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案例
教育故事案例
教育故事案例(一):
尊重學生的人格
有位老師在學生時代以前犯過一次“不可饒恕”的錯誤。參加工作后寫了一篇名為《老師,我銘記您的寬容》的感人肺腑的文章:
念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是一個很不顯眼的小女孩,老師和同學們很少有人注意我。那時,成績平平的我好想有個機會能一鳴驚人。期末考試到了。下午,我無意問發(fā)現(xiàn)班主任把已印制好的期末語文試卷帶進教室后面的辦公室。“如果能實現(xiàn)得到一張考試的試卷,我將能讓老師和同學們對我刮目相看!”這想法不僅僅使我耳熱心跳。
黃昏時,校園里靜悄悄的?晌易咴谛@里卻不像平時那么自然,總覺得有很多眼睛在看著我。推門進去的一瞬間,我的心開始猛地撞擊我的胸膛。我笨手笨腳地打開辦公室的窗戶,跳進去時地板被踩得很響,我蹲在那憋住氣一動也不敢動。良久,發(fā)現(xiàn)無異常狀況,我才開始找試卷。
“篤篤,篤篤……”這時有人敲門。這敲門聲無異于平地響起一陣炸雷。我無處可逃,又無法應對接下來將要發(fā)生的一切。驚慌失措的我只好徒勞地用雙手抱住腦袋,鉆到桌子下面的角落里,都誠一團。那持續(xù)的越來越急的敲門聲像把拋向我的利劍,折磨著我本來已不堪一擊的神經。
敲門聲最后停了,同時,我的恐懼也到達了極點,因為那人一從窗戶爬了進來,并很快地拉亮了電燈。我絕望了,哆哆嗦嗦地站起來,依然用雙手緊緊地把臉藏起來頑強地守護著自己最后的一點可憐的自尊。那人一向持續(xù)沉默,并沒有像預先想象的那樣走過來拉下我的手,看清我的面目。不知過了多久,我漸漸平靜下來,那人才開始說話。
“小姑娘,你在這學校念書?”我點點頭。從他的聲音,我聽出是教我們美術的男老師。他是一位上課生動幽默的極其年輕的教師。他就住在樓下,必須是聽到了那重重的一跳,才跑上來瞧的。
“你不要露出你的臉,也不要說話。你回答我的問題用點頭或搖頭就行。你來那里是想找一件你想要的東西嗎?”我點點頭。“這東西屬于你嗎?”我搖搖頭。“不屬于我們的東西不管他價值如何,我們都不就應拿走,對不對?”我又點點頭。“記住我的話,你走吧,小姑娘,明天你上學的時候,依然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我緩緩地走出門去,感覺到背上溫暖的目光。我禁不住眼淚奪眶而出。是感激?是悔恨?還是兼而有之?
事過時遷,星移斗轉。多年前那個想一鳴驚人而去偷看試卷的女孩,此刻已回到母校“為人師表,傳道授業(yè)”了,每當獨坐窗前,想起當年把我那一不留意摔碎在地上的自尊心輕輕捧起,又溫柔地交給我的那位上課生動幽默的美術老師時,我總是一如既往地被感動著,感動著。
蘇霍姆林斯基以前說:“教師的每一次尊重與寬容,都會使學生終身難忘,都會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師從來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是經常激發(fā)他要做一個好學生的愿望。”也有人指出:“孩子的自尊心如同早晨樹葉上的露珠,輕輕一抖,他就會滑落。”孩子雖然是單純的,但是他們也是有思想、有個性和有自尊的人。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行為中,務必注意自己的言語行為,因為有時一個不恰當?shù)男袨,甚至一句不十分恰當(shù)脑捳Z都會給他們帶來極大的傷害,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上述案例中,應對一位不留意犯錯誤的小學生,這位美術教師即讓學生明辨了是非,又尊重了學生的人格,表現(xiàn)出了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良好修養(yǎng)和高超的教育藝術。
教育故事案例(二):
教育是真誠的體現(xiàn)
一位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做賀卡并寫上誠摯的祝愿,送給自己敬愛的人。一位學生把賀卡送給老師,老師滿臉笑容地說:“你的賀卡做得太好了!我必須珍藏這份禮物。”但是幾天以后,這位學生在垃圾堆里發(fā)現(xiàn)了他送給老師的賀卡。這位學生氣憤地說:“我再也不相信這個老師了!”
這位老師丟棄的不僅僅僅是一張賀卡,同時還丟棄了作為教師的一份真誠。當老師丟棄了真誠,也就丟棄了學生的崇敬和熱愛;當學生開始懷疑自己的老師,也就開始懷疑這個世界的完美和誠信。這僅是個例,沒有普遍性。但課堂上老師跟學生來假的并不少見:有的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選取學習資料,在老師的“引導”下,選來選去還是選到老師既定的資料上。有的老師讓學生“質疑問難”,但又期望學生的問題“正中下懷”,于是有的學生總是揣摩老師的心思:“提什么問題才能合老師的意?”有的老師表揚學生時信口開河并不是真心話,說某同學你真了不起,長大準能成為文學家;某同學這么聰明,將來當個科學家沒問題……這樣的教學談不上真誠,更缺乏真心。
教育故事案例(三):
“興趣和好奇心”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潛力的動力
案例1:世界“汽車之父”福特的傳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出生于一個小農場主家庭的福特從小對擺弄機械有一種超常的興趣,對拆裝家里的鐘表到了如癡如醉瘋狂著迷的地步。他的姐姐說,我們福特家的鐘表“一看到亨利(福特)走過來就渾身發(fā)抖。”福特從小就好奇心極強,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看到柴爐上煮開水的茶壺在“哧哧哧”冒著熱氣,他便塞住壺口,結果水壺炸開,險些釀成傷害事故。他在學校里制作了一個蒸汽渦輪,結果把學校的墻壁都撞了一個很大的洞。然而,正是良好的家庭和學校氛圍—一種真正學習化的氛圍,成就了這個世界天才。
案例2:《文匯報》有這樣一則報道:上海一重點中學高材生,他能解數(shù)學難題,思路和程序都正確,但因不喜歡繁瑣的演算,總是小錯不斷,高考以幾分之差被拒之門外。家里將其送到西方一所著名大學學習,老師總是被這個學生無窮無盡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還常常讓全班同學為他鼓掌。第二年這個學生成了這所著名大學的校長助理。
回顧我們以往的教育,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惟師”、“惟書”的現(xiàn)象比較嚴重。個性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宰一切,包攬一切,不允許學生越雷池一步,學生若有獨辟蹊徑或有了奇思妙想,似乎就是大逆不道。這樣嚴重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壓抑了個性的發(fā)展。
美國前任總統(tǒng)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以前這樣評價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能夠為群眾帶給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過分地強調了每個人樣樣都好,樣樣都統(tǒng)一,從小就把他們訓練得十分馴服,從小就灌輸讓他們聽大人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那樣‘離經叛道’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樣就只能培養(yǎng)出守業(yè)型的人才。”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的積弊和悲哀。
上述第一個案例中的福特如果出生在只明白死讀教材、死摳題目和答案的當代中國的家庭和學校,早被稱為“調皮大王”,甚至會遭到“群起而攻之”的厄運。那么,這位天才也就會被扼殺在搖籃里了;從第二個案例能夠看出,西方的教育注重激發(fā)學生產生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卻將多樣化的思維統(tǒng)一到人云亦云的標準上來,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不出錯、不越雷池的平庸人。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差距嗎?
無數(shù)事實證明,分數(shù)并不完全代表一個人的素質。江蘇省教科院的魏所康先生進行過一次很好的調查,在100名諾貝爾獎得主中,中小學成績中等的占45%,有6人竟在中小學時學業(yè)很差,如愛因斯坦。該調查顯示,創(chuàng)新潛力與家庭出身、經濟條件、中小學成績都有關系,但都不是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是“興趣和好奇心”。愛因斯坦也有過一段發(fā)人深思的話:“僅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透過專業(yè)教育,學生能夠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形式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情那是最基本的。”
教育故事案例(四):
創(chuàng)造力來自于興趣和好奇心
一百多年以前一名調皮的小學生叫約翰·詹姆期·麥克勞德,出于好奇殺了一只狗,想看看狗的內臟,這只狗是校長家的寵物。校長明白此事后開始很惱火,簡直無法無天,連我家的狗都敢偷殺,還有什么不敢做的?萬一被狗咬了又怎樣辦?繼而一想,小學生殺狗看內臟,想法新奇,做法勇敢,人才難得。于是批評加鼓勵并罰他畫了兩幅畫:一幅人體骨骼圖和一幅人體血液循環(huán)圖。之后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發(fā)憤鉆研生物解剖,成為著名的解剖學家。他和醫(yī)學家班廷一齊發(fā)明了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因此獲得了1923年諾貝爾醫(yī)學生理獎。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什么都感興趣,這是他們創(chuàng)新的萌動,這時作為大人要保護他們這種品質。如果當年校長不注意保護麥克勞德的“好奇心”,一怒之下打了他,也許會摧殘了這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教育故事案例(五):
教育是美麗的,更是快樂的
唐代慧宗禪師酷愛蘭花。一次,因要外出弘法講經,行前吩咐弟子定要看護好寺中的數(shù)十盆蘭花。弟子們崇敬禪師,殷勤有加。一天狂風大作,暴雨如注,由于一時疏忽,弟子當晚將蘭花遺忘在戶外。第三天清晨,望著一片狼藉中憔悴不堪的蘭花,大家懊惱不已。幾天后慧宗回寺,眾弟子惴惴不安,準備受罰,禪師得知原委后,卻一如平常地泰然自若,平靜安詳?shù)貙Φ茏诱f:“當初,我不是為了生氣而種蘭花的。”
慧宗禪師的快樂胸懷令人嘆服!
再看看當前交談中的許多教師,常常因學生頑皮而大發(fā)雷霆,經常因學生作業(yè)潦草而怒氣沖沖,時常因學生聽講不專注而大聲怒呵……甚至有的老師感言,怒氣伴隨著自己教學的每一天。而教育名家陶行知看到頑皮打鬧的學生不僅僅沒大發(fā)雷霆,反而獎勵“四塊糖”,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的精彩一頁;巴爾扎克的老師卻將巴爾扎克潦草的作業(yè)珍藏了30年,在巴爾扎克成名自滿時又教育了自己的學生,使巴爾扎克成為聞名世界的大作家;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華應龍常同聽講不認真的學生親切握手,激勵學生一步一步邁向真知的殿堂。
教育是美麗的,更是快樂的。
教育故事案例(六):
給過失的學生搭個“梯子”
山西通寶育杰學校詹文齡校長講述過她當教師時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一次收學費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悄悄拿走了她放在一旁的三元錢。她看到了是誰,但沒有聲張。上課時,她說是他粗心多找了一位學生三元錢,期望這位學生把多找的錢還給她。一天過去了,沒有動靜。晚上,他翻來覆去不能能入睡,三元錢不能算多,但是性質非同小可,如不及時教育,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第二天,她悄悄把這個學生叫到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錢是多找給你了,你說是不是?”這位學生看看老師溫和而又帶著幾分嚴峻的面容,低著頭紅著臉說:“是的。”并且把三元錢交給了老師。
詹校長說,當時她并沒有強調錢是學生悄悄拿走的,更沒有說錢是學生“偷走的”。學生也沒有聲明錢不是老師多找的,而是自己悄悄拿走的。
這個學生小學畢業(yè)生了中學,又讀了中專,一向到參加工作后,每逢過年過節(jié),總是要看望他的詹老師。
這是十分高明的教育藝術。老師沒有因為三元錢這件小事而姑息遷就學生,也沒有因為教育學生而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既沒有“頂牛”,也沒有因為交回了三元錢而怨恨老師。學生低下的頭、漲紅的臉說明他對過失的悔悟。師生之間就是這樣心照不宣,誰也沒有捅破中間像片薄紙似的“矛盾”。老師到達了目的——教育學生;學生受到了教育——悔悟過失。
學生也是人,他們有他們的人格尊嚴,尤其在伙伴面前,他們的人格尊嚴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所以教師在批評、幫忙那些有過失行為的學生時,更就應頭腦冷靜,講究藝術。其中有一點最重要,那就是批評要個別進行,要給學生留有面子,搭個“梯子”,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自己教育自己。
教育故事案例(七):
一、學生狀況簡單介紹
姓名:劉恒泉
性別:男
年齡:十三歲
六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xiàn)
1、學習擁有必須的主動性。能完成作業(yè)。
2、性格倔強、固執(zhí)。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后果,缺乏自制力,職責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個性受不了別人說它,哪怕是一點點小小的冤枉。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這位同學今年十三歲了,家里人教育一向都是用打罵的方式,包括他爸爸對待他媽媽也是如此,使他養(yǎng)成了固執(zhí)、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做了錯事,不理解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xiàn)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他的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于他在如此家庭背景里長大,種種狀況都情有可原,還是得用愛心去融化,用理智去澆灌。
2、在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愿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fā)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xiàn)情緒不穩(wěn)定現(xiàn)象。
五、采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忙,他是會有改變的。
2.他犯錯誤,他不能冷靜,教師就應絕對地冷靜。每次對于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忙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松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讓它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愛。
3.以強項來淡化弱項,早就發(fā)現(xiàn),他對于勞動還是能實實在在地干好,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
4、他對于受一些小冤枉最不能忍受,不能小事化無,這一點也需要老師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能夠給他講一些寬容的小故事,讀讀關于寬容的名言,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結合他本人的事例來感受風平浪靜,海闊天空的完美感覺。講講生氣對于身體,心理的傷害。
5、讓它感受到同學們對他的愛,感受到群眾成員就像家人一樣,有些小摩擦很正常,但是不能讓小摩擦影響了感情。
六、教育效果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過一學期的了解及教育,這位同學有了必須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wěn)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此刻他對老師信任了,他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wěn)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
教育故事案例(八):
案例:
作為一個新畢業(yè)的老師,作為一個第一次接班的班主任,作為對教育教學實踐還是一張白紙的我,應對著一群活潑、天真、可愛的孩子,我這個新教師真的有些手足無措了。
個性是他——一個叫關相杰的孩子,開始的時候,每每想到他我就會頭疼。上課的時候,我從沒見他看過我,每次叫他讀課文,他都會找不到地方,我不明白他在下面做什么,他的座位總是有那么多的紙屑,他的書桌總是會不停地增添一道道筆痕,似乎無窮又無盡。他的作業(yè)永遠都是做不完,他的字跡總是那么凌亂,錯別字多得讓你數(shù)也數(shù)不清。課下他總是會把自己的小手弄得臟兮兮的,站排的時候,他總是站到班級外面,也不會看看有沒有對齊。在學校的走廊里,他曾因為說話、跑跳被值周老師批評過很多次。在他身上我下了很多功夫,批評教育,給他輔導,但是他就是他,不曾改變。也許應對陌生又年輕的我,他的心中也有很多的疑惑吧。
案例分析:
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我想我務必堅持,我要用我的行動告訴他,我很看好他。課上,當他不看我的時候,我會用語言提醒,當他
又走神專注于自己的小世界的時候,我會走到他面前,輕輕地幫他把書扶正,用善意且略帶責怪的眼神看著他,當他把書端正坐好后,我就會及時表揚他。課下,我會耐心地幫他輔導他沒有記住的知識,幾乎每一天我都會對他說:“在老師心中,你十分的聰明,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你能夠做到很好的,相信我。”他很詫異地看著我,說:“老師,我基礎很差。”“傻孩子,基礎差沒有關系,你這么小,一切都來得及,而且老師會盡心盡力地幫你”我很肯定地對他說。之后,他主動告訴我,其實他也想做個認真聽講的好孩子,他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老是走神,也不明白自己在想什么。他還說,爸爸媽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奶奶照顧他,奶奶不認識字,所以無法輔導他作業(yè)。他期望我?guī)蛶退。聽他說到那里,我真的很內疚,身為一個班主任,卻沒有做到一開始就試著去了解他呢。從此,我們兩個定下一個約定,他先試著每一天提醒自己專心聽課20分鐘,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一點點增多。我也會在課下幫他輔導,我也會每一天都關注、關心他的一切。
就這樣我們倆共同努力著,最后他在一次考試中及格了。我在班級隆重地表揚了他,他的臉上也露出了些許自信。之后的一次月考中,他考了81分,我十分欣慰,也很欽佩他的潛力,我給他頒發(fā)了我個性為他做的“最佳進步獎”證書。還獎勵了一個筆記本給他,我在首頁寫下了許多鼓勵他的話,我看著他每一天都會把日記本捧在手上看好久。漸漸地他的紀律方面也好了很多。
在學校舉辦教學大賽之前,我找到他,告訴他,我要講公開課,需要他幫忙,并告訴他,要讀熟課文,因為我會叫他讀課文。在那堂
課上,他的課文讀得十分通順流暢,并且主動舉手回答了好幾個問題,更讓我驚喜的是,他答對了大家都沒有說準確的問題。此刻他的字寫得比以前漂亮多了,而且明白自己學習了。雖然有時他還會很調皮,但是我明白他在進步,而且我也會一向堅持去關注他。我不明白我能為他做多少,只期望他能夠越來越優(yōu)秀。
奉獻愛心,增其自信。
沒有愛能夠做好班主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
搞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一顆赤誠愛心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點燃一顆顆純潔的靈魂。每個學生身上都有優(yōu)缺點,學困生也并非一無是處,對于學生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哪怕很微弱的閃光點,很微小的進步,我們教師要及時加予引導肯定,盡量挖掘其閃光點,使他們產生欣慰、幸福的內心體驗,增強榮譽感、自信心、提高學習的興趣與內在的動力。當一個孩子對學習有了興趣與動力,他的提高就變得簡單、容易多了。
耐心教育,構成習慣。大教育家培根說“無論何人,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靈魂。”
作為班主任的我們更就應有耐心去開導學生,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多給學生改過自新的機會,循循善誘的指導他們,讓學生從根本上去改正錯誤。其實很多的教育方法大家都會,但教育卻屢屢失敗,原因就是你沒有耐心。有句成語叫“功虧一簣”就是這個道理。有時
學生在你的教育下,就差一點點就完全改變,但你沒有堅持,結果你輸了,但學生有可能因為你會輸?shù)粢惠呑。因此,有時并不是你不會教育,而只是缺少一點耐心。
教學工作,可謂是酸甜苦辣樣樣滋味皆在其中。工作不可能盡善盡美,但需盡心盡職。我總想,只要每個教師能夠以愛心、耐心去應對工作、應對學生,就“沒有過不去的關”,“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教育故事案例(九):
堵不如疏
案例1:一天上課時,老師發(fā)現(xiàn)許多同學的課桌上寫了不少字,有自編的,有摘錄名人的。資料多是健康的,但也有極少是消極的。有的同學寫一句還不夠,寫了好多句。
看到這些,教師既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他們崇拜名人,內心蘊藏著用心向上的激情。生氣的是他們在課桌上胡寫亂畫,有失禮貌。
教師說了自己的看法后,便向同學們提出以下推薦:凡事喜歡課桌文化的學生,今后能夠用64開的白紙,寫上自己喜歡的話,貼在課桌的右上角。每一個月,全班同學開展一次評比,采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就資料、形式、書寫三個方面,評出全班最優(yōu)秀的課桌文化。
一星期以后再上課,發(fā)現(xiàn)同學按教師的推薦做了,而且是全班同學都參與了。教師認真地看了同學們的“座右銘”,真叫人激動,資料健康,書寫工整,每一張小紙片上都閃耀著一個偉大的哲理,蘊藏著同學們一份向上的激情。
案例2:有一位高中生早戀了班主任老師看眼里,急在心上,思考著怎樣幫忙這位女生走出誤區(qū)。有一天,王老師叫這位女生幫忙整理辦公室,隨手拿出一個生杏子給女生,女生咬了一口皺著眉頭說:“又酸又澀”。之后王老師又遞給女生一個熟杏子,說:“嘗嘗這個,看看味道如何?”女生說:“又香又甜”。王老師見時機成熟,于是問女生:“為什么同樣是杏子,可味道卻大不相同?”女生說:“生杏子還沒成熟,所以不好吃,只有成熟的杏子才好吃。”王老師接過話題說:“談戀愛和吃杏子是一樣的道理,中學生還沒有生長成熟,此時若談戀愛,就如同吃生杏子一般,只能又苦又澀;只有到成熟后再去品嘗,才會香甜可口,無比幸福。”女生若有所悟地點點頭,漸漸地從早戀的泥潭中走了出來。
大禹治水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那就是堵不如疏。以往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出現(xiàn)上述案例中的狀況,多是一頓劈頭蓋臉地批評。這樣做,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而且還會傷及他們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中小學生好奇心強,情緒容易激動,對于他們崇敬的人和事,往往要透過各種各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案例1中的“課桌文化”就是他們內心激情的一種表現(xiàn)。對于類似的心理現(xiàn)象,既不能壓抑,也不能禁止,而就應因勢利導,使他們走向正確的軌道,為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激情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在表現(xiàn)自己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得到提高。
針對學生有早戀的問題,教師更要慎重處理。以往多數(shù)教師發(fā)現(xiàn)此類現(xiàn)象采取的辦法大多是訓斥或者找家長,這種教育方式不但起不到良好的作用,而且還會損傷學生的自尊心,甚至對他今后成長起到負面影響。案例2中的教師沒有從正面去處理學生的早戀問題,而是采取“迂回”的辦法。透過“嘗杏子”來例證沒有根基的“感情”是痛苦的。教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可謂高明之至。
教育故事案例(十):
育人,在于心靈的教化
禪宗里有這樣一段故事:徒弟學藝多年,自以為學夠了,出山心切,于是向師父辭行。師父叫徒弟裝一碗石子來,問其滿了沒有,徒弟十分自信答道,滿了。師父抓起一把細沙,摻進石中,沙一點兒沒溢出來。徒弟以為這回可滿了,師父又抓來一把石灰,輕輕灑下,還是沒有溢出。徒弟想這下無以復加了吧,但是師父又倒下一盅水,滴水未溢,徒弟方有所悟。(選自《給校長的推薦》—101第206頁)
這位師父對徒弟冒然辭行沒有任何說教,沒有任何指責,不瘟不火,機智果斷地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徒弟在愉快、民主的氛圍里意會如何客觀地認識、評價和對待自己,那完美、豐富、和諧的情感,如沐浴禾苗的雨露,又如撫摸蘋果的陽光,蘋果、禾苗于是悄悄生長。這位師傅對徒弟的心理層次有效調節(jié)和心理品質的精心培養(yǎng),對于我們?yōu)槿藥熣,能夠說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教育故事案例(十一):
機智的臺階
一位老禪師在禪院里散步,忽見墻角下有壘起的石頭,他一看就明白這是徒弟違反寺規(guī),趁著禪師沒在家的時候跳出寺院玩樂去了。正在這時,老禪師聽到墻外有腳步聲,明白是徒弟回來了,于是他躬下身體,趴在石頭上讓翻墻的徒弟踩著他的背下了墻頭。徒弟低頭一看,才發(fā)現(xiàn)自己踩著的是師父的脊背,頓時覺得無地自容,后悔不迭,但出乎徒弟意料的是,師父并沒有厲聲責備他,而是拍著他的肩膀平靜地說:“時間不早了,快回去吧!”(教育無痕——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化解矛盾時,老禪師寬容大度的教育機智令人叫絕。同時,我們也對老禪師巧妙設臺階以喚醒徒弟的做法而深感欽佩。
作為教師的我們不也就應給犯錯誤的學生一個臺階嗎?人總是愛面子的,況且人無完人,成人都要犯錯誤,何況學生?馬克思以前說過:“青少年犯錯誤就連上帝都能夠原諒。”教師的冷漠無情就像一把刀,他會傷害學生的尊嚴并讓學生那稚嫩的生命疼痛甚至流血。所以,應對犯錯誤的學生,我們不要用粗暴與野蠻的態(tài)度去批評、懲處,而就應像老禪師一樣,用愛心與智慧給學生一個走出錯誤與尷尬的臺階,用我們滿腔熱情去感化他們,喚起他們的內心的共鳴,燃起他們走向新的期望。
給學生一個機智的臺階,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不僅僅能化解矛盾,讓學生走出尷尬,也可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教育故事案例(十二):
為人師,要言行一致
有一位學生說了一件真實的事:在他剛入學的時候,他的小學教師給他講了好多英雄模范的故事,而且產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有一回,這位學生揀到一截鉛筆頭,興興沖沖地交給教師,不料教師卻板起面孔說:“臟東西,什么破爛都拾,快扔了!”于是他感到受了“騙”,對教師的話從而產生了懷疑,此后處處和老師唱反調,以致思想上走了不少彎路。
教師是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學業(yè)上的導師。古往今來,名人、名家、學者成才,都和他們的老師分不開的。教師自身不僅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懂得教育規(guī)律,而且還務必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教師對學生進行正面的理論“灌輸”,諄諄的說服告誡,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做到這一點一般來說并不難,難的是教師一言一行要像個樣,做到言行一致。這就要求教師每時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而且于細微處下功夫。上述那位教師萬萬沒有想到一句話損傷了自己千辛萬苦換來的教育效果?梢娊處煹臑槿藥煴硎嵌嗝粗匾。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以前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優(yōu)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因此,教師要個性注重主體的能動作用,努力塑造良好的師表形象。
教育故事案例(十三):
學習別人的經驗貴在移植其思想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四快糖果》的故事,早在教育界傳為佳話。故事是這樣的:
當年陶行知人育才學校校長的時候,有一天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就將他制止,并責令他到校長室等陶行知到辦公室,見王友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第一塊糖遞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之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塊糖果給王友:“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知又說:“據我了解,你用你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說明你很有正義感。”陶行知掏出第三塊糖獎給了王友。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又掏出第四快糖果說:“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再獎給你一塊。我的糖果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陶行知先生應對犯錯誤的學生沒有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而是用獎勵塊糖果辦法,欲揚先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個故事為人們稱頌。但是有一位班主任老師也用同樣的辦法獎勵打人的一名學生時,卻遭遇了尷尬。整個教育過程與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十分相似。這位學生承認了錯誤,拿著老師講給的四塊糖果說了聲:“謝謝老師”,轉身跑了。老師為自己學習別人的經驗而獲得了成功感到十分得意。但接下來的一幕(他突然產生了去看看這位學生回到班里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卻讓他大傷自尊:當老師走到教室門口時,只聽這位學生說:“快來看!這是老師給我的糖。”大家紛紛圍了上來,又聽他說:“你們明白老師為什么給我糖嗎?”他買了個關子,然后給繪聲繪色地講了剛才發(fā)生的故事。老師氣壞了,正想沖進去,又聽他大聲說:“我以為是什么好東西呢,幾塊爛水果糖,我才不稀罕呢!”一句話將老師剛才的得意擊了個粉碎怎樣會是這樣的結果?為什么同樣的教育方法,陶先生做了很有效,而如今自己做了卻毫無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原因是這位老師所模仿的經典教育案例會遭到失敗?
首先,教師只是機械地模仿別人的經驗。盡管發(fā)生的事件很相似,模仿的也一樣,但這種模仿只是別人經驗的外在表征,而沒有抓住教育的根本。正如葉圣陶先生以前指出:“學習別人的成功教法當然很必要,但是不宜生搬硬套,要結合自己的具體狀況和學生的具體狀況做適當?shù)淖兺。同一種教法,因為教的人不同,學的人不同,收到的效果可能有很大的不同。”(《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第80頁)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即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學方法,只有在教師加入了自己的個性,對一般的東西加入了自己的,經過深思熟慮以后,它才是有效的。”“學習優(yōu)秀教學經驗,這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給教師的一百條推薦》第114頁和115頁)有人感嘆斯霞老師的課,有人也想復制他的課,可形式是能夠復制的,但其中的“味”是怎樣也復制不出來的,因為這“味”是斯霞老師集幾十年教學智慧于一身,把一生的教學智慧集中在一節(jié)課上。
其次,教師忽略了時代的不同,忽略了教育對象與環(huán)境的差異。雖然故事發(fā)生很相似,但時代不同,教師不加思索和研究,依樣畫葫蘆,生搬硬套,結果肯定失敗。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齊白石先生的忠告:“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教育故事案例(十四):
教不研則淺
案例1:上海教科院普通研究所的前身——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前期,以前舉辦過三期“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培訓班,,參加這個班的教師被稱為“黃埔一期”。若干年后,當人們在去探訪這些“黃埔一期”的“畢業(yè)生”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他們已經不在“原地”了。幾乎所有的人不是被提拔了,就是被委以新的職務了。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些教師在培訓后,參與了學校教育研究活動,正是研究讓他們變化了。這種變化使他們在同輩人之中顯得更為優(yōu)秀。
案例2:一些基層學校在申報各級各類課題的過程中,學校領導時常表示:“其實課題能否理想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讓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加強學習和經受鍛煉。”當基層學校的各種試驗項目得到驗收并獲得種類成果獎時,很多校長都表示,學校獲得科研成果獎不是目的,目的是學校里的一批教師透過這樣的研究活動獲得了極大的進步和快速成長。因此,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研究室培養(yǎng)教師的最好方式;成長才是最大的成果。
透過這些案例,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凡是有較強研究意識的教師,與其他教師相比,他們成長的速度更快,職業(yè)境界更高。反之,只能是一位平庸的教師,或者充其量算是一位認真工作的教師,算不上學生的導師,教育藝術的大師。
有位特級教師以前指出:“教不研則淺,研不教則空。”研究是一種意識、態(tài)度,不是簡單的方法,是教師主體意識、主體精神、社會職責感的重要體現(xiàn)。它是一種自覺的教育精神,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
現(xiàn)實教育教學中來看,多數(shù)教師認為研究只是專家或者教研人員的事,高不可攀,與己無關。于是天天走進課堂,卻沒有對教學進行深度的理解和探索;天天應對學生,卻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天天應對教材,卻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和設計課堂教學;天天應對困惑,卻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去思考和解決。正因為這樣,教師的教學變成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機械勞動。
從教師自身成長來看,研究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透過研究使他們不再滿足于知識的傳聲筒與教材的揚聲器,而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理性的有思想,有見解,有獨立決定和決策潛力的人,時時關注學科發(fā)展的動態(tài),處處搜集著教學反饋的信息,并高屋建瓴地進行研究。把教室當作最好的天然實驗室,把學生當作最好的試驗和作者,教學與研究成為自己職業(yè)生命的兩條腿,反思與研究成為自己一種專業(yè)的生活方式和職業(yè)發(fā)展的內在需要。
從教育教學改革來看,教師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夠使課程、教學與教師真正融為一體。只有教師基于研究的教學,才能真正實施新課程。沒有教師自主的專業(yè)研究,就沒有自下而上的課程改革。
教育故事案例(十五):
磨刀不誤砍柴工
有一位伐木工人,工作十分賣力。第一天,他看了18棵樹,老板表揚了他。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勁,但是只砍了15棵,老板還是表揚了他。第三天,他加倍努力,結果卻僅僅砍了12棵。這位伐木工人覺得很慚愧,跑道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力氣好像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是什么時候磨斧子的?”“磨斧子?”工人很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磨刀不誤砍柴工。”只砍樹,而不磨刀或者顧不得磨刀,就是你即使有一身的蠻勁,效率也會越來越低。其實,教育也是這樣。我們每一天都在“砍樹”——備課、上課、輔導、談心、改作業(yè),還得應付上級各種檢查。我們很敬業(yè),很付出,可常常感到學生越來越難教,為什么呢?我們就應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多長時間沒有磨斧子了?”我們認為:一位教師的成長,除了要有用心的工作態(tài)度和高度的職責心外,還得注意科學、合理的工作方式。其中讀書、反思、研究和寫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方式。一方面,如果一個教師沒有在書海里摸爬滾打一番的功夫,成不了優(yōu)秀教師。我們的古人曾指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一個人沒有廣泛閱讀,行萬里路,但是是一名腳夫;讀萬卷書,才能具有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方面,沒有對自己工作有過究根問底的研究過程是不合格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時停止的、貧乏的,在他身上就會明顯地在教育教學反映出來。教師不尊重‘思想’,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然而,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地不愿意思考。”“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
教育故事案例(十六):
教師勞動的特點之一——創(chuàng)造性
有一次支玉恒老師要上一節(jié)作文公開課——《搞笑的活動》。上課前,支老師在教室外拾到了一張廢報紙,從上面看到了一篇文章,討論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校服的事。支老師一下產生了靈感:為什么不讓學生自己設計校服呢?讓孩子自由討論設計思路,各顯神通撰寫設計方案、產品說明書,再配上設計圖樣,這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于是他放下了原先的教學設計,臨時改上《創(chuàng)意校服》。這節(jié)課,學生討論熱烈,發(fā)言用心,氣氛活躍,習作效果十分好。2004年4月,支老師應邀到浙江象山石浦鎮(zhèn)上公開課。很多老師期望聽他上《創(chuàng)意的校服》,他自己原先也準備上這一課。但是,當支老師乘車踏上石浦港的一剎那,他立刻被眼前那碧海藍天、千帆競發(fā)的景象所震撼。于是,一個沖動產生了:學生每一天生活在這樣美麗的環(huán)境中,必須有他們自己獨特的感受。于是,支老師臨時把這天的習作改成《石浦之歌》。果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講述了他們生活在海港邊很多動人的故事。當一個女孩講述到爸爸出海打魚,家人等待的焦急情緒時,竟情不自禁地哭了。
這種既富有創(chuàng)意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猶如清風拂面,讓人耳目一新。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學資料和現(xiàn)實生活水乳交融,和學生的情感需要水乳交融,語文學習因此而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孩子們探索表達的欲望被充分激發(fā)和調動起來了,原本令孩子頭痛的習作變得十分簡單和搞笑,主動學習、主動表達成為尋常的風景。當然,支老師改變教學設計,絕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建立在他廣泛閱讀所構成的深厚知識基礎上,建立在對孩子學習心理的深刻把握上,建立在他十幾年如一日的學習思考上。沒有這樣的基礎,也就沒有老師的教育機智,沒有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教育故事案例(十七):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水乳交融
案例一:全國特級教師斯霞老師教學《我們愛老師》(一年級)一課中是這樣引導學生讀懂“祖國”一詞的:
師:你們可明白“祖國”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南京。(好多學生笑了,明白祖國不是南京。)
師:不要笑。祖國就是南京嗎?不對!南京是我們祖國的一個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樣。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國?
生: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這個學生對“祖國”理解的比較擴大了一些,但還不對。)
師:噢!祖國就是一個國家的意思。對嗎?
生:不對。ù鹇曋幸灿姓f對的)
師:美國是一個國家,日本是一個國家,我們能說美國、日本是我們的祖國嗎?
生:不能!
師:那么什么叫祖國呢?誰能再說一說?
生: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經一再啟發(fā),學生逐漸理解了。)
師:這位同學講得對,祖國就是我們自己的國家。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個國家叫祖國。(強調一下,使學生加深印象。)
師:那么,我們的祖國叫什么名稱呢?
生: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對了,我們的祖國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大家都熱愛我們的—(故意停一下,讓學生接下去。)
生:(齊聲答)祖國。
斯老師的課例使我們感悟到:語文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斯霞老師的話語如春風細雨滋潤學生心田;斯老師的評價、引導、點撥絲絲入扣,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斯老師抓住“差錯”這一寶貴的教學資源,運用教學機智,及時生成,糾偏匡正;斯老師是在教語文(建立詞的準確概念),是在教思維(層層深入,十分嚴密),也是在教做人(滲透愛國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識傳授、潛力培養(yǎng)、思維訓練、情感熏陶的融合。斯老師這個課例,形象地告訴我們怎樣做才叫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怎樣做才是抓住時機應變、生成;怎樣做才是稱得扎扎實實地教語文。
案例二:全國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在教“聰明”一詞時,是這樣處理的:
老師問:“你們愿意當一個聰明的孩子嗎?”孩子們回答說愿意。老師又問:“那么為什么有的聰明,有的不那么聰明呢?”有的孩子說:“人家生來就聰明,我生來就笨。”“不對。我看你們都能成為聰明的孩子,問題是有些同學沒有很好運用自己身上的‘四件寶’。你們明白‘四件寶’是什么嗎?”孩子們說不明白。“好,那就聽老師告訴你們。第一件寶:‘上面毛,下面毛,中間有顆黑葡萄。’這是什么?”孩子們說是“眼睛”。“對!為什么眼睛是個寶呢?”同學們說眼睛能夠看東西,眼睛十分重要。“那么上課時眼睛就應干什么?”“不能東張西望,要看老師,看黑板,看書。”就這樣,老師用猜謎語的形式又讓孩子們講出了其他三件寶:嘴、耳朵、腦子。在講到腦子時,老師解釋說:“咱們中國人說用腦,就是用心。用心聽講,用心想,就是用腦。”老師又問:“你們都有四件寶嗎?”孩子們回答說都有。“看老師給你們寫出來。這是個大耳朵旁,耳朵出來了;兩眼一瞪(指兩點),眼睛出來了;下面張開你的嘴,嘴出來了;用心記住老師教給你們的功課,心出來了。四件寶,合起來就念‘聰’。但是你要想聰明呢,不能只用一次,你得天天用,月月用,這就是‘明’。這樣你就聰明了。”
霍老師的教學是智慧的,他并不是像有的老師慣用的方法,先讓學分析字形,然后反復書寫記憶,喋喋不休地教育學生如何如何認真學習等,而是把枯燥的學習變得形象生動,學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識。同時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每個人本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出生就具備了成才的潛能,關鍵是怎樣把這種潛能開發(fā)出來。教育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要善于開動腦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在語言文字的學習中,“隨風潛入夜”地溶入了人文關懷。
教育故事案例(十八):
教學要有明確的目標,并巧妙地使“三為目標”有機統(tǒng)一
特級教師黃愛華所上的《數(shù)的整除》有如下的結課片段:
在學生建立了整除的概念后,教師要求學生對具有整除關系的兩個數(shù)會講四句話:如36和9,能夠說36能被9整除,9能整除36,36是9的倍數(shù),9是36的約數(shù)。結課時,開展了“動腦筋出教室”的游戲活動。教師出示數(shù)字卡片,要求學號能被卡片上的數(shù)整除的學生依次走出教室,并要求離場時說出上面四句話中的一句。教師首先出示卡片“2”,再依次出示“3”“5”。大多數(shù)學生按要求一次走出了教室。最后還剩下1、7、11、13、17、19、23等學好的學生。這時,黃老師故意著急地說:“糟糕,我手里只剩下一張卡片了,但在座的同學都務必走出教室呀!請大家想一想,黃老師這張卡片上是什么數(shù),大家才能都走出教室呢?”學生們略作思考,齊聲回答“1”。黃老師高興地點點頭,贊許地對大家說:“對了,你們不只是想到了自己,還能想到了其他同學,真不錯!”
在上面的結課設計中,教師透過設計“動腦筋出教室”的游戲過程,既鞏固了學生學習的新知,又為以后質數(shù)的學習做了巧妙的鋪墊;同時,培養(yǎng)學生關心他人的優(yōu)良品質的德育滲透也自然無痕。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于一體,對于新課程三維一體教學目標的達成,做出了經典的示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