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精選5篇)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 愛情顏色理論 愛情觀
愛情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課題。高職階段是學生的愛情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和轉折點,愛情觀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人生必須面對的戀愛和婚姻生活。學生愛情觀的建構除了社會、家庭的影響,個人經歷的感悟之外,在學校還有德育教師、心理教師的教育輔導,但在校園里僅靠德育教師和心理教師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針對高職院校的女生對愛情的敏感與渴求的現狀,本文主要從John Alan Lee提出的“愛情顏色理論”出發(fā),探討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文學作品的愛情力量,幫助女學生建構健康的愛情觀。
一、六維度“愛情顏色理論”對愛情觀的定義
愛情觀在國內外文獻中有不同的定義。John Alan Lee認為愛情分為六個維度:激情型(Eros),戀愛是基于雙方的身體吸引;游戲型(Ludus),類似于花花公子,游戲于多個戀人之間;朋友型(Storge),認為愛情是基于長時間的朋友的基礎,并且一直能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占有型(或稱依戀型,Mania),是以占有、嫉妒或者依戀對方為標志的愛情觀;奉獻型(Agape),愿意犧牲自己的一切來讓對方過得更好的愛情觀;理智型(Pragma),關注于戀愛對方的背景好壞,在愛情對象的選擇上采取實用主義精神。
二、高職女生愛情觀的現狀
從整體上看,大部分高職女生的愛情觀是基本成熟和正確的。無論她們是處于在戀愛當中還是沒談戀愛,她們都憧憬自己將來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幸福的愛情。在筆者針對女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回收的有效問卷為84份,根據所占比例,依次為朋友型,所占比例為32.14%,理智型+朋友型所占比例為26.19%,理智型所占比例為16.67%,朋友型+占有型所占比例為3.6%,激情型+朋友型所占比例為3.6%,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為2.4%,朋友型+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為2.4%,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為2.4%,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為2.4%,奉獻型所占比例為2.4%,占有型所占比例為1.2%,占有型+激情型所占比例為1.2%,朋友型+奉獻型所占比例為1.2%,奉獻型+占有型所占比例為1.2%,而選擇游戲型的比例為0。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職女生都認為愛情不是游玩于多個戀人之間的游戲,她們比較推崇志同道合的朋友型,關注對方的經濟、背景等現實問題的理智型的愛情。
但是,還是有一小部分女生的愛情觀不太成熟。例如,有學生覺得別人戀愛是在秀恩愛或者覺得自己要獨立堅強,不需要愛情,從而產生“單身主義”的思想。在84份有效問卷中,有2位學生還不能確定自己的愛情觀。
絕大多數學生對愛情都會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訪談過程中,84位高職女生中,除5位訪談數據無效外,33.8%的女生表示不懂愛,分不清愛情與喜歡的區(qū)別,不知道愛情是什么樣的感覺;23.5%的女生主要對未來婚姻充滿憧憬與擔憂,特別是關注如何對愛情“保鮮”;11.8%的女生覺得很難捉摸對方的心思,在戀愛中會猜疑,患得患失。10.29%的女生對戀愛中相處的問題,諸如吵架、相處時的話題等存在困惑。還有的就是對異地戀、愛情的平等、對愛情的付出等表現出困惑。
以上數據表明,雖然大部分女生的愛情觀比較成熟,但也存在不正確的愛情觀,無論現階段擁有愛情還是憧憬愛情的女生,都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和提醒,及時解惑。語文教學中文學作品的魅力可以幫助高職女生建構愛情觀。
三、如何促進高職女生正確愛情觀的建構
教材里有三篇關于愛情的文學作品:張愛玲的《封鎖》、湯顯祖的《驚夢》、羅素的《愛在人生中的地位》。在教學中,可以用一個愛情專題將這三篇文章整合起來,共分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體味愛情,親述愛情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以學生初高中接觸過的愛情詩歌或其他有關愛情的文學作品導入,從古至今引出愛情的話題。接著讓學生描述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長輩的愛情故事,引發(fā)學生對愛情觀的思考。
2.了解愛情,思考愛情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從心理學的視角出發(fā),闡述什么是愛情,滿足愛情的四個條件:一是相異性,二是成熟性,三是排他性,四是親密性。再分析并舉例說明John Alan Lee的愛情顏色理論,引導學生,尤其是女生思考自己未來的愛情模式。
3.欣賞愛情,定位愛情
在教材中,張愛玲的《封鎖》講述的是已婚男人呂宗幀和未婚青年女性吳翠遠在短暫的電車封鎖中,從普通的聊天到私密的情感交流,繼而陷入戀愛的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馮翠遠根本不會愛上呂宗幀這種類型的男人,從女性的角度看,這無疑是內心進行了一場激情型的愛情沐浴。但是封鎖解除后,一切回到現實,仿佛就像一場夢。根據John Alan Lee的“愛情顏色理論”,呂宗幀背叛自己的妻女和馮翠遠追求靈魂的結合,是短暫的激情型,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思考激情型的愛情能否讓愛情長久。另外,呂宗幀和馮翠遠的聊天內容是埋藏于內心深處的想法以朋友型的方式傾訴出來,大部分女生都渴望自己以后的愛情是朋友型,可見共同語言對產生愛情的重要性。
《驚夢》講述的是富家千金杜麗娘在春香的引逗下來到花園游玩,花園的美景喚醒她青春的激情,回到閨房后,夢中在各花神做媒的帶引下,和書生柳夢梅在花園約會并有一番云雨之情。這個戲劇也是一個女生追求愛情的激情型和占有型的例子。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女生面對愛情,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但是往往由于心理不成熟,面對愛情缺乏理智的判斷,甚至把自己“奉獻”出去也在所不惜。激情下的愛情,過程雖然美好,但有時候自釀的苦果要自己去承受,女生在激情型的愛情中尤其要保護好自己,愛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對方的愛和尊重。
英國作家羅素在《愛在人生中的地位》中認為,愛“這種關系不單是身體上,而且是心理上的”“離開愛情的沒有什么價值,最多只能視作為愛情而做的一種實驗而已”,闡述“愛情在人生中需要有一個被承認的地位” 。愛情最終會步入婚姻和家庭,引發(fā)女生思考愛情的最終目的和是讓學生知道自己未來的愛情如何定位和踐行。
4.反省愛情,總結愛情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播放香港愛情電影《早熟》,該電影主要講述富家小姐若男愛上了窮小子家富,兩人偷嘗禁果后,若男懷孕,家富為了“負責任”跟若男來到一個所謂的世外桃源,準備把孩子生下來。在此期間,家富輟學后去賺錢,因為沒有文憑和技能,只能做搬運等散工,美好的愛情經不起現實的打擊。看完電影后,教師可讓女生分析家富和若男的愛情,反省愛情。特別是電影中若男準備去墮胎時人工流產工具的鏡頭,女生看后感同身受。還有若男追求愛情卻沒有經濟支撐,與家富過上“無話可說”的家庭生活,激情型和朋友型的愛情最終要回歸到理智型。
最后,以舒婷《致橡樹》來總結愛情。愛情不是用來炫耀的游戲型,不是“癡情鳥兒”的激情型,也不是襯托下的占有型,更不是單方面付出的奉獻型,而是平等,自尊自愛,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既尊重對方,又珍惜自身價值的獨立女性的愛情。
參考文獻: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國防教育,軍事理論
開設《軍事理論》課是目前高校開展大學生國防教育的主要途徑。國防教育作為一種基礎教育,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國防教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國防教育與愛國主義的辯證關系
1、國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教育的終極價值目標就是增強教育對象的國防意識。國防意識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國防這一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其本質表現為對國家利益的高度重視。【1】國家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開放的國際關系格局中生存與發(fā)展需求的總和。沒有對國家利益的維護和關注,也就不可能有國防意識的形成和增強。國防意識是愛國主義在國防領域里的集中體現,國防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列寧說:“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一種最深厚的感情。”【2】積極的國家認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覺的愛國義務感,都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基本內涵,其本質就在于對國家利益的高度關注。因此,國防意識所反映的對國家利益的關注,是構成愛國主義精神的基本組成部分。
2、愛國主義教育是國防教育的本質任務所在。國防教育實質上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為適應國家安全和發(fā)展的形勢需要而進行的生動實際的國民思想教育。國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發(fā)國民的愛國熱情、強化國家利益至上意識、培養(yǎng)公民為國家安全和發(fā)展而獻身的民族精神和氣節(jié)。其中,愛國主義是國防教育最本質的規(guī)定性。【3】國防教育是增進人民對于祖國的認同,激發(fā)人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yǎng)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有效手段。
3、國防形勢、國防教育等因素直接影響著愛國主義情感的發(fā)展變化。首先,愛國主義情感隨著國防形勢的緊張而高漲。縱觀古今民族英雄、愛國志士、高漲的愛國激情,都是在國際形勢緊張條件下應運而生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全國各族人民不甘做亡國奴的抗戰(zhàn)熱忱,及其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就是最好的注釋與例證。其次,愛國主義情感隨著國防意識的增強而增強,隨著國防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國防意識、國防觀念,實質上是國家意識、國家觀念。沒有國防意識,就沒有國家意識,因而就不可能產生愛國情感;沒有國防觀念的提高,就沒有國家觀念的強化,因而就不會有愛國主義的升華。【4】歷史證明,和平時期愛國主義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國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國防意識,增強國防觀念!盾娛吕碚摗方虒W,是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的重要載體與途徑。
二、《軍事理論》教學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價值
《普通高等學校軍事課教學大綱》(2006年修訂)規(guī)定的軍事理論課教學內容有中國國防、軍事思想、國際戰(zhàn)略環(huán)境、軍事高技術、信息化戰(zhàn)爭等五大部分。這些教學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素材與內容,是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嶄新載體。
1、通過《軍事理論》教學,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當代大學生出生于和平時期,成長于強盛的祖國懷抱之中,物質充裕,生活條件優(yōu)越,沒有經歷戰(zhàn)爭和炮火的洗禮,對先輩的奮斗歷程已漸漸淡忘,國防意識欠缺,國防觀念淡薄。實踐證明,大學生通過學習《軍事理論》,其國防意識和愛國、衛(wèi)國、強國的責任感、使命感得到顯著增強。一方面,對國防事業(yè)認知更為積極,情感更為熱誠深厚。大學生愛國、衛(wèi)國、強國的激情更為高漲,對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明顯增強。另一方面,對國防實踐,無論認知上還是情感上都呈現出十分積極地變化。中國武裝力量建設,尤其是幾次大閱兵,使大學生對國防實踐情感的認同與體驗更為深刻、強烈,而且更具后續(xù)影響力。
2、通過《軍事理論》教學,有利于強化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增強民族凝聚力。愛國主義是民族凝聚力的內核,民族凝聚力是愛國主義的外在表現,它們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5】通過系統(tǒng)講授軍事理論課,從世界范圍的軍事科技、政治經濟、國際局勢、意識形態(tài)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等方面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強化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應對外部挑戰(zhàn)與壓力的心理準備。據調查,西方國家早已把刺激人的成就動機作為調動國民進取心的杠桿,強化和提高民眾企求成功的社會心理抗衡能力。通過《軍事理論》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導作用,強化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引導大學生把這一動機內化為“實干興邦”的具體行為,從而迸發(fā)出奮發(fā)向上、拼搏進取的巨大動力。
三、利用《軍事理論》開展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1、確定《軍事理論》教學重點,強化愛國主義教育主題。
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加強國防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教學,夯實愛國主義精神的情感基礎。中華民族歷史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著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優(yōu)良道德。中國國防歷史上的愛國人物、愛國思想、愛國事跡,陶冶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將愛國之情變成報國之志。這正是我們進行國防教育最具體、最生動、最豐富、最感人的素材和寶貴資源。只有通過中國國防歷史文化的教育,才能使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饒的發(fā)展歷程,了解我國歷史,尤其是國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災難和屈辱,以及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tǒng)治,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zhàn)的精神和業(yè)績。這些正是新時期大學生國防精神和國防意識的共同底蘊。在課堂教學中,充分挖掘蘊藏在國防歷史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運用這些資源去教育感化當代大學生,讓他們全面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歷史文化傳統(tǒng),形成文化認同,激發(fā)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心,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主義觀念。
在軍事理論教學中,正確認識我國現代化國防建設成就和當前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實踐證明,要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建立起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就必須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現代化國防建設成就和當前面臨的國家安全形勢。在教學中,通過詳細講授,播放國慶大閱兵、軍事演習等紀錄片,深刻闡釋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成績,展現強大的武裝力量,讓大學生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從而振奮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從世界軍事形勢和現代國防、高技術局部戰(zhàn)爭的戰(zhàn)例中,尤其是新軍事變革對我們提出的新挑戰(zhàn),可以看到只有加強國防建設才能在未來的信息化戰(zhàn)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從我國軍事高科技的發(fā)展成就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可以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緊迫感。
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強化國難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的居安思危意識,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與報國之志。教學中,通過中國國防史和古代中國軍事思想的學習,列舉豐富的事例、戰(zhàn)例,尤其要對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華民族的抗日戰(zhàn)爭史分專題進行講解,并輔以經典的愛國主義教育影片,讓大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古代的輝煌和近代的屈辱,這些都將促使他們增強居安思危的意識。通過《軍事理論》中的戰(zhàn)爭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華民族曾經歷過無數次災難,也曾戰(zhàn)勝過無數次災難,使大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在數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鑄就的偉大民族精神。【6】
2、改革《軍事理論》教學方法,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價值。
軍事理論教學要緊跟時展的新要求,緊貼大學生的新思維,結合軍事理論教學的任務,采用啟發(fā)式、體驗式、合作式、接受性學習和探究性等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首先,要結合戰(zhàn)例進行教學。軍事理論教學要在闡述基本理論觀點的基礎上,盡量把一些戰(zhàn)例及相關事例作為論據,節(jié)選其精彩情節(jié)進行生動講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論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從而使軍事理論教學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側重點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上,如中國國防部分應以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感為重點,使學生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軍事思想部分應以學生了解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發(fā)展史和主要人物軍事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古代與近現代軍事思想的精髓;世界軍事部分應以周邊安全環(huán)境和國際熱點問題為重點,增強學生的危機感,提高國防意識。第三,要聯系世界軍事發(fā)展動向進行教學。密切關注國際形勢和軍事理論的發(fā)展變化,及時調整補充教學內容,力求把學生最關心的世界熱點、最新信息、最新學術動態(tài)引入課堂,使教學內容前衛(wèi)、鮮活,讓軍事理論課充滿生機活力,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增強軍事理論的教育價值。
實踐證明,軍事理論具有很強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首先,從軍事教育的性質上看,就具備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軍事學研究的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事關國家存亡,民族興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學生的強烈共鳴。更何況,我國是一個在歷史上飽經戰(zhàn)事,滄桑滿目的國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華戰(zhàn)爭,都足以激起大學生強烈的愛國、衛(wèi)國、強國之心。其次,中國國防史和軍事思想的教學內容,能使大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軍事文化和外國軍事思想的精華,樹立辯證的、唯物的世界觀、戰(zhàn)爭觀和方法論,形成全面、正確的國防意識,增強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與忠誠,捍衛(wèi)祖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安全的責任感。再次,對現代軍事科學技術、信息化戰(zhàn)爭、世界軍事形勢及周邊國家安全戰(zhàn)略等內容的學習,既能使學生了解我國國防建設已取得的偉大成就,增進民族自豪感,也使學生了解到我軍現有武器裝備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進而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努力學習的偉大理想。
3、創(chuàng)新《軍事理論》教學模式,提高愛國主義教育實效。
軍事理論課要提高教學效果,必須采取多種形式,運用多種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增強軍事理論教學的輻射力、感染力,使軍事理論教學進入大學生的視野,融入大學生的思想,幫助大學生開闊軍事眼界,理清學習思路,消化學習內容,增強國防觀念。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講授我軍武器裝備,可以采取現場教學的方法,組織參觀部隊或軍隊院校,參觀現代化武器裝備和兵器模型,加強感性認識,增強學習興趣,加深對軍事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堅持理論教學與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相結合,如講授近代國防歷史時,可播放《甲午海戰(zhàn)》等經典影片;講授高技術戰(zhàn)爭時,可播放《海灣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等影片,通過形象生動感人的影片,增強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學中就熱點問題加強師生討論與交流,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如講授打擊“臺獨”勢力分裂活動,實現國家統(tǒng)一的偉大意義時,可就臺海局勢的現狀,利用翔實資料對比分析前蘇聯解體給人民帶來的經濟、政治、社會發(fā)展、國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紹在防止“臺獨”上所作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斗爭,讓學生互相探討發(fā)言,啟發(fā)學生深刻認識“臺獨”分裂祖國的危害性和我們應該采取的對策,從而達到統(tǒng)一思想認識,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還可開辟第二課堂,建立國防教育網站,設立軍事愛好者QQ群,構建軍事理論教學網絡平臺,使大學生能夠通過網絡空間,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軍史知識,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增強教育實效之目的。
參考文獻:
【1】項文榮.國防意識與國防教育.【J】.國防,1996年第9期。
【2】列寧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10月第2版,163。
【3】【4】王聯斌、汪安恕.愛國主義與國防教育.【J】.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5年第5期。
【5】劉莉.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J】.世紀橋,2007年第11期。
【6】張成斌.國防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微軟用戶1]
[微軟用戶2]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學生談戀愛越來越普遍,在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手牽手的情侶,談戀愛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以及今后的發(fā)展,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關注并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也成為是高校工作的重點。本文將從大學生戀愛心理的特點及及形成原因入手,探討大學生戀愛現狀及存在問題,并給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心理 動因 對策
自古以來愛情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以獨特的魅力牽動人們的心。愛情讓我們人性中最溫暖,最熱烈,最細膩,最溫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現,從而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霸谔煸缸霰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對愛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當今的大學校園中,牽著手在校園中散步的情侶隨處可見,大學談戀愛成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學生戀愛心理特點:
1.不切實際,追求浪漫,不顧后果。
愛的權利增強而愛的責任降低。只在意戀愛過程本身對戀愛的結果不太在意注重。大學生不在以結婚為前提戀愛,一些大學生把戀愛當做感情體驗,及時行樂,記憶尋求刺激,滿足精神享受,還有一些大學生為了充實課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虛,把戀愛當做一種消遣活動。
2.自主性強,盲目性大,不負責任。
一方面大學生在年齡上雖然已經度過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與父母,長輩,老師的成年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依然存在這種心理隔膜,使他們對自己的態(tài)度評價異常敏感,經管感情迫切需要撫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擔自己的煩惱,但為避免自尊受到傷害,而不愿向別人敞開自己的心里內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間的閉鎖心理。在著不少人考入大學失去了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遠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學習動機,感覺學習和生活枯燥無味,精神空虛,加之他們受愛情觀念的影響,易產生攀比,從眾心理,于是選擇在戀愛中消磨時光,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戀愛方式公開化,表面化。
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日益開放,而傳統(tǒng)道德逐漸淡化。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常常處在理智與感情矛盾的漩渦中,在理性認識覺得自己應該保持純真,應該遵守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但在愛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戀愛方式公開化,在公共場合公開戀愛。
大學生戀愛心理動機:
1.自身生理因素:
大學生處于青年期,生殖系統(tǒng)成熟,性激素分泌影響生理平衡,對異性特別敏感。同時,大學生正值青春發(fā)育成熟期,性意識增強,心理極度浮躁波渴望與異性交朋友,戀愛意識強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識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產生從眾,攀比心理。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奮力。拼搏進入大學校園,中學階段由于升學負擔而暫被壓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發(fā),自我形象逐漸清晰,自我意識日益增強,情感需求渴望滿足,而戀愛則是其情感滿足的一種重要形式。
在當今輿論自由思想開放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剛進入大學就開始戀愛,生活在集體的大學生經常會把自己和同學作比較,由于群體和他人產生的壓力產生了從眾心理,導致了不正確的戀愛動機,使得大學生盲目追求戀愛,這種不認真不負責的戀愛動機是很多戀愛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礎。同時,大學生對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產生攀比心理,通過自我比較,覺得自己能力不行,身邊的人都戀愛了,自己卻沒有戀愛,會產生無能力的錯覺,導致降低自尊,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們會加入戀愛隊伍,甚至有不少學生以戀愛次數的多少來衡量自身的價值,戀愛關系是他們得以滿足青春期所期待的來自他人的肯定。他們關注自我價值,來自異性的,特別是自己愛的人的肯定和欣賞是自我認同的一部分,在戀愛關系中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滿足。
2.學校教育因素影響:
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學校更注重學習成績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人格培育較為忽略,教師沒有正確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戀愛的動機,致使有的大學生因人際相處困難,學習考試,就業(yè)等產生很大的壓力,有的大學生因對信念價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產生茫然沮喪和沒有歸屬感的情緒,故而通過戀愛,找人分擔從而起到緩解壓力和擺脫孤獨的作用。
3.家庭環(huán)境因素:
現代社會節(jié)奏快,生活壓力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或因為工作等因素導致孩子很少或無法與父母進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來源,導致有的孩子會通過戀愛來尋求感情支持。同時,多數父母忽視對性的教育,從未給予之正確的引導,導致孩子樹立錯誤的戀愛觀。
但是,近年來隨著高校在校人數的增加,大學生戀愛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數增多年紀偏輕的勢頭。大學生戀愛的出現便for偶然,既有其內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高校大學生戀愛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出現,大學生戀愛以后會特別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及學生家長的普遍關注。
大學戀愛引發(fā)的心理失調:
1.單相思與愛情錯覺
單相思與愛情錯覺都是戀愛心理的一種認知和情感的失誤,單相思使得某些大學生陷入痛苦的境界,處于空虛煩躁甚至絕望之中,處理不好,會影響學習,生活,甚至對以后的戀愛婚姻都有消極影響。
2.多角戀。
多角戀是愛情糾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實質上是比單相思更為復雜更為嚴重的異,F象。在戀愛時,一些大學生因心理不夠成熟,有時被別的異性動人之處吸引而動心,同時與幾個人相戀,因此多角戀有極大的危險性,一旦理智失控就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惡果。
3.失戀。
失戀是指一方否認或終結愛情關系后,給另一方帶來的一種心理挫折。失戀是大學生最嚴重的挫折之一,會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反應,如難堪,羞澀,失落,悲傷,孤獨,虛無,絕望和報復,這些不良情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轉移,容易導致失戀者憂郁,自卑的情懷,嚴重者甚至會采取報復或自殺的方式來排解心中的抑郁。
調適措施:
1.單相思的自我調試。
我們應該引導大學生客觀理智對待愛情問題,學會用理智戰(zhàn)勝感情,及時的移情移景。
2.戀愛糾葛的自我調適,
大學生應正確積極的調試,認清愛情的選擇性與排他性之間的區(qū)別,重新評價自己與戀愛對象之間的關系,學會明智理性的退避。
3.失戀的自我調節(jié)。
克服愛情至上的觀點,愛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進行環(huán)境的轉移,失戀后換個環(huán)境暫時與痛苦的回憶隔絕。多為對方著想,既然對方覺得幸福,那就讓他離開吧。
正確的大學生戀愛觀:
1.自身:
大學生要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和改善,樹立正確人生觀,戀愛觀。在選擇戀愛對象時應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愛情,使其建立在共同興趣愛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愛情是一種責任,雙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負責的情況下,才能創(chuàng)造和諧的戀愛關系,才能共同進步。因此穩(wěn)定的人生觀和戀愛觀密不可分。
正確理解愛情本質。愛情是一對男女之間基于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內心形成的最真摯仰慕,并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生活伴侶的最強烈穩(wěn)定和專一的情感。愛情的本質是承擔責任。大學生若不清楚愛情的本質,那么戀愛便會產生各種困惑和問題,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愛情。愛情的權利和義務是不可分割的。愛情的權利和責任的統(tǒng)一是戀愛生活的基礎。
擺正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大學生應該把學業(yè)放在首位,擺正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不能把寶貴的時間都用在談情說愛上而放松了學習。恰如其分的處理愛情與學業(yè)的關系。
培養(yǎng)戀愛中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尊重平等人格。戀人之間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現,主要是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重視雙方的平等,戀愛雙方在人格上是獨立的。自覺承擔責任,自覺的對對方承擔責任當愛情。本質的體現,無論對方處于逆境還是順境,是富有還是貧窮,是健康還是雙瞳,愛一個人或接受一個人的愛,就意味著始終不離不棄,自覺的為對方承擔責任。責任的擔當不僅是單純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諸行動的自覺。同時,我們要文明相親相愛,文明的戀愛是指雙方采取含蓄謙恭且羞澀的態(tài)度,而我們要講文明,不然會有損大學生的美好形象,通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雙方在指高層的人格和外面行為下發(fā)展感情,這種感情才經得起時間的挫折和體驗。
2.社會:
社會要優(yōu)化輿論環(huán)境,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社會是個大環(huán)境,大學生每天都生活在社會里受社會影響,所以社會方面應該建立正確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種新聞媒體的輿論媒介,應當確保宣傳正確的戀愛價值觀,在善惡美丑前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對大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教育,發(fā)揮其營造社會健康文化氛圍的功能,我們需要形成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使得大學生的行為有章可循,為他們的戀愛行為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防止不健康的戀愛觀污染大學生心理。
3.學校教育:
學校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大學生對戀愛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使學生有機會在各種有利身心的活動中學會正確與異性交流,通過講座,心理輔導等方式為大學生講解戀愛問題。對于因戀愛產生的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同學應當有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與之交流排解心理。
4.家庭環(huán)境:
父母要以身作則,加強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家長必須認真學習現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學理論,避免盲目教育,從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愛情標準。有所以父母間有良好的感情,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性啟蒙性教育和戀愛教育。
結語:
我覺得大學可以談戀愛。愛情與學習如書離黃花彼此托扶,愛,充實著學習,學習美化著愛情。這是一促具有雙向作用的良好循環(huán),戀愛中的大學生生活充滿陽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悅。相伴去學習,取長補短。不懂的問題在相互討論中得到解決,共同進步,更上一層樓。戀愛中的大學生不由于男女性格與思維方式的不同,在此時此刻得到互補互謙,互讓寬容大度的優(yōu)良品質在戀愛中自由成長。
愛情是美好甜蜜的,當代大學生應講究戀愛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進心理發(fā)展和人格完善,獲得愛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進社會文明。大學生準確認識愛情,正確對待愛情,培育健康的戀愛觀,養(yǎng)成良好的戀愛行為,努力創(chuàng)造良好完美的愛情。
參考文獻:
[1].對高職生戀愛教育現狀的問卷調查.
《職教論壇》.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PKU.2023年8期.吉梅.
[2].大學生戀愛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查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被中信所《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收錄ISTIC.2023年10期.張建英.侯大寅.
[3].大學生戀愛觀現狀與對策.
作者:梁曉珍.基礎心理學河北師范大學
[4].大學生戀愛心理成熟度的測量及其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
作者:李壯.應用心理學上海師范大學
[5].大學生婚戀觀結構、特點及影響因素研究.
作者:蘇紅.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西南大學
[6].大學生情侶間贈送禮物行為的心理學研究.
作者:周惠.應用心理學曲阜師范大學
[7]大學生社交效能感與自我同一性關系的研究.
宋江寧.沈建建,2023第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8]大學生戀愛寬恕問卷的編制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調節(jié)作用.
張?zhí)铮?023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
[9]自戀與浪漫關系:戀愛風格與伴侶選擇.
梁鈺苓.周暉.封春亮,2023第十三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調查
中圖分類號:D42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3)19-0198-03
十報告指出:“廣大青年要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人民,永遠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在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讓青春煥發(fā)出絢麗的光彩!盵1]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題和重要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在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應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為切實掌握當前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狀況,以有針對性地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內,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內容,把愛國主義教育整合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我們對某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本次問卷調查。
一、調查路徑和基本狀況描述
本次調查的對象,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某高校1-3年級的在校大學生共564人進行問卷調查。男生459人(81.4%),女生105人(18.6%);一年級204人(36.2%),二年級223人(39.5%),三年級137人(24.3%)。
調查應用自行編制的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狀況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問卷包括14個問題,每個問題有2-5個答案,只選其中1個最符實際情況的答案。問卷由思政輔導員組織班級學生填寫,共發(fā)出調查表600份,收回后剔除項目回答不全的調查表,實際有效調查564人(有效率94.0%)。調查所得數據使用SPSS17.0建立數據庫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狀的具體分析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情感,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tǒng)一[2]。因此,我們從以下七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狀。
(一)大學生有較強愛國主義情懷,關注國內外重大時事
對于祖國的深厚情感必定是建立在對祖國國情的了解之上。因此,關注國家發(fā)展和與國家利益相關的重大時事,是衡量愛國主義情懷的一個重要標準。
調查問題一“一周內,你通過電視、網絡或其他方式關注時政新聞的次數”,34.8%的學生選擇“0-2次”,30.5%的學生選擇“3-5次”,34.8%的學生選擇6次以上;問題二“你知道位于哪個海域嗎?”,58.2%的學生選擇“東海”,29.1%的學生選擇“南中國!,12.8%的學生選擇“渤海”。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學生具有較強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持了高度關注的態(tài)度,尤其是面對國家利益相關、重大突發(fā)事件問題時,廣大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感。在近幾年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在面對國家領海領土之爭問題時,大學生緊密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從內心深處認同支持祖國;在面對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斗爭,廣大青年學生表現出強烈責任心與自覺性。這些都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同感高,能理性看待發(fā)展中的問題
在當代中國,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的中國。愛國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而社會主義則是愛國主義的內涵要求和發(fā)展方向。
調查問題三“你對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的歷史怎么看?”,92.2%的學生選擇“既有成績、也有錯誤,但成績是主要的”;7.8%的學生選擇“不清楚”;問題四“看到我們的國家飛速發(fā)展,國際聲望越來越高,你的感覺?”,22.7%的學生選擇“非常自豪,為我們的國家的進步喝彩,中國加油!”,42.6%的學生選擇“自豪,我們的國家慢慢步入大國的行列,但是和發(fā)達國家比起來還有很大一段距離”,34.0%的學生選擇“沒有自豪感,我們的國家的體制不健全,國民的素質普遍不高,和西方的發(fā)達國家比起來差距還很大”,0.7%的學生選擇“沒有任何感覺,我對國家的發(fā)展不了解!
由此可見,大學生對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感較高;對于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際地位日益增強,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績,表現出極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對于我國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也能夠理性看待。
(三)大學生對于祖國及個人的發(fā)展較為樂觀,但部分學生自我本位意識強烈缺乏奉獻精神
同志說:“愛國主義有鮮明的時代特性。在今天,我們講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理想和事業(yè)融匯于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3]因此,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引導大學生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更要喚起其投身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決心和使命感。
調查問題五“你對中國的未來十年和你自己的未來十年是否樂觀?”,61.0%的學生選擇“比較樂觀,國家一定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的,我個人也會發(fā)展得很好的”,23.4%的學生選擇“不太樂觀,中國一定會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的,但我有些擔心自己是否能發(fā)展得很好”;15.6%的學生選擇“不太樂觀,中國發(fā)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我有些擔心自己有沒有發(fā)展的好機遇”;問題六“如果你有條件并考慮出國留學,你的動機最可能是什么?”,37.6%的學生選擇“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回來為國效力”,28.4%的學生選擇“感受了解異國文化,豐富自己”,18.4%的學生選擇“深造自己,在國外尋求更好的發(fā)展”;15.6%的學生選擇“提升將來回國求職的競爭力”。
由此可見,大學生能夠理性認識祖國與個人的依存關系,對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充滿信心,對于祖國為個人發(fā)展提供的時代背景和機遇表示樂觀;但是,部分學生不能夠進一步認識祖國與個人的依存是辯證關系,未能正確認識到個人奉獻對祖國的重要意義,尤其是未能認識到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缺乏投身祖國建設的目標和決心,自我本位意識強烈缺乏奉獻精神。
(四)大學生有較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對本民族文化認同感較高,但一定程度受多元文化浪潮影響
在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碰撞的時代背景下,必須大力宣揚愛國主義,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更應著力使大學生形成一種理性的精神,幫助其辯證地看待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辨別國際社會中形形的理論與思潮。
調查問題七“你是否有主動學習了解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詩詞、書法、京劇等)?”41.1%的學生選擇“會主動學習,我一直都很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是我們的國粹”;36.2%的學生選擇“很少主動學習,在全球化的今天,接觸外國文化較多,對中國文化有所忽視”;22.7%的學生選擇“很少主動學習,感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太過晦澀難懂,不知從何著手”。問題八“中國作家莫言獲得了2023年諾貝爾文學獎,你的感受是?”19.1%的學生選擇“作為中國人非常激動和自豪,我一定會去讀一讀莫言的作品的”;47.5%的學生選擇“這是中國的驕傲,我可能會去了解一下莫言的作品的”;21.3%的學生選擇“這是中國的驕傲,但我不會因此改變我的閱讀習慣的”。12.1%的學生選擇“我沒有太多感覺”。
由問題七可見,絕大多數的大學生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吸引,有學習的意愿,這表明廣大學生具備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但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多元文化通過網絡跨地域、跨時空多種方式的傳播和推介,使大學生不自覺地學習和認同外國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擠占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空間。問題八則表明,廣大學生有強烈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產品的宣傳程度、展現方式、易獲得程度會影響其文化產品的選擇傾向。
(五)大學生有較強民族尊嚴感,但認識高度和理性思考有所不足
我們在對待愛國主義的問題上“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既要克服民族自大主義,也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同時應把情感與理性的反思緊密結合起來[4]。
調查問題九“對于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遺,你怎么看?”,53.2%的學生選擇“端午節(jié)是中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對于韓國的竊取我們應該強烈抗議和抵制”,41.1%的學生選擇“韓國捷足先登申遺,我們應該反思如何傳承保護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遺產”,5.7%的學生選擇“我不太清楚這個事情”。
由此可見,在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名譽、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廣大大學生能夠迅速聚集在愛國的旗幟下,用各種方式來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說明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民族尊嚴感和正義感,彰顯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對祖國的責任感。但是部分學生因看待事物過于絕對,缺乏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性眼光,個別時候會用宣泄式的偏激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不滿。
(六)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識較為理性,但理性實踐能力有所不足
愛國主義精神是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在社會歷史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經濟全球化時代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更應倡導廣大學生以成熟的心態(tài)、建設性的方式理國。
調查問題十“你覺得你身邊的同學們愛國嗎?”,35.5%的學生選擇“大部分同學愛國意識表現明顯,并且會通過言行表現出來”,9.9%的學生選擇“時刻關注國家利益,并理性地實踐愛國行為”,11.3%的學生選擇“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但是存在一些偏激的愛國行為”,43.3%的學生選擇“愛國意識表現不明顯,較少地將愛國思想付諸行動”。問題十一“你會參與“抵制日貨”、“保衛(wèi)”、“反對”等示威游行活動嗎?”16.3%,的學生選擇“會,示威游行表達了我們的態(tài)度,更是表現了我們堅持反抗到底的精神”;19.9%的學生選擇“可能會,現在我們都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的愛國情緒,愛國示威游行就是一個不錯的平臺”;63.8%的學生選擇“不會,示威游行太沖動了,我們要冷靜下來,愛國不是吶喊,而是要在行動中實踐”。問題十二“假如中國因為問題和其他國家爆發(fā)戰(zhàn)爭,你覺得你最可能怎樣做?”37.6%的學生選擇“毫不猶豫地投筆從戎,為保衛(wèi)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62.4%的學生選擇“認真學好專業(yè)、做好專業(yè),為祖國的建設盡己之力”,24.8%的學生選擇“盡一個合格公民之責,為構建和諧安定的社會貢獻一份力量”;6.4%的學生選擇“其他”。
由問題十、十一可見,大學生高度關注與國家安全穩(wěn)定和關乎國計民生的事件,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斷能力,但只有較少的學生認為能夠把理性認識轉化為理,大多數的學生對于如何踐行理國行為還不夠清楚,缺乏將愛國思想付諸實際行動的具體方式。部分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持偏激態(tài)度,但這部分學生從本質上來說是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維護者,只是缺乏正確認識。由問題十二可見,廣大學生認識到愛國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應把愛國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的實際愛國行動。
(七)大學生普遍認為愛國主義培養(yǎng)的最佳方式不能局限于課堂,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較為認可
愛國主義教育要隨著時代變化發(fā)展而采取多種新的形式和方法進行,切忌呆板、單一,“講大道理,喊空口號”,“要通過各種生動活潑的形式,廣泛、深入、持久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宣傳”[5]。
調查問題十三“你認為下列哪種教育形式對愛國熱情的培養(yǎng)影響最大?”30.5%的學生選擇“家庭潛移默化”,7.1%的學生選擇“課堂老師引導”,44.7%的學生選擇“社會輿論導向”,12.8%的學生選擇“參觀愛國主義基地”,5.0%的學生選擇“其他”。問題十四“你覺得大學中普遍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如開設思政類課程,您覺得收效如何?”29.8%的學生選擇“純粹的形式教育,沒有什么實質作用”;46.1%的學生選擇“還行,多少還是了解了一定的相關知識”;24.1%的學生選擇“有用,保證了對時政和現況的關注和認知”。
由問題十三可以看出,大學階段的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因而單純以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灌輸教育為主要方法的愛國主義教育,將很難取得良好效果。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因素、家庭因素、高校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由問題十四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課堂教學不能作為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渠道,但是其作用還是得到了近七成學生的認可。這表明要堅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的同時,也要根據新形勢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狀況的特點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內容和形式,取得更大實效性。
三、針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思想現狀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從本次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大學生有著正確、積極、理性、健康向上的愛國主義認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和內容有著較高認可度,這表明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大學生能夠認識到個人的成長發(fā)展、建功立業(yè)與祖國的繁榮昌盛的依存關系,有著為現代化建設盡己之力,為報效祖國立足崗位刻苦學習的意識。能夠認知到自己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熱愛民族文化,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學生個人本位意識嚴重,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認識高度不夠,難以辨別國際社會中各種形形的理論和思潮;理性思考不足,愛國情緒強烈,持偏激態(tài)度,缺乏理性實踐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從教學內容和方式兩個方面不斷改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
從教學內容上來說,首先必須加強歷史和國情教育,宣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對祖國的歷史和現狀有直觀的感受和宏觀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家園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第二,必須注重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在多元文化浪潮的背景下,加之社會轉型期紛繁復雜的情況,導致多種價值觀存在于社會之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把理論知識與當今實際相結合,尤其是對于重大事件和突發(fā)事件要及時引導學生思考并發(fā)表評論,使學生自覺抵御西方敵對勢力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第三,必須擔負起引導學生理國的重要職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培養(yǎng)廣大學生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形成立足本職建設愛國的正確觀念,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對來之不易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積極貢獻力量。
從教學方式上來說,首先要改變傳統(tǒng)的單向注入式教學,運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雙向互動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精選愛國主義教育素材,通過課堂討論、演講、辯論等方式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第二,努力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的有效模式,讓大學生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指導自己的實際行動。結合軍訓教育、入學教學、黨團活動等校內實踐教學進行引導,通過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觀學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聘請學者、教授為做專題講座等方式,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靈活考試檢驗教學,改變單純以考試分數評定學生學習效果的模式。在平時成績評定中,應采取平時測驗、課堂討論、演講比賽、開卷答題、調查報告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行使自由選擇權,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23,(22).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3].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5-06-05.
大學生愛情心理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張伯苓 大學生 愛國主義教育
[作者簡介]曾紹軍(1980- ),男,湖南武岡人,南京理工大學,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南京 21009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20-0065-02
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貫徹十報告“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張伯苓是我國近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愛國教育家,在創(chuàng)辦南開大學三十余年的教育實踐中,他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思想和理論體系。深入剖析張伯苓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無疑對深化和創(chuàng)新當前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一、張伯苓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1.愛國是培養(yǎng)人才第一要義。像所有中國近代歷史舞臺上涌現的仁人志士一樣,張伯苓飽受西方列強侵略之辱和國家貧弱之苦,在民族危亡之際毅然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他不僅以其個人的言行實踐崇高的愛國志向,更以其愛國思想貫徹于人才培養(yǎng)的教育實踐之中。張伯苓說:“廣義言之,學校則教之為人。何以為人?則第一當知愛國。”因此,他把訓練愛國精神、培育愛國情操、提高愛國能力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原則,并將“愛國為公”作為“公能”校訓中“公”的不爭內容。在辦學實踐中,他始終將喚起憂患意識、強化救國責任感和培養(yǎng)救國本領作為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2.“愛國心”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礎。張伯苓認為,“余深信今日中國最要者為聯合,欲聯合則必須有一公共繩索以束縛之。……竊意較合宜之束縛物,即為愛國心!币詯蹏膩砭S系中華民族的團結和統(tǒng)一,這一主張在近現代中國有著深遠影響。對于如何愛國,張伯苓主要有兩點主張:一是要積極主動的愛國,他認為真正的愛國者應該像熊熊燃燒的火把,不僅能自燃,還能助他人燃,即使遇到不易燃者,也應該盡最大耐心去說服和幫助他,盡可能擴大團結范圍;二是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他十分痛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利用國民的愛國心對鄰國肆意侵略,也反對美國宣揚的“對于本國愛重特甚,無論事之善惡、理之屈直,凡屬己國即愛之”的愛國觀,他告誡學生既要深愛自己的國家,也要清醒地看到國家的不足,并努力推動國家的發(fā)展,此外,還要成為“世界之健全分子”,“吾等應思教育青年,當以萬國大同為志也”。
3.強調愛國精神與愛國能力相結合。張伯苓強調將“愛國之心”與“愛國之力”結合起來,他認為:“愛國可以出乎熱情,救國必須依靠力量。學生在求學時代,必須充分準備救國能力;在服務時期,必須切實實行救國志愿。有愛國之心,兼有愛國之力,然后始可實現救國之宏愿。”為此,張伯苓在南開大學的教育實踐中,既努力調動青年學生愛國熱情、救國責任,也將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能力”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所謂“現代能力”,主要指科學知識與民治精神,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團結力、自治力和調查了解社會實際的能力等。
二、張伯苓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做法
1.深化國情教育,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張伯苓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現實國情、歷史國情、自然國情、比較國情等方面的教育,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歷史使命感。例如,他利用每周開設的修身課和全體學生集會的機會進行愛國演講,演講的內容涉及南開大學艱難創(chuàng)辦史、中國近代屈辱史以及對國家危亡的擔憂等,言辭慷慨激昂、情真意切;他也極力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自卑感,他非常注意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認為愛國教育“使學生聞之不致徒生悲觀、過受刺激方可”;他還經常將我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比較,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我國存在的現實差距,進而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
除講演外,張伯苓還利用社會調查、編印教材等途徑進行國情教育。早在1927年,張伯苓就敏銳地洞察到日本的侵略野心,決定成立滿蒙研究會(后改為東北經濟研究會),他親自帶領教授、專家深入東北調查研究并編寫《東北經濟地理》一書,該書作為南開學生的必讀教材,詳細系統(tǒng)地介紹了東北三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起到了很好的愛國教育作用。
2.搭建教育平臺,培育學生愛國能力。張伯苓指出:“吾人細察吾國現時情狀,知中國所最感缺乏者,厥為有‘現代能力’之青年!薄艾F代能力”這一“愛國力”包含很多內容,張伯苓談及最多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力、自治力和調查研究能力等幾個方面。
在團結力培養(yǎng)方面,張伯苓認為:“將來在社會作事非有團結力不可,否則必不能成功!彼洺S谩罢劭曜印焙汀袄K子”等形象的教學方法說明“分則易折,合則難摧”的道理。他還認為體育是培養(yǎng)團結合作精神和大公無私的好方法,“因為體育方面有兩個很好的訓練:一是合作,一個是公平!
在自治力培養(yǎng)方面,張伯苓認為中國人普遍缺乏一種進取心,只知自己及家族而不關心國家與社會,他希望學生們“須作自動,不作被動,乃中國真正之砥柱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治力,南開的學生可以參與籌劃學校全局性工作,如每年級的各學科委員互推2人,參加教務會議、庶務會議、體育會議等。
在調查研究能力培養(yǎng)方面,張伯苓認為學生不能只掌握書本知識,而應主動走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到20年代后期,“社會觀察”正式成為南開大學教學工作的一項制度,并成立由張伯苓親自主持的“社會視察委員會”。從該委員會成立到30年代初,南開學生共調查了天津各種機關單位100多個。
3.強調自我教育,率先垂范成標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學生都得到主動發(fā)展,則必須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張伯苓提出了兩種自我教育的方法:一是善其自身,堅持每天三問,即“我真愛國么?我自己對公家有好處么?我自己對公家有害處么”;二是要求學生有“恥”“懼”之心,客觀分析自身不足,遇到挫折不氣餒,奮發(fā)努力。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張伯苓積極推行“五七國恥”紀念節(jié)日活動、編演愛國內容的話劇、開展時事辯論、出版?毡緦L、以愛國題材為作文命題等隱性教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堅定愛國信念并內化為愛國行為。
此外,張伯苓認為:“任教育者,當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較課堂講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計!痹谒磥恚處煈蔀閻蹏某珜д吆拖刃姓。因此,他提出了“學行并重”的育人理念,要求全校教職員工“正人者,必先正己。要教育學生,必先教育自己”。而張伯苓本人的愛國熱情和愛國行動更是令人敬仰,其傳奇的人生經歷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
三、張伯苓愛國主義教育思想的有益啟示
1.加強國情教育,為愛國情懷培養(yǎng)提供正能量。面對今日大學生存在的憂患意識不強、缺乏民族自信、價值取向多元化等問題,高校有必要切實加強大學生的國情教育,主要途徑有:一是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明確愛國主義教育目標,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和形式,既要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樹立民族自信,也要客觀地將我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進行比較,讓同學們了解國家的成就和不足,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還要告訴學生摒棄狹隘的民族主義,樹立“世界眼光”;二是結合國家重大事件、重大紀念日開展專題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業(yè)余黨校、團校、學生集會等機會,開展歷史知識、傳統(tǒng)文化、形勢與政策等方面的教育,特別是要抓住敏感的熱點問題,如問題、南海問題、黨內反腐敗、恐怖事件、地震等,進行重點討論、講解和教育,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做到理國、成才報國。
2.加強自我教育,培養(yǎng)學生建業(yè)報國的自動力。張伯苓在《南開學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的講演中說:“本校管理,唯在引導學生之自動力而已!彼J為培養(yǎng)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首先要從自動力入手。因此,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應重點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使其自覺升華愛國情感,嚴格要求自己并養(yǎng)成科學理性的行為習慣。引導大學生加強自我教育,首先應該堅持“在做中學”,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高校可以參考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設“社會觀察”課的做法,將社會實踐調查研究納入學分體系,由專業(yè)教師、思政干部擔任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走入社會開展調查研究,讓學生在感知社會中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積極培育、學習愛國典型,既要認真學習諸如錢學森、雷鋒、任長霞、沈浩、楊利偉、郭明義等時代英模和愛國典型的先進事跡,也要深度挖掘、重點培育學生身邊的愛國典型,并加大對他們的宣傳力度,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輿論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最后,積極開展隱性教育活動,寓教于樂,通過組建政治理論、文體社團,開展時事辯論賽,舉辦愛國主題講座、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把隱性的教育資源變?yōu)轱@性的教育內容,真正形成學生自己建功立業(yè)、成才報國的內在驅動力。
3.強化師德建設,建設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隊伍!皩W行并重”的育人理念是張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他尤其強調教師要用自己的言行、人格來正確引導、感染學生的愛國熱情。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成熟的關鍵時期,高校教師,特別是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學生教育管理的教師,他們對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思想情感對學生能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愛國主義教育隊伍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國高校教師的師德現狀卻不容樂觀。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的文件精神,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師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各高校應該將師德建設提到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高度,建章立制,引導廣大教師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改進教育方法,用真情實感引導學生熱愛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社會主義先進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4.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開辟愛國主義教育新途徑。張伯苓非常注重愛國主義教育載體建設,南開大學每周三下午開設的“修身課”,張伯苓會親自登臺講愛國、講求學、講做人等,還會邀請梁啟超、胡適、張學良、陶行知等社會精英、專家學者來校演講,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除了借鑒做好這種講座形式的教育載體外,我們還應堅持與時俱進,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科學技術,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特別是要主動占領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陣地,建立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網頁,開辟專欄、園地,舉辦網絡專家講座,制作紅色網絡視頻、動畫等,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手段來感染和教育學生。此外,我們還要重視愛國主義教育軟環(huán)境建設,利用校園報刊、宣傳欄、廣播、網絡、電視等媒介,大力宣傳愛國主義先進事例、先進人物等,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愛國主義教育氛圍,增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程斯輝.張伯苓愛國主義教育思想評述[J].學校思想教育,1992(1).
[2]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3]林松,林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新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3(8).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