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土家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之一,但是你知道土家族的傳統(tǒng)風俗有什么能吸引到這么多人的嗎?你了解土家族的傳統(tǒng)風俗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希望能幫到你。
土家族的飲食習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谷飯最為常見,包谷飯是以包谷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馓也是土家族季節(jié)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qū)一直被當成主食,現(xiàn)仍是一些地區(qū)入冬后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肴,也是每餐不離的調(diào)味品。如插秧季節(jié),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jù)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谷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土家族人由漁獵轉(zhuǎn)而學會農(nóng)業(yè)技巧后,辛勤勞動、性格開朗、粗茶淡飯、生活很有規(guī)律;一般居住在深山,空氣清新,吃的食物大多是自己生產(chǎn),無污染;茶,是土家族人生活必需品,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間熬煮,常年不離,是土家人火炕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藤藤茶、老茶葉或茶果等,俗稱長壽藤、神茶,學名茅巖莓!白∩娇可,靠山吃山!边@是土家族生活經(jīng)驗之談,也是土家人不成文的長壽秘訣。
節(jié)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tǒng)節(jié)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干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jié)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jié)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jié)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拋粑粑。節(jié)日里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粱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鹽、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熏而成。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后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jié)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shù)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jié)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馓、粑粑、雞鴨和五谷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開始食用,農(nóng)歷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shè)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shè)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只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三下鍋兒、合渣、八月瓜、粑粑(糍粑)臘肉、粽子、水酸菜燉肉、起渣、包谷粑粑、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jié)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谷燒酒一起上桌;團馓,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面(綠豆磨面制成的面條),米粉(用大米等原料制成,注!湘西米粉特別香純);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土家族的習俗
男女多經(jīng)對歌相愛結(jié)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干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于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準。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jīng)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圍繞“哈哈臺”轉(zhuǎn)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后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據(jù)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國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常。
土家族的婚俗
1、請帶傘的媒人求婚
土家族男青年看中某家姑娘后,便請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求婚媒人除了要帶禮物外,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晴天,都要自備一把傘,表示媒人愿意成人之美。如果女家收下禮物,親事便有八成希望。之后,媒人要往返三次,女家才能允諾婚事,以示對這門親事的慎重態(tài)度。如果女家不收禮物,便表示拒絕求婚,再勤快的媒人也沒用。女方同意男方求親,雙方議定財禮之后,即選擇吉日定親。定親時,男方要準備酒肉、衣服、耳朵粑粑等作為禮物送到女家。女家設(shè)酒席款待男方來客和媒人,并把女兒的"八字"送給男方,表示兩家正式聯(lián)姻。
2、豬腿傳遞婚期
對于湖南土家族來說,那結(jié)為良緣的豬腿,是巧遞婚期的暗號。土家青年男女定婚期間,姑娘一般會仔細查看情郎帶來的背籠,看里面豬腿傳遞的信息。這里面很有講究。豬腿若光光蕩蕩,表明他們的婚期男方尚未擇定;若靠蹄處有一吹氣的窟窿(土家殺年豬,在肥豬的后腳上用尖刀割一小口,吹氣鼓脹,用以褪毛)則暗示男方來催(吹)親來了,要女方做好出嫁的準備;若豬腿上帶有豬尾巴,則表明今年的農(nóng)事忙得差不多了,豐收后這門婚事就要了結(jié)收尾了;若女方家來不及辦理出嫁的事或一時舍不得女兒離開,就把那條生豬腿上的尾巴砍下來,放在回送的禮物中,男方看到后便會明白。
3、迎親的小伙成"包公"
四川西陽、秀山一帶的土家族舉行婚禮時,要在迎親隊伍中選一位比新郎年齡小的小伙子代表新郎當"摸米"。偷聽新娘哭嫁的內(nèi)容和給女青年們分發(fā)禮物。在夜晚哭嫁休息時,女方的一些年輕姑娘便三三兩兩地找"摸米"要哭嫁粑粑,并借口哭嫁粑粑給少了,紛紛往"摸米"臉上抹鍋煙子。"摸米"怕被抹黑臉,只好設(shè)法躲藏。姑娘們也不輕易地放過他,到處尋找,凡見到男方前來迎親的小伙子,便都將鍋煙往他臉上抹。到天亮時,迎親隊伍中好多不是"摸米"的小伙子,臉上都有了黑。據(jù)說,被摸黑的男青年越多,被女方姑娘愛上的青年就越多,新郎新娘就會更加相親相愛,白頭到老。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作文1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及風俗。
身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紹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與風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貴州等武陵地區(qū)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稱華茲卡,歷史上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熱愛藝術(shù)的魔力,是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力量。村里過喜事,都要請村里的藝術(shù)團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茅古斯、肉蓮花等歌舞,并特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樂器伴奏。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結(jié)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們,旁觀者與長者也要起吃宵夜。整個寨子沉浸在那高聲激昂的歌聲與人們大笑聲和震耳欲聾的掌聲中。
土家族食品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卻有著香濃、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為主食,以小麥、紅薯、土豆為副食,飲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異彩紛呈,飲食器具和烹飪器具中鐵器具具有鐵銹的味道而不影響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著有一種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飯,甚是好吃干燥、香濃的米飯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飪的方法靈活多樣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這個寨子里簡直像到了美食倉庫里任你吃任你選。
土家族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種類很多。土家族的工藝美術(shù)包括土家織錦、挑花刺繡。制陶、印染、雕刻。編織等各種門類。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賞到各種工藝品時常讓人流連忘返。它們既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創(chuàng)造,又為其所享用。從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風俗習貫之中,默默地與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現(xiàn)自己著為土家族人的審美觀和藝術(shù)魅力。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作文2
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土家族的幾個節(jié)日。第一個是過春節(jié),土家族過春節(jié),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
“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后溪鄉(xiāng)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xiāng)和沙灘鄉(xiāng)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xiāng)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
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后,全家出門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澳觑垺弊龊茫燃漓胱嫦。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第二個是趕年,“趕年”,或曰“提前過年,是土家族最隆重、祭祀活動最豐富,民族特色最濃厚的一個節(jié)日。漢族過年,是臘月三十。土家族過年比漢族要提前一天;若是臘月大,為29天;月小,為28天。
若家里有亡人還要再提前一天過年,人們稱之為過“趕年”。關(guān)于提前過年的來歷,土家人有幾種傳說,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明嘉靖年間,土家將士奉命出征到江漸沿海,參加抗倭,為不耽誤戰(zhàn)事,土家人提前一天過年,后取得“東南戰(zhàn)線第一功”凱旋。過趕年便是從那時沿襲下來,讓土家后人不忘記先輩的赫赫戰(zhàn)功。
土家人過年時,要在堂屋神龕下擺祭品、敬家神、祭祖先。我們土家族的節(jié)日還有許多我就不一一介紹。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1:寒食節(jié)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jié)。正臘月間的年節(jié)(過趕年)、元宵節(jié),二月社日、花朝節(jié),三月寒食節(jié)、清明節(jié),四月初八牛王節(jié),五月端午節(jié),六月初六向王節(jié),七月乞巧節(jié)、女兒會、月半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十月初一“寒衣節(jié)”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jié)日。
在眾多節(jié)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xiàn)只有部分地區(qū)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2: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zāi),給自己帶來好運。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3: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其實,掃墓在秦代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代以后的事。到唐代才開始盛行,并相傳至今。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4:插柳
清明節(jié),中國民間有插柳習俗。專家介紹說,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存在3種說法。一說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nóng)事祖師神農(nóng)氏;一說清明節(jié)既為鬼節(jié),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紀念明志守節(jié)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的介子推。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5: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土家族的清明節(jié)習俗與風俗6: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的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以樹椏枝為架,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