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選17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選17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yīng)臺與她18歲的兒子之間的36封書信的集子,內(nèi)容涉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甚至性和戀愛。

  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這本書劃分成認同和歸屬、清狂等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認同和歸屬。這是兩個怎樣的詞匯呢?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我對于認同的定義僅僅局限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看法,或者說是一種感覺。但在閱讀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幼稚可笑!我生活在杭州,這個美麗的城市。在這個城市中很少發(fā)生自然災(zāi)害。但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城市實在是太過安逸,以至于當我聽說唐山大地震,5.12大地震等等災(zāi)害發(fā)生的時候,我是如此的麻木。我的反應(yīng)讓我感到極度的羞愧!每次在電視上看到某個地方又發(fā)生了災(zāi)害,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每次災(zāi)害發(fā)生之后都會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為什么只有在受災(zāi)之后才開始進行防范?為什么人性道德這種本就該存在的東西現(xiàn)在竟變成了奢侈品?在這里,人們生活都極其的安逸,這直接導(dǎo)致了現(xiàn)在的我們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中生存,甚至不會燒飯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在我們的心中根本沒有對自己明確的定義!我能干什么?我會干什么?這兩個問題誰能準確而又自信的回答呢!

  龍應(yīng)臺在這本書中不僅講述了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講述了這個社會的生存法則以及處世態(tài)度。

  “清狂”與“輕狂”,這是兩個讀音完全相同的詞匯,但所包含的意思卻完全不同!“輕狂”的意思是輕佻,自傲;“清狂”的意思卻是放蕩不羈。一個貶義一個褒義!扒蹇瘛痹诠湃说脑娫~中早有明確的定義。在杜甫的《杜游》中曾有這樣一句話:“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鼻蹇竦娜瞬粫患彝チb絆;不會為責(zé)任束縛;更不會為自己的野心左右……“清狂”與“自由”。自由是我們90后一直在追求的!我們一直都希望不會被家長管束,不會被老師管束,希望能夠自己決定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每當我們的家長要管束我們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這樣對父母說:“老媽,我已經(jīng)不是小孩子了,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的!干嘛總是想管著我?給我點自由的空間好不好!”但是,我們從未想過,現(xiàn)在的我們還太年輕,我們各種觀念尚未成熟。我們這種希望是不被允許的!在我們長輩的心中,現(xiàn)在的放任自由就意味著在將來的社會競爭中放棄角逐!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我們?nèi)缛舴艞壗侵鹁蜁簧鐣蕴,淘汰就意味著被社會拋棄甚至是死亡!所以,體諒一下父母,體諒一下自己的將來吧。不要再叛逆了,這樣做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

  道德,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詞匯。正如我在前文所提到的,在古時候被定義為道德底線的東西在現(xiàn)在已然被拋棄了。我們不會因為有人正在挨餓就將自己餐盤中的東西吃得一干二凈,也不會因為有地方發(fā)生旱災(zāi)就改變自己的生活習(xí)慣。停水一兩個小時就令我們抱怨個不停。當然了,這些并不是意味著我們沒有道德,只是因為時代的變化改變了我們的道德底線。古時候的道德是如此重要,我們耳熟能詳?shù)牡赖鹿适路浅6。從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為人之本。百事孝為先,在古代,不孝是會被殺頭的。不孝,不遵從父母之命即為不孝。而現(xiàn)在已經(jīng)頻繁發(fā)生。與父母頂嘴,欺騙長輩更是變成了家常便飯!但社會已然如此,我們能改變什么,我們也不需要改變什么。

  《親愛得安德烈》,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們自己心里得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得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對我們自己來說,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要,但也很痛!每一次的受傷都是人生的必修課!”

  一本書,幾行字,只是對生命的感悟。因為我閱讀,我成長。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2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這是一本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通過三年的時間,所寫的36封家書。在這其中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時間總會讓人改變,現(xiàn)在的安德烈已是一個成年人,不再是那個可愛的“安安”了,龍應(yīng)臺面對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終她選擇了與兒子敞開心扉,試著去了解兒子,這個有些“陌生”的愛人。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記得,有這樣一個片段。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住她時,龍應(yīng)臺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遠不破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會永遠陪伴在誰的身邊。只是來溫暖寒冷的人,只是來點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龍應(yīng)臺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案改赣H,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fēng)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xí)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guān)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在國外,老師對14歲以上的同學(xué)稱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樣有看待問題或提出觀點的資格。而在中國,這簡直可以說是登天之難。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與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3

  讀龍應(yīng)臺和兒子的書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書拿到手,由衷地喜歡。慢慢讀下去,突然明白為什么龍應(yīng)臺的圖片為什么這么不加處理和修飾,任由歲月的痕跡坦露無遺,原來在這本書里,她只是一個和我們所有的中國媽媽一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和越來越遠的距離而不斷掙扎的本色母親,心里一下子變得非常溫暖。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正是這樣的兩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兩代人,兩種環(huán)境下長大成人的兩代人。卻相互敞開了心扉,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進行交流。

  在龍應(yīng)臺的筆下,我們總能獲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經(jīng)名噪一時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還是那本風(fēng)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現(xiàn)在被稱為育兒典范的《親愛的安德烈》。

  讀完全書,我驚奇的發(fā)現(xiàn)龍應(yīng)臺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筆,儼然成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親,以最樸實無華的言語打動安安的內(nèi)心深處。遇到兩代隔閡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龍應(yīng)臺總能用溫柔的口吻。堅定的語氣,訴說中國籍的媽媽為什么會這么想,這么做,不為說服,只是要誠實表達心中感受。

  而這本普通的書籍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內(nèi)容,我讀不太懂,但我感動的是一個母親對于已經(jīng)成年的孩子漸行漸遠的那份不安,那種迫切想要溝通與了解的心情。不管結(jié)果如何,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動。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4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jié)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yīng)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yīng)臺“嘲笑有加”;龍應(yīng)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yīng)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wù)摰亩际菄掖笫拢澜,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yīng)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xí)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5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常瑣事,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wù)摰脑掝}。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xí)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guān)懷這點是龍應(yīng)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fù)提到的。人文關(guān)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guān)懷,一般認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guān)懷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來是長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guān)懷政策,當然少不了領(lǐng)袖的人文關(guān)懷,再配上人文關(guān)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zhì)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guān)懷下的結(jié)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現(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guān)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6

  “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個性: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明白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因此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應(yīng)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就應(yīng)不多吧。畢竟自控潛質(zhì)但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過來想想,當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zé)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正因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刻,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為我有潛質(zhì)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但是問我用手機的狀況,我對此也很滿意。因此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為父母就就應(yīng)在適當?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但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但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因此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7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愛,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彷佛能夠不必了。不,我不好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聯(lián),但是我能夠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薄狹M

  “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xiàn)代、我的網(wǎng)絡(luò)、我的世界呢?你為什么不花點時刻,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么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jīng)老到不能再理解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jīng)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jīng)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這兩年中心校提倡打造書香校園,對于這樣的政治任務(wù),說實在的:我一向不太感興趣,甚至連學(xué)校的讀書筆記也是完成任務(wù)式的寫了十幾頁。一朋友送我的幾本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等也置于箱底。五月份,?母生病,而父母農(nóng)活忙,于是,晚上照看?母的重任就交給我了,無聊的晚上,蚊子亂飛;寂靜夜晚,飛蛾亂撲。百無寂聊的晚上,確實是難以渡過,第二天晚上,隨手拿起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躺在陪床是有心沒意的亂翻,幾頁后,竟然被這本書深的的打動了。

  是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按這種討論、辯駁、分析,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它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一樣,我被書中的資料深深的吸引了。能夠說,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是從此刻開始,才開始認真的思索書中的資料。

  首先,透過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從小學(xué)到大學(xué)這一路走來的枯燥與無可奈何。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xué)習(xí),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xué),于是,老師、學(xué)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尤其是在職業(yè)中專的的那段高中里的日子,我們每一天的任務(wù)就是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再學(xué)習(xí)。最后,我在這種模式下考上了大學(xué)。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我知道,如果整日沉迷在這種享受中會使意志消沉,但是青年人如果沒有放松而不放縱,熱情而不激烈的勇氣和嘗試,我想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人生的悲哀。因此,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

  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我,就是這么想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和鴻溝,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認識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對于子女不離不棄的、貫穿始終的愛。

  這部由36封家書構(gòu)成的書,不僅僅橫跨了新與舊,左派與右派,流行文化與人文關(guān)懷,更橫跨了母與子的世代價值觀,集結(jié)成這一本精彩的散文集。其實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在內(nèi),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適當?shù)男问胶蜋C會,以至于兩代之間構(gòu)成了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以成家,卻發(fā)現(xiàn)自己越長大越孤單,漸漸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東西,反而身邊的朋友或許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們不斷的接觸更新的事物,漸漸的從父母的世界中遠去,偶爾的電話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無味。“最近好嗎?”“還好啦!薄板X還夠用嗎?”“夠!眱H此而已。我們都感覺到了這種變化,但是卻沒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就應(yīng)改變一些。我想,我們的父母養(yǎng)我們長大成人,絕對不想看到的是這樣的一種結(jié)局。

  但是看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之后,我發(fā)現(xiàn),作為子女,我們是多么的不了解自己的父母。他們渴望了解我們的世界,于是心思急切,于是這樣的感覺讓我們厭煩,于是我們就會不自覺的離他們更遠。但是,我想,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源自于內(nèi)心深處愛的噴泉。是愛,讓他們管我們管的太嚴;也是愛,讓他們在日益長大的、獨立的子女面前手足無措。因此,無論外在的表現(xiàn)如何,內(nèi)在的實質(zhì)都是愛。我們長大了,擁有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更就應(yīng)在自己的世界里盡興之后想一想,是不是就應(yīng)做點什么來讓父母感覺到他們子女的存在,也讓他們感覺到我們成家立業(yè)的后我們是怎樣的呢?

  于是,猛然間,我想到了,我是多久沒有給父母打過電話了?我是多久沒有給他們講我的工作、生活、家庭里的事情了?于是,我拿起了電話,撥通了那個熟悉而陌生的號碼,我堅信,電話的那一頭,是怎樣的一對興高采烈和包含欣喜的臉。

  再次:做為父母,當11歲的兒子寫了作文藏起來不讓我看時、當他不肯告訴我他好朋友的名字時、當他抗議我們大人常常把小孩子認為十分重要的東西扔掉時、當他抱怨父母親只知道成績時、當他拿出一大本他用心畫的漫畫時,我不得不悚然一驚,他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我高興時能夠抱抱親親,不高興時便不理的小毛頭了。我務(wù)必應(yīng)對一個每個父母都務(wù)必應(yīng)對的問題――如何去了解眼前這個每一天都在不斷成長和變化的、越來越有主見、正從“小毛頭”逐漸變?yōu)椤靶〈填^”的孩子,如何和他溝通。我只有一次做父親的機會,沒有人來教我如何當父親。如果我不主動去學(xué)習(xí)如何做父親,而他又肯定不會等我最后明白如何當父親后才開始成長,那么我很可能會錯失他僅有一次的少年青年時期。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正因這本書不僅僅讓我想到如何當父親,而且指導(dǎo)我如何應(yīng)對每一天在學(xué)校遇到的12—15歲左右的學(xué)生。每個學(xué)生就是一本書,是作為老師一日就得不斷翻閱的書,而且是永遠不會重復(fù)的書。這些書讀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師的愛心、智慧及藝術(shù)了。好的老師就應(yīng)是一名好的讀者,龍應(yīng)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15歲的人,我們該怎樣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現(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因此不好帶著標準答案與學(xué)生討論,正因人人都不喜愛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就應(yīng)把80%的時刻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好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

  文中的龍應(yīng)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睿智引導(dǎo)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相互碰撞,于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guān)聯(lián),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發(fā)奮。我想,只要我們發(fā)奮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后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8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柜里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xué)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后還真有不少收獲。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yīng)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xué)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fā)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xiàn)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么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yīng)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yīng)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fā)現(xiàn),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9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xué)起,你得放空自己。三年時間,母親與孩子書信交流,構(gòu)成了這本書。

  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皢枴⒉t”,是孩子喜歡、能接受的交流方式,但父母擅長的往往是“判”。交流變成說教,孩子選擇閉嘴。父母與孩子間,交流戛然而止。

  由于時代、文化、品味不同,父母與孩子的代溝不可避免,如何減少因代溝產(chǎn)生的沖突,需要學(xué)習(xí),需要抱著理解、溝通的心態(tài),相互尊重。我可以不喜歡你的愛好和選擇,但我尊重、理解你的愛好和選擇。對父母,這樣做很難,但有效。

  父母,特別是母親,應(yīng)該早早明白,“孩子”是一個個人、一個“別人”,早已不是你的“孩子”,可是,要讓抱著、奶著、護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學(xué)會“放手”,把孩子當某個程度的“別人”,不容易!

  孩子最初面對這個世界,需要母親。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母親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原地,看著孩子離開。對母親來說,這個過程是痛苦的,充滿不舍。但是母親退出,孩子才能成長、獨立。

  雛鷹離開巢穴,方能學(xué)會振翅高飛。父母子女一場,終究是漸行漸遠的旅途。正如泰戈爾所言:“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著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0

  早秋的上午,陽光跳躍在桌面上,微風(fēng)拂過臉頰擾亂了額前的發(fā)絲。教室里冷風(fēng)呼呼作響,合上《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可我還是抑制不住內(nèi)心的熱血沸騰,為兩代人的思想溝通所震撼。

  三年的時間,讓母子二人由“陌生”變?yōu)椤笆煜ぁ。龍?yīng)臺說:“我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那個讓我擁抱.讓我親吻.讓我牽手.讓我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哪里去了?"大概在每位父母的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吧。但當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那個可愛的安安變成臉上早沒有了可愛的嬰兒肥.線條棱角分明.眼神寧靜深沉的安德烈時,她想到了用一種最溫婉的方式---寫信。文字,真的擁有這個世界上最動人的力量,兩代人的溝通和文化阻隔,在一字一詞透露的溫情中逐漸消融。

  透過書信,我仿佛看到了一個陽光的大男孩:在德國長大,深受歐洲古典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喜歡聽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崇拜爵士樂,喜歡單純地享受聆聽。在他的來信中,我感受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強烈碰撞,愛國情懷與避政心態(tài),安分保守與熱情奔放。我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窗,得以更多地去了解深入另一種文化。

  我最喜歡的一封信是龍應(yīng)臺給安德烈寫的《文化,因為逗留》。在香港這座繁華而又忙碌的大都市里,隨處都能看見急沖沖趕路的白領(lǐng)公務(wù)員,各種嘈雜聲充斥著人耳,快節(jié)奏的生活壓抑得人喘不過氣來。這種生活真的就是我們想要的嗎?想起暑假里和媽媽一起去臺灣誠品書店,在這里書是一種文化,而讀書更是一種享受。不同年齡的人因書在此匯聚,甚至還有人提著行李箱,只為感受書本的魅力。書店里橘色而溫暖的燈光將書本籠罩得十分美好,多了一份寧靜,少了一份浮躁。思想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關(guān)照。文化經(jīng)典就是被時間的篩子所挑選的金塊散發(fā)著迷人的香氣,沁人心脾。這大概就是經(jīng)典使人睿智的原因所在吧。

  看過了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的來信,我不禁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

  進入青春期,我或多或少會出現(xiàn)叛逆情結(jié),漸漸地與父母的交流變得少了,每天都單調(diào)地重復(fù)三點一線地生活?吹烬垜(yīng)臺給兒子的信后我我忽然有些理解父母了,他們也想和我溝通交流的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

  與經(jīng)典里所描繪的父母形象不同,爸爸媽媽并不是細膩的。爸爸不是虎爸也不是慈父,他只是不善于表達的,中國式爸爸的典型代表,只把愛藏在心底。上高中第一周,因為要上晚自習(xí),只能在食堂或在外面買飯。爸爸怕我吃不好,在家燉好排骨送到校門口。當爸爸轉(zhuǎn)身離開時我看到他被汗水濕透的襯衫,心里有種莫名的感動。有多少次父母對我們的付出被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不懂得珍惜身邊所擁有的美好。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書中母子二人的對話,讓我的心靈有很大觸動。反思自己,也讓我重新認識了父母。通過這本書我找到了與人心靈溝通的橋梁。心中釋然,昏黃的路燈下是一家三口拉長的身影,留下一串歡快的笑聲。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1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主要是作者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6封書信,母子倆分隔兩地,一個在臺灣,一個在德國。文化的差異、時空距離使得他們的關(guān)系變得日益陌生。母親渴望關(guān)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長大了,作為一個成年人,開始有自己的見解與思考,使得母子間隔閡越來越大,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她邀請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通信內(nèi)容涉及兩人對歷史的看法,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對社會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兩代人、不同地區(qū)的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讀來耐人尋味。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guī)缀蹩梢源_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xué)歷,很普通的職業(yè),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當我們所有做父母的看著自己的孩子逐漸的長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興的,但說真的對他們的憂慮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為他們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對父母語重心長的建議和忠告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感和不以為然,這些都會讓父母感到擔(dān)憂和痛苦,不可否認,年代不同了,條件不同了,社會價值觀變化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是客觀存在的,青春期出現(xiàn)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們做父母的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2

  匆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合上書頁,我不知是該羨慕安德烈的生活,還是應(yīng)該為自己眼下的生活悲哀。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隨著我一天天的長大,有很多的煩惱圍繞著我。別玩電腦游戲了,快睡覺!快點去,明天還要上課!一陣刺耳的聲音又從媽媽的嘴里不耐煩地跑出來了。我心里暗想:好煩,游戲正玩到精彩的地方媽媽又來煩我了。看這就是我成長中的第一個煩惱:電腦游戲和媽媽之間的戰(zhàn)爭,而且戰(zhàn)爭有愈演愈激烈的趨勢。另外在學(xué)校里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我也不愿與家長談?wù),因為只要一談,他們就要長篇大論,不準我插一句話,而且我的耳朵也受不了那么多話的進出,所以我不愿讓耳朵受罪,就不想與家長啰嗦!

  我只是想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空間。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3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yīng)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經(jīng)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yīng)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yīng)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yīng)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yīng)臺“第一次了解了自我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可是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我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xué)校里學(xué)習(xí)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xué)們的歡迎,有異常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可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一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我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guān)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可是和我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xué)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景、她在學(xué)校的表現(xiàn)等等。之后,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明白: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歡樂的事情應(yīng)當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明白了我的情景,也會很歡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guān)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齊學(xué)習(xí),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我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luò)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我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luò)潮語,就導(dǎo)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期望她能經(jīng)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dān),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yīng)臺明白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必須會明白她的想法的吧!

  我期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xué)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4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yīng)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guān)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guān)心臺灣的過去,不關(guān)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guān)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qū)人們?nèi)绾螢闋幦∶裰鞫Γ乙膊魂P(guān)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guān)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zé)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yīng)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yīng)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quán)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這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yīng)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jīng)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chǎn)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xiàn)實的教育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5

  讀了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親愛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間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覺得它確切的反映出我們這個年齡段與父母之間溝通存在的問題。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和她兒子安德烈兩人之間的36封家書,三年時間,她與她兒子重新認識。就如同龍應(yīng)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边@本書,讓我從龍應(yīng)臺的角度,也就是從母親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間的溝通。我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也時常會內(nèi)疚。

  書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色彩,自由和樂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幾首音樂。放學(xué)后,他也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和幾個哥們?nèi)タХ瑞^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閑暇時光里,他還會和好友開派對或者去旅行……這些都好像是電影中的生活,自由、歡樂和不受拘束。而像我們這樣,上課、吃飯、睡覺、起床……無限循環(huán)。在周末,則有上不完的補習(xí)班,即使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但時間太短不夠盡興。如同蜻蜓點水一般,轉(zhuǎn)瞬即逝。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周而復(fù)始,直到遇到那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總是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觀念差異那么大?后來,我才明白,是對生活的態(tài)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寫道,香港人永遠在趕時間,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他們是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們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我們又何嘗不是呢?為學(xué)習(xí)為工作,四處奔波,沒有太多時間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和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每當父母說起這段話時,我也就明白了讀書的意義。

  “人生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倉央嘉措一詩道出了我的向往。詩和遠方,努力向前。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6

  安德烈是龍應(yīng)臺的大兒子,在他14歲時,龍應(yīng)臺離開德國,應(yīng)邀回到臺灣,出任臺北市文化局局長。等她4年后卸任,安德烈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184公分高的18歲的高校學(xué)生”,“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作為作家、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極其敏感地意識到,安德烈已經(jīng)讓她非常陌生,他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她對他的一切好像“一無所知”。

  這樣的局面似乎本該如此: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歲;他們也是兩個國別的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為了“認識成熟的安德烈”,龍應(yīng)臺決定與他協(xié)議共寫一個專欄,在香港的一家媒體上連載刊發(fā)。于是,龍應(yīng)臺母子兩人用三年的時間克服種種困難,互相通信,闡釋自己對人生、情感、教育、工作、價值觀等等方面的認識,在各自的獨立中相互溝通、理解,由此,龍應(yīng)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有媒體說:作為華人世界最有影響的一支筆,龍應(yīng)臺的文章有萬丈豪氣,然而《親愛的安德烈》令人贊嘆,她的文字也有著萬丈深情。其實,任何一對正常的母子之間,都不乏“萬丈深情”,但彼此能相互對話到如此坦誠、如此深刻的程度,無疑是寥若晨星。

  龍應(yīng)臺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蔽矣X得對于大多數(shù)家長來說就是這樣,溝通僅僅是瑣事,那不是心靈的溝通。然而,多少傷害都假借“愛”的名義進行!安德烈說,你要明白,你兒子不是你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應(yīng)該說,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chǔ),他們的溝通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可能。

  《親愛的安德烈》收入兩人的35封通信,以龍應(yīng)臺《十八歲那一年》對人生18歲的回首開始,以安德烈《偉大的鮑布·迪倫和他媽》對母親戲謔式的親昵結(jié)束,充滿了母親的認真、知性、關(guān)注和中年的犀利,也充滿了兒子的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和年輕的真誠。這些被安德烈認為“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展示了他們?yōu)橄舸鷾、跨越文化隔膜而進行的深層次的溝通與交流,展現(xiàn)了有著東西文化差異的家庭教育,也讓人感嘆百年樹人之不易。

  龍應(yīng)臺在自己的另一篇文章《目送》里寫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痹诮o安德烈的信中,龍應(yīng)臺依然對這樣的不平等關(guān)系深為悵惘:“和你(安德烈)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母親想念成長的孩子,總是單向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熱切望著前方,母親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她對安德烈說,父母親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給你溫暖和安全,但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等足足二十年后,你才會回過頭來,對慘敗衰弱的老房“深深注視”。但天下父母,不都是這樣的老房子嗎,心甘情愿、無怨無悔?《親愛的安德烈》的根基,也不外“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普世原宿。

  萬丈紅塵,熙熙攘攘的來往中,多是名利的追逐者和被奴役者。所以,真的看破紅塵,歸根結(jié)底的,是快樂。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不被功名利祿所累,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快樂。在與兒子的信中,龍應(yīng)臺寫道:“我擔(dān)心的不是你職業(yè)的貴賤、金錢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是,你的工作能給你多少自由?”;“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天下母親的心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龍的表達與總結(jié)更趨理性和高度。

  為了這樣的目的,龍應(yīng)臺認為教育要取向天然。她認為,“一百堂美學(xué)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shè)計,不如讓學(xué)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xué)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里頭弄臟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可是,她又認為,“玩”不能沒有限制和規(guī)則。當安德烈說,生活中有最凡俗的快樂:“性、藥、搖滾樂”時,她大驚失色,單刀直入地問他這樣的說法是“現(xiàn)實描述”還是“抽象隱喻”;在得到兒子“當然是隱喻”的回答后,她才長舒一口氣,放下心來。

  安德烈怎么解釋這些隱喻?他說,所謂“藥”,可以是酒精,可以是足球或者任何讓你全新投入、盡情燃燒的東西;“搖滾樂”不僅只是音樂,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品味的總體概念:一種自我解放,不在乎別人眼光,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不可知的關(guān)于探索,對人與人關(guān)系的聯(lián)系加深……從此也可以看出,安德烈果然是“獨立”的成人,其思考問題的深度、表達意思的清晰度,都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但于此,我們也可以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他們更能獨立思考,強調(diào)“自我”,西方的社會土壤培植著這樣的種子。

  比如,他們在談到“文化”時,安德烈認為“香港沒有文化”,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很重要的生活藝術(shù)。龍應(yīng)臺就在回信里說道,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戰(zhàn)、能量的爆發(fā);留,才有沉淀、累積、醞釀、培養(yǎng)!伴e暇和逗留”是“創(chuàng)造力的有機土壤”!板X學(xué)森之問”大概需要這樣的答案;何兆武先生在《上學(xué)記》也一再強調(diào),有自由,才有創(chuàng)新。

  龍應(yīng)臺是東西文化的理解者和融會者,她將它們的精髓消融在一起,然后悄然注入孩子的血液。她跟孩子交流的某些話題,完全是知識分子之間探討的“大問題”。比如,她談歸屬感:“全球化的趨勢這樣急遽地走下去,……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很可能他所持護照的國家,不是他心靈所屬的家園,而他所愿意效忠的國家,卻拒絕給他國籍;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她談權(quán)力與理想:“不要無條件地相信理性主義者,除非他們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權(quán)力的測試!辈荒懿桓袊@,龍應(yīng)臺女士這番與孩子說的話,放在咖啡館里與知識分子交流也是毫不遜色的吧!

  毫無疑問,在思維的對撞中,龍應(yīng)臺大膽地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已經(jīng)成熟,可以與他談一些“大問題”,比如她說“人生最核心的‘目的’,是自我的表達。這個世界有那么多的邪惡,多到你簡直就不知道誰最值得你同情:非洲饑餓的小孩嗎?某些伊斯蘭世界里受壓迫的婦女嗎?被邪惡的政權(quán)所囚禁的異議份子嗎?而這些人共有一個特征:他們都無法追求自己的夢想,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無法過自己要過的人生。最核心的是,他們表達自我的權(quán)利被剝奪了!痹谶@里,龍媽媽又“原形畢露”了。但這點,才是龍應(yīng)臺之為龍應(yīng)臺的根本所在。

  “萬丈豪情”與“萬丈深情”本是相通的,愛與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的對話可以給人很多的借鑒與思考。要知道,兩代人之間的差別容易淡弱,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卻難消除,龍與兒子的四手聯(lián)彈,給我們提供了彌減文化與代溝的范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篇17

  時間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流逝,年復(fù)一年中,兒子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覺得,偶爾在他熟睡時,看見床上躺著的宛如成人的身體,心里不禁一驚,噢,兒子長大了!就這么長大了!聲音變了,長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須己清晰可見,腳上得穿四十二碼的鞋子了……莫說心理,單是外形上的變化己是足夠大了,這一切變化似乎太快了,我極不適應(yīng),這正如龍應(yīng)臺見到十八歲的安德烈的感覺一樣,是啊,那可愛的,讓我擁抱讓我親吻,整天黏著我叫”媽媽”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邊讀《親愛的安德烈》,我一邊想我的兒子,我和他現(xiàn)在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有沒有問題?他會不會把心理話都說給我聽?我的反復(fù)叮囑他會不會厭煩?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學(xué)校發(fā)生的事會不會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個怎樣的人?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母子以書信的形式談藝術(shù),談文化,談生活,談國家,談?wù)危劦赖,談煩惱,甚至談愛情,他們通過溝通這種方式,重新認識彼此,更加理解和深愛對方,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處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過龍應(yīng)臺說給孩子的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把這些話也說給兒子聽,希望他能明白,現(xiàn)在的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心中有意義的工作,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尊嚴,樂在其中。

  雖然當父母沒有“上崗證”,但是現(xiàn)在想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溝通,我還真要學(xué)習(xí)當父母。龍應(yīng)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關(guān)于這種感受,我有深刻的體會。兒子現(xiàn)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騎著自行車去學(xué)校,看著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傷。欣喜他能很快適應(yīng)初中學(xué)校的生活,又悲傷于它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我了。真希望兒子能好好學(xué)習(xí),長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實,當父母的責(zé)任非常大,既要讓孩子吃好穿暖學(xué)習(xí)好,更要身體好,心理健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是擁有抗挫折能力,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大的,聽得了贊揚,受不得批評和挫折。時不時就能聽到某個孩子被老師當眾批評跳樓了,某個孩子父母不讓玩手機游戲自殺了。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少不了的,沒有健康的心智,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在這個社會上,是沒有辦法立足的,更別說享受生活了。

  和兒子一起看《親愛的安德烈》,我們討論對文中某些事情的觀點,又討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交換看法,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多了,我試著尊重并重視他的看法,他也認真聽我的意見和觀點。相信“溝通”能使我們母子的關(guān)系良性發(fā)展,讓我們享受親情,樂在其中!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