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廣原文,譯文,賞析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1
河廣
誰謂河廣(1)?一葦杭之(2)。誰謂宋遠?跂予望之(4)。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4)。誰謂宋遠?曾不崇朝(5)。
作品注釋
(1)河:黃河。
(2)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3)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4)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5)崇朝:終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作品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支葦筏可飛航。誰說宋國太遙遠?踮起腳跟即在望。
誰說黃河廣又寬?其間難容一小船。誰說宋國太遙遠?趕去尚及吃早餐。
詩歌鑒賞
奇特的夸張,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fā)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所以*古代詩人李白,狀摹北方冬日之飛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如“席”之雪鋪天而降,那是怎樣一種旋轉(zhuǎn)朔風的天地壯觀!若非夸張,不可能有這種驚心動魄的奇境躍現(xiàn)。**一位作家,贊嘆祖國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車杠,也會長出枝葉來!”大地之豐饒,正是借助這匪夷所思的夸張,造出了只有在神話中才可見到的奇跡。那搖曳著綠葉青枝的無數(shù)“車杠”,該帶給人無限的驚奇和狂喜。
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于衛(wèi)國的衛(wèi)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xiàn)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wèi)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xiāng)之作。因為在衛(wèi)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fā)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fā)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fā)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夸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么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fā)“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nèi)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xiāng)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wèi)、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夸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xiàn)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fā)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fā)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夸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xiàn)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xiàn)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fā)問,和奇特夸張的答語構(gòu)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xiāng)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xiàn)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fā)問,問得如一瀉**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夸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延伸解析
這首詩應該是客居衛(wèi)國的宋人表達自己還鄉(xiāng)心情急迫的思鄉(xiāng)詩作。
詩文內(nèi)容簡單,詩義明顯,需要解釋的地方并不多。
大家在欣賞這首詩時一定注意到了它的夸張修辭手法,這是*文學的一種傳統(tǒng)!俺o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官倉老鼠大如斗”、還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些都是*人耳熟能詳?shù)闹娋洹?/p>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閱讀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1)
——河廣原文翻譯及賞析 (薈萃2篇)
河廣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翻譯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支葦筏可飛航。誰說宋國太遙遠?踮起腳跟即在望。
誰說黃河廣又寬?其間難容一小船。誰說宋國太遙遠?趕去尚及吃早餐。
注釋
⑴河:黃河。
⑶葦:用蘆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勤枺╭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⑷曾:乃,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沙绯航K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賞析
奇特的夸張,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fā)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所以*古代詩人李白,狀摹北方冬日之飛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2]”如“席”之雪鋪天而降,那是怎樣一種旋轉(zhuǎn)朔風的天地壯觀!若非夸張,不可能有這種驚心動魄的奇境躍現(xiàn)。**一位作家,贊嘆祖國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車杠,也會長出枝葉來!”大地之豐饒,正是借助這匪夷所思的夸張,造出了只有在神話中才可見到的奇跡。那搖曳著綠葉青枝的無數(shù)“車杠”,該帶給人無限的驚奇和狂喜。
《衛(wèi)風·河廣》之傳誦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張之奇特。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于衛(wèi)國的衛(wèi)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xiàn)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wèi)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xiāng)之作。因為在衛(wèi)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fā)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fā)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fā)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夸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么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fā)“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nèi)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xiāng)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wèi)、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夸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xiàn)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fā)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fā)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夸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xiàn)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xiàn)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fā)問,和奇特夸張的答語構(gòu)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xiāng)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xiàn)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fā)問,問得如一瀉**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夸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河廣原文翻譯及賞析2
河廣原文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譯文
誰說黃河寬又廣?一支葦筏可飛航。誰說宋國太遙遠?踮起腳跟即在望。
誰說黃河廣又寬?其間難容一小船。誰說宋國太遙遠?趕去尚及吃早餐。
注釋
⑴河:黃河。
、侨敚河锰J葦編的筏子。杭:通“航”。
⑶跂(qǐ):古通“企”,踮起腳尖。予:而。
、仍耗,竟;刀:小船。曾不容刀,意為黃河窄,竟容不下一條小船。
、沙绯航K朝,自旦至食時。形容時間之短。
河廣賞析
奇特的夸張,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發(fā)揮令人拍案叫絕的強烈感染效果。
所以*古代詩人李白,狀摹北方冬日之飛雪,便出口呼曰:“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2]”如“席”之雪鋪天而降,那是怎樣一種旋轉(zhuǎn)朔風的天地壯觀!若非夸張,不可能有這種驚心動魄的奇境躍現(xiàn)。**一位作家,贊嘆祖國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一根車杠,也會長出枝葉來!”大地之豐饒,正是借助這匪夷所思的夸張,造出了只有在神話中才可見到的奇跡。那搖曳著綠葉青枝的無數(shù)“車杠”,該帶給人無限的驚奇和狂喜。
《衛(wèi)風·河廣》之傳誦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張之奇特。詩中的主人公,按《毛序》舊說當是歸于衛(wèi)國的衛(wèi)文公之妹宋襄公之母,因為思念兒子,又不可違禮往見,故有是詩之作;現(xiàn)代的研究者多不從此說,而定其為客旅在衛(wèi)的宋人,急于歸返父母之邦的思鄉(xiāng)之作。因為在衛(wèi)與宋國之間,橫亙著壯闊無涯的黃河,詩之開篇即從對黃河的奇特設問發(fā)端——“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發(fā)源于“昆侖”的萬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應天漢”的壯浪奇川。當它從天瀉落,如雷奔行,直闖中原大地之際,更有“覽百川之弘壯”、“紛鴻踴而騰鶩”之勢。對這樣一條大河,發(fā)出否定式的“誰謂河廣”之問,簡直無知得可笑。但是,詩中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問為忤,而且斷然作出了傲視曠古的回答:“一葦杭之!”他竟要駕著一支葦筏,就將這橫無際涯的大河飛越——想像之大膽,因了“一葦”之夸張,而具有了石破天驚之力。
凡有奇特夸張之處,必有超乎尋常的強烈情感為之憑借。詩中的主人公為什么面對黃河,會斷然生發(fā)“一葦杭之”的奇想?那是因為在他的內(nèi)心,此刻正升騰著無可按抑的歸國之情。接著的“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正以急不可耐的思鄉(xiāng)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驚的奇思。為滔滔黃河橫隔的遙遠宋國,居然在踮腳企頸中即可“望”見(那根本不可能),可見主人公的歸國之心,已急切得再無任何障礙所可阻隔。強烈的思情,既然以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縮小了衛(wèi)、宋之間的客觀空間距離;則眼前的小小黃河,則可以靠一葦之筏超越。
所以當詩之第二章,竟又以“誰謂河廣,曾不容刀”的夸張復疊時,讀者便不再感到吃驚或可笑,反倒覺得這“奇跡”出現(xiàn)得完全合乎情理。強烈的感情不僅催發(fā)了作詩者的奇思,也催發(fā)了讀詩者一起去大膽想像:夸張之荒謬已被情感之認同所消解,現(xiàn)實已在奇情、奇思中“變形”。此刻出現(xiàn)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當然已不再是隔絕在黃河這邊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葦”越過“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在所牽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顏了。
以突兀而來的發(fā)問,和奇特夸張的答語構(gòu)成全詩,來抒瀉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鄉(xiāng)奇情,是《河廣》藝術表現(xiàn)上的最大特色。否定式的發(fā)問,問得如一瀉**的黃河怒浪之逆折;石破天驚的夸張,應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巒之聳峙。其間所激蕩排奡著的,便是人類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它不能不令千古讀者為之而動容。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2)
——漢廣原文、譯文及賞析
漢廣原文、譯文及賞析1
漢廣
作者: 無名氏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jīng)·漢廣》古詩配畫: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賞析』
《詩經(jīng)·漢廣》是詩經(jīng)中的10首愛情詩之一,抒發(fā)女主人公對男子的愛戀之情。
一位砍柴的樵夫,路遇一位即將出嫁的女子,頓生愛慕之情。他明知這是不可能如愿以償?shù)膯蜗嗨,便以一首山歌唱出了?nèi)心的失望和痛苦。
這當中很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
愛情總是自私的,并且常常是功利的。男子見到漂亮女子總會動心,女子見到英俊男子也會動情。由動心、動情想到占有、嫁娶婚姻,這便是功利的態(tài)度。再進一步,當?shù)弥约核鶅A慕的人將為或已為別人占用時,便會妒忌,吃醋,甚至采取行動做出蠢事來。
單相思的心境固然可以理解,但如果換個角度,把自己所欣賞的異性對象當作審美對象;擺脫功利的目的和眼光,以欣賞的態(tài)度對待她或他,不也是一種選擇嗎?
單相思的失望和所謂痛苦,實際上是功利欲求遭到否定后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一方在事實上不可能把對方拒為己有,自己的欲求注定了不可能實現(xiàn),在心理上遭受了挫折,于是便以某種方式來作心理上的轉(zhuǎn)移和排遣。
凡胎肉身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很難在兩性關系中完全擺脫功利目的的左右,很難采用一種純粹的、無關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對待另一方。男女雙方,要么是情人、戀人、夫妻,要么是陌生人、仇人、敵人。是私欲使戀愛中的人變得狹隘、自私,甚至心理變態(tài)。這大概也是兩性關系固有的特點?
是的.,誰都不愿去培植不開花、不結(jié)果的植物。耕耘是為了有所收獲。為耕耘之后一無所獲而哀歌,完全值得同情。況且,這種哀歌有時竟會很動人,很偉大。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3)
——漢廣原文、翻譯、賞析
漢廣原文、翻譯、賞析1
漢廣原文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
漢有游女,不可求思。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
之子于歸,言秣其駒。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譯文
南山喬木大又高,樹下不可歇陰涼。
漢江之上有游女,想去追求不可能。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荊條。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她的馬。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柴草叢叢錯雜生,用刀割取那蔞蒿。
姑娘就要出嫁了,趕快喂飽小馬駒。
漢江滔滔寬又廣,想要渡過不可能。
江水悠悠長又長,乘筏渡過不可能。
注釋
、傩菟迹盒菟。休:止息也;思:語氣助詞,沒有實義。
、跐h:指漢水。游女:在漢水岸上出游的女子。
③江:指長江。永:水流很長。
、芊剑憾珊拥哪九。這里指乘筏渡河。
、萋N翹:眾也,秀起之貌。錯薪:雜亂的柴草。
、蕹弘s薪之中尤翹翹者
⑦秣(mò):喂馬。
、嗍V(lóu):草名,即蔞蒿
漢廣賞析
從結(jié)構(gòu)形式上分析,《漢廣》全篇三章,前一章**,后二章疊詠,同《詩經(jīng)》中其他重章疊句的民歌,似無差異。但從藝術意境看,三章層層相聯(lián),自有其詩意的內(nèi)在邏輯?晌龆鵀槎
首先,全詩三章的起興之句,傳神地暗示了作為抒情主人公的青年樵夫,伐木刈薪的勞動過程。方氏由此把《漢廣》詩旨概括為“江干樵唱”,否定其戀情詩的實質(zhì),仍不免迂闊;但見出起興之句暗示了采樵過程,既有文本依據(jù),也是符合勞動經(jīng)驗的。
其次,從結(jié)構(gòu)形式看,首章似**于二、三兩章;而從情感表現(xiàn)看,前后部分緊密相聯(lián),細膩地傳達了抒情主人公由希望到失望、由幻想到幻滅,這一曲折復雜的情感歷程。***有追求,才有失望有失落;但詩篇于此未作明言,對這位青年當年追求思戀的一往深情,讓讀者得之言外。詩篇從失望和無望寫起,首章八句,四曰“不可”,把追求的無望表達得淋漓盡致,不可逆轉(zhuǎn)。一般把首句視為起興;如果換一種讀法,把“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置于首位,那么,“南有喬木,不可休思”便可視為比喻,連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構(gòu)成一組氣勢如潮的博喻;瞻望難及的無限悵惘之情,也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當年苦戀追求,今日瞻望難及。但心不甘、情難拔,于是由現(xiàn)實境界轉(zhuǎn)入幻想境界。三、三兩章一再地描繪了癡情的幻境:有朝“游女”來嫁我,先把馬兒喂喂飽;“游女”有朝來嫁我,喂飽駒兒把車拉。但幻境畢竟是幻境,一旦睜開現(xiàn)實的眼睛,便更深地跌落幻滅的`深淵。他依然癡情而執(zhí)著,但二、三兩章對“漢廣”、“江永”的復唱,已是幻境破滅后的長歌當哭,比之首唱,真有男兒傷心不忍聽之感?傊,詩章前后相對**,情感線索卻歷歷可辨。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
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把《漢廣》的詩境概括為“可見而不可求”。這也就是**浪漫**所謂的“企慕情境”,即表現(xiàn)所渴望所追求的對象在遠方、在對岸,可以眼望心至卻不可以手觸身接,是永遠可以向往但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肚仫L·蒹葭》也是刻劃“企慕情境”的佳作,與《漢廣》比較,則顯得一空靈象征,一具體寫實!遁筝纭啡獩]有具體的事件、場景,連主人是男是女都難以確指,詩人著意渲染一種追求向往而渺茫難即的意緒!稘h廣》則相對要具體寫實得多,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樵夫與游女;有細徽的情感歷程:希望、失望到幻想、幻滅;就連“之子于歸”的主觀幻境和“漢廣江永”的自然景物的描寫都是具體的。不為無見。當然,空靈象征能提供廣闊的想像空間,而具體寫實卻不易作審美的超越。錢鍾書《管錐編》論“企慕情境”這一原型意境,在《詩經(jīng)》中以《秦風·蒹葭》為主,而以《周南·漢廣》為輔,其原因或許就在于此。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4)
——己亥歲·僖宗廣明**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己亥歲·僖宗廣明**原文翻譯及賞析1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翻譯/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請你別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多少士卒生命!
傳說一旦開戰(zhàn)連眾神靈都發(fā)愁,***連年混戰(zhàn)一直不停休。
誰還說滄**是太*沒有禍事,近來江水混著鮮血爭先向東流。
注釋
、偶汉ィ簽樘瀑易谇辏879年)的干支。
、茲蓢悍褐附细鞯,因湖澤星羅棋布,故稱。
、情蕴K:一作“樵漁”。
、葌髀劊阂蛔鳌安ㄩg”。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題下注:“僖宗廣明**(880)。”按“己亥”為廣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此詩大約是在廣明**(880年)追憶前一年時事而作。
賞析/鑒賞
賞析
這組詩載于《全唐詩》卷七百一十七。下面是四川大學文學與**學院教授、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周嘯天先生對組詩第一首的賞析。
“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
安史之亂后,戰(zhàn)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農(nóng)民**,唐**進行窮兇極惡的**,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zhàn)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詩句不直說戰(zhàn)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zhàn)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xiàn)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zhàn)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此時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古代戰(zhàn)爭以取首級之數(shù)計功,戰(zhàn)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這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diào)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封侯”之事,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黃巢**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多”而已。令人聞之發(fā)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diào)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zhàn)功”(張蠙《吊萬人冢》)之句相比,字數(shù)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xiàn)實內(nèi)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zhàn)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肮恰弊謽O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zhì),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己亥歲·僖宗廣明**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
[唐代]曹松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戰(zhàn)云籠罩,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實現(xiàn)。
請別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們可知,一位將領功成名就要**多少士卒生命!
傳說一旦開戰(zhàn)連眾神靈都發(fā)愁,***連年混戰(zhàn)一直不停休。
誰還說滄**是太*沒有禍事,近來江水混著鮮血爭先向東流。
注釋
己亥:為唐僖宗干符六年(879年)的干支。
澤國: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澤星羅棋布,故稱。
樵蘇:一作“樵漁”。
傳聞:一作“波間”。
賞析:
這組詩載于《全唐詩》卷七百一十七!凹汉q”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
安史之亂后,戰(zhàn)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農(nóng)民**,唐**進行窮兇極惡的**,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zhàn)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詩句不直說戰(zhàn)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zhàn)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xiàn)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這兩句首先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征伐不斷,民不聊生的亂世圖。首句中的“澤國”,即指江漢流域。這一句說漢江流域都被畫入了作戰(zhàn)圖,言外之意就是說戰(zhàn)火已經(jīng)從大江以北蔓延到了大江以南。由此,一個到處打仗的亂世就被形象地描繪出來了,然而表達上卻含蓄委婉。次句通過刻畫亂世中百姓的普遍心理,反映他們流離失所,無以為生的情形!伴浴敝复虿瘢疤K”則為割草。在和*的年代,這本是兩種極為艱辛的生計,根本談不上什么快樂。但是如今,它們卻成為百姓心目中的一種理想生活。為什么呢?因為在眼下這樣的亂世,能給以打柴,割草**地活著就已經(jīng)是莫大的幸福了,除此以外,還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這一卑微、渺小的要求,對于百姓來說仍然是一種奢望,當真要讓聞著落淚,見者傷心了。這一句只七個字,描述的事情也極為簡單,但是語意卻幾度轉(zhuǎn)折,不得不讓人佩服詩人的寫作功力。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边@里“封侯”之事,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公元879年(干符六年,即“己亥歲”)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黃巢**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多”而已。令人聞之發(fā)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diào)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zhàn)功”(張蠙《吊萬人!罚┲湎啾,字數(shù)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xiàn)實內(nèi)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zhàn)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骨”字極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zhì),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這組詩以干支為題,以示紀實,明確表明了對現(xiàn)實的批判態(tài)度。全詩概況地寫出了戰(zhàn)爭對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來封建戰(zhàn)爭的實質(zhì),寫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己亥歲·僖宗廣明**原文翻譯及賞析3
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
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傳聞一戰(zhàn)百神愁,*強兵過未休。
誰道滄**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
翻譯/譯文
富饒的水域江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請你別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一將功成要**多少士卒生命!
傳說一旦開戰(zhàn)連眾神靈都發(fā)愁,***連年混戰(zhàn)一直不停休。
誰還說滄**是太*沒有禍事,近來江水混著鮮血爭先向東流。
注釋
、偶汉ィ簽樘瀑易谇辏879年)的干支。
、茲蓢悍褐附细鞯,因湖澤星羅棋布,故稱。
、情蕴K:一作“樵漁”。
、葌髀劊阂蛔鳌安ㄩg”。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題下注:“僖宗廣明**(880)!卑础凹汉ァ睘閺V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879年)的干支,此詩大約是在廣明**(880年)追憶前一年時事而作。
賞析/鑒賞
賞析
這組詩載于《全唐詩》卷七百一十七。下面是四川大學文學與**學院教授、四川詩詞學會理事周嘯天先生對組詩第一首的賞析。
“己亥歲”這個醒目的'詩題,就點明了詩中所寫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
安史之亂后,戰(zhàn)爭先在河北,后來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發(fā)生大規(guī)模農(nóng)民**,唐**進行窮兇極惡的**,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戰(zhàn)場。這就是所謂“澤國江山入戰(zhàn)圖”。詩句不直說戰(zhàn)亂殃及江漢流域(澤國),而只說這一片河山都已繪入戰(zhàn)圖,表達委婉曲折,讓讀者通過一幅“戰(zhàn)圖”,想象到兵荒馬亂、鐵和血的現(xiàn)實,這是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一個成功例子。
隨戰(zhàn)亂而來的是生靈涂炭。打柴為“樵”,割草為“蘇”。樵蘇生計本來艱辛,無樂可言。然而,“寧為太*犬,勿為亂世民”,在流離失所、掙扎于生死線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樂了。只可惜這種樵蘇之樂,此時亦不可復得。用“樂”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尋味。
古代戰(zhàn)爭以取首級之數(shù)計功,戰(zhàn)爭造成了殘酷的殺戮,人民的大量**。這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詩的前兩句雖然筆調(diào)輕描淡寫,字里行間卻有斑斑血淚。這就自然逼出后兩句沉痛的呼告。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封侯”之事,是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歲”)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高駢就以在淮南**黃巢**軍的“功績”,受到封賞,無非“功在**多”而已。令人聞之發(fā)指,言之齒冷。無怪詩人閉目搖手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了。一個“憑”字,意在“請”與“求”之間,語調(diào)比言“請”更軟,意謂:行行好吧,可別提封侯的話啦。詞苦聲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來。
“一將功成萬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詞約而義豐。與“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zhàn)功”(張蠙《吊萬人!罚┲湎啾,字數(shù)減半而意味倍添。它不僅同樣含有“將軍夸寶劍,功在**多”(劉商《行營即事》)的現(xiàn)實內(nèi)容;還更多一層“士卒涂草莽,將軍空爾為”(李白《戰(zhàn)城南》)的意味,即言將軍封侯是用士卒**的高昂代價換取的。其次,一句之中運用了強烈對比手法:“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令人觸目驚心!肮恰弊謽O形象駭目。這里的對比手法和“骨”字的運用,都很接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驚人之句。它們從不同側(cè)面揭示了封建社會歷史的本質(zhì),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詞氣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相形之下更覺字字千鈞。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5)
——愚公移山原文及譯文賞析 (菁選2篇)
愚公移山原文及譯文賞析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原文及譯文賞析2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qū)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庇谑怯薰暑I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河廣原文,譯文,賞析(擴展6)
——河湟舊卒原文賞析及翻譯
河湟舊卒原文賞析及翻譯1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xiāng)。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翻譯/譯文
青年時代就已經(jīng)隨軍參加征討河湟的邊防之戰(zhàn),等到頭發(fā)發(fā)白,邊境安定的時候才返回故鄉(xiāng)。
十萬將士如今生死難還,沒有幾個了。只剩下我吹著邊疆的曲子空對斜陽。
注釋
1、河湟:青海境內(nèi)的二水匯合地區(qū)。河,黃河;湟,湟水。
2、時清:指天下安定,沒有戰(zhàn)爭烽煙。
3、零落:草木凋零,此喻死者甚多,生還者甚少。
4、邊曲:邊地的曲調(diào)。
創(chuàng)作背景
河湟地區(qū)是唐與吐蕃交戰(zhàn)之地,連年交戰(zhàn),使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大中五年(851),張義潮率兵徹底收復河湟地區(qū),詩中老兵即其中一員。此詩寫年老的戍卒在獲準返鄉(xiāng)時,想起覆沒的十萬唐軍,獨自對著殘陽吹起邊曲的凄涼情景。
賞析/鑒賞
前二句寫老兵少時參軍,直至河湟收復后返回故鄉(xiāng)!吧倌觌S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xiāng)!边@兩句總體概括老兵一生經(jīng)歷。少年從軍征,頭白始得歸,老兵把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奉獻給了收復邊地的那場戰(zhàn)爭。用一“討”字,比用“守”、“戍”等字更能表現(xiàn)老兵冒著槍林箭雨東征西討的戰(zhàn)斗生涯。在上百年間,西部大片土地為胡人所據(jù),朝廷為收復失地派兵遣將,征戰(zhàn)不休。詩中以“少年”與“頭白”對舉,足以說明靖邊之戰(zhàn)曠日持久。如果不是因為邊烽已熄,老兵不是棄尸沙場,也要老死邊關,再無生還機會。
后二句寫老兵返鄉(xiāng)后凄涼悲慘的境遇!笆f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边B年征戰(zhàn),十萬同胞,零落已盡,老兵獨得生還,實屬萬幸。然而歸來后的.情形如何呢?“獨吹邊曲向殘陽”一句造境蒼涼,流露出深沉的哀傷。以“獨”字與“十萬”對舉,既反映了廣大人民為戰(zhàn)爭付出的慘重代價,也表現(xiàn)了老兵返鄉(xiāng)后無家可歸的不幸,字里行間,傾注了詩人對老兵的深切同情。詩人另外寫過一首《宴邊將》詩,兩作一寫“舊卒”,一寫“邊將”,旨趣相近,可以同讀。
此詩敘事簡淡,筆調(diào)亦閑雅*和,意味很不易一時窮盡。首句言“隨將討河湟”似乎還帶點豪氣;次句說“時清返故鄉(xiāng)”似乎頗為慶幸;在三句所謂“十萬漢軍零落盡”的背景下尤見生還之難能,似乎更可慶幸。末了集中為人物造象,那老兵在黃昏時分吹笛,似乎還悠閑自得。四句詩可以說涵蓋了漢樂府《十五從軍征》的全部內(nèi)容,而其意境顯得更加蒼涼。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