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昆曲的發(fā)聲方法

昆曲的發(fā)聲方法

  昆曲歷史久遠,素有百戲之祖之稱,文人雅士的大幅度介入,從一開始就有著清新脫俗,典雅別致的特性,以至它的"聲腔"永遠都是那樣雅雅的、酥酥的、糯糯的,夾雜著書韻。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有哪些方法吧!

  昆曲的發(fā)聲方法

  1.岳、石發(fā)音的缺點

  昆曲小生發(fā)音分三種:陰嗓(小嗓)、陽嗓(大嗓)、小陽調(大小混合嗓),特別強調交替使用。岳和石在曲唱上各自發(fā)音是有缺憾的,雖然都在用技巧極力掩蓋,但這種缺憾是由具有女性特點的生理條件造成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岳(指現在的岳,80年代岳發(fā)音稍正)的發(fā)音基本都在頭腔音,難分陰陽。從聽覺上很難分辨大小嗓,高音區(qū)的小嗓比較寬厚,這跟她本人的音質有關。沈先生曾指出她“缺小陽調”,從現在來看也是這樣的,所有發(fā)音指向越劇——明顯沒有膛音、沒有昆曲小生的胸腔/腹腔的較低沉渾厚大嗓。

  石。相對于岳來說,石的大小嗓比較清楚,且有膛音。她音質比較清亮,但嗓音不寬。這個缺點在大嗓上很明顯體現出來。她在小陽調和大嗓的控制上很有特色,發(fā)聲位置是靠后的,聲音很扁,吐字多帶膛音,以增強力度。這并不是傳統(tǒng)昆曲的發(fā)音。石主要靠氣息調節(jié),弱點和岳一樣在于,聲音只能上去,但下不去!

  總結:岳石共同的很明顯的缺點就是胸腹音的大嗓的缺失,聽上去很薄弱。這也是為什么她倆不唱大官生的原因。ú滩啻螐娬{大官生就是唱膛音。。寒)女性聲音較窄,氣力相對不足,這是生理決定的。相對于曲唱,兩位老師的舞臺表演更值得稱道,都十分地,有特色!

  擴展閱讀:

  一直以來昆曲被人以‘宮廷藝術'、‘文人藝術'供奉著,雖說它在明末清初曾經風靡一時(‘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就是昆曲鼎盛時期的真實寫照),但是昆曲的這種特性注定它是小眾的藝術,‘陽春白雪'的昆曲正是以這樣的高姿態(tài)‘曲高和寡'著。京劇的形成不過兩百多年的歷史,但是他的"聲腔"藝術的發(fā)展卻達到了相對的極致。無論生、旦、凈、丑,各個行當勻稱相長,流派紛呈,形成了全面開花的局面。盡管時代改變了,但是京劇留在我們心里,揮之不去的還是他經久不衰的大量唱段(聲腔)。何謂"聲腔","聲"即聲帶也;"腔"即口腔也。"聲腔"就是通過聲帶的不停振動把聲音從口腔中送出來。每個人都有一副聲帶,但每個人的聲帶都不盡相同(有肥有瘦),因此出來的音色,效果都不同。正因為如此,才會有(像梅、尚、程、荀;譚、余、馬、楊等等)流派的涌現。京劇的"聲腔"尤其體現在它"發(fā)聲"的技巧上面,四大名旦,十大須生我就不一一例舉了。從古到今,京劇和昆曲小生演員都是非常難培養(yǎng)的,京劇也就出了三只"老虎"即姜妙香、俞振飛、葉盛蘭,昆曲就更少了,俞振飛是其代表人物。為什么小生不能像青衣、老生、花臉那樣人才輩出呢?我認為,這跟我們小生行當"發(fā)聲"的高標準、高要求有著密確的關系。因此,在這我主要想談一談京劇和昆曲小生的"發(fā)聲"。

  一.京劇和昆曲小生的"發(fā)聲"

  為什么我說京劇和昆曲小生的"發(fā)聲"是高標準、高要求呢?因為它不同于其它所有的行當,你看,旦角用的是"小嗓",老生用的是"大嗓",而小生卻是"大小嗓"并用,也就是用旦角的"小嗓"來發(fā)老生的音,并且小生還分很多種(有稚尾生、官生、巾生、窮生等等),每一種"發(fā)聲"都不盡相同。所以,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它們的"發(fā)聲"特點和方法吧。

  (一)京劇小生"發(fā)聲"的特點和方法

  京劇小生和京劇旦角都是用小嗓子來塑造人物的,因此我們的先輩為了區(qū)別于旦角,在小嗓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龍音"、"鳳音"、"虎音"。"龍音"即‘龍調'是京劇小生唱法之源,蕭長華老先生說過:"在皮黃戲逐漸形成以及在它開始盛行的時候,小生的唱腔中有一種稱為‘龍調'的唱腔。這種腔是用寬嗓唱的,腔調比較接近老生的腔,聲調非常高亢,有些類似今天‘娃娃生'的唱法①"。所謂"龍音",唱時像行云流水般,由于‘龍調'的調門非常高,唱的時候光用寬音是盯不住的,必須以整個胸腔為‘底座';氣自‘丹田'一躥而起;"牙關"打開,"內口"張開,這些動作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鳳音"接近于旦角的音色,但是唱法和勁頭不一樣。大小嗓摻著用,俞振飛先生說:"姜妙香先生借鑒旦角的唱腔唱法,貴在‘化得好'。雖說他的[娃娃調]吸收了許多旦角腔,但都已使之小生化了②"。盡管融入旦角的腔,而唱法仍必須帶有陽剛之美。該拔高的地方就得高聳入云,該出亮音的時候就得響堂。"鳳音"唱時流暢委婉、棱角分明;必須以氣帶聲、聲情并茂。要以高亢的情緒帶動氣息,積極主動地配合聲音的流動。用氣息裹住聲音,使聲音聽上去飽滿醇厚;豐富充實而情韻不匱,具有立體感。"虎音"是小生和旦角在唱法上最根本的區(qū)別。蕭長華老先生說:"小生的唱要有‘虎音'③";⒁糁傅木褪莿倓诺囊簦伦忠辛,行腔起落也都要有力,從我個人的經驗角度來說,我認為"膛音"也應該算在"虎音"里面。"膛音"即小嗓的低音。它是一種來自"胸腔"的共鳴,在低音區(qū)把小嗓放寬放亮,使它聽上去能和中音區(qū)統(tǒng)一。而"虎音"同樣來自"胸腔",但它始終是貫穿于低音區(qū)和中音區(qū),乃至高音區(qū)。唱來氣宇軒昂,虎虎生威,當然,更多的是靠氣息的支撐。小生的唱必須要有"虎音",吐字行腔由始至終都要帶剛勁兒。老前輩著名小生徐小香先生唱《監(jiān)酒令》,大段的[二黃慢板]、[西皮原版]等,用的就是"虎音"。這些唱腔的結構和格調,幾乎和旦角沒有什么區(qū)別,但徐小香唱來,猶如虎嘯龍吟。由于他唱得好,使人聽起來確信是小生決不誤會為旦角。

  我覺得京劇小生的"發(fā)聲"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即以周瑜、呂布這種"武小生"為主的,多是"龍音"和"虎音"相結合的方法輔以"鳳音"。一種就是以許仙、梁山伯這種"文小生"為主的,多是"鳳音"和"龍音"為主旋律而輔之以"虎音"。當然還有像陸文龍、李存孝等以武功身段為主的"武小生",在這里,我主要想講講前面兩種。我的京劇開蒙戲是《羅成叫關》,它是一出典型的‘龍'、‘虎'音并用戲。一上來就是一套完整的〔嗩吶二黃〕,這種唱腔必須用演員的聲音蓋過嗩吶的聲音,我們常說的"嘎調"再這里得以體現。這出戲表現的是自刎疆場英雄的氣概,故以唱腔古樸簡潔,渾厚磅礴著稱。整個唱段要以頭腔共鳴為核心,噴口要有力,由于整段唱腔都非常高,聲音要求"低開高走",‘掛'在上面,我為什么說聲音要‘掛'在上面呢?因為,聲音在非常高的時候,很容易虛掉,發(fā)飄,就像斷線的風箏一樣。因此,‘掛'在上面,下面要像有根線一樣拽住它,聲音越高,下面拽得越緊。"龍音"和"虎音"再這里得以發(fā)揮到極致。為了把這出戲學好、學瓷實,每天清晨六點不到,我就跑道學校操場旁邊的竹林里‘喊嗓子'。我的導師畢高修先生,嗓音圓潤、色澤透亮。他每天領著我一起喊,一喊就是兩年多,這段寶貴的時間讓我受益非淺。老師讓我模仿他的聲音,用‘伊'‘啊'或拌上音符‘ 1 3 5ⅰ5 3 1 '來進行訓練,老師唱一遍我跟一便,還用‘哈氣'來鍛煉氣息的彈性。要求氣息:短促、有力;小腹:收緊、外擴(感覺)。"文小生"顧名思義就是文弱書生,因此它的"發(fā)聲"就不能太沖,"虎音"稍微收斂一點。就拿葉盛蘭的《柳蔭記》〈遠山疊翠〉一段〔西皮原版〕來說吧,他在這段描寫山巒疊翠,碧波小橋,鳥語花香的唱段里,運用柔和甜潤的"鳳音"唱出了梁山伯溫文儒雅贊美大自然的心聲;而又在〈我好似萬箭穿心〉〔西皮小導板〕和〔西皮散板〕里,使用"龍音"來表現高腔,唱來難度較大,但他卻能信手拈來,游刃有余。低腔,他又運用了"擻音"、"哭音"等來表現人物,使人物有內涵、有深度。這種"文小生"的發(fā)聲訓練基本延續(xù)了"武小生"的方法,只是在塑造人物時略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假嗓子是‘伊'音好‘啊'音差,因此我們還要用‘呔咳'、‘呔!馬來--'等開口字來訓練噴口和開口音,這很關鍵。

 。ǘ├デ∩"發(fā)聲"的特點和方法

  昆曲小生的"發(fā)聲"主要分"大嗓"、"小嗓"、"中(陽調)嗓"。昆曲泰斗俞振飛說過:"唱昆曲小生曲子,必須交替使用大小嗓④"。一般習曲之人都知道D調‘ 3 '以上的中、高音要用"小嗓"唱,D調‘ 3 '以下低音用"大嗓"唱,"中嗓"即‘陽調',就是大小嗓過渡的音。"大嗓"即本嗓、真嗓。它低柔沉緩,唱來容易聲音塌墜,露出嘶啞低沉的喉音。所以要用底氣托住,使它平穩(wěn)、飽滿!队耵⒂洝贰辞偬簟礫懶畫眉]一段就是典型的唱段,音調低沉,把潘必正寄居尼姑庵,孤欹獨枕、閑步無聊的心境表露無疑。整段旋律在低音區(qū)流轉,特別是‘月明云淡'這句,低音‘ 3 '貫穿始終,這對演員嗓音的要求非常嚴格。 "小嗓"即假嗓。唱來清新委婉、流麗悠遠,昆曲的聲音絕大部分都在中、低音區(qū),因此特別強調:身心放松、兩肩下垂、一唱三嘆。當然高音區(qū)也很重要,例如《長生殿》〈迎像哭像〉[快活三]‘ 俺只見宮娥們 ' [朝天子]‘ 存歿參商 '‘ 你在哪廂 '等等。這些高聲部在這折戲里可謂是至關重要的,它是表現唐明皇在看見楊貴妃的雕像時,心生思念、悔恨交織的情緒至高點,它既是一種感情的宣泄、也是一種情緒的渲染。唱時爆發(fā)力十足,必須依靠強而有力的腹肌、利用橫膈膜的彈性作為依托,使情緒能夠在霎那間隨著氣息噴發(fā)出來,這在昆曲里也是十分常見的。"中嗓"是大小嗓過渡的聲音,也就是昆曲里常說的‘陽調'。這種音既不是旦角的尖嗓,也不是老生的闊嗓,它是昆曲小生特有的陰、陽調相互滲透的過渡音,這種陰、陽調在昆曲的每個曲牌里都是有所體現的!赌档ねぁ贰大@夢〉[山桃紅]‘則為你如花美眷'里如花美眷的音符‘ 1 2 1 2 1 2 6 ', ‘ 1 '是真聲:氣要拎起、托住,‘ 2 '是假聲:聲音要含住、氣息要頂。ㄟ@是關鍵);《長生殿》〈迎像哭像〉[端正好]‘是寡人'的寡字,音符是‘ 2 ',‘比翼孿凰'的凰字,音符也是‘ 2 ',它們都是在‘ 2 '音上放‘陽調'的,也就是說,這個‘ 2 '必須真假結合。前面[山桃紅]的‘ 2 '音是假聲,唱時要先由前面的真聲滑到假聲;后面[端正好]的`‘ 2 '是真聲,唱時卻是從前面的假聲滑到真聲!栒{'不好掌握,唱實了扎耳、生硬;唱虛了出不了音、和旦角沒區(qū)別。因此,我認為這是昆曲里面的‘真聲陽調'和‘假聲陽調',也就是真嗓放寬和假嗓放寬發(fā)出的聲音。這種‘陽調'乃昆曲小生特有,也是區(qū)別于昆曲旦角聲音最重要的標志。

  我覺得昆曲小生的"發(fā)聲"也不外乎兩種。一種即以唐明皇、建文帝、李白等等,以戴髯口、穿蟒為主的"官生",并且以洪鐘大呂般的聲音賦予其地動山搖的氣魄。一種即以柳夢梅、潘必正、秦鐘等等,以拿扇子、穿褶子為主的"巾生",并且以聲若游絲、一酣三宕的聲線賦予其翩翩瀟灑的柔情。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素有活‘ 唐明皇 '之雅號,他塑造的‘ 唐明皇 '實有乃師(俞振飛)之風范。我的"官生"開蒙戲《迎像哭像》就是蔡正仁老師教的,老師說:‘唐明皇'是皇帝,必須要有皇家氣派。首先要從聲音上面去塑造它,要求聲音,要沉穩(wěn)厚重、堅若磐石;要有氣勢、有力度;要像大呂洪鐘一般。老師還說,為了模仿俞振飛老師的聲音,每天跑到河邊喊嗓兩個小時,而且經常用京胡來吊嗓,一吊就是好幾個小時。老師教我們用‘ A '即‘ 啊 '音來練習,‘ 啊 '是開口音,只要微微張口,不斷用氣息沖擊聲帶即可。要求:站如松,身體自然放松;下巴微收,抬軟腭;嘴角微抬(微笑),提笑肌。昆劇表演藝術家岳美緹,乃當今昆曲界德藝雙馨的"巾生"翹楚,她塑造的"巾生"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氣韻流芳。我跟老師學了《拾畫叫畫》、《偷詩》、《湖摟》等戲,老師反復強調說:你所表現的人物是個年輕的書生、俊朗的才子,從聲音上,首先就要年輕、挺拔、漂亮。怎樣年輕?首先聲音必須具有‘儒氣',不能過于洪亮,而又不失清亮悅耳、清新雅致,這就需要有充足的氣息來控制聲音。要求:氣沉丹田,蜻蜓點水;字字珠璣,音膛相會。老師要求我們用‘笑聲'來練氣息,由高到低、由矮到高;由小聲笑到大聲、由大聲笑到小聲。

  二."發(fā)聲"的誤區(qū)與科學的"發(fā)聲"

  我們都知道,追求"大嗓門"是很多演員的通病,就怕別人聽不見。這種"大嗓門"近聽挺響堂的,但是不打遠,金屬音不夠,傳不出去。我們再聽一些老先生的唱片,他們的"發(fā)聲"都是近似于小聲‘哼唱'這種,但是調門是高的,就像生活當中的講話一樣,只不過它是有旋律的。這種像講話一樣的"發(fā)聲"是"松弛"的,也是我們當前一些演員所不具備的,它是靠氣息來支撐,氣息是聲音的動力、源泉,沒有氣息就不會有聲音的存在。任何人,無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一定是用肺部經氣管來傳遞氣息的,因此,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有或多或少的共鳴,區(qū)別只在于共鳴的質量而已。而共鳴的質量卻取決于氣息與聲音如何調配和處理,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發(fā)聲"的誤區(qū)吧。

  (一)關于"發(fā)聲"的誤區(qū)

  現在的一些演員(小生)在"發(fā)聲"上存在的"大嗓門"問題非常普遍,以為聲音越響亮越好,其實不然,這樣很容易造成聲帶與喉部肌肉的過分緊張和氣壓推力的過于猛烈,從而導致聲音過實、僵硬,流動性差,缺乏彈性和柔美之感。長期用這種習慣"發(fā)聲",聲帶很容易發(fā)生各種病理變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聲音‘塌鐘'、‘聲帶小節(jié)',現在的一些演員在四、五十歲就出現‘塌中'情況,這都是其用聲不當造成的后果,這是誤區(qū)存在的一方面,也是我們演員自身的誤區(qū)。俞振飛是昆曲界‘泰斗'級的人物了,他吸收、借鑒了京劇的發(fā)聲,使其在京劇和昆曲里面如魚得水。在他八十多歲的時候,他的嗓子還是那樣有共鳴、有金屬味。當然,這離不開他"發(fā)聲"的科學。誤區(qū)存在的另一方面,是當前的戲曲教育誤區(qū)。什么是正確的"發(fā)聲"?我相信,每個老師都能講出一套與"發(fā)聲"有關的理論,關于正確與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這就是目前戲曲教育界的現狀,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些老師大部分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西洋發(fā)聲的訓練,卻用這種他自己也在摸索的、吸收借鑒過來的方法在施教育人,這種方法也許適合他自己,但并不適應每一個人。一味的叫學生‘打開、打開、再打開,'無止盡的打開只能讓聲音空洞無力,缺乏色澤和明亮度,而且容易造成聲帶的疲勞和麻木。這種情況屢屢出現,我"道聽途說",中專在校期間的一些重點培養(yǎng)對象,到頭都把嗓子唱沒了,相反,那些曾經被擱在一邊的、不被看好的同學"幸免于難",最后"破土而出"。說得好聽是"倒倉"的結果,細想來,何嘗不是老師們在教學上面的敗筆呢?我非常幸運能同時接觸京劇和昆曲藝術,但同時也讓我嘗到了在聲音的"鬼門關"里那種痛苦的滋味。由于我有美聲唱法的基礎,在我剛接觸京劇和昆曲的時候還是很容易就上手的,那是因為我可以不必過多的考慮別的,只需單純的把聲音發(fā)好。隨著對京劇和昆曲的進一步了解,問題也就出現了,怎樣處理京劇、昆曲和西洋發(fā)聲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的氣息如何協(xié)調?我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以至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喪失信心、苦苦相撐、難以為繼。幸運的是我及時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盡管我的聲音還處在修復時期,但我希望把我的經驗提供給大家,希望大家盡量少走彎路。

 。ǘ╆P于科學的"發(fā)聲"

  關于科學的"發(fā)聲",意大利人有一句老話:"歌唱的藝術就是研究呼吸⑤"。我國古人也曾高度地概括:"夫氣者,音之帥也;氣為聲之本,猶如樹之根;氣動之聲發(fā);善歌著必先調其氣⑥"?梢姡瑢τ诳茖W的"發(fā)聲",自古到今、從內到外都有一定的定論,那就是呼吸對于一個歌者的重要性。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什么是正確的呼吸狀態(tài)。

  1.正確的呼吸及運用

  呼吸,太極里通常稱之為"吐吶",吐即呼氣,吶即吸氣。吸氣的狀態(tài):首先是身體姿勢要正確。無論坐還是站,都要保持上半身端正平穩(wěn)、自然挺拔、立腰挺胸的狀態(tài),雙肩、脖頸、下巴、牙關、舌頭等一卻非呼吸器官都要放松,讓呼吸器官處于自然的工作狀態(tài)。口微微張開,口鼻并用,讓氣流同時進入肺部。同時,肋骨像扇子一樣自然打開,胸腹部和腰圍四周向外擴張,氣息感覺慢慢下沉,橫膈膜下壓,但小腹要微微收緊,以托起橫膈膜,不使之過分下降。呼氣的狀態(tài):為了持久的"發(fā)聲"和掌握、支配聲音變化的本領,就必須要有相對松弛的呼氣狀態(tài)和均勻有節(jié)制的呼氣能力。我們要始終保持吸氣時的狀態(tài),同時漸漸收緊小腹,向內向上托起胸腔,形成吸氣肌肉群與呼氣肌肉群的對抗力量;然后,以橫膈膜與腰腹肌的收縮力量,將氣息集中到身體中央形成一個氣柱,有控制、有節(jié)制地將氣息通過呼吸道送出口外。當然,這種狀態(tài)對于戲曲(京昆小生)演員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它是一種逢動必舞(武);唱、念、做、打并重的綜合藝術。所以我們戲曲的"發(fā)聲"狀態(tài)被提煉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它必須‘內緊外松',比較抽象,你必須去冥想,把身體外在的一切器官都‘松'掉,但在身體的里面卻有一股氣流在流動,它灌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它更像是在打太極,這股氣流由內透外,在你身體的周圍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只有這樣你的聲音才不會受到外部的干擾。

  2.呼吸對于"發(fā)聲"的重要性

  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中,就利用醫(yī)學科學,將歌唱呼吸總結出來:"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之音,既得其術,即可致遏云響谷之妙也⑦"。自外國的"西洋發(fā)聲"傳入中國之前,縱觀我們的一些前輩藝術家,他們在聲腔藝術上都有令人 "嘆為觀止"的造詣。別的行當我就不細數了,小生這個行當吃力不討好,要求"五子登科"(嗓子、翎子、扇子、褶子、靴子),嗓子排在第一位。葉盛蘭就是京劇小生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發(fā)聲"可謂登峰造極,曾經有國外的專家盛贊他的聲音是中國的古典唱法,我覺得他的聲音具有‘驚天地、泣鬼神'之妙。他的氣息真是動時"多則千發(fā)、少則毫厘"。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洋發(fā)聲"開始風行,戲曲也開始吸收這種外來的聲腔營養(yǎng),葉少蘭是我最想說的一個。他是葉盛蘭的兒子,各方面條件優(yōu)越,惟獨沒有嗓子,以至他一直都唱出不來,是科學的方法再造了他。在那段艱苦的日子里,他要比別人早到兩小時到后臺喊嗓、練氣息才能保證每場演出的順利進行。石小梅是當今昆曲界四大小生之一,她對昆曲的詮釋有她獨到的一面(特別注重氣息對聲音的控制能力),享有"氣韻"小生之雅稱。她的氣息和聲音自然流暢,高低音運用自如;她的氣吸得深,吸得自然,唱時喉嚨不使勁,是典型的氣音結合唱法。這種呼吸和吐吶的運用直接關系著你對聲音的掌控能力。

  3.如何尋求科學的"發(fā)聲"

  如何尋求科學的"發(fā)聲"?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追求"大嗓門",用 "松弛" 的聲音來獲取優(yōu)美的效果。如何才能獲得"松弛"的聲音呢?我曾經師從上海音樂學院的聲樂理論教育家譚冰若教授,學習的是意大利正統(tǒng)的西洋歌劇"發(fā)聲"。譚冰若教授把聲音比做一個建筑,即聲音的建筑。他說:優(yōu)美的聲音是靠"松弛"來得到的,聲音是建筑,就必須有梁,必須有柱,還得要有地基;那些理論都是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要的是既看得見又摸得著的,能切實改變我們聲音條件的東西。他說:我們要用哪里的力量來歌唱(發(fā)聲)?我們要把臉部的力量盡量減至零分,只用額頭的力量。要求:"下巴貼脖、喉頭下放、五官放松、頂天立地"。用‘哇'字來訓練,先用‘ W '把聲音送到前端,在前端形成柱子變成‘ A '字開口音,聲音靠前,提起到達眉心前方,形成一個蓋口,這就是所謂的梁。柱有了,梁也有了,當然不能沒有地基,喉頭以下都是我們的地基,地基越深建筑就越牢固。我覺著和我們戲曲(小生)的"發(fā)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巴貼脖,我們也講梗脖,這樣有助于豎起咽管;喉頭下放,把喉頭穩(wěn)定在深吸氣(打哈欠)時的狀態(tài),唱得好的,氣息順暢之人,終究是喉頭托著聲音的;五官放松,對我們來講就更需要了,保持微笑的深度(一點點),這樣不會帶來面部肌肉的緊張,從而影響你所要表達的情感;頂天立地,就是要求我們上下順暢,氣息貫通,我們戲曲要求:腳粘著地,氣息灌到地面以下;頭頂著天(感覺),氣沖九霄。氣息也是隨著我們的聲音高低來取決于地基的深淺的,用氣息的張力來獲取我們所需要的聲音大小。我以往的經驗告訴我,每個人的"音質"是不一樣的,不要去刻意模仿某個人的音色,模仿的越像就越喪失你聲音的本質,永遠都是別人的替代品。在這里我想強烈的呼吁一下:在你張口之前,先關閉喉頭擋氣,屏息瞬間,聲帶隨之迅捷調節(jié)好狀態(tài),使氣流到達聲門的瞬間與聲帶準備發(fā)聲的時間一致,這種發(fā)聲的方式,能促使最大限度地將氣能轉化為聲能,既省力又能發(fā)出渾圓響亮的聲音。要想達到要求,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反復鍛煉橫膈膜的彈性,以及橫膈膜和聲帶兩者有機配合的控制能力。因此,無論是京劇還是昆曲的"發(fā)聲"亦或是西洋的"發(fā)聲",只要你是‘松弛'的,只要你的聲音和氣息同步了,必然能發(fā)出相對優(yōu)美自然的聲音。當然,更重要的還要加強老師的隊伍,我非常樂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也希望大家能在藝術"發(fā)聲"的道路上少走彎路,這就是我寫這篇論文的初衷,也許有什么不適之處,望大家多多指正。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