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桃花源詩
魏晉: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班白 一作:斑白)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譯文: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秦王*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班白 一作:斑白)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我愿踏乘輕云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注釋:
嬴(yíng)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嬴氏: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黃綺(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黃綺: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綺里季的合稱。此指商山四皓。伊人:指桃源山中人。云:句中助詞,無義。逝:離去,即逃至山中。
往跡浸復湮(yān),來徑遂(suì)蕪廢。
往跡:人或車馬行進所留下的蹤跡。湮:埋沒。
相命肆(sì)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qì)。
相命:互相傳令,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從:相隨。所憩:休息的處所。
桑竹垂余蔭(yìn),菽(shū)稷(jì)隨時藝;
余蔭:又作“馀蔭”;指樹木枝葉廣大的庇蔭。菽:豆類。稷:谷類。藝:種植。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mǐ)王稅。
靡:沒有。
荒路曖(ài)交通,雞犬互鳴吠。
曖:遮蔽。
俎(zǔ)豆猶古法,衣裳(cháng)無新制。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衣裳:古時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yì)。。(班白 一作:斑白)
童孺:兒童。班白:指須發(fā)花白。班,通“斑”。詣:玩耍。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節(jié)和:節(jié)令和順。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紀歷:紀年、紀月、紀日的歷書。成歲:成為一年。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
余樂:不盡之樂。于何:為什么,干什么。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五百:***。從秦始皇到晉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淳:淳厚,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風尚。薄:浮薄,指現(xiàn)實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旋:很快。幽蔽:深暗。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xiāo)外。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塵囂:世間的紛擾、喧囂。
愿言躡(niè)清風,高舉尋吾契(qì)。
躡:踩。契: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
賞析: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短一ㄔ从洝分饕敲鑼憹O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安寧!短一ㄔ丛姟穬(nèi)容豐富,對于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敘述、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或者說,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相命肆農(nóng)耕”,是說相互招呼,努力耕作!扒锸烀彝醵悺保钦f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兩句意思大體一致。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怡然自得。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diào)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更不用竭盡思慮、費心勞神了。
最后八句為第三段,詩人發(fā)表議論和感慨!捌孥欕[五百”,是說從秦到晉,桃花源中人隱居了***(概數(shù),實際是約六百年)!耙怀ㄉ窠纭笔钦f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復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不復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那么怎么會再也找不著呢?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里已經(jīng)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意思是說,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的淳樸,是格格不入,絕然不同的。如果真在那么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那么,它就不能**存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頻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么安寧、**,這正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千余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行過探討。有人說,避亂逃難時,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xiāng)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但顯然不能據(jù)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敖鑶栍畏绞浚蓽y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边@是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
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睙o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無法實現(xiàn),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詳細。《桃花源記》局限于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但并不讓人覺得重復。《記》是散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有對話,描寫具體,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zhì)樸,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队洝肥且詽O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處處寫漁人所見,作者的心情、態(tài)度隱藏在文本之后,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tài),并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與愿望,二者相互映照,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
有人認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倒退的表現(xiàn)。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雖是一種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而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zhì)。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閱讀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1)
——《桃花源記》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3篇
《桃花源記》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1
出處或作者:陶淵明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2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東晉太**間,有個武陵人依靠打魚為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河行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小河*生長,在幾百步的范圍內(nèi),中間沒有別的樹木。地上芳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他想走道林子的盡頭看看究竟。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灑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林在小河的發(fā)源處就到頭了,緊挨著的就是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仿佛有些光亮。漁人丟下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里很窄小,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前面突然開闊敞亮了。這里的土地*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的小路,交錯相通,能聽見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在那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面的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著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里的人見了漁人,竟然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以及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的往來。他們問起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給他們詳細地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也各自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里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人說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漁人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氐娇だ铮グ菀娞,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上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有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便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路求訪的人了。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2)
——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文及翻譯 (菁選2篇)
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文及翻譯1
《桃花源詩》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馀蔭,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班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
怡然有馀樂,于何榮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愿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陶淵明桃花源詩原文及翻譯2
秦王*亂綱紀,賢士紛紛遠躲避。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
往昔蹤跡消失盡,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天黑還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
春蠶結繭取長絲,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雞犬互鳴吠。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開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四季推移自成歲。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
奇蹤隱蔽五百歲,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轉眼深藏無處覓。
請問世間凡夫子,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愿踏乘輕云去,高飛尋找我知己。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3)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
桃花源記原文及翻譯1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稊(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tiáo),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xián)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翻譯
東晉太**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xù)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于是便出現(xiàn)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
漁人詳細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設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 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睗O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舊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終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zhì)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單純,那么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zhàn)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斗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么*和,那么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zhàn)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xiàn)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睆摹澳信、“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4)
——《琴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琴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琴詩
宋代: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箱中為何不響?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那如果聲音是從手指上發(fā)出,為什么人們不在手指上聽呢?
注釋: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如果。何:為何。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边@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于蘇軾之于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于發(fā)生了聯(lián)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yè)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薄秷A覺經(jīng)》說:“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jīng)》曾對什么是“濁”有一段闡發(fā):“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zhì)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币簿褪钦f,“濁”是塵土和清水發(fā)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fā)。”——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從字面上看是說,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fā)聲,那么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發(fā)出的,那么為什么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是:琴是如何發(fā)出聲音的?根據(jù)科學依據(jù)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產(chǎn)生振動發(fā)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fā)出琴音的物質(zhì)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
由于鋼絲的粗細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鍵,木槌就會敲擊相應的鋼,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從禪理方面來說,詩人以琴聲來解說禪理。詩人通過設問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說明了是琴與指的結合,才產(chǎn)生了精美的琴聲。一方面,不論是從單純的琴來說,還是單純的指來說,其都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在就能發(fā)出琴聲來,這就是“有”;但琴與指都是無法獨自產(chǎn)生出美妙音樂來的,這就是“無”;另一方面,精妙絕倫的琴聲卻又是的的確確從琴和手指上發(fā)出來的,琴聲是潛存于琴與指上的,這就是“有”。缺少了琴與指中的任何一個,也不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琴聲來,這又是“無”。正是這種“無中生有”、“有來自無”、“有無相生”、“有無結合”才會產(chǎn)生美妙無比的琴聲來,從而揭示了“有”與“無”結合、“有”“無”**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須知,琴聲潛在于琴上,要靠指頭點撥,即靠“有”的推動才能發(fā)出聲來,但光有指頭也無濟于事,“有”必依賴“無”即潛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聲?傊,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
該詩哲理性很強,富有禪機。佛教視有為無,視生為滅,追求無聲無形不生不減,音樂的真實即虛無,所以音樂無所謂真實與否,要以“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通過內(nèi)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禪道!额}沈君琴》否定了琴、指兩者和音樂之聲的關系,其思想和《楞嚴經(jīng)》“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相通。
《琴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琴詩
宋代: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譯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如果琴上有聲音,放在箱中為何不響?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那如果聲音是從手指上發(fā)出,為什么人們不在手指上聽呢?
注釋: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如果。何:為何。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边@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于蘇軾之于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于發(fā)生了聯(lián)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yè)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薄秷A覺經(jīng)》說:“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薄独銍澜(jīng)》曾對什么是“濁”有一段闡發(fā):“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zhì)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币簿褪钦f,“濁”是塵土和清水發(fā)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fā)!薄K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從字面上看是說,如果說琴可以自己發(fā)聲,那么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沒了樂聲?如果說聲音是由手指頭發(fā)出的,那么為什么不能湊過耳朵靠近指頭直接聽到樂聲呢?
蘇軾在這首詩中思考是:琴是如何發(fā)出聲音的?根據(jù)科學依據(jù)可知,其實,琴能演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這不光需要靠琴,還要靠人的指頭彈動、敲擊鋼絲,產(chǎn)生振動發(fā)出,人的手指和琴同時存在是發(fā)出琴音的物質(zhì)基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yōu)美的音樂。
由于鋼絲的粗細不同,所以按不同的鍵,木槌就會敲擊相應的鋼,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從禪理方面來說,詩人以琴聲來解說禪理。詩人通過設問的方式,巧妙而形象地說明了是琴與指的結合,才產(chǎn)生了精美的琴聲。一方面,不論是從單純的琴來說,還是單純的指來說,其都是一種客觀存在,有其在就能發(fā)出琴聲來,這就是“有”;但琴與指都是無法獨自產(chǎn)生出美妙音樂來的,這就是“無”;另一方面,精妙絕倫的琴聲卻又是的的確確從琴和手指上發(fā)出來的,琴聲是潛存于琴與指上的,這就是“有”。缺少了琴與指中的任何一個,也不能發(fā)出優(yōu)美的琴聲來,這又是“無”。正是這種“無中生有”、“有來自無”、“有無相生”、“有無結合”才會產(chǎn)生美妙無比的琴聲來,從而揭示了“有”與“無”結合、“有”“無”**才能生成萬物的普遍道理。須知,琴聲潛在于琴上,要靠指頭點撥,即靠“有”的推動才能發(fā)出聲來,但光有指頭也無濟于事,“有”必依賴“無”即潛在于琴身的音才可生出聲?傊袩o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
該詩哲理性很強,富有禪機。佛教視有為無,視生為滅,追求無聲無形不生不減,音樂的真實即虛無,所以音樂無所謂真實與否,要以“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通過內(nèi)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禪道!额}沈君琴》否定了琴、指兩者和音樂之聲的關系,其思想和《楞嚴經(jīng)》“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相通。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5)
——七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七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譯
譯文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后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注釋
1、漉豉以為汁: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來。
3、煎:煎熬,這里指**
賞析
三國時期,魏國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你既言如此,吾們一言為定!”
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陣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我無意與你**相爭,無論誰為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滅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難以瞑目啊!”曹丕聽之,被駁得無話可說。
七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2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譯文及注釋
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為汁。(菽 一作:豉)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持:用來。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漉:過濾。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在釜(fǔ)下燃,豆在釜中泣。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燃:燃燒。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釜:鍋。泣:小聲哭。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本:原本,本來。煎:煎熬,這里指**。何:何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鍋里煮著豆子,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后,留下豆汁來做成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ò姹径
注釋
持:用來。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過濾。
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后剩下的莖。
釜:鍋。
燃:燃燒
泣:小聲哭
本:原本,本來。
煎:煎熬,這里指**。
何:何必。
創(chuàng)作背景
黃初**(220年)曹丕**,**為魏文帝。由于爭封**這段經(jīng)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后,他仍對曹植耿耿于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nèi)應聲成詩。
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集團內(nèi)部的`殘酷**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郁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后發(fā)酵過的豆子,用以制成調(diào)味的汁液!拜健笔侵付骨o,曬干后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后兩句筆鋒一轉,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全詩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中有提醒和規(guī)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手足的殘忍。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其它詩作不一致,因為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欣賞。
詞典釋義
(釋義為系統(tǒng)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注釋:
1、漉豉以為汁: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來。
3、煎:煎熬,這里指**
翻譯: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來作羹;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前兩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xiàn)象,后一句話鋒一轉,集中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他顯然是在質(zhì)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賞析:
此詩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氨臼峭,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xiàn)象,抒發(fā)了曹植內(nèi)心的悲憤。
真實度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shù)。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钡撬恼f法也有**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6)
——農(nóng)家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3篇
農(nóng)家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nóng)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翻譯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
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譯文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里去犁土,
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
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
竟說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賞析
這首詩反映當時農(nóng)民生活的艱苦。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同情和對“時人”無知的批評。后兩句與李紳《憫農(nóng)》詩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達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強烈,有相當?shù)呐辛Χ,過去常用來譏諷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謀生艱難、耽于吃喝玩樂的人們。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7)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山寺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翻譯
荒涼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盤愈高。
麝香在石竹叢里安睡,鸚鵡悠閑地啄食金桃。
亂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過,懸崖上建構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頂?shù)母唛w天色已晚,百里之外還能望見飛鳥的毫毛。
注釋
山寺: 即秦州麥積山瑞應寺。
細路:登山小路。
麝香:鹿屬。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陰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氣極濃,因名香麝。
石竹:屬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有節(jié),高一二尺,夏日開花,色有深紅、淺紅、白色等。
金桃:即黃桃。
亂水:山中泉水,縱橫亂流,可涉足而過的叫亂水。水一作“石”。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頂。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細微之物。秋一作“纖”。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便毅然棄官,攜全家經(jīng)隴縣、張家川、清水來到秦州西枝村,并打算在這修建幾間草廬,以安度晚年!渡剿隆肪褪窃娙嗽谝粋秋高氣爽的日子,游覽參觀麥積山后乘興而作。
賞析
首聯(lián)先寫眼前近景:麥積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寫野眺遠景:麥積山的形狀和曲折盤旋的小道。由近及遠,天然工巧,十分精絕。
領聯(lián)一個“眠”,出了麝香鳥的疲倦;一個“啄”,出了鸚鵡的貪饞。此聯(lián)不但對仗工整,而且色彩明麗。雖值秋季,但字里行間躍動著春天的旋律,給人心理上一種愉悅的美感。
首聯(lián)和領聯(lián)描述了戰(zhàn)亂對山寺的影響。僧人或參戰(zhàn),或逃跑,已所剩無幾。而麝香、鸚鵡卻怡然自得,不知人間變故。
頸聯(lián)寫游人登上麥積山,要通過山峽上縱橫流淌的'涓涓溪流!皯已隆本,仇兆鰲引《玉堂閑話》云:“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边@兩句寫出了麥積山的險峻和詩人的興致。
尾聯(lián)接近傍晚,詩人登**麥積山,看到了山頂上重重疊疊的樓閣臺榭,山寺的**就住在那里。憑檻遠眺,那百里遠的景物盡收眼底。
這首五言律詩,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綜覽全詩,不但格調(diào)清新,對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遠景相互配合,使全詩的意境明麗悠遠,讀之令人賞心悅目。這首詩的寶貴不只在為我們展現(xiàn)了極為優(yōu)美的如畫山水,更寶貴的是為后人記錄了當時在秦地數(shù)量很多的麝和鸚鵡的事實。麝因有珍貴的麝香,鸚鵡因美麗而能學人言,長期遭致濫捕濫殺,在這一地區(qū)相繼**了。高遠得接近仙境的寺廟尚且如此,戰(zhàn)亂對社會的破壞就更難以言表了。
桃花源詩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8)
——桃花庵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桃花庵歌原文翻譯及賞析1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qū)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顛,我咲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杰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原版)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
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地一在天。
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版本一)
酒醒只來花下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若將花酒比車馬,他得驅(qū)馳我得閑。
別人笑我忒風騷,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酒無花鋤作田。(版本二)
翻譯
桃花塢里有桃花庵,桃花庵下有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了桃樹,又折下桃花枝去抵酒錢。
酒醒了也只是坐在桃花前,喝醉了就要在桃花下睡覺。
日復一日的在桃花旁,年復一年的酒醉又酒醒。
不愿意在華貴的車馬前彎腰屈從,只希望在賞花飲酒中度日死去。
如果將富貴和貧賤相比,那是天壤之別。
車馬奔波是富貴人的樂趣所在,而無財?shù)娜俗穼さ氖蔷票K和花枝。
如果將清貧的生活與車馬勞頓的生活相比,他們得到的是奔波之苦,我得到的是閑適之樂。
世間的人笑我太瘋癲了,我笑他們都太膚淺。
還記得五陵豪杰的墓前沒有花也沒有酒,如今都被鋤作了田地。
弘治乙丑年三月桃花庵的主人唐寅作。
注釋
庵:屋舍也。
桃花塢:塢為四面高,中間低的地方,今江蘇省蘇州市有地名“桃花塢”。
鞠躬:恭敬謹慎的樣子,表示屈從,屈服。
忒:太。
五陵豪杰墓:漢代五個**的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陵,都在長安附近,后人也用“五陵”指富貴人家聚居長安的地方。
無花無酒:指沒有人前來祭祀,擺花祭酒是祭祀的禮俗。
鑒賞
全詩畫面艷麗清雅,風格秀逸清俊,音律回風舞雪,意蘊醇厚深遠。雖然滿眼都是花、桃、酒、醉等香艷字眼,卻毫無低俗之氣,反而筆力直透紙背,讓人猛然一醒。唐寅詩畫得力處正在于此,這首詩也正是唐寅的**作。
全詩描繪了兩幅畫面,一幅是漢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場景,一幅是明朝唐寅自己的生活場景。只用了“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碌碌”等十幾個字,就把明朝大官和富人的生活場景傳神地勾勒了出來。唐寅自己的生活場景描寫得比較詳細,“種桃樹”、“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復日”、“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酒盞花枝隱士緣”。兩幅畫面孰優(yōu)孰劣由讀者自己體會和評定。
“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逼鹗姿男,有如一個長長的“推”的鏡頭,由遠及近,將一個畫里神仙陡然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復用了六個“桃花”,循環(huán)復沓,前后鉤連,濃墨重彩,迅速堆積出一個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設定的情境之中。不緊不慢的語調(diào)和語速,又加重了讀者的親切感和好奇心:這桃花仙人究竟過得是怎樣的神仙生活?接下來的四行便展開一幅“醉臥花間”的美圖:“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看這桃花仙人何等逍遙,何等快活,竟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醉酒賞花。這里,花與酒,已不完全是詩人藉以譴懷的外物,簡直是詩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說也成了**的生命個體,花、酒與人,融為一個**的整體。以上幾句,可謂作者自況,意象生動、鮮明而有深義。那個曾經(jīng)幻想“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學子唐寅不見了,那個煙花柳巷醉生夢死的風流才子不見了,痛也痛過,樂也樂過,在經(jīng)歷了幾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終于還是選擇逃離鬧市,為自己選定這一處世外桃源,和繼娶沈氏,開始了相對*靜的隱居生活。雖仕進無門,畢竟身有所托,又值壯年,美景逸思,一詠成詩。
“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贝艘痪涑猩蠁⑾,道出了詩人的志趣所在:與其為了榮華富貴奔波勞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間快活逍遙:“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者,一在*地一在天!薄败噳m馬足”只是富貴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與貧者結緣。如果用金錢和物質(zhì)來衡量,這兩種人兩種生活自然有著天壤之別,但換個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貴者須得時刻繃緊神經(jīng),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過活,而所謂貧者,卻能多幾分閑情,多幾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實,更加輕松和快樂。以上六行全用對比描寫,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開,每一句中,因用韻的關系,前緊后舒,充分表現(xiàn)出詩人傲世不俗的個性,和居處生活的的超脫與釋然。
注:“車塵馬足顯者勢,酒盞花枝隱士緣。 若將顯者比隱士,一在*地一在天。 若將花酒比車馬,彼何碌碌我何閑。”綜合全文意境,顯者與隱士的對比,較富者與貧者的對比更貼合,作此詩時,唐寅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了出仕不利,已經(jīng)絕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進取之意,是隱居在此。
然而此中真義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見“別人笑我忒瘋癲”?而“我”,卻不以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彪y道你們沒有看到,昔日叱咤風云富貴至極的君王將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沒,勢已落,連花和酒這些在他們生前不屑一顧的東西都無法奢望了,甚至連墳塋都不保。如果他們在天有知,也只能無奈地看著農(nóng)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綿綿。
通觀全詩,層次清晰,語言淺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謠式的自言自語,然而就是這樣的自言自語,卻蘊涵的無限的藝術張力,給人以綿延的審美享受和強烈的認同感,不愧是唐寅詩中之最上乘者。這也正合了韓愈“和*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荊潭唱和詩序》)的著名論斷。
這首詩中最突出,給人印象最深的兩個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見諸文學作品,當于《詩經(jīng)·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達一種**奔放的情感。而至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來表達隱逸情懷了。古代,桃還有驅(qū)鬼辟邪的意思,而“桃”與“逃” 諧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詩中,“桃花”這一意象頻頻出現(xiàn)。試舉幾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把酒對月歌》)
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妝束出娉婷。娉婷紅粉歌金縷,歌與桃花柳絮聽。 (《桑圖》)
野店桃花萬樹低,春光多在畫橋西。幽人自得尋芳興,馬背詩成路欲迷。 (《題畫四首其一》)
花開爛漫滿村塢,風煙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鶯亂啼,萬樹圍春燕雙舞。 (《桃花塢》)
草屋柴門無點塵,門前溪水綠粼粼。中間有甚堪圖畫,滿塢桃花一醉人。 (《題畫廿四首其十五》)
不難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來表達閑居和隱逸生活的。
“酒”,在*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用來表達悲壯慷慨情懷,更與世事蒼涼、傲岸不羈、獨行特立結緣。晉有劉伶、嵇康,唐有“飲中八仙”,宋有東坡“把酒問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唐寅在世時聲名已著,除在繪畫史上擁有突出地位外,在詩詞上亦有獨創(chuàng)的成就。其詩真切*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語,意境警拔清新,在當時獨樹一幟,并以其獨特超凡的個性和藝術氣質(zhì),從一個側面,給那個**、開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時代做出典型、生動的詮釋。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