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的下一句
書讀百遍的下一句
書讀百遍的下一句是:其義自見。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意思是: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來源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詞解
見,讀:xian,出現(xiàn),“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又作“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讀書讀得多了,書中之義就自然出現(xiàn),不待講解,即明其義矣。通假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概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解釋〗見:顯現(xiàn)。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紒碓础綍x·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導人讀書。文章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訥①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②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1質(zhì)訥:質(zhì),質(zhì)樸。訥,口齒不流利。2渴:有急切之意。
釋源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度龂·魏志·王肅傳》:“明帝時大司農(nóng)弘農(nóng)董遇等,亦歷注經(jīng)傳,頗傳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zhì)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將軍段煨。采稆負販,而常挾持經(jīng)書,投閑習書,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式傳》,更為作《朱墨別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又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an)。”從學者云:“苦渴無日。”董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董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翻譯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xiàn)出來了。”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時間”。有人問“三余”是什么?董遇說:“(三余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nóng)活,這是一年里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里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干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啟示
于是《三國志·魏書》中出現(xiàn)這么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復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透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適用于自學者的鉆研。對于此觀點,我保留了自己的看法。逐字逐句地反復閱讀未必能到達精通的程度,如果沒有悟性地理解只會成為可憐的書呆子紙上談兵,只知表面膚淺的文字表述,未必可深入內(nèi)涵。有悟性地讀書,能夠與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靈的碰撞和摩擦中靈思如泉涌,思考得更透徹。如果我們不帶思索地讀百遍書,又怎會奇跡般地自見其意呢?這種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費時間,而且致命地澆滅你對書本知識的熱情和自信。我們讀書卻不理解,讀出來的往往是自己加給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籠里,如井底之蛙,仍舊心胸狹隘,孤陋寡聞。我們在一生中讀過許多書,也許每本書會讀許多遍,但恐怕吸收的并不多。盲目地追求讀書的數(shù)量而忽視了覺悟,只能導致絕大部分知識像破磚爛瓦,雜亂無章地堆積在大腦某個易被遺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筑師手中的設計圖,能將這些零亂的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gòu)筑成知識的大廈,這樣我們讀書的目的會更明確、簡單。英國作家菲爾丁曾忠告:“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把你戕害。”的確,沒有選取性和悟
性的書極為破壞人們的精神禮貌建設,令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這從反面又顯示出悟性讀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生命不息,攻讀不止。“要讓書成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顆繞書本旋轉(zhuǎn)的衛(wèi)星,不要做思想的鸚鵡。”愛迪生如是說。那就讓我們讀百遍書,帶悟性思索,其義自見。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