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
實施新語文課程中的教師備課芻議
摘 要 針對當前新語文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在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換湯不換藥”的難題,本文探討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教師備課和缺失,進而明確提出新語文課程中的備課策略,以還語文教學應有的生機,從而指出教師在備課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 傳統(tǒng)語文教學 缺失 備課策略 注意問題
隨著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布及課程改革的全面進行,奮戰(zhàn)在第一線的教師的教育行為已發(fā)生巨大的變革。作為國語教學的語文課程,也將從過去的“耗時多、效率低”的批判聲中走出,以全新的面目呈現(xiàn)于學生的面前。而其中,語文教師對備課環(huán)節(jié)的認識和行為的改革是高效實施新語文課程的關鍵 。他們有自己的理解 。他們說我們不用向孔融學習。我們與孔融的想法一樣。倒是我們的家長應該向孔融的家長學習 。我們都愿意吃小的水果或者不吃水果把它讓給家長和別人吃,但是家長很煩人,總是強迫我們吃。”也有的學生說,大人在碰到分某樣東西時,往往在意的是自己能夠得到多少,這跟老師教的不是不一樣了嗎?這些問題并沒有在課堂上得到澄清,教師灌輸給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其生活實際產(chǎn)生了背離,反而讓學生無所適從。而如果我們將目標定得寬泛一些,比如確定為“通過讀故事,讓學生對孔融的行為形成真實的評價,并且敢于表達、修正或發(fā)展自己的觀點”,這種背離就不會產(chǎn)生。
同時,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目標,而減少對結果目標的過分依賴。
2.教學資料的準備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備課主要局限于一個環(huán)節(jié)和一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如何繼續(xù),因此往往忽略了教學資料的充分準備。而新語文教學應該是一種對話的教學,課堂中不可能像以住一樣根據(jù)老師的安排按部就班地進行,而要將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放在第一位。對話的課堂往往具有主題的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教師必須擁有充分的資料儲備,才可能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應付自如。本人認為,要充分地準備教學資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以作者情況為線索。例如學習曹操的《觀滄!罚梢詫Σ懿俚脑娰x、軍事等方面的才能、他對部下以及親人的猜疑和不信任、對取得霸主地位的渴望等多方面資料的搜集,以備教學之需。同時,對作者資料的介紹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干巴巴的知識介紹上,而應該還作者原來的活生生的面貌,可以摘取作家的一些逸事作為佐證,幫助學生對作家形成一個立體的感覺,將作家作為一個人去面對、去體味 。
以作品主題為線索。文學作品表現(xiàn)的思想主題很豐富:愛國、思鄉(xiāng)、親情、愛情、悲秋、惜春等,教學中,可以以主題為線索,進行輻射性的搜集,將表現(xiàn)某一主題的詩歌、散文等進行羅列比較,這樣就可以將不同作家對某一個主題具有不同表現(xiàn)方式的文章整理在一起,讓學生有一個整合的過程,這也正是語文教師在實施新語文課程中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
以作品體裁為線索。這種資料搜集方式比較適用于對文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比如學習詩歌的對偶修辭知識,教師可以將運用對偶修辭的唐詩分別列出來,同時讓學生自由體會對偶修辭在不同詩歌中的作用,并且鼓勵學生模仿撰寫對偶句。
以文化內(nèi)涵為線索。文學作品是文化的載體,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尤其對于中國這么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來說,以文化內(nèi)涵為線索來搜集資料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舉個例子來說,在中國文化中,“月亮”文化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現(xiàn)象,文人都通過抒寫月亮來表現(xiàn)自己的心靈世界,如果我們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我們不妨大膽引進中國文人的“月亮情結”:引進描寫月亮的詩文以及月亮所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文學作品給予后人的承載文化、審美鑒賞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學生生活為線索。課程的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生活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程內(nèi)容的生活化,一是實施課程過程中的生活化。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文學語言更是來自于生動活潑的生活語言,備課中,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生活體驗。比如學習白居易的《荔枝圖序》,可以讓品嘗過南國荔枝的同學來談談自己對荔枝的認識,甚至可以把實物帶來課堂,由學生面對實物以及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出有關荔枝的色、香、味以及結構等。
3.課型的選擇
總的來說,實施新語文課程的課堂不可能完全由教師預先設計好,教學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的情況來決定,課堂也不可能是一節(jié)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的課,相反,經(jīng)過45分鐘,學生的問題可能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教師不可能一一解決。因此,新語文課程的實施更多地表現(xiàn)為對話式,對話又表現(xiàn)為“教師――文章――學生”的三位一體。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很難在具體的方法上進行最后的確定,但是,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情況、文章特點和自身教學風格來確定課型。一般來說,語文課程的課型有“朗讀型、討論型、辯論型、質(zhì)疑型、探究型”等等。課型的確定提供了課堂空間,同時,又給課堂中的應時應境而變提供了空間,使各種課型、各種方法和手段能夠自由靈活地交錯使用。
4.確定對話主題
對話主題包括兩種:預設計的方式和中途插入的方式。前者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事先確定的;后者是在教學過程中因為理解和感受的突變臨時形成的。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對這兩種主題都要進行統(tǒng)籌把握。一般來說,課堂對話主題包括下面幾種:
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在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過程中必須重點解決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和學生在理解感受上存在困難的問題,其實施解決情況關系到整個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
焦點問題。焦點問題,并不僅僅是指教材內(nèi)容本身,更是指由教材內(nèi)容而觸及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教學中,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就這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開展對話。
疑點問題。疑點問題,指學生感到迷惑不解的問題。通過對這種問題的對話,將使學生解除疑點,豁然開朗,而且疑點問題很多是學生學習的關口。這一關口解決了,那么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歧義問題。歧義問題,指導致學生認識出現(xiàn)分歧的問題。歧義,是碰撞的基礎,也是實現(xiàn)溝通,培養(yǎng)多元意識的契機。對歧義問題的對話,其結果可能是一個求同存異的辨證統(tǒng)一體。②
三、備課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備課過程應該是教師與作者心靈交流的過程,教師一定要在反
復閱讀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感受,切不可簡單搬用他人的方案,只有這樣,課堂才會有生命力。
2.備課的過程也是一個與學生交流的過程,備課中,學生的形象應該時時呈現(xiàn)在你在面前,只有心里裝有學生,才會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方案具有針對性 。也只有這樣,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
3.備課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研究的過程,應該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tài)去面對,而不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方案,研究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需要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
4.備課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完善、提高的過程,教師對課文的研習、查閱資料、整理思路等,本身就是對自我知識的補充以及對問題認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①《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②刑秀鳳:《教學中師生對話的實現(xiàn)途徑》,《教育評論》2003年第3期
- 0
- 頂一下
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先進性教育個人整頓措施
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先進性教育個人整頓措施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