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精選5篇)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范文第1篇

一、戀人之間的相思情

縱觀中國古典詩歌,可以看到,借月抒情的詩詞是非常多的。其取材也豐富多樣,有的是送別,有的是閨情,還有的是鄉(xiāng)思,這些都是月亮詩的主要選題。不過在這些主題當中,愛情詩占據(jù)著很大的比重,成就頗高。

《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边@首閨情詩,表達的是思婦對遠游在外的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開頭主要描寫的是景物,將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環(huán)境內(nèi)。每當夜深人靜,皓月當空,月光穿越羅帳鋪滿床的時候,她獨自一人,守著諾大的空幃,倍感凄涼孤獨。所以,皎潔的月光在此就變?yōu)橐环N誘發(fā)物,誘發(fā)其壓抑于心的無限愁思。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形象地表現(xiàn)了思婦的相思行為。月亮引發(fā)了思婦心中埋藏的思念,所以異常煩躁,不想看見月亮,以免再次誘發(fā)相思與苦惱。但是卷起簾子,月影依然如舊,于是只能不斷地拂去月亮投射在搗衣砧上的朦朧影子,可是不管如何努力它依舊在那里。無盡的相思之情,卻得不到排遣。

二、鄉(xiāng)愁和離情

古代詩詞中,很多詩人都會將望月思鄉(xiāng)作為寫作主題。月亮是詩人心中濃濃鄉(xiāng)愁最有力以及最好的見證,詩人將想念親人以及故鄉(xiāng)的濃濃情感,寄托在明月之上,正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保ā鹅o夜思》)遠走他鄉(xiāng)漂泊在外的人,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故鄉(xiāng),總希望再見家園,于是只好遠眺,希望能夠看見故鄉(xiāng)。所以這個時候的月亮已經(jīng)扮演著游子和親人之間的中介,他們的視線可以在月亮上實現(xiàn)相交,減少了人們心理感覺上的地理差距。雖然身在天涯海角,但是親人朋友相互之間都有美好的愿望,都渴求“千里共嬋娟”。一個普通的自然物,通過詩人的加工,成了傳達人們離別之情的載體。

三、文人的失意情懷

文人墨客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懷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順,不斷承受著痛苦,因而也往往鐘情于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詩中這樣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痹娙送ㄟ^對嫦娥的描寫,來表達自身寂寞凄慘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宮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無邊的孤寂凄涼,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強打發(fā)秋水一般孤獨的日子。而詩人年老,獨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難歸,這多么像月宮嫦娥的生活情境。

四、對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掛在夜空,它激發(fā)了人們浩渺如煙的宇宙意識以及遙遠悠長的歷史意識,促使人類生出一種探索生命奧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斷啟發(fā)人類對宇宙進行思索。正是在人們這樣的心態(tài)下,明月意象成為了永恒不變的象征。

詩人身處月光中就會生出一種難以掩飾的思古情感,這時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張若虛曾經(jīng)在《春江花月夜》中這樣描述月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彪鼥V的月光中,詩人神思飛躍,他由人生聯(lián)想到月亮,尋求著浩瀚無際的宇宙奧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顯得那么短暫易逝,可是從人類總體來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綿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與代代無窮的人類實現(xiàn)共存。

五、對時空意象的表達

月亮不僅僅是短暫易逝的人生的對照,更是歷史長河的永恒參照!扒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保ǔ鲎酝醪g《出塞》)該詩開始主要描述景物!扒貢r明月漢時關”,皎潔的月亮高掛天際,萬里關塞一覽無余,把邊關的寂靜寥廓以及景物的蕭條表達得淋漓盡致。將“秦漢時”放置在“月”以及“關”之前進行修飾,提升了詩詞的意境,而我們也彷佛回到了遙遠的時代,引發(fā)出人們無限的思考:自從秦漢開始邊防戰(zhàn)爭就一直沒有斷過,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長。這是詩人站在時間的角度對邊塞悠久的描述!敖衲瓴灰姽艜r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保ǔ鲎岳畎椎摹栋丫茊栐隆罚┦朗虏粩嘧冞w,舊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舊,世世代代依然,它靜默地注視著人世間的滄桑巨變,而月光有沒有由于哀傷而更加陰寒呢?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則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懷昔,感嘆歷史的榮辱興衰。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范文第2篇

客觀而論,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至今,由于對“個人化寫作”的不恰當理解和過度倚重,中國新詩普遍顯得“小”而“輕”:一方面,很多詩歌只是對瑣屑的生活情景、一時的個人感念的簡單錄寫,其格局、情懷和境界都顯得狹小,不夠開闊和大氣;另一方面,不少詩歌只是表達一種個人情緒、一些零星感受,缺乏更為高遠的生命觀照,因此分量和意義都顯得很輕,不夠厚重和深切。譚仲池的詩與當下盛行的“個人化寫作”大相異趣,它往往是摒棄小我的放懷高歌,是舍棄私欲的大愛闡發(fā),是弘揚正氣、抒發(fā)豪情的時代組曲,凸顯著樂觀主義的思想底蘊,洋溢著浪漫主義的精神氣質(zhì),具有別樣的美學旨趣。

一、“祖國”形象的審美演繹

出生于1949年的詩人譚仲池,他的成長和發(fā)展是與共和國同步的,詩人如此追述他獨特的人生履歷:“在新中國誕生的禮炮聲中/在古老神州黎明的曙光里/我睜開了望世界的眼睛/渾身沐浴著 溫暖的陽光/從此 瀏陽河清亮而甜美的乳汁/滋潤著我生命的花蕾/澆灌著我金色的夢想”(《仰望天安門》),獨特的出生賜予了詩人特定的人生記憶,共和國的身影從一開始便牢牢植入他的心田之中,成為他始終夢繞魂牽、一直深情凝望的歷史對象。而他的詩歌,也從不同的精神向度上,描繪了偉大中國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以及它受世人注目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對“祖國”形象進行了精彩而新穎的審美演繹。

詩人常常將祖國形象的建構,放置在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上,借助對歷史的尋訪和文化的追憶,來塑造祖國形象的精神厚度。在《尋覓一個神圣的靈魂》一詩中,詩人如此寫道:“盛夏的風 從煙波浩淼的湖面/蕩起一片清涼 冰輪浮在波浪上沉思/在用圣潔和寧靜梳理我的思緒/把帆影和漁火/一齊引向 古樓燈籠的光影里/我沿著清輝搭起的浪橋/去尋覓一個神圣的靈魂/把汨羅江緊緊地摟在懷中/朝著遙遠的蒼穹呼喚/歸來喲 哀民生之多艱/九死而不悔 上下求索的詩人啊/你《離騷》的熱血情腸/融化了多少世紀的悲涼”,對偉大詩人屈原的追尋,就是對民族之魂和詩歌之魂的深情呼喚。在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人文關懷里,和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勇毅追求中,我們能鮮明捕捉到中國知識分子自古就有的擔當意識和求索精神,而這正是中華民族飽經(jīng)磨難而不摧折、遭遇挫折更加奮進的力量源泉。在屈原的身后,多少文人志士相繼而出,將民族的精神魂靈反復雕塑,不斷提升。詩人接著寫道:“站在岸邊 我又看見孤舟上/杜甫支撐著消瘦的影子/在凌波放歌/把滿腔的酸楚/倒下江中起伏的惆悵/高舉著酒杯 潑一地膽汁的李白/以楚狂人的風流 面對君山揮手/讓詩心植入遠古湘竹的淚斑/最是范仲淹讀懂了洞庭湖的云氣/浪涌 肝膽 文心 才用自己的血性/寫流傳千古的絕妙華章”,杜甫、李白、范仲淹……那么多優(yōu)秀知識分子組成了一個閃爍著人文力量和藝術風采的精神譜系,讓中國歷史由此發(fā)散出璀璨奪目的輝光。通過對歷史文化的追述與描摹,譚仲池為祖國形象的演繹尋找到精神地基。

自然,“祖國”形象的展示,更多的應建立在對當下狀況的寫照上,也就是說,光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沒有美好而幸福的現(xiàn)實,“祖國”形象將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她的美麗與神奇會打折扣;只有用充滿光彩和魅力的當下現(xiàn)實說話,“祖國”形象才可能完全呈現(xiàn)出令人著迷的風姿來;蛟S是意識到這一點,詩人塑造“祖國”形象時,更多是對新中國當下現(xiàn)實境況的藝術寫真。他寫自己在飛機上鳥瞰祖國秀麗山河的情形:“我看到珠穆朗瑪雪光的圣潔/布達拉宮的寧靜輝煌/我看到西湖蘇堤 日月潭月光的溫柔/九寨溝 張家界山水的明亮/我看到紫荊花的鮮麗/媽祖廟燈火的吉祥/我看到太平洋彼岸 中國的五星紅旗在自豪地飄揚”(《我在云天歌唱》),將祖國瑰麗的風光進行了藝術的展現(xiàn)。面對當今現(xiàn)代化建設和發(fā)展的繁盛景觀,詩人內(nèi)心深處始終洋溢著自豪的情緒,他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驕傲,力爭“每一個腳印都要踏出中國的尊嚴”,并直樸地道白說:“我曾經(jīng)去過許多國家的城市/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自信/我們自己建筑的高樓 高速公路/并不比別人差 甚至更精致雄闊”(《我是中國人》),這是內(nèi)在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祖國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也令詩人欣喜若狂:“中國人在追夢/夢飛到了 月球之上/嫦娥舞袖在銀河歌唱/玉兔駕車在月球上徜徉”,“五星紅旗在月球上飄揚/綻放著中國人的自豪和榮光”(《五星紅旗在月球上飄揚》),在這首詩里,詩人巧妙地將神話傳說和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并置在一起,形象地寫出了中華文明古國在當下的騰飛之景。

祖國的歷史是雄厚的,現(xiàn)實是不凡的,這令詩人情感激蕩,愛意縈懷,他無法遏止對這種深愛之情的高聲詠唱。在《祖國 我深愛著你》一詩中,詩人深情地寫道:“我愛你 祖國每一寸土地/到處都生長生命的奇跡/我愛你 祖國每一座高山/無處不呈現(xiàn)歲月的神奇/我愛你 祖國每一條江河/無時不在奔放夢想的漣漪/我愛你 祖國的每一朵云彩/天天在展現(xiàn)江山的瑰麗/我愛你 祖國的每一縷清風/刻刻在滋潤心靈的希翼”,“祖國 我深愛著你/我在撫摸五千年文明的光華/我在品味唐詩宋詞的高貴/我在彈撥黃河長江的雄渾/我在閱讀宇宙萬物的生機”,詩歌中飽脹的愛戀之情,如滔滔江水,奔瀉而來,給人帶來極大的感染與觸動。通過歷史的追述和現(xiàn)實的描畫,譚仲池在詩歌中建構了一個立體的、豐滿的、富有傳統(tǒng)底蘊和現(xiàn)代氣質(zhì)、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祖國”形象來。

二、地域詩性的藝術彰顯

《祖國,我深愛著你》這部詩集的第二輯為“天涯共此時”,是詩人“有意為省市和港澳臺地區(qū)”而作的詩歌的集結,在這三十多首詩里,詩人“選擇有象征意義和代表性的山水、名勝、人物、傳說、歷史遺存、人文情致來構思、寫景、抒懷、寄情”(《祖國,我深愛著你》“后記”),也就是說,詩人根據(jù)各個省市的特征,選取一個最能體現(xiàn)這一省份精神的層面來對它進行詩意燭照,從而將一個地域所具有的詩性意蘊藝術地彰顯出來。

對于文化傳統(tǒng)悠久、歷史掌故聞名的地域,詩人往往會從歷史的維度上來加以藝術描述和情感抒發(fā),例如寫湖南,詩人以《湖南洞庭湖》為題,通過觀湖懷遠,憶古思今,來傾吐胸中的激情。詩人先從屈子寫起:“這故鄉(xiāng)的清波銀浪里/居住著屈原和他的《離騷》/湘夫人的眼淚 從九嶷山飄來/滴出君山湘竹斑斑淚痕/逝者如斯夫 青螺落玉盤/洞庭湖的云氣煙波/托著一個不朽的靈魂/在天地間高吟飛翔”,屈子為洞庭湖注入了不朽的精魂,而后來者也順著這精神的流向繼續(xù)前行,詩人接下來又寫到了賈誼、杜甫、秦觀、范仲淹等與洞庭湖發(fā)生過關系的歷代文人:“賈誼站在湘江岸邊/望洞庭湖上的月亮/蘸著日夜江聲/在寫懷國恤民的文章/那天杜甫凄然地拖著病體/坐在孤舟上顛簸/心中是否也有/秦觀霧失樓臺的惆悵/也許是巴陵的得天獨厚/也許是靈秀湘江的雄杰浩蕩/也許是芙蓉花開的圣潔妖嬌/也許是楚人情結的血性擔當/一座古樓的墨跡字間/竟寫下了千古傳揚的憂樂情腸”,因為有這些文人志士在這里留下了蹤跡和故事,洞庭湖得以更加聲名遠播,湖南大地也充滿了文化的底蘊和歷史的內(nèi)涵。山水有了精魂,大地便更加靈秀,這里的子民也有幸歆享到上蒼的特別恩賜。在這首詩的最后一節(jié),詩人由衷地歌吟到:“這就是洞庭湖之魂/這就是楚文化的精髓光華/在這里我們讀岳陽樓/讀湘江 讀湖南 就會萌發(fā)/多維向度的關于人 關于天地 關于夢想/關于未來和世界的思索……”以書寫洞庭湖為切入點,來概述湖南大地的精神風貌,無疑是具有說服力的。

對于自然風光秀麗迷人的省份,詩人則采取直接描繪美麗景致的方式,以凸顯這一地區(qū)的詩性素質(zhì)。如寫安徽,詩人就著意描繪了黃山上的奇特景觀:“黃山果然奇特 深邃 雄峻/飄逸 古典 空蒙/眼前峰頂 峭壁 深谷/挺立 盤坐 浮動 流瀉的奇松/怪石 云彩 銀瀑 蓬勃生發(fā)著/大山與自然勝境的浩瀚/莊重 沉寂和奔涌生機”(《安徽黃山松》),以對黃山上獨具特色的怪石奇松的藝術點染,來展現(xiàn)安徽神秀的一面,還是較為恰切的。描寫海南時,詩人則展開想象的翅膀,立足于一個高遠的視點上,對那里的五指山進行了全景式展示:“伸展巨臂 張開五指/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在目攬古今雄麗/袖挽江天明霞//你手牽南沙群島/近眺海角天涯/腳印里有亞龍灣的浪花/鹿回頭的足痕 百花嶺的花光”(《海南五指山》),詩人的想象是大膽而奇幻的,描述出的五指山也嫵媚動人,海南的獨有魅力也由此可見一斑。

在彰顯各個省份的地域詩性時,詩人采用的抒情策略是較為豐富的,除了上述兩種之外,詩人有時還注重展示一個地區(qū)的民間工藝和民間文化,如寫天津:“月移星轉 天津在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奇跡 風雨顛簸/天津在雕刻獨特文化的景觀/就這條估衣街 這扇狗不理包子窗口/這個泥人張 這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和極具寫實風韻的楊柳青年畫/就足以讓天津譽滿天下”(《天津懷古》),詩中提到的“狗不理包子”、“泥人張”、“楊柳青年畫”,都是天津所擁有的獨具色彩和風味的民間文化的代表。詩人有時還借助某個精彩的比喻,將地域的詩性特征瞬間照亮,如寫上海的東方明珠塔,詩人以“金色的胸針”這個喻體來比擬之,顯得極為生動和傳神:“明珠塔 中國上海的標識/你是別在祖國霓裳上/一枚金色的胸針/我們都神往它巨大的魔力/面朝大海 懷揣詩卷”(《上海明珠塔》),一個精巧的比喻,一下子就將明珠塔在祖國山河版圖中的特定形象準確而生動地揭示出來。在描繪重慶之霧的朦朧、夢幻和神秘之時,詩人也在最后安設了這樣的比喻:“重慶山城的霧啊/我能把你當手帕嗎/真想拭一拭/它能否擦亮歲月的河床”(《重慶山城的霧》),這樣的比喻也是極富表現(xiàn)力的。如果說前一首詩中“金色的胸針”這一比喻意在將明珠塔納入到祖國的版圖中來描述,從而鮮明擴充了詩歌的空間感的話,那么此詩中“手帕”喻象的出現(xiàn),意在引起后一句“能否擦亮歲月的河床”的問詢,詩歌的歷史縱深感,則由此驀然增強。

通過彰顯各個省份的詩性特質(zhì),詩人表達了對祖國大地的深情厚誼,那堆積于心的濃濃愛意,也在這些詩章之中默然淌流出來。

三、秀麗山河的鐘情禮贊

譚仲池創(chuàng)作過不少反映山光水色風姿和神韻的寫景詩,這些詩歌,只有少部分是從一個特定層面來呈現(xiàn)某個省份的詩性內(nèi)涵,更大部分并沒有納入到行政區(qū)域的地理學視角上來考察,而是直接以養(yǎng)人眼目、陶冶性情的自然與人文風光出現(xiàn)于詩行之中的。詩人通過對這些美麗景物的生動描畫,既藝術地展示了中華大地無處不在的迷人風情,也表現(xiàn)出詩人對祖國秀麗山河的鐘情禮贊。

在譚仲池的筆下,無論是山、水,還是島嶼、寺廟,都呈現(xiàn)著綽約的風姿,給人以美的享受。他描繪山:“石頭做的書/重疊成高聳的山/層層漸次步入云端的森林/蘊藏著大山生命的蓬勃/和霧幔的萬般遐想”(《王屋山》),既賦予這座山文化的內(nèi)涵,又敞現(xiàn)了它蓬勃的生機,將一座山的神韻精巧地勾勒而出。他寫水:“初春的雨絲 柔情脈脈/掛滿城市的樓臺/鄉(xiāng)村老屋的翹檐/樹泛新綠 花綻紅霞/人也在沐浴自然之母的溫情/地底下 涌動著人與自然/對話和擁抱的旋律/一腔圣潔 透明的希望/從井口流向醒來的大地”(《水之鄉(xiāng)音》),富有柔情和旋律的水,給人帶來春天的快慰,這是神州大地流淌圣潔和希望的晶亮之物,詩人還在這首詩中對它作了如此的詠贊:“水是流動的生命/水是流動的音樂/水是流動的美麗/水是流動的鄉(xiāng)戀/水會在世界和人的心靈/生長永遠的夢幻和綠蔭”,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水在詩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他寫島嶼:“秦皇島 你是一座古老而豐盈的城市/你擁有摩訶禪寺的佛法靈慧/大海無邊的壯闊和絢美/山海關的巍峨和安寧/還有白色海鷗飛翔的自由豪邁/我的懷想 也如夜海上的明月/伴著潮生 伴著潮落 伴著潮鳴 伴著潮飛”(《秦皇島懷想》),將秦皇島的地域特色、生態(tài)氛圍和歷史底蘊,寫得如此透辟,并將自我面對這座島嶼時情思起伏、心潮涌動的情形交代得異常清晰。他寫寺廟:“古寺的風景 莊嚴如一幅/石刻的壁畫 所有的樓宇/樹木 花草 臺階/都在編織虔誠 經(jīng)典 寧靜/和生生不息的祈禱”(《大明寺幽思》),只用一個比喻,就將大明寺的環(huán)境與氛圍藝術地點化出來,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除描寫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地理區(qū)域之外,詩人還寫到了現(xiàn)代都市,寫到了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前沿地帶――“深圳”:“大海的琴聲奔上高速公路/鋪開時代昂揚雄渾的五線譜/飛速轉動的車輪 在釋放無窮的熱力/書寫春天的故事/我走在大街的春風里/在盡情閱讀花之海 綠之海/光之海 夢之海/和詩歌的絢麗”(《寫給深圳的詩》),寫出了現(xiàn)代化在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奇跡以及詩人對此奇跡的驚嘆和詠贊之情。

譚仲池的山水詩中,故鄉(xiāng)書寫占了不小的篇幅,詩人的家鄉(xiāng)湖南和瀏陽在他的詩章中也一樣呈現(xiàn)出美妙的韻致,流淌著醉人的旋律。他將古城長沙放置在秋天的季節(jié)環(huán)境中來著意描。骸扒锾煸缆瓷降臉淞/燃燒著丹楓的熱烈向往/樹葉沉淀著金黃的夢幻/悠悠飄蕩到人們的心上/它牽著一片清涼而濕潤的風/不絕如縷地唱一支奔放 蔥郁/芬芳而悠遠的歌曲/把一個古老江城的美麗故事/吹進千萬個灑滿陽光的窗口”(《秋天的江城》),在情與景交融中,將江城的美麗以及詩人對它的摯愛展現(xiàn)出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沈從文的經(jīng)典小說《邊城》,將湘西大地的人性與人情之美形象地描繪出來,從此,那個居于四省交界之處的偏僻的“邊城”,一躍而成為了湖南的一張文化名片,迅速為世人所知曉與接受。譚仲池的詩歌也寫到了“邊城”:“古城樓下/清澄的水里/映一片帆的倒影”(《邊城》),這是簡潔的素描,已初步交代了湘西鳳凰的古典氣質(zhì)和水鄉(xiāng)本色。這首詩的最后,詩人深情地描繪道:“金色的童年回來了/翠鳥站在塔頂歡鳴/邊城呀 白發(fā)返青的母親/又唱起了古老搖籃曲/撥動了多少背簍孩子的心/我要去追趕夢中的小船啊/給她倒?jié)M彩色的歌/和一盤粉紅的月輪”(《邊城》),這是站在當下的歷史視點上對邊城的重塑,詩人以“夢中的小船”、“彩色的歌”、“粉紅的月輪”等短語來表達對而今舊貌換新顏的湘西世界的欣悅與禮贊之情。在閱讀梭羅的《瓦爾登湖》后,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想起和瓦爾登湖一樣美麗的故鄉(xiāng)之湖來:“這是幻覺嗎/我怎么也回到故鄉(xiāng)的湖畔/心和身子都墜入湖中的波浪/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清泉石上流的影子/我抓住了浮在水面的山之青翠/我聞到了湖岸飄來的花香/還有從云片上飛落的鳥羽/其實 我的故鄉(xiāng)的湖/也和瓦爾登湖一樣/天然 生態(tài) 嫵媚 清澄/寧靜 孤獨 幽深 高貴”(《故鄉(xiāng)的湖》),故鄉(xiāng)是一個人生命的起點和情感的歸宿點,對它的愛戀和回憶是每個人心靈中最為本真的情感形態(tài),詩人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和摯愛或許更為突出,從譚仲池的這首《故鄉(xiāng)的湖》中我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

四、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中

作為優(yōu)秀的當代詩人,譚仲池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學的了解與領悟也是同樣不俗的,他的政治抒情詩,往往能在現(xiàn)實的描繪中自然聯(lián)想到古代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又能從古典文學中生發(fā)出對現(xiàn)代精神的新穎的理解,從而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之中,表達出對祖國的深愛,對民族的真情來。

譚仲池的不少詩,在對祖國山河進行藝術描畫時,常常從歷史寫起,以歷史為情思展開的發(fā)端,以此鋪墊出所述之地的文化底蘊,然后過渡到對它的現(xiàn)代情狀的描摹,呈現(xiàn)其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歷史軌跡。如寫“北京”,詩人先言古都的遠古歷史:“周口店的北京人 曾經(jīng)/在七十萬年前就用石頭擊火/點亮了昏暗的歲月 他們/用人工制作的石器/開拓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先河”,接著敘說它的近代變遷:“有一種聲音 要穿越時空隧道/有一種火焰 要劃破重重黑夜/北京的京劇的高昂的唱腔/北京的火炬 在喚醒/積貧積弱的國家重新站立”,最后寫出對它的現(xiàn)代感悟:“我們凝望北京/就是在品讀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書/我們向往北京/是在深思尋夢 追夢的壯麗征程/北京的情絲永遠澎湃著中華兒女不息的感恩”(《北京情絲》),詩人沿著時光的河道,一邊追溯民族的發(fā)展歷史,一邊感受中國人而今的幸福生活,心中的激情在悄然漲潮。由于將北京放置在一個較為悠長的歷史時段上來審視,詩人才立體而全面地展示了這個城市的精神內(nèi)涵和發(fā)展軌跡,從而盡現(xiàn)了它的神韻和風采。詩人書寫“布達拉宮”的思路與書寫北京同出一轍,也是先交代它的歷史特性:“晨雨 清風 陽光 藍天 白云/紅墻 白墻 黑窗 飛檐 金頂/千年天風和云雨的無數(shù)次穿越/宮墻上留下了歲月斑斕的滄桑/巖石隆起的盤山而上的臺階/嵌下了古代文明和烽火的足印”,再著力渲染其現(xiàn)代化發(fā)展:“有比喜馬拉雅山峰更高的信念/有比雅魯藏布江更寬闊的胸懷/有比雪峰更純潔的情感/有比彩云更美麗的夢想/山頂古洞的爐灶鍋臺依然散發(fā)的余溫/仍在講述一段輝煌和圣潔愛情的歷史故事/荒漠已經(jīng)在新世紀的陽光里堆金疊翠/山南的江南正飄著綠色的音符/加入遼闊田園的春天大合唱/雪原的馬蹄聲在寬廣的大道上跌落/高高聳起的修筑青藏鐵路的吊塔和挖土機/正在寂寞的雪域之原噴涌出巨龍般滾滾熱浪/牧場的羊群在新描的藍圖里/化作飛翔的白云 銀色的飛機/在藏民世代的企盼里 帶著絢麗的想象/降落在雅魯藏布江金色灘頭”(《布達拉宮》),在由古而今的思維線路中,向我們生動揭示地區(qū)的文明發(fā)展歷程。

為了展示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蹤跡,詩人往往會采取由古而今、古今分述的表達策略,不過更多時候,詩人常常是將歷史與現(xiàn)實、古典與現(xiàn)代直接對接,讓古典言說現(xiàn)代,讓現(xiàn)實重釋歷史!吨袊飞稀酚羞@樣幾行:“于是 我們便領略到王維/走路的佳境/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一個國家 也何嘗不似人走路/行到絕跡處 處處是風景/行到靈韻時 一切是奇跡”,詩人借用王維的詩句來言說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既顯示出某種語言的機趣,又不乏啟人心智的哲思。在《漢長城之嘆》中,詩人寫道:“少時吟唱過的羌笛憂怨/琵琶凄情 夜光杯的眷戀/美酒的壯烈 故人的夢影/都在我靈魂的深處/抒寫著永不消逝的邊塞情結/和壯麗懷想//眼前的陽光變得多情明亮/路邊的葡萄架上已露出葡萄的淺笑/那濃濃的甜蜜正在向我逼近/讓我這個已白發(fā)的老兵/終于明白了對于大地 對于河流/對于邊關應當有怎樣的情懷和擔當”,這是用現(xiàn)代來重新闡釋古典的范例,在今昔對比中將祖國的發(fā)展和詩人自我的成長一同表現(xiàn)出來。還有《水與詩之美靈》一詩,其中有這樣幾行:“秦觀也驚嘆郴山的深邃溫柔/停泊在津渡的乃聲/又撞傷了湘女弱小的肩膀/原本布滿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風寒/蓑笠翁把釣竿 橫在腳下/在細數(shù)孤雁鳴落的秋聲/就看見柳工釀制的蛇酒/竟洗瘦了小巷深處的蘭草”,這里既展示了詩人的歷史學眼光,又蘊含著文化學深意,既將水的靈秀和山的深邃藝術彰顯,還較為含蓄地表明了現(xiàn)代人內(nèi)心深處積淀的那種揮之不去而彌足珍貴的古典情致。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范文第3篇

關鍵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張若虛及《春江花月夜》簡介

張若虛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詩人,歷史上沒有確切的記載,生平事跡不詳,大致與陳子昂同時活躍在詩壇上,與包融、賀知章、張旭并稱“吳中四士”。他的詩作今僅存兩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閨夢還》,這首詩以純粹的描寫思婦和征夫相隔兩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這種情感卻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舊題,據(jù)《舊唐書?音樂志》記云“《春江花月夜》《玉樹花》《堂堂》,并陳后主所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它的產(chǎn)生及功用是以艷情女色為描寫中心的典型的宮體詩。陳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現(xiàn)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在這些作品中,如楊廣的“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諸葛穎的“花帆度柳浦,結纜隱梅洲。月色含江樹,花影拂船樓”、張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紗人”等,顯然已經(jīng)改換了傳統(tǒng)宮體詩的描寫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麗景象的描寫,表現(xiàn)出凈美純潔的格調(diào),這就為張若虛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設色布景之雛型。

張若虛的這首詩,情景理交融,詩人把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和男女相思離別之情同對于人生真諦、宇宙奧秘的思索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詩的思想內(nèi)涵更為豐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時代,充滿了激情,健康向上,抒發(fā)了對青春、愛情、人生奧秘和大自然美景如夢如癡的陶醉和熱情追求,對于宇宙意識即超越時空的永恒觀念的領悟。

二、清新雅致的詩魂――月亮

月亮給人的美感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來,詩人們依月亮這一獨特的美感特征,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月景”!皠e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別》),“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王昌齡《送胡大》),“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將“月”推上了中國古詩創(chuàng)作的最高峰。

月亮這一意象,是全詩的靈魂,不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現(xiàn)了月光照耀下的一個春天江邊美好的夜景,展F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詩人下筆就寫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在這個過程中,展現(xiàn)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為有了明月的光輝。當月亮映照它們的時候,反過來,又以它們映襯月亮之美。

詩人著力寫了思婦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婦內(nèi)心無盡的痛苦;月光照在搗衣砧上拂去又來,表現(xiàn)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則是思婦萬般無奈之下將癡情寄托于月亮。接著,思婦又以夢來表現(xiàn)自己的相思之情,說“昨夜閑潭夢落花”,表達了對夫君未歸的怨艾,使她的思夫之情更顯濃烈。這些在詩中的表現(xiàn)上都是次要的,詩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來表現(xiàn)人生隨時光流逝而漸逝:“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聞一多先生對此贊道“更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

詩人發(fā)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詢問,是人類對時間永恒、生命渺小的無限感慨。他從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時間的無限,進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無窮是因為代代傳衍,相對來說是在變化之中,江月卻年復一年還是那種模樣。宇宙的無窮和人個體生命的有限讓人有難以訴說的感傷,江月總在等待,就像長江總送流水,于是人的渺小、人生命的短暫都不言自明了。

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夠達到如此的藝術境界呢?聞先生認為,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作者與宇宙意識的關系,是平等的、和諧的、親密的、自由的,是一種知心朋友的關系。聞先生說“這是一番神秘而又親切,如夢境的晤談”,因此,他高度地贊揚《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三、千古絕唱――月永恒,意無窮

對生的崇拜,對死的抗拒,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月亮在人類這一永恒的生命主題中,既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又是人類獲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長河中,人類面臨許多無法逃避的現(xiàn)實,生與死、離與聚、殘與圓、永恒與短暫,它們在人類歷史上反復上演,面對這無法抗拒的自然法則,人們困惑、痛苦,難以解脫,詩人們便將目光投向月亮,從哲理的高度接受這一法則,詮釋這一法則。

人生的追求應該是什么樣的呢?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雖然表現(xiàn)了對人生短暫的無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陳子昂說“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在這曲感嘆天地無窮人生有限的悲歌中,表現(xiàn)了他目空一切的傲氣,但同時也透露了詩人對人生有限而抱負不能實現(xiàn)的巨大悲哀。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月亮為抒發(fā)感情的基礎,表達了人世間分別的痛苦,相聚的困難,但缺少了張若虛那種將離愁別緒與宇宙奧秘相統(tǒng)一的氣魄。張若虛將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這個意象,對此做出了更深層次的解釋。

從古到今,月亮就是這樣缺而又圓,圓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圓滿的愛情,溫馨的故鄉(xiāng),也化成了勞燕分飛天各一方的離恨,遠別故鄉(xiāng)久不得歸的別緒。正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圓而又缺的規(guī)律,嫦娥奔月的愛情離奇?zhèn)髡f,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懸中天的寂寞形象,經(jīng)過世世代代的文化積淀,使月亮成了離人情感的呼應,游子思鄉(xiāng)情結的歸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詩境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營造了一種“空無”之境,借助空間的曠遠,使詩歌產(chǎn)生一種能滲入天地宇宙的偉大的神秘。比如詩的起首五聯(lián),迎面而來的便是浩蕩無垠的春江潮水和更顯浩瀚遼闊的大海,這里不僅有一種月光下的朦朧之景,還有水天一色、江海相R的空曠闊大的虛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園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表現(xiàn)了朦朧的神秘之美,與《春江花月夜》一對比,就凸顯了張若虛在保留了靜默與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礎上,又努力營造出一種空間的神秘。正像聞一多所說,當詩中的“抒情主人公”順著“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這流暢的旋律而一層層的追問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個更神秘的更淵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滿足了”,這份神秘同此詩所營造的一種闊大的空間無疑是分不開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這在藝術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無論是一首詩、一幅畫還是一首樂曲,命運感無所不在,伴隨著它的是“神秘”。所謂的生命意識或者命運意識,就是對以人為主體的宇宙中的生命現(xiàn)象的命運關注,這種關注最容易在人與天地自然迎面相對之際產(chǎn)生,就如《春江花月夜》,面對浩瀚的江海,詩人情不自禁地吟道:“……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在這種神秘感中,我們才進入到無限的生命之中,觸及生命的奧秘,感受探尋這種奧秘所產(chǎn)生的喜悅與哀愁。

正是這種神秘感,才把這首原本艷麗的辭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奧妙與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上。在五種意象自由從容的轉換之間,自然也蘊涵著“明月照高樓”式的閨思母題,但詩的本質(zhì)卻在于更深的層次,在于它把人間真情置于對天地宇宙的詢問之中。這種立足于個體生命有限性和人類生命無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間的矛盾之上的生命體驗,以淡淡的感傷升華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蘊含著發(fā)人深省、又帶著神秘感的生命哲學意味。

五、結語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往往蘊涵著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的哲思,閱讀這類作品使人直觀社會,領悟人與自然、社會、宇宙的關系,喚起清醒的宇宙意識。這在《春江花月夜》中體現(xiàn)無遺,詩中的時間不能確定何年何月,空間也不能確定何處,因而被抽象為一種宇宙意識。在詩人筆下,宇宙、自然、人類、生命、青春、愛情,這一切統(tǒng)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機的整體,它們有著那么多的奧秘,令詩人無限神往和留戀;又有著那么多的缺憾,令詩人難免感嘆和傷感。在這種深刻的宇宙意識當中,作者把男女愛情相思描寫得多么純潔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這首《春江花月夜》終于擺脫了千百年來癡男怨女只會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氣而具有了大家風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懷浩氣,使得詩歌的境界格調(diào)大為提高;它對自然美的贊嘆,對人生宇宙奧秘的追尋,對青春愛情的渴求,充分表現(xiàn)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價值的肯定,預示了悲壯雄渾的盛唐氣象的出現(xiàn)。這首七言歌行,不但極為成功地盡情謳歌了男女愛情同時又洗盡鉛華,而且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把美好愛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創(chuàng)造出一個景、情、理水融的寧靜悠遠的意境。它在歷代的同類詩中顯得那么超凡脫俗,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是一點不為過的。

參考文獻:

[1]程千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誤解[J].文學評論,1982(04):18-20.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范文第4篇

一、語言內(nèi)容

(一)內(nèi)容角度

1.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xiàn)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2.情感語言:“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nèi)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征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虞世南),作者是在強調(diào)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敖饺缬写詿o私”(《后游》杜甫),寫江山花柳想在等待人們?nèi)バ蕾p,用來說明大自然無私心的道理。還有熟悉的蘇軾《題西林壁》、朱熹的《觀書有感》等。

(二)語法角度

1.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于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

2.動詞:一個好的動詞能夠點燃整個詩句,在鑒賞詩歌時,需要關照,特別是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怨”字明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之心。

3.形容詞:這些詞不僅可以從形、聲、光、色等方面點出形象的特點,還能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尤其是顏色,多能表現(xiàn)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一個“孤”字,寫盡環(huán)境之孤苦,由此可表達人心!叭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中!凹t”、“綠”、“火”、“藍”這樣包含絢麗色彩的詞語把江南美景寫的色彩鮮亮,令人難忘。

二、語言特點

(一)風格特點

了解詩歌的風格有助于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技巧。

1.平淡:其語言力求樸素,不追求辭藻的華麗,顯現(xiàn)出質(zhì)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之中蘊含著深意。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蘊含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人評其詩“平淡而思致”。

2.委婉(含蓄):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自然:指詩詞不留雕琢的痕跡,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xiàn)出月亮的形狀和月亮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4.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鼻皟删溆貌灰娙擞岸勅寺暤那榫埃嫱谐錾降目占徘謇,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5.奔放: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凸顯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6.沉郁:用一種蒼老窮勁的筆調(diào)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律詩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代表作。

(二)結構特點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的詩,常能出現(xiàn)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調(diào)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保ā兜歉摺范鸥Γ皩ひ捯,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

2.倒裝:一般表強調(diào),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江西月》辛棄疾),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正常表述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三)表達效果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nèi)容形象相聯(lián)系。

1.為形象服務:寫出形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zhèn)洹?/p>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的感情思想。

描寫月亮的現(xiàn)代詩范文第5篇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詩作中,月亮這一意象表現(xiàn)出的內(nèi)涵也往往不同。李白在他的作品中賦予了月亮哪些內(nèi)涵呢?下面讓我們結合他的幾首作品來了解一下。

唐開元十三年,躊躇滿志的青年李白要走出自己的家鄉(xiāng),到外面的廣闊世界去周游一番。在離別家鄉(xiāng)時,那種依戀之情怎能割舍?明月就成了這種思鄉(xiāng)之情的最好載體。《峨眉山月歌》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首詩寫于開元13年,即公元725年。這一年二十六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上安州裴長史書》),在離開家鄉(xiāng)時,寫下了這首詩。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高氣爽,月色尤明。 “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這首詩同樣寫于出川的途中,作者第一次走出大山,目睹平原風物之盛,為美麗的景色所陶醉,用詩繪下了這美景。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兩句,是描繪太空的夜景,詩人坐在船上,抬頭遙看萬里長空,只見一輪明月,猶如天上飛下的明鏡,皎潔澄澈,普照大地,那飄蕩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連結在一起,由于折光的作用,便構成了非常壯觀的海市蜃樓的幻影。這兩句都是用鮮明的形象作比,描繪太空的迷人景致,展現(xiàn)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這一聯(lián)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頷頸兩聯(lián),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川,見到廣大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這里“月亮”是美麗事物的映襯物。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大約天寶八年,離京漫游的李白在揚州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官夜朗的消息時,強忍心中的悲憤,懷著對朋友的倍加關心,寫下了這第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通過詩人豐富的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竟變成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能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西,交給那不幸的貶謫者。李白在詩中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使之人格化,表達了深切的同情與懷念之情。這里,“明月”是作者關心、懷念友人的“紐帶”。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約作于天寶三年,當時李白在長安。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一番事業(yè),但是既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