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 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 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 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钡搅饲貒G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蛧⿶u,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zhàn)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zhàn)國時韓國軹人,因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yǎng)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白虹貫日的現(xiàn)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身死。
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 閔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xiàn)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fā)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來,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zhàn)國時的魏國。
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fā)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 勾踐歸**傳》: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了吳國。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2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臥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3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后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钡搅饲貒,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蛧⿶u,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zhàn)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zhàn)國時韓國軹人,因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yǎng)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白虹貫日的現(xiàn)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xiàn)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fā)他的后代,使其昌大!焙髞,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zhàn)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fā)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了吳國。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于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約。尾生忠于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于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4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钡搅饲貒G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蛧⿶u,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zhàn)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zhàn)國時韓國軹人,因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yǎng)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白虹貫日的現(xiàn)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xiàn)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fā)他的后代,使其昌大!焙髞,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zhàn)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fā)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了吳國。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于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約。尾生忠于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于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5
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tài)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后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李白就有: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6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钡搅饲貒G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貒罅⒅緢蟪饛蛧⿶u,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6、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是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貫日
出自《戰(zhàn)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zhàn)國時韓國軹人,因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yǎng)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白虹貫日的現(xiàn)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18、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閔公**》: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shù)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xiàn)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fā)他的后代,使其昌大!焙髞,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zhàn)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fā)揚,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勾踐歸**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了吳國。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20、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盜跖》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于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約。尾生忠于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于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7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外物〉: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并不侈于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并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于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后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忘掉或拋棄。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原君負馮亭邪說,使趙陷**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一戰(zhàn)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lián)系,這一塊地就是上*地區(qū),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茍且。但是上*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
在趙**部,關于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愿意看到的。以*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地區(qū)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的投降,并由此引發(fā)了戰(zhàn)國史上有名的“**之戰(zhàn)”,戰(zhàn)爭的結果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9
高枕無憂
出自《戰(zhàn)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后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
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彼ㄟ^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zhí)镂臑辇R國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
《戰(zhàn)國策》中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但因作者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有很多地方都顯得有一定的'牽強,其可信性值得懷疑!稇(zhàn)國策·齊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處,以上的事件未必沒有添油加醋之嫌,具體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別了。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11、胡服騎射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12、竊符救趙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13、朝秦暮楚
戰(zhàn)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范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tài)度動搖多變,反復無常的成語。
14、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qū)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zhàn)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閱讀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1)
——春秋戰(zhàn)國歷史典故故事 (菁選2篇)
春秋戰(zhàn)國歷史典故故事1
公元前244 年某日清晨,趙國北疆雁門關外,塵土滾滾,旌旗飄揚,鼓角激蕩。善征好戰(zhàn)的單于統(tǒng)率的15萬匈奴騎兵,發(fā)起了對中原趙國的擄掠戰(zhàn)爭。
“嘿嘿,李牧(?—前228 年)這個懦夫,今天再想把腦袋縮在衣領里高懸免*可不成了!
“對,今天我們一定要踏*李牧的老巢,省得每次用兵總讓我們感到礙手礙腳的!
“趙軍該不會設下埋伏吧!
“你也太多慮了,李牧有膽量埋下伏兵,也不可能在前日被我數(shù)百騎兵打個大敗了!
“這倒是的!
....
單于和部將們騎著戰(zhàn)馬,一路談笑著向前進發(fā)。前天,他們已派小股部隊前往趙營里騷擾,李牧的**不戰(zhàn)自敗。匈奴兵不費吹灰之力便搶得百十頭牛羊,還劫持了幾十名趙兵。
一連數(shù)年中,李牧在雁門關安營扎寨,從不出戰(zhàn)。單于認定李牧膽怯畏戰(zhàn),他那幾十萬駐邊守軍根本毋須放在眼中。因此今天單于調動精騎15萬,從正面發(fā)起了對趙軍的進攻。
匈奴前鋒部隊已攻入李牧大本營了。
“啟稟君主,趙軍營中竟無一人!毕蠕h官趕來向單于報告。
“嗯、李牧這小子大概早已逃跑了。”單于不無得意地說,“命令部隊全速開進。”
正當匈奴主力部隊全部進入趙軍陣地之時,忽聽軍營四周號角齊鳴,喊殺聲四起。只見四面八方無數(shù)的趙軍步騎兵似乎從天而降。
“啊!我們陷入包圍了。快撤!”單于急忙下令撤軍。
可哪里還來得及,過去一向畏敵如虎的李牧軍兵,似乎個個變成了雄獅,吶喊著,舉著刀劍**,像潮水般向匈奴兵沖殺過來。
一場激烈的廝殺后,單于扔下10 萬多個尸首,帶著數(shù)千人馬,丟盔棄甲地逃了回去。
從此十多年里,匈奴兵再也不敢進犯趙國邊境了。
原來趙將李牧熟知匈奴兵驕橫跋扈的習性,因此,便對匈奴兵采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他命令部隊堅守不戰(zhàn),甚至在軍中規(guī)定:一旦匈奴入侵,全體將士務必回營自保,不得迎戰(zhàn),有敢捉拿匈奴人的處死!久而久之,不用說匈奴人說他膽小如鼠,士兵們也開始埋怨他是畏敵之將。趙王更責怪他**。但李牧依舊只守不攻,終于引得單于**鈞,打了大勝仗。
春秋戰(zhàn)國歷史典故故事2
趙太后剛剛**,就遇**一件很棘手的事:秦國向趙國大舉進攻,趙國國力薄弱,難以抵擋,就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大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做**,才答應**。可是,趙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兒子,無論怎樣都舍不得,秦國攻勢又緊,這可怎么辦呢?
左師觸龍知道了這件事,就去見趙太后。這時太后剛剛送走了一批來勸說她答應**的大臣,因為雙方發(fā)生了爭執(zhí),她正坐著生悶氣呢。趙太后暗中拿定主意,如果這個左師也是來勸她送出長安君的,她一定要當面啐他一臉唾沫,以示自己不答應送兒子去做**的決心。
左師好像知道趙太后心思似的,一見面就問暖問寒的,絕口不提長安君的`事。接著,左師又向趙太后提出要安排他的小兒子舒祺的工作。希望能編進黑衣衛(wèi)士的隊伍,在保衛(wèi)王宮中有所貢獻。趙太后見左師這樣喜愛小兒子,一下子來了興趣,絮絮叨叨地問道:“左師,你們男人也疼愛小兒子嗎?”
左師挺認真地說:“比你們做母親的還疼得厲害!
趙太后像見到知音一樣,彼此有了共同的語言,很動感情地說:“你們男人不了解女人的心,女人疼小兒子才厲害呢!”
左師敲了一陣邊鼓,覺得勸說趙太后己到了火候,于是不露痕跡地把話題引到了長安君,“依我看,你疼女兒燕后就超過了長安君。”
趙太后連連搖頭說:“你搞錯了,我疼燕后哪比得上疼長安君呢?”
左師抓住契機不放:“我記得你送燕后外嫁燕國的時候;你拉著她的手直淌眼淚。以后,你總是祈禱燕后在那里好好地生兒育女,日后繼承王位。這不是在為燕后的長遠利益打算嗎?依我之見,這才是真正的疼愛孩子!
趙太后不作聲,側著頭聽左師說下去:“從現(xiàn)在起,三代以前趙王的子孫封侯和繼承侯位的,今天已經沒有人了。這些人中有一些遇到禍難,本身就**了;禍難來得慢的,就落在他們的子孫身上。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為君王的子孫地位很高,可他們沒有建立功勛;待遇豐厚,卻沒有做出業(yè)績。這種突出的矛盾,就給他們帶來了災難。”
說到這里,左師端起茶杯喝了口水,借以觀察趙太后的神態(tài)。見她頻頻點頭似有所悟,于是又說了下去:“長安君現(xiàn)在的地位夠高的了,封給他的土地也夠多的了,**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是你太后賜給他的。只是,太后忽視了一條最重要的,就是沒有給長安君建功立業(yè)的機會,如果有一天太后逝世了,長安君靠什么在趙國立足呢?這樣看來,你替長安君的打算遠遠比不上燕后,所以我說你愛長安君不如愛燕后!
趙太后已經完全接受了左師的觀點,于是輕快地說:“你說得挺有道理的,長安君的事就全部托付給你了!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2)
——春秋戰(zhàn)國的名人歷史典故
春秋戰(zhàn)國的名人歷史典故1
1、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xiàn)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2、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yè)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終于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于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fā)生戰(zhàn)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后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晉國**宋國與楚國發(fā)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5、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么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比缓笳D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shù)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7、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紙上談兵:
戰(zhàn)國時,戰(zhàn)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后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之戰(zhàn)中損兵40萬。
9、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于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后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哄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后,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10、圍魏救趙:
戰(zhàn)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采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3)
——春秋戰(zhàn)國經典歷史故事
春秋戰(zhàn)國經典歷史故事1
戰(zhàn)國時代,齊宣王主政時,采取了一些清明的**措施,使得齊國國力得以發(fā)展?墒牵邶R國強盛后,他自認為國泰民安,便開始追求享樂,不理朝政,*日**和重用一班阿諛奉承的奸臣,對忠臣良將卻猜忌和排斥,使齊國面臨著重大的**、經濟危機。
一天,齊宣王在富麗堂皇的雪宮里大設筵席,同親近的大臣一起,一邊喝酒,一邊觀賞宮女們翩翩起舞。正在高興時,宮廷侍衛(wèi)趕來稟報:“大王,大門外有個長得很丑的女人,吵著要面見大王,說有要事報告,還要入宮侍候您吶! 齊王聽了很不高興,但又好奇地想:“我后宮聰明活潑的美女多得數(shù)不清,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說有資格侍候我,這個丑陋的女人要么是神經病,要么真的有些本事吧?”想著,便傳令丑女晉見。
齊宣王一見丑女,果然長得奇丑:前額寬寬的,眼窩深深的,背有點駝,身體粗胖,頭發(fā)黃亂,膚色黝黑,穿戴破舊不堪。在場的宮女和大臣們沒有不掩嘴暗笑的。
齊宣王冷冷地問道:“你這個丑女人,為什么要闖進來見我?” 丑女說:“我叫鐘離春,今年已過了40歲,找了很多人家,沒有一個男人肯要我。聽說大王在雪宮里設宴作樂,特來要求大王收留我做侍妾! 齊王啞然失笑道:“聽著,鐘離春!我宮里美麗的嬪妃有的是,你如此奇丑,鄉(xiāng)下人都不要你,我怎么會要您?難道您有什么奇才嗎?”
鐘離春笑了笑,說:“我沒有什么奇才、天才,只不過會表演各種動作,以它們來暗示和比擬****!
齊宣王驚奇道:“那你就試試吧,說得好,我收留你;說謊呢,立即推出宮門斬首!”
于是,鐘離春睜圓眼睛,咬緊牙齒,揮動手臂,拍著膝蓋大聲喊道:“危險!危險!”停了一下,便問齊宣王:“您懂我表演的動作的意思嗎?”
齊宣王莫名其妙,問問左右。他們也都搖搖頭。他只好問道:“它們是什么意思啊?”
鐘離春回答道:“睜圓眼睛,就是要您提高警惕,消滅戰(zhàn)禍;咬緊牙齒,就是望您忍痛接受忠臣清官的規(guī)勸批評;揮動手臂,就是把那班不干事專搗鬼的奸邪小人趕跑;拍膝蓋,就是要您拆除供人游樂的雪宮!”
齊宣王聽罷大發(fā)雷霆,說:“好大膽的鄉(xiāng)下丑女,竟敢胡說八道!”命令侍衛(wèi)將鐘離春推出門外斬首。
鐘離春大笑道:“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您不久也要死了”。
齊宣王大怒:“我怎么會死?!”
鐘離春說道:“秦國商鞅變法后非常強盛,常派兵向東作戰(zhàn),現(xiàn)在齊國邊防松弛,豈不是戰(zhàn)禍嗎?所以我要睜大眼睛。君主有忠臣,國家才**,現(xiàn)在您一味沉醉于酒色,忠言聽不進,難道不應硬著頭皮廣開言路嗎?所以我要您咬緊牙齒聽取逆耳的忠言。大王又被一班只會吹牛不干實事的小人包圍,他們是要貽誤****的,所以我提醒您揮動手臂驅趕他們。您修建這么豪華奢侈的行宮,搞得國庫空虛,百姓貧窮,這等于坐在火上啊,難道雪宮不應拆除嗎?大王有以上四大過失,國家形勢十分危險,自己還蒙在鼓里呢!這樣下去,您不是遲早要給人殺頭嗎?我懷著一顆忠心來勸告您,您殺就殺,我死而無怨!”
這一番有情有理的話,頓使齊宣王渾身冒著冷汗,猛然驚醒。他立即宣布撤去筵席,將鐘離春帶回王宮,封她做了王后。在她幫助下,勵精圖治,齊國很快恢復了強盛局面。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4)
——*歷史典故10篇
*歷史典故1
【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鐘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鐘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來鐘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莊周夢蝶】
戰(zhàn)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后,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后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痹娭蓄~聯(lián)即用此典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蔽涞蹮o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皟A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歷史典故2
典出《三國志·周群傳》。
張裕是三國時人。他原是益州牧劉璋手下的從事。劉備應劉璋之邀進川時,曾和劉璋相會于涪陵。劉璋設宴招待劉備時,張裕就陪坐在側。劉備見張裕胡須濃密,只有鼻尖露出來,就開玩笑說:
“從前我在涿縣住的時候,那里***人特別多,東南西北到處都是,涿縣縣令就說:‘這***把涿縣都圍起來了。'”以此取笑張裕臉上多毛。
張裕見劉備無胡須,回敬說:
“我聽說有個人做過潞縣縣令,后調任涿縣縣令,他卸任回家后,有人給他寫信,卻不知如何稱呼他的官銜,光寫潞縣或光寫涿縣都不好,干脆稱他為‘潞涿君'!
劉備當面哈哈一笑,心中卻暗暗不悅。
劉備取得蜀地以后,起先倒沒有為難張裕,還拜他為州后部司馬。
建安***年,劉備想**奪取漢中,張裕進諫說:“天象對我不利,不可**,**必敗!
原來張裕通曉天文地理及卜算之學,他推斷的事一向靈驗。但劉備對他的話根本聽不進去,派大將吳蘭、雷銅出征漢中。結果,吳蘭、雷銅二將兵敗身死。
不久,劉備又聽人稟報,說張裕私下對人說:“庚子年,天下形勢將要大變,要**換代,劉****落,即將**,益州將要在九年后失去。”
劉備聽了,勃然大怒,認為張裕造謠惑眾,下令把他逮捕入獄,準備殺了他。
諸葛亮得知張裕***,向劉備詢問張裕犯了什么罪,劉備說:“蘭花雖好,但它生在門口擋路,不得不把它鋤掉!
于是,劉備下令將張裕斬首。但九年后,張裕的預言果然應驗,益州被魏國攻占,蜀漢**。
后來,“芳蘭當門”這一典故,用來指因下對上有所阻礙而被**。
*歷史典故3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kuilei),蟬聯(lián)命一個朝廷**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后,他接替做了**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于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軍的寶座,鎮(zhèn)東**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于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里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王沈和王業(yè)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于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沖動起來,咬著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么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后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yè)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后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fā)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仆剛出宮門,迎面趕**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沖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著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里養(yǎng)你們是干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么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著眼說:“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著長矛一直沖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說:“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說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說:“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說:“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嗎?”
陳泰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里暗暗地皮算著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后,他決定將罪責歸于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著,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歷史典故4
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后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國亡無日。恐一旦**,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zhí)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仆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后,大為感動,終于讓他們夫婦團聚。后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后重新團圓。
*歷史典故5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釋義】曲調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通俗,能夠理解的人很少。
【歷史典故】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與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繼承和光大楚辭。雖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但在同時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于文才出眾,遭到了許多人的妒忌,這些人不斷地在楚襄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襄王本來不相信,但聽多了也就開始懷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據理力爭,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楚襄王聽了他的話,不禁疑惑地說:“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與你不和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請大王寬恕,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時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幾個。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圣人有奇?zhèn)サ乃枷牒捅憩F(xiàn),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王聽后恍然大悟。
【成長心語】
高調必然難以合拍,因為“曲高”往往“和寡”,這把大尺子堅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圍墻,外面的人要進來卻總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如果不合群,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擁護。至察者無朋,一味對別人苛刻、挑剔只能讓別人和自己合不來。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會以寬容、豁達的胸襟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失誤和缺點。容人就不要過于精明,給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的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空間。
*歷史典故6
典出《史記·魏公子列傳》:秦數(shù)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後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魏公子就是戰(zhàn)國四君子的信陵君公子無忌。戰(zhàn)國后期,秦國為**天下,不斷向東用兵。**之戰(zhàn)坑殺40萬趙軍之后,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信陵君竊符救趙,擊退秦軍,留趙十年。秦軍知道信陵君長期住在趙國,多次進攻魏國,魏王非常擔憂。多次與信陵君溝通之后,冰釋前嫌,信陵君回到魏國,率領五國聯(lián)軍擊敗秦軍,將秦軍趕回函谷關以西,秦軍不敢東向。后來秦王多次使用反間計,離間魏王和信陵君,并假裝不了解情況,祝賀信陵君問他是否已經當**魏王。魏王天天都能聽到誹謗信陵君的讒言,不得不信,就派人代替了信陵君**軍的職位。信陵君自己知道被讒言所害而遭棄用,索性就托言自己有病,不再上朝參與國事。通宵達旦與賓客飲酒,喝著醇香的美酒,左擁右抱著美女,沒日沒夜尋歡作樂的日子過了四年,終因飲酒過多而致病死(可能是酒精中毒吧)。
飲醇近婦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形容有才干抱負的人意志消沉,沉迷酒色。另外也提示人們,言行高尚的君子,要想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是需要**的。
*歷史典故7
如今,我國還存在某些姓氏之間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于歷史或小說中的國仇家恨。秦、岳不通婚是其中最有**性的例子之一。據**報道:在合肥,載入族譜的岳飛后人有近萬名,一直以來,岳家男子不準與秦姓通婚,到新*成立,這個家法才放寬。但如今翻族譜,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當然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害死后,岳家立下嚴厲的家規(guī):不準和姓秦的聯(lián)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誰違背此家規(guī),就會從族譜上除名。故而乾隆時,曾有某秦姓狀元來到岳飛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岳姓祖先不允許后人與秦姓通婚,也有一個姓氏的祖先不允許后人與岳姓通婚,那就是女真后裔完顏氏。凡姓完顏者,皆女真后裔,即**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輝煌是建立大金國,伐遼滅北宋,與南宋劃淮而治。在與南宋的攻伐當中,完顏宗翰、完顏宗弼等與南宋的岳飛爭斗,流傳下來的《精忠報國岳飛傳》膾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顏氏后裔與岳飛后裔也因此成了永遠的仇敵。女真后裔都表明一個祖訓: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顏佩跟隨朱**南征北戰(zhàn),因戰(zhàn)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xiàn)有完顏牌坊村)。明萬歷年間,完顏佩的十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顏姓村民也仍然守護著女真完顏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恪守著三大族規(guī):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據說,1978年古典戲**后,有一個劇團在鄰村演《朱仙鎮(zhèn)》,被完老家村村民**阻止,并發(fā)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與漢姓通婚,但不得與岳姓通婚。
歷史上潘姓曾被楊、武兩姓列為不通婚的對象,甚至有楊姓后人將“潘楊不通婚”的家訓寫進族譜。這完全是被虛構的歷史故事害慘了。其實,《宋史》中并沒有“潘仁美與楊業(yè)不睦”的記載。而后來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將潘仁美(原型潘美)描述成了陷害楊業(yè)的奸臣。
一部《水滸傳》,本是故事,潘金蓮紅杏出墻害死武大郎,這才有武松殺嫂……誰知從此后,武潘兩家勢如水火兩不相立,互不來往。想要結親,自然不被允許!端疂G傳》里的故事,對清河縣武潘兩家造成了深久的影響。為此,施耐庵直系后人施勝辰曾專程趕赴清河,代祖先向兩家后人致歉,武植祠堂里至今仍裱糊著他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shù)百年。武植祠里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此外,梁、祝不通婚,源于《梁祝》*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施、鄭不能通婚,源于清朝施瑯與鄭成功后人的家仇。
歷史煙云過眼,這些不合時宜的舊俗早就應該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何況其中很多故事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歷史典故8
典出《神異經·東方經》。
相傳上古時代,在東極的大荒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室。石室中,住著一位神仙名叫東王公。
東王公的身形像人,但他的臉像鳥,屁股上又長著一根老虎尾巴。他經常騎著一只黑熊在大荒山中奔馳,十分威風。
在神話傳說中,天帝是主宰一切的。而東王公接受天帝的分派,主管人間萬物的生長。當他心情好的時候,天下便風調雨順,世間的萬物都茁壯成長,五谷豐登,百姓都能安居樂業(yè);而一旦他發(fā)起怒來,人世間不是干旱,便是洪水泛濫,災禍不斷,百姓流離失所,困苦不堪。
東王公除定期到天宮去朝拜天帝以外,*日在大荒山的石室中十分寂寞。他有一位侍妾名叫玉女,長得十分漂亮,東王公也很喜歡她。為了消遣,他經常同玉女一起做投壺的游戲。
這種投壺的游戲,當時在人間十分流行。在一般貴族宴請賓客的時候,設一把特別的壺,主人和客人輪流拿著箭投向壺中,誰投中多,誰就獲勝;誰投中少,就被罰酒認輸。
但是,東王公的投壺游戲,要比人間壯麗得多。石室中安放著一把巨大的酒壺,他和玉女手中各拿著一千二百支箭,每擲一次,一千二百支箭同時向壺口飛去。如果這些箭全部投中,天就保持沉默;如果有一支箭沒投中,天就會發(fā)出嗤笑,這時,人們在下界看到的,便是閃電。
后來,“玉女投壺”這一典故,用來借指閃電,或者稱雨、雷等。
*歷史典故9
鑿壁偷光
講的是匡衡,西漢的著名學者匡衡,出身於農民家庭,生活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很渴望讀書,可是父母沒有能力供他上學,甚至連書本也買不起,匡衡只好向別人借書來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讀一讀書,但由於家中窮得連燈油也沒有,根本沒法點燈讀書。正當匡衡發(fā)愁時,忽然發(fā)現(xiàn)絲絲的光線,正從墻壁的縫隙中透射過來,原來這是鄰居的燈光?锖庑纳挥,便用鑿子把那小縫挖大成一個小洞,然后捧著書,倚在墻邊,利用那點微弱的光線閱讀。從此,匡衡每晚就借鄰居的燈光,埋首苦讀,最后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螢囊映雪
講的是車胤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xiāng))。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后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jiān)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后,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勛,頗極一時之盛。
懸梁刺股
講的是蘇秦。蘇秦,戰(zhàn)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字季子。蘇秦是洛陽人,雖然出身寒門,卻懷有一番大志。他跟隨鬼谷子學習游說術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游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里。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yè),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里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游說天下,謀取功名,于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后再去周游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shù)厝朔N莊稼去養(yǎng)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著落,不后悔么?”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么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于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發(fā)用繩子扎起來,懸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發(fā)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這就是成語“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
*歷史典故10
【青梅竹馬】
李白《長干行》“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無邪,親昵嬉戲的形狀。
又以“兩小無猜”喻幼 男 幼 女天真純潔,彼此相處融洽。
如《聊齋志異。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與生同甲,時皆八九歲,兩小無猜,日共嬉戲。”典見《李太白集》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5)
——古代歷史典故10篇
古代歷史典故1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動朝野的事,那就是他執(zhí)意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寵愛的武昭儀為皇后。這位武昭儀后來就是*歷史上唯一的女**武則天。則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給她上的尊號,也是她死后的謚號。
武則天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入宮,封為才人(唐代一種妃嬪的稱號),賜號武媚。她**后,又特地造了一個瞾字作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當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則天等妃嬪被遣送到感業(yè)寺當尼姑。高宗李治在當**時,就在太宗宮中見過武則天,彼此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業(yè)寺拜佛,與武則天再次相見。武則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來。高宗很感動,就想找機會把她接入宮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對上不肯奉承**,對下人也不知體貼,再加上沒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蕭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寵愛。當時后妃之間的爭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則天來打擊蕭淑妃。她派人讓武則天留起頭發(fā),后來又把武則天接進宮中。高宗見了正合心意,就將武則天封為昭儀,越來越寵愛她。
武則天從小就聰明,有智謀。當年她被征召入宮時,母親為她送別,哭得很傷心。武則天卻神色自若地說:我去見**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兒女那樣悲傷。她母親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則天還有很好的文史知識修養(yǎng),愛好文學、書法。她出眾的才華,使得只知道為爭寵而爭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見絀。高宗便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須聽取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見,因為他們是太宗臨終時托付過后事的顧命大臣。為此,他還親自到長孫無忌家去說明心愿。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王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為李治迎娶的,不能輕易廢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應當從名門望族中選擇更好的女子。武則天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木材商人,只是因為幫助高祖李淵起兵,后來才當了工部尚書,封為應國公。因此武則天的出身實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們的意見,**的是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武則天**的則是庶族地主階級。從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階級的**就在不斷跌落,庶族地主階級的**則在不斷上升。而唐高宗當時又想擺脫顧命大臣對他的**,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則天。
一天,屬于**派的李入朝覲見高宗。高宗便問他: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執(zhí),堅持認為不可。他是顧命大臣,事情弄到這樣,該怎么辦?
李回答說: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去問外人!
聽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決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廢為庶人,打入冷宮;將武則天封為皇后;又將那些反對此事的大臣或誅殺,或放逐,連他的舅父、顧命大臣長孫無忌也被逼**。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頭暈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處理朝政。武則天對**很有興趣,而且**欲也很強,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從此以后,武則天便參與國政。她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不久就凌駕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臺侍郎上官儀便對高宗說:皇后專權,有失民心,請陛下廢黜她。高宗就讓上官儀起草廢后的詔書。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給武則天。武則天聞訊趕來,厲聲責問高宗。高宗嚇得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在上官儀身上。不久,武則天就找了一個罪名,殺掉了上官儀。
從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簾并坐。不論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說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稱皇,武后稱后,朝廷內外,將他們二人并稱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則天先立兒子李顯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個**,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則天說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張,把皇后的父親從小小的參軍提升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為侍中。
武則天對此十分憤怒,立刻把中宗貶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為帝。但只過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廢了,改元為光宅,親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則天隨便地廢立**,是對封建社會男權的挑戰(zhàn),也是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著她的**橫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開反對她。
先是徐敬業(yè)、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而起,他們公開提出**:**武太后專權,擁護李顯復位。不幾天就聚集了十萬之眾,攻占了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zhèn)江)、淮陰等地。為了號召全國響應,作為唐代著名文學家的駱賓王,還親筆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飛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則天責罵得非常厲害,但武則天看了以后卻贊不絕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認為朝廷沒能任用駱賓王,實在是**之過。由此可見這位女**的胸襟肚量。
武則天派大將軍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了徐敬業(yè)。此后又有唐宗室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但也被武則天**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將國號改為周,自己加尊號圣神**。就這樣,她成了*歷史上唯一一位登上**寶座的女性。
古代歷史典故2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貧窮,時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鐘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古代歷史典故3
一王肅與"酪奴"
北魏《洛陽伽藍記》卷三載:
"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京師士子見肅一飲一斗,號為漏,經數(shù)年已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謂肅曰"卿*之味也,羊肉何如魚羹,茗飲何如酪漿?"肅對曰"羊者是陸產之最,魚者乃水族之長,所好不同,并各稱珍。以味言之,是有優(yōu)劣,羊比齊魯大邦,魚比邾莒小國,惟茗不中與酪作奴"。
肅,即王肅,字恭懿,瑯邪(今山東臨沂)人。曾在南朝齊任秘書丞。因父親王奐被齊國所殺,便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投奔魏國(今山西大同,是其國都)。魏孝帝隨即授他為大將軍長史,后來,王肅為魏立下戰(zhàn)功,得"鎮(zhèn)南將軍"之號。魏宣武帝時,官居宰輔,累封昌國縣侯,官終揚州刺史。
王肅在南朝時,喜歡飲茶,到了北魏后,雖然沒有改變原來的嗜好,但同時也很會吃羊肉奶酪之類的北方食品。
當人問"茗飲何如酪漿?"時,他則認為茶是不能給酪漿做**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但是,后來人們卻把茶茗稱作"酪奴",將王肅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二苦口師
苦口師是茶的別名。
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yè)(字文通),自幼聰慧,十歲能作詩文,頗有家風。皮光業(yè)容儀俊秀,善談論,氣質倜儻,如神仙中人。吳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
有一天,皮光業(yè)的中表兄弟請他品賞新柑,并設宴款待。那天,朝廷顯貴云集,筵席殊豐。皮光業(yè)一進門,對新鮮甘美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甌茶湯,皮光業(yè)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
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
三謙師得茶三昧
元祐四年(公元10*),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正游覽西湖葛嶺的壽星寺。南屏山麓凈慈寺的謙師聽到這個消息,便趕到北山,為蘇東坡點茶。
蘇軾品嘗謙師的茶后,感到非同一般,專門為之作詩一首,記述此事,詩的名稱是《送南屏謙師》,詩中對謙師的茶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毛斑,
打作春甕鵝兒酒。
天臺乳花世不見,
玉川鳳液今安有。
先生有意續(xù)茶經,
會使老謙名不朽。
謙師治茶,有獨特之處,但他自己說,烹茶之事,"得之于心,應之于手,非可以言傳學到者。"他的茶藝在宋代很有名氣,不少詩人對此加以贊譽,如北宋的史學家劉攽有詩句曰:"瀉湯奪得茶三昧,覓句還窺詩一斑"。是很妙的概括。后來,人們便把謙師稱為"點茶三昧手"。
四貢茶得官
北宋**時期,宮廷里的斗茶活動非常盛行。
****,下必甚焉。為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欲望,貢茶的征收名目越來越多,制作越來越"新奇"。
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chuàng)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制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后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后來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于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幸"。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為"朱草"被奪正憤憤不*,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五單道開飲茶蘇
陸羽《茶經七之事》引《藝術傳》曰:"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人。好隱棲,修行辟谷,七年后,他逐漸達到冬能自暖,夏能自涼,晝夜不臥,一日可行七百余里。后來移居河南臨漳縣昭德寺,設禪室坐禪,以飲茶驅睡。**廣東羅浮山百余歲而卒。
所謂"茶蘇",是一種用茶和紫蘇調劑的飲料。
古代歷史典故4
一、李斯趙高矯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在出巡途中。按照贏政的遺詔,本應是長子扶蘇繼位,但扶蘇當時正在上郡督軍,所以**李斯便與贏政的幼子胡亥以及宦官趙高串通一氣,毀掉了*的遺詔,并另擬兩份假詔,一份賜死于扶蘇,一份立胡亥繼位。
李斯矯詔,不僅令贏政大帝死不瞑目,也因后來秦二世的*導致了秦朝的加速**。因此,這次*是一次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后,胡亥登上帝位,趙高雖然只擔任中書令,但由于他**了胡亥,實際上掌握了朝政大權,從此,(讓|女|性|床|上|不|滿|意,|不夠|硬|不持|久聯(lián)|系|下|圖嶶|訫幫助你)秦**進入了*與奸臣聯(lián)手禍害朝廷的時代,最終二世而亡。
二、周勃誅呂
西漢開國之君劉邦的皇后呂雉,是一個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女野心家。劉邦死后,先后有三位**繼位,但呂雉利用皇太后的身份,一直獨攬朝綱,甚至廢除了劉邦非姓劉不能封王的“白馬之盟”,繼而把自己的兄弟侄兒大批封王。
呂后死后,周勃,曹參等人重執(zhí)“白馬盟誓”大旗,起兵誅呂,并廢除了呂后所立假惠帝子嬰,擁立劉邦子代王劉恒為漢文帝。周勃誅呂,不僅還朝政與劉氏家族,還開啟了歷史上轟轟烈烈的“文景之治”。為之后的漢武全盛打下基礎。
三、楊廣奪位
隋文帝的二兒子晉王楊廣,一直垂涎于其長兄*的**位。后來*因生活奢侈漸失隋文帝的歡心,楊廣于是捏造*謀反,致使隋文帝將*貶為*民,改立自己為皇**。
公元602年,隋文帝病重,楊廣入宮侍奉。因調戲陳夫人被隋文帝怒斥,楊廣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殺了父親登**皇位。而正是由于***后來的橫征暴斂,才使隋**的氣數(shù)早早地殆盡。
隋朝**的情況與秦朝驚人的相似。這兩個朝代本來都十分強盛,大有可為,卻都因為推行急政、*而引起大規(guī)模民變。但在急政、*的背后則是**的濫用,胡亥和楊廣都是要享盡天下艷福的人,但這樣的福分沒有享受幾年,就得到身首異處的下場。
四、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流血*。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為皇**并掌握實權,旋于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位,是為唐太宗。
此次*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意義最為重大的,李世民即位之后以文治天下,并開疆拓土,使社會出現(xiàn)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五、陳橋**
趙匡胤本是后周帝國七歲小**郭宗訓的殿前護從官。960年正月初一,北方邊關突報契丹**來犯。**范質倉促間派遣趙匡胤前往抵御。但趙匡胤率大軍行至開封東北十公里的陳橋驛便安營扎寨。黎明時分,部下將領把早已準備好的黃龍袍披到了趙匡胤的身上,于是,趙匡胤以“**”的身分返回開封,郭宗訓無奈退位。趙匡胤改國號為宋,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宋祖”。
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一系列對后世影響深遠的**舉措,并大力推進**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又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fā)達的時期。
古代歷史典故5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不敢去看她。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牵軈柾躏w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古代歷史典故6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 有吳氏四兄弟 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jié)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xiāng),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yǎng)父母,以示不忘養(yǎng)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yǎng)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yǎng)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yǎng)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yǎng)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yǎng)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云: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古代歷史典故7
一、《高山流水》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辈绹@道:“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 庇谑嵌顺蔀槿松。后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二、《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此曲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由于不能及時交付而被殺。于是聶政成了遺腹子。長大后聶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學會了鼓琴的絕藝,還掌握了異容術。一天聶政在鬧市鼓琴,“觀者成行,馬牛止聽”。韓王聽后立即召見聶政,命聶政當眾鼓琴。聶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劍,刺殺了韓王,為父報仇。這個故事被蔡邕取名為“聶政刺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后,**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嵇康因反對司馬氏*而遭殺害,臨上刑場時彈奏了此曲。
三、《*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從此來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調反復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王徽之**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并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被敢链藭r已是*,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五、《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雙方會戰(zhàn)于垓下,后人根據這場戰(zhàn)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此曲一開始便是兩軍決戰(zhàn)垓下,一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敖鹇暋⒐穆、劍努聲、人仰馬翻聲”此起彼伏,然后一陣沉寂,之后在吶喊中勝負分曉,在此曲高昂的曲調中,傳來的不僅僅是勝利者的歡快的號角,還有失敗者非凡的氣概。
六、《夕陽蕭鼓》
是琵琶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xiàn)于眼前,使人有如夢回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七、《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笨勺龉徘稘O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y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y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xiàn)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嘆服。
八、《胡笳十八拍》
郭沫若稱贊此曲: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fā)著熔巖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還稱它是一首自《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曹操得知好友蔡邕之女蔡文姬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將她贖回,而兩個年幼的兒子卻不得不留在匈奴,后人稱這段史實為“文姬歸漢”。文姬歸漢后,悲嘆母子天各一方,畢生不得相見,便寫下了此曲。她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通曉漢、胡音樂,此曲是她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chuàng)作的,曲中將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之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
九、《漢宮秋月》
秋風**,月亮高掛,宮墻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滿頭百發(fā)。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xiàn)古代受**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么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么稱譽你?宋玉說,有歌者客于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shù)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們的作為呢?
古代歷史典故8
一: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钡珔莿偯靠骋桓,斧起而樹創(chuàng)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二: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不敢去看她。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三: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墒牵軈柾躏w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shù)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古代歷史典故9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動朝野的事,那就是他執(zhí)意廢掉了原來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寵愛的武昭儀為皇后。這位武昭儀后來就是*歷史上唯一的女**武則天。則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給她上的尊號,也是她死后的謚號。
武則天十四歲時,被唐太宗召入宮,封為才人(唐代一種妃嬪的稱號),賜號武媚。她**后,又特地造了一個瞾字作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當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則天等妃嬪被遣送到感業(yè)寺當尼姑。高宗李治在當**時,就在太宗宮中見過武則天,彼此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業(yè)寺拜佛,與武則天再次相見。武則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來。高宗很感動,就想找機會把她接入宮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對上不肯奉承**,對下人也不知體貼,再加上沒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蕭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寵愛。當時后妃之間的爭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則天來打擊蕭淑妃。她派人讓武則天留起頭發(fā),后來又把武則天接進宮中。高宗見了正合心意,就將武則天封為昭儀,越來越寵愛她。
武則天從小就聰明,有智謀。當年她被征召入宮時,母親為她送別,哭得很傷心。武則天卻神色自若地說:我去見**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兒女那樣悲傷。她母親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則天還有很好的文史知識修養(yǎng),愛好文學、書法。她出眾的才華,使得只知道為爭寵而爭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見絀。高宗便產生了廢黜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須聽取長孫無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見,因為他們是太宗臨終時托付過后事的顧命大臣。為此,他還親自到長孫無忌家去說明心愿。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堅決反對,他們認為王皇后出身名門,是太宗**為李治迎娶的,不能輕易廢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應當從名門望族中選擇更好的女子。武則天的父親,當年只是一個木材商人,只是因為幫助高祖李淵起兵,后來才當了工部尚書,封為應國公。因此武則天的出身實在很低微,不配做皇后。
他們的意見,**的是士族地主階級的利益,而武則天**的則是庶族地主階級。從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階級的**就在不斷跌落,庶族地主階級的**則在不斷上升。而唐高宗當時又想擺脫顧命大臣對他的**,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則天。
一天,屬于**派的李入朝覲見高宗。高宗便問他: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執(zhí),堅持認為不可。他是顧命大臣,事情弄到這樣,該怎么辦?
李回答說: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務事,何必去問外人!
聽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決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詔,將王皇后和蕭淑妃都廢為庶人,打入冷宮;將武則天封為皇后;又將那些反對此事的大臣或誅殺,或放逐,連他的舅父、顧命大臣長孫無忌也被逼**。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頭暈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處理朝政。武則天對**很有興趣,而且**欲也很強,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從此以后,武則天便參與國政。她極力樹立自己的權威,不久就凌駕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臺侍郎上官儀便對高宗說:皇后專權,有失民心,請陛下廢黜她。高宗就讓上官儀起草廢后的詔書。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給武則天。武則天聞訊趕來,厲聲責問高宗。高宗嚇得把責任一古腦兒推在上官儀身上。不久,武則天就找了一個罪名,殺掉了上官儀。
從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簾并坐。不論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說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稱皇,武后稱后,朝廷內外,將他們二人并稱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則天先立兒子李顯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個**,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則天說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張,把皇后的父親從小小的參軍提升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為侍中。
武則天對此十分憤怒,立刻把中宗貶為廬陵王,另立豫王李旦為帝。但只過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廢了,改元為光宅,親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則天隨便地廢立**,是對封建社會男權的挑戰(zhàn),也是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著她的**橫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開反對她。
先是徐敬業(yè)、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而起,他們公開提出**:**武太后專權,擁護李顯復位。不幾天就聚集了十萬之眾,攻占了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zhèn)江)、淮陰等地。為了號召全國響應,作為唐代著名文學家的駱賓王,還親筆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飛揚、膾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則天責罵得非常厲害,但武則天看了以后卻贊不絕口。她不僅不生氣,反而認為朝廷沒能任用駱賓王,實在是**之過。由此可見這位女**的胸襟肚量。
武則天派大將軍李孝逸,率領三十萬大軍,**了徐敬業(yè)。此后又有唐宗室諸王起兵,反對武則天,但也被武則天**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則天將國號改為周,自己加尊號圣神**。就這樣,她成了*歷史上唯一一位登上**寶座的女性。
古代歷史典故10
《漢宮秋月》
秋風**,月亮高掛,宮墻內多少眼淚,無盡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滿頭百發(fā)。據載,《漢宮秋月》意在表現(xiàn)古代受**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人生遭遇的同情。
《梅花三弄》
梅花,志高潔,歷來是文人墨客詠嘆的對象!叭笔侵竿欢吻{反復演奏三次。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它的典故是東晉大將桓伊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赴東晉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碼頭。恰巧桓伊在岸上,兩人并不相識。王徽之便命人對桓伊說:“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伊此時已是*,卻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調,高妙絕倫。二人相會雖不交一語,卻是難得的機緣。正是這不期相遇,才導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誕生。
《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曲《漁樵問答》的妙解。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yè),**了我國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y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xiàn)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對追名逐利的鄙棄,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云散。此境界令人嘆服。
《胡笳十八拍》
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么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么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于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shù)千人。當歌者唱“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宋玉的結論是:下里巴人是一種民間歌曲,“陽春白雪”是當時楚國一種高級歌曲,能唱和的人自然很少。那些*凡的人,怎能了解我們的作為呢?
《廣陵散》
此曲是一首曲調較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流行于廣陵地區(qū)的民間樂曲,現(xiàn)僅存古琴曲。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蔡邕的《琴操》里: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刻苦學琴十年后,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
聶政時代大約六百多年后,**一位才智超絕的人物,使《廣陵散》成為千古絕響。此人就是“竹林七賢”中最有影響力的嵇康。因而古曲《廣陵散》的背后,實際上包含了聶政和嵇康的兩個典故。
《高山流水》
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于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后來在《呂氏春秋》中還記載著: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十面埋伏》
公元前202前,楚漢會戰(zhàn)于垓下,后人根據這場戰(zhàn)爭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fā)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chuàng)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xiàn)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性的漢族傳統(tǒng)名作。
《*沙落雁》
此曲描寫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盤旋顧盼的情景。據說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曲“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從此來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夕陽簫鼓》
著名的琵琶傳統(tǒng)大套文曲,有人認為此曲的立意,來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事實上歷史上更多人認為它的音樂意境,來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此曲所描述的那種畫韻詩境盡現(xiàn)于眼前,使人有如夢回唐朝,進而無限感懷大唐盛世之萬千氣象。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6)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典典故3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典典故1
出自《戰(zhàn)國策 秦策一》:蘇秦游說秦王,**上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余,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里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xù)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fā)自強的典故。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典典故2
《莊子 達生》:戰(zhàn)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边^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wěn)。”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于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贝蕉冯u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莊子用這個故事,愿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后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fā)愣的神態(tài),則全用為貶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典典故3
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鄭國列御寇的名篇《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琴卻只彈出了音符,卻少了神韻,少了對音樂透徹理解,他的老師成連先生于是帶他到蓬萊島去找成連的老師方子春,以便給伯牙指導。伯牙來到浩瀚的大海,極目無邊,波濤絢爛,而樹木郁郁蔥蔥,飛鳥悲號,伯牙頓時心曠神怡,完全融入了對自然的陶醉之中,音隨意轉,琴隨心動,一首《高山流水》自然的撫于琴上。同王羲之醉后作《蘭亭序》一樣,《高山流水》也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完全由作者隨性而作,表達了作者最真摯的情感和最高的創(chuàng)作水*,堪稱絕唱。
一天夜里,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不禁思緒萬千,于是又彈起琴來,彈得正是那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伯牙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云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xiàn)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凡伯牙琴聲所表達的,樵夫就能感受到,并發(fā)出同樣的感嘆,伯牙興奮極了,二人融入了同一個世界,一個只有琴聲的高雅世界。這個個樵夫就是鐘子期,二人成為知己。
后來,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絕,認為子期是唯一能聽懂他琴聲的人,而現(xiàn)在這唯一的知己也離開了。于是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最心愛的琴,并終生不撫琴,以謝子期。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遂成千古絕唱!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7)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典故3篇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典故1
戰(zhàn)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zhàn)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士兵服裝,發(fā)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zhàn),趙國成了當時有數(shù)的強國之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典故2
戰(zhàn)國時,秦國派兵**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里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典故3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yè)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并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征王權,莊王問鼎,表明**之心。
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典故10篇(擴展8)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藝和科技教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藝和科技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文藝和科技成就: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偉大的詩人屈原及其作品《離騷》、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中醫(yī)和編鐘。
2.通過《詩經》和《離騷》的學習,使學生初步了解詩和歷史的關系,培養(yǎng)認識和學習歷史的能力;通過討論分析屈原為什么是我國古代的偉大詩人,培養(yǎng)學生評價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文藝成就。
2.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
(二)教學難點
1.文學藝術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實社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第7課中學習了甲骨文和金文,文字的出現(xiàn),反映了文明的進步,成為人類進入文明時期的重要標志。我們把文字組合,吟唱出來,以表達思想感情,這就是“詩”。
同學們已經學過許多詩,誰能告訴大家,我國最早的詩是什么?(學生回答:《詩經》)
(講授新課)
(板書)一、《詩經》和楚辭
(板書)1.《詩經》
我國早期的詩都被收集在詩經中,《詩經》匯集了西周到春秋的詩歌,共三百多首,分《風》、《雅》、《頌》3個部分,《風》是各國的民歌,又稱《國風》,是《詩經》中的精華。我們來看其中的一首詩。(或者是學生學過的《詩經》中的詩)
八月?lián)錀,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
——《七月》
(教師解釋詩句中的一些文詞)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告訴我們了什么?(教師講解其中的文詞,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這幾句詩不僅反映了西周農業(yè)發(fā)展情況,而且告訴我們古代人們的生活情況。所以說詩的出現(xiàn)是和生產勞動分不開的。除了反映生產勞動情況外,有些詩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詩經》中的詩歌幫助我們了解2500年前漫長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了解了周**和各諸侯國的橫征暴斂,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些反映勞動人民生產和感情的詩歌又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因為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所以**者希望通過詩來考察民情風俗,**得失。采詩官在采詩過程中得到各諸侯國的幫助,所以各地的詩歌能集中起來。采集到的詩經過整理保存下來。
過渡:如果說《詩經》中是用寫實的**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那么戰(zhàn)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則是用浪漫**筆法抒發(fā)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個人的感傷。
(板書)
2.楚辭
教師首先設問:同學們知道我們?yōu)槭裁磿卸宋绻?jié)吃粽子的習俗嗎?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2頁第一段內容后,請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介紹屈原。屈原名*,楚國人。當他還年輕時,他已經是一位博學多才、很有**才干的人物了。屈原的才華得到楚王的賞識,他被任命為楚國的左徒;相當于后來的丞相。屈原不僅在**上很有抱負,而且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運用楚國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作是《離騷》。詩名《離騷》的意思是說屈原遭受去國離家的憂愁。
請學生閱讀課本52頁“讀一讀”,指導學生了解屈原對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和對國家困境的擔憂。教師指明屈原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出現(xiàn)在*文學史上的詩人。
詩歌和音樂是分不開的,藝術和生活更是緊密相連。我們來看看我們的祖先在藝術上的成就。
(板書)二、神奇的編鐘
播放音頻《曾侯乙編鐘樂團演奏——屈原問渡》,請同學們猜想一下這首古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呢?
教師展示《曾侯乙墓中室編鐘》,演奏這首古樂曲的樂器是戰(zhàn)國的古鐘。為了使演奏時的音色優(yōu)美旋律**動聽,表現(xiàn)力更強,人們常常把很多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的鐘組合在一起,這就是編鐘。編鐘經常被用于宴會、祭祀的活動中。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55、56頁閱讀部分內容,了解編鐘音域寬廣渾厚,音色優(yōu)美豐富,反映處我國在音樂在20xx多年前,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
我們的祖先不僅在文學和音樂方面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成就,在科技方面也很有建樹。
(板書)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重視治水,到戰(zhàn)國時期可以說掀起了一個治理水患、興修水利的熱潮。戰(zhàn)國時各國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是──后來中外馳名,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個創(chuàng)舉,至今還為人民造福的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是由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發(fā)源于松潘高原(海拔三千多米)的岷江,奔騰流瀉,進入成都*原。教師展示《都江堰示意圖》,講解都江堰的組成和原理,知道都江堰“行水灌田”和“泄洪*災”的作用。
(板書)
四、“中醫(yī)鼻祖”扁鵲
教師展示“扁鵲”的圖片,講述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本目的內容,學生自己歸納扁鵲的對中醫(yī)的貢獻。
(板書)1.望、聞、問、切四診法
(課堂總結)
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學、藝術和科技方面的成就,是**民族在長期生產和生活中智慧的結晶,這些都是**民族的財富,是我們引以為豪的。
●板書設計
一、《詩經》和楚辭
1.《詩經》
2.楚辭
二、神奇的編鐘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望、聞、問、切四診法
四、“中醫(yī)鼻祖”扁鵲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