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臺》杜甫古詩鑒賞 琴臺詩的翻譯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琴臺》杜甫古詩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琴臺》杜甫唐詩鑒賞,
茂陵多病后,
尚愛卓文君。
酒肆人間世,
琴臺日暮云。
野花留寶靨,
蔓草見羅裙。
歸鳳求凰意,
寥寥不復聞。
譯文翻譯
司馬相如年老體衰時,依然像當初一樣愛戀卓文君,二人的感情絲毫沒有減弱。
司馬相如家中貧寒,生活窘迫,于是他們便開酒舍維持生計。我在琴臺之上徘徊,遠望碧空白云。心中欣羨萬分!
看到琴臺旁的一叢野花,我覺得它就像卓文君當年的笑容;一叢叢碧綠的蔓草,就如同卓文君當年所穿的碧羅裙。
司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來幾乎聞所未聞了。
注釋解釋
琴臺:漢司馬相如撫琴挑逗卓文君的地方,地在成都城外浣花溪畔。
茂陵:司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這里代指司馬相如。多病:司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
卓文君:漢才女,與司馬相如相愛。
酒肆(sì):賣酒店鋪。
寶靨(yè):婦女頰上所涂的'妝飾物,又唐時婦女多貼花細于面,謂之靨飾。這里指笑容、笑臉。
蔓(màn)草:蔓生野草。羅裙:絲羅制的裙子,多泛指婦女衣裙。
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吊司馬相如遺跡琴臺之作。
杜甫詩鑒賞
此詩是杜甫晚年在成都憑吊司馬相如遺跡——琴臺時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愛卓文君”,起句凌空而下,從相如與文君的晚年生活下筆,寫他倆始終不渝的真摯愛情。司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詩人以地名指代相如。這兩句是說,司馬相如雖已年老多病,對文君仍然懷著熱烈的愛。短短二句,如仇兆鰲說:“病后猶愛,言鐘情之至。”(《杜詩詳注》)還有人評論說:
“言茂陵多病后,尚愛文君,其文采風流,固足以傳聞后世矣。”(《杜詩直解》)詩的起筆不同尋常,以相如、文君晚年的相愛益深,暗點他們當年琴心相結的愛情的美好。
“酒肆人間世”一句,筆鋒陡轉,從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倆的年輕時代。司馬相如因愛慕蜀地富人卓王孫孀居的女兒文君,在琴臺上奏《鳳求凰》,文君為琴音所動,夜奔相如。此事遭到卓王孫的竭力反對,不給他們任何嫁妝和財禮,但兩人決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兩人就開了個酒店,以賣酒為生!拔木攭,相如身自著犢鼻裈(即圍裙,形如犢鼻),與庸保雜作,滌器于市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一個文弱書生,一個富戶千金,竟以“酒肆”來表示對世俗禮法的蔑視,在當時社會條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氣的。詩人對此表示了贊賞。“琴臺日暮云”句,則又回到詩人遠眺之所見。“日暮云”化用江淹詩“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來”語,感慨今日空見琴臺,文君安在?引出下聯(lián)對“野花”、“蔓草”的聯(lián)翩浮想。這一聯(lián),詩人選擇了“酒肆”、“琴臺”這兩個富有**性的事物,既體現(xiàn)了相如那種倜儻超塵的性格,又表現(xiàn)出他與文君愛情的執(zhí)著。前四句詩,在大開大闔、陡起陡轉的敘寫中,從晚年回溯到年輕時代,從追懷古跡到心中思慕,縱橫馳聘,而又緊密聯(lián)系,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寶靨,蔓草見羅裙”兩句,刻劃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則伴隨文君的出現(xiàn)而不寫自見。兩句是從“琴臺日暮云”的抬頭仰望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臺旁一叢叢美麗的野花,使詩人聯(lián)想到它仿佛是文君當年臉頰上的笑靨;一叢叢嫩綠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著的碧羅裙。這一聯(lián)是寫由眼前景引起的詩人眼中的幻象。這種聯(lián)想,既有真實感,又富有浪漫氣息,宛似滿面花般笑靨,身著碧草色羅裙就在眼前。
結句“歸鳳求凰意,寥寥不復聞”,明快有力地點明全詩主題。這兩句是說,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禮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來幾乎是無人繼起了。
詩人在憑吊琴臺時,其思想感情也是與相如的《琴歌》緊緊相連的!肚俑琛分谐溃骸傍P兮鳳兮歸故鄉(xiāng),遨游四海求其凰。..頡頡頏頏兮共翱翔!闭驗樵娙松钌畹亓私庀嗳缗c文君,才能發(fā)出這種千古知音的慨嘆。在此一則是說琴聲已不可再得而聞;一則是感嘆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詩人眼中決不是一般后世輕薄之士慕羨風流,而是“頡頡頏頏兮共翱翔”的那種值得千古傳誦的真情至愛。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閱讀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1)
——杜甫《悲陳陶》古詩詞鑒賞
杜甫《悲陳陶》古詩詞鑒賞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戰(zhàn)爭以前*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杜甫《悲陳陶》古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賞析】:
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這里作戰(zhàn),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zhàn)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為這次戰(zhàn)事而作。
這是一場遭到慘重失敗的戰(zhàn)役。杜甫是怎樣寫的呢?他不是客觀**地描寫四萬唐軍如何潰散,乃至橫尸郊野。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鄭重的筆墨大書這一場悲劇事件的時間、**者的籍貫和身份。這就顯得莊嚴,使“十郡良家子”給人一種重于泰山的感覺。因而,第二句“血作陳陶澤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這一開頭,把唐軍的死,寫得很沉重。至于下面“野曠天清無戰(zhàn)聲,四萬義軍同日死”兩句,不是說人死了,野外沒有聲息了,而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是說戰(zhàn)罷以后,原野顯得格外空曠,天空顯得清虛,天地間肅穆得連一點聲息也沒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萬義軍同日死”這樣一個悲慘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氣氛和感受。
詩的后四句,從陳陶斜戰(zhàn)場掉轉筆來寫長安。寫了兩種人,一是胡兵,一是長安人民。“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眱删浠瞵F(xiàn)出叛軍得志驕橫之態(tài)。胡兵想靠血與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鐵蹄之下,但這是怎么也辦不到的,于無聲處可以感到長安在震蕩。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傷,他們北向而哭,向著陳陶戰(zhàn)場,向著肅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軍收復長安。一“哭”一“望”,而且中間著一“更”字,充分體現(xiàn)了人民的情緒。
陳陶之戰(zhàn)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zhàn)士的**中,從宇宙的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fā)現(xiàn)并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而繼續(xù)**。
從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jù)戰(zhàn)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現(xiàn)出他在創(chuàng)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至德**(756年)冬。十月二十一日,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zhàn),結果唐軍大敗,死傷四萬余人。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zhàn)場,景象非常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目睹叛軍的驕縱殘暴,有感于陳陶之敗的慘烈而作此詩。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2)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
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進行閱讀,這樣才能提高閱讀水*,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蜀相》杜甫古詩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蜀相》杜甫唐詩鑒賞,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詩鑒賞
上元**(760)春,詩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耕讀浣花溪畔。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詩人尋幽憑吊,寫下這首七律《蜀相》,抒發(fā)對這位偉大***的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
這首詩的首聯(lián)也是如此!柏┫囔籼煤翁帉?錦官城外柏森森。”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昂翁帉ぁ,不疑而問,加強語勢,并非到哪里去尋找的意思。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
“尋”字之妙在于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zhí)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xiàn)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作者抓住*的這一景物,展現(xiàn)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的形象特征,使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接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fā)出宛轉清脆的叫聲。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內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想到這里,不免又產生了一種哀愁悵惆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tài)和靜境。
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叭欘l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钡谌(lián)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懷古為了傷今。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后一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業(yè)未成的歷史不幸。
諸葛亮赍志以歿的悲劇性結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杰出***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生使人奮發(fā)興起的力量。
總的說來,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在藝術表現(xiàn)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合,結構起承轉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
絕句杜甫古詩詞鑒賞
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的船只。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的船只。
“絕句”是詩的名稱,并不直接表示詩的內容。這種形式便于用來寫一景一物,抒發(fā)作者一瞬間的感受。詩人偶有所見,觸發(fā)了內心的激情,信手把詩人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一時不去擬題,便用詩的格律“絕句”作為題目。杜甫用這一形式寫了一組詩,共四首,用“絕句”為總題!督^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詩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前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首句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下句寫白鷺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按昂鲙X千秋雪”上兩句已點明,當時正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這就給讀者一種濕潤的感受。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
杜甫的愛國詩句
1、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2、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古代傷感的愛情詩句
1、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2、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生未展眉。
3、相思一夜梅花發(fā),忽到窗前疑是君。
4、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5、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6、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7、*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8、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
9、這年頭,誰不是帶著一箱子的面具走天涯?
10、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11、君當做磐石,妾當做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12、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13、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叢中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14、今宵賞月似也醉,只見明月星以睡;明月明日何處尋,此生唯有影隨行。
15、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6、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17、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8、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清明》杜甫古詩鑒賞
《清明》原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賞析
清明節(jié)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xiāng)路上奔波,心里已經(jīng)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xiàn)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詩人,散文家。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3)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鑒賞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篇1
【詩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出處】唐·杜甫《旅夜書懷》。
【意思】
江岸上的細草被微風輕輕地吹拂,
夜色里一只高懸著桅桿的孤舟。
星光垂落,*原浩野分外遼闊,
月光涌動,伴著滾動的江水奔流。
【全詩】
《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鑒賞】
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內心飄泊無依的感傷。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那細草、孤舟、沙鷗都寄寓著詩人內心的悲苦與孤寂,情懷藏于景中,景中隱有情懷,真是情景相生的典范之作。
不僅如此,詩人還善于使用反襯的藝術手法。明星低垂,四野空曠,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確是一幅景象壯觀。意境雄渾的畫面,頷聯(lián)歷來為人稱道。然而瞻前顧后,從“獨夜舟”、“一沙鷗”這些意象看,再聯(lián)系詩人并不滿意自己僅僅因為詩文而有名氣,遠大的**抱負不能施展,你就會走人詩人的內心世界。就會感到這雄渾闊大之景,正反襯出詩人的孤苦伶仃、顛連無告的凄愴! 在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中同樣使用了這種反襯的手法。先極言春光融融,風光宜人,漫江柔波,白鳥掠起;滿山青翠,山花紅艷。但筆鋒馬上陡然一轉,歲月荏苒,歸期遙遙。這優(yōu)美的景色反勾起思鄉(xiāng)的感傷,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形成強烈的反差,別具韻致。
與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比較,看這兩首詩在反襯手法使用上有何相通之處?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篇2
作者: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解】:
。、危檣:高聳的桅桿。
。病⑿谴咕洌哼h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為遼闊。
3、月涌句:銀色的月光映著奔流洶涌的長江。
。、沙鷗:水鳥名。
【韻譯】:
微風輕輕地吹拂著江岸畔的細草,
深夜江邊,泊著桅桿高聳的孤舟。
原野遼闊,天邊的星星如垂地面,
明月在水中滾涌,才見大江奔流。
我的名氣,難道是因為文章著稱?
年老體弱,想必我為官也該罷休。
唉,我這飄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活象是漂零天地間一只孤苦沙鷗。
【評析】:
詩作于代宗永泰**(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xiàn)境況和情懷,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寫“書懷”。抒發(fā)自己原有**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xiàn)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靶谴*野闊,月涌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篇3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一、背景分析。
“旅夜書懷”顧名思義就是旅途中夜里寫下的抒發(fā)自己情感的詩。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攜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給嚴武做節(jié)度參謀,生活暫時安定下來。但不料第二年四月嚴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草堂,乘舟東下,在岷江、長江一帶飄泊,這首詩是杜甫乘舟行經(jīng)渝洲、忠州時寫下的。當時的杜甫已53歲,且常年有病,國家時局不穩(wěn),自己生活沒有著落,又行無定蹤,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這首詩集中表現(xiàn)了他的這種心情。
二、誦讀提示。
應該用怎樣的語調來讀這首詩?先看一遍,整體感知后,讓學生指出。——緩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書“懷”,有感而生。快感乎?否!從哪里可以看出?讓學生再細作分析。
這首詩是感嘆身世之作。前一層寫旅夜風景,其實是寓情于景,為下文抒懷作鋪墊,應當讀得緩慢一些。后一層直抒胸臆,飄泊四方,居無定所,要讀出壓抑感。
三、詩歌內容分析。
1、開頭四句寫了怎樣的景?如何來描寫的詩人的旅夜處境和感受?
寫“旅夜”;岸上有細草微風,江上只有一葉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遙望原野,遠處***似乎相接了,天邊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蕩蕩東流,一輪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隨著江水的流動而浮蕩著。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來描寫原野的廣闊,用“月涌”來形容大江的東流,形象而細致地描繪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廣闊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的廣闊。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動;也只因江水的流動,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細膩稱闊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個宏闊非凡寧靜孤寂的江邊夜境。
2、 后四句書怎樣的“懷”?
“名豈文章著”,聲名不因**抱負而顯著,反因文章而顯著,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說“豈”,這就流露出因**理想不得實現(xiàn)的憤慨。說“官應老病休”, 詩人辭去官職,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詩人沒有直接說出。說“應”當,本是不應當,正顯出老詩人悲憤的心情。
面對遼闊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無依,在這靜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間無所依存的一只沙鷗。以沙鷗自況,乃自傷飄泊之意。這跟他剛離成都時寫的“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去蜀》)語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結,鮮明深刻地傳達了詩人深沉的感慨。天地雖大,卻無自己安身之處,景色遼闊,卻反襯出詩人孤寂而悲憤的心境。“一沙鷗”照應“獨夜舟”,對比鮮明,比喻貼切。
3、藝術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詩風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鮮明、境界宏闊,表現(xiàn)出詩人“老來漸于詩律細”的藝術成就。
四、練習提升。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前兩聯(lián)對仗工整,由遠及近,由下及上,描繪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廣闊立體的月夜畫面。
B.此詩寫了遼闊的*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景的雄渾闊大襯出了詩人的孤苦憐仃。
C.后兩聯(lián)含蓄地寫出詩人的不幸與當時的處境,吐露出詩人不得志的牢騷與失意悲涼之情。
D.尾聯(lián),詩人用設問的方式引出自己的處境: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四處漂泊。
(答案A. 應是“由近及遠,由上及下”。首聯(lián)與頷聯(lián)之間是由近及遠。頷聯(lián)的上聯(lián)與下聯(lián)之間是由上及下。)
五、對比拓展。
對比賞析:杜甫的《旅夜書懷》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 旅夜書懷
李白 杜甫
渡遠荊門外, 細草微風岸,
來從楚國游。 危檣獨夜舟。
山隨*野盡, 星垂*野闊,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飛天鏡, 名豈文章著?
云生結海樓。 官應老病休。
仍憐故鄉(xiāng)水, 飄飄何所以,
萬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鷗。
這兩首詩的共同點有哪些?
。1) 都在長江上揚帆而下,只不過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縣西北作的這首詩。杜甫是在今重慶市忠縣至云陽縣途中作的這首詩;
。2)都為五律,不僅韻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僅四十余字的一首詩里,相同的詞字竟有“*野”、“江”、“月”、“流”;
。3)這兩首詩的氣象都十分開闊,藝術表現(xiàn)手法較為自然。兩詩的前后結構渾然一體,一氣呵成。由近展遠,由狹而闊,大江,大地,星月,繁復的立體空間景象,映入胸懷。兩詩的結句雖以“低調”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現(xiàn)出遼遠時空,令人作無窮無盡的遐想。
這兩首詩的不同點在哪里?
。1)李白寫《渡荊門送別》是青年時代,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歷時而作!堵靡箷鴳选肥嵌鸥ν砟 ,即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杜甫辭去了幕僚的職務,帶家眷離開成都,經(jīng)渝州(今重慶)乘船到云陽縣云安鎮(zhèn)途中而作。兩詩相差的年代剛好40年;
。2)心境不一樣,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開闊,,神蕩胸襟,豁然開朗,興奮喜悅之情,言于溢表。舉目從沒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藍天之間,成了渺渺的一線。李白的詩里,只有對壯闊山河的感嘆和思鄉(xiāng)的情懷,而沒有人生風雨歷程的傷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樣,蹇途人生,時運不濟,顛沛流離,窮困纏身。恰又辭官飄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蒼涼。在靜靜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獨自一人守著孤舟,多么悲涼和孤獨!“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這開闊的場景更襯托了杜甫的這種悲涼和孤獨。李白詩的畫面固然是一種令人遙想的大畫面,是很美的,但杜甫這首詩卻能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的內部,刺激欣賞者的心靈,一種對杜甫生活處境的同情和感嘆油然而生。
李杜之間的情宜甚深,特別是杜甫,多次做詩懷念李白。對李白的詩,杜甫更是稱頌,說“白也詩無敵”。李白的詩在前,杜甫的詩在后,兩詩的畫面又這樣接近。在藝術上,杜甫的《旅夜書懷》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的影響呢?或者說《旅夜書懷》模仿了《渡荊門送別》呢?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篇4
《旅夜書懷》原文
細草微風岸⑴,危檣獨夜舟⑵。
星垂*野闊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豈文章著⑸,官應老病休⑹。
飄飄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譯文
微風吹拂著江岸的細草,那立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夜里孤獨地停泊著。
星星垂在天邊,*野顯得寬闊;月光隨波涌動,大江滾滾東流。
我難道是因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應該休官了。
自己到處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間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鷗。
《旅夜書懷》賞析
題解
所謂“旅夜書懷”,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寫自己的胸懷或懷抱。這首詩一向被認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765)五月離開成都草堂以后,沿長江乘舟東下,秋天抵達忠州(今四川忠縣)一帶時所作。但是,首先,詩中“星垂*野闊”句所描畫的圖景,與忠州一帶的峽谷地貌不合。其次,“細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與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寫于忠州的結論是有疑問的。那么此詩究竟寫于何時呢?
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應該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廣闊的*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時滿足這三條的,有如下兩個時間:
、俅髿v三年(768)春天,杜甫離開夔州,穿過三峽后,向江陵(今屬湖北)航行時。
②大歷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時。長江貫流的湖北江漢*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野,都能與“星垂*野闊”所描繪的空間相應。但杜詩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個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將這個事實和“細草”的春意,“星垂*野闊”的*野綜合考慮的話,《旅夜書懷》詩的寫作時期應該確定為大歷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經(jīng)滯留夔州近兩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優(yōu)待以外,大約也是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職。因為作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薦過杜甫。但是,唐代宗沒有起用他。這時,他感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滅了。于是在這年的正月,五十七歲的杜甫下定決心離開夔州。舟出三峽,順著大江,進入江漢*原的江陵一帶,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抒發(fā)了“官應老病休”的憤激之情。
句解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微風**,江岸細草如絲,一只豎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駛在江上。首聯(lián)點明地點、時間和環(huán)境,烘托出一種凄涼孤寂的氛圍,這也是作者孤獨感傷之情的外化!拔!保叩囊馑。“檣”,桅桿。
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星星垂掛在遠天,顯出*野的遼闊;月光涌動在水面,大江在洶涌奔流。與上一聯(lián)的近景相比,這一聯(lián)是遠景,上句寫岸上,下句寫江中,構成闊大雄偉的境界,有一種宇宙蒼茫無窮之感。置身其間的細草、孤舟、詩人,該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見詩人孤獨凄愴之情。詩中“垂”、“涌”兩個“響”字,將星月精神描摩得畢肖!端匿樵娫挕吩u價說“句法森嚴,‘涌’字尤奇”。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職的確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遠休止了。此聯(lián)上句與“豈有文章驚海內”(《客至》)一樣,既是自謙之詞,又有自豪之意。下句與“罷官亦由人”(《立秋后題》)一樣,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實質上是抒發(fā)憤慨。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主要不是因為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說:“胸懷經(jīng)濟,故云名豈以文章而著;官以論事罷,而云老病應休。立言之妙如此!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如此江湖落拓,到處飄泊,像個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間到處飄飛的一只沙鷗。詩人自嘆身世飄零,無論是身后之名,還是生前之功業(yè),似乎都游離于他。當這種悲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飄零于茫茫天地之間的白鷗時,詩人晚年飄零、孤獨、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鑄就了。
評解
縱觀全詩,始終有景,又始終滿含復雜的情感。景的序列,隨著詩人感情的逐步展開而自然地呈現(xiàn),并且最終借助景,將感情的抒發(fā)推向**。大致說來,詩的前半重點寫“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書懷”。不過,前半寫景狀物,已經(jīng)融注了詩人的主觀意念;后半抒懷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詩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詩意境雄渾,《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的評論說:“通首神完氣足,氣象萬千,可當雄渾之品!痹娙藢ⅰ凹毑荨薄ⅰ肮轮邸、“沙鷗”這些景象,放置于無垠的星空*野之間,使景物之間的這種對比,自然烘托出一個**于天地之間的飄零形象,襯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獨感。
杜甫《旅夜書懷》古詩原文及鑒賞 篇5
《旅夜書懷》
[唐]杜甫
原文: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注釋:
1、危檣(qiáng),高高的船桅桿。二句就近而小者寫旅夜之景,點明時間、地點和個人處境,連用“細”“微”“!薄蔼殹彼淖郑粌H準確地寫出了旅夜獨宿的情景,而且深細入微地傳達出詩人孤寂悲涼的心情。
2、大江,指長江。二句是就大而遠者寫旅夜之景,意象生動,境界壯闊,氣勢磅礴。“垂”“闊”“涌”“流”四字,力透紙背,表現(xiàn)了詩人處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懷和兀傲不*的感情。
3、二句反言見意。正言之則為名實因文章而著,官不為老病而休,而以“豈”“應”二虛字反言之,則愈見其悲憤之情。
4、飄飄,不定貌。沙鷗,一種水鳥,飛于江海之上,棲息沙洲。二句以沙鷗自比,抒發(fā)漂泊流離中抑郁不*之氣,用一問一答形式,愈見蒼涼悲郁。
賞析:
永泰**(765)秋,杜甫由忠州(今重慶忠縣)去云安(今重慶云陽)舟行途中夜泊時作。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窮愁潦倒,漂泊江湖,有志難騁的悲憤抑郁心情。情調雖凄苦,卻不衰頹。壯闊的境界,磅礴的氣勢,反映出詩人在?喔F促中依然能保持闊大眼界、曠遠胸懷。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4)
——杜甫《去蜀》詩詞鑒賞
杜甫《去蜀》詩詞鑒賞
杜甫,**偉大的現(xiàn)實**詩人之一,以高度的愛國**精神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憂國愛民”的詩歌。這首《去蜀》是詩人作于唐代宗永泰**(765)。這年四月,杜甫的朋友劍南節(jié)度使兼成都府尹嚴武去世,他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離開成都。乘船東下,寫了這首以“去蜀”為題的詩!叭ァ奔措x開。全是如下:
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關塞阻,轉作蕭湘游?
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
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
鑒賞
首聯(lián)“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五載客蜀郡”,“蜀”即指四川!笆窨ぁ奔此拇ǖ某啥。這一聯(lián)詩是說,我(詩人)在成都客居了五年時間,其中一年還是在梓州(四川三臺)度過的。其中,一個“客”字,暗示了詩人酸辛的心理,蘊含著極為復雜的情感。首聯(lián)形成對偶,上句的`“五載”與下句的“一年”相對照,不但寫出了“客居”的時間之長,也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無奈之感。
頷聯(lián)“如何關塞阻,轉作蕭湘游?”“瀟湘”是指湖南兩條重要河流,即“瀟水”和“湘水”,這里泛指湖南地區(qū)。這一聯(lián)是說,當前到處兵慌馬亂,關山交通阻塞的境況下,我為什么反要遠去瀟湘作客呢?詩人在這里,運用了反問的語氣,強調了自己心中的難言的隱衷。其實,在杜甫才到蜀地,是因為當時時局動蕩,加上嚴武又在蜀地當政,為了照顧生活,作起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然而,由于詩人杜甫的本性忠直,做事認真,卻被當時的群僚不容,時時遭受嘲笑,受到一些人的妒忌與譏諷,特別是自己的靠山嚴武去世以后,職位也被卸了,不但生活更加貧困了,而且像杜甫這樣的為國真誠,為民擔憂的人還能在蜀地,在成都還呆的下嗎?所以,詩中的“轉作蕭湘游”就暗示“去蜀”不是自己本意,而是迫不得已。
頸聯(lián)“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包S發(fā)”指年紀大了!鞍t”喻示漂泊、這一聯(lián)的意思是說,我(詩人)回顧*生萬事,一無所成,可頭上發(fā)絲已由白轉黃,年紀大了,身衰體弱了,而今只能以抱病殘生像江上白鷗一樣到處飄泊了。這一聯(lián)兩句相對,上句寫自己雖然做了很多事,但如今也年老了體弱了;下句接著寫自己一生中剩余的時間不多了,不能再為國家做事,只能過著無聊的漂泊生活。詩人撫今追昔的感慨,在嘆息自己年老力衰的同時,流露出了無比的酸辛,也表現(xiàn)出“去蜀”的無奈,更為重要的是詩人通過述說自己的衰老而來深深表達了自己永不衰退的**熱情,真是表現(xiàn)出詩人“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情懷。
尾聯(lián)“安危大臣在,何必淚長流”。對于一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詩人來說,自己“殘生隨白鷗”,確實很無奈的,也很傷感。而現(xiàn)實就是如此,所以詩人說,國家安危的大計,自有當政的王公大臣支撐,我這個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須老淚長流呢!對于這兩句,就表層意義來說,表面是在自我解脫,其深層意義確實是發(fā)出了位卑憂國的肺腑之言。詩人就是知道朝內這些人只能*,承擔不起國家頂梁柱的重任,所以,往往是給予鄙視的。比如,杜甫對朝廷重用諸如魚朝恩等一批宦官就大罵:“關中小兒壞綱紀!痹凇都馁R蘭恬》中也說:“朝野歡娛后,乾坤震蕩中。”而如今,自己“致君堯舜”的理想就因此慘遭扼殺,所以,詩人面對國家如此混亂的局面,內心是極其憤慨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詩人對朝廷失去了信心,也沒有報多大的希望。所以,清人蔣士銓在《南池杜少陵祠堂》中稱贊杜甫說:“獨向亂離憂社稷,直將歌哭老風塵!笨梢哉f,這正是贊揚了詩人杜甫的高尚情操和偉大的抱負。
總而言之,對于“窮年憂黎元”(《赴奉先詠懷》)的詩人來說,多么希望“尚思未朽古,復睹耕桑民”(《別蔡十四著作》),然而,現(xiàn)實與理想總是矛盾的。這首五言律詩,詩人杜甫就總結了自己在蜀五年來的全部生活,不但表現(xiàn)了詩人面對國家混亂的局面而無奈,也表現(xiàn)出詩人杜甫難以實現(xiàn)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而憂慮。在藝術上,首聯(lián)對偶,不但開啟了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詩人情感抒發(fā)奠定了基礎。同時,詩歌中,詩人運用反問和反語,不但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語氣,而且也使詩歌更具含蓄性和諷刺意味,增強了詩歌的現(xiàn)實感和批判性。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5)
——杜甫《春望》的詩句鑒賞
杜甫《春望》的詩句鑒賞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品賞析
【注解】:
1、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2、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3、渾:簡直。
4、不勝簪:因頭發(fā)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洞和穼懹诖文耆隆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xù)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氣氛。此聯(lián)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皣啤钡念j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皣啤敝吕^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lián)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guī),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弊园彩**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6)
——寒食古詩詩意有哪些(杜甫寒食古詩鑒賞及注釋)
寒 食
韓 翃
chūnchéngwúchùbùfēihuā
春城無處不飛花,
hánshídōngfēngyùliǔxié
寒食東風御柳斜。
rìmòhàngōngchuánlàzhú
日暮漢宮傳蠟燭,
qīngyānsànrùwǔhóujiā
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唐代詩人。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后來**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的節(jié)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jié)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貴戚家。
名句賞析——“春城無處不飛花。”
這是一首寓意非**婉的諷刺詩。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貴戚。這件小事說明**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的恩典,所以連***很喜歡。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7)
——杜甫春望賞析名句(**古典詩詞鑒賞論文)
【作品簡介】
《春望》由杜甫創(chuàng)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這首詩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鞍病,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唐肅宗至德**(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州(現(xiàn)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xiàn)在屬寧夏)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困居長安。該詩作于次年三月。全篇憂國,傷時,念家,悲己,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這正是本詩沉郁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這首詩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不安,戰(zhàn)火經(jīng)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時期想知道親人**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fā),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原文】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解】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占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里借指戰(zhàn)爭。
連三月:是說戰(zhàn)爭從去年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xù)。
三:泛指多數(shù)。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fā)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fā)。
搔:抓,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
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發(fā)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fā),所以用簪。
【韻譯】
長安**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zhàn)火頻連,已經(jīng)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頭發(fā)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翻譯1】
國家已經(jīng)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jīng)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zhàn)亂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fā)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翻譯2】
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zhàn)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jīng)]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李亨在靈武**。
唐肅宗至徳**(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xiàn)在陜西富縣)前往靈武(現(xiàn)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于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fā)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lián),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lián)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了愛國之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直,情景兼?zhèn)涠挥坞x,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凹視秩f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遍_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lián)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tǒng)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以來,“烽火苦教鄉(xiāng)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zhàn)火仍連續(xù)不斷。詩**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鸨榈,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fā),幾不勝簪!鞍装l(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fā)內心愁苦的感情。《春望》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fā)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后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xiāng)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zhàn)火。最后兩句以詩人望后的情態(tài)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發(fā)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fā)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xiàn)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xiàn)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洞和吠ㄟ^眺望**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后四句主要抒發(fā)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凹視秩f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lián)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lián)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里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lián)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xiàn)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巴笔秦灤┤木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tài)作結。通過眺望**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fā)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xiàn)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lián)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征意蘊和夸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張手法,寓意高遠,發(fā)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象通常表現(xiàn)為聯(lián)想、類比、幻想等方式?梢哉f沒有想象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xiàn)代派的象征詩,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長。/大風沙里,/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xiāng)。/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zhàn)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zhàn)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里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jù)地用想象補充戰(zhàn)斗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xiàn)力。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jié)奏構成音樂美。
【對照鑒賞杜甫的《春望》《登高》】
談到唐詩,我們就想到李杜。李白被人們稱作詩仙,杜甫呢,被人們稱作詩圣。仙也好,圣也罷,當然都是人們對詩人極高藝術修養(yǎng)的贊譽了。除此之外,杜甫的詩還被人們稱為“詩史”,為什么要把杜甫的詩稱為“詩史”呢?有人說杜甫的詩歌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的那一段歷史,這種回答可看成是正確的,但有一點疑問,詩畢竟不是史,是一種情象交融的藝術,這種情象交融的藝術,何以被稱為以敘事為主的史呢?杜甫的詩,抒發(fā)的當然是杜甫的情了。杜甫的感情不同于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因為杜甫的眼光始終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他的哀痛不僅屬于個人,而是屬于整個民族。唐**那段黑暗的歲月里,我們民族的心靈依舊跳動著,在杜甫的詩歌中。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8)
——杜甫《月夜》詩歌鑒賞
杜甫《月夜》詩歌鑒賞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詩歌吧,詩歌語言言簡義豐,具有凝練和跳躍的特點。那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杜甫《月夜》詩歌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月夜》這首詩作于至德**756。是年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闃藎自己投奔靈武的肅宗行在,被叛軍擄至長安。詩是秋天月夜的懷妻之作。望月懷思,自古皆然。但詩人不寫自己望月懷妻,卻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因為年幼)“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之“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之情。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原文】
《月夜》
作者: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注解】
1.鄜(fū)州:今陜西省富縣。當時杜甫的家屬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長安。這兩句設想妻子在鄜州獨自對月懷人的情景。
2.閨中:內室?,讀*聲。
3.憐: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婦女的環(huán)形鬢發(fā)。
5.香霧云鬟(huán)濕,清輝玉臂寒:寫想象中妻獨自久立,望月懷人的形象。香,指云鬟里流溢出來的膏澤的芬芳。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因為云鬟在夜霧籠罩之下,所以把霧說成香霧。望月已久,霧深露重,故云鬟沾濕,玉臂生寒。 清輝:指月光。
6.虛幌:透明的窗帷。雙照:與上面的"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
【注評】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夜:今天晚上。鄜州:妻子和兒女暫住之地。月:月亮。全句意思是:此時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閨中:指妻子!伴|中人”的省稱。只:副詞,用于謂語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勺g為“只有”。獨看:一個人看。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個人望月懷人!饘γ鎸懫穑涸娙藢υ聭涯钇拮樱瑓s設想成妻子對月懷念自己。“獨”字為下二旬張本。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遙:遠。從長安至廊州相去甚遠。憐:憐憫。小兒女:小孩子。未解:不懂得。憶長安:懷念長安。意思是懷念身在長安的父親(詩人自己)。這里以“長安”代指身在長安的人!鹪O想兒女不解母親憶念之情,體貼入微。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香霧:帶有脂粉香的霧氣。云鬟:烏黑如云的頭發(fā)。濕,打濕。設想夜深霧起,妻子的鬟發(fā)被水氣沾濕了。清輝:指月光。玉臂;潔白如玉的臂膀。寒:感到?jīng)鲆?*!鹪O想妻子夜深不寐情景,深情無限。
何時倚虛幌(huǎng),雙照淚痕干? 何時:什么時候。期盼之詞。倚:相倚。虛幌:薄而輕的帷幔!耙刑摶稀笔菆F聚的具體形象。雙照:“雙”承“獨”,“照”承“月”,月光同照兩人,反襯此刻“獨看”。淚痕干:眼淚不再流淌。反襯此刻妻子涫流不止。○末二句表示對團聚的期望。以設想團圓的情景結,仍扣月夜。
【韻譯】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你在闃莨脛腥粗荒芤蝗碩攬礎
我遙想那些可愛的小兒幼女們,還不理解你望月懷人思念長安!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頭發(fā)濕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時能依偎共賞輕紗般的月華?讓月華照干我倆滿是淚痕的臉!
【翻譯】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我在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個人在閨房中獨自望月:希望相公快點回來!幼小的兒女卻還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的父親,只是東悄悄,西瞧瞧看著天上圓圓的東西:真好看,像一輪白玉盤。香霧沾濕了妻子的秀發(fā),清冽的月光輝映著她雪白的雙臂。什么時候才能和她一起倚著窗帷,仰望明月,讓月光照干我們彼此的淚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淚,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寫作背景】
天寶十五載(756)春,安祿山由洛陽攻潼關。五月,杜甫從奉先移家至潼關以北白水(今陜西白水縣)的舅父處。六月,長安陷落,玄宗逃蜀,叛軍入白水,杜甫攜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即位,杜甫獲悉即從鄜州只身奔向靈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軍所俘,押回長安。這首詩即是困居長安時所作,表達了對離亂中的家小的深切掛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話,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詩的構思采用從對方設想的方式,"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讀杜心解》)。后世詩人常常學此法度。
【評析】
此詩選自《杜工部集》,題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長安月。如果從自己方面落寞,一入手應該寫“今夜長安月,閨中只獨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是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動容,神馳千里,直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已經(jīng)透過一層。自己只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為什么也“獨看”呢?“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lián)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又進一層。
在一二兩聯(lián)中,“憐”字,“憶”字,都不宜輕易滑過。而這,又應該和“今夜”、“獨看”聯(lián)系起來加以吟味。明月當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獨看”,則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來的“同看”。未來的“同看”,留待結句點明。往日的“同看”,則暗含于一二兩聯(lián)之中。“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過“同看”鄜州月而共“憶長安”的往事嗎?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在一起度過的。和妻子一同忍饑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當長安**,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已不勝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著憂慮與驚恐。這個“憶”字,是含意深廣,耐人尋思的。往日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雖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為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為她分憂啊!這個“憐”字,也是飽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還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從小孩的“不念”更能體現(xiàn)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聯(lián)通過妻子獨自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xiàn)“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她的丈夫是否還活著,怎能不熱淚盈眶?而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自己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現(xiàn)希望的詩句作結:“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則“獨看”而淚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寫的《述懷》詩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兩詩參照,就不難看出“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著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間,時代的脈搏是清晰可辨的。
題為《月夜》,字字都從月色中照出,而以“獨看”、“雙照”為一詩之眼!蔼毧础笔乾F(xiàn)實,卻從對面著想,只寫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而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包含其中!半p照”兼包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虛幌”(薄。、對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詞旨婉切,章法緊密。如黃生所說:“五律至此,無忝詩圣矣!”
借助想象,抒寫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也寫出自己對妻子的思念。
這首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抒發(fā)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婦離別之情。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時代的特征,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而希望則寄托于不知“何時”的未來。
【講解】
題解
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七月,當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后的一個月,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攜家逃難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靈武的肅宗行在,想為國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祿山叛軍所俘,押往長安。因官職卑微,也沒有什么名聲,未被囚禁,但身陷叛軍占領之地,安危難測。當此之際,親情最難釋懷,于是寫下這首五律,表達對離亂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掛念。
句解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今晚圓圓的秋月多么皎潔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閨中獨看。開篇寫得既突兀又形象。詩人身在長安,不寫長安的月夜,卻寫起鄜州的月色;不寫自己懷念妻子,反而寫妻子想念自己。這種寫法雖違常規(guī),但細細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內。正是因為詩人在長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獨看”,雖是描寫想象中妻子孤獨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時感情是那樣的真摯和凝重。妻子如此,詩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種寓主觀于客觀,以客觀寫主觀的手法,新穎而別致!班~州”,今陜西省富縣。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上一聯(lián)寫懷念妻子,這一聯(lián)寫思念兒女,抒發(fā)無言的懸念之苦。詩人在遠方憐愛著小兒幼女們,想著他(她)們還不懂得想念遠在長安的父親,還不理解母親望月懷人,思念長安!兒女幼小,不懂世事,詩人自是無限憐愛。同時,也進一步顯出妻子之“獨”。她攜兒帶女,獨處荒村,自是苦不堪言!斑b憐”一詞,道出詩人無限的憂思和憐愛,同時也反襯出妻子的遙念和傷悲。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說:“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之不能思,又進一層。須溪()云:‘愈緩愈悲’是也!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烏云似的散發(fā)著芳香的頭發(fā)已為霧氣所濕。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應該感到凄寒。這兩句描繪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籠罩在清光夜霧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繪了一個似乎近在身旁卻又遠在天邊的幻象,詩人神思恍惚的情態(tài)也可以想見。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語麗而情更悲”!皾瘛薄ⅰ昂倍,寫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霧”,夜霧本無香,香是從云鬟中散出!霸器摺,婦女如云一樣的鬢發(fā)。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wǎng)”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何時能團聚,雙雙依偎在薄帷前,共賞和今天一樣的月光?讓月光照干我倆兩地相思的淚痕!
妻子擔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淚下。詩人想到妻子憂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傷心落淚。這是補足前面未曾說出的憂思之淚。兩地“獨看”,淚痕里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疤摶稀保《该鞯尼!半p照”,指月光照著詩人和妻子,與“獨看”對應,表示對未來團聚的期望。詩以結尾為難,既要收得住,又要宕開去,給人以遐思。此詩結句可謂深得其中三昧。
評解
這首詩以《月夜》為題,抒寫夫妻懷念的至情,反映了亂離時代的相思之苦。全詩語淺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緊密,而不失流暢清麗,絲毫不見為律詩束縛的痕跡。五律至此,無愧詩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緣景物而發(fā),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望月懷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寫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滯。一代詩圣,落筆見奇,因情造象,不寫自己望月懷妻,而將相思之情幻化為生動具體的生活圖景,設想妻子望月懷念自己,又以兒女未解母親憶長安之意,襯出妻子的孤獨凄然,進而盼望聚首相倚,雙照團圓。這類景象,都是詩人意中之景。其寫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所說:“心已神馳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
【分析】
天寶五年(746),杜甫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把妻子兒女寄養(yǎng)在離長安二百里外的奉先縣,自然是分離要比團聚的時候多。天寶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詩人任胄曹參軍不久,抽空回奉先探親,但迎接他的是幼子**的噩耗。詩人把那次探親旅途見聞、遭遇和感想,寫成著名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痹娙藨M愧自己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幾乎是在詩人寫這**詩的同時,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把家搬到更遠的白水縣。次年六月潼關失守后,杜甫又攜家到鄜州暫時棲身。當詩人得知肅宗李亨即位靈武后,為了報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間只身去投奔肅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亂軍俘虜。
《琴臺》杜甫古詩鑒賞(擴展9)
——杜甫《登高》古詩賞析
杜甫《登高》古詩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一些耳熟能詳?shù)墓旁姲,廣義的古詩,泛指*戰(zhàn)爭以前*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傳來的現(xiàn)代新詩相對應。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登高》古詩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風急天高猿嘯哀,堵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鸥Α兜歉摺
賞析:
唐朝民間有云唐朝詩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憐人、憂時傷亂的情懷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詩人。在杜甫所有的詩作中,《登高》可以說是艱難苦恨、離亂悲愁的集大成者,詩歌寫于詩人晚年寄寓夔州時期,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抒發(fā)身世命運之悲和時局離亂之慨,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兜歉摺愤h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悲涌心頭;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緊扣詞句,逐層剖析。
首聯(lián)寫景,自成對比,渲染氣氛,烘托心情。此聯(lián)描繪了兩幅畫面:
一是高江峽口,秋風獵獵,高猿長嘯,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鳥翩躚,輕舞飛揚。后者的清麗精美、歡快明朗(樂景)反襯出前者的`凄清勁厲、揪人心懷(悲情),于此勁風悲鳴、高猿哀嘯當中不難覺察詩人凄愴哀怨之心。哀字關涉全聯(lián),籠罩全篇,讀來刺目痛心,毛骨悚然。李白*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是歡歌笑語,不見半點傷心,是因為李白的好運與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別之故。
頷聯(lián)仰觀俯察,壯景傳悲,寄寓遙深,措語天然。詩人仰觀天宇,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畫面之宏闊蒼茫凸現(xiàn)人生的沉重悲壯。蕭蕭、滾滾,摹聲繪態(tài),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詩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全聯(lián)狀夔州之秋,也分明隱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涼,愴然至極。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倫之樂,功成之勛,不是榮華富貴,飛皇騰達,而是窮愁老病,百業(yè)無成,而是顛沛流離,形影相吊,人生還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
頸聯(lián)、尾聯(lián)抒悲,筆力千鈞,字字傳神,是血與淚的結晶,是悲與恨的沉淀。輾轉江湖,身不由己,兇多吉少,有家難歸,此為萬里之悲;常年累月,馬不停蹄,聚會離合,歡少苦多,此為?椭;人生苦短,多災多難,年邁體弱,疾病纏身,此為多病之悲;登高遠眺,臨風懷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為孤獨之悲;落魄潦倒,艱難苦恨,愁生白發(fā),歲月不多,此為霜鬢之悲;時局動蕩,生靈涂炭,憂國傷時,一籌莫展,此為家國之悲;異鄉(xiāng)飄泊,多病殘生,因病斷酒,添愁惹恨,此為斷飲之悲。凡此種種,悲恨萬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縱觀全詩,無論是寫景還是抒情,通篇關目,全在一悲。古往今來,身世家國,**人生,沉浮世態(tài),得失人心,多少離愁苦恨,多少艱難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他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盡、驅趕不絕的千斤悲愁,我們驚詫,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壯!
擴展:唐代宗永泰**(765),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東下夔州。其時安史之亂雖已*定,但吐蕃、回紇經(jīng)常犯邊,地方割據(jù)**的爭斗也愈演愈烈,時局頗不太*。代宗大歷二年(767)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百病纏身,耳聾齒落,年已56歲的杜甫獨自登上長江邊上的一座高山,面對洶涌奔騰的長江水,詩人感慨萬端,于是寫下千古名作《登高》。
這首詩對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代胡應麟評價說:“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