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教學教案
《我與地壇》教學教案
學習重點和基本要求:
一、通過層次結構的分析把握文章的總體思路。
二、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寫法。
作者介紹: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區(qū)插隊落戶。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廠工作。
1979年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陸續(xù)發(fā)表了《午餐半小時》、《我們的角落》、《在一個冬天的晚上》、《山頂上的傳說》等多篇小說。其中《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分別獲得1983年和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F(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
作者曾這樣解釋過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靈魂,看這靈魂的可能與去向!边@可以看作是對他作品最好的注釋。
查生字、詞,并注音:
1、宿命():
2、坍圮():
3、玉砌雕欄():
4、亙古不變():
5、頹墻:
6、肆意():
7、雋():
8、恪守():
9、捋():
10、熨帖:()
11、撅():
12、猝():
13、狼藉():
14、日沒():
15、():
第一課時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明確:
第一部分,前兩小節(jié)寫我與地壇的緣分;中間三節(jié),寫“我”在“失魂落魄”中走進園子百無聊賴,卻又無所事事。最后兩節(jié),寫“我”冷靜下來,專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關鍵是怎樣活的問題。園子中的一切在撞擊著我的心靈與情感,并從中找尋到活下去的勇氣。
第二部分,著重寫母親對“我”的影響和激勵,母親給“我”以生存的啟發(fā),使“我”懂得怎樣生活。第一節(jié)為過渡段。第二至三節(jié)寫母親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讓我們看到一個堅韌而偉大的母親形象。第四至第九節(jié)寫由一個作家談到他寫作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母親”、“為了讓她驕傲”,從而聯(lián)想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拔摇眲(chuàng)作取得成功,而母親卻不能分享“我”的快樂;貞浤赣H多次到園中找“我”。第十節(jié)結束回憶。
小結:從內容上看,前一部分,可稱為“人與景觀”,后一部分可稱為“人與人”(“我與母親”)。
集體討論,整體感知第一部分
1、提問:作者是怎樣巧妙地將“我”與“地壇”聯(lián)系起來的?這樣的開頭有什么作用?
明確:一是“我家離地壇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離它越近”;二是園子荒蕪冷落,而“我”也因殘廢而被生活拋棄,同病相憐,兩者都歷盡滄桑。這樣的開頭,為下文描寫、敘事、抒情打下了基礎。
2、提問:這部分有幾處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這幾處描寫各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處。第一處特點是破敗、荒蕪、古舊。第二、三處特點是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xiàn)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著生命的律動。
3、提問:文中關于地壇的景物描寫(朗讀該部分),折射出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史鐵生在二十歲青春韶華時下不幸癱瘓,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里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地壇由此而成了作者生命的組成部分,作者在幾處景物描寫中深情地抒發(fā)了這種人與對象物我不分的情境,如詩如歌,專情、美麗、傷感而又帶禪意。對四季的不同感受喻含對生命的不同況味的理解和咀嚼,而這不同的理解又一一與園中的景物相應。
4、提問:作者在癱瘓后,在十五年漫長歲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說獲獎,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變化過程?這樣的變化,與地壇這個環(huán)境有怎樣的關系?
明確:作者的思想感情經(jīng)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著永恒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涌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說,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并不衰敗。
總結:對這篇自讀課文,重在賞析。作者本文的首要線索是“我和地壇”,即命運受到重創(chuàng)之后,作者面對地壇的思考。文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物我不分。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通過繼續(xù)分析課文,體會文章的第二條線索。
2、領會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法,領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一、分析第二部分,體會第二條線索
1、提問:該部分寫母親對“我”做了哪些事來體現(xiàn)她那偉大而又毫不張揚的愛?
明確:“我”上地壇,母親“送”;“我”在地壇,母親“憂”、“找”。“送”、“憂”、“找”,寫盡母親的悲苦與操勞。
2、提問:母親的心理活動,作者何以知之?
明確:正是母親的行動,使作者在她猝然去世后,進行設想、體會。
3、文中第二節(jié)有一句話“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設想,……”,“設想”對刻畫母親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種“設想”無論對寫作對生活都很有啟發(fā)。能作這樣的設想,才能充分理解母親的愛心。如果僅僅寫母親幫我上輪椅車,目送“我”上地壇,到園中來找“我”那還不足以表現(xiàn)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母親在家怎么樣,日日夜夜怎么想,寫這些,才能使母親的形象血肉豐滿。可是不去設想,就不能懂得母親的愛心。
4、提問: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母親怎樣的一種情感?
明確:作者回憶母親,深深感悟到母親的苦難和偉大。作者痛感自己的母親是活得最苦的母親,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憂慮之中,她的母愛深沉而不張揚,她的悲苦深沉而不外露,母親是堅韌的'偉大的。
作者最為痛惜的是母親早逝,僅僅活了四十九歲,再也看不到到兒子的出息。作者對文學成就的追求,為母親也是一個動機,母親卻沒有看到兒子發(fā)表作品的一天,沒有看到兒子作品的獲獎的一天,未能分享兒子的快樂。作者對母親的悼念真是魂牽夢繞,痛切心肺。
5、提問:作者逐漸領悟到“母親的苦難與偉大”,領悟到創(chuàng)作也“并不是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你認為母親盼望“我”找到的那條路到底是什么?
明確:母親只是以她“艱難的命運、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在暗中默默地鼓勵我勇敢地活下去,找到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6、怎樣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這園中不單處處都有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暗示了“我”的成長時時處處離不開母親的啟發(fā),母親與地壇已經(jīng)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二、思考:通過閱讀文章,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在寫散文方面的技巧呢?
1、回憶漫長歲月的日常生活要理出一條思路來。
“我與地壇”這個題目,設身處地想,很難寫。時間跨度十五年之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何從寫起?從文章節(jié)選部分來看,先寫自己,再寫母親。作者寫自己那一部分,以“我”殘疾了雙腿之后對生命的思考為線索,而將地壇的環(huán)境描寫分散掛在這條線上,既扣題目又顯示了生命的歷程。寫母親那一部分,則由“我”這一部分派生出來。
2、寫作,即可以反映客觀世界,也可以表現(xiàn)內心世界。
史鐵生不是那種依馬而立下筆千言的“高產作家”,但他是一個尋求文字分量的作家,一個值得重視的獨特的作家——他自己給自己決定了:他所傳達的思想意蘊在與人的存在處境的關聯(lián)方面,要比其他作家顯得更為密切,更為細致,也更為豐富深刻一些。從本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寧靜。
3、散文應注重語言的優(yōu)美、流暢,富有情感表現(xiàn)力。
在本文如月光般清純的敘述中讓人感到自己也變得純潔而多情。并不是說好散文一定要感化讀者,但是在史鐵生的筆下,無情的歲月似一張流走的臉龐,成為音樂、圖畫和夢幻,盡管憂傷像地壇一樣古老,但是母親身上那種真摯而堅韌的信念使我們永遠無法忘懷。
本文語言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文中對地壇的第一、二處的景物描寫等。
三、討論:從思想內容,本文值得我們借鑒吸收有哪些? 明確:
1、要頑強地開辟一條走向自己幸福的路。
2、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愛。
3、珍愛生命,珍愛健康。
4、要關心殘疾人。
結構圖解:
琉璃剝蝕
朱紅淡褪
高墻坍圮
雕欄散落
柏樹蒼幽
草藤茂盛
昆蟲活躍
落日燦爛
雨燕高歌
氣象萬千
珍惜生命,頑強生活
遠離死亡,走出自卑
無言準備
憂心祁求
悄悄尋找
焦灼牽掛
過早去世
兒子身殘,母親最苦
報答母恩,愿望難償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