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十大經(jīng)典語錄 心學大家王守仁名句收錄
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有一年春天,王陽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間游玩。朋友指著巖石間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jīng)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你的心讓它開,它才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便以此話回答朋友,仔細品讀,這句話非常耐人尋味。
2.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的臨終遺言。王陽明臥病在青龍浦的一條輕舟上,當?shù)茏訂栆f點什么時,他留下這一句話后,溘然長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寫照,這句話既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個人生故事。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至此,王陽明心學照亮后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
3.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為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思想,意為要了解宇宙的奧秘,達到對事物真相的認識,只須返視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說,心與物同體,物不能離開心而存在,心也不能離開物存在。離卻靈明的心,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也沒有靈明的心。從一方面說,靈明的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從另一方面說,心無體,以天地萬物感應(yīng)之是非為體?陀^的事物沒有被心知覺,就處于虛寂的狀態(tài)。
4.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取自《傳習錄》,全文為:“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窮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廣,以裨補增益之。”意思是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們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說窮盡天下的事理,這大概是因為我們心中還沒有足夠的良知,而必須向外尋求天下眾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彌補增加我們心中的良知。
5.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這一個工夫須著此兩個字,方說得完全無弊病。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6.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身外之物不可迷戀,不屬于你的東西,也不能留下。王陽明一直在強調(diào)用豁達的心態(tài)來為人處事,不要讓所遇的東西成為自己內(nèi)心的一個羈絆,不能讓名利和欲望,牽制了自己的內(nèi)心。現(xiàn)在生活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人越來越注重物質(zhì)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內(nèi)心心靈的一個愈合,王陽明的這句話,其實也是一種適當?shù)慕鉀Q方式。
7.有志于圣人之學者,外孔、孟之訓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螢爝之微也,不亦謬乎?
語出王陽明《答羅整庵少宰書》。意思為有志學好圣人賢者學問的人,卻摒棄孔孟之道,妄圖在其他地方找到追求,就好比舍棄日月的光輝,而希冀于螢火蟲那微不足道的亮光。這是一件極為荒謬的事情。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王陽明對于孔孟之道的極為尊重,以及自身的謙遜,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代心學大家的緣由之一。
8.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語出《王陽明全集卷》?v觀歷史,那些圣人賢者通通只不過是浮光掠影罷了,只有心中良知才是我真正的老師。意指在不同的領(lǐng)域,都有許多能人。我們努力去學習,不停的跨界去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有些人未必有很好的效果,表面上看,好像沒有遇到真正的良師,沒有一個提攜自己的貴人。其實,真正的老師和尋覓的貴人就是我們自己,有的時候?qū)W會了很多知識,可以解釋很多的道理,卻忽視了對自己認識。
9.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王陽明平定贛南土匪、寧王朱宸濠叛亂、廣西土匪的時候都是用了這句心法,才得以大獲全勝。如果自己的心不動,也就不會意動。對手看你的內(nèi)心是空的,那也就無處著力,無從反擊了。而對手只要心一動,你就可以根據(jù)他的行動,做出相應(yīng)的反制措施。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為極為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一生打仗無數(shù),卻從未嘗敗果。
10.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語出《傳習錄》。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內(nèi)心的愿望就會被忽略,心中的夢想就會被埋沒,即使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因為少了太多的嘗試,哪怕是失敗,以及少了太多緣于親身經(jīng)歷的深切體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