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融,形成一個完美**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2
《秋杪江亭有作》作品介紹
《秋杪江亭有作》的作者是劉長卿,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7卷第88首。
《秋杪江亭有作》原文
秋杪江亭有作(一作秋杪干越亭)
作者:唐·劉長卿
寂寞江亭下,江楓秋氣斑。
世情何處澹,湘水向人閑。
寒渚一孤雁,夕陽千萬山。
扁舟如落葉,此去未知還。
《秋杪江亭有作》注釋
、僭婎}全詩校:“一作秋杪干越亭。”
、诎:斑爛。謂楓葉的顏色深淺相間。斑爛可愛。又首二句全詩校:“一作日暮更愁遠,天涯殊未還!
、鄞巳ノ粗:此句全詩校:“一作俱在洞庭間!
《秋杪江亭有作》作者介紹
劉長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詩人。宣城(今屬安徽)人。以五言律詩擅長,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進士。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監(jiān)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來唐代宗任命他為轉(zhuǎn)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zhuǎn)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他生*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guān)于劉長卿的生*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quán)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據(jù)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F(xiàn)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
《秋杪江亭有作》繁體對照
卷147_88秋杪江亭有作(壹作秋杪幹越亭)劉長卿
寂寞江亭下,江楓秋氣斑。
世情何處澹,湘水向人閑。
寒諸壹孤雁,夕陽千萬山。
扁舟如落葉,此去未知還。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
江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紳
原文:
瘴江昏霧連天合,欲作家書更斷腸。
今日病身悲狀候,豈能埋骨向炎荒。
譯文
舒服仰臥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江水緩緩流動,和我的心一樣不去與世間競爭。云在天上飄動,和我的意識一樣悠閑自在。
寂靜孤單的春天將進入晚春,然而我卻悲傷憂愁,萬物興盛,顯出萬物的自私。
江東依舊在進行艱苦的戰(zhàn)爭,我每一次回首都因為對國家的憂愁而皺眉。
注釋
、盘垢梗菏嫔硌雠P,坦露胸腹!稌x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王)導(dǎo),導(dǎo)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b曰:‘此正佳婿也!’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埔巴褐缸髡哂谏显辏761)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⑶寂寂:猶悄悄,謂春將悄然歸去。
、刃佬溃悍笔⒚。
、伞敖瓥|”二句:一作“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2、張忠綱.杜甫詩選:**書局,20xx:163-164.
參考資料:
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10-112.@張忠綱.杜甫詩選:**書局,20xx:163-164.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761)。唐肅宗上元**(760)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苦后,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杜甫逃避戰(zhàn)亂,隱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暫時比較*靜安定。但是,安史之亂還沒有*定,唐朝的其它國土還在進行著艱苦的戰(zhàn)爭。詩人杜甫在悠閑的隱居生活中,還是忘不了國家的安危,陷入憂國憂民的愁緒中。此詩即是一次游臨江之亭有感而作。2、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10-112.
參考資料:
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110-112.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閱讀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1)
——《江宿》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江宿》原文及翻譯賞析1
江宿
朝代:明代
作者:湯顯祖
寂歷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
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
創(chuàng)作背景
秋江寂寂,漁船上燈火點點。詩人夜宿江船一覺醒來,一塵不染、安靜祥和的夜景便呈現(xiàn)在眼前,詩人想起自身屢遭貶謫,官場黑暗的現(xiàn)狀,心緒十分復(fù)雜,便寫下了這首詩。
譯文
深夜,寂寞的秋江上漁火疏稀,起來看到半輪殘月的光輝,映照樹林上也很暗微。
水面閃動的波光,把水鳥驚醒后,它們又睡宿,冰涼的露水沾濕了螢火蟲的翅膀,它們也不起飛。
注釋
江宿:宿于江上舟中。
寂歷:寂寞、冷落。
漁火:夜間漁船上的燈火。
殘月:這里指下弦月。
微:隱約,微弱,這里指殘月的清淡光芒。
猶:仍然。
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濕:浸濕。
賞析
這首詩的構(gòu)思圍繞著一個“光”字。全詩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種光。
第一句寫清秋之夜,江上的點點漁火,給人以清冷寧靜的感覺。第二句寫一彎殘月的迷蒙之光映襯著岸邊的樹村。是一幅寧靜安詳?shù)乃嫞坏谌鋵懡胁ü饬鲃,時時驚醒宿鳥。這句是以動寫靜,江水流淌,宿鳥被閃閃爍爍的波光驚醒,不時發(fā)出鳴叫聲,其中動的因素更增加了靜的感覺。最后一句是以靜寫動,螢火蟲的翅膀被露水打濕而停止飛翔。這種藝術(shù)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螢飛動,留點點光亮為基礎(chǔ)的,現(xiàn)在雖然沒有流螢,但夜空下流螢閃動著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詩人的記憶中。這句話雖事實上反映的是沒有流螢,卻收到了流螢飛動的效果。漁火、殘月、波光、流螢在夜幕里交相輝映,錯落有致,形成靜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詩人用筆靈巧工細到了極點,先引讀者進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環(huán)境,接著帶領(lǐng)讀者去體驗水鳥、流螢的感覺。在對鳥和蟲的感覺中,詩人寫出了環(huán)境的氣溫和濕度,寫到了宿鳥和流螢,以及殘秋的風(fēng)露。鳥和蟲不但起了烘托環(huán)境氣氛的作用,而且它們已經(jīng)和全詩的意境合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開闊而深沉,渾厚而尖新,表現(xiàn)著詩人安詳、*和、幽深的情感。
這首詩寫法純用白描,妙在揮灑而工細,將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結(jié)合在了一起。形象上**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烏流螢的小,也**了鳥和蟲的動和靜、驚擾和安寧。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2)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融,形成一個完美**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2
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
水流心不競,云在意俱遲。
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
江東猶苦戰(zhàn),回首一顰眉。
譯文
天氣變暖,舒服仰臥在江邊的亭子里,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江水緩緩流動,我卻心情*靜無意與世間競爭。云在天上舒緩飄動,和我的意識一樣悠閑自在。
春天即將悄悄過去,然而我卻悲傷憂愁,萬物興盛,顯出萬物的自私。
江東依舊在進行艱苦的戰(zhàn)爭,我每一次回首都因為對國家的憂愁而皺眉。
注釋
坦腹:舒身仰臥,坦露胸腹!稌x書·王羲之傳》:“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王)導(dǎo),導(dǎo)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此正佳婿也!’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野望:指作者于上元二年(761)寫的一首七言律詩。
寂寂:猶悄悄,謂春將悄然歸去。
欣欣:繁盛貌。
“江東”二句:一作“故林歸未得,排悶強裁詩”。
賞析
詩中描寫在江邊小亭獨坐時的感受。前四句從表面上看,詩人坦腹江亭,心情*靜,無意與流水相競;心情閑適,與白云一樣舒緩悠閑,其心境并非那樣悠閑自在。五六句移情入景,心頭的寂寞,眾榮獨瘁的悲涼,通過嗔怪春物自私表露無遺。末二句直抒胸臆,家國之憂難排難遣。此詩表面上悠閑恬適,實際則是一片焦灼苦悶。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首句描寫表面看上去和那些山林隱士的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讀三、四兩句,區(qū)別卻是明顯的。晚春的季節(jié),天氣已經(jīng)變暖,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來到郊外,舒服仰臥在江邊的亭子,吟誦著《野望》這首詩。《野望》和《江亭》是同一時期的作品。
從表面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么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靜,無意與流水相爭!霸圃谝饩氵t”,是說白云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閑,與詩人的閑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仇兆鰲說它“有淡然物外、優(yōu)游觀化意”(《杜詩詳注》)是從這方面理解的,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水流心不競”,本來心里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覺得*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霸圃谝饩氵t”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在*時,原是極不愿意“遲遲”的,詩人看見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覺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討苦吃,應(yīng)該同白云“俱遲”才對了。
王維的詩“流水如有意”,“有意”顯出詩人的“無意”;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不競”泄露了詩人*日的“競”!罢匀舴础,在作者卻是不自覺的。
“寂寂春將晚”,帶出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萬物興盛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這是一種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來并不寂寞,詩人處境閑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斗艷,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guān),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當(dāng)然,這當(dāng)中也不盡是他個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說明詩人的心境并非是那樣悠閑自在的。寫到這里,結(jié)合上聯(lián)的“水流”“云在”,詩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經(jīng)表露無遺了。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后,就不能不歸結(jié)到“江東猶苦戰(zhàn),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閑恬適,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悶。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公元760年(唐肅宗上元**)夏天,杜甫逃避戰(zhàn)亂,隱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暫時比較*靜安定。在悠閑的隱居生活中,還是忘不了國家的安危,陷入憂國憂民的愁緒中。此詩即是一次游臨江之亭有感而作。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jì)念。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dāng)前實景水**融,形成一個完美**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shù)效果。而在藝術(shù)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yīng)當(dāng)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xiàn)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nèi)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nèi)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chǎn)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nèi)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3)
——池州翠微亭原文翻譯及賞析
池州翠微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池州翠微亭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飛
原文:
經(jīng)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多年的塵土布滿了軍裝,騎著馬到翠微亭尋找美景。
好水好山還沒有欣賞夠,馬蹄聲就已經(jīng)催我速歸了。
注釋
①選自《宋詩選》。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朝愛國將領(lǐng)。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錦繡河山的深厚感情,體現(xiàn)了馬背賦詩的特點。池州,今安徽貴池。翠微亭,在貴池南齊山頂上。
、诮(jīng)年:常年。
、壅饕拢弘x家遠行的人的衣服。這里指從軍的衣服。
、芴靥兀禾氐、專門。亦可解作馬蹄聲,二義皆通。
⑤尋芳:游春看花。
、薮湮ⅲ褐复湮⑼。
、呖床蛔悖嚎床粔。
⑧這句詩是說,在馬蹄聲的催促里,我踏著月色歸去了。
賞析:
紹興五年(1135年)春 ,岳飛率兵駐防池州,游城東南齊山翠微亭,作此詩。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4)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1
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譯文及注釋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qiáng)薇(wēi)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花可供觀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釋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
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ǹ晒┯^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
“綠樹陰濃夏日長”起得似乎**,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特別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nèi),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dāng)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
“樓臺倒影入池塘”這里詩人是從視覺寫夏日,寫看到的景觀。詩人看到*靜的池塘倒映著遠近不同的亭臺樓閣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寫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詩句來。“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僅寫出了明凈與清新,也寫出了動感,寫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臺樓閣的胸懷,把池塘寫大了。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滿架薔薇一院香”中詩人又從嗅覺角度來寫夏日。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那薔薇不是詩人看到的,詩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還有薔薇滿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詩人。在這盛夏驕陽下的山亭的幽靜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滿架薔薇”,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靈動與生機。另外,“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不無關(guān)聯(lián),若沒有微風(fēng),薔薇花香就不會飄過來,詩人自然就不知道還有“滿架薔薇”。
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2
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注釋
⑴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深。
⑵水晶簾:形容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
、撬N薇:花名。夏季開花,有紅、白、黃等色,美艷而香。一種觀賞性植物,它的莖長似蔓,須建架供其攀援生長。
譯文
綠葉茂盛,樹蔭下顯得格外清涼,白晝比其它季節(jié)要長,樓臺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風(fēng)輕輕拂動色澤瑩澈的珠簾,而滿架的薔薇散發(fā)出一股清香,整個庭院彌漫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nèi),即樹陰密而且深。《紅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dāng)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因此,“夏日長”是和“綠樹陰濃”含蓄地聯(lián)在一起的,決非泛泛之筆。
第二句“樓臺倒影入池塘”寫人看到池塘內(nèi)的樓臺倒影。“入”字用得極好:夏日午時,晴空驕陽,一片寂靜,池水清澈見底,映在塘中的樓臺倒影,當(dāng)屬十分清晰。這個“入”字就正好寫出了此時樓臺倒影的真實情景。
第三句“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詩的最后一句“滿架薔薇一院香”,又為那幽靜的景致,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詩洋溢著夏日特有的生氣!耙辉合恪,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暗合。
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文章寫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閑之感。
山亭夏日原文翻譯及賞析3
山亭夏日
唐代:高駢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譯文及注釋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qiáng)薇(wēi)一院香。(水晶簾 一作 水精簾)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ǹ晒┯^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綠樹蔥郁濃陰夏日漫長,樓臺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晶簾在抖動微風(fēng)拂起,滿架薔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釋
濃:指樹叢的陰影很濃稠(深)。
水晶簾:是一種質(zhì)地精細而色澤瑩澈的簾。比喻晶瑩華美的簾子。
薔薇:植物名。落葉灌木,莖細長,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狀復(fù)葉,小葉倒卵形或長圓形,花白色或淡紅色,有芳香;ǹ晒┯^賞,果實可以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花。
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夏日風(fēng)光的七言絕句。
“綠樹陰濃夏日長”起得似乎**,但仔細玩味“陰濃”二字,不獨狀樹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時正是夏日午時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樹陰”才能“濃”。這“濃”除有樹陰特別之意外,尚有深淺之“深”意在內(nèi),即樹陰密而且深!都t樓夢》里描寫大觀園夏日中午景象,謂“烈日當(dāng)空,樹陰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給人以夏日長的感覺。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說“日長睡起無情思”,就是寫的這種情趣。
“樓臺倒影入池塘”這里詩人是從視覺寫夏日,寫看到的景觀。詩人看到*靜的池塘倒映著遠近不同的亭臺樓閣的倒影,心情自然怡然舒一爽,于是才寫出如此富于美感的詩句來。“入池塘”的“入”字用得好,他不僅寫出了明凈與清新,也寫出了動感,寫出了池塘容山容水容亭臺樓閣的胸懷,把池塘寫大了。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是詩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兩層意思來說。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瑩透澈;微風(fēng)吹來,水光瀲滟,碧波粼粼。詩人用“水晶簾動”來比喻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個水面猶如一掛水晶做成的簾子,被風(fēng)吹得泛起微波,在蕩漾著的水波下則是隨之晃動的樓臺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觀賞景致的詩人先看見的是池水波動,然后才感覺到起風(fēng)了。夏日的微風(fēng)是不會讓人一下子感覺出來的,此時看到水波才會覺著,所以說“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如果先寫“微風(fēng)起”,而后再寫“水晶簾動”,那就味同嚼蠟了。
“滿架薔薇一院香”中詩人又從嗅覺角度來寫夏日。正當(dāng)詩人陶醉于這夏日美景的時候,忽然飄來一陣花香,香氣沁人心脾,詩人精神為之一振。那薔薇不是詩人看到的,詩人也未必知道庭院里還有薔薇滿架,而是那醉人的`芳一香提醒了詩人。在這盛夏驕陽下的山亭的幽靜清新的景致之中,又加上“滿架薔薇”,增添了鮮艷的色*彩,充滿了醉人的芳一香,使作品洋溢出夏日特有的靈動與生機。另外,“一院香”,又與上句“微風(fēng)起”不無關(guān)聯(lián),若沒有微風(fēng),薔薇花香就不會飄過來,詩人自然就不知道還有“滿架薔薇”。
詩寫夏日風(fēng)光,用近似繪畫的手法:綠樹陰濃,樓臺倒影,池塘水波,滿架薔薇,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麗、情調(diào)清和的圖畫。這一切都是由詩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繪下來的。山亭和詩人雖然沒有在詩中出現(xiàn),然而當(dāng)人在欣賞這首詩時,卻仿佛看到了那個山亭和那位悠閑自在的詩人。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5)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夏日題老將林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夏日題老將林亭
朝代:唐代
作者:張蠙
原文:
百戰(zhàn)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
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
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
譯文:
經(jīng)過百戰(zhàn)后老將軍反而喜歡安靜,官宦人家逐漸成為與世無爭的仙人。
細雨中的墻頭上垂下了細細的青草,風(fēng)刮過的水面上聚集了一些落花。
放下井轆轤取上冷水冰著酒,開打籠子**的鸚鵡報告主人煮茶待客。
有幾個在凌煙閣上掛畫像的人,不是在邊塞沙漠中交鋒征戰(zhàn)出來的?
鑒賞:
據(jù)新舊《五代史》載,前蜀**王建晚年多內(nèi)寵,及病危,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密謀“盡去建故將”!冻啥伎h志》亦載:王建晚年,“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后主王衍即位后,其舊勛故老,皆棄而不任。由此看來,詩中“老將”的退隱是有其**原因的。
首聯(lián)“百戰(zhàn)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概括點出老將心境的寂寞及其門第的冷落。一個“翻”字,甚妙。老將有別于隱士,不應(yīng)“愛靜”,卻“翻愛靜”;“侯門”與仙人的洞府有異,不應(yīng)相似,偏“漸欲似”,這就把這位老將不同于一般的性格揭示出來。
頷聯(lián)、頸聯(lián)四句,作了具體刻畫!皦︻^雨細垂纖草”,“侯門”的圍墻,經(jīng)斜風(fēng)細雨侵蝕,無人問津,年久失修,已是“纖草”叢生,斑駁陸離。狀“纖草”著一“垂”字,見毫無生氣的樣子,荒涼冷落之意,自在言外!八骘L(fēng)回聚落花”,寫園內(nèi)湖面上,陣陣輕微的旋風(fēng),打著圈兒,把那零零落落浮在水面上的花瓣,卷聚在一起。這里只用了七個字,卻勾畫出一幅風(fēng)自吹拂、花自飄零、湖面凄清、寂寞蕭條的景象。園林冷落如許,主人心境可知。這是詩人寓情于物之筆。
“井放轆轤閑浸酒”,轆轤是汲取井水的裝置。老將取井水之涼,使酒清涼爽口,寫其閑適生活。“籠開鸚鵡報煎茶”,打開鸚鵡籠子,任其**往來,好讓它在有客光臨時報告主人,督請煎茶待客。這兩句從側(cè)面借助物情來反映人情,不僅使畫面的形象鮮明生動,構(gòu)成一個清幽深邃的意境,而且深刻細膩地揭示出老將的生活情趣和精神狀態(tài),手法相當(dāng)高明。
尾聯(lián)“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用反詰的句式對老將進行規(guī)勸與慰勉,揭出詩的主旨!傲锜熼w”指唐太宗為表彰功臣,繪其畫像于凌煙閣上事。據(jù)《新五代史》載:蜀王建五年曾起壽昌殿于龍興宮,“畫建像于壁”,并且還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這兩句是說:在凌煙閣畫像留名的人,又有誰不曾在戰(zhàn)場上立過功呢?功勞是不可抹煞的.,感到寂寞與蕭條是大可不必的。
這詩在藝術(shù)上也很有特色。前六句鋪寫老將寂寞閑適的“仙家”生活,后二句筆鋒一轉(zhuǎn),點明旨意,文勢波瀾曲折。本來,以“百戰(zhàn)”之功贏得封侯的老將,在詩人看來更應(yīng)竭力報國。可“功成”反愛起“靜”來,這是出人意外的;“靜”且不說,還愈來愈欲“似仙家”,一點世事也不關(guān)心了;不唯如此,竟連自己居住的園林也懶得去經(jīng)營修葺了。鋪寫老將的消沉,一層比一層深入,反過來證明規(guī)勸老將的理由越來越充分。如果說,前者是“畫龍”,那么后者就是“點睛”;二者相輔相成,既對立又**,使詩歌的“理”,在情景交融的畫面中表現(xiàn)出來,規(guī)勸之旨,體現(xiàn)于詩情畫意之中。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擴展6)
——江雪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江雪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江雪
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升華: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nèi)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注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道德。2.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3.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4.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5.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6.孤:孤零零。7. 舟:小船。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9.獨:獨自。10。釣:釣魚。
賞析: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dāng)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dāng)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dāng)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江雪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題寒江釣雪圖
近現(xiàn)代:釋敬安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
譯文: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漁翁在板橋以東垂釣,紛飛的大雪堆積在蓑衣上,感覺格外嚴寒。
江寒水不流,魚嚼梅花影。
江面水已結(jié)冰不再流動,水面下的魚兒藏在梅花的倒影中,好像在嚼著梅花玩兒。
注釋: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
江寒水不流,魚嚼(jiáo)梅花影。
嚼:咀嚼。
賞析:
《題寒江釣雪圖》是近代愛國詩僧釋敬安的.一首五絕,題寫在《寒江釣雪圖》上。
垂釣板橋東,雪壓蓑衣冷”,直接交代漁翁垂釣的地點及外界的環(huán)境。“板橋”是柳詩中沒有出現(xiàn)的意象,它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溫庭筠的“人跡板橋霜”,為畫面增加了幾分寒意。次句“雪壓蓑衣冷”是漁翁形象的勾畫,他身著冰冷的蓑衣,不知何時,蓑衣上已積了厚厚的雪。
第三句承“冷”字再遞進一層,“水不流”說明“江寒”已達結(jié)冰地步,所詠垂釣為冰釣無疑。這三句均未正面寫到釣者,而釣者冒雪垂釣的執(zhí)著神態(tài),卻已從各個側(cè)面烘托出來,氣氛顯然不像柳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樣孤寂壓抑。結(jié)句“魚嚼梅花影”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著此一筆,全詩皆活,于嚴寒中透出生機、冷峻中透出禪味,神韻頓出,妙趣橫生。此句從查慎行《題王文選浣花溪釣圖小照》詩中“忽動綠玻璃,游魚嚼花影”點化而來,與前三句接隼無痕,使寒江、飛雪、蓑衣、游魚、梅影等種種形象渾然一體,把“釣雪”的意境升華到人與自然**相處的全新境界,給人以回味無窮的感受。
江雪原文翻譯及賞析3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dāng)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dāng)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dāng)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