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陸地環(huán)境的組成——巖石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并通過了解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從而明確地殼物質循環(huán)關系。通過學習巖石、礦物和礦產等概念,使學生了解巖石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通過閱讀地層和化石等資料,使學生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科學觀念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是整個單元的知識基礎,關于這一點教材在引言部分敘述的較清楚,引言部分說明巖石是地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環(huán)境和整個地理環(huán)境重要的組成要素,是陸地上生命及人類生存的基地。巖石是構成地貌的物質基礎,這在第二節(jié)教材中可以看到二者的密切關系,巖石是土壤的發(fā)育及其物質組成的基礎,這可從第四節(jié)教材中得知,另外引言中特別提到巖石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對人類也最為重要的是它可以提供各種礦產資源。引言部分敘述較為概括、簡練,并且與后面章節(jié)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也為后面章節(jié)的學習進行了較好的鋪墊。
除引言外,本節(jié)教材還包括三部分內容:巖石的組成、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的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關系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這三部分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由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在地質作用過程中形成礦物→礦物組成巖石→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地殼物質循環(huán),教材以遞進的方式呈現,利于學生的學習。
在“組成巖石的礦物”這部分內容中,教材首先介紹地殼中主要化學元素的含量,并以圓內扇形百分比圖的形式呈現,使學生能夠一目了然;了解了地殼中化學元素的組成,教材進而說明礦物和礦產的概念,這部分內容突出的特點是與人類生產和生活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所舉實例都是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最密切的,學生最為熟悉的,拉近了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所列舉的礦物實例又兼顧了學生對于巖石概念的理解,并突出了礦物與巖石的關系,而且配以圖片增強對礦物的感性認識。
在學生對礦物已理解,初步了解礦物與巖石關系的基礎上,教材安排了“巖石及其成因”的內容,這部分教材首先以花崗巖為例介紹巖石的概念,其次介紹了三大類巖石分類依據、簡單的成因以及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中幾種常見的巖石及其特點以及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介紹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實質上是闡明三大類巖石之間相互轉化關系,這部分教材是為后面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作知識上的鋪墊。強調巖石與礦產、礦石的關系,是為了強化與生產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明確學有所用。關于地層和化石,教材通過正文、閱讀材料和示意圖三種方式呈現,既不加深學習的難度,又使學生能夠認識巖石在科學研究上的意義,了解一些關于地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知識,這部分內容可以是前面知識的小結,同時又是后面知識的引言,三大類巖石轉化的知識在前面已經涉及,通過知識的遷移,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原理,地殼物質之所以能夠循環(huán)是由于外力和內力共同起作用的結果,關于內、外力作用的知識,在后面一節(jié)教材中可以了解到,因此在本節(jié)教材中不需要過多的解釋內、外力作用的概念,只要與實際相聯(lián)系,使學生理解其如何起作用即可,這段教材最終是使學生能夠明確地殼中的物質通過相互的轉化不斷進行循環(huán)。
本節(jié)教材中配備了多幅圖片和示意圖,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圖片和示意圖從中獲取有用信息,并通過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完成學習過程,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定、提取、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物標本進行觀察學習,因此在教學中還應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教法建議
建議采用教師引導,注意聯(lián)系實際,學生觀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形式完成教學過程,考慮采取上述教學形式的原因是:本節(jié)教材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較為緊密,但學生平時對存在于周圍的這些熟悉事物注意不夠,可能更多地是忽視這些事物的存在,因此學習時,應該給學生創(chuàng)設條件,使其感到所學的知識就存在于周圍,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舊知識的遷移學習新知識。關于“地殼中的化學元素”及其在一定地質條件下組成的“單質”或“天然化合物”等概念,學生在化學課中已具備這些知識,地理課上側重強調“礦物”這個概念即可,教學中可以展示一些礦物標本引導學生觀察,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并由礦物標本引出“礦產”的概念,使學生明確只有有用的礦物在地殼中或地表富集起來,并能被人類所用,才稱其為礦產,而一塊礦物標本是不能稱其為礦產的。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幅圖片,使學生對這幾種常見的造巖礦物有一定的認識。關于“巖石”的概念,可以沿用“礦物”概念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圖片或花崗巖標本,找出其中的礦物,由此引出“巖石”的概念。關于“三大類巖石及其簡單成因”的學習應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討論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描述各類巖石的形成過程。說明每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有哪幾種?教師如果有實物標本提供給學生引導其觀察各類巖石的特點,教學效果會更好,如果沒有實物標本,則利用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教學也可以。在說明“沉積巖”的特性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其分層的特點,并由此引出“地層和化石”的概念,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相關資料及示意圖,使學生理解地層和化石對地學研究的價值,另外本段教材中出現了兩個新概念“礦石”“品位”,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礦石”與“礦產”“巖石”之間的關系及區(qū)別。在學生對三大類巖石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怎樣進行轉化”?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并將轉化的過程各組設計出示意圖,利用學生繪制的三大類巖石相互轉化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是不斷轉化和循環(huán)的,學生對此理解會比較深刻。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①化學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③地殼物質循環(huán)
【教學手段】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huán)境入手思考:陸地環(huán)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閱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guī)r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qū)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么區(qū)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yōu)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設計思想】對本節(jié)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巖石、礦物、礦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緊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密切,特別是在教學中如果所用的巖石或礦物標本是學生或教師親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養(yǎng)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認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圖像資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圖示的形式總結概括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huán)
探究活動
某地區(qū)不同地層依次發(fā)現有三葉蟲,恐龍,劍齒虎化石,說明該地區(qū)缺少魚類化石的原因?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