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瑪蓮》影評10篇
《莉莉瑪蓮》是一部由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執(zhí)導,吉安卡羅·吉安尼尼 / 漢娜·許古拉 / 梅爾·弗爾主演的一部劇情 / 音樂 / 愛情 / 戰(zhàn)爭類型的電影,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觀眾的影評,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莉莉瑪蓮》影評(一):光影
大師法斯賓德的經(jīng)典作品 女性主義 反戰(zhàn) 歌聲在夜空久久回蕩 輕柔曼妙 感動 傷懷 想起了羅拉 西線無戰(zhàn)事 為了和平 當年打動了在戰(zhàn)壕里作戰(zhàn)的士兵 今天仍然打動在城市中迷惘的一代人
《莉莉瑪蓮》影評(二):印象深刻
激烈地愛的雙方正好處于激烈的沖突的雙方。
劇末時候,莉莉瑪蓮找到自己的愛人,看了一眼,頭也不會地走了。固然他們還愛著,也時過境遷,無能為力了。若干年前看的,留下的印象自今非常深刻。
《莉莉瑪蓮》影評(三):莉莉瑪蓮
以德國納粹為背景,莉莉瑪蓮這首經(jīng)典的歌燃起了無數(shù)士兵在戰(zhàn)壕中懨懨的靈魂,讓他們不由自主地哼唱,這首歌受到了士兵的喜愛。整部電影以莉莉瑪蓮的曲調(diào)為線,訴說了德國納粹的滅亡。我欣賞這部電影的女主人公,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義無反顧。在片末,男主人公感情背離后,穿著高跟鞋堅定地離開,那清脆噠噠的高跟鞋落地的聲音,讓我看到了德國女人堅強獨立的靈魂。
《莉莉瑪蓮》影評(四):跟隨戰(zhàn)爭的導向輪進退
好看的電影,好聽的歌,尤其是后者,在百度上搜索時,意外的擴大了關于此歌歷史的相關知識,更添情緒。
一首超越了戰(zhàn)爭的歌,一首代言所有人情緒的歌,當然,法斯賓德的本片并未在此處做文章。
怎么說呢,情節(jié)足夠的豐富與變化,但幾乎沒有出乎意外的部分,更好萊塢一些,沒有錯,卻不足夠的厚度與驚喜?吹妹恳环昼,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對于法斯賓德同志,應該算是一種失敗。
《莉莉瑪蓮》影評(五):莉莉瑪蓮
只有路燈熟悉你的腳步, 你那迷人的步態(tài), 我永遠忘不了它。 假如我遭受不幸, 路燈每晚仍發(fā)出光亮, 那誰將站在路燈下, 和你在一起,莉莉·瑪蓮, 和你在一起,莉莉·瑪蓮 。
這是一首唱遍了歐洲的傳奇歌曲,是超越國界的戰(zhàn)地情歌,描繪了分別的戀人在路燈下依依惜別的情景。德國電影大師法斯賓德借用這首流行曲帶出一個悲歡離合但又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他用華麗的布景和波瀾起伏的劇情,描述了一個苦難與背叛的愛情故事,以及一個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可憐女子。
《莉莉瑪蓮》影評(六):沒有標題 沒有標題 沒有
二戰(zhàn)后出生的德國導演法斯賓德,我想他不善于用影像直接對戰(zhàn)爭行為做些什么,他影片中少見的戰(zhàn)爭場面都是極其的簡陋,生性散漫的法斯賓德不會花費過多的時間和金錢在鋪陳大場面上面,他的劇場式的室內(nèi)模式似乎不太適合重大歷史題材。然而,法斯賓德最為深刻最具社會性的那幾部作品,卻都是以二戰(zhàn)為背景,比如《莉莉瑪蓮》,比如《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
硝煙、廢墟、儀仗隊、領導人的頭像,此類的畫面造型,鮮明地表示了歷史背景,士兵的倦態(tài)、厭態(tài),《莉莉瑪蓮》歌聲中的安詳與酸楚,歸家的渴望,這些神情和情緒中包含著法斯賓德觀念里的罪責指向。
沒有把戰(zhàn)爭下的深重苦難鋪開,而是以一段敵我雙方的戀情所遭受的摧殘,從女性情感角度來反映民眾在納粹時期的生存狀態(tài),她身上烙下的納粹陰影,成了歷史擺脫不了的創(chuàng)傷。
《莉莉瑪蓮》影評(七):暫且怪字幕吧
看這部片子不知道睡著了多久,當然很大的責任在于字幕一塌糊涂。我最煩看字幕不對的家伙所以一直找英文原版字幕,結(jié)果英文的字幕如果不是某德語不好的傻逼聽譯的就是某英文不好的中國人中翻英的。反正我對照中英字幕下來結(jié)論就是這個字幕的藍圖是非原版,僅僅從我能聽懂的幾句英文對白就可以證明。關于電影本身的看法,雖然是坊間傳言的“經(jīng)典”,但我覺得沒有之前看過的那個《瑪麗布朗的婚姻》好。我覺得主要問題在于法斯賓德為什么老是拍一模一樣的電影?這一部居然還不是他“女性三部曲”里面的,那其他兩部我豈不是看了要郁悶瘋?他這些電影背景都是二戰(zhàn)德國,主題都是戰(zhàn)爭里面堅強的女性成長,看這種題材第一部覺得相當觸動,看第二部就覺得相當審美疲勞。當然也許怪我不應該先看《瑪麗布朗》才會把這部”經(jīng)典”看得這么無味。反正我準備剩下那兩部女性三部曲我不看了。
《莉莉瑪蓮》影評(八):勞軍的N種方式
當初看〈現(xiàn)代啟示錄〉,其實看得很生氣。以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取代對侵略的反思,用脈脈溫情填平了正義與罪惡的鴻溝,我看來多少有些不爽。不過今天看同樣是戰(zhàn)爭題材的《莉莉瑪蓮》時,卻想起了別的問題。
《現(xiàn)代啟示錄》里,美軍用飛機裝著兔女郎,拖到越南去大跳草裙舞,以資勞軍,充分暴露了那個沒文化沒底蘊沒內(nèi)涵沒情趣沒歷史更沒未來的破地方的滾滾肉欲紅塵。
到了《莉莉瑪蓮》,全部600萬德軍通過電臺聆聽《莉莉瑪蓮》,戰(zhàn)地情歌高揚,歌手成為全軍女神——到底是出過貝多芬的民族啊,音樂的力量非同小可。
于是我順便就詫異了:抗日也好,內(nèi)戰(zhàn)也好,好歹也打了那么多年仗,我軍官兵靠的是啥咧?
織豬俠同學如此解答我的疑問道:我們是傳統(tǒng)國家。靠春宮圖。
《莉莉瑪蓮》影評(九):優(yōu)秀,但不能說是經(jīng)典
傳統(tǒng)的德國電影其實和標準的好萊塢大制作一樣,是非常注重形式美的。甚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德國電影更喜歡用這種形式美來表達這個世界的真實(甚至是殘酷)的一面。而好萊塢更喜歡讓電影世界如夢似幻。
本部電影恰是一個典型的例子,F(xiàn)assbinder賦予了電影豪華的布景與足以讓人迷醉的場景與畫面,講述的卻并不是一個能夠讓人感到愉悅的故事。
但平心而論,這絕不是導演最好的作品,只不過女主角Hanna Schygulla的魅力與氣場實在是太過強大,使我們忽視了其實它還是有著諸多缺點的,(譬如,【很有可能是因為導演對于商業(yè)化的考量而過于側(cè)重于對于男女主角之間愛情的描述】,而使得影片本身對于納粹的譴責和批判顯得蒼白且流于表面)。
總而言之,我不能不說它是一部頗為優(yōu)秀的電影,但看完之后,總覺得它缺少了某種能夠震撼人心的東西。
《莉莉瑪蓮》影評(十):導演說
法斯賓德的座右銘是:“我比布萊希特走得更遠,我要讓觀眾感知并思索。”
《莉莉·瑪蓮》是一首歌曲的名字,1915年由一位在漢堡出生的德國作曲家漢斯·萊帕作詞,可此歌直到1941年夏天才真正問世。
由于這首歌描寫了一個士兵的戀愛和離別之情,歌詞哀怨感人,旋律悅耳動聽,加上當時德國女歌星拉勒·安得森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演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成了一首深受群眾喜愛的德國流行歌曲。
拉勒·安得森也因演唱《莉莉·瑪蓮》一舉成名,成了紅極一時的歌星?纱藭r的拉勒正熱戀著猶太作曲家羅爾夫·利貝曼,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統(tǒng)治,倆人未能如愿結(jié)合。利貝曼離開德國后成了歌劇院的經(jīng)理。戰(zhàn)爭使拉勒失去了一切,毀掉了她的愛情,只有《莉莉·瑪蓮》這首歌流傳了下來。
聯(lián)邦德國著名導演法斯賓德與曼弗雷德·普策爾合作,以這首歌為題,根據(jù)拉勒·安得森這一歷史原型,將離亂中的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改編成電影《莉莉·瑪蓮》,并由法斯賓德執(zhí)導。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