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1

  西南**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會館、祠堂、學校,只有新校舍是**自建的,也是**的主體。這里原來是一片墳地,墳主的后代大都已經(jīng)式微或他徙了,**征用了這片地并未引起麻煩。有一座校門,極簡陋,兩扇大門是用木板釘成的,不施油漆,露著白茬。門楣橫書大字:“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边M門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連下雨,泥濘沒足,極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為東西兩區(qū)。

  路以西,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兩頭各有門。窗戶是在墻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諝馐呛芰魍ǖ模驗闆]有人愛在窗洞上糊紙,當然更沒有玻璃。昆明氣候溫和,冬天從窗洞吹進一點風,也不要緊。宿舍是大統(tǒng)間,兩邊靠墻,和墻垂直,各排了十張雙層木床。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我沒有留心過這樣的宿舍共有多少間。我曾在二十五號宿舍住過兩年。二十五號不是最后一號。如果以三十間計,則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學生三千人,工學院住在拓東路迤西會館;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估計起來,可以住得下。學生并不老老實實地讓雙層床靠墻直放,向右看齊,不少人給它重新組合,把三張床拼成一個U字,外面掛上舊床單或釘上紙板,就成了一個**天地,屋中之屋。結鄰而居的,多是談得來的同學。也有的不是自己選擇的,是學校派定的。我在二十五號宿舍住的時候,睡靠門的上鋪,和下鋪的一位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他是歷史系的,姓劉,河南人。他是個農(nóng)家子弟,到昆明來考大學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擔行李走來的!嚼ッ鱽砜**的,多數(shù)是坐公共汽車來的,乘滇越鐵路火車來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來的。物理系有個姓應的學生,是自己買了一頭毛驢,從西康騎到昆明來的。我和歷史系同學怎么會沒有見過面呢?他是個很用功的老實學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樹林里去讀書。我是個夜貓子,天亮才回床睡覺。一般說,學生搬床位,調換宿舍,學校是不管的,從來也沒有辦事職員來查看過。有人占了一個床位,卻終年不來住。也有根本不是**的,卻在宿舍里住了幾年。有一個青年小說家曹卣,——他很年輕時就在《文學》這樣的大雜志上發(fā)表過小說,他是同濟大學的,卻住在二十五號宿舍。也不到同濟上課,整天在二十五號寫小說。

  桌椅是沒有的。很多人去買了一些肥皂箱。昆明肥皂箱很多,也很便宜。一般三個肥皂箱就夠用了。上面一個,面上糊一層報紙,是書桌。下面兩層放書,放衣物,這就書櫥、衣柜都有了。椅子?——床就是。不少未來學士在這樣的肥皂箱桌面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論文。

  宿舍區(qū)南邊,校門圍墻西側以里,是一個小操場。操場上有一副單杠和一副雙杠。體育**馬約翰帶著大一學生在操場上上體育課。馬先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襯衫,一件西服上衣,下身是一條獵褲,從不穿毛衣、大衣。面色紅潤,連光禿禿的頭頂也紅潤,腦后一圈雪白的鬈發(fā)。他上體育課不說中文,他的英語帶北歐口音。學生列隊,他要求學生必須站直:“Boys!You must keep your body straight!”我年輕時就有點駝背,始終沒有straight起來。

  操場上有一個籃球場,很簡陋。遇有比賽,都要臨時畫線,現(xiàn)結籃網(wǎng),但是很多當時的籃球名將如唐寶華、牟作云……都在這里展過身手。

  大路以東,有一條較小的路。這條路經(jīng)過一個池塘,池塘中間有一座大墳,成為一個島。島上開了很多野薔薇,花盛時,香撲鼻。這個小島是當初規(guī)劃新校舍時特意留下的。于是成了一個景點。

  往北,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惟一的瓦頂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一堆學生在外面等著。一開門,就爭先進去,搶座位(座位不很多),搶指定參考書(參考書不夠用)。晚上十點半鐘。圖書館的電燈還亮著,還有很多學生在里面看書。這都是很用功的學生。大圖書館我只進去過幾次。這樣正襟危坐,集體苦讀,我實在受不了。

  圖書館門前有一片空地。**沒有大會堂,有什么全校性的**便在這里舉行。在圖書館關著的大門上用摁釘摁兩面***,也算是會場。我入學不久,張清常先生在這里教唱過**校歌(校歌是張先生譜的曲),學唱校歌的同學都很激動。每月一號,舉行一次“國民月會”,全稱應是“國民精神總動員月會”,可是從來沒有人用全稱,實在太麻煩了。國民月會有時請名人來演講,一般都是梅貽琦校長講講話。梅先生很嚴肅,面無笑容,但說話很幽默。有一陣昆明鬧霍亂,梅先生勸大家不要在外面亂吃東西,說:“有一位同學說,‘我吃了那么多次,也沒有得過一次霍亂。’這種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遍_國民月會時,沒有人老實站著,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滿地紅的**的太陽竟是十三只角(按規(guī)定應是十二只)!

  “一二·一慘案”(槍殺三位同學、一位老師)發(fā)生后,大圖書館曾布置成死難烈士的靈堂,四壁都是挽聯(lián),靈前擺滿了花圈,大香大燭,氣氛十分肅穆悲壯。那兩天昆明各界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于途。

  大圖書館后面是大食堂。學生吃的飯是通紅的糙米,裝在幾個大木桶里,盛飯的瓢也是木頭的,因此飯有木頭的氣味。飯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稱為“八寶飯”。八個人一桌,四個菜,裝在醬色的粗陶碗里。菜多鹽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蕓豆,還有一種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涼粉似的東西。

  大圖書館的東面,是教室。土墻,鐵皮頂。鐵皮上涂了一層綠漆。有時下大雨,雨點敲得鐵皮**當當?shù)仨。教室里放著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塊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記筆記。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隨便搬動,從這間教室搬到那間。吳宓先生上“紅樓夢研究”課,見下面有女生沒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頗有騎士風度的男同學于是追隨吳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學都落座,吳先生才開始上課。

  我是個吊兒郎當?shù)膶W生,不愛上課。有的教授授課是很嚴格的。教西洋通史(這是文學院必修課)的是皮名舉。他要求學生記筆記,還要交歷史地圖。我有一次畫了一張馬其頓王國的地圖,皮先生在我的地圖上批了兩行字:“閣下所繪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第一學期期終考試,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學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這樣兩學期*均,才能及格,這怎么辦?到考試時我拉了兩個歷史系的同學,一個坐在我的左邊,一個坐在我的右邊。坐在右邊的同學姓鈕,左邊的那個忘了。我就抄左邊的同學一道答題,又抄右邊的同學一道。公布分數(shù)時,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還有富余!

  朱自清先生教課也很認真。他教我們宋詩。他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要交讀書筆記,還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課,因此朱先生對我印象不佳。

  多數(shù)教授講課很隨便。劉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選》,一個學期才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

  聞一多先生上課時,學生是可以抽煙的。我上過他的“楚辭”。上第一課時,他打開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邊紙筆記本,抽上一口煙,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這樣講唐詩,別的大學里大概沒有。聞一多先生的課都不考試,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

  唐蘭先生教詞選,基本上不講。打起無錫腔調,把詞“吟”一遍:“‘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過了。

  西南**的課程可以隨意旁聽。我聽過馮文潛先生的美學。他有一次講一首詞: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馮先生說他教他的孫女念這首詞,他的孫女把“吳山點點愁”念成“吳山點點頭”,他舉的這個例子我一直記得。

  吳宓先生講“中西詩之比較”,我很有興趣地去聽。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樓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我不好好上課,書倒真也讀了一些。中文系辦公室有一個小圖書館,通稱系圖書館。我和另外一兩個同學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看書。系辦公室的鑰匙就由我們拿著,隨時可以進去。系圖書館是開架的,要看什么書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這些麻煩手續(xù)。有的同學看書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一個姓范的同學每天摘抄《太*御覽》。我則是從心所欲,隨便瞎看。我這種亂七八糟看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我覺得這個習慣挺好。夜里,系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哲學心理系有幾只狗怪聲嗥叫——一個教生理學的教授做實驗,把狗的不同部位的神經(jīng)結扎起來,狗于是怪叫。有一天夜里我聽到墻外一派鼓樂聲,雖然悠遠,但很清晰。半夜里怎么會有鼓樂聲?只能這樣解釋:這是鬼奏樂。我確實聽到的,不是錯覺。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虼宋液蜌v史系那位姓劉的河南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耙е舶投等ψ印笔枪贰J赂艚迨,我對這一警句還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有一個“冬青社”(**學生社團甚多),頗有影響。冬青社辦了兩塊壁報,一塊是《冬青詩刊》,一塊就叫《冬青》,是刊載雜文和漫畫的。馮友蘭先生、查良釗先生、馬約翰先生,都曾經(jīng)被畫進漫畫。馮先生、查先生、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氣。

  除了壁報,還有各色各樣的啟事。有的是出讓衣物的。大都是八成新的西服、皮鞋。出讓的衣物就放在大門旁邊的校警室里,可以看貨付錢。也有尋找失物的啟事,大都寫著:“鄙人不慎,遺失了什么東西,如有撿到者,請開示姓名住處,失主即當往取,并備薄酬!彼^“薄酬”,通常是五香花生米一包。有一次有一位同學貼出啟事:“尋找眼睛!绷硪晃煌瑢W在他的啟事標題下用紅筆畫了一個大問號。他尋找的不是“眼睛”,是“眼鏡”。

  新校舍大門外是一條碎石塊鋪的公路。公路兩邊種著高高的柚加利樹(即桉樹,云南到處皆有)。

  公路北側,挨新校的圍墻,每天早晨有一溜賣早點的攤子。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廣東老太太賣的煎雞蛋餅。一個瓷盆里放著雞蛋加少量的水和成的稀面,舀一大勺,攤在*鐺上,煎熟,加一把蔥花。廣東老太太很舍得放豬油。雞蛋餅煎得兩面焦黃,豬油吱吱作響,噴香。一個雞蛋餅直徑一尺,卷而食之,很解饞。

  晚上,常有一個貴州人來賣餛飩面。有時餛飩皮包完了,他就把餛飩餡撥在湯里下面。問他:“你這叫什么面?”貴州老鄉(xiāng)毫不遲疑地說:“桃花面!”

  公路對面常有一個賣水果的。賣桃子,“面核桃”和“離核桃”,賣泡梨——棠梨泡在鹽水里,梨肉轉為極嫩、極脆。

  晚上有時有云南兵騎馬由東面馳向西面,馬蹄鐵敲在碎石塊的`尖棱上,迸出一朵朵火花。

  有一位曾在**任教的作家教授在**講學。**人問他:西南**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2

  聞一多先生性格強烈堅毅。日寇南侵,清華、北大、南開合成臨時大學,在長沙少駐,后改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將往云南。一部分師生組成步行團,聞一多先生參加步行,萬里長征,他把胡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zhàn)不勝,誓不剃須。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胡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張聞一多先生的木刻像,回頭側身,口銜煙斗,用熾熱而又嚴冷的目光審視著現(xiàn)實,很能表達聞一多先生的內心世界。

  **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聞一多先生還在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里。圖書館在樓上。那時不少教授愛起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于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一多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因為聞一多先生總不下樓。

  西南**校舍安排停當,學校即遷至昆明。

  我在讀西南**時,聞一多先生先后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楚辭班人不多。聞一多先生點燃煙斗,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一多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一多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甭勔欢嘞壬墓P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制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茍。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一多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只有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

  聞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話,非!敖凶。不單是中文系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一多先生講課“圖文并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按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一多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一多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一多先生那樣講唐詩的,并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杰、大歷十才子、《河岳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只是不同顏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誰能辦到?聞一多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了,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出版了,這是大好事。

  我頗具歪才,善能胡謅,聞一多先生很欣賞我。我曾替一個比我低一班的同學代筆寫了一篇關于李賀的讀書報告,——西南**一般課程都不考試,只于學期終了時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給學分。聞一多先生看了這篇讀書報告后,對那位同學說:“你的報告寫得很好,比汪曾祺寫的還好!”其實我寫李賀,只寫了一點: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這也是西南**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只抄書,無創(chuàng)見。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3

  西南*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會館、祠堂、學校,只有新校舍是*自建的,也是*的主體。這里原來是一片墳地,墳主的后代大都已經(jīng)式微或他徙了,*征用了這片地并未引起麻煩。有一座校門,極簡陋,兩扇大門是用木板釘成的,不施油漆,露著白茬。門楣橫書大字:“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边M門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連下雨,泥濘沒足,極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為東西兩區(qū)。

  路以西,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兩頭各有門。窗戶是在墻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諝馐呛芰魍ǖ,因為沒有人愛在窗洞上糊紙,當然更沒有玻璃。昆明氣候溫和,冬天從窗洞吹進一點風,也不要緊。宿舍是大統(tǒng)間,兩邊靠墻,和墻垂直,各排了十張雙層木床。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我沒有留心過這樣的宿舍共有多少間。我曾在二十五號宿舍住過兩年。二十五號不是最后一號。如果以三十間計,則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學生三千人,工學院住在拓東路迤西會館;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估計起來,可以住得下。學生并不老老實實地讓雙層床靠墻直放,向右看齊,不少人給它重新組合,把三張床拼成一個U字,外面掛上舊床單或釘上紙板,就成了一個**天地,屋中之屋。結鄰而居的,多是談得來的同學。也有的不是自己選擇的,是學校派定的。我在二十五號宿舍住的時候,睡靠門的上鋪,和下鋪的一位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他是歷史系的,姓劉,河南人。他是個農(nóng)家子弟,到昆明來考大學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擔行李走來的!嚼ッ鱽砜*的,多數(shù)是坐公共汽車來的,乘滇越鐵路火車來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來的。物理系有個姓應的學生,是自己買了一頭毛驢,從西康騎到昆明來的。我和歷史系同學怎么會沒有見過面呢?他是個很用功的老實學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樹林里去讀書。我是個夜貓子,天亮才回床睡覺。一般說,學生搬床位,調換宿舍,學校是不管的,從來也沒有辦事職員來查看過。有人占了一個床位,卻終年不來住。也有根本不是*的,卻在宿舍里住了幾年。有一個青年小說家曹卣,——他很年輕時就在《文學》這樣的大雜志上發(fā)表過小說,他是同濟大學的,卻住在二十五號宿舍。也不到同濟上課,整天在二十五號寫小說。

  桌椅是沒有的。很多人去買了一些肥皂箱。昆明肥皂箱很多,也很便宜。一般三個肥皂箱就夠用了。上面一個,面上糊一層報紙,是書桌。下面兩層放書,放衣物,這就書櫥、衣柜都有了。椅子?——床就是。不少未來學士在這樣的肥皂箱桌面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論文。

  宿舍區(qū)南邊,校門圍墻西側以里,是一個小操場。操場上有一副單杠和一副雙杠。體育**馬約翰帶著大一學生在操場上上體育課。馬先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襯衫,一件西服上衣,下身是一條獵褲,從不穿毛衣、大衣。面色紅潤,連光禿禿的頭頂也紅潤,腦后一圈雪白的鬈發(fā)。他上體育課不說中文,他的英語帶北歐口音。學生列隊,他要求學生必須站直:“Boys!You must keep your body straight!”我年輕時就有點駝背,始終沒有straight起來。

  操場上有一個籃球場,很簡陋。遇有比賽,都要臨時畫線,現(xiàn)結籃網(wǎng),但是很多當時的籃球名將如唐寶華、牟作云……都在這里展過身手。

  大路以東,有一條較小的路。這條路經(jīng)過一個池塘,池塘中間有一座大墳,成為一個島。島上開了很多野薔薇,花盛時,香撲鼻。這個小島是當初規(guī)劃新校舍時特意留下的。于是成了一個景點。

  往北,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惟一的瓦頂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一堆學生在外面等著。一開門,就爭先進去,搶座位(座位不很多),搶指定參考書(參考書不夠用)。晚上十點半鐘。圖書館的電燈還亮著,還有很多學生在里面看書。這都是很用功的學生。大圖書館我只進去過幾次。這樣正襟危坐,集體苦讀,我實在受不了。

  圖書館門前有一片空地。*沒有大會堂,有什么全校性的*便在這里舉行。在圖書館關著的大門上用摁釘摁兩面***,也算是會場。我入學不久,張清常先生在這里教唱過*校歌(校歌是張先生譜的曲),學唱校歌的同學都很激動。每月一號,舉行一次“國民月會”,全稱應是“國民精神總動員月會”,可是從來沒有人用全稱,實在太麻煩了。國民月會有時請名人來演講,一般都是梅貽琦校長講講話。梅先生很嚴肅,面無笑容,但說話很幽默。有一陣昆明鬧霍亂,梅先生勸大家不要在外面亂吃東西,說:“有一位同學說,‘我吃了那么多次,也沒有得過一次霍亂!@種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遍_國民月會時,沒有人老實站著,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滿地紅的**的太陽竟是十三只角(按規(guī)定應是十二只)!

  “一二·一慘案”(槍殺三位同學、一位老師)發(fā)生后,大圖書館曾布置成死難烈士的靈堂,四壁都是挽聯(lián),靈前擺滿了花圈,大香大燭,氣氛十分肅穆悲壯。那兩天昆明各界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于途。

  大圖書館后面是大食堂。學生吃的飯是通紅的糙米,裝在幾個大木桶里,盛飯的瓢也是木頭的,因此飯有木頭的氣味。飯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稱為“八寶飯”。八個人一桌,四個菜,裝在醬色的粗陶碗里。菜多鹽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蕓豆,還有一種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涼粉似的東西。

  大圖書館的東面,是教室。土墻,鐵皮頂。鐵皮上涂了一層綠漆。有時下大雨,雨點敲得鐵皮**當當?shù)仨。教室里放著一些白木椅子。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塊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記筆記。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隨便搬動,從這間教室搬到那間。吳宓先生上“紅樓夢研究”課,見下面有女生沒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頗有騎士風度的男同學于是追隨吳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學都落座,吳先生才開始上課。

  我是個吊兒郎當?shù)膶W生,不愛上課。有的教授授課是很嚴格的。教西洋通史(這是文學院必修課)的是皮名舉。他要求學生記筆記,還要交歷史地圖。我有一次畫了一張馬其頓王國的地圖,皮先生在我的地圖上批了兩行字:“閣下所繪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钡谝粚W期期終考試,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學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這樣兩學期*均,才能及格,這怎么辦?到考試時我拉了兩個歷史系的同學,一個坐在我的左邊,一個坐在我的右邊。坐在右邊的同學姓鈕,左邊的那個忘了。我就抄左邊的同學一道答題,又抄右邊的同學一道。公布分數(shù)時,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還有富余!

  朱自清先生教課也很認真。他教我們宋詩。他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要交讀書筆記,還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課,因此朱先生對我印象不佳。

  多數(shù)教授講課很隨便。劉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選》,一個學期才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

  聞一多先生上課時,學生是可以抽煙的。我上過他的“楚辭”。上第一課時,他打開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邊紙筆記本,抽上一口煙,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這樣講唐詩,別的大學里大概沒有。聞一多先生的課都不考試,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

  唐蘭先生教詞選,基本上不講。打起無錫腔調,把詞“吟”一遍:“‘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過了。

  西南*的課程可以隨意旁聽。我聽過馮文潛先生的美學。他有一次講一首詞: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馮先生說他教他的孫女念這首詞,他的孫女把“吳山點點愁”念成“吳山點點頭”,他舉的這個例子我一直記得。

  吳宓先生講“中西詩之比較”,我很有興趣地去聽。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樓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我不好好上課,書倒真也讀了一些。中文系辦公室有一個小圖書館,通稱系圖書館。我和另外一兩個同學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看書。系辦公室的鑰匙就由我們拿著,隨時可以進去。系圖書館是開架的,要看什么書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這些麻煩手續(xù)。有的同學看書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一個姓范的同學每天摘抄《太*御覽》。我則是從心所欲,隨便瞎看。我這種亂七八糟看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我覺得這個習慣挺好。夜里,系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哲學心理系有幾只狗怪聲嗥叫——一個教生理學的教授做實驗,把狗的不同部位的神經(jīng)結扎起來,狗于是怪叫。有一天夜里我聽到墻外一派鼓樂聲,雖然悠遠,但很清晰。半夜里怎么會有鼓樂聲?只能這樣解釋:這是鬼奏樂。我確實聽到的,不是錯覺。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虼宋液蜌v史系那位姓劉的河南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對這一警句還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有一個“冬青社”(*學生社團甚多),頗有影響。冬青社辦了兩塊壁報,一塊是《冬青詩刊》,一塊就叫《冬青》,是刊載雜文和漫畫的。馮友蘭先生、查良釗先生、馬約翰先生,都曾經(jīng)被畫進漫畫。馮先生、查先生、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氣。

  除了壁報,還有各色各樣的啟事。有的是出讓衣物的。大都是八成新的西服、皮鞋。出讓的衣物就放在大門旁邊的校警室里,可以看貨付錢。也有尋找失物的啟事,大都寫著:“鄙人不慎,遺失了什么東西,如有撿到者,請開示姓名住處,失主即當往取,并備薄酬!彼^“薄酬”,通常是五香花生米一包。有一次有一位同學貼出啟事:“尋找眼睛!绷硪晃煌瑢W在他的啟事標題下用紅筆畫了一個大問號。他尋找的不是“眼睛”,是“眼鏡”。

  新校舍大門外是一條碎石塊鋪的公路。公路兩邊種著高高的柚加利樹(即桉樹,云南到處皆有)。

  公路北側,挨新校的圍墻,每天早晨有一溜賣早點的攤子。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廣東老太太賣的煎雞蛋餅。一個瓷盆里放著雞蛋加少量的水和成的稀面,舀一大勺,攤在*鐺上,煎熟,加一把蔥花。廣東老太太很舍得放豬油。雞蛋餅煎得兩面焦黃,豬油吱吱作響,噴香。一個雞蛋餅直徑一尺,卷而食之,很解饞。

  晚上,常有一個貴州人來賣餛飩面。有時餛飩皮包完了,他就把餛飩餡撥在湯里下面。問他:“你這叫什么面?”貴州老鄉(xiāng)毫不遲疑地說:“桃花面!”

  公路對面常有一個賣水果的。賣桃子,“面核桃”和“離核桃”,賣泡梨——棠梨泡在鹽水里,梨肉轉為極嫩、極脆。

  晚上有時有云南兵騎馬由東面馳向西面,馬蹄鐵敲在碎石塊的`尖棱上,迸出一朵朵火花。

  有一位曾在*任教的作家教授在**講學。**人問他:西南*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閱讀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1)

——汪曾祺經(jīng)典短篇散文 (菁選3篇)

汪曾祺經(jīng)典短篇散文1

  我是個不那么喜歡讀書的.中文系的學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歡主動去看一些小說、詩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圖書館休息的時間里,隨手從書架上拿下來一本書,是一本人物傳記類書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個兒女,書名是《老頭兒汪曾祺》。

  從這本書里,提到了小時候,大概是三四年級左右的年紀,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雖有聽說汪曾祺是個著名的作家,但并沒有去看過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時突然提到這位作家,使我產(chǎn)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寫了什么東西的想法。于是,在這個初衷下,我閱讀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說作品。

  他是沈從文的弟子!熬┡伞弊骷业**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來,在*當代文壇上,獨樹一幟,特別具有一番與別人不同的韻味。汪曾祺散文給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語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語言風格是受到了歸有光的極大影響。后來我了解到,歸有光的散文最大特點,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寫作。汪曾祺受其影響,語言中,出落的就是**方方,**淡淡的白話。有人評價汪曾祺的語言說是“把白話白到了家”。然而,讀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帶有的那種文人雅氣。二者得到了某種*衡和協(xié)調之后,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像在《花園》中,他說“沒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最深沉的”,“當然我嘴里是含著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讀下來,卻使人忍俊不禁,內心*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動,如最后他說“有一年夏天,我已經(jīng)像個大人了,天氣郁悶,心上另外又有一點小事使我睡不著,半夜到園里去。一進門,我就停住了。我看見一個火星?人砸宦,招我前去,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也正因為睡不著覺在園中徘徊。他讓我抽一支煙(我剛會抽煙),我搬了一張?zhí)僖巫,我們一直沒有說話。那一次,我感覺我跟父親靠得近極了!

  汪曾祺曾說,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拔曳浅V匾曊Z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他的語言,*淡中出于絢爛,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這一點,他跟他的老師沈從文真是像極了。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

  第二個特點,則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從小處寫起,以小見大。他似乎特別擅長于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達真摯的感情,。正如小時候學過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倍凇澳赣H”去世后,“父親”“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我們那里有燒冥衣的風俗。按照母親生前的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做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麥穗、羊羔,灰鼠、狐肷!庇谑,“父親”對“母親”的深沉的眷戀,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們眼前,讓人讀了深深為之感動。而“父親”在一旁給十七歲的“我”瞎出主意寫情書的場景,則更是讓“父親”隨和,溫暖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些都是一些細瑣的小事,但由汪曾祺這么一寫出來,便顯得感情真摯,動人。整篇文章中都是從身邊小事寫起。雖然*淡,卻從點點滴滴中流露出對孩子們的親近、理解、包容和友善,從父親愿意放低身段,與兒子稱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愿意讓自己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們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們的人。他總是用自己智慧靈巧的雙手和熱切呵護的愛心,為孩子們營造出神異快樂的童話世界,他給孩子們帶來的永遠是水晶一樣靈動明凈的琉璃世界。

汪曾祺經(jīng)典短篇散文2

  修下水道了。最初,孩子們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看見一輛一輛的大汽車開過來,卸下一車一車的石子,雞蛋大的石子,杏核大的石子,還有沙,溫柔的,干凈的沙。堆起來,堆起來,堆成一座一座山,把原來的一個空場子變得完全不認得了。(他們曾經(jīng)在這里踢毽子,放風箏,在草窩里找那么尖頭的綠蚱蜢——飛起來露出桃***翅膜,格格格地響,**人叫做“卦大扁”……)原來挺立在場子中間的一棵小棗樹只露出了一個頭,像是掉到地底下去了。最后,來了一個一個巨大的,大得簡直可以當做房子住的水泥**。這些水泥**有多重啊,它是那么滾圓的,可是放在地下一動都不動。孩子最初只是怯生生地,遠遠地看著。他們只好走一條新的,彎彎曲曲的小路進出了,不能從場子里的任何方向橫穿過去了。沒有幾天,他們就習慣了。他們覺得這樣很好。他們有時要故意到沙堆的邊上去踩一腳,在滾落下來的石子上站一站。后來,從有一天起,他們就跑到這些山上去玩起來。這倒不只是因為在這些山旁邊只有一個老是披著一件黃布面子的羊皮大衣的人在那里看著,并且總是很溫和地微笑著看著他們,問他姓什么,住在哪一個門里,而是因為他們對這些石子和沙都熟悉了。他們知道這是可以上去玩的,這一點不會有什么妨礙。哦,他們站得多高呀,許多東西看起來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他們看見了許多肩膀和頭頂,看見頭頂上那些旋。他們看見馬拉著車子的時候脖子上的鬃毛怎樣一聳一聳地動。他們看見王國俊家的房頂上的瓦楞里嵌著一個皮球。(王國俊跟他爸爸搬到新**去了,前天他們在東安市場還看見過的哩。)他們隔著墻看見他們的媽媽往繩子上曬衣服,看見媽**手,看見……終于,有一天,他們跑到這些大圓筒里來玩了。他們在里面穿來穿去,發(fā)現(xiàn)、尋找著各種不同的路徑。這是橋孔啊,涵洞啊,隧道啊,是地道戰(zhàn)啊……他們有時伸出一個黑黑的腦袋來,喊叫一聲,又隱沒了。他們從薄暗中爬出來,爬到圓筒的頂上來奔跳。最初,他們從一個圓筒上跳到一個圓筒上,要等兩只腳一齊站穩(wěn),然后再往另一個上面跳,現(xiàn)在,他們連續(xù)地跳著,他們的腳和身體已經(jīng)習慣了這樣的弧形的坡面,習慣了這樣的運動的節(jié)拍,他們在上面飛一般地跳躍著……

  (多給孩子們寫一點神奇的,驚險的故事吧。)

  他們跑著,跳著,他們的心開張著。他們也常常跑到那條已經(jīng)掘得很深的大溝旁邊,挨著木欄,看那些奇奇怪怪的木架子,看在黑洞洞的溝底活動著的工人,看他們穿著長過膝蓋的膠皮靴子從里面爬上來,看他們吃東西,吃得那樣一大口一大口的,吃得那樣香。夜晚,他們看見溝邊點起一盞一盞斜角形的紅燈。他們知道,這些燈要一直在那里亮著,一直到很深很深的夜里,發(fā)著紅紅的光。他們會很久很久都記得這些燈……

  孩子們跑著,跳著,在圓筒上面,在圓筒里面。忽然,有一個孩子在心里驚呼起來:“我已經(jīng)頂?shù)?*頂了,我沒有踮腳!”啊,不知不覺的,這些孩子都長高了!真快呀,孩子!而,這些大圓**也一個一個地安到深深的溝里去了,孩子們還來得及看到它們的淺灰色的脊背,整整齊齊地,長長地連成了一串,工人叔叔正往溝里填土。

  現(xiàn)在,場子里又空了,又是一個新的場子,還是那棵小棗樹,挺立著,搖動著枝條。

  不久,溝填*了,又是**的,寬廣的,特別*,特別寬的路。但是,孩子們確定地知道,這下面,是下水道。

汪曾祺經(jīng)典短篇散文3

  我是個不那么喜歡讀書的中文系的學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歡主動去看一些小說、詩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圖書館休息的時間里,隨手從書架上拿下來一本書,是一本人物傳記類書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個兒女,書名是《老頭兒汪曾祺》。

  從這本書里,提到了小時候,大概是三四年級左右的年紀,語文課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雖有聽說汪曾祺是個著名的作家,但并沒有去看過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時突然提到這位作家,使我產(chǎn)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寫了什么東西的想法。于是,在這個初衷下,我閱讀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說作品。

  他是沈從文的弟子!熬┡伞弊骷业**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來,在*當代文壇上,獨樹一幟,特別具有一番與別人不同的韻味。汪曾祺散文給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語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語言風格是受到了歸有光的極大影響。后來我了解到,歸有光的散文最大特點,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寫作。汪曾祺受其影響,語言中,出落的就是**方方,**淡淡的白話。有人評價汪曾祺的`語言說是“把白話白到了家”。然而,讀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顯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帶有的那種文人雅氣。二者得到了某種*衡和協(xié)調之后,顯示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就像在《花園》中,他說“沒當家像一個概念一樣浮現(xiàn)于我的記憶之上,它的顏色是最深沉的”,“當然我嘴里是含著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無的水紅色是一種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讀下來,卻使人忍俊不禁,內心*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動,如最后他說“有一年夏天,我已經(jīng)像個大人了,天氣郁悶,心上另外又有一點小事使我睡不著,半夜到園里去。一進門,我就停住了。我看見一個火星?人砸宦,招我前去,原來是我的父親。他也正因為睡不著覺在園中徘徊。他讓我抽一支煙(我剛會抽煙),我搬了一張?zhí)僖巫,我們一直沒有說話。那一次,我感覺我跟父親靠得近極了。”

  汪曾祺曾說,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拔曳浅V匾曊Z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他的語言,*淡中出于絢爛,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這一點,他跟他的老師沈從文真是像極了。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

  第二個特點,則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從小處寫起,以小見大。他似乎特別擅長于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達真摯的感情,。正如小時候學過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親是個絕頂聰明的人。他是畫家,會刻圖章,畫寫意花卉。圖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漢印。他會擺弄各種樂器,彈琵琶,拉胡琴,笙簫管笛,無一不通!倍凇澳赣H”去世后,“父親”“親手給她做了幾箱子冥衣――我們那里有燒冥衣的風俗。按照母親生前的喜好,選購了各種花素色紙做衣料,單夾皮棉,四時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麥穗、羊羔,灰鼠、狐肷!庇谑牵案赣H”對“母親”的深沉的眷戀,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們眼前,讓人讀了深深為之感動。而“父親”在一旁給十七歲的“我”瞎出主意寫情書的場景,則更是讓“父親”隨和,溫暖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些都是一些細瑣的小事,但由汪曾祺這么一寫出來,便顯得感情真摯,動人。整篇文章中都是從身邊小事寫起。雖然*淡,卻從點點滴滴中流露出對孩子們的親近、理解、包容和友善,從父親愿意放低身段,與兒子稱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愿意讓自己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們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們的人。他總是用自己智慧靈巧的雙手和熱切呵護的愛心,為孩子們營造出神異快樂的童話世界,他給孩子們帶來的永遠是水晶一樣靈動明凈的琉璃世界。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2)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菁選3篇)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1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樓一側有一棵玉蘭。八大處只此一棵,據(jù)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一樹光明!薄

  原來質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fā)現(xiàn)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zhí)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xiàn)出富有個性的人物?此凇囤w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fā)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jīng)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fā)現(xiàn)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fā)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tài),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2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能夠讀出生活的。這是源于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的師生、**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xiāng)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因此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方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云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么黑。蜘蛛網(wǎng)上一只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么,那么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仿佛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痘▓@》。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搞笑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能夠觸摸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此刻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于他的語言*實、生活,它所描述的東西也是如此,*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wǎng)絡。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那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此刻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安靜了!逗幕

  汪曾祺先生描述的胡同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述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jié),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先生對風俗的關注體現(xiàn)了他對民族群眾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先生在《咸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里表現(xiàn)的文化,首先是此刻的,活著的;其次是昨日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正因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胡同文化》語言*實,貼近生活,也是期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xù)下去。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汪曾祺先生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祺先生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xiàn)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tǒng)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3

  汪曾祺書,用文學少女話說,給人感覺就像是女兒節(jié)茶巾壽司,上等多汁蘑菇,香噴噴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醋飯,用稍帶甜味薄薄蛋餅仔細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書最大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那一段。包括他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松軟康吉鰻、碎栗子出現(xiàn)。就像是這樣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zhí)熳樱轮?民百姓,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洪流正煽動新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書,告訴我們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小人物,他寫食也是路邊小攤上并不怎么高級地方小吃,他寫事也是一些常見雞毛蒜皮?扇藗兛蓮乃强此*淡無味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不公*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xiàn),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里康吉鰻!

  成塊醋飯和栗子甜味成了絕妙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3)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 (菁選3篇)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1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漢字獨特性和意義,他說*漢字是用來看,不是說。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認真扣字眼,沈從文《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灑脫真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要先有個整體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時想出來。

  二是他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研究和大師本領,是寫不出那樣文字。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東西是絕緣。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是寫人物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回憶文章寫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等、融洽。《我母親》中對三位母親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如對西南*諸多師友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他老師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看書就是學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2

  在一次作業(yè)中,曾遇到一篇閱讀,是汪老先生寫的,開頭大意是:谷子是從狗尾巴草演變來的,葡萄是從爬墻虎植物演變來的,汪老從中得到啟示,繼續(xù)往下推論,得出了有意思的結論。

  看完這篇閱讀我大呼過癮,但立刻又渴 起來,便買來了《汪曾祺散文集》,書皮是淡雅的紫色,正如汪老在書中描繪的生活小事,帶著一種清甜,微苦散文生活氣息,全書雜而不亂,貫徹著一種童趣而又不顯幼稚的清新。令我最喜歡的一則《關于葡萄》那一章,從葡萄的來歷寫到了葡萄的種植和貯藏,讓我感受真切。如果不是細致觀察和親身經(jīng)歷是無法讓讀者酣暢淋漓的。魯迅也是我最敬佩和喜歡的作家,論感情汪老的文章沒有魯迅那樣的強烈,也沒有魯迅那樣犀利的筆鋒,但仍可給我滿足之感。這應是汪老的過人之處,就像一位淡雅的茶客,用不深不淺的語言給人莫深的感受。

  在發(fā)達的今天,許多遺失的童年夢幻,又被汪老的文章勾了回來。讀汪老的文章充斥著木鉛筆的木香,而不像現(xiàn)在許多作家的金屬味。這種感覺能給人許多啟示,能給人一種力量已在這種**和欲望的世界里獨守一份隨遇而安。

讀汪曾祺散文有感3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洞驖O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豆缕焉钐帯肥撬亩唐≌f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

  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tài)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xiāng),我也可以攀上老鄉(xiāng)的江南之地。水鄉(xiāng)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xiāng)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xiāng)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F(xiàn)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xiāng)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xiāng)。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xiāng)的時候,故鄉(xiāng)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xiāng)之人的視覺處發(fā)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xiāng),也只有從離鄉(xiāng)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xiāng)的人應該感謝離鄉(xiāng)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xiāng)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xiāng)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4)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0篇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里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淡”!痘▓@》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痘▓@》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2

  作為一個(偽)吃貨,我是很想和汪老先生打一架的。

  經(jīng)?吹蕉巫永飳懙剑粝虢Y束一段爭辯,就突然提起“你是甜豆花*還是咸豆花*”,然后一群人馬上分成兩邊,進行無法相互理解又無休止的爭論。當然你知道,和吃貨打架就是個熱鬧有趣的事情。

  汪曾祺先生是個真誠的吃貨。在“一果一蔬”里頭他老練地介紹一些果蔬的各種吃法。諸如“豆葉在古代是可以當菜吃的”、“綠豆的最大用途是做粉絲”、“我在泰山頂上一個招待所里吃過一盤炒棍兒扁豆,非常嫩。*生所吃扁豆,此為第一”、“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菜,也可以當零食”。簡直對于事物的了解全方面圍繞吃了!謝謝他的坦誠交流,我覺得要是我的話是沒辦法跟他過到一塊兒去的.。我對抓起一把蔥一把蒜一把胡蘿卜一把栗子等等等等生吃是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笑)

  說起生吃東西,我倒不是對所有沒煮熟的食物都抗拒,但好像對許多生的東西確實沒有太大興趣。但是我非常喜歡吃半熟的雞蛋,無論是半熟的溏心蛋還是三分熟的溫泉蛋,或許等到某天能接受生雞蛋的時候,我就去嘗試一些生雞蛋醬油拌飯——《銀之匙》里頭把這種飯描述得太好吃了。確實如果對許多做法、許多食物不能接受的話,會失去享受很多美食的機會,就如我認為媽媽不敢吃不熟的東西,不吃半熟蛋真的太可惜了。(我也不敢在她面前吃也就是了)。許多肉全熟都是不好吃的,全熟的肉肉質會變糙變老,比如熟透的白切雞、全熟的牛排,吃起來太可惜了。不過也有做法的問題就是了,畢竟熬熟燉熟的肉也還是挺好吃的。

  很多人喜歡吃生的花生、玉米、栗子等等,這些我是真的不喜歡吃。大概有種“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的感覺,喜歡吃的人覺得的鮮甜在我嘴里是腥甜。土腥氣我大概不是特別喜歡。雨后草地的土腥氣倒也還好。

  生吃大蔥我是見過的。生長在嶺南對這種吃法并不熟悉,唯一直面的一次是社團燒烤的時候,山東的師兄拿起一棵圓柱形的青青白白又長又直的大蔥說道“下面讓我來表演一下生吃大蔥”,然后咔嚓一下,比吃甘蔗還脆爽地咬了一大口。惹不起惹不起。

  小嵐子不吃生的卻偏喜歡去吃壽司,看著轉盤轉了幾圈只拿了幾碟鰻魚,是有夠難受的了(笑)。

  但是汪老先生吃的真是多,懂得的也真的多,天南地北的特產(chǎn)小吃吃過很多,也懂煮法。寫的也真好,許多我百度搜索到實物的東西看上去倒不如他寫的那么誘人了。雖然描寫簡單字少,風格還*實真誠得絮絮叨叨的,該呈現(xiàn)的想法也一個不少。

  他寫枸杞子“禮花似的,噴泉似的垂掛下來,一個珊瑚珠穿成的華蓋”,寫粉鹽豆“長可半寸,鹽炒,豆不收縮,皮色發(fā)白,極酥松,一嚼即成細粉”,寫一些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的小吃寫得賊香,所以叫人分外遺憾,還想照著他說的做法做一遍嘗嘗。這種對食物的安利力度倒讓我想起受欣了——一個熱衷于吃熱衷于做也熱衷給別人賣安利的好友,不過個人以為她的點菜水*恐怕還未能比得上汪先生,差強人意。而汪先生(據(jù)他本人說)是被稱贊過點菜水*的。

  小嵐子的安利手法就極其拙劣了(斜眼),就只會一個勁兒地說去吃西多士去吃面,建議去學習一下安利水*(笑)。

  覺得汪老先生分外可愛是因為他的一些直抒胸臆的話。

  聽說一個劇團團長不認識“**上樹”這道菜,于是評論“這樣的人怎么可以當團長呢?”

  可惜幾位北方同志不吃酸藠頭,感慨“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孫女愛吃汪老嫌棄的**綠豆糕,他便說:“我的孫女很愛吃,一氣吃了幾塊,我覺得不可理解。”

  在“黃豆”一篇寫道,黃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汪老做的口蘑豆后在日記里寫“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

  這些或是對安利賣不出去的可惜、或是對別人口味的不理解、或是對自己點菜煮菜水*的自信。都是極其有代入感的,吃貨的可愛想法。即便是要因為口味打架了,也還是覺得那么可愛。

  歷史上真誠可愛的吃貨,還有一位——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在三登子的漫畫里頭他簡直是個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要緊、有好吃的真棒這樣的堅強樂觀型吃貨。我在想熱愛吃各種各樣東西的人是不是也非常熱愛生活,熱愛柴米油鹽醬醋茶的人間煙火,也愛天地之間草木原料的自然饋贈。

  為吃貨干杯。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3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jié)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的松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xiàn)。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zhí)熳,下?民百姓,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并不怎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扇藗兛蓮乃强此*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xiàn)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4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jīng)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jīng)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淡”!痘▓@》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jīng)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痘▓@》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5

  《汪曾祺散文》是我20xx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6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按撼跣戮,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淡,含蓄,而節(jié)制。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桐城派講究寫文章要有"文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氣"的,"氣"很足,抑、揚、頓、挫,全篇文章看似無法,結構散漫,但卻有一股"氣"相聯(lián),"大巧若拙"。再一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相當好,看似*淡,韻味很足,并且會留空白。汪曾祺寫他的老師沈從文,不去寫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一腔難懂的湘**言;寫張君秋,就寫張君秋的能吃,吃過飯畫完妝再來二十個餃子;寫金岳霖接受*勸告要接觸社會,就坐三輪車在王府井東張西望——這些都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與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就是不動聲色地抓這些,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淡”的東方古訓。**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過作者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芍^:真僧最言家常話。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7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云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里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滿腔熱血、壯志凌云,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缎滦I帷贰杜莶桊^》《跑警報》讓我對西南*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戰(zhàn)爭期間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lián)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戰(zhàn)爭發(fā)生,**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西南*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鐘書,吳大猷,

  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zhàn),云南*的學子們卻是清凈活躍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活!杜莶桊^》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guī)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閑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板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杜芫瘓蟆分,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有人帶金子,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后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里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xiàn)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么多岳陽樓的詩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回百轉、蕩氣回腸,難得,難得!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游客們?yōu)榱私枞竞眠\,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游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游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8

  汪曾祺的書,用文學少女的話說,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女兒節(jié)的茶巾壽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噴噴的白芝麻,栗子。加入這么多配料的醋飯,用稍帶甜味的薄薄蛋餅仔細的包裹著。雖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卻非常親切、可愛、緊緊揪住胸口,可是讀著讀著,醋的味道也不斷變濃,直到最后變成深切的無常觀充塞胸中。

  我覺得汪曾祺的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濃。尤其是飲食文化,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了。不能不讓人想起《射雕英雄傳》中黃蓉燒菜給洪七公吃的那一段。包括他的語言,都是半摻著文言的,讀起來反而讓人有一種順化流暢的感覺。羽毛般又輕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臟撲通撲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頭的松軟康吉鰻、碎栗子的出現(xiàn)。就像是這樣的感覺!

  古往今來,上至九龍?zhí)熳樱轮?民百姓,無不向往著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鶴子,隱逸孤山做個隱士。然而,他們卻忽略了塵世帶給人的快樂生活。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寫道:“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正煽動新的背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長生不老,淡泊**固然值得欣喜或欽佩,然而對酒當歌,尋山問水,觥籌交錯卻有著那些所謂的神仙隱士們體會不到的一番樂趣與風情。

  汪曾祺的書,告訴我們的就是這一個道理。他寫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見的小人物,他寫的食也是路邊小攤上的并不怎么高級的地方小吃,他寫的事也是一些常見的雞毛蒜皮。可人們可從他那看似*淡無味的語言中品出人與人之間的美麗情感。命運在最大的不公*中有時會偶爾留下一絲溫暖慰藉的余溫,讓人對這塵世難舍難棄,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隨便出現(xiàn)的,全看你心智夠不夠來領悟天意。

  兒子與父親間深切的交流等等,每一樣都值得品味。

  用力咬下椎茸瞬間流出的美妙湯汁!

  融化在嘴里的康吉鰻!

  成塊的醋飯和栗子的甜味成了絕妙的搭配!

  就連纏著蛋皮的葫蘆乾也是充滿彈性非常好吃吶!

  這或許就是這本書的美妙之處。想到書中人事那些美麗的誤會與牽絆,哪怕再僵硬的嘴角,也終會露出一抹微笑。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9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此恼劤陨⑽目赡苷娴臅屓伺謧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丛氯A。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烏豬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多么閑暇的時光,多么愜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這樣,哪里能這樣清心寡欲,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心變得*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0

  本周,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jīng)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里茶坊》、《職業(yè)》、《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xiāng)》、《**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于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熏燒攤子的。這個熏燒攤子什么都賣:鹵豆腐干,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后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jīng)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著,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里。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書上說,王二輸?shù)臅r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fā)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啰嗦。可也正是他的寫作手法與眾不同之處。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5)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3篇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1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頗深。

  一是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之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等、融洽!段业哪赣H》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2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布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實的話都有深情。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后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里,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么印象,小屋邊開著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實,行文到最后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這是多么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墻上,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jīng)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復提到了在西南*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里。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fā)現(xiàn)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后人。汪華大概是割據(jù)一方的豪俠,后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shù)胤Q“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3

  小時讀漢樂府《十五從軍征》,非常感動。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里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詩寫得*淡而真實,沒有一句進出呼天搶地的激情,但是慘切沉痛,觸目驚心。詞句也明白如話,不事雕飾,真不像是兩千多年前的人寫出的作品,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也完全能讀懂。我未從過軍,接觸這首詩的時候,也還沒有經(jīng)過長久的亂離,但是不止一次為這首詩流了淚。

  然而有一句我不明白,“采葵持作羹”。葵如何可以為羹呢?我的家鄉(xiāng)人只知道向日葵,我們那里叫做“葵花”。這東西怎么能做羹呢?用它的葉子?向日葵的葉子我是很熟悉的,很大,葉面很粗,有毛,即使是把它切碎了,加了油鹽,煮熟之后也還是很難下咽的。另外有一種秋葵,開淡黃色薄瓣的大花,葉如雞腳,又名雞爪葵。這東西也似不能做羹。還有一種蜀葵,又名錦葵,內蒙、山西一帶叫做“蜀薊”。我們那里叫做端午花,因為在端午節(jié)前后盛開。我從來也沒聽說過端午花能吃,——包括它的葉、莖和花。后來我在濟南的山東博物館的庭院里看到一種戎葵,樣子有點像秋葵,開著耀眼的朱紅的大花,紅得簡直嚇人一跳。我想,這種葵大概也不能吃。那么,持以作羹的葵究竟是一種什么東西呢?

  后來我讀到吳其癋的《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吳其癋是個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讀書人。他是**進士,自翰林院修撰官至湖南等省巡撫。但他并沒有只是做官,他留意各地物產(chǎn)豐瘠與民生的關系,依據(jù)耳聞目見,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的文獻,寫成了《長編》和《圖考》這樣兩部巨著。他的著作是我國十九世紀植物學極重要的專著。直到現(xiàn)在,**的植物學家還認為他繪的畫十分精確。吳其癋在《圖考》中把葵列為蔬類的第一品。他用很激動的語氣,幾乎是大聲疾呼,說葵就是冬莧菜。

  然而冬莧菜又是什么呢?我到了四川、江西、湖南等省,才見到。我有一回住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幾乎餐餐都有一碗綠色的葉菜做的湯。這種菜吃到嘴是滑的,有點像莼菜。但我知道這不是莼菜,因為我知道湖北不出莼菜,而且樣子也不像。我問服務員:“這是什么菜?”——“冬莧菜!”第二天我過到一個巷子,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婦女在井邊洗菜。這種菜我沒有見過。葉片圓如豬耳,顏色正綠,葉梗也是綠的。我走過去問她洗的這是什么菜,——“冬莧菜!”我這才明白:這就是冬莧菜,這就是葵!那么,這種菜作羹正合適,——即使是旅生的。從此,我才算把《十五從軍征》真正讀懂了。

  吳其癋為什么那樣激動呢?因為在他成書的時候,已經(jīng)幾乎沒有人知道葵是什么了。

  蔬菜的命運,也和世間一切事物一樣,有其興盛和衰微,提起來也可叫人生一點感慨,葵本來是*的主要蔬菜!对娊(jīng)·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菽”,可見其普遍。后魏《齊民要術》以《種葵》列為蔬菜第一篇!安煽獋,“松下清齋折露葵”,時時見于篇詠。元代王禎的《農(nóng)書》還稱葵為“百菜之主”。不知怎么一來,它就變得不行了。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已經(jīng)將它列入草類,壓根兒不承認它是菜了!葵的遭遇真夠慘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想是因為后來全國普遍種植了大白菜。大白菜取代了葵。齊白石題畫中曾提出“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獨不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何也?”其實大白菜實際上已經(jīng)成“菜之王”了。

  幸虧南方幾省還有冬莧菜,否則吳其癋就死無對證,好像葵已經(jīng)絕了種似的。吳其癋是河南固始人,他的家鄉(xiāng)大概早已經(jīng)沒有葵了,都種了白菜了。他要是不到湖南當巡撫,大概也弄不清葵是啥。吳其癋那樣激動,是為葵鳴不*。其意若曰:葵本是菜中之王,是很好的東西;它并沒有絕種!它就是冬莧菜!您到南方來嘗嘗這種菜,就知道了!

  北方似乎見不到葵了。不過近幾年**忽然賣起一種過去沒見過的菜:木耳菜。你可以買一把來,做個湯,嘗嘗?褪悄菢拥奈兜溃,木耳菜本名落葵,是葵之一種,只是葵葉為綠色,而木耳菜則帶紫色,且葉較尖而小。

  由葵我又想到薤。

  我到內蒙去****戰(zhàn)爭時期***的材料,準備寫一個戲?戳撕枚喾葙Y料,都提到部隊當時很苦,時常沒有糧食吃,吃“荄荄”,(音“害害”)。我想:“荄荄”是什么東西?再說“荄”讀gai,也不讀“害”呀!后來在草原上有人給我找了一棵實物,我一看,明白了:這是薤。薤音xie。內蒙、山西人每把聲母為X的字讀成H母,又好用疊字,所以把“薤”念成了“害害”。

  薤葉極細。我捏著一棵薤,不禁想到漢代的挽歌《薤露》,“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不說蔥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葉上掛不住多少露水,太易“皠”掉了。用此來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貼切。同時我又想到漢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爾能近取譬。

  北方人現(xiàn)在極少食薤了。南方人還是常吃的。湖南、湖北、江西、云南、四川都有。這幾省都把這東西的鱗莖叫做“薙頭”!八S”音“叫”。南方的年輕人現(xiàn)在也有很多不認識這個薙字的。我在韶山參觀,看到說明材料中提到當時用的一種土造的手榴彈,叫做“洋薙古”,一個講解員就老實不客氣地讀成“洋晶古”。湖南等省人吃的薙頭大都是腌制的,或入醋,味道酸甜;或加辣椒,則酸甜而極辣,皆極能開胃。

  南方人很少知道薙頭即是薤的。

  北方城里人則連薙頭也不認識。**的食品商場偶爾從南方運了薙頭來賣,趨之若鶩的都是南方幾省的人。**人則多用不信任的眼光端詳半天,然后望望然后去之。我曾買了一些,請幾位北方同志嘗嘗,他們閉著眼睛嚼了一口,皺著眉頭說:“不好吃!——這哪有糖蒜好哇!”我本想長篇大論地宣傳一下薙頭的妙處,只好咽回去了。

  哀哉,人之成見之難于動搖也!

  我寫這篇隨筆,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希望年輕人多積累一點生活知識。古人說詩的作用: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還可以多識于草木蟲魚之名。這最后一點似乎和前面幾點不能相提并論,其實這是很重要的'。草木蟲魚,多是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對于草木蟲魚有興趣,說明對人也有廣泛的興趣。

  第二,我勸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嘗嘗,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異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點。一個一年到頭吃大白菜的人是沒有口福的。許多大家都已經(jīng)****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萵筍,其實原來都是外國菜。***、洋蔥,幾十年前*還沒有,很多人吃不慣,現(xiàn)在不是也都很愛吃了么?許多東西,乍一吃,吃不慣,吃吃,就吃出味兒來了。

  你當然知道,我這里說的,都是與文藝創(chuàng)作有點關系的問題。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6)

——汪曾祺的散文《聞一多先生上課》 (菁選3篇)

汪曾祺的散文《聞一多先生上課》1

  全文先概括后具體,有總有分,結構謹嚴。

  前三個自然段,交代背景,概括寫聞一多先生的思想個性。先寫西南*的形成,接下來寫聞先生的外貌與治學,為下文寫聞先生上課作鋪墊。

  后六個自然段,點題,具體寫聞一多在西南*的上課。這里采用總分的形式來寫,先總寫聞先生開設了楚辭、唐詩、古代神話三門課,后分寫這些課。

  寫聞一多,既體現(xiàn)了其學者的鮮明形象,也凸現(xiàn)了其**戰(zhàn)士的精神風貌。

  **大學,這段歷史浸漬著民族的血與淚,也體現(xiàn)了**民族不屈以及追求知識與真理的精神。從長沙到蒙自,再到昆明,聞一多們把剛毅不屈的精神帶到了講堂,帶向了勝利。汪先生寫聞一多傳神處:一是山羊胡子與上髭,一是灼灼目光!翱箲(zhàn)不勝,誓不剃須”,鑿鑿之言,拳拳之心,天地可鑒。那稀疏的山羊胡子與近似一字的濃髭,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剛毅不屈;尤其是那目光,時刻審視著現(xiàn)實,體現(xiàn)了聞先生時刻關注著國家與民族的命運,“熾熱而又嚴冷”這對看似矛盾的語言,既寫出了聞一多的愛國熱忱,又寫出了他對現(xiàn)實的憂慮。這些細節(jié)描寫,凸顯了聞一多先生崇高的思想。

  這是**戰(zhàn)士的風骨!

  寫聞一多學者的形象:先寫聞先生專心治學,用朱自清與魏建功的書齋名,來襯托聞先生謹嚴的治學,再寫他上楚辭、唐詩、古代神話三門課,體現(xiàn)聞一多先生知識的淵博與教學理念及方法的先進。如上古代神話課:先是渲染,許多人從偌大的昆明城涌來,聽他的課,接著用“圖文并茂”四字,寫出了聞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話的獨特方法,稱贊了聞先生講課的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最后全用了六個四字句,詳細介紹聞先生上課的過程,贊美之情溢于言表。文章結尾段,富有戲劇色彩,寫作者自己得到老師的垂青,也突出了聞先生靈活的教學思想“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只抄書,無創(chuàng)見”。

  這位性格強烈堅毅,思想深刻,專心治學,個性十足,有強烈愛國情懷,并且教學嚴謹,方法靈活,學識淵博,鼓勵創(chuàng)新,提倡學風**的學者形象,便突兀于眼前。

  文章剪裁得當。如寫聞先生講授唐詩,講初唐四杰,講大歷十子(中唐詩人),再講晚唐詩,而尤其講得好的又是晚唐,晚唐中重點又介紹李賀。這樣點面結合,詳略得當,不僅使文章主次分明,重點突出,內容充實,也使文章更有變化,給人全面而深刻的'印象。

汪曾祺的散文《聞一多先生上課》2

  1.文章第一段說“有一張聞先生的木刻像……很能表達聞先生的內心世界”,你能說說,這里表達了聞先生怎樣的“內心世界”嗎?

  2.結合選文概括,本文突出了聞一多先生哪些特點?

  3.選文為了突出聞一多上課的風采,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

  4.結合文意解釋第6段中畫線詞語的含義。叫座:

  5.選文1至2段用了兩個事例來體現(xiàn)“聞先生性格強烈堅毅”,請簡要概括著兩個事例。

  事例一:

  事例二:

  6.汪曾褀為同學代筆些的讀書報告為什么會受到聞先生的贊賞?

  7.請你發(fā)揮想象,把聞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話時學生聽課的情景 描寫出來。(要求:用一種修辭手法和一個成語,60字左右)

汪曾祺的散文《聞一多先生上課》3

  1.對現(xiàn)實的齷齪極為痛心,對日寇的入侵極為痛恨,故而“嚴冷”;內心卻流淌著對祖國 “熾熱”的愛。

  2.①強烈堅毅;

  ②治學專心;

 、蹖懽謵塾枚d筆,一筆不茍。

  3.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比如,寫聞一多的語言:“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就是直接描寫;而寫他教古代神話,“不單是中文系的、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就是側面描寫。

  4.對學生很有吸引力,上座率高

  5.他把胡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zhàn)不勝,誓不剃須。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里。

  6.因為他寫的報告分析的準確形象,說法新奇,聞一多等西聯(lián)很多教授都很賞識 這種學生。

  7.學生們一個個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轉睛地看著聞一多先生。聞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貫注,在教室里踱著步子,慢慢品讀著課文。學生們認認真真得聽講,仔仔細細得做筆記,就像春起的小苗,接受著聞一多先生知識的灌溉。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7)

——汪曾祺散文賞析 (薈萃2篇)

汪曾祺散文賞析1

  汪曾祺這個名字對不少人來說,可能有些陌生,他不是一個高產(chǎn)作家,也沒有寫過什么驚世駭俗的作品。他在文壇上最早引起轟動的作品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受戒》和《大淖記事》。有人可能以為他是個年輕作家,錯了,他是西南*的高材生,是沈從文的高足。

  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汪曾祺先生就在沈從文先生的指導下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建國后,他沉寂了一段時間,后來被劃為“**”,60年代初寫了幾個短篇;此后又是很長時間的“靜默”,直到80年代初才有了一次真正的“井噴”,陸續(xù)發(fā)表了不少小說和散文,而且引起了轟動,好評如潮。說來也怪,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汪曾祺先生在文壇上的遭遇似乎也師承沈從文。沈從文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以小說和散文蜚聲文壇,建國后,他從文壇上銷聲匿跡,改行研究起了古代服飾,也成了一代大家。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再一次走紅文壇,一版再版,有的還被拍成了電影,形成了一股“沈從文熱”。對此,沈從文戲稱自己是文壇上的“出土文物”。這樣看,汪曾祺又何嘗不是文壇上的一個“出土文物”呢?

  我對汪曾祺先生的關注,不僅是因為他的小說、他的散文,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與樣板戲的關系。1962年,汪調至**京劇團任編劇,*時期,他便開始了樣板戲的創(chuàng)作與改編。家喻戶曉、萬口傳唱的京劇《沙家浜》便是由他參與改編、定稿的。*時期,“橫掃”的風暴遍及全國,一個摘帽**為什么會得到如此的重用?我曾經(jīng)困惑過,后來才知道,是“旗手”*賞識汪,宣布“汪曾祺先生可以**使用”,這才使汪曾祺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但他本人是否定樣板戲的,同老一代文人一樣,對樣板戲深惡痛絕。

  是汪的才華和經(jīng)歷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我開始閱讀和走近汪曾祺先生。由此知道了原來關注和欣賞汪曾祺先生的絕不在少數(shù),無論專家或讀者對汪都非常喜愛。燕山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世紀經(jīng)典60家”文學叢刊,汪的作品收入其中,出版社還請專家和讀者對所選的60家文學大師的作品打分,汪曾祺排名第十一位。而今汪老已作古12年了,他的作品仍然暢銷不衰,我在這里不想、也無力對汪的小說的人物、情節(jié)、風格進行探討和研究,只想就其散文的語言,談談我讀后的一些感受。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沒有苦心經(jīng)營的結構,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淡質樸,如話家常,是其散文的本色。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币虼似纷x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

  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語言總的說來是*和的、沖淡的、生動的、親切的,鮮活的、生活化的、口語化的。當然,有時候也會化用一些成語、詩詞和典故。初讀汪的作品,可能不會給你帶來太大的沖擊,但他的語言有一種悠遠的意蘊,合**以后,卻能讓你回味,讓你感動。你等不及了吧,來,先開一下胃口。

 。ū斫銈儯┯袝r竟是特地為花來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樂于干這項差事,爬到海棠樹上,碧桃樹上,丁香樹上,聽她們在下面說“這枝,唉,這枝這枝,再過來一點,彎過去的,諾,唉,對了對了”。(《花園》)

  多么傳神,多么生動!一群雀兒般唧唧喳喳的少女們在樹下要花的神情、語氣,活靈活現(xiàn),躍然紙上!

  再來品品下面的語句——

  聽,瞿瞿瞿瞿,哪里?這兒是的,這兒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來了。顧不得螺螺藤拉手,撲,追著撲。(《花園》)

  一個孩子從聽到蛐蛐的叫聲,到用盡辦法把它掏出來,再全神貫注地去捕捉,寫得惟妙惟肖,如在目前!

  (齊)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飯的米都是老人親自量,用一個香煙罐頭。“一下,兩下,三下……行了”!——“再添一點,再添一點!”——“吃那么多呀!”(《老舍先生》)

  白石老人的節(jié)儉、慈祥,孩子們略帶撒嬌的請求,老少間的親情、對話,就這樣極為生動真實地展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難聞死人。(《花園》)

  語含孩子氣,甚至女孩子氣,是鮮活的,完全口語化的語言。

  汪老的語言有時用筆極簡,寥寥幾字就能表現(xiàn)出極為豐富復雜的含義。

  故鄉(xiāng)的鳥啊。

  我每天醒在鳥聲里,我從夢里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花園》)

  “故鄉(xiāng)的鳥啊”一句**成段,表達很模糊,似乎不完整,不清晰。但讀了這樣的句子,心中突然生出一種感動,它包含著多么復雜、多么細密的感情!能揣摩出作者對故鄉(xiāng)風物的眷戀,對美好童年生活的贊美和向往,對失去的童年歲月的追憶和感傷。這是個無主句,但比“我懷念故鄉(xiāng)的鳥”這樣的句子所表述的內容要豐富得多,情感要復雜得多。它也不是一個感嘆句,用一個**常常的句號收結了句子。若換成感嘆句后,會發(fā)現(xiàn)效果反不如這樣淡淡的語氣,它除了有淡淡的憂傷,還有一種隱隱的無奈。再結合《胡同文化》的語言和風格,會發(fā)現(xiàn)作者真是個語言大師,一個抒情高手,許多感情都是若隱若現(xiàn),乍吐還收。一番玩味后,滿口噙香,余味無窮。

  *時期的一個春節(jié),汪曾祺先生的兒子冒著極大風險,把當時正受到***的一個空軍的兒子帶回家來過年。汪很是擔心,就責備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們商量一下’,我的兒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傷心。我們當時立刻就明白了:他是對的,我們是錯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從兒子的淚水中,汪曾祺先生一瞬間讀懂了兒子的委屈。這中間省去了多少復雜的思維內容和思維過程!“他是對的,我們是錯的!辈粌H省悟到對兒子和同學間的義氣缺乏理解,對兒子的感情不夠尊重,也無情地批判了自己怕?lián)上档挠顾缀妥运健?/p>

  我當了一回**,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這一生就更加*淡了。(《隨遇而安》)

  酸甜苦辣,百感交集,歸于一句。**是人當?shù)膯?全?0多萬**,有多少人魂斷冤屈,有多少人夢涕闌干!不堪回首的歲月,怎么會三生有幸?是反語?是譏刺?是玩世不恭?是俏語含悲?真的不可捉摸。我生也有幸,躲過了**的年代,但讀了這樣的句子,仍不免喉欲哽,鼻欲酸,泣欲下,心欲碎。汪老是個好用反語的人么?非也。我讀了汪老的許多文章,他很少用反語。為什么會說出這樣一句話來?百思不得其解。

  簡約是汪曾祺先生的語言的全部特點嗎?肯定不是。有時候他的語言又會很繁,而且繁的可以,繁的傳神!

 。ㄆ咸眩┚眄氝@東西最耗養(yǎng)分,凡是作物,都是優(yōu)先把養(yǎng)分輸送到頂端,因此長出來就給它掐了,長出來就給它掐了。(《葡萄月令》)

  沈先生(從文)面色如生,很安詳?shù)靥芍。我走近他身邊,看著他,久久不能離開。這樣的一個人,就這樣的去了。我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兩句中畫線的部分都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惟其如此,才可以準確地表達出作者的意思,也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重視從生活中吸收語言的營養(yǎng),讓自己的語言鮮活、生動,生活化、口語化。如果把前一句改成“只要它一長出來就把它給掐了”,后一句改成“我看了他兩眼”,意思好像沒有變化,但語言的色彩上、感覺上、表達的效果上就差得遠了。作者對語言的運用出神入化,不露痕跡,好像漫不經(jīng)心,信手拈來;但出手不凡,讓人嘆為觀止!翱此茖こW钇驷,成如容易卻艱辛”,對語言不經(jīng)過長時間的錘煉,不是語感特好的人,是不會有這樣好的語言的。

  以上兩句雖然使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但看上去語言還不是很“繁”。一起看一段不厭其“繁”的語言:

  汽車轉過一個山頭,一車的人都叫了起來,“哈”!賽里木湖,真藍!……真藍!

  下車待了一會,我心里一直驚呼著:真藍!(賽里木湖)藍得奇怪,藍得不近情理!杂猩顪\,然而一望皆藍。

  **車,車沿湖岸走了20多分鐘。我心里一直重復著這一句:真藍。遠看像一湖純藍墨水。

  賽里木湖究竟美不美?我簡直說不上來,我只是覺得:真藍。我顧不上有別的感覺,只有一個感覺——藍。(《天山行色》)

  一氣呵成,暢快淋漓!非躲在書屋中閉門造車者可為。你嫌行文啰嗦嗎?如果你沒有到過賽里木湖,如果你沒有汪曾祺先生的襟懷和性情,如果你不具備汪老的才華和文筆,你可能會覺得啰嗦,而且啰嗦之至!但如果一切“如果”都成了真實,你還會有這種感覺嗎?讀了這樣一大段盛贊賽里木湖水的藍以后,我不禁擊節(jié)贊嘆,大呼過癮!如暑天里一口氣喝了兩大瓢井拔涼,直涼透心里,沁徹心肺!

  汪老還有些語言是很形象的,略舉幾例以供欣賞:

  有一種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像一堆半干的牛糞,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昆明的雨》)

  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雞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塊銀元那樣大,的溜圓。(《昆明的雨》)

  這里的比喻和類比都非常貼切、新穎、生動、形象,出人意表又很難替代。何為干巴菌?一般人不知道。如果僅去形容,不易模擬得之,必須通過恰當?shù)谋扔,才可以比較準確地了解它。

  汪老的語言,除了以上談到的幾點外,還有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文學性。作為一個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的作家,他的語言肯定會具有很強的文學性。有些詞語經(jīng)他一用,竟別開生面,意味無窮。

  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一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飯碗,幾口就喝了。未及終席,他就奔赴廁所,飛流直下起來。(《草木春秋》)

  畫線句,顯然套用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但用在這個特殊的場合,卻讓人“悠然心會,妙處難于君說”。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但是行人到了翠湖,也就成了游人。(《翠湖心影》)

  汪老對生活的感悟是多么微妙,尋常的景,尋常的人,到了汪老的眼中就有了不尋常的意境,皆可入詩,入畫。讓人聯(lián)想到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jié)制;也不似后期那樣過事雕琢,流于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適度,像一籃新摘的煙臺瑪瑙櫻桃。(《又讀〈邊城〉》)

  汪曾祺將沈從文的語言分為三個時期,通過細致的比較,用一個新穎、形象、別致的比喻,概括其特點,而且這個比喻又是個非同尋常的比喻,是通感。對語言的感覺,居然可以用味覺來形容,真是“奇外無奇更出奇”(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和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有異曲同工之妙。

  汪老的很多散文后面都附有小詩或題詞,汪老的詩和題詞我讀得不多,但我所看到的幾首(副),覺得都是**。

  這他在自己畫的一幅“冬日菊花”上題的詩:新沏清茶飯后煙,自搔短發(fā)負晴暄。枝頭殘菊開還好,留得秋光過小年。

  這是他給張抗抗畫的“牡丹圖”上題的詩:看朱成碧且由他,大道從來直似斜。見說洛陽春索寞,牡丹拒絕著繁花。

  這是他贈恩師沈從文詩中的兩句: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

  這是他為武夷山一招待所的題詞:四圍山色臨窗秀,一夜溪聲如夢清。

  這是他在云南大理寫的一副對子:蒼山負雪,洱海流云。

  夠了,透過這些詩或題詞,可見汪老語言功底的扎實。即使拿到現(xiàn)代詩壇**何一位詩人面前,也毫不遜色。

  好了,要和讀者們說再見了。汪老是一代宗師,筆者閱讀不廣,能力有限,很難將汪老的語言風格和特點,一一向讀者梳理出來,賞析到位。只是由于對汪老的喜愛,才斗膽寫了這樣一片文章,望讀者見諒。末了,試用汪老似的語言來做個結吧——

  這樣的一個人,就這樣的去了。掩卷長思,戚然動容,其人已歿,余韻猶存。

  “菌子已經(jīng)沒有了,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里!

  這樣的一個人啊。

汪曾祺散文賞析2

  知道汪曾祺,是因為多次看過以至十分熟悉的**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因為他是主要編劇之一。后來讀他的文章,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感覺出作者用筆的功力,越讀越如同品喝香茶、名酒,久而其味更甘、更濃。今年的山西省中考語文試題現(xiàn)代文閱讀選了他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并據(jù)此為話題作文。雖然考試為選拔性的,但是讀好文章、寫感興趣的話題,應該是受大家歡迎的。從反饋回來的情況也是這樣。

  讀了這篇名為《五味》的文章,也許大家會有一種感覺,原來生活中的瑣細也能寫成文章。是的,不僅能寫,而且還能寫得有滋有味,妙趣橫生。這主要得益于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我們說一位作家的文章好,好在什么地方?一是他對生活的體驗、認識深刻,是我們所沒有意識到的,再就是他寫出了大家心里想到了,但卻沒有說出來的認識、道理和體會。就拿對五味的愛好來說,山西人愛吃醋,四川、湖南、湖北人愛吃辣,廣東人愛吃甜,……我們都知道,而且有不少或曰“細節(jié)”的小故事,比如,“山西老鄉(xiāng)愛喝醋,繳槍不繳醋葫蘆”啦;火車一開入娘子關,響聲就變成“喝醋”“喝醋”啦。等等。誰也沒想到它們能成為寫文章的素材?雌饋,對生活的熱愛,應該包括它的方方面面,自然 “吃”也是一項重要的方面,“民以食為天”,很是有道理的。今年秋季選入高中語文第一冊的一篇文章──《胡同文化》,也是汪曾祺寫的散文,里面就提到了**人的吃飯,如同本篇所寫到的**人愛吃“蝦米皮熬白菜”的習慣,還寫到“**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不同的是,本篇所寫是說人們對食物的習慣,而《胡同文化》中,則是把這種習慣與**人的心理,實際上是文化,緊緊地連在一起進行分析的。對身邊事物進行理性的、文化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對生活積累后,精心選擇細節(jié),合理**成文,再運用具有感染力的語言,同樣能打動讀者的心靈。就像本篇文章。

  再回到山西人的喜歡吃醋的問題,汪曾祺在文章的開頭就以一個有趣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但是作為山西人,我們想一想,山西人的吃醋究竟是緣于什么呢?是不是因為山西人喜愛吃面食,用醋調味,才更突出其美味呢?如同南方人的吃辣是因為氣候潮熱,辣有驅濕的作用一樣;再就是山西五谷雜糧豐富,特別是晉北一帶盛產(chǎn)高粱,用來做醋是很好的原料。這是地域方面的優(yōu)勢;再一點大概就是習慣的作用了。生于茲,長于茲,老鄉(xiāng)每年要做一大缸醋,每家飯桌上頓頓離不開醋壺,吃面要有醋提味,炒肉要用醋去腥。到飯店吃飯,將空碗碟倒點醋涮涮,等于消了毒。家里有人感冒,怕傳染別人,鍋里放點醋,在火上熬熬,等于空氣中殺了菌。還有多吃醋可以美容,常吃醋能軟化血管,洗頭發(fā)加點醋可使頭發(fā)柔軟亮澤等等。吃醋、用醋簡直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久而久之習慣養(yǎng)成,自然山西人是離不開醋的了。這種習慣,在山西算不了什么,但外地人看來,就成了新鮮事了。

  不知道這種分析對不對,大家說呢?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8)

——汪曾祺談吃散文 (薈萃2篇)

汪曾祺談吃散文1

  豆腐點得比較老的,為北豆腐。聽說張家口地區(qū)有一個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鉤鉤起來,扛著秤桿走幾十里路。這是豆腐么?點得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有**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腦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壓緊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層中壓成大張的薄片,是豆腐片。東北叫干豆腐。壓得緊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頁或千張。

  豆?jié){鍋的表面凝結的一層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鄉(xiāng)則簡單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買回來就能拌;蛉腴_水鍋略燙,去豆腥氣。不可久燙,久燙則豆腐收縮發(fā)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頭只賣得數(shù)日,過此則葉綠梗硬,香氣大減。其次是小蔥拌豆腐。**有歇后語:“小蔥拌豆腐——一青二白!笨梢娺@是**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蔥,小蔥嫩,香。蔥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減。我和林斤瀾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瀾愛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盤,但與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鍋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當。**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領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覺得豈有此理。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卻是在**的一家上海飯館里,是吃陽澄湖大閘蟹之前的一道涼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塊,同拌,無姜汁蒜泥,只少放一點鹽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話說:蠻嶄格!用北方話說:旱香瓜——另一個味兒。咸鴨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須用敝鄉(xiāng)所產(chǎn)“高郵咸蛋”。高郵咸蛋蛋黃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紅白相間,只是顏色即可使人胃口大開。別處的咸鴨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黃色淺,又無油,卻不中吃。

  燒豆腐大體可分為兩大類:用油煎過再加料燒的;不過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底鍋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結薄殼,表面發(fā)皺,即可鏟出,是名“虎皮”。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鐘,收湯,即可裝盤。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蝦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鄉(xiāng)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揚州有名的素菜,好幾本菜譜著錄,但我在揚州一帶的寺廟和素菜館的菜單上都沒有見到過。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過油煎了的,還是不過油煎的。我無端地覺得是油煎了的,而且無端地覺得是用黃豆芽吊湯,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筍,用極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時候材料湊手,我將根據(jù)想象,試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將是素菜葷做,放豬油,放蝦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過油煎的燒豆腐則宜切塊,六七分見方。北方小飯鋪里肉末燒豆腐,是常備菜。肉末燒豆腐亦稱家常豆腐。燒豆腐里的翹楚,是麻婆豆腐。相傳有陳婆婆,臉上有幾粒麻子,在鄉(xiāng)場上擺一個飯攤,挑油的腳夫路過,常到她的飯攤上吃飯,陳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來,給他們燒豆腐。后來大人先生也特意來吃她燒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聞遐邇。陳麻婆是個值得紀念的人物,*烹飪史上應為她大書一筆,因為麻婆豆腐確實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領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過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個味兒,后來才知道我用的是瘦豬肉末。牛肉末不能用豬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縣豆瓣。豆瓣須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湯汁漸漸收入豆腐,才起鍋。五是起鍋時要撒一層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為“大紅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說話,應該把說話的嘴騰出來。麻婆豆腐必須是:麻、辣、燙。

  昆明最便宜的小飯鋪里有小炒豆腐。豬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醬油,起鍋時下蔥花。這道菜便宜,實惠,好吃。不加醬油而用鹽,與番茄同炒,即為番茄炒豆腐。番茄須燙過,撕去皮,炒至成醬,番茄汁滲入豆腐,乃佳。

  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或肉湯,小火燉,至豆腐起蜂窩,方好。砂鍋魚頭豆腐,用花鰱(即胖頭魚)頭,劈為兩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筍)、海米,湯清而味厚,非海參魚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鄉(xiāng)菜。豆腐切成指甲蓋大的小薄片,推入蝦子醬油湯中,滾幾開,勾薄芡,盛大碗中,澆一勺熟豬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為上面泛著一層油。用勺舀了吃。吃時要小心,不能性急,因為很燙。滾開的豆腐,上面又是滾開的油,吃急了會燙壞舌頭。我的家鄉(xiāng)人喜歡吃燙的東西,語云:“一燙抵三鮮!编l(xiāng)下人家來了客,大都做一個汪豆腐應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沒有到過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無非是蝦子多,油多。**高郵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鹽,不用醬油。我想給家鄉(xiāng)的廚師出個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這樣雪花豆腐就更名貴了。

  不知道為什么,**的老豆腐現(xiàn)在見不著了,過去賣老豆腐的攤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實并不老,老,也許是和豆腐腦相對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簡單:芝麻醬、腌韭菜末。愛吃辣的澆一勺青椒糊。坐在街邊攤頭的矮腳長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餅,夾一個薄脆,是一頓好飯。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東西,我和幾個作家到四川旅游,在樂山吃飯。幾位作家都去了大館子,我和林斤瀾鉆進一家只有穿草鞋的鄉(xiāng)下人光顧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湯,啥都沒有。豆花用筷子夾出來,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瀾各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很美。豆花湯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則為“菜豆花”。**的豆花莊的豆花乃以雞湯煨成,過于講究,不如鄉(xiāng)壩頭的豆花存其本味。

  **的豆腐腦過去澆羊肉口蘑渣熬成的鹵。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還要加一勺蒜泥水。現(xiàn)在的鹵,羊肉極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鍋稠糊糊的醬油黏汁而已。即便是過去澆鹵的豆腐腦,我覺得也不如我們家鄉(xiāng)的豆腐腦。我們那里的豆腐腦溫在紫銅扁缽的鍋里,用紫銅*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點點麻油,小蝦米、榨菜末、芹菜(藥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豆腐的做法多矣,不勝記載。四川作家高纓請我們在樂山的山上吃過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幾樣,風味各別,不相雷同。特別是豆腐的質量極好。掌勺的老師傅從磨豆腐到烹制,都是親自為之,絕不假手旁人。這一頓豆腐宴可稱寰中一絕!

  豆腐干南北皆有。**的豆腐干比較有特點的是熏干。熏干切長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煙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干、蘇州干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原先沒有。**的蘇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鮮,蘇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醬油、糖、冬菇湯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長而耐嚼。從蘇州上車,買兩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鄭州。香干亦稱茶干。我在小說《茶干》中有較細的描述:

  ……豆腐出凈渣,裝在一個小蒲包里,包口扎緊,入鍋,碼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面用石頭壓實,文火煨煮,要煮很長時間。煮得了,再一塊一塊從蒲包里倒出來,這種茶干是圓形的,周圍較厚、中間較薄,周身有蒲包壓出來的細紋,……這種茶干外皮是深紫色的,掰了,里面是淺褐色的。很結實,嚼起來很有咬勁,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茶干原出界首鎮(zhèn),故稱“界首茶干”。據(jù)說乾隆南巡,過界首,曾經(jīng)品嘗過。

  干絲是淮揚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橫披為片,刀工好的師傅一塊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為細絲。這種豆腐干是特制的,極堅致,切絲不斷,又綿軟,易吸湯汁。舊本只有拌干絲。干絲入開水略煮,撈出后裝高足淺碗,澆麻油醬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絲的興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絲母雞湯煮,加開陽(大蝦米),火腿絲。我很留戀拌干絲,因為味道清爽,現(xiàn)在只能吃到煮干絲了。干絲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燒麥的茶館里,在上點心之前喝茶時的閑食,F(xiàn)在則是全國各地淮揚菜系的飯館里都預備了。****常做煮干絲,成了我們家的保留節(jié)目。**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頁切絲代替?诟猩圆,味道卻不遜色,因為我的煮干絲里下了干貝。煮干絲沒有什么訣竅,什么鮮東西都可往里擱。干絲上桌前要放細切的姜絲,要嫩姜。

  臭豆腐是*人的`一大發(fā)明。我在上海、武漢都吃過。長沙火宮殿的臭豆腐*年輕時常去吃。后來回長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說了一句話:“火宮殿的臭豆腐還是好吃!边@就成了“****”,寫在照壁上;饘m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國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醬、青蒜。南*廟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塊,用竹簽像冰糖葫蘆似的串起來賣,一串八塊。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擱一個鐵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別有風味。

  在安徽屯溪吃過霉豆腐,長條豆腐,長了二寸長的白色的絨毛,在*底鍋中煎熟,蘸醬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嘗嘗。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賢參加土改,那里的農(nóng)民家家都做腐乳。進賢原來很窮,沒有什么菜吃,頓頓都用豆腐乳下飯。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還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強烈,廣西桂林、四川忠縣、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點。腐乳肉是蘇州松鶴樓的名菜,肉味濃醇,入口即化。廣東點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餅”。

  南方人愛吃百頁。百頁結燒肉是寧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廟的小吃店里賣百頁結:百頁包一點肉餡,打成結,煮在湯里,要吃,隨時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頁結。北方的百頁缺韌性,打不成結,一打結就斷。百頁可入臭鹵中腌臭,謂之“臭千張”。

  杭州知味觀有一道名菜:炸響鈴。豆腐皮(如過干,要少潤一點水),瘦肉剁成細餡,加蔥花細姜末,入鹽,把肉餡包在豆腐皮內,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許長的小段,下油鍋炸得餡熟皮酥,即可撈出。油溫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這菜嚼起來發(fā)脆響,形略似鈴,故名響鈴。做法其實并不復雜。肉剁極碎,成泥狀(最好用刀背剁),*攤在豆腐皮上,折疊起來,如小錢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醬油冬菇湯煮,豆皮層中有汁,甚美。**東安市場拐角處**前有一家肉店寶華春,兼賣南味熟肉,賣一種酒菜:豆腐皮切細條,在醬肉湯中煮透,撈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貴,F(xiàn)在寶華春已經(jīng)沒有了。豆腐皮可做湯。燉酥腰(豬腰燉湯)里放一點豆腐皮,則湯色雪白。#p#副標題#e#

汪曾祺談吃散文2

  栗子的形狀很奇怪,像一個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長了長長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圍著長了一圈,一顆一顆緊挨著,很團結。當中有一顆是扁的,叫做臍栗。臍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沒有什么兩樣。堅果的外面大都有保護層,松子有鱗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澀的外皮,這大概都是為了對付松鼠而長出來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殼很不好剝,里面的內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籃里,掛在通風的地方吹幾天,就成了“風栗子”。風栗子肉微有皺紋,微軟,吃起來更為細膩有韌性。不像吃生栗子會弄得滿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賈寶玉為一件事生了氣,襲人給他打岔,說:“我想吃風栗子了。你給我取去!***的檐下是掛了一籃風栗子的。風栗子入《紅樓夢》,身價就高起來,雅了。這栗子是什么來頭,是賈蓉送來的?劉老老送來的?還是寶玉自己在外面買的?不知道,書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較多。我的家鄉(xiāng)原來沒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個銅火盆,丟幾個栗子在通紅的炭火里,一會兒,砰的一聲,蹦出一個裂了殼的熟栗子,抓起來,在手里來回倒,連連吹氣使冷,剝殼入口,香甜無比,是雪天的樂事。不過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會炸傷眼睛?纠踝油鈬灿,**有“火中取栗”的寓言,這栗子大概是烤的。

  **的糖炒栗子,過去講究栗子是要良鄉(xiāng)出產(chǎn)的。良鄉(xiāng)栗子比較小,殼薄,炒熟后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就破了,內皮一搓就掉,不“護皮”。據(jù)說良鄉(xiāng)栗子原是進貢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許多好吃的東西都說是給西太后進過貢)。

  **的糖炒栗子其實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鍋都支在店鋪門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時往鍋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殼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須洗手。栗肉為糖汁沁透,很甜。

  炒栗子宋朝就有。筆記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個叫李和兒的,栗有名。南宋時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獻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兒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國之思,也很感人。

  ***愛吃栗子,但原來**沒有*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廣交會的座談會上認識一個**商人,他是來買栗子的(每年都來買)。他在天津曾開過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國后還賣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開的炒栗子店鋪的招牌也帶到**去,一直在東京的炒栗子店里掛著。他現(xiàn)在發(fā)了財,很感謝*的炒栗子。

  **的小酒鋪過去賣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極好的下酒物,F(xiàn)在不見有賣的了。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雞是名菜,也很好做,雞切塊,栗子去皮殼,加蔥、姜、醬油,加水淹沒雞塊,雞塊熟后,下綿白糖,小火燜二十分鐘即得。雞須是當年小公雞,栗須完整不碎。羅漢齋亦可加栗子。

  我父親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東安市場原來有一家賣西式蛋糕、冰點心的鋪子賣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澆稀奶油,吃起來很過癮。當然,價錢是很貴的。這家鋪子現(xiàn)在沒有了。

  羊羹的主料是栗子面!把蚋笔**話,其實只是潮濕的栗子面壓成長方形的糕,與羊毫無關系。

  河北的山區(qū)缺糧食,山里多栗樹,鄉(xiāng)民以栗子代糧。栗子當零食吃是很好吃的,但當糧食吃恐怕胃里不大好受。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9)

——汪曾祺短篇精美散文

汪曾祺短篇精美散文1

  為何你痛著也要說,不愿你離開,如果決定孤老一生,那么遇到你便是我的福氣,失去,誰又能承受,那看不見的光,就像我們彼此沉默的愛,都在不言中。

  歸宿是我最終的目的地,在此之前,請允許我的張揚,炫耀愛的宣言,每時每刻都保留著愛的傳呼,無聊的對白也顯得有趣,下一次的擁抱,是天然的習慣。

  又似在夢中聽見你的歡笑聲,不要醒來,看到眼前的你和我依偎在林間,有說有笑,我牽著你的手,盤算著我們的未來,你眼里的笑意,都是濃濃的`愛。

  是你對我刻下的烙印,那痕跡觸手可及,夜幕下的星光,是對我們的祝福,我遠眺的風景,總少不了你的身影,對你的耳語,風兒輕輕送進你的心里,你甜蜜的笑,融化了我的護盾,你的柔情,延伸至我身體的每個角落。

  每一扇為你獨留的門窗,都在夜里祈禱,你看不見我的背景,默默的祝福著,希望有一天,你再回到我的身邊,我還是會為你唱歌,用歌聲里的靈魂與你共舞,精靈的舞步在廣場中間閃耀。


汪曾祺經(jīng)典散文 (菁選3篇)(擴展10)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篇)

  在我們*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寫過散文嗎?散文是一種**、靈活、短小精悍,表現(xiàn)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吹搅*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jīng)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xiāng),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jīng)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xiāng)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xiāng)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xiāng)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jīng)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jīng)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可就是這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xiāng)》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tài)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tài)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xiāng)》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xiāng)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于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钡漠嬮_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shù)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著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xiàn)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在發(fā)現(xiàn)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吧徎ǔ赝馍傩腥耍暗晏垡淮缟。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愿意讓你的節(jié)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心,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現(xiàn)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jīng)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xiāng)“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jié)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可是即使是冬天的陽光,曬了半天時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jīng)]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洠约皩ο热说乃寄睢?/p>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致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xiāng)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chǎn)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fā)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xiāng)菜——閩菜!

  我的家鄉(xiāng)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xiāng),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本周,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jīng)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里茶坊》、《職業(yè)》、《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xiāng)》、《**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于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熏燒攤子的。這個熏燒攤子什么都賣:鹵豆腐干,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后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jīng)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著,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里。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書上說,王二輸?shù)臅r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fā)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啰嗦?梢舱撬膶懽魇址ㄅc眾不同之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jīng)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別著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游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仿佛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著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凈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么。汪老也發(fā)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yè)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都不禁贊嘆其“贊極精妙”。讀后感·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于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shù)家珍,最出名的不過松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fā),眼里開始閃爍著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彼f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讀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總覺得,其他人寫的散文是給別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寫給自己回想的。

  我輕輕翻開第一頁,像個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闖進了那繽紛地天地。我按照書上的指引,一會兒在“花園里斗起蟋蟀,一會兒在茶館里翻翻書,一會兒幫著大人收葡萄,一會兒和大伙一起跑警報”。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總覺得有些語言怪怪的,總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與要寫事物毫無關聯(lián)的東西。有時也會寫出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感受?勺屑毾胂,這不就是童年時代的最真實的想法嗎?

  我們小時候都會對每個事物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在書中,作者對“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的“鬼蜻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吃石榴覺得“所得不償勞”,讓我也不由想起小時候也常覺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揮的**,每個顏色也都是各具一種性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可這種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這種感覺描繪了出來。

  小時候,我們的腦子里也會裝滿奇奇怪怪的東西,有時甚至是自己憑感覺造出的一些沒有的詞。比如作者寫“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啊”。這句看起來前言不搭后語,是在突兀至極?扇绻(lián)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思維,就會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縈繞在腦海中,使我們整天想啊想。有時候也會去問問大人,可這么遙遠的詞匯,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寫這些別人看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文字,也許,每句話都是曾經(jīng)的一個夢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汪曾祺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者”、“*最后一個文人”、“*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話、半古文,風趣而幽默;他才華橫溢,曾是沈從文等知名作家的學生;他的文字樸實而無華,組合在一起卻使人回味無窮。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關于吃的不在少數(shù),而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來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談一談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詣。

  要說關于吃的文章,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謂有理有據(jù)。他先從發(fā)明了東坡肉的蘇軾開始,分析了東坡肉的特點,而又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尋找線索,甚至運用放大鏡來觀察食物。他更是從《東京夢華錄》、《會仙樓》、《水滸傳》……等前人的作品中總結。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比之后,他得出了結論:宋朝人的吃喝較為清淡,種類也不多,大多是分開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當我在看完這些文字后,我頗為感觸。以前我偶而會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卻沒有去查證,F(xiàn)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學**曾祺先生,應該會有不小的收獲。汪曾祺先生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會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總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閑,給人們帶來輕松。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或許這也就是“純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們也更應該學**曾祺先生跳脫的人生態(tài)度,在遇到困難時也要跳脫出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