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導游詞300字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參觀故宮博物院,現(xiàn)在我先為大家作個簡單介紹。故宮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宮殿建筑群,故宮又叫紫禁城 !白稀笔翘焐暇蹙幼m殿的顏色,那么人間的帝王當然要與紫字沾邊。“禁”是指當時那里守衛(wèi)森嚴,不要說是普通老百姓,即使是高-官大員沒有皇帝的召見也不能私自入城,否則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是皇家“禁”地,所以又稱紫禁城,整座城池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天-安-門廣場北側。
故宮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50米,全面積72萬平方米。整座紫禁城被寬52米的護城河所環(huán)繞,城墻高10米,可謂是“城高池寬”。在故宮城樓的四周各有一座被稱為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的精美角樓。故宮開四門,座北朝南,南門為午門,即正門,北門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整個院落分為二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寢”。“前朝”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東西兩側的文華殿及武英殿為主!昂髮嫛笔腔实奂昂箦、未成年的子嗣們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為主 。除此之外,故宮內還有很多其它各式各樣、用途不一的大小宮殿 。據(jù)說當年紫禁城共有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夠多吧!打個比方說吧,如果一個嬰兒從哇哇墜地開始每晚住不同的房間,等他住遍所有房間后已經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啦!
如此大規(guī)模的建筑群,所用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可想而知的,故宮自1407年開始籌建,至1420年完工,歷時十余年。施工中征集全國著名工匠10多萬名,民夫100萬,所用的材料也都是來自全國各地 。自故宮建成后先后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執(zhí)政。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1912年清帝退位。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多次對故宮進行修繕,使它更加壯麗輝煌。1987年北京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好,先介紹到這里,呆會兒我再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
二、午門
(一) 涉及內容
1、 午門的地位及用途
2、 午門的建筑特點
3、 午門名稱的涵義
(二) 講解地點:故宮午門前
(三) 導游詞
各位朋友,這里是故宮的正門,叫午門,意思是正午的太陽光芒四射。各位請看!在10米高的城墻上聳立著五座崇樓,樓頂飛檐翅起,從上面看就象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故午門又稱五鳳樓。它建成于公元1420年,位于端門之北,雄偉壯觀 。
午門的平面呈“U”字型,正樓高35.6米,門額上有“午門”二字 。兩廂盡頭為鐘、鼓樓。城門正面開三個門洞,中路供皇帝出入,東西兩側供皇室成員及文武大臣通行。在兩側的墻上,還開有兩個掖門,即側門,平時不開,唯有舉行皇家考試時才開放。
下面,我再為大家講一講午門的作用,在明代這里是舉行獻俘大典的地方。所謂獻俘大典是指軍隊凱旋而歸時,皇帝在此接見功臣、將士,將士們向皇帝獻上戰(zhàn)俘,皇帝象征性地將戰(zhàn)俘赦免,以示皇恩浩蕩,像正午的太陽光照四海,頗有一種“哪里有了皇帝郎,哪里人民得解放”的意味。另外,每逢正月十五過燈節(jié)的時候,皇帝在此賜宴百官,農歷十月初一,在這里頒布次年歷書,每逢皇帝去太廟祭祖便擊鼓,去社稷壇祭土、谷神則鳴鐘。如果皇帝去天壇祭天或祈谷便鐘鼓齊鳴,告知百姓們“咱們的皇帝要去天壇祭天,祈谷為民造福啦!多么偉大的皇帝呀!”界時還有樂隊吹奏、擂鼓,真是名符其實的自吹自擂!
剛才咱們講的都是發(fā)生在午門前的好事,但這里還有可怕的一面呢!各位都在電影或在小說中聽到過“將某某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現(xiàn)在我要告訴大家,這里雖是午門,但卻不是砍頭的地方。在明朝的時侯,這里是廷仗之所。何謂廷杖呢,說白了就是用棍“仗”打某人的屁股。為什么要廷杖呢?大家都知道皇帝是真龍?zhí)熳,文武大臣對真龍要百依百順。但凡有人敢出言不遜或頂撞皇帝,那便是犯了“逆鱗”之罪 。那位“逆鱗”者就會被押到午門東北角進行廷杖,輕則皮開肉綻,重者死于仗下。挺可怕的吧!那么,今天還有受廷杖之苦的人嗎?有,不過今天的廷杖是讓某人“停(廷)止游覽,依仗(杖)有關條例處罰”的意思。所以請大家一定要遵守有關游覽規(guī)定。
三、太和門
(一)涉及內容
1、 內金水橋
2、 御門聽政
(二) 講解地點:故宮太和門前
(三) 導游詞
各位朋友,現(xiàn)在我們已經進入故宮。此處是故宮第一進院落,首先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五座漢白玉石橋,它們象征五德,即仁、義、禮、智、信,是皇帝集美好的品質為一身的意思。金水橋下是內金水河,跨過金水橋就來到了太和門廣場,這里即是明代皇帝御門聽政時百官待駕的地方 。
何謂“御門聽政”呢?這“御門”即指太和門,“聽政”是指聽取政事。您可能覺得新鮮,這堂堂的皇帝放著那么多的宮殿不用,偏偏跑到這里來處理朝政,是不是有點做作呀?其實這并不是皇帝故弄玄虛,而是出于無奈。怎么回事呢?原來呀,在永樂皇帝自南京遷都北京以后,不到一百天,嶄新的三大殿就著了一把無名火,望著三大殿的一片焦土,永樂皇帝想,是不是我遷都勞民傷財,上天要懲罰我?怎么辦?只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感動上蒼。因為三大殿被燒毀,無處可去,又要對上天表現(xiàn)出“勤政”,故每天黎明,在太和門辦公,也真是夠辛苦的。到了清朝,雖然也有御門聽政的做法,但聽政處自康熙以后改在了乾清門。自清朝咸豐皇帝以后就再也沒有皇帝御門聽政了。但同治皇帝上臺后,又有了聽政,不過不再是“御門聽政”,而是變成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了。末代皇帝溥儀登基后,未出三年,大清國就滅亡了。好,下面請各位去參觀末代皇帝溥儀舉行登基大典禮的太和殿。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