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評職稱工作總結
記者:據(jù)說美國大學在評職稱時看三項,分別是學術研究能力、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評定這三個方面能力的主要指標是什么?
田曉菲:在評正教授的時候,主要看學術研究能力和教學情況。學術研究能力則主要看出版情況,出版數(shù)量只是一方面,主要還是看質量,看著作出版后的評介和產生的學術影響。教學能力則主要依據(jù)歷年來的學生評議。社會服務也占一定分量,但是轉正之后才更注重,每年做個人總結都要談到。
記者:從您個人的經驗和感受看,您認為哈佛在教授職稱評定問題上是如何最大限度確保公平和公正的?這樣的評定體制能否將全世界最優(yōu)秀的人才吸引過來?
田曉菲:評審結果由多人、多方因素決定;職稱評定對當事人絕對保密,使校內同事和校外同行都可以暢所欲言,這些都是保證公平學術體制的重要基礎。但是必須指出,這樣的評定體制不是哈佛一所學校所能獨力支撐的,而是有賴于大氣候、大環(huán)境,也就是美國大學整體上學術體制的完善。否則,一兩所名牌大學再怎么改善職稱評定體制也是沒有用的。
記者:我們前面談到,職稱評定主要看學術能力、教學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但是坦率講,有沒有潛規(guī)則?比如年齡、性別、國籍、血統(tǒng)、家庭背景、與單位同事乃至和學術圈內人溝通和相處的能力,這些因素是否會影響評職稱?
田曉菲:年齡、性別、國籍、血統(tǒng)、家庭背景,和職稱評定沒有關系。學術交流與溝通是一回事,人際關系則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者自然應該具備的,后者在我看來在職稱評定里沒有決定性影響。一個人盡可以擅長“搞關系”,但是如果沒有硬功夫,再搞關系也沒有用。
記者:聽說美國高校教師的收入跟他們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關,排名越高,收入就越高,是不是這樣?除了職稱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教授們的薪水?
田曉菲:教師的收入跟他們所在系在全美的排名有關?這我倒沒有聽說過。但是,每一個職稱級別都有相應的薪水。在聘請終身教授時,屬于同一個年齡階段的教授,薪水大致相當。此后,每位教授的薪水每年都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是在這些一視同仁的增長之外,每年初我們都要向學校交一份全年個人活動報告,從教學、發(fā)表學術著作、參加學術活動,到參加系里和學校里的行政活動,都要一一做出匯報,學校會按照每個人全年的活動總結,決定進一步的薪水增長。
據(jù)我所知,這和中國有些大學的做法有兩點不同:第一,這些匯報全都是不公開的,只有系主任和院長才可以看到,但就連系主任也不知道各位教授們的薪水多少以及每年增長多少;二,學術論文和書籍的發(fā)表數(shù)量只是判斷一位教授工作的一部分,另外還要看教學質量,特別是要看對系、對學校、以及對專業(yè)研究領域作出的“社會服務”有多少,這包括在系、校內外各種委員會上擔任職務,為出版社和學術刊物審閱稿件,等等。
交版面費,就給**文;發(fā)了論文,就能評職稱;職稱上去了,種種好處就會跟著來……所以,為了得好處就要評職稱,想評職稱就得**文,論文水平不夠就花錢買版面。這是一條可恥的“利益鏈”,某些期刊收取版面費是其中一環(huán)它因風氣敗壞而生,又助長了風氣敗壞。許多人對“版面費”恨得牙癢癢,最近更是集中聲討。
但是,在國際學術期刊行業(yè),收取版面費可以說是一種慣例;世界上許多頂級學術期刊,都對發(fā)表的論文收費。慣例傳到我們這里怎會變成“怪例”?記者作了一番探尋。
“學術期刊收版面費,很正常”
“收取版面費,在許多國際學術期刊是很普通也很正常的一件事。”李黨生對眼下網友們之于版面費的“怨氣沖天”不以為然。
他曾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做過科學編輯,現(xiàn)任我國著名期刊《細胞研究》的常務副主編。參照國際慣例,《細胞研究》不給作者稿費,還反過來收取版面費,400元一頁。從2006年至今,這本學術雜志的影響因子從不足3,“飛升”到了8.151,在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fā)表原創(chuàng)論文的147種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4位,已堪稱“權威期刊”。
李黨生坦言,不收版面費,《細胞研究》肯定會有生計問題。一般來說,學術期刊的收入有三個主要來源:發(fā)行、廣告和版面費;由于非常“小眾”,因此靠發(fā)行、廣告賺足運營費用,做不到,“除了《自然》、《細胞》這樣的國際名牌大刊,很少有學術期刊可以離開版面費而活。”
費收入過日子,但也向論文作者收取彩圖費,每幅彩圖幾百美元,換句話說,作者要“分擔一點印刷制作的成本”。
“收了錢就發(fā)”還是“給錢也不發(fā)”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認為支付版面費很正常,因為除了印刷之類的成本,期刊編輯部更為論文付出了不一般的勞動:編輯和編輯部約請的審稿專家,往往獨具眼光和見識,會指導作者補充實驗、修改論文,“對我們搞研究的人,這是在科學上提高和完善的過程。”
李黨生介紹,編輯部除了辦公、印刷等成本,為一篇科學論文發(fā)表所提供的服務,也有著相當高的成本:從初選稿件到送請相關專家審稿,從科學編輯到語言修訂,以及版面處理,每一項都需要高素質的編輯來做,“這樣的人才,薪水當然不低。”
至于國內那些“收版面費的期刊”,完全是兩碼事。編輯部不審稿,既根本不懂審稿原來是“嚴格把關和幫助作者完善提高論文的過程”,也根本沒這個能力。它們收了錢就發(fā),就是一部大量處理“垃圾論文”的機器。它們稱不上“學術期刊”,而指責它們喪失“學術品位”,實在大可不必,因為這是高看了它們。
“即使肯出10萬美元,也休想在好雜志上發(fā)出一篇低質量的論文!”事實上,“收了錢就發(fā)”與“給錢也不發(fā)”,是判別一疊裝訂成冊的紙能不能稱作“學術期刊”的標準。
禁收版面費,受傷的反倒是“規(guī)矩人”
中科院2003年那個有關收取發(fā)表費的“暫行辦法”明確指出:“一切來稿均需經過審稿程序進行嚴格評審,確認符合發(fā)表標準后,方能通知收取發(fā)表費。不得以收取
發(fā)表費方式變相出售版面。”
提出警示,正因為“變相出售版面”當時在我們身邊就已常見,而今更是肆無忌憚。在網友們的聲討中,許多人要求明令禁止收取版面費,但圈內人都知道,這未必有用,因為心眼一旦歪了,“變相”的斂財辦法多的是,比如期刊搞一個“聯(lián)誼會”,讓加入的人付會費,成了“會員”就有**文的“無障礙通道”。結果,禁收版面費,受傷的反倒是真正的學術期刊。
為何在歐美、日本等國家,極少發(fā)生我們這兒的亂象?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社長助理周兆康告訴記者,如果一本學術期刊只要給錢就**文,論文水平必然不高,就談不上學術價值,學者們就會排斥它,于是雜志漸漸就被自然淘汰。
中國的學術期刊缺的正是這種“自凈化”!非但沒有“自凈化”,而且似乎越無恥日子過得越滋潤,越不講學術價值,光顧的“買家”越多。追究原因,既是“**文、升職稱”,以及碩士、博士研究生要湊足論文數(shù)才能畢業(yè)之類的生硬規(guī)定鬧的,更是形式主義一種典型的官僚作派鬧的。照理說,要求研究生寫論文并不錯,要求想評專業(yè)職稱者借著寫論文將工作經驗總結提煉一下,也沒錯,但我們認真審核論文的質量嗎?發(fā)表了就默認為“夠質量”?當“發(fā)表=合格”,某些期刊也就財源滾滾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