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三問應深思
一位回鄉(xiāng)省親的老將軍,向登門探望的縣鄉(xiāng)干部提了三個問題:現(xiàn)在交通條件發(fā)達了,為什么有的干部反而離群眾遠了?干部的文化水平高了,為什么做群眾工作的辦法反而少了?群眾的生活條件好了,為什么對干部的意見反而多了?將軍三問,發(fā)人深思。不帶偏見地講,絕大多數干部是好的,絕大多數地方干群關系是好的。否則,哪有人民群眾現(xiàn)在的小康生活,哪有我們國家的政通人和?但也不可否認,確有個別干部在群眾眼里走了形,變了樣 。他們衣則西裝革履,食則山珍海味,住則洋房豪宅,行則小車代步,整天出出進進,前呼后擁,很少到群眾中去;學歷挺高,講話新詞不少,講出的話群眾不大愿聽;工作方法說起來一套一套,做起來經常簡單生硬,往往好心辦不成好事,辦了好事群眾也不那么領情。人民群眾是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對比中認識和評價干部的。戰(zhàn)爭年代,我們的干部沒有車坐、沒有馬騎 。然而,行軍路上的幾句家常話,戰(zhàn)場上的一句“跟我上”,使官兵親密無間?作戰(zhàn)間隙,干部戰(zhàn)士走鄉(xiāng)入戶,幫群眾收莊稼、掃院子,軍民親如一家。正是靠著這種情感凝聚的力量,我們戰(zhàn)勝了強敵,迎來了勝利。那時,我們的干部大部分來自工農,許多同志文化水平不高,憑著一片赤誠,把人民群眾緊緊吸引在黨的周圍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各級領導正是依靠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才使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體現(xiàn)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交通條件的改變,是生產力進步的體現(xiàn)。群眾并不反對使用先進的交通工具,反對的是在溫暖的土壤中滋生的惰性和在舒適的條件下與群眾的疏遠。他們希望干部工作條件好一點,但更希望與他們距離近一點,F(xiàn)代的交通工具,一方面為我們深入基層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另一方面也為我們早出城門、晚歸賓館提供了可能 。關鍵看我們是把現(xiàn)代交通工具所節(jié)省出來的時間用在農民身上農村工作上,還是用在個人的吃喝玩樂上。有知識有文化,當然是好事 。但科學文化知識代替不了對群眾的感情。做群眾工作,既要講理論,又要講實際;既要講道理,又要講感情。要善于把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使我們的主觀愿望與群眾的意愿相吻合 。要善待群眾,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以情感凝聚人心。要善于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的方法同群眾打交道,用民主法制的手段處理事務,用提供服務的方法推動工作,把黨的意志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的需求是多樣的,有物質利益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的需求;群眾對干部的評價是全方位的,看官職也看官德,看水平也看人品,看工作也看感情 。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們打心眼里感謝黨和政府。另一方面,群眾不會因為生活改善了就對某些不正之風視而不見,對少數干部形象不正、作風不實、辦事不公聽之任之 。將軍三問,蘊涵著人生的哲理、“做官”的學問和加強黨同人民血肉聯(lián)系的道理,值得我們三思。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