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散文《夏天》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1
1.本文依次寫到了夏天的'早晨(露水)、花朵、__、瓜果、__和晚上(乘涼)。(2分)
2.首段中夏天的早晨真舒服一句話反復出現(xiàn)兩次,試標出你想突出的重音,并簡述理由。(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3.有人認為去***,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的,你們***管得著嗎?這句似有**,你能就此處為作者辯說幾句嗎?(2分)
4.《端午的鴨蛋》中有許多鮮活的畫面讓我們揮之不去,如寫鴨蛋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而選文中對西瓜的敘寫部分也極為傳神,請簡要賞析。(3分)
5.相信這篇極富有生活氣息的美文,一定能觸及到你的生活感悟。請選擇某季節(jié)一物加以描述,在字里行間中傳達你的情感。(3分)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閱讀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1)
——汪曾祺的散文《冬天》
汪曾祺的散文《冬天》1
(1) 文章寫了故鄉(xiāng)冬天的哪些事?請簡要概述。(6分)
(2) 第⑥段,作者寫家鄉(xiāng)冬天吃的菜,不惜筆墨,為什么?請簡要分析。(4分)
(3) 有人說“外面有多冷,屋內就有多溫暖”,朱自清也說“外面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你從文中的哪些場景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溫暖”和“幸!?請任選兩處作答。(6分)
(4)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而很講究的白銅手爐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
B.玩“逍遙”游戲時,所擲的骰子顯示是幾點,就表示從第幾點開始走步。
C.舂粉子由于碓少,一般是附近的一二十家鄰居共用一架,所以只能輪流借用
D.本文從題旨內容到結構形式都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
E.文章對家鄉(xiāng)冬天舊聞的回憶,寫得像談家常,地道的方言,讓人倍感親切。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2)
——汪曾祺有趣的散文
汪曾祺有趣的散文1
天冷了,堂屋里**槅子。槅子,是春暖時卸下來的,一直在廂屋里放著,F(xiàn)在,搬出來,刷洗干凈了,換了新的粉連紙,雪白的紙。**槅子,顯得嚴緊,安適,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層保護。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床上拆了帳子,鋪了稻草。洗帳子要撿一個晴朗的好天,當天就曬干。夏布的帳子,晾在院子里,夏天離得遠了。稻草裝在一個布套里,粗布的,和床一般大。鋪了稻草,暄騰騰的,暖和,而且有稻草的香味,使人有幸福感。
不過也還是冷的。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銅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
我們那里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里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我們那里燒蘆葦,叫做“蘆柴”)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很久。老太太們離不開它。閑來無事,抹抹紙牌,每個老太太腳下都有一個腳爐。腳爐里粗糠太實了,空氣不夠,火力漸微,就要用“撥火板”沿爐邊挖兩下,把粗糠撥松,火就旺了。腳爐暖人。腳不冷則周身不冷。焦糠的氣味也很好聞。仿**俳句,可以作一首詩:“冬天,腳爐焦糠的香!笔譅t較腳爐小,大都是白銅的,講究的是銀制的。爐蓋不是一個一個圓窟窿,大都是鏤空的`松竹梅花圖案。手爐有極小的,中置炭墼(煤炭研為細末,略加蜜,筑成餅狀),以紙煤頭引著。一個炭墼能經一天。
冬天吃的菜,有烏青菜、凍豆腐、咸菜湯。烏青菜塌棵,*貼地面,江南謂之“塌苦菜”,此菜味微苦。我的祖母在后園辟小片地,種烏青菜,經霜,菜葉邊緣作紫紅色,味道苦中泛甜。烏青菜與“蟹油”同煮,滋味難比!靶酚汀笔且源篌π分笫焯奕,加豬油“煉”成的,放在大海碗里,凝成蟹凍,久貯不壞,可吃一冬。豆腐凍后,不知道為什么是蜂窩狀。化開,切小塊,與鮮肉、咸肉、牛肉、海米或咸菜同煮,無不佳。凍豆腐宜放辣椒、青蒜。我們那里過去沒有北方的大白菜,只有“青菜”。大白菜是從山東運來的,美其名曰“黃芽菜”,很貴!扒嗖恕彼朴筒硕,高二尺,是一年四季都有的,家家都吃的菜。咸菜即是用青菜腌的。陰天下雪,喝咸菜湯。
冬天的游戲:踢毽子,抓子兒,下“逍遙”!板羞b”是在一張正方的白紙上,木版印出螺旋的雙道,兩道之間印出八仙、馬、兔子、鯉魚、蝦……;每樣都是兩個,錯落排列,不依次序。玩的時候各執(zhí)銅錢或象棋子為子兒,擲骰子,如果骰子是五點,自“起馬”處數(shù)起,向前走五步,是兔子,則可向內圈尋找另一個兔子,以子兒押在上面。下一輪開始,自里圈兔子處數(shù)起,如是六點,進六步,也許是鐵拐李,就尋另一個鐵拐李,把子兒押在那個鐵拐李上。如果數(shù)至里圈的什么圖上,則到外圈去找,退回來。點數(shù)夠了,子兒能進終點(終點是一座宮殿式的房子,不知是月宮還是龍門),就算贏了。次后進入的為“二家”、“三家”!板羞b”兩個人玩也可以,三個四個人玩也可以。不知道為什么叫做“逍遙”。
早起一睜眼,窗戶紙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園去折臘梅花、天竺果。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白雪,生意盎然。臘梅開得很長,天竺果尤為耐久,插在膽瓶里,可經半個月。
舂粉子。有一家鄰居,有一架碓。這架碓*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輪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篩子、籮。踩碓很好玩,用腳一踏,吱扭一聲,碓嘴揚了起來,嘭的一聲,落在碓窩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燒餅”(糯米粉為蒂,包豆沙白糖,作為餅,在鍋里烙熟),搓圓子(即湯團)。舂粉子,就快過年了。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3)
——汪曾祺夏天答案
汪曾祺夏天答案1
1.昆蟲、野草
2.第一次重音在舒服因為下文具體展現(xiàn)了如何令人舒服的;
第二次重音在真,因為怎樣令人舒服 以具體體現(xiàn)了,再對此感覺予以強調
3.并無**,看似粗俗的語言更具有個性化,可突出梔子花粗大碰鼻子香等極為樸實的特點,使梔子花的形象更生動
4.如西瓜 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句中,以之剖等文言詞語的使用,與口語相映成趣,體現(xiàn)了我對西瓜的喜愛;再如一刀下去,可擦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可擦一次,繪聲繪色,頗有動感!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4)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0篇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
汪曾祺散文之好,讀過的人有口皆碑。他寫景、寫人、寫事、寫物,看似沖和散淡,其實有著精心的布局,結尾尤其好。讀每一個結尾都是一種享受。一切景語皆情語,但還不只是景語,每一句*實的話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兩句點到傷情之處,好比冰山露一角,我們就能體會到那座冰山。比如《**的秋花》,通篇寫的是各種植物,很生動有趣,像科普讀物,后面寫到秋海棠,帶到自己的母親,很小的時候就得肺病死了,鎖在一個小屋里,怕傳染不讓人去看,所以對母親沒什么印象,小屋邊開著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親。語言非常的*靜,一點不抒情,但給我巨大的感動。再說寫他的老師沈從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細密的寫沈從文其人其事,非常*實,行文到最后寫到老師的死。只一句,也是用敘事代抒情:“這樣一個人,就這樣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边@是多么高級文字,堪稱人書具老。
書中也有赤子的情懷流露。在西南*邊的諸多茶館之一的墻上,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詩: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摸螺殼,巷口弄泥沙。
幾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在《湘行二記》中,汪曾祺細細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時也在馬路邊買到過擂茶,已經不十分的土了,類似珍珠奶茶的店鋪。汪曾祺還反復提到了在西南*讀書時,大學生們都愛泡昆明的茶館。有人甚至連牙刷臉盆都放在茶館里。他是個美食家、老茶客,對茶也有心得,在《尋常茶話》一文中,大談了吃茶的點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發(fā)現(xiàn)我祖母與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國公汪華的后人。汪華大概是割據(jù)一方的豪俠,后來降了唐,受李淵封為越國公。在隋唐時期,這是個很高的封號,***時期的司空楊素就是越國公。當?shù)胤Q“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2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
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3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4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的詩,與他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的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的,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的,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的就是他的帶著心情的生活。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淡”的東方古訓。**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了擺脫*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的人在經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淡、用這種*淡的心境熱愛著*淡甚至“*庸”的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的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的閑適之美正是他經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的,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的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可惜現(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的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的鏡片竟把人們的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的金屬制品竟把人們的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5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諝夂軟鏊,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薄断奶臁
如此*淡質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只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捌!——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面呆著。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同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后來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西南*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然而在汪曾祺關于這段時間回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6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干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淡”!痘▓@》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7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與陸游廣為人知的表達報國雪恥之志的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閑適的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的脫俗。
汪老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境,這種心境是具有生活氣息的!按撼跣戮,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來評價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深得自然之馥郁,敘述*淡,含蓄,而節(jié)制。
他對生活的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的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的微甜的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的“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的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桐城派講究寫文章要有"文氣",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氣"的,"氣"很足,抑、揚、頓、挫,全篇文章看似無法,結構散漫,但卻有一股"氣"相聯(lián),"大巧若拙"。再一點就是汪曾祺的語言相當好,看似*淡,韻味很足,并且會留空白。汪曾祺寫他的老師沈從文,不去寫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奮,而是寫沈先生有一腔難懂的湘**言;寫張君秋,就寫張君秋的能吃,吃過飯畫完妝再來二十個餃子;寫金岳霖接受*勸告要接觸社會,就坐三輪車在王府井東張西望——這些都是表現(xiàn)人物性格與特點的東西,汪曾祺就是不動聲色地抓這些,
他是個別樣的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幾近被絡繹不絕的電話摧毀的作家不一樣。他的文章、他的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的,字里行間散發(fā)出的是木頭鉛筆的味道,而不是機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的微笑,他細膩動情的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的驚喜、小小的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的潔白的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的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的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的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淡”的東方古訓。**淡淡才是真,*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的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的聲音在對忙著趕路的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的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的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淡",淡得相當有味道。他的散文,記的也就是一些昔人舊事,或者名勝古跡什么的,好像信手拈來,娓娓而敘,并且點到即止,留下大量讓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隨手拈來的東**過作者看似漫不經心的處理后,立即就充滿一種雍容大度的雅儒氣息,是一種真正意義的聰穎和智慧。這些年文壇玩深沉的東西特別多,滿紙文章故弄玄虛或者莫測高深。比較著汪曾祺,你就會發(fā)現(xiàn)后者的大家風范,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自作聰明者,他們不是"真和尚"?芍^:真僧最言家常話。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8
仲夏時節(jié),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間草木》(**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從他清淺勾勒的筆墨里,卻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間的祥和。這些薈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經典之作,集中**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精華,從容淡泊的敘述里,一幅寧靜安詳?shù)?*圖徐徐在眼前展開。
書中所輯錄的篇目,最早的寫于上世紀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寫于后半生的作品。寫作風格也由最初的華麗蛻變到后期的樸實,寫作技巧也是逐漸臻于至境。全書共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歲月”、“師友相冊”、“*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書寫故鄉(xiāng)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筆墨里,泛著**的文化氣息。此外,還有游走性的筆記,真實記錄著徜徉山水間的心情,流露出探訪各地人文風情時的點滴欣喜。
對于師從沈從文的文學大家,西南*的那段求學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筆下常常提及的話題,此番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用寫實的手法,述說著寒窗苦讀的艱辛,深情講述著與恩師間的坦誠交往;蛟S是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觸動了汪曾祺的心弦,讓他由此又聯(lián)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書中,他完全拋棄了游山玩水時的閑適和散淡,專門在“*淡人生”這輯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寫下了對父母的回想和懷念,彰顯出汪曾祺重情重義的孝子情懷。毋庸贅言,作為現(xiàn)代文壇獨樹一幟的文學大師,汪曾祺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自有一番獨到的見解,這些心得體會也悉數(shù)收錄在本書中,他既談小說和散文的創(chuàng)作之道,也與讀者分享多年從文的經驗之談,字里行間盡顯汪曾祺對*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筆簡潔自如,往往寥寥幾筆,就描繪出人間風情萬種,在空靈幽靜的意境里常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其洗盡鉛華的文字亦如他靈動脫俗的書畫,真實映照著他灑脫不羈的人生。所以,品讀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輕車熟路駕馭文字時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總是在悠閑輕適中,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來。那些*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還常常泛著生活的甜香,輕啜一口,總是那么回味綿長。這種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談及家鄉(xiāng)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幾乎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如寫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寫菌的品種不僅繁多,而且制作花樣還層出不窮,從他不急不緩的表述中,已然聞到了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種急于品味人間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虜殆盡。
在《人間草木》里,汪曾祺由風情也觸及到了人生。但他絕不是淺白直露地來一通說教,而是把他對人生的理解對生活的感悟,悄然隱喻到筆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經歷坎坷,曾遭受過非人的待遇,但他鮮有憤世嫉俗的冷嘲熱諷,更沒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觀者。他就像一個充滿了童趣的告白者,流連于世間繽紛的草木間,聞著悠悠花香,品著四方美食,賞著九洲盛景,在觸景生情中,還不忘當年一路走來的諸多不易……雖然生活對他有過不公,命運也對他有過苛刻,但他依然心懷感激地拿起筆,攤開潔白的稿紙,盡情謳歌著人間的美好和祥和。讀這樣的書,我們感覺不到生活的壓抑,也沒有心機上的負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內心的欣悅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說得好“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汪曾祺以《人間草木》為題,足見他對大自然的草木有著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與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罷,完全稱得上是智仁相間的大師。故而,讀懂了他筆下的草木,也就讀懂了他那顆包容萬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9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題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看汪老的照片不是便便大腹,有點帥,只是?此恼劤陨⑽目赡苷娴臅屓伺謧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丛氯A。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盀踟i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多么閑暇的時光,多么愜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這樣,哪里能這樣清心寡欲,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心變得*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書筆記10
五大本,共2000多頁的電子書《汪曾祺全集》,我零零散散地讀完,共花了大概3個月左右。
汪曾祺的作品以散文及小小說居多,主要描述的都是他生活中的經歷以及所遇到的人,當然,還有很大篇幅是描寫“天下美食”的,由此觀之,汪曾祺必是吃貨一枚。汪曾祺的文字*實易懂,幾乎與“華麗”二字沒有交集,但卻有一種讓人能靜心讀下去的吸引力,有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味道。文章要達到這種水*,作者心態(tài)和寫作功底都必須達到“雙馨”才可。
我喜歡書中關于他自身人物的一些小小說及他談到的一些關于寫作的文章。雖說我現(xiàn)在腦中一片空白,并不能講出書中他具體寫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理,但我知道我是有收獲的,最起碼心態(tài)是變得*和了些。要說到具體得到了什么,一時還真是無法言說。
很遺憾,汪曾祺并未發(fā)表過長篇小說(不知是否寫過);蛟S是因為他的文字太過隨意,不習慣做去精巧的設計吧。總而言之,汪曾祺的散文作品是值得一讀。
這是我讀完之后目前所能想到的一些東西。對于沒有的東西,我就不強拉硬扯了,這一點也是受汪曾祺的影響吧——*實真誠,不刻意賣巧。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5)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 (菁選5篇)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1
最早開始讀汪曾祺的作品,是在高中時學校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本汪曾祺的作品選《夢故鄉(xiāng)》,作為課外閱讀的內容,語文老師還專門開辟了課程給我們講析其中的一些經典作品。我依然記得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下面的我漸漸被汪老書中描寫的世界吸引,幾節(jié)賞析課下來,這本書已經被全部讀完。
我是一個高郵人,是汪曾祺正宗的同鄉(xiāng)。他在許多作品里以高郵為原型所描寫的南方小鎮(zhèn),和我所見到的這些年來的高郵有些一樣、又不太一樣。這些年來的高郵和別的所有地方的縣城一樣,豎起了高樓大廈,建起了寬闊的廣場,從前小巷前后的住家都變成了整齊**的住宅小區(qū);但是如果在運河堤上向下望去,就能看到有著密密麻麻老房子的街區(qū)和最初記憶里的高郵并無二致,要是再深入老城,走進那些幽深安靜的小巷子,看到房前屋后的花花草草和古舊的窗棱門板,就會覺得時光仿佛在此刻倒流,依稀能看見一些汪老作品中小鎮(zhèn)的影子。
汪曾祺的作品給人最大的感覺就是如話家常般*淡質樸。無論要講一個什么樣的故事,他首先一定會不緊不慢地敘說故事發(fā)生的地理和人文環(huán)境。這樣的敘述就像是潺潺流過的河水,不喧鬧、不沉悶、不因人事而變。
《晚飯花》里開始的一段對于**巷的敘述就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條南北向的巷子,相當寬,可以并排走兩輛黃包車。但是不長,巷子里只有幾戶人家。***北口一家姓陳。這家好像特別的潮濕,門口總飄出一股濕布的氣味,人的身上也帶著這種氣味。他家有好幾棵大石榴,比房檐還高,開花的時候,一院子都是紅通通的。結的石榴很大,垂在樹枝上,一直到過年下雪時才剪下來。陳家往南,直到巷子的南口,都是**的房子。
往往寥寥數(shù)百字,一個恬淡的小巷景象就躍入眼簾。讀汪老的文章,就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話語*常,但饒有滋味。正如他自己曾經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惫适碌那楣(jié)或歡快、或悲傷、或掙扎、或無奈,但這些風景在他的筆下仿佛躍然而生,永遠不會改變。
汪曾祺的作品中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很難遇見大悲大喜的描寫。盡管他自己走過的人生歲月充滿了艱難坎坷,但是藉由樂觀的個性和率真的文筆,他的文字里很難看到那段荒唐歲月留下的痕跡,一張張面孔都仿佛游離在時間之外,有著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簡單快樂,連僅有的不快也被一筆帶過。人物心中那些歡樂或苦澀的瞬間,他并不會去刻意放大,而是以最*鋪直敘的語言讓這些情緒融入到周圍的環(huán)境里。《受戒》的最后,小英子和明海的一段對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小英子忽然把槳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邊,小聲地說:
“我給你當老婆,你***?”
明子眼睛鼓得**的。
“你說話呀!”
明子說:“嗯!
“什么叫‘嗯’呀!***,***?”
明子大聲地說:“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聲說:“要——!”
“快點劃!”
英子跳到中艙,兩只槳飛快地劃起來,劃進了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fā)著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著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只青樁(一種水鳥),擦著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這段對話簡簡單單,沒有任何刻意的心理描寫,但是我們卻能分明從明子的表情、聲音和小英子的動作中充分感受到一種少男少女初戀情愫萌芽的喜悅。最后一段對于蘆花蕩的描寫,單獨看來*淡無奇,放在這里,卻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活力和希望。而這份毫無修飾的純真情感,無關**,卻很難讓人不為之動容。再如《大淖記事》里巧云失身后的一小段描寫:
這種事在大淖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巧云的殘廢爹當時就知道了。他拿著這十塊錢,只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鄰居們知道了,姑娘、媳婦并未多議論,只罵了一句:“這個該死的!”
巧云破了身子,她沒有淌眼淚,更沒有想到跳到淖里淹死。
人生在世,總有這么一遭!只是為什么是這個人?真不該是這個人!怎么辦?拿把菜刀殺了他?放火燒了煉陽觀?不行!她還有個殘廢爹。她怔怔地坐在床上,心里亂糟糟的。她想起該起來燒早飯了。她還得結網,織席,還得上街。她想起小時候上人家看新娘子,新娘子穿了一雙粉紅的緞子花鞋!
巧云和十一子本已情投意合約定終身,卻在這時候失了身,這本應是個悲憤交加的故事,換作現(xiàn)在的電視劇里,巧云恐怕是要哭哭啼啼地要死要活,痛苦一生。但是在汪老的文章里卻看不到這份沉重。一番輕描淡寫中,我們能夠看清巧云和周圍人的悲與憤,但更能看到大淖人民生命中的韌性和頑強,另一種更重要的情感在這里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那就是敬重生命。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樸素的致敬。
汪曾祺的文章中,人物的描寫最為傳神,尤其是一些民間的小人物,他們普普通通,卻又因為正直、誠實或是“大隱隱于市”的絕技讓人敬佩。這些小人物是汪曾祺筆下亦真亦幻的南方小鎮(zhèn)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或者說他文章里那些看似冗長無目的的環(huán)境描寫,因為這些人物的存在而互相印證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道理:這些人物就應該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這樣的世界就應該培養(yǎng)出這樣的人物,沒有為什么,就是這樣渾然天成。《鑒賞家》講述了一個賣果子的小人物和一個大畫家之間的故事,其中對于小人物葉三的描寫是這樣的:到了一定的日子,他就來了。里面聽到他敲門的聲音,就知道:是葉三。挎著一個金絲蔑籃,籃子上插一把小秤,他走進堂屋,揚聲稱呼主人。主人有時走出來跟他見見面,有時就隔著房門說話!敖o您稱——?”——“五斤”。什么果子,是看也不用看的,因為到了什么節(jié)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有的人家當時就給錢,大多數(shù)是到節(jié)下(端午、中秋、新年)再說。葉三把果子稱好,放在八仙桌上,道一聲“得罪”,就走了。他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
短短的一段描寫,將賣果人葉三的正直、細致的個性和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等、信任的情感描寫得淋漓盡致。但葉三的秉性只是一個基調,小人物們往往有著不同于別人的長處,葉三的長處就是愛畫、懂畫。他的“懂”不艱深晦澀,不附庸風雅,往往是出于對生活最簡單最樸實的觀察,而季匋民卻偏偏欣賞他的率真,正是基于這樣的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葉三本身具備的特質,賣果人和大畫家這兩個有著很大階層差距的人之間才會衍生出一種珍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感。在汪老日常講敘式的筆下,這種情感顯得格外悠遠、堅貞,令人感動。
汪曾祺曾在一篇訪談中說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詩意的!蓖粼鞯囊簧荚谟霉P挖掘尋常百姓身上的詩意和人性,以溫情撫慰人間苦難,以善意反觀世間百態(tài),仿佛用溫柔的聲音告訴每一個人“這世間的苦難終究都會過去,希望一直都在”。閱讀汪曾祺,需要一些耐心,需要一些幽默,更需要一些善意和愛。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2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么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里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里,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于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于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并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里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里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里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瞇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里的草,并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游戲”,寫被草磨得發(fā)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里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yǎng)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并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
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里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家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此鼜亩蠢锇褌有絨毛的小腦袋鉆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鉆進去,看看,不對,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蛘撸纱嗫此M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tài)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則體現(xiàn)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痘▓@》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并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于被曬得那么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么”,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里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yǎng)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么聯(lián)系——那是一個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么圣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涌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里;半夜在園子里抽煙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于*淡”!痘▓@》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于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閑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里走出來的,向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閑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花園》創(chuàng)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凈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3
最近看完了汪曾祺的兩本書《打漁殺家》和《孤蒲深處》。汪是沈叢文的子弟,所以文字多有受其影響!洞驖O殺家》主要是他的文論,書評,最吸引我的是他如何談寫作的一些內容!豆缕焉钐帯肥撬亩唐≌f集,都是比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記事》《八千歲》《歲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說確切地說更像是散文,是有一點兒故事性的散文。這也很像沈叢文的風格。此外他的書并不是特別流行的那種。讀起來呢,很有生活滋味,讓你覺得不陌生,反而很親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處世之淡泊態(tài)度,很有才華但是缺非常地內斂謙恭自省。他是江蘇高郵人,秦少游的同鄉(xiāng),我也可以攀上老鄉(xiāng)的江南之地。水鄉(xiāng)之地的人文歷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卻很耐人尋味。其實,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來大多年是在**居住,也寫了許多的京派文學作品,但是他影響深遠的還是他對于故鄉(xiāng)的那些描寫和回憶。所以有人也稱他的文章為鄉(xiāng)土文學,但是他卻并不認同。我以為汪最看重的文學品質是*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寫作的最高境界是*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會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卻長在北方,這樣的歷史對我會有多大的影響。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對于我的父母來說,他們是讀大學的時候才從南方到了北方,后來就再沒有能回去,他們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嗎?人類命運有一定的重復性,沒有根的人,這樣才可以四處漂泊,并不覺得有什么難過,或者說是一種自然的選擇。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們不能忍心離開的多。
現(xiàn)代許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觀念,是因為生活的質量決定一切其他,故鄉(xiāng)的觀念必須淡化。但是還是有一些人他們的不愿意離開,是出于一種本能,倒不是他們意識到多么地熱愛家鄉(xiāng)。
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認,只有在離開了故鄉(xiāng)的時候,故鄉(xiāng)才有它極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從文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來的。沒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寶貴的地方和意義的。我們從離鄉(xiāng)之人的視覺處發(fā)覺一個自己沒有體會過的故鄉(xiāng),也只有從離鄉(xiāng)人的情懷里體會出自己溫暖幸福的真諦。所以,故鄉(xiāng)的人應該感謝離鄉(xiāng)的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時時提醒,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故鄉(xiāng)是多么地美麗。汪的書所表達的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其實是人類的一個普遍情懷,對于我來說,是勾起我的思鄉(xiāng)之心,引無限共鳴之意的好書。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4
布封說過:“風格即人”。
能夠留下偉大作品的人是幸運的,即便風云變化、滄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為自己正身,驗證一段充實豐盈的歲月,抑或是一場別樣凝重的征途。
斷斷續(xù)續(xù)讀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覺真實純粹、簡單自然。書中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的光輝追憶,有對父親家人的溫情感念,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
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作者對大學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個人骨子里都對逝去的青春年華深深懷念,難怪這幾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樂而無羈的,斗志昂揚、意氣風發(fā)、滿腔熱血、壯志凌云,如果能摻雜一點愛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缎滦I帷贰杜莶桊^》《跑警報》讓我對西南*有了更多的了解!拔髂*”可真是一個不朽的歷史名詞。
百度百科中這樣解釋: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是***戰(zhàn)爭期間設于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由國立**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所著名學府聯(lián)合而成。具體背景應該為:1937年**戰(zhàn)爭發(fā)生,**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均為著名的高等學府,組成*以后,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西南*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yè)學生約2000人?箲(zhàn)勝利后,1946年西南*解散,3校分別遷回**、天津復校。
西南*與祖國的命運相關,在特殊的時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師生。當時的著名教師有:陳寅恪,吳有訓,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聞一多,錢鐘書,吳大猷,華羅庚,朱光潛,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張伯苓。難道有一個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時事。
兵荒馬亂,前方抗戰(zhàn),云南*的學子們卻是清凈活躍地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杜莶桊^》中的茶館林林總總、規(guī)模各異、名目繁多,為學生們提供了休閑讀書的好去處。有同學從早到晚泡在茶館,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館,深夜才回宿舍。紹興的老板惜才愛士,會資助學生奢侈的去南屏電影院看一場電影!杜芫瘓蟆分,雖然警報聲聲刺耳,而學子們更多地在警報聲中尋出了樂趣。一位姓馬的同學在每次跑警報時,不忘帶上一壺水,一點吃的,還要夾上溫飛卿或李商隱的詩,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學系的研究生在跑警報時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學!坝腥藥Ы鹱,必有人會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會撿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撿到金子。”故此,每次**警報時,他都會細心查看路面,還真有兩次撿到了金子,由此實踐了自己哲學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羅同學,在別人都去后山躲警報時,自己一人逍遙自在地在宿舍樓里洗頭洗衣,因為此時,沒有人和她爭搶。形形**的學子,詼諧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記》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縣,去看一眼現(xiàn)實版的桃花源,雖然世人都說不像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但慰藉一下多年的暢想也是可以的。還有岳陽樓,“長江三勝,滕王閣,黃鶴樓都沒有了,就剩下這座岳陽樓了”。那么多岳陽樓的詩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響最深遠的還屬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而范仲淹恰恰從沒有去過岳陽樓,從沒有看見洞庭水,卻寫的如此千回百轉、蕩氣回腸,難得,難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寫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銅人雕塑,游客們?yōu)榱私枞竞眠\,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復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銅漆凋落,格外顯眼。作者似乎不太認同這樣旅游習俗,而回顧我們周圍,不是也存在很多類似的情況嗎?我倒覺得摸摸也無妨,游客們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總得親手碰觸一下歷史,這樣才不留遺憾吧。
我是喜歡吃葡萄的,正應了一句廣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閱,倘若喜歡,細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瀏覽。開卷有益,更何況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的讀書筆記5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頗深。
一是學到了一些理論知識。
例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之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
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等、融洽!段业哪赣H》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
如對西南*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6)
——汪曾祺經典散文 (菁選3篇)
汪曾祺經典散文1
西南**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會館、祠堂、學校,只有新校舍是**自建的,也是**的主體。這里原來是一片墳地,墳主的后代大都已經式微或他徙了,**征用了這片地并未引起麻煩。有一座校門,極簡陋,兩扇大門是用木板釘成的,不施油漆,露著白茬。門楣橫書大字:“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進門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連下雨,泥濘沒足,極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為東西兩區(qū)。
路以西,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兩頭各有門。窗戶是在墻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諝馐呛芰魍ǖ,因為沒有人愛在窗洞上糊紙,當然更沒有玻璃。昆明氣候溫和,冬天從窗洞吹進一點風,也不要緊。宿舍是大統(tǒng)間,兩邊靠墻,和墻垂直,各排了十張雙層木床。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我沒有留心過這樣的宿舍共有多少間。我曾在二十五號宿舍住過兩年。二十五號不是最后一號。如果以三十間計,則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學生三千人,工學院住在拓東路迤西會館;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估計起來,可以住得下。學生并不老老實實地讓雙層床靠墻直放,向右看齊,不少人給它重新組合,把三張床拼成一個U字,外面掛上舊床單或釘上紙板,就成了一個**天地,屋中之屋。結鄰而居的,多是談得來的同學。也有的不是自己選擇的,是學校派定的。我在二十五號宿舍住的時候,睡靠門的上鋪,和下鋪的一位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他是歷史系的,姓劉,河南人。他是個農家子弟,到昆明來考大學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擔行李走來的。——到昆明來考**的,多數(shù)是坐公共汽車來的,乘滇越鐵路火車來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來的。物理系有個姓應的學生,是自己買了一頭毛驢,從西康騎到昆明來的。我和歷史系同學怎么會沒有見過面呢?他是個很用功的老實學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樹林里去讀書。我是個夜貓子,天亮才回床睡覺。一般說,學生搬床位,調換宿舍,學校是不管的,從來也沒有辦事職員來查看過。有人占了一個床位,卻終年不來住。也有根本不是**的,卻在宿舍里住了幾年。有一個青年小說家曹卣,——他很年輕時就在《文學》這樣的大雜志上發(fā)表過小說,他是同濟大學的,卻住在二十五號宿舍。也不到同濟上課,整天在二十五號寫小說。
桌椅是沒有的。很多人去買了一些肥皂箱。昆明肥皂箱很多,也很便宜。一般三個肥皂箱就夠用了。上面一個,面上糊一層報紙,是書桌。下面兩層放書,放衣物,這就書櫥、衣柜都有了。椅子?——床就是。不少未來學士在這樣的肥皂箱桌面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論文。
宿舍區(qū)南邊,校門圍墻西側以里,是一個小操場。操場上有一副單杠和一副雙杠。體育**馬約翰帶著大一學生在操場上上體育課。馬先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襯衫,一件西服上衣,下身是一條獵褲,從不穿毛衣、大衣。面色紅潤,連光禿禿的頭頂也紅潤,腦后一圈雪白的鬈發(fā)。他上體育課不說中文,他的英語帶北歐口音。學生列隊,他要求學生必須站直:“Boys!You must keep your body straight!”我年輕時就有點駝背,始終沒有straight起來。
操場上有一個籃球場,很簡陋。遇有比賽,都要臨時畫線,現(xiàn)結籃網,但是很多當時的籃球名將如唐寶華、牟作云……都在這里展過身手。
大路以東,有一條較小的路。這條路經過一個池塘,池塘中間有一座大墳,成為一個島。島上開了很多野薔薇,花盛時,香撲鼻。這個小島是當初規(guī)劃新校舍時特意留下的。于是成了一個景點。
往北,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惟一的瓦頂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一堆學生在外面等著。一開門,就爭先進去,搶座位(座位不很多),搶指定參考書(參考書不夠用)。晚上十點半鐘。圖書館的電燈還亮著,還有很多學生在里面看書。這都是很用功的學生。大圖書館我只進去過幾次。這樣正襟危坐,集體苦讀,我實在受不了。
圖書館門前有一片空地。**沒有大會堂,有什么全校性的**便在這里舉行。在圖書館關著的大門上用摁釘摁兩面***,也算是會場。我入學不久,張清常先生在這里教唱過**校歌(校歌是張先生譜的曲),學唱校歌的同學都很激動。每月一號,舉行一次“國民月會”,全稱應是“國民精神總動員月會”,可是從來沒有人用全稱,實在太麻煩了。國民月會有時請名人來演講,一般都是梅貽琦校長講講話。梅先生很嚴肅,面無笑容,但說話很幽默。有一陣昆明鬧霍亂,梅先生勸大家不要在外面亂吃東西,說:“有一位同學說,‘我吃了那么多次,也沒有得過一次霍亂!@種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遍_國民月會時,沒有人老實站著,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滿地紅的**的太陽竟是十三只角(按規(guī)定應是十二只)!
“一二·一慘案”(槍殺三位同學、一位老師)發(fā)生后,大圖書館曾布置成死難烈士的靈堂,四壁都是挽聯(lián),靈前擺滿了花圈,大香大燭,氣氛十分肅穆悲壯。那兩天昆明各界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于途。
大圖書館后面是大食堂。學生吃的飯是通紅的糙米,裝在幾個大木桶里,盛飯的瓢也是木頭的,因此飯有木頭的氣味。飯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稱為“八寶飯”。八個人一桌,四個菜,裝在醬色的粗陶碗里。菜多鹽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蕓豆,還有一種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涼粉似的東西。
大圖書館的東面,是教室。土墻,鐵皮頂。鐵皮上涂了一層綠漆。有時下大雨,雨點敲得鐵皮**當當?shù)仨憽=淌依锓胖恍┌啄疽巫。椅子是特制的。右手有一塊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記筆記。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隨便搬動,從這間教室搬到那間。吳宓先生上“紅樓夢研究”課,見下面有女生沒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頗有騎士風度的男同學于是追隨吳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學都落座,吳先生才開始上課。
我是個吊兒郎當?shù)膶W生,不愛上課。有的教授授課是很嚴格的。教西洋通史(這是文學院必修課)的是皮名舉。他要求學生記筆記,還要交歷史地圖。我有一次畫了一張馬其頓王國的地圖,皮先生在我的地圖上批了兩行字:“閣下所繪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第一學期期終考試,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學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這樣兩學期*均,才能及格,這怎么辦?到考試時我拉了兩個歷史系的同學,一個坐在我的左邊,一個坐在我的右邊。坐在右邊的同學姓鈕,左邊的那個忘了。我就抄左邊的同學一道答題,又抄右邊的同學一道。公布分數(shù)時,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還有富余!
朱自清先生教課也很認真。他教我們宋詩。他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要交讀書筆記,還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課,因此朱先生對我印象不佳。
多數(shù)教授講課很隨便。劉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選》,一個學期才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
聞一多先生上課時,學生是可以抽煙的。我上過他的“楚辭”。上第一課時,他打開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邊紙筆記本,抽上一口煙,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他講唐詩,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這樣講唐詩,別的大學里大概沒有。聞一多先生的課都不考試,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
唐蘭先生教詞選,基本上不講。打起無錫腔調,把詞“吟”一遍:“‘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過了。
西南**的課程可以隨意旁聽。我聽過馮文潛先生的美學。他有一次講一首詞: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馮先生說他教他的孫女念這首詞,他的孫女把“吳山點點愁”念成“吳山點點頭”,他舉的這個例子我一直記得。
吳宓先生講“中西詩之比較”,我很有興趣地去聽。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樓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我不好好上課,書倒真也讀了一些。中文系辦公室有一個小圖書館,通稱系圖書館。我和另外一兩個同學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看書。系辦公室的鑰匙就由我們拿著,隨時可以進去。系圖書館是開架的,要看什么書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這些麻煩手續(xù)。有的同學看書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一個姓范的同學每天摘抄《太*御覽》。我則是從心所欲,隨便瞎看。我這種亂七八糟看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我覺得這個習慣挺好。夜里,系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哲學心理系有幾只狗怪聲嗥叫——一個教生理學的教授做實驗,把狗的不同部位的神經結扎起來,狗于是怪叫。有一天夜里我聽到墻外一派鼓樂聲,雖然悠遠,但很清晰。半夜里怎么會有鼓樂聲?只能這樣解釋:這是鬼奏樂。我確實聽到的,不是錯覺。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虼宋液蜌v史系那位姓劉的河南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對這一警句還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有一個“冬青社”(**學生社團甚多),頗有影響。冬青社辦了兩塊壁報,一塊是《冬青詩刊》,一塊就叫《冬青》,是刊載雜文和漫畫的。馮友蘭先生、查良釗先生、馬約翰先生,都曾經被畫進漫畫。馮先生、查先生、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氣。
除了壁報,還有各色各樣的啟事。有的是出讓衣物的。大都是八成新的西服、皮鞋。出讓的衣物就放在大門旁邊的校警室里,可以看貨付錢。也有尋找失物的啟事,大都寫著:“鄙人不慎,遺失了什么東西,如有撿到者,請開示姓名住處,失主即當往取,并備薄酬!彼^“薄酬”,通常是五香花生米一包。有一次有一位同學貼出啟事:“尋找眼睛!绷硪晃煌瑢W在他的啟事標題下用紅筆畫了一個大問號。他尋找的不是“眼睛”,是“眼鏡”。
新校舍大門外是一條碎石塊鋪的公路。公路兩邊種著高高的柚加利樹(即桉樹,云南到處皆有)。
公路北側,挨新校的圍墻,每天早晨有一溜賣早點的攤子。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廣東老太太賣的煎雞蛋餅。一個瓷盆里放著雞蛋加少量的水和成的稀面,舀一大勺,攤在*鐺上,煎熟,加一把蔥花。廣東老太太很舍得放豬油。雞蛋餅煎得兩面焦黃,豬油吱吱作響,噴香。一個雞蛋餅直徑一尺,卷而食之,很解饞。
晚上,常有一個貴州人來賣餛飩面。有時餛飩皮包完了,他就把餛飩餡撥在湯里下面。問他:“你這叫什么面?”貴州老鄉(xiāng)毫不遲疑地說:“桃花面!”
公路對面常有一個賣水果的。賣桃子,“面核桃”和“離核桃”,賣泡梨——棠梨泡在鹽水里,梨肉轉為極嫩、極脆。
晚上有時有云南兵騎馬由東面馳向西面,馬蹄鐵敲在碎石塊的`尖棱上,迸出一朵朵火花。
有一位曾在**任教的作家教授在**講學。**人問他:西南**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
汪曾祺經典散文2
聞一多先生性格強烈堅毅。日寇南侵,清華、北大、南開合成臨時大學,在長沙少駐,后改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將往云南。一部分師生組成步行團,聞一多先生參加步行,萬里長征,他把胡子留了起來,聲言:抗戰(zhàn)不勝,誓不剃須。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謂“山羊胡子”,而上髭濃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張聞一多先生的木刻像,回頭側身,口銜煙斗,用熾熱而又嚴冷的目光審視著現(xiàn)實,很能表達聞一多先生的內心世界。
**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聞一多先生還在專心治學,把自己整天關在圖書館里。圖書館在樓上。那時不少教授愛起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齋名叫“賢于博弈齋”,魏建功先生的書齋叫“學無不暇”,有一位教授戲贈聞一多先生一個齋主的名稱:“何妨一下樓主人”。因為聞一多先生總不下樓。
西南**校舍安排停當,學校即遷至昆明。
我在讀西南**時,聞一多先生先后開過三門課:楚辭、唐詩、古代神話。
楚辭班人不多。聞一多先生點燃煙斗,我們能抽煙的也點著了煙(聞一多先生的課可以抽煙的),聞一多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聞一多先生的筆記本很大,長一尺有半,寬近一尺,是寫在特制的毛邊紙稿紙上的。字是正楷,字體略長,一筆不茍。他寫字有一特點,是愛用禿筆。別人用過的廢筆,他都收集起來,禿筆寫篆楷蠅頭小字,真是一個功夫。我跟聞一多先生讀一年楚辭,真讀懂的只有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也許還可加上幾句:“成禮兮會鼓,傳葩兮代舞,春蘭兮秋菊,長毋絕兮終古!
聞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話,非!敖凶薄2粏问侵形南档、文學院的學生來聽講,連理學院、工學院的同學也來聽。工學院在拓東路,文學院在大西門,聽一堂課得穿過整整一座昆明城。聞一多先生講課“圖文并茂”。他用整張的毛邊紙墨畫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用按釘釘在黑板上,口講指畫,有聲有色,條理嚴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揚,引人入勝。聞一多先生是一個好演員。伏羲女媧,本來是相當枯燥的課題,但聽聞一多先生講課讓人感到一種美,思想的美,邏輯的美,才華的美。聽這樣的課,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夠像聞一多先生那樣講唐詩的,并世無第二人。他也講初唐四杰、大歷十才子、《河岳英靈集》,但是講得最多,也講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李賀,同時講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點畫派),說點畫看起來只是不同顏色的點,這些點似乎不相連屬,但凝視之,則可感覺到點與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講唐詩,必須本人既是詩人,也是畫家,有誰能辦到?聞一多先生講唐詩的妙悟,應該記錄下來。我是個**咧咧的人,上課從不記筆記。聽說比我高一班的同學鄭臨川記錄了,而且整理成一本《聞一多論唐詩》,出版了,這是大好事。
我頗具歪才,善能胡謅,聞一多先生很欣賞我。我曾替一個比我低一班的同學代筆寫了一篇關于李賀的讀書報告,——西南**一般課程都不考試,只于學期終了時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給學分。聞一多先生看了這篇讀書報告后,對那位同學說:“你的報告寫得很好,比汪曾祺寫的還好!”其實我寫李賀,只寫了一點: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這也是西南**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只抄書,無創(chuàng)見。
汪曾祺經典散文3
西南*的校舍很分散。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會館、祠堂、學校,只有新校舍是*自建的,也是*的主體。這里原來是一片墳地,墳主的后代大都已經式微或他徙了,*征用了這片地并未引起麻煩。有一座校門,極簡陋,兩扇大門是用木板釘成的,不施油漆,露著白茬。門楣橫書大字:“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边M門是一條貫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連下雨,泥濘沒足,極易滑倒。大路把新校舍分為東西兩區(qū)。
路以西,是學生宿舍。土墻,草頂。兩頭各有門。窗戶是在墻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諝馐呛芰魍ǖ,因為沒有人愛在窗洞上糊紙,當然更沒有玻璃。昆明氣候溫和,冬天從窗洞吹進一點風,也不要緊。宿舍是大統(tǒng)間,兩邊靠墻,和墻垂直,各排了十張雙層木床。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我沒有留心過這樣的宿舍共有多少間。我曾在二十五號宿舍住過兩年。二十五號不是最后一號。如果以三十間計,則新校舍可住一千二百人。*學生三千人,工學院住在拓東路迤西會館;女生住“南院”,新校舍住的是文、理、法三院的男生。估計起來,可以住得下。學生并不老老實實地讓雙層床靠墻直放,向右看齊,不少人給它重新組合,把三張床拼成一個U字,外面掛上舊床單或釘上紙板,就成了一個**天地,屋中之屋。結鄰而居的,多是談得來的同學。也有的不是自己選擇的,是學校派定的。我在二十五號宿舍住的時候,睡靠門的上鋪,和下鋪的一位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他是歷史系的,姓劉,河南人。他是個農家子弟,到昆明來考大學是由河南自己挑了一擔行李走來的!嚼ッ鱽砜*的,多數(shù)是坐公共汽車來的,乘滇越鐵路火車來的,但也有利用很奇怪的交通工具來的。物理系有個姓應的學生,是自己買了一頭毛驢,從西康騎到昆明來的。我和歷史系同學怎么會沒有見過面呢?他是個很用功的老實學生,每天黎明即起,到樹林里去讀書。我是個夜貓子,天亮才回床睡覺。一般說,學生搬床位,調換宿舍,學校是不管的,從來也沒有辦事職員來查看過。有人占了一個床位,卻終年不來住。也有根本不是*的,卻在宿舍里住了幾年。有一個青年小說家曹卣,——他很年輕時就在《文學》這樣的大雜志上發(fā)表過小說,他是同濟大學的,卻住在二十五號宿舍。也不到同濟上課,整天在二十五號寫小說。
桌椅是沒有的。很多人去買了一些肥皂箱。昆明肥皂箱很多,也很便宜。一般三個肥皂箱就夠用了。上面一個,面上糊一層報紙,是書桌。下面兩層放書,放衣物,這就書櫥、衣柜都有了。椅子?——床就是。不少未來學士在這樣的肥皂箱桌面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論文。
宿舍區(qū)南邊,校門圍墻西側以里,是一個小操場。操場上有一副單杠和一副雙杠。體育**馬約翰帶著大一學生在操場上上體育課。馬先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襯衫,一件西服上衣,下身是一條獵褲,從不穿毛衣、大衣。面色紅潤,連光禿禿的頭頂也紅潤,腦后一圈雪白的鬈發(fā)。他上體育課不說中文,他的英語帶北歐口音。學生列隊,他要求學生必須站直:“Boys!You must keep your body straight!”我年輕時就有點駝背,始終沒有straight起來。
操場上有一個籃球場,很簡陋。遇有比賽,都要臨時畫線,現(xiàn)結籃網,但是很多當時的籃球名將如唐寶華、牟作云……都在這里展過身手。
大路以東,有一條較小的路。這條路經過一個池塘,池塘中間有一座大墳,成為一個島。島上開了很多野薔薇,花盛時,香撲鼻。這個小島是當初規(guī)劃新校舍時特意留下的。于是成了一個景點。
往北,是大圖書館。這是新校舍惟一的瓦頂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一堆學生在外面等著。一開門,就爭先進去,搶座位(座位不很多),搶指定參考書(參考書不夠用)。晚上十點半鐘。圖書館的電燈還亮著,還有很多學生在里面看書。這都是很用功的學生。大圖書館我只進去過幾次。這樣正襟危坐,集體苦讀,我實在受不了。
圖書館門前有一片空地。*沒有大會堂,有什么全校性的*便在這里舉行。在圖書館關著的大門上用摁釘摁兩面***,也算是會場。我入學不久,張清常先生在這里教唱過*校歌(校歌是張先生譜的曲),學唱校歌的同學都很激動。每月一號,舉行一次“國民月會”,全稱應是“國民精神總動員月會”,可是從來沒有人用全稱,實在太麻煩了。國民月會有時請名人來演講,一般都是梅貽琦校長講講話。梅先生很嚴肅,面無笑容,但說話很幽默。有一陣昆明鬧霍亂,梅先生勸大家不要在外面亂吃東西,說:“有一位同學說,‘我吃了那么多次,也沒有得過一次霍亂!@種事情是不能有第二次的!遍_國民月會時,沒有人老實站著,都是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滿地紅的**的太陽竟是十三只角(按規(guī)定應是十二只)!
“一二·一慘案”(槍殺三位同學、一位老師)發(fā)生后,大圖書館曾布置成死難烈士的靈堂,四壁都是挽聯(lián),靈前擺滿了花圈,大香大燭,氣氛十分肅穆悲壯。那兩天昆明各界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于途。
大圖書館后面是大食堂。學生吃的飯是通紅的糙米,裝在幾個大木桶里,盛飯的瓢也是木頭的,因此飯有木頭的氣味。飯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稱為“八寶飯”。八個人一桌,四個菜,裝在醬色的粗陶碗里。菜多鹽而少油。常吃的菜是煮蕓豆,還有一種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涼粉似的東西。
大圖書館的東面,是教室。土墻,鐵皮頂。鐵皮上涂了一層綠漆。有時下大雨,雨點敲得鐵皮**當當?shù)仨憽=淌依锓胖恍┌啄疽巫印R巫邮翘刂频。右手有一塊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記筆記。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隨便搬動,從這間教室搬到那間。吳宓先生上“紅樓夢研究”課,見下面有女生沒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別的教室去搬椅子。一些頗有騎士風度的男同學于是追隨吳先生之后,也去搬。到**學都落座,吳先生才開始上課。
我是個吊兒郎當?shù)膶W生,不愛上課。有的教授授課是很嚴格的。教西洋通史(這是文學院必修課)的是皮名舉。他要求學生記筆記,還要交歷史地圖。我有一次畫了一張馬其頓王國的地圖,皮先生在我的地圖上批了兩行字:“閣下所繪地圖美術價值甚高,科學價值全無!钡谝粚W期期終考試,我得了三十七分。第二學期我至少得考八十三分,這樣兩學期*均,才能及格,這怎么辦?到考試時我拉了兩個歷史系的同學,一個坐在我的左邊,一個坐在我的右邊。坐在右邊的同學姓鈕,左邊的那個忘了。我就抄左邊的同學一道答題,又抄右邊的同學一道。公布分數(shù)時,我得了八十五分,及格還有富余!
朱自清先生教課也很認真。他教我們宋詩。他上課時帶一沓卡片,一張一張地講。要交讀書筆記,還要月考、期考。我老是缺課,因此朱先生對我印象不佳。
多數(shù)教授講課很隨便。劉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選》,一個學期才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
聞一多先生上課時,學生是可以抽煙的。我上過他的“楚辭”。上第一課時,他打開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邊紙筆記本,抽上一口煙,用頓挫鮮明的語調說:“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彼v唐詩,把晚唐詩和后期印象派的畫聯(lián)系起來講。這樣講唐詩,別的大學里大概沒有。聞一多先生的課都不考試,學期終了交一篇讀書報告即可。
唐蘭先生教詞選,基本上不講。打起無錫腔調,把詞“吟”一遍:“‘雙鬢隔香紅啊——玉釵頭上風……’好!真好!”這首詞就算講過了。
西南*的課程可以隨意旁聽。我聽過馮文潛先生的美學。他有一次講一首詞: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
吳山點點愁。
馮先生說他教他的孫女念這首詞,他的孫女把“吳山點點愁”念成“吳山點點頭”,他舉的這個例子我一直記得。
吳宓先生講“中西詩之比較”,我很有興趣地去聽。不料他講的第一首詩卻是: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樓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我不好好上課,書倒真也讀了一些。中文系辦公室有一個小圖書館,通稱系圖書館。我和另外一兩個同學每天晚上到系圖書館看書。系辦公室的鑰匙就由我們拿著,隨時可以進去。系圖書館是開架的,要看什么書自己拿,不需要填卡片這些麻煩手續(xù)。有的同學看書是有目的有系統(tǒng)的。一個姓范的同學每天摘抄《太*御覽》。我則是從心所欲,隨便瞎看。我這種亂七八糟看書的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我覺得這個習慣挺好。夜里,系圖書館很安靜,只有哲學心理系有幾只狗怪聲嗥叫——一個教生理學的教授做實驗,把狗的不同部位的神經結扎起來,狗于是怪叫。有一天夜里我聽到墻外一派鼓樂聲,雖然悠遠,但很清晰。半夜里怎么會有鼓樂聲?只能這樣解釋:這是鬼奏樂。我確實聽到的,不是錯覺。我差不多每夜看書,到雞叫才回宿舍睡覺!虼宋液蜌v史系那位姓劉的河南同學幾乎沒有見過面。
新校舍大門東邊的圍墻是“*”。墻上貼滿了各色各樣的壁報,左、中、右都有。有時也有激烈的論戰(zhàn)。有一次三青團辦的壁報有一篇宣傳觀點的文章,另一張“群社”編的壁報上很快就貼出一篇反駁的文章,批評三青團壁報上的文章是“咬著尾巴兜圈子”。這批評很尖刻,也很形象。“咬著尾巴兜圈子”是狗。事隔近五十年,我對這一警句還記得十分清楚。當時有一個“冬青社”(*學生社團甚多),頗有影響。冬青社辦了兩塊壁報,一塊是《冬青詩刊》,一塊就叫《冬青》,是刊載雜文和漫畫的。馮友蘭先生、查良釗先生、馬約翰先生,都曾經被畫進漫畫。馮先生、查先生、馬先生看了,也并不生氣。
除了壁報,還有各色各樣的啟事。有的是出讓衣物的。大都是八成新的西服、皮鞋。出讓的衣物就放在大門旁邊的校警室里,可以看貨付錢。也有尋找失物的啟事,大都寫著:“鄙人不慎,遺失了什么東西,如有撿到者,請開示姓名住處,失主即當往取,并備薄酬!彼^“薄酬”,通常是五香花生米一包。有一次有一位同學貼出啟事:“尋找眼睛!绷硪晃煌瑢W在他的啟事標題下用紅筆畫了一個大問號。他尋找的不是“眼睛”,是“眼鏡”。
新校舍大門外是一條碎石塊鋪的公路。公路兩邊種著高高的柚加利樹(即桉樹,云南到處皆有)。
公路北側,挨新校的圍墻,每天早晨有一溜賣早點的攤子。最受歡迎的是一個廣東老太太賣的煎雞蛋餅。一個瓷盆里放著雞蛋加少量的水和成的稀面,舀一大勺,攤在*鐺上,煎熟,加一把蔥花。廣東老太太很舍得放豬油。雞蛋餅煎得兩面焦黃,豬油吱吱作響,噴香。一個雞蛋餅直徑一尺,卷而食之,很解饞。
晚上,常有一個貴州人來賣餛飩面。有時餛飩皮包完了,他就把餛飩餡撥在湯里下面。問他:“你這叫什么面?”貴州老鄉(xiāng)毫不遲疑地說:“桃花面!”
公路對面常有一個賣水果的。賣桃子,“面核桃”和“離核桃”,賣泡梨——棠梨泡在鹽水里,梨肉轉為極嫩、極脆。
晚上有時有云南兵騎馬由東面馳向西面,馬蹄鐵敲在碎石塊的`尖棱上,迸出一朵朵火花。
有一位曾在*任教的作家教授在**講學。**人問他:西南*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么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校史的**教授以為*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么?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擴展7)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合集14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合集1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經?吹缴⑽陌?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xiāng),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后,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朱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嘗了幾口后,果真如此!后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后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為那里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閑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xiāng)連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xiāng)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xiāng)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這個寒假,我讀了《汪曾祺散文》。這本書收錄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包括他的日常生活、美食、自然環(huán)境等方面。這里面,我最感興趣的是“美食”這方面。
書中記錄了許多美食,如高郵鴨蛋、蔞蒿等。雖然這些都不是像海參、鮑魚這樣的頂尖食材,但作者運用了多種描寫,如寫蔞蒿的視覺描寫:“蔞蒿……粗如筆管,有節(jié),生狹長的小葉,初生二寸來高”;寫咸菜的味覺描寫:“不咸,細、嫩、脆、甜”;寫做枸杞的動作描寫:“用開水焯了,切碎,加香油、醬油、醋,涼拌了吃。”這些細致的描寫,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美食的熱愛。
我和汪爺爺一樣,也熱愛故鄉(xiāng)的美食。我的母親是福建福州人。那里的特色美食有拌紫菜、南煎肝以及各種海鮮。每次去閩菜餐館吃飯,如“莆田”、“景福軒”,我都喜歡吃這些海產品,如蒸大黃魚、煎海蠣,因為這是家鄉(xiāng)的味道。蒸大黃魚用的清蒸手法,將魚的本味保留到極致,是一種鮮味,再澆上醬油,使咸、鮮融合,是閩菜常見的味道。燈光照射下,魚皮表面金黃得發(fā)光,異常漂亮。煎海蠣是把海蠣裹上蛋液,煎成一張大餅,既有海的味道,又有蛋的香味。海蠣非常鮮嫩,正宗的閩菜中的海蠣是要用撈完不久且無沙的。這是我的家鄉(xiāng)菜——閩菜!
我的家鄉(xiāng)菜,無論我品嘗過什么美食,我都不會忘記你;我的故鄉(xiāng),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會記住你!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tài)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
我最喜歡《我的家鄉(xiāng)》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xiāng)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讀起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總覺得,其他人寫的散文是給別人看的,而他的散文是寫給自己回想的。
我輕輕翻開第一頁,像個不小心走錯路的孩子,莽莽撞撞地闖進了那繽紛地天地。我按照書上的指引,一會兒在“花園里斗起蟋蟀,一會兒在茶館里翻翻書,一會兒幫著大人收葡萄,一會兒和大伙一起跑警報”。初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總覺得有些語言怪怪的,總是提起一些不存在或與要寫事物毫無關聯(lián)的東西。有時也會寫出奇特的,與眾不同的感受。可仔細想想,這不就是童年時代的最真實的想法嗎?
我們小時候都會對每個事物有著不一樣的感受。在書中,作者對“款款的飛在墻角花陰”的“鬼蜻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吃石榴覺得“所得不償勞”,讓我也不由想起小時候也常覺得玩具小人就是我指揮的**,每個顏色也都是各具一種性情。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定是每個人都有的,可這種感受也是捉摸不定的。汪曾祺先生就是把這種感覺描繪了出來。
小時候,我們的腦子里也會裝滿奇奇怪怪的東西,有時甚至是自己憑感覺造出的一些沒有的詞。比如作者寫“我的記憶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們的園里可沒有菖蒲啊”。這句看起來前言不搭后語,是在突兀至極?扇绻(lián)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思維,就會一下子明白——大家小時候都會有這種陌生而又熟悉的詞語縈繞在腦海中,使我們整天想啊想。有時候也會去問問大人,可這么遙遠的詞匯,大人哪能想得出呢?
汪曾祺先生寫這些別人看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文字,也許,每句話都是曾經的一個夢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本周,我讀的書是《汪曾祺經典作品》。這本書分為小說和散文兩大類。小說有《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寂寞和溫暖》、《大淖記事》、《七里茶坊》、《職業(yè)》、《陳小手》、《安樂居》、《陸判》等。散文有《花園》、《冬天》、《夏天》、《我的家鄉(xiāng)》、《**的秋花》、《草木春秋》、《淡淡秋光》、《翠湖心影》、《泡茶館》、《昆明的雨》、《觀音寺》、《天山行色》、《湘行二記》、《皖南一到》、《泰山片石》。
這個小說集的第一篇就是《異秉》。由于我忘了看書,全書我也就只看了這一篇。
《異秉》的主人翁叫王二,很可能是王二小的爺爺。這個“王二小的爺爺”原先是擺一個熏燒攤子的。這個熏燒攤子什么都賣:鹵豆腐干,牛肉,蒲包肉,豬頭肉,黑瓜子,白瓜子,鹽炒豌豆,油炸豌豆,蘭花豆,五香花生米,后來還添了時令的“羊糕”,“五香兔肉”……
可是,經濟不景氣,周圍的攤子都漸漸敗落下來,不過,王二的攤子卻辦的越來越紅。接著,王二把他的攤子搬到了一家店鋪那里。金銀財寶嘩嘩嘩的往王二家里流。
王二富裕了。他便去聽書,但我猜他啥也聽不懂。王二還愛**,書上說,王二輸?shù)臅r候不多,這表示王二肯定是個大老千,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太會算計了……
文章的最后一段寫出了王二的“異秉”,先解小手,后解大手……真的是因為“異秉”使他發(fā)達的嗎?恐怕是因為他的勤勞和精明使他的生意紅火起來的吧。而且,價錢公道,有誠信也是他留住“老主顧”的主要原因吧。
這堆雞毛蒜皮的小事,作者也給說了出來,可見作者特別啰嗦?梢舱撬膶懽魇址ㄅc眾不同之處。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汪曾祺先生的作品,最打動人的是他的語言文風。他的文字質樸簡練,卻不會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反而讓人感到一種親切、一種情調,含蓄雋永,極簡卻有灑脫詩意。他寫人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每一個普通人的可愛;他寫景的時候,你能感覺到他對每一寸山河的熱愛;他寫美食的時候,你仿佛也能感覺到那舌尖上的快樂。
他所寫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里的故舊師友、西南*的師生等,他所描寫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凡的事物——山丹丹、枸杞、槐花、栗子、馬鈴薯等?删褪沁@些普通的事物,在他的筆下,也都變得活波、可愛、生動起來。
《我的家鄉(xiāng)》中有一段描寫:“這些大船常有一個舵樓,住著船老板的家眷。船老板娘子大都很年輕,一邊扳舵,一邊敞開懷奶孩子,態(tài)度悠然。舵樓大都伸出一枝竹竿,晾曬著衣褲,風吹著啪啪作響。”看似*鋪直敘的白描,卻構成了一幅極富動感的風景、風情和風俗畫面,栩栩如生。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質樸的語言,如話家常,讀來讓人十分放松。在這喧囂的城市里,沉浸在他所描繪的`悠然閑適的場景中,就像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茗新茶,聽一位老朋友緩緩敘舊般,讓人放松。忙碌高壓的生活中,我們需要這樣一種安慰,一種來自文化層次的休息。偶爾停下來,欣賞這個世界的細微之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我和汪曾祺雖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時代,但他散文字里行間那種熱情和幸福,我讀起來也能感同身受,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都很愛生活。讀完他的散文集,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的秋花》。
在我的印象里**的秋天好像只有菊花和紅葉,可是汪先生卻還寫到了**秋天的雞冠花、鳳仙花、秋海棠、黃櫨、爬山虎……他筆下**的秋海棠尤其可愛“銀星海棠,大葉甚堅厚,上灑銀星,桿亦高壯,近似木本”,很健康茁壯,一點兒不像秋天萬物凋敝的樣子。汪先生寫完**的秋海棠話鋒一轉,回憶起他家鄉(xiāng)“伶仃瘦弱”的海棠,在他母親生病過世后,不知道是誰在他母親曾居住的小屋門口種了兩三棵秋海棠。這秋海棠雖然花色蒼白,卻在秋天也能開花。汪先生每次看到秋海棠就會想到他的母親。讀到這里我很感動,這秋海棠就猶如他的母親,潔白而讓人哀傷,雖然離開了,但還在他的心里,時時刻刻都陪伴在他身旁。
今年春節(jié)我也買了一盆海棠,就像汪先生的散文里寫的,它也是四個花瓣。我的海棠是粉色的花瓣、黃色的花蕊,花朵小小的,嬌嫩的花瓣微垂在綠油油的枝葉上。我生怕一碰花瓣就掉了,所以連澆水也格外小心。我聽賣花人說它喜陽,就把它放在窗前?墒羌词故嵌斓年柟猓瑫窳税胩鞎r間,它的花就落了、葉子也開始卷了。我趕緊把它轉移到沒有陽光直射的書桌上,天天澆水,一周后才恢復生機。海棠花真是很嬌弱,但我會照顧好它,因為我也想像汪先生一樣,每天都有花陪伴。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有誰曾料到,時隔兩月,我重拾經典,再次捧起汪老的這部《草木春秋》。
您可能會問:“汪老,咱今天吃啥山珍海味?”別著急,汪老這位“文壇美食家”向來喜愛吃喝、玩樂。咱今天就在這玩樂嘗人間百味,在美食中游大好河山。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山東名城——菏澤。說來慚愧,我作為一名山東漢子,竟對荷澤知之甚少。莫慌,有汪老帶你游歷荷澤。一進城,初日將進,楊柳春風,迎接遠道而來客人的是一個千許畝牡丹,仿佛走進一場花的盛宴,蜜的海洋,閱著甜香氣息,憂惚之間,有如夢回酒醒。汪老最喜那一朵淺白色的牧丹。他本人,也如這素凈的白牡丹一般,清澈淡雅。
賞完這菏澤牡丹,再當一回綠林好漢——***,在人們印象中,應該是不甚高大的。但梁山實則低矮而不雄偉,山勢也不險惡,就連花甲之年的汪老,都可以一口氣山頂而不覺有什么。汪老也發(fā)出了自己的質疑:這樣一座山,能做出那樣大的一番事業(yè)嗎?”這個問題,我們不再深究,因為眼前的這一尾鱖魚對汪老更具研究價值,在菏澤的兩天多時間,我如和汪老一行餐餐都有魚,梁山人對魚文化的研究,連**都不禁贊嘆其“贊極精妙”。讀后感·說到魚,汪老又來勁了。關于鱖魚的種種吃法,汪老自然是如數(shù)家珍,最出名的不過松鼠鱖魚、臭鱖魚、清蒸、糖醋等他還誠心推薦了清湯鱖魚。汪老把自己貪吃的本性在字里行間中顯露無遺,直言不諱。
宿梁山之第二日,我與汪老起身。欲離開,破曉時分,一場傾盆大雨開始了獨奏。我看向身旁的汪老,他客光煥發(fā),眼里開始閃爍著一些東西,“山東今年是個好年景!彼f道。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以及對先人的思念?/p>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近日讀到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昆明的雨》,大概是感興趣于他所描寫的也是我正身處其中的城市吧,所以就多讀了幾遍。
文章以一幅“右上角畫了一片倒掛著的濃綠的仙人掌,末端開出一朵金黃色的花;左下畫了幾朵青頭菌和牛肝菌!钡漠嬮_篇,視角新穎,不落俗套,以素樸的寥寥數(shù)筆便清晰地勾畫出了昆明雨季的形象:明亮、豐滿、濃綠,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使人氣悶。接著作者寫昆明雨季中的菌子、楊梅、緬桂花,其中寫到“最多,也最便宜的牛肝菌”,提到“格調比牛肝菌高”的青頭菌,介紹到“菌中之王”雞樅“中吃不中看”的干巴菌和“中看不中吃”雞油菌。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一點都不酸!昆明的緬桂是大樹!作者不直接寫雨,看似與雨無關,實是與此作襯托,將昆明的雨季立體、現(xiàn)實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我也能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作為一個外鄉(xiāng)人在發(fā)現(xiàn)昆明雨季特點時滿心的驚奇、欣喜與自豪。篇末作者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深化了意境!吧徎ǔ赝馍傩腥耍暗晏垡淮缟。濁酒一杯天過午,木香花濕雨沉沉。”
一整篇看下來,自己只感到賞心悅目,但也有些感慨。即使一些老昆明人的生活習俗,如“于門頭掛仙人掌一片以辟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生活中被逐漸淘汰,但例如蓮花池、“香得像蘭花”的緬桂花等自然景觀還是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如果你愿意讓你的節(jié)奏慢下來,如果你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心,你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現(xiàn)實世界很美,而不是經過別人的提醒,哪怕是名家的提醒,自己就是自己的精神導師!不要讓自己忙碌的腳步,遮住了雙眼,更不要荒蕪了自己的內心!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汪曾祺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者”、“*最后一個文人”、“*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話、半古文,風趣而幽默;他才華橫溢,曾是沈從文等知名作家的學生;他的文字樸實而無華,組合在一起卻使人回味無窮。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關于吃的不在少數(shù),而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來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談一談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詣。
要說關于吃的文章,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謂有理有據(jù)。他先從發(fā)明了東坡肉的蘇軾開始,分析了東坡肉的特點,而又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尋找線索,甚至運用放大鏡來觀察食物。他更是從《東京夢華錄》、《會仙樓》、《水滸傳》……等前人的作品中總結。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比之后,他得出了結論:宋朝人的吃喝較為清淡,種類也不多,大多是分開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當我在看完這些文字后,我頗為感觸。以前我偶而會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卻沒有去查證,F(xiàn)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學**曾祺先生,應該會有不小的收獲。汪曾祺先生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會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總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閑,給人們帶來輕松。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或許這也就是“純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們也更應該學**曾祺先生跳脫的人生態(tài)度,在遇到困難時也要跳脫出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傾述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有很多人認為*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到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應該算得上是一個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歷抗戰(zhàn)、**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到了曾經的西南*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到了當時人們對于**、文化的評判,我們如同讀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到了*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向我們講述著曾經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