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1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出生在新鄭(今河南新鄭)。他的詩風格*易清新,質樸自然,常以揭發(fā)當時**上的黑暗現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題材,如《新樂府》、《秦中吟》等均為反映社會疾苦的優(yōu)秀之作。其他如《長恨歌》、《琵琶行》等長篇歌行,傳誦尤廣。
注詞釋義:
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按慣例要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
古原:古原野。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榮:茂盛。
遠芳:草香遠播。
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這里指離定遠游的友人。
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古詩今譯:
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草香無邊彌漫古老道路,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又要送別朋友去遠游,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
二: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榮。
任憑野火焚燒也燒不盡,春風吹來又蓬勃地滋生。
遠處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綠的草色連接著荒城。
在此又送他鄉(xiāng)游子遠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滿別情。
名句賞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賞析:
這是白居易十六歲的作品,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他歷來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無所寄托的作品,在這詩中詩人將春草和送別有機地結合起來,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緊扣題目,寫出眼前景色,同時又交待出送別時的特定環(huán)境:古原上青草茂盛,正是一派春日景象。第二句進一步寫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長規(guī)律,暗寓深長的感嘆。三、四兩句由上句生發(fā)**,歌頌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野火雖燒而“不盡”,春風吹過則“又生”,野火之貌似強大,春風之溫潤強勁,春草之頑強堅韌,作者僅用十個字就精煉地表現了出來,從而使這兩句詩成為寓意深刻、極富哲理的名句。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春草的勃勃生機:生機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陽光下的綠色一望無際,遠遠連接著荒涼的古城!扒帧薄ⅰ敖印倍钟玫蒙鷦有蜗,十分精當。最后兩句補足“送別”之意,感情深沉而并不悲傷,是意味深長的絕好結尾。
詩題“古原草送別”頗有意思。草與別情,似從古代的騷人寫出“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的名句以來,就結了緣。但要寫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關送別之意,尤其是要寫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肮诺馈薄ⅰ盎某恰眲t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巴鯇O”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姷酱它c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閱讀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1)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3篇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1
《賦得古原草送別》出自唐詩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學家白居易。其古詩全文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前言】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詩的前四句側重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后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對仗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人教版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草》選取的是該詩前四小句。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翻譯】
草原上的野草長得很旺,每年都會經歷枯萎和繁榮的過程。野火也無法將它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長了出來。野草的香味遠遠傳來,陽光下,翠綠的野草通向那荒涼的城鎮(zhèn)。又送走了親密的好朋友,這繁茂的草兒也充滿著離別之情。
【鑒賞】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huán)不已!耙粴q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fā)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边@是“枯榮”二字的發(fā)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茨恰半x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此二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寫出一種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與“吹又生”是何等唱嘆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絕千古。而劉句命意雖似,而韻味不足,遠不如白句為人樂道。
如果說這兩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么五、六句則繼續(xù)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斑h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彌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扒帧、“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肮诺馈薄ⅰ盎某恰眲t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比較“亂蛬鳴古塹,殘日照荒臺”僧古懷《原上秋草》的秋原,就顯得生氣勃勃。
作者并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送別的典型環(huán)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在這樣的背景上發(fā)生,該是多么令人惆悵,同時又是多么富于詩意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巴鯇O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說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行游未歸的人。而這里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那真是:“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樂》)。這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結尾!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2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1.離離:繁盛的樣子。
2.原:原野。
3.榮:繁盛。
4.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簡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顿x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钡敺_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3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游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注釋:
賦得:指定的詩題列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首詩是作者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主,所以加了“賦得”二字。
離離:形容春草長得極繁茂。
遠芳:遙遠的芳草。
侵:漸侵、漸近。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被送的人。
萋萋:草長茂盛的樣子。
賞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為你送別,看到萋萋芳草,年年歲歲,枯了還復青,野火再列,春風細寸里,生命也會輪回。親愛的朋友,此去幾時回?遙遠的古道彌漫著溫馨的.草香,明媚的陽光下,一片翠綠連接荒域,在這樣的時刻目送你遠去,心中充滿離別之情。以草寫離情,巧妙妥貼,令人想起“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的詠嘆,也使人產生“離恨如春草,更深更遠還生”的共鳴。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指,但喻意并無確定!耙盎馃槐M,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 (菁選3篇)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1
原文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賦得古原草送別》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譯文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fā)。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請望著萋萋芳草。
賞析
這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按科舉考試規(guī)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相類似!顿x得古原草送別》即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fā)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并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已的規(guī)律。第三、四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句寫“枯”,一句寫“榮”,是“枯榮”二字意思的發(fā)揮。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第五、六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畫春草蔓延,綠野廣闊的景象,“古道”“荒城”又點出友人即將經歷的處所。最后兩句“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點明送別的本意。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融,意境渾成,在“賦得體”中堪稱絕唱。
據宋人尤袤《全唐詩話》記載:白居易十六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了詩文謁見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況看了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但當翻開詩卷,讀到這首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時,不禁連聲贊賞說:“有才如此,居亦何難!”連詩壇老前輩也被折服了,可見此詩藝術造詣之高。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2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賦得古原草送別》
趙玄荒院士楷書刻石拓片《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釋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
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
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遠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濃郁的香氣。遠芳:草香遠播。侵,侵占,長滿。遠處芬芳的野草一直長到古老的驛道上。
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3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年年歲歲枯萎了又蒼翠。
原野上的大火無法燒盡,春風一吹它又生機勃發(fā)。
芳草的馨香彌漫著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
又送游子遠行踏上古道,滿懷離請望著萋萋芳草。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3)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 (菁選2篇)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1
作者: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翻譯賞析2
1. 離離:繁盛的樣子。
2. 原:原野。
3. 榮:繁盛。
4. 遠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遠芳:牽連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6.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兩句借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孫:貴族。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樣子。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4)
——劉禹錫《玄都觀桃花》的全詩翻譯賞析3篇
劉禹錫《玄都觀桃花》的全詩翻譯賞析1
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⑴,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⑵,盡是劉郎去后栽⑶。
注釋
、抛夏埃褐妇┏情L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間小路,這里借用為道路之意。紅塵:塵埃,人馬往來揚起的塵土。拂面:迎面、撲面。
、菩加^:道教廟宇名,在長安城南崇業(yè)坊(今西安市南門外)。桃千樹:極言桃樹之多。
⑶劉郎:作者自指。去:一作“別”。
譯文: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里賞花會來。玄都觀里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后栽下的。
創(chuàng)作背景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劉禹錫永貞**(805),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由于刺痛了當權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為遠州刺史。官是升了,**環(huán)境卻無改善。作者在《重至衡陽傷柳儀曹》詩前小序中追述這次被貶途中和柳宗元作別事,說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元和十年)。
鑒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詩人在作品里把玄都觀的千株桃樹比作朝廷中的新貴,因此作品一起筆便暗示了新貴聲勢顯赫,滿朝趨奉的情景;后面兩句則諷刺他們是作者離開朝廷后才爬上高位的**暴發(fā)戶,表示了極大的鄙視。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作品名曰《玄都觀桃花》,可詩人開篇卻并未寫桃花,而是極力渲染京城大街小巷喧鬧的場面,寫觀花歸來的人,用意何在?“紫陌紅塵拂面來”,京城里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喧鬧不堪,塵土飛揚,這是去玄都觀看花的人鬧得嗎?不是。那又是誰呢?作品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讓讀者去想,想其中暗喻的那些依靠阿諛奉承起家的新**們,是那些人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煙塵撲面。再看看“無人不道看花回”。在這里,詩人寫“看花”,沒有去,只寫了回,并且是“無人不道”,這四個字巧妙地再現了人們看花以后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tài)。這流露于外的心情、神態(tài),有看花的真實感受,更應該有****的奸佞小人的洋洋自得。
“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意為玄都觀里的上千棵桃樹都是我離開京城后才栽種的。但是,這只是表面,不是詩人要表露的本質所在。詩句蘊含的深刻意義在于告訴人們:那些新貴們都是“我”被貶離開京城之后靠阿諛獻媚攀爬上高位來的,根本不值得一觀。借題發(fā)揮,諷刺那些**暴發(fā)戶,表達了詩人內心極大的鄙視和無情的諷刺。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卻是諷刺當時**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眾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著筆。陌本是田間小路,這里借用為道路之意。紫陌之紫,指草木;紅塵之紅,指灰土。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并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后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tài),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只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煉。后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里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眾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后栽的桃樹都長大了,并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詩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來看,則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于投機取巧而在**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yōu)榱烁毁F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我被排擠出外以后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蔑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其戰(zhàn)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復了。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5)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 (菁選2篇)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1
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注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xiāng)。
萬里:喻行程之遠。
參考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
高山漸漸隱去*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xiāng)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zhèn),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yǎng)育過他的故鄉(xiāng),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xiāng),而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2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①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②。
仍憐故鄉(xiāng)水③,萬里送行舟。
【注釋】
、偾G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诤牵汉J序讟。
、酃枢l(xiāng)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簡析】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fā),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蛘J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6)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山寺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翻譯
荒涼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盤愈高。
麝香在石竹叢里安睡,鸚鵡悠閑地啄食金桃。
亂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過,懸崖上建構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頂的高閣天色已晚,百里之外還能望見飛鳥的毫毛。
注釋
山寺: 即秦州麥積山瑞應寺。
細路:登山小路。
麝香:鹿屬。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陰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氣極濃,因名香麝。
石竹:屬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有節(jié),高一二尺,夏日開花,色有深紅、淺紅、白色等。
金桃:即黃桃。
亂水:山中泉水,縱橫亂流,可涉足而過的叫亂水。水一作“石”。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頂。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細微之物。秋一作“纖”。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便毅然棄官,攜全家經隴縣、張家川、清水來到秦州西枝村,并打算在這修建幾間草廬,以安度晚年!渡剿隆肪褪窃娙嗽谝粋秋高氣爽的日子,游覽參觀麥積山后乘興而作。
賞析
首聯先寫眼前近景:麥積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寫野眺遠景:麥積山的形狀和曲折盤旋的小道。由近及遠,天然工巧,十分精絕。
領聯一個“眠”,出了麝香鳥的疲倦;一個“啄”,出了鸚鵡的貪饞。此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色彩明麗。雖值秋季,但字里行間躍動著春天的旋律,給人心理上一種愉悅的美感。
首聯和領聯描述了戰(zhàn)亂對山寺的影響。僧人或參戰(zhàn),或逃跑,已所剩無幾。而麝香、鸚鵡卻怡然自得,不知人間變故。
頸聯寫游人登上麥積山,要通過山峽上縱橫流淌的'涓涓溪流!皯已隆本,仇兆鰲引《玉堂閑話》云:“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边@兩句寫出了麥積山的險峻和詩人的興致。
尾聯接近傍晚,詩人登**麥積山,看到了山頂上重重疊疊的樓閣臺榭,山寺的**就住在那里。憑檻遠眺,那百里遠的景物盡收眼底。
這首五言律詩,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綜覽全詩,不但格調清新,對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遠景相互配合,使全詩的意境明麗悠遠,讀之令人賞心悅目。這首詩的寶貴不只在為我們展現了極為優(yōu)美的如畫山水,更寶貴的是為后人記錄了當時在秦地數量很多的麝和鸚鵡的事實。麝因有珍貴的麝香,鸚鵡因美麗而能學人言,長期遭致濫捕濫殺,在這一地區(qū)相繼**了。高遠得接近仙境的寺廟尚且如此,戰(zhàn)亂對社會的破壞就更難以言表了。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翻譯賞析(擴展7)
——蠶婦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蠶婦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蠶婦吟
子規(guī)啼徹四更時,起視蠶稠怕葉稀。
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
翻譯
杜鵑鳥于四更時分啼徹窗外,喚醒養(yǎng)蠶婦人起身關照蠶寶寶們,擔心著這幾天桑葉不夠影響了蠶寶寶吐絲結繭。
歌舞樓臺之聲竟遠遠傳來,難道深夜了高樓歡宴的歌女們還沒有歸來入睡?
注釋
子規(guī):杜鵑鳥的別稱。
稠:多而密。
玉人:指歌女**。
鑒賞
這首詩描寫了“蠶婦”和“玉人”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借富貴人家的女人歌舞徹夜不歸,來反襯蠶婦生活之辛苦。杜鵑啼叫到還只是四更天的時候,蠶婦不得不起來察視養(yǎng)的蠶是否吃的桑葉稀少了,以免影響到蠶繭的產量。蠶婦日以繼夜辛苦地勞作,對她來說,那些“玉人”夜深達旦地歌舞供貴人娛樂,直到樓頭明月已經西沉,掛在柳梢枝頭的時候還沒有回來,簡直是不可思議的。
這首詩用以表達蠶婦之辛苦,將玉人和蠶婦置于同一時間內,因身份不同而苦樂不均的情況。但評論亦認為和歌女對比起不到辛辣諷刺之效果,玉人歌舞并非自己縱情享樂,亦為身不由己。
同樣寫蠶婦,北宋張俞的寫法更為一針見血: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此詩矛頭堪稱“穩(wěn)、準、狠”,直接對準不勞而獲之人,因而也流傳更廣。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