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秋頌》閱讀*及賞析
第1篇:羅蘭《秋頌》閱讀*及賞析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fēng)神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并不僅在那經(jīng)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fēng)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晚風(fēng)帶著清澈的涼意,隨著暮*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艷麗的凄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結(jié)。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后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里,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的秋日天宇的閑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于衷。
秋天的風(fēng)不帶一點修飾,是最純凈的風(fēng)。那么爽利地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jié)就是季節(jié),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yù),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fēng)一樣的明澈。點秋*,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么可憂心、可緊張、可執(zhí)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閑云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明凈的天宇間,那一抹白云,當?shù)闷鹨粋閑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么一份飄瀟,當?shù)闷鹨粋逸字。閑與逸,正是秋的本*。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nèi)在,他擁有一切,卻并不想擁有任何。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jié),是收獲的季節(jié),是充實的季節(jié),卻是澹泊的季節(jié)。它飽經(jīng)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只愿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作家簡介】
羅蘭,原名靳佩*,1919年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作家。作品除《羅蘭小語》外,還包括散文、小說、游記、詩歌、詩論等。2003年獲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終身成就獎。《羅蘭小語》曾經(jīng)是上世紀*十年代青年熱衷的勵志書。由于它充滿關(guān)愛,充滿對人生哲理的思索和概括,因而不僅廣受*青少年的喜愛,而且經(jīng)過歲月沉淀之后,又在大陸青少年中掀起一股熱潮。由于出生于*傳統(tǒng)的書香世家。她的作品深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的底蘊,含蓄、雋永;洋溢著*式的哲思,睿智、通達;體現(xiàn)著作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深層思考,深刻、清醒。
【賞析一】
不一樣的秋天
羅蘭《秋頌》賞析
文/湯杏金
羅蘭筆下的秋天,是明朗而閑適的,帶著她個人獨特的風(fēng)格。
從古到今,無數(shù)人寫過秋天。秋天,在他們的眼中,是悲傷的,如秋風(fēng)中的落葉,注定要飄零而下。而在作者的眼中,秋天是輝煌的,秋天也是悠閑的。留住秋天的美,或者就是她當時的惟一感受吧。
作者開篇點題,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欣喜之情不禁躍然紙上。然后著力去刻畫秋天的美:天里的楓葉、秋林映著落日的凄楚、秋日天宇的閑云、純凈的風(fēng)、明澈的水在作者的筆下,如樹葉般脈絡(luò)分明而又與世無爭。在她的筆下,秋天不是靜止的,而是緩慢流動的。
平淡而睿智的語言,使文章呈現(xiàn)一種感*和理*的糅合之感。作者用淡淡而詩意的語言描畫了一幅秋景圖。里面有樹有日,有山有水,也有云和野鷗沒有人,卻處處顯現(xiàn)著人的品格。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fēng)神像秋,在不知不覺中,作者把自己融進了畫面,走訪了一個秋。人的思想和景物的水*融,在平實的語言襯托下,顯得詩情畫意,而又透露出作者對人生事物的淡泊。季節(jié)就是季節(jié),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與,不必留連。這,就是她的人生態(tài)度。
他擁有一切,卻不想擁有任何。這是秋天的神韻,也是具有秋之美的人的神韻。擁有一切,卻愿意放棄一切,這是何等灑脫的態(tài)度。∑鋵,人生也應(yīng)該這樣,適當放棄一點東西,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喜歡羅蘭筆下的秋天,更喜歡這個屬于秋天的作家羅蘭。不一樣的秋天,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心靈的感悟。秋天,是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不可即的秋,而我,更愿意的是去做這樣的秋天下的一個寧靜而致遠的人。
第2篇:《羅敷歌》閱讀*及賞析
自憐楚客悲秋思,難寫絲桐①
。目斷書鴻②,平淡*山落照中。
誰家水調(diào)③聲聲怨,黃葉西風(fēng)。④
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
【注】①絲桐:指美妙的音樂。②書鴻:傳書的鴻雁。③水調(diào):曲牌名。④罨畫,**斑雜的*畫。
1.閱讀詞作后說說“黃葉秋風(fēng)”的描寫,在詞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4分)
2.前四句和后四句在表達的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參考*
1.黃葉西風(fēng)的秋景描寫,把原詩句所具的聽覺感受與眼前的視覺感受融為一體,(1分)渲染出了一種凄清蕭疏哀怨悲婉的意境,(1分)與詞首悲秋的氣氛相照應(yīng)。(2分)
2.前四句重在抒發(fā)悲秋之情,后四句重在表達人世聚散的感喟。(對前后四句的概括各2分)
賞析:
主題情感
這首詞的主調(diào)是抒發(fā)一種濃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對人事聚散無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憐楚客悲秋思”,直點悲秋情緒,為全詞定一基調(diào)。按楚客,指宋玉。宋玉,楚人,其《九辯》曾有“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慨嘆。自憐,自我憐憫之意。兩字見出了作者遠離家國,離群索居的苦悶。正因為遠離家國,離群索居,適逢肅殺悲涼之秋,詞人郁悶的心境,更增幾分惆悵感。“難寫絲桐”,承接上句,是說這種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樂也難以抒發(fā)排遣而出。四字言簡意賅,渲染得恰到好處,非常委婉曲折地傳達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與“思”。
“目斷書鴻,平淡*山落照中”。這兩句承前:因秋而悲,離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對家國的思念。但極目遠眺,望眼欲穿,何嘗見任何傳書的鴻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見平淡無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輝中。平淡兩字,用得恰到好處,將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試想,籠罩在一片悲秋思鄉(xiāng)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觀景心思。既無心觀景,自然覺得所見之景平淡無奇。況值黃昏時節(jié),那沉沉欲墜的紅日,配合上悲涼蕭瑟的秋景,詞人首先產(chǎn)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好在詞人雖無心賞景,而景*自不會因詞人的主觀感受而有所改變。這句的好處在于作者有意無意之間非?陀^形象地呈現(xiàn)給了讀者一幅落日殘照下的山河勝景圖,給人以*調(diào)*、濃淡相宜之感。
“誰家水調(diào)聲聲怨,黃葉西風(fēng)”。按水調(diào),曲牌名。杜牧《揚州詩》:“誰家唱水調(diào),明月滿揚州”。水調(diào)屬商調(diào)曲,其聲哀怨,相傳唐玄宗入蜀,聽水調(diào)歌而深感“山川滿目淚沾衣”。本詞作于揚州,順手化用杜牧詩句是很自然的。但妙在化用得天衣無縫、融合無間,它借助于黃葉西風(fēng)的秋景描寫,把原詩句所具的聽覺感受與眼前的視覺感受融為一體,渲染出了一種凄清蕭疏哀怨悲婉的意境,與詞首悲秋的氣氛相照應(yīng)。
“罨畫橋東,十二玉樓空更空”。罨畫,**斑雜的*畫,這里指裝飾鮮麗的建筑物。玉樓,仙人所居之樓,這里為青樓的美稱。十二,狀其多也。作者由唐人杜牧留下薄幸名聲的揚州地面,聯(lián)想到杜牧的詩句。更因黃葉西風(fēng)的感召,涌發(fā)出無限悲愁之感,復(fù)由自然聯(lián)想到人世的聚散、男女的歡情,深感任何美妙繁華之景的短暫易逝。昔日歡聚的美好時刻,現(xiàn)在看來,有如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故往日的歡會,無論當時覺得如何美妙,對照今天的離散來說,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翱崭铡比郑耐兄~人無限人世聚散無常的悲慨之情,其懷人而不得的愁情,亦由此得到充分的宣泄。
此詞前半重在抒發(fā)悲秋之情,后半重在表達人世聚散的感喟。其思想情緒之表達,或直抒而出,或借景生發(fā),用語平淡中顯自然,疏雅中見?麗。其深沉厚重的感情,借助于渾融圓整的意境得到了抒發(fā),頗體現(xiàn)賀詞情思纏綿而又精于組織的特*。
第3篇:《木蘭花》閱讀*及賞析
木蘭花
韋莊
獨上小樓春欲暮,愁望玉關(guān)芳草路。消息斷,不逢人,卻斂細眉歸繡戶。
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
(1)詞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3分)
*:主人公在暮春時節(jié)登上小樓,遙望邊關(guān)遠人,因問訊無人而回繡戶,愁看落花,嘆息垂淚。(1分)刻畫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婦形象。(2分)
(2)“千山萬水不曾行,魂夢欲教何處覓”兩句,俞陛云在《五代詞選釋》中稱之為“情至之語”,請作具體分析。(4分)
*:①由日間的相思到夜里的幽夢,可見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關(guān)道路未曾走過,所以擔心夢中也無從尋覓,可見相思之切。(2分)
賞析:
這是一首思婦之詞、即所謂閨怨.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唐詩、宋詞中是數(shù)不勝數(shù)的。但這首詞在寫法上自有它的新意。
起句在詞序上有點倒裝,并不是“獨上小樓”便覺“春欲暮”,而是正當“春欲暮”時我們的這位女主人公“獨上小樓”。拿王昌齡那首有名的《閨怨》(閨中少婦)來參照.王昌齡首先提出“閨中少婦”,是客觀的敘述。
韋莊在這里卻省去主語,是主觀的抒情。王昌齡在那里先說這少婦“不知愁”,又逢美好的“春日”,于是便“凝妝上翠樓”,先一點也不寫愁,為后面的“悔教”提供對比,反差愈大效果愈突出。這里卻是一開始就強調(diào)“獨”與“暮”,而且緊跟著“愁望玉關(guān)芳草路”,不僅提出“愁”,而且還指明“玉關(guān)”,反過來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來了!跋,不逢人”的“人”,是為“玉關(guān)”征人傳“消息”的“人”。這個傳遞“消息”的“人”都等不到,無可奈何,當然只好“卻斂細眉歸繡戶”了!皵棵肌奔吹兔、顰眉、蹙眉,含愁之態(tài)!斑B娟細掃眉”(溫飛卿語),“細眉”,正是晚唐風(fēng)尚。
上片是登樓遠望,一無所見,消息全無,只好無可奈何地歸房。寫的是白天,在樓上。下片卻寫樓下院中,時間也到了黃昏!白绰浠ā钡摹白,用如杜牧之“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際,這方引起“空嘆息”。“落花”在時序上照應(yīng)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寫照!傲_袂濕斑紅淚滴”句子也有點倒裝。正因為“紅淚滴”,“羅袂”上才會出現(xiàn)‘濕斑”!凹t淚”暗用《拾遺記》所載魏文帝所愛美人薛靈蕓被選入宮,“別父母,淚下沾衣,以玉唾壺承淚,壺中淚凝如血”的故事,極言相思之苦。
所以說下片寫的是黃昏,是從結(jié)尾兩句推測出來的。征人在“玉關(guān)”,當然要相隔“千山萬水”。一個閨中少婦,何曾經(jīng)歷過干山萬水的遠行呢。遠望不見,愁悶無端,當然只好托諸魂夢,希望在夢中相見了。做夢本是虛無飄緲的事,用不著遵循道路的。這里卻故作癡語,玉關(guān)道路未曾經(jīng)行,夢中恐怕也無從尋覓。俞陛云《五代詞選釋》引沈休文詩“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作比,認為“皆情至之語”,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見落花而滴淚嘆息之余,進而想到夢中尋覓,時序應(yīng)該已是黃昏。這首詞實際上寫出了終日的相思,與王昌齡《閨怨》中那忽然的懊悔也是對比鮮明,很不相同的。
俞陛云又說:“此詞意欲歸唐,與《菩薩蠻》第四首同!边@是聯(lián)系韋莊的身世來立論的。張惠言編《詞選》,創(chuàng)常州詞派,認為溫飛卿的《菩薩蠻》(小山重疊)是“感士不遇也”,認為韋莊的《菩薩蠻》五首是“留蜀后寄意之作”,都是這種解釋方法.溫詞比較隱晦.書目卻比較明快,《菩薩蠻》寓有思唐之意,也不能說全是穿鑿附會,不過,這首《木蘭花》的“歸唐”之意卻不甚明顯,似不必節(jié)外生枝地去搞“有寄托入,無寄托出”那—套。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