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詩原文及解析
《游子吟》古詩原文及解析
《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最為膾炙人口的詩作。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游子吟》古詩原文及解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里把著針線。為將遠游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賞析: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游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慈母”與“游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這種骨肉之情。母親千針萬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自然地流露出來。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這兩句采用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qū)區(qū)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fā)自肺腑的愛。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tài)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霸姀姆胃,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直到清朝,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縈我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
創(chuàng)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這首詩就寫于此時。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此篇題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一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態(tài)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fā)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瑣瑣碎碎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擔心兒子遲遲難歸,所以針針線線,細細密密,將愛心與牽掛一針一線縫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作者簡介
孟郊(751—814),字東野,唐代著名詩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祖籍平昌(今山東德州臨邑縣)。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洛陽),后隱居嵩山。
孟郊兩試進士不第,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曾任溧陽縣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負,遂放跡林泉間,徘徊賦詩。以至公務多廢,縣令乃以假尉代之。后因河南尹鄭余慶之薦,任職河南(河南府今洛陽),晚年生活多在洛陽度過。唐憲宗元和九年,鄭余慶再度招他往興元府任參軍,乃偕妻往赴,行至閿鄉(xiāng)縣(今河南靈寶),暴疾而卒,葬洛陽東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生平經歷
早年生活
唐天寶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縣尉,家中清貧,孟郊從小生性孤僻,很少與人往來。青年時代隱居于河南嵩山,但關于這段經歷的起訖時間與具體情況,已不可考。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歲至四十歲這段期間,他在河南目睹過當時的藩鎮(zhèn)之變,在信州上饒為陸羽新開的山舍題過詩,后來又在蘇州與詩人韋應物唱酬。由中原而江南,行蹤不定,卻是除去寫詩以外,并沒有其他什么事業(yè)可以記述。
中年及第
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歲,才在故鄉(xiāng)湖州舉鄉(xiāng)貢進士,于是往京應進士試。
貞元八年(792年),下第?赡芫褪窃谶@次應試期間,他結識了李觀與韓愈!杜f唐書》本傳說孟郊“性孤僻寡合,韓愈見以為忘形之”;兩人的性格都異乎流俗,是他們訂交的基石。孟郊固然比韓愈年長十七,寫詩筆力也足與韓為敵,但他命運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為得到韓愈的表揚推崇,才詩名大振,成為韓愈這一詩派的名士。貞元九年,孟郊應進士試,再下第。
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四十六歲,奉母命第三次來應試,才得進士登第,隨即東歸,告慰母親。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貞元十五年,在蘇州與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歷游越中山水。
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為溧陽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
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歲,又奉母命至洛陽應銓選,選為溧陽(在今江蘇。┛h尉。貞元十八年赴任,韓愈作《送孟東野序》說:“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去做縣尉是與他的愿望很相違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盡到一個縣尉的職責。溧陽城外不遠有個地方叫投金瀨(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積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賦詩,以致曹務多廢。于是縣令報告上級,另外請個人來代他做縣尉的事,同時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給那人,因此孟郊窮困至極。
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辭去溧陽尉一職。
晚年生活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鄭馀慶任盂郊為水陸運從事,試協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陽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這時候才富裕一點,可以免于凍餓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喪子之痛。 ·
元和九年(814年),鄭馀慶為興元尹,奏孟郊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孟郊聞命自洛陽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于河南閿鄉(xiāng)縣,終年六十四歲。
傳世作品
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出自北宋宋敏求所編刊,黃丕烈所藏北宋蜀本,已不可見。陸心源所藏汲古閣影宋精本,今歸日本。通行本有汲古閣本,閔刻朱墨本。《四部叢刊》影印杭州葉氏藏明弘治本。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末附孟郊年譜、遺事輯錄。注釋有陳延杰《孟東野詩注》,夏敬觀選注《孟郊詩》。事跡可參考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夏敬觀《孟東野先生年譜》、華忱之《唐孟郊年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