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1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dān)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專管其事。(備注:也有網(wǎng)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yè)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愿: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ì):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白衫兒,指**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diào)轉(zhuǎn)。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qū)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yuǎn)。這是**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賞析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胺バ、燒炭”,概括了復(fù)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皾M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xiàn)!澳仙街小秉c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qū)別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nóng)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是設(shè)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边@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边@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靶膽n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夜來城外一尺雪”,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dá)官貴人、富商巨賈們?yōu)榱巳∨,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dāng)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jù)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jīng)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jié)果呢?他卻遇**“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甭,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yuǎn),又那么難行,當(dāng)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jìn)皇宮,當(dāng)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dāng)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dāng)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者的**,而詩人“苦宮市”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2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官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陜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diào)詩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guī)”,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他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jì)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
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后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注釋:
《辭海》注:唐德宗時派宦官在長安購買民間貨物,亦稱“宮市”。宦官采買,付價甚少,或竟不付價,甚為擾民。白居易《買炭翁》一詩,即為諷刺此事而作。
蒼蒼:形容鬢發(fā)花白。
輾:同“碾”
翩翩兩騎:兩個揚揚得意、輕快而來的騎馬人。
黃衣使者:穿黃衣服的**。
白衫兒:借指穿白衫的差役,又稱“白望”。
敕:指圣旨。
半匹:二丈。唐制四丈為一匹。
賞析:
這是一首千載以下萬口傳誦的名詩。本詩通過賣炭翁不幸遭遇的描寫,生動形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zhì),對朝庭官史肆意掠奪勞動人民果實的罪行予以有力的鞭笞。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3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dān)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專管其事。(備注:也有網(wǎng)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yè)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愿: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ì):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白衫兒,指**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diào)轉(zhuǎn)。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qū)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yuǎn)。這是**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賞析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胺バ、燒炭”,概括了復(fù)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xiàn)!澳仙街小秉c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qū)別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于挨餓受凍,只利用農(nóng)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么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是設(shè)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边@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边@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吧砩弦抡龁巍保匀幌M炫。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靶膽n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耙箒沓峭庖怀哐,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dá)官貴人、富商巨賈們?yōu)榱巳∨,難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dāng)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jù)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jīng)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jié)果呢?他卻遇**“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甭,賣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yuǎn),又那么難行,當(dāng)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jìn)皇宮,當(dāng)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dāng)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dāng)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者的**,而詩人“苦宮市”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閱讀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1)
——賣炭翁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賣炭翁原文翻譯及賞析1
賣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dān)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專管其事。(備注:也有網(wǎng)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yè)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愿: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ì):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白衫兒,指**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diào)轉(zhuǎn)。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qū)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yuǎn)。這是**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賞析: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yuǎn)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和不*。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biāo)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顿u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dāng)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jīng)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賣炭翁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dān)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專管其事。(備注:也有網(wǎng)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yè)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
。2)伐:砍伐。
。3)薪:柴。
。4)南山:城南之山。
。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6)蒼蒼:蒼白。
(7)得:得到。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謀求。
(9)輾(niǎn):同“碾”,碾壓。
。10)愿:希望。
。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12)困:困倦,疲乏。
。13)市:集市。
(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15)騎(jì):騎馬的人。
。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白衫兒,指**手下的爪牙。
(17)把:拿。
(18)敕(chì):**的命令或詔書。
。19)回:調(diào)轉(zhuǎn)。
。20)叱:吆喝。
(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22)驅(qū)將:趕著走。
。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
。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yuǎn)。這是**用賤價強奪民財。
。25)系:掛。
。26)直:通“值”,價格。
賞析: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胺バ健俊,概括了復(fù)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皾M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xiàn)!澳仙街小秉c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而是設(shè)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边@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余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后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边@是膾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托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炭賤愿天寒”,在凍得發(fā)抖的時候,一心盼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只用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
這兩句詩,從章法上看,是從前半篇向后半篇過渡的橋梁。“心憂炭賤愿天寒”,實際上是期待朔風(fēng)凜冽,大雪紛飛!耙箒沓峭庖怀哐,這場大雪總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憂炭賤”了!“天子腳下”的達(dá)官貴人、富商巨賈們?yōu)榱巳∨y道還會在微不足道的炭價上斤斤計較嗎?當(dāng)賣炭翁“曉駕炭車輾冰轍”的時候,占據(jù)著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難走,而是盤算著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說家筆下,是可以用很多筆墨寫賣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動的,而詩人卻一句也沒有寫,這因為他在前面已經(jīng)給讀者開拓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雪,一路上滿懷希望地盤算著賣炭得錢換衣食。然而結(jié)果呢?他卻遇**“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的文書和敕令面前,跟著那“叱!甭暎u炭翁在從“伐薪”、“燒炭”、“愿天寒”、“駕炭車”、“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么遙遠(yuǎn),又那么難行,當(dāng)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jīng)是“牛困人饑”;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jìn)皇宮,當(dāng)然牛更困、人更饑了。那么,當(dāng)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dāng)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者的**,而詩人“苦宮市”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賣炭翁原文翻譯及賞析3
賣炭翁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qū)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fā)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所得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蓱z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卻擔(dān)心天熱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市集的方向去。牛都疲乏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jīng)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前面兩位輕快灑脫的騎馬人是誰?是皇宮內(nèi)的**的爪牙。他們手里拿著文書,卻說是**的命令,然后拉轉(zhuǎn)車頭,大聲呵斥著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有非常重,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它走,老翁可惜它,卻沒有辦法。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dāng)作炭的價格。
注釋
(1)賣炭翁: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睂m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專管其事。(備注:也有網(wǎng)民稱呼著名活性炭企業(yè)CEO王兆拓為“新時代的賣炭翁”)(2)伐:砍伐。(3)薪:柴。(4)南山:城南之山。(5)煙火色:被煙熏的臉色。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6)蒼蒼:蒼白。(7)得:得到。(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jīng)營,這里指謀求。(9)輾(niǎn):同“碾”,碾壓。(10)愿:希望。(11)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12)困:困倦,疲乏。(13)市:集市。(14)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15)騎(jì):騎馬的人。(16)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nèi)的**。白衫兒,指**手下的爪牙。(17)把:拿。(18)敕(chì):**的命令或詔書。(19)回:調(diào)轉(zhuǎn)。(20)叱:吆喝。(21)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22)驅(qū)將:趕著走。(23)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惜,舍。(24)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wù)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當(dāng)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yuǎn)。這是**用賤價強奪民財。(25)系:掛。(26)直:通“值”,價格。
賞析: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yuǎn)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和不*。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biāo)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顿u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dāng)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jīng)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2)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 (菁選5篇)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俚酰喊У俊
、 “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琵琶行》。
鑒賞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lián)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shù)成就。“綴玉聯(lián)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霸娤伞保且缑乐o,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于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lián)則表達(dá)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yuǎn)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里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借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贊美他的藝術(shù)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巴咏庖鳌薄昂鷥耗艹碧N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xiàn)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xiàn)了對他詩歌的贊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成就。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注釋
①吊:哀悼。
② “童子”二句重點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琵琶行》。
賞析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lián)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shù)成就!熬Y玉聯(lián)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霸娤伞保且缑乐o,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于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lián)則表達(dá)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yuǎn)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里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借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贊美他的藝術(shù)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童子解吟”“胡兒能唱”蘊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xiàn)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xiàn)了對他詩歌的贊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成就。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3
吊白居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翻譯
你應(yīng)該繼續(xù)做大唐的詩人,誰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注釋
吊:哀悼。
綴玉聯(lián)珠:指寫作詩文。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創(chuàng)作的時間。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長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長恨歌》。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賞析
首聯(lián)寫白居易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貢獻(xiàn)之大,并為之贊嘆!熬Y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痹娖婚_始就對白居易的詩作推崇極高,對詩壇上這顆巨星的隕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獻(xiàn)出了畢生的精力,現(xiàn)存白居易詩中最早一首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應(yīng)考習(xí)作,作于貞元三年(787),時年十六歲,到會昌六年(846)逝世,時年七十六。其實,據(jù)白居易《與元九書》所說,“及五六歲,便學(xué)為詩”,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尚不止六十年。像他這樣很小就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一生堅持不懈的'詩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歷史上不多見。詩中說“六十年”,滿含贊嘆之意。特別是以珍珠、美玉來比喻他的詩,不僅對他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贊美。像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偉大詩人,忽然辭世,叫人萬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誰教冥路作詩仙?”上一句**敘起,這一句即以問句承接,其中充滿著痛惜的深情,蘊藏著豐富的含義。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剛剛即位不久,正要利用萬機之暇,來和這位敬仰已久的老詩人切磋詩藝,誰知道竟然來不及見面,就奄然去世了!罢l教”二字,飽含著對突然逝世的驚愕,和對老臣的無限愛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隱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現(xiàn)出對其理解和愛護(hù)。
中間兩聯(lián),作者從老詩人的思想性格和詩歌成就兩方面評價!案≡撇幌得右祝旎療o為字樂天!边@一聯(lián)著重贊揚白居易不計**、隨遇而安、樂觀豁達(dá)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一生多次遭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樣,飄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悠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下一句接著說,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認(rèn)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guī)律,以“樂天”為字自勉!盁o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極力提倡的思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此詩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詩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歷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點出了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及特點,用“已滿行人耳”來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響及被歡迎的程度。此外,詩中還流露出作者對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傷感,這也是其性格和重視文學(xué)家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同時詩中還反映出作者對白居易文學(xué)主張的認(rèn)同。
創(chuàng)作背景
唐宣宗不僅具有**才能,也頗為愛好詩歌,他對白居易尤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個月,即會昌六年八月,七十五歲高齡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長逝,唐宣宗不勝悲悼,以一往深情,寫下了這首《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4
吊白居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翻譯
你應(yīng)該繼續(xù)做大唐的詩人,誰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注釋
吊:哀悼。
綴玉聯(lián)珠:指寫作詩文。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創(chuàng)作的時間。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長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長恨歌》。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賞析
首聯(lián)寫白居易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貢獻(xiàn)之大,并為之贊嘆!熬Y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痹娖婚_始就對白居易的詩作推崇極高,對詩壇上這顆巨星的隕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獻(xiàn)出了畢生的精力,現(xiàn)存白居易詩中最早一首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應(yīng)考習(xí)作,作于貞元三年(787),時年十六歲,到會昌六年(846)逝世,時年七十六。其實,據(jù)白居易《與元九書》所說,“及五六歲,便學(xué)為詩”,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尚不止六十年。像他這樣很小就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一生堅持不懈的詩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歷史上不多見。詩中說“六十年”,滿含贊嘆之意。特別是以珍珠、美玉來比喻他的詩,不僅對他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贊美。像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偉大詩人,忽然辭世,叫人萬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誰教冥路作詩仙?”上一句**敘起,這一句即以問句承接,其中充滿著痛惜的深情,蘊藏著豐富的含義。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剛剛即位不久,正要利用萬機之暇,來和這位敬仰已久的老詩人切磋詩藝,誰知道竟然來不及見面,就奄然去世了!罢l教”二字,飽含著對突然逝世的驚愕,和對老臣的無限愛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隱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現(xiàn)出對其理解和愛護(hù)。
中間兩聯(lián),作者從老詩人的思想性格和詩歌成就兩方面評價!案≡撇幌得右,造化無為字樂天。”這一聯(lián)著重贊揚白居易不計**、隨遇而安、樂觀豁達(dá)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一生多次遭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樣,飄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悠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下一句接著說,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認(rèn)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guī)律,以“樂天”為字自勉!盁o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極力提倡的思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此詩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詩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歷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點出了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及特點,用“已滿行人耳”來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響及被歡迎的程度。此外,詩中還流露出作者對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傷感,這也是其性格和重視文學(xué)家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同時詩中還反映出作者對白居易文學(xué)主張的認(rèn)同。
創(chuàng)作背景
唐宣宗不僅具有**才能,也頗為愛好詩歌,他對白居易尤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個月,即會昌六年八月,七十五歲高齡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長逝,唐宣宗不勝悲悼,以一往深情,寫下了這首《吊白居易》。
吊白居易原文及賞析5
原文: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賞析: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lián)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shù)成就。“綴玉聯(lián)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詩仙”,是溢美之辭,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于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lián)則表達(dá)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yuǎn)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里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借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贊美他的藝術(shù)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巴咏庖鳌薄昂鷥耗艹碧N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xiàn)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xiàn)了對他詩歌的贊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成就。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3)
——吊白居易原文賞析 (菁選3篇)
吊白居易原文賞析1
吊白居易
李忱〔唐代〕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譯文及注釋
譯文你應(yīng)該繼續(xù)做大唐的詩人,誰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注釋吊:哀悼。綴(zhuì)玉聯(lián)珠:指寫作詩文。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創(chuàng)作的時間。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長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長恨歌》。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賞析
首聯(lián)寫白居易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貢獻(xiàn)之大,詩為之贊嘆。“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痹娖婚_始就對白居易的詩作推崇極高,對詩壇上這顆巨星的`隕落表示及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歷及漫長的歲月,獻(xiàn)出及畢生的精力,現(xiàn)存白居易詩中最早一首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應(yīng)考習(xí)作,作于貞元三年(787),時年十六歲,到會昌六年(846)逝世,時年七十六。其實,據(jù)白居易《與元九書》所說,“及五六歲,便學(xué)為詩”,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尚一止六十年。像他這樣很小就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一生堅持一懈的詩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歷史上一多見。詩中說“六十年”,滿含贊嘆之意。特別是以珍珠、美玉來比喻他的詩,一僅對他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成績給予及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及由衷的贊美。像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偉大詩人,忽然辭世,叫人萬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誰教冥路作詩仙?”上一句**敘起,這一句即以問句承接,其中充滿一痛惜的深情,蘊藏一豐富的含義。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臣的依依一舍之情,自己剛剛即位一久,正要利用萬機之暇,來和這位敬仰已久的老詩人切磋詩藝,誰知道竟然來一及見面,就奄然去世及。“誰教”二字,飽含一對突然逝世的驚愕,和對老臣的無限愛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隱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現(xiàn)出對其理解和愛護(hù)。
中間兩聯(lián),作者從老詩人的思想性格和詩歌成就兩方面評價!案≡埔幌得右,造化無為字樂天!边@一聯(lián)一重贊揚白居易一計**、隨遇而安、樂觀豁達(dá)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一生多次遭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樣,飄然一定,但又無處一悠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下一句接一說,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認(rèn)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guī)律,以“樂天”為字自勉!盁o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極力提倡的思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及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一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此詩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詩中高度概括及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歷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點出及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及特點,用“已滿行人耳”來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響及被歡迎的程度。此外,詩中還流露出作者對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傷感,這也是其性格和重視文學(xué)家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同時詩中還反映出作者對白居易文學(xué)主張的認(rèn)同。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jīng)為祖宗基業(yè)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zhuǎn)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jǐn)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吊白居易原文賞析2
吊白居易
作者:李忱
朝代:南北朝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lián)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shù)成就。“綴玉聯(lián)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霸娤伞保且缑乐o,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于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lián)則表達(dá)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yuǎn)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里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借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贊美他的藝術(shù)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巴咏庖鳌薄昂鷥耗艹碧N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xiàn)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xiàn)了對他詩歌的贊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成就。
賞析:
作為一國之君的**為一位詩人作悼亡詩,這在古代是非常罕見的。由此可見唐宣宗李忱對白居易其人的器重、對其詩的喜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了白居易卓越的才能。
詩的首聯(lián)運用比喻,巧妙概括了白居易一生的藝術(shù)成就!熬Y玉聯(lián)珠”是形容他詩文的艷麗光彩,而“六十年”,則指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詩仙”,是溢美之辭,是對白居易的高度評價。
“誰教冥路作詩仙”一句其悲可見,其哀可聞。唐宣宗是說,對于這位世間不可多得的詩仙,我敬重不夠、仰慕不夠呀!你怎么就突然間走到冥路上去了呢?讀到這里,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位多情的**,正眼含熱淚,仰望長天,低聲呼喚,令人感動。
詩的頷聯(lián)則表達(dá)了詩人無比惋惜之情。唉!浮云,造化也沒有辦法挽留住白樂天了,他永遠(yuǎn)地去了,我又有什么回天之力呢?只有扼腕長嘆罷了。這里運用對仗和互文的修辭,將作者對白居易的濃濃思念之情凝聚在精練的語句中,情愫深,意韻長。
接下來的頸聯(lián),借白居易的兩篇**作《長恨歌》與《琵琶行》來贊美他的藝術(shù)成就與巨大的影響力!巴咏庖鳌薄昂鷥耗艹碧N涵深意:其詩所知人多,所曉域廣,通俗易懂,音韻**,圓潤悅耳。作者沒有直接說他的詩多么美、多么富有魅力,而只讓讀者自己去品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全詩語言通俗凝練,感情真摯,既表現(xiàn)了對白居易仙逝的哀痛,又表現(xiàn)了對他詩歌的贊賞,同時突出了白詩非同凡響的藝術(shù)成就。
吊白居易原文賞析3
吊白居易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翻譯
你應(yīng)該繼續(xù)做大唐的詩人,誰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
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隨處安居,原諒我造化不夠,想喚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夠快樂,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聞大唐天下,你的詩篇光耀子孫,連孩童也會吟《長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
你的功德和聲望行人盡知,我會常常想起你來。
注釋
吊:哀悼。
綴玉聯(lián)珠:指寫作詩文。
六十年:指白居易一生創(chuàng)作的時間。
浮云不系:指白居易生活漂泊不定。
長恨曲:即白居易所作《長恨歌》。
琵琶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
賞析
首聯(lián)寫白居易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間之長、貢獻(xiàn)之大,并為之贊嘆。“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痹娖婚_始就對白居易的詩作推崇極高,對詩壇上這顆巨星的隕落表示了深切的惋惜之意。白居易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獻(xiàn)出了畢生的精力,現(xiàn)存白居易詩中最早一首是《賦得古原草送別》,為應(yīng)考習(xí)作,作于貞元三年(787),時年十六歲,到會昌六年(846)逝世,時年七十六。其實,據(jù)白居易《與元九書》所說,“及五六歲,便學(xué)為詩”,則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活動尚不止六十年。像他這樣很小就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一生堅持不懈的詩人,在唐代及唐代以前歷史上不多見。詩中說“六十年”,滿含贊嘆之意。特別是以珍珠、美玉來比喻他的詩,不僅對他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成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表示了由衷的贊美。像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偉大詩人,忽然辭世,叫人萬分痛惜。所以下句言“誰教冥路作詩仙?”上一句**敘起,這一句即以問句承接,其中充滿著痛惜的深情,蘊藏著豐富的含義。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對老臣的依依不舍之情,自己剛剛即位不久,正要利用萬機之暇,來和這位敬仰已久的老詩人切磋詩藝,誰知道竟然來不及見面,就奄然去世了。“誰教”二字,飽含著對突然逝世的驚愕,和對老臣的無限愛惜。另一方面作者也隱然以白居易的知音自命,表現(xiàn)出對其理解和愛護(hù)。
中間兩聯(lián),作者從老詩人的思想性格和詩歌成就兩方面評價!案≡撇幌得右祝旎療o為字樂天!边@一聯(lián)著重贊揚白居易不計**、隨遇而安、樂觀豁達(dá)的思想性格。上一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年輕時謁見成名詩人顧況的情景,同時也使人聯(lián)想到詩人一生多次遭貶、坎坷終生的情景,他像浮云一樣,飄然不定,但又無處不悠然自得,專心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下一句接著說,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他認(rèn)識到“無為”是自然的規(guī)律,以“樂天”為字自勉。“無為”“知足”思想,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李唐**極力提倡的思想。
尾聯(lián)則進(jìn)一步直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和對白居易去世的無比悲愴之情。這是在頸聯(lián)基礎(chǔ)上的更進(jìn)一步,“文章已滿行人耳”,白居易的詩如風(fēng)一般流行,與行人形影不離:你只要出行在外,就能聽到吟誦白詩的聲音。而作者聽到吟誦之聲,就會牽動起思念白居易的感情,內(nèi)心充滿無比悲傷與哀痛。
此詩為唐宣宗悼念白居易之作。詩中高度概括了白居易的創(chuàng)作歷程,尤其用“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點出了白居易詩歌創(chuàng)作的風(fēng)格及特點,用“已滿行人耳”來形象地表明白居易之作品的影響及被歡迎的程度。此外,詩中還流露出作者對白居易之死的惋惜和傷感,這也是其性格和重視文學(xué)家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同時詩中還反映出作者對白居易文學(xué)主張的認(rèn)同。
創(chuàng)作背景
唐宣宗不僅具有**才能,也頗為愛好詩歌,他對白居易尤為敬重。但在唐宣宗即位后五個月,即會昌六年八月,七十五歲高齡的白居易不幸溘然長逝,唐宣宗不勝悲悼,以一往深情,寫下了這首《吊白居易》。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4)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 (菁選3篇)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浣溪沙·傾國傾城恨有馀
傾國傾城恨有馀,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fēng)凝睇雪肌膚。
吳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宮殿半*蕪,藕花菱蔓滿重湖。
注釋:
⑴姑蘇:山名,今蘇州市西南,古姑蘇臺于其上。亦作蘇州之別稱。據(jù)《吳越春秋》載:越進(jìn)西施于吳,請退師,吳王得之,筑姑蘇臺,游宴其上。
、颇耗勰抗舛。這里是微微斜視而又含情的意思。雪肌膚:肌膚白嫩、細(xì)膩而潤滑。《莊子》:“肌膚若冰雪!惫笞ⅲ骸氨,古凝字,肌膚若冰雪,即詩所謂膚如凝脂也!薄对娊(jīng)·衛(wèi)風(fēng)·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彼哉f“雪”在這里是與“凝脂”同義。
、恰皡侵鳌本洌簠峭醴虿畹慕揭迅矝]。落日:喻**。又解:“空落日”,在落日照耀下顯得更空曠,意思是吳王的江山已不復(fù)見,只有夕陽西照。
、取霸酵酢本洌涸酵豕篡`的宮殿,也大半為荒草所掩。蕪:音無,田野荒廢,叢生野草。亂草。
、闪饴╳àn萬):菱角的藤子。重湖:湖泊相連,一個挨著一個。
賞析:
這首詞是詠史詞,借越國美女西施的故事,抒發(fā)歷史興亡之感慨,充滿悲涼、凄婉的憑吊氣氛。
詞的上片寫西施!皟A國傾城”是用來形容女子的姿色艷美絕倫的詞語,始 見于《漢書·外戚傳》:李延年知音律、善歌舞,嘗在漢武帝前起舞作歌曰:“北方有佳人,絕世而**。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贝嗽~首句“傾國傾城恨有馀”引出的是春秋時越王勾踐滅吳的一段動人的故事,“傾國傾城”四字系指代越國浣紗美女西施,她在吳越之爭中,被越王勾踐當(dāng)作禍國工具獻(xiàn)于吳王夫差,以惑亂吳國之政;“恨有余”,是說西施之恨無盡無窮。“幾多紅淚泣姑蘇,倚風(fēng)凝睇雪肌膚”兩句似乎是對西施之恨是什么的問題作出了解答:在姑蘇臺上春霄宮中,西施內(nèi)心凄苦,她多少次在妝成侍宴之前還忍不住淚水暗流,她倚立風(fēng)前深情遠(yuǎn)望,凝視著自己那南方白云深處的故鄉(xiāng)!肮锰K”,地名,即今之蘇州,昔春秋時吳國的故都,此處概指當(dāng)年吳王夫差在姑蘇臺上所建的、專供歡飲行樂用的春霄宮;“雪肌膚”在此形容西施膚色之美,晶瑩潔白如雪。詞的上片通過人物的肖像動作描寫,刻畫其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越王勾踐巧使美人計,利用西施達(dá)到了滅吳復(fù)仇的愿望,但就西施個人的幸福來說,她遠(yuǎn)離故土,向一個自己并不喜愛的暴君獻(xiàn)媚邀寵,卻不能不是一出令人同情的千古悲劇。
下片轉(zhuǎn)寫吳、越!皡侵魃胶涌章淙,越王宮殿半*蕪,藕花菱蔓滿重湖”三句,是作者就眼前景色抒發(fā)感慨。當(dāng)年吳王所占領(lǐng)的遼闊土地,空自日出日落,早已多次變易主人。越王的雄偉宮殿也已經(jīng)大都變得壁斷垣頹,遍地荒草,一片陳跡。興衰成敗都化作過去,只有那紅荷綠菱仍然密密地覆蓋著湖面,年復(fù)一年地宣告著春去夏來。寥寥三句,寫盡了胸中的蒼涼和惆悵。
此詞正如李冰若說:“伯主雄圖,美人韻事,世異時移,都成陳跡。三句寫盡無限蒼涼感喟。此種深厚之筆,非飛卿輩所企及者!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2
浣溪沙·詠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舍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翻譯
一夜秋霜過后,菊花凋謝荷葉枯萎,而新橘卻在經(jīng)霜之后變得更加鮮亮,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一個剝開之后,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jù)說,吳地產(chǎn)的橘子女孩子剝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注釋
一夜霜:橘經(jīng)霜之后,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
新苞:指新橘,橘經(jīng)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噀:噴。
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賞析
詠物詩詞,義兼比興,講求氣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評。唐宋詩人,遵循《詩經(jīng)》以來的“美”、“刺”原則,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諷,并以此為詠物“正宗”,而直寫物象的純粹的詠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義了。其實,“純用賦體,描寫確肖”的詠物詩詞,只要在選材煉意、琢句謀篇方面技巧嫻熟,精美工致,也不失為佳構(gòu)。
蘇軾是詠物能手,他的詩詞中既有托諷深遠(yuǎn)的名篇,也有刻畫精工的'妙制,像這首詠橘詞,可謂“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巧言切狀,體物細(xì)微,雖無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卻飽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環(huán)境。詠物詞,特別是詠小物的詞,往往由于題材狹窄,難以展開,低手為之,易成枯窘。東坡才大,先在題前落筆,下文便有余地抒發(fā)。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蟬噪秋枝槐葉黃”,同此**。“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耙灰顾,經(jīng)霜之后,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庇职拙右住稈曢贂椤吩姡骸碍倽{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靶掳本洌p輕點出題目。橘有皮包裹,故稱新苞。又因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鄙蚣s《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睎|坡用“新苞綠葉”四字,描寫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得橘之神了!爸窕h茅舍出青黃”,好在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于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huán)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dāng)此時。上片三句,純是賦體,不雜一點抒情成分,然詞人對橘的喜愛之情自見于字里行間。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在齒舌間如泉般流淌!跋沆F”、“清泉”之喻,大概是東坡頗為得意的,他的《食柑》詩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之句,后來南宋詩人曾幾更把它壓縮為“流泉噴霧真宜酒”(《曾宏甫分餉洞庭柑》)一語了。此詞中“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tài)。驚,是驚于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于橘汁的涼冷和酸味。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chǎn)地。吳中產(chǎn)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chǎn)者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時為貢物。詞中謂“三日手猶香”,著意夸張。以此作結(jié),余音不絕,亦自有“三日繞梁”之妙。
《浣溪沙》原文及賞析3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
半夜銀山上積蘇。朝來九陌帶隨車。濤江煙渚一時無。
空腹有詩衣有結(jié),濕薪如桂米如珠。凍吟誰伴捻髭須。
古詩簡介
《浣溪沙·半夜銀山上積蘇》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所作的一首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三日。該詞描繪了黃州冬日雨雪交加的風(fēng)光,此詞為該組詞其四,當(dāng)時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翻譯/譯文
深夜下起鵝毛大雪,野草叢上覆滿白雪,猶如一座座銀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濤和沙渚上彌漫的水煙,這時間都沒有了,變成了白茫茫的冰天雪地,
饑餓的肚子里只有詩詞,衣服上編織成結(jié),潮濕的柴火像桂木一樣寶貴,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顆顆珍珠一樣珍貴,誰能和我在寒天里捻著胡須吟詠詩句?
注釋
會黃州太守徐君猷攜酒來訪,蘇軾就此事寫下五首《浣溪沙》,稱為黃州《浣溪沙五首》以別于徐州《浣溪沙五首》,此詞為其四。
半夜:夜里十二點左右,也泛指深夜。王維《扶南曲歌詞》之四:“入春輕衣好,半夜薄妝成!
銀山:雪堆積貌。
積蘇:指叢生的野草。范成大《古風(fēng)上知府秘書》之一:“身輕亦仙去,罡風(fēng)與之俱,俯視舊籬落,渺莽如積蘇!
九陌:田間的道路。蘇軾《次韻蔣穎叔錢穆父從駕景靈宮》之一:“雨收九陌豐登后,日麗三元下降辰!
隨車:謂時雨跟著車子而降。也比喻官吏施行仁政及時為民解憂!逗鬂h書·鄭弘傳》“政有仁惠,民稱蘇息”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
捻髭須:捻(niǎn),同“捻”。捻弄髭須。沉思吟哦之狀。
賞析/鑒賞
蘇軾注:“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攜酒見過,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
可知這一系列詩詞作于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十二月,徐君猷攜帶酒到臨皋亭探望蘇軾。蘇軾即景就事,油然生情,遂作此詞。
此詞為其四,作于元豐四年十二月三日,友人徐君猷已去。蘇軾對著茫茫大雪,曠野江渚,即景而賦。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5)
——觀潮原文賞析 (菁選3篇)
觀潮原文賞析1
瑞鷓鴣·觀潮
碧山影里小紅旗。儂是江南踏浪兒。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帆初落,漁浦山頭日未欹。儂欲送潮歌底曲?尊前還唱使君詩。
翻譯
青山影里舞動著小紅旗,我是江南踏浪弄潮的小伙子。拍手想笑我如山簡酩酊醉,*觀眾齊唱浪婆詞。
西興渡口賽舟的帆剛落,漁浦山頭的太陽還沒有偏移。我想送潮該唱哪一支曲?對酒還應(yīng)高歌陳太守作的詩。
注釋
山簡:字季倫,晉時人,好酒,《晉書》記載當(dāng)時的兒歌嘲他“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
浪婆:波浪之神。
欹,通欹,傾斜。底,什么。歌底曲,唱啥子歌曲。使君,指杭州太守陳襄。是日作者與陳襄同游。陳襄字述古,在當(dāng)時也是有名的詩人。
創(chuàng)作背景
蘇軾在《烏臺詩案》中說:“熙寧六年,任杭州通判,因八月十五日觀潮作詩五首,寫在安濟亭上!逼湓娂础栋嗽率迦湛闯蔽褰^》。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卷十指出:“八月十五日觀潮,題詩安濟亭上,復(fù)作《瑞鷓鴣》詞!焙隙^之,可知這首詞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八月。
賞析
浙江錢塘潮本是大自然的奇觀,自唐以來,天下聞名。在詞苑中,最早闌入這一“偉觀”的,要數(shù)白居易的《憶江南》三首之二:“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宋初潘閬在《酒泉子》十首之十中對此也有頗見精采的描寫:“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比绱诵燮娴淖匀痪坝^,對于通判杭州的蘇軾來說,確實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直到判杭的第三年中秋節(jié),蘇軾才得到了觀潮的機會,并留下了詩詞作品。這首詞有比較獨特的表現(xiàn)角度。如果說《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只是綜括地寫看潮時所見所感,顯得既深厚又駁雜的話,那么這首詞便是側(cè)重寫大顯身手的弄潮兒,換言之,作者攝取了錢塘潮中一道特殊的風(fēng)景線,因而顯得比較單一和明朗。
上片寫弄潮兒在萬頃波中**、活潑的形象。他們開始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形象是:“碧山影里小紅旗”。遠(yuǎn)處的青山是自然背景,江潮從那兒洶涌而來,影影綽綽的,江面上閃現(xiàn)出一面面鮮艷的小紅旗。這真可說是萬綠叢中數(shù)點紅,顯得格外耀眼。詞的第一句以高大的“碧山”來突出“小紅旗”,這是一種襯托:而以“小紅旗”來寫人——弄潮兒,這又是一種襯托。試想腳踩怒濤,手執(zhí)紅旗,劈波斬浪,如履*地,這需要過硬的水上功夫。周密在《觀潮》中寫得好:“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之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潘閬的《酒泉子》詞也不乏生動的描寫:“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贝嗽~則是抓住特征性的事物,以物寫人,以簡寫繁,可謂別具手眼。接著第二句交代了人的身份:“儂是江南踏浪兒。”這也流露出萬頃波中得**的水上健兒的自豪感。這“踏浪兒”與“小紅旗”前后相互映發(fā),相互補充,是理解前文以物寫人的依據(jù)。三、四句進(jìn)一步寫弄潮兒的詼諧與活潑:“拍手欲嘲山簡醉,齊聲爭唱浪婆詞!贝笠馐钦f,晉朝的山簡雖然灑脫不拘,是個名士,卻是個酒鬼,還是很可笑的,大家都齊聲爭著唱起拜浪婆的歌詞。水上健兒們不僅在作體育表演,而且在作文娛表演,并透露出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tài)。
下片寫錢塘江退潮,弄潮兒唱起“使君詩”作為送潮曲。過片“西興渡口”兩句,寫渡口落帆、山頭紅日這些靜態(tài)的景物,一方面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暗示弄潮兒的水上表演已持續(xù)了數(shù)小時之久;一方面又暗寫錢江已退潮,由下文“送潮”二字也可以明白地看出來。好比一場戲,只把布景顯現(xiàn)出來,而戲中的情節(jié)卻秘而不宣,留給觀眾去想象,這是詞人用筆精煉、含蓄的表現(xiàn)。結(jié)拍兩句緊承前文,點明“送潮”,并順便提及與己同游的知州陳襄,顯得不亢不卑。
這首《瑞鷓鴣》與其說是寫景詞或山水詞,不如說是風(fēng)俗詞,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當(dāng)時杭州文化習(xí)俗一個歷史的記錄。顯而易見,作品用了代言體,以弄潮兒的口吻展開敘寫,親切有味。作品也受到了民歌風(fēng)調(diào)的影響,能給人以質(zhì)樸自然的美感。這首詞,很像唐代詩人劉禹錫深受民歌熏陶的《竹枝詞》、《浪淘沙》詞一類作品。僅此一端,可以看出,蘇軾在詞創(chuàng)作中是受到了多方面的滋養(yǎng)的,唯其能吸納百川,才能最終形成“滄海橫流”的景象。
觀潮原文賞析2
灑泉子·長憶觀潮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古詩簡介
《酒泉子·長憶觀潮》是宋代詞人潘閬的詞作。此詞上片回憶觀潮,表現(xiàn)了錢塘江的宏偉壯觀;下片回憶弄潮,表現(xiàn)人定勝天的奇跡。全詞以豪邁的氣勢和勁健的筆觸,描繪了錢塘江潮涌的壯美風(fēng)光以及弄潮兒的英勇無畏精神,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翻譯/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fā),聲勢震人。
踏潮獻(xiàn)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里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zhàn)。
注釋
①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督饖Y集》入“高*調(diào)”。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余杭》。
、陂L:通假字,通“!,常常、經(jīng)常。
、酃和獬,這里指外城以內(nèi)的范圍。
④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fā),聲勢震人。
、菖眱海褐赋εc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jìn)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月十五錢塘大潮,吳地少年善游水者數(shù)百人,都披散著頭發(fā),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后,迎著潮頭,在萬丈波濤中出沒騰飛,做出各種姿勢,旗幟卻一點沒有沾濕。
、尴颍撼鎸
、呒t旗:***旗幟。
、嘤X:睡醒。
、嵘校哼(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潘閬曾以賣藥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親眼看到了漲潮的壯觀以及宏偉,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夢見漲潮的情形。這首《酒泉子》的小詞,就是他為了回憶觀潮盛況而作的。
文學(xué)賞析
詞的上片描寫觀潮盛況,表現(xiàn)大自然的壯觀、奇?zhèn);起首兩句,寫杭州人傾城而出,擁擠錢塘江邊,萬頭攢動,爭看江面潮水上漲。為下面潮水的涌現(xiàn)制造了氣氛,作好了鋪墊。上片結(jié)尾兩句,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把錢江潮涌的排山倒海、聲容俱壯,渲染得有聲有色、驚險生動。
下片描寫弄潮情景,表現(xiàn)弄潮健兒與大自然奮力搏斗的大無畏精神,抒發(fā)出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過片轉(zhuǎn)而描寫弄潮兒的英勇無畏、搏擊風(fēng)浪、身手不凡和履險如夷。這兩句純用白描手法,寫得有聲有色,富于動感,眩目驚心。結(jié)拍由回憶轉(zhuǎn)為現(xiàn)實,寫詞人雖離杭已久,但那壯觀的錢江涌潮仍頻頻入夢,以至夢醒后尚感驚心動魄。
此詞對于錢塘江涌潮的描繪,可謂匠心獨遠(yuǎn),別具神韻。詞中“來疑滄海盡成空”一句采用夸張手法,濃墨重彩,大開大闔,感染力甚強。上片第二句的“爭”、“望”二字,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們盼潮到來的殷切心情,從空間廣闊的角度進(jìn)行烘托與大潮的壯觀結(jié)合得甚為密切。結(jié)拍言夢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壯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間重點描寫當(dāng)中的夸張手法配合緊密,使全詞的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
觀潮原文賞析3
原文:
觀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
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
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楊誠齋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數(shù)百,分列*;
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地。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煙消波靜,則一舸無跡,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譯文:
錢塘江的潮水,是天下雄偉的景觀。從(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潮水是最壯觀的。當(dāng)潮水遠(yuǎn)遠(yuǎn)地從錢塘江入?谟科鸬臅r候,(遠(yuǎn)看)幾乎像一條銀白色的線;不久(潮水)越來越近,玉城雪嶺一般的潮水連天涌來,聲音大得像雷霆萬鈞,震撼天地,激揚噴射 ,吞沒天空,沖蕩太陽,氣勢極其雄偉豪壯。楊萬里的詩中說的“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就是指這樣的景象。
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幾百艘戰(zhàn)船分列*;不久水軍的戰(zhàn)船演習(xí)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同時有在水面上騎馬、舞旗、舉槍、揮刀的人,好像踩在*地上一樣安穩(wěn)。忽然黃色的煙霧從四面升起,人和物彼此一點兒也看不見,只聽得水爆的轟鳴聲,聲音像山崩塌一樣。(等到)煙霧消散,水波*靜,就一**的蹤影也沒有了,只剩下被火燒毀的“敵船”,隨波而去。
幾百個善于泅水的吳地健兒,披散著頭發(fā),身上畫著文彩,手里拿著十幅大彩旗,爭先恐后,鼓足勇氣,逆流迎著潮水而上,在萬仞高的巨浪中忽隱忽現(xiàn),翻騰著身子變換各種姿態(tài),但是旗尾卻一點也不被水沾濕,憑借這種表演來顯示他們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游十多里的地方,滿眼都是穿著華麗的服飾的觀眾,車馬堵塞道路,吃喝等各種物品(的價錢)比*時要高出很多倍。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注釋:
1.浙江:就是錢塘江。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從農(nóng)歷(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農(nóng)歷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遠(yuǎn)出海門:當(dāng)潮從入?谟科鸬臅r候。方,當(dāng)……時。其,代詞,指潮。出,發(fā)、起。海門,浙江入?冢抢飪蛇叺纳**著。
4.僅如銀線:幾乎像一條(橫畫的)銀白色的線。僅,幾乎,將近。
5.玉城雪嶺:形容泛著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墻和白雪覆蓋的山嶺。際天:連接著天。
6.沃日(wò rì):沖蕩太陽。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沖蕩。
7.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這兩句詩是《浙江觀潮》一詩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來,成為銀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橫著,潮水給系上一條白玉的腰帶!啊且病保壕褪侵高@樣的景象。
8.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京都臨安府長官來到浙江亭教閱水軍。歲,年。京尹,京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長官。浙江亭,館驛名,在城南錢塘江岸。
9.艨艟(méng chōng):戰(zhàn)船。
10.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演習(xí)五陣的陣勢,忽而疾駛,忽而騰起,忽而分,忽而合,極盡種種變化。盡,窮盡。五陣,指兩、伍、專、參、偏五種陣法。
11.乘騎(chéng jì)弄旗標(biāo)槍舞刀:乘馬、舞旗、舉槍、揮刀。騎,馬。弄,舞動。標(biāo),樹立、舉。
12.略不相睹:彼此一點也看不見。睹,看。
13.水爆:水軍用的一種爆炸武器。
14.一舸無跡(yì gě wú jì):一**的蹤影也沒有了。舸,船。
15.敵船:指假設(shè)的敵方戰(zhàn)船。
16.逝:去,往。
17.吳兒善泅(qiú)者數(shù)百:幾百個擅于泅水的吳地健兒。吳地即今江蘇、浙江一帶。因春秋時為吳國之地,故稱。善,善于。泅,游泳、浮水(可不翻譯)。
18.披發(fā)文(wén)身:披散著頭發(fā),身上畫著花紋。文,動詞,畫著文彩。
19.溯(sù)迎而上:逆流迎著潮水而上。溯,逆流而上。而,表修飾。
20.鯨波萬仞(rèn):萬仞高的巨浪。鯨波,巨浪。鯨所到之處,波濤洶涌,所以稱巨浪為鯨波。萬仞,形容浪頭極高,不是實指。
21.騰身百變:翻騰著身子變換盡各種姿態(tài)。
22.江干(gān):江岸。
23.珠翠羅綺(qǐ)溢目:滿眼都是華麗的服飾。珠翠羅綺,泛指婦女的首飾和游人的華麗衣服。溢目,滿眼。
24.倍穹(qióng):(價錢)加倍的高。穹,動詞,高;倍,形容詞,指很多倍。
25.而僦(jiù)賃(lìn)看幕: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而,表轉(zhuǎn)折。僦、賃,都是租用的意思?茨唬瑸橛^潮而特意搭的帳棚。
26.雖席地不容間也:中間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容。許,使。間(jiān)空間。雖,即使。席地,一席之地,僅容一個座位的地方。
賞析:
本篇選自《武林舊事》卷三!段淞峙f事》一書系周密于宋亡之后所寫,內(nèi)容主要追記南宋歲時風(fēng)俗、市井瑣細(xì),兼及游觀之盛、娛樂之資,相當(dāng)詳備細(xì)致;而滲透于其中的`,又是一種“惻惻興亡”的盛衰感慨。
本篇主要描繪“錢塘觀潮”的盛況。對此,另外幾部杭州的風(fēng)俗志(《都域紀(jì)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和《夢粱錄》)都先已有過記述,不過都遠(yuǎn)不如此文生動形象。全文可分四層:
第一層寫潮來之狀。它用動態(tài)的“鏡頭攝像法”描寫了初來之狀(“僅如銀線”)、既來之狀(“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又配之以“音響效果”(“大聲如雷霆”),收到了文字盡管簡約而令人視聽不暇應(yīng)接的藝術(shù)功效。
第二層寫教閱水軍的場面。其中的“場景”又多次轉(zhuǎn)換:先是“艨艟數(shù)百,分列*”和乘騎弄旗、舞刀弄槍于水面的雄偉場面;接著寫兩軍(假設(shè)的軍事演習(xí))交戰(zhàn)、硝煙彌漫的場面,最后寫煙消波靜、“敵船”匿跡的場面。使人如同親眼目睹這一番水戰(zhàn)那樣,感到十分真切。
第三層寫“弄潮兒”的競技,他們披發(fā)文身,手持大旗,爭相逆潮而上;雖于鯨波萬頃之中,卻能不濕旗尾!讀后使人為之咋舌鼓掌。
第四層寫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觀潮情景,其中突出描寫了杭州城的豪奢:請看,江岸十余里間,觸處珠翠羅綺;而**在“天開圖畫臺”上觀潮,遠(yuǎn)望去簡直就像是在神仙臺上那般。讀到這里,雖然文字嘎然而止,但作者在提筆追憶往事時的那種“時移物換,憂患飄零,追想昔游,殆如夢寐”的興亡盛衰之感,卻又“言在紙外”地悄然升起矣。
總觀全篇,盡管篇幅不長,而場面熱鬧、內(nèi)容豐富,這**得力于作者善于剪裁、善于描繪的文字功力。首先,它剪裁得當(dāng),敘寫井然,給人以場面多變而層次井然的印象,其次,它語言簡練,卻又描繪細(xì)致,又給人以“尺幅之中層千里之勢”的藝術(shù)享受。應(yīng)該感謝周密,他給我們留下了這幅13世紀(jì)南宋優(yōu)美的杭城風(fēng)俗圖畫。
白居易《賣炭翁》原文釋義賞析 (菁選3篇)(擴展6)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賞析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
賞析:
該詩只有短短的四句,從內(nèi)容到語言都似乎沒有什么深奧、奇警的地方,只不過是把“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與*地聚落不同”的景物節(jié)候,做了一番紀(jì)述和描寫。但細(xì)讀之,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淡自然的小詩,卻寫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詩的開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兩句,是寫詩人登山時已屆孟夏,正屬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從緊跟后面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一句可以得知,詩人在登臨之前,就曾為春光的匆匆不駐而怨恨,而惱怒,而失望。因此當(dāng)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沖入眼簾時,該是使人感到多么的驚異和欣喜。詩中第一句的“芳菲盡”,與第二句的“始盛開”,是在對比中遙相呼應(yīng)的。它們字面上是紀(jì)事寫景,實際上也是在寫感情和思緒上的跳躍——由一種愁緒滿懷的嘆逝之情,突變到驚異、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開頭,詩人著意用了“人間”二字,這意味著這一奇遇、這一勝景,給詩人帶來一種特殊的感受,即仿佛從人間的現(xiàn)實世界,突然步入到一個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間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這一感受的觸發(fā)下,詩人想象的翅膀飛騰起來了!伴L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詩人想到,自己曾因為惜春、戀春,以至怨恨春去的無情,但誰知卻是錯怪了春,原來春并未歸去,只不過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樣,偷偷地躲到這塊地方來罷了。
這首詩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而且還把春光擬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zhuǎn)來躲去。不,豈只是有腳而已,看它簡直還具有頑皮惹人的性格呢。在這首短詩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寫得是如此的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xiàn),如果沒有對春的無限留戀、熱愛,沒有詩人的一片童心,是寫不出來的。這首小詩的佳處,正在立意新穎,構(gòu)思靈巧,而戲語雅趣,又復(fù)啟人神思,惹人喜愛,可謂唐人絕句小詩中的又一珍品。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zhuǎn)入此中來。海拔越高,溫度越低,所以季節(jié)的出現(xiàn)也較陸地晚這里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大林寺的桃花在季節(jié)上為什么比山下要開得遲?從氣象的角度來解釋,答案只有一個,這就是“受了氣溫垂直差異的影響。也就是說,大林寺桃花之所以開得遲,原因是由于這里是“山地氣候”的緣故。
常識告訴我們,在山地地區(qū),氣溫是隨著地勢的高度的上升而相應(yīng)遞減的。一般說,高度每升高100米,氣溫就下降0.6℃。當(dāng)山地垂直起伏到幾干米時,氣溫的垂直差異就更為明顯。加上植物對氣溫的適應(yīng)能力不同,這樣,處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觀必然就會出現(xiàn)差異。廬山海拔高度約1400米,山頂氣溫比山麓*川地區(qū)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廬山“花徑風(fēng)景區(qū)”,比山下*原高出1100余米,氣溫較山下的九江市一帶低6~7℃;加以廬山地處長江與郡陽湖之間,江湖水汽郁結(jié),云霧彌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氣溫降低,春天當(dāng)然就來得遲了。
對于這個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無法理解的。這從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寫的一段話“大林窮遠(yuǎn),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風(fēng)候,與*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別一世界者”,可以證明。其實,氣溫垂直變化對植物的影響,不僅在廬山是這樣,就是在別處也不例外。試以喜馬拉雅山在我國境內(nèi)一段山地為例,位于山地東南谷地的察隅、墨脫一帶,由于海拔較低,日照充足,氣溫較高,可以種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溫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000米處,氣溫下降、雨水減少,只能種青裸、小麥一類作物;再往上,則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場;雪線以上則因終年積雪、氣候**,除了偶爾長著幾棵雪蓮以外,啥植物也長不了。可見,在山地地區(qū),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異性是與山地氣候要素一一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異分不開的。所以山地地區(qū)的氣候就表現(xiàn)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