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
第1篇: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名,即今青衣*,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今重慶一帶。
譯文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
賞析
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短圃姽{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流,因月*而發(fā)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痹姀摹岸朊忌皆隆睂懫,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形容月*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讀者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水,又隨*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觀水中月影,任憑*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霸铝磷撸乙沧摺保挥杏^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向三峽駛?cè)。“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戀戀不舍。*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詩中詠月的地方,都在抒發(fā)*行思友之情,令詩人感到很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個字中,地名出現(xiàn)了五處,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這樣,詩句就顯得沒有痕跡,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fā)*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
[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相關(guān)文章:
第2篇: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詩原文及賞析
【原作】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qiānɡ):*名,即今青衣*,在峨眉山東。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地名,指清溪驛,在四川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洲:今重慶一帶。
【古詩今譯】
半輪秋月掛在高高的峨眉山頭,皎潔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水中。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離開了清溪,一路向三峽順流而下,皎潔的明月啊,思念你卻看不見你了,原來我已經(jīng)到了渝州。
【賞析】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因依戀家鄉(xiāng)山水而寫下的一首小詩。詩人乘著小船兒在夜里離開清溪,向著三峽沿*順流而下。高懸于峨眉山頭的半圓秋月映入平羌*中,隨著奔流的*水一路跟隨著詩人跳躍前行。當小船兒轉(zhuǎn)入渝州以后,家鄉(xiāng)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見了。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卻用了五個地名,同時還通過“半輪秋”月一線貫穿,巧妙地將一幅千里蜀*行旅圖清晰完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輪秋!薄岸朊忌皆隆睂懗隽藭r間,從清溪出發(fā)的時間是在夜晚;“半輪秋”交代了季節(jié),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個與象征一團一圓的“月滿”相反的“月缺”的時候——“半輪秋”,足見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戀。作品把“半輪”與“秋”連在一起,有一種深遠的意境,仿佛帶著幾分涼意,另外秋也含有殘缺之感,不難看出這里多少滲透了些惆悵,然而又只輕輕帶過,不顯沉重。
“影入平羌*水流!边@一句詩人將目光從天上、山間回到船邊,從寫高掛于峨眉山頭的“山月”轉(zhuǎn)而寫映入“平羌”的“水月”。一*秋水,載著“半輪”秋月,時緩時急地流動著。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種流動的神韻,又有一種寧靜的美。
蘇軾在《送張嘉州》一詩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痹姷那皟删渚椭苯右岳畎走@首詩。蘇軾從小就生活在峨眉山和青衣*附近,因此他對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體會也自然會深刻于山外之人,可以想象得出,這首詩一定勾起了他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很多鮮活明晰的記憶。因此,“謫仙此語”大概是他最能解了。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痹谔焐显鹿夂退性掠暗呐惆橄,詩人從清溪驛乘船出發(fā),向三峽順流而去。所謂“清溪”,即清溪驛,在青衣*上,今四川犍(qián)為縣峨眉山附近。據(jù)記載,杜甫、岑參、蘇軾、陸游等都到過清溪驛,并留下一些詩篇和游蹤佳話。這句詩實際上是寫了一個過程,即在什么時間,從何地出發(fā),又去往何處。
“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離故鄉(xiāng)漸行漸遠,沿岸山重水復,那半輪秋月時隱時現(xiàn),最后,終于看不見了。作品寫到這里,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惜別之情和思念之意表現(xiàn)得可謂是躍然紙上,淋一漓盡致了。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思念著你啊,卻見不到你了,就讓我這樣在思念與惆悵中順流而下,來到渝州。我們知道,在詩人前行的途中,當然還會有明月相伴的,但峨眉山不可見了,平羌*也不可睹了,昨夜之月已非今夜之月,他鄉(xiāng)之月亦非故鄉(xiāng)之月,人是故鄉(xiāng)親,月是故鄉(xiāng)明啊。
借物寄情是這首詩的一大亮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流露于字里行間的都是依戀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深情,從離鄉(xiāng)時“峨眉山月半輪秋”的眷戀與不舍,到“思君不見下渝州”時的無奈與惆悵,表面是寫“峨眉山月”,實則是在抒寫詩人內(nèi)心深處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思念,應該說“峨眉山月”在這里只是詩人借以傾吐心緒的一個情感寄托的物件而已,詩人寫的是秋月,思的則是故鄉(xiāng)。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詩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第3篇:古詩峨眉山月歌閱讀*_峨眉山月歌翻譯賞析_作者李白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學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詩詞如下: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水中,月影總是隨*流。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fā),要向三峽駛?cè),船轉(zhuǎn)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全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水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蜀*行旅圖,構(gòu)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注釋]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⑵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
⑷夜:今夜。發(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翻譯]
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上的粼粼*流。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fā)。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賞析]
<峨眉山月歌>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以前。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即今青衣*,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水,又隨*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向三峽駛?cè)ァ?ldquo;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gòu)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jīng)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xiāng)的情懷,語言流轉(zhuǎn)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