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 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谧x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巍!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稀远▓(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按笳煞颉钡娜烁窈途瘛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jīng)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么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nóng)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nóng)忙季節(jié)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wǎng)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jīng)規(guī)定,網(wǎng)眼在四寸[合現(xiàn)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wǎng),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jié)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jié)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季節(jié),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shù):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賞析
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簡要分析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于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研討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盈野;爭城以戰(zhàn),**盈城”;**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班弴癫患由,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巴鹾脩(zhàn),請以戰(zhàn)喻!笨偺嵋痪洌缓笈e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弊詈笠宰又プ又埽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粟”跟鄰國**者的**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弊髡咴谶@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孟子批評**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jīng)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等。接著作者針對**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2
一、教學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點:
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三、教學難點 :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文言文分析與解讀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疏通討論分析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原則,了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有哪些發(fā)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睹献印肥且徊坑涗浢陷V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子合稱“孔孟”?鬃颖蛔馂椤笆ト恕,孟子被尊為“亞圣”。
三.預習檢測:
1.正音練習。
數(shù)罟(gǔ)洿池(wū)魚鱉(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餓莩(piǎo)
2.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①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國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于”是對于的意思。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 兇
A河內兇 莊稼收成不好
B兇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
D甫聞兇訊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兇**的人
、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施加
C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增加
E**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答:采用**移粟的措施。
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措施和“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
五.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恫軇フ搼(zhàn)》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滅或可睹或許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
3.孟子為什么要以打仗來說明****?
答: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zhàn)”。
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為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
六.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教師加以指點。
七.布置作業(yè) :
朗讀并背誦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 無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沒有
C地無四方,民無異聞不論,不分
、 勝
A谷不可勝食也盡,完
B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戰(zhàn)勝,取勝
C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
D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承擔,承受
E自古邪不勝正超過
③ 數(shù)
A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B數(shù)口之家,再以無饑矣幾
C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D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E數(shù)不勝數(shù)計算
2.孟子認為實現(xiàn)“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xiàn)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敝械摹皹洹笔呛斡梅?
答:“樹”是名詞用做動詞,種植。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B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為
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用
E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來,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興農(nóng)事根據(jù)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jīng)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王”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答:是賓語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答:“仁政”;這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再發(fā)展,是“仁愛”思想的**化,其實施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的。
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本段中的“檢”“涂”“發(fā)”各作什么解釋?
答:“檢”是約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發(fā)”是發(fā)放的意思。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斷句式,“也”表判斷。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用**
C五萬兵難卒合兵士
D窮兵黷武兵力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這里是“則”“那么”的意思;后者是“這”,代詞。
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xiàn)象。
五.朗讀課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譯這四段文言(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七.布置作業(yè) :
1.完成課后練習,并當堂討論訂正。
2.背誦全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閱讀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1)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0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
《寡人之于國也》課文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板書題目]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結果
梁惠王**,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孟子施仁政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睆亩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者有別。
“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粟與鄰國**者**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耙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于焉耳矣兇無如加好請?zhí)钊还募冉右纷呋蛑睙o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從應試角度出發(fā),似乎應注重文言字詞,而這樣的課會顯得較枯燥、而對學生而言,文言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字、詞、句、段、篇無不有待積累,有積累而后有比較、有感悟,而把這一切**起來的方法便是誦讀。
《寡人之于國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語法簡單,學生很容易讀懂。因此,我把誦讀指導作為主線,采用思想串字詞的模式,在串講中突出重點字、詞句,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從而達到基本成誦。最后通過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第二課堂的內容做準備。在這堂課中,有一些閃光點:
1、課堂思路清晰,過渡銜接自然,重點突出,既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2、誦讀指導詳細,學生朗讀文章的氣氛較濃厚,并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貼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業(yè)設計巧妙,既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又讓學生對文言句式有較深的感悟。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導語有其可取之處,但所用時間過長。
2、如果學生事先沒有充分地預習課文,那么這節(jié)課將難以進行。
3、內容安排較多,時間比較緊湊。
教學的方向: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jīng)反復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jié)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里的“然而”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轉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xiàn)代**,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閱讀、搜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后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后應著重思考如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2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 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谧x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按笳煞颉钡娜烁窈途瘛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jīng)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么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nóng)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nóng)忙季節(jié)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wǎng)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jīng)規(guī)定,網(wǎng)眼在四寸[合現(xiàn)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wǎng),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jié)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jié)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季節(jié),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shù):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賞析
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簡要分析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于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研討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盈野;爭城以戰(zhàn),**盈城”;**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瑹o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班弴癫患由伲讶酥癫患佣,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巴鹾脩(zhàn),請以戰(zhàn)喻!笨偺嵋痪,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粟”跟鄰國**者的**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安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孟子批評**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jīng)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等。接著作者針對**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八固煜轮裰裂伞被卮鹆碎_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 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 學習巧用比喻說理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過程與方法:
、 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 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觀)的具體內容。
【教學重點】
1、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
1、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準備】
多**音頻、PowerPoint 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導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入,回憶孟子的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
PowerPoint 投影: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后稱為“亞圣”。其**主張與社會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師傳,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重于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方面的仁政學說。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生于“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的戰(zhàn)國年代,其主張不被諸侯采納,于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見解和主張。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內容涉及**活動、**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
二、學生初讀課文,訂正字音
王好(hào)戰(zhàn)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shù)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罟:從網(wǎng),古聲 。)
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喪:為動用法!蛾惿媸兰摇罚骸暗人,死國可乎”。)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三、教師范讀課文,疏通課文詞句(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
課文詞句要點備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標題的來源。)
梁惠王──魏國的國君。戰(zhàn)國中期,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期間,連遭強秦重創(chuàng),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
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際意義。
焉、耳、矣:句末語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河:黃河。河內,即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地方
其:代詞。前者指代“河內”,后者指代“河東”。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性。
(必修2《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義互訓。加少:更少。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請:敬辭,請允許我……
(必修2《鴻門宴》:“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詞,相當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譯: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過。是:指示代詞,這。
句式:直……耳,是……也。譯:只是沒有……罷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不要。下文“無”用法同。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性。
多于鄰國:介賓結構后置,比鄰國多。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勝:shēng,盡。
(必修2《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
數(shù)罟:數(shù),cù,密,與“疏”相對;罟,gǔ,從網(wǎng),古聲。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生、死: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活著的、死了的”,活用為“生者、死者”。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判斷句。之:結構助詞,的;始:名詞,發(fā)端、開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之以桑:介賓結構后置,“以桑樹之”;之:代詞,復指桑樹。
衣:yì,名詞活用作動詞,穿。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雞豚狗彘之畜:之:代詞,復指前面的“雞豚狗彘”,非賓語提前的標志。“之”提賓一般用于否定句。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賓結構后置,“以孝悌之義申之”,之,代詞,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異義,這樣、卻。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非我也,歲也:省略式判斷句,前為否定式,后為肯定式。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異于:固定結構,相當于“這與……有什么區(qū)別呢”。
于:介詞,表示引進對象,它的賓語是: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無:表假設語氣,“假如不”。
斯:則,那么。(比較:“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代詞。)
四、重點詞句積累與梳理
積累與梳理:
1、詞語:
五十步笑百步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活用:
鼓之(名—動),衣帛(名—動),不王者(名—動),樹之以桑(名—動)
3、虛詞:
之、于、其、是、斯
4、固定結構:
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異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均介詞結構后置);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判斷句)。
五、問題探究(課文內容分析):
1、孟子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小組討論后交流。)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池,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
他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來設喻。他通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機說出:“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被卮鹆恕懊癫患佣唷钡脑。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比鄰國好,但孟子卻指出,梁惠王的**雖好,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君好不了多少。
問題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將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孟子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這有什么作用?
結論: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結:孟子的文章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從容不迫;說理鋪張揚厲,氣勢磅礴,令人嘆服。
六、課文背誦指導
1、學生朗讀課文,體會寫作特點:
、 結構嚴謹。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個有機的整體。
、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⑶ 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2、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顛倒“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問:為什么在“以戰(zhàn)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以戰(zhàn)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fā);“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4、問:有人評論:“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文氣的?
明確:
⑴ 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 ⑵ 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5、PowerPoint 投影課文要點.
6、全班齊讀課文,多**音頻朗讀,學生跟讀、嘗試背誦。
七、布置作業(yè)
課文詞句練習。(另印,略)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4
教學重點:
1、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教學難點: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解決辦法:
1、學生自學質疑、討論答疑
2、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3、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教學目的(知識能力、德育的目標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教具多**教學方法自學討論答疑
教師誘導講析用時10分鐘學生思考活動練習用時30分鐘
教師誘導講析學生思考活動練習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2、孟子認為實現(xiàn)“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師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xiàn)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桑”中的“樹”是何用法?
2、請同學們討論解決下列詞語的意思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6、孟子所描述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師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段中的“檢”“涂”“發(fā)”各作什么解釋?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3、請同學們理解“兵”的意思: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師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xiàn)象。
五、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5
一、教學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點:
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三、教學難點 :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文言文分析與解讀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疏通討論分析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原則,了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有哪些發(fā)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睹献印肥且徊坑涗浢陷V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子合稱“孔孟”?鬃颖蛔馂椤笆ト恕保献颖蛔馂椤皝喪ァ。
三.預習檢測:
1.正音練習。
數(shù)罟(gǔ)洿池(wū)魚鱉(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餓莩(piǎo)
2.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國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于”是對于的意思。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① 兇
A河內兇 莊稼收成不好
B兇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
D甫聞兇訊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兇**的人
、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施加
C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增加
E**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答:采用**移粟的措施。
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措施和“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
五.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恫軇フ搼(zhàn)》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滅或可睹或許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
3.孟子為什么要以打仗來說明****?
答: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zhàn)”。
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為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
六.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教師加以指點。
七.布置作業(yè) :
朗讀并背誦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 無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沒有
C地無四方,民無異聞不論,不分
、 勝
A谷不可勝食也盡,完
B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戰(zhàn)勝,取勝
C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
D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承擔,承受
E自古邪不勝正超過
、 數(shù)
A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B數(shù)口之家,再以無饑矣幾
C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D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E數(shù)不勝數(shù)計算
2.孟子認為實現(xiàn)“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xiàn)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敝械摹皹洹笔呛斡梅?
答:“樹”是名詞用做動詞,種植。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B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為
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用
E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來,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興農(nóng)事根據(jù)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jīng)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王”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答:是賓語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答:“仁政”;這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再發(fā)展,是“仁愛”思想的**化,其實施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的。
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本段中的“檢”“涂”“發(fā)”各作什么解釋?
答:“檢”是約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發(fā)”是發(fā)放的意思。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斷句式,“也”表判斷。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用**
C五萬兵難卒合兵士
D窮兵黷武兵力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這里是“則”“那么”的意思;后者是“這”,代詞。
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xiàn)象。
五.朗讀課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譯這四段文言(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七.布置作業(yè) :
1.完成課后練習,并當堂討論訂正。
2.背誦全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6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個經(jīng)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結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具體措施。這場對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語言藝術。
蘇教版將它與《季氏將伐顓臾》一起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jīng)世濟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yè)”。專題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習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對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對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等特點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此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巴醯乐伞迸c“王道之始”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理解容易淺嘗輒止,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學生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徹、清晰、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世濟民”的**胸襟。
3,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難點:準確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老師做好教學課件,學生閱讀課文三遍。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初步感知
1,初中時我們曾學過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說理往往具有什么特點?請舉例。
明確: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而且很有氣勢,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學生齊背誦)。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課題),意思是--我(梁惠王)對于治理國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貫特點呢?它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呢?
請三位同學輪讀課文,注意正音,并重點思考文章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
(1)曳兵(ye)
勝食(sheng)
數(shù)罟(cugu)
灣池(wu)
衣帛(yibo)
雞豚(tun)
狗彘(zhi)
庠序(xiang)
餓莩(piao)
(2)文章主要圍繞“民不加多”展開論述。
(復習誦讀孟子的文章導入,喚起學生原有知識儲備,這是建構新知識的基礎,是此課教學的起點。)
(二)研習: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并且你就是當時的一個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嗎?何也?請結合注釋自讀課文并思考。
點撥明確:
1,***愿意往梁惠王處跑:梁惠王**移粟,似乎比鄰國之君更關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數(shù)人不愿意往梁惠王處跑:
(1)河內兇,**、移粟。
兇,收成不好,荒年。為什么會有荒年?是天災還是人禍?從后文“不違農(nóng)時”“勿奪其時”看,不排除“人禍”的可能。
**、移粟!**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遷,豈能說移就移?
(2)王好戰(zhàn)。“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業(yè)。想成就霸業(yè),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幫助他去攻打他國。因此,梁惠王沒有真正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為戰(zhàn)爭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遲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違農(nóng)時,數(shù)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是有針對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不違農(nóng)時……斧斤以時入山林”判斷,梁惠王*時的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產(chǎn)的?赡軙驊(zhàn)爭、修城池、建筑宮殿等隨時拉“民”去服勞役,從而影響農(nóng)時:捕魚,砍樹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也沒有注意可持續(xù)發(fā)展。結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飽,住無其房《沒有木材蓋房子》,死無其棺《沒有木材做棺槨》。這樣的環(huán)境,不是養(yǎng)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罪歲。
豐收的年月,糧食吃不完,沒能施行“檢”的**,*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糧食,而讓它們白白地給豬狗吃掉;遇上荒年,**遍野,卻不能夠施行“發(fā)”的**,*出面把糧食以*價發(fā)放給百姓賑災。百姓死了,卻怪罪年成不好。
(不愿往梁惠王處跑的前兩條理由,學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后兩條則需要老師點撥和引導。當然,也可將后兩條理由留待學生理解了孟子的為政措施之后再引導學生理解。)
小結:梁惠王之于國,所謂的“盡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與鄰國之君相比,本質是一樣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愛民。所以,一般人不會往他那里跑。
(學生在初中階段曾學習此文前三段內容,字詞教學只需稍注意“甲”“兵”“走”等即可。)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小民,便于學生進入文本,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盡心”。)
(三)研習:如何使民加多?
過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質,一般人是不會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樣做是無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當時真的沒有往梁惠王處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為師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歸納一下嗎?分幾步走,每步具體怎么做?這樣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給我們解說F嗎?默讀末段并思考。
思考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
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PPT小結,略)
(2)王道之成:
1)五畝之宅,樹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雞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無饑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PPT小結,略)
2,“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有什么關系?他們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主要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即“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帮嬍硨m室所以養(yǎng)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生的物質基礎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決好死的最基本條件是能夠入土為安,入土需要棺槨。顏回死后沒有棺槨,其父親希望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購置棺槨?梢娝烙泄讟,對那時的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決了生死問題,還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這里尤其強調年齡問題--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梢姟巴醯乐伞备鼜娬{老年人的“老有所養(yǎng)”。要“老有所養(yǎng)”,物質是基礎,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復叮嚀的意思,可見孝悌才是重中之重。這與儒家思想對孝悌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養(yǎng),沒有后顧之憂,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現(xiàn)今社會,我們也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仍不斷建立和完善養(yǎng)老、醫(yī)療等各種保障**就是這樣的追求。就是現(xiàn)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工作單位總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們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醫(yī)療費等。自然,沒有后顧之憂的國家,誰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強調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處,實際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這與孔子的“修文德以來之”思想是-脈相承的。
總之,“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分別是“農(nóng)、漁、林”,主要強調“不擾民”;“王道之成”四條措施分別是“紡、蓄、農(nóng)、教”,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chǎn)”,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賽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這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的學習容易淺嘗輒止,老師的教學也容易一滑而過。所以,老師要相機引導學生在這里停下來,放慢學習的腳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黎民”等詞,理解“王道之成”強調的是使民“老有所養(yǎng)”“老而無憂”,強調的是“孝悌”,強調的是“教民”--其內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達到“使民加多”,最終實現(xiàn)梁惠王的霸業(yè)。)
(四)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在你看來,梁惠王會采納孟子的建議嗎?為什么?
討論后明確,有兩種可能:
1,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孟子說得很有道理,說梁惠王與鄰國本質相同“以戰(zhàn)喻”,既形象生動又含蓄,很有說服力,梁惠王能夠認真聽取孟子的建議。
(2)孟子是順著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議,“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講述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條措施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說的去做是能夠“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繪的**藍圖比較誘人,同時又有對比(罪歲,*不至:愛民,*至),所以梁惠王應該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2,不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較迫切,但他或許沒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議。
(2)當時國際形勢,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議行事。(相機補充歷史背景。)
(這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五)走出文本:探究現(xiàn)實意義
梁惠王當年是否采納了孟子的建議都沒關系,因為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與我們的關系不大了,F(xiàn)在我們關心的是,你作為孟老夫子的嫡傳弟子,跟隨孟老夫子刻苦學習多年,今天突然通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紀的地球,你覺得你跟隨你師傅所學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對現(xiàn)在的*乃至世界有用嗎?
討論后明確: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愛的**”,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相當于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
2,開發(fā)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與當今**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3,“檢”“發(fā)”**,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這些措施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危機仍有重大借鑒意義。
4,孟子非常強調“老有所養(yǎng)”,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啟示。
(不論學習什么,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此,方可把書讀活。此環(huán)節(jié)目的即在于此。)
(六)作業(yè)
熟讀全文,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六、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酌喜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8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第一讀通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
3翻譯句子
第二讀懂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
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巍!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按笳煞颉钡娜烁窈途瘛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被尊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大家說說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學生回答,確認,對,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及孟子思想簡介
三、熟讀課文
1、二遍。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投影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在文末
5、對比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
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
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明確:“民不如多!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
**: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
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學生思考、回答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發(fā)言。
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這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緩。
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這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學生看課文,思考)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
**: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
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
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
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
。ń處煄ьI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教師按此結構逐一**,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
做練習三。
字詞答案:
。1)yè
。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
(5)無wú通假字,同“毋”
(6)xiáng
。7)頒bān通假字,同“斑”
。8)悌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0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個經(jīng)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結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具體措施。這場對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語言藝術。
蘇教版將它與《季氏將伐顓臾》一起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jīng)世濟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yè)”。專題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習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對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對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等特點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此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巴醯乐伞迸c“王道之始”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理解容易淺嘗輒止,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學生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徹、清晰、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世濟民”的**胸襟。
3,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難點:準確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老師做好教學課件,學生閱讀課文三遍。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初步感知
1,初中時我們曾學過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說理往往具有什么特點?請舉例。
明確: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而且很有氣勢,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學生齊背誦)。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課題),意思是--我(梁惠王)對于治理國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貫特點呢?它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呢?
請三位同學輪讀課文,注意正音,并重點思考文章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
(1)曳兵(ye)
勝食(sheng)
數(shù)罟(cugu)
灣池(wu)
衣帛(yibo)
雞豚(tun)
狗彘(zhi)
庠序(xiang)
餓莩(piao)
(2)文章主要圍繞“民不加多”展開論述。
(復習誦讀孟子的文章導入,喚起學生原有知識儲備,這是建構新知識的基礎,是此課教學的起點。)
(二)研習: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并且你就是當時的一個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嗎?何也?請結合注釋自讀課文并思考。
點撥明確:
1,***愿意往梁惠王處跑:梁惠王**移粟,似乎比鄰國之君更關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數(shù)人不愿意往梁惠王處跑:
(1)河內兇,**、移粟。
兇,收成不好,荒年。為什么會有荒年?是天災還是人禍?從后文“不違農(nóng)時”“勿奪其時”看,不排除“人禍”的可能。
**、移粟!**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遷,豈能說移就移?
(2)王好戰(zhàn)!懊窦佣唷辈皇橇夯萃醯恼嬲康,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業(yè)。想成就霸業(yè),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幫助他去攻打他國。因此,梁惠王沒有真正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為戰(zhàn)爭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遲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違農(nóng)時,數(shù)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是有針對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不違農(nóng)時……斧斤以時入山林”判斷,梁惠王*時的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產(chǎn)的?赡軙驊(zhàn)爭、修城池、建筑宮殿等隨時拉“民”去服勞役,從而影響農(nóng)時:捕魚,砍樹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也沒有注意可持續(xù)發(fā)展。結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飽,住無其房《沒有木材蓋房子》,死無其棺《沒有木材做棺槨》。這樣的環(huán)境,不是養(yǎng)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罪歲。
豐收的年月,糧食吃不完,沒能施行“檢”的**,*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糧食,而讓它們白白地給豬狗吃掉;遇上荒年,**遍野,卻不能夠施行“發(fā)”的**,*出面把糧食以*價發(fā)放給百姓賑災。百姓死了,卻怪罪年成不好。
(不愿往梁惠王處跑的前兩條理由,學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后兩條則需要老師點撥和引導。當然,也可將后兩條理由留待學生理解了孟子的為政措施之后再引導學生理解。)
小結:梁惠王之于國,所謂的“盡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與鄰國之君相比,本質是一樣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愛民。所以,一般人不會往他那里跑。
(學生在初中階段曾學習此文前三段內容,字詞教學只需稍注意“甲”“兵”“走”等即可。)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小民,便于學生進入文本,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盡心”。)
(三)研習:如何使民加多?
過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質,一般人是不會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樣做是無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當時真的沒有往梁惠王處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為師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歸納一下嗎?分幾步走,每步具體怎么做?這樣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給我們解說F嗎?默讀末段并思考。
思考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
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PPT小結,略)
(2)王道之成:
1)五畝之宅,樹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雞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無饑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PPT小結,略)
2,“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有什么關系?他們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主要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即“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帮嬍硨m室所以養(yǎng)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生的物質基礎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決好死的最基本條件是能夠入土為安,入土需要棺槨。顏回死后沒有棺槨,其父親希望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購置棺槨?梢娝烙泄讟,對那時的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決了生死問題,還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這里尤其強調年齡問題--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梢姟巴醯乐伞备鼜娬{老年人的“老有所養(yǎng)”。要“老有所養(yǎng)”,物質是基礎,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復叮嚀的意思,可見孝悌才是重中之重。這與儒家思想對孝悌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養(yǎng),沒有后顧之憂,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現(xiàn)今社會,我們也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仍不斷建立和完善養(yǎng)老、醫(yī)療等各種保障**就是這樣的追求。就是現(xiàn)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工作單位總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們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醫(yī)療費等。自然,沒有后顧之憂的國家,誰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強調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處,實際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這與孔子的“修文德以來之”思想是-脈相承的。
總之,“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分別是“農(nóng)、漁、林”,主要強調“不擾民”;“王道之成”四條措施分別是“紡、蓄、農(nóng)、教”,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chǎn)”,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賽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這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的學習容易淺嘗輒止,老師的教學也容易一滑而過。所以,老師要相機引導學生在這里停下來,放慢學習的腳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黎民”等詞,理解“王道之成”強調的是使民“老有所養(yǎng)”“老而無憂”,強調的是“孝悌”,強調的是“教民”--其內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達到“使民加多”,最終實現(xiàn)梁惠王的霸業(yè)。)
(四)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在你看來,梁惠王會采納孟子的建議嗎?為什么?
討論后明確,有兩種可能:
1,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孟子說得很有道理,說梁惠王與鄰國本質相同“以戰(zhàn)喻”,既形象生動又含蓄,很有說服力,梁惠王能夠認真聽取孟子的建議。
(2)孟子是順著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議,“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講述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條措施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說的去做是能夠“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繪的**藍圖比較誘人,同時又有對比(罪歲,*不至:愛民,*至),所以梁惠王應該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2,不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較迫切,但他或許沒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議。
(2)當時國際形勢,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議行事。(相機補充歷史背景。)
(這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五)走出文本:探究現(xiàn)實意義
梁惠王當年是否采納了孟子的建議都沒關系,因為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與我們的關系不大了,F(xiàn)在我們關心的是,你作為孟老夫子的嫡傳弟子,跟隨孟老夫子刻苦學習多年,今天突然通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紀的`地球,你覺得你跟隨你師傅所學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對現(xiàn)在的*乃至世界有用嗎?
討論后明確: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愛的**”,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相當于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
2,開發(fā)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與當今**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3,“檢”“發(fā)”**,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這些措施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危機仍有重大借鑒意義。
4,孟子非常強調“老有所養(yǎng)”,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啟示。
(不論學習什么,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此,方可把書讀活。此環(huán)節(jié)目的即在于此。)
(六)作業(yè)
熟讀全文,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六、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2)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0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 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ü膭顚W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以天下為己任。”同情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2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 “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
第一 讀通 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3翻譯句子
第二 讀懂 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谧x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耙蕴煜聻榧喝。”同情人民的苦難。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百折不撓。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大丈夫”的人格和精神……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jīng)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么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
“不違背農(nóng)時,糧食就吃不完(這句指在農(nóng)忙季節(jié)不應讓人民為公家服役)。密網(wǎng)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古時曾經(jīng)規(guī)定,網(wǎng)眼在四寸[合現(xiàn)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為密網(wǎng),禁止下池沼內捕魚)。按照季節(jié)砍伐樹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時節(jié)已過),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五畝:合現(xiàn)在一畝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家畜(豚:小豬。彘:大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季節(jié),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數(shù):幾)。認認真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庠序: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別的諸侯國的人)都會前來歸順了。”
高二語文《寡人之于國也》賞析
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簡要分析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最有聲望的大師。他的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寡人之于國也》就辛辣地嘲諷了以賢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詡“為民父母”,可實際上卻“率獸而食人”,是人民的災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來說理,論辯技巧十分高明,這在本文中都有明顯的體現(xiàn)。運用各種驅誘論敵就范的手法,文辭鋪張揚厲,時露尖刻,喜用排比、對偶句,筆鋒咄咄逼人。
研討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的主張,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xiàn)。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盈野;爭城以戰(zhàn),**盈城”;**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班弴癫患由伲讶酥癫患佣,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巴鹾脩(zhàn),請以戰(zhàn)喻!笨偺嵋痪,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jù)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弊詈笠宰又プ又,“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句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粟”跟鄰國**者的**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三組排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第6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這一段,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作者在這里連用四組排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應。
第7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孟子批評**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jīng)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等。接著作者針對**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者的虐政。最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才能使他們歸服!八固煜轮裰裂伞被卮鹆碎_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文章中表現(xiàn)出的孟子的思想與主張。
首先,孟子是反對諸侯間的無休無止的相互征戰(zhàn)的,一句“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充分把這種思想表露了出來。
其次,孟子認為應該讓利于民,讓民眾有得以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他認為梁惠王自認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遠遠不夠的,這與其他國家不知滿足的一味向民征斂只是“百步”與“五十步”的區(qū)別。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體地說,就是讓民擁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雞豚狗彘之畜”。
不僅如此,孟子還非常重視教化,提出了“謹庠序”的主張,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饑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論證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指出面對上層貴族奢靡浪費,黎民饑寒交迫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最高**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本文寫作上體現(xiàn)出的孟子散文的特點
1.巧設譬喻,迂回曲折。
談問題先把主旨藏起來,從側面、反面、外圍人手,逐漸引向本題。如本意要講實行仁政,卻先以戰(zhàn)設喻,從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覺中跟著他走。這樣,文章如曲徑探幽,引人入勝;文勢則波瀾起伏,毫無板滯。
2.邏輯謹嚴,層層深入。
表面看來,文章鋪張揚厲,散漫無紀,實則邏輯清晰,段落分明,層次井然。如先提出問題,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實,實行仁政,均是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
3.詞豐筆活,理足氣盛。
善用貼切的比喻、有力的鋪排,考究用詞,講求句式。奇句與偶句,單勢句與排比句,交錯使用,筆勢靈活,理直氣壯,談鋒犀利,咄咄逼人。文章極富雄辯的氣勢。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3
【教學目標】
一、了解《孟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學習文本用對話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的藝術技巧
五、學習孟子委婉雄辯的說理藝術及民本思想,樹立“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創(chuàng)建**社會”的崇高理想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匯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結合現(xiàn)實社會體會孟子有關**思想的核心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作者作品簡介 【展示課件】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著名的思想家、***、***。
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僅)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 “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邊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繼孔子后最大的儒學大師,他繼承了孔子學說的**,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維護和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展示課件】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睹献印吩趯懽魃系奶厣*:
善于雄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
多種方式進行辯論,邏輯嚴謹。時而**,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
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2、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
提出的問題——民不加多
論證的中心——為王之道——仁政
二、配樂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正音〗好(h&agra一ve;o)曳(y&egra一ve;)勝(sh&egra一ve;ng)數(shù)(c&ugra一ve;)罟(gǔ)彘(zhi)畜(xǜ)
庠(xiáng)悌(t&igra一ve;)
三、理清文脈,把握內容,掌握重點詞句〖邊讀邊復述愿意〗【展示課件】
1、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自詡“盡心”,歲兇:**——移粟——**勝于“鄰國之政”。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實行王道**。
〖詞語〗耳 兇然 無如 政 加
2、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以例設喻,善誘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
以戰(zhàn)喻——以五十步笑百步——不可——是亦走
民不加多的原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梁惠王的“**移粟”跟鄰國**者的**不盡心,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shù)量上不同!及凳局夯萃醺阈《餍』莶⒉荒苁姑窦佣,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詞語〗喻鼓 既 走 或 直是
3、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仁政開端——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連用“不可勝……也”排句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加文章說服力和感染力。王道之始——總結上文
〖詞語〗數(shù) 勝養(yǎng)生喪死
教養(yǎng)百姓,民心歸順——仁政主張——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三組排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及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強調民富國強,安居樂業(yè)——養(yǎng)民教民
四組排句,層層鋪敘,有聲有色*——美好的前景。
結論:不王者,未之有——呼應:王道之始
〖詞語〗樹衣畜 奪 庠序負戴 頒白 孝悌 然而
批評**者的虐政,反面證明自己主張。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揭示社會的不*等。
針對**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王無罪歲——天下之民至——言簡意賅回答“民不加多”的疑問。
〖詞語〗檢 涂 莩 發(fā) 歲斯
4、孟子在本文闡述的思想內容有哪些?【展示課件】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1.首先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2.加強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養(yǎng);3.**者嚴于律己,不推卸責任。
。ǘ┟献幼⒁獾搅丝沙掷m(xù)發(fā)展問題:在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濫砍濫伐,濫捕濫殺,更不能竭澤而漁。
【板書】【展示課件】
梁惠王 孟子 特色*
盡心——鄰國之政 以戰(zhàn)喻以例設喻
歲兇: ** 說理雄辯
移粟 無如不可 五十步笑百步 善誘對方
民不加多——民不加少 實行王道 容易接受
合理生產(chǎn)——養(yǎng)生喪死(仁政開端)————教養(yǎng)百姓,民心歸順(仁政核心)
勸勉農(nóng)桑、教化百姓——不王者,未之有
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體恤民心、檢討自身——天下之民至
二、朗讀并背誦倒數(shù)二、三段
三、討論課后練習三題
〖一詞多義〗【展示課件】
數(shù)
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數(shù)罟不人灣池(密)
發(fā)
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戊漁陽九百人(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打開)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窮兵黷武(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草木皆兵(兵士)
勝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通假字〗【展示課件】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
無失其時,(“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花白)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涂”通“途”,道路)
〖詞類活用〗【展示課件】
填然鼓之(“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鼓)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用作動詞,穿)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用作動詞,為王)
王無罪歲(“罪”,名詞用作動詞,歸罪,歸咎)
樹之以桑(“樹”,名詞用作動詞,種植)
〖特殊句式〗【展示課件】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結構后置)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詞結構后置)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結構后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斷句)
非我也,兵也(判斷句)
四、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倒數(shù)二、三段
2、完成《導學》能力訓練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4
一、教學要求:
1.學習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能以舊推新。
2.分析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時的時代意義。
二、教學重點:
落實相關文言虛實詞,翻譯課文。
三、教學難點 :
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時代意義。
四、課型:
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文言文分析與解讀相結合的方法。
六、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七、教學內容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朗讀課文,疏通討論分析1-3段。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教學導入 :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原則,了解了儒家的“仁愛”思想。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對儒家思想有哪些發(fā)展。
二.孟子及《孟子》介紹:
孟軻(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鄒人,名軻,字子輿,孔子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儒家大師!睹献印肥且徊坑涗浢陷V思想及其言行的書。孟子的主要主張是:仁政,民貴,君輕。與孔子合稱“孔孟”?鬃颖蛔馂椤笆ト恕,孟子被尊為“亞圣”。
三.預習檢測:
1.正音練習。
數(shù)罟(gǔ)洿池(wū)魚鱉(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餓莩(piǎo)
2.朗讀課文,注意斷句。
、 上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③ 斯天下之民至焉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寡人之于國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
答:“之”是助詞,無意義(另有一種解釋:“這樣”,亦通);“于”是對于的意思。
2.“盡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
答:“焉耳矣”三個語氣助詞連用,加強語氣。
3.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
、 兇
A河內兇 莊稼收成不好
B兇多吉少不吉利的事
C漢初匈奴兇黠兇惡,殘暴
D甫聞兇訊不幸,多指喪事
E緝拿元兇**的人
、 加
A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B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施加
C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
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增加
E**玉帛,弗敢加也夸大
4.梁惠王是怎樣治理國家的?
答:采用**移粟的措施。
小結:本段寫梁惠王把自己的****與“鄰國之政”進行比較,說明自己的**措施和“鄰國之政”并無本質區(qū)別。
五.分析解讀二三段。
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們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學過這種用法?
答:“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敲鼓!恫軇フ搼(zhàn)》中“一鼓作氣”用法與此相同。
2.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或
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
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時
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
D云霞明滅或可睹或許
直
A直不百步耳只不過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與“曲”相對
C理直氣壯正確
D系向牛頭充炭直同“值”
E直上載公子上座徑直
3.孟子為什么要以打仗來說明****?
答:因為梁惠王喜歡打仗——“好戰(zhàn)”。
小結:這兩段寫孟子以打仗為例引導梁惠王認識自己****的錯誤。
六.學生自主翻譯前三段,教師加以指點。
七.布置作業(yè) :
朗讀并背誦前三段。
第二課時
一.復述前三段內容,抽查翻譯情況。
二.分析解讀四五段:
1.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 無
A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同“毋”,不要的意思
B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沒有
C地無四方,民無異聞不論,不分
、 勝
A谷不可勝食也盡,完
B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戰(zhàn)勝,取勝
C予觀乎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
D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承擔,承受
E自古邪不勝正超過
、 數(shù)
A數(shù)罟不入洿池密
B數(shù)口之家,再以無饑矣幾
C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屢次
D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E數(shù)不勝數(shù)計算
2.孟子認為實現(xiàn)“王道”首先應做到什么?
答:使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安定。
小結: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實現(xiàn)王道的景象。
三.分析解讀第六段。
1.“樹之以!敝械摹皹洹笔呛斡梅?
答:“樹”是名詞用做動詞,種植。
2.解釋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
A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B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
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為
D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用
E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來,表目的
F田家候之,以興農(nóng)事根據(jù)
G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經(jīng)
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
答:名詞作動詞,分別是穿、吃的意思。
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義是否相同?“王”又當何以解?
答:“然而”的意思是“這樣卻”,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王”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稱王。
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點?
答:是賓語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
6.孟子所描述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這一理想?
答:“仁政”;這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再發(fā)展,是“仁愛”思想的**化,其實施在當時是有一定的現(xiàn)實性的。
小結:本段寫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針路線,他認為只有實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
四.分析解讀第七段。
1.本段中的“檢”“涂”“發(fā)”各作什么解釋?
答:“檢”是約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發(fā)”是發(fā)放的意思。
2.“非我也,歲也”是什么句式?
答:判斷句式,“也”表判斷。
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
A非我也,兵也武器
B夫定國之術,在于強兵足用**
C五萬兵難卒合兵士
D窮兵黷武兵力
4.“王無罪歲”中“罪”是什么用法?
答:“罪”是名詞作動詞,歸罪。
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與“微斯人,吾誰與歸”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
答:這里是“則”“那么”的意思;后者是“這”,代詞。
小結:孟子用類比的手法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現(xiàn)象。
五.朗讀課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譯這四段文言(教師進行指點,或預先點譯難句)。
六.討論: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當今有何值得借鑒之處?
提示:加強**與法制建設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公民的道德素質的建設。
七.布置作業(yè) :
1.完成課后練習,并當堂討論訂正。
2.背誦全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5
教學目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教學步驟]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之所以會這樣,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從中可以再進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教師適當補充: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三、熟讀課文
1.二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投影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 )兵
(2)涂( )有餓piǎo( )
(3)雞豚( )狗彘( )之畜( )
(4)數(shù)( )罟( )不入wū( )池
(5)無( )失其時
(6)謹庠( )序之教
(7)頒( )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 )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3)túnzhìxù(4)cù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xiáng(7)頒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5.3、4名同學朗讀,以此檢查朗讀情況,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6.男**學比賽朗讀。
7.全班同學齊讀。
8.結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組員提出,組內自行解決,如解決不了,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9.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按學習小組分開,組與組進行比賽。如第一組開始讀課文的某一段或某幾句,讀完之后,可任意點其他小組來翻譯,翻譯對了,可由翻譯對了的小組再讀課文的某段或某幾句,讓其他小組翻譯,以此類推。教師或其他同學可隨時糾正。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這篇課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如多。”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來背誦,合書回答。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作朗讀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河東兇亦然”中“亦”要重讀,起強調作用;最后“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學生思考、回答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因“五十步笑百步”的喻義理解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所以,應采取學生廣泛討論、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師稍作點撥分析)
(按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選一名**發(fā)言。各組同學可隨時發(fā)表不同意見)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比鄰國都好,但孟子卻指出,魏國的**雖好一些,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作朗讀提示:孟子設喻一段朗讀時要慢一些,語氣應*緩。當梁惠王進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边@句話語氣應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讀語氣。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
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三組排比句。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言。
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對比涂有餓莩比喻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如果我們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態(tài)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說:“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師作朗讀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對偶句式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shù)奶攸c讀出來。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問語氣一定要讀出來。
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并背誦。(教師帶領學生以排偶句為重點,集體背誦。)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師按此結構逐一**,學生逐一背誦)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投影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2)可以衣帛(3)然而不王者(4)王無罪歲(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動用法,其他使命詞活用為動詞。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
1.數(shù)
例句出處釋義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shuò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cù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shǔ計算
2.直
例句出處釋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徑直、直接
3.發(fā)
例句出處釋義
百發(fā)百中成語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琵琶行》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例句出處釋義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兵器
窮兵黷武成語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草木皆兵成語士兵
5.勝
例句出處釋義
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承受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
超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優(yōu)美的
三、閱讀訓練(附材料)
投影: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①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②死者壹③灑④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⑤耨⑥;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注釋:①叟:對老頭得稱謂,這里指孟子。②比:bì,代替。③壹:全部、都。④灑:xǐ通“洗”⑤易:疾速。⑥耨:nòn,除草。
[譯文]梁惠王對孟子說:“魏國在當時,天下沒有比它更強大得國家了,這是您所知道得。但道我這時候,東邊和齊國打仗,敗給了齊國,我的大兒子死了;西邊又敗給秦國,喪失河西土地七百里;南邊又受到出國污辱。我感到這是奇恥大辱,希望能夠替我國所有**的人報仇雪恨,您說怎么辦才行?”
孟子回答說:“土地見方百里的小國,行仁政可以使天下歸服。魏國這樣的大國,王如對人民施行仁政,減免刑罰,減輕賦稅,督促老百姓深耕細作,早除雜草,使年輕人在閑暇時間,學習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做事盡心盡力、待人守信的道德,在家里用來侍奉父親兄長,出去用來對待上級。這樣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擊秦國楚國擁有堅固盔甲、鋒利刀槍的**了。
“秦國楚國征兵派夫,耽誤老百姓的農(nóng)時,使他們不能耕種來養(yǎng)活父母。父母挨凍挨餓,兄弟妻子兒子東散西逃。秦王楚王使他們的百姓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王若發(fā)兵前往征討,誰能與您抗衡呢?所以說:‘行仁政的人,無敵于天下!埻醪灰獞岩伞!
教師注釋疑難詞句。
要求學生能看大致看懂材料,然后結合課文,談談孟子的仁政思想。
學生討論,暢所欲言,交流看法。
四、小結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的都是實行仁政是**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九八年,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及其強大的金融風暴沒有壓倒我們,關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我們的*是戰(zhàn)無不勝的*。
五、布置作業(yè)
1.預習《勸學》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對話孟子
疑問(**移粟)設喻
民不加多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不可(走進圈套)無望民之多于鄰國(回答)
斯天下之民至矣(民加多)施仁政的措施(目的)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要求。
孟子見梁惠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
、偃粏栐唬骸煜聬汉醵?’吾對曰:‘定于一!肽芤恢?’對曰:‘不嗜**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
、谝。天油然
、圩髟,沛然
、芟掠,則苗浡⑤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者也。如有不嗜**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要求:認真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實行仁政是**天下的根本保證。
提示:這一章孟子論述了“不嗜**者能一之”的思想。孟子主張國家**。實現(xiàn)**,孟子反對**,也就是反對戰(zhàn)爭。不嗜**者能一之,也就是行仁政者能**天下。
注釋:①卒:(cù)突然,出人意料。
、陂拢焊煽。
③油然:盛多的樣子。
、芘嫒唬捍笥赇桡臉幼印
、輿(bō)蓬勃的樣子。
、奕四粒褐卫戆傩盏娜耍溉司。牧:牧養(yǎng),這里引申為治理。
、哂桑和蔼q”
[譯文]孟子謁見梁惠王,出來以后,對人們說:“遠遠打量,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以后,也看不到足以令人敬畏的氣勢。他驀地問我:‘天下要則那樣能夠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天下歸于**就會安定!敲凑l能**天下呢?’他又問道!浑S便**的國君能**天下!一卮鸬!敲从钟姓l來追隨他呢?’他又問。我回答說‘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愿擁護他的。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如果七、八月份久旱不雨,那禾苗就會枯萎。(但如果)天上又出現(xiàn)降雨云,并降下大雨,那禾苗就會生機勃勃地重新生長起來
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jīng)》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耄Z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6
《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個經(jīng)典篇章。文中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結合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決“民不加多”問題的具體措施。這場對話,集中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語言藝術。
蘇教版將它與《季氏將伐顓臾》一起編排在必修四第一專題“我有一個夢想”的第一板塊“經(jīng)世濟民”中,其后是第二板塊“英名與事業(yè)”。專題學習方式是“文本研習”。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jīng)學習過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文章,對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對孟子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等特點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此文,一方面要引導學生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巴醯乐伞迸c“王道之始”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理解容易淺嘗輒止,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唯有如此,學生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才能透徹、清晰、深刻。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字詞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導學生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世濟民”的**胸襟。
3,繼續(xù)學習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透徹、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難點:準確理解“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老師做好教學課件,學生閱讀課文三遍。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初步感知
1,初中時我們曾學過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說理往往具有什么特點?請舉例。
明確: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說理形象生動而且很有氣勢,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或“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等(學生齊背誦)。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課題),意思是--我(梁惠王)對于治理國家。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貫特點呢?它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呢?
請三位同學輪讀課文,注意正音,并重點思考文章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議論的。
(1)曳兵(ye)
勝食(sheng)
數(shù)罟(cugu)
灣池(wu)
衣帛(yibo)
雞豚(tun)
狗彘(zhi)
庠序(xiang)
餓莩(piao)
(2)文章主要圍繞“民不加多”展開論述。
(復習誦讀孟子的文章導入,喚起學生原有知識儲備,這是建構新知識的基礎,是此課教學的起點。)
(二)研習: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時光倒流,我們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并且你就是當時的一個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嗎?何也?請結合注釋自讀課文并思考。
點撥明確:
1,***愿意往梁惠王處跑:梁惠王**移粟,似乎比鄰國之君更關心百姓的生死。
2,多數(shù)人不愿意往梁惠王處跑:
(1)河內兇,**、移粟。
兇,收成不好,荒年。為什么會有荒年?是天災還是人禍?從后文“不違農(nóng)時”“勿奪其時”看,不排除“人禍”的可能。
**、移粟。“**以就食,移粟以給其老稚之不能移者o”人非“物”,安土重遷,豈能說移就移?
(2)王好戰(zhàn)。“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業(yè)。想成就霸業(yè),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幫助他去攻打他國。因此,梁惠王沒有真正關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為戰(zhàn)爭的工具,你若跑到他那里去,遲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違農(nóng)時,數(shù)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是有針對性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不違農(nóng)時……斧斤以時入山林”判斷,梁惠王*時的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產(chǎn)的。可能會因戰(zhàn)爭、修城池、建筑宮殿等隨時拉“民”去服勞役,從而影響農(nóng)時:捕魚,砍樹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也沒有注意可持續(xù)發(fā)展。結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飽,住無其房《沒有木材蓋房子》,死無其棺《沒有木材做棺槨》。這樣的環(huán)境,不是養(yǎng)人的所在。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罪歲。
豐收的年月,糧食吃不完,沒能施行“檢”的**,*以合理的價格收購糧食,而讓它們白白地給豬狗吃掉;遇上荒年,**遍野,卻不能夠施行“發(fā)”的**,*出面把糧食以*價發(fā)放給百姓賑災。百姓死了,卻怪罪年成不好。
(不愿往梁惠王處跑的前兩條理由,學生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而后兩條則需要老師點撥和引導。當然,也可將后兩條理由留待學生理解了孟子的為政措施之后再引導學生理解。)
小結:梁惠王之于國,所謂的“盡心”,只是自欺欺人,是“五十步笑百步”。與鄰國之君相比,本質是一樣的,并沒有從根本上愛民。所以,一般人不會往他那里跑。
(學生在初中階段曾學習此文前三段內容,字詞教學只需稍注意“甲”“兵”“走”等即可。)
(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員小民,便于學生進入文本,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主要原因還是他沒有真正“盡心”。)
(三)研習:如何使民加多?
過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質,一般人是不會跑到他那里去的,所以他那樣做是無法“使民加多”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1,假如你當時真的沒有往梁惠王處跑,倒跑到孟子那里去拜孟子為師了。你能把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歸納一下嗎?分幾步走,每步具體怎么做?這樣做了有什么效果?能給我們解說F嗎?默讀末段并思考。
思考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
1)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2)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3)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PPT小結,略)
(2)王道之成:
1)五畝之宅,樹桑--五十者衣帛矣。
2)畜雞豚狗彘,無失其時--七十者食肉矣。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無饑矣。
4)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矣。
(PPT小結,略)
2,“王道之始”與“王道之成”有什么關系?他們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
討論后明確:
(1)王道之始,主要解決了生和死的問題,即“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飲食宮室所以養(yǎng)生,祭祀棺槨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無者。今皆有以資之,則人無所恨矣!
生的物質基礎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情,“死生也大矣”,解決好死的最基本條件是能夠入土為安,入土需要棺槨。顏回死后沒有棺槨,其父親希望孔子把車賣了給顏回購置棺槨。可見死有棺槨,對那時的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決了生死問題,還使民有教,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過上比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這里尤其強調年齡問題--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可見“王道之成”更強調老年人的“老有所養(yǎng)”。要“老有所養(yǎng)”,物質是基礎,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復叮嚀的意思,可見孝悌才是重中之重。這與儒家思想對孝悌的重視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養(yǎng),沒有后顧之憂,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現(xiàn)今社會,我們也在努力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仍不斷建立和完善養(yǎng)老、醫(yī)療等各種保障**就是這樣的追求。就是現(xiàn)在,沒有后顧之憂的工作單位總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們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醫(yī)療費等。自然,沒有后顧之憂的國家,誰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強調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處,實際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這與孔子的“修文德以來之”思想是-脈相承的。
總之,“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分別是“農(nóng)、漁、林”,主要強調“不擾民”;“王道之成”四條措施分別是“紡、蓄、農(nóng)、教”,既強調“不擾民”,又強調“制民產(chǎn)”,還強調“興教育,治禮儀”。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
3,比賽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這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的學習容易淺嘗輒止,老師的教學也容易一滑而過。所以,老師要相機引導學生在這里停下來,放慢學習的腳步,好好琢磨“五十者、七十者、頒白者、黎民”等詞,理解“王道之成”強調的是使民“老有所養(yǎng)”“老而無憂”,強調的是“孝悌”,強調的是“教民”--其內涵正是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因此達到“使民加多”,最終實現(xiàn)梁惠王的霸業(yè)。)
(四)探究:孟子的論辯藝術
在你看來,梁惠王會采納孟子的建議嗎?為什么?
討論后明確,有兩種可能:
1,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孟子說得很有道理,說梁惠王與鄰國本質相同“以戰(zhàn)喻”,既形象生動又含蓄,很有說服力,梁惠王能夠認真聽取孟子的建議。
(2)孟子是順著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議,“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希望。孟子在講述王道之始的三條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條措施時,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嚴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讓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說的去做是能夠“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繪的**藍圖比較誘人,同時又有對比(罪歲,*不至:愛民,*至),所以梁惠王應該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2,不會采納孟子的建議: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比較迫切,但他或許沒有耐心施行孟子的建議。
(2)當時國際形勢,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建議行事。(相機補充歷史背景。)
(這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孟子高超的論辯藝術。)
(五)走出文本:探究現(xiàn)實意義
梁惠王當年是否采納了孟子的建議都沒關系,因為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與我們的關系不大了。現(xiàn)在我們關心的是,你作為孟老夫子的嫡傳弟子,跟隨孟老夫子刻苦學習多年,今天突然通過時光隧道,又回到了21世紀的地球,你覺得你跟隨你師傅所學的什么“民本”思想啊、什么“仁政”思想啊,對現(xiàn)在的*乃至世界有用嗎?
討論后明確:
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愛的**”,包括“溫飽”和“教化”兩部分,相當于現(xiàn)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既注重“物質文明”建設也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非常先進。
2,開發(fā)自然資源,做到“不濫”“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與當今**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3,“檢”“發(fā)”**,體現(xiàn)的是“民本”思想,這些措施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糧食危機仍有重大借鑒意義。
4,孟子非常強調“老有所養(yǎng)”,對當今社會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也有重大的啟示。
(不論學習什么,進得去,還要出得來。如此,方可把書讀活。此環(huán)節(jié)目的即在于此。)
(六)作業(yè)
熟讀全文,背誦“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
六、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7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酌喜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窍惹厝寮覍W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chǎn)”(使農(nóng)民有規(guī)定數(shù)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孟子》還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
3.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僬莆毡疚牡耐僮郑骸爸薄薄爸弧保弧盁o”—“毋”,“頒”—“斑”;“涂”—“途”
、谡_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蹨蚀_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茏⒁庠~類活用的詞!肮摹、“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痹唬骸巴跞缰,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诿献诱J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勖献邮窃鯓优u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笔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是什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guī)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xiàn)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zhàn)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俨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跀(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鄹镆詴r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芪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蓦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薨佼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咧攷煨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xiàn)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zhàn)喻(讓,介詞)
可以無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9
教學目的
1.解釋并翻譯文中的關鍵詞句,疏通文意,背誦全文,積累文言基本知識,提**言文閱讀能力。
2.梳理孟子與梁惠王對話的層次,分析孟子運用的論辯手法,感受其中蘊涵的思想魅力。
3.探究孟子雄辯特色背后的人格因素、社會理想中的精神底蘊,了解其“大丈夫”人格的追求,提升精神境界。
4.合作探究孟子及其學說受到冷落的歷史原因,拓寬閱讀視野,培養(yǎng)探究意識,獲得人生智慧。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說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了解孟子
二、在誦讀的過程中檢查課前預習,第一讀通能讀準字音、解釋文中的字詞句。在預習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字詞句方面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1找一學生讀難讀的字詞
2解釋加點詞語
3翻譯句子
第二讀懂這篇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換一種方式來讀,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讀,一個扮演梁惠王,另一個扮演孟子。
注意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②讀出感情(注意重音、語速、語氣、語調和斷句)
三、深入理解,說說梁惠王是怎樣的一位君王。
明確:梁惠王窮兵黷武,高高在上,急功近利,他并不關心民生疾苦,卻自以為用心**,感覺良好,很有些自負、傲慢和糊涂。他與孟子的談話,與其說是尋找**困惑的答案,不如說是宣泄不滿和牢騷。
四、面對這樣一位君王,孟子是怎樣一步步去說服他的?
明確:第一步:講故事,巧妙設喻,欲擒故縱,讓對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主張。第二步:繪藍圖,排比鋪陳,宣揚仁政,描繪一幅百姓殷富安定的圖景。第三步:作回答,現(xiàn)實場景,擊中要害,犀利的詞句和浩然正氣讓對方無從躲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推理過程、兩幅王道圖景、最后批評梁惠王的“罪歲”。
五、布置作業(yè)。
本文是對話體,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問答組成。在下列空白位置上為梁惠王各設計一句話,表現(xiàn)梁惠王論辯時的心理活動,并說明理由。
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課時
一、學生合作,討論完成上節(jié)課作業(yè)。
明確:1.可以添加“寡人愿聞其詳”之類的話。理由:通過“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使梁惠王意識到五十步與百步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他也許不會就此承認自己**的“盡心”與鄰國之君一樣,他還希望對方作出具體的解釋。
2.可以添加“何也”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用各種符合仁政的做法的誘人的結果(“養(yǎng)生喪死無憾”)引出他的“王道”主張,但到底什么是“王道”還不是很清楚,對方還需要從正面加以闡發(fā)。
3.可以添加“先生所言有理,然百姓之多寡究竟是何原因”之類的話。理由:孟子的“王道”樂土“、仁政”美景,固然有感染力,能打動梁惠王,也暗含著對梁惠王開頭的困惑的解答,但對梁惠王這樣感覺良好而又顢頇昏庸的君王,還必須旗幟鮮明地給出具體解答,促其醒悟。
通過這些合理添加的話,我們能體會出梁惠王當時從迷惑不解到若有所悟,從不滿沮喪到受到觸動不得不考慮的復雜心態(tài),也感受到孟子論辯的強烈效果。
二、孟子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論辯效果?
明確:
1.善于揣摩對方的心理,把握情勢,巧設陷阱,誘使對方入彀。
2.運用比喻論證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形象化,產(chǎn)生了神奇的論辯效果。
3.語言上多用排比的形式,氣勢磅礴,鋒芒畢露,犀利明快。
4.具有特立獨行、頂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三、你估計梁惠王會不會接受孟子的主張?
(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
投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的有關資料,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明孟子當時的處境和遭遇。
孟軻,鄒人也。受業(yè)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zhàn)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誦讀領悟。
齊讀文中“不違農(nóng)時……未之有也”這一部分內容。
五、這幅社會圖景讓你有什么感覺?它有什么特點?表現(xiàn)出孟子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
1.給人一種富足、快樂、安詳、美好的感覺。**者役民以時,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yè),加之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其樂融融。
2.對理想社會的向往。“以天下為己任!蓖槿嗣竦目嚯y。救民于水火的抱負!爸洳豢蔀槎鵀橹!卑僬鄄粨。堅定執(zhí)著。勇于擔當、經(jīng)世濟民的情操!按笳煞颉钡娜烁窈途瘛
六、齊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和思想之美。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10
教學方法:
串講法,朗讀法
教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理解設喻方法的運用
。ㄒ唬⿲胄抡n
在閩南方言中有兩句俗話,叫“龜笑鱉沒尾”,“賣烏賊的笑補雨傘的”,意思是兩個半斤八兩的人,其中一個卻反過來笑話另一個。大家還能再舉出一個類似的詞語嗎?
明確: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寡人之于國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這里。
。ǘ┟献雍喗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后稱為“亞圣”。孟子生于戰(zhàn)國諸侯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他提出“民貴君輕”、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等主張。為此,他到各國去游說諸侯,反對“霸道”,提倡以“仁”“義”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諸侯中選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這些主張與當時激烈混戰(zhàn)的社會狀況不符,所以均未被**者所采納。孟子退而與弟子著書,遂成《孟子》。
(三)《孟子》簡介
《孟子》是先秦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內容包括孟子的**學說、**活動、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yǎng)!睹献印放c《論語》同是語錄體散文,但與《論語》相比,它篇幅較長,內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致。《孟子》比喻準確形象,語言犀利酣暢,感情洋溢飽滿,說理深刻透徹。
。ㄋ模⿵土暢鲎浴睹献印返拿
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3)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1
教學目標 :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shù)、發(fā)、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一、導語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熟讀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shù)()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睘槭裁凑f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朗讀、背誦。問題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過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學生找出并畫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樣,作者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即“王道之成”了。
**:有了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合理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明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斯天下之民至焉! 這一段是從反面證明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這一段用什么方法進行說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
明確: 對比 涂有餓莩 比喻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三、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回顧本節(jié)所講內容,概括本文寫作特點,指導學生背誦
1.結構嚴謹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學生可背誦局部何比喻有關的部分)
3.氣勢充沛(學生背誦排比句式)
學生齊讀(齊背)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熟讀課文。做練習三。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做課后練習,進行閱讀訓練,對全文進行小結。
一、檢查學生背誦課文。
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
1.詞類活用
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1)樹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無罪歲 (5)既來之,則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異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這種說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賓語前置句)
三、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
1.數(shù)
愿得補黑衣之數(shù) 《觸龍說趙太后》 數(shù)目、數(shù)量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寡人之于國也》 幾、若干
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六國論》 命運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 shuò 屢次
數(shù)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國也》 cù 密、細密
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 《赤壁之戰(zhàn)》 shǔ計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愛蓮說》 與“曲”相對,不彎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國也》 僅、只
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 價值
予自度不得脫,則直前詬虜帥失信 《〈指南錄〉后序》 徑直、直接
3.發(fā)
百發(fā)百中 成語 發(fā)射
發(fā)閭左謫戌漁陽九百人 《陳涉世家》 征發(fā)、派遣
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寡人之于國也》 打開
野花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醉翁亭記》 花開
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琵琶行》 出發(fā)
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記》 發(fā)出、抒發(fā)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國也》 兵器
窮兵黷武 成語 戰(zhàn)爭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觸龍說趙太后》 **
草木皆兵 成語 士兵
5.勝
驢不勝怒,蹄之 《黔之驢》 承受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寡人之于國也》 盡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鄒忌諷齊王納諫》 勝利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憶江南》 超過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岳陽樓記》 優(yōu)美的
三、布置作業(yè)
1.預習下一課。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惠王疑問: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設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設圈套)
揭示原因:本質一樣——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孟子主張: 行王道——措施、態(tài)度、結果 (對比)
民不加多的疑問——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三、通過朗讀體會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一、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二、以讀代講。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人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翱酌稀辈⒎Q,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孟子〉二章》!兜玫蓝嘀,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我們今天學習的《寡人之于國也》也體現(xiàn)了孟子的這一主張,并且文中還闡述了他“仁政”的具體內容。
二、誦讀
1.教師范讀正音
王好(hào)戰(zhàn)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shù)罟(cùgǔ)不入灣(wū)池
養(yǎng)生喪(sàng)死無憾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2.學生齊讀(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學生分角色朗讀(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三、分析
1.找出文章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主要內容(不要求精確,允許存在出人)。
說明: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之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誦讀第一段
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具體的做法有哪些?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梁惠王施行這樣的**,結果如何?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梁惠王的困惑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于國盡心 結果
梁惠王 **,移粟 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指導朗讀: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讀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安爨弴倍,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昂我?”盡心了,但民不加多。讀時應突出其困惑、不解。
請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3.梁惠王拿自己于國與鄰國之政比較,孟子為什么不直接闡明意見,而用“請以戰(zhàn)喻”?
提示:孟子說“請以戰(zhàn)喻”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孟
4。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兩國比較的問題,而比較了什么?
提示:棄甲兵走者,五十步與百步走。
說明:梁惠王很自然地回答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睆亩恢挥X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者有別。
5.“五十步笑百步”已成為人們經(jīng)常使用的成語,含義是什么?
提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性質相同,只是情節(jié)輕或重的區(qū)別。
說明:梁惠王**移粟與鄰國**者**不盡心實質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誦讀二、三、四段。
指導朗讀:面對梁惠王的**,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讀起來應從容不迫!耙詰(zhàn)喻”后可稍長停頓,“則如何”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串講大意,教師訂正。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焉耳矣 兇 無如 加 好 請 填然 鼓 既接 曳 走 或 直 無 于
五、作業(yè)
1.背誦前兩部分。
2.理解常用實詞、虛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fā)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張。
三、分析
1.誦讀第五段
請學生依據(jù)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訂正)。
理解內容、本段層次。
提示:第一層 第1、2、3小句
第二層 第4句
第三層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導朗讀:第一層三句,語勢逐層上升,最后一層全段中心,作為最突出的部分!梆B(yǎng)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xiàn)兩次,前者可輕讀,后者應重讀。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2.朗讀第六段
請學生依據(jù)書下注釋
與第五段比較異同處。
提示:同是發(fā)展生產(chǎn),強調“不違農(nóng)時”,“以時入山林”,“無失其時”,“勿奪其時”。這些都強調不要耽誤生產(chǎn)時機。側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驅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制民之產(chǎn)外,第六段還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張。
指導朗讀: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容,四個“矣”陳述語言,氣勢充沛。最后總結“不……未……”雙重否定句式,讀得應堅定有力。
請學生朗讀。
引導當堂背誦。
四、提示應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虛詞。
違 時 勝 數(shù)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樹 衣 畜 無 謹 庠序 教 申 孝 悌 義 頒 負 戴 王
五、作業(yè)
1.熟練背誦第五、六段。
2.識記本課學習的文言實詞、虛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導人
梁惠王對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為做得很好,實際上與其他國君都一樣。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tài)度呢?我們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誦讀第七段。
理清內容:
說明:一方面寫出了社會的不*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
孟子最后還用了一個比喻,是怎樣比的?
提示: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一樣。
指導朗讀:“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朗讀時,要表現(xiàn)出說話人的義憤!巴坑叙I莩”句要讀出其悲憤的語氣!叭怂馈本涫墙栌弥T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得有諷刺意味。用比喻來反駁,應用質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應用和緩、勸勉的語氣。
請學生朗讀。
請學生歸納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發(fā)展生產(chǎn),制民之產(chǎn),教化百姓,還有最后除虐政?偟膩碚f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書]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這樣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來歸順。
引導背誦。
2.提示應掌握文言實詞、虛詞:
檢 涂 餓莩 發(fā) 歲 于 無 罪 斯 至
3.完成課后練習。
[補充] (1)于
寡人之于國也 對于
移其民于河東 到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比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跟、與
(2)通假文字
、賱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要。
、跓o失其時 無通“毋”,不要。
、垲C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同“斑”,花白。
、芡坑叙I莩而不知發(fā)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師小結
本文主要闡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張,要想使民加多就要發(fā)展生產(chǎn),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飽,穿得暖,還要使民懂禮儀,受教育,君王也須革除虐政,這樣百姓才能來歸服。
全文似乎散漫無章,實則結構嚴謹,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為主線貫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較整齊,這樣氣勢充沛,增強雄辯力。
五、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識記文言常用詞語和句式。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巧用比喻說理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的.寫作手法。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了解孟子“仁政”(“王道”觀)的具體內容。
二、教學重點
1.文中重點詞語和句式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三、教學難點
1.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2.領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四、教學準備
多**音頻、ppt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1、導入
由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導入,回憶孟子的名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了解其中包含的仁政思想。
2、孟子和他的散文(ppt投影)
(1)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人。他受業(yè)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繼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后稱為“亞圣”。其**主張與社會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他直接繼承了孔子的師傳,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側重于個人道德的“仁”,推演為**方面的仁政學說。后世常以“孔孟”并稱,
孟子生于“天下方務于合縱連衡,以攻伐為賢”的戰(zhàn)國年代,其主張不被諸侯采納,于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表述他的見解和主張。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內容涉及**活動、**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孟子》散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概;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加強了說服力。
(二)學生初讀課文,訂正字音
王好(hào)戰(zhàn) 棄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勝(shēng)食也
數(shù)罟(cùgǔ)不入洿(wū)池(罟:從網(wǎng),古聲)
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喪:為動用法!蛾惿媸兰摇罚骸暗人溃绹珊酢)
雞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 涂有餓莩(piǎo)
(三)教師范讀課文,疏通課文詞句(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語調)
課文詞句要點備注: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標題的來源)
梁惠王曰:——魏國的國君。戰(zhàn)國中期,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期間,連遭強秦重創(chuàng),內憂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遷至大梁。
之:助詞,起舒緩語氣的作用,無實際意義。
焉、耳、矣:句末語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河:黃河。河內,即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東,指黃河以東的地方
其:代詞。前者指代“河內”,后者指代“河東”。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性。
(必修②《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加:更。同義互訓。加少:更少。
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請:敬辭,請允許我……
(必修②《鴻門宴》:“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不定代詞,相當于“有人”“有的人”。句式:或……,或……。
(《陳涉世家》:“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譯:有的人……,有的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只是,不過。是:指示代詞,這。
句式:直……耳,是……也。譯:只是沒有……罷了,那也是……啊。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不、不要。下文“無”用法同。
之:助詞,用在主謂短語之間,取消句子的**性。
多于鄰國:介賓結構后置,比鄰國多。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勝:shēng,盡。
(必修②《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
數(shù)罟:數(shù),cù,密,與“疏”相對;罟,gǔ,從網(wǎng),古聲。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生、死: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活著的、死了的”,活用為“生者、死者”。
喪:為動用法,為……辦喪事。(《陳涉世家》:“等死,死國可乎”)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判斷句。之:結構助詞,的;始:名詞,發(fā)端、開端。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之以桑:介賓結構后置,“以桑樹之”;之:代詞,復指桑樹。
衣:yì,名詞活用作動詞,穿。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雞豚狗彘之畜:之:代詞,復指前面的“雞豚狗彘”,非賓語提前的標志。“之”提賓一般用于否定句。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賓結構后置,“以孝悌之義申之”,之,代詞,指百姓。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古今異義,這樣、卻。
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非我也,歲也:省略式判斷句,前為否定式,后為肯定式。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異于:固定結構,相當于“這與……有什么區(qū)別呢”。
于:介詞,表示引進對象,它的賓語是: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無:表假設語氣,“假如不”。
斯:則,那么。(比較:“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代詞。)
(四)重點詞句積累與梳理
板書(ppt投影):
積累與梳理
1、詞語:“五十步笑百步”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活用:鼓之(名—動),衣帛(名—動),不王者(名—動),樹之以桑(名—動)
3、虛詞:之、于、其、是、斯
4、固定結構:或……,或……。
直……耳,是……也。
是何異于……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介詞結構后置);
樹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義,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均介詞結構后置);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判斷句)。
(五)問題探究(課文內容分析):
1.孟子對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問是如何分析的?(小組討論后交流)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池,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造成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他的“仁政”思想。
他沒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來設喻。他通過設喻——設下了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趁機說出:“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認為自己對待百姓的**比鄰國好,但孟子卻指出,梁惠王的**雖好,但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君好不了多少。
問題的原因找到了,文章就很自然地過渡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上,這也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
2.他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包括哪幾個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一是“王道之成”。
3.“王道之始”要采取哪些措施?將會產(chǎn)生怎樣的效果?
4.要想“王道之成”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孟子在這四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5.有合理的措施,還需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這有什么作用?
板書(ppt投影):
梁惠王:
于國盡心
**移粟 →民不加多 何也?
鄰國之政
不用心 →民不加少
孟子:
請以戰(zhàn)喻→五十步笑百步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王道之始:
不違農(nóng)時
不入洿池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以時入林
王道之成:
樹之以桑
無失其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勿奪其時
謹庠序教
結論: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結:孟子的文章結構嚴謹,層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從容不迫;說理鋪張揚厲,氣勢磅礴,令人嘆服。
(六)課文背誦指導
1.學生朗讀課文,體會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3)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道理時,連用四組排偶句,音節(jié)鏗鏘,氣勢充沛。
2.問:文中“王道之始、之成、之阻”中,顛倒“也,矣、焉”三個語氣詞的順序可以嗎?
明確:不可,因為“也”表示輕快感情(《醉翁亭記》中20多個“也”字寫“樂”),“矣”表感嘆、暢快升級,“焉”字一般用于滿足式的感嘆暢快,有總結強調的作用。這樣用,反映了孟子談話內容的層次感和思想感情的逐步加深。
3.問:為什么在“以戰(zhàn)喻”和“王道之阻”語段不用或少用語氣詞?
明確:“以戰(zhàn)喻”是敘述,描繪形象,而語氣詞長于感情的抒發(fā);“王道之阻”是對梁惠王的指責,照應開頭。對梁惠王的指責,孟子運用了對比、類比、整句,更顯氣勢,并且形成短促有力的語流。
4.問:有人評論:“讀孟子文,令人感到氣勢磅礴,感情激越,銳不可當”。請你總結一下,本文是如何體現(xiàn)這種文氣的?
明確:①文言語氣詞的分層運用 ②排比、對比、類比、整句的運用
5.ppt投影課文要點
6.全班齊讀課文,多**音頻朗讀,學生跟讀、嘗試背誦。
六、布置作業(yè)
課文詞句練習(另印,略)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3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預習疏通詞句,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學習其論辯藝術。
過程與方法:教師用情景設計、問題啟發(fā)作引導,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式學習與小
組探究式學習相結合。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孟子文章雄辯的氣勢,關注現(xiàn)實社會,注重提升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
學習孟子運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藝術。
【教學過程】
導入
(課前播放百姓逃難視頻)張養(yǎng)浩曾說,這天下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剛才的這個短片里,我們看到了戰(zhàn)亂之時,百姓輾轉流離、彷徨悲苦的凄慘情景。試想一下,如果當時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學生回答引導)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夠給我們以啟發(fā)。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國也》。
整體把握
齊聲讀,整體感知
學生拿著筆,將自己的與集體讀音不一致之處做標記,讀完后迅速核對**。
**讀,疏通詞句
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和此前的預習速讀全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
教師出示五個句子請學生翻譯,以考查對文意的掌握情況。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內容探究
1.教師設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
【活動設計】
將學生分為三大塊,分別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梁惠王為什么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探究其心理,結合時代背景)
孟子是怎樣向梁惠王說明道理的?(從論證方法和語言修辭特點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討論后要形成書面文字,推舉出小組長做**發(fā)言;卮鹨晕谋緸橐罁(jù),適當聯(lián)系所知的課外知識。
逐個解決問題(以學生的理解回答為主,教師引導輔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問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聯(lián)系第二段“王好戰(zhàn)”
介紹背景: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chǎn)力。這就造成了兵員匱乏、勞力不足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者的當務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質相同
談具體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選取一段讓學生齊讀,感受其充沛的氣勢
“狗彘食人食”與“涂有**”的強烈對比,及“刺人而殺之”的比喻,指出了**者應有的態(tài)度
此題的關鍵點在于,不只是對原文的翻譯解釋,而要進行理解歸納。
(“王道之成”相較于“王道之始”,在物質生活層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層面。)
孟子,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思想的繼承者與發(fā)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為本,反對*;
減輕刑罰,輕徭薄賦;
制民之產(chǎn),使民以時;
重視教化,與民同樂。
原來孟子是在告訴梁惠王,只要讓老百姓豐衣足食,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就會心滿意足了。帶著這種認知,讓我們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讀一遍。
探究現(xiàn)實意義,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
孟子的“仁政”思想無疑是極具人文情懷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維持社會秩序的戰(zhàn)國時代并沒有得到足夠的認同。但它的人文光輝并未消減,反倒在幾千年后的現(xiàn)代社會里大放異彩。請聯(lián)系現(xiàn)實,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的體現(xiàn)。
提示:分田到戶,使農(nóng)民都有土地
取消農(nóng)業(yè)稅,給以種糧補貼
*,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
家電下鄉(xiāng)、城鎮(zhèn)醫(yī)保等
拓展延伸
作為儒家的**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僅體現(xiàn)在治政方面,也表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里,我選取了孟子學說中的幾句,請大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導學生提高完善個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質)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若學生打不開思路,教師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導:
古人言:“知恥近乎勇。”羞恥感也是人前進的動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滿足于現(xiàn)有的安逸,我們是永遠沒有辦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4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其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文中部分實詞的多義及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孟子的“仁政”思想。
2、孟子的論辯藝術。
3、通假字:頒—斑、無—毋、涂—途。
4、一詞多義:之、王、時、食、數(shù)。
5、固定格式:直……耳、是……也、或……或……、……何如。
【教學設想】
1、層層分析,指導背誦。
2、插入文學常識,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比較孔、孟思想,可展開討論。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地盛產(chǎn)沙丁魚,但每次漁夫們出;貋,捕得的沙丁魚都會死去很多。這令漁夫們非?鄲馈H欢,有一個聰明的漁夫,他的沙丁魚卻死得很少,為什么呢?原來,他從外地購了幾條喜歡吃沙丁魚的鲇魚放在船上,使沙丁魚們有了恐懼感,動了起來,增強了活力。
那么,同學們,這則故事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對,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那么,這是誰說的?他是怎樣闡述這一道理的?有哪些名句?
(學生答:孟子!肮侍鞂⒔荡笕斡谒谷艘病鲆嫫渌荒堋!)
好,那么我們今天就更進一步走近孟子,學習他的《寡人之于國也》。
二、關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前372~前289),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最大儒學大師,是孔子學說的嫡傳。后世常以“孔孟”并稱,元文宗封孟子為“亞圣”。
更為可貴的是,孟子并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的學說。他采用的是拿來**的方法,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例如:他否定絕對*均**思想,主張社會分工;主張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還提出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等等。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為儒家經(jīng)典著作,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稱“四書”。
三、朗讀課文
1、重申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2、選擇方式:
⑴ 齊讀。(了解學生整體學習情緒和朗讀水*。)
、 個別讀。(深入解決具體的字音和句讀問題。)
⑶ 范讀。(對學生朗讀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示范解決。)
、 分角色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
四、課文分析
1、找出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全文結構自然呈現(xiàn)。
⑴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 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 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2、誦讀第1段。
思考:梁惠王說他對國家已盡心盡力了,他作了哪些呢?
提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思考:梁惠王這么做,結果如何呢?
提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思考: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
提示:于國盡心,而民不加多。
可見梁惠王還是想勵精圖治的,所以他“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史記·魏世家》),于是數(shù)位賢者,包括孟子就不遠千里來到大梁,為之出謀獻策。
重點詞語理解:之、焉、兇、加。
3、誦讀第2、3、4段。
問:孟子為什么要“以戰(zhàn)喻”?
答:以對方熟悉的“戰(zhàn)”設喻,更便于啟發(fā)對方。
問:孟子是怎樣“以戰(zhàn)喻”的?
答:“五十步笑百步”。
問:在孟子看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何在?
答:梁惠王**移粟與鄰國**者不盡心本質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重點詞語理解:鼓、既、曳、或、以、走、無。
固定格式:或……或……、直……耳、是……也。
4、指導學生背誦第一、二部分。
(第一課時完。)
五、檢查第一、二段的背誦
注意背誦技巧。
六、分析課文第三部分
1、誦讀第5段:
措施 效果
, 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
,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本段層次:①②③/④/⑤
重點詞語理解:違、勝、數(shù)罟、時、養(yǎng)生、喪死、始
詞類活用:“喪死”──為動用法。
2、誦讀第6段: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著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饑不寒
重點詞語理解:樹、衣、畜、無、庠序、孝悌、頒、負戴、王
詞類活用:“衣”、“王”──名詞作動詞
特殊句式:“未之有也”──賓語前置
3、誦讀到7段:
思考:梁惠王為什么不得王也?
狗彘食人食 諸侯貴族
對比
涂有餓莩 下層百姓
社會極端不*等,國家治理得不好。
問:文中運用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句,是哪一句呢?
答:“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把老百姓**歸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于兇器一樣,非;奶。最后,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巴鯚o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
重點詞語理解:檢、涂、莩、發(fā)、歲、斯。
七、總結孟子的仁政思想
1、合理地發(fā)展生產(chǎn),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
3、害民的并非荒年,而是虐政。
4、**者不要歸罪于年歲,而要不斷地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行仁政,行王道,以民為本,使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真心歸附。
八、寫作特點
1、結構嚴謹。
2、善用比喻。
3、氣勢充沛。
九、完成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板書】
第一課時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1、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
2、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2、3、4段)
3、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
第二課時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措施 效果
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
不可勝食也。 喪死──→王道之始
不可勝用也。 無憾
措施 效果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衣帛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著食肉
──→王道之成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黎民不饑不寒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的有關知識;
2.歸納課內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
3.理解文中體現(xiàn)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4.欣賞體味孟子散文雄辯的說理藝術。
教學重點
1.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課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1.由《論語》導入新課。
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儒學大師,我們經(jīng)常孔孟并稱,初中時,我們學習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都是勸說君王施仁政。今天我們學習《寡人之于國也》,看看孟子是如何憑著他高超的論辯技巧,闡述仁政的具體內容的。
2.介紹《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點(結合擴展資料中的相關知識)
3.教師范讀課文(或播放朗誦錄音)
。1)要求學生認真聽,糾正自己的讀音及句讀錯誤。
。2)學生**朗讀課文。
。3)教師投影,正音:
根據(jù)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引導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把握全文大意
討論交流后,點撥:《寡人之于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xiàn)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了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天下的問題。
從具體段落來看,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寫梁惠王為自己盡心于國,而民不加多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依據(jù)梁惠王有通過****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幫助他認識到在**上與鄰國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災的好事而已,]本質上并沒有區(qū)別,使文章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據(jù)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戰(zhàn)國時國君所有的**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二、課文分析
1.提名5名同學分節(jié)朗讀課文,檢查糾正讀音、斷句。
2.學生齊讀課文
誦讀指導:
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詡的口氣讀出來。末尾何也要讀得稍重一些,疑問語氣加強。
《寡人之于國也》優(yōu)秀教案6
【背景材料】
一、作者介紹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據(jù)《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孔子孫,名伋)的再傳弟子,曾游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說“唐、虞、三代之德”,被諸侯認為迂闊、遠離實際,不被采納。因此,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一個最大的儒學大師,一向被認為是繼承孔子學說的**,后世將他和孔子并稱。他曾拒楊墨,反縱橫,維護和發(fā)展了儒家學說,對當時和后世思想界影響很大。
《孟子》在寫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行辯論,邏輯謹嚴。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fā)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時而設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保ā睹献颖M心下》)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可見“民為貴”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yè),這一點在當時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2.**的*在民。
孟子與梁惠王談話,梁惠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绷夯萃鯁枺骸笆肽芤恢俊泵献踊卮穑骸安皇**者能一之!绷夯萃鯁枺骸笆肽芘c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與也!保ā睹献恿夯萃跎稀罚┮馑际钦f,如果一個君王不嗜殺戮,那么,天下沒有不愿意把*交給這個君王的人。萬章問孟子:“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說:“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比f章問:“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孟子說:“天與之。”又說:“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保ā睹献尤f章上》)是說堯把舜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天又把舜公開介紹給百姓,百姓接受了。于是舜就作了天子。雖然在孟子看來,歸根到底天有決定權,但是天還是把事情告訴百姓,百姓同意,舜才作了天子。透過孟子說法的唯心論霧障,可以看到,在孟子看來,一個*的建立是要通過百姓認可的。范文瀾同志稱這種思想為“敬天保民”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3.民對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從的。
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边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回答:“于傳有之!饼R宣王問:“臣弒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痹诿献涌磥,國君對臣民不仁,臣民對國君也可不義;國君既“賊仁”,又“賊義”,則臣民就可以誅此獨夫,這是合情合理的。這一點,比起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4.政事以民為歸宿。
孟子對梁惠王說:“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孟子梁惠王上》)那么,“地方百里而可以王”。雖然孟子的主張歸根到底是為了****階級的**,但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5.用人以民意為準。
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保ā睹献与x婁上》)又說:“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笥医栽豢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保ā睹献恿夯萃跸隆罚┟献又鲝堖x拔某些人,革除某些人,殺掉某些人,光聽左右大臣及諸大夫的話不行,應以“國人”的意見為出發(fā)點,這種觀點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6.國君應以保民為職分。
孟子主張君王應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nóng)時”“勿奪其時”的重要性;又分析君與民的相互關系,“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可以“王天下”。
7.施仁政應使百姓安居樂業(yè)。
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泵献诱J為有小勇,有大勇!拔耐跻慌蔡煜隆保@是大勇,可以使百姓安居樂業(yè)。齊宣王又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貨!泵献诱f:“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稱贊周初古公亶父帶著他的妻子姜氏到*之下。并說:“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下》)
8.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庇终f:“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彼鲝埲绻M行戰(zhàn)爭.也應“解民倒懸”。這種思想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參考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遇到饑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東去,把河東的糧食轉移到河內;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考察鄰國的**,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鄰國的百姓沒有更減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讓我用戰(zhàn)爭做比喻吧。咚咚地敲響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扔掉盔甲拖著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了。
“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密網(wǎng)不下到池塘里。魚鱉之類的水產(chǎn)就會吃不完。按一定的季節(jié)人山伐木,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水產(chǎn)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了。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住宅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了:雞、豬、狗的畜養(yǎng),不要耽誤它們的繁殖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季節(jié),幾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的人能夠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
“貴族家的豬狗**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歲不好!@種說法與拿刀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歸順了!
【示范教案】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增強文章氣勢的特點。
2.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的語言現(xiàn)象,及一詞多義的準確運用。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巧用比喻釋疑的方法,提高論辯能力。
2.提高掌握古漢語常識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1.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2.對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進行探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難點: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解決辦法:
1.對課文第三部分闡述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的正確理解。這部分實際上是孟子“仁政”內容的具體化。
2.對孟子及《孟子》一書的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生活動的設計】
1.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
。2)借助字典,正確譯文。
(3)歸納文意,記下學習的難點。
2.課內采用專題討論的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結構。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關知識。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窍惹厝寮覍W派的著作,記錄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編輯的,共七篇。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民心的向背。主張“制民之產(chǎn)’(使農(nóng)民有規(guī)定數(shù)目的田可耕),但同時卻主張恢復西周井田**。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曾游說齊宣王、梁惠王,宣傳他的**主張,但始終未被采納!睹献印返奈恼潞苄坜q,感情強烈,辭鋒犀利。在宣傳主張、論辯事理時,常能分析對方的心理,因勢利導,步步深人,層層進逼,以使自己的論辯最后獲勝!睹献印愤善于運用譬喻來說明道理。常于從容談論之間引喻對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
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全文圍繞“保民而王”的觀點,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顯示了孟子的辯才。
全文比喻鮮明,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
。常疚膶W習的知識點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無”—“毋”,“頒”—“斑”;“涂”—“途”
、谡_分辨古今異義詞,如“寡人”“河”“請”“走”“或”“嘶”。
、蹨蚀_使用一詞多義的詞。如:“于”、“王”,“以”“食”“之”。
、茏⒁庠~類活用的詞。“鼓”、“樹”、“衣”、“謹”、“王”。
三、重點、難點的孝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借助字典,通讀,通譯課文。
。2)標出課文結構層次,歸納文意。
2.導入新課
。1)學生復述課文。
。2)用課文原話回答以下問題,目的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倜献邮窃鯓诱f明梁惠王**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收”并無本質區(qū)別的?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诿献诱J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以“王道”**天下。他的“仁政”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者不顧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笔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曰:“非我也,兵也”?
3.介紹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問答。
(1)本文中心內容是什么?
[參***]
本文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會的不*等。
(2)試概括本文的結構
[參***]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據(jù)此提出疑問。
第二部分(“孟子對曰”至“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孟子用設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總結、擴展
綜至全篇,段落分明,層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為每一部分的畫龍點睛之筆,既標明三個部分的聯(lián)系,又將每段議論的要點點明,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氣勢充沛的論辯方法。
2.對孟子“仁政”內容的理解。
3.分類整理古漢語常識。
二、整體感知
孟子善于雄辯,并氣勢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觀點鮮明,明確,學習時要研究其具體的方法。
對于古漢語常識,要注意準確把握,探尋規(guī)律。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題討論式
討論題:
。1)為什么說孟子善用比喻說理,他如何做到論辨的氣勢磅礴?
[參***]
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善用”重要表現(xiàn)在用對方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歡打仗,就用戰(zhàn)爭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的荒唐,說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者的虐政。
作品讀起來氣勢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闡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三組排偶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chǎn)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2)對孟子“仁政’內容應如何理解?
[參***]
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這里闡述了孟子實行“王道”的七種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
、俨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
、跀(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芪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蓦u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咧攷煨蛑,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總之,孟子以為解決“民不加多”的狀況,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義。
2.以訓練式,完成分類歸納古漢語現(xiàn)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過”。句意是: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無,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鄰國的多。)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句意是: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東西頂著東西了。)
涂有**(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的人。)
。2)古今異義詞
寡人之于國也(寡人,古代國君稱自己的謙詞。今用于形影孤單的人。句意是:我對國家。)
河內兇(河,黃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內遇到饑荒。)
請以戰(zhàn)喻(請,請允許我。今常用于對方“請坐”,讓對方坐下;“請指導”讓對方做指導。句意是,讓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憑借。今常連用,表示同意,認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憑借它吃到肉。)
棄甲曳兵而走(走,跑,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詞。今常用于選擇復句中的選擇詞。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來。)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則,那么。今常用于代詞,當“這”“此’講,如“斯文”等。)
。3)一詞多義
于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介詞)
寡人之于國(對,介詞)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在,介詞)
王
然而不王者(為王,動詞,讀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詞,讀wáng)
以
請以戰(zhàn)喻(讓,介詞)
可以無饑矣(憑借,介詞)
以時入山林(按,介詞)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介詞)
食
狗彘食人(吃,動詞)食而不知檢(食物,名詞)
之
填然鼓之(沒有意義的襯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性,助詞)
五畝之宅(“的”,助詞。)
中之以孝悌之義(代詞,代百姓。)
(4)詞類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樹之以桑(樹,名詞帶賓語“之”,作動詞。種植。句意是:<在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詞帶賓語“帛”作動詞,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
謹庠序之教(謹,形容詞作動詞,認真從事。句意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詞受副詞“不”的修飾作動詞,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
。5)古漢語句式
判斷句
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裝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賓語前置,應“未有之也”。句意是,沒有聽說過這種情況。)
省略句
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賓語“之”。句意是,可以憑借它沒有饑餓了。)
四、總結、擴展
文言文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準確地解釋文言實詞,是學好文章的關鍵。判斷文言實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應做到以下幾點:
1.牢記實詞的基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及課文中例句及文言詞法句法。
2.從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義。
3.利用文言句法特點判斷詞義。
4.利用詞的構成方式判斷詞義。
5.從具體語境出發(fā),顧及上下文去判斷詞義。
理解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的意思。(選自《孟子盡心下》)
[參***]
得到百姓擁護的人才能成為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人可以成為諸侯,得到諸侯歡心的人可以成為大夫?梢姟懊駷橘F”的道理。孟子在尖銳復雜的階級**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認為社會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樂業(yè)。
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數(shù)
。1)愿令得補黑衣之數(shù)(數(shù)目)
。2)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
。3)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讀shuò,屢次)
。4)數(shù)罟不入洿池(讀cù,密)
發(fā)
。1)百發(fā)百中(發(fā)射)
。2)發(fā)閭左滴戍漁陽九百人(派遣)
。3)涂有**而不知發(fā)(打開)
。4)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花開)
直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彎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僅)
(3)系向牛頭充炭直(價值)
兵
。1)非我也,兵也(兵器)
。2)窮兵黷武(戰(zhàn)爭)
。3)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4)草木皆兵(兵士)
勝
。1)驢不勝怒,蹄之(能承受)
(2)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
(3)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勝利)
(4)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超過)
(5)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優(yōu)美的)
3.給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械娜颂优芰艘话俨饺缓笸O聛,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皇菦]有跑上一百步罷了,那還是逃跑啊。
是何異于……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這種狀況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闡述
孟子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結論——保民而王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4)
——《大道之行也》教案10篇
《大道之行也》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
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鳎坏谌龑印笆枪手\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案2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劢虒W步驟]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鞓,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jīng)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
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备攀龃笸鐣母咎卣;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鳎坏谌龑印笆枪手\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玻槐夭赜诩骸笔钦f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加入初二學習小組 更多超值免費資料不容錯過!
Section targeting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下列練習:
。1)解釋加粗的詞。
、龠x賢與能 ②講信修睦
、鄄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 ④男有分,女有歸
(2)翻譯下列句子
、偈估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②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凼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3、寫一段文字,描述你想像中的未來社會;蛘咭浴拔以诠3000年”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備課資料
一、課文補遺
1.談談儒家的**理想
對儒學來講,理想人的培養(yǎng)和**家庭的建立畢竟只是為達到最終目的--***天下--鋪*了道路,要使國泰民安、****的景象出現(xiàn),根本上還需要現(xiàn)實**的努力。天下**,**清明;上下有分,等級有序;尊賢禮士,君仁臣義;君民同樂,輕斂薄賦:這既是儒學家們憧憬、瞻望的理想社會的格局,也是他們終身倡導,甚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xiàn)實政見和主張。
儒家仁政、德治的**主張,嚴格地說,只是一種管理社會的理想。而儒家所憧憬和企求的理想社會,便是一個安定、**與**的治*之世。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孟子的**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到荀子的上下協(xié)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構畫出一幅社會穩(wěn)定**的美妙藍圖。
先秦儒家這種從仁學的基點出發(fā)建構而成的美好社會的圖景,到了秦漢之際,便自然地發(fā)展為“大同”理想!按笸馈憋@然是對原始社會的帶有理想化成分的描述,但它表達了儒家對這種理想社會的向往,它抓住了“天下為公”這一公有制社會的本質特點,肯定了原始**、*等和互愛互助的人際關系,為后來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份極有價值的思想資料。
儒家在提出“大同”理想的同時,從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又肯定“大道既隱”,“天下為公”已被“天下為家”所代替。出現(xiàn)了財產(chǎn)私有,“貨力為己”的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教度,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官爵、財產(chǎn)世世代代相沿襲,形成君臣、父子、夫婦的等級關系,于是,便有必要“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本S護宗法等級秩序,區(qū)分尊卑上下貴賤的禮義**,就這樣應運而生了。儒家把這種需要用禮義**、道德規(guī)范來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稱之為“小康”社會,并認為它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產(chǎn)生的,這實際上是肯定了孔孟所倡導的禮義之治的歷史必然性,亦表達了儒家的較低一層次的社會理想。
然而,不僅“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是一個烏托邦,就是“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以仁義為法則來協(xié)調一切人與人的關系,也具有一定的空想色彩。孔孟學說的遭遇就早已證明了這一點。孔孟提倡的重德治教化,省刑去罰,一方面固然有利于人民的休養(yǎng)生息,減輕受剝削**的程度,從而對發(fā)展經(jīng)濟和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表現(xiàn)出較多的人民性和歷史遠見。但另一方面,這種善良的愿望和主張卻不符合**者急功近利的現(xiàn)實需要,擴大疆域,稱霸諸侯,****,需要的是暴力、**等更為有力的,現(xiàn)實的**。
于是,我們便可以看到,儒家這種以仁學為基礎的**理論和社會理想,其本身的內容和特點就決定了它在*二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特殊的歷史命運。
。ā稏|方理性之河》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12版,余式厚主編)
2.關于《禮記》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為別于戴德的《大戴禮》,故稱《小戴禮》。全書包括《曲禮》《檀弓》《王制》《月令》《禮運》《學記》《樂記》《中庸》《大學》等四十九篇,除有關我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各種禮節(jié)**的記述外,還包括了孔子及其門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義,如流傳很廣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禮記·檀弓》篇!抖Y記》是研究*古代社會情況、儒家學說和當時文物**的參考書!抖Y記》的語言也簡潔生動,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大道之行也逐句翻譯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道實現(xiàn)的時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選***,社會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所以人們都不只以自己的親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兒子為兒子。
3、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矜、寡、孤、獨、殘疾者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yǎng)。
4、男有分,女有歸。
男的都有職務,女子都能有歸宿。
5、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對于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
6、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人們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
7、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盜竊、**和害人的事情不會發(fā)生
8、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以(人們)只是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用門閂插門,這就是所說的理想社會。
......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多**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劢虒W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劢虒W步驟]
一、導語設計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
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3.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备攀龃笸鐣母咎卣鳎坏诙䦟印肮嗜瞬华氂H其親……不必為己!痹斒觥按笸鄙鐣幕咎卣鳎坏谌龑印笆枪手\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4.多**顯示板書設計,學生依據(jù)板書提示,背誦全文。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文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層次和脈絡。
3、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特征及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大同社會的真正可取之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層次,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大同”的社會特征及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分鐘,教師口述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同學們背誦描寫桃花源環(huán)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那么究竟《禮記》中的理想社會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紹 2分鐘,教師簡介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補充四書五經(jīng)的知識)
三、 朗讀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鐘
1、請同學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將不懂的字詞劃出來)
2、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
四、 正音 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10分鐘
1、 結合投影讀字音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矜寡孤獨( ) 男有分( )
貨惡其棄于地也( )
2、解釋重點字詞(投影)
3、請一位同學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后小組討論,并對其解釋作出分析評價。
4、參考譯文
**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有及時婚配。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和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五、 整體把握,理清課文線索。 10分鐘
1、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說說你的看法?
2.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結合文中的語句,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的需要)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愛。
、谌巳硕寄馨簿訕窐I(yè)。(滿足發(fā)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圬洷M其用,人盡其力。(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不會將它占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只要達到了上面三個方面的要求,大同社會就不遠了
六、深入探討 5分鐘
1、如何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理想,是一個虛構的圖景,盡管不能實現(xiàn),但從這個圖景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改造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追求。還有對理想的執(zhí)著。
七、遷移學習 5分鐘
1、 為實現(xiàn)“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孫中山作為例子。
2、請同學們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話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國。
八、課堂小結 2分鐘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在現(xiàn)代社會中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
九、背誦全文 2分鐘
十、布置作業(yè):
A組(學優(yōu)生):背誦課文,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B組(中等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C組(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第一層(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第二至三句話) “大同”社會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谌巳硕寄馨簿訕窐I(yè)
③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大道之行也》教案5
教學目的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chuàng)新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jù)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征: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xiàn)實
《大道之行也》教案6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lián)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俳處煼蹲x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趯W生仿讀并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③學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ㄟ@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a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 聯(lián)系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xiàn)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們更要加強國防的建設,以更好地維護世界和*。
2、課外延伸:
、俦痴b默寫課文。
②“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ㄎ湓(zhèn)中學 陸**)
附譯文: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賦予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學目的】
1、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學難點】
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
【教學設想】
。、布置一課時。
2、方法:誦讀、討論。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掌握
。、范讀課文。
。、學生仿讀并考慮: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寧和*的`大同社會 。
三、研讀理解
1、**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 選賢與能:通“舉”
、 講信修睦:培養(yǎng)
⑷ 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 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⑹ 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 男有分:fèn 職分,指職業(yè)
、 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 不必藏于己:私藏
、 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 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 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 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⑶ 全班交流。
。、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 本文論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為公” *和社會財富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不屬于任何個人。社會的管理者都應由社會成員選舉出來的品德高尚、才干出眾的人擔當。社會成員之間相處講求誠信,崇尚和睦。
、 社會關愛它的所有成員。全社會親如一家,各年齡段的人都有合適的布置,特別對“矜、寡、孤、獨、殘疾”這五種身心受損的人實行有效的保證措施,對他們多一份關愛。
、 人人都能豐衣足食。男子要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時,有和樂的家庭。男耕女織自食其力,豐衣足食。
、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所有社會成員都珍惜勞動效果和社會財富,無****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勞動中不出力、少出力為恥,為社會盡心盡力地工作,沒有多得多占的念頭。
、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實際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導誦讀
。薄⒗砬逦恼旅}胳,協(xié)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論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⑴故人不獨親其親;⑵男有分,女有養(yǎng);⑶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 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標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
、 “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
、 “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
、 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
。、朗讀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础⒆ブ攸c詞句背誦課文。
五、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實際,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業(yè)
。薄⒖紤]:“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背誦并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誦課文掌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掌握文章的內容意義,熟練背誦文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流程設計
一、談話導入
教師**學生談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會。相機引入。
二、初步感知
檢查預習。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指正。
教師范讀。學生聆聽,自己不認識的字詞加上拼音。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留心容易讀錯的地方,作上標記。
學生齊讀。一起讀課文,準確明白節(jié)奏重音等。
教師自瀆。小聲跟讀,鞏固讀法。
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1)大道之行也:用提示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就是“大道”的內涵。
(2)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要有停頓變化,不能連的太緊。
。3)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意思。
。4)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5)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學生開展不同形式的讀。
主要形式有:
1、男生齊讀。
2、女生齊讀。
3、左邊齊讀。
4、右邊齊讀。
5、同桌齊讀。
6、學生自瀆。
指名朗讀課文,**學生集體訂正。
三、深入探究
教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自學。
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注釋,自主理解課文內容;ハ嗾f一說,聽一聽,指出其中的不足,記錄共同存在的疑惑或有爭議的地方。
學生**提出問題,教師相機**解釋疑惑或指正引導,形成共識。
教師提出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目標設計:
1、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文中的綱領性句子是什么?
3、“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大同”社會的社會局面怎么樣?
教師給學生5分鐘的探究時間,學生自主開展。
指名發(fā)言,教師相機講解強調。
教師補充古代儒家人的**理想,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題。
**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領悟。
四、拓展延伸
1、教師出示老子《道德經(jīng)》片段,**閱讀,比較理解,加深認識。
2、**學生談談“大同”社會的理想是否能夠實現(xiàn)。
五、作業(yè)設計
你認為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會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的地方?舉例說明。
《大道之行也》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翻譯并背誦課文
2. 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 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全文大意,積累詞語
2. 領會文章的內涵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1.學生齊背《桃花源記》……文中的桃花生活是歷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但早在千多年前,我國就有了關于人類美好生活的構想,我們的先哲們把這種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社會是怎樣的。
2.作品與背景簡介
3.出示學習目標
。ǘ┬抡n學習
1.檢查預習情況(重點字詞的注音與解釋)
2.聽錄音,注意難讀字
3.指導朗讀(個別讀、齊讀)
4.圍繞以下問題小聲讀課文: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什么是“大道之行也”?
5.自讀課文,對課文的字詞句進行解釋
6.學生翻譯全文
7.齊讀課文,思考:(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3)大同社會的美好前景怎樣?
8.分析文章的結構
9.學生齊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拓展練習
1、發(fā)揮你的想像,把大同社會的場景進行形象的描繪。
2、“大同 ”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3、你如何看待我們*今天提倡的**社會和這個大同社會的關系?
。ㄋ模┱n堂小結
同學們,這堂課我們學習了解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盡管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實現(xiàn),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的財富……
(五)課堂練習(字詞句釋為主,具體內容略)
《大道之行也》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初步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進而感知“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試背全文。
能力目標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讀能力。
3.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德育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2.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個世紀以前的中學生差不多能背誦如流,今天的中學生也應如此,必須讀得爛熟,才能較好領悟我們先人所追求的這個理想社會的實質,并感知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證至少讀10遍,課堂上時時有瑯瑯書聲,營造濃濃的學習氛圍。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關于文意的理解,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討論交流完成。對于與《桃花源記》的比較閱讀,教師可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討論,生生互動;教師點撥,師生互動,這樣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探究創(chuàng)新法。設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供學生思考探究,鼓勵他們敢于異想天開,并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學習。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桃花源記》中那個美、樂、奇的世界大家還記得吧,世界**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個人人幸福快樂,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在秦漢以前我國的先哲們就已經(jīng)對這樣的時代進行了論述,先哲們把這樣理想社會命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二、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掃清文字障礙。
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音j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用作動詞,以……為親,以……為子,分別譯為“奉養(yǎng)”“撫養(yǎng)”)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是故謀閉而不興(杜絕)
2.教師領讀 ,學生跟讀,初步感知文意。
3.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可小組討論。
4.理清文章整體思路,具體指導朗讀。
(1)**:全文文字,共5句話,根據(jù)文意,可以分為幾層?
學生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概述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笨偨Y全文。
(2)教師分層指導朗讀。
第一層: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天下”三句當用分列語氣讀。
第二層:本層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組,應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的“人”“使老有所終……”中的“使”,這些字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讀至“不必為己”,要作稍長停頓,收住這一層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結的語氣讀!笆侵^大同”是全文結論,要讀得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3)教師范讀或選朗讀水*較高的學生范讀,其余學生循聲低和。
(4)全班齊讀課文。
三、討論下列問題,形成背誦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選一位學生回答,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學生齊讀第1句,速背。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學生明確: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
教師點撥: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學生齊讀第二層,按照行文思路,嘗試背誦。
3.**: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學生思考,同桌之間交流。
明確:文章第三層選擇了一種特殊的總括方式,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順理成章地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外戶而不閉”的和*、安定的局面。這其中已經(jīng)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變亂紛乘,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
學生齊讀第三層,嘗試背誦。
四、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六、試背課文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5)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3篇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1
寡人之于國也
出自:《孟子》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 河內兇, 則移其民于河東, 移其粟于河內; 河東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對曰: “王好戰(zhàn), 請以戰(zhàn)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 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途有**而不知發(fā), 人死, 則曰: ‘非我也, 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2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南。當河東發(fā)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纯脆弴木髦鬓k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6)
——挫折面前也從容教案 (菁選2篇)
挫折面前也從容教案1
[教學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面對挫折采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能努力從挫折中學習和探索智慧,善于用名人、英雄、先進人物戰(zhàn)勝挫折的先進事跡和名言激勵自己。
能力目標:
能運用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初步形成自我調試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知識目標:
使學生懂得挫折能夠磨煉意志,在挫折中增長智慧,知道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教學重點]
尋找應對挫折的方法
[教學難點]
挫折的兩面性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和合作探究法
[課前準備]
制作多**課件、十朵太陽花
[教學過程]
教師:(回顧已學知識)(教師陰沉著臉走入教室)同學們,我遇到挫折了,哎,這個月的工資到現(xiàn)在還沒發(fā),我現(xiàn)在處在忙于解決個人溫飽狀態(tài),周末還要參加朋友的婚禮,正犯難時,我的腳又扭傷了,你們說我多倒霉呀!現(xiàn)在我向大家發(fā)出求救信號,請大家擔任安慰天使,在下面的格言中選取適當?shù)陌参课,讓我重新快樂地和大家一起學習。
。ǔ鍪镜1張幻燈片──格言)
困難只能嚇倒懦夫懶漢,而勝利永遠屬于敢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茅以升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丁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激勵自己用盡所有的力量應對一切,我的毅力終于占了上風。──居里夫人
學生:略
教師:(微笑)安慰天使三言兩語,本人頓覺如沐春風,看來在面對挫折時我們不能逃避,要勇敢,要擁有一種從容,這就是本節(jié)課的議題──挫折面前也從容。
(出示第2張幻燈片)
教師:同學們幫助了我,我也要送大家一份精神大餐:胡蘿卜、雞蛋、咖啡豆。
教師:同學們如果要你選擇,你會愿意做什么?為什么?
學生1:雞蛋,因為經(jīng)沸水蒸煮,它變得強硬了。
學生2:我想成為咖啡豆,因為它很強。
教師:你們能告訴我胡蘿卜、雞蛋、咖啡豆分別**什么?
學生1:我認為胡蘿卜**的是在逆境中遭受挫折后的一種消極態(tài)度。
學生2:雞蛋**的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種積極態(tài)度,它能在挫折中更加堅強。
學生3:咖啡豆**的是一種更積極的態(tài)度,它能面對挫折分析原因,積極尋找解決困難的方法,也尋找自身的問題,使自己融入社會之中。
教師:是呀,我們都會選擇做勇敢的雞蛋,堅強的咖啡豆,怎樣做呢?讓我們到聰明屋那里去找尋從容應對挫折的四個錦囊吧!不過要想進去就要接受一道入關題。
(老師出示第3張幻燈片──男生女生辯辯辯)
正方:挫折對我們有利無弊
挫折面前也從容教案2
課標要求
“成長中的我”中的“認識自我”:客觀地分析挫折和逆境,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養(yǎng)成勇于克服困難和開拓進取的優(yōu)良品質。
學情分析
現(xiàn)在初中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受到過分的關愛,在學**又得到過多的幫助。而且由于學生年齡特點,學生**生活能力較低,**戰(zhàn)勝挫折的經(jīng)歷也不夠豐富。所以很難體會到挫折對磨練意志,增長智慧的積極作用,而且還可能夸大挫折的消極作用,不敢正視挫折。其次,學生對挫折的認識和對挫折的態(tài)度上有偏差,認為挫折是偉大的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難,中學生是*凡人,談不上挫折,有的認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是倒霉而已。最后,學生由于年齡及心理特點等原因,學生對戰(zhàn)勝挫折的經(jīng)驗教訓有所體驗但缺乏歸納,難以形成經(jīng)驗總結,所以教師必須注意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四種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課前采集、案例探討、經(jīng)歷分享、提升感悟、落實實踐等活動理解挫折對人生的影響,懂得挫折能夠磨礪意志,增長智慧,知道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能力目標:在學習探討和實踐中學會辯證的方法分析挫折,運用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調適和應對挫折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面對挫折采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努力從挫折中領悟和探索智慧,學會用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在挫折中磨礪意志,增長智慧。
教學重點: 掌握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辯證認識挫折,在生活中運用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采集生成教學、案例探究、小組合作法、生活實踐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
播放:“珠海海華小學蘇曉瑩榮膺全國美德少年稱號”的**視頻。
引入課題:挫折面前也從容。
l 看視頻,了解**內容。
l 思考問題:
1、蘇曉瑩在她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哪些困難挫折?
2、蘇曉瑩以何種生活態(tài)度面對挫折的?
以珠海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案例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產(chǎn)生深刻思考,初步學會面對挫折選擇堅強面對,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引入本節(jié)課課題。
講授新課
探究活動一
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P臺:
挫折作用大家談
珠海小學生蘇曉瑩入選全國百名美德少年,初一某班級就挫折對人的影響展開了大討論,以下是一些觀點:
有人說:“挫折是絆腳石!
有人說:“挫折是墊腳石。
引導和總結:
挫折具有兩面性: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有人說:“挫折是絆腳石。”
有人說:“挫折是墊腳石。
思考:結合蘇曉瑩經(jīng)歷或自己的感悟,請選擇你贊同的觀點談談你的認識。
學生就觀看的視頻或者親身感悟,積極發(fā)言,談談挫折對人生影響的認識感悟。
通過學生的發(fā)言,引導學生辯證認識挫折對人生消極和積極影響,采取積極向上、堅強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
如何理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通過所學知識,分析“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理解,加深學生對挫折意義的理解,學會在挫折中磨礪意志,增長智慧。)
引導學生通過辯證地認識挫折對人生的影響,進一步理解挫折對人生既有消極影響也有積極影響,初步學會在挫折中磨礪意志,增長智慧。
探究活動二
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課堂P臺:
戰(zhàn)勝挫折,我有方法
1。 分享自己經(jīng)歷的挫折,分享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2。小組活動:總結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看哪個組寫得最多,與其他同學分享。
。ㄒ龑W生回憶、分享自己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挫折、當時的心情,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戰(zhàn)勝挫折后自己的感悟。)
回憶、分享自己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過的挫折、當時的心情,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小組活動,匯集戰(zhàn)勝挫折的好方法并分享。
學生體驗、交流在遇到挫折時,如何學會戰(zhàn)勝挫折,總結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并與全班同學分享。
讓學生在回憶和分享中認識挫折對自己的影響,明白挫折磨礪意志、增長智慧的重要意義。
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并非高深莫測,它就存在于我們以往戰(zhàn)勝挫折的經(jīng)歷之中。小組活動,讓大家分享更多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探究活動三
閱讀課本P67 兩則相關鏈接材料
閱讀課本P68三個鏡頭
思考:談談主人公是用哪些方法戰(zhàn)勝挫折的?
學生閱讀材料、思考分析、適當時候可以小組互助。
通過案例探究,讓學生明白一個人要取得成功需要不斷克服困難、用堅強意志、適當方法戰(zhàn)勝挫折的,學會用合適的方法戰(zhàn)勝自己所遇到的挫折困難。
探究活動四
展示課前**中的典型的案例,并進行綜合修改成為一個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對這個學生的行為進行評價。
老師:
您好!
近來我一直被煩惱困擾著,情緒很糟糕。媽媽和爸爸離婚了,我被安排在奶奶家生活。在學校,我不愿與同學過多交談,感覺同學們都不喜歡我。前天,老師打電話告知家長,因為我?guī)状慰荚嚩疾患案瘛W罱鼌⒓訉W校動感百分百比賽,我也被刷下來了,我都沒有信心了,我不知道該怎樣面對發(fā)生的事情。
老師,您能幫我嗎?
我來試一試:請你運用所學本領開導這位同學,推薦一些做法讓他盡快走出陰影。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開導主人公,讓學生學以致用,再次認識挫折及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
課堂小結
展示*一句話: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好一些。
回歸:“珠海海華小學蘇曉瑩榮膺全國美德少年稱號”的**信息。
請學生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使我們比較地聰明起來了,我們的事情就辦得好一些。 ——*同志
思考:蘇曉瑩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和方法給予你什么啟示?
談談這節(jié)課自己的收獲或感受有哪些?
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學會總結歸納和反思。
板書設計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7)
——高二語文上冊《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 (菁選2篇)
高二語文上冊《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1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從應試角度出發(fā),似乎應注重文言字詞,而這樣的課會顯得較枯燥.而對學生而言,文言是一個點滴積累的過程,字、詞、句、段、篇無不有待積累,有積累而后有比較、有感悟,而把這一切**起來的方法便是誦讀。
《寡人之于國也》是必修三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短,語法簡單,學生很容易讀懂。因此,我把誦讀指導作為主線,采用思想串字詞的模式,在串講中突出重點字、詞句,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從而達到基本成誦。最后通過作業(yè)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為第二課堂的內容做準備。在這堂課中,有一些閃光點:
1、課堂思路清晰,過渡銜接自然,重點突出,既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又讓學生在此過程中掌握了重點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點。
2、誦讀指導詳細,學生朗讀文章的氣氛較濃厚,并通過閱讀引導學生貼近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作業(yè)設計巧妙,既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又讓學生對文言句式有較深的感悟。
當然,在這堂課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1、導語有其可取之處,但所用時間過長。
2、如果學生事先沒有充分地預習課文,那么這節(jié)課將難以進行。
3、內容安排較多,時間比較緊湊。
教學的方向: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方向,明確目標讓學生有的放矢。學習《寡人之于國也》先要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歸納文言句式。其次是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主張和具體措施。再次是學習孟子善用比喻說理的論辯方法。
二、本課教學力圖體現(xiàn)“重在自主,重在發(fā)現(xiàn),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1、本文詩篇文言文,文言文重在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在課前就已經(jīng)反復朗讀幾近成誦,課堂上仍應該加強學生的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應指導學生把我語言的節(jié)奏和文言語言特點以及文言語氣詞的語氣。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學生很容易讀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而這里的“然而”并非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一個轉折連詞,而是“這樣卻”的意思,它是兩個詞。又如,第五段每句末幾乎都用一“也”子,而第六段則幾乎是“矣”字,此兩者語氣不同,表達的情感內容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在反復朗讀中認真體會。
2、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fā)言權,這就為主體“發(fā)現(xiàn)”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具體教學中讓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閱讀課文,理清作品線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利用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重視對學生信息搜集和篩選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中通過**學生課外的分組、結合話題指導材料查找、搜集、篩選,對于改變學生原來被動的接受和教師教什么我聽什么的學習方式會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4、強調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改變教師原來單一的講解傳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學生小組的合作、探究和競爭,變知識的接受為生成。讓學生自主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互相討論、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主動參與意識。同時,利用現(xiàn)代**,利用網(wǎng)絡,利用發(fā)放的資料,利用生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打開了克服重難點的大門。我覺得,這對于古文學習方式的改變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5、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如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善用比喻的論辯方法,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6、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注意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例如,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要求學生通過自學來完成,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學習。如小組解析疑難語句,對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深入理解。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聯(lián)系歷史和現(xiàn)實,結論雖不一定準確、全面。但在思考、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這節(jié)課,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值得改進:
1、學生的課外預習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地掌握,畢竟學生的學**多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的接受型上,習慣很頑固。
2、學生課外閱讀、搜集相關材料不夠,今后應多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課堂上還有部分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進來。今后應著重思考如何才能調動所有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二語文上冊《寡人之于國也》教學反思2
這是一篇典型的古代論辯類散文。篇幅雖然不長,但其文言知識豐富,人文意蘊深厚,論證說理透徹,行文思路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力爭將新課程的理念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的過程中享受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本課導學案的設計,學生的`文言知識得以充實,論辯思路技巧得以提高,但對其人文意蘊的挖掘及現(xiàn)實意義的引導還很欠缺,即沒能充分體現(xiàn)其作為“文”的價值。
對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有以下的問題有待解決:一、課堂上誦讀聲太少了。曾經(jīng)有人批評過,現(xiàn)在的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課堂上居然沒有讀書聲。我也知道這樣做是有悖于語文特點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就會因為某些原因而舍棄了朗讀的環(huán)節(jié)。例如,在課堂上教學預設沒有充分做好,學生的反應沒有達到預期,那就需要延長時間,而臥慣用的就是把朗讀舍棄。當然,如何讓誦讀更合理、更精到,更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二、“文”與“言”的關系該如何來處理。在這節(jié)課的安排上,我們安排了兩個課時。當然,要完成這兩節(jié)課的內容,前提是學生對這篇課文充分預習,所以,當學生預習不到位的時候,我就把重點放在了字詞的解釋上。因為我個人就認為字詞必須講解,而文意及文章采用的手法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在一節(jié)課的結尾,我對與挖掘它的現(xiàn)實意義幾乎為舍棄。對于此,我還要繼續(xù)學習及調整,把握好文言文教學的策略。
《寡人之于國也》教案(擴展8)
——大道之行也教案菁選
大道之行也教案1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道之行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道之行也教案1
一、 授課班級:
八年級(上)
二、 授課時間:
20xx年5月31日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四、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最好當堂成誦。
五、學習時間:
十分鐘
六、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找出不懂的詞句,課堂發(fā)問。
七、教學步驟
。ㄒ唬⿲
展示一幅和*寧靜的社會圖片,引入課文——大同社會。世界**何一個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個安定、和*的大同社會,沒有權、利的紛爭,沒有名譽的搏斗,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和睦相處、各盡其責,在這樣的社會里生活是快樂的。今天我們就走進《禮記》中的大同社會。
。ǘ┙庖蓵r刻
解答學生課前預習時遇到的難懂字詞句。
。ㄈR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嘗試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特征。
。ㄋ模┓治龃笸鐣卣
1、“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袄嫌兴K,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愛。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互相幫助的圖片,就圖片深入分析課文,擴大和補充課文。
2、“男有分,女有歸。”
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一幅婚嫁圖片(新郎是殘疾人,人人臉上洋溢著笑容)。引導學生從圖片中找出與課文切合點——⑴女有歸之喜;⑵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⑶壯有所用。(新郎身殘志堅)
3、“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不會將它粘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譯文:(人們)憎惡財物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大同社會的這一個特征。教師展示勞動場面的畫,引導學生回答出“物盡其用,人盡其力”的社會特征。
。ㄎ澹├首x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再次感受大同社會。嘗試背誦課文。
。 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愛,是最重要的,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ㄆ撸┳鳂I(yè)
1、思考:“大同”社會跟陶潛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
八、教學板書
關 愛
安 大 人
居 盡
樂 其
業(yè) 同 力
物 用
盡 其
九、教學后記
1、課堂總體感覺良好,氣氛活躍,學生普遍喜歡大同社會,因此能夠踴躍發(fā)言,積極配合教學。
2、教學重點難點能貫穿課堂始終,師生共同探討,得到很好的解決。
3、板書設計比較特別,而又一目了然,充分展示大同社會的特征。
4、教學圖片生動直觀,引起學生聯(lián)系課文探討圖片的興趣。
5、導入不夠簡潔明白。
6、所用的圖片與課文的契合性不大,有點勉強。
7、直接進入教學重點,利的是開門見山,弊的是僅僅依靠學生預習所得來展開課文,學生學習起來有點吃力。
大道之行也教案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相關文言文字詞,翻譯并背誦課文。
2、熟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的層次和脈絡。
3、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特征及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反復熟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大同社會的真正可取之處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脈絡層次,熟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大同”的社會特征及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分鐘,教師口述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同學們背誦描寫桃花源環(huán)境和生活的句子)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那么究竟《禮記》中的理想社會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 作品介紹 2分鐘,教師簡介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亦稱《小戴禮》或《小戴禮記》,相傳為西漢戴圣編纂。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運,《禮記》篇名,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ㄑa充四書五經(jīng)的.知識)
三、 朗讀全文 初步感知 5分鐘
1、請同學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將不懂的字詞劃出來)
2、聽課文錄音,聽準字音
四、 正音 解釋重點字詞,翻譯全文 10分鐘
1、 結合投影讀字音
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矜寡孤獨( ) 男有分( )
貨惡其棄于地也( )
2、解釋重點字詞(投影)
3、請一位同學翻譯,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完后小組討論,并對其解釋作出分析評價。
4、參考譯文
**上最高理想的施行,就是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有及時婚配。對于財貨(人們)憎惡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這樣一來,奸邪之謀就不會發(fā)生,盜竊、**和害人的事情就不會發(fā)生,(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五、 整體把握,理清課文線索。 10分鐘
1、根據(jù)你對課文的理解,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說說你的看法?
2. 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結合文中的語句,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滿足生存的需要)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夠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責任、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鰥、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關愛。
、谌巳硕寄馨簿訕窐I(yè)。(滿足發(fā)展的需要)
“有分”,就是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才能豐衣足食。
、圬洷M其用,人盡其力。(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不會將它占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
只要達到了上面三個方面的要求,大同社會就不遠了
六、深入探討 5分鐘
1、如何評價孔子所描繪的“大同”社會?
大同社會只是作者的一個美好的理想,是一個虛構的圖景,盡管不能實現(xiàn),但從這個圖景中,我們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作者的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對改造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追求。還有對理想的執(zhí)著。
七、遷移學習 5分鐘
1、 為實現(xiàn)“大同”社會,從古到今有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一直在追求,以洪秀全和孫中山作為例子。
2、請同學們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用一段話描述你理想中的王國。
八、課堂小結 2分鐘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在現(xiàn)代社會中激勵著我們不斷探索。
九、背誦全文 2分鐘
十、布置作業(yè):
A組(學優(yōu)生):背誦課文,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B組(中等生):完成相關的練習題。
C組(后三分之一學生):背誦課文。
教學反思:
板書設計
第一層(第一句話)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第二層(第二至三句話) “大同”社會的特征: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②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圬洷M其用,人盡其力
第三層(第四句話)全文的總結語。
大道之行也教案3
教學目標
1.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2.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講授大道大同兩個概念
2.指導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讀理解
**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探究討論:
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指導朗誦
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 總領全文
二. 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三. 總結全文
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
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作業(yè):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4
學習目標:
知識:
1、熟讀成誦,掌握相關文言詞。
2.領會本文豐富內涵,理解“天下為公”。
方法:
反復誦讀、合作探究
情感:
聯(lián)系生活,理解大同社會的意義
學習重點:
了解大同社會的特征及意義。
學習難點及突破策略:
了解孔子“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探究討論,適度引導。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課件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點燃激情
欣賞美好生活的畫面,結合《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談一談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美好的生活人人向往,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走進古人的'理想境界,學習《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閱讀質疑 自主探究
1、出示目標:
知識:
1、熟讀成誦,掌握相關文言詞。
2.領會本文豐富內涵,理解“天下為公”。
方法:
反復誦讀、合作探究
情感:
聯(lián)系生活,理解大同社會的意義
2、教師范讀課文,注意字音及停頓。
3、指導朗讀,熟悉內容
(出示朗讀提示)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b.“故人不獨親………”“使老有所終……”中的“人”“使”各統(tǒng)領其下兩句和四句,其后一頓;
c.“貨”“力”兩字后一頓,表明觀點;
d.“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e. “是故”承上作結一頓;
f.“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g.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疏通文意:
(1).自讀課文,劃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2)同桌交流疑難,結合注釋,解決問題。
關鍵字詞:
親:以……為親,動詞。
歸:女子出嫁。
謀:奸詐之心。
外戶:從外面把門扇合上。
亂:**。
賊:害人
(3)小組共同疏通文意。
5、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學習目標提出疑問。
、偈裁词谴笸鐣?什么是大道?
②大同社會和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處?
、郾疚年U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苋绾卫斫饪鬃雨P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1、同桌討論不懂的問題,無法解決的提交小組。
2、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3、每個小組向老師提供不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
參***:
1、大同即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境界,大道指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
2、安定和*幸福等
3、人人受到社會關愛,人人安居樂業(yè)。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4、言之有理即可。
四、訓練檢測 目標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搶答奪冠。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2、小組展示課文翻譯,集體評議
五、遷移應用 拓展探究
暢所欲言:你渴望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樣的?在那樣一個生活環(huán)境中你會怎么做?
課堂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本課知識體系
1.字詞
親 矜 分 歸 謀 外戶 亂 賊
2.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大道之行也教案5
一、預習檢測:
1、正字音
選賢與能()睦()鰥()惡()
矜(原讀jīn,在文中讀)幼有所長()男有分()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三、自主學習,互助探究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難,小組自行解答。
3、重點掌握的詞語: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
有分:-廢疾者:
貨惡其棄于地也: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興:
4、**:“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5、**: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6**: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現(xiàn)實土壤的,文中有無當時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
四、展示訓練,評價推進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五、拓展延伸,反思提升
一個儒家的理想的社會,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所向往的目標。你知道有哪些歷史人物為此而呼吁過、奮斗過?
六、達標測試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字
故人不獨親其親(故:)廢疾者(廢疾:)女有歸(歸:)
謀閉而不興(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作:)大同(同:)
故外戶而不閉(閉:)
3、寫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及其意義
選賢與能: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4、《大道之行也》選自()。這是()家經(jīng)典之一,是西漢()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輯錄、編纂而成。
5、翻譯句子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6、你認為大同社會會實現(xiàn)嗎?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大道之行也教案6
【學習目的】
1、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聯(lián)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準備】
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教學設計】
一、理想社會,交流引讀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讀一讀:
、沤處煼蹲x古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
、茖W生仿讀并注意文中停頓:
、俅蟮乐幸玻河锰犷D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②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
③ “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④ “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菽┚涫侨慕Y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菍W生朗讀并試著背誦。
2、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
、糯蟮乐幸玻菏┬
、七x賢與能:通“舉”
、侵v信修睦:培養(yǎng)
⑷故人不獨親其親:獨,單獨。親,以…為親
、神妫篻uān老而無妻的人
、式杂兴B(yǎng):供養(yǎng)
、四杏蟹郑篺èn職分,指職業(yè)
⑻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沃\閉而不興:發(fā)生
⑾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總領全文。
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第三層:總結全文。
4、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準則;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會。
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⑵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⑶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
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聞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的模式,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1、體驗反思:聯(lián)系伊拉克目前硝煙四起的局勢,今天你又是如何認識“大同”社會的?你覺得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早日實現(xiàn)大同?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五、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2、課外延伸:
、疟痴b默寫課文。
、 “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所描繪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大道之行也教案7
教學目的: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讀出韻味,讀出文意,當堂成誦。
2、引導學生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chuàng)新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板書文題)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參照課本178頁。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_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ān)”,指老而無妻的人。)
4、教師具體指導朗讀
5、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jù)課_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5、同位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
“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理想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柏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3、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完成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根本特征: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也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總括全文,折射現(xiàn)實
教學反思
我給學生們講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古文《大道之行也》。對于古文,一直都是語文教學的一道坎,由于年代較遠,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都會覺得陌生難懂,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激發(fā)學生對于本課的學習興趣成為我教學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
為了調動學生的思維,我先從導入入手,通過讓學生回憶上一篇古文《桃花源記》中的一個成語——“世外桃源”引出古人關于理想社會的構想,從而導出古人對理想社會的另一個描述,即“大同社會”,順利開展本篇教學。事實證明,這種比較設疑的'方法很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首戰(zhàn)告捷,接下來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記得有位語文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我們的身邊不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更多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靈,而是缺少表現(xiàn)美的才情!”的確如此,現(xiàn)在的教學工作功利性太強,導致教師和學生閱讀文章時總是蜻蜓點水不能深入,沒能仔細品讀文學作品中蘊含的美,反而舍本逐末地去分析文章結構,段落大意,表現(xiàn)手法等等,作為一個教師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要體會文章中的美,首先第一步必須是讀,不論是范讀,**讀還是齊讀,分角色讀,都一定要讓學生開口,參與其中。
在本文的教學實踐中,我把重點放在朗讀上,首先由我范讀,學生聽讀,同時標出難懂難寫的字詞,初步感知文章。其次,我讓一位學生起來朗讀,檢查其聽讀的效果,及時反饋學生的聽課情況,之后請2-3位學生對其朗讀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這樣,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聽力,找錯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最后由我總結,全班再次齊讀!白x”只是一個初步感知的過程,要進一步深入文本,“怎么讀”就是一個重點了,在反復朗讀的前提下,我進而對學生的朗讀方法進行指導,如讀出文章中提頓、分列、肯定的語氣,由我示范,全班再次齊讀,這樣一來,“讀”與“讀”之中,境界大不相同。由于本文在內容上簡短而又明了,沒有多少難懂晦澀的字詞,因此,通過不同方式反復的朗讀,學生基本上能夠感知文章大意,為下一步的學習夯實基礎。
接下來的任務是疏通文意,這個環(huán)節(jié)我交給學生分組自己去完成,我提醒他們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寫法,最后在我的點撥下,由他們共同探討完成這一板塊,全班再次齊讀課文。
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課文分析,合作探究。針對文章內容,我提了三個主要問題,并且這三個問題是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遞進的。當然,在反復朗讀和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學生也能夠較快、較準地回答這些問題,完成教學任務。眼看下課在即,我給學生留下一道思考題,“本文描繪的‘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有沒有共通的地方呢?”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提升對文本的理解,同時培養(yǎng)他們比較閱讀的習慣和動腦筋思考問題的能力。最后三分鐘,我讓全班再次齊讀課文,并且嘗試當堂背誦,班上學生的基礎較好,大部分能當堂背誦下來。
縱觀整堂課的教學,流程比較順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能銜接,學生們大多愿意積極配合,這給予我無限的鼓勵和信心。本堂課我的教學重點放在朗讀上,以朗讀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但是,還是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指導學生朗讀,讀出分列、提頓、肯定語氣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由于我沒能把握好這些朗讀技巧,在示范讀的過程中感情不夠,從而在指導學生的時候也沒能具體讀出不同的朗讀語氣。在**學生自主疏通文意的過程中,由于缺乏**管理經(jīng)驗,導致任務指派不明,有些學生不知具體該做哪些事情,另外,對學生的鼓勵不夠,使得*時很少發(fā)言的學生依然三緘其口,這些我都會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改進學習。
大道之行也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詞語。
2、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背誦全文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1、學習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沖破現(xiàn)實,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2、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
理解文意,當堂成誦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1、本文與《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有無相似處?
2、這個社會理想能實現(xiàn)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即多讀。
2、自學與點撥相結合
教具準備
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復習《桃花源記》,它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生答:沒有剝削、沒有**、人與人**相處、人人各盡所能參加勞動
很好。今天我們的新課《大道之行也》與此相似
二、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1、大家把課下注音標在文中后,教師請一學生試讀課文,強調糾正字音
2、學生大聲自讀課文兩到三遍,直到讀熟
3、學生根據(jù)課下注釋翻譯全文,教師提示重點詞語
與ju通“舉”,選拔矜guan通“鰥”,指老而無妻的人
男有分fen職業(yè)、職守貨惡wu厭惡、憎恨
親以……為親;撫養(yǎng)閉杜絕
三、理清文章思路,背誦課文
1、文章可分三層。
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概述了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二層:“故……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第三層:“是故……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學生一邊齊讀課文,一邊思考層意。然后試著背誦。
3、多**播放原文,不帶標點,讓學生讀出句逗
四、探究思考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相似的地方在哪里?
2、這個大同社會能實現(xiàn)嗎?今天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五、小結
遠古的人們描繪的美好社會到今天都沒能實現(xiàn),但我們相信:總有一天,這宏偉的藍圖終會成為現(xiàn)實。讓我們?yōu)橹^斗吧。
古人都有理想,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每天進步一點點?考一個好成績?好大學?在這里,我祝大家美夢成真
大道之行也教案9
一、知識與能力:
1、理解古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理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自學翻譯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語。
二、過程與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四、重點、難點:
培養(yǎng)學生通過工具書等進行自學、自譯的能力與**、解答能力,最終達到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法選擇:
先學后導,用討論、辨析、問答等方法來解決課文內容。
六、學法引導:
自主、合作交流與探究相結合
七、課堂**形式:
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歸結,以四大組進行質疑比賽,以調動課堂氣氛。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由小組長負責)
二、導入:
全班同學齊背《桃花源記》第二段,在陶淵明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個人人幸?鞓,個個相處融洽的理想社會,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也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文學常識介紹:
本文選自《禮記禮運》!抖Y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加以編輯而成,共49篇,大約是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三、朗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掌握生字詞。
2、學生對照大聲朗讀,對照注釋,疏通詞句,翻譯課文。
要求完成:
1、本文最后說“是謂大同”,那么從文中看,“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
2、那么文章中從那幾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呢?
明確: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四、合作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2、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五、解答學生的疑問:
學生根據(jù)預習情況提出不會或不易理解的問題(包括難懂的'生字詞、文言詞語、語句、文章內容等),教師主要在于導(解決學生都不會的問題,并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等)。
六、學生再讀并背誦。
七、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
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八、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在《我的語文日記》里,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不少于500字。
九、補充:
文章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如洪秀全、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林覺民等歷史人物為此而呼吁過、奮斗過,談談他們的故事如何?
大道之行也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重要的詞語。
2.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背誦并默寫全文。
4.重視誦讀,提高朗讀和背誦能力,力求讀得好,誦得快。
過程和方法目標:
1.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盡快形成背誦思路,提高誦讀能力。
2.聯(lián)系實際,探求未知,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桃花源記》,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記》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與文中“大同”社會相比,有無相似之處?
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3.探究創(chuàng)新法。
教具準備:多**CAI課件、已選好的一張科幻VCD、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理清文章整體思路,指導學生誦讀;探究性思維訓練,促進學生內化課文內容,聯(lián)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述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畫卷。
今天,讓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體把握
范讀課文,學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研讀理解
**朗讀,掌握文言詞
知道學生翻譯課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2.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3.全班交流
三、探究討論:
1.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什么特點?
2.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3.指導朗誦
4.理清文章脈絡,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本文分三層
(一)總領全文
。ǘ╆U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
。ㄈ┛偨Y全文
5.指導單獨朗讀,注意停頓
四、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他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兩千年來一直被許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義極為深遠
五、作業(yè)布置:
1.思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有無相似之處?
2.背誦并默寫全文
六、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xiàn)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發(fā)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大道之行也教案11
【學習目標】
、笔熳x成誦,把握字詞。
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陈(lián)系生活,理解提升。
【學習重點】
1、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熟讀成誦,把握字詞。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看了桃花源記中的安樂生活,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資料鏈接】《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jīng)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jīng)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jīng)”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jīng)”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二、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⒈一讀課文,聽一聽,朗讀節(jié)奏。
、乓曨l朗讀,體會朗讀停頓。
、平處煼蹲x課,學生勾畫生字詞。
、菍W生自讀,注意文中停頓。(學法指導: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要讀出層次感。有些字有統(tǒng)領作用,如“故人不獨--”中,“人”統(tǒng)領以下兩句,“使老有所終--”中,“使”統(tǒng)領以下四句,其后均當作一頓。最后一組談“貨”“力”觀念,此兩字后亦當作一頓。③“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④“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⑤末句是全文結論,要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⑷學生朗讀,試著背誦。
、捕x課文,譯一譯:學生圈點勾畫,試譯短文,完成下列練習。
、沤o加點的字注音。
、龠x賢與能(jǔ)②矜、寡、孤、獨、廢疾者(gu。睿勰杏蟹郑ǎ妯ǎ睿茇洂浩錀売诘匾玻ǎ鳕矗
、平忉屜铝屑狱c的字。
、俅蟮乐幸玻ㄊ┬校;②選賢與能(通“舉”);③講信修睦(培養(yǎng));④故人不獨親其親(單獨)(以---為親);⑤矜(老而無妻的人)⑥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⑦男有分(職分,指職業(yè))⑧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⑨不必藏于己(私藏)⑩盜竊亂賊而不作(指**)(指害人)(興起)。
⑶用自己的話翻譯下列句子。
①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
、谪洂浩錀売诘匾,不必藏于己。((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凼枪手\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⒊三讀課文,理一理文章層次。
(第一層:總領全文。第二層:闡述大同社會基本特征。第三層:總結全文)
、此淖x課文,議一議。我們該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ù蟮,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這幾個概念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⒈五讀課文,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ㄕn文第二層有三句話,大概是從三個方面吧。(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各個年齡段的人或者說人一生中的各個階段都能受到應有的照顧,得到合適的安排;“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需要特別關愛的人都能得到應有的生活保障。(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本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心竭力去工作,工作著并快樂著,把共同勞動看作是分享快樂。)
、擦x課文,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四、七讀課文,體驗反思,互動釋疑。
、蔽闹小按笸鄙鐣諟Y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部鬃拥摹按笸鄙鐣睦硐雽崿F(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⒊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要求人人發(fā)言。然后選小組長為本組代言人,闡述本組看法,全班交流。
(這是三道開放性的題目。第一題,要啟發(fā)學生透過“桃源”中的生活現(xiàn)象來認識這個社會,例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極其幸福、快樂,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由此還可以推知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同樣受到全社會的關愛。第二題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第三題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像,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五、課堂檢測鏈接中考
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奔窗吹貓D,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庇谑鞘谷巳∠x置酒下,須臾糜散。(選自《太*廣記·昆蟲一》)
[注釋]①幸:臨幸,古代**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系:拘押,關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1.解釋加點詞語。
、儆^者莫識(識辨)②還對曰(回答)③咸仰首嘆曰(都)
、苄湃缙溲裕ù_實)⑤何以去蟲(除去)⑥以酒灌(用)
2.翻譯句子。
、俅说乇厍刂z處。(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
、谟谑鞘谷巳∠x置酒下,須臾糜散。(于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jīng)問他的先生:“怪戰(zhàn)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jù)本文作出回答嗎?
。ù穑簜髡f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4.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說,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答:東方朔的解說,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生活著并快樂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課后反思】:
附
板書設計:
天下為公
社會綱領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人人都能受到社會關愛
大同社會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貨盡其用,人盡其能
謀閉而不興
美好前景盜竊亂賊而不作
外戶而不閉
田顯玉
大道之行也教案12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晉代陶淵明也構想了令人向往的桃源生活,F(xiàn)代社會也有很多人憧憬著“大同”的理想社會,像孫中山、譚嗣同、康有為等人。*****更是提出了與之類似的****的理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兒女為之不懈努力,今天我們就來領略儒家經(jīng)典著作,出自《禮記》的《大道之行也》。
二、明確目標:
(1)背誦課文(2)理解意思(3)領悟“大同“社會
三、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jǔ)能矜(guān)、寡、孤、獨、廢疾者
男有分(fèn)貨惡(wù)其棄于地也
2、學生自讀課文,能夠讀順課文
3、教師范讀課文,指導朗讀
(1)“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2)“故人不獨親………”“使老有所終……”中的“人”“使”各統(tǒng)領其下兩
句和四句,其后一頓;
(3)“貨”“力”兩字后一頓,表明觀點;
(4)“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5)“是故”承上作結一頓;
(6)“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7)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4、學生齊讀課文。
四、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根據(jù)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課堂解決。
5、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6、同桌交流檢查翻譯的情況
重點解釋:
與,通“舉”,選舉
矜,通“鰥”,老而無妻的人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歸:女子出嫁
惡:憎惡
閉而不興:杜絕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亂:指**
賊:指害人
作:興起
大同:有和、*的意思
五、問題探究
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
(學生思考學生討論課堂交流)
1、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2、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
(2)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
(3)貨盡其用,人盡其力
3、全文的總括語
六、背誦課文
(指導學生根據(jù)層次一層一層地背誦)
七、拓展延伸
你認為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哪些地方達到了“大同”社會的要求?你理想中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為此,我們還應該作哪些努力?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默寫課文
2、以“人與社會的關系”為話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話。
大道之行也教案13
教學目標
、俜g并背誦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
、诹私饪鬃哟笸鐣乃枷胍饬x
教學重點
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導入
《桃花源記》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早在戰(zhàn)國末年《禮記》中也有相類似的理想社會的畫卷。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整體把握
、俜蹲x課文
、趯W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谥笇W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奂氉x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jù)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shù)陌才,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xiàn)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chǎn)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chǎn)品,無****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jù)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jù),經(jīng)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xiàn)實社會中的黑暗現(xiàn)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①理清文章脈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yǎng);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②指名單獨朗讀,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劾首x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茏ブ攸c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yè)
、偎伎迹骸按笸鄙鐣諠撁枥L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诒痴b并默寫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案14
教學目標:
1.了解先賢圣哲關于人類社會的偉大構想,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2.整體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把握“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
聯(lián)系實際,思考“孔子的社會理想實現(xiàn)了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是不是大同社會”這個問題。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美好的生活誰都想過,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并給它定名為“大同”。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就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理想社會,不妨讓我們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孔子簡介:
教師播放**資源中的視頻資料——孔子介紹:
三、朗讀課文,粗知文意:
1.教師播放**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初步感知文意。
2.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意。教師提示需重點掌握的詞語:
不獨親其親(用作動詞,以……為親)
男有分(fèn職分,文中指職業(yè)、職守)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厭惡、憎恨)
是故謀閉而不興(奸邪之心。閉:閉塞,這里作杜絕)
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賊,指害人。作,興起。)
外戶而不閉(用作動詞,從外面合上。用門閂插門)
3.注意以下通假字:
選賢與能(“與”通“舉”,選拔。)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鰥gu1n”,指老而無妻的人。)
4.全班齊讀課文。
四、翻譯課文:
1.根據(jù)課下注解翻譯課文。
2.劃出自己不能解釋的字詞。
3.小組討論解決。
4.課堂交流翻譯的情況。
五、合作探究、討論下列問題:
1.總領全文的語句是什么?照應此句的是哪句話?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2.**:怎樣實施“大道”,實現(xiàn)“大同”(“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請找出相關語句,并作講解。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
“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用一個成語是“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3.
明確:
4.作者所描繪的大同社會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六、探究性思維訓練:
1.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孔子的“大同”社會的'理想實現(xiàn)了嗎?21世紀的**社會,是“大同”社會嗎?
聯(lián)系歷史知識和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師不要隨意評判,應以表揚鼓勵為主。
2.請說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重在激發(fā)學生進行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營造一種暢游理想未來的熱烈氣氛。
七、課堂小結:
“大道之行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瑰麗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快樂地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小生產(chǎn)的基礎上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20xx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就是這個夢,牽系著古圣先賢,牽系著時人,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這個美好的夢的實現(xiàn)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并默寫課文;
2.展開大膽新奇的聯(lián)想和想象,請寫一段話描繪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大道之行也》教案》,來自網(wǎng)!
大道之行也教案15
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正確疏通和理解文意。
2、理解大同社會是怎么樣的社會。
3、比較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的世外桃園,更深掌握大同社會的性質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之前我們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花源里的人民生活怎么樣?(幸福)!包S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其實在陶淵明之前已經(jīng)有人對社會提出了構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大道之行也》,理解一下20xx多年前我國古代賢人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
二、教學過程
。ㄒ唬┱w感知,理清課文內容
1、默讀,疏通字詞
。1)通假字:與、矜、
。2)古今異意:孤獨(古:兩個詞。孤是幼而無父的人,獨是老而無子的人。今:一個詞。獨自一個人,孤單。)
亂:古——**。今——雜亂,無秩序。
歸:古——女子出嫁。今——歸來,歸屬。
(3)一詞多義:閉、為
(二)理解課文
1、文章將理想社會稱為什么?(大同)
2、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如果有一個孤兒生活在大同社會,他的幼年、壯年、老年生活會怎么樣?
“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A、人人都能受到社會的關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兒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意思是對各種年齡段的人群都要作出合適的安排。又特別提到,對“矜、寡、孤、獨、廢疾者”這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坝蟹帧保褪怯蟹(wěn)定的職業(yè),能安心地工作;“有歸”,就是男女婚配及時,有和樂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織,婦女在家也要從事蠶桑,這樣才能豐衣足食。以上兩個方面主要是就物質生活說的。
C、節(jié)儉、勤勞。“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這是說人們珍惜勞動產(chǎn)品,但毫無****之心,不會將它據(jù)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這是說人們在共同勞動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都能盡全力地工作,卻沒有“多得”的念頭。這主要是就人們的思想觀念說的,因為只有樹公心、去私心,才能達到貨盡其用、人盡其力的境界。
3、怎樣實現(xiàn)大同社會?(如果回答“大道之行”——什么人、怎么做)(**并讓學生翻譯)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
老師小結:只有**屬于人民,由德才兼?zhèn)涞娜藖泶嫒嗣袷褂?*,社會風氣良好,才是大同社會。
4、大同社會實現(xiàn)后的景象是什么樣的?
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做,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譯文: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5、全文可分為幾層?(然后背誦)
。1)“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边@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
(3)“是故謀閉而不行……是謂大同。”這一層是全文的總括語。
(三)拓展
1、文中“大同”社會跟陶淵明描繪的那個“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是藝術地再現(xiàn)“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從這句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因受到社會的關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2、怎樣實現(xiàn)**社會?(關愛他人、節(jié)儉奉獻、守信和睦)
。ㄋ模┱n堂小結
向往美好的社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按蟮乐幸病睘槲覀兠枥L了一幅宏偉的社會藍圖。在那里,人們幸福的生活著。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但二千多年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家心中****的夢。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為實現(xiàn)這個美好的夢而加倍努力吧!
。ㄎ澹┳鳂I(yè)設計:背誦、完成北大**。
板書設計:
社會的關愛
大道之行安居樂業(yè)大同
節(jié)儉、勤勞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