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
為什么南北方的小年時間不同?
為什么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有兩種說法,YJBYS小編將這些資料匯總起來供同學們學習。
說法一: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但那個時候小年是不分兩天的。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俗歷史是更悠久的。那么什么時候發(fā)生了變化呢?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jié)省開支,建立和諧社會,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灶。既然國家機關(guān)和政府部門都在這一天拜神,那么工作人員(如差役下人之類)就只能推后一天再拜。自此開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 到了民國,民間形成了“官三、民四”的說法,就是科級以上干部二十三日祭灶,一般群眾推遲到二十四。祭灶的時候要擺三幅碗筷,為什么?灶王爺有個大老婆,另外又搞腐敗包了個二奶。后來,據(jù)說是因為社會進步了,人人平等了,大家也就都隨了皇帝,沾沾“貴氣”,改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灶了。由于過去的皇城是北京,所以北方密切聯(lián)系領(lǐng)導,受到的影響比較大。而南方仍然保持了和人民群眾的一致。
說法二:
小年,有“官三民四”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
在南北方的年俗里,對于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確有一個說法: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習俗不同而已,我個人認為,這種差別的來源可能是因為過去中國有這樣的說法: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當然,后來水上人家也逐步改為二十三了,而關(guān)于臘月二十五,在北方的民間傳說里,還有一個說法:青樓以臘月二十五為祭灶的日子。由于在比較長的歷史時期里,北方都是政治的中心所在,而南方是政治統(tǒng)治相對比較弱的地方,因此,北方民俗流傳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而南方認同臘月二十四也不是不可能的。
民間說法
“魔都”就是“與眾不同”
市民杜先生:通常的理解,小年夜,就意味著一年的結(jié)束。由于它并非是專指一個節(jié)日,所以,由于各地的風俗不一樣,這也造成了各地被稱之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據(jù)我了解,北方通常是臘月廿三,南方是臘月廿四;上海與眾不同,定在了臘月廿九。
上海才是最“傳統(tǒng)”的
市民姚女士:在歷史上,年前有四個比較有重要意義的日子。冬至、拜灶神、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時,為了節(jié)約時間,小年夜和拜灶神合并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清代時又發(fā)生改變,因為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日是滿族祭祖的日子,因此清皇室規(guī)定,農(nóng)歷十二月廿三日是小年,隨后逐漸推廣。因此在北方地區(qū)的小年夜,就變成了十二月廿三日,南方大部分地區(qū)變成了十二月廿四日,蘇浙滬一帶保持原來的日子。所以說,不是咱們上海“怪”,而是上海這個才是最傳統(tǒng)的。
權(quán)威解答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陳勤建
南北為何差一天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在中國的春節(jié)習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天,通常會通過進行一些沿襲了兩千年的習俗,即祭灶和掃年,來宣告整個春節(jié)慶;顒拥拈_始。
祭灶的習俗,從秦漢甚至更早時就有記載!逗鬂h書·陰識傳》 中說:“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謂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節(jié)、謝灶、灶王節(jié)等等。至唐宋時,祭灶的日子形成傳統(tǒng),就定在了臘月廿四日。
而在民間流傳中,灶王爺也逐漸被“人化”。據(jù)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廿四,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而,人們在臘月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祭灶時,通常將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lián)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lián)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爺?shù)淖,讓它不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最后將灶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
掃年則好理解,就是大掃除。小年這一天,家家戶戶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wèi)生大掃除,準備迎接春節(jié),也有不讓灶王爺把土帶走和掃除舊歲中遇到的不快的意思。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tǒng)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jīng)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過小年”也被賦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義。
南北為何差了一天?
日歷上,通常會將臘月廿三和廿四都標注為小年,原因在于南北方的小年會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則要晚一天。
而一開始,過小年是不分兩天的。唐宋時為臘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襲舊俗,清朝時發(fā)生了變化。有一種說法是,雍正年間起,每年臘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寧宮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匯報一下工作情況。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以后王族、貝勒隨之效仿,于臘月廿三祭灶,并逐漸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府小年臘月廿三過,一般民家廿四日過,沿湖、海的居民則遵守船家的傳統(tǒng),為廿五日舉行祭灶。
后來,受官氣影響比較重的北方,民間逐漸演變?yōu)樨ト涝,南方仍沿舊習。
其實該稱“小除夕”
由于祖國大部分地方都有過小年的傳統(tǒng),人們往往也會將小年這一天的晚上,稱之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雖然臘月廿四也會祭灶除塵,但是,上海并沒有過“小年”這個說法,而是更重視除夕前這一天,習慣也稱之為“小年夜”。如此一來,也就造成了很多人的困擾,叫“小年夜”的日子怎么那么多?為什么上海的日子定得如此奇怪?
其實,上海人念叨的“小年夜”,并非是指“小年”的晚上,而是和“大年夜”意思相對的“小”年夜,也并非是一個節(jié)日。換一種說法,叫做“小除夕”就更好讓人理解了。意思就是慶祝過年的小高潮到來了。
小年夜這一天,上海人通常家置酒宴,合家團圓,意為吃“小年夜飯”。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這一天前后,老弄堂開始熱鬧起來——比如“噤噤咣咣”的大掃除,用不著的東西趁這個時候趕緊扔掉,大人吩咐小孩去倒垃圾的時候,不忘叮囑一句,邊倒垃圾邊念一聲“晦氣出門”。因為年初一到初三是不能掃地的,到了初四方能掃。但要由門口朝屋內(nèi)掃,掃完垃圾還不能倒掉,要自言自語“財氣入門”。
如今,強調(diào)過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蘇浙滬的一部分地區(qū)以及臺灣地區(qū)。之所以習俗有別,并非是為了“與眾不同”,而是文化傳承中產(chǎn)生的差異性。但是,無論是哪天過小年、或者過小年夜,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樣的。
習以為常的事物背后,往往都有鮮為人知的道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