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道的故事集錦
第1篇:尊師重道的故事集錦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那么你知道哪些尊師重道的故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程門立雪
宋朝時,有游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并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yǎng)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不敢離去!”于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fā)現(xiàn)雪已經(jīng)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后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yǎng)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能重視學業(yè);相對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揚時尊師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體會、學習。
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時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jīng)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彼运桶莨肿跒槔蠋,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煮粥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粥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粥來而又沒有不好的臉*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
當我們真心地對待他人的時候,他人也必定會以真心回報我們的。
恭敬師傅天子善報
明朝時在四川灌縣有一位銀匠,名叫何云發(fā),他平日侍奉師傅非常恭敬誠懇。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師傅,他一定雙手拱立,誠心敬意地向師傅問好。不久他的家漸漸地富有起來,但是結(jié)婚多年卻一直沒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夢到神來托夢說:“你命中本來注定沒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師傅,所以上天許你生個貴子!焙髞硭麄兎驄D果真生了貴子,并得到這貴子的孝順供養(yǎng),一生衣食豐厚。
尊敬師長終身思慕
宋朝時,岳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fā)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后世
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范,值得大家學習。
第2篇:尊師重道的故事
*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白饚熤亟獭背鲎浴抖Y記·學記》,《學記》不僅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于戰(zhàn)國晚期。據(jù)郭沫若考*,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原文如下: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尊師重教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就提出“弟子事師,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無類”、“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等一系列至理名言。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師,被*人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游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
孔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饑餓?鬃拥拇蟮茏宇伝匾娎蠋燄I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jīng)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里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xiàn)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干凈,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干凈呢?”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臟的飯給老師吃呀!后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第3篇:尊師重道故事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以下就是小編整理的尊師重道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本文從《程門立雪》故事引出尊師重道,借"二祖斷臂求法"之經(jīng)歷闡述"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道理,借古喻今,旨在提醒我們"明師已遇,真道已逢"應珍惜德門之緣,"親其師,則信其道",若不信師,則難受其道。敬師且對師所授之理信受奉行,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北宋時期,有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qū)δ硞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就一起去程頤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老師家時,適逢程頤老師坐在火爐旁閉目養(yǎng)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過了良久,程頤老師醒來,從窗口發(fā)現(xiàn)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老師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后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后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范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等等。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
為何"尊師"有如此重要呢?
我們?nèi)艘酌杂趤y世,不辨是非,難識正邪,而須借善知識來引領,區(qū)別正邪是非,若無賢能之人作導引,我們一生都會很迷茫,不知所措,犯諸多錯誤也不覺。所以選擇良師是如此的重要!而"良師"與其傳授的"道"是一體的,我們在明師的指引下,接受其授予的道理,并將此道理內(nèi)化于心,通過此明燈作指引,我們的人生才有了正確的方向,我們一生的努力才不會白費!而選擇什么樣的"師",就靠我們用智慧去識別了,也依我們過去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自古有"明師難遇""真道難逢"的感嘆。因此自古尋師求道之人必歷經(jīng)千*萬苦才能尋到"明師",得到"真道"!
二祖"斷臂求法"之經(jīng)歷便能說明尋師求道之艱*與誠敬。
慧可禪師為求法來到達磨祖師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開始,達磨祖師只顧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談不上有什么教誨。但是,慧可禪師并不氣餒,內(nèi)心反而愈發(fā)恭敬和虔誠。他不斷地用古德為法忘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饑,布發(fā)掩泥,投崖飼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這樣,他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晚上,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并下起了鵝毛大雪;劭啥U師依舊站在那里,一動也不動,天快亮的時候,積雪沒過了他的膝蓋。這時,達磨祖師才慢慢地回過頭來,看了他一眼,心生憐憫,問道:"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慧可禪師流著眼淚,悲傷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磨祖師道:"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諸佛所開示的無上妙道,須累劫精進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得。豈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的人所能*得?若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來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癡人說夢,徒自勤苦,不會有結(jié)果的)。"聽了祖師的教誨和勉勵,為了表達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決心,慧可禪師暗中拿起鋒利的*子,咔嚓一下砍斷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師的面前。頓時鮮血紅了雪地。達磨祖師被慧可禪師的虔誠舉動所感動,知道慧可禪師是個法器,于是就說:"諸佛最初求道,為法忘形,汝今斷臂吾前,求亦可在(諸佛最初求道的時候,都是不惜生命,為法忘軀。而今你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諸佛,砍斷自己的手臂,這樣求法,必定能成)。"
二祖求法之虔誠,故能得達摩祖師傳授心法,并最終得道。"尊師"與"重道"是一體的,"尊師"之"誠"方能得師之真?zhèn)。弟子與師"心心相印",才能體會"心法"的妙用,真道才能在師徒間自然流淌。而今我們?nèi)胗诘麻T,雖難于效法二祖"斷臂求法"之舉,但二祖求法之誠值得我們效法。"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當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今生我們有此佳緣聽聞佛法,親近師尊,何不信師尊?何不窮究鸞文之理?若不信師尊又怎得其道?
《學記》曰:"……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能安于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從而信奉師長傳授的真理。如果能夠這樣做,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親其師,則信其道".我們親近師尊,信任師尊才能從鸞文所示之理中見收獲。佛陀對信心的贊嘆:"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唯信能入,唯智能渡".而"一分恭敬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十份收獲"是"以普賢心修布施",普賢心是圓滿的恭敬心,同時也是"廣修供養(yǎng)"的根本。若我們對師尊有夾雜、有懷疑,對鸞文半信半疑,則我們從鸞文中所得就很有限,更談不上將鸞文所示之理用于生活了!比如,我們生病了去找醫(yī)生看病,若我們不信醫(yī)生的醫(yī)術(shù),對醫(yī)生所開的*方有懷疑,醫(yī)生開了六種*,自己擅自主張只服用三種*,如此,我們的病能治好嗎?當然并不是說我們不能對鸞文所述之理不可以提出質(zhì)疑,若對鸞文之理有不明白的地方更需要我們親近師尊,努力修習去探究才能找到*,這里的"疑問"與"半信半疑"的"疑"是不同的。"半信半疑"是信心不足,立場不堅定;而對鸞文之理有質(zhì)疑之"疑",是修習過程中領悟能力未到,功夫不夠而產(chǎn)生的疑問,這是修習過程中的正,F(xiàn)象,"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佛法是經(jīng)得起質(zhì)疑的!吨杏埂吩唬"誠者,成也".這里的"誠"是全身心的投入,徹底的相信,無染污。若要學有所成,必是在"誠"中見獲!
曾有初次參鸞之人對我們開乩前的敬師儀式很不理解,認為我們的德教太注重形式了,認為那些儀式是多余的。對此我不敢茍同,敬師儀式意義有三:首先,"禮本于誠",通過此儀式表達我們對師尊的恭敬之心,由內(nèi)而外"恭敬"一如;其次,我們的心念本是散亂的,通過此儀式,可攝受一心,誠心現(xiàn)前,為聞法作準備,用清凈心聞法受益才深;再次,"禮本折慢幢",通過此儀式去除"我慢",常人"我慢"如須彌山大,不肯低頭,而通過此儀式正可放下"我執(zhí)",踐行"無我".所以不可小看此儀式之重要*。此儀式正是"尊師重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具德的上師是延續(xù)我們慧命,引領我們出離生死走向解脫到達光明彼岸的大恩人。師尊之恩恩深似海,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回報!師尊就像一塊磁鐵,而我們就是一塊未經(jīng)淬煉的生鐵,牢牢地被師尊吸引,無法逃離,完完全全被師尊攝受,甘愿降服自己于師尊!愿我們大家都以自己清凈的身語意供養(yǎng)恩師,踐行"一德"大法,并將此大法弘傳于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故事]相關文章: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