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
一、幼兒分享意識的定義及意義
幼兒的分享意識是指幼兒在群體中生活時,把自己的物品、快樂等與人分享的意識,分享意識是幼兒親社會的一種意識。幼兒是否具有分享意識,反映出他是否有體察和關心別人的思想和感情,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樂于幫助別人,是否能和別人情感和睦、團結友愛、協(xié)作順利,所以,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很長時間以來已被認為是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分享意識,可以使幼兒更好的發(fā)展同伴關系,使其懂得關愛他人,培養(yǎng)其親社會行為。為其將來的人生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幼兒分享意識的現(xiàn)狀及原因
我國學者許鄭援、吳念陽的研究探討了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和他們頭腦里的穩(wěn)定的親社會觀念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受其主觀行為規(guī)則的影響。凡是有親社會觀念的幼兒,親社會行為就果斷。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動分享的幼兒,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謙讓”,“小朋友要互相幫助”,“不給小朋友吃東西是嬌氣的孩子”等觀念下進行的。當幼兒自身還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親社會觀念時,行為就猶豫。如不主動分享食物的幼兒,往往以“你問阿姨行不行?”“我怕阿姨說我。”等來解釋其行為。實驗還表明,幼兒分享食物和分享玩具所遵循的原則不同,他們的分享觀念也有區(qū)別。如多數(shù)幼兒在分享玩具的行為中遵循的是“輪流原則”“平均原則”,獨占的結果比較少見。在分享食物的行為中,遵循的是“成人分配原則”,成人給我的就是我的,一旦接受成人給予的東西之后,就不愿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如有人說:“這是阿姨給我的,你自己去問阿姨要去!”“阿姨不讓你吃,你怎么這么饞啊?你吃的時候我問你要了嗎?”這都說明幼兒的親社會行為是受到幼兒親社會觀念影響的。
(一)幼兒分享意識的現(xiàn)狀
從調(diào)查研究看,3—6歲的兒童雖然隨年齡增長,分享意識有所發(fā)展,但整體來看,現(xiàn)狀不容樂觀。幼兒不論是對食物、玩具還是獎品等物品的分享人數(shù)都不超過50%,即使到了6歲時也是如此。在分享的人群中,幼兒的分享也多傾向于感覺分享(即只是給別人看、聽、嗅、摸等),實質(zhì)性的分享(即完全以利他為目的的分享)很少。同時,分享給別人的動機也多是自利的,如玩具給別人分享多有炫耀之意;還有幼兒說“我給他玩具玩他才給我玩具玩”“我給他糖吃是我怕我的牙吃壞了”“我覺得這個糖不好吃”等等。利他的動機也有,但比較少。
(二)幼兒分享意識表現(xiàn)不夠理想的原因
幼兒分享意識表現(xiàn)不夠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幼兒對分享意識沒有認識或者是認識不夠
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幼兒,不管他們是不是分享,都說不出行為理由。當詢問他們?yōu)槭裁醋龀鲞@種行為時,多半都回答“不知道”。只有小部分幼兒能有具體回答,回答的內(nèi)容也反映出不是自己的認識,主要是成人的要求或意見。如“我爸爸要我這樣”“我媽媽說小朋友要團結”“姥姥說玩具給別人玩會搞壞的”這種認識的不足,固然與幼兒認識水平的局限有關,但更有教育的原因。真正幼兒園的教師去研究行為教育的不多,且教師自身缺乏對分享意識的認識,又沒有教育的經(jīng)驗和方法,所以幼兒在這方面所獲教育較少。
2.幼兒沒有同情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
調(diào)查顯示幼兒不懂得去體察別人的心情和情緒,他們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完全受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的制約。所以,當看到別的幼兒渴望得到分享物時毫無感覺,無動于衷,甚至當有人提醒說“你看,別人沒有心里多難受啊”時,有的孩子竟說“他難受他的”或“這是我的,他要,叫他媽媽買”。
3.家長教育觀念誤區(qū)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幼兒的不分享意識除了自身心理因素影響以外,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結果。孩子們說不分給別人,是因為“我媽媽說自己玩自己的”“姥姥說別人會搞壞我的玩具”“如果我把東西給別人,爸爸會打我的”而且, 我們還發(fā)現(xiàn),幼兒的分享行為并不因為家長的文化程度高而增多?梢,在對幼兒的分享行為教育上,成人的認識有待于統(tǒng)一,教育的誤區(qū)很顯然成為了幼兒分享意識表現(xiàn)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
4.幼兒缺乏分享技能
在與小朋友共同活動的過程中,有的幼兒不知道怎樣與他人分享,如“我只有一個新書包,他們都想背,都想玩,我不知道給誰背”。
三、培養(yǎng)幼兒良好分享意識的方法
(一)發(fā)揮榜樣作用的力量
研究顯示,榜樣能有效地引起兒童的分享意識。榜樣作用的力量是無窮的。幼兒常常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因此,應及時為幼兒樹立分享方面的榜樣。
1.讓教師成為模仿者
老師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老師的日常行為、言談舉止和情感態(tài)度隨時都對幼兒的發(fā)展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老師要做有心人,平時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機對幼兒做好的行為示范。當幼兒觀察慈善或助人榜樣時,他們一般會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如果這個榜樣是幼兒認識和尊敬的,并和這個榜樣建立了溫和、友好的關系,他們表現(xiàn)出的親社會行為就更多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幼兒老師應做好表率作用,多與人交往,多與人分享,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分享意識和行為。
2.讓同伴成為被模仿者
同伴也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是幼兒學習的榜樣,老師要在同伴中樹立良好的典型,注重培養(yǎng)某一個兒童的良好分享意識及行為,讓其他幼兒向他學習。當其他幼兒有分享意識的時候,或者是表現(xiàn)出分享行為時,老師要及時作出積極評價和鼓勵,這樣會激勵其他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3.通過文學作品激發(fā)幼兒的分享意識
此外,可以通過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來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如《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變得孤獨,當她與小動物們共同分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朋友。這個形象好像是幼兒身邊的同伴或者說是幼兒自己,所以大家十分喜歡她。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理解小姑娘內(nèi)心的變化,對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獨感及與人分享時的滿足、快樂感能產(chǎn)生共鳴,講完故事后,讓幼兒觀查圖片中小姑娘的表情變化,并讓幼兒表演。繼而提出問題,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表情變化的原因。通過觀察、回答,讓幼兒感受到小姑娘的一系列情緒變化。在此基礎上組織幼兒的表演故事,再一次形象地表現(xiàn)感情信息,從而讓其明白,分享是快樂的,但必須先約束自己自私的行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二)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意識
在幼兒園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將每周的星期一作為分享日。這一天,幼兒來幼兒園的時候,可以自己帶一些平時非常喜歡的玩具,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或者是將自己周末玩過的地方、吃過的食物、看過的動畫片等講給其他小朋友聽。
在家中,父母應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孩子做家中的小主人。平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幫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當家中來客人時,讓幼兒幫忙一起招呼客人,給客人分配物品等等。
在有意識的創(chuàng)造分享機會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理解他人的需求和需要,形成良好的觀點選擇能力。
。ㄈ┙⒎窒硪(guī)則
很多幼兒不愿與人分享,是因為缺少分享規(guī)則的指導。因此,我們應建立如下分享規(guī)則:
1.文明分享
被分享者對分享者的玩具和其他物品要愛護,不能隨意毀壞。若是毀壞了,被分享者應該承擔責任。
2.禮貌分享
幼兒想和別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時,應使用禮貌性的話語向擁有者表示請求。比如:“我能和你一起玩這個嗎?”用完之后,應該說:“謝謝。”
3.平等分享
對于那些只愿與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兒來說,應該讓他們學會對其他的同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4.輪流分享
當幾個幼兒同時對一件物品發(fā)生興趣時,要讓他們學會一個一個按次序來。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或展示自己的才藝時,也應做到一個一個來,不能出現(xiàn)爭搶現(xiàn)象。
(四)對幼兒進行正面強化
當幼兒出現(xiàn)分享意識時,教師可以用口頭語言強化幼兒的愉快情緒體驗,從而激發(fā)幼兒再次嘗試分享的愿望。教師注意及時評價,使幼兒在今后自覺產(chǎn)生分享的動機和行為。 但老師要注意語氣、語調(diào),強化時要重點針對行為本身而不是針對本人,這樣幼兒才能產(chǎn)生積極地分享意識及行為。
教師還可以用肢體語言即運用自己的動作、表情、眼神、姿態(tài)等變化來表達對幼兒分享意識及行為的肯定。如當發(fā)現(xiàn)幼兒有分享意識時,老師可采取向幼兒點頭、微笑、豎大拇指或用手輕輕拍其肩、頭等方式,使幼兒因得到老師的肯定而帶來快樂和滿足,從而在今后更愿發(fā)生類似的意識及行為。這有助于幼兒學會注意、體會到別人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幼兒社會情感認知的培養(yǎng)。
。ㄎ澹┳プ〗逃鯔C及時強化
當幼兒某次與別人分享了一件東西,比如玩具、食物,或者是將自己的情緒體驗等講給別人聽的時候,幼兒教師和家長要及時對幼兒進行正面強化,鼓勵其行為,并當眾表揚他。當幼兒獨占一件東西,不愿與人分享,或是與其他孩子發(fā)生爭搶時,成人應及時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并對幼兒進行分享教育。必要的時候,讓幼兒自己親身經(jīng)歷一點挫折,對幼兒分享意識的培養(yǎng)也是很有好處的。
(六)以自身良好品質(zhì)影響幼兒
教師、家長首先要規(guī)范自己的思想、行為,使自己的言談舉止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幼兒沒有分享意識及行為,與教師、家長缺乏正確的幼兒教育思想有很大的關系。當然,這與幼兒家庭結構有關。目前,幼兒家庭結構可以形象的比喻成“421”陣型,“4”是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個老人,“2”是指父母雙親,“1”指幼兒?梢娪變涸诩彝ブ芯佑诤诵牡匚,尤其是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被溺愛的程度更高,有好吃的只給孩子一個人吃,有好玩的只給孩子一個玩。這些家庭忽視了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養(yǎng)尊處優(yōu)、吃獨食的習慣。幼兒不能做出實際的分享行為,實際上與成人在不經(jīng)意間所犯的錯誤有關系。所以教師、家長一定要端正幼兒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動。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注意選擇符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和實際生活的、對幼兒成長具有教育意義的榜樣,尤其是要關注幼兒讀物、動畫片的科學性和思想性。最后,教師和家長要積極配合,注重家園合作,共同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分享意識。
由此可見具有分享意識是幼兒個體融入社會,被同伴和集體接納的必要條件,是幼兒身體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可以說,分享對于幼兒一生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眾多的研究中,對缺乏分享給幼兒帶來的影響方面的關注度卻相對較低。只有真正了解了缺乏分享意識的危害性,才能真正引起家長和幼兒教師的警惕。
參考文獻:
[1]李德顯.幼兒分享意識、分享行為發(fā)展研究[J].學前教育研究,2003,(12)
[2]何婧.淺談幼兒的分享意識[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3)
[3]曾英.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J].西華大學學報,2005,(12)
[4]陳麗君.培養(yǎng)幼兒的分享行為[J].學前教育研究,2001,(2)
[5]胡曉穎.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6]張莉.由幼兒分享行為現(xiàn)狀所想到的[J].教育導刊,1998,(6)
[7]顧藝文.幼兒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J].早期教育,2007,(4)
[8]田淑艷.幼兒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策略[J].幼教園地,2006,(4)
[9]王海梅,陳會昌,谷傳華.關于兒童分享的研究評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4,(1)
[10]張春梅.引導幼兒養(yǎng)成分享習慣[J].現(xiàn)代家教,2002,(8)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