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學曾個人簡歷介紹
金學曾個人簡歷介紹照片
1、(生卒年未詳),字子魯,明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善草書,詩余畫譜有其所書;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工部主事,歷郎中,改禮部主事,出為湖南督學;由于他對整頓學校中禁止講學的做法持異議,認為“學不講,則所崇何業(yè)?”結(jié)果遭到彈劾罷歸。
2、從政經(jīng)歷
金學曾為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歷郎中,改禮部主事,出為湖南督學。萬歷十年(1582年)后,起用為僉事,任右僉都御史,福建巡撫,期間曾下令推廣種植甘薯,稱番薯為“金薯”。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金學曾提出駐兵澎湖的計劃。善草書。著有《海外新傳》。
在閩期間,有華僑陳振龍僑居呂宋(今菲律賓),攜帶番薯藤種歸來,在福州南臺沙帽池試種成功;萬歷二十二年(1594),福建發(fā)生旱荒,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以度饑荒。
3、巡撫政績
引進紅薯
福州先薯亭是紀念明朝萬歷年間引種和推廣番薯的華僑陳振龍和福建巡撫金學曾而建的。
郭沫若曾頌揚陳振龍“此功勛當?shù)帽壬褶r(nóng)”。先薯亭下有一條小路,兩石夾峙于路兩邊,叫“天門”。天門中的一塊夾石極似鯨魚,稱“鯨魚石”。過天門巖壁上有清代畫家廣陵禹隸書“飲嵐”。明朝初年在這里種植“長頸鹿榕”,如今盤石而生,根粗葉茂,酷似長頸鹿翹首南天。
阻擊倭寇
由于他對整頓學校中禁止講學的做法持異議,認為“學不講,則所崇何業(yè)?”結(jié)果遭到彈劾罷歸。萬歷十年(1582)后,又起用為僉事,歷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當時倭患困擾浙閩地區(qū),金學曾通過調(diào)查分析,總結(jié)倭寇出沒規(guī)律,建閘置戍以遏其攻勢。一旦倭至,立即下令阻擊,使其不能聚集合勢。由于指揮得當,先后取得了松下、烏丘、語嶼、銅山、澎湖、南澳、甘山等戰(zhàn)役的勝利。在閩期間,有華僑陳振龍僑居呂宋(今菲律賓),攜帶番薯藤種歸來,在福州南臺沙帽池試種成功。二十二年,福建發(fā)生旱荒,金學曾大力推廣種植番薯以度饑荒。清時,福州烏石山建有先薯祠,以紀念引種者陳振龍及推廣者金學曾等的功德。
推廣高產(chǎn)作物
明朝時候,人口增加,糧食日益緊張。高產(chǎn)的稻米、小麥是主要食糧。為增加糧食產(chǎn)量,南方大力發(fā)展雙季稻,海南地區(qū)還出現(xiàn)三季稻。16世紀,福建、廣東等地從國外引進原產(chǎn)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chǎn)作物,很快推廣開來。玉米大約在明朝中期,由國外傳入我國,首先在閩浙、云貴等地栽培。到了明末,玉米已經(jīng)傳到了北方。16世紀后期,甘薯由東南亞傳入我國廣東、福建。16世紀末,有一次福建的臺風災害嚴重,巡撫金學曾廣泛征求救荒作物。有人獻上從呂宋偷帶回國的甘薯。金學曾下令在福建推廣,幫助人民度過一次大災荒。人民感謝金學著,稱甘著為金著。17世紀初,江南發(fā)生災荒,經(jīng)科學家徐光啟倡導,將福建的甘著引種到淞滬一帶,后又逐漸推廣到黃河流域。
在玉米、甘薯傳入我國的前后,花生也由福建、廣東商人從南洋一帶引進。明朝時只做果品食用,后來推廣到華中、華北地區(qū)。明朝的蔬菜種類大大增加,從國外引進了馬鈴薯、番茄、辣椒、洋白菜、四季豆等。
陳振龍,原籍福建長樂,早年往呂宋(今菲律賓)經(jīng)商,在當?shù)匕l(fā)現(xiàn)一種薯類,清甜可口,可充糧食,就想方設法將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撫金學曾的幫助下,試種推廣。當時福建正逢饑荒,番薯的試種、推廣,使人們度過了饑荒。
金學曾還在總結(jié)陳振龍父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寫成中國第一部有關番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從此,番薯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地。
金學曾與張居正關系
按書本上所寫,金學曾深得倚重,在當時的環(huán)境,有張居正這棵“大樹”依靠,在推行改革時是有機會揩點油水的。但金學曾一心為公,不結(jié)黨營私,不貪污受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堅持住做人的原則和操守。其后,張居正病入膏肓,金學曾所依靠的“大樹”轟然倒塌。改革前的既得利益者開始反攻清算,張居正的家族未能幸免于難。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