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
中秋節(jié)的來歷和意義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毕旅媸切【幘恼淼闹星锕(jié)的來歷和意義,歡迎大家分享。
中秋典故之一——嫦娥奔月,中秋節(jié)日由來
說起中秋佳節(jié),在中國,人們便會自然想到“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流傳幾個年了,至今仍為地球人所喜聞樂道,成為中秋由來起源的典故。
相傳在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xiàn),“日光似火,四海如沸,山崩地裂,草木枯集”,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人類難以生存。
一個名叫后羿的大英雄,其力無比,身懷絕技,人稱“神箭手”。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為救人于水火,便登上世界頂峰喜瑪拉雅山,支脈的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用箭射落九個多太陽,只留下一個太陽按時起落,在天空運行,為民造福。
因此,后羿之名揚天下,受到百姓的敬仰和愛戴。有一個能歌善舞、美麗善良的女子,名叫嫦娥,慕名嫁給了后羿;楹,夫妻二人相親相愛,后羿除給年輕人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嫦娥在一起,日子過得美滿幸福。
做為后羿的妻子,嫦娥的心地非常善良,常把丈夫射來的獵物接濟窮苦的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都夸后羿娶了一個溫柔、賢惠、善良的好妻子。
周邊國家與地區(qū)的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徙弟多了,人員也就復(fù)雜了。有一個心術(shù)不正的小人,名叫逄蒙的也乘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道教祖師爺爺太上天君,天君剛剛用八卦蘆練成一種長生不老之藥,天地間不少神靈與人吃了他的藥后,一個個都修成超凡的仙人,得了正果,上了三十三洞天。太上天君是下凡私訪尋找與仙有緣之人,祖師爺爺十分佩服后羿的神力,敬重后羿為民造福的功德,便賜給后羿一包長生不死之藥。
據(jù)說,不管是人還是其他生物,只要服下此藥,能即刻成仙上天。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心愛的妻子嫦娥與鄉(xiāng)親們,更不愿意一個人升天。便回家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保管,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偷聽和看見了。
拜倒在后羿門下逄蒙,原本就是個奸佞小人,他看嫦娥長得漂亮,就起了歹心,后偷竅了嫦娥藏藥之處,就想偷吃掉不死之藥,自己升天成仙。
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進了臥室,對嫦娥非禮,并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身單力薄,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知道自己打不過壞人,便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果斷地一口吞下腹中。不料藥性發(fā)作,嫦娥吞下藥后覺得自己身輕如燕,身子一下子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宮中成了仙。
傍晚,等后羿回到家后,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己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妻子嫦娥,在天上望著他,好似妻子正在傷心得痛不欲生。后羿便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光變得又大又圓,后羿更加思念愛妻,可自己又上不了天,只好再次院中擺下供品遙祭嫦娥仙子,年年如此,此情傳到民間,世人效仿,日久成俗。人們以月餅、瓜果相送,有“合家團圓”、“吉祥平安”之意,故傳到明代俗稱“團圓節(jié)”,便有“中秋節(jié)”拜月等種種說法。
有詩為證,后羿問月:
幾縷情絲系廣寒,
真心問計向青天?
今生已是難相聚,
來世誰幫續(xù)舊緣?
中秋典故之二——“祝捷餅”月餅雛名
中秋節(jié)的第一主角是月餅。關(guān)于月餅的來歷,傳說很多,較流行的觀點是出現(xiàn)在唐朝。唐初,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jù)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lǐng)李靖為北征總指揮(行軍總管),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yīng)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jù)說,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并由宮中傳到民間。
其實,這個傳說并不能作為月餅起源的依據(jù)。上古時,中國古人對日、月、星辰等天體十分崇拜,便有“春祭日,秋拜月,夜占星”的風俗,在拜月時,都會供上一種圓圓的小餅子,這個小餅子才是月餅的雛形。
中秋典故之三——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說了月餅來歷的傳說,再說月餅這個名字的故事。在早期,人們并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如李淵說的“胡餅”,還有“小餅”、“月團”、“宮餅”、“金餅”(宋代)、“月糕”(元代)等叫法。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tǒng)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這便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huán)——楊貴妃有關(guān)了。
楊玉環(huán),原名楊芙蓉,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第18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美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重要的是姿色出眾,真若出水芙蓉,男人見了沒有不動心的。好色的李隆基聽說后,便把時年已27歲的兒媳婦搞到了自己的后宮,冊封為貴妃,萬千寵愛集于她一身。有一年中秋節(jié),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霸嘛灐币幻纱私谐鰜砹。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jié)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并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有的學者稱“月餅”一詞出現(xiàn)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我查了一下,并無此詞。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如與梅堯臣齊名的宋代文學家蘇舜卿有詩句:“云頭艷艷開金餅”、“金餅隔林月”。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jié)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如“明嘉靖《威縣志》稱,“中秋,置酒玩月,為月餅饋之。”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會》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中秋典故之四——月餅與“殺韃子”
歷史上真正吃月餅、送月餅習俗是從明祖朱元章時起的。
中秋的傳說多是美妙的,但這個“殺韃子”的故事卻滲透了一段不愉快,它與元末農(nóng)民起義的傳說有關(guān)。
古代中國社會有:“南蠻北韃”之說。這是中原漢人的俗稱。從華夏歷史中,北方與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多次入侵中原地區(qū),漢族區(qū)域的人對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的人通稱“韃子”,最初稱呼是專指韃靼人,這個稱呼其實指的也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即滿族人)。而漢族區(qū)域的人對中國南方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的人通稱“蠻子”,其意大概是說這些區(qū)域的人沒文化,野蠻不講理。近代,中華56個民族的文化相互滲透,這些誣俗也被淡忘了,漢族也出現(xiàn)新觀念,即逐漸認可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始祖蚩尢與黃帝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在元未,天災(zāi)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tǒng)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guī)定,新娘的初夜權(quán)要獻給主政當?shù)氐拿晒湃?韃子)。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jié)h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quán)。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tǒng)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民間傳說,朱元璋,窮苦人出生,受盡韃人統(tǒng)治之氣,立志消滅韃人,恢復(fù)漢人統(tǒng)治天下的雄心壯志。因此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每天背著老師偷寫:“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字條,滿滿寫了一抽屜,后被老師發(fā)現(xiàn),感到很奇怪,便乘朱元璋中午下學的時間,打開朱元璋的課桌抽屜一看,那么多的紙條,全都寫的是:“八月十五殺韃子”,膽小的老師嚇壞了,這么大的事,讓村里的韃子頭領(lǐng)知道,不用說一個朱元璋,就是自己的腦袋也保不住,情急之下,趕忙把抽屜里的紙條統(tǒng)統(tǒng)倒進了火爐里,誰知火爐發(fā)出一聲響聲,一股青煙,火中的紙條從窗戶外四散飛出,不見蹤影了。傳說,這些紙條飛到民間,人們通過吃的月餅,把紙條放在月餅內(nèi),便利親朋互相傳遞,由此過通明教組織一傳十,十傳百,傳到全國各地的漢人手里,形成全國統(tǒng)一八月十五殺韃子這個局面。一夜之間,全國都在殺韃子,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明教組織很快打到北京,堆翻了元朝政權(quán),朱元璋成了明代開國皇帝。
其實,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yīng)。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yīng),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二、另一種中秋節(jié)的由來
上述四個典故,后三個典故說的都是中秋月餅的由來故事,而中秋節(jié)由來的說法僅見“嫦娥奔月”,除外,在歷史史籍記載中還有一些說法:
嫦娥奔月其它說法
嫦娥奔月怎么與中秋節(jié)聯(lián)系上的?這里故事還很多。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均見于《淮南子》。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shù)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于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在這兩種版本之外,我曾依古人筆記進行過分析,提出了嫦娥奔月的另一種版本:她是因為丈夫后羿有了婚外情,絕情之下,才跑到了月亮上。此觀點后被不少人拿去了,成了他們自己的研究心得。閑話少說。嫦娥奔月后,變成了“月精”,即月亮女神。
成神了,人間便就開始拜神嫦娥了,但拜月是女人的事情,即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特別是結(jié)了婚的女人,在中秋節(jié)一定要拜拜月的,因為月屬陰,主生育,過去是多子多福,拜月自然是希望自己多懷孕。拜月時,會供上一種圓圓的有餡的餅子,這種圓餅后來逐漸演變成了“月餅”。除了供月餅,另會有瓜果之類的時鮮,特別是有籽的瓜是不能少的。除了拜月,過去女人在中秋時,還要“摸秋”和“送瓜”,送瓜就是送子,此行為是過去中國民間乞子心愿的一種流露。
中秋節(jié)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國的典籍說法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jù)我國古代歷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節(jié)也稱為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也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guān)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nèi)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jié)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拓展內(nèi)容
中秋節(jié)簡介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jié)”。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yù)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
。ㄒ唬嘿p月
中秋節(jié)賞月中秋賞月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項目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加盛行,關(guān)于中秋的詩詞也層出不窮,包括辛棄疾的《木蘭花慢中秋》,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東京夢華錄》更有記載:“中秋夜,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
(二):賞月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jīng)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電信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jié)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jié)朋友間用來聯(lián)絡(luò)感情的重要禮物。
(三):賞月賞桂花
人們經(jīng)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ㄋ模嘿p月燒塔
中秋夜燒塔中國南方的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農(nóng)村很流行。塔身有碎磚和瓦片以及樹枝干草等搭建而成。圓窯形,下寬上尖,內(nèi)為空心,中秋晚上點燒,常常會有燒塔比賽,塔燒得越通紅越好,燒得越旺越有彩氣。
。ㄎ澹嘿p月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國內(nèi)中秋送禮習俗
秋收之際的中秋節(jié),正是加強親族聯(lián)系、增進感情的好時機,是一年當中僅次于年節(jié)的饋贈大節(jié)。中秋節(jié)日饋贈,稱為“賀節(jié)”、“送節(jié)”、“追節(jié)”,也稱“送節(jié)禮”,陜西醴泉稱“送秋節(jié)”。往往在節(jié)前數(shù)日甚至月初就開始趕辦節(jié)禮,相互饋送,路上行人往來如梭。直到今天,中秋節(jié)前送節(jié)禮的習俗依然盛行,幾乎等同于年前送禮賀節(jié)。一般送禮要趕在節(jié)前,但也有在節(jié)后送的,如在甘肅洮州,中秋節(jié)后第二天以餅果饋送親戚。
作為團圓象征的月餅和時鮮的瓜果都是饋贈佳品。其他節(jié)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廣東東安要送糖飴;在湖南藍山,親友間多饋贈鴨;在江蘇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鴟、糖餅相饋贈;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饋贈糍餅,取意其圓;福建同安分節(jié)前一二日,親友間互送月餅、番薯、芋魁,中秋時以此祀先和祭神;在臺灣嘉義,節(jié)前人們互送月餅、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送禮習俗頗多,如在江蘇地區(qū),必要送禮的有學徒向師父送禮,分家的兒子給父母送禮,女婿要給岳家送禮,書塾學生要給教書先生送過節(jié)錢。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親戚之間互贈節(jié)禮。
母家給女兒家送禮,較為普遍的中秋送禮習俗。在河南新安,母家攜棗糕(用面疊作數(shù)層,下大上小,內(nèi)夾棗)、月餅、梨、柿、石榴等看視女兒,稱為“送糕”。在山東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閨女的習俗,節(jié)前家家戶戶買上月餅、鯉魚之類的禮物,挑擔、騎驢、坐車,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閨女。
對于新嫁女,母家送禮更為隆重。在浙江烏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盤或箱盛月餅,送至女兒家,叫做“致秋節(jié)”。浙江雙林的新婦之母家必備果品、粉圓(意為團圓)相送。在江蘇高郵,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節(jié)禮,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給已出嫁的女兒送中秋節(jié)禮,第一次送節(jié)稱“送頭年”,禮品要豐厚,以中秋粿、月餅為主,再加酒、雞、鴨。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米漿加鹽蒸熟)、糖粿(米漿加紅糖蒸成)、肉粿(米漿加鹽、肥豬肉、蔥頭油、蔥葉等蒸熟)、芋蛋粿(也稱檳榔芋粿)等各種,粿圓味美,象征團圓。女兒收下中秋粿和月餅,其它禮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幾種禮品為壓禮。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塊塊,分給鄰居和親戚、朋友,叫做“分頭年粿”。
有些地方會有要給外孫、外甥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在福建藤山,凡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餅,附以鯉魚餅送給外甥孫。在江蘇高郵,外婆要在中秋這天送給外孫扎制“寶塔”,直到外孫十歲為止。在福建福鼎,當舅舅的每年中秋節(jié)都要送給外甥中秋餅和柚子,有幾個外甥就要送幾份,直送到外甥16歲為止。
當然,也有女婿要給丈人家送禮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在浙江溫州,女婿送丈人的禮品,一般是一對鴨子加魚、肉、豆糕;乇P用三錦、粉干、雪梨。有外孫的,必須加大月餅和“賞月食”。在浙江樂清,中秋這天女婿、外甥、干兒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饋贈禮物,俗稱“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節(jié)”,禮物有粉干、魚、肉等。女婿望第一個中秋要有鴨、魚、肉等六樣禮物,其余禮物則以月餅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時還帶著絲竹伴奏,饒有情趣。
其他饋贈禮節(jié),如在福建福鼎,當年有父母或長輩過世的人家,過中秋節(jié)時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兒或親戚給家中送來中秋粿和月餅,稱為“送孝”。在江蘇高郵,此日求婚者多帶著雄雞、鵝、藕、月餅去女家“追節(jié)”。這些都是一些很有風情的中秋送禮習俗。
國外中秋送禮習俗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幾千年的風俗流傳在歲月中流轉(zhuǎn),影響周邊的許多國家,中秋節(jié)不單單是華人的節(jié)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日本、韓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時也形成了很多中秋送禮習俗。
日本的傳統(tǒng)中秋節(jié)叫芋明月,也叫栗明月,但現(xiàn)代日本人已經(jīng)不過中秋節(jié)了。那天人們可以不工作,在家里呆著喝啤酒,不看月亮,看電視節(jié)目。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衰退,年輕人都不知道節(jié)日的來源和意義,不管你是什么節(jié)日,只知道那天不用上班。
不同的是,中秋節(jié)在韓國被稱為"秋夕",是民間僅次于春節(jié)的盛大節(jié)日,有兩天的法定假期,加上周末的時間,就成為含金量不低的"黃金周"了。人們也在假期表上把"秋夕"的英文寫成為ThanksgivingDay,意為韓國的感恩節(jié),很多人都有互相饋贈禮物的中秋送禮習俗。在韓國,最受歡迎的中秋節(jié)禮物是親手制作的米糕,據(jù)說米糕里還含有誠心、愛心和孝心的含義,最能表達中秋一家團圓的氣氛。
在一些沒有中秋節(jié)的國度,他們對于送禮的態(tài)度是很自然的。當然也沒有那么多講究的中秋送禮習俗。如德國人過圣誕節(jié)不興送厚禮,一瓶香水、一條領(lǐng)帶、一張賀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醬都是送給親朋好友的最好禮物。如果是為公事或外事送禮,他們就更注重禮品的意義。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