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1
本書獨創(chuàng)性地將藝術生產(chǎn)的理論運用于**古代文學研究,結合漢代樂府**的變革,系統(tǒng)探討了漢代“歌詩”這一特殊的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生演變過程,揭示其復雜的生成機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以及其在**詩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有助于從新的角度認識**古代詩歌的藝術本質和生成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本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著作。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2
本書獨創(chuàng)性地將藝術生產(chǎn)的理論運用于*古代文學研究,結合漢代樂府**的變革,系統(tǒng)探討了漢代“歌詩”這一特殊的藝術形態(tài)的發(fā)生演變過程,揭示其復雜的生成機制、豐富的內容、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方式,以及其在*詩歌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巨大影響。有助于從新的角度認識*古代詩歌的藝術本質和生成發(fā)展規(guī)律,是一本具有開拓意義的學術著作。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3
趙敏俐,1954年生,文學博士,教授,現(xiàn)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古代詩歌,出版過《20世紀*古典文學研究史》、《周漢詩歌綜論》、《*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jīng)〉到元曲的藝術生產(chǎn)史》等學術著作多部,先后多次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與科研成果獎。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閱讀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1)
——唐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3篇
唐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1
左漢林,1968年生,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詩歌史和唐代音樂史研究,F(xiàn)為**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著有求學集等,已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
唐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2
唐代文學與發(fā)達的音樂文化和完善的樂府**關系密切。本書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認真梳理和辨析,準確描述了詹代的樂府**,揭示了其與唐代歌詩和詩歌之間的復雜關系。本書提出了諸多新見,填補了**此項研究的空白。
唐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3
左漢林,1968年生,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古代詩歌史和唐代音樂史研究,F(xiàn)為**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著有求學集等,已發(fā)表論文四十余篇。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2)
——杜甫與杜詩學研究國學 (菁選3篇)
杜甫與杜詩學研究國學1
左漢林,生于1968年,文學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杜詩學、樂府學及**古代文學研究,F(xiàn)為**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
杜甫與杜詩學研究國學2
杜甫有“詩圣”之美譽,杜詩因為杰出的藝術成就被稱為“詩史”,被認為有著“集大成”的藝術成就。本書是一部專門研究杜甫詩歌和杜詩學的論文集,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對杜詩研究中具體問題的分析和新解。如學界對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序中所涉及的音樂機構和樂人身份向來有不同認識,本書經(jīng)過對唐代樂府**的詳細梳理,對此問題作出了可信的解釋。
第二,對宋代詩人學杜的具體分析。杜甫在宋代詩壇上影響深遠,成為宋代詩歌的典范。本書通過詳細的例證,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了杜詩對梅堯臣、王安石、三蘇、黃庭堅、楊萬里等兩宋重要詩人的影響。
第三,對宋代杜詩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本書對宋代詩人學杜的'階段性問題、宋代詩人使用杜詩典故問題、宋詩中的杜詩風格問題,宋代的集杜詩問題等皆進行了較深入的討論和分析。
從整個宋代詩歌史的角度討論這些問題,實際上有著相當?shù)碾y度。本書作者因為對杜詩和宋詩的文本較為熟悉,故其結論亦具有說服力。
杜甫與杜詩學研究國學3
左漢林,生于1968年,文學博士,博士后。主要從事杜詩學、樂府學及*古代文學研究。現(xiàn)為**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中文系教授,研究生導師。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3)
——神話與詩國學
神話與詩國學1
本書是聞一多先生的古典文學論文集。全書收錄了作者18篇論文,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以神話為中心,對古代文化的考察;二是以《楚辭》為中心,對先秦詩歌的考察。作者認為神話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學的源頭,研究神話同研究詩一樣,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來**民族的“心靈史”。這些文章既有宏觀的把握,也有細致的解剖分析,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對此后的文學史研究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4)
——與詩同行活動總結3篇
與詩同行活動總結1
為了更好地學習本單元綜合性知識,加深對詩歌的認識和了解,老師讓我們分組舉行了“與詩同行”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小組了解了詩歌的起源,如何運用詩歌,怎樣寫詩歌……
同學們分頭搜集資料,而我負責搜集唐詩的資料。我在百度上輸入唐詩,屏幕上馬上出現(xiàn)了關于唐詩的信息。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我被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的廬山瀑布的氣勢深深震撼住了,被杜甫的《絕句》中的美麗景色吸引住了,我也把劉禹錫的《望洞庭湖》中優(yōu)美的詩句好好地欣賞了一遍……
通過交流,我還知道了許多我以前不知道的有趣知識:詩可以按題材分為山水詩、詠物詩、邊塞詩;按形式可分為格律詩、**詩。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jīng)》,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元曲四大家”是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我不僅學到了這些知識,還學會了寫詩和理解詩?粗约河H手寫的詩,我心里頓時感到一股自豪與高興。老師告訴我們,理解詩句分兩步走:1、理解詞語的意思,從中推出詩句的意思。2、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一步充實畫面。可以說,這次活動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
這次活動既讓我們學到了知識,又體驗到了寫詩的樂趣,并明白了同心協(xié)力就是力量,只要團結,多難的事情也會迎刃而解。
這既是最有趣的一次活動,又是最有意義的一次活動。
與詩同行活動總結2
這學期,我們開展了“輕叩詩歌大門——與詩同行”的活動。在這一次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中,我們廣泛地閱讀了詩歌,不僅拓展了知識面,而且還深深地感受到祖國詩歌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詩中所蘊含的美麗與感情,了解詩歌的內涵,真是受益匪淺。
首先,我們小組的四名同學制定了活動計劃,進行了明確的人員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詩、宋詞、元曲與現(xiàn)代詩,并將搜集來的資料聚集在一起,在組長的帶領下,進行閱讀與交流。在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了古詩與現(xiàn)代詩的不同之處:古詩的語言比較凝煉、內涵豐富;現(xiàn)代詩的寫法則比較**,更適合抒發(fā)詩人的情感;我們還了解到了詩歌的分類與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總之,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這次活動,使我們在詩歌的海洋中暢游的同時,也大開了眼界。
當然,我們也學會了許多閱讀詩歌、體會詩歌的技巧。例如:我們在讀詩的時候,知道了去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讀、不同的詩比較著讀、邊描繪畫面邊讀等,這些都是我們通過學習自己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詩歌,也可以讓我們走進詩的意境中去,感受詩人當時的情感。
在學習了寫詩歌的方法之后,我們還試著自己寫了幾首童趣盎然的小詩,感受了一回當“小詩人”的感覺。我們的詩中雖然還有著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間都洋溢著童趣,令我們自己贊嘆不已。
雖然這次活動時間很短暫,但輕叩詩歌大門,在我們面前展出了一個美麗的詩歌的世界,從而讓我們挖掘到了詩歌海洋中的無數(shù)珍寶。讓我們徜徉在詩歌的百花園中,讓生活充滿詩意,讓詩歌陪伴我們成長!
與詩同行活動總結3
詩歌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它蘊含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情感,是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們通過開展“與詩同行”的活動,初步接觸了詩歌,對詩歌有了一定的認識。另外,我們還提高了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增加了文字積累,并且提高了文學素養(yǎng)。
在進行活動前,我們小組制定了一個學習活動方案,我負責上網(wǎng)查找有關資料。在查找中,我有很多收獲,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通過查找,我了解到詩歌按不同的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
詩歌按音律分可以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和曲等。按內容來分可就多啦,有邊塞詩、懷古詩、送別詩、山水田園詩、敘事詩、詠物詩、諷刺詩、抒情詩、悼亡詩等,它們**詩歌的內容。現(xiàn)代詩可以分為:格律詩、**詩和散文詩或敘事詩和抒情詩。就這樣,我們*時見到的無數(shù)的詩歌都可以歸為這幾類,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靜夜思》是近體詩和思鄉(xiāng)詩,俄國詩人葉賽寧的《白樺》是**詩和抒情詩。在這次活動中,我不僅了解了詩歌的分類,還學會了欣賞詩歌。我掌握了欣賞詩歌的方法: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不同的詩比較著讀,一邊描繪詩中的意境一邊讀,先了解作者的時代背景再讀等。讀詩時我會運用上這些方法,再欣賞它就不難了。例如對《秋思》和《秋詞》這兩首描寫秋天的詩,我會將它們進行對比著讀,體會詩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也寫了一首詩呢!
生活就像賽跑,
有時是第一,
我像不像一個小詩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在詩歌的海洋中盡情地遨游,感受多多,受益多多,我真希望我能多參加一些像這樣的活動!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5)
——漢代歷史故事3篇
漢代歷史故事1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早年任沛縣泗水亭長時奉命押送一批勞工去驪山為秦始皇修筑陵墓,途中許多勞工趁機脫逃。劉邦暗想即使到達驪山,勞工也都逃光了,無法交差。于是在芒碭山澤前休息進食,晚上**所有的勞工說:“你們各自逃生去吧!我從此也逃亡去了!眲诠ぶ杏惺畮孜粔咽恳妱顚捄甏蠖,豪爽義氣,便愿意追隨他。
晚上,劉邦喝了不少酒,乘著酒興繼續(xù)趕路。月色蒼茫,小徑蜿蜒。在逃往芒碭山澤的小路上,走到前面的人忽然驚叫一聲,忙回頭向劉邦報告:“前面有一大蛇擋道,請繞道而行吧!”劉邦醉意朦朧,朗聲大笑道:“英雄豪氣,所向披靡,區(qū)區(qū)一蛇,安敢擋吾道路”說話間,撥開眾人,仗劍前行,果見一巨蛇橫臥路中,搖頭擺尾。劉邦正欲用劍砍去,只見那白蛇道:“我乃貴為天子,焉游四海,誅秦*分天下!眲畈辉,白蛇道:“你斬吧,你斬我頭,我亂你頭,你斬我尾,我亂你尾!眲罹茐延⑿勰懀f:“我不斬你頭,也不斷你尾,讓你從中間一刀兩斷”。說吧一劍下去把白蛇斬為兩段,頓時蛇血噴濺,染紅了土地,至今那里長出的草還是紅的。白蛇化作一股青氣飄蕩空中,喊道:“劉邦還吾命來,劉邦還我吾命來!眲畹溃骸按颂幧钌揭傲衷踹你命,待到*地準還你命來!眲钯F為大于,金口玉言,之后王莽篡權殺了漢**,把四百年的漢室分成兩半。傳說王莽乃是白蛇投世,至此也算還了劉邦所許之愿。此是后話。
劉邦斬蛇之后,繼續(xù)前行,又行數(shù)里,酒勁上涌,醉臥道旁。
第二天早上,有人經(jīng)過斬蛇之處,見一老嫗痛哭不已,問道:“你為什么痛哭”老婦人道:“我兒子被人殺了。”行人問道:“是誰殺的”老婦人道:“我兒子本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擋道本是向赤帝子討封而來,卻被赤帝子殺了!崩蠇D人說完就不見蹤影。這人來到劉邦一群人跟前,把他所見到的講了一遍,劉邦聽后內心大喜,認為自己就是赤帝子,更加堅定了反秦**的決心,沛縣弟子聽說后都愿意歸附他。劉邦先隱藏于芒碭山澤中,后又回到沛縣,殺了縣令,被擁立為沛公,扯旗**。經(jīng)過楚漢爭霸最后登**帝王的寶座。
漢代歷史故事2
劉邦很得意地進入了咸陽城,并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劉邦有些留戀起來,準備就此住下,享受享受。妹夫樊噲勸他注意天下還沒有*定,別忘了秦的前車之鑒。劉邦根本聽不進去,直到張良親自來勸,他這才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于是,劉邦將**撤退到了灞上。
劉邦到達灞上之后,便召集當?shù)氐拿,和他們約法三章:**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這使他得到了民心**。
項羽在打敗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領兵直奔關中而來,爭奪做天下王的資格。等到了函谷關,見劉邦不但已經(jīng)*定了關中,而且還派兵把守函谷關,不由得大怒,立即命令英布領兵攻下了函谷關,然后領兵四十萬直奔咸陽,駐扎在了戲下(此刻的陜西臨潼東北的戲水西岸)。劉邦的屬下曹無傷對劉邦很不滿,為了得到更大的官職,他暗地里派人向項羽挑撥說:“沛公劉邦想在關中做王,然后讓子嬰做**,自己將秦的財物都納入私囊。”項羽聽了不禁火冒三丈,范曾也勸他趁機除掉劉邦這個對手。項羽就下令準備,要在第二天進攻。這時的劉邦在兵力上無法和強大的項羽相抗衡,他只有十萬**,不可能戰(zhàn)勝項羽的.四十萬精兵。最后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救”了劉邦:項伯和劉邦的謀士張良很要好,見項羽要進攻了,便連夜?jié)撊霠I中找到張良,讓他趕緊走,以免被殺。張良卻說不能丟下劉邦,就將消息透露給了劉邦。驚慌之下,劉邦趕忙向張良要計策,張良讓劉邦趕緊去見項伯,說明自己沒有野心和項羽爭奪王位。
于是,劉邦設盛宴招待項伯,還和他約定為親家。他對項伯說:“我自從入關之后,沒有敢占有絲毫財物,將吏民進行登記造冊,把府庫封存起來,就是等著將軍來的。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關,并不是阻止將軍你們入關,而是更好地守好關中地區(qū),也防止**入侵。我和將士們日夜都盼望將軍你們能早點來,怎樣會有**之心呢請您回去務必向項羽將軍說明此事,消除誤會。”項伯滿口答應,然后對劉邦說:“將軍你明天必須要到我們的營帳親自向項羽說明狀況,當面賠禮才能得到項羽的原諒!眲盥犃艘泊饝。
項伯當天夜里就回到了軍營,他對項羽說:“因為沛公先行進入關中,為我們掃除了入關的障礙,我們這才能順利地透過函谷關,沛公是有功勞的人,我們不就應猜疑他,就應真誠相待!表椨鹇犃耍銢Q定不再進攻劉邦。
第二天,劉邦如約來到了項羽的軍營,只帶了樊噲、張良和一百名精銳親兵。到了項羽的大帳鴻門,當面向迎接他的是項羽賠禮道歉。項羽請劉邦入內赴宴,在酒宴上,雙方你來我往,項羽明里暗里殺機不斷。項莊在席間借舞劍為名,想趁機刺殺劉邦,沒有成功。這就是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由來。之后劉邦借故離開,回到了大營。
鴻門宴之后,項羽便領兵**,在咸陽城大肆**,秦王子嬰也被殺死,秦的宮殿阿房宮被項羽放火焚燒;馃⒎繉m后,項羽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此刻的陜西南鄭)。項羽自己為西楚霸王,掌握**最高統(tǒng)帥權,楚王被尊為義帝。
分封完后,項羽讓大家到各自的諸侯國去就職,劉邦也只好到南鄭去。項羽只分給了劉邦三萬**,之后又有一些人追隨他到了南鄭,但總兵力也不足十萬,劉邦暫時還無法和項羽抗衡,只能坐待時機。為了消除項羽對他的猜疑,也為了斷絕其他王侯從漢中**,張良推薦劉邦將通向漢中的棧道燒毀了。
漢代歷史故事3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殺了漢**。漢**的皇后是王莽的女兒,生下一子劉秀,王莽為斬草除根,非殺掉劉秀不可。正在危急時刻,一個忠臣巧使掉包計,用自己妻子剛生下的女兒將襁褓中的劉秀換了過來,對外保密,說是自己的兒子,之后不明白怎樣被王莽明白了,下令追查,看掩藏不住,就叫劉秀連夜只身逃出京城長安。那時,劉秀已是十幾歲的小伙了,他隱名埋姓,受盡風霜饑寒,輾轉潛逃到河南南陽一帶,求賢訪才,積蓄力量,起兵討伐王莽。
白河灘一仗,初戰(zhàn)不利,人馬被打散,劉秀獨自一人向南陽西北方向伏牛山逃去,王莽帶兵在后面緊緊追趕。這天,劉秀跑到一座荒山下面,當時正是六月盛夏,赤日炎炎似火燒,又加上久旱不雨,劉秀又饑又渴,癱倒在一塊立陡的石壁下邊,熱得劉秀張開大口直喘粗氣,劉秀心想,莫非這天我要死在那里不由得自言自語道:“山哪,你歪**轉轉身,給我遮個蔭涼,讓我逃出一條活命吧!”話音剛落,那山峰真的向劉秀歪了過來,一片蔭涼正好把劉秀遮住,劉秀幸免一死。
劉秀喘息一會兒,嘴里渴得冒火肚子又餓。這時從山腳下叫“來溝”的村莊上走來一位老婆婆,手提一只小瓦罐,劉秀勉強掙扎起身子,向那老婆婆深施一禮,說:“大娘,我快要**了,救救命吧!給口吃的吧!”劉秀雙手捧著飯罐,臉一仰嘴一張,一口氣把一罐小米湯喝得只剩下半罐。老婆婆把剩下的提到老伴那里,老伴一看惱了,斥責老婆婆給他送飯送的少,老婆婆把剛才的事情一說,老頭不但不生氣,還把剩下的又讓劉秀喝了。正說話之間,山那邊傳來人喊馬叫,劉秀慌忙拜謝老人,掏出一錠銀子,轉身向附近山溝躲藏。
之后,劉秀到洛陽****,回憶起這件事,派一位大臣到這座山下的“來溝”村查訪老倆口,要重謝老人,一問老兩口早已下世。劉秀為報答老人恩情,下旨在此山上修建一座廟,這座廟命名為“先亡廟”,就在遮山頂上。
漢代樂府**與歌詩研究國學 (菁選3篇)(擴展6)
——李清照與《釣臺》詩 (菁選3篇)
李清照與《釣臺》詩1
先讓我們來欣賞她的《釣臺》詩:
巨艦只緣因利往,
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
特地通宵過釣臺。
釣臺,即浙江桐廬嚴子陵釣臺,為東漢高士嚴子陵垂釣之地。相傳嚴子陵與劉秀是朋友。劉秀**后多次請嚴子陵做官輔佐,屢遭拒絕。后來嚴子陵隱居富春江畔富春山耕釣。因有感于嚴子陵視富貴如浮云的高蹈之節(jié),其垂釣之所后人稱為“嚴子陵釣臺”,為后世文人景仰之地和精神家園。宋時睦州太守范仲淹建嚴先生祠堂并作記《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中有“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句。
李清照在她的《釣臺》詩中,也表示了對嚴子陵的崇敬之情,對為名韁利索所羈絆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畫。詩人承認自己掙脫不了名韁利索,同時也傳達了不愿為名韁利索所羈之意。詩的前兩句“巨艦”“因利”“扁舟”“為名”等,采用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極言世間蕓蕓眾生皆為**所羈絆,巨艦扁舟全都是因為**而往來忙碌奔競。后兩句化用前人“君為利名隱,我為利名來。羞見先生面,黃昏過釣臺”詩意,表達愧對嚴先生的山高水長之德,因羞見先生而特地通宵過釣臺。
黃墨谷在《重輯李清照集·李清照評論》中認為:不能忽視這首小詩,正如黃山谷(黃庭堅,作者注)論詩所說“孫吳之兵,棘端可以破轍”。她只用28個字,卻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詞人也沒有饒恕自己的**茍安,竟以為無顏對嚴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過釣臺”,既生動又深刻地表達了愧怒之心。
古往今來,為名和利追逐終生的人、耗盡心血的人、甚至喪失天良的人,不計其數(shù)。古人因而稱為“名韁利索”,把**對人的束縛作用、對人性的扭曲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相反,不為**所吸引、潔身自好的著名隱士,歷來深受人們稱頌,東漢嚴子陵即為其一。李清照這首《釣臺》詩,寫的是往來經(jīng)過嚴子陵釣臺時的情形,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觀和精神世界!巴鶃碛欣ⅰ保抢钋逭者@首詩所表達的中心思想。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她,不能像嚴先生那樣去生活,但她對嚴光那樣淡泊**的境界卻表示欽敬,對自己感到慚愧。應該說,在封建社會,一個人能具有這樣的**觀念,也是難能可貴的。以上是一般評論者對此詩的普遍認識。
李清照與《釣臺》詩2
李清照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她所生活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釣臺》詩的創(chuàng)作,正是北宋南宋交替的紹興四年,金人之禍還未消退,李清照也如許多老百姓一樣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再加上篤愛的丈夫趙明誠又因病辭世,家中珍愛的藏物在逃難過程中散失一空;更兼迫于生活而導致的再嫁風波及隨之而來的詬病……真讓詩人身心俱疲。像李清照這樣真性情的詩人,這生活的一切,自然都會在作品中反映出來。所以,要真正理解她《釣臺》詩的深刻意蘊,其寫作前的經(jīng)歷,不可不知。
出生于書香世家的李清照,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文史學士和經(jīng)學大師,“后蘇門四學士”之一,**時,官至禮部員外郎,秉性剛直,從不趨炎附勢;母親王氏是前朝狀元王拱辰之孫女,亦善文。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讓她自幼飽讀經(jīng)史,李清照自己又天資聰穎,智慧過人,所以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她一直成長在為人剛直,忠貞愛國的父親身邊,寬松的家庭教育使她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養(yǎng)成了她坦率、真誠的性格。她身上有著當時其他女孩子所沒有的歡快、活潑、純真與開朗。就在李清照十八歲這年,才華橫溢的女子找到了才情兼?zhèn)洹⒁馊は嗤兜恼煞,她和趙明誠結成了夫婦。趙明誠非常佩服她的才華,稱她“亦師、亦友、亦妻房”,夫妻**美滿。他們和詩填詞、研究金石、賞玩書畫,生活充滿詩情畫意。
宣和七年(1125),李清照42歲,趙明誠改守淄州。就在這一年,金兵南侵。**傳位于欽宗。宋欽宗靖康**(1126),趙明誠曾得唐白居易所書《棱嚴經(jīng)》與李清照共賞,趙明誠還作跋:“……時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龍團,相對展玩,狂喜不支。兩見燭跋,猶不欲寐,便下筆為之記!笨梢,至此時,李清照的生活還是安逸的。然而此年十一月,金兵攻陷了汴京城。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三月,趙明誠因母親死于江寧(今南京市)而南下奔喪。也就在三月,金人俘獲宋**、欽宗父子北去,史稱“靖康之變”,北宋**。五月,康王趙構即位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南宋開始。八月,趙明誠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jīng)制副使。北方局勢愈來愈緊張,李清照著手整理遴選收藏準備南下:“既長物不能盡載,乃先去書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畫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無款識者。后又去書之監(jiān)本者,畫之*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至東海,連艫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錄后序》)十二月,青州**,郡守曾孝序被殺,留在青州的十余屋書冊被焚。當李清照押運15車書籍器物,行至鎮(zhèn)江時,正遇張遇陷鎮(zhèn)江府,鎮(zhèn)江守臣錢伯言棄城而逃,而李清照卻以其大智大勇在兵荒馬亂中將這批稀世之寶,于建炎二年(1128)春押抵江寧府。建炎三年(1129)二月,趙明誠罷守江寧。五月,至池陽(今安徽貴池),趙明誠被旨知湖州。不幸的是,由于途中感疾,趙明誠竟于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葬畢,李清照大病一場。
當時國勢日急,趙明誠妹婿李擢權兵部侍郎,從衛(wèi)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為保存趙明誠所遺留文物書籍,李清照派人運送行李去投奔他。不料當年十一月,金人陷洪州,連艫渡江之書散為云煙。李清照只好攜帶少量輕便的書帖典籍南逃。之后,李清照曾一度投靠時任敕局刪定官的弟弟李迒。這時傳有密論列趙明誠者,有所謂“頒金”之語,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銅器等物追隨帝蹤,希圖投進朝廷。顛沛流離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建炎四年(1130)春,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十一月,朝廷放散百官,李清照到達衢州。紹興**(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土民鐘氏之家,所有書畫文物大部被盜。紹興二年(1132),李清照到達杭州。圖書文物散失殆盡造成的巨大痛苦,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給予的無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傷痛百般走投無路的絕境。孤獨無依之中,引出再嫁張汝舟復離異之事并身陷囹圄。紹興四年(1134),李清照完成了《金石錄后序》的寫作。十月,避亂金華,由臨安往來金華途中,經(jīng)嚴子陵釣臺,作《釣臺》詩。
如此不避繁瑣,羅列李清照經(jīng)歷,只想說明《釣臺》詩的寫作背景,是在國家時局動蕩不安,家庭又遭遇重大變故,憂勞過度的詩**病一場,還遭到了封建衛(wèi)道者的譏諷和**……一連串不幸遭遇,給詩人帶來沉重的打擊,這一切對過慣吟風弄月日子的詩人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李清照生活的意志并未消沉,真誠、坦率的性格讓她詩詞創(chuàng)作的熱情更趨高漲,她從個人的痛苦中解脫出來,把眼光投到對****的關注上。這才有了著名的《金石錄后序》及《釣臺》詩等。
李清照與《釣臺》詩3
關于李清照到底有幾次路過釣臺,似乎并無人專門研究。在此,也**手頭有限的資料作簡單羅列和推演。
據(jù)《金石錄后序》:“建炎……己酉(1129)……夏五月,至池陽,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擔舍舟,……至行在,病痁。七月末,書報臥病。余驚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薄俺仃枴奔唇癜不召F池,而“行在”只是南宋人不甘心的稱呼而已,其實就是南宋都城臨安即今杭州。當年作者是如何“解舟下”已不得而知,或許是沿長江順流而下出長江口入杭州灣再到杭州也未可知,而如從路途較近考慮,過歙縣經(jīng)富春江順流下至杭州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真如此,則應該過釣臺。只是此時的詩人一心想念著病重的丈夫,自是無心賞景,只顧日夜奔波而已。
“……又之越。庚戌(1130)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紹興辛亥春三月,復赴越。壬子,又赴杭!薄霸健奔船F(xiàn)在紹興一帶,“衢”即現(xiàn)衢州一帶。往來于越與衢兩地,當時最合理的路線也是經(jīng)富春江水路,自然又會途經(jīng)釣臺。
據(jù)《李清照全集評注·李清照年表(簡編)》載:“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李清照居臨安;四年十月,避亂金華!弊耘R安到金華,現(xiàn)成的富春江水路,自然是不二首選。
另“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春,李清照居金華。”《宋會要輯稿》五十五卷:“五年五月三日,詔令婺州取索故直龍圖閣趙明誠家藏《哲宗**實錄》繳進。”“年內,李清由金華返臨安!崩钋逭铡洞蝰R圖經(jīng)》序云:“余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眹罏,即嚴陵瀨,嚴子陵釣臺下之灘瀨。一般研究者認為,就是此次途經(jīng)釣臺,李清照創(chuàng)作《釣臺》詩。
因此,李清照“往來有愧先生德”,往來釣臺可能并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往來。只是積蓄已久的多次感懷,再加上當時南宋偏安時局,詩人自然是有感而發(fā)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