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旅游景點大全
延安旅游景點大全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清涼山是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yè)的搖籃。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延安旅游景點大全,趕緊收藏起來吧!
人文景觀
黃帝陵(AAAAA)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Huangdi;YellowEmperor)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于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為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游景區(qū)。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jù)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延安黃帝陵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xiàn)又稱為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標志,是中國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xiàn)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郁,環(huán)境優(yōu)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曾經(jīng)為第二套人民幣貳圓券的正面圖案。
鐘山石窟
鐘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位于陜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鐘山南麓,又名萬佛巖、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不在莫高窟、龍門、云崗石窟之下”、“第二個敦煌”。[24]
太和山
太和山又名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nèi)四周墻壁上雕刻有神態(tài)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宮,西有尸毗巖、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cè)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小學操場,延長油礦的前身“延長石油官廠”,創(chuàng)建于1905年,是中國陸上開發(fā)最早的油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延安是中國石油工業(yè)的發(fā)祥地,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yè)之母。
秦直道
陜北俗稱“皇上路”“圣人條”,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jiān)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其道歷經(jīng)2000年風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處堅硬的路基上只有雜草衍生,竟未長喬木,尤其是甘泉縣境內(nèi)的方家河秦直道遺跡,跨河引橋橋墩依然存在,夯土層十分清晰。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景觀
黃河壺口瀑布(AAAA)
中國黃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位于黃河中游,秦晉大峽谷中段,總面積約60平方千米。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qū),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zhì)公園
延川黃河蛇曲是發(fā)育在秦晉大峽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體,規(guī)模宏大,是中國干流河道上蛇曲發(fā)育規(guī)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黃河流經(jīng)延川縣境形成“S”形乾坤大轉(zhuǎn)彎,古稱河懷灣,其得名于天地、日月、陰陽、剛?cè)、乾坤之象。黃河在這里陡然急轉(zhuǎn),形成了320度大轉(zhuǎn)彎,被稱之為“天下黃河第一灣”。2005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審核通過,成為第四批國家地質(zhì)公園。
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位于陜西省延安市,1992年建園、面積為54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5.6%,是國家惟一的城郊生態(tài)型森林公園。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樸,寧靜,原生態(tài)。
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擁堵。人置身于此,輕松、自由,可尋找到一片心靈寧靜的歸宿,吸引了大量畫家寫生、攝影以及電影拍攝。延安大學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院附中、陜西國畫院等在此掛牌并確定為寫生創(chuàng)作基地。先后有許多畫家來此寫生,著名的就有李愛國、袁武、許勇、孫志鈞、陳鈺銘、李乃蔚、鄒立穎、馬新林、邢慶仁、范華、陳曉光、盛沉、張春華、鐘劍秋、廖哲林(臺灣)等人,創(chuàng)作了一批批優(yōu)秀作品。魏塔成了名符其實的“畫家村”。
萬花山
位于延安市城區(qū)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區(qū)20公里,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聞名。這里是中國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傳說這里還是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xiāng)。這里集中了上萬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時節(jié),姹紫嫣紅的牡丹競相盛放,香氣襲人,美景怡人。1939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萬花山觀賞牡丹。
革命遺跡
棗園革命舊址(AAAA)
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的'棗園村。
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xiàn)舊址大門石柱兩側(cè)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guī)X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xù)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qū)軍民開展的大生產(chǎn)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nèi)戰(zhàn)作了充分準備。
延安革命紀念館(AAAA)
國家一級博物館。建于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guī)X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nèi)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nèi),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xiàn)址。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zhàn)^名。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號工程”。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位于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現(xiàn)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shù)十孔,是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筑。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藝”是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1940年,毛澤東題寫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于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是中國共產(chǎn)黨軍墾事業(yè)的發(fā)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
延安新聞紀念館
延安新聞紀念館位于延安城區(qū)清涼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單位)共同籌資修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yè)專題紀念館。
“四.八”烈士陵園
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表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云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nèi)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四·八”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稱“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次年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長林彪。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總校先后辦學八期,并在全國創(chuàng)建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一所附設中學,培養(yǎng)了十多萬名德才兼?zhèn)涞能娬刹,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政人才基礎,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楊家?guī)X革命舊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xù)指揮抗日戰(zhàn)爭敵后戰(zhàn)場并領導了解放戰(zhàn)爭,領導了大生產(chǎn)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個駐地。在此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反對自由主義》《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zhàn)爭與戰(zhàn)略問題》等著作。
王家坪革命舊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