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愛情信物的典故
古代愛情信物的典故
古人也愛玩浪漫,在很多詩詞歌賦中都有男女戀人贈送定情物的描述。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愛情信物的典故相關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古代定情信物一:簪子——愛意堅決
《鐃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
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
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
妃呼?!
秋風肅肅晨風?,東方須臾高知之!
這首《鐃歌十八曲》描寫了一位女子,她所思念的情郎,遠在大海的南邊。相去萬里,用什么信物贈與情郎,方能堅其心而表己意呢?經(jīng)過一番精心考究,終于選擇了“雙珠玳瑁簪”。單從她對禮品非同尋常的、不厭其煩的層層裝飾上,就可測出她那內(nèi)心積淀的愛慕、相思的濃度和分量了。
但這卻是一個憂傷的故事,聽聞遠方的情人另有所愛后,她毅然決然將簪子燒掉后“當風揚其灰”。
古代定情信物二:同心結(jié)——纏綿悱惻
《相思令》林逋
吳山青,越山青,
兩岸青山相送迎,爭忍有離情?
君淚盈,妾淚盈,
羅帶同心結(jié)未成,江邊潮已平。
關于同心結(jié)最令人唏噓的當是北宋林逋所作的這首《相思令》,古代民間男女定情,常用香羅帶打成心狀結(jié),送給對方作為信物,表示雙方同心,永遠相愛,但是詩中這對男女分手在際卻“結(jié)未成”,暗喻未能定下終身。而最后江潮已漲,船兒揚帆也要遠行。
古代定情信物三:香囊——情義怡人
《太真香囊 子》張祜
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jié)舊香。
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
典故1
這首詩所描繪的是唐玄宗和楊貴妃一段可悲可嘆的愛情故事。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fā),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zhàn)亂的責任。
楊貴妃被絞殺后,尸體被匆忙就地埋葬。待到收復西京以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fā)現(xiàn)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復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
典故2
《紅樓夢》里林妹妹也曾給寶哥哥做過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jié)著她的情思。有一回寫黛玉誤會寶玉把她送他的香囊送了人,賭氣把正在做的另一個剪了,香囊卻是寶玉貼身戴著,怎么會送人?當芳華不再、紅雨落盡的時候,見香囊猶見伊人,卻只怕寶玉已是不忍再看了。
古代定情信物四:釵——重逢有期
《祝英臺近·晚春》辛棄疾
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
怕上層樓,十日九 風雨。
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
倩誰喚、流鶯聲住。
鬢邊覷。試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數(shù)。
羅帳燈昏,嗚咽夢中語。
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
卻不解、將愁歸去。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在這首《祝英臺近》中所表述的就是戀人間的這種離情。
古代定情信物五:花椒——直截了當
《詩經(jīng)陳風東門之》
東門之,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旦于逝,越以?邁。視爾如?,貽我握椒。
這首詩是以小伙子為第一人稱口吻寫的,姑娘是子仲家的女兒。陳國的郊野有一大片高平的土地,那里種著密密的白榆、柞樹。在某一美妙的好時光,小伙姑娘便去那里幽會談情,姑娘舞姿翩翩,小伙情歌宛轉(zhuǎn)。幸福的愛情之花含苞而放。在小伙眼睛里,姑娘美如荊葵花;在姑娘心目中,小伙是她的希望和理想,要送他一束花椒以表白感情。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