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與占有高中議論文作文
占有不可取,領悟才是真
人們看似擁有許多東西,卻從未靠著他們來真正豐富過心靈。無論是一本被買下后又拋之腦后的書,還是收藏了卻不再多看的詩歌,人們潛意識里想去體會它,卻因種種原因逐漸遺忘。我認為這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現(xiàn)象,我們不應只是去占有東西,而是應去吸收,使其與自己融為一體。
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人們早已不是上世紀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狀態(tài)。琳瑯滿目的商品,不斷增長的物欲,或許還有心中一些說不清的購物購買消費欲望,人們所占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或是生活用品或是書本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但也同樣是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風氣,人們總是忙忙碌碌,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來接受更多的有益的信息—即使有也大多消耗在游戲或是一些無意義的事上。久而久之,占有的東西除了必要品,其余的不可避免的被“束而藏之”了。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到了自己應該做什么,但因各種心理而未能去做,久而久之便形成慣性思維,只知占有不知去感悟它。很多時候在看到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時,人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應該去學習、了解,因而才會去購買、收藏、占有,然而或許是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拖延、懶惰、勞累情緒,人們忘了一開始的初衷,甚至給自己尋找到了“我以后一定會看的借口后”就心安理得的將其拋之腦后。而這種思維一旦產(chǎn)生,之后的每一次都很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產(chǎn)生同樣的結(jié)果。長此以往,人們的心靈精神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更加墮落。
這種普遍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可能會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向不良發(fā)展。當每一個人都是如此,那么對社會有益的東西將會出現(xiàn)的更少,甚至徹底消失。每個人看似擁有許多,實則心靈空虛,沒有精神支柱,終將走向崩潰。當這樣的人人數(shù)不斷上升,社會也將出現(xiàn)巨大的問題,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因此此時的我們更要醒悟過來,意識到占有一件東西并不算我們真正獲得了它。當我們只擁有它,這樣東西,卻不能用它來真正豐富心靈時,即使他再有益,它對我們也是毫無用處,毫無價值的。購買、收藏說到底也不過只是在自欺欺人。因此人們不必因占有的東西多而自豪,而是因以自己獲益的多少去衡量它的價值。自會取舍,不要過多追求量,儲存的太多反而會令人壓力變大、產(chǎn)生退縮感。因此人們應減少無益事物的積累,對于有益事物也應及時去消化吸收,而非尋找借口來進行拖延。同時也不要太過急功近利,企圖一口氣就學到所有。循序漸進,在偶然間發(fā)掘,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去采取行動,日復一日,終將使心靈得到充實。
讓我們記住,不要一味的去占有,這只不過是最簡單的做法,真正去領悟、去使之與自己融為一體才是你真正擁有了它。
篇二:欣賞與占有高中議論文作文
選擇占有,充分品味
一本好書,我們往往先把它買下來,然后拋諸腦后;一首好詩,我們總是先把它收藏起來,然后再難想到細細地咀嚼它,品味它。我們似乎占有了很多東西,但是它們卻從未真正豐富過我們的心靈,F(xiàn)代社會面臨著知識井噴卻貧瘠的現(xiàn)狀,而我們便應學會于此之中選擇性占有,充分細致品味。
在日常生活中,如此現(xiàn)象屢見不鮮,古往今來,人們皆面臨著這樣的問題,清代的袁枚對于來借書的學生,就曾感慨曾經(jīng)借書抄書,從中受益,為官后仍愛書,但用大量俸祿買回了書卻全都束之高閣,書中承載的海量知識看似唾手可得,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人們通過各種渠道收藏知識的方法也多樣且便捷,但總有種種原因,使人們或主動或被動的無法接受其中知識。
人們常常無意間購入或收藏許多書籍文章,心心念念許久的名著、道聽途說的著作,書店與網(wǎng)絡暢銷排名前列的暢銷品……人本性中的貪心與購書瞬間的渴望使得越來越多新書或為“藏品”中的一份子,有時人們想起來要去翻閱它們了,也只能望洋興嘆,在日常繁忙的工作生活中,人們也會因時間有限而節(jié)奏忽忙,無奈地將好書拋諸腦后,更難靜下心咀嚼、品味其中知識。每當有了空余閑時間,人們還可能拖延癥發(fā),想著總是還有時間閱讀好書,轉(zhuǎn)而選擇其他的素食產(chǎn)物以娛樂消遣。
一遍遍的重復這樣的生活圖景,最終有意義的好書好詩皆在我們手中浪費了它們的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學會幾點,首先便是選擇性的占有,不人云亦云,善于思考,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對自己重要的知識來優(yōu)先獲取。然后在生活中的閑暇時間,不能浪費在無意義的人、事、物上,靜下心閱讀,消化有意義的書籍知識,成為自己的思想,最終,現(xiàn)代社會的信息洪流中,還應學會放棄無效信息,不讓它們占據(jù)我們有限的生活空間與思想世界,獲得“第六種自由”。
書中的知識只有及時品味咀嚼,才可能成為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心靈。其中內(nèi)涵會使人受益匪淺。
篇三:欣賞與占有高中議論文作文
讓書本進入生命底色
清人袁枚的《黃生借書說》表述過這樣一種情景,購來的書往往束之高閣,雖汗牛塞屋,落滿灰塵也絕不事后翻閱細細品味。如今,不少現(xiàn)代人也犯著同樣的錯誤。我們愛書,向往知識,卻只是占有它們,詩歌、文學的魅力已難以走進心靈,豐富生命底色。
這背后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不妨先考慮我們買書、收藏好書的動機。古人讀書,是純粹的提升學問與修養(yǎng)。而今人讀書,并非單純出于知識的追尋。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每當朋友圈里看到“我今天又讀了xxx”好書分享,“名人名言交流”之類的帖子,人們從眾模仿的心理開始蠢蠢欲動。對書本知識的占有出發(fā)于一種別人所有我也要有的羨慕心,出發(fā)于一種以它們來裝飾門面,炫耀自身道德修養(yǎng)以掩飾自己思維能力的匱乏。是的,家里有多少藏書,我見識過多少好詩,這一數(shù)量早已代替知識本身,成為衡量他人才學智慧的標準。人們喜愛這樣的標簽,既迎合了不必思考深入的惰性,又支撐著個體,存在感的彰顯。
若不是為了啟迪智慧而藏書,未曾學習之前動機已先不純,藏書又有何用?
《收藏家》這部小說里曾提到:他凝望著她就好似看著一只蝴蝶,她所有的美都消彌為物品的價值,F(xiàn)如今的書籍、詩歌,當經(jīng)由資本循環(huán)、消費生產(chǎn)的組織結(jié)構(gòu)流通,其至高的藝術(shù)價值已被消解為物性的市場價值。我們對它們的占有,就像是坐擁一套房產(chǎn),儲蓄賬戶里的錢幣一樣。擁有它們,就好比擁有財富。“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之類的詩句也要服務關(guān)注的熱度,點贊的數(shù)目和流量。
同時,如今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以及所依賴的工具也需要深究。如同照相機攝取影像一樣,今天我們擁有各種強大的存儲,記憶工具來輔助閱讀。書本內(nèi)容轉(zhuǎn)瞬之間上傳至云端,詩歌經(jīng)典輕點幾下就可以收藏。我們已經(jīng)不再依靠自身記憶去存儲知識,各類工具代替人腦去消化記憶。但是,這必然造成思考能力的匱乏。借由機器,人的作用無形之中消彌為傳送帶與搬運工。書本的智慧只是經(jīng)由簡單的復制粘貼移動到另一空間,不曾在讀者的內(nèi)心留下任何痕跡。它們?nèi)鐮N爛的流星劃過夜空。然而流星之后,依然是單調(diào)而無感的黑夜底色。
這一切,看似都是現(xiàn)代性的必然。出于對輿論氣候的恐懼和被孤立的孤獨感,我們必然去效仿眾人,去追求被認同,個體價值的張揚,去追求萬卷藏書盡在手的滿足感。我們懼怕著先哲所講的精神空虛,擔心成為道德麻木的“看客”,但我們追求心靈至善至美的腳步太過匆忙、急切。
琳瑯滿目的書目讓我們眼花繚亂,但更應當放慢步伐去閱讀體驗。勿成為急于伸手要書的藏書者,當于孤燈之下,孤寂之夜,靜靜品味,讓書本真正進入生命的底色。
篇四:欣賞與占有高中議論文作文
饑餓的飽食者
卡爾維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描繪了某個城鎮(zhèn)卓有名望和學識的家族。傳說該家族藏書千萬,族人皆學富五車。于是有人慕名而來,卻發(fā)現(xiàn)對方談吐淺薄,文理不通。這才知道那上千萬本書不過是累積的擺設和裝飾,豐富的是門面而非心靈。
而這家族儼然是如今社會的縮影了。
就人們對事物的占有而言,人人都是滿口流油的“飽食者”。信息化極大的豐富了“文化”的來源。于是對“文化”就可以不知選擇的吞咽。仿佛只要它在手上,就等于就等同于在肚子里,在腦子里了。,拍張照發(fā)在社交媒體上,別人就認同你讀過這本書了,打開書瀏覽五分鐘,看看前沿后況,便自滿的認為掌握了書的精髓。如今淘寶上的“十分鐘帶你讀懂四大名著”等投機取巧者好評如潮,而他們生產(chǎn)出的油膏又潤澤了那些急于求成的“飽食者”的嘴。
但他們吞咽的終究不是事物的內(nèi)在精華,只是富麗堂皇的包裝紙罷了。這些“飽食者”,從心靈的根本而言,仍舊是饑餓的。
《夜航船》的前言里寫書生和小僧的對話,感慨而今的“兩腳書櫥”越來越少了。人們追求高效率,去看那些所謂的“集子”,卻不再細細品味一本好書,欣賞一首好詩了。我們的心靈渴求那些被我們“束之高閣”的精華,卻被人們的“不求甚解”又一次次打回饑餓的狀態(tài)。普魯斯特稱:“心靈上的淺薄是最可怕的淺薄。”誠然,我們將自己包裝成一個“飽食者”,不斷搜掠好書好詩的時候,我們只是占有了它們,卻并未消化它們。美和藝術(shù)有時代和社會的意義,可以真正影響一個人的品格,可以真正豐富一個人的心靈,但是所有的美和藝術(shù)都需要被咀嚼和消化,而且要以正確的方式去消化。那是囫圇吞棗的“飽食”所做不到的。
魯迅強調(diào)的“精”和王小波推崇的“工”,未嘗不是一種讀書和吸納文化的方法呢?看莎士比亞的戲劇集,去體悟劇中人們的情感,去考察作者筆法的變化,而后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讀魯迅的文集,了解其時代背景,社會意義,聆聽他震聾發(fā)潰的呼喊,然后踐行到生活中去。這才是真正的欣賞和體味。這才是真正的心靈膏澤,沒有任何一類包裝可以包裝出你自己獨一份的體悟。只有自發(fā)的,自主的去探尋,去叩問和欣賞,才能真正使你的心靈飽腹。
因此,擺脫這種“饑餓的飽腹”是很重要的。真正去咀嚼我們占有的東西,才能豐富我們的心靈,使其不再饑餓。
篇五:欣賞與占有高中議論文作文
精神囤積
囤積癖是一種看似無害的心理癥狀。事實上,嚴重的囤積癖患者最終竟會在自己囤積的物件中無法動彈,活活餓死。這種遙遠的案例固然不大可能發(fā)生在我們自己身上,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患有一種囤積癖—精神囤積。
看見一本好書,我們急于將它買下來,然后拋之腦后再也不將它翻開;看到一首好詩,我們急于將它收藏起來,然后將它忘得一干二凈,再也不會“有空去讀它。”古有富貴人家之書“汗牛充棟、素蟫灰絲”,今有“絕妙好文”后數(shù)萬轉(zhuǎn)發(fā)評論“轉(zhuǎn)就是讀了”。我們總覺得占有了文學、知識的載體形式,就等同于占有了它的實質(zhì)內(nèi)容。我們自我安慰道:“我總有一天會看的!”實際上從未走出過舒適區(qū),安然臥于“知識的海洋”之中自我滿足,到頭來還不如拿書當飯吃的蛀蟲。
這樣的現(xiàn)象,究其內(nèi)因,是源于我們自身的惰性。收藏、購買本身是沒錯的。證明我們內(nèi)心還是有對文化知識的渴望—但也僅限于渴望了。這件事上我們做的還不如牛馬,牛馬尚且在搶食完草料后重新反芻、咀嚼,以充分吸收營養(yǎng),我們卻懶得連嚼也不愿嚼,還欺騙自己“我已經(jīng)吃過了,吃飽了。”猶如老葛朗臺,他不把金子用于消費來換取價值,僅是守著本身毫無意義的金幣就覺得滿足,我們對自己已經(jīng)是懶惰到吝嗇的地步。
而探求外因,則是由于社會整體文化環(huán)境的浮躁,家長們能看見網(wǎng)上瘋傳的“清華學霸書單”,就趕緊照單全買,塞給孩子讀,當他們發(fā)現(xiàn)孩子好像沒什么長進,就怪學霸書單無用。其實是孩子根本不想讀,這些書籍也未必適合孩子讀,不過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無論是三教九流,任何出身任何職業(yè)的人,一定都非常喜歡在買來新書時拍張照發(fā)朋友圈,以展現(xiàn)自己高雅的文學品位和業(yè)余愛好。拍完照,書就被扔一邊去了。因為人們不會深究彼此占有了多少實質(zhì),所以炫耀占有的量就已經(jīng)能提供無限優(yōu)越感。如果知識文化也是可以用來攀比的,那它與金銀財寶這些身外物有何區(qū)別?
精神囤積的害處是對自己、對文化雙方的。與自己,我們飽受精神匱乏之害,卻如溫水中的青蛙那樣意識不到自己的處境。與文化,囤積、自滿、攀比的惡性循環(huán),無疑是對它的玷污與拖欠?墒嵌栊允悄敲措y以克服,愛面子之心又人皆有之,我們該如何把精神囤積之害降到最低?
首先,我認為《黃生借書說》提出的方法十分有效,“書非借不能讀”,我們不妨改購書為借閱,這樣才能體悟“書本身不屬于自己,只有其中內(nèi)容才是真正可以屬于自己”的道理。形式可以無限化,內(nèi)容卻是專用的;第二,便是要停止以讀書滋生優(yōu)越感的行為,當你不覺得知識文化是可以放在臺面上炫耀的,你便不會再急于擴張、占有,這也是整個社會都應反思的問題:文化固然高尚,可它尚在于無價,而不是提倡提高你本人的身價。如果文化也淪為機衡量價值的資本,這樣的文化不要也罷。
希望我們的精神不至于在囤積成堆的文字里挨餓致死。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