】
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答:
。1)(2分)聽到水聲,像玉佩、玉環(huán)相碰發(fā)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因此)高興起來。關(guān)注點:“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每對一處給1分,最多給2分。
。2)(2分)(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關(guān)注點:“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每對一處給1分,最多給2分!
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一句,通過描寫潭上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蔓藤,突出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的幽美,與下文“四面竹樹環(huán)合”相呼應(yīng)。
B.文章對潭中游魚的描寫動靜結(jié)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從靜態(tài) 上描寫,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呈現(xiàn)的則是游魚的動態(tài)美。
*C.作者以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氣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為順序來安排材料,移步換景,景隨情遷,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緊湊。
D.同是描繪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小石潭記》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而《與朱元思書》則流露出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之意。
【“潭中氣氛——小潭源流”“景隨情遷”不對!
翻譯:
從小土丘往西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伐竹子,開出一條道路,下面顯現(xiàn)出一個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別清涼。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像各種各樣的石頭和小島。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大約有一百來條魚,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魚兒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魚兒)呆呆地靜止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樂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樣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樣的蜿蜒,(有時)看得見,(有時)看不見。*的形狀像犬牙似的參差不齊,看不出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邊,四面被竹林樹木包圍著,靜悄悄的,空無一人,(這氣氛)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能長時間地待下去,就記下這番景致離開了。
一同去游覽的有吳武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著一同去的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小石潭記》原文及譯文3
小石潭記
柳宗元〔唐代〕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珮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下澈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心里為之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了水中高地、小島、不*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huán)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注釋
從:自,由。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東邊)。西:向西,名詞作狀語。行:走。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如鳴珮環(huán):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珮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鳴,使……發(fā)出聲音。珮與環(huán)都是玉質(zhì)裝飾物。心樂之:心里為之高興。樂:以……為樂,對……感到快樂(意動用法)。伐:砍伐。。哼@里指開辟。下見小潭:向下看就看見一個小潭。見,看見。下,向下。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別)清涼。尤,格外,特別。冽,涼。清冽,清涼。全石以為底:即以全石為底(潭)把整塊石頭當作底部。以,把。為,當作。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近,靠近。岸,岸邊。卷,翻卷。以,相當于“而”,表修飾,不譯。為坻(chí),為嶼,為嵁(kān),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的巖石。巖,懸崖。翠蔓:翠綠的藤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蒙蓋纏繞,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文中指小潭里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大約。許,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相當于同樣用法的“來”。皆若空游無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么依托也沒有。空:在空中,名詞作狀語。皆:全,都。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一作“徹”。佁然不動:(魚影)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靜止貌。俶(chù)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游去了。俶爾,忽然。往來翕(xī)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翕:迅疾。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xiàn)。滅,暗,看不見。犬牙差(cī)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互相交錯。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凄、寒,使動用法,使……感到凄涼,使……感到寒冷。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以其境過清:因為那種環(huán)境太過凄清。以,因為。其,那。清,凄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小石潭的情況就離開了。居,待、停留。乃,于是……就。之,代游小石潭這件事。去,離開。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龔古:作者的朋友。宗玄:作者的堂弟。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作為隨從,動詞。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小生,年輕人。
文言現(xiàn)象
相似詞句《記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展庀鲁,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杜c朱元思書》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shù)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xiàn)。(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shù)詞后表示約數(shù),數(shù)目不確定,等同于現(xiàn)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準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以為:古義:把……當作(全石以為底)今義:認為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shù)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凄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xiàn)”,出現(xiàn)。(下見小潭)(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游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guān)系。(乃記之而去)(2)表并列關(guān)系。(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guān)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動。(皆若空游無所依)(2)游覽。(同游者)
10、環(huán):(1)玉環(huán)。(如鳴珮環(huán))(2)環(huán)繞。(四面竹樹環(huán)合)
11、為:(1)動詞,作為。(全(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為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游無所依?眨好~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凄神寒骨。凄:使動用法,使…凄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珮環(huán)。鳴:使動用法,使…發(fā)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
13、似與游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特殊句式倒裝句:
1、如鳴珮環(huán)(正確語序:如珮環(huán)鳴)好像人身上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比喻)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的佩環(huán)相碰擊發(fā)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擬人)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游人相互逗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于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
4、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里感到很高興。
虛詞用法而(1)不譯,表承接關(guān)系。(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并列關(guān)系。(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guān)系。(潭西南而望)
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缎∈队洝焚p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具有高度藝術(shù)技巧和最富于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shù)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性的作品!缎∈队洝肥恰队乐莅擞洝分械囊黄。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huán)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fā)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xiàn)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游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dǎo)我們?nèi)ヮI(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皬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
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lǐng)我們領(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復(fù)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于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游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fā)現(xiàn)小石潭,環(huán)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huán)境,觀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奥勊,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贝宋拈_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游興被激發(fā)了!八惹邃!薄扒鄻浯渎薄叭展庀聫,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tài)的,石,是靜態(tài)的,“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tài)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讀者領(lǐng)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shù)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huán)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里的寂寥、幽邃。前后照應(yīng)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游記中的**。
四、側(cè)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cè)面描寫,“皆若空游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设b的特點。
鑒賞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yōu)秀山水游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缎∈队洝疯b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jīng)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勝景,只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了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于我們當今游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jīng)傳,但見到它還是費了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xiàn),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xiàn)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接著,筆鋒隨轉(zhuǎn),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shù),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xù)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zhuǎn)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多么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fù)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guī)砹似痰臍g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F(xiàn)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huán)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凄愴是永恒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xiàn)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凄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它所以能成為**,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于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游記的表現(xiàn)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shù)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凄情的藝術(shù)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shù)智慧和藝術(shù)技能的表現(xiàn)。誠然,歸根結(jié)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么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游者相樂”,也折射了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后坐潭上,感到風景“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郁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huán)”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游魚便以為“似與游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藝術(shù)手法
構(gòu)思新巧,結(jié)構(gòu)嚴謹。作者以游蹤為序,采用移步換形、依序?qū)懢暗氖址?*材料。寫小石潭,先寫“聲”(水聲),后寫“形”(潭中景物),寫潭中景物又先寫“近觀”(水、石、樹、魚),后寫“遠望”(水源),最后概寫環(huán)境,引發(fā)感觸。這種構(gòu)思既新穎,又自然,真是匠心獨具。文章按游覽順序,先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然后描寫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再寫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氣氛,最后記錄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記結(jié)構(gòu)完整。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huán)境結(jié)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對景物描繪中結(jié)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huán)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xiàn)實的不滿。
抓住特征,細致描繪。這篇游記描繪景物抓住特征,既肖其貌,又傳其神,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如臨其境。例如寫潭西南邊的小溪,作者連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個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現(xiàn)出來,非常真切。
此文的語言極為精美。如“皆若空游無所依”,既正面寫出游魚的**自在,又側(cè)面表現(xiàn)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語言極為精練!扒鄻浯渎,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青”、“翠”寫顏色,“蒙絡(luò)搖綴”寫形貌,“參差披拂”寫動態(tài),寥寥數(shù)語,寫得宛如圖畫。用“如鳴佩環(huán)”的比喻形容水聲悅耳,用“心樂之”的主觀感受啟動讀者的興趣,然后寫“伐竹取道,下見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用比喻“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底卷出水面的形狀,給讀者的印象非常鮮明突出。而“斗折蛇行”四個字,卻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靜態(tài)和動態(tài),含義豐富而并不深奧。“明滅可見”,用光線的明暗來說明視線和溪身的交錯,說明水面的光亮。 “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tài)加以對比,動靜結(jié)合,尤能顯出魚的活潑!八婆c游人相樂”,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更把游魚的那種閑適、輕快、靈敏、活潑的神態(tài)寫得維妙維肖,語言簡潔而又豐富,細致而又生動,用短句產(chǎn)生節(jié)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里行間還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賞析二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zhì)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全文193字,記敘了作者游玩的整個過程,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感情。全文對小石潭的.整體感覺是: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小石潭記》第一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fā)現(xiàn)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作者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之經(jīng)過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動變換中引導(dǎo)我們?nèi)ヮI(lǐng)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tài)畫面感。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文章一開頭,便引導(dǎo)我們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小石潭的出現(xiàn),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堪稱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fā)現(xiàn)小潭的經(jīng)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潭。真乃是曲徑通幽,景象確實不凡。這潭完全是由各種形態(tài)的石頭圍出的,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么姿態(tài)奇特,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而“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wǎng),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十二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所在,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第二段采用“定點特寫”的方法,直接把鏡頭對準潭中的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突現(xiàn)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xiàn)一種游賞的樂趣。以靜襯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很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shù),約有“百許頭”;二是“影布石上”,神態(tài)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xù)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zhuǎn)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只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后,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魚觸動了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注意。作者由于**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是非斗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fù)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作者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變焦的手法,把鏡頭推向遠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高高低低,凹凸不*,犬牙相錯。作者嫻熟地使用比喻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先寫外景環(huán)境,后寫內(nèi)心感受,寫得情景交融,構(gòu)成一種特異的境界。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作者突出了一個“靜”字,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凄涼的聯(lián)想,因此形成了感情從“樂”到“凄”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xiàn)也是立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凄神寒骨”了,心里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了。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于柳宗元參與**,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記》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察其微,狀其貌,傳其神。是一篇充滿了詩情畫意、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記散文。
文章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些作品并稱為《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xiàn)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傳統(tǒng)而有所發(fā)展。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qū)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柳宗元參與**,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所以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diào)。然而寄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墒菤g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悲涼的心情就又會流露出來。抒發(fā)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愴的心緒。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巧用比喻寓情于景,。該篇為散文。散文可以敘事,寫景和狀物。其目的是抒發(fā)作者的情懷抱負,闡述作者的某些觀點!缎∈队洝穭t是《永州八記》中的經(jīng)典名篇,寄情山水之意尤為明顯。
寫作者對小石潭總印象和感受。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huán)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huán)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運城)人,杰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jīng)后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xùn)|集》。因為他是河?xùn)|人,人稱柳河?xùn)|,又因終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物,并稱“韓柳”。在*文化史上,其詩、文成就均極為杰出,可謂一時難分軒輊。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2)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原文翻譯 (菁選2篇)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原文翻譯1
出處或作者: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原文翻譯2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xiàn),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3)
——柳宗元江雪譯文及賞析
柳宗元江雪譯文及賞析1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注釋】:
、龠@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诮^:一只也沒有了。
、埒B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軓剑盒÷。
、蒇櫍痕欅E。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匏蝮(suō lì):蓑衣,斗笠。
【譯文】:
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千路萬徑不見行人的足跡。一葉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默默地在漫天風雪中垂釣。
【賞析】:
這首五言絕句作于詩人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和壓抑。這首詩就是他借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fā)**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詩中客觀境界的幽僻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詩用簡單而細膩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寒江雪釣圖:千山萬徑都沒有人煙鳥跡,天地間只有孤獨的漁翁在江雪中垂釣。廣闊寂寥的背景空間,更加突出了獨釣的孤舟。詩人淡墨輕描,渲染出一個潔靜絕美的世界。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4)
——《刻舟求劍》原文及譯文3篇
《刻舟求劍》原文及譯文1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里,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钡却堪,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呂氏春秋——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nèi)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評點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yīng)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
《刻舟求劍》原文及譯文2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贝侥康腵地后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好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 船已經(jīng)行駛了,但是劍沒有移動,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5)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 (菁選3篇)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1
【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群山中,不見一只飛鳥的影子:眾多的小路上,沒有一個行人的蹤跡。千、萬:虛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群山中,見不到飛鳥的影子;條條小路上,找不見一個行人的腳印。兩句詩寫大雪時的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空寂的景象。[例]而他們的工作也并不輕松,要從幾十公里之外購菜、運糧、運煤,特別冬季一來臨,道路難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鄒荻帆《玉門秋色賦》)
二、用以形容不見人煙,不見鳥獸的荒蕪景象。[例]他們有種到了天涯海角被紛繁喧囂的世界拋棄了的感覺,這里荒蕪得慘無人道,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么一種凄涼景觀。(李能《天邊那群兵》)
【全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①絕:盡。這里是絕跡的意思。人蹤:人的足跡。
、谒颍╯uo梭):蓑衣。用棕絲或莎草、稻草編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
【全詩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其**作之一,作于詩人外貶永州(今湖南省**縣)期間。
自轟轟烈烈的“永貞革新”運動失敗以后,唐代社會的**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張變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作為曾積極參與革新運動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打擊的對象,他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永州,雖名為“司馬”,卻實為“囚犯”,**上無人過問,生活上亦充滿艱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間,唐代社會由于賊臣當?shù)蓝惶焯斓刈呦蛄讼缕侣贰_@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來說,不能不使他倍感壓抑和苦悶,為了反抗,也為了排遣心中郁悶,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創(chuàng)作了一批山水詩歌,寄寓和披露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江雪》一詩便是他這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作。
全詩只有四句,20個字,但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寥廓、壯觀而又凄清、冷寂的畫面!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在寫遠景。舉目四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群山之中竟無一只飛鳥出現(xiàn);遼闊原野上那縱橫交錯的小徑上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真是萬籟俱寂!怎么會是這樣呢?原來詩人描寫的是一個嚴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了整個自然界,也覆蓋了千山和萬徑,致使人蹤、鳥影皆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是寫近景。它緊承前面兩句,本來四野茫茫,一片銀裝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飛鳥,也見不到一個行人的腳印,就在這萬籟俱寂的世界里,人們忽然發(fā)現(xiàn),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著一葉漁舟,上坐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風冒雪,在那里執(zhí)桿垂釣?zāi)。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畫面。《嗝垂缕Ф智甯叩睦先税!他在這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的天氣里在釣什么啊。原來他正在獨自釣“雪”。
這首詩似乎純是寫景,四句詩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構(gòu)成了一幅漁翁獨釣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妙絕人間。但人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那位處于風雪之中而全然無畏,一桿獨釣的老翁,盡管自然環(huán)境是如此險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態(tài)安祥,難道由他的身上還不能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嗎。在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漁翁的身上,寄托著詩人仕途失意后的苦悶與孤獨,也表現(xiàn)了詩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詩人生活的理想。現(xiàn)在自己流放南荒,**上雖不能有所作為,但也決不與黑暗**同流合污,于是乎詩人便塑造了一個在飛雪之中執(zhí)桿垂釣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樣的高潔,偉岸而與眾不同,是那樣的灑脫,超然而置身塵外,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詩人由積極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尋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2
原文: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3
江雪
作者:柳宗元
qiānshānniǎofēijué
千山鳥飛絕,
wànjìngrénzōngmiè
萬徑人蹤滅。
gūzhōusuōlìwēng
孤舟蓑笠翁,
dúdiàohánjiāngxuě
獨釣寒江雪。
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xùn)|(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后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yīng)物齊名,世稱韋柳。
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古詩今譯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jīng)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名句賞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詩人只用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垂釣。也許他什么也釣不到。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孤獨和嚴酷的環(huán)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的環(huán)境也不能把我們摧垮。詩里的漁翁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孤獨而堅強,雖然屢遭流放,屢遭打擊,但他一直不屈不撓,保持鎮(zhèn)定自若的態(tài)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6)
——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賞析
柳宗元捕蛇者說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niè)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xī)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luán wǎn)、瘺(lòu )、癘(lì),**肌,殺三蟲。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dàng)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為之十二年,幾(jī)死者數(shù)(shuò)矣!毖灾,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lì)事者,更(gēng)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cù)。殫(dān)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徙(xǐ),饑渴而頓踣(bó),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ang,第二聲)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隳(huī)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視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sì)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dàn)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sì)夫(fú)觀人風者得焉。
翻譯
永州的野外出產(chǎn)一種奇異的蛇,(它)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紋;這種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沒有能夠治療蛇毒的辦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來作成藥餌,可以用來治愈大風、攣踠、瘺、癘,去除死肉,殺死人體內(nèi)的寄生蟲。起初,太醫(yī)用**的命令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這種蛇兩次,招募能夠捕捉這種蛇的人,抵他的賦稅。永州的人都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
有個姓蔣的人家,享有這種(捕蛇而不納稅的)好處已經(jīng)三代了。我問他,他卻說:“我的祖父死在捕蛇這件差事上,我父親也死在這件事情上,F(xiàn)在我繼承祖業(yè)干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險些喪命也有好幾次了!彼f這番話時,臉上好像很憂傷的樣子。我很同情他,并且說:“你怨恨這差事嗎?我打算告訴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讓他更換你的差事,恢復(fù)你的賦稅,那怎么樣?”
蔣氏(聽了),更加悲傷,滿眼含淚地說:“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然而**這差事的不幸,還比不上恢復(fù)我繳納賦稅的不幸那么厲害呀。(假使)從前我不當這個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從我家三代住到這個地方,累計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十年了,可鄉(xiāng)鄰們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們土地上生產(chǎn)出來的都拿去,把他們家里的收入也盡數(shù)拿去(交租稅仍不夠),只得號啕痛哭輾轉(zhuǎn)逃亡,又饑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頂著狂風暴雨,冒著嚴寒酷暑,呼吸著帶毒的疫氣,一個接一個死去,處處死人互相壓著。從前和我祖父同住在這里的,現(xiàn)在十戶當中剩不下一戶了;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xiàn)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兩三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xiàn)在十戶當中只有不到四五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遷走了。可是我卻由于捕蛇這個差事才活了下來。兇暴的官吏來到我鄉(xiāng),到處吵嚷叫囂,到處騷擾,那種喧鬧叫嚷著驚擾鄉(xiāng)民的氣勢,即使雞狗也不能夠安寧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來,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還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養(yǎng)蛇,到規(guī)定的日子把它獻上去;丶液笥凶逃形兜爻灾锏乩锍霎a(chǎn)的東西,來度過我的余年。估計一年當中冒死的情況只是兩次,其余時間我都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哪像我的鄉(xiāng)鄰們那樣天天都有**的威脅呢!現(xiàn)在我即使死在這差事上,比起我的鄉(xiāng)鄰就已經(jīng)死在(他們)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這件事)呢?”
我聽了(蔣氏的訴說)越聽越悲傷?鬃诱f:“苛酷的**比老虎還要兇暴啊!”我曾經(jīng)懷疑過這句話,現(xiàn)在根據(jù)蔣氏的遭遇來看這句話,還真是可信的。唉!誰知道苛捐雜稅的毒害比這種毒蛇更厲害呢!所以(我)寫了這篇“說”,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賞析
蔣氏在**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xiāng)鄰之生日蹙”。這里說的“六十歲”,指的是唐玄宗天寶中期(746—750)到唐憲宗元和初期(805—810)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戰(zhàn)亂頻繁,先后發(fā)生過安史之亂、對吐蕃的戰(zhàn)爭、朱泚**等等,全國戶口銳減,朝廷隨意增設(shè)稅收官,多立名目,舊稅加新稅,無有限制,使人民的負擔日益加重。盡管在唐德宗建中**(780)頒布了兩稅法(分夏、秋兩次交稅,即課文中說的“歲賦其二”),并明文規(guī)定“敢在兩稅外加斂一文錢,以枉法論”,但這不過是欺騙百姓的**,事實正如陸贄所說:“大歷中供軍、進奉之類,既收入兩稅,今于兩稅之外,復(fù)又并存”;又說加稅時“詔敕皆謂權(quán)宜,悉令事畢停罷。息兵已久,加稅如初”。人民在重賦逼迫下逃往他鄉(xiāng),但悍吏仍不放過,“有**則攤出(由存留戶共同負擔),已重者愈重”。從這些情況來看,柳宗元“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
第一段(1)這是作者設(shè)置的一個懸念,為下文埋下伏線,暗示了當時的世上還有比毒蛇更毒的東西,使讀者產(chǎn)生了急切讀下去的愿望。(2)這一段重在寫毒蛇之“異”,從三個方面加以描繪:一是顏色之異,二是毒性之異,三是用途之異,可以用來治愈麻風、手腳、脖腫、惡瘡,消除壞死的肌肉,殺死人體內(nèi)的寄生蟲。因而**發(fā)布命令,一年征兩次,可以抵消應(yīng)交的租稅,因此從那以后“永之人爭奔走焉!弊髡咧挥谩盃幈甲摺比,就把永州百姓爭先恐后,不辭勞苦,冒死捕蛇的情景顯示出來了。
第二段從“有蔣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個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異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蔣氏。先寫蔣氏三代捕蛇之“利”,繼而寫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幾死者數(shù)矣”一個“且曰”,將寫“利”轉(zhuǎn)為寫“害”,再用蔣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極其生動地寫出了“捕蛇”并非好事,“爭奔走焉”實屬無奈,字里行間,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態(tài)勾勒了出來。明明是備受毒蛇之苦,卻說獨享捕蛇之利,在這極為矛盾的境況中,更見其內(nèi)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來說,“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fù)若賦,則如何?”在為蔣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時,好心地提出了一個解脫危險的辦法。這幾句話句子簡短,語氣急促。而且連用了三個“若”,表明“余”是面對面地與蔣氏交談,態(tài)度是誠懇的,幫助對方的心情是急切的,辦法也似切實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蔣氏并沒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蔣氏的這番話態(tài)度同樣懇切,語氣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賦斂之毒更可怕。
這話怎么講呢?蔣氏說了這幾層意思:
一層意思是蔣氏祖孫三代在這個地方住了六十幾年了,親眼見到同村人的遭遇鄰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們把田里的出產(chǎn)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盡,也交不夠租賦,只得哭號著輾轉(zhuǎn)遷徙,饑渴交迫而倒斃在地,頂著狂風暴雨的**,受著嚴寒酷暑的煎熬,呼吸著帶毒的疫氣,常常是死去的人一個壓一個。從前和我爺爺住在一起的人家,現(xiàn)在十戶當中難得有一戶了;和我父親住在一起的人家,現(xiàn)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兩三戶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現(xiàn)在十戶當中難得有四五戶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絕了就是遷走了。而我卻由于捕蛇而獨自存活下來!读闹敢芬浟肆治鳑_一文,算一筆唐代的賦稅賬:“按唐史,元和年間,李吉甫撰《國計薄》上至憲宗,除藩鎮(zhèn)諸道外,稅戶比天寶四分減三,天下兵仰給者,比天寶三分增一,大率二戶資一兵,其水旱所傷,非時調(diào)發(fā),不在此數(shù),是民間之重斂難堪可知,而子厚之謫永州,正當其時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實錄。
第二層意思是:那些兇暴的官吏到鄉(xiāng)下催租逼稅的時候,到處狂呼亂叫,到處喧鬧騷擾,那種嚇人的氣勢,就連雞犬也不得安寧.而這時他小心翼翼地起來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見捕來的蛇還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細心地喂養(yǎng)蛇,到規(guī)定的時間把它當租稅繳上去;貋砗;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產(chǎn),安度歲月。
第三層意思是:這樣看來,一年當中他冒生命危險有兩次,而其余的時間就可以坦然快樂地過日子,。哪像鄉(xiāng)鄰們天天都受著**的威脅呢?即使現(xiàn)在因捕蛇而喪生;比起鄉(xiāng)鄰們來,也是后死了。哪還敢怨恨捕蛇這個差使犯?
蔣氏的這一番話,以他“以捕蛇獨存”和鄉(xiāng)鄰們“非死則徙”相對比,以他“弛然而臥”和鄉(xiāng)鄰們將受悍吏襲擾相對比,以他一歲之犯死者二”和鄉(xiāng)鄰們“旦旦有是”相對比,說明捕蛇之不幸,確實“未若復(fù)吾賦不幸之甚也”?梢娝谥v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時“貌若甚戚”,而當聽了要恢復(fù)他的賦稅時卻“大戚,汪然出涕”地懇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蔣氏的話,發(fā)自肺腑,帶著血淚,聽來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結(jié)尾一段說:“余聞而愈悲”,比聽蔣氏講一家人的苦難時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過去對孔子所說說“苛政猛于虎”這句話還有所懷疑,現(xiàn)在從蔣氏所談的情況看來,這話是可信的。誰知道賦稅對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還要嚴重呢!于是寫了《捕蛇者說》這篇文章,為的是讓那些觀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賦稅給老百姓造成的災(zāi)難。
在全文這敘述邊議論間或抒情的寫法中,最后這一番議論.確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說“苛政猛于虎”強調(diào)的是一個“猛”字,那么本文就緊扣一個“毒”字,既寫了蛇毒,又寫了賦毒。并且以前者襯托后者。得出“賦斂之毒”甚于蛇毒的結(jié)論。
本文在寫作手法方面,除了對比、襯托的大量運用及卒章點明主題外,對蔣氏這一個人物的描繪也是極富特色的。特別是他不愿意丟掉犯死捕蛇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講得是既有具體事實,又有確切數(shù)字;既有所聞所見,又有個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輩輩的經(jīng)歷,又有此時此刻的想法;既講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訴說了鄉(xiāng)鄰們的苦難:不僅使人看到了一幅**者橫征暴斂下的社會生活圖景,也讓人感到此人的音容體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動傳神。
全文處處運用對比:捕蛇者與納稅的對比, 捕蛇者的危險與納稅之沉重的對比,捕蛇者與不捕蛇者(蔣氏與鄉(xiāng)鄰)的對比——六十年來存亡的對比,悍吏來吾鄉(xiāng)是我和鄉(xiāng)鄰受擾的情況,一年受**威脅的次數(shù)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鄉(xiāng)鄰之后等情況。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賦斂毒于蛇”這一中心。
文章通過揭露永州百姓在封建官吏的橫征暴斂下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有力得控訴了社會吏治的**,曲折得反映了自己堅持**的愿望。
柳宗元《石澗記》原文及譯文(擴展7)
——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及譯文
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及譯文1
岳陽樓記
作者:范仲淹
原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通假字
1.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托付)
2.百廢具興(通“俱”,全,皆)
注釋
(1)選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死后謚(shì)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蘇州吳縣(現(xiàn)江蘇省吳縣)人,北宋***、軍事家、文學家。
(2)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慶歷,宋仁宗趙禎的**(1041-1048)。本文句末中的“時六年”,指慶歷六年(1046),點名作文的時間。
(3)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職任岳州太守。滕子京,名宗諒,字子京,范仲淹的朋友。謫,封建**官吏降職或遠調(diào)。守,指做太守。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陽市。
(4)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越,經(jīng)過。
(5)政通人和:政事通順,百姓和樂。政,政事;通,順利;和,和樂。這是贊美滕子京的話。
(6)百廢具興:各種該辦而未辦的事都興辦起來了。廢,該辦而未辦的事。具,通“俱”,全、皆。興,興辦。
(7)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乃,于是;就。增,擴大。舊制:原有的建筑規(guī)模。
(8)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屬,同“囑”,囑托。作文,創(chuàng)作文章。以,用來
(9)予觀夫巴陵勝狀:夫,指示代詞,相當于“那”。勝狀,勝景,美好景色。
(10)銜(xián)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銜,銜接。吞,吞納。浩浩湯湯(shāng):水勢浩大的樣子。 (11)橫無際涯:寬闊無邊。橫:廣遠。涯,邊。際涯:邊際。(際、涯的區(qū)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12)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或早或晚陰晴多變化,一天里氣象變化多端。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暉:日光。陰,陰暗。氣象,景象。萬千,千變?nèi)f化。
(1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這。則,就。大觀,雄偉壯麗的景象。
(14)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前人之述,指上面說的“唐賢今人詩賦”。備,詳盡,完備。矣,語氣詞“了”。之,的。
(15)然則北通巫峽:然則:(既然)這樣那么,那么。北: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16)南極瀟湘:南面直達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南,向南。極,盡,到……盡頭。
(17)遷客騷人,多會于此:遷客,被貶謫流遷的人。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會,聚會。于,在。此,這里。
(18)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觀賞自然景物的觸發(fā)的感情,怎能不會有所不同呢?覽,看,觀賞。得無……乎,莫非……吧,大概……吧。異:不同。
(19)若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下文的“至若”用在又一段話的開頭引起另一層論述。“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又如”*(yín)雨,連綿不斷的雨。霏霏(fēi),雨(或雪)繁密的樣子。*,過多。
(20)開:放晴。
(21)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陰,陰冷。號,呼嘯;濁,渾濁。排空,沖向天空。
(22)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曜,光輝,光芒。
(23)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岳,高大的山。潛,潛藏。形,形跡。
(24)檣(qiáng)傾楫摧:桅桿倒下,船槳折斷。檣,桅桿。楫,槳。傾,倒下。
(25)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冥冥:昏暗的樣子。
(26)斯:這,在這里指岳陽樓。
(27)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則,就。有,產(chǎn)生……(的情感)。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離開京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去,離開。國,京都。去國,離開京都,也即離開朝廷。畏,害怕,懼怕。憂,擔憂。讒,讒言。譏,譏諷。
(28)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蕭然,蕭條的樣子。感,感慨。極,到極點。而,表示順接。
(29)至若春和景明:如果到了春天氣候暖和,陽光明媚。春和,春風和煦。景,日光。明,明媚。
(30)波瀾不驚:波瀾*靜。驚,起伏。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31)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萬頃,極言其廣。
(32)沙鷗翔集,錦鱗游泳:沙鷗,沙洲上的鷗鳥。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棲止,鳥停息在樹上。錦鱗,指美麗的魚。鱗,代指魚。游:指水面浮行。泳,指水中潛行。
(33)岸芷汀蘭:岸上的香草與小洲上的蘭花(此句為互文)。芷:香草的一種。。核*地。
(34)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35)而或長煙一空: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而或,有時。長:大片。一,全?眨合ⅰ
(36)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照耀千里。
(37)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38)靜影沉璧:湖水*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壁。璧,圓形的玉。
(39)漁歌互答:漁人唱著歌互相應(yīng)答。答,應(yīng)和。
(40)何極:哪里有盡頭。極:盡頭。
(41)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快。曠,開闊。怡,愉快。
(42)寵辱偕忘:榮耀和屈辱都忘了。偕,一起。寵,榮耀。
(43)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把,拿。臨,面對。
(44)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45)嗟夫:唉。嗟夫為兩個詞,皆為語氣詞。
(46)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jīng)。求,探求。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心,思想感情。
(47)或異二者之為:或許和以上兩種人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異,不同于。為,心理活動。二者,這里指前兩段的“悲”與“喜”。
(4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以,因為。
(49)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在朝中做官擔憂百姓。意為在朝中做官。廟,宗廟。堂,殿堂。廟堂:指朝廷。下文的“進”,即指“居廟堂之高”。
(50)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則為君主擔憂,意思是遠離朝廷做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之:定語后置的標志。
(51)是:這樣。進: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
(52)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他們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其:指“古仁人”。必:一定。
(53)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微,沒有。斯人,這樣的人。誰與歸,就是“與誰歸”。歸,歸依。
譯文
慶歷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很多長年荒廢的事業(yè)又重新興
辦起來了。還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大它舊有的規(guī)模,還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當代人的詩賦,(滕子京)并囑咐(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波浩蕩,寬闊無邊;蛟缁蛲(一天里)時陰時晴,景象千變?nèi)f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然而,因為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被降職遠調(diào)的官吏和南來北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如果遇上陰雨連綿繁密,有時連著整個月沒有晴天,寒風怒吼,濁浪沖天,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批評指責的感覺,滿眼是蕭條的景象,感慨悲傷到極點啊。
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浪靜,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草木茂盛。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閃耀著金光;無風時靜靜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心胸開闊,精神愉悅,忘卻**得失,舉起酒杯面對和風,喜氣洋洋的感覺!
唉!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作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民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成語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后才享樂。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心曠神怡”:形容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曠:開闊;怡:愉快。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政通人和”:**推行順暢,人民團結(jié);形容國家穩(wěn)定,人民安樂。
“百廢具興”:許多被廢置的事業(yè)又都興辦起來,F(xiàn)在規(guī)范詞形寫作“百廢俱興”。
“浩浩湯湯”:浩浩蕩蕩。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薄暮冥冥”:傍晚時天氣昏暗。
“霪雨霏霏”:形容細雨連綿不絕的樣子。
“春和景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
“波瀾不驚”:是岳陽樓月夜里風*浪靜時的景色. 現(xiàn)在一般的說法是"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會自亂陣腳,不驚不詫。
“一碧萬頃”:一片碧綠,廣闊無際。頃,極言其廣。
“岸芷汀蘭”: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
“寵辱偕忘”:受寵或**都毫不計較。常指一種通達的超絕塵世的態(tài)度。
字詞講解
一詞多義
夫:
1)予觀夫巴陵勝狀 那
2)夫環(huán)而攻之 發(fā)語詞,不譯
3)未幾,夫鼾聲起 丈夫
觀:
1)予觀夫巴陵勝狀 看
2)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雄偉景象
極:
1)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盡
2)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窮盡
3)感極而悲者矣 十分
去:
1)去國懷鄉(xiāng) 離開
2)西蜀之去南海 距離
3)委而去之 逃離,逃亡
或:
1.而或長煙一空 有時
2.或異二者之為 或許
空:
1.濁浪排空 天空
2. 長煙一空 消散
通:
1.政通人和 順利
2 ,北通巫峽 通向
詞類活用
1.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yè))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
3.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后)
4.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名詞作動詞,作郡的長官)
5.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說別人壞話)
6.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
7.錦鱗游泳(用錦鱗代指魚群)
古今異義
1.氣象萬千(古義:事態(tài); 今義:天氣變化)
2.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
4.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
5.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
6.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
7.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
8.增其舊制(古:規(guī)模 今:**)
中心思想
通過遷客騷人登樓時或喜或悲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并以此勉勵友人,警策自己。
主題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币惶崞鹪狸枠牵藗兙蜁茏匀坏叵肫鹎Ч琶挤吨傺,千古名文《岳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范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贊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和生活態(tài)度?梢哉f,人們把太多的目光和關(guān)注給了范仲淹,而很少會有人想到功不可沒的滕子京。 既是自勉,又是與友人共勉。
后世影響
影響力洞穿史冊,成為延綿千年的**理念之一,政事通達、人心和順成為后代無數(shù)**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后世有“居官警語”云:“善為治者,貴運軼民之隱,達民之情!薄爸蚊裰笳,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閡!薄吧舷轮弧倍弧案糸u”,其核心就是個“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關(guān)鍵所在。
文章理解
1.本文的立意和構(gòu)思有什么特點?
據(jù)史料記載,滕子京函請范仲淹作記,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并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不為久。”但《岳陽樓記》卻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閑筆漫敘,實際上卻大有深意。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進士,兩人交誼頗厚。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他到岳州后,“憤郁頗見辭色”,別人慶賀岳陽樓將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shù)場!笨梢娝那榫w極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guī)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jié)合的風格。
2.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jù)《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笨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跋葢n后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順逆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了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閣校理任上,就**諫止**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權(quán)傾朝野,****,“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后才回來。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呂夷簡結(jié)*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為他鳴不*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shù)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xiāng)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為民*,憂民之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3.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nèi)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jié)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簡馭繁,巧妙地轉(zhuǎn)換內(nèi)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shù)敘述,以 “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zhuǎn),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駢散結(jié)合的?
這篇記文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散句駢句的運用,依文章內(nèi)容而變化。如開頭結(jié)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zhì)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駢句,辭彩華美,音韻**;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于變化。這樣,駢散交替,敘議結(jié)合,文質(zhì)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5. 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那作者為何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結(jié)合作者當時被流放的背景,顯然“古仁人”在某種情況下也是作者的理想所在。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钡睦硐刖辰缫矐(yīng)合了“古仁人”擁有的堅定意志和不為外界所動搖的品格。也表明這一類人的境界是不為自己進退而悲喜的。所以在文中議論這個人物。
6.表現(xiàn)遷客騷人因物而喜的兩個四字句是:心曠神怡,寵辱偕忘。
7.表現(xiàn)遷客騷人因物而悲的兩個四字句是: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
8.“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的修辭是:對偶、借代
9.總寫: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10.銜(xián)遠山,吞長江,浩浩湯(shāng)湯,橫無際涯是空間描寫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的作用:承上啟下
文章分段段意
第一段:①交代的寫作背景;②敘述了重修岳陽樓的作記緣由
第二段: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第三段:覽物而悲者
第四段:覽物而喜者
第五段:點明文章主旨抒發(fā)了作者的**理想與抱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千古名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