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

在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中,我們每天都能在網上的各種平臺上看到一些經典的句子。句子雖然精簡,但表達了多種感情,那么你是否在尋找一些句子呢?相信你應該喜歡小編整理的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不妨參考一下。希望你喜歡!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

【1】、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一】

【2】、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我們如果能夠不要貪財、貪愛、貪嗔;不要自大、自怨、自嘆;不要無信、無義、無恥;不要負國、負人、負己,深信你必能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得道多助,營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3】、 布施。財富從布施而來施比受更有福這兩句諺語值得吾人深思。第一句啟示我們不播種哪能豐收,第二句提示我們有余才能布施,布施勝過接受。其實布施不限于金錢、物質的布施,還有勞力、智能的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富有的人;而不管你運用語言、微笑,或是精神、物質來布施,主要的心意就是結緣,布施者要有誠意,更要注重受布施者的尊嚴,這就是人際間最好的善意表現。

【4】、 愛語。贊美的語言是世間最美好的聲音,每一個人都喜歡受到別人的贊美,欣悅受到別人的愛護;許多人世間的爭吵與煩惱,往往就是因為彼此間語言的誤會所引起,甚至語氣的輕重也會造成彼此的誤會,所以人與人相處,語言是最好的溝通橋梁,以真誠的態(tài)度善用愛語,不但誤會減少,更能廣結善緣。

【5】、 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同樣的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做人做事,更要知曉助人為快樂之本,你在言行上常樂愿幫助別人,種善因結善果,因緣際會時,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6】、 同事。這里所說的同事,是指隨緣隨眾,如果你堅持己見,孤傲不群,你就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你能具備隨緣隨眾的性格,就能夠融人群眾。舉例來說,當你面對商人時要講商人的話,對農夫要講農夫的話,對青年人要講青年人的話,對老年人要講老年人的話,如此才能談話投契,彼此溝通,否則就是各說各話(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也就是說,我們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設想,如此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方便達成共識。

【7】、 社會的關系非常復雜,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深信親友間就可以守望相助彼此尊重;夫妻間就可以敬愛有禮幸福和睦;君臣(主雇)間就可以彼此互信互依共存共榮。

【8】、 佛教對流氓的看法。在佛門中禮拜佛陀菩薩,是向正道邁進,不會有不良后果,因為佛菩薩慈悲為懷,縱使眾生無暇禮拜也可隨緣;但如果祭拜黑道鬼神,是所謂引鬼上門,容易招惹煩惱,因為鬼神尚有七情六欲,一旦眾生不再祭拜他會氣憤。正宗佛教視鬼神如黑道,現今社會看待黑道亦如鬼神。孔子說:怪力亂神,敬而遠之。流氓就是鬼神的化身,我們對黑道要敬而遠之,不可得罪他們,明哲保身,更不可建立關系,免惹麻煩。

【9】、 佛教對自殺事件的看法。最近社會自殺事件頻有所聞,為情感、為金錢、為名譽,甚至連學生考試不順、課業(yè)繁重也會自殺。

【10】、 凡俗之人一有煩惱,不堪痛苦就想自殺,想借自殺身亡一了百了,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佛教認為自殺觸犯殺生大戒,不能究竟解脫。其實很多人自殺,是因為心結解不開,假若能夠親近善知識,接觸正知正見的佛法,就能輕易解開心結(淡化心外世界的執(zhí)著,寬廣心內世界境域),也許就消弭了自殺的念頭(開悟就會看開),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世間還有什么可怕呢?

【11】、 佛教對婚外情的看法,F今社會風氣開放,異性之間接觸增加,發(fā)生所謂婚外情的事件也頻繁。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清官難斷家務事,暫且不去深究。不過,一旦發(fā)生婚外情,夫妻雙方都應該負責任。

【12】、 上等丈夫回家會體貼慰問家人,也樂愿幫忙分擔家事;中等丈夫回家后喝茶看報,但不忘贊美妻子;下等丈夫有如木頭人,非但不言不語,還要嫌東嫌西。如果你是男士,請?zhí)撔姆词∽约菏悄牡日煞,如果是下等丈夫,就要慎防家庭出問題。假如先生有外遇,妻子也要負責任,因為若有整潔舒適的家園、美味可口的佳肴、溫柔貼心的關懷、恭敬贊美的語言,一定容易留住丈夫的心。用愛再去把愛贏回來,則是解決婚外情的最佳方法。

【13】、 佛教對離婚的看法。佛教《善生經》指導男性為人丈夫,要當君子憐惜妻子,當英雄保護妻子,當勞工為妻子服務,當禪者給家庭歡笑禪趣,當善盡養(yǎng)家糊口責任的主人!队褚洝分笇藶槿似拮,要身兼母婦(疼愛先生如孩子)、臣婦(敬重先生如君王)、婢婦(視先生為主人般順從)、夫婦(夫唱婦隨互相愛護)、妹婦(像兄妹一樣提攜支持)之職,就是主張男女有緣結為夫婦,應當相敬相愛白頭偕老。

【14】、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所謂法就是真理,能夠接受考驗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永恒的快樂;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皆為法樂,我們心中有了法樂,對于五欲六塵可以不拒不著,自然能夠自在常樂;以無邊的法樂為舟筏,才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波濤,到達常樂的彼岸。生苦。是指母親生育時所受的痛苦,可是如果沒有這種痛苦,又哪兒來子孫滿堂母子相愛的樂趣呢?嬰兒臨盆也許感覺痛苦,假若不經此生死難關,怎能降世享受人生的樂趣呢?老苦。年老力衰雖然是人生的痛苦,但是我們不能忘了青春的愉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有老年之苦,也有青春之樂。痛苦。病是人生的痛苦,可是沒有生病的痛苦又怎能體會健康的快樂,再說生病時也能好好休息,而充分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道路。死苦。是指人生消滅的痛苦,其實死非但不能說明人生是痛苦的,反而間接說明人生是無常的,生生死死,有死有生。一死百了,痛苦也感受不到了。愛別離苦。愛人相別離固然是苦,可是久別重逢卻有說不出來的快樂。怨憎會苦。仇人見面雖然分外眼紅,但若能化干戈為玉帛,棄嫌修好會有意外的快樂;即使仇恨未消,在兩不相逢時仍有相當的快樂。求不得苦。求之不得一定會感覺痛苦,但人生的需求并不是全不可得的。而觀音大士也曾開示信眾心誠則靈,有求必應呢?!

【15】、 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是變幻無常的,轉變無常的東西總是苦的。而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正是我們產生快樂的必需條件。

【16】、 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諸佛之理。如果見到農夫,就說如何種植稻谷菜蔬,遇到商人,就談論一套生意經營,碰到工匠,就說各種工巧技藝,這就是說話能夠契合眾生的根機。契機(視對象說合適的話)固然必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言論一定要合理,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常言道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有機會出外旅游,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到海外,接觸新的天地,一般社會的人情、世故,以及大自然的景觀、風光,都能增加我們的知識。

【17】、 擴大心胸,放寬視野。有的人出外觀光似乎只為了采購,那是絕對偏差的行為,我們有機會旅行參訪的時候,要用開闊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風俗、習慣,更要擴大自己的視野,去欣賞不同的文化氣氛、文明背景,以及當地的自然風情。

【18】、 能動能靜,能近能遠。俗語說:在家干日好,出門一時難。誠然,由于語言及習俗,出門不如在家習慣方便,所以,當我們出外旅游參訪時,除了要能動態(tài)地跋山涉水,也要能靜態(tài)地欣賞、觀察,我們要用心研究近處的,也不放過機會去了解遠處的,處處用心時時留意,隨時隨地都是學問,都有寶藏。

【19】、 溪聲山色,任性邀游。佛經常開示信眾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宇宙大干世界,大自然萬象紛呈,會給我們很多啟示與心得。就好像一個參禪者,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參禪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他悟道,看山原來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所謂溪聲山色原是可供我們任性遨游的。

【20】、 假如你沒有一點惜緣、感恩的心,你又怎會珍惜因果福報,更不會想到回饋社會與大眾。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因果福報有正知正見,珍惜因緣、廣結善緣,懂得感恩、處處感恩,如此深信才能享受知足常樂的生活。

【21】、 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有時候,往往為了一塊錢,就能使這個人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你拿一塊錢去幫助別人,對方得到協助支持,愛人者人恒愛之,你種下善緣就會改變命運。反過來,拿一塊錢去做了不好的勾當(惡因),甚至為了一塊錢而計較爭吵,說不定就會為自己惹來煩惱與災難。

【22】、 自他和社會,普濟重利人。所謂慈悲道德,主要是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圓融。我們對于自己、對于他人,對于社會,都要運用慈悲道德去結緣。也許有人會偏激地表示:慈悲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用?甚至誤認為吃柿子找軟的下手,有慈悲道德的人,常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因而對慈悲道德持懷疑的態(tài)度。其實,善惡終有報,因果有輪回,我們要堅持與人為善、為人奉獻的意志,深信最后的勝利,必屬于有慈悲心與道德力的好人。

【23】、 五戒應受持,人成即佛成。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其實也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如果大家都能共持五戒,上慈下孝,不偷不淫,社會自然凈化祥和安康;一個人受持五戒并切實踐行,就表示人格完美,也就可以成就佛道了。

【24】、 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我們要建設人間的慈悲道德,對人天的福德善行一定要遵守修持。所謂人天三禍行,即是布施、持戒、禪定,布施可以增加我們的富貴(廣種福田),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嚴(自愛人敬),禪定可以安定我們身心的動亂(安然自在)。能奉行布施、持戒、禪定的人,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善人好人,他的善行義舉與道德風范,自然會受到肯定與尊敬。

【25】、 佛經: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這四句偈語開示我們學佛參禪要精進不倦惰,攝心遍學一切法門,更要開發(fā)契合眾生根性的智慧,企盼善信能夠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26】、 多積陰功天保佑。《菜根譚》有句名言善根暗長,惡損潛消,做善事的人也許眼前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而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诜N善因結善果的因果律,多積陰功(做善事)天(自然)保佑。

【27】、 嬉嬉常笑眉莫皺。憂愁寡歡,凡事愛鉆牛角尖,身心會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樂觀奮斗,遇事以平常心處理,縱遇不如意事也處之淡然,嬉嬉常笑,則能常保身心康泰。

【28】、 遠離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關系,不正常的艷遇、畸戀正如利刃上黏蜜能不慎乎!

【29】、 三餐量腹依時候。這是健康長壽最基本的方法,我們飲食要定時、定量,而食不可過飽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及布衣暖菜根香,都值得我們銘記、深思、力行。

【30】、 熱身莫教風寒受。隨氣溫寒熱加減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滿身時切忌招致風寒,造成四大不調、滋生病痛隱疾。

【31】、 出言行事俱從厚。我們生活百行均要厚道(切莫刻。,以免招致怨尤,自可趨吉避兇。

【32】、 大小物命都憐惜。這就是慈悲心腸的具體表現,要本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但冷愛而且珍惜一切生命。

【33】、 書酒花月隨前后。這是一句詩情畫意境界的素描,我們中國文字常有畫龍點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謂神來之筆,這是讀書怡情、花月逍遙以及隨緣自在諸種妙境的綜合,一個人真能書酒花月隨前后,自然能快樂長壽。

【34】、 諸般省儉常念舊。一般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而新不如舊則又常為人所感嘆。中國人講感恩惜福,更以勤儉為持家之方(嚴戒子弟奢侈),所以諸般省儉常念舊,也就是感恩與惜福,一位知曉感恩與惜福的人,自然能夠長壽不老。

【35】、 上床鼾吁神不漏,F代人由于憂慮、操勞,易有失眠、淺睡的現象;同樣是睡覺,有的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輾轉難入夢。不要將煩惱帶上床,適度休息才能走更長的路,睡得好更為長壽之要,所謂眼中有沙宇宙窄,心中無事一床寬,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穩(wěn)。

【36】、 要能觀世音。蕓蕓眾生,能觀看聽聞、能省思修行(聞、思、修)社會上有什么聲音?山河大地有什么聲音?而自己的內心又有什么聲音?是怨天尤人的聲音,還是惜福感恩的聲音?

【37】、 如果我們經常為怨恨的聲音而煩惱,又要如何去改變這種不好的聲音呢?我們能否效法學習觀世音菩薩,去尋聲救苦?倘若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們,為其解決困難、分擔憂勞,那么你就是觀世音菩薩;進而自凈其意,將混濁的心清凈以后,以慧眼去看世界,你所見的每一個人也都是觀世音菩薩。

【38】、 要能觀自在。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說到觀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卻生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自己喜愛的人不自在,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也不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更不自在。

【39】、 人要如何才能隨緣自在呢?就要學習、效法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看世間、看眾生、看事物都要觀自在;要從內心自在做起,因為自我就是觀自在,當然凡事都能自在了。

【40】、 要能施無畏。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多,諸如南海大士、圓通大士、白衣大士、大慈菩薩、大悲圣者施無畏也是觀世音的圣號之一,它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眾不要恐懼,在應世上得以無畏,而救苦救難。

【41】、 人是很脆弱的,生老病死的歷程中,害怕恐懼更是每個人都曾有的經驗,怕死了恐怖極了的感覺會使人生不如死。

【42】、 其實只要你心安理得,心無掛礙,能夠真正了悟生死的真諦,平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又有什么好畏懼的呢?我們誠心禮拜觀世音菩薩施無畏,就能安心不害怕(有依靠),更要隨緣將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去告知那些害怕的人(無畏施),使他改過遷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3】、 從小我就禮拜觀世音菩薩,對她的慈悲、莊嚴感受最深;經常誦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多念一聲佛號,多親近一次菩薩,心中就多一份清凈平安。愿大家一起來觀世音觀自在施無畏。

【44】、 表達無二的圓融。蓮花合掌,從兩手合十而表達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無上的接引、無礙的交映,到達無染的清凈。意思是說我們將兩只手合成一朵蓮花,就像《金剛經》所講的合相一樣,是代表整個二諦的圓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諦的差別,讓整個世間沒有障礙。以世間法來實踐出世間法,用出世間法的心來進入世間法,菩提煩惱不二,世間出世間相互圓融,讓這個娑婆世界成為一真世界,成為桃源凈土,更愿眾生皆能成佛。

【45】、 表達無量的信心。雙手合掌是代表對佛陀的無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眾生具足信心。雙手合十不存異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聲相映,相映于對無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業(yè),也在合十當中,得到相互肯定與印證。

【46】、 表達無生的法性。雙手合十代表清凈的蓮花,含苞在我們心中,準備開花結果。這也代表清凈無染的法性,代表能夠成就世間一切正覺圓滿的佛性。我們的蓮花合掌尚未完全開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覺悟世間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無生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個手印,讓我們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現前皆空幻,如能現證無生法性,也就能臻達覺悟正道的境界。

【47】、 表達無滅的佛道。佛道無上誓愿成,眾生無邊誓愿度。我們要使法輪常轉、佛光普照,必須使佛道不斷地現前成就,不管在現前的世界是否有佛。正如《阿含經》所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行無常,諸法常住。所以蓮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種永恒的信心,永恒行道者的形象。合掌會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詞中傳揚,就像無盡好一樣,薪火無盡,在合掌微笑當中,互相傳遞,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無限回轉,誓愿眾生皆能成佛,人間化為凈土。

【48】、 參禪學佛,端在一念之間,迷與覺也僅一線之隔。

【49】、 靈山不遠,眼前即是,放下妄想、放下執(zhí)著,當下承擔,立地成佛。

【50】、 【求法應有正確認識】我們求法的精神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們求法的任務萬方多難此登臨,我們求法的愿心一春蠶到死絲方盡,我們求法的功用萬里無云萬里天,我們求法的耐力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求法的悲心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我們求法的方法一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們求法的目標一留取丹心照汗青。

【51】、 醫(yī)治貪病是一舍字。人們之所以患得貪病,就是因為自私自利,一切全為了自我。天下所有可愛的東西,恨不得完全歸諸自己;別人的幸福安樂,甚至死活存亡,似乎都與自己無關。假如這時懂得了舍,以慈悲喜舍的精神,見到別人發(fā)生急難,樂愿把自己的幸福、利益施舍一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將溫暖輸送給需要溫暖的人,如此貪病就不會滋生了。而真正的舍,要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也就是佛經上所說: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52】、 醫(yī)治嗔病是一忍字。人們所以患得嗔病,就是因為缺乏修養(yǎng),一旦出現不喜歡的逆境,嗔心一動,多年的朋友變成仇人,結發(fā)的夫妻成為冤家。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一切難以解決的困難問題,不是嗔心就能排解的,嗔怒只有增加事態(tài)的嚴重性,佛日:若以爭止爭,終不能止;唯有能忍,方能止爭。所以我們凡事要三思而行,不可輕易嗔怒、亂發(fā)脾氣。

【53】、 醫(yī)治癡病是一覺字。人們所以患得癡病,皆因為執(zhí)迷不悟,貪嗔兩種大病,也多歸根于愚癡。人生的八萬四千煩惱,一切也都淵源于這個癡。因為愚癡,增長邪見,進而由邪見締造罪業(yè),招致報應苦果。假如你能及時覺悟,明心見性,格物致知,悟今是而昨非,覺來日之可追,就可以維持人生的平靜,不會讓愚癡的狂風,掀起駭人的波浪。

【54】、 外財固然好,內財更微妙。一個人需要身外之財,更需要心內之財。身外之財,我們不容易擁有,如果你想在都市買一間舒適的房舍,要好幾百萬,錢要從哪里來呢?可見,向身外求財是不容易的,但是,如果向心內求財就容易多了。心內的財富又在哪里呢?只要有般若智慧,心眼開了就能擁有微妙的內財。我們去欣賞天上高懸的明月,好圓好美;滿天的星辰,閃爍發(fā)光,只要你有心去欣賞,誰又能阻止局限你呢?進而你可以去欣賞山;ú萦眯娜テ肺叮夯ㄊ菫槲叶_,鳥是為我而鳴,馬路是為我而鋪設,大自然的美景為我所享有都市一間區(qū)區(qū)的房舍,縱使是豪華別墅華廈,又有什么了不起?所以真正的財富,是在自己的心中,心里滿足,宇宙三干都是我們的;你如果不滿足,一味貪財好利,就算擁有再多有形的財富,也會永遠覺得不夠。

【55】、 求財要有道,莫取非分財。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作為一個正人君子,我們不要貪求非分的金銀財寶,什么是非分之財呢?下列七點就是非分之財:竊取財物別人東西,私下拿用。抵賴債務一欠人錢財,硬要賴帳。挪用寄存一寄存財物,從中挪用。吞沒共財一共同經營,非法多得。因便侵占趁機得利,侵占存用。仗勢茍得倚仗權勢,謀求錢財。經營非法私造煙酒,漏稅犯法。

【56】、 工作中才有生命。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等于行尸走肉,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一旦有了工作,才能發(fā)揮生命的潛力,表現出生命的價值,所以人若有工作才有生命。曾經參訪過榮民之家以及福壽山農場的人,對于那些同樣的榮民族群,就有顯著不同的感觸前者在榮家安養(yǎng),沒有工作頤養(yǎng)天年,后者在農場輔導,勤于工作欣欣向榮。

【57】、 工作中才有人緣。在團體中最不得人緣的,就是那些懶惰不肯工作的人,在世間有許多小動物,大家常贊美螞蟻,因為螞蟻工作勤奮,知曉團結合作、儲蓄糧食;大家也贊美蜜蜂,因為蜜蜂勤勞工作,采花釀蜜,它們都活得很有意義。因此,一個人要發(fā)心工作(服務人群),從工作中獲得人緣。勤奮工作有成就的人,群眾自然會肯定給予贊美,因為在神圣的工作中,我們才能廣結人緣。

【58】、 工作中才有財富。許多企業(yè)家談他們的致富之道,就是工作再工作;世界上沒有天上掉下來的財富,即使有一筆橫財到了你的手邊,如果你沒有好好地工作,坐吃山空,金山銀山也會花光的。再說,不勞而獲的財物是不足珍貴的,唯有加入自己的血汗,用心盡力去合法賺取的財富,才是可貴而長久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縱使遍地是黃金,也要你動手去求取才能得到。含淚耕種的,才能歡慶豐收。

【59】、 從占有到奉獻。感情是自私的,俗語說:一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細砂。夫妻間的感情,不容許有第三者的侵入,連小孩也不容許母親對自己的感情由別人來分享,因此,當感情受到外來的侵犯時,就會發(fā)生許多問題。其實,升華的感情不是占有,而是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將感情升華到奉獻的境界,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于以一種永不滿足的態(tài)度來爭取感情。這種爭取來的感情縱然擁有,遠不如持奉獻態(tài)度的感情偉大崇高。一個人想要占有才去愛別人,往往容易陷于苦惱,如果能以奉獻的態(tài)度去愛別人,那就容易獲得快樂。

【60】、 從多情到無情。一般人對佛教的看法,總認為佛法是寡情的,是無情的。在寺院有這樣一副對聯:莫嫌佛門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濃。這兩句話是說,不要嫌棄佛門中沒有人情味,僧情雖然沒有俗情的濃厚,但是,從寡情里磨煉出來的另一種凈化的感情,是更耐人尋味的。

【61】、 從有緣到無緣。平常人要對什么人好,一定要找和自己有緣的人,也就是自己喜歡的人。一旦遇逢有緣之人,那么傾其所有,也在所不惜,不但把感情付托給對方,甚至將身心生命,都可以全部交給他。

【62】、 不比較、不計較。在日常生活上,如果一個人斤斤計較,喜歡與人比較,就會自我痛苦、自我煩惱。所謂入比人,氣死人。要想人生幸福,先要培養(yǎng)學習吃虧、忍辱的精神,不從計較、比較上去貪求別人給予,而是肯定知足地奉獻人群。

【63】、 不怨天、不尤人。有些人不但上怨天神,并且下尤人間,凡事總認為不公平,處處覺得不順眼,更常自認懷才不遇,時運不濟。其實禍福無門,唯人自招。要以貴人之心責己,:愛己之心愛人、不怨不尤,自求多福。

【64】、 不侵犯、不推諉。人生追求幸福,要建立不侵犯、不推諉的觀念,不侵犯是不去傷害別人的生命、財產乃至聲譽;不推諉是不逃避自己的責任,不掩飾自己的過失。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要效法佛菩薩救苦救難、慈悲利生的胸懷,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

【65】、 不貪求、不嗔怒。雖然人要完全去除私心私欲是裉困難的事,但是追求快樂取之有道,不要在物質的貪求上做無理的要求,應該從知足中去感恩,從喜舍奉獻上去體悟舍得,舍得,有舍有得的真理,長養(yǎng)慈悲心,以祥和而安天下,如此社會才會富足繁榮,人生才能幸福快樂。

【66】、 不自卑、不懊喪。身體的缺憾、能力的平庸、地位的低劣并不表示人生已經絕望,多少人殘而不廢,多少人白手起家,都啟示我們:只要有堅忍的毅力,仍然可以活得很有尊嚴、很自在,人生最可悲的,不是身體上的缺陷,而是心理上的不健全,凡事泰然,處變不驚,迎接挑戰(zhàn),接受考驗,不自卑、不懊喪,幸福就在眼前。

【67】、 不邪見、不妄心。人生是一場自己生命的永無止境的戰(zhàn)爭,世界上最難征服的敵人,就是自己。人者心之器,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稍一放縱就無法駕馭,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不邪見,不妄心,終能種善因,結善果。

【68】、 丈夫對妻子的四種道德:(一)潔身自愛。有名的學者胡適之先生,曾經極力提倡怕老婆運動,這個怕是敬畏的意思,一個敬畏老婆的男人,就能夠尊重女性,在外不敢拈花惹草,遵守道德,潔身自愛,少惹是非。(二)尊重妻子。妻子是家庭主婦,做丈夫的在家庭中,一切要以太太為大,自己為小,將治家的權力,付托給太太負責,男主外,女主內,男人在外營生賺錢,將家用錢財交給妻子處理,彼此不比較不計較,相信她鼓勵她最善理家,自能減少家庭的糾紛。(三)衣具莊嚴。夫妻夫妻,吃飯穿衣,做先生的有責任和義務,提供妻子整潔美好的衣食,樹立美好的形象,衣具莊嚴家用不缺,家庭幸福天倫樂敘。(四)敬愛有禮。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附屬,做丈夫的要尊重她,彼此以禮相待,所謂相敬如賓,互相尊重,常以你對我錯,你好我壞的心態(tài)對待,縱使對方有些疏失,要發(fā)揮慈悲心包容寬宥,誠懇勸誡勿令再犯,如此必能轉煩惱為菩提。如果夫婦能夠做到上述各點,深信百年好合并不難,社會上也會減少怨偶,增加幸福美滿的家庭。

【69】、 做妻子對丈夫的四種道德:(一)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親切、誠意侍奉丈夫。有的太太怪先生有外遇,可曾想到因何有外遇?先生在外工作辛苦,如果回家面對冷冰冰的黃臉婆,又吃不到可口的食物,還要忍受嘀咕:你沒有用啦!你不會賺錢!人家先生多神氣,有成就;別人家庭多富;丶揖拖窕氐降鬲z一樣難過,這時別的女人溫柔體貼,關心了解他甚至能幫助他,英雄難過美人關,先生有外遇的話,太太也有責任檢討自己的言行。(二)做事有序。把家里整理得整潔舒適,室雅何需大,使先生回家就像回到避風港、加油站,當然他就愛回家了。(三)守護家財。賺錢不容易,持家要有方;做太太的要好好掌理家財,不要貪圖享受,放高利貸(標會)容易吃虧上當,貪小利便宜(買不必要的東西)也是浪費,如何處理錢財,量人為出精打細算,應常與丈夫研討,能夠稟明正確使用錢財的途徑(能夠記賬登錄更好),丈夫自然會安心地將金錢交付給你處理,甚至再辛苦去掙些錢也甘心。(四)嚴守貞節(jié)。男人可以諒解妻子一切過錯,絕不會容許妻子移情別戀,做妻子的從結婚那一天開始,就要認定世間男人都沒有自己的丈夫好(否則你為什么愛他嫁給他),不要三心兩意,謹守婦道珍重自愛。如果夫婦能夠做到上述各點,深信百年好合并不難,社會上也會減少怨偶,增加幸福美滿的家庭。人生在世,數十寒暑,如何讓自己活得自由自在,是非常重要的。

【70】、 如何才能自由自在呢?我有四點意見貢獻給大家:(一)學習吃虧。吃虧就是討便宜!現在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肯吃虧。如果一個人肯吃虧的話,別人必然樂于跟他親近;反之,如果處處都想占別人便宜,即使再好的朋友也會遠離,你能體認到這一點,就可以體悟并樂于學習吃虧。(二)人我互調。有時我們遇到困難,心里滋生煩惱,或是看別人不順眼,不妨把人我立場對調一下,想一想,如果我是對方,立場互換,看法就不同了。譬如說:我們常說對人要慈悲,但是我對他實在無法慈悲,不甘愿對他慈悲,這時候把自己跟他的立場對調一下,或許你就能慈悲了。人我互調是自由自在的心法。(三)當然如此。假如你吃虧了、受苦了、受難了,要把它想成是當然的,再進一步深思:做事本來就很苦,做人本來就很難,又何必不平,何必不滿呢?一切都想當然,就不會有怨怪別人的心態(tài),不去責怪別人,更不怨天尤人,試想該會多么自由自在。(四)享有就好。在現實世間,我們不可能擁有(占有)樣樣喜愛的東西,但是我們可以有享有的心,比方說:別人建筑高樓大廈,我總可以在走廊避避風雨嘛!別人購買豪華新型彩電,我也可以沾光欣賞一下呀!再說圖書館、公園等等公共設施,原采就屬于大眾的,我只要能夠享有又何必擁有(占有),所以,如果一個人能以享有代替擁有,他將是世間最幸福的人。如果你要想修行學佛,并不需要離開親戚朋友,而應該是越多越好,我們生活在人間,親戚眷屬之間,要緊的是大家如何彼此互相尊敬,和平相處,使我們的眷屬成為法侶道友,感情融洽、和諧愉快。

【71】、 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眷屬相處不能相親相愛,反而成為仇敵,視為冤家對頭,這個原因何在?人和人相處,難免有一點利害關系,難免會發(fā)生一些誤會,如果大家太計較,就不能和敬相處了,甚至于老是歡喜算舊賬,常常記著仇恨,好的事情不記得,壞的事情耿耿于懷,彼此之間怎能和敬呢?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眷屬是因緣,彼此和諧尊敬,不要計較懷恨,彼此互相信賴,坦誠溝通忍讓,自能化干戈為玉帛。

【72】、 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法國羅蘭夫人有句名言:不自由,毋寧死。無論哪一個地區(qū),哪一個行業(yè),哪一個家庭,甚至哪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不一樣,需要也不一樣,相處在一起,即使是親密的眷屬,也沒辦法使彼此的思想習慣完全相同,唯有互相包容尊重,才能彼此適應互相依存。

【73】、 有的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管得太過分,有的公婆對媳婦要求得太主觀,有的夫婦,對伴侶的言行干涉得太離譜,往往會產生反效果。任何家庭組成的眷屬,年齡有差距,思想有不同,習慣也不一樣,這些都是無法強求的,只要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不要太自私、太孤僻,彼此尊重對方的自由,彼此看輕自己的利益,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相互適應。

【74】、 若要人贊美多付苦與辛。一個人要博得別人的贊美,就要想到自己應該多付出一點辛苦與犧牲,沒有流汗播種,哪來歡欣豐收,沒有具體成就,又怎能博得別人贊美?不要計較自己獲得多少,先要反問自己貢獻多少。在一個家庭中,任何一個眷屬成員,都要反躬自問:我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不要計較家庭給自己多少好處。能夠如此,自然會惜福惜緣。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僥幸,也沒有徒勞無功的耕耘。

【75】、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就讓我們從建設幸福家庭做起。

【76】、 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較弱,有了病痛,就難以忍受;有的人心力較強,就是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人在生病時當然痛苦,你愈大呼小叫就愈感到難受;做個合作的病人,醫(yī)護和家人比較容易照顧早日康復。因為心理與生理是相互影響的,有病沒有關系,心理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容易治療;心理不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常會拖垮心理(換句話說:心理健康的病人比較樂觀有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比較悲觀缺乏信心),所以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的病拖垮了健康的心理。

【77】、 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有些老年人有點不舒服,就喜歡上醫(yī)院看醫(yī)生,據說大部分的醫(yī)師診療老人病,往往只開些安慰性的藥劑(顯而易見的疾病當然對癥下藥)。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醫(yī)藥,又何必煩勞家人朋友忙碌地陪伴你去醫(yī)院看醫(yī)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為久病成良醫(yī),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yī)生。當感覺身體有一點不舒服時,自己最了解病因與病情了(醫(yī)師要望問聞切才能知曉推測),此時重要的是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如果能夠這樣,病也就幾乎好了一半。

【78】、 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腳面上有一道梁子,還有幾個洞,這象征著要僧侶沙彌低下頭來看得破,凡事不必太執(zhí)著。前些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到洛杉磯西來寺做客時,我送給許先生一只皮箱,他是位悟性很高的達人,會心地表示:謝謝您送我這只皮箱,凡事我會提得起,放得下。做人就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在面對年老疾病時,更要做到安然自在,自求多福。

【79】、 不要為老病而苦惱,要從憂傷中自求解脫,健全心理堅定信仰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舊的滅去新的又來。如果一個人想通了,正信死亡是解脫,連死亡都不怕,老病又有何可懼?

【80】、 因果的業(yè)律是很現實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更是必然的;今生好人之所以遭受苦報,乃是源于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人,但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故須等待來生后世再受善報。惡人多行不善,反得善報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他前生所種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惡因,業(yè)緣未熟,苦報尚待來世。

【81】、 自食其果。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沒有神明能為我們安排;因為一切的好與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來指揮我們做的。

【82】、 人人平等。在業(yè)報的定義下,大家受報的機會均等,做了善事就有善報,做了惡事就有惡報。雖然也有人說,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過,在法律上難免有些特權;在業(yè)力的前提下,善惡業(yè)報絕無特權。日本有位大臣,受到國法制裁,在行刑時他留下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所謂非就是錯的不能勝過對的;雖然對了(有理)卻不能勝過法律(不容諱言,有些囚犯的犯法事實不一定沒有道理,只是你雖有理,卻不能勝過法);法律雖說大公無私,但是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權術,鉆法律漏洞,所以法又不如權了;不過,不論權術的力量再大,終究難逃天因果業(yè)報的制裁;不管你如何靈巧、善辯,終究必須接受業(yè)報的,由此可知業(yè)力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83】、 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yè),它告訴吾人,不論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為了不起,因為福德因緣如同銀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同樣的道理,縱使罪惡滔天,負債累累,只要努力奮斗,債務終有償清的一天,做錯了事,判刑坐牢,只要安心服刑,出獄新生重頭再來,業(yè)報就是這樣,給予我們人生無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滿著無限的光明。

【84】、 業(yè)力的定義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蛟S有人認為,講業(yè)力好像是宿命論,其實不然,業(yè)報可以牽引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在認識了業(yè)的定義和作用后,更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縱使一個人自感曾經講了很多壞話,做了不少壞事,一定惡報很多,善果很少。你只要將功贖罪,仍然能過舒服自在的生活。正如播種田地,幼苗種下去,勤于施肥、灌溉,稻苗逐漸成長,即使有一些穢草摻雜其間,也不足以影響稻苗的結實,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必掛慮過前世所造的惡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種,縱使以前曾做過一些罪業(yè),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下,也不能發(fā)生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業(yè)力的定義,并且把握業(yè)力來謀求幸福人生。

【85】、 佛教主張人類造下什么業(yè)因,將來一定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受到相等的果報,淫人妻女,報在妻女如果你淫亂別人的妻女,你的妻女會被別人淫亂,所以正信的三寶弟子,雖然和一般人同樣有正常的情欲,但是當他念及自己也有妻女,就不會更不敢淫亂別人的妻女,甚至將別人的妻女如同自己的妻女般,予以同情與尊重。因此,佛教有別于機械的因果命定論(命中注定的宿命論)也不同于漠視因果的享樂主義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而提倡中道思想,恒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

【86】、 佛教當然也講信仰,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還有某些與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疑情,禪宗的大德高僧,在禪堂打坐參禪的時候,最重視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正如我們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就小,用力愈大,自然鐘聲愈大。我們有心學佛,首先就要正視問題,用心參透疑情。儒家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字,就是要我們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87】、 親友關系。人人都有親屬關系,親屬多的人,彼此之間有時會增添許多助緣,但是越親密的關系,往往也越容易招惹是非煩惱,俗語說:夫妻是緣,有善緣、有孽緣;父子是債,有的來還債、有的來討債。甚至有些兄弟好友,因為關系親密而有金錢往來,結果受騙、吃虧上當的都是所謂自己人。因此親友之間相處,不可只注重金錢往來,要合情合理以道義相交,親友之間應該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彼此隱惡揚善,協助人格尊榮。(二)君臣關系。長官和部下、領袖與干部,彼此相依更要彼此互信。一個做屬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鳳凰一飛沖天,如果沒有梧桐樹,它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寧可辭官歸隱。若是做領袖(主官)的人,更要能知人善任,量材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千里馬,但能夠知人識人,是做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

【88】、 信仰關系。有了信仰才能產生力量,一個人沒有信仰就如無舵之舟,也就沒有奮斗的方向;人有了宗教信仰,就會有入神的關系、師徒的關系、道友的關系。做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我常提示信眾說:護人更要護法、護神更要護佛、護師更要護眾、護寺更要護教、護老更要護幼、護富更要護道。

【89】、 職業(yè)關系。一個人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要謀求生活溫飽,就要和各種職業(yè)建立關系。在受教育的時候,要和老師、同學來往;在要衣要食的時候,要與雇主、同事往來。不管在什么行業(yè),擔任何種角色,欲求人際關系良好,誠實無欺是不二法門。

【90】、 布施。布施不限于金錢布施,還有效力、歡喜、智慧等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人緣的。不管用語言、力量,還是精神、物質來適時布施結緣,都是促進入際關系的善意表現。

【91】、 愛語。贊美鼓勵,是世間最美好、動人的聲音,每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贊美與鼓勵;人與人之間許多誤會與糾紛,常是因為對方不善講話(語氣不對)所招致,若是能夠善用愛護溫和的語氣講話,不但可以減少誤會與糾紛,還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

【92】、 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有時候一句關懷的好話,一個幫助的結緣善行,就是善因會結善果,廣種福田必獲豐收。

【93】、 同事。人緣好的人都有隨眾隨緣的性格,在任何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都能夠歡喜融和。如果對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談教育方面的話,對方是勞力工作者,就說有關勞動的事,逢商人講商人關心的事,遇青年談青年流行的話。如果你能注意多站在別人立場設想,自然人際之間的關系便容易相契,彼此的溝通也會良好。

【94】、 在衣食上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佛教并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一定要苦行修持,當吃,要吃得飽;當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在飲食服飾上,不應過分奢侈浪費。

【95】、 在工作上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百丈禪師的銘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佛教徒對工作的熱忱與奉獻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后人良好的榜樣;六祖惠能在五祖處參學時,更是躬操脊椎,苦作供眾;佛經中更一再召示: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閑是墮落。

【96】、 在處世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法很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事實上很多人感到人生苦惱,都是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協調。想協調入際間的關系,奉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最好的法門。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是力量言語,都能使別人感到歡喜,而利于彼此的往來;說贊美他人的話,做有益他人的事,與人和平相處,多多予人方便,都是處世接物的妙方。

【97】、 在善惡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人生存在這個復雜的社會,對于善惡應該有清楚的判斷,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三歲小兒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們自己可以反省一下,每日的言行,是否絲毫未犯諸惡,又奉行眾善呢?

【98】、 在理智上死難當前,堅持真理。一個人不論信仰什么,都要先透過理智的抉擇,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縱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真理?茖W家伽利略,創(chuàng)立地圓學說觸怒教皇,被捕下獄,要他執(zhí)筆改寫地圓學說,在用刑之時他仍堅持說:我現在還感覺到,圓圓的地球正在轉動。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真理。

【99】、 在信仰上誠實堅定,無憂無怖。信仰不能為金錢所誘、情感所惑,權勢所迫,更不能為現實利害而轉移。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無憂無怖?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當須盡,勿復獨多慮。我們弘揚人間佛教,締造人間凈土,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如果人人能夠合理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可化煩惱為菩提,轉地獄為天堂。

【100】、 惜緣感恩,涌泉以報。不分男女老幼,無論智愚貴賤,人皆有情,只要我們肯珍惜因緣,感恩惜福,真誠相待,自然會緣緣相系。因為世間事物,都是互為緣起、相生相成的,佛教講究緣分的培養(yǎng),常說要廣結善緣,其實善緣固然要廣結,其他一切的因緣,無論好壞也要善加珍惜,能夠隨時惜緣才能廣結善緣。用愛心珍惜善緣,發(fā)揮出生命的光與熱,可能照亮自己的前程,也能溫暖周圍的世界。尤其是秉諸忠孝節(jié)義,發(fā)展出愛的情誼,更足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投桃報李,如果我們受到對方點滴的恩情,總要想盡方法受施勿忘,涌泉以報。

【101】、 惜福心發(fā),大愛慈悲。愛,誠然是偉大的,古今中外流傳多少愛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如果沒有憐惜心(慈悲心),愛反而是自私的,是極端的占有,更是一種污染與罪惡。

【102】、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二】

【103】、 中國人很有智能,將愛與惜兩個字合成。愛惜這個詞匯,于是愛就有了落實的方向,愛就有了無限的生命。

【104】、 請靜思省察:我們愛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要惜情;愛惜才華橫溢的人才,就要惜才;愛惜彼此之間的緣分,就要惜緣;愛惜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惜寶貴的力量,就要惜力;愛惜尊重的言語,就要惜言;愛惜積蓄的財物,就要惜物甚至我們更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福報,必須惜福;愛惜累世成就的生命,必須惜命

【105】、 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生活中更有酸甜苦辣。每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其實人生是苦樂交集的。

【106】、 人生之樂。人生究竟有哪些快樂呢?金榜題名、事業(yè)有成、妻賢子孝、財源滾滾、苦盡甘來皆是世間人所謂的快樂。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人生的快樂分為外樂與內樂兩大類。外樂是指感官所產生的快樂。諸如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或財欲、名欲、食欲、睡欲等欲樂;內樂是指精神上所產生的快樂。例如有人喜好閱讀,神游古今中外、字里行間得到無比快樂;有人喜好寫作,從文學創(chuàng)作里得到許多樂趣;有人喜好靜坐,于自在輕安中得到無限喜悅;有人獻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喜樂。

【107】、 人生之苦。人生既然有外樂與內樂,為什么佛教又主張一切皆苦呢?其實,佛教所說的苦,除了身心因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惱以外,主要是指無常故苦。無常會剝奪人的青春、健康,使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老朽毀壞;此外,天災人禍會將金錢奪走,不肖子孫會將財產散盡,恩愛夫妻大難來時會分飛,事業(yè)名利更是不能持久不去由于一切無常,在時間上有生、住、異、滅,在物質上有成、住、壞、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108】、 苦樂中道。一般人不明白苦樂的真諦,而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樂來自外在,容易滋生副作用;文學創(chuàng)作固然能將心情宣泄,但是多情易被情傷;學問知識的獲得,雖然能開拓視野,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僅使自己受害,猶有甚者還會形成人類的災難.

【109】、 究竟常樂。人生自來苦樂參半,更因世間一切無常,所以苦并不足畏,樂也不足喜;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樂,無論是屬于感官的外樂,或是屬于精神的內樂,都不是究竟常樂,甚至反而引致人們墮落沉淪。

【110】、 道德的觀念可以改變命運。蕓蕓眾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容諱言天堂地獄全在一念之間,我們經常心猿意馬,時而上升天堂,時而下墜地獄,因此,我們舉心動念都要有道德的觀念,凡事力求符合義理、人情,也就是力求心安理得,如此你的命運在種善因、結善果的因果原則下,就能得到善緣與福報。

【111】、 正確的信仰可以改變命運。人很渺小也很軟弱,有正確信仰才能產生樂觀奮斗的力量,但是不要迷信、不要邪信,更不要讓神權控制,不要讓所謂權威牽著鼻子走。我們要信仰具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善知識,因為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才能幫助我們成長茁壯,避免走岔了路。

【112】、 善意的結緣可以改變命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你好心誠意,處處與人為善,經常予人祝福、給人幫助、給人方便、予人歡喜,得道多助各種善意的結緣(有好的人際關系),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113】、 合理的持戒可以改變命運。曾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鬃痈栒]吾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佛教主張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合理的持戒,不做非法之事、不動非法的念頭,就等于遵守交通秩序不闖紅燈,就不會肇致車禍。為人處世一切言行,都應力求符合法理、人情與道義,縱使做一個真小人也比那些假君子活得自在幸福,而一個不做虧心事的人,吃飯自在,睡覺安然,自然命運也就不會變壞了。

【114】、 ?妙高頂上,不可言傳;第二峰頭,略容話會。

【115】、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日月,寒盡不知年。

【116】、 掃地、掃地、掃心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117】、 菩薩心腸金剛手段,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世間難容之事。

【118】、 山賊易擒心賊難捉,三十年來西子湖,二時齋粥氣力粗;無事上山行一轉,借問時人會也無?

【119】、 耳聞目見事理難明,耳聞目見,仍為虛幻假象;摒棄成見,才能了解真相。

【120】、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四大本空,五蘊非有。

【121】、 即心即佛自在常樂,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禍福無門人自招,即心即佛人自在。

【122】、 生活修養(yǎng)。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知所進退,逍遙自在。

【123】、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淡泊可以啟發(fā)良知,淡泊可以招致高貴,淡泊可以帶來快樂;寧靜中有寬廣,寧靜中有富裕,寧靜中有平安。

【124】、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人時觀自在。

【125】、 忍耐譏謗莊嚴;,忍耐譏諷毀謗,增長福德智慧。譏諷毀謗是逆增上緣,也是激勵自己上進的力量。

【126】、 不念舊惡與人為善,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127】、 知所進退逍遙自在,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低頭的天地比抬頭的天地更寬廣。

【128】、 以舍忍覺治貪嗔癡,貪嗔癡為人生大病:醫(yī)治貪病是一舍字;醫(yī)治嗔病是一忍字;醫(yī)治癡病是一覺字。

【129】、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有人以舌頭做功德;有人以舌頭造罪業(yè)。

【130】、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什么是道德?什么非道德?重視動機與存心,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131】、 慈悲喜舍,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

【132】、 處貧居富心安理得,腳踏實地辛勤耕耘,開采心里的能源,發(fā)揮生命的潛能,才能富有、才能幸福。

【133】、 童叟無欺和氣生財,經商求財,須講信用;童叟無欺,和氣生財。

【134】、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

【135】、 樂于布施為善常樂,布施歡樂散播人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136】、 施舍財物有舍有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137】、 不貪無嗔知足常樂,面上無嗔是供養(yǎng),口里無嗔出妙香;心中無嗔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

【138】、 般若智慧虛空萬有,知足第一富,無病第一貴,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139】、 勤于工作服務人群,工作無貴賤,服務最神圣。

【140】、 慈悲喜舍感恩圖報,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141】、 談情說愛,愛河千尺浪,情海萬重波;我們要以智化情,我們要以慈化情,我們要以法范情,我們要以德導情。

【142】、 廣植福田善結人緣,境由心造,相隨心轉;廣植福田,善結人緣。

【143】、 境由心造隨緣自在,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閑事掛心頭,日日皆是好時節(jié)。

【144】、 人生無常清凈禪悅,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145】、 持平常心歷久彌新,云淡風清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

【146】、 真空妙有究竟涅槃,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以無掛礙故,究竟涅槃。

【147】、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用佛法增加人的歡喜,用布施增加人的福利,用勞力貢獻服務大眾,未成佛道應先結人緣。

【148】、 人人慈悲處處祥和,慈悲為懷,普度眾生;正己助人,萬家祥和。

【149】、 談情說愛大慈大悲,以智化情,以慈化情,以法范情,以德導情。

【150】、 升華凈化感情生活,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升華凈化,眾生平等。

【151】、 幸福之道,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152】、 增進人生幸福之道,不比較不計較,不怨天不尤人,不貪求不嗔怒;不侵犯不推諉,不自卑不懊喪,不邪見不妄心。

【153】、 幸福人生順乎自然,三間茅屋從來往,一道神光萬境閑,莫作是非來辨我,浮世穿鑿不相關。

【154】、 如何促進家庭幸福,相逢即是有緣人,相愛容易相處難;彼此尊重多包容,百年好合并不難。

【155】、 如何過得自由自在,能夠享有,又何必擁有?學習吃虧,就能討便宜。

【156】、 從寧靜中安頓身心,蕓蕓眾生,忙碌、盲目、茫然;最好能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靜中有活潑的舉止,在動中有寧靜的力量。

【157】、 從自制中克制物欲,衣能保暖整潔就好,食能充餓解渴就好,住可遮風擋雨就好,行可隨緣安步當車。

【158】、 從空無中認識人生,不空就沒有,空了才能有;出家無家處處家,日日難過日日過。

【159】、 建立和諧人際關系,不要計較自己獲得多少,先要反問自己貢獻多少!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若要人贊美、多付苦與辛。

【160】、 面對老病自求多福,不要為老病而苦惱,因為老病并不可怕;看破放下安然自在,自求多福有何可懼。

【161】、 因果福報,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果,今世做者是。

【162】、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特人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來時無跡亦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163】、 善惡諸業(yè)果報分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164】、 佛教實有不尚玄想,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天做者是。

【165】、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166】、 自覺心安天君泰然,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167】、 誠實無欺廣結善緣,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168】、 虔誠懺悔廣種福田,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169】、 化無力感為感恩心,與其咒責黑暗,何不點燃燭光?不要計較獲得多少,先要自問貢獻多少!

【170】、 不去計較就沒煩惱,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

【171】、 弘法利生,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172】、 境界超越祈愿升華,心靈境界不斷提升超越,生活領域更加海闊天空。

【173】、 隨其心凈則國土凈,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凈除其心如虛空,令其所向皆無礙。

【174】、 弘法利生合理生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當須盡,勿復獨多慮。

【175】、 受持戒律得證圣果,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贊嘆。

【176】、 真誠修行身心并重,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修身先修口,修心勝修行。

【177】、 當頭棒喝暮鼓晨鐘,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亦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178】、 端正觀念振興佛教,奉獻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眾重于個人,國情重于私情。

【179】、 結善緣,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180】、 尊重與包容,尊重可以改善現有環(huán)境,增添社會福祉;包容更能促進人際和諧,廣利一切眾生。

【181】、 我是個什么東西,要學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無我。

【182】、 自利利他,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福慧雙修,行解并重。

【183】、 做人要爭氣,和氣生財,忍氣保泰,怒氣攻心,爭氣向上。

【184】、 行善去惡,因求真理登凈域,為學佛法人寶山;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185】、 不著痕跡的善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186】、 隨他去吧,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187】、 談修心,萬般帶不去,只有業(yè)隨身;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

【188】、 有道者的心態(tài),侮辱不以為恥,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迫害不以為意,利眾不以為煩,恩寵不以為榮。

【189】、 耕好自己的心田,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190】、 心在何處何處安心,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191】、 心能安四方皆好,為道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道不成,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192】、 用懺悔凈化身心,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193】、 內心財富無價寶,造物忌名尤忌財,錢財為何保不住?聰明反被聰明誤,智者保富亦保福。

【194】、 安定心境有妙法,放松身心、集中思想;進一步觀、仿效佛陀。

【195】、 論人生,要以舍為有,要以忙為樂;要以勤為富,要以忍為力。

【196】、 塑造形象厚植人脈,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197】、 禮貌是我的水準,善法如橋梁,嗔他有何益;隨顧修善行,忍則五德具。

【198】、 促進良好人際關系,財富從布施而來,施比受更有福。

【199】、 用慈悲心解世間苦,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佛法,猶如覓兔角。

【200】、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惜緣感恩,涌泉以報;惜福心發(fā),大愛慈悲。

【201】、 到達常樂的彼岸,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202】、 話苦樂,你好他好我不好,你大他大我最。荒阌兴形覜]有,你樂他樂我來苦。

【203】、 苦樂一線間,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204】、 孝親要及時,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205】、 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永懷親恩,令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

【206】、 說話的藝術,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

【207】、 旅游參訪見識增廣,能動能靜,能近能遠;溪聲山色,任性邀游。

【208】、 簡單生活性靈純凈,家雞有食鑊湯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209】、 因緣福報知足常樂,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210】、 悲眾生,歷劫挫身不倦惰,書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211】、 改變命運靠自己,道德的觀念可以改變命運;正確的信仰可以改變命運,善意的結緣可以改變命運;合理的持戒可以改變命運。

【212】、 情到多時反轉薄,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213】、 悲智愿行,歷劫挫身不倦惰,智慧深人眾生根。

【214】、 拂塵除垢,知道自己愚鈍就是智者!

【215】、 長壽十法:要長壽,多積陰功天保佑;要長壽,嬉嬉常笑眉莫皺;要長壽,遠離美色如仇寇;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要長壽,熱身莫教風寒受;要長壽,出言行事俱從厚;要長壽,大小物命都憐惜;要長壽,書酒花月隨前后;要長壽,諸般省儉常念舊;要長壽,上床鼾吁神不漏。

【216】、 老當益壯自求多福,蒔花品茗,逍遙自在;心安理得,隨遇而安。

【217】、 心凈身安,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還須心藥治。

【218】、 度有情,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利他重于自利,普濟重于獨修。

【219】、 處處能度眾,修行宜絕跡于塵寰,悟道當涉足于世俗。

【220】、 拜觀音學觀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221】、 蓮花合掌禪意深,蓮花合掌代表永恒的信心,就像無盡燈一樣互相傳遞。

【222】、 勇于當下承擔,心懷柔和忍辱,力行慈悲喜舍。

【223】、 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224】、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225】、 求法應有正確認識,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226】、 其實,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愁云慘霧;一念悟,慧日高懸。正如經云: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菠蘿、葡萄的酸澀,經由陽光的照射、和風的吹拂,酸澀就可以成為甜蜜的滋味。所以,能把迷的酸澀,經過一些自我的省思、觀照,當下就是悟的甜蜜了。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三】

【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不要計較自己獲得多少,先要反問自己貢獻多少!

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若要人贊美、多付苦與辛。

人不能離群孤立,尤其現今社會交通發(fā)達、資訊便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非常重要。

有些人很重視家庭的眷屬關系,這種血緣親密的關系,同居在一個屋檐下,因為彼此適應不良,就滋生不是冤家不聚首的說法。少數在家居士為了想學佛,更將眷屬視為修學佛法的障道因緣,甚至斷然認為要離開所有的親戚朋友,才能清凈地皈依學佛。

(一)眷屬因緣好相處在和敬。眷屬相處不能相親相愛,反而成為仇敵,視為冤家對頭,這個原因何在?

人和人相處,難免有一點利害關系,難免會發(fā)生一些誤會,如果大家太計較,就不能和敬相處了,甚至于老是歡喜算舊賬,常常記著仇恨,好的事情不記得,壞的事情耿耿于懷,彼此之間怎能和敬呢?

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俗話說:家和萬事興,眷屬是因緣,彼此和諧尊敬,不要計較懷恨,彼此互相信賴,坦誠溝通忍讓,自能化干戈為玉帛。

(二)自由應尊重利害要看輕。法國羅蘭夫人有句BBB:不自由,毋寧死。無論哪一個地區(qū),哪一個行業(yè),哪一個家庭,甚至哪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不一樣,需要也不一樣,相處在一起,即使是親密的眷屬,也沒辦法使彼此的思想習慣完全相同,唯有互相包容尊重,才能彼此適應互相依存。

有的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管得太過分,有的公婆對媳婦要求得太主觀,有的夫婦,對伴侶的言行干涉得太離譜,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任何家庭組成的眷屬,年齡有差距,思想有不同,習慣也不一樣,這些都是無法強求的,只要能夠識大體、顧大局,不要太自私、太孤僻,彼此尊重對方的自由,彼此看輕自己的利益,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相互適應。

(三)若要人贊美多付苦與辛。一個人要博得別人的贊美,就要想到自己應該多付出一點辛苦與犧牲,沒有流汗播種,哪來歡欣豐收,沒有具體成就,又怎能博得別人贊美?

不要計較自己獲得多少,先要反問自己貢獻多少。在一個家庭中,任何一個眷屬成員,都要反躬自問:我為這個家庭付出了多少?不要計較家庭給自己多少好處。能夠如此,自然會惜福惜緣。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僥幸,也沒有徒勞無功的耕耘。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就讓我們從建設幸福家庭做起。

【面對老病自求多!

不要為老病而苦惱,因為老病并不可怕;看破放下安然自在,自求多福有何可懼。

好漢就怕病來磨,達官貴人千萬富豪在病痛時,自然會感覺:健康比權勢或財富更重要預防勝于治療,人有健康的身心,才能追求享有幸福的生活。

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人不一定老了才會有病,年輕人也不一定不會生病,生病是不分老少的,但是一般而言,老年人生病,更比較讓人擔心;有人(可能是位退休的老人家)希望我談一談如何面對老病的問題,現謹扼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有的人心力較弱,有了病痛,就難以忍受;有的人心力較強,就是刺骨出髓,眉頭都不皺一下。

人在生病時當然痛苦,你愈大呼小叫就愈感到難受;做個合作的病人,醫(yī)護和家人比較容易照顧早日康復。因為心理與生理是相互影響的,有病沒有關系,心理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容易治療;心理不健康的人,生理的病常會拖垮心理(換句話說:心理健康的病人比較樂觀有信心,心理不健康的人比較悲觀缺乏信心),所以生理上有病時,心理上要健康,不要被生理的病拖垮了健康的心理。

(二)從藥物治療做到心理治療。有些老年人有點不舒服,就喜歡上醫(yī)院看醫(yī)生,據說大部分的醫(yī)師診療老人病,往往只開些安慰性的藥劑(顯而易見的疾病當然對癥下藥)。既然如此,你要找安慰性的醫(yī)藥,又何必煩勞家人朋友忙碌地陪伴你去醫(yī)院看醫(yī)生呢?找自己不是更好嗎?因為久病成良醫(yī),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醫(yī)生。當感覺身體有一點不舒服時,自己最了解病因與病情了(醫(yī)師要望問聞切才能知曉推測),此時重要的是訓練自己堅強起來,體會病性本空的道理,淡然處之,如果能夠這樣,病也就幾乎好了一半。

(三)從看破放下做到安然自在。出家人所穿的僧鞋,腳面上有一道梁子,還有幾個洞,這象征著要僧倡沙彌低下頭來看得破,凡事不必太執(zhí)著。前些時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到洛杉磯西來寺做客時,我送給許先生一只皮箱,他是位悟性很高的達人,會心地表示:謝謝您送我這只皮箱,凡事我會提得起,放得下。做人就要能夠提得起、放得下,尤其是在面對年老疾病時,更要做到安然自在,自求多福。

記得三十多年前,當時我心里充滿弘教度眾的抱負,有一天忽然兩腿不能走路,睡在竹床上稍微動一下都覺得酸疼,忍耐了很久;后來信徒陪我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說:你得了風濕而且已經很嚴重,這兩條腿最好動手術鋸斷截肢當時,我的心情并沒有為自己可能殘廢而煩惱,反而思想念及:腿害風濕如果要鋸斷的話,也好!出家人云游弘法南北奔波勞碌,假如沒有了腿,反倒安閑自在,可以留在寺院看看經書寫寫文章,到那時,我會有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我的心靈會更加寬廣,我的人生也會更有價值。也就是,我并不在乎人家對我的想法和評價,因而,是否殘廢也就不是個煩惱的問題了。在此,我提出自己面對疾病的態(tài)度,也許可以提供讀者參考。

其實,像美國的海倫凱勒女士,她原是又啞、又聾、又盲的殘廢,可以說是重病人,可是她勇敢面對疾病,樂觀堅毅地自我努力,結果成為名垂青史的偉人之一。

總之,老病并不可怕,最怕是心理不健全;人不可能永遠年輕,入老不要緊,但是心理要永遠的健康,人老心不老,知老不怕老。所以,當我們一旦面對老病,一定要自求多福。

不要為老病而苦惱,要從憂傷中自求解脫,健全心理堅定信仰世界有成住壞空,自然有寒暑冷熱,人類有生老病死舊的滅去新的又來。如果一個人想通了,正信死亡是解脫,連死亡都不怕,老病又有何可懼?

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果,今世做者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特人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

來時無跡亦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善惡諸業(yè)果報分明】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佛教的根本大意,講究因果福報,常提示因果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有許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惡報;而一些造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為沒有因果業(yè)力的存在。甚至認為:現在是科學昌明的時代,為什么要迷信因果報應?

其實,每一事物的滋生和成長,都是有其必然性的,有如是因,即感如是果,雖然其間的關系極為復雜,都是有條不紊毫厘不差的。業(yè)報之所以有現生成熟、來生成熟、后生成熟的不同結果,其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的力量有遲早,正如有的瓜種當年即可收成,有的瓜種三四年后方能結果;其二是緣的力量有強弱,如果諸緣俱足,則成熟早些,否則助緣不夠,力道不足,業(yè)果成熟就慢些。正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因果的業(yè)律是很現實的,如是因即感如是果,更是必然的;今生好人之所以遭受苦報,乃是源于他過去所種的惡因,今已緣熟,須先受苦報;而今生雖然行善做好人,但善因薄弱,善緣未熟,故須等待來生后世再受善報。惡人多行不善,反得善報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他前生所種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惡因,業(yè)緣未熟,苦報尚待來世。

從以上因果業(yè)律推論,我們可以得到兩個要點:因果不會消滅:除非不造因,否則善惡種子永留八識田中,待機緣成熟結果現行;善惡不相抵消:已種惡因、分受其報,不能以做些好事,抵消應得之惡報;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緣,可以使惡報由重轉輕;或是善緣增多,善力加強,使善果極速成熟,使惡緣逐漸減弱。就好像一杯鹽水(惡因),若多加了淡水(善因),則可沖淡惡果的咸味轉為甘美,可見多行善因多聚善緣,至為重要。

人生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動,都是業(yè),既然是業(yè),就有業(yè)報,所以個人的行為.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善惡果報要由自己承擔,并非有神仙、上帝所能賞賜,亦無閻羅、鬼王司掌懲罰。在這個教義之下,我們應知曉幾個原則性的道理:(一)自食其果。世間上的善善惡惡、好好壞壞,是我們自己所做的,沒有神明能為我們安排;因為一切的好與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神明來指揮我們做的。

(二)人人平等。在業(yè)報的定義下,大家受報的機會均等,做了善事就有善報,做了惡事就有惡報。雖然也有人說,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不過,在法律上難免有些特權;在業(yè)力的前提下,善惡業(yè)報絕無特權。日本有位大臣,受到國法制裁,在行刑時他留下了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所謂非就是錯的不能勝過對的;雖然對了(有理)卻不能勝過法律(不容諱言,有些囚犯的犯法事實不一定沒有道理,只是你雖有理,卻不能勝過法);法律雖說大公無私,但是有些人仍然可以大弄權術,鉆法律漏洞,所以法又不如權了;不過,不論權術的力量再大,終究難逃天因果業(yè)報的制裁;不管你如何靈巧、善辯,終究必須接受業(yè)報的,由此可知業(yè)力機會均等絕無特殊。

(三)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yè),它告訴吾人,不論你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為了不起,因為福德因緣如同銀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時候;同樣的道理,縱使罪惡滔天,負債累累,只要努力奮斗,債務終有償清的一天,做錯了事,判刑坐牢,只要安心服刑,出獄新生重頭再來,業(yè)報就是這樣,給予我們人生無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中,自己可以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滿著無限的光明。

(四)業(yè)力的定義是善惡因果決定有報。或許有人認為,講業(yè)力好像是宿命論,其實不然,業(yè)報可以牽引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未來;但是我們在認識了業(yè)的定義和作用后,更可以坦然地面對人生,縱使一個人自感曾經講了很多壞話,做了不少壞事,一定惡報很多,善果很少。你只要將功贖罪,仍然能過舒服自在的生活。正如播種田地,幼苗種下去,勤于施肥、灌溉,稻苗逐漸成長,即使有一些穢草摻雜其間,也不足以影響稻苗的結實,就是說,我們可以不必掛慮過前世所造的惡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種,縱使以前曾做過一些罪業(yè),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下,也不能發(fā)生影響,由此,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業(yè)力的定義,并且把握業(yè)力來謀求幸福人生。

【佛教實有不尚玄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天做者是。

在一般人的觀念里,總認為當人在現實生活中失敗,甚至瀕臨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以宗教信仰作為精神歸宿,因此宗教常被少數自鳴受過科學洗禮的知識分子,嗤為不能解決現實生活的苦惱,只是暫時麻醉神經的鴉片。

雖然有許多宗教,告訴信徒把希望寄托于杳不可知的未來,其實宗教真正的目標,并不在于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塔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對當前的痛苦,并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宗教對于未來,雖有美好璀璨的描繪藍圖,但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fā)完成。

現代化的佛教,就是現世的,不光是未來的。佛教講時間,雖然說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究三世因果,但是更著重于現在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的福報;佛教講空間,有此世界彼世界無量十方諸世界,但是更著重于現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佛教講有情,不止人類而已,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十法界無量眾生,但是重視人身難得,重視以人為本的佛法、以人為本的解脫;因為現在的問題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更遑論無量阿僧只劫的未來。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娑婆穢土都無法凈化,如何去莊嚴其他的國土?此世界的眾生都無法教化,如何去濟度無量的眾生?

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三世、十方、無量眾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佛教的重視現世,可以由有名廣被傳誦的三世因果偈看出端倪,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佛教認為人生的禍?鄻凡皇乔笆雷⒍、無法改變的,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虔誠懺悔、消滅罪業(yè)。

佛教主張人類造下什么業(yè)因,將來一定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受到相等的果報,淫人妻女,報在妻女如果你淫亂別人的妻女,你的妻女會被別人淫亂,所以正信的三寶弟子,雖然和一般人同樣有正常的情欲,但是當他念及自己也有妻女,就不會更不敢淫亂別人的妻女,甚至將別人的妻女如同自己的妻女般,予以同情與尊重。因此,佛教有別于機械的因果命定論(命中注定的宿命論)也不同于漠視因果的享樂主義者(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而提倡中道思想,恒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

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之中,充滿高妙的道理,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針對眾生的毛病而開出的藥方。雖有深奧的哲理,但更注重實踐,純粹性哲學理論的探討,并不是佛教所推崇的,佛教不以談玄說妙的文字游戲為滿足,佛教真正的目標,在于解脫眾生的疾苦,因此,現代化的佛教,是實實在在以解決人生問題為主旨,以人文主義為本位的宗教,而不是虛幻不實的玄思清談。

【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一般的宗教,總是要信徒們對教義絕對地信仰,不容許有絲毫的懷疑,認為:信了才能得救,才能上天堂,否則就下地獄。

佛教當然也講信仰,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但是佛教除了正信之外,還有某些與一般宗教不同的特色,那就是疑情,禪宗的大德高僧,在禪堂打坐參禪的時候,最重視的是提起疑情,有了疑情,才能小疑小悟,大疑大悟。正如我們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就小,用力愈大,自然鐘聲愈大。我們有心學佛,首先就要正視問題,用心參透疑情。儒家說: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字,就是要我們提出問題,也就是禪宗的參。

佛教為什么要參話頭?因為平時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我們以虛妄分別心所產生的虛妄世界。是一種虛幻的現象,而不是真如實相。經過一番懷疑思考,就好比倒溯著水流,才能探索出它的源頭,參話頭就是要我們抱持疑情,去追溯生命最根本的來源,經過一番大疑大悟之后,就能夠使我們看到自性。

那么,大家或許會認為佛教是懷疑主義,事實上,佛教絕不是世俗的懷疑主義。我們要辨別的是佛教所謂的提起疑情,并不是邪見,更不是執(zhí)著愚昧,疑情是必須建立在正信之上的!從信仰之中懷疑獲致正信,譬如參念佛是誰?首先要相信有正知正覺的佛,相信之后,才能修此法門,不相信,如何能參透自己的本來佛性?好比生了重病的人,不信醫(yī)生的診斷,即使是靈芝仙丹,也難救治他的沉疴病情。

學問為濟世之本,我們平常說學問,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提出疑問,宋朝理學家有句BBB:做學問當在不疑處有疑。我們不斷地提出疑問,然后努力去尋求正確答案,一旦這些疑問獲得解決時,我們的見解境界,就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人類文明的進展,就是建筑在先賢無數的問號上:發(fā)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今天有許多人,抱著對佛法的信心而來求法,更應該提起疑情來學佛求道,抱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態(tài)度,從疑處去用心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如此才能建立正信。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據,也是一切美德的發(fā)電廠,對佛法有了正信,自然能夠深入佛法大海,享有幸福自在的人生。

【自覺心安天君泰然】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一定是貧窮與疾病,而是身心無所安置,終日盲目、忙碌、茫然;像行尸走肉般浪費糧食,如孤魂野鬼般漂泊流浪。

古人說: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關于淡泊的道理,正如孔子所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老子也明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可見物質的過分享受,是哲人所極力反對的,一個人如果熱衷于物質的享受,則將為物欲所牽引、本具的性靈亦會被物欲所蒙蔽。生活恬淡才能使心靈清凈,也才不會為客塵煩惱,從而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禪趣。

說到寧靜的意境,寧靜不但可以安頓我們的身心,更可以使我們體會更寬廣的世界。所謂寧靜,并不是要外在的一切現象停止不動,譬如說飛機不飛、車子不跑、人不要講話,而是要求心靈自然沒有雜念,而不是要抹殺外在的一切聲音,即使是在喧嘩的熱鬧場所,心靈仍然澄澈靈明,絲毫不為外境所動。

一個人能夠保持心靈的寧靜,道德可以完成、人格可以升華,更可以自在地安放我們的身心。

(一)寧靜中有寬廣。定靜安慮得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哲理,一個人能夠把心靜下來時,平常所想不到的問題,往往會豁然開朗;記不起來的事情,也可以驀然想起,現在許多人向往靜坐參禪,以前寺廟禪堂是關閉神秘的,話說有位賣豆腐的老翁,對禪堂感到好奇,很想登堂入室一探究竟,央求香燈師幫忙給他一個機會參一次禪;當禪堂關門止靜,別人都在用功參禪時,這位潛入的老翁,也隨眾靜靜地坐著不敢講話;參禪完畢出了禪堂,他就感謝香燈師說:參禪真好,因為使我想起了,前些時很多人欠我的豆腐錢至今未還呢!這個小例子,告訴我們寧靜中的世界,的確很寬廣;其實,一個人不要光在人我是非的小圈子中打轉,好像鉆牛角尖一樣,會越鉆越煩惱;應該擴大心胸,從寧靜中丟體會世界的寬廣。

(二)寧靜中有富裕。俗話說:沉默是金。這是說寧靜里面含有富裕;一個人如果熙熙攘攘地忙碌過一生,以為擁有功名權勢、擁有家財萬貫,擁有洋房轎車、甚至嬌妻美妾、子孫滿堂,這樣就算富裕的話是不實在的;人生真正的富裕是含藏在寧靜中的當你靜靜獨處時,可以仰望藍天白云,宇宙是那么廣闊;可以一卷在握,上下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與你對話,更可以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任意暢游神思太虛,你能說不富裕嗎?生為一個人,重要的不是擁有外在的財富,而是要擁有心靈的智慧以及寧靜的生活。

沒有寧靜生活的人生,會迷失方向,任人牽引,唯有在寧靜中,才能面對自我,才能與自己應談,也才能達到天君泰然的境界。

(三)寧靜中有平安。一個人每天生活在浮躁動蕩之中,處處都埋伏著侵犯德行的陷阱;ɑㄊ澜、燈紅酒綠、蕓蕓眾生、爭名逐利、溫柔鄉(xiāng)是英雄冢、繁華地是銷金窟,如果能夠把自己安住在寧靜之中,就會感到平安了。印度圣雄甘地,雖然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牢獄中,但是,由于他內心的寧靜淡泊,所以處處感到安穩(wěn)、平衡。牢獄可以囚禁他的肉體自由,牢獄不能限制他的心靈自由一個知足的人,即使身處地獄,也會覺得像天堂一般;有了寧靜的人生,到處都可獲得平安。

有時候,或許覺得坐在這里也不好,坐在那里也不對;或者覺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來走去不知如何是好,那是為什么呢?

就是因為你的內心浮躁不安,情緒不能平衡的緣故。一個人內心如果能夠寧靜,即是所謂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寧靜能使你心安,心安則使你的嗔恨心隱伏不起,內心寧靜情緒平衡,則待人處事永遠祥和,也就不會滋生爭執(zhí)煩惱,所以寧靜中有平安。

總而言之,追求幸?鞓啡松俏覀児餐脑竿,物欲的快樂是短暫的,精神的快樂是永恒的;而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更是我們追求快樂人生的不二法門。

【誠實無欺廣結善緣】

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佛教大義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v使奸人行惡一時得意如花,但花無百日紅;唯有行善積德,才能像永不枯萎的青松,即或有朝一日遭霜打,也會只見青松不見花了。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現代人常講人際關系要處好,也就是說人緣要好;說到人際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一般說來人與人之關系,有以下幾大類:(一)親友關系。人人都有親屬關系,親屬多的人,彼此之間有時會增添許多助緣,但是越親密的關系,往往也越容易招惹是非煩惱,俗語說:夫妻是緣,有善緣、有孽緣;父子是債,有的來還債、有的來討債。甚至有些兄弟好友,因為關系親密而有金錢往來,結果受騙、吃虧上當的都是所謂自己人。因此親友之間相處,不可只注重金錢往來,要合情合理以道義相交,親友之間應該互相安慰鼓勵、嘉勉惜福守財,彼此隱惡揚善,協助人格尊榮。

(二)君臣關系。長官和部下、領袖與干部,彼此相依更要彼此互信。一個做屬下的人,要有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鳳凰一飛沖天,如果沒有梧桐樹,它是不會停下來棲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寧可辭官歸隱。若是做領袖(主官)的人,更要能知人善任,量材運用。所謂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當然,不可能人人都是千里馬,但能夠知人識人,是做一個領導者所必須具備的首要條件。

(三)信仰關系。有了信仰才能產生力量,一個人沒有信仰就如無舵之舟,也就沒有奮斗的方向;人有了宗教信仰,就會有入神的關系、師徒的關系、道友的關系。做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護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責任,我常提示信眾說:護人更要護法、護神更要護佛、護師更要護眾、護寺更要護教、護老更要護幼、護富更要護道。

(四)職業(yè)關系。一個人立身社會做人處世,不能沒有生活,既然要謀求生活溫飽,就要和各種職業(yè)建立關系。在受教育的時候,要和老師、同學來往;在要衣要食的時候,要與雇主、同事往來。不管在什么行業(yè),擔任何種角色,欲求人際關系良好,誠實無欺是不二法門。

除了上述親友關系、君臣關系、信仰關系和職業(yè)關系以外,還有同宗關系、同鄉(xiāng)關系、同學關系等等;任何社會人際關系,都必須誠實無欺才能廣結善緣。

說到廣結善緣,也就是做好人與人之間的良好溝通,佛教有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如果你想進一步廣結善緣,可以以此作參考:(一)布施。布施不限于金錢布施,還有效力、歡喜、智慧等等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人,才是最富人緣的。不管用語言、力量,還是精神、物質來適時布施結緣,都是促進入際關系的善意表現。

(二)愛語。贊美鼓勵,是世間最美好、動人的聲音,每個人都喜歡別人的贊美與鼓勵;人與人之間許多誤會與糾紛,常是因為對方不善講話(語氣不對)所招致,若是能夠善用愛護溫和的語氣講話,不但可以減少誤會與糾紛,還會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良好關系。

(三)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助人者,人恒助之。有時候一句關懷的好話,一個幫助的結緣善行,就是善因會結善果,廣種福田必獲豐收。

(四)同事。人緣好的人都有隨眾隨緣的性格,在任何場合與不同的對象,都能夠歡喜融和。如果對方是教育工作者,就談教育方面的話,對方是勞力工作者,就說有關勞動的事,逢商人講商人關心的事,遇青年談青年流行的話。如果你能注意多站在別人立場設想,自然人際之間的關系便容易相契,彼此的溝通也會良好。

總而言之,廣結善緣,得道多助,誠實無欺,善有善報,祈愿大家眾善奉行,諸惡不作,阿彌陀佛。

【虔誠懺悔廣種福田】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無論是無心之過或有意之失,并不是太嚴重的事,重要的是知過悔改,佛法常勸誡世人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了過失應知懺悔,才能及時消除罪業(yè)。

佛經中說:入不可能沒有過失,舉凡動心起念都在造業(yè)。那么,若有了過失,應該怎么辦?第一、應該坦白發(fā)露罪業(yè),不復再作,我們不能認為自己知道錯了就算了。不肯講出來,必須在佛前表白,經過一番真誠痛切的懺悔,接受應得的良心處罰以后,才能回復自己本性的清凈。第二、要信愿佛力的攝受加持,激發(fā)自我內心的清凈,使之不再重犯過失。正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所說: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扭械枷鎖檢系其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惡斷壞;即得解脫。這也說明了干處祈求干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慈憫攝受眾人時,為消除罪人罪業(yè),所做的方便功德。

譬如一塊田地,久不施肥(除惡積善),野草(煩惱罪業(yè))就會叢生;如果經常灌溉勤于播種,禾苗欣欣向榮,野草也無隙寄身了。古賢說:吾日三省其身,謹言慎行可以少災消厄;一位慈悲喜舍廣種福田的人,其功德福報能夠彌補過失、減滅罪業(yè)。

佛經上說: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以帶業(yè)往生(轉世),一個人的善惡業(yè)報,在往生時是可以帶去的;因為阿彌陀佛好像一艘大愿船,我們的罪業(yè)像使人墮落的石頭,我們搭上了大愿船,身背石頭不會下墮苦海,有緣有幸,可以被度到達彼岸。生死無常,尤其年華老大,夕陽西下,榮華富貴隨時會舍我而去,親情健康也會隨時舍我而去,但對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他的精神將會有所寄托;肉體死亡靈魂永生,所謂信耶穌得永生基督徒認為死后可經審判上天堂,不墮地獄,正信的三寶弟子,信仰佛菩薩,可以前往永恒真實的解脫世界。

罪若起時將心滅,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罪業(yè)是由我們身、口、意三業(yè)妄為造下的,但是深一層去了解,罪業(yè)是空無自性的,一念覺悟,罪業(yè)也就變成無常的了。我們要如何才能獲得懺悔的新生,轉地獄成天堂,化煩惱為菩提,轉污穢成清凈,化娑婆為極樂?端看我們自己如何把心上的妄念驅除,也就是要看我們自己,能否坦誠地懺悔,虔誠地發(fā)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

【化無力感為感恩心】

與其咒責黑暗,何不點燃燭光?

不要計較獲得多少,先要自問貢獻多少!

無力感有時只是一種逃避挑戰(zhàn)、不愿面對現實的退縮借口;我們應當去除那種自憐自艾、慵懶散漫的心態(tài),凡事先反求諸己:不要計較獲得多少,先要自問貢獻多少。當我們要求對方的回報時,反躬自省,自己是否有先付出、先努力呢?

一般有良知的人,對別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報,所謂飲水思源滴水之恩,涌泉以報。佛經中更要求三寶弟子常存感恩心,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與國家恩。

我們都知曉,父母生我、養(yǎng)我、育我,備極辛苦劬勞,由童稚而成長,成人以后,有時不能甘旨奉養(yǎng),不能隨侍左右,不能恒順慈心,不能光耀門庭,辜負父母期望,衷心常感慚愧。鳥反哺、羊跪乳,何況我們生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應時時感念父母哺育深恩,才能無忝所生。

再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世間若無9幣長,何能知禮達義?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凡受師長教誨,皆應報答。在佛教就有一個很好的例證: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初學小乘佛法,等他學會了大乘佛法的真義后,又萬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師父,這種報恩就譜寫了大小乘互為師的佳話。

人類不能離群索居,群居生活的我們,吃一頓飯,當思來處不易要靠農夫耕種、商人販賣、主婦烹煮,才有佳肴米飯可食;穿一件衣服,從紡紗、織布、裁縫、成衣,歷經多少雙勞苦流汗的人手,我們才有舒適的衣服可穿;居住的房屋,依賴建筑師設計、泥水匠砌筑,才使我們有避風躲雨的屋檐我們能不感恩嗎?天下一切人、事、物環(huán)環(huán)相結,都是因緣的匯集、成就,所以我們要多多感謝眾生恩。

與其咒責黑暗,何不點燃燭光,當我們對社會產生無力感時,何不將它化為感恩心;有時,何妨學學擇善固執(zhí)的唐吉訶德的傻勁,效法舍我其誰英雄豪杰的義舉,更應當胸懷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心、愿力!

家庭是我們的家庭,社會是我們的社會,國家是我們的國家,身為家庭、社會、國家的一分子,只要我們人人能將無力感化為感恩心,隨緣不變而不隨波逐流,人人挺身作中流砥柱,必能力挽狂瀾,使我們的家庭、社會、國家明天會更好!

【不去計較就沒煩惱】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又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余。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蕓蕓眾生煩惱不斷,在日常生活上常感到不如意,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平步青云,事業(yè)興隆亨通,心中就產生不如他的想法,因而自我痛苦、自我煩惱;有時侯更為了爭奪名利,謀求待遇的合理公平,甚至為了爭一口氣,不惜與對方計較到底;凡事一有計較,就會發(fā)生沖突,不愉快的情緒于是如影隨形。

有人自認家財萬貫,是世間的富豪,但是尚有更富的人比自己有錢;有人自認地位顯赫,是社會的權貴,但是還有更高位的人比自己有權人比人,氣死人。雖是一句耳熟的俗話,卻生動地告知吾人,如果喜歡和別人比較的話,是永遠無法感到滿足的,又怎么能夠了斷煩惱,得到幸福呢?

如果我們對世間的一切,都能抱持感恩知足的心態(tài),不去羨慕、不去比較,幸?鞓纷匀粫0樽笥。大家倘若在家庭中、團體內、社會上能建立不與別人計較的觀念,甚至希望別人比自己更好,對方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即能轉煩惱為菩提,體認施比受更有福。

胡適先生曾說:要怎么收獲,先怎么栽!你播撒下恭敬、忍耐、服務他人的種子,自然能夠受到別人愛護、敬重、投挑報李的果實。

可是,社會上的眾生,待人接物的方式,總以為自己是好人,別人是壞人;自己懷才不遇,被別人辜負;自己很偉大,別人不足道;自己做的事都是對的,別人則一無是處;快樂應由我來享受,痛苦應由你去承擔;只要我富裕就好,別人貧窮無動于衷如果大多數人都現實地抱持這種自私自利的想法,我們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怎能不充滿紛爭與煩惱?

我們想了斷煩惱,增進幸福,要常抱持對不起,我錯了的心態(tài),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低,學習謙卑,從忍讓、吃虧中來冶煉自己的心性,擴大自己的度量。有人說:佛教總是教人吃虧、忍辱、奉獻、布施太沒出息也太怯懦了。實際上吃虧就是占便宜,忍辱之中更有奧妙的禪機:倘若你能常秉持你好我壞、你對我錯、你偉大我渺;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裕讓你,貧窮我受的態(tài)度,尊重對方,為對方設想,必能獲得對方的敬愛,同時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議。敬人者,人恒敬之。愛護別人,其實是愛護自己;尊重他人,也就是自我尊重。

我們的人生,向前的只是半個世界,而大家拼命地往前推擠,不知道轉身還有更寬廣的半個世界,何等逍遙自在。愿大家轉煩惱為菩提,學習不計較、不比較,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尋找人生的幸福快樂。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境界超越祈愿升華】

心靈境界不斷提升超越,生活領域更加海闊天空。

偉大的佛陀,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請您加持,賜給我聰明、智慧、勇氣和力量,讓我一切順利。

偉大的佛陀,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親朋好友和一切護法信徒,令他們身心健康、事業(yè)頃利、闔府平安。

佛陀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許我的進步,我自覺心安理得,沾沾自喜:我不再自我需索,我是為別人而求!可是四十歲以后,終于有一天,我返觀自照,略有所得;我每天這樣的祝禱也是自私自我、不盡如佛法啊!因為我請求佛菩薩庇佑的對象,無一不是圍繞在我的這兩個字上這仍然是一種自私的貪求!

時光荏苒,心中的體會也不時遞嬗。六十歲過去了,忽然在八識田中,我漸漸覺得自己對不起諸佛菩薩!為什么我總是請求他們做這做那?我又做了些什么?清夜自思,能無愧哉!六十歲后,在近幾年來,我開始不斷向諸佛菩薩如是告白偉大的佛陀,慈悲的觀世音菩薩;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yè)障苦難,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請讓我來延續(xù)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請讓我來代替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

心靈境界的不斷提升超越,使我的生活領域更加海闊天空!僅僅一個祈愿,我也好像經歷了春夏秋冬,單單一個愿心,我也花費了六十年以上的歲月,才慢慢有了這么一點悟道。

看來人生修行的道路,實在是漫長遙遠啊!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四】

【隨其心凈則國土凈】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凈除其心如虛空,令其所向皆無礙。

【弘法利生合理生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當須盡,勿復獨多慮。

弘揚佛法,人間凈土;佛教信徒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以及人我間的相處,因此如何使我們的生活合理化,是件十分重要的事,作為有正見的三寶弟子,可從以下幾點來實踐人間佛教的信仰:(一)在衣食上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佛教并沒有要求每一個信徒一定要苦行修持,當吃,要吃得飽;當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必需之外,在飲食服飾上,不應過分奢侈浪費。

在這個主張均衡營養(yǎng)的時代,我們飲食要適量;重視公共關系的社會,我們穿著要適宜。雖然衣食與人的儀表健康相關,佛經上曾記載佛陀勸戒波斯匿王的偈語:人當自系念,每食知節(jié)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康。意即能夠節(jié)食的人,就可獲得健康。對于衣飾也要懂得節(jié)儉,所以對于衣與食,我們應該奉行少食為湯藥,樸素為清高的道理。

(二)在工作上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百丈禪師的銘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表現了佛教徒對工作的熱忱與奉獻的精神,他的勤勞給予后人良好的榜樣;六祖惠能在五祖處參學時,更是躬操脊椎,苦作供眾;佛經中更一再召示:工作是道德,服務是幸福;懶惰是罪惡,空閑是墮落。

(三)在處世上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佛法很講究人際間的相處之道,事實上很多人感到人生苦惱,都是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協調。想協調入際間的關系,奉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最好的法門。不論我們布施的是金錢財物,或是力量言語,都能使別人感到歡喜,而利于彼此的往來;說贊美他人的話,做有益他人的事,與人和平相處,多多予人方便,都是處世接物的妙方。

(四)在善惡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個人生存在這個復雜的社會,對于善惡應該有清楚的判斷,俗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所謂滴水雖微,可以穿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三歲小兒也懂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我們自己可以反省一下,每日的言行,是否絲毫未犯諸惡,又奉行眾善呢?

(五)在理智上死難當前,堅持真理。一個人不論信仰什么,都要先透過理智的抉擇,透過理智抉擇的信仰,縱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真理。科學家伽利略,創(chuàng)立地圓學說觸怒教皇,被捕下獄,要他執(zhí)筆改寫地圓學說,在用刑之時他仍堅持說:我現在還感覺到,圓圓的地球正在轉動。這就是透過理智的信仰,即使死難當前,也要堅持真理。

(六)在信仰上誠實堅定,無憂無怖。信仰不能為金錢所誘、情感所惑,權勢所迫,更不能為現實利害而轉移。藏經說:有信仰的家庭,生活就有誠實,就有真理,就能堅固,就能有布施的四種道德。有了這四種道德,則可無憂無怖?v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當須盡,勿復獨多慮。

總而言之,我們弘揚人間佛教,締造人間凈土,未成佛道要先結人緣,如果人人能夠合理生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可化煩惱為菩提,轉地獄為天堂。

【受持戒律得證圣果】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凈戒;若能具足持凈戒,一切如來所贊嘆。

戒律是佛陀為了調伏弟子們的身心所制定的種種規(guī)矩,好比學生要遵守校規(guī),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作為佛陀的弟子,不論出家、在家,除了要皈依三寶(佛法僧)之外,更要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能夠如此,身口意三業(yè)就不會有差錯。

戒雖有種種的條文與差別,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他人,我們不去侵犯他人,他人自然不會傷害我們;樹敵減少,善友日多,辦起事來,自然能夠左右逢源,所到亨通。因此,謹守戒律,并不是自縛手腳,而是開拓人生更寬廣的道路。

佛經上說:惡口是最犀利的刀劍,貪欲是最劇烈的毒藥,嗔恨是最可怕的火焰,愚癡是最漫長的黑夜,煩惱是最無底的深坑。對于這些無明煩惱,種種罪障,我們要持著戒律的監(jiān)盾,披著慚愧的盔甲去對治,才能得到世間最光亮的明燈一智慧。

古今中外,各個國家為安定社會,綱紀人倫,縱使立法條目不一,但多不超越五戒的范疇。

我國儒家主張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也就是佛教所謂的五戒一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試觀牢獄中的罪犯,或傷害殺人,或強盜偷竊,或強奸風化,或恐嚇欺詐,或吸毒酗酒,就是因為不守五戒觸犯五常;儒家的五常,勉入律己;佛教的五戒,謹守受持精進不懈,惑業(yè)漸消功德漸長,不但能開悟人道,最后更得證圣果。

總而言之:五戒是凈化人心的良藥,絕非拘束自由的枷鎖,一人受持,一人得益;萬人受持,萬人得益,若全世界人類共同受持,則大同世界即日可待。

【真誠修行身心并重】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修身先修口,修心勝修行。

《阿含經》中將修行分為上中下三品,最下品者為身行道而心不隨,是說一個人表面上偽裝得很慈悲,嘴里說的話也非常動聽,態(tài)度也表現得很親切,一副德行高超、道貌岸然的樣子,其實心里面卻暗藏奸詐,所謂滿口中仁義道德,一肚子殺盜邪淫,這是最下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是心行道而身不隨,這種人外表看起來并不特別起眼,但是內心卻很慈悲,也真正很有道德。第三種修行人是內外皆行道,內外一致,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才是最上等的修行。一個人為什么要修行呢?主要是訓練自己意志堅定;正如人要鍛煉身體,才能使自己身體健康。也就是人不學,不知義;玉不琢,不成器。制造堪用的瓷盤瓦罐,都需要火焙日曬,何況我們要作為有用的萬物之靈,又豈能不修身修心?

其實除了修身以外,更要修心,我們常說人者心之器,我們的心猿意馬,好像盜賊一樣,王陽明先生就曾告誡大家: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有時候,常聽人埋怨:責怪別人不肯聽自己講的話。其實,最不聽話的,常是我們自己。我們三心兩意,矛盾猶疑要把自己的心好好把握住,就要修心,要有堅強的盔甲,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來維護,才能勝過心中的貪嗔癡,以及煩惱魔障。

一個人身體上有老病死諸苦,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身體上的老病死易于知曉,而心理上的貪嗔癡卻不易對治。

貪欲如同花朵,嗔心如同蜜蜂,愚癡如同米糠。良田干頃,日食究竟幾何?大廈萬間,夜眠不過八尺。貪得再多又有何用?豈不如同花朵,盛開時干嬌百媚,凋謝時枯萎不振;人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嗔恚心如同蜜蜂一樣,害入又害己,因為蜜蜂咬蜇別人,自己也不能存活;愚癡并不是沒有知識,有時聰明人更愚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沒有理性就成癡,愚癡如同糠把白米遮蓋,一個人如果愚癡,即障礙了智慧,無明頻起、煩惱不斷。

我們每個人,身心都要修行,若唯修身而不修心,則不能跳出三界;若專修心而不修身,亦難以得證圣果;唯有身心兼重,才是修行的上品。

【當頭棒喝暮鼓晨鐘】

千錘百煉出深山,烈火焚燒亦等閑;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一個人縱使具有黃金白玉的優(yōu)良本質,如果不經歷磨煉琢磨是難成大器的,F在社會上提倡愛的教育,強調鼓勵與愛護;而禪宗卻提倡棒喝教育,當頭棒喝暮鼓晨鐘,有理挨打無理被罵。

棒頭出孝子,溺愛忤逆兒是我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的口頭禪,寒門子弟多忠良,富豪子弟常不肖。在我們強調希望子弟比自己強的今天,天下父母心,都關愛子弟,但如何表達愛心用真情還是用物質?如何教育子弟善子溝通還是順其自然?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留錢財給子孫不如積德蔭子孫處處發(fā)人深省。

【端正觀念振興佛教】

奉獻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眾重于個人,國情重于私情。

(一)奉獻重于祈求。有的人常要求佛菩薩保佑他添丁發(fā)財,祈愿神明賜給他功名富貴,把宗教的信仰建立在個人的私欲、貪求之上,使宗教的格調不能特出,人性無法透過宗教的熏陶而升華提高;我認為現代化的佛教,應該發(fā)揚奉獻服務的慈悲喜舍精神,多為社會獻上一份關懷,多為大眾付出一片熱誠。

不要光想從菩薩那兒得到什么。有正知正見的三寶弟子,篤信佛教,應該多為社會和諧奉獻一份力量,多替服務大眾貢獻一份心力,奉獻重于祈求的心愿,才能真正和諸佛菩薩的慈悲精神相契應合。

(二)生活重于生死。有入學佛說是為了解脫生死,有人出家說是為了解脫生死。人間佛教也提倡了生脫死,但是佛教徒是人,出家眾也是人,在我們了脫生死之前,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先要把生活問題解決了,才能真正了脫生死的境界。

如果眼前的生活都無法解決,還奢談什么生死解脫呢?

太虛大師就曾倡導僧侶也要從事生產,佛光山的出家人,也要求學習服務社會的技能(譬如教育、護理、文藝、幼教)鼓勵大家以自己的勞力,換取所得辦道修行,不必仰賴社會的供養(yǎng);自己的生活沒有匱乏了,才能服務社會、奉獻人群,協助眾生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解脫生死的根本煩惱;缺乏大悲心,只求自度自了,是無法成佛作祖的,推行現代化佛教,最終之目的雖是生死解脫,但必須從生活的完成著手,樹立生活重于生死的正確觀念。

(三)大眾重于個人。佛教是非常重視大眾的宗教,主張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開了大眾,就沒有佛法;社會是大眾組成的有機體,佛教是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活的。

慈航法師說過: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地藏王菩薩的大誓愿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佛教重視大眾的福利,而非個人的解脫。只要有一個眾生尚在受苦,菩薩絕不自行證人涅槃,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種以眾為我,利他即自利的大乘菩薩行,是我們有心學佛的人應該體認奉行的。

(四)國情重于私情。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即使是從事宗教工作的人,也一樣要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國家加以愛護。

佛教說要上報四重恩,也就是說除了要報答父母恩、眾生恩與三寶恩之外,還要報答國恩家恩。如果沒有國家的庇護,人民不能安居樂業(yè),更遑論安心辦道了。

總而言之,奉獻重于祈求、生活重于生死、大眾重于個人、國情重于私情這四種正確觀念的建立,將助益振興佛教,推行佛教現代化。

【結善緣】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尊重與包容】

尊重可以改善現有環(huán)境,增添社會福祉;包容更能促進人際和諧,廣利一切眾生。

佛經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教最講究尊重,我們應如何將尊重的美德落實于日常生活呢?

尊重別人的自由。自由的真諦是以尊重他人的自由為自由,在種種學說教理之中,佛教的五戒最能表現自由精神,不殺生是尊重別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盜是尊重別人財產的自由,不邪淫是尊重別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尊重別人名譽的自由,不喝酒是使自己神志清醒不胡作非為。如能守此五戒,自然會懂得尊重別人的自由。

尊重生命的價值。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生命是無價的,我們除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不要任意去傷害一切眾生的生命。

尊重大眾的所有。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財物與所愛,基于不應將自己的快樂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所以不應強占他人所有,最好進一步以享有的思想來代替擁有的觀念。應體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

尊重天地的生機。佛教的持齋茹素乃至護生行善,是基于慈悲精神;認為小至芥子微塵,大至整個宇宙,彼此之間具有互動的關系,唯有大家抱持尊重心態(tài),讓天地生機綿延不斷,才能使眾生的生存,得到最佳保障,也就是環(huán)境保護,人人有責。

說到包容,干百年來佛教流傳興旺,主要是因為佛法真理包容無礙,故能涵攝十方,源遠流長。

包容異己的存在。五根手指雖長短不一,但合攏起來就能緊握物品;眼耳鼻舌盡管功能互異,然而相濟并用就能產生正確的覺知。所以,唯有包容異己,才能團結一致,產生力量;唯有包容異己,才能分工合作,共成美事。

包容傷殘的尊嚴。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因為阿彌陀佛包涵眾生的罪障深重,容許眾生帶業(yè)往生極樂;觀世音菩薩不嫌娑婆濁惡,倒駕慈航尋聲救苦。由于他們的慈悲包容,所以最為佛教信徒景仰,從而啟示大家,唯有包容眾生的一切長處、缺點、創(chuàng)傷、挫敗,尤其是對傷殘的尊嚴要特別包容,我們才能擁有弘法利生。

包容冤仇的傷害。娑婆穢土是一半一半的世界,佛一半、魔一半,善人一半、惡人一半我們不能只要這一半有利于我的天地,拒絕那一半障礙我的世界。冤仇宜解不宜結,唯有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腸,包容對方、消弭怨懟,才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美滿的人生,獲得更多的敬愛。

包容無心的錯誤。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嚴以待己,寬以待人。我們對自己的過失要嚴厲檢討;對于他人無心的錯誤,則應以寬容的愛心與耐心,給予對方改正的機會,以包容化解埋怨,以諒解代替厭惡,我們的生活必能更為美好,我們的社會必能更加和諧。

祈愿大家體悟尊重與包容的真諦,并將尊重與包容的美德落實于日常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tài)度敬業(yè)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穢土建為桃源凈土,將是指日可待的。

【我是個什么東西】

要學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無我。

在這個娑婆世界,人為萬物之靈,每個人都把我看得無比神圣、非常重要。

許多人一開口,就說:我大多數人拿起團體照片,首先會找我在哪里?

我,我在哪里?許多人老是以自我為重心,自私、自利、自大、自夸為了小我而不顧大我,種種損人利己的行為也就隨之而生,制造了人際之間的是非恩怨!

順治皇帝位居九五之尊,這個我可夠偉大了吧?可他還是搞不清楚我是誰,曾吟詩云:來時糊涂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嚨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照佛教的說法,人是因緣俱足的,人身難得今已得,當我們成為蕓蕓眾生中的一分子,就必須好好珍惜,不要糟蹋自我,污染群眾;個人為小我,群眾為大我,應該輕小我而重大我,甚至進而無小我而有大我。

說到何處找我,也就是怎樣才能使我真正的存在,融合在群眾中并受到尊重,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深思:誠實以奠人之信我,和藹以使人之親我,謙虛以聽人之教我,恭謹以取人之敬我,自檢以杜人之譏我,自反以免人之罪我,容忍以受人之欺我,勤儉以補人之勝我,定靜以處人之擾我,從容以待人之迫我,蓄藝以備人之棄我,飽學以防人之輕我,量力以濟人之求我,盡心以報人之任我。力求污點絕不產生于我,也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凡事務必無私無我,不要時時心中只有自我,有時不妨忘記自我,待人接物盡其在我,積德、惜福、求心安,如此自在自然才是真正存在的我。

三法印提示眾生諸行無常、世間無我、一切皆空,我們生在娑婆世間為人,要學佛法先除我,要成事功先無我,人生本多煩惱,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時時秉持慈悲喜舍正念,熄滅貪嗔癡愚妄想,就能減少煩惱,我之所苦在吾有身,輕小我重大我,甚至進而忘我無我,你才能找尋到我。

【自利利他】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福慧雙修,行解并重。

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是大乘佛教的愿心;阿彌陀佛列住菩薩果位時,就曾發(fā)四十八大愿,愿愿皆為饒益一切眾生;而地藏王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以及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愿,更彰顯了其利人濟世的慈悲精神。

說到利人與利己,在現今社會有以下幾種情形:利己不利人,人己都不利,利人不利己,利己又利人,現謹申論如后:利己不利人。這是現今社會最普遍的現象,一個以自我為前提的人,常以自己的利益來設想,就是抱持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態(tài),這種人自私自利,沒有公德心,也就不講誠信,處處時時利益擺中央,道義放兩旁了。

人己都不利。較前述那種自私的人更壞,是那種專做人己都不利壞事的惡人,他自己不行更不希望別人好,抱持幸災樂禍的心態(tài),甚至專干煽風點火的勾當,諸如誘導販賣吸食毒品,唆使從事豪賭濫嫖,點燃野草焚及森林不明事理一意孤行(所謂民主,是比民王多了一點罷了);這種造作惡因的人,除了自己終將承受惡果,也會連累別人遭受苦難。

利人不利己。有別于以上兩種惡人,另外有一種專做善行義舉的好人,他寧可自己縮衣節(jié)食,卻樂愿慷慨捐輸,諸如修橋筑路、施粥奉茶、捐血救人、擔任義警、奮勇救火、指揮交通這種好人表面上看來似乎不精明,實際上他們是在積功德,而《佛陀本生經》中更有割肉喂鷹舍身飼虎的故事,可說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

利己又利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挽狂瀾于既倒,做中流之砥柱,秉持大智能、大慈悲,為了國家社稷、千萬生靈,不計小我毀譽,成全大我顧全大局,勇于站出來承擔當下,敢負責任,當仁不讓。以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襟,關懷關心國計民生,祈求眾生安定安心,從而臻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升平境界,是圣賢豪杰,我們應當景仰支持。

一個參禪學佛,具有正知正見的三寶弟子,在學佛的過程中,應該效法大乘菩薩的精神,雖然不能做到利人不利己利己又利人,絕對不可做人己都不利的惡事,也要少做利己不利人的壞事,應當從利己想到利人,也就是自利利他才好。

【做人要爭氣】

和氣生財,忍氣保泰,怒氣攻心,爭氣向上。

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說到氣與人的關系,真是密不可分,而且影響深遠,暫不說人若一口氣不來,呼吸停止即活不了,就連包含氣的詞語也舉不勝舉:和氣生財,忍氣保泰,怒氣攻心,爭氣向上,以及景氣、脾氣、氣勢、氣氛、運氣與氣運這些經常為我們所談論的氣話,冷靜思考殊堪玩味。

先說和氣生財。如果一個人整天板著冷臉,勢必不得人緣,成為不受歡迎、被排擠議論的邊緣人;反之平易近人,態(tài)度和藹,則會為大家所喜愛。做生意講和氣生財,做人更要懂得和氣生財的道理,在這個重視人際關系的社會。和氣可以為你贏得物質財富,更能為你贏得精神財富。

再談忍氣保泰。中國人有句口頭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片刻風平浪靜。事不三思必有悔,氣能一忍永無慮。在人的數十寒暑生命中,遭受委屈與打擊在所難免,尤其是樹大招風,在你向上奮斗時,一定會遭遇外來的種種拂逆,如果你能體悟忍氣保泰的道理,不去計較那些風風雨雨,默默地繼續(xù)向下扎根,根基愈穩(wěn)固,別人愈不能動搖你。

三論怒氣攻心。稍有醫(yī)療常識的人,都知曉心平氣和是養(yǎng)生保健的不二法門,心浮氣躁的人身體健康多有問題,怒氣是一種毒素,甚至有人認為,那些四大不調常生怪病的(諸如癌癥、腫瘤),通常都是脾氣不好常生悶氣(氣不調順,不通則痛),抑郁怒氣滋生病痛,身心都不健康;再說人在生氣憤怒的情況下,常會不理智地說些未經思考的話,沖動地做些不計后果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佛教更有一把嗔恨無名火,燒焚三干功德林的告誡,開示信眾:縱有很大的功德林,因為一把嗔恨火,會將福報全部燒焚殆盡,所以我們要警惕銘記教訓。

四表爭氣向上。水向低處流,人向高處走;見賢思齊,見不賢則自省。雖然士農工商職業(yè)不同,價值觀念標準不一,但是好人好事則是共識公認的,行行出狀元,我們要出人頭地,要有所成就,就必須爭氣向上,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更少不勞而獲的僥幸。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枝頭傲群芳,做人做事除了要接受別人的挑戰(zhàn),今日之我更要超越昨日之我,只要你能精進不懈地爭氣向上,就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總而言之,我們若要生活快樂,應當化暴戾為祥和;而怨天尤人亂發(fā)脾氣,不如樂觀奮斗立志爭氣。

【行善去惡】

因求真理登凈域,為學佛法人寶山;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佛教倡導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已漸漸由叢林進入都市,信眾亦漸漸擴及士農工商;由于近來社會風氣日益敗壞,加諸一些天災人禍頻頻發(fā)生,于是有些人指責佛教改善社會風氣不力,寄望佛教進一步關懷社會,多做些有利社會的公益活動。

有果必有因,因果報應更是佛教重視的,冷靜觀察現代社會上有些人的諸多惡行,因果昭然,報在眼前,當然就會結諸惡果了。

所謂慈行,包括身體易犯的殺、盜、淫;口舌易犯的妄語、惡口、兩舌、綺語;意念易犯的貪欲、嗔恚與愚癡,平常我們常聽聞十善行,如果我們不觸犯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欲、嗔恚、愚癡以上十惡,便是十善。

人通常嚴以貴人,寬以待己,更喜歡自我安慰,有些人夸口說:自己一生中絕對不會偷盜。其實也許他天天觸犯偷盜而不自知。譬如,有一個小孩偷了同學的圓珠筆,被老師發(fā)現送回家,告誡家長孩子有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當爸爸的聽了很生氣,隨手打了兒子兩個耳光,隨口罵道:渾蛋,你要圓珠筆,爸爸經常從辦公室拿好多回來,為什么要拿同學的?與此類似的,郊游時看到漂亮的花朵水果,因為四周無人看管就隨手采擷,也是偷盜的惡行。

說到殺生,平常我們談殺生都強調不殺人,不侵犯他人。事實上,一杯水沒喝完就倒掉,嚴格論斷也等于殺生,因為一杯水也有它的生命;一件衣服本來可穿用三年,僅穿了幾天就嫌舊丟棄,不知惜物也等于殺生,尤其現在環(huán)保意識高漲,我們如果不珍惜資源,隨意亂丟垃圾制造污染,更是有違慈悲與護生。

蕓蕓眾生,自求多福,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我們要凈化身心,必須切實檢討反省。去除惡行,才能實踐善行。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五】

【不著痕跡的善人】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為惡,雖惡不罰。

【隨他去吧】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萬般帶不去,只有業(yè)隨身;心生萬法生,心滅萬法滅。

【有道者的心態(tài)】

侮辱不以為恥,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迫害不以為意,利眾不以為煩,恩寵不以為榮。

過新年、穿新衣,給人煥然一新的觀感;而道德修養(yǎng)也像一件華麗的衣服,可以莊嚴一個人的儀態(tài)。我們常會發(fā)現有些珠光寶氣艷麗華服的人,談吐粗俗舉止下賤,就會評論他虛有其表敗絮其中;而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縱使穿著簡樸布衣,但是能自然散發(fā)一股懾人的氣質,與其接談使人景仰。

蕓蕓眾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言行更是其心態(tài)的表現,一位有道德修養(yǎng)的正人君子,他的心態(tài)是什么樣子呢?

侮辱不以為恥。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縱使聽到侮辱的話語,受到侮辱的逆緣,因為自己行得正,心安理得,就不會計較外來的侮辱與誹謗,所以他會泰然面對那些無謂的侮辱,忍辱常樂,擇善固執(zhí)。

卑屈不以為賤。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因為他知道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即使別人看不起他,視其為卑賤委屈,他也不會受到影響,更不稀罕別人是否了解重視他,心安一床寬,活得自在就好。

艱難不以為苦。人生難免會遭遇一些挫折、艱難與困苦,有道德修養(yǎng)的入,他面對艱難困苦,不但不以為苦,反而會視為考驗自己的試金石,會更加精進以期超越,力求升華情操化解苦難。

迫害不以為意。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當其遭遇傷害與逼迫時,他能夠不去介意;甚至好像一個充滿氣的皮球,你打它一下,它跳得更高,你愈迫害它,它愈是堅強。

利眾不以為煩。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他是樂愿為大眾服務,分擔眾生的苦難,喜歡做利益大眾的事,心甘情愿為眾生做馬牛,絕不會因利眾而煩惱,視工作為麻煩。

恩寵不以為榮。假如有什么光榮、有什么獎賞,甚至有什么榮譽利益,對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來說,他因為證悟到富貴繁華,鏡花水月,所以對世間的虛名與虛榮,都已經看得開,放得下,所以也會視之如浮云,不會以恩寵為榮,跳出了名韁利鎖。

在此,我屢述一位有道德修養(yǎng)君子的心態(tài):侮辱不以為恥,卑屈不以為賤,艱難不以為苦,迫害不似為意,利眾不以為煩,恩寵不以為榮。期盼有緣人參考,作為借鏡。

【耕好自己的心田】

不因說法故,受彼食而食;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

【心在何處何處安心】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禪宗主張因各人的根性不同,而有頓悟與漸悟的不同法門,隨機施教;劭杉词菍儆陬D悟的。

【心能安四方皆好】

為道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道不成,溪邊老婆子,喚我舊時名。

【用懺悔凈化身心】

往昔所造諸惡業(yè),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菜根譚》有句BBB:很多的功德,不及一個傲慢;無邊的罪業(yè),不及一個懺悔。意思是說:一個人縱然做了許多的功德,一有傲慢之心,功德就會減少;一個人縱然犯了彌天的罪過,只要摯誠懺悔,罪過就能減輕。

所謂懺悔,就是改惡、遷善,檢討反省凈化身心,是我們精進不可缺少的美德,可是一般入卻不知回頭是岸,不容易滋生懺悔的心情?傄搅似D難困苦的時候,才會想起自己錯了,譬如有病了才想到自己不珍惜身體,沒有錢才懊悔自己的懶惰浪費,到了年老的時候,才懊悔年輕時不努力,只好老大徒傷悲了。

佛經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開示我們,菩薩與眾生的分別,在于菩薩能防范于未然,不敢隨便造惡因,以免將來受苦果;而眾生凡夫則不管眼前如何,要等到苦果臨身的時候,才知道后悔,但后悔已遲。

每個人的際遇迥異,要后悔的事情也不全相同;過去古德高僧曾經告訴我們,有十種應該后悔的事情,謹簡要整理提供大家參考:逢師不學去后悔。有緣遇逢名師,不知好好親近學習,等到機緣失去了,再后悔已來不及了。

遇賢不交別后悔。有幸邂逅賢人,不知把握機會與他相交,等到賢能人離去,才后悔錯失良機。

尊親不孝傷后悔。父母尊長在世時不知孝順,一旦棄世傷亡,才后悔為何不及時盡人子之孝,徒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遺憾。

仕主不忠退后悔。跟隨主管(就業(yè)工作),不能盡忠職守,等到被辭退(失業(yè)),才想到悔不當初已覆水難收。

見義不為過后悔。見義不為,錯失良機,事過境遷,于事無補,只有徒留懊悔。

見危不救陷后悔。遇到他人有危急時,不知及時搭救;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讓自己悔恨不已。

得利不施失后悔。得到利益(生活富裕)時,不知布施(廣結善緣),等到錢財失去(無能無力),才后悔未能及時布施結緣,又于事何濟呢?

因果不信報后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種什么因,結什么果,如果不信因果,等到感受業(yè)報時,自然懊悔莫及了。

有國不仕亡后悔。身為國民不知愛國,覆巢之下無完卵,無國可愛之民,只有流浪天涯寄人籬下了。

菩提不求死后悔。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身強體健時不知修行,無常來臨只好勞煩別人超度了。

【內心財富無價寶】

造物忌名尤忌財,錢財為何保不。

聰明反被聰明誤,智者保富亦保福。

錢財若有盈余時,應該如何處理?佛法提示我們有幾種處理方法:第一,要供養(yǎng)父母師長。第二,要讓自己及妻子兒女生活快樂。第三,要擴建投資正當的事業(yè)。第四,要有儲蓄以備不時之需。第五,要布施、救濟以造福人群廣結善緣。上述各項比例,大約以十分之二供養(yǎng)父母師長,以十分之四因應生活所需,以十分之二投資擴建事業(yè),以十分之一作為儲蓄,以十分之一來布施救濟做功德。

一個人除了追求物質的財富,更要追求內心的財富,因為外在的物質追求,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欲望是永無止境的,若一味追求物質,則內心將時常感到空虛,所謂知足常樂,唯有心里的財寶,才能使自己真正感到快樂。

【安定心境有妙法】

放松身心、集中思想;進一步觀、仿效佛陀。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修行首重修心,處身娑婆世間,面對五光十色的現實社會,蕓蕓眾生因為外境的感染,經常心猿意馬,情緒暴躁,甚至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搞得自己煩惱叢生、人生無趣。

我們都知曉,安定心境的好處多多,可是卻不知曉安定心境的妙法。謹提供以下幾點給有緣人參考:放松身心。生理受心理影響,心里一緊張,肌肉就緊張,講話也高亢、呼吸也急促,心情更會暴躁,所以想安定心境,第一妙法就是放松,隨時隨地放松身心,碰到情緒激動時,先深呼吸三次再調勻呼吸,緩和講話的音調,脾氣忍下來,心情也就會定下來。

集中思想。情緒緊張,思想散亂;思想一集中,那些困擾自己的妄想雜念就會減少,所謂一心不亂,就能動靜自如。

進一步觀。就是進一步想一想,神經緊張,疑神疑鬼,屬于情感作用;深一層想,是理智的作用;隨時隨地做進一步觀,就可減少許多煩惱,使生活愉快輕松而有趣。

仿效佛陀。佛陀是覺者,是理智與情感同時臻于圓滿境界的人格,眾生癡迷,覺即成佛,人人本具佛性,如果我們能夠有仿效佛陀的心愿,就可以朝開顯本具佛性的方向去努力,具有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因果觀念的佛子,一定不至于像凡夫俗子一樣看不開、想不透。

總之,心凈則國土凈,安定心境是修心修行的不二法門。

要以舍為有,要以忙為樂;要以勤為富,要以忍為力。

【塑造形象厚植人脈】

廣結善緣,得道多助。

人不能離群索居,生活在現代社會,一個人的形象好壞,關系他的人緣,甚至影響他的人生。

大家都希望留給別人良好的印象,期盼別人認為自己是正人君子,是值得信任的好人;塑造良好形象不僅為公眾人物所注重,蕓蕓眾生也不宜輕忽,每個人的形象都是自己塑造的,我們如何才能樹立良好形象呢?有四點建議提供大家參考:不要貪財、貪愛、貪嗔。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個正人君子,尤其是三寶弟子,深信因果業(yè)報,絕對不能貪人錢財、奪人所愛,乃至不明事理地亂發(fā)脾氣。你如果要別人認為自己是好人,就不能也不要貪財、貪愛、貪嗔(耍個性、弄情緒),切記: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

不要自大、自怨、自嘆。人必自侮,而后人侮,在我們生活環(huán)境四周,常會發(fā)現幾種不受歡迎的人物:有的人自我膨脹,吹噓自己偉大;有的人自我怨恨,感慨時運不濟,因而怨天尤人;有的人自哀自嘆,常認為生不逢時,甚至內怨眷屬外怨親友不管是自我膨脹、自我怨恨或是自哀自嘆,都顯示他還不是一位健全而成熟的人,當然就很難為別人所歡迎,留給別人良好的形象。

不要無信、無義、無恥。人無誠信,寡義鮮恥,一個人倘若只知利益放中央,道義擺兩旁,為了自私自利,不顧道義廉恥,言而無信,不講義氣,不知廉恥那么,他留給別人的形象就很糟糕了。所以,我們平日做人處事,千萬不可觸犯并避免發(fā)生無信、無義、無恥的言行,如此才能塑造良好形象。

不要負國、負人、負己。不知感恩,何異禽獸,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社會(國家)大眾的共同成就下成長的,所以有良知正見的人,要常存感恩心,要能回饋社會,不要辜負國家對我們的栽培、社會對我們的厚愛、親友對我們的期望,更不能對不起自己。無論是兒童與青年、少壯或老邁,不管是士農工商、富貴貧賤,我們身為一個人,千萬不要辜負自己、辜負別人、辜負國家(社會),不做任何負國、負人、負己的行為,自然就樹立了自己良好的形象。

佛經常提示眾生: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我們如果能夠不要貪財、貪愛、貪嗔;不要自大、自怨、自嘆;不要無信、無義、無恥;不要負國、負人、負己,深信你必能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得道多助,營造自己幸福的人生。

【禮貌是我的水準】

善法如橋梁,嗔他有何益;隨顧修善行,忍則五德具。

蕓蕓眾生處在這個娑婆世界,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很幸福、快樂,但事實上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唯有多行善、多結緣、多講好話、多散播歡喜的種子,才能少計較、少煩惱、少發(fā)脾氣,紓解對治暴戾的困擾。

應機說法,普利人天;萬法唯識,三界唯心。一個人內心擁有愛的寶藏,才是取之不盡的財富,一個人心量有多大,擁有的世界就有多大。而生活即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心中有眾生的存在,尊重與包容眾生,并且肯為眾生服務,協助眾生離苦得樂。

【促進良好人際關系】

財富從布施而來,施比受更有福。

佛教非常重視社會大眾人際間的關系,為了期使眾生誠實無欺廣結善緣,有所謂四攝法,這個法門主張以布施、愛語、利行與同事,促進人與人的溝通,進而結緣行善。

現在就四攝法的要旨略要詮釋,提供讀者參考,深信當能助益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布施。財富從布施而來施比受更有福這兩句諺語值得吾人深思。第一句啟示我們不播種哪能豐收,第二句提示我們有余才能布施,布施勝過接受。其實布施不限于金錢、物質的布施,還有勞力、智能的布施,唯有懂得布施的入,才是富有的人;而不管你運用語言、微笑,或是精神、物質來布施,主要的心意就是結緣,布施者要有誠意,更要注重受布施者的尊嚴,這就是人際間最好的善意表現。

愛語。贊美的語言是世間最美好的聲音,每一個人都喜歡受到別人的贊美,欣悅受到別人的愛護;許多人世間的爭吵與煩惱,往往就是因為彼此間語言的誤會所引起,甚至語氣的輕重也會造成彼此的誤會,所以人與人相處,語言是最好的溝通橋梁,以真誠的態(tài)度善用愛語,不但誤會減少,更能廣結善緣。

利行。俗語說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同樣的道理,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做人做事,更要知曉助人為快樂之本,你在言行上常樂愿幫助別人,種善因結善果,因緣際會時,別人自然會幫助你。

同事。這里所說的同事,是指隨緣隨眾,如果你堅持己見,孤傲不群,你就很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反之,你能具備隨緣隨眾的性格,就能夠融人群眾。舉例來說,當你面對商人時要講商人的話,對農夫要講農夫的話,對青年人要講青年人的話,對老年人要講老年人的話,如此才能談話投契,彼此溝通,否則就是各說各話(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也就是說,我們要多站在別人的立場設想,如此就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方便達成共識。

社會的關系非常復雜,如果我們能夠善用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的四攝法,深信親友間就可以守望相助彼此尊重;夫妻間就可以敬愛有禮幸福和睦;君臣(主雇)間就可以彼此互信互依共存共榮。

【用慈悲心解世間苦】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佛法,猶如覓兔角。

佛經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尋佛法,猶如覓兔角。人間佛教主張正視社會問題,從而解決消弭問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更為大乘佛教的真諦。

佛教對流氓的看法。在佛門中禮拜佛陀菩薩,是向正道邁進,不會有不良后果,因為佛菩薩慈悲為懷,縱使眾生無暇禮拜也可隨緣;但如果祭拜黑道鬼神,是所謂引鬼上門,容易招惹煩惱,因為鬼神尚有七情六欲,一旦眾生不再祭拜他會氣憤。正宗佛教視鬼神如黑道,現今社會看待黑道亦如鬼神?鬃诱f:怪力亂神,敬而遠之。流氓就是鬼神的化身,我們對黑道要敬而遠之,不可得罪他們,明哲保身,更不可建立關系,免惹麻煩。

佛教對自殺事件的看法。最近社會自殺事件頻有所聞,為情感、為金錢、為名譽,甚至連學生考試不順、課業(yè)繁重也會自殺。

凡俗之人一有煩惱,不堪痛苦就想自殺,想借自殺身亡一了百了,死者已矣,生者何堪?佛教認為自殺觸犯殺生大戒,不能究竟解脫。其實很多人自殺,是因為心結解不開,假若能夠親近善知識,接觸正知正見的佛法,就能輕易解開心結(淡化心外世界的執(zhí)著,寬廣心內世界境域),也許就消弭了自殺的念頭(開悟就會看開),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世間還有什么可怕呢?

佛教對婚外情的看法,F今社會風氣開放,異性之間接觸增加,發(fā)生所謂婚外情的事件也頻繁。造成婚外情的原因很多,清官難斷家務事,暫且不去深究。不過,一旦友生婚外情,夫妻雙方都應該負責任。

上等丈夫回家會體貼慰問家人,也樂愿幫忙分擔家事;中等丈夫回家后喝茶看報,但不忘贊美妻子;下等丈夫有如木頭人,非但不言不語,還要嫌東嫌西。如果你是男士,請?zhí)撔姆词∽约菏悄牡日煞颍绻窍碌日煞,就要慎防家庭出問題。假如先生有外遇,妻子也要負責任,因為若有整潔舒適的家園、美味可口的佳肴、溫柔貼心的關懷、恭敬贊美的語言,一定容易留住丈夫的心。用愛再去把愛贏回來,則是解決婚外情的最佳方法。

佛教對離婚的看法。佛教《善生經》指導男性為人丈夫,要當君子憐惜妻子,當英雄保護妻子,當勞工為妻子服務,當禪者給家庭歡笑禪趣,當善盡養(yǎng)家糊口責任的主人!队褚洝分笇藶槿似拮,要身兼母婦(疼愛先生如孩子)、臣婦(敬重先生如君王)、婢婦(視先生為主人般順從)、夫婦(夫唱婦隨互相愛護)、妹婦(像兄妹一樣提攜支持)之職,就是主張男女有緣結為夫婦,應當相敬相愛白頭偕老。

我們提倡人間佛教,希望家庭幸福社會和諧,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所以佛教是不贊成離婚的;但是,如果夫妻由相敬如賓到相敬如冰,更蛻變至相敬如兵,夫妻緣盡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也要好聚好散。

【懂得珍惜才懂得愛】

惜緣感恩,涌泉以報;惜福心發(fā),大愛慈悲。

人為萬物之靈,眾生有情。千古以來,中外歌頌愛、詮釋愛的諺語格言不勝枚舉,諸如愛,是感情的升華,有如陽光照耀大地,使萬物欣欣向榮愛,不僅要以眼去觀看,而且要以心去體會。也曾有人問我:你覺得愛是什么?在我看來,愛的真諦,要升華為慈悲,只有一個字可以代表,那就是惜。

(一)惜緣感恩,涌泉以報。不分男女老幼,無論智愚貴賤,人皆有情,只要我們肯珍惜因緣,感恩惜福,真誠相待,自然會緣緣相系。因為世間事物,都是互為緣起、相生相成的,佛教講究緣分的培養(yǎng),常說要廣結善緣,其實善緣固然要廣結,其他一切的因緣,無論好壞也要善加珍惜,能夠隨時惜緣才能廣結善緣。

用愛心珍惜善緣,發(fā)揮出生命的光與熱,可能照亮自己的前程,也能溫暖周圍的世界。尤其是秉諸忠孝節(jié)義,發(fā)展出愛的情誼,更足以穿越時空,歷久彌新,投桃報李,如果我們受到對方點滴的恩情,總要想盡方法受施勿忘,涌泉以報。

(二)惜福心發(fā),大愛慈悲。愛,誠然是偉大的,古今中外流傳多少愛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如果沒有憐惜心(慈悲心),愛反而是自私的,是極端的占有,更是一種污染與罪惡。

中國人很有智能,將愛與惜兩個字合成。愛惜這個詞匯,于是愛就有了落實的方向,愛就有了無限的生命。

請靜思省察:我們愛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要惜情;愛惜才華橫溢的人才,就要惜才;愛惜彼此之間的緣分,就要惜緣;愛惜飛逝的時光,就要惜時;愛惜寶貴的力量,就要惜力;愛惜尊重的言語,就要惜言;愛惜積蓄的財物,就要惜物甚至我們更要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福報,必須惜福;愛惜累世成就的生命,必須惜命您能瞳得珍惜,才能懂得愛。

【到達常樂的彼岸】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

人生充滿了悲歡離合,生活中更有酸甜苦辣。每個人都希望追求快樂,其實人生是苦樂交集的。

(一)人生之樂。人生究竟有哪些快樂呢?金榜題名、事業(yè)有成、妻賢子孝、財源滾滾、苦盡甘來皆是世間人所謂的快樂。大體而言,我們可以將人生的快樂分為外樂與內樂兩大類。

外樂是指感官所產生的快樂。諸如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或財欲、名欲、食欲、睡欲等欲樂;內樂是指精神上所產生的快樂。例如有人喜好閱讀,神游古今中外、字里行間得到無比快樂;有人喜好寫作,從文學創(chuàng)作里得到許多樂趣;有人喜好靜坐,于自在輕安中得到無限喜悅;有人獻身于信仰,在信仰里得到喜樂。

(二)人生之苦。人生既然有外樂與內樂,為什么佛教又主張一切皆苦呢?其實,佛教所說的苦,除了身心因為遭遇逆境,所感受的苦惱以外,主要是指無常故苦。無常會剝奪人的青春、健康,使我們的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老朽毀壞;此外,天災人禍會將金錢奪走,不肖子孫會將財產散盡,恩愛夫妻大難來時會分飛,事業(yè)名利更是不能持久不去由于一切無常,在時間上有生、住、異、滅,在物質上有成、住、壞、空,在生命上有生、老、病、死,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

每個人都有無常苦的經驗,但總在歡樂時忘卻了痛苦,佛教說苦,不但是要我們接受苦的挑戰(zhàn),禁得起苦的磨煉,更要我們將苦難看成是人生的試金石去超越,要我們正視苦的存在,去了解苦的成因,用適當的方法改善去除,以得到圓滿快樂的人生。

(三)苦樂中道。一般人不明白苦樂的真諦,而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樂來自外在,容易滋生副作用;文學創(chuàng)作固然能將心情宣泄,但是多情易被情傷;學問知識的獲得,雖然能開拓視野,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僅使自己受害,猶有甚者還會形成人類的災難《維摩詰所說經》形容維摩詰居士資財無量,攝諸貪民;奉戒清凈,攝諸毀禁;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凡此都顯示他雖然享有五欲,但是這一切對他而言,都如片云點虛空,一點也不妨礙他的自在修行,這也是我們應該省思、學習的,過猶不及,中道最宜。

(四)究竟常樂。人生自來苦樂參半,更因世間一切無常,所以苦并不足畏,樂也不足喜;好樂惡苦是眾生的本性,然而世俗之樂,無論是屬于感官的外樂,或是屬于精神的內樂,都不是究竟常樂,甚至反而引致人們墮落沉淪。

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呢?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所謂法就是真理,能夠接受考驗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永恒的快樂;五戒十善六度四攝因緣果報皆為法樂,我們心中有了法樂,對于五欲六塵可以不拒不著,自然能夠自在常樂;以無邊的法樂為舟筏,才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波濤,到達常樂的彼岸。

【星云法師經典語錄名句六】

【話苦樂】

你好他好我不好,你大他大我最。荒阌兴形覜]有,你樂他樂我來苦。

【苦樂一線間】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每個人渴求生活快樂,不愿苦難降臨己身,希望幸福常相左右。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往往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人一生之中有些遺憾更是必然的現象。

有位哲學家說:人生是不斷地產生需要和不斷地滿足需要需要的產生是苦,需要的滿足是樂。其實,人生不能完全是苦的,也不能完全是樂的,苦與樂更是不能單獨發(fā)生的,盡管受苦受難的人也有相當的快樂。

佛教常說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八種苦其實也有樂的一面,萬法唯心,是苦是樂端在一念之間。

生苦。是指母親生育時所受的痛苦,可是如果沒有這種痛苦,又哪兒來子孫滿堂母子相愛的樂趣呢?嬰兒臨盆也許感覺痛苦,假若不經此生死難關,怎能降世享受人生的樂趣呢?

老苦。年老力衰雖然是人生的痛苦,但是我們不能忘了青春的愉快,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人生有老年之苦,也有青春之樂。

痛苦。病是人生的痛苦,可是沒有生病的痛苦又怎能體會健康的快樂,再說生病時也能好好休息,而充分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道路。

死苦。是指人生消滅的痛苦,其實死非但不能說明人生是痛苦的,反而間接說明人生是無常的,生生死死,有死有生。

一死百了,痛苦也感受不到了。

愛別離苦。愛人相別離固然是苦,可是久別重逢卻有說不出來的快樂。

怨憎會苦。仇人見面雖然分外眼紅,但若能化干戈為玉帛,棄嫌修好會有意外的快樂;即使仇恨未消,在兩不相逢時仍有相當的快樂。

求不得苦。求之不得一定會感覺痛苦,但人生的需求并不是全不可得的。而觀音大士也曾開示信眾心誠則靈,有求必應呢?!

五陰熾盛苦。色、受、想、行、識是變幻無常的,轉變無常的東西總是苦的。而色受想行識五蘊也正是我們產生快樂的必需條件。

【孝親要及時】

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善事父母即是事佛】

永懷親恩,令生有緣今生度;本無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

【說話的藝術】

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有的人善于借說話來表達情意,所謂能言善道一席話就善緣廣結;有的人不善于以語言來表達理念,所謂辭不達意一講話就被人誤解。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說好多話,為了避免話難說,說話難的困擾,我們就要探求學習說話的藝術。

《十善業(yè)道經》提示我們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就是說話的四點要領,樂愿詮釋提供各位讀者參考:言必契理。契理,就是上契諸佛之理。如果見到農夫,就說如何種植稻谷菜蔬,遇到商人,就談論一套生意經營,碰到工匠,就說各種工巧技藝,這就是說話能夠契合眾生的根機。契機(視對象說合適的話)固然必要,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言論一定要合理,也就是契合諸佛的道理,使眾生都能承沾甘露法雨的滋潤,將至高至善的道理,以適合眾生的程度,深入淺出地施予軟化,才真正能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言可承領。我們說話的動機,是要讓別人接納領受。現代社會中,老師的話,學生不受聽;父母的話,兒女常反抗如何才能讓別人樂于接受我們的言論呢?《諸法集要經》提示常說利益言,令自他安樂常以柔軟語,愛念于群生,告訴我們說話的藝術,就是對眾生要抱持慈悲心,多說好話,不要吝于贊美;同時又告訴我們,即使說好話也要適時適地,簡潔透徹而明白清楚,讓聽話的人心生歡喜,心甘情愿地接受,否則,有好話不能使人承意領受,豈不可惜!

言則信用。大家都在講誠信,言而無信,如何立身?

所以,說話一定要有信用。《正法念處經》有段經文:若人無實語,小人中小人。實是法之階,明中第一明。實是解脫道,財中第一財從亙古到現今,童叟無欺言必誠信是大家共認的真理,做人要講真實的話,言則信用,人格才能為大家所肯定。

言無可譏。我們所說的話要圓融,最好面面兼顧,無懈可擊。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段圣人的銘言,啟示我們要慎言,不可強木知為知,讓人有譏諷的口實。

我們如果能夠常說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言論,就能夠不為別人譏諷了。

總而言之,一個人若能言必契理,言可承領,言則信用,言無可譏,必是懂得說話藝術的人,也是匿得如何做事做人的好人。

【旅游參訪見識增廣】

能動能靜,能近能遠;溪聲山色,任性邀游。

休憩旅游因為交通便捷、經濟繁榮,已經是現在人士向往的。利用節(jié)日休假可以到國內風景地區(qū),安排較長假期可以到海外世界各國去觀光旅游,甚至有些學生可以利用寒暑假去游學,正有如古代出家人的參訪。

說到旅游參訪,休憩和旅行,有時可算是對生活的再出發(fā)、再充電,現在謹略談游學的益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常言道行萬里路如讀萬卷書,有機會出外旅游,不管是在國內或是到海外,接觸新的天地,一般社會的人情、世故,以及大自然的景觀、風光,都能增加我們的知識。

擴大心胸,放寬視野。有的人出外觀光似乎只為了采購,那是絕對偏差的行為,我們有機會旅行參訪的時候,要用開闊的心胸、心量去接受外界的風俗、習慣,更要擴大自己的視野,去欣賞不同的文化氣氛、文明背景,以及當地的自然風情。

能動能靜,能近能遠。俗語說:在家干日好,出門一時難。誠然,由于語言及習俗,出門不如在家習慣方便,所以,當我們出外旅游參訪時,除了要能動態(tài)地跋山涉水,也要能靜態(tài)地欣賞、觀察,我們要用心研究近處的,也不放過機會去了解遠處的,處處用心時時留意,隨時隨地都是學問,都有寶藏。

溪聲山色,任性邀游。佛經常開示信眾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宇宙大干世界,大自然萬象紛呈,會給我們很多啟示與心得。就好像一個參禪者,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參禪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他悟道,看山原來是山,看水依然是水!所謂溪聲山色原是可供我們任性遨游的。

最后,我想引用一段話來解答一些有心旅游卻難以成行人士的困惑,也是對一些有緣人的建議:求足,何能足?知足便足;欲閑,哪時閑?偷閑便閑。佛教強調發(fā)心與發(fā)愿,只要心誠則靈,就可以有求必應。不僅是旅游參訪,做任何事,首先必須要有信心,才能產生力量,成就愿望。

【簡單生活性靈純凈】

家雞有食鑊湯近,野鶴無糧天地寬。

在這個物欲泛濫的工商社會,有錢能使鬼推磨,很多人一切向錢看,為了追逐榮華富貴,而遺忘了向內心去探求性靈的純凈,忙忙碌碌,表面上風風光光,可是,午夜夢回,自問生活得并不幸福、自在。

【因緣福報知足常樂】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

凡人常怨恨命運,憤慨世間事常不公平。挑剔眷屬、同事的不好,指責朋友、長官的不對,甚至會嫉妒別人的好運氣,眼紅同僚的好福報。

假如你沒有一點惜緣、感恩的心,你又怎會珍惜因果福報,更不會想到回饋社會與大眾。所以我們一定要對因果福報有正知正見,珍惜因緣、廣結善緣,懂得感恩、處處感恩,如此深信才能享受知足常樂的生活。

【悲眾生】

歷劫挫身不倦惰,書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

【改變命運靠自己】

道德的觀念可以改變命運;正確的信仰可以改變命運,善意的結緣可以改變命運;合理的持戒可以改變命運。

人各有命,所謂時也,命也,運也。

一般人對于未可知的將來,常有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茫然,總想找一個預卜先知的方法,去了解自己未來的命運是好是壞,甚至希望能夠避兇趨吉!

其實,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有時候,往往為了一塊錢,就能使這個人改變自己的命運如果你拿一塊錢去幫助別人,對方得到協助支持,愛人者人恒愛之,你種下善緣就會改變命運。反過來,拿一塊錢去做了不好的勾當(惡因),甚至為了一塊錢而計較爭吵,說不定就會為自己惹來煩惱與災難。

一塊錢可以改變命運,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乃至一個念頭,都會使我們的命運有所不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一定要去看相、算命、卜卦,也不必去求神明來解運,改變命運要靠自己,如何改變命運,使自己避兇趨吉,愿提供大家四點建議:(一)道德的觀念可以改變命運。蕓蕓眾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不容諱言天堂地獄全在一念之間,我們經常心猿意馬,時而上升天堂,時而下墜地獄,因此,我們舉心動念都要有道德的觀念,凡事力求符合義理、人情,也就是力求心安理得,如此你的命運在種善因、結善果的因果原則下,就能得到善緣與福報。

(二)正確的信仰可以改變命運。人很渺小也很軟弱,有正確信仰才能產生樂觀奮斗的力量,但是不要迷信、不要邪信,更不要讓神權控制,不要讓所謂權威牽著鼻子走。我們要信仰具有道德、有人格、有能力的善知識,因為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才能幫助我們成長茁壯,避免走岔了路。

(三)善意的結緣可以改變命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你好心誠意,處處與人為善,經常予人祝福、給人幫助、給人方便、予人歡喜,得道多助各種善意的結緣(有好的人際關系),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四)合理的持戒可以改變命運。曾子說:人之大患在吾有身?鬃痈栒]吾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佛教主張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合理的持戒,不做非法之事、不動非法的念頭,就等于遵守交通秩序不闖紅燈,就不會肇致車禍。為人處世一切言行,都應力求符合法理、人情與道義,縱使做一個真小人也比那些假君子活得自在幸福,而一個不做虧心事的人,吃飯自在,睡覺安然,自然命運也就不會變壞了。

【情到多時反轉薄】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悲智愿行】

歷劫挫身不倦惰,智慧深人眾生根。

自他和社會,普濟重利人。所謂慈悲道德,主要是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圓融。我們對于自己、對于他人,對于社會,都要運用慈悲道德去結緣。也許有人會偏激地表示:慈悲有什么好?道德有什么用?甚至誤認為吃柿子找軟的下手,有慈悲道德的人,常成為被人欺負的對象,因而對慈悲道德持懷疑的態(tài)度。其實,善惡終有報,因果有輪回,我們要堅持與人為善、為人奉獻的意志,深信最后的勝利,必屬于有慈悲心與道德力的好人。

五戒應受持,人成即佛成。佛教的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其實也是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如果大家都能共持五戒,上慈下孝,不偷不淫,社會自然凈化祥和安康;一個人受持五戒并切實踐行,就表示人格完美,也就可以成就佛道了。

人天三福行,善德堪尊敬。我們要建設人間的慈悲道德,對人天的福德善行一定要遵守修持。所謂人天三禍行,即是布施、持戒、禪定,布施可以增加我們的富貴(廣種福田),持戒可以增加人格的尊嚴(自愛人敬),禪定可以安定我們身心的動亂(安然自在)。能奉行布施、持戒、禪定的人,也就是大家公認的善人好人,他的善行義舉與道德風范,自然會受到肯定與尊敬。

佛經:歷劫挫身不倦惰,晝夜攝心常在禪,遍學一切眾道法,智慧深入眾生根。這四句偈語開示我們學佛參禪要精進不倦惰,攝心遍學一切法門,更要開發(fā)契合眾生根性的智慧,企盼善信能夠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拂塵除垢】

知道自己愚鈍就是智者!

【長壽十法】

要長壽,多積陰功天保佑;要長壽,嬉嬉常笑眉莫皺;要長壽,遠離美色如仇寇;要長壽,三餐量腹依時候;要長壽,熱身莫教風寒受;要長壽,出言行事俱從厚;要長壽,大小物命都憐惜;要長壽,書酒花月隨前后;要長壽,諸般省儉常念舊;要長壽,上床鼾吁神不漏。

篇首所引這則長壽十法,是一位古德所撰,現今閱讀頗富禪意,樂愿詮釋與眾生結緣:多積陰功天保佑!恫烁T》有句BBB善根暗長,惡損潛消,做善事的人也許眼前不見其益,如草里冬瓜,自應暗長;而為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诜N善因結善果的因果律,多積陰功(做善事)天(自然)保佑。

嬉嬉常笑眉莫皺。憂愁寡歡,凡事愛鉆牛角尖,身心會不健康而加速衰老,反之樂觀奮斗,遇事以平常心處理,縱遇不如意事也處之淡然,嬉嬉常笑,則能常保身心康泰。

遠離美色如仇寇。除了正常的男女關系,不正常的艷遇、畸戀正如利刃上黏蜜能不慎乎!

三餐量腹依時候。這是健康長壽最基本的方法,我們飲食要定時、定量,而食不可過飽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以及布衣暖菜根香,都值得我們銘記、深思、力行。

熱身莫教風寒受。隨氣溫寒熱加減衣衫,尤其是在汗水滿身時切忌招致風寒,造成四大不調、滋生病痛隱疾。

出言行事俱從厚。我們生活百行均要厚道(切莫刻。悦庹兄略褂,自可趨吉避兇。

大小物命都憐惜。這就是慈悲心腸的具體表現,要本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但冷愛而且珍惜一切生命。

書酒花月隨前后。這是一句詩情畫意境界的素描,我們中國文字常有畫龍點睛的妙用,也就是所謂神來之筆,這是讀書怡情、花月逍遙以及隨緣自在諸種妙境的綜合,一個人真能書酒花月隨前后,自然能快樂長壽。

諸般省儉常念舊。一般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而新不如舊則又常為人所感嘆。中國人講感恩惜福,更以勤儉為持家之方(嚴戒予弟奢侈),所以諸般省儉常念舊,也就是感恩與惜福,一位知曉感恩與惜福的人,自然能夠長壽不老。

上床鼾吁神不漏,F代人由于憂慮、操勞,易有失眠、淺睡的現象;同樣是睡覺,有的人一覺到天亮,有的人輾轉難入夢。不要將煩惱帶上床,適度休息才能走更長的路,睡得好更為長壽之要,所謂眼中有沙宇宙窄,心中無事一床寬,心安理得自能睡得安穩(wěn)。

【老當益壯自求多福】

蒔花品茗,逍遙自在;心安理得,隨遇而安。

如果你已步入老年期,希望你自求多福;倘若你的親友是銀發(fā)族,更希望你激勵他自求多福。

置死生于度外就不會憂慮生死,忘記自己的年齡就能以平常心愉快生活。

【心凈身安】

自身有病自心知,心病還須心藥治。

說起病來,可分為有形之病與無形之病兩種。所謂有形之病,外感內傷以及一切四大不調,也就是身。欢鵁o形之病,貪嗔癡愛以及一切無名煩惱,也就是心病。

佛家常說:身病起于心病,心若無病,身亦不病。蕓蕓眾生,此心本來清凈,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云何有?只因念妄動,遂有此身,有身即是病源,更以受想行識,堅執(zhí)我故,于是妄想執(zhí)著,緣由貪嗔瘸暖,而滋生八萬四千煩惱,乃生心病,更由心病生出種種身病。

生老病死,隨業(yè)輪轉,知病求藥,方能離苦;佛陀慈悲開示信眾身病源于心病,心病源于妄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則能醫(yī)治眾生一切身心等病,所以如來亦被稱贊為大醫(yī)王。

諺云心病無藥醫(yī),我佛慈悲,廣說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八萬四千塵勞之病,F代醫(yī)學界也以事實來佐證:許多生理的病痛,實源自于心理的不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抵御生理病痛的能力,遠大于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樂觀進取的人,少病少災少煩惱;悲觀頹喪的人,多病多難多煩惱)。

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心安理得,才能清凈,清凈則無病,菩薩愿眾生離苦得樂,視眾生之病如己病,以悲智愿行,普度眾生,祈愿眾生無病,我病亦無。心凈則國土凈,處在這個娑婆世間,多一分祥和就少一分暴戾,多一位好人就少一位壞人天堂地獄端在一念之間,心凈身安何不由我們自己做起!

【度有情人】

人世重于出世,生活重于生死。

利他重于自利,普濟重于獨修。

【處處能度眾】

修行宜絕跡于塵寰,悟道當涉足于世俗。

【拜觀音學觀音】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要能觀世音。蕓蕓眾生,能觀看聽聞、能省思修行(聞、思、修)社會上有什么聲音?山河大地有什么聲音?而自己的內心又有什么聲音?是怨天尤人的聲音,還是惜福感恩的聲音?

如果我們經常為怨恨的聲音而煩惱,又要如何去改變這種不好的聲音呢?我們能否效法學習觀世音菩薩,去尋聲救苦?

倘若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協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們,為其解決困難、分擔憂勞,那么你就是觀世音菩薩;進而自凈其意,將混濁的心清凈以后,以慧眼去看世界,你所見的每一個人也都是觀世音菩薩。

要能觀自在。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說到觀照一切事情自在不自在,有的人雖然很有錢,但是卻生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自己喜愛的人不自在,看到自己討厭的人也不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更不自在。

人要如何才能隨緣自在呢?就要學習、效法觀世音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看世間、看眾生、看事物都要觀自在;要從內心自在做起,因為自我就是觀自在,當然凡事都能自在了。

要能施無畏。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很多,諸如南海大士、圓通大士、白衣大士、大慈菩薩、大悲圣者施無畏也是觀世音的圣號之一,它以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布施信眾不要恐懼,在應世上得以無畏,而救苦救難。

人是很脆弱的,生老病死的歷程中,害怕恐懼更是每個人都曾有的經驗,怕死了恐怖極了的感覺會使人生不如死。

其實只要你心安理得,心無掛礙,能夠真正了悟生死的真諦,平日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又有什么好畏懼的呢?我們誠心禮拜觀世音菩薩施無畏,就能安心不害怕(有依靠),更要隨緣將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去告知那些害怕的人(無畏施),使他改過遷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蓮花合掌禪意深】

蓮花合掌代表永恒的信心,就像無盡燈一樣互相傳遞。

一般人與人見面時,有的注目微笑、有的握手問好,甚至有人行脫帽鞠躬之禮,有人行三跪九拜大禮。

佛教徒則常合十問訊,就是將雙手合十,中間保留些微的空隙,這是代表蓮花合掌的手印。這雖是一般常見的簡單手勢,卻蘊藏彰顯深遠的意義,現愿簡要注釋與信眾結緣:表達無二的圓融。蓮花合掌,從兩手合十而表達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無上的接引、無礙的交映,到達無染的清凈。意思是說我們將兩只手合成一朵蓮花,就像《金剛經》所講的合相一樣,是代表整個二諦的圓融、代表不再有真俗二諦的差別,讓整個世間沒有障礙。以世間法來實踐出世間法,用出世間法的心來進入世間法,菩提煩惱不二,世間出世間相互圓融,讓這個娑婆世界成為一真世界,成為桃源凈土,更愿眾生皆能成佛。

表達無量的信心。雙手合掌是代表對佛陀的無量信心,更期望接引一切眾生具足信心。雙手合十不存異心,而且合十在心之前,心手相映,心聲相映,相映于對無上佛道的欣求,而弘法利生的事業(yè),也在合十當中,得到相互肯定與印證。

表達無生的法性。雙手合十代表清凈的蓮花,含苞在我們心中,準備開花結果。這也代表清凈無染的法性,代表能夠成就世間一切正覺圓滿的佛性。我們的蓮花合掌尚未完全開放,代表佛性本然具足,代表覺悟世間的一切力量,也代表宇宙無生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個手印,讓我們了知空性的根本道理,一切現前皆空幻,如能現證無生法性,也就能臻達覺悟正道的境界。

表達無滅的佛道。佛道無上誓愿成,眾生無邊誓愿度。我們要使法輪常轉、佛光普照,必須使佛道不斷地現前成就,不管在現前的世界是否有佛。正如《阿含經》所講: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行無常,諸法常住。

所以蓮花合掌也是代表一種永恒的信心,永恒行道者的形象。

合掌會心一笑,道在不必言詞中傳揚,就像無盡燈一樣,薪火無盡,在合掌微笑當中,互相傳遞,心心相印,使佛法的正眼法藏得到無限回轉,誓愿眾生皆能成佛,人間化為凈土。

【勇于當下承擔】

心懷柔和忍辱,力行慈悲喜舍。

參禪學佛,端在一念之間,迷與覺也僅一線之隔。

靈山不遠,眼前即是,放下妄想、放下執(zhí)著,當下承擔,立地成佛。

【念佛不忘救國】

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凈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愿心。

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是佛教徒的四弘誓愿,由信仰佛教,皈依佛門,進而守持五戒,正如學習的過程,由幼兒園、小學而中學,未來更有大學與研究所,需要繼續(xù)不忘初心,精進不懈!

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生命留下記錄,為大眾留下慈悲,為佛教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歡喜,為世界留下融和。是星云大師期勉佛光人的法語,禪如學佛時日尚淺,慧根尤為不深,但是基于感恩、惜福的心情,我很歡喜地樂愿回溯,這些年來云水天涯,廣結善緣的點點滴滴,不是自夸為佛光山奉獻了什么,而是慶幸佛光山嘉惠我良多。

J458.更多句子大全擴展閱讀

延森法師經典語錄名句大全


延森法師經典語錄名句大全

【1】、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把快樂的權利交給了別人。一個成熟的人會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掌握了自己的快樂,才能掌握自己的幸福。

【2】、 ⊙別太在意別人的眼神,也別去揣測別人的想法,更不要去懷疑別人的行為,讓自己的思想簡單些,再簡單些,珍愛每一天的陽光,善待每一個生命,開心過每一天的生活,讓心徜徉在詩意的氣氛中,生命會因為簡單而快樂,因為快樂而幸福。

【3】、 ⊙茫茫人海,浩渺虛空。我們行走在這個繁雜的人世間,世界這么大,我們該怎么走?去向何方?

【4】、 ⊙如果我們的內心沒有任何信仰,就會對未來的歸宿感到茫然;沒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就不知道現在該做些什么。沒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就像沒有舵的船。這艘船在大海里任意漂泊,隨著風向和洋流的變化而變化,誰也不知道它將駛向何方。它終會在荒蕪的沙灘上擱淺,或者在不可測的大海中觸礁。所以只有設定了人生目標,我們才能在其引領下駛向終點站。

【5】、 ⊙人生雖有終點,生命卻是無涯。生活可以隨便,生命卻要認真。怎樣安排此生,是自己的責任。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死亡,而是活著的時候不知人生的意義,如同一具行尸走肉。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給自己的人生定位是非常重要的。人總要在嘗試中才能發(fā)現什么是最適合自己的,什么才是自己能夠實現的方向和目標。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規(guī)劃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線,有了航線,我們就不會偏離目標,更不會迷失方向。同樣在航行時,如果我們只看到船周圍的環(huán)境、波浪,看久了會頭暈。我們應該有遠見,看與海天之際的那條地平線,才能更加順利和快速地駛向成功的彼岸。

【6】、 ⊙真正確認自我不是一件易事。有許多人活到老,還不知道或者不能夠按照自己內心的愿望活著,自我認識首先要分析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和愿望,自己的興趣愛好是什么,明明白白地找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對自己來說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東西。給自己的人生定位,關鍵是能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yōu)勢,選擇有自己特色的實現途徑。成功的道路千萬條,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特點的道路才是唯一之道,而每個人都有區(qū)別于其他人的潛力和特質。

【7】、 ⊙人為什么活著?活著是為什么?這需要我們細心挖掘。生命有何意義?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每個人幾乎都會思索此亙古難題。當我們無從選擇地,或有意無意地走錯了人生的單行道時,才會明白,人生終究不是用來探究的,活著并精彩地演繹生活,才是唯一的人生。

【8】、 ⊙生活的本質是殘酷的,我們都無法改變,即使迷茫也只能自己尋找答案?墒,不管怎樣,就算跌倒也要豪邁地笑。人生難免遇到溝溝坎坎,難免遭遇風風雨雨的洗禮,既然已經發(fā)生了,我們也無法改變事實,還不如開懷一笑,活一回從容和坦蕩。任何痛苦和快樂都是暫時的,輕描淡寫就會過去。我們無法改變天氣,但我們可以享受心情;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把握現在。到達一定階段,該有的終究會有,做好準備,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9】、 ⊙世界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的,也不是已失去的,而是把握住眼前的幸福。失去的東西不一定是你的幸福,它之所以讓人留戀,是因為它給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間。但是生活不是想象,幸福不是想象,它們都是實實在在的點點滴滴。當一切美好的東西被外力輕易摧垮時,就說明它本身就不是那么堅固,它的基礎不是堅固的混凝土,而是一堆泡沫。所以,我們要時刻把握好我們的人生坐標。

【10】、 ⊙雖然如此,但也不能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得太高、不切實際。生活本來就應該知足常樂,何必苦苦追求自己能力以外的東西呢?也許有追求、有遠大的目標是一種生活的動力,但如果超過了自己能力所及的限度,那會讓我們活得很累很苦。人生苦短,也許放低目標,我們的人生會更精彩。

【11】、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當然也無法把握未來,但是,這絕不意味著要放任未來,任其自然發(fā)展。人要努力使自己的未來朝著希望的方向行進,并為這種發(fā)展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至于結果是否如愿,不必過多地去考慮。

【12】、 ⊙人生看似追求某種結果,實際上人活的是過程,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理解和體會到什么是人生,所以,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

【13】、 ⊙不要以為明天是久遠的事情,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今天不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明天就會有問題。人應當生活在今天,生活在現實中,生活在當下,不要過多地去懊悔昨天,也不要過多地去指望明天。過去已經成為歷史,無論如何都已經無法改變;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切都在變化之中,把今天的事情做好就是對明天負責,把每一個今天該做的事情都做好就是對自己的一生負責。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也別指望任何人對我們的一生負責。自己今天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好還是壞,是善還是惡,明天都會有結果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明天的果是苦、澀、酸、甜,都得自己來品嘗。

【14】、 ⊙在人類社會中,在這個多彩多姿卻也多災多難的社會中,人就是因為有了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而拼搏著、奮斗著、微笑著,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活著。也許歲月會像風刮走流沙一般,慢慢地什么也不會留下,但至少有了過程,也有了永恒。千千萬萬的人都會在這個大自然中留下自己曾經的訊息,讓自己沉湎,讓后人觸摸。世界這么大,只要我們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不空虛,找準了人生的目標,并不斷地去努力實現它,我們就活在了幸福當中。

【15】、 ⊙為你沒有學會給予。那人爭辯道:可我一無所有啊。佛祖說:但你至少還有微笑、善言和善行呀,只要肯于付出這些,好運就會隨之而來的。

【16】、 ⊙一個人無論多么貧困潦倒,也都具備鼓勵、安慰、稱贊、謙讓、溫柔、誠懇,乃至盡己之力助人的能力。與抱怨相比,這些都可換得溫暖的回報。

【17】、 ⊙命運從來都不會對誰有偏見,眼淚從來都遮蓋不住愚蠢。如果命運會偏愛某些人,那也一定是偏愛那些即使遭受了磨難困苦也沒有心懷怨恨,依然以一顆愛心去對待周遭的世界的人。因為愚蠢,忘記了內心的善良,甚至說過多少傷人的話、做過多少傷人的事,悔恨的淚水如何能挽回曾經的過往?當多少人早已不在眼前時,我們還能為自己的愚蠢買單嗎?

【18】、 ⊙有愛的心靈是琉璃般剔透明凈的心靈,有愛的世界是彩虹般美麗多姿的世界。能夠幫助別人,給別人帶去溫暖和快樂,就是幸福富有的人。

【19】、 ⊙花開花謝,云卷云舒,生活總是這樣的跌宕起伏。紅塵的紛紛擾擾,如虛如幻地充斥在我們身邊,影響我們的生活,搖擺我們的心地。心態(tài)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態(tài)度,你所看到的世界反映了你的內心。所以試著讓你的內心世界變得干凈、變得清涼,留一片好心給自己,你會發(fā)現周圍的世界原本是那么美好!

【20】、 ⊙留一片無私給自己。人需要有一顆犧牲自己私利的心,給人以關愛、給人以方便、給人以歡樂、給人以希望,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素稱隴上桃花源的舟曲曾經被可怕的泥石流弄得滿目瘡痍。千古彷徨事,此物最傷情。但是中華兒女不會被災難打垮,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這其中種種的事跡都無外乎一個主題,那就是無私,他們的無私讓人溫暖、讓人敬佩,讓人感動。無私奉獻是人類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她像冰山雪蓮,潔白無瑕;她像滿山杜鵑,情暖人間。中華民族自古就是文明之邦,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讓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斷發(fā)揚光大,讓無私大愛充滿人間。

【21】、 ⊙留一片善良給自己。心與心的溝通,愛與愛的傳遞,本來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舉動?墒牵袝r愛心卻變成了奢望,善良也只能可望而不可即。反倒是那些看似毫不起眼的人.在危難時伸出一雙手,在別人渴望慰藉時捧出了一顆心。其實,愛是沒有界限的,給善良設防的只是冷漠的心。善良的心就是太陽,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滿著愛的人能不斷地給人間帶來幸福。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時候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微笑的眼神,都能成為別人進步的動力。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tài),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

【22】、 ⊙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23】、 ⊙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開啟我們隱藏的真心、熱心和愛心,讓善良成為這個世界的主流。那么,不管我們的口袋多么羞澀,我們的生活多么貧窮,我們的心靈都將無比的富裕和充實,一份昂貴的善良將永遠是我們驕傲的勛章。持守一份善良,便安居一闕坦然。心若沒有棲息之處,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讓善良長住心間,幸福就會伴隨我們到永遠。

【24】、 ⊙留一片無爭給自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雖然在塵世紛亂的時候,要做到與人無爭、于事無求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就在現在這個太平盛世里,做到與世無爭,仍然是很不容易的。當別人無故罵了你;或者因為什么原因誤會了你;或者大家都有的東西唯獨少了你的;或者有人做事不順你意;再或者有人打了你,如此等等你能做到一笑了之嗎?即便是不能,也要有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的灑脫,就像蕭瑟冷肅的秋季,雖然如此,但秋天也是收獲的季節(jié)。不要為了無謂的事去爭斗,那樣只是徒然耗費心力,于人于己都不利。

【25】、 ⊙人的一生總會得到些什么,失去些什么;遇上某些人,離別某些人,希望永遠是美麗的,現實依舊是那么的殘酷,錯了就要承擔,沒有必要再去斤斤計較誰對誰錯,誰是誰非,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有緣相逢共一笑,從此再不論古人常懷一顆感恩的心面對所有人。

【26】、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見冰消澗底,不知春上花枝。

【27】、 ⊙有錢人未必幸福,但知道自己富足的人可以體會幸福;沒錢人未必不幸福,珍惜自己已擁有的人同樣可以感悟幸福。幸福和金錢未必成正比,但也未必水火不容。

【28】、 ⊙幸福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呢?就像我們常問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中一樣。我一直很贊同這句話:命運的一半在自己手中,一半在上蒼手中。前半句表達了主觀上的努力拼搏,代表了人類至高無上的自強不息;后半句表達了客觀上的自我認知,代表了人類難能可貴的自知之明。

【29】、 ⊙當我們身處逆境時,要始終勉勵自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要始終相信,還有一半的命運在自己手中,不可隨波逐流、自暴自棄。只要自己不倒下,沒有人能夠打垮你。

【30】、 ⊙當我們身處順境時,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之所以成功,一半是能力,一半是機會。當機會均等時,能力無疑會占上風;但當能力處于同一層面時,就要看命運女神是否垂青了。很多暫時沒有成功的人并非輸在能力,只是缺乏機會而已。成功時要多想想,此刻正有很多能力遠勝于我們的人,正默默地守候在角落里或苦苦爭取著機會的來臨,就像成功前的我們一樣虎視眈眈、嚴陣以待。你還敢停下來歇歇腳嗎?只怕再無起身的機會了,無意間已將瞬間變成了永恒,將休息變成了安息,一失足成千古恨。這個時代什么都有可能發(fā)生,勝者為王,但很少有入能一輩子稱王,因為想成功的人太多太多,稍有疏忽,便被拉下了馬,想要再翻身談何容易。因此,要始終記得,那一半的命運在上天手中,不可掉以輕心、得意忘形,唯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31】、 ⊙生命猶如一種夢境,生離死別是亙古循環(huán)的過程。生命卻又那么真實,經風歷雨,苦難磨礪;所有的不幸和傷痛都是必須去經歷的一場苦旅。

【32】、 ⊙生命是脆弱的,脆弱到被自己的心魔擊敗而萌生絕望,經不起任何的打擊。

【33】、 ⊙生命也是堅強的,堅強到可以戰(zhàn)勝任何的災難。只要有一息的氣力,它也會迸發(fā)出勃勃生機。

【34】、 ⊙生命是無常的,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將會發(fā)生什么。因為一念之差,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生死存亡就是一呼一吸之間。

【35】、 ⊙生命是有序的,我們要遵循它應有的軌跡,你不能逆潮流而行。違背自然規(guī)律,只能是自找沒趣,將遭到大自然的懲罰,招致不必要的苦果。

【36】、 ⊙順應日寸代,順應潮流,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適應生活,才能使生命更久地延續(xù)。

【37】、 ⊙生命是個抽象的概念,卻賦予了軀體最深刻的靈魂。它培育了我們的道德,充實了我們的內心,令我們思想充盈、道德不朽、精神永存,生命也因此獲得了無限綿長的含義。

【38】、 ⊙生命需要我們去感悟,去感悟生命存在的真實內涵。生命中有悲傷,生命中有無奈,生命中有風風雨雨和冰雪的洗禮;生命中有彩虹,生命中有恬淡的愉悅,生命中也有動人的歡聲笑語。所有的一切都賦予生命豐富多彩的壯麗。要度過這豐富多彩的人生,需要不斷開發(fā)智慧和戰(zhàn)勝所有苦難的勇氣。人類之所以有痛苦和傷悲,之所以有煩惱和憂郁,皆因自己的內心存在著障礙,看不透事物的本質,被外在的假象所蒙蔽。

【39】、 ⊙生命需要去體會,體會其真實意義。生活在這個世界,每個人對事業(yè)是否成功,有著不同的理解。事實上,不是擁有了百萬千萬才算成功,也不是位高權重就叫成功。小草平凡,它卻無私地奉獻著綠色,體現著忘我的精神魅力。我們只要付出了努力,流出過汗水,就擁有屬于我們自己的成功,生命的成功在于經歷。少一些奢求,少一些欲望,多一些知足,多一些奉獻,才會使生命更加健康和有意義。

【40】、 ⊙生命多么的可貴,需要我們格外的呵護和珍惜,褻讀生命是最大的無知。包容一切,開心生活,坦坦蕩蕩,放飛自己,去展現生命特有的魅力!為生命喝彩,為別人喝彩,也為自己喝一回彩。

【41】、 ⊙自古江湖,紛紛擾擾,累死多少英豪;大江東去,日月如梭,送走多少看客;花開花謝,春秋循環(huán),消磨多少人生時光;潮去潮涌,時空輪換,化解無量恩怨情仇。5000年喜怒悲歡,多少人物,或慷慨悲歌,或捶胸頓足,或指點江山,或散發(fā)扁舟。林林總總,不外這句紅塵一夢。

【42】、 ⊙生活中,有過開心,有過煩惱;有過成功,有過失;有過快樂,有過憂愁。有過愉悅,有過傷悲。如何拋卻煩惱,如何忘掉憂傷,如何享受生活,如何經歷風雨,如何保持一種開心,是我們每個人期待解決的課題。

【43】、 ⊙一、換個思路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總會紛至沓來,在我們眼前出現,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與我們不期而遇。如果是好事情,當然是求之不得、多多益善了?梢恍┳屓瞬辉趺锤信d趣的事情,甚至是壞事情,也會不請自來,躲又躲不掉,不參與又不行。如果單從消極方面去想,會讓人生氣窩火,心中憋悶,抑郁寡歡。

【44】、 ⊙當我們換個思路來想,往往就會心掃陰霾、臉沐陽光。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會因思路的改換而頭腦冷靜,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會因思路的改換而更得當,處理的結果也會因思路的改換而比較理想和滿意。

【45】、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令我們傷透腦筋的死結,很多令我們無計可施的事情,也許我們順著既往的方式去思考,會感到仿佛思緒陷入了死胡同,但我們若跳脫舊有、無謂的傳統(tǒng)與思維,跳出原先思考的框框,說不定會發(fā)現嶄新、簡易的解決之道!很多時候,如果能夠換一種思考模式,別被無謂的傳統(tǒng)、習慣等等所羈絆,往往會得到出入意料的驚喜。

【46】、 ⊙二、換個角度世界是如此真實而公平地存在著,但由于看問題的視角不同,每個人眼中都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世界觀中發(fā)現著不同的色彩,演繹著不同的人生。

【47】、 ⊙有時,遇到事情我們總會往很極端的方向去想.讓躁動的心變得更加不安寧,與其這樣,不如換個角度,自我調整,心情將會有所不同!

【48】、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一件事,思維角度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換個角度思考,會讓壞事變好事;換個角度,我們就有了推翻陳見的勇氣和別出心裁的智慧。

【49】、 ⊙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都有它的兩面性,換個角度看問題,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態(tài),不同的心態(tài)又會決定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從消極中找尋積極的一面,讓自己快樂起來。與人相處,學會換位思考,會發(fā)現別人更多優(yōu)點,會包容別人更多缺點,同樣會擁有一片更廣闊的天空。換個角度看問題,常能海闊天寬。

【50】、 ⊙三、換個態(tài)度我們一生中肯定會遇到無數坎坷,也會遭遇許多流言蜚語。但是,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幸或被蔑視,就從此灰心喪氣,更不要一蹶不振。愛需要勇氣,我們的生活更需要勇氣,學會換個態(tài)度看人生,它依然美麗。

【51】、 ⊙生活,過得匆忙疲累也是一輩子,悠閑愜意也是一輩子,干嗎對自己步步緊逼呢?換一種態(tài)度,也許生活的面目沒那么猙獰可怖,反而慈眉善目了。人們都知道快樂好,卻時常找不到快樂。固步自封地認為快樂離自己很遠,憤世嫉俗地責怪著周圍的一切。抱怨這世事的不公,抱怨這世間的狹隘,狹隘得讓人幾乎窒息,而轉過頭來,卻發(fā)現狹隘的不是周圍的事物,而是我們的心胸。

【52】、 ⊙我們不能掌握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我們不能改變命運,但可以改變心態(tài)。換個方法思考,可以使問題變簡單;換個立場看人,可以寬容處世;換種心態(tài)看人生,可以得到更多美好。那是一種火上心頭就冷靜的持重,是一種雖辱猶榮就自嘲的灑脫,是一種失敗到底就崛起的堅強,是一種時來運轉就珍視的穩(wěn)妥,是一種知難而進就勁奮的圓熟,是一種勇往直前就不羈的真英雄、好男兒!

【53】、 ⊙四、換個心情當我們遭遇不公,為某些事抱怨時,也不妨換個心情,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改變自己,讓傷心遠離自己,用微笑和快樂去面對生活。

【54】、 ⊙這樣一來,我們的人生之路,或許將會變得出奇地好。也許一點點快樂的感覺,就能帶我們走出憂傷,走出困惑。

【55】、 ⊙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yī),自己的心情還要自己去調理,不要把某件事情看得太過于極端,凡事樂觀地看待,勇敢地面對,天塌下來有地接著,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事情總會過去,好景就在前頭。

【56】、 ⊙有時總覺得自己運氣不好,喜歡的東西得不到,以為可以擁有了,卻往往擦肩而過。而不喜歡的東西卻總是遇見,懼怕的事情經常是躲也躲不掉。既然注定了會這樣,還不如欣然接受,快不快樂總要面對現實。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是過程。坦然一些,從容一些,因為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57】、 ⊙五、換個時空所謂煩惱并非煩惱,當時空發(fā)生變化時,所有的一切也會改變的。

【58】、 ⊙看別人不順眼,發(fā)現他人的短處和不足時,不一定是別人真的存在什么短處,可能是自己見識少,內心存在障礙,在認知上出現了偏差,在判斷上出現了過失,或者是對他人產生了誤會,亦或有什么恩怨。把一些小的誤會、恩怨挪到十年后,用十幾年的時間來化解,時間是最好的療傷藥;把那些大的誤會、恩怨挪到百年、千年后,當一切都成云煙時,哪里還有解不開的愛恨情仇、是非恩怨。

【59】、 ⊙把那些不開心的事、想不通的事,挪到百年、千年后,一切過往皆成空,一切成為故事時,還有什么不開心和想不通的呢?沒有必要去鉆牛角尖,讓一些條條框框把自己給束縛了。人生在世,開心第一。千年故事,一笑了之。

【60】、 ⊙總之,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不能祈求任何人,命運只有自己把握,不靠天,不靠地,自己掌握生命的進行式。為自己的乾坤世界吶喊,助威喝彩!正如:夢里落花乾坤事,沉浮得失皆自許。

【61】、 ⊙琴蕭一曲伴明月,人間從此無江湖。

【62】、 ⊙時空悠悠,誰都是過客,何苦計較那么多。寬容一點,快樂一些,順境逆境都不做弱者。

【63】、 ⊙用智慧,用真心誠意的態(tài)度,尋求一種最佳的生活方式,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關系,創(chuàng)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以使自己和別人都能獲得快樂而幸福地生活。

【64】、 ⊙春去秋來,花開花謝,茫茫塵世中的你我雖渺渺如天上一朵白云,卻一樣擁有自己嶄新的個性和獨特的自我,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美麗。天空有天空的高遠,彩云有彩云的逍遙,花兒有花開的美好,流水有流水的自在,無論生來多么得卑微,都應該為自己擁有一片天空、一席土地而感到驕傲。

【65】、 ⊙在漫長的時間銀河里,已遺忘了多少的星衰辰敗,人生的幾十年,于這個宇宙史也不過像流星一閃。昨天的歲月匆匆,今天的繁華盛世,明天的輝煌太平,我們的誕生已是如此的不平凡。

【66】、 ⊙從我們出生,哭出了生命中的第一聲時,就開始感受到,人生的道路上必定交織著矛盾和痛苦,充滿著求索和艱辛,遍布著荊棘和坎坷。歲月的浪潮泛起多少塵渣,飄浮的人生跌碎無數的夢幻。但是,生命因為磨難而美麗。唯有這些艱難,才能凸顯出生命的可貴與不凡,讓我們在撒手人寰的時候無憾地笑著離開。唯有經過磨煉的生命,才能累疊出生命的堅強,也唯有歷經風風雨雨的人,才知道生命的難得與珍貴。

【67】、 ⊙生命雖然彌足珍貴,但日常的生活卻是平凡而瑣碎的,這就需要我們學會欣賞,欣賞平凡生活里的美麗,從而去感知生命的快樂。生活就像湖泊中蕩漾的漣漪,平凡卻不乏美麗動人;生活也像綠葉上滾動的露珠,渺小卻依然晶瑩剔透。

【68】、 ⊙當我們走在大街上,看到擺攤的小販,他們不停地吆喝,并不時地發(fā)出爽朗的笑聲,譜寫了城市匆忙的樂趣;挑著擔子賣菜的婦女,甚至老人,他們瘦弱的雙肩挑起的不止是生活的重擔,還有擔子背后的貧窮、樸素、勤勞和善良。他們的臉上總會露著會心的微笑,在最寂寞的現實中,他們感知真摯的生活,盡情地歌唱生活,他們是單調生活里最生動的點綴,靜靜聆聽這些樸實的細語落在地上濺起的聲音,好像歲月的散曲,輕輕地哼唱著生命的樂章。

【69】、 ⊙誰都有過幸福的經歷,可是不知不覺中,我們忘記了幸福就在心中,卻為了擁有幸福的條件而四處奔忙。這時,我們早巳忘記了把握現在的幸福。

【70】、 ⊙有一個小故事,說有一位哲學家見一位漁夫在海灘上曬太陽,便奇怪地問:你怎么不去捕魚?

【71】、 ⊙漁夫說:我已經回來了。

【72】、 ⊙哲學家說:為什么不多捕一船魚?

【73】、 ⊙漁夫答:我們吃喝夠用了。

【74】、 ⊙哲學家說:多捕魚可以多存錢呀。

【75】、 ⊙漁夫搖頭道:存錢干什么?

【76】、 ⊙哲學家算道:如果你每天多捕一船魚,十五年后就會買很多船。

【77】、 ⊙漁夫懶洋洋地說:那又怎么樣?

【78】、 ⊙哲學家認真地說:那時,你就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在海邊曬太陽了。

【79】、 ⊙漁夫說:我現在已經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在這個海邊曬太陽了。

【80】、 ⊙由此可見,幸福不是一種刻意的追求,而是一種淡然、一種知足、一種個人的感覺。我們往往會為了獲得自己想象中的東西而拼命地去追求、去尋找,可繞了一個圈子之后才發(fā)現,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就在身邊,它就是那些平時被我們所忽視的東西。幸福與否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計算,也不能靠事業(yè)的成功與否來衡量。一位百萬富翁的幸福未必就比一位生活簡單的漁夫的幸福多;一位功成名就的企業(yè)家的幸福也不一定就多過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市民。幸福的笑容從不會因身份的尊卑貴賤而失去它明媚的光芒。

【81】、 ⊙光陰如此短暫,生活中那些無聊事,根本不值得我們花費寶貴的時間去生氣。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過為瑣事生氣的經歷,無非是為了爭高低、論強弱、分勝負可爭來爭去,誰也不是最終的贏家。當我們閉上眼睛和這個世界告別的時候,我們和普天下所有的人一樣,一無所有,兩手空空。

【82】、 ⊙人生數十載,來去匆匆?guī)Р蛔邏m世間的任何一件俗物。命運之輪在不停地流轉,自始至終不曾為任何一處景象而停留,唯獨抹不去的記憶,伴隨我們的一生。也許她很美好,也許她很苦澀;也許她平淡無奇,也許她豐富多彩。但是,她是我們一生一世所擁有的財富,是我們一生的收獲。

【83】、 ⊙記住那些該記住的,祝福那經歷的所有,把美好的時刻保留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讓開心和快樂伴隨我們的一生。

【84】、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遇到風雨和坎坷,難免會遇到磨難和挫折,這就是人生。而這風雨的洗禮和冰霜的磨礪是上蒼對我們的考驗,它是對強者的獎勵,它會使我們的素質得到提升,它會使我們的品格更加高尚,它會使我們心靈更加堅強。也許我們會失敗,也許我們的事業(yè)沒有成功,其實成功的標準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尺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衡量標準,只要我們努力了,盡心盡力了,我們就不會后悔。失敗也不要氣餒,跌到了爬起來,只要不失信心,成功就在下一個時刻等著我們。其實,人生就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只要學會了堅強,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下一個成功做好的準備。

【85】、 ⊙每個人都會有成功和輝煌的時候,但是,這個時刻不會恒久,輝煌過后終將歸于平淡,我們要保持一種清醒的頭腦,閑看潮起潮落,淡觀云卷云舒,用平常心去對待人世間的榮辱得失和恩怨情仇。

【86】、 ⊙當走過漫長的歲月春秋,生活積淀下來的只剩下刻滿傷痕累累的記憶時,當日夜為生活所忙,為情感所累,走過一段路程,駐足回首而望時,我們總會發(fā)出人生苦短的感慨。其實,人之所以為人,就應該體驗和感悟人生的整個過程和這個過程中無情或有情的每一個細節(jié)。人就這么一生,生命就這么一次,該說的話說出來,該做的事抓緊去做,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永遠回不來了,好好把握,珍惜上蒼給我們的每一次機會,不要讓有限的人生留下太多的遺憾。只有把握生命的瞬間,才能獲得人生的永恒。

【87】、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世間萬物興敗皆自然,又何況是人呢?放眼望去,古人、今人長則不過百年,短則幾年、十幾年便離世,生命又何謂永恒之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88】、 ⊙古人對于生命總是嘆詠其短暫,心懷無奈,郁郁而終。生命之中到底什么是短暫,什么又是永恒呢?

【89】、 ⊙對于有形的生命而言,生命是短暫的,無論持有者是彪炳千秋的偉人,還是遺臭萬年的罪人。但生命又是永恒的,這是對無形的生命而言,不管他是千年前修建阿房宮的匠人,還是蕓蕓眾生中的凡夫俗子。消逝的是有形的軀體,而歷史文明遺留下來的精神力量,常常昭示著歷史的力量,生命的價值。

【90】、 ⊙身處亂世的孟子,相傳只存世八十余載,這看似短暫的生命卻為古時的百姓帶來了生的希望。當時的君主們致力于富國強兵,力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tǒng)一,導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狀況一再惡化,民不聊生。孟子看著這些漸漸暗淡的生命之光,心中不由生起悲傷之感。游說在各國之間的他不停地傳播自己的仁政學說,欲說服君主們放棄貪暴,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然而他企愿百姓安樂的心愿尚未達成,其生命卻已然到了盡頭。雖然這八十余載的生命不及歷史長河的干分之一、萬分之一,可它留下的卻是在人們心中永遠扎下了根的仁與愛。

【91】、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對人生徹底的詮釋讓我們懂得,歷史的車輪是那么的無情,無論你是顯赫一時的達官貴族,還是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抑或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都將淹沒于歷史的長河當中。所以,無論被黑勢力如何排擠,蘇軾都敞開了胸懷,接受這一切。

【92】、 ⊙跌宕起伏的人生使他的人格得到了升華,其文學造詣亦無人敢詬病。無論是詩、詞、散文,還是書法、繪畫,凡他所涉及的,皆排于古人之前列。

【93】、 ⊙雖然他早遠離我們而去,但他的一份份文學作品卻被流傳了下來,附著他的名,他的號,更附著他的魂。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發(fā)出了對人生至善至美的祝福,其精神、思想亦被世代所傳頌。

【94】、 ⊙人生苦短,當時間在身邊悄悄流逝,當生命的火焰逐漸熄滅,無數古代先賢用自己的靈魂賦予生命永久的意義,把短暫的生命定格為永恒。

【95】、 ⊙雖然我們沒有留世的偉大思想,也沒有蓋世的文章,但是,我們可以展現我們個性的風采,用豁達、開朗的性格,詮釋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96】、 ⊙我一直喜歡重復生命這個永不衰落、永遠年輕的主題,因為她脆弱,所以受人憐惜,因為她短暫,所以讓人痛惜。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我似乎越來越感覺到生命的軌跡越來越清晰,生或死,也就變得無所畏懼了。

【97】、 ⊙有人說青春易逝,我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便滿是傷痕也要爭得片刻逍遙。這句話不無道理,李白曾經說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人尚且如此,我們就更應該如此了。世人追求青春永駐,然而,這絕對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在沒有終點的未來。生死輪回是人的定數,是歷史的必然,而不是我們輕易地一個想當然。即便如此,青春雖短暫,我們卻可以過得精彩。

【98】、 ⊙雖然對每個人來說,精彩的意義不盡相同,對生活的理解也是千差萬別,對幸福,更是有著不同的指標。但至少有一點大家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追逐幸福的腳步,永不停歇。不管你知不知道幸福,也不管你懂不懂幸福,你都會一如既往地不斷超越。一顆小小的種子,何以能長成參天大樹,凌駕于懸崖絕壁之上?那是生命的力量,是青春的力量,是超越的力量。偉岸的身軀讓他能經受狂風暴雨、烈日曝曬。堅實的根莖,讓它扎根巖石,直沖蒼穹。碩大碧綠的葉子向世人昭示:生命可貴,青春無價,幸福永不止步。

【99】、 ⊙因為人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暫,那么的轉瞬即逝,所以我們應當珍惜自己的生命,我們要追求我們人生的快樂最大化,而不是金錢或什么物質的最大化。我們應當最大限度地減少那些無聊的煩惱和憂傷。把那些解決煩惱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上,花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花在需要我們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活得瀟灑一些、豁達一些,坦然面對每一個花謝花開,從容迎接每一個日出日落。幸福是需要我們去珍惜去善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快樂,也沒有理由一直去煩惱。

【100】、 ⊙盡管一切如此地變化著,生活依然在毫不遲疑、不停地、無聲地,向前、向前人生要面對的一個不變的主題就是:歲月會逝去,年齡會增長。但我依然愿意相信并堅信:幸?鞓肥怯肋h不會老去的,人世變幻,或許每個人都不知道下一秒將會發(fā)生什么?鞓芬埠,悲傷也罷,都必須樂觀真誠地面對。我們要保持一顆永遠年輕的心,永遠單純地快樂下去、幸福下去。

星云大師經典語錄


星云大師經典語錄

1、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2、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于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3、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事業(yè)之成功,不在學歷,而在學力。

4、“學習吃虧”能養(yǎng)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5、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凈土,修行以無得為涅盤。

6、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7、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長壽,主要指延續(xù)慧命,而非長命百歲。

8、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擔當要有勇敢心,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

9、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10、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圣凡之界。

11、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12、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凈化的身心。

13、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14、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15、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16、不愿說理是固執(zhí),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17、心懷善念,日日是好日;里鄰和睦,處處是凈土。

18、水入污泥,雖清亦濁;人入邪惡,雖正亦奸。

19、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20、牙齒以堅硬易毀,故圣賢貴柔;刀刃以尖銳快摧,故圣賢貴渾;神龍以難見稱瑞,故圣賢貴潛;滄海以汪洋難量,故圣賢貴深。

21、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

22、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yè)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23、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24、以拾為有,則不貪;以忙為樂,則不苦;以勤為富,則不貧;以忍為力,則不懼。

25、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6、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27、只說好話不做好事,好話等于廢話;只做好事不說好話,好事等于無事。

28、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29、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后五分鐘的人。

30、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愿力,是甘愿。

31、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慾;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得到床舖,但買不到睡眠。

32、生產好似搖錢樹,節(jié)儉猶如聚寶盆,勤快能換萬擔糧,用心擁有全宇宙。

33、用兵擇其勇,用人擇其才,用理擇其道,用錢擇其德。

34、用智慧確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難,困難必解。

35、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36、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

37、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凈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

38、在學識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養(yǎng)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39、養(yǎng)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處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

40、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41、有田不種,必無收成;有錢不用,必空積聚。

42、有為法雖假,棄之則佛道難成;無為法雖真,執(zhí)之則慧光不朗。

43、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44、死,要死得有價值;死有重如泰山,有輕如鴻毛;活,要活得有尊嚴;活有流芳百世,有遺臭萬年。

45、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養(yǎng)育子女;為人師長,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為人學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誨;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養(yǎng)父母。

46、求革新不可太快,厭惡人不可太兇,要他好不可太過,用人才不可太急,聽發(fā)言不可太率,對自己不可太寬。

47、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48、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49、勇氣須從一念中求,仁慈須從行儀里找。

50、生活的教育重于知識的教育,道德的教育重于功利的教育,普及的教育重于特權的教育,自覺的教育重于接受的教育。

51、坐姿如鐘,必須穩(wěn)重;站立如松,必須正直;容貌如鏡,必須明凈;行止如法,必須合儀;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52、作家在稿紙上耕耘,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師在黑板上耕耘,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53、人我相處之道,靠生活教育來訓練;自我提昇之道,靠思想教育來啟發(fā)。

54、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昇,事事不放過自己則學日密。

55、沒有新觀念,不會有進步;沒有大格局,不會有遠見。

56、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

57、依附得人,可獲終身快樂;投靠非類,將造一生之殃。

58、受社會教育,為一家謀生;受心靈教育,為萬眾化導。

59、以智慧燈來點亮心光,以自性佛來成就內心,以六度法來治療心病,以七圣財來豐富內財。

60、幸運,總是垂青于勇敢的人;福報,總是降臨于厚道的人。

61、在貧困中,要有忠心志氣;在危難中,要有信心勇氣;在富貴中,要有善心義氣;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氣。

62、所謂學問,在于治事,事不治,縱學無益;所謂佛法,在于治心,心不治,縱修無成。

63、法無善惡,善惡是法;境無損益,損益在人。

64、治學不厭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訴是能者。

65、知己、律己,是立身處世之要道;容他、助他,是人際相處之良津。

66、知苦惱,才會本份不妄求;知慚愧,始能進步不退化。

67、敢于發(fā)問,問出智慧;長于聽聞,聞出對話;善于溝通,談出共識;勇于思考,想出創(chuàng)意;受于鍛鏈,磨出實力;安于靜修,修出道德。

68、信其言,不察其行,是智者之愚;信其行,不察其言,是愚者之智;察其言,亦察其行,是智者之智;不察言,亦不察行,是愚者之愚。

69、自學,是成功的動力;自律,是成功的條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70、安排自己能獲得快樂,充實自己能獲得知識,掌握自己能獲得平安,創(chuàng)造自己能獲得成功。

71、真理要靠力量來實踐,力量要靠真理來發(fā)揮。

72、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驗都得忍受;為了解決紛爭,任何責任皆得擔當。

73、為了體驗人生,應以道德嚴律人格;為了追求學問,應以智慧擴充心光。

74、為學當重聞思修,將來必須說寫做,若能具備戒定慧,必可清凈樂融融。

75、若要身體好,飲食要吃少;若要人緣好,誠懇莫驕傲;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若要事業(yè)好,勤勞來創(chuàng)造。

76、皈依三寶是平等的精神,因為生佛一如,無高無下;受持五戒是自由的尊重,因為不侵犯人,彼此受益。

77、看得破的人,處處都是生機;看不破的人,處處都是困境。

78、研究要靠資料,發(fā)明得靠才華,讀書需要深思,做事應該明辨。

79、要做行為正直坦蕩的君子,不做沒有是非觀念的小人。

80、個人的性格,影響自己一生,群眾的性格,影響萬世族親。

81、時間是一秒一秒給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書籍是一字一字寫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讀。

82、胸襟寬大,條條都是大路;心意清凈,處處都是凈土。

83、能吃虧可以獲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獲得大安樂,能和氣可以獲得大力量,能散財可以獲得大聚集。

84、做人要和滾雪球,愈滾愈有人緣;做事要如織錦繡,愈織愈有成就。

85、不擇細流終成海洋,不辭土壤終成高山,不恥下問終致淵博,不飾過失終達善美。

86、做人要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自在、隨喜而做;處事要從澹處著眼、疑處用心、無處下手、拙處力行。

87、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細心,做難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無相。

88、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獲得成功;處世要能知人,若拾長取短,容易導致失敗。

89、培才愛才,才可以傳燈;教人用人,才可以傳宗。

90、培養(yǎng)自學的能力,才不會在茍安中退步;培養(yǎng)教人的胸懷,才能將經驗傳承下來。

91、培養(yǎng)興趣,而不養(yǎng)成癖好;學習正直,而不學成古板。

92、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忍讓一下,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占便宜。

93、凡是都是一分為二,一半一半。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一半。在這個“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想要求百分之百的圓滿,幾乎是不可能的,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只有從這一半的人生,來影響另外的一半,用好的一半去影響壞的一半,才可能逐步走向圓滿。

94、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耗費;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對于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打滾;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95、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知人很難,知事也難,知理更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發(fā)揮自己的長處。智慧就是自知知人。“知人著智,自知者明!

96、忙就是營養(yǎng);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

97、從初發(fā)心到成就佛果,要歷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垭p修”要“行解并重”,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卻怠于施肥、澆水,終不能發(fā)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

98、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用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于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tài)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并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tài)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99、平常一般人總喜歡把苦和樂,難和易,分得很清楚,因此,苦的時候難過,樂的時候歡喜;有收獲的時候雀躍鼓舞,困難的時候傷心頹喪。假如一個人能夠把這些對待的事情調和,不偏激、不極端,那么生也好、死也好、苦也好、樂也好、難也好、易也好,這不是很灑脫自在的生活嗎?

100、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的內心認識。

星云大師語錄_星云大師說的經典語錄


以下這篇星云大師語錄_星云大師說的經典語錄就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大家會喜歡。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小伙伴們吧!歡迎持續(xù)關注我們的后續(xù)更新。

1 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2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
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
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
每天審視圣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3 忙就是營養(yǎng);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
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
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

4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5 做事要能知己,若拾寸就尺,不易獲得成功;
處世要能知人,若拾長取短,容易導致失敗。

6 事,無法要求『完美』,但至少要能『完成』,才算盡到己責;
人,無法要求『萬能』,但至少做到『可能』,就能堪受擔當。

7 不患人之不重己,應患己之不重人。

8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
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
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研斗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
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馳;
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

9 作家在稿紙上耕耘,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師在黑板上耕耘,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10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見律宗大德弘一大師吃飯只有一道咸菜,
不忍心的說:難道你不嫌這咸菜太咸嗎?
弘一大師回答說:咸有咸的味道!
過一會,大師食后,手里端著一杯開水,
夏先生又皺皺眉頭道:茶都沒有得吃嗎?怎么吃這種清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一笑說:開水雖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11 個人的性格,影響自己一生,群眾的性格,影響萬世族親。

12 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
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于自己所認為的有緣,
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
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什么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13 生命是累積的過程,珍惜它便是鐘愛自己。

14 時間是一秒一秒給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書籍是一字一字寫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讀。

15 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淨土,修行以無得為涅槃。

16 舍生取義,雖死,精神永存;茍且偷生,雖生,精神已失。

17 到底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
對于這個問題,一般人不但不了解,而且不重視生命,只知道求生活。
知識水平較高的人,除了生活之外,還知道有生命,
但是仍然不重視生命,
因為死對他而言是茫然無知的。
有人說:人是在無可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生命,
然后在無可奈何的條件下度過生命,
最后在無可抗拒的掙扎之下交還了生命。

18 一個人該住什么樣的地方,事實不在于地方的大小如何,
主要在于個人胸襟的寬闊如何。
一個胸襟寬闊如當沙彌的朱元璋,雖然席地而臥,
卻有法界在我一心的感覺;
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
即使住在摩天大樓里,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意。

19 求學讀書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20 從初發(fā)心到成就佛果,要歷經多少劫數,要忍受多少苦難,
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垭p修要行解并重,
如果畏懼麻煩,缺乏耐心,就像種子雖播種了,
卻怠于施肥、澆水,終不能發(fā)芽,更談不上開花、結果。

21 『學習吃虧』能養(yǎng)德,『人我互調』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22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23 做人要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
光是提起,太多的拖累,非常辛苦;光是放下,要用的時候,就會感到不便。
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耗費;
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生命就在悲歡離合里掙扎;
對于金錢放不下,名位放不下,人情放不下,
生命就在金錢、名位、人情里打滾;
甚至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
生命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24 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5 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又可歸為三知:知恥、知愧、知恩。

26 力到處常行好事,力歉處常存好心。

27 為了體驗人生,應以道德嚴律人格;為了追求學問,應以智慧擴充心光。

28 人不要做行尸走肉,要內外一如,人非只有一世,人死后,
心識是要搬家的,故心要好好經營。

29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
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30 山泉洗滌人間的塵垢,使人人古鏡潔凈,靈臺清明。
當覷透人間冷暖事,能以廓然無圣,禪的風姿,行化于紅塵俗世間。
念念覺醒于聲色幻影不實,回頭開墾一畝心田,
日日以平等歡喜耕耘,引智能的甘泉灌注,
令慈悲的花香,朵朵遍布。
明了圓滿菩提果實,原不在天上福樂的生活,
是和眾生攜手走過荊棘血淚。
奉獻身心為炬,一點火光供養(yǎng),燒燼成灰,心甘情愿。

31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淨化的身心。

32 在貧困中,要有忠心志氣;在危難中,要有信心勇氣;
在富貴中,要有善心義氣;在修持中,要有正心道氣。

33 治學不厭是智者,教育不倦是仁者,做事不苦是勤者,受苦不訴是能者。

34 俗語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未來,活著就沒有意義。

35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占有,而是一種奉獻。
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
甚至于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tài)度來爭取感情。
這種感情并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
因為用奉獻的態(tài)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36 往好處看,往大處想,往細處察,往深處解。

37 多少人生前節(jié)衣縮食,克勤克儉,分毫也不肯浪費,
終其一生,余下一大筆家產,或放高利貸,或私自保管,
一旦臨命終時,來不及處理財物,或被充公,或被吞沒,
枉費自己一生辛勞,終無所得。
有些人則拼死拼活,賺錢置產,給子女留下一筆龐大的遺產,
可是當他死后,子女或為分財動武,或吃喝嫖賭,
揮霍殆盡,絲毫沒有體諒父母生前的勞苦。
因此有人說:留給子女最好的財產,
不是金銀財寶,也不是洋房汽車,而是道德學問與技能修養(yǎng)。
所以說,錢財是身外之物,不能擁為己有,
也不必為兒孫徒作馬牛。

38 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錢,沒有勢,
也不是沒有地位,沒有職業(yè)等等。
最大的悲哀是無知、不明理,不能認清世間的真相,
不能認清人我的關系,
不能了知世界的一切因緣、因果,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39 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本身具足豐富的學識、能力、經驗和條件外,要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40 生活在二十世紀文明時代,人們生活在鳥籠式的公寓,
抬頭不見天日,四望不見原野,
心胸越來越狹,眼光越來越小,
人事的交往日趨頻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
也愈來愈可能發(fā)生,
整個社會風氣呈現一片緊張、競爭、角逐、明爭暗斗的現象,
使得心里得不到恬靜和諧的快樂。

41 不凡的生活,是來自每一分鐘的深刻體認與實踐生命的意義。

42 研究要靠資料,發(fā)明得靠才華,讀書需要深思,做事應該明辨。

43 龍要游到大海里應付猛浪,才能活動自如;
獅要跑到山林里擊敗群獸,才能展現英姿;
鳥要飛到虛空里接受挑戰(zhàn),才能學會遨翔;
人要走到社會里承擔考驗,才能快速成長。

44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45 知識是學來的,智能是悟得的。

46 做人要和滾雪球,愈滾愈有人緣;做事要如織錦繡,愈織愈有成就。

47 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yè)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
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
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48 人是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
應該多多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
有時一句好話、一件善事、一個微笑,
都能給我們的人生廣結善緣,成就大好功德。
所以,每個人都不能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
結緣,是我們的人生更寬闊,前途更平坦。
積德結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49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50 登山的人,一次登山,歷經千山萬苦,回來后才感到家的安樂;
旅游的人,一次旅游,看盡千山萬水,回到家來,
若能認識自己的自心本性,
這才是旅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51 不愿說理是固執(zhí),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52 水之性,在由高而下,故宜因勢利導,以為疏通之則;
人之性,在有所獲得,故當喜拾布施,以為結緣之方。

53 有人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可是卻越念佛越貧窮。
說這種話就是沒有正見。
佛陀又不是我們的財神爺,也不是你的經理、會計,他怎么能替你管錢呢?
再說,念佛是要求往生凈土,怎么跟佛陀計算起錢來呢?
又有人說:我吃素信佛了幾十年,身體卻越來越不好,生意也越來越潦倒。
這種想法也很怪異,身體不好應該看醫(yī)生,
平時不注重運動,不注重營養(yǎng),
不注重修持,身體怎么會好?
至于生意潦倒,自己不善于經營,不勤勞,不奮斗,事業(yè)怎么能順利呢?
還有一些人,信了佛教以后,
把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歸罪于佛教,這不是很愚癡嗎?
一個有正見的佛教徒,為了信仰,即使犧牲生命,
也在所不惜,這才是根本的正見。

54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55 自己不學好,別人幫不了;自己要學好,誰也擋不了。

56 胸襟寬大,條條都是大路;心意清凈,處處都是凈土。

57 一個貧窮的人,拿著唯一的一塊銅錢到店里去購買食物,
可是,當店里的人接過銅錢一看,發(fā)現那是假的,
于是將錢退還,不肯把食物給他。
窮人聽說錢是假的,急得眼淚都掉下來,
心想:家里的老母親又要挨餓,怎么辦?
正當他傷心難過的時候,一位軍人從門外經過,問明了原委,
隨即拿出一塊錢來給他,
那塊假銅錢隨手就往上衣口袋里放。
窮人感激涕零的買了食物回家,軍人也隨軍隊上前方作戰(zhàn)。
有一天,敵人的一顆子彈射過來,這個軍人來不及臥倒,
只感到前胸像被震了一下,可是并沒有受傷,
他摸摸全身,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塊銅錢,
發(fā)現銅錢的正中央凹了下去,這時他才明白,
原來是這塊銅錢救了他的命。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件利人又利己的事情,
救人的急難,等于救自己一樣。

58 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小時候,曾在皇覺寺當沙彌。
相傳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回寺時夜已深了,
寺門已經關閉,不得已只好在寺外席地而睡。
當他躺在地上,望著夜空滿天星斗時,興之所致,吟了一首詩,曰: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希望您能喜歡這些唯美的句子,優(yōu)美的說說,在您的朋友圈能經常分享值得與他人分享的句子。向您推薦更多好內容,請閱讀成長傷感語錄經典語錄,希望您有一個好心情!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