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范文(精選10篇)

論文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學常見論文一詞,謂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范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十八大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以來,從周邊國家延至區(qū)域并逐步走向全球,從構想到實施,一個源于中華文明但又符合全球發(fā)展潮流的中國世界觀已經形成.十九大以來,作為一個基于中國語境的全球公共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提升我國全球話語權的道義高峰,將有效助推講好中國故事,發(fā)出中國聲音,不僅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新定位,也是中國語境下全球傳播的新使命.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基于中華文明和中國語境的全球公共理念

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我國近40年來的社會發(fā)展結晶,融合了中國文明和中國語境的道義內涵,同時又是對人類未來和諧發(fā)展的理性思考和理論提煉.首先,中國社會近40年來在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升了中國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中國社會治理模式創(chuàng)造了國泰民安的空前盛世,與當今世界各地的混亂和無序形成鮮明反差;在互聯(lián)網應用、高新技術、環(huán)保和軍事等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步;精準扶貧取得實質性的階段成效;在文化領域,推動了文化繁榮,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在這樣一個宏大歷史時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實施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自然延伸和智慧結晶.其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源于當代中國社會現(xiàn)實,也源于中國歷史的“和合”文化,源于中國古代的“天下觀”,不僅體現(xiàn)中國的“和合”文化語境,也“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全球觀的價值體現(xiàn),包含著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和全球治理觀,體現(xiàn)了中國作為大國的風范和擔當,為構建全球公平正義、和諧的新秩序貢獻了中國方案.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解決中國問題,也要解決全球問題;探索能解決不同國家及不同文明的和平共處、和諧發(fā)展之道,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公共理念.總書記著眼世界和平發(fā)展大局,順應各國相互依存大勢,從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到聯(lián)合國大會、達沃斯論壇等各種國際場合,不斷提出、闡述、充實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公共理念,以天下為己任,同時強調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倡導“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家交往新路;安全上摒棄“冷戰(zhàn)思維”,確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安全”的新觀念;經濟上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發(fā)展新前景,共同發(fā)展才是“真發(fā)展”;環(huán)境保護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xiàn)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和人類全面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還特別強調文化上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樣的表述不僅發(fā)出了中國聲音,也增強了中國國際話語權,當然已成為事實上的全球公共理念.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建立新型國際秩序的理論價值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是一個政治概念,還是一個理論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和理論價值.縱觀當今國際秩序,形成于二戰(zhàn)結束,發(fā)展于冷戰(zhàn)之后,變革于新世紀的信息爆炸時代.從民族國家主權的設立,到國際法體系的建立,均是以西方世界為主導,在國際政治和國際傳播的理論上,都是由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主宰.但近年來隨著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提出“美國第一”戰(zhàn)略,“二戰(zhàn)”以后這種國際秩序已越來越無法解釋或解決世界各地的問題,尤其無法解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需求和困難.世界發(fā)展的大潮流急需一種符合當下國際形勢新格局的“非西方”的全球公共理念.1.當今世界秩序的維護需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站在了歷史新高度,俯視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中國維護世界秩序做出的理論貢獻.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增長開始放緩,全球化浪潮進入調整期.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在西方國家,無論是歐洲債務危機和難民危機,還是特朗普的“美國優(yōu)先”都表現(xiàn)出“自掃門前雪”的做法.曾經的公共理念提供者——西方國家——已經對全球公共服務和公共秩序逐漸失去興趣.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全球公共理念是基于中國與其他國家一起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為變革中的世界秩序提供中國智慧.因此,繼2023年11月“一帶一路”倡議被寫入聯(lián)合國大會決議后,2023年10月第71屆聯(lián)合國大會又把“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首次納入聯(lián)合國決議.這表明中國在維護當下國際秩序和推動全球發(fā)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用自己的智慧證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行之有效的,對當下維護國際秩序具有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影響著當今新型國際關系重塑.新時代呼喚新精神,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種新提法指明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途徑,為國際關系的發(fā)展貢獻了新理念,提供了新方案.中國強調的正確義利觀和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超越了傳統(tǒng)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的西方全球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將極大影響新型國際關系的格局,它體現(xiàn)的是人類在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人文上互融的三位一體的融合,是重塑復雜國際局勢的重要理論框架和實現(xiàn)路徑.縱觀當今世界,發(fā)達國家或依靠領土擴張而積累財富,或依靠殖民掠奪來爭奪財富,零和游戲的規(guī)則始終未變.中國提出的建立新型國際關系表明中國對內提示國人不要有擴張思想,對外傳遞中國合作共贏的追求.它打破了西方世界的零和博弈和對抗性冷戰(zhàn)思維,對新型國際關系的格局已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十八大以來,中國方案和中國模式在歐洲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的認可度因此不斷得到擴大,連日本2023年初也愿意對接“一帶一路”倡議.3.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支撐中國的強國之夢.2023年,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代.但對于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世界各國仍有不同解讀.2023年5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推出專題:《中國的新世界秩序》,在肯定中國投資、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和軍事五個領域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不乏對中國在全球活動的貶低.因此,講好中國故事,我們不能只關注國民經濟發(fā)展,忽略國際話語權的建設.如果沒能建立其中國特色對外傳播的理論體系,對于外國媒體的指責和不實報道,我們只能被動回應,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強國,對外傳播能力和國際話語權已是衡量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講好中國故事,還要講好別人愿意聽、聽得懂的故事.過去,我們用事實說明中國是和平的維護者;現(xiàn)在,我們要用改革開放的成果和中國經驗來講述中國是和平的建設者.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的“和合”文化,具有極強的“道義感召力、思想穿透力、文化融通力”,可以有效融合到我國對外傳播理念建設和實踐,理直氣壯地塑造中國的強國之夢.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道義高峰,對重塑國際信息傳播秩序有積極作用

  我國曾經歷過“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的時期,目前正在經歷“失語就要挨罵”的階段.改變國際輿論場中的被動格局,才能贏得新時代無硝煙的“文化上甘嶺”.共同體歷史經驗表明:我們對外傳播過程中,可能會經常討論國際傳播中的“術”的手法:我們設立了專門政府機構負責對外傳播、建立了通訊社英語APP服務、外語報紙、廣播電視臺和網絡媒體,會“借船出海”利用國外平臺傳播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正能量.這些做法為我國國際傳播事業(yè)發(fā)展,發(fā)出中國聲音和反擊西方媒體的負面涉華輿情起到了極大作用,已取得巨大成效.但這些國際傳播活動始終沒有實質性地觸動或挑戰(zhàn)西方主導的國際傳播意識形態(tài)和話語框架,也沒有真正建立起中國特色的國際話語體系,因此目前國際輿論場和國際信息流中“西強我弱”的格局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挨罵”的被動態(tài)勢依然延續(xù).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提供了一個完全不同于西方意識形態(tài)框架的中國世界觀,正在成為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道義高峰.王義桅指出:從的“環(huán)球同此涼熱”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的世界觀不斷與時俱進,中國正逐漸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道義高峰,其核心是中國能因勢利導凝煉出有利于全人類的公共理念以及與之匹配的公共產品(“一帶一路”倡議),這樣才能在戰(zhàn)略層面(道的層面)提出獨立于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非西方理念.有了這樣道義理念的指引,我國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是值得期待的.1.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道義高峰,可有效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由于不同于西方的公共理念,基于中國語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極大增強我國國際傳播的戰(zhàn)略主動性,為我國提供一個彎道超車的國際傳播路徑.只有這樣,我們的國際話語權才會與我們文化軟實力與國家綜合實力有效匹配.“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有了道義高峰,我國在改變國際輿論場(“道”層面)中就可啟動主動而為的“攻堅戰(zhàn)”,而不老是被動應對“防御戰(zhàn)”,避免“跟著西方媒體設置議題,被牽著鼻子走,而不敢主動地傳播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制度和中國價值”的尷尬.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為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行性,也為超越西方話語框架和理論體系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xiàn)實路徑,為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打下基礎.2.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可助推重塑國際信息傳播秩序.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上世紀曾組織討論過“國際信息傳播秩序”,最終因美國等國家退出無疾而終,但這次理想化的爭論之后,西方主導的國際信息秩序和意識形態(tài)的框架依舊.因此,我國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框架下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不僅有中國意義,還有全球意義,將有效助推公平和和諧的國際信息傳播秩序重塑.首先,理念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信息傳播秩序貢獻了一套非西方但又不排他的國際傳播話語理論框架.這是對目前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信息秩序最有力的挑戰(zhàn)和平衡,使得國際信息秩序和國際輿論場中的多元聲音成為可能.其次,文化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基于中國文明的全球公共理念,其包含的中國元素和中國智慧決定了在國際信息秩序重塑過程中肯定、突出“和合”文化,堅持共商、共建、共贏、共享原則.這將有助于改變目前國際信息流程不平衡的現(xiàn)象.當然,這也是中國進一步體現(xiàn)大國擔當的機會.最后,語言層面,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基于中文語境下的全球公共理念,將有助于加快中文在國際信息流動中的應用和傳播.這將逐步改變國際信息流動過程中200多年來的“英語強勢”地位,有利于不同語言的國際傳播和交流.近年來孔子學院的流行和全球出現(xiàn)的“中文熱”就是例證.

  四、如何有效對外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總書記指出,“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為此,中國需要不斷擴大國際朋友圈,不斷提升國家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一切都需要有效對外傳播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本文因此提出如下五大建議:1.深化“元首外交”戰(zhàn)略.總書記的“元首外交”在國際場合推廣人類命運共同體,已取得明顯成效,應繼續(xù)深化這種行之有效的“元首外交”戰(zhàn)略.2.促進傳播渠道多元化.應堅持以政府為主、民間為輔的多元渠道傳播模式.政府可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環(huán)保等五個領域的哲學內涵、世界意義和發(fā)展路徑,每年以白皮書形式對外發(fā)布,同時推動民間參與和人文交流,尤其要在全球年輕人(通過孔子學院和來華留學生培養(yǎng))中普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提高其認可度和獲得感.3.突出“非西方”屬性.要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于東方文明的全球公共性和其“非西方”的獨立屬性,可邀請國內外智庫和大學開展專題研究項目,定期召開高層次國際論壇,收集整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建構新型國際秩序中的創(chuàng)新案例,總結其發(fā)展新趨勢的理論價值,把中國特色道義高峰理論化和具體化,使其既有哲理高度,又通俗易懂.4.跟蹤國際傳播效果.不僅可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全球重大事件(如國家領導人國際會議講話或其他話題相關的全球性事件)中的動態(tài)效果調查,還可以每年開展一次年度世界范圍內國際信息傳播效果的調查,形成對其在政治、經濟、安全、文化和環(huán)保等領域對外傳播效果的細化評估報告,并用中文和外語同時對外發(fā)布和傳播.5.成立全國性協(xié)調機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全球公共理念,也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新秩序的共同價值規(guī)范,涉及了政治、安全、經濟、文化和環(huán)保等諸多領域,因此可考慮成立一個全國性協(xié)調機構,確保上述相關領域職能部門步調一致,有效開展各自對外傳播的規(guī)劃和具體活動,包括落實上面提及的繼續(xù)深化“元首外交”戰(zhàn)略、促進傳播渠道多元化,以及常態(tài)跟蹤國際傳播效果等.

【篇2】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我們看世界 世界看中國

  ————當前國際形勢下的中國

  此前我一直在關注G20峰會,總想看看到底中國是不是這次峰會的主導!前幾天看《環(huán)球時報》,上面寫道:G20=G2。起初,我還未真正理解這個所謂“等式”的含義,在我對數字的意識里,20永遠不可能與2劃等號,但恰恰相反,現(xiàn)在的格局就是20=2。要說此次的峰會是20國參加,還不如說是中美兩國“協(xié)同”其他國家開會。領導給下屬開會,還能說是G20嗎?

  中國的發(fā)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也相信,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都不得不承認中國現(xiàn)在在全世界的地位。之前不論G20還是此前的G8,都是歐美玩弄主宰世界的一種富人玩意。尤其是G8,只代表了世界強權政治中的歐美勢力,因此,G8在新興國家中一直沒有強大的支持力。歐美出于兩方面利益考慮才推出G20方案,希望此舉可以令新興國家消聲,但勢估不到G20卻令美國主宰世界的地位被動搖?v觀G20,大體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美國,二是歐盟,三是以中國牽頭的“金磚四國”。因為有了“金磚四國”加入,才令世界趨向“一超多強”的局面。

  當然,靠這些還不夠真正與美國或西方發(fā)達國家,還要考慮當今的國際局勢!

  (一)、國際局勢保持總體和平、緩和與穩(wěn)定態(tài)勢,但局部性的戰(zhàn)爭、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

  當前,大國關系繼續(xù)以合作為主調并保持相對穩(wěn)定。美歐、美俄之間因伊拉克戰(zhàn)爭出現(xiàn)的矛盾有所緩和,雖然雙方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關系在臺灣問題、經貿問題等方面面臨新的考驗,但雙方的合作領域與共同利益仍在擴大,雙邊關系中的相互依存性進一步加強;中俄、中歐戰(zhàn)略伙伴關系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繼續(xù)加深;中日政治關系雖因日政界對二戰(zhàn)態(tài)度、雙方領土爭端等問題而受到較大干擾,但雙方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間往來仍然高潮迭起,足見中日友好與合作基礎深厚,日趨成熟;中印政治與經濟關系均保持積極態(tài)勢。相對穩(wěn)定的大國關系,反映和平與發(fā)展作為當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轉。

  然而,當前國際形勢亦有相當嚴峻的一面。地區(qū)性的戰(zhàn)爭和暴力沖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戰(zhàn)亂、動蕩與緊張已從三個方面對世界和平、穩(wěn)定與發(fā)展帶來嚴重沖擊。

  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壞甚至摧毀了有關地區(qū)的和平與發(fā)展環(huán)境。這不僅使一些地區(qū)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熱之中,而且使這些地區(qū)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拉大,導致世界發(fā)展不平衡問題進一步加劇。

  其二,間接影響了整個世界的發(fā)展環(huán)境。盡管如今國際石油價格處于低迷狀態(tài),但這種階段不會持續(xù)太久,能源問題終究是世界上最大的問題之一。石油價格的變化,相當程度上是由于國際沖突和國際地緣政治因素中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

  其三,增添了大國關系中的隱患,從而威脅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當今許多局部沖突和地區(qū)爭端都發(fā)生在國際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敏感地帶,直接間接牽動世界主要國家在這些地區(qū)的戰(zhàn)略利益。事實上,在多數地區(qū)性沖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國之間的利益角逐。地區(qū)性沖突、戰(zhàn)亂的增多和加劇,必然導致大國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對大國關系構成負面沖擊,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國之間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

  (二)、霸權主義仍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主要根源

  美霸權主義在伊拉克雖遭受挫折,但元氣未傷,其謀求單極世界霸權的勢頭仍將延續(xù)相當一段時期;當今世界多數熱點問題,如伊拉克戰(zhàn)爭的各種后遺癥、巴以沖突的持續(xù)和升級、朝鮮半島形勢的緊張,雖涉及各種復雜因素,但從根本上說都與霸權主義干預密切相關。

  自蘇聯(lián)解體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后,美國對外戰(zhàn)略保持了一定的連續(xù)性,一些基本特征在中短期內不會發(fā)生根本性變化。

  第一,美為其世界霸權謀求制度和法律保障、建立單極世界的戰(zhàn)略目標不會改變。美國的歷屆政府都致力于使美世界霸權最大限度地制度化、合法化,建立以美國利益為中心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美加強對國際地緣政治中敏感地帶控制的方針不會改變。美歷來重視地緣政治因素在國際戰(zhàn)略平衡中的重要意義。近年來,美針對國際形勢的新特點,正全面、系統(tǒng)地調整其全球戰(zhàn)略部署。北約東擴計劃、大中東改造計劃、亞太軍事部署調整計劃,是美全球戰(zhàn)略部署大調整最重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從而為其新的霸權戰(zhàn)略在地緣上提供更好的依托和保障。

  第三,美倚重軍事優(yōu)勢加緊爭奪國際戰(zhàn)略制高點的趨勢難以改變。目前,美軍費開支占世界軍費開支的一半,美超強地位最突出的方面反映在軍事上。美在推行霸權戰(zhàn)略的過程中,正不遺余力地利用其在世界新軍事革命中搶占的先機,全面加強美軍的機動反應能力,擴大美戰(zhàn)略優(yōu)勢地位。單極與多極之間的國際秩序之爭,仍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國際斗爭的主線。

  (三)、國際恐怖主義反彈強烈,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嚴峻

  冷戰(zhàn)結束后,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已成為國際社會一大公害。近年以來,國際反恐形勢出現(xiàn)若干新動向。首先,恐怖主義活動出現(xiàn)新的反彈,打擊恐怖主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更加突出?植乐髁x襲擊頻率增加,活動范圍、襲擊規(guī)模擴大。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先后遭受嚴重恐怖主義襲擊,舉世震驚。

  其次,美國反恐戰(zhàn)略在國際反恐斗爭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無遺。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發(fā)動的兩場“先發(fā)制人”的戰(zhàn)爭,不僅未使恐怖主義受到震懾,或使美國和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反倒使伊拉克成為又一個恐怖主義的滋生中心,恐怖主義活動愈演愈烈。“反恐戰(zhàn)爭”使世界出現(xiàn)“越打越恐,越恐越打”的怪圈。這種現(xiàn)象同美國反恐戰(zhàn)略中幾個根本性的問題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四)、全球性軍事戰(zhàn)略深入調整

  世界性的新軍事革命和全球性軍事戰(zhàn)略深入調整,西方軍事干涉主義抬頭,冷戰(zhàn)后一度減弱的軍事安全因素又在上升。隨著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一場新軍事革命蓬勃興起,世界非拉國主要國家普遍加強了以高技術為基礎的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軍事技術形態(tài)出現(xiàn)又一輪“時代差”。歷史上西方列強以洋槍洋炮對亞洲的大刀長矛的軍事技術優(yōu)勢,正在轉變?yōu)榘l(fā)達國家以信息化軍事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機械化半機械化軍事的新的軍事技術優(yōu)勢,世界軍事力量的對比出現(xiàn)了更加嚴重的失衡。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已是全世界人民的焦點,已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也是冉冉而升。也就是說中國政府的每一步就關系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時又被全世界人民給予厚望。

  然而,中國現(xiàn)階段還處在自我發(fā)展階段,盡管在此次的金融風暴中我們相對較為成熟,中國所面臨的敵對勢力任然存在。如何在激流中勇于前行,相信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政府,我們的領導人會比我們想的更好更遠,我們有信心!

【篇3】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摘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話語優(yōu)勢,已經成為我國對外傳播的重大議題和主要內容。當前中國既面臨著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的機遇,也肩負著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使命,同時受到西方話語的打壓和國際社會的質疑,迫切需要轉變話語權薄弱的不利局面,從內外兩個層面解決對話話語傳播困境。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要以自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取信于國際社會,增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并向世界推廣,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把握外交議程設置的主動權,從軟硬件上提高傳播能力、搭建有利平臺。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際話語權 對外傳播 話語平臺 本土話語表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設,并將提升國際話語權擺在了內政外交的突出位置。與此同時,我國對外工作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堅持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努力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尤其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向世界傳遞了中國和平發(fā)展的聲音和關注人類社會共同發(fā)展的訴求,也為國際社會的發(fā)展注入新的理念和中國方案,對新形勢下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的戰(zhàn)略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本文將其與國際話語權研究相結合,探索新時代提升國際話語權之路。

  一、當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時代機遇

  話語權的本質不僅是發(fā)聲的“權利”(right),更是說話的“效力與威力”(power),即說話者通過言語或其他方式對議程設置及其結果進行影響、控制,謀取輿論的主動,從而達到既定目的。國際話語權指一國通過話語傳播影響輿論、塑造國家形象和主導國際事務的能力,包含對國際議程的設置能力、對國際輿論的控制能力、對國際事件的裁定能力、對國際標準和規(guī)則的制定能力以及市場定價權與利益分配權等;仡櫄v史,近代遭受“百年屈辱”的半殖民地舊中國話語權基本被剝奪,新中國成立后受制于當時兩極對立的國際格局,在國際上發(fā)出的聲音也很難獲得西方認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逐步融入現(xiàn)有國際體系,在話語實踐方面淡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主動塑造和平發(fā)展與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在發(fā)展中不斷探索塑造國家形象、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路徑,構建新時代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

  一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以硬實力為基礎、軟實力為保障。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努力,取得了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突出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1.綜合國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均顯著增強,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萬億元,占世界經濟比重15%左右,穩(wěn)居全球第二位。我國已經在很多領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近五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約30%,享有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外匯儲備國、主要對外投資國等多個頭銜,是唯一擁有525個門類完整工業(yè)體系的國家,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公路網、高鐵運營網和移動寬帶網,在上天下海的尖端技術上實現(xiàn)多項突破,跨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這些成就向世人昭示,中國不僅能建設好自己的國家,而且將更有能力為全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做出新的更大貢獻。2.國際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近年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隨之大幅提升,國際角色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我國全面參與全球事務,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主場外交精彩紛呈,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明顯上升;我國凸顯負責任大國形象,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發(fā)起了“一帶一路”、亞投行等諸多新理念和新倡議,為全球提供公共產品,在國際規(guī)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加。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大國形象得到越來越多國際社會的認同和響應,國際舞臺上一個更有作為的中國時代正在開啟。

  放眼全球大格局,當前國際形勢正經歷冷戰(zhàn)結束以來最深刻復雜的調整,各國角力縱橫捭闔,多重風險交錯堆積,重塑新的國際秩序的要求更為迫切。一方面,全球正處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xù)推進,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全球命運與共、休戚相關,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是人類社會的普遍價值訴求和共同奮斗目標。另一方面,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zhàn)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fā)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fā)生,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難民危機、傳染性疾病、氣候變化等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持續(xù)蔓延。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西方世界的整體下滑和世界權力的加速東移說明,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fā)生新的消長變化,沖擊著既有全球治理體系,世界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更突出。各國對于走向一個什么樣的新世界充滿爭議,關注焦點在于國際秩序的轉型將以什么樣的方式實現(xiàn),未來的國際秩序將是什么樣子、由誰來領導、依照什么規(guī)則、遵循哪種價值。[1]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通過打造全新的對外話語體系、提升國際話語權也成為必然。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而中國夢是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根據這一理念,中國將在發(fā)展自身、為本國人民謀幸福的同時,也為人類進步事業(yè)而奮斗。在這個過程中,應按照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要求,明確日益強大的中國未來如何定位自身、如何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核心任務就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和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愈發(fā)重要,國際話語權的爭奪、碰撞也更加激烈,尤其是一些西方大國將中國視為威脅,對我們做了大量錯誤和負面的解讀,甚至營造負面話語惡意攻擊詆毀,嚴重破壞了我國的國際形象,給我國的發(fā)展設置了障礙。可見,提升新時代國際話語權是我國當下應對西方話語霸權的緊迫任務,也是維護國家利益和拓展外交空間的必然要求。習近平同志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增強對外話語的創(chuàng)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這為我國國際話語體系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直接動力。

  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對外理念的本土話語表達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思想,偉大思想通過時代話語得以彰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首倡的關于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前景的新理念。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當今世界的新特征、新挑戰(zhàn),從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的高度出發(fā),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怎樣建設這個世界”這個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課題。自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國際國內多達百余個重要場合提及并深刻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23年12月1日,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xiàn)實。“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外交高頻詞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體系的頂層設計,已寫入《黨章》、《憲法》和聯(lián)合國決議,成為引領中國對外工作的核心理念與行動指南并進入國際話語體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科學完整、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要求人類既順應歷史又立足當下,不斷超越國界、超越文明,共同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世界?偟膩碚f,可以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五個方面來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1.持久和平的外交觀。追求和平、永無戰(zhàn)爭是人們的企盼,習近平著眼于和平發(fā)展大勢不可逆轉的實際,呼吁大國小國之間要平等相待、不恃強凌弱,出現(xiàn)矛盾分歧要平等協(xié)商處理,堅決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共同構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2.普遍安全的安全觀。當前全球利益交融、安危與共,客觀上日益形成一個安全共同體,而國際安全形勢動蕩復雜,冷戰(zhàn)思維、軍事同盟、追求一國絕對安全等做法注定不再行得通。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新安全觀,尊重和照顧他國的合理安全關切,以對話協(xié)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決安全難題,統(tǒng)籌應對傳統(tǒng)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3.共同繁榮的發(fā)展觀。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但這把雙刃劍也拉大了國際社會的貧富差距。而今世界經濟增長動能整體不足,各國更要同舟共濟,加強全球經濟治理與協(xié)調,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4.開放包容的文明觀。不同文明沒有優(yōu)劣之分,文明差異不應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狹隘的文明中心主義只會給人類帶來沖突和災難。各國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使文明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和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5.清潔美麗的生態(tài)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溫室效應、資源枯竭等已嚴重威脅人類的未來。面對嚴峻現(xiàn)實,各國要堅持環(huán)境友好,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huán)、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從根本上看,習近平同志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世界秩序觀和共同價值論,回應了中國強起來后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處理與世界的關系的疑問,表達出中國追求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愿景,也為人類社會破解舊難題、找到新的發(fā)展道路指明了正確方向。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鮮明特征。1.鮮明的中國特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人類命運共同體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精華和思想要義,尤其以“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和“協(xié)和萬邦”的仁禮之道等為代表的東方文明理念,正是這些思想精髓啟發(fā)習近平同志對當今世界全球性問題的思考,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之魂去構建一種建設新世界的藍圖。這一新理念也繼承發(fā)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新中國外交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展現(xiàn)了擁有悠久文明的社會主義大國新時代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因而是中國對外理念的本土話語表達。2.廣泛的全球共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直面全球化時代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與挑戰(zhàn),給出了攜手解決疑難雜癥的答案,為不確定性日益凸顯的世界指出了發(fā)展方向。中國理念正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引起普遍認同和廣泛支持的根本原因在于關乎各國的根本利益,合國際社會現(xiàn)實之需。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具有廣泛通識性的話語表達詮釋世界人民向往,展現(xiàn)了世界各國的一致訴求并引發(fā)全人類共鳴,真正完成了中國與世界在利益、責任、情感、話語上的高度融通。3.重大的價值超越。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新變化需要新的價值指引,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往外交理念的簡單重復,其“五位一體”內涵本身就體現(xiàn)了新外交觀、新安全觀、新發(fā)展觀、新文明觀和新生態(tài)觀的統(tǒng)一。不同于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強調權力政治和叢林法則,不同于舊的普世價值觀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也不同于舊的國際規(guī)則服務于少數大國的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表現(xiàn)出一種整體性思維,不僅涵蓋全人類,不以部分人對抗另一部分人為目的,也包括社會的各個問題領域,既尊重了各國的差異性,又超越了狹隘的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tài)紛爭和地緣文明差異,是全人類最長遠福祉、最根本利益的聯(lián)合體。作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意蘊實現(xiàn)了對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道路的歷史超越、對全球治理體系霸權化道路的系統(tǒng)超越以及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辯證超越[2] ,必將書寫歷史發(fā)展的新篇章。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面臨的話語困境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抓手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過程。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發(fā)展中大國,在引領各國人民實現(xiàn)美好藍圖過程中必將面臨諸多挑戰(zhàn),包括一些國家的質疑、制度間的競爭、自身的局限等。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看,深層次的困難有以下幾方面。1.國家利益的阻礙。如果唯本國利益獨尊,就容易陷入零和博弈思維,進而損害他國甚至國際社會整體利益,諸如近期的逆全球化現(xiàn)象。2.國家實力的阻礙。如果奉行極端權力政治,就難以處理好國家主權與共同體權利的關系,存在強國欺負弱國、削弱國際組織效力等現(xiàn)象。3.意識形態(tài)的阻礙。冷戰(zhàn)結束后大國之間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仍十分尖銳,不同文明碰撞和宗教分歧仍是棘手的難題。4.歷史因素的阻礙。歷史積累下錯綜復雜的恩恩怨怨會導致深層次民族矛盾和利益沖突一時難以化解,使得中東地區(qū)等依舊處于不穩(wěn)定中。

  當前我國對外話語傳播還存在四個層面的問題。1.話語立場的困境,表現(xiàn)為“說了沒人信”。對外話語傳播過程會面臨“應然與實然”的矛盾,如果動聽的話語與他國受眾感知之間存在隔閡,就容易讓受眾形成“假、大、空”的刻板印象,甚至對話語的原始動機產生誤讀。2.話語內容的困境,表現(xiàn)為“說了記不住”。一些官方話語概念或宏大或籠統(tǒng),在內容針對性和指向具體性上不足,且會因領導人更替而變換,普羅大眾會覺得繁雜凌亂而難以留下深刻印象。3.話語表達的困境,表現(xiàn)為“說了聽不懂”。中西方政治話語存在較大差異,受翻譯能力、表達習慣限制,不少中國特色的話語在語言轉化和理解過程中失去了本來面貌,不接地氣、自說自話必然達不到融通中外的效果。4.話語渠道的困境,表現(xiàn)為“說了傳不開”。目前我國缺乏完善的話語創(chuàng)建、翻譯、傳播全流程的協(xié)調機制,很多領域專業(yè)化的對外交流還不充分,民間外交的聲音相對微弱,在傳播中國聲音過程中新媒體、新技術的作用尚未充分發(fā)揮。[3]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構建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在國際傳播中還面臨一些現(xiàn)實困境。從國內層面反思,突出的問題是話語能力偏弱。1.缺乏豐富的話語主體。真正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新話語在國際上傳播與發(fā)展的,仍然是以首腦外交、主場外交、官媒黨報等官方性質的話語主體為主,未能充分發(fā)揮國際組織、民間團體等其他各類話語主體的優(yōu)勢。2.缺乏有效的話語內容。目前絕大多數國際議題為西方國家所提議設置,這種先入為主效應導致我國話語的說服力受壓制。即便我們提出了“合作共贏”等體現(xiàn)美好愿景的新倡議,也被認為缺乏必要的理論闡釋和邏輯論述而不能為國際社會所廣泛認可。[4]3.缺乏過硬的話語平臺。西方國家在“二戰(zhàn)”后憑借自身優(yōu)勢,形成了一整套強大而穩(wěn)固的話語平臺,掌控了世界的新聞輿論和傳媒市場。而我國在信息覆蓋面、裝備技術性、記者活躍度等方面與西方仍有較大差距。4.缺乏靈活的話語方式。我國拘泥于傳統(tǒng)的敘事思維,對于國內所特有的文本、表述風格未能予以有效的話語轉換,在國際學術話語層面也鮮有接受度高的成果,造成跨文化傳播的效果不佳,受眾不易被吸引反而產生排斥心理。

  從國際層面分析,還有各類阻礙制約著普遍認同形成的問題。1.西方國家的排擠與打壓。西方國家依靠自身話語霸權輸出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國際話語概念,如“民主和平論”、“三權分立”、“市民社會”等。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被視為與西方傳統(tǒng)價值觀格格不入,將威脅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的主導地位。他們利用自身的話語優(yōu)勢,在國際社會中大肆散布批評、妖魔化中國的負面話語,宣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社會主義中國尋求國際霸權的新方式,“一帶一路”倡議是21世紀的殖民主義,以此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遏制中國的發(fā)展。西方媒體對中國也不乏惡意揣測和歪曲定位,罔顧事實指責中國“侵犯人權”、“缺乏自由民主”,將中國的發(fā)展模式稱為“國家資本主義”、“威權主義”,同時還對華進行捧殺,將中國夸大成發(fā)達國家,提出“中國責任論”意在讓中國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2.發(fā)展中國家的猜疑與質疑。盡管中國多次強調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不會威脅任何國家,但在西方勢力的鼓噪下“中國威脅論”依然不絕于耳。周邊與中國存在領土領海爭端的國家,在傳統(tǒng)“國強必霸”固化思維影響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倡議不信任,擔心中國要改變現(xiàn)狀沖擊現(xiàn)有地區(qū)秩序。即便某些從中國發(fā)展中獲得了紅利和機遇的國家,也在“新殖民主義”的渲染下沒能堅定對中國的支持,同時擔心對華過度依賴會危及自身發(fā)展的潛力和安全,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國對外話語的效果。3.國際話語規(guī)則的限制與缺位。當前的國際傳播依然呈“西強我弱”的格局,信息傳播以西方為中心且高度集中化,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擁有近80%的國際主要傳媒,它們發(fā)布的新聞資訊影響范圍廣、國際認同度高。國際話語規(guī)則的旁落導致中國經常遭受不公平待遇,表現(xiàn)為在一些國際組織的投票權偏低、對國際規(guī)則制定的影響力不強。近年來“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層出不窮,有些看似科學規(guī)律的陷阱論其實是被別有用心者包裝后拋到國際輿論場上的,其暗含的邏輯還是根本不認可、不看好中國,深層背后隱藏的是國家利益的爭奪和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5]

  四、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中國國際話語權提升

  面對經濟實力快速增長與國際話語權提升相對緩慢之間的矛盾,我們首先要把握國際話語權的生成規(guī)律,這是制定有效對策的依據。國際話語權的效用首先體現(xiàn)在合目的性上,是由各國普遍需求轉化成的共同話語通過利益融合獲取認同,通過話語主導引領群聚力量發(fā)聲。而話語權的現(xiàn)實影響力離不開綜合國力的托舉,即支撐國家按照自身的利益標準傳播觀點、引領輿論、評判事務的實力資源,以權力保證權利的實現(xiàn),才能促進綜合國力更高效地轉化為國際話語權。[6] 另外,任何國際話語都由民族愿景升華而來,在充滿思想交流和文化碰撞的全球化舞臺上,能否異中求同、達到思想上的同頻共振,依靠的是在國內理念轉化為世界通用表達的過程中做好話語轉化工作,推動話語創(chuàng)新轉化為傳播優(yōu)勢。也就是說,國際話語權構建要完成三件事:一是清晰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二是動員各種資源、建立多種渠道來最大限度地吸引聽眾,讓多數國家都能理解并相信,這兩點可以歸納為理念貢獻能力;三是通過意見表達和提供理念影響甚至主導國際規(guī)則制定,這指的是政治操作能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既是遠景目標,也是規(guī)劃綱要,更是解決方法。[7] 這一全新話語本身就是基于中華文明的全球公共理念,是用中國話語表達的價值追求和對外立場,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外交實踐過程又必將加速國際話語權的提升進度。1.“人類命運共同體”把握國際形勢時秉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主動設置“和平發(fā)展、共同振興”兩大國際熱點議題,這樣的聲音符合人類發(fā)展特性,必然贏得世界人民的支持,為國際話語權提供堅實的國際社會認同基礎。2.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積極的實際行動塑造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包括為全球治理變革提供更公平合理的新模式,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促進各國平衡普惠發(fā)展,承擔越來越多同自身國力和地位相符的國際責任,為我國獲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奠定了現(xiàn)實基礎。3.“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全球發(fā)展注入了“合作共贏”的新理念,以合作為路徑、共贏為目標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這反映出中國正為更好地促進國際合作積極貢獻新思路,為凝聚國際社會共同奮斗的共識、激勵各國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做出重要貢獻。

  基于我國話語權建構的經驗教訓和對外發(fā)展的現(xiàn)實條件,提升國際話語權應以彰顯中國特色、尋求發(fā)展共性、引領秩序重塑為基本原則,內外兼修,從國家發(fā)展能力、內容供給能力、對外感召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話語傳播能力五方面著手,集中表達中國實現(xiàn)和平發(fā)展的價值理念和追求世界共贏發(fā)展的價值訴求。[8]

  (一)持續(xù)推動發(fā)展,厚植話語根基。國際話語競爭歸根到底是綜合國力的比拼,改變話語權薄弱局面最主要的是靠自身實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在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種繁榮與真正的全面強大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在軟實力上的短板制約了國際影響力的發(fā)揮。要做強中國實力,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tǒng)領,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新發(fā)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fā)展,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xù)奮斗。以自身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取信于國際社會,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話語基礎的首要前提。

  (二)弘揚文化精髓,展現(xiàn)話語自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基因出自中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加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以凝聚成話語自信的強大底氣。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信心,發(fā)掘出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從中提煉出具有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的價值觀念在國際社會推而廣之,才能充實有吸引力的話語內容,進而形成諸如“正確義利觀”、“一帶一路”等一批體現(xiàn)東方文化的國際新概念,實現(xiàn)話語的歷史邏輯、現(xiàn)實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tǒng)一,更有效推動中國理念的海外傳播。

  (三)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形象。要讓世界客觀了解中國,需要提高信息開放程度;讓外人全面地看,更需要自己生動準確地說,把受眾想聽的融進我們想講的,以故事打動人、說服人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做到“中國內容——國際表達”。我們擁有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好的素材要以小見大、真實感人、反映成就、暗藏道理。既要講好中華兒女奮斗圓夢的點滴瞬間,也要講好中國堅持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故事,還要講好中國與各國百姓之間真誠相處的小故事[9],這才能吸引西方民眾的關注。以“自塑”增強傳播效果,修正長期“他塑”形象造成的偏差,向世界傳遞中國作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的積極形象。

  (四)參與國際事務,塑造制度權力。目前我國參與國際制度和全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要通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把握外交議程設置的主動,促使國際傳播格局朝著于己有利的方向轉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了重塑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要勇于承擔起大國敢做善為的國際責任,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用實際行動增進與其他國家間的相互信任,從而增加國際話語權的認同基礎。在參與國際機制的過程中,要提高我們的投票權、決策權,學會將影響力轉化為制度性話語權,尤其在網絡、極地、空天等新領域要搶抓議程引導力和規(guī)則制定權,必要時創(chuàng)立類似亞投行這樣的由我國主導的國際新機構,推動新老國際合作機制形成良性互動,從戰(zhàn)略制高點上爭取話語主動權。

  (五)提高傳播能力,搭建有利平臺。有力的傳播平臺和渠道媒介是提升話語影響力的硬件基礎,主要體現(xiàn)為傳媒平臺在信息傳播方面的軟硬件能力,包括采集、組編、播發(fā)和宣傳評論。當今亟待扭轉傳統(tǒng)媒體時代我國話語傳播范圍不廣、效果不佳的處境,研究國際信息傳播規(guī)律,以“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為方向不斷拓展綜合性傳媒,充分發(fā)揮包括互聯(lián)網、廣播電視、出版物、國際會議等在內的話語平臺作用。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外宣旗艦媒體,特別是要支持中央電視臺、新華社、中國日報社等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提高它們硬件網絡建設、信號頻道、記者站建設、編導隊伍的質量,做好傳播受眾分析,提高新聞信息原創(chuàng)率,在與西方媒體的競爭中提高中國聲音的播送度,延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輻射范圍。要積極開拓公共外交傳播新路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尋求聯(lián)合發(fā)聲的方式,通過主場外交、首腦外交、智庫交流等特色方式,發(fā)出自己的倡議,傳播自己的話語,把握機會掌握話語主動權。

  作者: 何良,中共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講師

  文章來源:原文載于《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二期

  注釋:

  [1]吳志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23年第3期。

  [2]吳志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論析》,《世界經濟與政治》2023年第3期。

  [3]袁賽男、李丹青:《新時代對外政治話語體系構建:意義、困境與出路》,《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23年第3期。

  [4]陳鑫:《“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困境與出路》,《寧夏社會科學》2023年第5期。

  [5]周銀珍:《國際情懷與擔當:“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中國國際話語權》,《寧夏社會科學》2023年第1期。

  [6]史姍姍、駱郁廷:《國際話語權的生成邏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3年第5期。

  [7]王靈桂:《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內涵與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75頁。

  [8]段光鵬:《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話語體系的邏輯建構》,《實事求是》2023年第4期。

  [9]秦龍、肖喚元:《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多維考量》,《學術論壇》2023年第2期。

【篇4】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的時代背景

  自21世紀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國際政治局勢動蕩,全球金融危機,社會沖突和種族,種族和宗教沖突,全球性問題日益突出,但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多樣性和社會信息化不斷推進,全球合作,多層次的全面發(fā)展。這表明,世界的和平發(fā)展道路和區(qū)域合作將不會一帆風順,和平與發(fā)展仍然是當前和未來國際形勢的主流和本質。習近平主席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黨的十八大報告里,明確提倡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呼吁世界在同一條船上,分享責任,促進人類的共同利益”。“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在這里出現(xiàn)和廣泛使用,包括了多層次的范圍,不僅從國內到邊境邊境地區(qū)和周圍,甚至不斷擴展到亞太和整個世界。近年來特別是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得到廣泛和強有力的應用,中國和世界之間的交流方式,以及東盟,周邊國家,如歐洲中部、中部非洲、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在20國集團(G20)峰會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的國際活動里均反復提到的“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并呼吁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四國”集團,絲綢之路經濟帶,G20國家構建中國東盟命運的命運共同體等等。以上跡象說明,“命運共同體”絕不僅是一個口號或者說中國政府單方面提出的概念,而是中國政府外交政策里面的一個新的會話標簽,與外交戰(zhàn)略中時時貫徹的明確目標,也是新時期中國領導人的外交實踐。“命運共同體”的這一概念,完全符合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和新的要求。

  二、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內涵

  “共同體理念”是目前形勢中我國外交方略以及經濟貿易戰(zhàn)略的指導思想,也是世界共同發(fā)展的嶄新模式。“共同體理念”在中國的實踐,它不僅是一個適宜的宣傳口號,而是一種基于亞太地區(qū)的地理優(yōu)勢和經濟發(fā)展,絲綢之路是一個外圍,打開,迫使對方,相互支持的和平發(fā)展、共同發(fā)展、共同建設的模式。的華人共同體思想,建立霸權,干涉其他國家的內部事務,掠奪其他國家的資源,但是為了實現(xiàn)政治互信為導向,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與繁榮的經濟為目標,軍隊,維護地區(qū)安全與穩(wěn)定的目的,抵御外部風險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振興發(fā)展的國家,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實實在在的軍事實體,是中國和周邊國家共同繁榮,地區(qū)安全共同體思想“命運”、“利益共同體”,“共同體思想”的責任。毫無疑問,共同體思想是馬克思人類社會發(fā)展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隈R克思主義共同體為邏輯線索,來觀察人類歷史和人類發(fā)展的命運由一系列的和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共同體思想是人類歷史的觀察,馬克思人類命運和人類發(fā)展的獨特的視角,共同體思想和其他重要概念理論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聯(lián)系,構成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像一條紅線貫穿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只有把握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內涵,才能可以回到馬克思主義本身,認識和了解以及掌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共同體思想中的“共同體”是在人類歷史中不斷生成的,是人類歷史上不斷生成,共同體思想的歷史顯示如下:血液的地理,政治和經濟“共同體思想和自由的人。從馬克思掌握和使用的共同體思想,以下的結論可以到共同體思想的原則規(guī)定:關節(jié),這是馬克思的社會的本質;民主,這是真正的馬克思思想的共同體思想;自由個性,這是馬克思的社會的前提。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社會起著重要的作用,共同體思想的本質是個人現(xiàn)實和存在的基礎,共同體思想是各種所有制的前提,社會階級斗爭史前史和終極價值取向。

  三、命運共同體思想在中國的實踐

  “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指導中國在國際交流,國際事務中,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本思想。“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間發(fā)展趨勢和我國根本利益的戰(zhàn)略選擇。”“中國人民害怕動蕩,是穩(wěn)定的,希望一切都好。“為什么中國堅定不移地倡導和平發(fā)展道路?認知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換句話說,為什么中國強烈強調和倡導建設和諧世界,推動和平發(fā)展,是基于當前國際社會是一個社會命運的客觀認知。“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實現(xiàn)中國主張和平發(fā)展、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的基礎。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chuàng)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主義并不矛盾,是一種發(fā)展。創(chuàng)建人類命運社區(qū)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每個人都想過上幸福的生活在地球上,有尊嚴的生活,這是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依據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完全統(tǒng)一。當代“命運共同體”建設基于科學基礎上的古老的“命運共同體”。我們現(xiàn)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人民感到最親切的條件——“小康社會”。實現(xiàn)小康,當然,一些具體的標準,將去大同,世界將來肯定會逐漸走向大同。分析基于實用的角度來看,由于社會的整體利益是“命運”人類的眼睛里,包含了新概念和原則,因此,實施“命運共同體”,不僅有助于克服和解決日益嚴重的全球問題,有助于促進全球共同繁榮和進步,更重要的是,提倡并積極構建社區(qū)的命運,讓中國在國際環(huán)境的和平安全,從而為中國的科學發(fā)展和中國的崛起是非常有利的外部條件。“黨的18大明確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看到世界的命運共同體,促進和命運共同體建設,顯然對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一個安靜、安全、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有助于減緩和壓力不受外界干擾。

【篇5】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摘要:“世界歷史”思想是馬克思唯物史觀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且在馬克思的各個主要著作中都有提及此思想。它涉及到生產關系、交往方式、基本歷史、文明交流、生態(tài)環(huán)境五個方面,更與人類社會實踐的發(fā)展邏輯相一致。在當代,習近平主張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有著非常密切的邏輯關聯(lián)。因此,只有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的基礎上,把握其中的聯(lián)系,才會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馬克思;命運共同體;世界歷史理論

  一、世界歷史理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ㄒ唬┦澜鐨v史理論的內涵

  如果要真正理解并掌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就必須要理解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思想的內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曾認為:“每一個相互作用的活動范圍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越是擴展,每個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會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交往方式而使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徹底消滅,歷史也成為了世界歷史。”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將這一思想進一步深化:“因為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也正是因為資產階級拓展了世界市場,所以每個國家的生產和消費自然會成為世界性的了。”上述可見,第一、世界歷史不是本來就有的,而是各個民族和國家通過聯(lián)系交往打破已有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后,使各個民族交往日益密切并且逐漸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第二、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化,根本的動力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第三、世界歷史時代的開啟是資產階級,由于資產階級先進的生產方式,使各個國家通過國際市場聯(lián)系起來。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黨提出的一個思想理念,是這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的重要理論。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提出“為了世界的和平發(fā)展,我們應該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又更進一步強調“中國為了世界和平發(fā)展和國際秩序,愿意盡全力促進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建立,實現(xiàn)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又明確指出:“中國會一直維護和平發(fā)展,堅持建立相互尊重、互惠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構建共贏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同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努力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因此,推動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通過建設亞洲命運共同體,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由此可見,伴隨著內涵越來越豐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建立平等相待、互惠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維護公平正義的安全格局”“促進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構筑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它表達了中國愿意同世界人民一起,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美好愿景。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歷史理論的邏輯關聯(lián)

 。ㄒ唬嬛勒x、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對謀求利益最大公約數理念的創(chuàng)新,其中構筑的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應該成為當今時代所應該踐行的新公平觀,它是在繼承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公平問題上做出的重新詮釋。馬克思從過去到現(xiàn)在、再到未來的世界歷史圖景是在順應當時的現(xiàn)實下描繪的,他對于資本主義行為的批判是一種帶有指向性的批判。馬克思認為原始積累“是資本之前的資本生成的史前階段,它們就像地球從流動的火海和氣海的狀態(tài)變?yōu)榈厍颥F(xiàn)在的形態(tài)所經歷的過程,處于已經形成的地球的生命的彼岸一樣。”由此可見,馬克思不僅承認資本主義用暴力對勞動者進行強迫,由于勞動者在這種暴力威脅下生活而感到長期困苦不安,與此同時他還承認這樣的暴力對于社會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因為資本主義的暴力摧毀了舊的社會制度,建立了新制度。

  相比于馬克思提出的安全隱患,習近平站在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并依據國內外安全形勢變化提出了更具有全球性的安全觀念,準確把握了資本主義市場化與國際化的歷史進程規(guī)律,比起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野蠻行為的批判更加深刻。對于野蠻的資本主義,習近平也一直在強調“人類共存之道從來都不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窮兵黷武也不是人類和平之策,零和博弈更不是人類發(fā)展的道路。”在了解資本主義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習近平主張?zhí)岢⒐勒x、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保證國家的安全才是生存發(fā)展的前提,進一步提升了安全格局。習近平通過超越零和、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利用平等尊重、相互商量來增進信任,所有的這些共同組成了包含廣泛領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目前處理國與國之間爭端,尋求國與國之間共識的重要行動指南。這既彰顯了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也符合了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利益,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實現(xiàn)注入中國力量,更表現(xiàn)出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ǘ╅_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與馬克思所主張的“世界的一般哲學”思想理念如出一轍。馬克思認為“任何的真正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人民中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華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所以說當哲學成為自己時代的精華的時候,就“必然會出現(xiàn)這樣的一個時代:那時候哲學不光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也會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xiàn),與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接觸并相互影響。那時,哲學變成面對世界的一般哲學,變成當代馬克思主義世界的哲學,”這樣的方式成為了馬克思所認為的文明交流方式。習近平認為想要增強交流深度與包容互鑒,推動世界和平的發(fā)展與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就必須以是“世界的一般哲學”為思想基礎的文明交流。而馬克思關于“世界的一般哲學”的思想為習近平繼續(xù)探尋“構建文明交流的具體路徑”帶來了方法論意義。

  對于開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是這樣說的:“不同民族的智慧凝聚了不同的文明,文明并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要平等尊重各種文明,共同推動人類文明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他看到了當今多樣性的文明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任何文明成果都需要被尊重,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低其他文明。在文明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持有積極學習的態(tài)度,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使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與現(xiàn)代社會相適應。相比于馬克思關于哲學的一般世界歷史性,習近平的文明交流思想內容更加豐富,體系更加系統(tǒng),涉及范圍更加寬廣,提出了用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交往方式,促進了文明融合,架起了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使人類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三)建立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

  在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理論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才是生態(tài)問題。馬克思認為想要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人與自然就必須休戚與共、相互促進。但是,人與自然原本的關系卻被資本主義打破了。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產生矛盾的根源來自于異化勞動,異化勞動阻礙了生態(tài)文明、和諧社會的構建,因為生態(tài)文明不僅僅是追求美好環(huán)境的建設,它更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自身、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只有打破人和自然的異化關系,積極的揚棄異化勞動,才可以真正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即“人和人以及和自然界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真正解決對象化與自我確證、自由與必然、個體與類之間的斗爭。因此,實現(xiàn)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終極關懷的根本路徑,就是打破人與自然的異化關系,完成人的自然化。

  習近平所主張的“綠色發(fā)展、尊崇自然的生態(tài)體系”理念是對于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規(guī)律的見解,也是對于“生命共同體”的認同,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要求,也是對馬克思“人的自然化”思想的繼承。人類命運共同體,先是生命共同體,生態(tài)共同體,日益嚴重的氣候問題表明地球上的生態(tài)危機問題越來越嚴重,生態(tài)一旦崩潰無一國家得以幸免。馬克思與習近平共同認識到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恒主體是人與自然的共生共存,即使兩人分別處于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時代背景。習近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之上,在世界歷史理論框架下提出“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深刻把握人類社會生態(tài)文明的特色道路,是馬克思終極關懷的在當代的訴求。

  三、世界歷史理論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一)傳播共同利益觀,構建利益共同體

  在冷戰(zhàn)結束后,和平發(fā)展便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歷史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新時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得全球經濟高度融合,世界經濟真正的走向了一體化,各國之間的利益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全球性出現(xiàn)問題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獨善其身,各個國家的命運休戚與共,各個民族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加強合作,傳播共同利益觀,構建利益共同體是各國順應全球化發(fā)展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站在人類命運發(fā)展的高度提出來的經濟共同體,一是“謀求開放創(chuàng)新、包容互惠的經濟發(fā)展”,二是“構建尊崇自然、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體系”。

  中國所主張的全球化是一種新型的全球化,其目標是實現(xiàn)“共贏”的思想理念,推動世界經濟保持可持續(xù)增長,構建一個開放型世界經濟,建設人類經濟利益共同體,絕不僅是追求自身利益和自身價值。為了打造經濟領域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思想主張、成立了亞投行,積極幫助其他國家,歡迎他們搭乘中國的經濟便車。可見,中國在促進自身發(fā)展的同時,并沒有忘記其他國家。中國在用實際證明中國所倡導的這種全新的全球化,積極的傳遞“共贏”理念,打造人類經濟利益共同體。如今,面臨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真正的做到獨善其身,這就要求每個國家在實現(xiàn)自己國家的發(fā)展同時一定不要去損害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積極傳播并實踐共同利益觀,要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合作共贏,構建共同發(fā)展的利益共同體。

 。ǘ┲螄覚嗔τ^,構建政治共同體

  政治發(fā)展多極化的背景,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帶來了機遇。世界政治和諧、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是要有效避免發(fā)生國際政治沖突,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關系,構建政治共同體。構建政治共同體重要的是推動政治朝著均衡的方向發(fā)展,增強權力意識,筑牢國家權力觀。因此,每個國家在制定本國發(fā)展戰(zhàn)略的時候,要努力做到權責一致、內外兼顧,積極推動構建合作共贏、互惠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在處理國際事務的過程中,中國一直尊重各國的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一直堅持平等協(xié)商的原則,并提倡合理公正、有秩序地依照國際法解決國際事務。為各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安全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促進了國際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對打造政治領域的共同體帶來了重要意義。

 。ㄈ┏珜Ф嘣幕^,構建文明共同體

  現(xiàn)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帶來了以下挑戰(zhàn):第一、在外來文化的融入下,各民族應如何既能積極宣傳本民族文化,在繼承本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上,又能很好的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分,促進本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二、各民族為了有效避免本民族的文化被同化,應該如何應對西方文化霸權。由此,處于多元化和多極化并存的時代潮流之下,當前世界文化領域的主要任務就是提倡各民族文化要實現(xiàn)有序合理的交流互鑒,并以全人類文明的共同發(fā)展為原則。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既要尊重差異性,平等對待,不歧視其他民族文化,也要包容共生,促進兼收并蓄、求同存異。習近平對此提出:世界是一個文明百花園,“我們只有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兼收并蓄,才能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fā)展”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才能大同”。正由于不同的民族文明進行匯聚交融,才會共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大家庭。所以,各國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應該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構建注射強勁的文化動力。

 。ㄋ模淞⑸鷳B(tài)發(fā)展觀,構建生態(tài)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經濟全球化對于人類生態(tài)環(huán)境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加劇了全球生態(tài)危機,一方面又為全球環(huán)境治理提供了可能。生態(tài)問題是全球化導致的不可避免的問題,所以,每個國家不能僅追求自身發(fā)展,還應該積極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踐行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積極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共同體的建構。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進一步增強,中國作為最大發(fā)展中國家日益成為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過程中為世界各國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并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的號召,承擔力所能及的責任,中國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在國際社會中始終以實現(xiàn)生態(tài)社會的良好發(fā)展為目標。

  總之,建構以合作共贏、互惠共生為核心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是大勢所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所以,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理論為指導、以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為視角重新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還有利于讓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符合時代特征、符合全世界人民利益,有利于推動世界發(fā)展與人類文明進步,共同迎接人類社會美好的明天,為世界經濟的發(fā)展拿出中國藥方。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9-04.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7-02.

  [5]習近平.深化合作伙伴關系共建亞洲美好家園——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2023-11-08.

  [6]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9-29.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2003.

  [8]習近平.銘記歷史,開創(chuàng)未來[N].人民日報,2023-05-08.

  [9]習近平.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共創(chuàng)中拉關系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11-23.

  [10]習近平.攜手共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12-05.

【篇6】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在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倡導,并被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加以闡釋充實,以正確對待本國發(fā)展與他國合理關切的問題,尋求世界范圍內的人類共同發(fā)展與社會和諧?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時期彰顯出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在引領我們追求民族復興夢想的同時,也將這么一系列理論問題帶進我們的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是否具有內在共通?它是否能夠成為實現(xiàn)理想社會的一個探索契機?我們進一步深思,馬克思主義如何才能更好地關注現(xiàn)實社會,并在展現(xiàn)時代性中保持理論自覺?

  一、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開啟的時代性任務

  思想要密切關注中的現(xiàn)實社會,并洞穿于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是馬克思主義經久不衰的原動力,也是它被視為“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的重要因由。馬克思主義的全部學說就在于,深入時代的根基,將內含于社會現(xiàn)實之中那些最根本的思想任務和實踐任務指明出來;因此之故,任何對于社會現(xiàn)實的漠不關心,都不能不視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的背離。

  將活生生的社會現(xiàn)實作為思想關注的對象,我們需要反思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的生存境遇,進而追尋和實現(xiàn)“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這一終極目標,應當成為我們繼承馬克思主義所要堅持的方向。當抽象思辨從天國降到塵世的那一刻起,我們就不得不面對由現(xiàn)實生活開啟的歷史任務——切入時代根基去感知歷史行進與人的生存。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情結合之后,這一歷史任務顯得更加不可推卸。為此,在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問題上,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或許能為我們打開思考空間。

  其一,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尋求理論的時代展現(xiàn)。黑格爾曾將哲學視為“思想中把握到的時代”,馬克思也將哲學視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不難看出,作為社會精神生活內容的反映,理論一定源自特定時代的現(xiàn)實條件。馬克思主義尤其如此,倘若偉大理論的誕生只是源于封閉書齋的冥思苦想,無異于在“頭腦風暴”中獨自徘徊和自我陶醉。馬克思主義雖然被薩特譽為“我們時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學”,但它仍面臨著把現(xiàn)實生活據為己有的任務。依此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生命力,必定只能從理論與現(xiàn)實的接洽之處生發(fā)而來,易言之,它要打通橫亙在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城垣。在黑格爾那迷宮似的思想體系中,絕對精神的辯證運動盡管給人一副厚重的歷史感,但先天不足的是,這種厚重的歷史形象卻站立在“精神的沙灘上”。馬克思基于現(xiàn)實生活表明理論的來源,并指出“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1](P72)。以此看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來自于它與現(xiàn)實的緊密聯(lián)系,并隨著現(xiàn)實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

  “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的倡導,從追求人類理想社會的視角,無疑是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時代性的一種努力。查爾斯·泰勒曾言:“歷史的極致,是一個完全符合于理性的共同體,或者我們可以說,一個體現(xiàn)自由的共同體。”[2](P149)共同體原本是“無中介的”、“直接的社會”,因其并未產生私有觀念而表現(xiàn)為原生意義的社會;如果其中萌生出分工與交往帶來的私有觀念,那么意味著原生共同體的瓦解與追尋理想社會的啟程。謂之“理想”恰恰表明它在現(xiàn)實中的不理想,因為共同體在向社會的過渡中,私有制的出現(xiàn)使其性質發(fā)生異化。例如,市民社會作為一種充滿矛盾的共同體,就是“在沒有私人所有的共同體瓦解后,在‘土地所有制’統(tǒng)治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中,作為同樣立足于私人所有原理的社會結構中產生的”[3](P214)。我們看到,資本主義“虛幻的共同體”似乎并沒有退化至窮途末路的境地,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在當代依然無法克服,最終使得共產主義社會這一理想共同體獲得現(xiàn)實依據。因此,在我們追尋理想社會的路途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導和行動,正以另一種思維為“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創(chuàng)造契機。

  其二,在人的現(xiàn)實生存狀態(tài)之中領悟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擔當。在現(xiàn)實社會中開發(f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必然關涉當代社會中人的生存境遇,畢竟社會的總體進步與個人的生存發(fā)展,都需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進程中得到統(tǒng)一。馬克思在論述“現(xiàn)實的人”時就表明了這一點:“抽象本身離開了現(xiàn)實的歷史就沒有任何價值”,“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fā)展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1](P73)。由于以“實踐”概念作為開啟哲學革命的武器,馬克思在徹底瓦解思辨的形而上學體系之后,絲毫沒有脫離理論形態(tài)由以生發(fā)的現(xiàn)實生活,沒有脫離“現(xiàn)實的人”及其進行著的物質生產活動。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作為一種探尋人類自由解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始終關注人們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存與發(fā)展,也始終為人類社會的未來發(fā)展樹立一個路標。正是如此,那些將馬克思主義指認為“見物不見人”、“經濟決定論”等論調,無不顯得滑稽與荒誕。

  致力于追求現(xiàn)代社會的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學說,馬克思主義需要保持自身與時代的強烈共振,能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現(xiàn)實保持高度的理論敏感性,在不斷解答社會變化中豐富和發(fā)展自身的理論圖景。在現(xiàn)代性特征逐漸深入的背景下,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就不得不面對現(xiàn)代性的存在樣式:市場經濟、市民社會、民主法治、民族國家等歷史進程,以及資本統(tǒng)治、物化意識、技術理性等現(xiàn)代的觀念體系,F(xiàn)代社會所顯露出來的一張張“撲克臉”,深刻地影響著現(xiàn)代人的生存處境。所以,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鏈條中的重要一環(huán),乃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抵御現(xiàn)代形而上學的宰制,還原本真的人類生活。

【篇7】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兩會時間,春回大地;潮涌中國,聲動世界。

  從開羅塔到紐約帝國大廈,從中南半島到歐洲大陸,“歡樂、和諧、對話、共享”的美好愿景跨越了民族、語言的差異,戊戌新春的“中國紅”點亮了整個世界。

  在日益走向縱深的東西方文明互鑒中,一個全方位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充滿自信的中國,一個與國際社會交融互動空前緊密、胸襟寬廣的中國,正穩(wěn)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人們愈發(fā)清晰地意識到,中國的新時代與世界的新機遇相生相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全人類的共同福祉息息相關。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重要內容,又被寫入憲法修正案草案。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我們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繼續(xù)為解決國際和地區(qū)熱點問題發(fā)揮負責任大國作用。中國愿與各國一道,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懈努力。”

  民胞物與,天下大同。“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人類命運寄予高度關切,凝聚了新時代中國領袖的天下情懷,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新時代心聲,引發(fā)全球強烈共鳴。

  面對開放還是封閉,前行還是后退的抉擇,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升華于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由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提供了新視野、新方向,為人類塑造了新理想、新精神。

  ■砥礪奮進,新時代的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乍寒乍暖,半陰半晴。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世界潮流在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中涌動,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全球經濟復蘇步履蹣跚,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全球化在逆風中艱難前行。地區(qū)沖突與戰(zhàn)亂尚未停息,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共同威脅更加緊迫,網絡安全、氣候變化等諸多問題更加嚴峻。西方世界的裂變繼續(xù)深化,一些西方大國仍未擺脫地緣政治爭奪的慣性,繼續(xù)偏執(zhí)地輸出自身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甚至抱守大國惡性競爭和排他性安全的老路。

  縱觀全球,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治理赤字依然刺眼。追根溯源,世界對和平發(fā)展的向往,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仍嚴重受制于不完善不平衡的國際治理體系。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這些應為全人類所珍視的共同價值,仍未在現(xiàn)今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中得到充分保障和體現(xiàn)。

  風云激蕩,砥柱中流。在這個復雜多變而充滿挑戰(zhàn)的世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舉世矚目;在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大勢、推動國際秩序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歷史性關口,中國展現(xiàn)的歷史性擔當彌足珍貴。新時代,砥礪奮進的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時代的中國為全球經濟注入強大的物質性力量。五年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低迷的全球經濟形勢中以改革激發(fā)發(fā)展動力活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在世界大國中名列前茅,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三十,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匯儲備穩(wěn)居世界前列,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wěn)定脫貧。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實現(xiàn)2023年以來的首次年度增速回升。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之際,這一數據更加令世人振奮。

  新時代的中國為世界發(fā)展作出卓越的制度性貢獻。伴隨著國家發(fā)展的歷史性成就,中國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顯著增強,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斷提升。中國開創(chuàng)的新型現(xiàn)代化之路、主張的新型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復蘇方案、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為革新全球發(fā)展觀念、加快世界經濟復蘇發(fā)揮了引領作用。中國倡導建設的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金融架構,有效地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新時代的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穩(wěn)定之錨和發(fā)展之源。今年1月,瑞士小鎮(zhèn)達沃斯風云際會,全球政要與精英聚首世界經濟論壇。“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運”,本屆論壇的主題正延續(xù)了習近平主席去年訪問瑞士期間詳細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今天,分化的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多邊主義,唯有全球方案才能解決全球問題。“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而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如此評價中國的國際貢獻。

  ■引領未來,新時代的中國為人類前途倡導新理念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缭綑M亙在人類理想與世界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不僅需要強有力的物質貢獻和制度支撐,還需要走在時代前沿的價值倡導和思想引領。

  “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xiàn)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2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fā)表演講,首次在國際場合向世界提出“命運共同體”概念。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202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倡導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只要我們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攜手努力、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就一定能夠讓世界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2023年1月,習近平主席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重要演講,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

  聯(lián)合國日內瓦辦事處總干事穆勒指出,習近平主席一年前在日內瓦闡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世界上落地生根”,因為這一理念符合世界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反映聯(lián)合國大多數會員國的意愿。

  在世界經濟論壇創(chuàng)始人兼執(zhí)行主席施瓦布等諸多有識之士看來,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與世界關系的“重要轉折點”,“中國向世界領導者的角色更近了一步”。

  五年來,習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場合發(fā)表重要演講,提出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全球治理觀、綜合安全觀、正確義利觀在內的一系列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新理念新主張,為世界經濟指點迷津,為全球治理貢獻智慧與力量,在國際社會凝聚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泛共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習近平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牢牢抓住了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精辟闡釋了破解與治理之道。面對人類社會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層出不窮的挑戰(zhàn)、日益增多的風險,習近平主席堅定主張: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齊心協(xié)力應對挑戰(zhàn),開展全球性協(xié)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我們要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

  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要旨為“公”。天下為公、民胞物與、萬國咸寧、天下和合……中華文明對理想中的“天下”作出系統(tǒng)、合理、正義、公平的期許。

  新時代中國方案、中國主張的要義在“公”。把握和平發(fā)展的全球大勢,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了冷戰(zhàn)思維、霸權思維、封閉思維、保守思維,推崇平等合作、互利共贏;超越集團黨派、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和私利,追求人類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凝聚人類共同意愿、共同理想,引領人類邁向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

  要和平不要戰(zhàn)爭,要發(fā)展不要貧窮,要合作不要對抗,要共贏不要單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讓世界各國人民共贏共享。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所指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合作倡議”,是基于“國家平等”和“和而不同”兩個基本理念提出的,從而避免了在某些合作框架下國家地位層級化和發(fā)展模式單一化的問題。

  ■知行合一,新時代的中國為人類發(fā)展提供強勁行動力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中國是思想引領者,更是“全球行動者”。

  “中國現(xiàn)在就是一面旗幟。”老撾人革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老撾國會主席巴妮認為,如果每個國家都像中國這樣致力于解決各國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推動世界各國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世界就將變得更加和諧。

  將理念變?yōu)樾袆,從藍圖走進現(xiàn)實,“一帶一路”倡議在短短數年間,就成為國際社會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逐漸落實,構建起各自優(yōu)勢互補、彼此互聯(lián)互通、包容開放發(fā)展的國際合作平臺,各國共同發(fā)展的多贏局面正在形成。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已經同80個國家和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xié)議,同3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產能合作,在沿線24個國家推進建設7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qū),中國企業(yè)對沿線國家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創(chuàng)造了近20萬個就業(yè)崗位。

  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建設實踐是新時代中國發(fā)展觀和正確義利觀的集中體現(xiàn)。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要抓手,以人類共同命運為根本依歸,中國為改善全球治理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張,正改變長期以來充斥著強權與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國際格局。拓展全球伙伴關系網絡,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成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新實踐。100多個國家同中國建立起伙伴關系,昭示“非友即敵、結盟對抗”的冷戰(zhàn)思維已經過時,“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才是人間正道。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由中國倡導建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yè)兩年來,成員總數從57個擴大至84個,成員從亞洲擴大到全球;參與投資了12個亞非成員的24個基建項目,貸款總額超過42億美元。直到2023年12月,首個對華貸款項目才落戶北京,用于天然氣輸送管網建設等工程,助力“北京藍”。秉持“簡潔、廉潔、清潔”的價值觀,為亞投行贏得全球聲譽。而其背后體現(xiàn)的合作共贏精神,更為新時代的中國贏得國際社會廣泛信任。

  行合趨同,千里相從。把越來越多帶著中國印記的公共產品貢獻給國際社會,并歡迎其他國家“搭便車、搭快車”,中國胸懷人類命運,展現(xiàn)大國擔當,進而帶動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治理體系中的議程設置權、國際話語權和規(guī)則制定權。

  40年前,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在融入世界潮流、創(chuàng)造發(fā)展奇跡的同時,為全球和平與人類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40年后,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代的中國胸懷人類命運,踐行大國責任,引領世界潮流,為改善全球治理、推動國際協(xié)調合作注入強大的正能量。

  新時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今年1月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自信宣示,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zhàn),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中國將加快改革開放。中國將與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走向“繁榮的彼岸”。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正在舉行的兩會傳遞出中國攜手世界、共筑美好前景的堅定信念,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世界相信,新時代的中國將始終與國際社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篇8】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再一次發(fā)表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觀點.早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就以《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發(fā)表了重要演講,其中明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自由和解放思想的新發(fā)展,在一定意義上指明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因此,對這一論斷的深入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馬克思“解釋世界”的三個層次及其時間維度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思想,必須要追溯到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及其蘊含的哲學觀念.因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明確自己的目的是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和解放,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就是要建構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新時代,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就必須追溯到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生存理想,以便從馬克思那里獲得這一命題最初的根本性含義.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是作為19世紀人類生存理想而提出來的.因此,共產主義理想從時間視野上來看,具有“將來時”的本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都在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長期以來,對這一論斷的理解存在重要的誤解,認為馬克思批判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而馬克思本人則不關注“解釋世界”而只關注“改變世界”.這種片面的理解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真正說來,馬克思的理論包含“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雙重維度,因而實現(xiàn)了“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統(tǒng)一.

  馬克思對以往哲學家的批判,認為他們只是在“解釋世界”,這一“解釋世界”究竟是什么含義?馬克思在這里所說的“解釋世界”,主要是指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中對世界做出的解釋.其中,尤其以黑格爾為典型代表.在黑格爾看來,世界不過是“絕對精神”的外化,因此,哲學的任務就是要揭示“世界”是如何符合“絕對真理”的.這便是馬克思所說的“解釋世界”的哲學.顯然,這種對“世界”的解釋,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反思”的思維,只是把“世界”的“本質”,即作為“絕對精神”的本質反思出來,而哲學也到此為止,完成它的使命.因此,這種哲學在馬克思看來,就僅僅是對“世界的本質”做出說明的一種唯心論的做法.然而,馬克思的哲學是否就不再是對“世界”的“解釋”了呢?顯然不是.

  馬克思的哲學是對“世界”做出的“解釋”.問題是,馬克思所做的“解釋”和以往哲學家所做的“解釋”,是性質完全不同的“解釋”.也就是說,馬克思不是不“解釋世界”,而問題是怎樣解釋世界.馬克思對“世界”做出的“解釋”,包含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直接對“世界的本質”做出解釋;第二個層面,是批判現(xiàn)實世界而做出的解釋;第三個層面,是以建立理想的社會形態(tài)的形式對世界提供了“引導”.對于這三個層面,筆者分別概括為“本質性的解釋”“批判性的解釋”“建構性的解釋”.

  首先看“本質性的解釋”.馬克思與黑格爾都在對“世界”做出某種“解釋”,但區(qū)別是,馬克思不再是唯心論的“解釋”,而是以對“世界”加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論的解釋.這種解釋就是,世界(以資本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現(xiàn)實的社會制度)是由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而形成的產物,即世界不是黑格爾所說的“絕對精神”的外化;相反,在馬克思的眼中,世界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的產物.這也就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第一條所給出的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就本質性的解釋維度來看,這是馬克思對世界本質的一般性解釋,即關于世界是人的實踐對象化的產物,這一判斷是對“世界之一般”的判斷,因而從時間維度上看,只要有人類存在,就從來都在其實踐活動中對象化人的本質給世界,世界便因而成為“屬人的世界”,而不是單純的“物理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就時間維度看,“本質性解釋”是在一切時間之中,亦即“全時間視野”中都成立的.

  其次看“批判性的解釋”.馬克思所面對的是資本主義世界,于是馬克思對現(xiàn)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做出“批判性”的解釋.更清楚的表述是,馬克思是以“批判世界”的方式對“世界”做出“解釋”.根據第一個層面的對世界的解釋原理,馬克思進一步進入第二個層面來對世界進行批判性解釋.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所統(tǒng)治的世界,是人把人的“對物的依賴性”對象化到世界中的產物.資本主義制度的現(xiàn)實世界,表現(xiàn)的是“人對物的依賴性”,這種對象化的產物就形成資本主義的世界.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商品所掩蓋的“人的本質”.進一步說,商品所掩蓋的人的本質,不是馬克思所說的“類本質”,而是掩蓋了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自然性.而人的本質應該是包含“類本質”的社會性本質,并且只有“類本質”才構成人之為人的決定性本質.而資本主義世界顯然破壞了人的類本質,進而也破壞了人的社會性本質,因此,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解釋,就體現(xiàn)在馬克思資本主義的“批判”.對現(xiàn)實的批判也就是對現(xiàn)實的不合理性的“解釋”.這構成馬克思“解釋世界”的第二個層面.然而,僅僅是對世界的批判性解釋還不夠,因為批判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建構一個理想的世界,所以,馬克思對世界的解釋就進入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即以塑造新的社會形態(tài)和人類生存理想的方式,對未來世界做出建構和解釋,這就是馬克思對“世界”做出的“建構性的解釋”.

【篇9】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文學家狄更斯這樣描述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后的世界。當今時代,我們也前所未有地身處一個矛盾集中的世界之中。在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我們既沐浴人類和平的燦爛陽光,又無法擺脫戰(zhàn)爭的陰霾;既品嘗發(fā)展進步的果實,又不能消除貧窮落后的根源;既分享合作共贏的實惠,又難以避免以鄰為壑的猜疑……對此,許多人感到困惑——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
  從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到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從博鰲亞洲論壇到達沃斯論壇、從二十國集團峰會到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大國際場合,深刻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清晰而明確地向世界傳達了這一理念: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所謂命運共同體,是指不同的國家、民族所組成的命運攸關、利益相連、相互依存的集合體。概括地說,就是“五維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tài)5個維度來描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先進理念,既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和為貴”的大智慧(4.260, 0.16, 3.90%)大格局,也是站在人類進步高度,把握世界發(fā)展格局變化趨勢,高屋建瓴地提出來的一份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tài)的中國方略。展望未來,一個不斷發(fā)展的中國將穩(wěn)中求進、迎難而上,攜手各國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引領國際秩序新變革,共同建設合作共贏的美好世界。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中國的發(fā)展需要與世界發(fā)展總體趨勢保持高度一致,需要與國際社會進行密切互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世界和平發(fā)展大局,順應各國相互依存大勢,與時俱進提出并不斷充實“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先進理念,贏得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為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進行國際交往、處理國際事務、建構國際新秩序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篇10】人類命運共同體論文

  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于2023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120多名國外學者和國內知名學者等共1100余人參加了大會。大會以“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設十個分論壇和四個高端論壇。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夏偉東、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主任徐光春以及厲以寧、歐陽淞、于鴻君、顧海良、李慎明、林毅夫等國內著名學者,第三世界論壇主席薩米爾·阿明、意大利前總理馬西莫·達萊瑪以及哈維、科茲、比岱、卡弗、布茲加林、阿爾卡利布、邁弗路德斯、奧爾漢加濟、安德森、達萊瑪、塞耶斯、胡比耶夫、賽義德、米爾勒、迦凱、奧伊蒂寧、吉烏拉斯、布倫特、舍甫琴科、考普夫、施拉潘托克、哈夫納維、哈利勒、希梅內斯、德雷等、考普夫等國際學者參加了各論壇的活動。在對“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討論中,如下五個議題成為學者們熱烈討論的焦點:

  第一,金融資本引領全球化的限度。概括學者們的發(fā)言,可以發(fā)現(xiàn)學者們實際上是在金融資本悖論邏輯的框架下揭示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原因和診斷金融資本引領全球化的限度。所謂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是指當金融資本的生產性積累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機時,金融資本試圖以非生產性積累的擴張來解決生產性積累的困境,結果卻是飲鴆止渴,導致更為嚴重的金融、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所謂金融資本的生產性積累,是指金融資本作為職能資本的集中表現(xiàn),是推動生產革命、流通革命和信用革命的引擎;所謂金融資本的非生產積累,是指金融資本通過價格的壟斷操作、證券投機、信用欺詐、地產投機、國債和主權信用操弄等一系列手段而實現(xiàn)的圈錢機制。當金融資本的生產性積累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而陷入困境時,金融資本試圖以非生產性積累的擴張解決生產性積累的危機,結果不但不能解決反而加深和擴大了危機,這就是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又必然向社會危機、政治危機和國際關系危機轉化。在過去五六百年的世界歷史中,每當世界體系中的核心國家處于上升時期時,自由貿易和國際合作就成為主流;每當核心國家處于下降期時,就會出現(xiàn)矛盾激化、積累中心轉移、保護主義不斷上升以及國際矛盾尖銳化等問題。從荷蘭到英國再到美國,積累中心和霸權更替都經歷了相當大的社會動蕩,甚至伴隨著世界大戰(zhàn)。從1970年代起,資本主義就已進入到第二波衰退中。資本主義現(xiàn)在面臨的危機,不是局部性危機,而是資本主義自身的危機。當下的資本主義制度,意味著資本主義體系已經進入長期衰退之中。未來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我們將處于一個大動蕩、大改組時期,F(xiàn)在美國在全球挑起矛盾的政策,就是美國霸權處于下降期的表現(xiàn)。特朗普政權則是美國壟斷資本主義趨于衰敗的表現(xiàn)。此次資本主義自身危機的真正答案是如何逐步走出資本主義的系統(tǒng)性危機,人類如何跨越資本主義。馬西莫·達萊瑪、邁弗路德斯、歐茲·奧爾漢加濟、阿明、如姆魯·圖阿松、大衛(wèi)·施瓦茨曼教授、許建康研究員、李慎明研究員、丁曉欽教授、宋朝龍研究員等國內外學者對金融資本的悖論邏輯及其所引起的結構性危機、對金融資本引領全球化的限度做了發(fā)言和討論。

  第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的危機。與會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是金融資本的政策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自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逐步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和制度理念。新自由主義從抽象的個人出發(fā),把人理解為脫離生產關系的經濟人、理性人、公民和自由意志的主體等;它使人脫離生產關系并進入一個由孤立個體組成的契約社會;它把自由意志之間的契約關系設定為唯一合法的社會關系,而契約關系背后的生產關系,是這種形式主義制度體系難以理解、掌握和應對的。金融資本積累機制是在契約論的基礎上且不違背契約原則時發(fā)生的,因而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無法診斷和醫(yī)治金融資本積累所造成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新自由主義政策放任了金融資本的非生產性積累,既導致金融貴族的寄生集團勢力劇增、產業(yè)資本成本增加、制造業(yè)轉移海外、產業(yè)空心化和工人失業(yè),也導致了中產階級的衰落,使邊緣國家陷入債務危機,更導致新民粹主義興起和全球化逆轉。在金融資本積累所導致的經濟、社會、政治和世界體系危機面前,新自由主義所打造的中產階級支配社會的神話、新自由主義“最小國家”觀念、新自由主義關于“人權高于主權”、關于“歷史終結論”的觀念紛紛破產。阿明、亞歷山大·布茲加林、馬西莫·達萊瑪、簡·奧托·安、法特稀·阿爾卡利布、宋麗丹和陳人江等學者圍繞新自由主義的實質、圍繞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的危機做了發(fā)言和研討。

  第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能力和實踐能力。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理解資本主義的概念工具,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基本邏輯,提供了分析資本主義危機的方法論。與會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討論,從《資本論》提供的分析邏輯出發(fā),對當代資本主義危機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從唯物史觀角度對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進行了解析和批判,從科學社會主義角度對解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制度替代問題進行了闡發(fā)和研討。學者們還對馬克思主義的文本解讀,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史,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分野和交匯,馬克思主義的策略思想和主張,馬克思主義在當代遇到的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當代化,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踐能力、現(xiàn)實化的調教功能和道路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交流。薩米爾·阿明、大衛(wèi)·哈維、馬西莫·達萊瑪、博卡拉、歐陽淞、于鴻君、顧海良、李慎明、趙敦華、豐子義、趙家祥、潘維等學者對此主題做了發(fā)言和探討。

  第四,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世界意義。與會學者認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在方法論層次上強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不同于新自由主義的原子論和經驗主義世界觀;在核心價值觀上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不同于新自由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在經濟制度上強調既充分發(fā)揮市場的積極作用,又限制和克服其消極影響;在政治制度上強調既發(fā)揮人民民主,又確保國家能力對社會發(fā)展中各種矛盾的調節(jié);在全球化新階段的頂層設計上,集中表現(xiàn)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與踐行。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包含著東方大國自身的發(fā)展邏輯、共產主義運動與社會主義實現(xiàn)形式的探索邏輯,以及人類命運反思的探索邏輯等。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上述邏輯軌道上經過艱辛探索而確立的,這些邏輯軌道是世界歷史的內在邏輯軌道,而中國的命運在一定意義上和全球化時代多數發(fā)展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也為處于西方核心文明區(qū)的人們反思西方文明提供了參照。因此,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必然具有世界意義。鄭長忠、邁克爾·唐邁、提瓦納、李玲、許建康、舍甫琴科、特里克·德雷、本納德·福諾、馮顏利等學者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世界意義進行了確認和討論。

  第五,全球化轉向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復興。金融資本全球化的系統(tǒng)性危機以及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的失效,意味著全球化正在發(fā)生轉向,新的時代呼喚著馬克思主義的復興。自《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年來,馬克思主義歷經從西方到東方、從理論到現(xiàn)實、從一國到多國、從挫折到重新崛起,已經變得更具解釋力和實踐力。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具有對金融資本的揚棄能力,具有帶領落后國家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能力,具有引領全球化新階段的能力以及替代新自由主義重塑人類文明的能力。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艱巨的任務。與會學者認為,國際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體系和社會主義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博弈是長期的,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復興的中堅力量,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要引領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復興,關鍵在于鞏固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把中國共產黨建成使命型和自我革新型政黨。謝里夫·穆罕默德·菲亞德、穆阿塔法·哈夫納維、萊恩、希梅內斯、迦凱·布倫特、亞當·赫什、亞歷山大·布茲加林、阿德漢·賽義德、田心銘、黃蓉生、何懷遠、章忠民、鄧純東等學者對全球化轉向與21世紀馬克思主義復興的必然性、途徑和前景從不同角度進行了討論。

  綜上所述,第二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中外學者們對金融資本引領全球化的限度、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和政策體系的危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能力和實踐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世界意義、全球化轉向以及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復興等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的討論,在當代資本主義危機和全球化轉向的基礎上,勾畫了一幅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方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