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中國的俗話_俗語大全

日常生活工作中,網絡至關重要,喜歡的句子你也會分享在朋友圈,句子會隨著我們的意識而變換,正如喜怒哀樂。關于句子你收集了多少呢?你可以讀一下小編整理的中國的俗話_俗語大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的俗話_俗語大全_

【旦角】旦角指戲劇里女性角色,有正旦(青衣)、老旦、花旦、武旦等區(qū)別。在京劇界有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尚、程、荀。那么旦角是怎么來的呢?西漢桓寬的《鹽鐵論》里,就提到今民間奇蟲胡妲戲娼舞像。 方以智在《通雅》中釋為:胡妲,即漢飾女伎,今之裝旦也?梢娫跐h代,已出現(xiàn)了旦角演員,盡管當時還沒有完整形態(tài)的戲劇。胡妲,在妲之前冠一胡字,為我們點明了它的淵源所自。原來我國歷史上,習慣把來自西域的各種事物冠以胡字。比如胡笳、胡琴、胡桃、胡床等,舉不勝舉。胡妲的妲字,任半塘先生作了正確的詮釋,他在《唐戲弄》里指出:可能乃用一漢字足以表示女性者,以錄胡語之音。(可能是用一個足以表示女性的漢字,來記錄胡語之音),由于是音譯,就不必拘于某字。所以唐人敦煌寫本又作黑旦,宋人《樂府混成集》又寫作笪和旦。至于旦(或黑旦、笪)在胡語中的本義,《燕樂考源》作了解釋: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調。以華言譯之,旦者則謂韻也。其聲亦應黃鐘、太蔟、林鐘、南呂、姑洗?梢娢宓┚褪俏逡簦c宮、商、角、徵、羽相當,本是西域兄弟民族的音樂術語。漢以后,隨著西域藝術的內傳,胡妲被作為表演歌舞的女性的代稱。胡妲主歌而胡旋主舞!短茣Y樂志》說: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主歌主舞應和現(xiàn)在的歌伴舞差不多。而伴隨著戲曲的興起,旦則演變?yōu)槌ず苤氐呐堑拇Q。如宋代時有裝旦。元朝是我國戲曲大發(fā)展時期,雜劇中已出現(xiàn)了正旦、小旦、搽旦等各類旦角角色,為現(xiàn)在齊全的旦角名稱打下了基礎。

【出恭】出恭是人廁的雅稱。恭是尊敬之意,這么一個高雅的詞兒怎么會和入廁扯在一起呢?這要從明代科舉考試說起。明代科舉考試的考場,設有出恭人敬牌,以防止士子擅離座位,有事經批準,領出恭入敬牌后方可出入。同時考試時間頗長,人總會有三急要出出人人,凡出去方便者,也要申領出恭入敬牌,托于胸前,按指定地點去解決,迅速交牌回位。此牌寫得清楚,要出入恭敬,意思是輕去輕回,不得喧嘩,保持試場安靜,以防影響他人考試。因考生上廁所時必須領此牌,故后世習稱大小便為出恭,并謂大便為大恭,小便為小恭,連放屁也稱虛恭,可見讀書人真能整詞。

【出家】出家為佛家語,是梵文波吠爾野的意譯。也有的譯為林居者,指離開家庭生活到寺廟里修行。源于印度吠陀時代和婆羅門教的遁世制度,佛家也采取了這一制度。那么,中國何時有了出家人?這種做法自佛教傳人中國就開始了。據(jù)宋趙令時《侯鯖錄》卷一記載: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僧之始也;濟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尼之始也。由此可知,我國古代第一個出家的男性是漢明帝時期陽城侯劉峻,第一個出家的女性是濟陽(今山東濟陽)女子阿潘。出家有多種形式:如心出身不出,這指的是在家學佛;身出心不出,雖然走出原來的家庭,但對于名利仍然戀戀不舍,實則沒有出家;身心俱人空門,割除了一切世俗欲念,開始真正修行。一般意義上的出家修行,要和原來家庭脫離一切關系,不再有任何瓜葛。按照《增一阿含經》要求:剃除須發(fā),連姓名也不能要了,依照釋門排序,重新取一佛家名號,開始與俗家完全不同的生活。

【出洋相】出洋相這一俗語,可謂婦孺皆知,指那些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人不懂裝懂,當眾弄出許多笑話。那么,出洋相是怎么來的呢?它確實與出洋有關。清朝末年,光緒帝施行新政,要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于是派出許多官員到各國考察。當時的官員大多腹內空空,裝腔作勢,不學無術,卻爭相出洋,到了國外丑態(tài)百出,鬧出許多笑話,僅舉兩例可見一斑。李鴻章出使到英國,受到英國貴族的熱情款待。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競犬會上獲得第一名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鴻章的一紙謝柬,上面寫道:感謝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現(xiàn)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嘗了一點,就覺得美味無比,真是三生有幸。原來,那只名貴可愛的小狗,競被李鴻章燉著吃了。當?shù)貓蠹堃粫r嘩然,傳為笑柄。駐英國使館的~位官員,是個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家伙。他經常在飯店賓館偷竊毛巾、刀叉這類小玩意兒,后來被警察搜出。這位官員為了賺外快,還讓他的夫人包洗使館全體人員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個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部都晾在使館門口。一次英國人看見中國使館門口忽然白帶飄揚,以為中國皇帝駕崩,專門派外交大臣前來探問,才知道那是裹腳布。西方記者曾想把它拍下來,刊登在報紙上,成為當時一大丑聞。這些令人難堪的丑聞,都出在這些出洋要員們身上,人們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為出洋相。

【四大丑女】古有四大美女,人皆知之;古有四大丑女,人多不知。何也,文人之偏見也,傳美不傳德。古代的四大丑女是指遠古時代的嫫母、戰(zhàn)國時代的鐘離春、東漢時期的孟光、東晉時期的阮德慰的女兒阮氏。她們雖然容貌丑陋,但都是有德有才之人。嫫母被認為是四大丑女之首,漢王子淵《四子講德論》中云:嫫母樓傀,善譽不能掩其丑。但是屈原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說: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可見,嫫母是十分賢德的。嫫母養(yǎng)蠶繅絲,把絲織成綢子用來做衣服,被后人尊為先蠶姑娘。黃帝娶她為妻。鐘離春,史載她四十未嫁,凹頭深目,長肚大節(jié),昂鼻結喉,肥頂少發(fā),而且皮膚烤漆。因她居住在齊國無鹽縣,后來人常以無鹽女指代丑女。但她關心國家大事,以天下為己任,曾去拜見齊宣王,當面指責齊宣王的不足之處,齊宣王十分感動,遂立她為后。孟光,《后漢書梁鴻傳》載:盂光粗陋無比,肥丑而黑,能力舉石臼。有人給孟光提親時,她說必嫁梁鴻,當時的人都笑她,但梁鴻卻看中了她的德行,于是娶她為妻。后來,孟光隨梁鴻隱居于霸陵山中,孟光每日在家都準備好飯菜等候梁鴻回來,然后雙手把盤子舉到自己的眼眉處遞到梁鴻面前,十分恭敬,舉案齊眉這一成語就源于此處。京劇《龍鳳呈祥》孫尚香有一句唱詞,把自己與劉備的結合唱作好比梁鴻配孟光。阮氏,她嫁給了當時的名士許允。但是新婚之夜,許允卻被阮氏的容貌嚇得跑了出去?梢,阮氏相貌是很丑的。后來,還是許允的朋友恒范相勸,許允才又進了洞房。當他實在無法忍受阮氏的丑貌再次想跑出洞房時,阮氏抓住了他的衣服說:婦女有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四項標準,我只是缺乏容貌而已;衡量君子的標準上百條,你占那一條?許允說:我都具備。阮氏說:百條之中,第一便是德,但你卻好色不好德。許允十分慚愧,自此知她與一般女子不同,二人相敬一生。四大美女與四大丑女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四大丑女的結局遠遠好于四大美女。

【四六不懂】是一個俗語,在百姓當中比較流行。它是形容一個人不懂事理,形同二百五。 四六不懂源自駢文體。駢體文詞語,四字和六字相間,是為基本句式,俗名四六文,曾是撰文造句的經典參照。故此,說某人四六,指的是有文化素養(yǎng),是對其行為規(guī)范的褒獎。如果在四六后面加上不懂二字,形成四六不懂句式,就是貶斥。四六不懂如同不三不四一樣,三四為好,三、四前面加上不字就是貶義。

【四菜一湯】四菜一湯當前是指全民或集體企、事業(yè)單位用公款招待賓客的菜肴規(guī)格,以防止用公款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產生腐敗現(xiàn)象。實際上,四菜一湯并非現(xiàn)在的創(chuàng)造,古已有之,且出發(fā)點和舉措也是防止官員腐敗,它源出朱元璋。相傳,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廿八年(即公元1368年)當上明朝第一位皇帝后,全國范圍內遇上天災,糧食歉收,加上戰(zhàn)爭帶來的創(chuàng)傷,百姓生活非常困苦。那些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卻終日花天酒地,大吃大喝,百姓極為不滿。出身貧苦的朱元璋對此非常惱火。他下決心要整治一下這種腐敗現(xiàn)象。一天,適逢馬皇后生日,朱元璋趁眾大臣朝賀之機,設宴答謝文武百官,當十桌客人的席位坐齊后,傳令侍女上菜。第一道菜為紅燒蘿卜,朱元璋對群臣說:蘿卜百藥之本,民諺就有蘿卜進了城,藥店都得停之說,請眾卿品嘗。第二道是炒韭菜,朱元璋又說:韭菜剪而復生,有蓬勃的生命力,四季常青,象征著長治久安。然后是兩道青菜,朱元璋提醒眾臣道:為官要清正廉明,兩袖清風。寓意明白。緊接著朱元璋指著最后一道蔥花豆腐湯說:只有清廉,大明江山才能傳萬代。宴后,朱元璋問侄子朱濤,這次你的賀禮是什么?朱濤說:翠珠兩串,玉鐲一雙,金佛八座朱元璋又問:你年奉多少?此物何來?朱濤不語,太祖喝令:拿下!眾大臣見皇上先拿自己的親侄子開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斂聲屏氣。此時,朱元璋當眾宣布:各位所送來賀禮一律用于賑濟災民,各位大臣從政務須潔身自律,多為百姓著想,凡今后祝壽待客,只能是四菜一湯,誰若違犯,嚴懲不貸。從此,四菜一湯形成了規(guī)定,并由宮內傳到宮外,從官方傳到民間,從古傳到今。

【四喜丸子】四喜丸子是婚宴上的必備菜。相傳,四喜丸子創(chuàng)制于唐朝年間。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涌進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發(fā)榜當日,衣著寒酸的張九齡居然中得頭榜,人們深感意外;实垡蛸p識其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正值張九齡家鄉(xiāng)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xiāng),杳無音訊。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余,便叫廚師烹制一道吉祥的菜肴,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四個炸透蒸熟并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問其寓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訂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合家團圓。張九齡聽后開懷大笑,連連稱許,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干脆叫它四喜丸吧。這四喜丸子一傳就是一千多年。

【四大喜事、三大悲、三急】人生有四大喜事,三大悲,還有人的三急,它們分別是: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三大悲: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人的三急:上廁所,人洞房,生孩子。上述四、三、三源自人們的常識積累。人的一大優(yōu)勢是善于總結,歸納類推,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對人本身也是一樣,你總結一條,他總結一條;今年總結一條,明年再總結一條,久而久之,最終形成大家公認的、流行很廣泛的諺語性格言。以上四喜、三悲、三急就是如此。

【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lián)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師學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此語的意思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全面分析問題,類同一知半解。此典出自《史記高祖本紀》:上日: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劉邦消滅了各地的勢力后,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漢朝,于是在洛陽南宮宴請群臣。劉邦說:你們大家不要隱晦,請?zhí)拱椎卣f,為何我能勝利,項羽為什么失敗呢?有高起、王陵兩大臣說:您為人傲慢又常常侮辱人,而項羽卻對部下仁厚愛恤。然而,您對部下中不論是誰攻占了城、地,您就讓他統(tǒng)管他占領的地方,因此人們愿意為此而努力。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人他忌恨,有才的人他猜疑,戰(zhàn)勝時他不給人記功,占領了城池他不讓人自行管理,因此失去人心,因此你才能戰(zhàn)勝他。劉邦說:你們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我比不上蕭何;統(tǒng)領百萬大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信任他們,因此我能一統(tǒng)天下。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是杰出人才,他卻不信任,因此他被我戰(zhàn)勝!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俗語啟示人們只要目標專注,具備鍥而不舍的精神,沒有翻不過去的山頭,沒有辦不成的事情。語出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眉州磨針溪》:世傳李白讀書象耳山中,學業(yè)未成,即棄去,過是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日:欲作針。太白感其意,還卒業(yè)。 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棒。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你磨鐵棒做什么?老婆婆說:我要把它磨成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棒這么粗,怎么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棒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后,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到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fā)奮讀書,成就了詩仙之名。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俗語用來嘲諷、抨擊那些限制老百姓的正當言行,自己卻胡作非為的當權者。它出自宋代。北宋時,有個官員名叫田登,他為人心胸狹隘,專制蠻橫。因為他名字中有個登字,所以,每到一處任官,他便命令身邊的人避其名諱,在談話時凡說到和登同音的字,必須用其他字代替。比如,燈心草要叫開心草,燈臺、燈罩、燈籠得叫亮托、遮光、路照。觸犯田登這一忌諱的人,會被加上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輕則挨板子,重則判刑。宋仁宗時,田登擔任河北冀州南官留守。他上任不久,便是一年一度的上元節(jié)(即元宵節(jié)),按照慣例,元宵節(jié)里要點三天花燈表示慶祝,官府衙門貼出告示,曉諭百姓,自由賞燈?墒沁@次,負責寫告示的小官犯了難,用燈字便觸犯官諱,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明白。于是便呈請?zhí)锏菦Q斷。由登大筆一揮,把燈字改成火字。第二天,百姓看到這樣一則布告:依例,放火三日。看完告示的百姓不明就里,驚吵喧鬧起來;一些外地客商,以為官府真的要在城里放火,紛紛收拾行李,迅速離開。田登的這一布告,把事情鬧大了,諫官們紛紛上奏彈劾田登。最后,田登被罷職。百姓們明白此事原委之后,譏諷田登是個放火州官。這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一俗語的來歷。

【加油】加油一詞比喻繼續(xù)努力,再加把勁。加油一詞使用率最高的是在體育比賽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是中國。然而,加油卻是外來詞,它源自汽車拉力賽。在歷史上第一次汽車拉力賽上(1895年6月),二卜五輛各種型號的汽車參加了這次全程1175公里的角逐。當賽事進入白熱化階段時,歡眾的熱情異常高漲,他們焦急地期待著冠軍車的產生。賽道上,領先跑在最前頭的是意大利法拉利車隊的五號車。在離冠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五號車突然熄火,觀眾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上。出事車上,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連忙問身邊的助手,賽車為什么會突然熄火?助手結結巴巴地說:大概是汽油消耗太多,沒有油了。法拉利先生聞訊之后勃然大怒,他語無倫次地大聲吼道:你們加加加油。四周的觀眾一聽,以為這是法拉利先生對自己車手的一種鼓勵方式,于是也都跟著他大叫:加油、加油。后來,隨著體育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為賽車手加油的這種獨特的鼓勵方式也逐漸沿用到其他比賽項目上,成為觀眾參與比賽,對選手進行鞭策鼓勵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生姜】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郎中開藥方。姜不僅是調味佳品,還是驅寒治病的良藥。據(jù)傳,生姜是神農發(fā)現(xiàn)并命名的。一次,神農在南山采藥,誤食了種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樣,吃什么藥也不能止痛,就這樣他倒在一棵樹下。等他慢慢蘇醒過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躺著的地方有一叢尖葉子青草,香氣濃濃的,聞一聞,頭不暈,胸也不悶了。神農順手拔了一把,拿出它的塊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涼。過了一會兒,肚子里咕嚕嚕地響,泄過后,身體全好了。他想這種草能夠起死回生,我給它取個好名字吧。因為神農姓姜,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能夠使神農起死回生,很神奇。神農氏一生嘗百草,為民造福。

【生意經】生意經指做生意的方法和竅門。生意經源自我國春秋時期越國的大夫范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了吳國之后,自己棄官經商,并寫了一部叫《計然》的書,總結自己的經商經驗:一是務物完,即要妥善保管好商品。二是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寶。即當東西貴時,要收存貨出盡;價格便宜時,要把收購儲存視如珠寶。三是無息市,即資金流動要迅速。他利用這些經驗經商,一下子成了巨富。后來,生意人把《計然》當做必讀之經典,把范蠡當做下海經商之典范,《計然》成了當之無愧、名副其實的生意經。

【生、旦、凈、丑】生、旦、凈、丑是京劇的表演行當。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博大精深。京劇表演行當最齊全,初概括為五種,即生、旦、凈、末、丑;現(xiàn)為四種,生、旦、凈、丑。每一行當又細分為若干種,如生,有老生、小生、武生等。那么,它們是怎么來的呢?據(jù)傳是反其意而得名的。 生,是生疏的意思。而角的演出老練成熟,故反其意為生。 旦指旭日東升。日為陽,而且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屬陰,故反名為旦。 凈,即清潔干凈,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干凈,反其意為凈。 丑,指屬相,丑屬牛,牛很笨。而演丑角的人,要求伶俐、活潑、聰明、智慧,反其意為丑。

【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泛指人的生育、養(yǎng)老、醫(yī)療、殯葬等各種生活現(xiàn)象;也指人的一生從生到死的過程。是誰把生、老、病、死放在一塊去說,并且形成了新的含義,源出有二。說法一。源于北宋時一些福利設施與學校相鄰的巧合。北宋崇寧年間,朝廷有旨,令州縣置居養(yǎng)院(即養(yǎng)老院)以存老者,按濟坊(療養(yǎng)院)以養(yǎng)病者,漏澤園(殯葬所)以葬死者?磥,宋代的社會保障機構比較健全,比較重視社會保障工作。而當時的吳江,邑小地狹,遂于縣學(小學)之東的空地,依次設置。當時眾多的小孺子們在學,又與居養(yǎng)院、按濟坊、漏澤園相為毗鄰,故有生、老、病、死之說。說來也真巧,還真是一條龍服務。說法二。源于佛家用語。佛家稱生老病死為四苦!赌蛷健啡眨喊讼酁榭啵^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語是指憂患使人勤奮、警覺,因而得生;安樂使人怠惰,因而致死。常用來激勵人們奮發(fā)圖強,于民于國同理。此典出自《孟子告子下》:人則無法家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經常到各國游說,用事實勸諫那些國君:傳說中的虞舜曾當過農民。春秋時的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人,有的被囚禁,有的隱居海濱,有的靠放牛度日。經過這些磨煉,他們后來都擔當了重要職務并成為很有成就的人。孟子指出:一個國家,如果經常處在安樂之中,在外沒有敵人來犯的憂慮,國法又不嚴,那么這個國家往往很快就會滅亡。中國的歷史反復證明了孟子的論斷是正確的。

【白事】為什么在我國把埋葬過世的人稱為白事,孝衣為什么只能是白色,這與古代人們信奉五行理論有關。白色,五行理論認為是西方之色,西方的對應物質是金屬,對應季節(jié)是秋季,秋季是收獲季節(jié),農民用金屬工具收割莊稼時發(fā)出白光,所以,秋季是殺伐季節(jié),甚至古代刑殺犯人也在秋季。又認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傳說太白神的坐騎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傳說黃昏時出現(xiàn)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殺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殺伐,被看做與死亡相聯(lián)系的兇喪之色。辦喪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所以孝衣為白色。除此之外,喪家的挽聯(lián)、帳幔、登記親友捐送的份子錢上墻的紙張等都是白色的,切忌紅色和其他艷色,因此,稱埋人為白事。

【白臉奸臣】白臉奸臣不是生活中的小白臉都是奸臣,是戲劇中臉譜的一種色彩,一般涂白色臉譜的人物多為奸臣。其代表人物是曹操。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但他對當時歷史的發(fā)展由分裂到統(tǒng)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約在曹操當時,許劭就稱其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這句話是說曹操若生活在太平盛世,則必然是皇帝的股肱之臣;假如生活在亂世,他就會成為馳騁天下的英雄,可以成就一番霸業(yè)。這本是對曹操的溢美之詞,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斷章取義,將梟雄變成了奸雄。這個變化大約開始于兩宋之交。逐漸興起的北方游牧民族蠶食北宋天下,于是,人們開始向江南逃難。逃到江南后,面對日益強大的北方,人們心里開始害怕,現(xiàn)實生活中對其又無可奈何,于是只好借助藝術來丑化北方。而代表著北方的歷史人物曹操,一樣對南方虎視眈眈,逐漸曹操就變成了民間的假想敵。恰逢此時民間文藝開始興盛,勾欄瓦肆成為專業(yè)表演場合。于是,人們開始在舞臺上丑化曹操。久而久之,曹操成了奸詐之徒的典范。尤其隨著《三國演義》的問世,曹操在民間的形象徹底定型,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背漢的奸臣。《三國演義》反過來影響了戲曲舞臺對曹操形象的塑造。清代以來,隨著京劇的誕生,三國戲在舞臺上獨領風騷,白臉曹操也就成了奸臣的代表,以后的奸臣臉譜都涂白色。

【白眼、青眼】白眼,眼睛向上看或向旁邊看,露出白眼珠,是看不起人的一種表情;青眼,眼睛正著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間(青即黑),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源出《晉書阮籍傳》!稌x書阮籍傳》記載:晉代阮籍狂傲不羈,見到凡夫俗子,便翻白眼看人;見到高雅之士,便垂青眼相待。有一天,嵇康的哥哥嵇喜去看他,他翻白眼以視,瞧不起嵇喜,嵇喜很不高興地離開了。嵇康也是當時名士,聽說哥哥遭冷遇后,便帶著酒,拿著琴去拜訪,阮籍用青眼見他,很是熱情,二人相聚甚洽。以后,青眼表示對人的喜愛、看重。垂青也是從青眼演變而來的,還有青目、青眸。白眼則相反。 白眼、青眼之語很快流行。唐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闷涞。楊炯《祭汾陽公文》:郭有道之青目兮,蔡中郎之下迎。也是化用其典。今垂青一詞用得多,白眼用得亦多。

【令尊】令尊是對別人父親的敬稱,在交往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稱謂。 令尊原指自己的父親,源出宋代陳叔方《潁川語小上》:世俗稱謂,多失其義,唯以令尊呼父,以內稱妻,尚可通?梢,自古以來令尊稱為自己的父親就是正確的說法,以內人稱妻現(xiàn)在還有這種說法。后來,令尊詞義逐漸發(fā)生了變化,由自己的父親變?yōu)橹竸e人的父親了。如果辨別不清,可能出現(xiàn)笑話。清代石成金《笑得好初集》載:有個父親教導兒子說:做人說話要活脫些,不可出差錯。兒子問:怎樣說話才算活脫?恰巧鄰居來借東西,父親隨機應變道:比如這家要借什么,不可說多有,也不可說沒有,只說也有的在家,也有的不在家,這就把話說活脫了,今后遇事這樣回答,就不會出現(xiàn)差錯。兒子點頭牢牢記下。幾天后有客人登門,問這家兒子說:令尊在家嗎?兒子答道:也有在家的,也有不在家的。客人聞言大驚,以為這個后生出了什么毛病,急忙離去。笑話本不可當真,但類似這種情況并不鮮見。今人如不注意,也可能出錯。這類生活常識,說來并不復雜,在令尊這個稱呼里,令是對別人親屬的敬稱,如令兄、令弟、令愛(別人的女兒)等;尊是尊長、長輩,這里說的正是父親。加上令字,令尊就是別人的父親,自己的父親不可稱為令尊。如果說到自己的父親以及比自己年長的家人,則需要在前面加個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比自己小的家人,在前面加個舍字。如舍弟、舍妹。對別人的家人稱呼用敬稱,對自家的家人稱呼用謙稱,不可發(fā)生顛倒。在謙稱與敬稱上有個小小竅門,只要記住,保誰不差:家大舍小令他人。

【冊、卷、頁】只要讀書,就離不開冊、卷、頁,它們表示什么意思,又是怎么來的呢?冊:在中國古代文字產生以后,當時沒有紙張,人們只好把文字刻到甲骨上,寫在竹片或木片上。竹片或木片統(tǒng)稱簡。一片簡只能寫幾十個字,記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多塊簡。為了查找方便,就用熟牛皮條把這些簡按次序串編起來,稱之為冊。卷:在發(fā)明紙以前,有的人因為竹簡、木簡太重,也有把文字記載在絲織品上的,稱為帛書。帛書比竹筒、木簡攜帶方便,也容易收藏,它可以卷起來,按次序編號,于是出現(xiàn)了一卷一卷的書。頁:造紙發(fā)明以后,人們把印好的一張張紙用線裝訂成冊,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線裝本。線裝本大多采用毛邊紙,只能一面印字,對折裝訂,每張稱之為一頁,頁碼數(shù)印在對折線上。后來,印書采用機制紙,兩面都可以印字了,每一面都印上頁碼數(shù),F(xiàn)在稱頁,就是由此而來。

【冬蟲夏草】冬蟲夏草是味名貴的中草藥。它的名字聽起來挺古怪,它到底是蟲還是草?1723年,法國人巴拉南在中國發(fā)現(xiàn)了冬蟲夏草,把它介紹給了世界。1842年,真菌學家伯克利初步弄清楚了這個怪東西的真面目,發(fā)現(xiàn)它是一種叫蟲草菌的子囊菌寄生在蝙蝠蛾的幼蟲上形成的。蝙蝠蛾在冬天到來時,把蟲卵產在土里,一個月以后就差不多孵化成一條條胖胖的幼蟲。這時候,早在一旁等候多時的一種叫蟲草的真菌便使勁往幼蟲的體內鉆,開始專門吸取幼蟲體內的營養(yǎng)。于是,整個冬天,幼蟲體內都有這種寄生菌大量繁殖,使幼蟲體內充滿菌絲。等到第二年的57月,幼蟲早已死亡,這種寄生菌就迫不及待地鉆了出來,在蟲體頂部長出了3~5厘米,甚至10厘米的草,這草粗0.40.7厘米。這時候的蟲體像三眼老蠶,外表深黃色,粗糙,背部有不少皺紋,腹部還有8對足,其中中部的4對足最為明顯。這就是為什么人們冬天看它是蟲,夏天看它是草,人們也因此給它起了個冬蟲夏草的怪名字。冬蟲變草雖然可以說是蟲和草的結合體,卻既不屬于蟲,也不屬于草,它是一種菌藻類生物,大多分布在中國青海、四川、云南、貴州、甘肅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區(qū)。冬蟲夏草除含有對人體非常有益的蟲草酸外,還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以及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所以它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最近由于商家炒作,身價躥升,直逼黃金。

【冬至吃餃子】每年冬至這天,家家吃餃子,并流傳著冬至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說法。這種習俗,源自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愛民如子,常為百姓除疾醫(yī)病。有一年,當?shù)匚烈吡餍校诖箝T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xiāng)時,正值寒冬季節(jié),走到家鄉(xiāng)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仿照在長沙時的辦法,讓弟子們搭起醫(y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用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藥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凍爛的耳朵全好了。后來人們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在冀、魯、豫一帶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

【用一只眼睛調線】過去,耍手藝的人一見面就會問對方是哪道線上的。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叫張大,是石匠,使紅線,被稱為紅線上的;二徒弟叫陳齊,是木匠,是使黑線的,被稱為黑線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線的,又被稱為白線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用單眼調線找直,這是為什么呢?傳說,魯班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周游天下,到處打工。一天,他們來到趙州城南的汶水河邊,看見這里河面寬、水流急,用船運送來往行人極為不便。為了解決人們的渡河困難,師徒四人就動手修起了石橋。一夜之間,一架拱形的長橋橫跨兩岸,百姓無不稱快。這就是有名的趙州橋(實際該橋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這事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知道.了,想試試石橋是否堅固,就約上仙人柴榮(周世宗)來到趙州橋。張果老倒騎著驢,驢背上的褡褳里放著太陽和月亮,柴榮的獨輪車上載著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橋,偌大的石橋就搖晃起來,眼看就要坍塌。魯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雙手將橋身托住。但張果老和柴榮在橋上震得塵土飛揚,一下子迷了魯班一只眼。從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調線時,總是閉著一只眼。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俗語是指善于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成功。尤其是在科學實驗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能打退堂鼓,要迎難而上,知難而進,據(jù)說農藥六六六就是因為失敗666次后而研制成功的。據(jù)考證,它源于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渡胶=浐冉洝分姓f鯀偷了天地的息壤(可以生長的土)來堵?lián)鹾樗瑳]有成功。天帝命祝融殺死了鯀,但他雖死猶生!稓w藏啟筮》云: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是以出禹。這幾句話是說禹是從鯀肚子里出來的。他的父親死后三年尸體不腐,最終剖腹產生出兒子禹。這正說明了這個失敗的英雄壯志未酬,精神不滅,他把不屈的奮斗精神傳給了下一代禹。而禹就是在總結上一代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艱苦不屈的奮斗,三過家門而不入,用疏導的方法制服了洪水,獲得了成功。鯀失敗了,而鯀生出了禹,禹成功了。后人正是根據(jù)鯀禹治水神話中失敗生出了成功這一傳說,總結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俗語。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語的意思是指稍微相差一點點,結果會造成很大錯誤或損失。此語出自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記》:失此二策,羌人致敢為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 講的是西漢時代的趙充國,奉漢宣帝的命令去西北地區(qū)平定叛亂。他到了那兒,一看形勢,叛軍力量雖大,但軍心不齊。他就決定采取招撫的辦法,避免兵士遭受重大傷亡。經過他的努力,果然有一萬多叛軍前來投誠。趙充圍打算撤回騎兵,只留一部分部隊電田,等待叛軍全部j順?墒沁未等到他把情況卜報皇帝,皇帝卻已下達廠限時全面攻擊的命令。經過再三考慮,趙充國決定還是按照自己原來的打算去做招撫叛軍的工作。結果皇帝不同意,派了不懂軍事的義渠安國帶兵,結果被匈奴人殺得大敗。有一年,金城、湟中糧食大豐收,谷子的價錢很便宜。趙充國向皇帝建議收購三百萬石谷子存起來,那么邊境上的那些人見到軍中糧食充足,人心歸順,他們想叛變也不敢動了;实壑慌怂氖f石,義渠安國又輕易地耗費了二十萬石。正是由于做錯了這兩件事,才發(fā)生了這樣大的動亂。趙充囤想到這些,深深地嘆了口氣說:真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啊!于是趙充國再次把他撤兵、屯田的設想奏報皇帝,宣帝接受了他的主張。最后招撫了叛軍,達到了安邦定國的結果。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此語的意思是薦舉人才,對外不避仇人,對內不避親屬。形容任人唯賢,公正無私。此語源自《呂氏春秋去私》,講的是春秋時,晉國大夫祁黃羊年老退官,晉悼公要他薦舉賢良。祁黃羊推薦仇人解狐做了南陽縣令,又推薦自己兒子祁午在朝中做了軍尉?鬃勇犝f后贊嘆道: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真可以說是公正無私!

【禮拜】現(xiàn)在,人們將星期幾習慣上也稱禮拜幾,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同基督教有關。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受到巴比倫人的影響,按照巴比倫人的七曜記日法,采取七日星期制。據(jù)說,耶穌死后第三天復活,正在星期日這一天。故此,星期日成為基督教的安息日,這天要休息。他們又稱這一天為主日,也叫做禮拜日,在這天,教徒們都到教堂做禮拜,向耶穌行禮、誦經。隨著基督教的傳人,我國信眾逐漸多起來,禮拜天他們要去做禮拜,要遵守安息日的規(guī)定,這一天要休息。轉而,在平民中也開始禮拜日休息。逐漸把星期和禮拜統(tǒng)一起來了,形成兩種稱呼并存。

【主席】主席在我國現(xiàn)在指國家、團體或會議等最高領導職務。主席一詞很多人認為是外來詞,實際上主席是中國的特產,源于中國古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設施。我國古代沒有桌、椅、板凳,室內先鋪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較寬大,故用來鋪地,席較小是給人生的,古人人室先脫鞋,再走過筵,坐在席上,F(xiàn)在朝鮮、韓國和日本人的室內生活,基本上還是這樣,據(jù)說是由中國傳人的。入席時,客人有客座,坐時讓長輩坐在里頭,以示尊重,人多時,長輩就獨居一席,這就是主席。《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說的是坐的規(guī)矩,席子一定要擺正。《禮記》中也有這樣一個規(guī)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五個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須另坐一張席子,這就是主席。這個主席稱謂后來被叫開,就漸漸演變成現(xiàn)在的會議主持人或國家、團體的領導人的最高職位名稱了。

【主題】主題是指文學、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內容的核心。 主題是個外來詞,它源自德國,來自日本。在德國,主題最早只是個音樂術語,指音樂中最具有特征的、并處于優(yōu)越地位的旋律,也就是主題旋律。它表現(xiàn)一個完整的音樂思想,是整個樂曲的核心。音樂中的這個術語后來被移植到文章寫作及文藝創(chuàng)作中,把文章與文藝作品的中心思想稱作主題。我國使用的主題這個詞.是從口語引進的,日語從德語中翻譯過來。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義、理、旨、主意、主旨、主腦等,實際上都是主題的意思。

cOM更多句子大全精選閱讀

中國俗話大全_俗語大全


中國俗話大全_俗語大全_

【青史】青史即史書。那么,歷史為什么被稱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簡。制作竹簡其實并不容易,要選擇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稱為青;史指歷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fā)明紙張的古代,平常的書籍大都是用竹簡制成。制作竹簡還有個程序,就是將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經火烤處理的竹簡不僅刻字方便而且能夠防蟲蛀,可長久保存。當時人們把這種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古人將這些竹簡編連成形狀像冊字的書,它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后來就以青史或汗青作為史書的代稱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青眼】青眼是對人喜愛或重視的一種表情,跟白眼相對。此典源于《晉書阮籍傳》。阮籍是魏晉時期的大才子,他博覽群書,尤愛《老》、《莊》,是魏晉文人的典型代表。他放蕩不羈,不遵守禮法,與人相處,情投意合的,青眼相迎;對講究禮法的,就投以白眼(斜視以白眼珠相待)。他母親去世時,嵇喜按照虛偽的禮俗前來吊喪,阮籍討厭,于是白眼相視,弄得嵇喜悻悻而歸。嵇喜的弟弟嵇康(與阮籍知名度同樣的大才子)聞聽此事后,便抱著琴去拜見阮籍,阮籍非常高興,以青眼正視。一來文人喜歡琴棋書畫,二來阮籍不拘禮法,白事喜辦,悲中找樂,嵇康投其所好,阮籍自然高興。自此,人們用青眼(也有用青睞、垂青)表示對人的喜愛或器重。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句俗語被引申為老師培養(yǎng)出的學生超過了自己,或者后輩勝過前輩。它的原意是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但顏色比藍草更深。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典出戰(zhàn)國時期茍況《荀子勸學》: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里的青是指靛青,即靛藍;藍是指藍草,泛指可以用于制作靛藍的數(shù)種植物的統(tǒng)稱,如菘藍、蓼藍、木藍等。這句話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從藍草中提煉出來的,但顏色比藍草更深。它的提煉過程還是一個偶然的發(fā)現(xiàn)。早在秦漢之前,人們尚不知道靛藍染料的還原染色機理,只知道在菘藍收獲的季節(jié),快割、快碎(打碎)、快泡,然后將泡好的色液快染布。弄得染匠們十分繁忙和疲勞。有一次,一個染坊的兩位染匠忙累了一天,還是沒有把要染的布染完,只好收工等第二天接著干。第二天,染匠發(fā)現(xiàn)染池上面浮著許多泡沫,用染棒一攪,昨天沉淀的藍泥不見了,二人十分驚奇,認為這可壞了,藍泥沒了,光剩湯了,布也染不成了。其中一人說:怎么也成這樣了,試試吧。他們連忙把一塊白布放進去浸泡,結果拿出來一看,不是原來的藍色而是黃褐色,正在失望之際,那黃褐色的布卻慢慢變成了深藍色,即靛藍。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出處。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這一詞語一般是指夫妻從小一起長大,恩愛有加。典出李白《長干行》。大詩人李白喜游覽,唐開寶十四年,28歲的李白第二次來到南京。一天,他同朋友在長干橋一帶游覽,突然聽到一曲委婉幽怨的西曲歌,他被深深地感動了。一代詩仙,幽情迸發(fā),揮筆而就《長干行》:妾發(fā)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長干行》是樂府詩,寫的是一個居住在南京長干里的年輕女子,思念在遠方做生意的丈夫的離愁別緒,情感真切,表達細膩。特別是詩的前六句描寫的意境非常好,清純無瑕的童年記憶,親密無間的戲耍場景,仿佛就在眼前,讓人回味悠長,妙不可言。青梅、竹馬既是兒時的玩物,又是純真童趣升華的媒介,為未來的愛情做好鋪墊。 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典出詩仙之手,既浪漫,又真切。

【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話好與人作對的現(xiàn)象。它起源于中國的北方,抬杠起初還真同抬杠子有關。在我國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人們除了逛花燈、吃元宵、猜燈謎之外,還要參加熱鬧的抬杠會。會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轎子上坐著一個穿著奇裝異服、口齒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會的主角。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中穿行,轎上的人就和周圍的人找話茬進行辯論,比賽斗嘴,甚至對罵,但誰也不會惱怒。 抬杠會上的兩人的語言對抗逐漸演化,人們就常常把說話時雙方的對抗較勁兒叫做抬杠。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這種抬杠或斗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藝術活動,特別被相聲藝術吸收和運用,中國有一個相聲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費口水,其中也包含著智慧,要是能抬出點水平,那也是一種口才。

【畫虎不成反類犬】這一俗語形容某些人愛耍小聰明,做事情弄巧成拙,被人恥笑。它源自漢朝的一個真實故事。 畫虎不成反類犬是馬援勸教兩個侄子信中的一句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馬援,字文淵,東漢名將,伏波將軍,就是誓要馬革裹尸還的大英雄。他的兩個侄兒馬嚴、馬敦,性格好議論時政,又喜歡行俠仗義,馬援在前線不放心他們倆,專門給他們寫了一封信,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么可以指責的,謙約節(jié)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么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是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了紈绔子弟,就成了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xiàn)今杜季良還不知曉的是,每次新的太守到任就會為他頭痛,百姓們的意見也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了。馬援不僅是大英雄,還是循循善誘的長輩。

【賣關子】賣關子比喻說話做事在緊要的時候故弄玄虛,使對方著急,引而不發(fā)。說書藝人最講究賣關子,每次總在說到重要關節(jié)的地方停下來,來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給聽眾制造懸念,吊足聽眾胃口,借以吸引聽眾接著下次再聽。那么,關子是什么呢?它來自哪里?宋代時,關子通常指會計、貿易、稅收、開墾土地的憑證,或者空白執(zhí)照。如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載:宣和間,親王公主及他近屬戚里入宮,輒得金帶關子。得者旋填名賣之,價五百千。雖卒伍屠酤,自一命以上皆可得。據(jù)此可知,還種關子作為提取金帶的憑證,到北宋末年已成為可以買賣轉讓的票據(jù)了。到了南宋,政府印制的一種紙幣就叫關子。根據(jù)《宋史》記載:南宋高宗紹興元年(1131年),婺州出于籌措軍費的目的而印造了一種關子。商人用現(xiàn)錢在婺州換取關子,然后到設在臨安的榷貨務兌換銅錢或者鹽引(取鹽憑證)、茶引(取茶憑證)等,可見這種關子有交易憑證的職能。今天我們所說的關子,已經離它的本義相去甚遠了,但仍然保留了有賣點這個相似之處。

【抱佛腳】抱佛腳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抱佛腳是佛教禮拜的一種形式。佛教徒禮拜時,雙膝、雙肘和頭部都著地,叫五體投地;雙膝、雙肘著地而頭頂尊者之足叫頂禮;雙膝著地而舉手加額叫膜拜;雙膝著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腳。然而,抱佛腳的源頭還有一個故事。明代張誼的《宦游聞》記載了一個故事:云南之南有個國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個罪犯應判處死刑,當局追捕的急,他驚慌地逃到佛寺內,抱住佛腳痛哭,表示愿意出家當和尚,痛改前非,悔過自新,終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改還不晚,后來演變?yōu)槠綍r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語義變?yōu)榕R時應急是來不及的。

【松花蛋】松花蛋是大眾美食,俗稱皮蛋,切開以后,蛋清像松香一樣晶瑩剔透。關于它的起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江南三江口河埠頭住有夫妻二人,男人姓厲。夫妻二人都年過半百,靠擺茶攤過日子。他們家養(yǎng)有兩只母鴨,鴨子一天下倆蛋,非常準時。可是好景不長,鴨蛋竟然拾不到了,夫妻倆十分煩悶。十幾天以后,他們收拾茶具,還像往常一樣,把剩茶倒入屋外的桑樹灰堆里。忽然看見灰里露出了圓滾滾的東西來,拾起一看,正是他們要找的鴨蛋。原來,鴨子把蛋下到桑樹灰里了?墒沁@鴨蛋在桑樹灰里埋了這么些天,又天天澆剩茶葉,是否已經壞了呢?他們磕開一個蛋,只見蛋清已經變成黃褐色,像水晶一樣,蛋黃也變成綠瑩瑩的實心蛋。一嘗,這蛋有一種特別的香味,這就是最初的松花蛋。以后加工制作的松花蛋也離不開最初的原理。

【拖油瓶】舊社會婦女再嫁,前夫所生的子女被帶到后夫家去,俗稱拖油瓶,是方言,北方則稱帶官兒。拖油瓶其實是以訛傳訛,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拖有病。舊社會天災人禍頻繁,一旦寡婦帶來的孩子有什么三長兩短,往往引起前夫家親屬的責難,后夫為避免跳進黃河也洗不清這樣的糾葛,娶寡婦做妻子時,就要請人先寫一字據(jù),言明前夫子女來時就有病,今后如有不測與后夫無關。因此人們就把再嫁婦女的子女稱為拖有病。由于拖有病與拖油瓶字音相近,就被人們說成了拖油瓶。這是對再嫁婦女子女的不尊重,

【奉天承運】我們在宮廷戲里經?吹教O(jiān)宣讀圣旨時,開頭總是奉天承運,皇帝昭日這句話的情景。那么,奉天承運是什么意思呢?弄清了它的來歷,也就弄明了它的意思。 奉天承運這種叫法最早的發(fā)明人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于1368年在南京稱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規(guī)格最高的朝會大殿,命名為奉天殿。這是皇帝與大臣議事的大殿,朱元璋手執(zhí)的玉圭上則刻有奉天法祖四個字,這一切都在向人們昭示著他登上大寶是奉天的旨意。為了進一步闡述做皇帝的合法性,朱元璋親自撰寫《御制紀夢》,將其夢游天官,見到道家三清,又將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飾和法劍寫入其中,大加宣揚,為奉天承運制造呈堂證供。因此,明太祖被稱為奉天承運皇帝,皇帝頒布的詔書前面也都會加上奉天承運皇帝的稱呼,其實就是朱元璋皇帝。奉天承運皇帝這個稱號再加上詔日這兩字,重新斷句,漸漸演變成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日的說法。清朝入關后,一字不差地把這個行頭學會了,意在表明清朝發(fā)祥地盛京設奉天府,也是強調天命所系。到了191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奉天承運皇帝詔日才壽終正寢,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披麻戴孝】舊俗子女為父母居喪,要服重孝,身穿粗麻布孝服,腰系麻繩等,叫披麻戴孝。它的由來,有個傳說。從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兒子成家后都不孝敬老娘,為了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反哺之情,老婆婆想出了一個辦法。她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后,不需要你們花什么錢,用破草席把我一卷,埋了就行。不過你們要從今日開始,天天看看屋后的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林里的貓頭鷹是怎么過日子的,直到我閉上眼睛為止。兄弟倆經老娘_提醒,出工收工時便不由自主地注意起來。原來烏鴉與貓頭鷹都是很細心地喂養(yǎng)自己的孩子,這些小家伙兒總是張大嘴巴,嗷嗷待哺。當小烏鴉長大后,媽媽飛不動了,就讓她待在家,銜來吃的填在她的嘴里。等小烏鴉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養(yǎng)她,反哺之情,代代相傳。而貓頭鷹卻不一樣,媽媽老了,不中用了,就把媽媽吃掉。兄弟倆越看越內疚,漸漸地改變了對老母親的態(tài)度?善谶@時候,老母親過世了,兄弟倆后悔莫及。為了記取烏鴉與貓頭鷹善惡孝逆的教訓,安葬那天,他們模仿烏鴉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衣服,模仿貓頭鷹的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從此以后,這個風俗就逐漸流傳開來。漸漸地黑孝衣變成了白孝衣。

【英雄無用武之地】此俗語意思是一個人再有才能,如果沒有機會和平臺(條件)去施展也是枉然。后來喻有才能者無施展的環(huán)境或機會。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韓信,他曾受胯下之辱,他在羽項部下不得重用,但到了劉邦那里便能大展身手,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奇才。此語源自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孝獻皇帝建安十三年》: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將軍量力而處之!這段話展開來講就是:東漢末年,曹操靖北后,南攻荊州。劉備勢單力薄,不能和他抗衡,被迫逃至夏口。諸葛亮主動請纓,與魯肅一道往東吳去覲見孫權,以激將計來游說孫權聯(lián)合抗曹。諸葛亮說:值天下大亂,公據(jù)江東。吾主聚眾于南,與操逐鹿中原。今曹已掃北,乘勢南下,大破荊州,威震四海。吾主英雄無用武之地,故遠遁于此。望公量力而為,若能合吳越之眾,戳力拒之,事宜早決。否則,按兵束甲,俯首稱臣,北面而事之。觀公外似臣服,內實躊躇,當斷不斷,禍將至矣。

【國手】國手指精通某種技能在國內數(shù)第一流的人,也特指人選國家隊的體育選手。不過,足球運動員又稱之為國腳。有許多人認為國手是現(xiàn)代詞匯,其實古已有之。國手源于古代的一句諺語,本意是指善于下棋的人。有古代諺語為證:人心無算處,國手有輸時。意思是再聰明的人,再善于算計的人,也有算不到的地方,國家的一流棋手還有輸棋的時候,意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其中圍手就是指的善于棋弈的大家。后泛指國人中的佼佼者,指才能、技藝出類拔萃的人。如中國派出參加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數(shù)學競賽的選手也稱國手。

【國色】國色常用來比喻美女,如稱古代四大美女為國色天香,傾城傾國。那么,國色是怎么來的呢?它起源于唐代。 國色原指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傳說,一天,唐文宗在內殿里賞花,時至牡丹盛開,爭奇斗艷,芳香四溢。唐文宗興致很高,問身邊的近臣:現(xiàn)在京城里傳唱的牡丹詩,誰作的最好?近臣回答:李正封作的好,其中兩句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這兩句詩是用來形容牡丹花為花國里的絕色,天外邊的奇香。唐文宗聽后贊嘆良久。傾城傾國的絕色美女,用國色天香的牡丹作比,再合適不過了,所以,古人常用來比喻女子,直達今天。

【典當】典當亦稱當鋪或稱質庫,是專門收取抵押品以獲利潤的行業(yè)。典當源于我國南朝寺院的僧庫。典當何以和寺院有關?大概是南朝歷代帝王大都信佛,給寺院的賞賜甚高,寺院經濟發(fā)達,僧侶地主成為社會最富有的階層之一。寺院所有的財富除他們揮霍外,便用于放債生息。加上寺院建筑規(guī)模巨大,往往成為南北商人貿易場所。商人一時資金周轉不靈,可將貨物抵押給寺院,向寺院借高利貸,久而久之,寺院僧庫輒作質取利,典當由此產生。

【明星】明星現(xiàn)多指在文體等方面成績突出、受人追捧的人,如歌星、影星、球星等。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它上源自天,下源自地。首先說天。明星,古書上指金星,又叫太白星,這是肉眼能觀察到的亮度較高的星。有月,眾星捧月。無月,明星耀眼。這是明星一詞的最早出處。其次再說地。《太平廣記采仙錄》日:仙女明星,玉女居華山,服玉漿,白日升天。明星原是華山仙女的名字。不管太白金星也好,仙女明星也好,都是光彩耀目,眾人仰慕。所以,近代人們常以明星比喻成績卓著、出類拔萃、引人注目或某一領域知名度很高的人。如電影明星、歌星等。眾明星參加晚會叫今夜星光燦爛。

【明鏡高懸】明鏡高懸比喻法官判案的公正嚴明。那么,明鏡源自何處呢?晉代學者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漢王劉邦元年(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在秦都咸陽官內見到了數(shù)不清的奇珍異寶。其中一塊有特異功能的方鏡引起了他的注意,此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臟;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官人,膽張心動者輒殺之。這塊方鏡因存在秦皇宮,故稱之為秦鏡,又因其有察識人們內心世界的功能,凡遇有壞人壞心腸都可照見得一清二楚。所以,后來人們把善于斷獄,能看透壞人面目的清官喻為秦鏡。但是,人們又對秦代的暴政畏之如虎,不愿把這面寶鏡與其聯(lián)系在一起,慢慢地秦鏡便演變成明鏡。而那些封建官員們,為了標榜自己清正廉明又有察知壞人壞事的本領,便都在公堂上掛起了明鏡高懸的大匾,幾乎成為封建衙門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了。在封建時代,明鏡高懸真要起到作用,就沒有那么多貪官贓官了。

【尚方寶劍】尚方寶劍現(xiàn)多比喻上級特許的權力。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當中常會看到手持尚方寶劍先斬后奏的情節(jié)。尚方寶劍何來那么大威力?所謂尚方,是官署名,漢代的尚方是少府屬官,專門掌管供應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劍本名斬馬劍,很鋒利,可以斷馬,是真正的寶劍。由于斬馬劍藏于尚方,所以,俗稱尚方寶劍。因尚方寶劍屬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權威儀,一旦賜給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擁有先斬后奏特權。所以,能得到尚方寶劍的,必是皇上信得過的近臣。京劇《遇皇后》、《打龍袍》之后包拯獲尚方寶劍,在《鍘美案》劇中,開鍘陳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斬美之后再奏。

【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釋普濟的《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日:惡習虎不食子。后來經演變,成為虎毒不食子。這個俗語在人類極端情況下,會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惡的極端表現(xiàn),他們可能殺死親生,這些人是喪盡天良的父母。人有善和惡兩個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惡和權力利益糾纏在一起,會變得很可怕。在權力利益面前,親情有時也會變得不重要。唐朝武則天為爭后位,竟親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兒,嫁禍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惡虎食子的實例。還有一例是春秋時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齊桓公的一個廚師,一天聽齊桓公無意之間說:天下什么肉都吃過了,唯獨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兒子烹了給齊桓公吃,還問齊桓公:這肉好吃嗎?齊桓公不知道是人肉,連聲說: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信任。后來是他和一伙兒奸臣害死了齊桓公,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鳴禮炮二十一響】在我國的國慶典禮上,鳴禮炮二十一響,這是為什么,它有什么說道嗎?鳴禮炮二十一響,作為國家最高禮儀的習俗起源于英國。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已成為日不落帝國,世界幾乎每一塊大陸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國軍艦駛過外國炮臺或駛入外國港口時,蠻橫地要求所在國向他們鳴禮炮,以示對英國的尊重和臣服。作為回禮,英國一般鳴禮炮七聲。但是,英國鳴一聲禮炮,別國應報三聲。這樣三七二十一聲禮炮的習俗就誕生了。禮炮二十一響是最高規(guī)格,以下按單數(shù)逐級遞減直到一響,用于較低的禮儀。以后,鳴禮炮二十一響成了國際慣例。

【的】的本是助詞,不和其他詞語結合無意。這里講的的,已經在20世紀初左右升任成名詞了。這個的字,源于的士,其發(fā)音也發(fā)生了變化,發(fā)di音。它是的士的簡化,港語用于計程車(內地叫出租汽車)的音譯之字。內地人先是將的士拿去照用,能彰顯特殊的時髦就行了。接著,令香港人吃驚的打的(乘坐的士)發(fā)明出來,而且傳遍全國?梢姶蜃值奶厥夤δ,一有機會就打一下,不僅打醋、打醬油、打酒、打電話,這不,又開始打的了。開的士的人,被人們稱作的哥、的姐,這新名詞傳播速度也頗快,人們興致勃勃地使用時,又創(chuàng)造了的士的不同分類簡稱呢。他們把充當?shù)膖的小型客車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車的士);內地還有摩托車載人的收費服務,被人們稱為摩的;自行車載客收費服務也開始叫單的了。面包車稱的還接近的士,摩托車、白行車稱的也真的是太絕妙了,發(fā)明者是太有才了。

【的確涼】的確涼又叫滌綸,是一種常見的合成纖維。的確涼這么通俗好聽的名字,卻是翻譯過來的,有趣的是,它不是按照普通話的音來翻譯,而是按照廣東方言來音譯的。原來,美國叫滌綸為達克綸,在香港市場上出現(xiàn)以后,人們按廣東話把它音譯為的確涼。由于的確涼這個名字通俗、好記,便在內地普遍沿用開了。說來也湊巧,的確涼好似意譯。不論從字面上,還是從肉眼直觀上,都有特別涼快的感覺。因為的確涼做的夏裝,白如雪片,薄如蟬翼,所以深受人們的青睞。其實,它并不比其他的夏季衣料涼快。的確涼的特點是彈性好,穿起來挺括,洗后不走樣,結實耐穿。不過,它吸水性差,不吸汗,通氣性不好。

【金蘭】金蘭指結拜的兄弟姐妹。原意是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自《易經》!兑捉浵缔o上》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金蘭一詞從這兩句話當中各取一字而成。金喻堅,二人如果同心協(xié)力,其作用可斷金可以克服一切困難而達到目的。蘭喻香,即美好。 臭讀如秀,指氣味。兩人推心置腹的話語,如蘭花之香美,令人感動。后世便以金蘭比喻朋友之交,可以解釋為其堅如金,其芳如蘭!段倪x秋胡詩》云:且協(xié)金蘭好,方愉琴瑟情。即謂金蘭之交如琴瑟之和,令人歡愉。后引申為結義,如義結金蘭,指結拜兄弟、姐妹。這樣的結拜兄弟,其情義堅如金,堪稱鐵哥們。

【金榜】科舉時代俗稱殿試錄取的榜為金榜。金榜是相對于桂榜、杏榜而言的,沒有前二榜,也不會有金榜,因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是層次遞進的。古代科舉考試先后有三榜:桂榜、杏榜和黃榜。桂榜是鄉(xiāng)試錄取舉人的公告榜,因為放榜時正值桂花盛開而得名;杏榜是會試錄取貢士的公告榜,因放榜時正值杏花盛開而得名;黃榜則是殿試之后朝廷發(fā)布的錄取進士的公告榜,因該榜用黃紙書寫而得名。黃榜也叫金榜,且有大小之分。小金榜由奏事處進呈于內,大金榜則由內閣學士加蓋皇帝之寶的大印后張掛于外。大金榜就是通常所說的黃榜。

【金戒指】金戒指原來并非定情之物,鎖定姻緣,一定終身。金戒指原為經戒指,意即婦女經期應該戒止性生活,因經、金諧音而改名。早在漢代,宮廷已經盛行戴金戒指了,開始時,只限皇后和嬪妃戴,每逢皇后或嬪妃月經來潮時戴用,示意在此期間,帝王不可與之同房。因為月經一詞在帝王面前是要避諱的穢語,不能直接說出,而當她的手戴經戒指時,帝王見了心里自然明白了。后來,王公宰相、文武百官的眷屬相繼效法,成為古代文明禮節(jié)與衛(wèi)生的習慣,并逐漸風靡民間,演變?yōu)楝F(xiàn)在的金戒指,詞義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金龜婿】金龜婿指稱心如意的女婿。龜,烏龜也,用在男人身上是罵名,為什么老丈人還稱心如意呢?這里的金龜婿保留了古代的含義,沒有受到半點污染!抖Y記》載:麟、風、龜、龍,謂之四靈。龜能躋身于神物之列確實不凡。龜作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若干億年。它行動遲緩,適應能力卻很強,壽命也很長,是長壽的象征。另外,龜與貴諧音,又是富貴的象征。周代專設龜人的官職,由其掌六龜,若有祭禮,則奉龜以往(《周禮》)。在漢代,丞相、列侯、將軍所用的金印,印紐一律作龜形;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銀印,印紐也是如此,簡稱金龜。在官飾上,武則天改佩魚袋為龜袋,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陸游到了晚年,自號龜堂,并用龜殼做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以示尊貴。直到元代以后,龜?shù)拿曇宦淝д,變(yōu)槌舐豢啊9糯,龜曾與高官聯(lián)系在一起,高官握有金龜印,嫁得高官,也就得到了金龜婿。詩人李商隱一首名為《為有》的詩中這樣寫道:為有云屏無限嬌,風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描寫了一個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際,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梢,在唐代時金龜婿就是當高官的丈夫了。稱心如意的女婿稱為金龜婿,沿用至今。

【金鑰匙】在外交場合,常見中國官員在訪問外國某一城市時,被當?shù)厥虚L贈與一把該市的金鑰匙,這是怎么回事呢?贈送金鑰匙,是歐洲各國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風俗,它表示國家或城市對外賓的敬意,也是一種隆重的歡迎儀式。古代的歐洲城堡都有城墻和城門,都要用鑰匙啟鎖。因而這種具有實用意義的鑰匙,在人們心目中代表一種開放或通向禁區(qū)的權力,還是高貴飾物和官階的標志。例如,掌管英王加冕典禮的英國掌禮大臣的官徽就是一把鑰匙。由于鑰匙的特殊意義,在歐洲逐漸產生了這樣一種禮節(jié):由一個城市的最高主管官員,將鑰匙贈送給某位外賓,以此作為尊敬和歡迎的表示以及高度信任和融洽無間的友誼象征。直到現(xiàn)在,城垣和城門早已不復存在,但仍然保持著贈送金鑰匙的傳統(tǒng)禮節(jié)。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語比喻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語出宋代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沒有白璧無瑕的美玉。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和錯誤。古人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沒有十足之赤的金子。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普遍規(guī)律。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的人。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jù)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fā)現(xiàn)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丶液螅瑒⒒鶆冮_柑皮,發(fā)現(xiàn)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墒,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xiàn)在唐朝。據(jù)《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jiān)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tài)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xiàn)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xiāng)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jié)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兔兒爺】在民間,兔被神化了,玉兔不是凡間的家畜,而是廣寒宮里的神兔。神兔被稱為兔兒爺。那么,兔兒爺是從何說起呢?關于兔兒爺?shù)膩須v,還有一段傳說。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個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們?yōu)榱吮磉_謝意,紛紛送東西給玉兔;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郎,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獅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內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于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風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百姓衣服的,千姿百態(tài),非?蓯。每到農歷八月十五那天,家家都要供奉它,給它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它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還親切地稱它為兔兒爺、兔奶奶。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捧玉杵。后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shù)裨斐山鹂鸺椎奈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梢,人們對兔兒爺?shù)纳窕拖矏邸?/p>

【侃大山】《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詞典》有這樣的解說:侃大山指沒有中心話題、無意義、無目的、漫無邊際地閑聊,北京俗語又叫砍大山。接著詞典往下說,四川人叫擺龍門陣,東北人叫白話兒,還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兒。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稱砍大山,是北京土話,20世紀70~80年代期間在北京青少年中成為流行語。1988年,有位學者和他的研究生對北京青少年(14~25歲)流行語作調查,當問到不少調查對象: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們不約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瞎砍唄!砍,本義用刀、斧等劈、斬,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這一詞匯也不是毫無根據(jù)隨便來的,侃在古代已具備說的意思。在先秦時代,侃侃是個形容詞,如《論語鄉(xiāng)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說話人的樣子從容不迫,理直氣壯。到了元代,侃字開始單獨作動詞說話使用。如你那隔墻酬和都胡侃,證果的是今番這一簡(《西廂記》三本二折);拌幾個知交撒頑,尋一回漁樵調侃(《送車文卿歸隱》)。其中胡侃、調侃都是指說話不著邊際。由于侃和砍諧音,所以兩字可以換用。

【狗不理】一提狗不理,人人都知道是天津那個狗不理包子鋪。清咸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xiàn)天津市武清區(qū))有個名叫高貴友的年輕人,其父四十得子,由于期望他無病無災,健康成人,好養(yǎng)活,故取了乳名狗子。高貴友十四歲到天津學藝,在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里做小工,練就一手好活。三年師滿后,他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就自立門戶,開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制作的包子色香味美,加上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引得十村百里的人都慕名而來,生意十分興隆。由于來吃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不可開交。后來高貴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個新的經營點子。顧客們想買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錢放進碗內,然后他按價給相應的包子。顧客們吃完包子,放下碗筷離店時,高貴友常常忙得顧不上跟他們說話。于是街坊鄰里都取笑他說狗子賣包子不理人,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睬。后來,好事者干脆把他的包子店改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而高貴友對此也一笑而已,并不介意。此名一經傳開,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名揚中外,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講究。在做工上,它有明確的規(guī)格標準,每個包子褶花疏密一致,宛如白菊花形,都是十五個褶。剛出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所以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據(jù)說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品嘗后大悅,道:山中走獸云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這個一百多年老店至今生意興隆,為保住名聲,慎設分店。但頭腦活絡的商人卻打起了擦邊球,天津包子卻在全國遍地開花。

俗話_俗語大全


俗話_俗語大全_

【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一俗語意思是說金錢萬能,只要有錢,什么事都能辦到。這一俗語源出東漢。東漢時,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解決了寫字難題,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從此,造紙生意興隆起來,蔡倫更富有了。傳說蔡倫的嫂子慧娘看了眼紅,急忙叫丈夫蔡莫去跟小叔子學造紙。蔡莫急于賺錢,不等學完就匆忙回家辦紙坊。由于紙的質量太差,賣不出去。蔡莫望著滿屋的紙,一籌莫展。還是慧娘有辦法,她跟丈夫嘰咕了-番,就裝死過去,讓丈夫用棺材把她收殮起來。待街坊鄰居趕來看時,蔡莫便一邊燒紙一邊哭。忽聽慧娘在棺材里大叫:快把門開開,我回來了!眾人嚇了一跳,壯著膽子把棺材打開,只見慧娘一下子坐起來了,油腔滑調地唱道:陰間錢能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陽間來。接著,她又說道:剛才我足鬼,現(xiàn)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閻E叫我推磨受苦。丈夫給我送來了錢,小鬼們?yōu)榈玫綆讉錢,都爭著替我推磨,這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呀!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都交給了閻王,閻王就放我回來了。 鄉(xiāng)親們聽了慧娘的話,信以為真,紛紛拿錢向蔡莫買紙錢,為死去的親人贖罪。于是,蔡莫的紙很快賣完了。從此,有錢能使鬼推磨成了人們形容金錢萬能的一句俗語。

【過河拆橋】過河拆橋這一俗語用來比喻達到目的后,拋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屬于一種忘恩負義、晶行不端的行為。典出元朝。《元史徹里帖木兒傳》記載,元順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議罷科舉。參政許有壬是科舉出身,因此堅決反對。太師伯顏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門宣讀罷科舉的詔書時,專門讓許有壬做了聽詔的班首。許有壬害怕招致禍患,于是勉強答應了。治書侍御史普化譏笑他說: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自此賦予過河拆橋新的含義,至今未變。

【過橋米線】過橋米線是云南著名的地方小吃,現(xiàn)在,它已落戶全國各地。它源自一個傳說的兩個版本。從前有一個讀書人,家里窮,沒地方讀書,便每天到三里以外的一個涼亭里去看書。書生的妻子特別賢惠,每天給他送飯,但每次送到那里飯菜都涼了。于是她想了一個好辦法,在連飯帶菜的米線上,澆了一層熱油湯,利用它來保溫,這樣送去的飯菜就不涼了。因送飯途中必須經過一座橋,人們便把這澆過熱湯油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另一版本,是同人同事,不同的是以前吃米線是就著菜吃,像吃米飯一樣。一次,妻子提著送飯籃子過橋時,不小心腳下拌了一下,將菜湯撒到米線中。送到后書生干脆把剩下的半碗菜湯也倒進米線中,不料吃起來味道更好了。從此,米線的吃法變成了在米線上澆上做好的菜鹵,連米線帶湯一塊吃,十分好吃。因此法得于橋上,故稱過橋米線。

【過五關,斬六將】此語比喻勇往直前,戰(zhàn)無不勝,英雄氣概無人能當。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關公請二嫂上船渡河。渡過黃河,便是袁紹地方。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 關羽、張飛、劉備桃園三結義后,在一次戰(zhàn)役中三人失散。曹操十分喜愛關羽的德才,欲收入帳下。關羽為了劉備二位夫人的安全,與曹操約三事后,暫棲曹營。后來,關羽得悉劉備兵敗后投在河北袁紹處,立即寫信辭別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fā),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去尋找劉備。由于關羽沒有丞相曹操的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英武異常,斬將奪關而過。第一關:東嶺關,斬孔秀。第二關:洛陽關,先斬孟坦,再斬韓福。第三關:沂水關,斬卞喜。第四關:滎陽關,斬王植。第五關:滑州關,斬秦琪。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成就了一世英名。

【朽木不可雕也】此語常用以比喻人沒有出息,不堪造就,如扶不起來的阿斗。典出《論語公冶長》:春秋時,孔子的學生宰予喜歡白天睡大覺。有一次,孔子發(fā)現(xiàn)后生氣地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一樣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樣的學生,也就沒有必要再去責備了! 宰予也夠倒霉的,別人說他幾句也就過去了,偏偏打瞌睡叫老師撞見了,落了個青史留名。

【當歸】當歸是一味婦科良藥。早在《神家本草經》中就將它列為可補可攻的中品藥,既可扶正補養(yǎng),又可攻邪治病。那么,當歸之名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從前有個青年,新婚不久就外出采藥,同妻子約定三年之內回來,媳婦信以為真。誰知這一走三年杳無音訊。他的媳婦憂郁悲傷,得了一種婦科病,月經紊亂,頭暈心慌,生活十分凄涼,被逼改嫁他人。沒想到改嫁不久,男青年返回了家鄉(xiāng)。他質問媳婦為何不等自己。媳婦哭訴說:三年當歸你不歸,片紙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錯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男青年聽后也懊悔不已,把采集到的草藥送給媳婦,居然治好了她的婦科病。這事在鄉(xiāng)里傳開后,一些得了婦科病的人也找來這種草藥服用,居然都痊愈了。從此,人們知道這是一種婦科良藥,給它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叫當歸,告誡后人要汲取當歸不歸,嬌妻改嫁的慘痛教訓。后人出一謎語:丈夫外出三年整。謎底:當歸。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則俗語的意思是形容身為其事的人反而糊涂,猶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它源自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澹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這段話是唐朝的大臣魏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xiàn)在的《禮記》,是西漢戴圣編纂的本子,使到現(xiàn)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成為經書,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的本子呢?玄宗覺得說的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元澹認為,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夺屢伞肥遣捎弥骺蛯υ挼男问綄懗傻。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圣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征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好呢? 主人回答說:戴圣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xiàn)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注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征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修訂,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guī)的人會反對! 客人聽后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樣,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指下棋,圍觀者清,確實如此。

【同心結】同心結是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意為永結同心。那么,同心結源于何時呢? 同心結源于《詩源》里的一個故事:文胄與相鄰的女子姜氏相愛,文胄送給姜氏一枚百煉水晶針,作為定情的信物。姜氏打開箱子,用雙針穿上連理線,織成同心結回贈文胄?|縷絲線織進無限情思,從此同心結成為男女定情的最好信物。同心結是用兩股彩繩或彩帶,綰成連環(huán)回文樣式再抽緊而成,因其形態(tài)是兩股彩繩交相盤于結的中心,代表著男女愛情的心心相印,而被看做永結同心之意。 同心結有真實記載的首見于南北朝。南齊歌妓蘇小小作《西陵歌》說到了同心結:妾乘油壁車,郎乘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南朝梁武帝在《有所思》詩中也有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的記述,可見,從歌妓到最高統(tǒng)治者,都知道這種表示愛情的信物了。如今,男女青年仍舊對同心結情由所鐘,一旦成為定情之物,則永久珍藏,以作紀念。現(xiàn)代人還把它作為一種裝飾品帶在身上,作為束發(fā)的帶飾、腰帶的結飾、身上的佩飾,此形影不離。

【同仁堂】同仁堂是中藥行業(yè)最著名的老字號,時至今日,長盛不衰。最近有一出新編京劇《風雨同仁堂》,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于魁志和趙葆秀主演,好評如潮。那么,同仁堂是怎么來的呢?傳說同仁堂的店名和康熙有關?滴趸实鄣昧艘环N怪病,宮中的御醫(yī)怎么治也不見好轉,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一天,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游,來到一條街上,發(fā)現(xiàn)一個小藥鋪,里面?zhèn)鱽憩槵樀淖x書聲。康熙心想,自古道小藥鋪內有人參,我何不到這里看看。于是,康熙上前敲門,說明來意。郎中說:好,你脫去上衣,讓我看看?滴趺撊ド弦,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長期吃人參,火氣上攻,因此起了紅點子,以致發(fā)癢?滴鯁枺捍瞬∧芨龁?郎中肯定地回答:能,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順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鋪開一個包袱,把罐子里的藥全部倒出來,足有七八斤重,說:這是大黃,你拿回去,用這八斤大黃,煮水百斤,放入缸內,等水溫適中,便入缸洗浴,少則三次,多則五次,即可痊愈。康熙回到宮中,按郎中所囑,如法洗浴。果然洗了三遍之后,竟全好了。康熙十分高興,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鋪。一打聽原來郎中名叫趙桂堂。于是康熙想薦他進宮當御醫(yī),但趙桂堂行醫(yī)為普天下百姓,不想進宮,只想建一個藥堂?滴跻宦牶敛华q豫地說:若真要建藥堂,就叫同仁堂吧,你看這個名字怎樣?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順手寫了一張字條,又蓋上印章,然后說:趙兄,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說不定真能管事。說完,告辭而去。第二天,趙桂堂忍不住好奇地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果真拿到了不少銀子。原來,寫字條的人就是康熙皇帝。趙桂堂受寵若驚,回去建起了同仁堂。自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這就造就了同仁堂人在制藥過程中就就業(yè)業(yè)、精益求精的嚴細精神,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

【吃香】吃香一詞,比喻在領導或長輩面前受寵。 吃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歐陽修的《歸田錄》中。當時在京師流傳著三班吃香,群牧吃糞的說法。原來,宋承唐制,在宮內設有三班之職,分別為東頭供奉、左右班殿直和殿前承旨。這三班都隸屬于宣徽院。宋雍熙四年,別置三班院,以崇儀副使蔚進掌之。這三班在院者,也常常達到數(shù)百人。這些人官尊事簡,權勢日增,是肥差。每年過元節(jié),他們湊錢到寺院進香,合以祝圣壽,此乃謂之香錢。這就是吃香一詞的最初含意。而群牧司領內外坊監(jiān)使副判官俸祿最優(yōu),又歲收糞壑錢頗多,以充公用。所以,他們樓臺近水,也便被人戲謔地稱為吃糞了。無論是吃香還是吃糞,在當時都是憑職權而享受到的某種好處,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行業(yè)不正之風。吃糞一詞沒有流傳下來,可能是因為同穢物搭界太不文雅所致,如果流傳下來,官員用公款大吃大喝等同于吃糞。但吃香一詞,卻流傳至今,轉義為受寵。

【吃素】在佛教初創(chuàng)時期,并沒有要求信徒一定要吃素。在律書《十誦律》里規(guī)定可以吃三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殺的動物的肉,都是可以食用的。老百姓常說眼不見為凈,恐怕源于此。到了南朝梁武帝時期,僧人們才開始只吃素。梁武帝蕭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條。他發(fā)誓斷除酒肉,假如再喝酒吃肉,殺害生靈,甘愿受鬼神制裁,并將墮落到阿鼻地獄;他又規(guī)定宗廟祭祀用面粉代牲畜。梁武帝嚴格遵守誓言,每天只吃豆羹粗飯。僧人們在梁武帝的帶動下,開始吃素,并且成了寺院里的戒律。

【吃醋】吃醋借指男女關系上產生嫉妒情緒。源出兩處。一處是明清筆記《在閣知新錄》:世與妒婦比獅子獅子曰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比。這里是有文字記載的吃醋一詞的由來。獅子吃醋不吃醋,權且不論。至于把妒婦比作獅子當是出自蘇軾的一首詩。據(jù)說,蘇東坡被貶黃州時,常和陳季常談天、飲酒,有時深夜不散,陳妻性悍而妒,宴客時如有歌女在座,她就用棍杖敲打墻壁,大吵大鬧,客人們只好掃興離座。蘇東坡為此寫了一首詩,詩云:龍邱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因陳妻姓柳是河東郡人,她吵鬧的樣子好像獅子吼叫,所以,東坡把這一現(xiàn)象寫作河東獅吼。既然妒婦吵鬧如獅,獅子又要天天吃醋,所以人們就把愛情生活上產生的嫉妒心理稱之為吃醋了。另一處是民間還流傳著房夫人吃醋的故事。房玄齡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相,李世民為表彰他的功績,封他為梁王,還選了幾名美女送他為妾。房玄齡想到自己的夫人一定反對,便婉言謝絕了。李世民了解到其中的原因后,便派長孫皇后去勸說房夫人,結果無功而返。后來唐太宗親自出馬并威脅道:你寧可不妒忌活著,還足寧可妒忌后死?唐太宗邊說邊斟滿一杯毒酒。房夫人不假思索,接過毒酒一飲而盡。幸好,唐太宗只為嚇唬她,杯中并非真是毒酒,而是一種苦酒,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食用的醋。從此,女人的妒性就被稱為吃醋,從古至今沿用。

【吃豆腐】豆腐人人愛吃,可這里所說的吃豆腐,你可不要沾邊,繞開它,躲著走。這里所說的吃豆腐,與吃不沾邊,是占女人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雖說不是真吃,但跟食用豆腐暗有關聯(lián)。有人認為吃豆腐的說法與民間常有豆腐西施的戲稱有關:豆腐店老板娘因常食豆腐而細皮嫩肉,為招徠顧客難免有賣弄風情之舉,便引得周圍男人以吃豆腐為名到豆腐店與老板娘調情,且動手動腳。于是,吃豆腐就成了男人輕薄女人的代名詞。

【吸煙】吸煙有害健康,現(xiàn)在全世界都在公共場所禁煙,有的國家還實行全面禁煙。那么,誰是吸煙的始作俑者呢?吸煙,起源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在古代印第安人部落,吸煙是首領的特權,是一種高貴的象征。當時是用一種白蠟木做桿,大理石或紅塊滑石制成的卡梅特煙斗吸煙。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煙草。據(jù)說西班牙、葡萄牙的水手們把吸煙的習慣帶回歐洲。但在很長時間里,煙草在歐洲都不為人們接受。后來,英國女王召見英國爵士雷利,并觀看了他的吸煙表演。如此一來,吸煙很快在英國流行起來,逐漸遍及歐洲,乃至流傳世界各地。中國的古裝戲有酒無煙,中國人吸煙是受歐洲吸煙習慣的傳染。

【師范】中國歷來重視教育,而師范院校是培養(yǎng)教師的殿堂。那么,師范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代就有了,而師的最早出現(xiàn)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春秋時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西漢末年,楊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個將師和范聯(lián)系起來,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逗鬂h書-趙壹傳》報皇甫規(guī)定:君學成師范,縉紳歸慕。師范第一次作為一個完整的詞出現(xiàn)了。后世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的說法,也是強調德才兼?zhèn)涞臑閹煛?/p>

【吐唾沫】生活中我們常見這種現(xiàn)象:當一個人遇到晦氣之事或說錯了話時,會呸!呸!呸!連吐三次唾沫;當他與所鄙視甚至仇恨的人擦肩而過時,也會回身對著這人的背影重重地吐口唾沫,這是為什么呢?民國時期,江紹原先生對唾沫文化進行了非常有趣的探討。透過他所搜集的諸多史料可以看出,唾沫在古人眼里具有許多神奇的功效。古人認為,唾沫可以制鬼。宗定伯捉鬼的故事是個典型。據(jù)說,當宗定伯知道同行者是個容易對付的新鬼時,他將其用力挾住,新鬼情急之下變?yōu)樯窖,他又馬上吐唾沫使其定型難逃,竟然牽到市上賣了個好價錢!端焉裼洝芬灿浭隽艘粋故事,崔少府妻子懷孕尚未分娩就死了。但四年之后,仍把生育的兒子送回家。當時賓客滿座,都知道是鬼來了,于是遙唾之。大業(yè)《拾遺記》也提到,隋煬帝游江南吳公宅時,忽遇陳后主鬼魂,仍稱殿下,敘述舊事。煬帝突然醒悟遇鬼,馬上唾之云:何今日尚目我為殿下,復以往事訊我耶! 唾沫可以辟邪。《清異錄》卷二記述:梟乃天毒所產,見聞者必罹殃禍,急向梟連唾試三口,然后靜坐存北斗一時許,可禳。李時珍介紹,唾沫可以治療毒蛇螫傷及腫痛、長瘤等病,據(jù)說這是以毒攻毒。其實我們遇到晦氣或說錯了話吐唾沫,就有以上民俗內涵在里面。唾沫在制鬼驅邪的同時也可以攻擊和傷害他人?雌饋沓鹑吮秤巴峦倌鋵嵰灿泄魝Φ奈仔g含義在里面,似乎是一種咒恨。

【吊兒郎當】吊兒郎當是指不認真、不嚴肅、不負責任的生活方式,做事不準確求實、邊干邊玩、得過且過、嘻嘻哈哈甚至嬉皮笑臉的工作作風。 吊兒郎當出自北京俚語。早在清末的言情小說、評書、戲劇中就已引用,現(xiàn)在北京口語中也經常使用,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只是詞典中多未收入,應是個缺憾。吊兒在北方話中是吊起懸掛的東西,含有搖擺不定的意思。郎當在文中則有頹唐或衣服寬大不合身之意。因此,吊兒和郎當合起來,就有了松松垮垮散散漫漫不負責任之意了。

【此一時,彼一時】此語比喻時間、條件改變,情況也隨之改變。原作彼一時,此一時。形容人的境況居多。如京劇《鎖麟囊》中富豪之女薛小姐因水災流落他鄉(xiāng),巧遇奶媽,奶媽到舍粥之處為她舍來一碗稀粥,她卻說粥是飯后之物,如何當飯吃。奶媽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湊合著點吃吧。 此語源自《孟子公孫丑下》,記述了在戰(zhàn)國時,孟子離開齊國到別的地方去,弟子充虞在路上問他:以前我聽你講過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今天您怎么看起來有點不高興呢?孟子回答說:彼一時,此一時,我現(xiàn)在正為天下紛亂擔憂,怎么能高興得起來呢?后人將彼一時,此一時顛倒過來,比喻時過境遷,情況發(fā)生了變化。

【此地無銀三百兩】是形容愚蠢的人做事情弄巧成拙,欲蓋彌彰的行為。它源自古代一個故事。據(jù)說從前有個做小本生意的人叫張三,好不容易攢了三百兩銀子,卻又不知藏在哪里才安全。最后他把銀子裝進一個壇子里,埋人自家菜園。埋完后還不放心,他又往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第二天,鄰家王二瞧見木牌,心里想: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告訴別人這里有銀子嗎?王二三下五除二把銀子刨了出來,偷回家去。但心里卻惶恐不安,想到自己是張三的鄰居,張三丟了銀子,肯定第一個懷疑他。為了標榜自己清白,王二也寫了張字條,貼在張三的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王二不曾偷。這不是倆二百五嗎?后來,人們就把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年】年既指新年元旦,又指春節(jié)。那么,年是怎么起源的呢?源分兩處。一是典籍,一是民間傳說。先說典籍。據(jù)我國最早的詞典《爾雅釋天》記載:夏日歲,商日祀,周日年。這說明周朝才開始叫做年。后來唐太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曾改年為載。唐肅宗至德三載(公元758年)又改載為年。一直到辛亥革命后,我國實行公歷,將公歷一月一旦稱元旦,改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但年作為一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一直存在?脊艑W家認為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而它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yè)!豆攘簜餍辍分姓f:五谷皆熟為有年,五谷大熟為大有年。所謂大有年,就是大豐收。另外,《說文解字》也云:年,谷熟也。這樣,年就是慶賀豐收喜悅的意思。以后,人們便把谷物的一熟算作一年,慶祝豐收當在冬季農閑的時候,冬春交換之際,一年又起。再說民間傳說。傳說遠古的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頭上長獨角,口似血盆,體大如牛,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使出來掠食噬人。開始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后把大門關上,躲在家中。有一次,年來到一家門口,恰巧這戶人家穿著紅衣服,點著竹子取暖,燃燒的竹子啪啪爆響,年嚇得掉頭逃跑。大家便效仿這戶人家的做法,把年驅趕出去,于是,三十晚上,初一凌晨就稱年了。后來就形成了放爆竹、貼對聯(lián)的風俗了。

【年號】年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一個詞,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康熙、乾隆、道光、光緒等,都是皇帝的年號,不是他們的名字。那么,年號創(chuàng)始于何時,出自誰手呢? 年號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志,由漢武帝劉徹首創(chuàng)。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稱為建元元年,第二年稱建元二年,依此類推。以后新君即位或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變年號,稱為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自朱元璋開始,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論在位時間長短,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元、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歷,清乾隆等。但也有少數(shù)是三個字、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國、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復篩選,采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字開頭。如漢武帝劉徹一共使用過十一個年號,其中元字開頭的就占五個,太字開頭的占二個,天字開頭的一個。

【年關】過年是中國民間最為喜慶濃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可古人為什么把年說成年關呢?它源自于對年的一個傳說。其實,最早過年是為了防備一個叫年的怪獸的攻擊。當時的人們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把這可怕的一夜當做關口來熬,所以稱為年關。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提前備好晚飯(提前到黃昏時分吃飯,所以有黃昏餃子之說),熄火凈灶,把雞圈牛欄拴牢,前后封鎖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吉兇未卜,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襲擊,所以置辦得十分豐盛,全家老小不僅要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而且在吃飯前還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吃過晚飯后,大家都不敢睡覺,便擠在一起閑聊壯膽,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過年關的習慣。之所以稱新年前后為年關,更實際的原因恐怕是一個錢字。舊時講究不論是借錢還是借東西,一般年前都要歸還,這是一種民俗。所以,債務人年前要忙著籌錢還賬,債權人(債主)年前要討債。還不起債的窮苦百姓,只好出去躲過年再回來。往哪里躲,按年俗親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廟寒穿去躲著。所以視年根兒為關口,過年像過關一樣難熬。經典歌劇《白毛女》楊白勞被逼喝鹵一場便是對年關一詞的最好的注釋。因此,過年對窮人來講,無異于過關。

【年糕】年糕是春節(jié)必備食品,進入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蒸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說起年糕,這里面還有一個既美麗又凄楚的傳說。春秋時期,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強兵富國,稱霸一方。國家強盛起來以后的吳王產生了驕奢輕敵思想,開始大興土木。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貭I后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后,如果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國橫掃而滅。這時都城糧斷,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yōu)榱算懹浳樽玉愕墓兣c忠烈,就在春節(jié)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傘】傘是下雨天出行誰也離不開的雨具。傘是誰發(fā)明的呢?據(jù)《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關心丈夫而發(fā)明的?磥,若要申請專利,還是魯班夫婦倆人共享比較合理。傳說,魯班在鄉(xiāng)間為百姓做活,媳婦云氏每天都要往返送飯,若遇上雨天,免不了挨淋。魯班便在沿途設計建造了一些小亭子,遇到下雨,可在亭內暫避一下。然而亭子雖好,總不便多設,而且夏季雷陣雨說來就來。于是云氏突發(fā)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魯班知道媳婦的想法后,茅塞頓開,動手依照亭子的樣子,裁了塊布,安上骨架,裝上把兒,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

【爺】爺是對祖父的稱呼。也有方言指的是父親。那么,一開始爺指的就是祖父嗎?最初,爺并非指祖父,而是指父親,至今還有如此用法的影子。如現(xiàn)在爺娘連用,便是指父母,現(xiàn)在稱爺倆,便是指父子。古代,爺字寫為爺。據(jù)查,出于南朝蕭齊的《玉篇》最早收錄此字,并解釋說:古俗稱父為筇?磥恚瑺敚蹋┳执蠹s是南北朝時期的產物。不過,這個字不是憑空產生的。梁章鉅《稱謂錄》云:古人稱父為耶,只用耶字,不用爺字!稘h語大字典》則認為,耶和筇是一對古今字,爺是后起的字形。耶字主要用為語氣詞,但同時代指父親。東晉王羲之《告姜帖》云:汝母子佳力?力不一一。耶告。大約出于北魏的《木蘭詩》云:軍書十二卷,卷卷有耶名。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正是基于這種用法,人們用形聲方法造字,由耶造出筇字,用來代指父親。不過,此后耶字仍在不時使用。如杜甫《北征》詩云:見耶北面啼,垢膩腳不襪。大約是在宋元明清,爺字逐漸取代耶字,其意義也有所變化。明代沈榜《宛署雜記民風二》云:祖日爺。由此可見,至遲在明代筇字開始用來稱呼祖父,直系親屬之間用字稱呼清晰確定。

【名片】名片是交際時所用的向人介紹自己的長方形硬紙片,上面印著自己的姓名、職業(yè)、電話號碼等內容。名片的歷史久遠,古已有之。早在漢代,人們就削竹為簡,將自己的姓名寫于竹簡上,這種寫有姓名的竹簡,當時叫刺。東漢蔡倫造紙后,才由竹刺改為紙寫,稱為名紙。據(jù)《留青雜札》載:古者削竹以書姓名,故日刺。后以紙書,謂之名紙。據(jù)《山堂肆考》中有這樣的記述:名紙謂寫名于紙上也,今呼名帖。名紙、名帖與名片已十分接近。名片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很流行,上至官員、大型企業(yè)法人代表,下至收廢品的,都有名片在身,隨時準備贈人。

【名堂】人們對搞花樣、名目或故弄玄虛的人,喜歡說他們搞名堂。那么,名堂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名堂由明堂演化而來。原來,上古帝王舉行盛典的場所稱明堂。漢武帝、武則天都提出要造選明堂。據(jù)說,武則天建成了明堂,被她的一個男寵一把火燒了。河北農村也有立明堂的習俗,不過用途與皇帝所建的明堂截然不同。遇到親人客死異鄉(xiāng),尸骨無存,其親屬就在墳地內建一假墳,內埋死者牌位,叫立明堂。不論是建造假墳頭,還是掩埋死者牌位,都有一套迷信程序,都會有神秘色彩,故俗語常說:搞什么鬼名堂!即由此而來。明、名同音,如今便演化為名堂了。

俗語大全_俗話大全


俗語大全_俗話大全_

【口頭禪】口頭禪是指一個人習慣在有意無意間時常說的話語,多無實際意義?陬^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的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xiàn)成的經驗掛在口頭上,沒有把禪理踐行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禪,是要用心去學,用心來悟的,是需三關悟漸,閉關打七的功夫。禪宗的末流,好取現(xiàn)成的經語,掛在口頭上。如果單單靠從口中滔滔不絕說出來的禪學,那就不是真正的禪,而是口頭禪?陬^禪完全違背了禪宗頓悟見性的宗旨。今天,口頭禪已經完全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意思了。

【千古】千古,為哀挽死者之辭,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其含義有二:一日年代久遠。《水經注》中有文:追芳昔娛,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絕唱一詞;一日永別!缎绿茣κ諅鳌分杏涊d:薛收三十三歲卒,秦王李世民聞訊,哀痛之至。他寫信給薛收二哥的兒子元敬,信中云:吾與伯褒(薛收字)原在軍中服務,經常一起外出作戰(zhàn),他辦事殷勤,很有抱負,想不到現(xiàn)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詞由此而來。

【千字文】《千字文》是古代一部兒童啟蒙讀鈞,它在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中雖排在最后,但其成書時間卻最早,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肚ё治摹肥窃鯓泳幊傻哪兀克筒苤驳摹镀卟皆姟芬粯,也是一篇救命(自救)的文章。據(jù)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周興嗣是南朝梁武帝時一個很有名望的才子,在朝廷擔任諫官,為人十分耿直。有一次梁武帝要發(fā)兵攻打一個近鄰小國,周興嗣直諫說:對待鄰國不能逞武,只能感化。梁武帝不采納他的意見,他據(jù)理力爭,終于把梁武帝給惹火了,把他打人天牢,定成死罪,三天就要殺頭。周興嗣的同科好友方樹生得知這一消息非常著急,就設法救他,趁上朝之機啟奏梁武帝說:周興嗣觸犯龍顏,應該殺頭,但他在百姓中頗有聲望,何不讓他將功抵罪,現(xiàn)在學堂里正缺少啟蒙讀本,陛下可命人選擇一千個不重復的字,叫他在一夜之間串連成句,每句四個字,共二百五十句.編成一本書,供兒童閱讀識字。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間編成,可將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編不成,再殺他不遲。 梁武帝也覺得殺掉周興嗣有些不忍,就將人情賣給了方樹生,便下令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容的韻文。當天晚上,方樹生拿著一千個字到獄中去探望周興嗣,把自己如何設法救他的經過說了一遍,周興嗣十分感激,立刻動手編寫起來: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到三更時分,已經編好了一大半?墒窃偻戮,就越編越難了,到天快亮時,還剩下乎、語、哉、者、謂、助、也、焉八個字。周興嗣是搜腸刮肚,總也連不成句。這時,方樹生已來到牢房門口,周興嗣求助道:尚余八個字,還未成句。方樹生道:周兄大才,八個字焉能難倒你哉。 周興嗣聽了焉能難倒你哉這幾個字,心中猛然省悟。他想八個字中,語助詞多矣,我何不編成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立即提筆寫完了最后兩句。周興嗣終于在一夜之間將《千字文》編完,累得須發(fā)皆白。方樹生拿了周興嗣編好的《千字文》,急匆匆上朝見駕。梁武帝看了十分滿意,下旨免去死罪,把《千字文》刻印成書,作為兒童啟蒙讀本。此后歷朝歷代都把《千字文》作為兒童的啟蒙讀本,周興嗣為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立了大功。

【千里眼】喻指人眼光敏銳、看得遠。千里眼在古代只能是個幻想或夸張比喻之詞,現(xiàn)在則變成了現(xiàn)實,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無數(shù)個星球。那么,千里眼源自哪里呢?據(jù)《魏書。楊播傳》記載,北魏光州刺史楊逸體恤百姓,為政清廉,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他廣設耳目對下屬進行監(jiān)督,下屬因公外出時都自帶干糧,再也不敢到處吃請了。他們都說楊逸仿佛長著千里眼,縱使躲進密室收受賄賂,也會被他知道的。

【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zhèn)愖锏娜嗽O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zhèn)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人類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xiàn),在死刑執(zhí)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zhí)行方式的主流。

【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辭,多稱別人的女兒。女孩何以稱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國古代的貨幣單位有關系。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為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諾千金等均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 后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率軍隊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又想到要報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年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wěn)便。以后就流行起來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此語源于南宋羅泌撰《路史》,據(jù)載:大唐貞觀年間時逢盛世,萬國來朝,周圍的藩邦年年進貢,歲歲獻寶。當時,云南土司緬氏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欲送一批奇珍異寶獻給唐太宗。究竟送什么好呢?緬氏犯了躊躇。有個去過大唐的官員說:唐太宗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而羲之又很愛鵝,連帶太宗皇帝也有這個愛好。如果送只天鵝,必定會討大唐皇帝喜歡。緬氏一聽有理,命人提了一只潔白如玉的天鵝,連同另外一批珍寶,讓一個名叫緬伯高的官員擔負赴唐獻寶的重任。 緬伯高一路上倍加小心。這天,他們來到湖北沔陽湖邊,只見籠中的白天鵝張開嘴巴,喘息不止,顯出口渴難耐的樣子。緬伯高便小心翼翼地打開籠子,把白天鵝帶到湖邊飲水。白天鵝見了清澈的湖水,不覺來了精神,轉眼就喝飽了,趁人不注意,猛然飛上天空,緬伯高見狀大驚,急忙向前一撲,結果只抓到幾根羽毛,白天鵝卻不見了蹤影。緬伯高癡癡地望著手中的鵝毛,感到萬分焦急:繼續(xù)往長安走吧,卻丟了獻禮的珍寶;如果返回家鄉(xiāng),必獲死罪無疑,不知怎么辦好。有個隨從勸緬伯高說:不如拿這幾根鵝毛前往長安,雖然天鵝沒有送到,可我們的情誼到了,太宗皇帝是位開明君主,一定會體諒我們的苦衷,斷不會和我們計較! 緬伯高聽后覺得有理,遂把幾根鵝毛用紅綾子包好,又在上面題詩一首:天鵝貢唐朝,山重路更遙。沔陽湖失寶,倒地哭號啕。上奉唐天子,請饒緬伯高,物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 緬伯高一行繼續(xù)東進,披星戴月,不辭艱辛,終于按期到了長安。唐太宗見到幾根潔白的鵝毛,又仔細讀了那首詩,不僅沒有怪罪這位遠路來的使者,反倒為他忠于職守、不辱使命的精神所感動,重重地賞了緬伯高等一行人。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也就由此流傳開來。

【門子(門路)】現(xiàn)在,老百姓把在政府里或某些部門里有熟人、能辦事的人稱為有門子。這些門子如果不堅持原則,便會為以權謀私等不正之風大開方便之門。那么,門子是怎么來的呢?門子,是古代衙門中的差役,相當于現(xiàn)在的門衛(wèi)。古代的門子屬于賤役,地位很低,甚至談不上什么地位,但是位置卻不可小視。他們把守著官衙門口,誰要想進衙辦事,首先要經過大門關口。不管什么人,也不論什么事,哪怕火已上房,只要不經門子批準,休想與老爺見面。尤其是那些熟知官場規(guī)矩、心地貪婪的門子,常常把這一特殊位置,當成撈外快的福地。外人要想入見官員,先要拿銀子說話,這叫送門包。所以古代的門子又被看做門路,要想順利辦成事,不走門子,恐怕十有八九會辦砸了。可見,門子的作用何等重要。對外來辦事的人是如此,對深居簡出的官老爺,有些門子同樣會耍些手段,或成人之事,或壞人之事。官老爺該見的人或阻擋在外,不該見的人或不速之客放人,或任意擴大事態(tài),或刻意隱瞞真相。他們深諳本衙大人的喜好,也摸透了外來人員的心思,常以點撥、誘使、欺騙、夸大等種種手段為自己撈取好處。比如京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門官給秦香蓮出主意:你在前面跑,我在后邊攆,扯下一片衣衫。將秦香蓮放入駙馬府中?梢,官府有了門子,也就有了門路。門子也就有了全新的含義,那就是走后門,辦私事,以私損公。

【門神】門神畫像多為唐代名將秦瓊和尉遲恭。傳說唐太宗即位后身體很差,夜間多做噩夢,常見群魔在寢殿內外拋磚扔瓦,凄厲呼叫。群臣建議讓元帥秦瓊與大將軍尉遲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衛(wèi)于宮門兩旁,果然,太宗不再夢見鬧鬼。太宗念秦瓊、尉遲恭二將日夜辛勞,便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戎裝像,怒目發(fā)威,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旁,效果依然。后流傳民間,人們在畫像兩邊添加一副對聯(lián)昔為開國將,今作鎮(zhèn)宅神,與畫像一起貼于門上,鎮(zhèn)守宅門。門神的形象很多,還有鐘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與其他神祗相比,門神所受禮遇較差。每逢新年,戶主買一張新畫像,把舊的撕掉,然后貼上就算完事,所謂舊桃換新符,沒有供品也沒有鞭炮迎送。難怪有一劇本寫門神滿腹委屈請玉帝另選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門外漢】門外漢即外行人,不論男女。門外漢的直接出處來源于僧人之口。唐代僧人慧能寫的《壇經自序品一》云:祖日:汝作此偈闡釋佛教道理的詩句),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到門內。到了宋代,才有完整的門外漢一詞。蘇東坡仕途坎坷,遂篤信佛教,多與僧人交友。有僧人對他加以評論。《五登會元》卷六:證悟法師與庵元禪師二人評論蘇被的佛學修養(yǎng)。證悟認為蘇東坡很有修養(yǎng),庵元的評價卻是尚未見路.是門外漢耳。由此可見,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門外漢。后來,門外漢泛指外行和對某種業(yè)務技能所知甚少的人。

【丫頭】我們現(xiàn)代人常稱小女孩為、了頭。那么,這個稱呼是怎么來尼?這還要從中國古代說起,在古時候,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頭上都要梳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形狀很像個丫字,這種頭型就被稱為頭。后來,丫頭就慢慢成了女孩子的代稱。唐代劉禹錫《寄贈小樊》詩云:花面、了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在唐朝,、了頭就有女孩之意了。此外,因為古代婢女經常梳丫髻,所以、了頭有時也指婢女,如戲劇的婢女就叫丫環(huán)。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原來是古代漢語文言文的四個虛詞助語(有時做代詞用),四個字連在一起詞義就發(fā)生了變化,有了新義,用以諷刺那些咬文嚼字無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情形,或形容文理不通半文半白的話或一般含有識刺意味。它源自哪里呢?將之乎者也撮合到一塊,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大發(fā)明。據(jù)宋代僧人《湘山野錄》載:宋太祖趙匡胤巡游朱雀門,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四個大字,便問陪同他出游的宰相趙普道:為何不只寫朱雀門,加之字做什么?趙普解釋道:之是助語氣的。太祖大笑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自此以后,便產生了一個新詞語,而且使用頻率頗高,如《紅樓夢》中有:石頭說:更可厭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不大近情,自相矛盾。 有,魯迅《孔乙己》云: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F(xiàn)實生活當中也常用到,如:某人好轉(音Zhuai)兩句古文,張口之乎者也,酸溜溜的。

【馬上】馬上一詞是形容時間很短的意思。馬上最初的含義就是在馬背上,多指征戰(zhàn)武功,古代有馬上得天下一說,并說開國皇帝是馬上皇帝。 馬上指時間短,源自元朝。元朝由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以狩獵為生,蒙古騎兵素以作戰(zhàn)征討勇猛、行動迅速著稱,可能由于這個原因,馬上就有了表示速度快、時間短的含義。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爺,有的馬上就說了罷!明唐順之《請游兵疏》:命下之后,即便馬上差人赍文星馳付山西保定二巡撫處。用的都是這個意思。后來,馬上一詞就被大家所接受,并轉化為表示時間極短的含義了。

【馬虎】馬虎用來形容某些人為事草率或粗心大意。馬、虎和粗心大意這風馬牛不相及的三者,怎么會聯(lián)系到一起,成為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固定詞語馬虎呢?相傳,宋代時京城有一個畫家,作畫往往隨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畫的究竟是什么。他非常喜歡畫虎,有一次,他剛畫成一只虎頭,有位朋友登門來拜訪,請他畫一幅馬。這位畫家大筆一揮,非常隨便地在虎頭之下添上了馬的身軀。朋友見他如此不認真,便質問他說:你這畫的到底是馬呀還是虎呀?沒想到這位仁兄隨口便答道:管它什么呢,馬馬虎虎吧!朋友見狀,一氣之下拂袖而去。別人不要,畫家就把自己這幅得意之作掛到墻上。他的大兒子看見后很奇怪,用手指著畫問他:爸爸,那上面畫的是什么啊?是虎,畫家漫不經心地回答。后來二兒子也好奇地問他,畫家又隨口支吾著說:是馬。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碰上一匹馬,卻以為是虎,搭上箭,一箭就把它射死了。馬主人不干了,要他賠償,害得畫家不得不原價賠償。后來二兒出門,路上遇到一只老虎,以為是馬,就想去騎,結果被老虎吃掉了。畫家聞訊,悲痛萬分,就把《馬虎圖》燒了,還寫了一首詩自責: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喂了虎。草堂焚毀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于是這位畫家贏得了一個馬虎先生的外號。從此,馬虎這個詞獲得了新義,流傳至今了。

【馬桶】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習慣稱其為馬桶。人用的東西為什么叫馬桶呢?它源自何處?在中國,最早的關于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在木馬子之前,漢朝稱之為虎子。這個名字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一次,他射死臥虎后,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表示對猛獸的蔑視,意在表示蔑視強敵。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段骶╇s記》上就有關于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后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墒堑搅颂瞥驗榛首宓南热酥杏薪欣罨⒌,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后就俗稱馬桶了。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是木制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份,材料高級的多,甚至還有黃金制成的。到了現(xiàn)在,才發(fā)展成以陶瓷馬桶為主了。至于抽水馬桶,確實是外國人發(fā)明的,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抽水馬桶。

【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zhàn)國時代,我國就出現(xiàn)了馬路一詞!蹲髠髡压辍酚涊d,衛(wèi)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guī)熥由暧龉隈R路之衢,遂從。就是褚?guī)熥由暝隈R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據(jù)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fā)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qū)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fā)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馬大哈】馬大哈常用來指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辦事草率、丟三落四、經常出錯之人。它源自20世紀50年代,由天津市相聲界藝人創(chuàng)造的趣語。相聲段子《買猴》50年代的時候曾風靡全國。故事說一位干部以不負責任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馬大哈。他寫了一個報告,本來要通知到(天津市)東北角買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飛筆疾書,競寫成到東北買猴兒五十只了。而馬大啥的領導們也是同樣馬虎草率的官僚主義,內容看也不看便揮筆批準。馬大哈的同事和下屬又習慣于盲從,問也不問紛紛出差執(zhí)行任務,結果鬧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話。比如:他們?yōu)榱巳ゲ少徍镒,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各地接洽者雖然驚奇于天津采購員的離奇購貨單,卻仍然到處幫助他們捉拿猴子交貨;猴子從四面八方運回后,群猴出籠,又大鬧了百貨公司,趣聞笑話接連不斷。這段相聲的作者是何遲,表演者是相聲大師馬三立。一經演出,馬大哈一詞迅速傳遍全國。可見,相聲的藝術魅力不亞于戲曲!段鲙洝分械募t娘成了媒人的代稱,而《買猴》中的馬大哈則成了馬馬虎虎的同義詞。

【馬后炮】馬后炮常被人們用來比喻和形容事后采取措施、行動遲緩。它源自中國象棋術語。最初,馬后炮的詞義并不消極,它指的是在象棋的對陣中,炮位于馬之后,隔山將殺的一種招式。說起它的詞義色彩,甚至偏向積極,因古時候下象棋時,馬后炮常常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在下象棋時馬后炮是比較常用的招數(shù)。這時,只要把馬放在對方的將上隔一格,用于控制將的移動,再用炮將軍,如果對方沒有棋子可墊,往往形成絕殺?梢,馬后炮是置對手于死地的很厲害的一招,詞義并不消極。 馬后炮之所以反其意而用之,有兩種語境可以說得通。其一,馬后炮雖然是絕殺,馬的功勞是第一位的,馬死死控制住了老將,炮才能起作用,不然還是放空炮。從這個棋講,馬先炮后,不是正好應了馬后炮的比喻或引申意義了嗎?其二,馬后炮雖然厲害,但中國詞匯不能望文生義,因為它是豐富多彩、魅力無窮的,在許多情況下與原意不同。如高高在上一詞,說風箏是好,說干部作風是壞,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

【馬拉松】馬拉松一詞現(xiàn)在多用來形容漫長無休止的事情。比如,中國加入WT。問題,一談就是十三年,斷斷續(xù)續(xù),可謂馬拉松式談判。那么,馬拉松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馬拉松是世界公認的一個長跑比賽項目,是個音譯外來詞,同其他長跑、短跑項目不同,是專用名詞,特定比賽項目。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呢?它是奧運會最早規(guī)定的項目之一,馬拉松長跑比賽的歷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馬拉松長跑的距離是42.194公里,這可說是所有徑賽項目的長度之最。 馬拉松源自希臘和波斯帝國在馬拉松的一場戰(zhàn)爭。馬拉松是希臘首都雅典郊外的一平原地名,馬拉松平原距離首都雅典四十多公里。公元前490年,強大的波斯帝國出動十萬軍隊進攻雅典。當時希臘軍隊只有一萬多人,但人民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斗意志十分堅強,雙方在馬拉松平原展開激戰(zhàn)。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希臘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大敗波斯軍隊。一個外號飛毛腿的戰(zhàn)士菲德爾迪斯身受多處戰(zhàn)傷,但激動地要把這振奮人心的特大喜訊立即告訴首都人民。他一口氣跑到雅典中心廣場喊道:歡慶吧!我們勝利啦!喊完就死了。為了紀念他,奧運會將他跑步的里程,以起點馬拉松命名,作為競技項目了。

【子虛烏有】現(xiàn)在我們常用子虛烏有來形容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那么,它來自何處呢?漢武帝時,有一位大才子叫司馬相如,蜀郡成都人。他的名字本來叫犬子,十分不雅,后來有了學問,因為佩服戰(zhàn)國時名臣藺相如而改名相如。有一天,武帝讀到一篇《子虛賦》,非常欣賞,但又覺得很遺憾,因為他以為這是古代人所作,所以嘆道: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武帝手下有一位養(yǎng)狗的楊得意,也是蜀人,稟告武帝說: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 武帝大驚,將司馬相如召來一問,相如說: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游獵之賦。于是接著《子虛賦》的意思又作了《上林賦》,兩篇大賦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既有文采,又含勸諫,奏之天子,天子大悅!蹲犹撡x》的內容是假托兩人的問答,這兩個人一個是楚國派往齊國的使臣子虛,另一個是齊國人烏有先生。子虛來到齊國,齊王與他田獵,子虛趁機向齊王吹噓了一番楚國的園林如何如何廣大、繁茂,楚王田獵又如何如何威風。烏有先生對他的這番渲染很不以為然,批評子虛言過其實。在接下來的《上林賦》中,司馬相如借同時在座的亡是公之口,指出楚則失矣,而齊亦未得也,說他們只不過是諸侯園囿,而與天子的上林相差甚遠。作者極力描寫了上林苑的巨麗之美,極盡鋪張渲染之能事,寫出了大一統(tǒng)帝國的氣勢與富足。但筆鋒一轉,把重點移到天子身上。說天子極樂之時,茫然若失,嘆道:嗟呼,此太奢侈!于是解酒罷獵,命將上林辟為農田,解除山澤之禁,然后出德號,省刑罰,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與天下為始。正如班固所言: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要其歸引之于節(jié)儉。這篇賦的前面是鄭、衛(wèi)之音,但是曲終而奏雅,其目的還是為了勸諫。子,是古人對男子的尊稱,子虛也就是虛先生的意思;烏有先生,也就是沒有先生;亡是公,也就是沒有這位先生。三個人的名字雖然不同,意思都是一樣的。所以,后來也就專用子虛烏有來指代根本就不存在的事物了。

【元】元,這里特指貨幣單位。我國貨幣有四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由于貨幣的質地和形狀不同,計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用元做貨幣的單位,是從明代萬歷年間開始的。當時歐美最流行的銀圓開始傳人中國。因廣泛通行的是墨西哥銀圓,錢幣上有鷹的圖案,所以又稱鷹洋。由于它的質地為銀,形狀為圓形,因此叫銀圓。一枚就稱為一圓。后來為了書寫方便,就借用同音字元來代替圓。此后,盡管又使用過多種貨幣,但貨幣單位元卻一直沿用下來。以元作為貨幣單位,世界多數(shù)國家使用,如美元、歐元,我國的人民幣也是以元為單位。

【元旦】現(xiàn)在指公歷一月一日,公元是國際通用的公歷紀元,是從國外引進的歷法。那么元旦也是外來的嗎? 元旦最初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年。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詩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元旦又稱元日、元正、元春、元朔等。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臘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代在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夏歷,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相沿未改。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稱春節(jié),將公歷1月舊定為元旦。

【元寶】元寶的來歷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jù)《文獻通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做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日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說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做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元史楊浞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浞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yè)務工作。他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fā)現(xiàn)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xiàn)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浞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熔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上再鑄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朝廷認為楊浞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還能看到的元寶實物。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寶名稱首次出現(xiàn),是銅錢的稱謂;元代元寶是白銀鑄造的實物元寶,這種元寶始于元代。

【元宵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是中國的幾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關于元宵節(jié)的起源,民間有許多傳說。一個傳說是元宵節(jié)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大權落在呂后手中,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在、}: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篡奪劉氏江山。此事傳到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他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設計除去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為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另外,還有一則傳說與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有關。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發(fā)現(xiàn)一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趕忙上前搭救,并問明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進宮后再也無緣和親人見面,也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因思念家人,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對她深感同情,答應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之后,東方朔在長安城中擺了卦攤,求卦的人們所求的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人們向他求破解之法。他說,只有當今天子能解救你們,我給你們寫個偈語。老百姓拿著偈語,趕緊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消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城家家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如織。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后,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里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jié)。

【夫人】夫人這一稱呼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現(xiàn)在仍在使用。先秦時,諸侯妻子、帝王妃子均稱夫人,《禮記曲禮》:天子之妃日后,諸侯日夫人!墩撜Z季氏》: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日小童。夫人這一稱呼含有尊貴之意。在古代,只有封爵是公、侯、伯的妻子和一、二品大員的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到了漢代開始普及,凡達官貴人、頭面人物的妻子均可享受這一尊號了。至于老百姓或布衣之妻是不能隨便稱呼夫人的。如今,夫人這一稱號雖然常用于日常生活,平民之妻也偶或有用,但在人們的潛意識中,仍然和為官者緊密相連而與百姓或布衣無太大瓜葛。

【王八】過去,社會上一些寡廉鮮恥的人,往往獲得王八、王八蛋、王八羔子之類的罵名。那么,王八從何而來?首先,王八原來真有其人。據(jù)《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記載,王八是五代十國時前蜀主王建的大名。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隆眉廣顙,狀貌偉然。因為年輕時是個無賴之徒,專門從事偷驢、宣宰牛、販賣私鹽的勾當,又加上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與他同鄉(xiāng)里的人都叫他賊王八。金人元好問《雜著》詩:泗水龍歸?h空,朱三王八竟言功! 再者,王八還可被視為忘八的諧音。《通俗編品目》說:《七修每類稿》:今詈人日王八,或云忘八之訛。言忘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忘八便是八項德行中缺最后一項即無恥了。再次,將王八和烏龜扯在一起!妒酚淉敳吡袀鳌份d:能得名龜者,財物歸之.家必大富至千萬。一日北斗龜,二日南長龜,三日五星龜,四日八鳳龜,五日二十八宿龜,六日日月龜,七曰九洲龜,八日王龜。作者將神龜分為八種,第八種名為王龜。于是后人便將這列在第八位的王龜簡稱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變成了烏龜?shù)膭e名。這時的王八還屬于神龜類,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多奎演出的名劇《釣金龜》,這龜也夠神的,是寶貝。最后,烏龜、王八、無恥牽連到一起,烏龜又跌進了妓院。指揮妓女應召陪客的假母習稱老鴇,她的丈夫就被稱為烏龜、龜奴。妓女日常和嫖客們打情罵俏、摟摟抱抱,而這個時候,老鴇的丈夫只能躲到一邊去。后來,推而廣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紅杏出墻的丈夫,都稱為烏龜、王八了。

【王老五】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中,鉆石王老五的說法隨處可見。它的意思為值得追求的單身漢。鉆石比喻富有、有魅力,那么,王老五為什么是指單身漢呢? 王老五原來是一個方言俗語,且由來已久。王老五是粵語方言,意為光棍、單身漢。廣東民間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王老五本有其人,是一個王姓窮人,在家里排行老五。他平時老實巴交,因為貧困,一輩子沒有娶妻。后來當?shù)厝司陀猛趵衔鍋碇o稱大齡單身男子。北方地區(qū)開始知道王老五一詞,和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一部黑白電影故事片《王老五》有關。這部影片導演兼編劇為廣東潮山的蔡楚生,王老五是其家鄉(xiāng)方言,電影的男主角名叫王老五,家境貧寒,35歲仍未娶妻成家,一直單戀著潑辣的鄰居窮姑娘。后因他仗義助人的舉動感動了姑娘,終于博得了她的芳心,兩人結為連理。電影中的同名插曲《王老五》一度成為當時的流行歌曲,歌中唱道:王老五呀王老五,說你命苦真命苦,白白活了三十五,衣裳破了沒人補,可憐可憐王老五,天天害得相思苦。隨著這部電影的放映和插曲的流傳,王老五也成了人們習見的一個慣用語。隨著時代的推移,王老五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原來,王老五多為窮人,現(xiàn)在,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也可稱王老五,名日鉆石王老五,成了不少女孩子追逐的目標。大齡未婚女子也可稱王老五,如2003年《商務周刊》評選出成功男性心目中最欣賞的十大女鉆石王老五,其實就是女光棍。

【太太】太太現(xiàn)在多指對已婚婦女的尊稱。 太太一詞源自漢朝。在漢哀帝時,太太為尊稱老一輩的王室夫人。到后來,漢室又稱皇太后為皇太太后。太太的稱謂,在漢代貴族婦女中逐漸推廣起來。明代對太太的稱謂限制較嚴。據(jù)《辭源》載,明胡應麟(1551-1602年)的《甲乙剩言邊道詩》中說,明時中丞以上官員的妻子始得稱太太。但據(jù)何良俊(1506-?)的《四友齊叢》中記述:凡士大夫妻,年來三十即呼太太,前輩未有此。 太太稱呼最大眾化的時期,大致開始于軍閥混戰(zhàn)時期。北洋政府和民國時期,太太的稱呼開始泛濫,從大帥到芝麻綠豆大的小官,其眷屬都可稱太太,官太太、經理太太、校長教授太太,到處都是。不過,無形中多少還有些限制,至少是在有知識階層之上。 太太的稱呼始終沒有下放到老百姓之中,老百姓也不屑于太太的稱謂,所以,太太于老百姓是有距離的。

【太上皇】太上皇是皇帝父親的尊稱。后借用為對有權有勢、凌駕于別人之上者的一種蔑稱。 太上皇源自秦漢。據(jù)說,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后,萬事如意,卻有一事使他犯了愁,即以何種禮節(jié)對待自己的父親劉太公。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父親,老父畢恭畢敬地迎接他。劉邦惶惑不解。其父說:您貴為天子,誰敢不敬?我雖然是你父,也不過是個平民百姓,區(qū)區(qū)庶民不敬皇帝,可是要殺頭的。盥牫鲈捴杏性,就仿照秦始皇曾尊死去的父親為太上皇的例子,馬上舉行大典,將父親扶上了太上皇高位。

【太歲頭上動土】太歲頭上動土比喻不畏權勢敢于觸犯強權的行為。源出兩支。一說太歲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與木星(歲星)運行的方向相反。舊時迷信,認為太歲是個兇惡的煞神,是百神之統(tǒng)。他奉領諸神,統(tǒng)正方位,斡運時序。太歲所經過的方位為兇方。有一句諺語就是這樣說的:太歲當頭坐,非實便是禍。《土風錄》云:術家以太歲為大將軍,動土遷移者必避其方。意為建筑蓋房時找準方位,避免與太歲沖突。于是民間就有了不要在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二說太歲頭上動土源于一個故事。唐朝末年,黃巢率領起義軍走潼關、入長安,建立了大齊政權。這位農民起義領袖習慣流動作戰(zhàn),在皇宮里待不住,常常率領親兵親將百余人出長安觀察地形,研究作戰(zhàn)方案。一天,行至臨潼縣荊山原邊,被一座高大墳墓擋住去路,上前一看,原來是劉邦之父漢太上皇陵,占據(jù)大片良田。黃巢心想,這個太上皇生前魚肉百姓,死后還霸占著這么多田地苦害百姓,擋我去路,實在可恨,便喚隨從借了一把鐵锨挖了起來,因用力過猛,锨把折了,于是,他又親自向農夫借了一把大锨,登至墓頂,幾锨就把墓頂挖了個大坑。黃巢放聲大笑,朗吟了詩一首:輾轉中原逐驚鹿,西進長安過齊都。吾輩豈是山野人,太歲頭上敢動土。 吟罷,余怒未息,拖锨下原,競把原邊劃了一條深溝,人們叫它鐵锨溝。從此,太歲頭上動土這句話就流傳下來。

【犬子】犬子是謙詞,對人稱自己的兒子。這一自謙,實際有督促希望孩子進取之意。而對別人的孩子則稱虎子。對自家的孩子稱犬子,還與古時候的人對一些自然現(xiàn)象以及生老病死沒有科學、系統(tǒng)的認識有關。遇到一些奇特或無法解釋、存在困惑的事情,常常自覺不自覺與神鬼掛上鉤。如一些有才華、絕頂聰明的人突然生病死亡,往往被人們認為是被請到天上做神仙去了;小孩生病夭折,則被認為是被小鬼捉到地獄去了。由于存在這種迷信思想,因承相襲,潛移默化,中國人形成了給小孩特別是男孩起賤名的習慣。如司馬相如小時候就曾被父親喚作犬子。他們認為名字叫得越不好聽,鬼神就越不在意,孩子就越好養(yǎng),曾幾何時,狗剩、狗子、熊貨、賤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男∶。如今隨著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素質的提高,人們給小孩起名少了很多顧忌,講究清脆響亮、音韻優(yōu)美、寓意深刻、寄予厚望、望子成龍,以前那種起賤名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近乎絕跡了。

【匹夫】匹夫通常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來解釋,常言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什么稱普通的平民百姓為匹夫呢?它起源于春秋時期。匹,原是數(shù)量單位,古代四丈為一匹。又說兩丈為一端,二端為兩,每兩就成一匹,長四丈。兩而成匹,是相合的意思,按照這個意思,夫婦兩者也相合,故作匹夫、匹婦。由于古代只有貴族、富人才可能實行一夫多妻的制度,如《論語正義》:士大夫以上,則有妻媵;庶人無妾媵,惟夫妻相匹。其名既定,雖單,亦通謂之匹夫匹婦。這就是匹夫的出處。因此,實行一夫一妻的人也就是代表著地位低下和貧苦,所以,在封建社會里,便把沒有地位的平民百姓叫做匹夫、匹婦。段玉裁注《說文》中說:雖其半,亦得云匹猶人言匹夫也。就是說匹夫、匹婦拆離開來單獨也可使用。以后,匹夫便不光指男子,而泛指平民百姓。需要指出的是,匹夫本是貧富和不平等的產物,帶有歧視百姓的意味。如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稱為匹夫之輩、匹夫之勇,這就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背道而馳。

【五更】中國有個習俗,每年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要起五更,吃餃子拜年。那么,五更是怎么來的呢?我國古代把夜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或梆子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五夜。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相當于一個時辰,也就是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在秋分時分,初更正是月牙正偏西,五更也就是拂曉時分,正所謂雞鳴五更。

【五谷】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農民所盼。五谷的說法源自春秋戰(zhàn)國時代!俄n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yǎng)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yǎng)的規(guī)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迅速繁殖,五谷才能順利生長,收入就會增多。五谷,古代有多種說法!肚f子逍遙游》注五谷為麻、菽、麥、稷、黍;《周禮夏官職方氏》注五谷為黍、稷、菽、麥、稻。后泛指各種莊稼。

【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F(xiàn)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中國的俗話_俗語大全”中的語句,常?梢栽谂笥讶吹,也希望您能挑選自己喜歡的短句,發(fā)發(fā)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內容請閱讀七夕節(jié)的諺語詩句俗語,希望的人生美滿而幸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