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古詩朗讀【34句精選】
1、mùtóngqíhuángniú,gēshēngzhènlínyuè。
2、蟬朗讀節(jié)奏
3、蟬創(chuàng)作背景
4、意欲捕鳴蟬,
5、虞世南是在長安寫下蟬這首詩的.這里面有個小故事: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非常賞識虞世南,任命他為弘文館學士.有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在這種場合下,虞世南奉旨獻詩,于是他把當年秋天做的一首詩《蟬》,當眾朗誦,并獲得了李世民的稱贊.
6、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
7、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8、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按藭r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9、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Jean-HenriCasimirFabre,1823年12月22日-1915年10月11日),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博物學家。被世人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吉爾”。
10、李世民奪位李淵后,虞世南任弘文館學士,成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使得李世民對其稱贊有加,深得賞識,于是常邀他參加一些典禮活動。一天,李世民起了雅興,邀請弘文館學士們共賞海池景色,談詩論畫,李世民詢問大家是否有新的詩歌作品,虞世南便誦讀出該詩。
11、忽然閉口立。
12、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蔽阌怪M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所見
13、《所見》是清代文學家袁枚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寫了作者偶然所見牧童騎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過對牧童的動作神態(tài)變化的描寫,表現了牧童天真活潑機智靈活的性格和熱愛大自然情趣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全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用語活潑自由、淺顯明了。
14、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15、本文入選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第19課,朗讀者是楊波。
16、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7、袁枚〔清代〕
18、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19、牧童騎黃牛,
20、虞世南的《蟬》一詩,通過刻畫人格化的蟬,熱情地贊美了那種高潔(高尚或潔身自好等)的人格。
21、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22、詩的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的逍遙自在表現了出來,充滿生活氣息。
23、《所見》
24、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5、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
26、一虞世南的《蟬》,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
27、《蟬》是法國作家法布爾創(chuàng)作的文章,出自其作品《昆蟲記》。文章從蟬的地穴、蟬的卵兩個方面講述了蟬的特點。
28、歌聲振林樾。
29、清·袁枚
30、yìyùbǔmíngchán,hūránbìkǒulì。
31、法布爾創(chuàng)作文章
32、全詩共四句: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詩。自古以來就為后人所傳誦。前兩句寫實,首句寫出蟬的形狀與食性。“垂”,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寫蟬聲之遠傳。著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寫出,“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tài)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后兩句是全詩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fā)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遠。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詩中比擬既形象又傳神,達到虛與實、情與理的完美統一。這里,使我想起兒童時代,手里拿著一根長長的竹竿,上面綁著用牛尾做的圈套,癡呆呆地站在樹下,望著停息在高高的樹梢上的蟬,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著它得意地鳴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動耳鼓的鳴聲。兒時只知道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這樣一番道理:蟬的鳴叫傳出去很遠很遠,不是由于借助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潔拔的樹上的緣故。一個人的聲名遠播,要憑自己的品德和才學,不是靠權勢地位所能達到的。這個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潔,有獨立人格的人,不會為揚名去巴結權勢,結果他們聲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種勢力,也不會名聲高遠。歷史上不乏昏庸無能之輩,僅憑關系憑繼承憑鉆營,就享受到塵世的榮華富貴,但他們永遠得不到崇高的聲名。幾千年的文明進化,幾千年的美好憧憬,促進人類智慧發(fā)展到能上天攬月下洋捉鱉的水準,多少次劃時代的進步,使許多古老的東西漸漸絕跡,作戰(zhàn)時再看不到血跡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塊和青銅。然而有一個現象卻發(fā)人深思,就是人類的精神領域里,不些東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徑,依然司空見慣,憑借秋風以揚名,攀附權貴以出頭的,歷來不斷,所以古人的詩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鳴。人們常用“文如其人”來評價一個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樣,時人稱贊他的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詩人筆下的“蟬”,就是他自我意識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詩人,同樣作詠蟬詩的,還有初唐文壇四杰之一的駱賓王。他的《詠蟬》詩是: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政見不合,觸怒了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莫須有的貪贓罪名下獄。這首詩是他在獄中聽蟬鳴有感而作。全詩雖寫蟬聲,卻處處浸透著一種低沉、壓抑的情緒。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作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系在一起。詩人幾次諷諫武則天,以至下獄。大好的青春,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已經消逝,頭上增添了星星白發(fā)。在獄中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云,兩兩對照,不禁自傷老大,同時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而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就在這十個字中,詩人運用比興的方法,把這份凄側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接下來五六兩句,純用“比”體。兩句中無一字不在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奥吨亍薄帮L多”比喻環(huán)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蟬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詠物詩寫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遙深”。第七句仍用比體。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有誰相信它不食人間煙火呢?這句詩人自喻高潔的品性,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地還被誣陷入獄!盁o人信高潔”之語,也是對坐贓的辯白。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哪一個來替詩人雪冤呢?“卿須憐我我憐卿”,只有蟬能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為蟬而長吟。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全詩從客觀到主觀,層層深入地狀物抒
33、《蟬》唐代:虞世南
34、虞世南的《蟬》這首詩是五言絕句,七年級語文中的《蟬》文體是散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