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林清玄散文(精選5篇)

林清玄散文范文第1篇

有時,覺得自己越來越麻木:走過街邊艱難求生的小販卻無動于衷;望著汽車尾部的濃濃煙霧卻一臉漠然?偸窍腼w,飛離這種麻木與愚鈍,卻一直沒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遠行。一日,翻開林清玄的散文,讀著那清新自然、禪意悠悠的文字,不覺產(chǎn)生一種飛的沖動,仿佛自己有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那是他筆下普通人物帶給我的堅忍。這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離了偏見與驕傲,飛向平和與感激。那位賣餛飩的老人,常在深夜用清脆卻不擾人的木魚聲,招呼那些還未眠的人來吃碗餛飩。老人一定是有辛酸往事的,不然步履不會那么沉重。但那淡然篤定的木魚聲,仿佛又像老人的手,將一頁頁歲月就那樣輕描淡寫地翻過。還有那月光下的喇叭手,十幾歲便被軍隊抓去做了壯丁,從此,別離了慈祥的祖父,別離了那金燦燦的麥田,隨著部隊從北方到南方,從南方抵臺灣……家鄉(xiāng),竟再也回不去了!從此、喝酒便酩酊大醉,夢里總夢見在揭開新娘的蓋頭……然而清醒時分,不管多苦,生活還要繼續(xù)。他用一曲曲驪歌為西歸的人鋪最后一程到天堂的路。這就是他筆下的人物,這也就是我們身邊的人物啊!面對生活的無常,他們堅忍,面對堅忍的他們,我也受到了洗禮。辛勞的小販不應比紈绔子弟更令人欽佩嗎?而我們,不也正需要這種逆境中的堅忍嗎?林清玄的散文,給了我一雙翅膀,給了我堅忍,給了我對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的深深感激。

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是他筆下對鄉(xiāng)村生活的一往情深。這雙隱形的翅膀,帶著我的思緒飛離了城市的滾滾紅塵,飛向了田園的裊裊炊煙。從他筆下,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光”是有味道的。在田地里耕作的農(nóng)夫,他能嗅出哪些稻谷是被陽光曬過的,因為那些稻谷中蘊含著獨一無二的香味。從他筆下,我第一次知道原來土地也是有感情的。人工種植的稻米與機器種植的稻米吃起來味道是不一樣的,前者松軟有彈性而后者寡然無味?上У氖,這種細微差別城里人卻早已分辨不出來了。我這才醒悟,生活在城市之中,終日面對一成不變的鋼筋水泥,終日在大快朵頤時也吞下大量農(nóng)藥,如何還能輕盈靈動地飛翔呢?城市中人,只需到田間走一走,聞聞那稻香草香槐花香,抑或是讀讀林清玄的散文,都會有一種想飛的沖動吧!林清玄的散文,給了我一雙翅膀,給了我對鄉(xiāng)村城市的獨特感悟。

人應該是有靈性的。這樣心才輕盈,才能在碧天白云中翩翩起舞。

是林清玄的散文,給了我一雙隱形的翅膀,讓我心緒輕靈而意趣悠遠……

林清玄散文范文第2篇

卷一《天真的心》

No.4:《立刻完成的靈藥》

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

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

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感:這篇文章告訴了我們一點: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文中的國王想讓自己的孩子吃下一種靈藥便能迅速長大。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望當然不能如愿以償,因為人的成長是必須經(jīng)歷時間的洗禮,而不是單憑靈藥便可成長的。在成長的歷程中我們總要經(jīng)歷許多的挫折,就像是被造謠、被誤解、被毀謗……但我們都應靜下心來對待這些事情,而不是盲目反擊以證明我們的無知與愚昧。就像坐著所說的一樣,因為我們都有自知之明、自覺之道、自愛之方……

人的成長唯獨不可缺少的便是時間,時間也變成了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

No.7:《抒情文社會》

“抒情文社會”變成了“議論文社會”

感:當所有的演講都全部成了議論和分析時,我們便能明白,當今的社會已經(jīng)成為了“議論文社會”,少了那些真誠的心靈,每當讀起這篇文章便讓我警醒到:我們不應多寫議論文,特別是對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們,當作者聽說從小學便開始學寫議論文時,他很是氣憤,因為議論文抹殺了學生們最為美好的思想與最為童真的情誼,而使當今的作文變得越來越八股化,沒有當今學生們自己的真實情感。讓學生們寫議論文便是頭頭是道,但要讓他們寫一封情書,或是寫封家書便往往虎頭蛇尾,情感無以表達。這種事情也普遍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當中,抒情文的時代早已逝去,而今后的,便是議論文日益猖獗的時代了!

卷二《純善的心》

No.15:《咬舌自盡的狗》

聽著司機的故事,我眼前浮現(xiàn)那只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鎮(zhèn)、在荒郊野嶺奔馳的景象,它為了回家尋找主人,奔跑百里,不知經(jīng)歷過多么大的痛苦,好不容易回到家門,主任不但不開門,連一句安慰的話也沒有,立刻去送去拋棄,對抑制有志氣有感情的狗是多么大的打擊呀!

與其再度被無情無義的人拋棄,不如自求解脫。

唉!在人世間不也是這樣嗎?有情有義的人受到無情的人的背棄……

感:總會有人被一些無情無義的拋棄,最后因挫折的打擊而自求解脫。文章更是運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來體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無情與高尚者的辛酸。多么殘忍與無知!但這就是事實,像那只忠實的狗一樣的人因之人的冷酷無情而喪了命。我們不禁為這樣的人而感傷,究竟這罪惡的根源是什么?還是人們渾濁的靈魂所發(fā)出的罪惡的聲音,去迷惑那些原本淳樸善良的人們?

而我想說的是:有情的人,你們雖苦,但靈魂的圣潔終究是你們邁向前進的潮頭;無情的人,你們安樂,但精神的重荷終有一天會摧毀你們迷離的方向!

卷三《美好的心》

No.8:《活的鉆石》

事物的價值是因為“意義”而確定的,意義則是由于“心的態(tài)度”而確立的。如果我們真能確立以新為主的人格與風格,來延伸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會顯現(xiàn)生命的誠意,是生活的一切都得到寶愛與珍惜。每一朵花,每一個觀點,每一段歷程都變成“活的鉆石”,每一份愛,每一思維,每一次成長都以“克拉”來計算。在這無常的世界,每一步都是邁向空無的人間,重要的是“活”,而不是“鉆石”,每時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每一剎那都充滿熱誠與美,都有創(chuàng)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會有鉆石的美好,鉆石的光芒了。

感:人們總喜歡用鉆石來打扮自己,其實這些都是虛假的,用鉆石來裝扮,呢么鉆石也變一錢不值了,因為那些都是字的鉆石,沒有任何意義。真正活的鉆石在于體現(xiàn)自己內(nèi)在的光芒。如果我們真正能夠確立以心為主的人格與風格,來延伸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那么這就是“活的鉆石”,都是以“克拉”來計算的。鉆石的美好,鉆石的光芒都盡數(shù)展現(xiàn)在了人類的良知上,這,就是“活的鉆石”。

林清玄散文范文第3篇

林清玄是臺灣人。有人說,他的作品意境“最清明”,聲音“最玄妙”。讀他的文字,我仿佛捧著一杯清茶。時時散發(fā)出一種淡淡的暗香,看完之后會有澄凈與善良的感覺;又仿佛與他一起進入那富有禪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凈化自己的心靈,讓內(nèi)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多年喝茶,林清玄慢慢從茶道中悟出了生活之道。在他看來,每天的生活其實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來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消息;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這正如他在《大茶壺與小茶壺》中所寫:“一個能在泡茶時專心的人,工作也會專心。因此,泡茶給人喝是一種很好的供養(yǎng),并不是卑微的事。擺在我們眼前的小茶壺,可以為三五知己而傾注,如果我們能盡心地去愛朋友、體貼朋友,泡起人生的這把大茶壺就容易得多了。”此刻,清雅的文字,淺顯的表達,古典的意境,佛禪的睿智,這便是林清玄散文帶給我們最直觀的印象。

林清玄是個很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在他的文字中,從不直白傲慢地告訴你該這樣,不能那樣。他往往講述一段小小的故事,可能感人,也可能很平常,但是字字珠璣,其中蘊涵著大勇大智。比如他在《龍井問茶》中說:“茶,是為了友誼而存在世間的;最好的茶,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世間;我們到處找茶品茶,不也是渴望著與知味的人對飲嗎?”他注意用生活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感悟獨特,見解深刻。比如他在《萬古云霄一羽毛》中寫道: “陸羽留下的《茶經(jīng)》堪稱完整,但他的生平卻所知不多,從這些吉光片羽,我們已經(jīng)能粗構出一個不凡的人格典型。陸羽原是從人生的最底層出發(fā)的人(棄嬰,不知名姓),卻能對人間的權位富貴不屑一顧。一生瀟灑不群,果然正如他名字的寓意:飄流在陸地上的一根羽毛。這根羽毛,飄過一千多年的時間,依然影響著我們;這根羽毛,飄過千萬里的空間,在異國成神成仙,影響了世界的飲茶文化。”他很睿智,卻不故作高深;他也豁達,從不矯揉造作;他很淡雅,無一般文人的酸腐。所以,讀他的文章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身心的放松。

對于喝茶與喝酒之辨。林清玄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茶與酒的情意與境界顯然不同,我國傳統(tǒng)詩歌里面酒與茶的地位懸殊,全唐詩幾乎是酒氣沖天,茶則很少受到歌頌。原因可能有二:一是酒本來就是催情劑,在情緒激化的時候,詩人當然會即席寫下詩篇。茶者反之,茶是清涼帖,在心平氣和下,好像更適于無言。二是酒被認為是瓊漿玉液,是獨立于生活之外的。茶則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又有什么好寫呢?所以,林清玄說:“喝茶的時候你的細胞越來越小,喝酒的時候你的細胞越來越大。所以,喝茶的人都是彬彬有禮,喝酒的人多狂放不羈!庇纱,林清玄悟出:一定要有朋友來跟你分享好茶跟好酒,它的意義才會成立。

林清玄的文字,體現(xiàn)了一種慢生活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常常會被曲解為不積極的、消極的生活。其實,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時間的進程,而是做這件事情時,人的內(nèi)心是否從容。所謂從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見、有對人生的長久規(guī)劃。讀林清玄的文字,我常常感到自己并沒有失去純真和激情,并沒有為走了曲折的人生之路而悔恨,相反,我擁有了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不怯懦,不逃避,勇敢面對眼前正在發(fā)生的一切。

林清玄散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玄學;四階段;莊學;新變

兩漢經(jīng)學至東漢末年已潰不成軍,隨著士人群體意識的自覺以及曹氏父子政治方略的轉變,一股新的思潮勃然而起!皩W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jīng),談者以虛薄為辯而賤名檢”(干寶《晉紀總論》),清談玄虛之風,被于朝野。與此相應,魏晉時期的老、莊之學特別是莊子學說也一反其被忽視、遭冷遇的地位,開始在文化領域乃至名士生活中扮演主角。

總覽魏晉二百年歷史,玄學清談大抵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世說新語·文學篇》“袁彥伯作《名士傳》成”條劉注云:

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輔嗣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劉伯倫、阮仲容、王浚仲為竹林名士,裴叔則、樂彥輔、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衛(wèi)叔寶、謝幼輿為中朝名士。

這里所說“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分別代表了玄學演進的三個階段,此外再加上東晉以后被人艷稱的“江左名士”,似已基本構成玄學演進與老莊之學傳播接受的四段歷程;隨著這歷程的演進,名士們的精神風貌也發(fā)生了若干新的變化。

自魏齊王正始元年(240)至魏元帝景元元年(263)的二十余年,可以說是魏晉玄學之發(fā)軔、發(fā)展的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上述“正始名士”、“竹林名士”所代表的兩段歷程即包括在此一時期之中。正始元年,小何晏三十三歲的天才少年王弼十五歲,漸預清談之列;九年后,何、王二人雙雙下世。再過十四年而至景元元年,竹林名士的精神領袖嵇康被殺,同游諸人也在此前后變易行徑,從而宣告了一個重自然而輕名教乃至否定名教的時代的結束。這是魏晉易代之際政治斗爭最激烈的二十多年,是名士少有全者的二十多年,也是老、莊哲學開始全面介入士人生活的二十多年。這樣一個政治文化大背景,導致了此一時期接受老、莊之學的若干特殊景觀。

首倡玄風的是何晏、王弼。何晏“少有異才,善談《易》《老》”(《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魏氏春秋》),至正始初年曹爽控制朝政后,被用為吏部尚書,位高而權重。在他為首的名士風操影響下,世風為之一變。王弼十多歲時,亦“好老氏,通辯能言”(何邵《王弼傳》),且后出轉精,與何晏并駕齊驅!稌x書》卷四三《王戎傳附王衍傳》載:“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由這種“以無為本”的“貴無論”發(fā)展開來,便形成何、王以及夏侯玄等人崇尚自然的傾向和名教本于自然的觀點。袁宏《三國名臣頌》即明謂夏侯玄“君親自然,匪由名教”。此外,何、王等人熱衷談論的,還涉及本末、有無、言意諸命題。尤其是名教與自然關系的命題,雖與現(xiàn)實政治有著不同程度的關聯(lián),但在表現(xiàn)形式上,由于何、王等人過于重視哲理思辨乃至辭妙于理,而使之越來越具有與現(xiàn)實相疏遠的形而上的特點。

同時,何、王二人雖常將“老、莊”并提,但實際上又是有側重的,亦即更重《老》《易》而略《莊》。他們的談資多源于《老》《易》,他們的著述也主要是關乎《易》《老》者。如何晏著有《老子道德論》二卷,《列子》張湛注還存有他的《道論》《無名論》的佚文。又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唐書·藝文志》,王弼著作計有《老子道德經(jīng)注》二卷,《周易注》一卷,《論語釋疑》三卷,《周易大演論》一卷,《老子指略例》二卷。在這許多著作中,竟無一部是關于莊子的,重《易》崇《老》確是正始玄學的特點所在。

正始之后,玄風改易,遂進入玄學演進的第二階段。嵇、阮等竹林名士,雖然仍是老、莊并談,但其側重點已漸由重老轉向重莊。阮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行己寡欲,以莊周為師!保ā度龂尽肪矶弧段簳ね跣l(wèi)二劉傅傳》)“博覽群籍,尤好老莊!斊涞靡,忽忘形骸!保ā稌x書》卷四九《阮籍傳》)嵇康“文辭壯麗,好言老、莊,而尚奇任俠!保ā度龂尽肪矶弧段簳ね跣l(wèi)二劉傅傳》)嵇喜《嵇康傳》謂康“曠邁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譽,寬簡有大量。學不師授,博洽多聞,長而好老莊之業(yè),恬靜無欲,性好服食!崩钌啤段倪x注》引孫綽《嵇中散傳》:“嵇康作《養(yǎng)生論》,入洛,京師謂之神人。向子期難之,不得屈。”(《文選》卷二一顏延年《五君詠·嵇中散》注)這些文獻談及嵇、阮之效法對象時雖老、莊并提,但實際上卻是以莊子為主的。從二人所存論著看,阮籍在其《通易論》《通老論》之外,更著有《達莊論》《大人先生傳》等,系統(tǒng)闡發(fā)莊子學說,表述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理想。嵇康著有《養(yǎng)生論》《聲無哀樂論》《難自然好學論》《太師箴》《與山巨源絕交書》等,其諸論之命題及其表述的人生態(tài)度,也多與莊子緊相關聯(lián)。嵇、阮之外,他如山濤后來雖熱衷仕途,做到高官,但早年卻“性好老莊,每隱身自晦”(《晉書》卷四三《山濤傳》);向秀“少為山濤所知,雅好老莊之學”(同上《向秀傳》),并著有《莊子注》,對此后的莊學傳播頗具貢獻。

嵇康、阮籍等人之所以將其關注的重點轉向莊子,有其深刻的現(xiàn)實政治原因。在他們之前,何、王已圍繞名教與自然問題展開論說,期望以自然統(tǒng)率名教,使名教復歸于自然。但其時司馬氏集團在總體實力上尚弱于曹氏皇族,而何晏又受到曹爽重用,何、王代表的玄論派與司馬氏暗中支持的名理派之間的矛盾尚未完全公開,因而其玄學論題還可在純理論的界域內(nèi)進行,還可展現(xiàn)其妙言析理的清談特點。正始十年(249)曹爽事敗,何晏、丁謐、鄧揚等八家三族皆遭殺戮,此后數(shù)年間司馬氏集團繼續(xù)鎮(zhèn)壓異己,扶持名理派,打擊、分化玄論派,氣氛極為恐怖。出于對司馬氏集團借名教之名行篡權之實的卑劣行徑的憤怒,也出于對自己清正個性及理想境界的持守,阮籍、嵇康等人高揚自然本性,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自尊,以不與現(xiàn)政權合作的態(tài)度,放浪形骸,超然物外。在中國歷史上,與他們這種行為方式及追求目標最為近似的自然是道家中的老、莊;而在老、莊二人中,無疑又以更具斗爭性、反抗性和勇于追求精神自由的莊子為突出。所以嵇、阮諸人以莊子為主要師法對象,實在是勢有必然。

嵇、阮等竹林名士由重老轉向重莊,還緣于其向慕自然、追求自由散朗的人格境界、心性情懷與莊子更為接近。細加辨析,莊與老是很有些區(qū)別的。嵇康《卜疑集》這樣發(fā)問道:“寧如老聃之清靜微妙,守玄抱一乎?將如莊周之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乎?”老子的特點是“清靜微妙,守玄抱一”,莊子的特點是“齊物變化,洞達而放逸”。在對待人生和宇宙的態(tài)度上,老子主張“致虛極,守靜篤”,靜默有余而放浪不足,使人感到缺少了一些盎然的生氣;相比之下,莊子不蘄畜乎樊中,追求高度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尤其是對大自然寄予一份深深的眷戀,認為世間的大美存在于“天地”之中!吨庇巍吩疲骸疤斓赜写竺蓝谎裕臅r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边@里說的“圣人”的境界,實即人在與自然關合中表現(xiàn)出的蕭散高遠的人格境界;這里描述的哀樂相繼的情形,實即人與山林自然往還時一種最真切的情懷和一無掛礙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更具有一種活潑的生機和圓融無礙的靈性。而嵇、阮乃至此后晉人崇尚和接受的,便主要是莊子這種向慕自然、頗具靈性和開展變化特點的思想。

以上兩點原因所導致的由重老向重莊的轉變,既使得竹林名士的玄學較之正始名士更具有實踐性、針對性的特點,也使得他們在理論上益發(fā)強調以自然為本,乃至明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 三

嵇康的被殺,標志著政治權力和名教派的勝利,也預示了玄學向世俗的轉型、自然與名教的調和。《世說新語·言語》載:

嵇中散既被誅,向子期舉郡計入洛,文王引進,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對曰:“巢、許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劉孝標注此條引《向秀別傳》說得更為詳細:“秀……與譙郡嵇康、東平呂安友善,并有拔俗之韻,其進止無不同,而造事營生業(yè)亦不異。……后康被誅,秀遂失圖,乃應歲舉,到京師,詣大將軍司馬文王。文王問曰:‘聞君有箕山之志,何能自屈?’秀曰:‘常謂彼人不達堯意,本非所慕也!蛔哉f,隨次轉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巢父、許由本為堯時高士,莊子曾于《逍遙游》中對許由予以高度稱揚,置之于“無名”的“圣人”之列。嵇康等人也大都希慕箕山之志,一再將避世遠引視為理想的生活模式。然而,嵇康一死,向秀即在司馬昭的逼問下說出了“巢、許……不足多慕”的話,與此前行為大相徑庭,實在有些出人意料。清人姚范《援鶉堂筆記》謂此為“遜避免禍之辭”,說出了部分原因。同類情形,亦于后來的周身上有所表現(xiàn)!妒勒f·言語篇》載:“周仆射雍容好儀形,詣王公,初下車,隱數(shù)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嘯詠。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遠希嵇、阮!’”對周的回答可以有不同理解,但其中包含的不敢承認希慕嵇、阮而欲保身自全的意圖卻是不難察知的。由此可見當時名士心態(tài)之一斑。

然而,向秀此種屈從權貴的做法又不單單是“遜避免禍”之舉,其中亦反映了他對仕途利祿的向往之情和品節(jié)上的不堅定,而這種既希慕避世高名又向往仕途利祿的做法,在兩晉名士中是極普遍的。所以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深刻指出:“魏晉士大夫雖遺棄世事,高唱無為,而又貪戀祿位,不能決然舍去。遂至進退失據(jù),無以自處。良以時重世族,身仕亂朝,欲當官而行,則生命可憂;欲高蹈遠引,則門戶靡托。于是務為自全之策。居其位不事其事,以為合于老、莊清靜玄虛之道。我無為而無不為,不治即所以為治也。”余氏這段話,可以看作是對部分竹林中人及其后兩晉名士之心理狀態(tài)、人生態(tài)度的一個準確概括,而此后的玄學,也就日益向著與現(xiàn)實相脫離的純粹的口舌之辯的方向發(fā)展了。

于是,玄學順理成章地演進至第三階段。此一階段,以王衍、樂廣、郭象等第三代談宗為代表。他們活躍的太康、元康時期可謂之玄學的轉型期,亦即由此前倡導以自然統(tǒng)率名教、用自然否定名教,轉向自然與名教的合一,乃至推崇名教而否定自然,從而形成對正始特別是竹林精神的背離;而此期談風,更具有脫離現(xiàn)實虛無玄遠的特點。《文選·晉紀總論》注引《晉陽秋》曰:“太康以來,天下共尚無為,貴談老莊,少有說事!薄稌x書》卷四三《王戎傳附王衍傳》謂王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累居顯職,后進之士,莫不景慕放效。選舉登朝,皆以為稱首。矜高浮誕,遂成風俗焉。”同上卷四三《樂廣傳》:“廣與王衍俱宅心事外,名重于時。故天下言風流者,謂王、樂為稱首焉。”一面身居朝廷高官,一面口談老莊玄理,已顯見其名實不一;而所談玄理無一定之準,可以根據(jù)需要隨時變易,用以呈露口舌談吐之便捷,展示頭腦反應之敏銳,從而致使其玄談流于形式;所謂“矜高浮誕”,指的便是此種情形。除此之外,還有幾點深可注意。

其一,作為“三玄”之一且與《老子》并稱“玄宗”的《莊子》日益成為此時清談的重要話題。王衍固然是“惟說老莊為事”的,樂廣也以其屢屢為人稱道的簡潔談風來揭示《莊子》妙旨!妒勒f新語·文學》載:“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瘶芬蛴峙e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達,皆此類!庇嗉五a《世說新語箋疏》解釋此條謂:“公孫龍子有《指物論》,謂物莫非指,而指非指!肚f子·天下篇》載惠施之說曰‘指不至,至不絕’,此客蓋舉《莊子》以問樂令也!瓨妨钗绰剬W佛,又晉時禪學未興,然此與禪家機鋒,抑何神似?蓋老、佛同源,其頓悟固有相類者也!鼻也徽f樂廣在此的表現(xiàn)是否與佛禪有關,即以其不重言象而導人悟入的做法看,已展現(xiàn)出此時玄談的新的特點。這種特點與所談之《莊子》內(nèi)容交織在一起,對東晉一朝的玄釋交融不能說沒有影響。

其二,在以莊學為談資的同時,益發(fā)注重對散朗脫俗、光亮澄澈之儀表風度美的追求。關于這種追求及人們對此風度和人格的贊賞,《世說新語》中留有大量記載。如稱譽嵇康之風神為“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王戎“眼爛爛如巖下電”;贊裴楷為“玉人”、“雙目閃閃,若巖下電”,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容止篇》);王衍謂“見裴令公精明朗然,籠蓋人上,非風度識也。若死而可作,當與之同歸”;王戎說王衍“神恣高傲,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賞譽篇》)。這樣一種對“爽朗”、“玉人”、“ 瑤林瓊樹”、“精明朗然”之儀表風度美的追求,從深層次上說,實與《莊子》中一再標舉的“綽約若處子,肌膚若冰雪”、“葆光”、“朝徹”、“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等人格境界有著斬不斷的關聯(lián)(關于此點,筆者有專文論述)。

其三,對莊子精神予以改易,調和自然與名教,甚至借名教來統(tǒng)攝自然!妒勒f新語·文學篇》載:“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旧破溲裕僦疄檗,世謂‘三語掾’!贝怂^“將無同”,據(jù)《世說新語箋疏》,或解作“然而未遽然之辭”,或解作“蓋欲直言其同,而不必疑也”,或解作“本謂‘得毋乃同乎’”,總之,均為肯定之意,亦即認為老、莊與名教是相同的。對這樣一個答案,王衍竟“善其言”并升其官,可見其對名教與自然的基本態(tài)度。《晉書》卷四三《樂廣傳》載:“是時王澄、胡毋輔之等,皆亦任放為達,或至裸體者。廣聞而笑曰:‘名教內(nèi)自有樂地,何必乃爾!庇纱丝芍,樂廣也是看重名教的。同時的裴更著有《崇有論》,揭露放任自然、崇尚虛無給社會、政治、風俗帶來的危害,提倡有為,否定無為,推崇名教,排斥自然。

其四,郭象在向秀注《莊》的基礎上,再度為《莊子》作注,重新把名教與自然調和起來,使此一問題更具有理論深度和系統(tǒng)性,從而形成此一時期《莊子》接受中令人注目的一大亮點。此外,郭象還擅長口辯,《晉書》卷五十《郭象傳》謂其“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世說·文學篇》載:“裴散騎(遐)娶王太尉(衍)女,婚后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shù)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边@些記載說明,郭象不僅熱衷玄談,且談鋒甚健,而從他對《莊子》的稔熟程度看,在談說過程中是不可能不以莊學為主要論題的。 四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玄學清談與《莊子》的傳播和接受隨之進入第四階段,亦即東晉階段。東晉朝廷雖偏安江左,但玄風未泯,談士濟濟。盡管一些明眼之士已發(fā)現(xiàn)西晉清談之弊和繼續(xù)清談之不宜,如東晉應詹上疏即謂:“元康以來,賤經(jīng)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清儉為鄙俗。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保ā稌x書·應詹傳》)名士王羲之亦曾對謝安進言:“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保ā妒勒f·言語篇》)但玄談傳統(tǒng)既已形成,便很難遏制得住,何況名臣如王導、庾亮、謝安等,皆尚清言,他們身居高位,推波助瀾,遂使得正始之音綿延不絕,莊、老之學日趨轉盛。

然而,隨著人們對外在自然的關注以及一批高僧和兼通佛理之名士的崛起,名士風貌與玄學內(nèi)容也悄然發(fā)生了轉變。

首先是莊子對自然的態(tài)度,深深影響著東晉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風貌。早在竹林名士那里,阮籍、嵇康諸人即對山林情有獨鐘,將之視作陶冶性情的場所,嵇康甚至發(fā)為“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的高唱;此后的石崇亦與眾名士有過著名的金谷之會,表現(xiàn)了西晉人對自然的群體性的初步涉足;而至東晉,王羲之等人的蘭亭之會風流標舉,更預示了名士群體對自然的全面介入。玄學與山水的結合,既使得玄學更富于簡淡、玄遠的意味,亦使得他們所鐘情的自然具有令人感悟、會心的情致化的特點。所以王子敬有“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之說,袁彥伯有“江山遼落,居然有萬里之勢”之嘆;連那位曾作了兩年皇帝的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在步入華林園后,也深有感觸地說道:“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保ā妒勒f·言語篇》)這里呈露的不只是對自然山水的眷戀,在眷戀中更突現(xiàn)著對山水美的體認和藝術情思的張揚。優(yōu)游山水,寄情山水,在山水中發(fā)現(xiàn)自我,將自我與自然合一,蕭散閑遠,淡泊超然,這種情懷,正與莊子有著內(nèi)在的關聯(lián)。

其次是釋與玄的融合,導致莊學內(nèi)涵發(fā)生進一步的變異。東晉一朝名僧與名士的交往非常密切,清人知歸子有言:“東晉之初,風教漸廣,王導、庾亮、周、謝鯤、桓彝之屬,皆曾與梵僧尸梨蜜多羅游;謝安居東山,降心支遁,……至如王羲之、坦之、、珉、許詢、習鑿齒,各與緇流相接,大率名言相承,自標遠致而已!保ā毒邮總鳌肪硪唬┡c此相伴,玄釋融合,追求心隱,以玄心、洞見、妙賞和深情,來消解出與處、仕與隱的矛盾,追求生活的適意和論辯中美的享受,更成為此期名士的一大特點。玄談之士則大抵可以謝安、支遁、孫綽、許詢等人為代表,就中尤以出生于兩晉之交而活躍于東晉中前期的名僧支遁為突出。支遁性喜玄談,尤喜《莊子》。據(jù)《高僧傳》卷四《支遁傳》:“支遁字道林,……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王洽、劉恢、殷浩、許詢、郄超、孫綽、桓彥表、王敬仁、何次道、王文度、謝長遐、袁彥伯等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瓕O綽《道賢論》以遁方向子期,論云:‘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子異時,風好玄同矣!

林清玄散文范文第5篇

林清玄,臺灣高雄人,1953年生。筆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畢業(yè)于臺灣世界新聞?茖W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jīng)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1973年開始散文創(chuàng)作。1979年起連續(xù)7次獲臺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優(yōu)秀獎和報導文學優(yōu)等獎、臺灣報紙副刊專欄金鼎獎等。到30歲時,他的作品囊括了當時臺灣的所有文學大獎。在25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作品有散文集《蓮花開落》《冷月鐘笛》《溫一壺月光下的酒》《鴛鴦香爐》《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過20次。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新加坡、臺灣、香港及內(nèi)地選入中小學教材,也多次被選入大學語文教材,是國際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的作家,被譽為“當代散文家”。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表現(xiàn)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

作 品 在 線

鴛鴦香爐

林清玄

一對瓷器做成的鴛鴦,一只朝東,一只向西,小巧靈動,仿佛剛剛在天涯的一角交會,各自輕輕拍著羽翼,錯著身,從水面無聲劃過。

這一對鴛鴦關在南京東路一家寶石店中金光閃爍的櫥窗一角,它鮮艷的色彩比珊瑚寶石翡翠還要燦亮,但是由于它的游姿那樣平和安靜,竟仿若它和人間全然無涉,一直要往遠方無止盡地游去。

再往內(nèi)望去,寶石店里供著一個小小的神案,上書“天地君親師”五個大字,晨香還未燒盡,煙香繚繞,我站在櫥窗前不禁癡了,好像鴛鴦帶領我,順著煙香的紋路游到我童年的夢境里去。

記得我還未識字以前,祖廳神案上就擺了一對鴛鴦,是瓷器做成的檀香爐,終年氤氳著一縷香煙,在廳堂里繞來繞去,檀香的氣味仿佛可以勾起人沉深平和的心胸世界,即使是一個小小孩兒也被吸引得意興飄飛。我常和兄弟們在廳堂中嬉戲,每當我跑過香爐前,聞到檀香之氣,總會不自覺地出了神,呆呆看那一縷輕淡但不絕的香煙。

尤其是冬天,一縷直直飄上的煙,不僅是香,甚至也是溫暖的象征。有時候一家人不說什么,夜里圍坐在香爐前面,情感好像交融在爐中,并且燒出一股淡淡的香氣了。它比神案上插香的爐子讓我更深切感受到一種無名的溫暖。

最喜歡夏日夜晚,我們圍坐聽老祖父說故事,祖父總是先慢條斯理地燃了那個鴛鴦香爐,然后坐在他的藤搖椅中,說起那些還流動血淚馨香的感人故事。我們依在祖父膝前張開好奇的眼眸,傾聽祖先依舊動人的足音響動,愈到星空夜靜,香爐的煙就直直升到屋梁,繞著屋梁飄到庭前來,一絲一絲,螢火蟲都被吸引來,香煙就像點著螢火蟲尾部的光亮,一盞盞微弱的燈火四散飛升,點亮了滿天的向往。

有時候是秋色蕭瑟,空氣中有一種透明的涼,秋葉正紅,鴛鴦香爐的煙柔軟得似蛇一樣升起,煙用小小的手推開寒涼的秋夜,推出一扇溫暖的天空。從蕭疏的后院看去,幾乎能看見那一對鴛鴦依偎著的身影。

那一對鴛鴦香爐的造型十分奇妙,雌雄的腹部連在一起,雄的稍前,雌的在后。雌鴛鴦是鐵灰一樣的褐色,翅膀是紺青色,腹部是白底有褐色的濃斑,像褐色的碎花開在嚴冬的冰雪之上,它圓形的小頭顱微縮著,斜依在雄鴛鴦的肩膀上。

雄鴛鴦和雌鴛鴦完全不同,它的頭高高仰起,頭上有冠,冠上是赤銅色的長毛,兩邊彩色斑斕的翅翼高高翹起,像一個兩面夾著盾牌的武士。它的背部更是美麗,紅的、綠的、黃的、白的、紫的全開在一處,仿佛春天里怒放的花園,它的紅嘴是龍吐珠,黑眼是一朵黑色的玫瑰,腹部微芒的白點是滿天星。

那一對相偎相依的鴛鴦,一起棲息在一片晶瑩翠綠的大荷葉上。

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背部各有一個小小的圓洞,當檀香的煙從它們背部冒出的時候,外表上看像是各自焚燒,事實上腹與腹間互相感應。我最常玩的一種游戲,就是在雄鴛鴦身上燒了檀香,然后把雄鴛鴦的背部蓋起來,煙與香氣就會從雌鴛鴦的背部升起;如果在雌鴛鴦的身上燒檀香,蓋住背部,香煙則從雄鴛鴦的背上升起來;如果把兩邊都蓋住,它們就像約好的一樣,一瞬間,檀香就在腹中滅熄了。

倘若兩邊都不蓋,只要點著一只,煙就會均勻地冒出,它們各生一縷煙,升到中途慢慢氤氳在一起,到屋頂時已經(jīng)分不開了,交纏的煙在風中彎彎曲曲,如同合唱著一首有節(jié)奏的歌。

鴛鴦香爐的記憶,是我童年的最初,經(jīng)過時間的洗滌愈久,形象愈是晶明,它幾乎可以說是我對情感和藝術向往的最初。鴛鴦香爐不知道出于哪一位匠人之手,后來被祖父購得,它的顏色造型之美讓我明白體會到中國民間藝術之美;雖是一個平凡的物件,卻有一顆生動靈巧的匠人心靈在其中游動,使香爐經(jīng)過百年都還是活的一般。民間藝術之美總是平凡中見真性,在平和的貞靜里歷百年還能給我們新的啟示。

關于情感的向往,我曾問過祖父,為什么鴛鴦香爐要腹部相連?祖父說:

鴛鴦沒有單只的。鴛鴦是中國人對夫妻的形容。夫妻就像這對香爐,表面各自獨立,腹中卻有一點心意相通,這種相通,在點了火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來。

我家的鴛鴦香爐每日都有幾次火焚的經(jīng)驗,每經(jīng)一次燃燒,那一對鴛鴦就好像靠得更緊。我想,如果香爐在天際如烽火,火的悲壯也不足以使它們殉情,因為它們的精神和象征立于無限的視野,永遠不會畏怯,在火煉中,也永不消逝。比翼鳥飛久了,總會往不同的方向飛,連理枝老了,也只好在枝丫上無聊的對答。鴛鴦香爐不同,因為有火,它們不老。

稍稍長大后,我識字了,識字以后就無法抑制自己的想象力飛奔,常常從一個字一個詞句中飛騰出來,去找新的意義!傍x鴦香爐”四字就使我想象力飛奔,覺得用“鴛鴦”比喻夫妻真是再恰當不過,“鴛”的上面是“怨”,“鴦”的上面是“央”。

“怨”是又恨又嘆的意思,有許多抱怨的時刻,有很多無可奈何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無處訴的時刻。“央”是求的意思,是《詩經(jīng)》中說的“和鈴央央”的和聲,是有求有報的意思,有許多互相需要的時刻,有許多互相依賴的時刻,甚至也有很多互相憐惜求愛的時刻。

夫妻生活是一個有顏色、有生息、有動靜的世界,在我的認知里,夫妻的世界幾乎沒有無怨無尤幸福無邊的例子,因此,要在“怨”與“央”間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鴛鴦。鴛鴦香爐的腹部相通是一道傷口,夫妻的傷口幾乎只有一種藥,這藥就是溫柔,“怨”也溫柔,“央”也溫柔。

所有的夫妻都曾經(jīng)擁抱過、熱愛過、深情過,為什么有許多到最后分飛東西,或者郁郁而終呢?愛的諾言開花了,雖然不一定結果,但是每年都開了更多的花,用來喚醒剛墜入愛河的新芽,鴛鴦香爐是一種未名的愛,不用聲名,千萬種愛都升自胸腹中柔柔的一縷煙。把鴛鴦從水面上提升到情感的詮釋,就像鴛鴦香爐雖然沉重,它的煙卻總是往上飛升,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吧!

至于“香爐”,我感覺所有的夫妻最后都要邁入“共守一爐香”的境界,久了就不只是愛,而是親情。任何婚姻的最后,熱情總會消退,就像宗教的熱誠最后會平淡到只剩下虔敬;最后的象征是“一爐香”,在空闊平朗的生活中緩緩燃燒,那升起的煙,我們逼近時可以體貼地感覺,我們站遠了,還有溫暖。

我曾在萬華的小巷中看過一對看守寺廟的老夫婦,他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在晨昏時上一炷香,以及打掃那一間被歲月剝蝕的小廟。我去的時候,他們總是無言,輕輕的動作,任陽光一寸一寸移到神案之前,等到他們工作完后,總是相攜著手,慢慢左拐右彎地消失在小巷的盡頭。

我曾在信義路附近的巷子口,看過一對撿拾破爛的中年夫妻,丈夫吃力地踩著一輛三輪板車,口中還叫著收破爛特有的語言,妻子經(jīng)過每家門口,把人們棄置的空罐酒瓶、殘舊書報一一丟到板車上,到巷口時,妻子跳到板車后座,熟練安穩(wěn)地坐著,露出做完工作欣慰的微笑,丈夫也突然吹起口哨來了。

我曾在通化街的小面攤上,仔細地觀察一對賣牛肉面的少年夫妻;丈夫總是自信地在熱氣騰騰的鍋邊下面條,妻子則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清潔桌椅,一邊還要蹲下腰來洗滌油污的碗碟。在賣面的空當,他們急急地共吃一碗面,妻子一徑地把肉夾給丈夫,他們那樣自若,那樣無畏地生活著。

我也曾在南澳鄉(xiāng)的山中,看到一對剛做完香菇烘焙工作的山地夫妻,依偎地共坐在一塊大石上,談著今年的耕耘與收成,談著生活里最細微的事,一任頑皮的孩童丟石頭把他們身后的鳥雀驚飛而渾然不覺。

我更曾在嘉義縣內(nèi)一個大戶人家的后院里,看到一位須發(fā)俱白的老先生,爬到一棵蓮霧樹上摘蓮霧,他年邁的妻子圍著布兜站在蓮霧樹下接蓮霧,他們的笑聲那樣年少,連圍墻外都聽得清明。他們不能說明什么,他們說明的是一爐燃燒了很久的香還會有它的溫暖,那香爐的煙雖弱,卻有力量,它順著歲月之流可以飄進任何一扇敞開的門窗。每當我看到這樣的景象,總是站得遠遠地仔細聽,香爐的煙聲傳來,其中好像有瀑布奔流的響聲,越過高山,流過大河,在我的胸腹間奔湍。如果沒有這些生活平凡的動作,恐怕也難以印證情愛可以長久吧!

童年的鴛鴦香爐,經(jīng)過幾次家族的搬遷,已經(jīng)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或者在另一個少年家里的神案上,再要找到一個同樣的香爐恐怕永不可得,但是它的造型、色澤,以及在荷葉上棲息的姿勢,卻為時日久還是鮮銳無比。每當在情感挫折生活困頓之際,我總是循著時間的河流回到歲月深處去找那一盞鴛鴦香爐,它是情愛最美麗的一個鮮紅落款,情愛畫成一張重重疊疊交纏不清的水墨畫,水墨最深的山中灑下一條清明的瀑布,瀑布流到無止盡地方是香爐美麗明晰的章子。

鴛鴦香爐好像暗夜中的一盞燈,使我童年對情感的認知乍見光明,在人世的幽晦中帶來前進的力量,使我即使只在南京東路寶石店櫥窗中,看到一對普通的鴛鴦瓷器都要悵然良久。就像坐在一個黑乎乎的房子里,第一盞點著的燈最明亮,最能感受明與暗的分野,后來即使有再多的燈,總不如第一盞那樣,讓我們長記不熄;坐在長廊盡處,縱使太陽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盡了,香爐的微光還在記憶的最初,在任何可見和不可知的角落,溫暖地燃燒著。

作 家 故 事

生活的高尚,其實就是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生活之高尚,盡心之完美

向倩葉

林清玄,一個曾在13年間囊括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的作家,一個著有114本書尤以“菩提系列”享譽中國大陸的作家,一個擁有“月光是溫和的,酒卻有火一樣的暴烈性格”如此筆鋒的作家……一派清風道骨,寧靜的雙眸、披散的黑發(fā),不疾不徐的語調,一如他的散文,雋永與靈性。

人生的“大美”

著名人士樓肇明曾談到,林清玄最著名的貢獻是將佛教哲學和美學積極認知的結果,轉移到散文創(chuàng)作中去,借助禪宗的頓悟、空靈,闡述人生的價值,開掘生命的意義。

林清玄說他追求這樣一種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他說自己并不想成為偶像,他只是常人,平常而不平凡,單純而不簡單。

關于生活的高尚,林清玄這樣闡述,他說:“人生之美,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欲望、物質帶來的美。物質的人生是永不能滿足的。比如你吃東西吃得很好,但科學家的分析是,你只有15厘米的滿足感,即從舌尖到喉嚨。你看,有錢的人也許永遠是最忙碌的人,時間的確是金錢,可是時間也是生命啊!

“美的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比如聽好聽的音樂,享受美幻的燈光。但是進入第二個層次后,你會發(fā)現(xiàn)不管人有多高的藝術文化修養(yǎng),都不能去解決人生的基本困境,即‘愛’與‘生’的苦惱。你每天起床照鏡子,可是鏡子里的不是自己想要的臉,你怎么辦?你不能阻止身體的變化,也不能阻止心靈的變化。你不可能把心靈的情緒24小時都保持在同一個水平上!

“美的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上的美,這種層次在中國傳統(tǒng)中被稱為性命之學。除了去認識你的世界、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情感之外,還要去認識你的心靈世界,即使你處在很困頓的境況之下,仍能找到快樂的感覺,比如居陋室的顏回。這要求我們通過努力,去認識生命中一些美好的部分。最簡單的方法進入這個人生的‘大美’,就要告訴自己:‘快樂地活在當下’和‘盡心就是完美’。”

林清玄所說的這人生的大美,生活之高尚,即是“看山還是山”的第三重境界。

溫一壺月光下酒

在臺灣,林清玄的生活非常有禪味。他喜歡品茶、散步、爬山;與余光中、席慕容、李敖等三兩文友經(jīng)常小聚;從來不使用手機、E-MAIL和BLOG等加速生活節(jié)奏的東西。

“交士飲茶不風流,雅人有酒更風雅!绷智逍寡裕矏酆染,30歲以前愛喝洋酒,現(xiàn)在卻只喝中國酒。在和文人的交往中,林清玄與武俠作家古龍最投緣。林清玄說:“我有好幾年每個禮拜都要與古龍縱酒狂歌。有段時間很瘋狂,大家比不出酒量,就比喝酒速度。拿臉盆盛滿酒,看誰喝得快。只是那種情懷這一輩子只有這一次!碑斈旯琵埾略幔智逍氐刭I了48瓶白蘭地為他陪葬。

朋友,要與有熱血的人交;酒,要與有熱血的人喝;戀愛,要與有熱血的人談;死,要為有熱血的人死。若能在美麗中欣賞美麗,在痛苦中覺醒痛苦,在煩惱中關照煩惱,在悲哀中超越悲哀,在每一個生命的過程、生活的片斷中都保有堅毅的心情、廣大的氣度、莊嚴的胸襟也就好了。

天人合一之美

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不要著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體會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賞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夠了,因為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