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經(jīng)典禪語靜心
在文化水平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也經(jīng)常能收到別人分享的句子,句子可以準(zhǔn)確的表達(dá)心情,那么,哪些句子值得一看呢?小編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佛家經(jīng)典禪語靜心,我們后續(xù)還將不斷提供這方面的內(nèi)容。
小編本次為大家?guī)砭实木渥印?p>佛家經(jīng)典禪語靜心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注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于愛者,無憂亦無怖。
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容顏?
佛曰∶那只是曇花一現(xiàn),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凈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
我問佛∶世間為何有那麼多遺憾?
佛曰∶這是一個婆娑世界,婆娑既遺憾,沒有遺憾,給你再多幸福也不會體會快樂 。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shù)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問佛 :世事本無常是什么意思?
佛說 :無常便是有常 無知所以無畏.
我問佛 :我的感情總是起起落落?
佛說: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漲落,浮浮沉沉方為太平。
J458.更多句子大全擴(kuò)展閱讀
佛家靜心禪語
1、人生不僅是去與煩惱握手言和,更要去認(rèn)識煩惱的虛幻,煩惱何曾來自外境,從來都是自心的產(chǎn)物。能包容,天下哪有對峙;能寬闊,世間何來怨愆。所有的負(fù)面情緒,從來都不是埋怨生活的借口,恰恰需要的是自我的自省和自控。
2、質(zhì)和金錢上的貧窮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智慧和福報上的貧窮。只有在智慧和福報上富有的人,才能駕馭物質(zhì)和金錢,才具備飄逸、灑脫、毅力、洞察等底蘊方面的情懷,才可能流露藐視物質(zhì)和金錢的眼光,也才真正懂得安貧樂道!如果把安貧樂道表現(xiàn)成一種硬撐,那可真是一種褻瀆和折磨!
3、在世間經(jīng)過,需要的是善意與寬恕,而不是糾結(jié)與埋怨,不必要去奢望什么純粹的一帆風(fēng)順,更需要的是自己積極一些去化解那些誤解與障礙,包括自己內(nèi)心的起伏與障礙,傷痛與固執(zhí),悲觀與被黑。
4、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后怎么看你、如何說你,別人的言語和看法帶有各自的偏見,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看到的世界就亂了。菩薩道中提倡的忍辱和禪定,就是提醒人們在風(fēng)云變幻中,訓(xùn)練“不動心”的能力。心不動,則身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5、看淡世事滄桑,內(nèi)心安然無恙。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天氣的變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風(fēng)景都會影響你的心情。而他們都是你無法左右的。看淡了,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wěn);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6、如果你心有不安,就念聲觀音菩薩,如果你很浮躁,念聲地藏菩薩,如果你很恐懼,就念聲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清涼,地藏菩薩的堅定信念,阿彌陀佛的坦然淡定。菩薩佛祖并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諸菩薩的心境,從而指導(dǎo)我們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間法,不在靈山,在心地。
7、人生總是有得有失的,豈能盡善盡美,這世界,美麗易碎,不必慌亂,只要靜然于心,就會海闊天空;這人生,痛并快樂,無需埋怨,只有心存感激,就會精彩無限;這腳步,輕松沉重,不必匆忙,只要心中有一座城,有一片森林,有一種信仰,就要一直走下去。
8、我們應(yīng)當(dāng)看淡一切,好好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永遠(yuǎn)有一片陽光照耀的晴空;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許痛苦之后就是你幸福的天堂。人是在痛苦和煩惱中生存和逝去的。沒有經(jīng)歷痛苦的人生是很膚淺和簡單的。真正的痛苦可以使人冷靜;使人深邃;使人清朗。
9、當(dāng)你看到曾經(jīng)欺騙過你的人、打擊陷害過你的人、傷害過你的人時,你若是心跳不加速、呼吸不急促、內(nèi)心不起波瀾、面部平靜,說明你的人生正在走向可期待的未來。那些人在你的生活中已毫無價值,你已穿越人生的泥濘走到了自已的開闊地。人生苦短,陽光明媚的天空下不要花時間想你曾經(jīng)遇到的不幸。
10、所謂平常心,就是:失意事來,治之以忍?煨氖聛,處之以淡。榮辱事來,置之以讓。怨恨事來,安之以退。
靜心的佛家禪語
靜心的佛家禪語
【1】、 禪在生活日用中:挑柴運水無不是禪!言談舉止無不是禪!許多人認(rèn)為參禪打坐,心無散亂、意無動轉(zhuǎn),或起神通作用,方稱為禪。其實不然!打坐只是求道、學(xué)佛的方便法門之一,只是為靜心而已。真正的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集中精神,一心不亂。行茲在茲、念茲在茲。
【2】、 心若要定,必須力行正道,意不生惡念,身不作惡行,口不言邪語。不因私人迷情而亂了心思,心安行正便能歡喜自在!總之,要用正確的智慧,產(chǎn)生慈悲的力量,時時刻刻將禪定之法應(yīng)用于日常生活上,定心致力來成就人事,則心常在禪中。
【3】、 用功的方法:初學(xué)佛者,總以為要萬緣放下,獨善其身。其實,用功有三法:第一,系緣修心:一般人的心非常散漫,要以靜坐數(shù)息來系心念。系是連結(jié)的意思,將數(shù)息的念頭連結(jié)在一起,以一、二、三的數(shù)目,隨著一進(jìn)一出的呼吸而數(shù)。
【4】、 誦經(jīng)時,經(jīng)文字句,要深心體會。不只是誦經(jīng)、做課、打坐才是修行;日常生活的舉止動作,無一不是修持的時間。把工作的場所,當(dāng)做修行的地方,將心緣收攝,專心系于工作之中,也是修心的方法之一。
【5】、 藉周圍的環(huán)境來收攝心念,不只是上殿、打坐、誦經(jīng),即使在吃飯、走路、掃地,任何一個因緣均是我們修心的時機,因此,必須把握每一個修持的因緣,這就是系緣修心。
【6】、 第二,藉事練心:每個人都是隨著業(yè)力投生人間。
【7】、 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消舊業(yè),切莫造新殃,歡喜承受,業(yè)很快就會過去;不歡喜接受,則煩惱叢生,甚至于煩惱中再造惡業(yè)。
【8】、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善惡因緣,遇到善緣,即生可愛歡喜、善順之心;遇到惡緣,即心生厭惡、煩惱,此為被境所轉(zhuǎn)。日常生活中,對待任何人事,應(yīng)心存歡喜感激,結(jié)一分歡喜緣,時時保持身心的寧靜輕安,不被境轉(zhuǎn),這就是禪定,也就是藉事練心。
【9】、 人生如一大洪爐,眾生剛強如頑鐵,必須歷經(jīng)千錘百煉,方得成器。因此,應(yīng)藉逆境來修練,時時保持心平氣和。有道是: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身為佛弟子,既然于佛前發(fā)愿:步入五濁惡世、度盡一切眾生,怎可遇逆境即逃避?因此,要提起精神藉事練心。
【10】、 第三,隨處養(yǎng)心:學(xué)佛者,在任何環(huán)境都要隨緣而安。凡夫心時常起心動念,如能于惡劣環(huán)境中,磨練出明凈的本性,即為隨處養(yǎng)心。以周遭事物來修練雜亂的心思去除煩惱,直到習(xí)慣成自然時,不論在任何場所、環(huán)境,都是心行如一,這就是隨處養(yǎng)心。
【11】、 總而言之,系緣修心是初步,藉事練心是第二步,隨處養(yǎng)心是第三步。將一切場所都當(dāng)做修持的道場,時時觀照、系念一處。
【12】、 以上三種方式,可控制我們的凡夫心性。凡夫心與佛心,原本平等,若能反觀自性,即可由凡夫心起步,而體證清凈的本性!
【13】、 反觀觀自性:常言反觀觀自性。觀是觀察事理,日常生活中離不開事與理;人與人相處,離不開善、惡二緣。遇善緣,則心生歡喜;遇惡緣,則厭惡煩惱。這都是因為分別心而產(chǎn)生善惡心念。
【14】、 了解自己對境、對人是否存有貪嗔癡的心念,能透徹地觀察事理,這就是修持止觀最大的目的。
【15】、 止觀法門除了打坐的訓(xùn)練外,在日常生活中,應(yīng)好好省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16】、 止、觀雙運:清晨是一天當(dāng)中最寶貴的時間。
【17】、 早課打坐時,需依止觀法門下功夫,以止息雜亂心思,觀照諸法本性。起座后,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時時止觀止息惡心,啟發(fā)善念;亦即反省昨日的過失,觀察今日的行為。
【18】、 學(xué)佛旨在修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雖然有三個不同的名詞,本質(zhì)卻沒有差別;若于事相而言,只差在佛已明心見性,眾生仍處無明而已。
【19】、 人的觀念常隨萬緣而浮動,隨身外的境界而遷移,因此,時時無明、常常造業(yè),故名凡夫、眾生。
【20】、 修行,首先要攝神修心,將精神統(tǒng)一,心念不隨外境而浮動,如此方可明心見性。
【21】、 堅持初發(fā)心:修學(xué)佛法應(yīng)持平常心,更需有恒久的道心。
【22】、 人的心念常常浮動不定,如波光水影,風(fēng)動則波映虹光,水靜則境物投影。但波光速起易滅,水影倏然無蹤。
【23】、 人心隨境而動、而靜、而生滅。靜下來時,心思清澄,動靜分明。清晨時,庭前蟲鳴、鳥叫或雨露水滴,聲音雖微,無不清晰分明;動時則心隨境轉(zhuǎn),人我是非紛擾不已。
【24】、 但能堅持初發(fā)道心,時常自我鞭策,撥除是非煩惱,則能曰起有功,切莫半途懈怠而前功盡棄。
【25】、 未發(fā)道心、不立志念雖然可惜,既能發(fā)心立志,卻又廢失,尤其可憫,復(fù)又可悲。
【26】、 三不能: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度無緣眾生:有人見佛不起歡喜心,或敬而遠(yuǎn)之,不肯也不敢接近。也有人不喜聞法,或聞而不解,于法不能受用?傊瑹o緣見、無緣聞、無緣接近佛法。這都是眾生自障礙,佛也嘆不能度。
【27】、 二、不能度盡眾生界:眾生業(yè)重,習(xí)性難移,舊業(yè)方悔改,新業(yè)又造成!良知方露,又不堪欲境引誘。因此六道沉淪,三途難盡。
【28】、 三、不能代轉(zhuǎn)眾生業(yè):眾生業(yè)報,自食其果,絕無他作我受之理;如我吃飯、他人難腹飽,他飲毒、我也不能代亡,其理如一。
【29】、 眾生愚癡,沉醉迷幻。佛陀慈心憐憫,殷殷教誨,也需眾生自度自救、及時醒悟,他人替代不得。福慧凈因,操之在己光明前程,也需自己勇猛精進(jìn)去開創(chuàng)。
【30】、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道場,直心即是誠實心,正直無諂曲;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信仰佛法,就是以接受佛法教育為目標(biāo),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與樂觀進(jìn)取的人生,此即直心。
【31】、 學(xué)佛,必須老老實實,以最虔誠、純直的心來修學(xué),不可形順心違,虛偽諂曲。而做人處事,應(yīng)秉持正直、誠實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懷不軌。須時時刻刻誠正信實,并且終身抱持此心即道場的意念,如此才得入如來室、學(xué)如來行。
【32】、 佛陀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yīng)質(zhì)直其心。有些人表面上念佛念得很虔誠,拜佛拜得很認(rèn)真,但要他付出愛心、發(fā)揮己能,卻推辭不肯做。他拜佛是希望能求財?shù)秘、求名得名,對佛有所求。這種人尚未登堂入室,無法深體佛心、悟解大道。
【33】、 信佛不是求財勢名利,而是使人人對自己有信心,培養(yǎng)毅力及勇氣,訓(xùn)練自己莊敬自強,而不是依賴他人。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端正心念,用質(zhì)直的心接受佛陀的教育,踏實地為社會人群付出。
【34】、 佛陀是最平等的教育家,對眾生無分別心,所以能普被三根。
【35】、 有些人常以外在的形象來分別身份高低,我們學(xué)習(xí)佛菩薩的慈悲平等心,不可有人我相的分別。人性平等,大家必須以清凈無雜染、坦誠不虛假的直心,發(fā)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36】、 持戒與執(zhí)戒佛陀制戒,是要弟子們少欲知足,過著簡單樸實的生活。身為佛弟子,應(yīng)謹(jǐn)守戒律,修學(xué)佛法。
【37】、 然而,有人為了持戒,卻自我執(zhí)著,造成家庭生活常規(guī)的困擾,也使群體難以和睦;不僅無法順應(yīng)時代變遷,也不能合乎人群生活。
【38】、 更有人顯異惑眾,偏離正道,迷失方向而不自知,自誤又誤人。
【39】、 學(xué)佛,并非違背人性,以顯耀修行的功能。真正的修行是能合于人、時、地,切乎情、理、事,守戒而不執(zhí)戒,并且適合時宜,生活合理化,才是真正學(xué)佛者應(yīng)該奉行的。
【40】、 所以,我們應(yīng)秉持正知正見以修心養(yǎng)性,配合時代背景及生活環(huán)境,訓(xùn)練自己心無貪戀、意無顛倒、身無掛礙,安然自在而不逾越規(guī)矩。
【41】、 守住根門佛陀教誡弟子,常守根門(眼耳鼻舌身意),莫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以除散心雜念,心猿意馬。
【42】、 佛與眾生本來平等,然眾生常因不奉教法、貪求利養(yǎng)而詐現(xiàn)清白;外表平靜而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色聲香味所惑亂,無明覆心,愛欲纏縛。
【43】、 佛與凡夫不同之處,在于佛已脫離無明愛索纏繞,因此逍遙自在,他能擴(kuò)大愛、放長情普及大地眾生。
【44】、 學(xué)佛若要學(xué)得平常心與平等心,必先斷除私我愛欲,守持心性,培養(yǎng)正念,即得超然智慧。因此唯有守根門慧性、學(xué)佛心佛行,方能去除染污與無明煩惱,證得無上菩提。
【45】、 真正的護(hù)生不殺生即是仁,仁者,愛也。萬法皆由慈心起,一切善行不離愛,因為有仁心愛念就不忍殺生害命,而能積極地救護(hù)一切眾生。
【46】、 佛陀教育弟子要持五戒、修十善法,首重不殺生,以培養(yǎng)慈悲心念。孟子也說: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這是仁人君子的惻隱之心。
【47】、 現(xiàn)今世界戰(zhàn)禍連連,動亂不安,因為人不知護(hù)生,缺乏慈悲心。只要大家不殺生,愛護(hù)生靈,則天下自然太平安樂,永無戰(zhàn)亂。
【48】、 佛陀教導(dǎo)我們護(hù)生,并不是無謂的放生;放生是見之而不忍殺之,放其一條生路。
【49】、 但有人本末倒置,視人類危急苦難而不顧,寧愿花錢購買魚、鳥放生,或捕捉動物放生;這種行為是輕人重物的偏差觀念所致。
【50】、 生而為人,能感受哀苦,覺得傷痛,所以應(yīng)推己及人,憐憫貧病、苦難的眾生,付出愛心救助他們;使饑餓的人飽食,讓受寒的人溫暖,給生病的人醫(yī)藥。
【51】、 對周圍所見的人性與人道行為,能彼此互相啟發(fā)鼓勵,這才是正確的護(hù)生。若盲目地捉放生靈,不僅顛倒是非,甚至?xí)ι?/p>
【52】、 除了有生命的眾生之外,對一切無生命的物質(zhì),也要有一分惜物的愛心。行住坐臥、舉手投足,必須輕柔細(xì)心,愛惜物品以延長物命,善加利用并發(fā)揮其功能。
【53】、 人傷我痛,人苦我悲。我們應(yīng)以仁愛為自己的本分,在日常生活中付出愛心,保護(hù)一切眾生。
【54】、 不害物命以求護(hù)生,不惡口傷人;培養(yǎng)慈悲愛念,自然仁心就能彰顯。若矯飾假仁,刻意希求他人贊美,則會生出無明妄念,受種種物欲、雜念所引誘,這并非真正的仁。
【55】、 欲心增長則薄仁寡義,只有秉仁心、行正道,才是真正大慈大悲的表現(xiàn)。
【56】、 靜思五則:學(xué)佛,要學(xué)人間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學(xué)佛之前,先學(xué)如何把人做好,若人事不圓融,修禪即不易。
【57】、 禪的功夫,應(yīng)在日常生活中參,將人生與宗教融會貫通,以宗教精神,立于處世的事業(yè)。
【58】、 眾生平等,佛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人人具有與佛陀同等的慈心。愛大地一切眾生,即是自愛愛人,自度度人。
【59】、 禪即靜思,靜里常省前日過,思湖映照寂光土。
【60】、 細(xì)思功德,也深藏禪機。修學(xué)佛法,應(yīng)如甘露時日浸潤。
【61】、 修心養(yǎng)性,于內(nèi)能自謙即是功;端正行為,于外能禮讓即是德。內(nèi)修是功,外行是德,知行合一便是功德。
【62】、 凈因三要:一、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事。
【63】、 二、受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64】、 三、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jìn)行者。
【65】、 如是三事,名修凈正因。
【66】、 一切凡夫若想修凈業(yè),應(yīng)當(dāng)修此三種正因,以明心見性、去除凡夫心而入圣人清凈本性。
【67】、 凡與圣:學(xué)佛,目的是要去除凡夫污染心,歸向圣人清凈性。
【68】、 在凡日心,在圣日性。心、性二字,寫法與意思不同,(來源 )但是終極目標(biāo)卻一致成佛。
【69】、 凡夫的心思稱為雜亂心,即貪、嗔、癡等利己害人的破壞心理,由此衍生出煩惱、痛苦,所以叫做凡夫心。
【70】、 圣人的心思是清凈性。清凈的本性,即良知、慈悲、利人、救世濟(jì)世之仁懷,有教化眾生、利益社會人群之行誼,這是圣人的清凈性。與凡夫心有天淵之別!
【71】、 早起:學(xué)佛,應(yīng)抱持真誠心念,恒持殷勤,不可懈怠。
【72】、 天天早起,是鍛煉殷勤不懈的功夫之一。
【73】、 清晨早課禮佛,誦念經(jīng)文,重要的是警惕自我于待人、創(chuàng)業(yè)、持家、處事上,皆不離真誠的心念。
【74】、 長情大愛:人人皆可學(xué)佛,因為佛法不離世間法。
【75】、 學(xué)佛是為美化人生,升華人格。因此,不能不學(xué)佛。
【76】、 學(xué)佛首重道德。所謂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若能依道而行,即可倫理具足,而上下有序、美化人生;人格升華,即是循規(guī)蹈矩的品德學(xué)養(yǎng)。
【77】、 美滿的人生,不在于物質(zhì)、權(quán)勢、名利及地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愛與情誼。
【78】、 有道德的人,嚴(yán)以律己、寬以待人;常常自我警惕,時時為他人設(shè)想,毫無所求地付出愛心,因而廣受大眾所敬重。我們應(yīng)體大愛、念長情,為服務(wù)世間而生活,為努力工作而學(xué)習(xí);互相關(guān)懷照顧,彼此珍惜愛護(hù),為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的目標(biāo)而努力。
【79】、 新年三愿:一、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
【80】、 二、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
【81】、 三、不求減輕責(zé)任,只求增加力量。
【82】、 不求身體健康,只求精神敏睿生命有限,慧命不滅;不求福壽安康,但求精神充足、智慧明睿,把握時間利益人群,充實人生使慧命長存。
【83】、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娑婆世界,堪忍事多!何處不坎坷?何時無障礙?
【84】、 因此不求事事如意,運運亨通。我們應(yīng)透徹人生,建立信心,以信心培養(yǎng)毅力,有毅力則能生出勇氣,突破人我是非之煩惱,沖過坎坷與障礙的難關(guān)。
【85】、 不求減輕責(zé)任,只求增加力量如來家業(yè),任重道遠(yuǎn)。因此不求事事輕松、減輕負(fù)擔(dān),只愿增加力量,肩負(fù)重任,廣結(jié)善緣。
【86】、 祈愿大家同心合力、攜手并肩、精進(jìn)力行。
【87】、 工作即修行:法如筏,筏是渡河的工具;法是修行的方法。
【88】、 從此岸到達(dá)彼岸時,應(yīng)離筏登岸,不要到陸地上還拖著筏行走。與此同理,要學(xué)佛成佛,必須勇猛精進(jìn),廣修六度萬行以養(yǎng)清凈喜舍心;但不可執(zhí)著于法,心中才不會生起種種無明妄想。
【89】、 世間萬物、宇宙萬法,皆有其本具的功能;人本來就有與生俱來的本性良能。
【90】、 資生之物可以維持人的肉體生命,故應(yīng)善用物質(zhì),增進(jìn)人類的生活。人事理法賴以啟發(fā)人心慧性,故需依法修學(xué),才能發(fā)揮良知良能。
【91】、 但是千萬不可耽戀物欲,為外物所役使;也不要執(zhí)法不悟,舍近求遠(yuǎn),脫離現(xiàn)實生活,而顛倒迷亂。
【92】、 在生活中時時學(xué)習(xí),在工作上處處修行;隨緣隨分廣修功德,把握分秒為人群付出,心無執(zhí)著,才能自在地修學(xué)六度萬行,而無所障礙。
【93】、 極樂境界:早晨,靜坐中,身心意識總有一股明凈爽朗的感覺。
【94】、 大殿外,晴天萬里無云。
【95】、 庭園青綠,于清新中蘊蓄著寧謐,多美好的晨景。
【96】、 此時此景即常寂光土,更向何處覓凈土?
【97】、 人的心念,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展現(xiàn)于周遭的環(huán)境都是美善的人間凈土。
【98】、 所謂修行,其實主要目的是:棄除無明愚昧、煩惱,則心鏡自凈自明,慧光起用,徹照本地風(fēng)光,實不亞于西方極樂世界!
【99】、 人需要愛,太嚴(yán)則會沖失了愛。有理的時候,氣度更要寬和,才能圓融愛,烘托理。所以做人宜外和內(nèi)正。
【100】、 要打開心門!如果心門大開,任何人出出入入,都能暢行無礙;反之,心門若窄,任何人出入都會彼此碰撞。
【101】、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102】、 一個人在世間做了多少事,就等于壽命有多長。因此,必須與時日競爭,切莫使時日空過。
【103】、 人常在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104】、 佛陀說:生命在呼吸間。人無法管住自己的生命,更無法擋住死期,讓自己永駐人間。既然生命去來這么無常,我們更應(yīng)該好好地愛惜它、利用它、充實它,讓這無常、寶貴的生命,散發(fā)出真善美的光輝,映照出生命真正的價值。
【105】、 人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一趟人間.應(yīng)問是否為人間發(fā)揮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長壽。
【106】、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xù)。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熄火,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107】、 怕時間消逝,花了許多心血,想盡各式方法要遮擋時間,結(jié)果是:浪費了更多時間,且一無所成!
【108】、 用智慧探討人生真義,用毅力安排人生時間。
【109】、 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人生就會在懈怠、睡眠中慢慢地墮落,良知良能也就這樣睡了一輩子如此的生命,只能叫做睡中人。
【110】、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jìn),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jīng)落地了,后腳還不肯放開。前腳走,后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于今天該做的事。
【111】、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要保護(hù)此時此刻的愛心,謹(jǐn)守自己當(dāng)下的本分。
【112】、 不論在人間付出多少心血、多少辛苦,切莫將心念停留于過去的成就;不論施人多少,亦莫討人情、求報酬。過去的留不住,未來的難預(yù)測,守住現(xiàn)在,當(dāng)下即是。
【113】、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114】、 人命只在呼吸間,如能抱著過秒關(guān)的心態(tài),就會愛惜生命、珍惜人生。
【115】、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也要像天空一樣,云開見青天。
【116】、 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zhuǎn)變,但鏡面卻不轉(zhuǎn)動,此即境轉(zhuǎn)而心不轉(zhuǎn)。若心隨境動轉(zhuǎn)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昏擾,不能自己。
【117】、 鏡子,是用來鑒照物體影像的;但必須鏡、物相離,方能清澈映照。若物體貼鏡或塵封鏡面,即使景物在前,亦難清楚映照。
【118】、 人心如一面鏡子,照山是山,照水是水:因塵世懵懂,浮塵所染而面目全非。
【119】、 有人點燈求光明,其實真正的光明在我們心里。佛前的燈不必刻意去點,要緊的是點燃我們的心燈。
【120】、 人心要像水一樣,看似綿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
【121】、 人的心地就像一畝田,若沒有播下好的種子,也長不出好的果實來。
【122】、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作。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123】、 心無邪思,意無邪念,則常自在;心正邪不侵。
【124】、 心志若能守持于道,必能精深博大:否則,即使透徹千經(jīng)萬論,亦如空花水月,一事無成。
【125】、 人心的散亂有兩種:一是昏沉,一是浮動。昏沉是糊里糊涂空過時日,無所事事渙散體力,懈怠、懶惰、昏睡、不肯精進(jìn)。
【126】、 浮動是心念不定、見異思遷、搖擺不止、浮沉、動蕩、放逸、無法安靜。
【127】、 阻礙他人走正路,或破壞他人發(fā)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內(nèi)心的魔自己內(nèi)心起了擾亂,不僅障礙他人,也障礙自己。
【128】、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129】、 眾生都有心病,擁有的人煩惱失,沒有的人憂慮得;患得患失,即成憂愁。
【130】、 以佛心看人,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以鬼心看人,則處處都是猙獰的鬼影。
【131】、 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只要斷貪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了貪?
【132】、 心佛、眾生其實沒有差別,佛并沒有比我們多一只手、多一只腳,所差別的只是佛心清澈無礙,真如自在;而凡夫心因有世俗塵埃染著,看不清真實的面貌。佛心又像保險箱一樣,保管貴重的東西不讓它遺失:而凡夫心卻如垃圾場,有害無益的東西積存一大堆,使自己痛苦不已。
【133】、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yǎng),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fēng)的喜悅感。
【134】、 遺失身外財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nèi)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凈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遮蔽了珍貴的寶藏。
【135】、 聽別人說話時,要以說話人的心態(tài)聆聽聽年輕人的話,用年輕人的心態(tài)聆聽;聽老年人的話,用老年人的心態(tài)聆聽即得人事圓融。
【136】、 物質(zhì)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虛的架構(gòu);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富有慈悲。真正的動力是心力;擁有這分愛心動力作基礎(chǔ),還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導(dǎo)的呢?
【137】、 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若想心念專一,就必須收攝雜念,恒持清凈的一念心,這就是系緣修心。
【138】、 極兇大惡,莫過于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139】、 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閑,并盡一己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就能達(dá)到人生快樂的境地。
【140】、 沒有數(shù)字的代價,即為無量。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勞力又服務(wù)得很歡喜,便叫做喜舍。
【141】、 慈就是愛,是清凈的大愛。無緣大慈,是指沒有污染的愛:他與我雖然非親非故,而我卻能愛他;愛得他快樂,我也沒煩惱,這就是清凈的大愛。
【142】、 眾生雖與我非親非故,但是他的苦就是我的苦,他的痛就是我的痛?嘣谒纳,憂在我的心;傷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這就是同體大悲。
【143】、 要慈眼視眾生,把無形化作有形,把理論化成行動,時時刻刻拿出一分我們不去救他,誰去救他的大慈大悲濟(jì)助精神,能如此,塵世亦可成為凈土。
【144】、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無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發(fā)揮無窮的毅力與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雙運。
【145】、 能救人的人就叫做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146】、 菩薩行者心懷慈悲,常起利益眾生的念頭,無論到任何地方,心都無畏懼。因此,若能做到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則不惹人怨,亦能結(jié)好緣。
【147】、 人人都有佛性,只要能發(fā)揮良知良能,沒有一個人不能去救人、去造福人群;這分救人之心,就是菩薩心。
【148】、 要做菩薩,就要發(fā)恒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dāng)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149】、 仁慈、善良的人,以樂人之樂為樂、利人之利為利,此即真正的智慧;如果以利己之利為利,則只是聰明而非智慧。
【150】、 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薩像,只是供我們攝心,真正靈感的佛菩薩在每個人的心中。
【151】、 有慈悲心的人,就會有柔和的風(fēng)度:慈悲柔和可以化解人的煩惱。
【152】、 慈悲以仁德愛人為體,以誠正和睦為用。
【153】、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凈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fā)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154】、 學(xué)佛必須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教誡我們不做壞事;行為不發(fā)生差錯,心就有定力,精神就會統(tǒng)一,如此就可產(chǎn)生智慧。
【155】、 聰明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聰明;聰明只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貪婪詭詐也是聰明的象征。
【156】、 處理事情,感情要蘊藏在理智中:與人相處,則要把感情表現(xiàn)在理智上,如此才會事圓、理圓、人也圓。
【157】、 人生的真善美,是從我們的形態(tài)中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的修養(yǎng)能美化人生,例如:慈心不能缺乏親善的態(tài)度,智慧不能缺乏謙虛的涵養(yǎng):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則能建立美滿的人生。所以,智慧與謙虛一定要平行,二者不可或缺。
【158】、 聰明的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則勇于舍得。
【159】、 同樣一個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兩種心境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不能舍的人就會有失,失去心境的安寧。
【160】、 不經(jīng)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煉出來的,若逃避現(xiàn)實,離開入與事,便無從產(chǎn)生智慧。
【161】、 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162】、 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二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無法拿東西,若反過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
【163】、 好事,需要你、我、他共同來成就。所以,不要有你、我、他的成見。
【164】、 心田要多播善種,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棵雜草。土地不耕種,雜草必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只是舉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165】、 善字的意思是適度、剛剛好。不偏不倚、不極端、不會愛得太過分,也不會產(chǎn)生怨恨心。在人與人之間,沒有不平等的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占有的感情;對自己不愛或不投緣的人,則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
【166】、 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167】、 有缺乏的人,才能顯出知足者的人格;有需求的人,才能顯出無所求者的偉大。所以,應(yīng)該時時感恩那些接受我們布施的人。
【168】、 真正的布施,除了無欲無求外,還要有一分感恩心。布施,并不是要求得到對方的感謝,而是要以感恩心感謝對方讓我們有付出的機會。
【169】、 人在健康時,應(yīng)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為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xiàn)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170】、 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扶持照顧,才是健康的群體社會。如果有意無意間毀人形象,無異于逆風(fēng)揚塵,終會被自己撒出的沙子反拂自己的臉上。所以,毀謗他人只是徒然毀壞自己的形象。
【171】、 有力量去愛人或被愛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172】、 人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173】、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寸,在人生道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174】、 倘能以愛待人、以慈對人,就不會惹禍傷身。所以做人應(yīng)該吃點虧,做個大智若愚的人。
【175】、 把氣憤的心境轉(zhuǎn)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zhuǎn)換為愛,如此,這個世界將日益完美。
【176】、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品,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177】、 要培養(yǎng)一分清凈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回收,就不會有煩惱。
【178】、 清茶淡香,既可口又提神;若是太濃,則苦得喝不下。世間的情愛也是如此。
【179】、 擁有宗教思想的婦女,應(yīng)把身心培養(yǎng)得像月光一樣慈悲柔和。擴(kuò)大自己的心胸,燃起智慧之光,使每個人與你相處,都像沐浴在清涼的月光中,這樣才能達(dá)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之愛的真諦,邁入人格升華的境界。
【180】、 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禮儀,禮儀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態(tài)。
【181】、 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無條件地奉獻(xiàn),做到事事圓滿。
【182】、 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yīng)該常常起歡喜心,天天為自己的家庭祝福。
【183】、 愛本來就無窮無盡,擴(kuò)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長慧命;縮小則成自私自利,增長惡業(yè)。
【184】、 佛法要人間化,必須先凈化人間:要凈化人間,必須先身體力行凈化自己。如何凈化呢?就是培養(yǎng)清凈的法愛。所謂的法愛,就是對普天下眾生,都能心生敬愛、覺情,而且愛得無所求、愛得很普遍。
【185】、 現(xiàn)今社會有一種通病缺愛癥。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愛心,然后互相付出,將這份愛充足于社會,社會就能祥和。
【186】、 凡夫的愛欲及渴望永無止境。不斷地追求物質(zhì)享受與聲色逸樂,有如洶涌的波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187】、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不滿足,禁不起愛欲的鼓動及外界的誘惑,繼續(xù)永無盡期地渴求,以致人生痛苦難耐!
【188】、 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分愛必須清凈無雜染---付出者無所求,接受者不貪婪;施者受者無煩惱,彼此皆自在。
【189】、 無色彩的愛時,不計長短,地,不分遠(yuǎn)近,人,不分宗教與種族,只要有苦難,我們看得到、聽得到、做得到,都應(yīng)盡量去付出,決無希求回報的心念。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干凈利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純凈真愛。
【190】、 至誠的愛心,可以溫暖人們心靈的凄涼。
【191】、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dá)智慧圓融,更應(yīng)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192】、 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tài)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惟有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縮小自己。
【193】、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biāo)即是遠(yuǎn)我。若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尊重你、接受你。
【194】、 縮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耳朵中,既不傷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195】、 一粒細(xì)沙就扎到腳,一顆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對事情當(dāng)然就無法擔(dān)當(dāng)。
【196】、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zhí)著。
【197】、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198】、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zhí)的關(guān)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不但使自己痛苦,也會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養(yǎng)性中,造就健康、幸福的人生。
【199】、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200】、 要做個受人歡迎和被愛的人,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合宜得體,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修養(yǎng)忍辱得來的。
【201】、 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堪忍的人,愈是痛苦。
【202】、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忍而無
【203】、 忍,才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204】、 做事,一定要秉持誠與正的原則:而待人,則要用寬與柔的態(tài)度。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形態(tài),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
【205】、 真正的圣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diào)服眾生,剛能堅強己志。
【206】、 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錯,犯錯就容易失敗。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
【207】、 人們往往就是太執(zhí)著,而有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對自己所愛的拚命去爭、去求、去嫉妒,因為心胸狹窄,所以處處都是障礙。
【208】、 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功夫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
【209】、 養(yǎng)好自己的氣質(zhì),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培養(yǎng)來的才是真的。
【210】、 人,大多數(shù)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
【211】、 能一字和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
【212】、 忍,是幫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沒有什么事辦不到。
【213】、 能將山河大地、太虛里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卻不被境所轉(zhuǎn),此即出世的精神。
【214】、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納每一個人。
【215】、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也必須懂得謙虛和禮讓。因為每個人在世間,絕對無法一手撐天。
【216】、 受人攻擊或陷害時,千萬別起瞋恨心,反而應(yīng)起感恩心:因為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的眾生則顯不出菩薩的寬忍愛心。所以,我們應(yīng)視毒罵、中傷如飲甘露。
【217】、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218】、 世間事要做得圓融并不容易,沒有歷經(jīng)逆境的事,不值得作為我們?nèi)松臒羲?/p>
【219】、 逆境在佛教中稱為逆增上緣,碰到逆境時,應(yīng)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
【220】、 人事的艱難與琢磨,就是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磨刀石來磨,劍才會利;一塊璞玉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fā)出耀眼的光芒。
【221】、 要原諒一個無心傷害人的人,不能做一個輕易就被別人傷害的人。
【222】、 人常困于己見。知音就是真理,不是知音就變成是非。
【223】、 人最難看得見的,就是自己平日都是睜著眼睛向外看,對別人秤斤論兩、說長道短,殊不知自己也在其中。∪缒芴撻_來,把自己也當(dāng)成觀看的物件,事理才真能看得清、分得明。
【224】、 對人有疑心,就無法愛人;對人有疑念,就無法原諒人;對人有疑惑,就無法相信人。
【225】、 多一分對他人的疑慮,就少一分對自己的信心;否定世間的一切,自己的信念也將隨之消失。
【226】、 是非當(dāng)教育,贊美作警惕;嫌棄當(dāng)反省,錯誤作經(jīng)驗。
【227】、 受人批評,等于上了一課。應(yīng)該認(rèn)真聽、仔細(xì)做,謹(jǐn)言慎行,去除我慢心,無我執(zhí)、無我相,修心養(yǎng)性,端正自己的行為。
【228】、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毀謗我,反而應(yīng)生起一分感恩心,感恩對方給自己修行的境界。
【229】、 純正的心不怕別人毀謗,只要做得正、做得誠,別人的毀謗反而更能升華自己的人格。
【230】、 要將是非當(dāng)教育,不要將人事當(dāng)是非。前者能將種種不順心的行為轉(zhuǎn)化為重組自我的利器,后者只會讓你覺得人生很痛苦。其實,每天的瑣碎事務(wù)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jīng)。
【231】、 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煉。
【232】、 勿輕言挫折感、無力感?v然困難如石,也要鉆過去:更何況有時所謂的困難,可能只是如紙之薄。
【233】、 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佛云: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yè)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yè)。業(yè)報受盡,業(yè)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234】、 人在平安的時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爾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喚醒良知、長養(yǎng)善根,這何嘗不也是福?
讓你靜心的經(jīng)典佛家禪語
1、質(zhì)和金錢上的貧窮一點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智慧和福報上的貧窮。只有在智慧和福報上富有的人,才能駕馭物質(zhì)和金錢,才具備飄逸、灑脫、毅力、洞察等底蘊方面的情懷,才可能流露藐視物質(zhì)和金錢的眼光,也才真正懂得安貧樂道!如果把安貧樂道表現(xiàn)成一種硬撐,那可真是一種褻瀆和折磨!
2、人生不僅是去與煩惱握手言和,更要去認(rèn)識煩惱的虛幻,煩惱何曾來自外境,從來都是自心的產(chǎn)物。能包容,天下哪有對峙;能寬闊,世間何來怨愆。所有的負(fù)面情緒,從來都不是埋怨生活的借口,恰恰需要的是自我的自省和自控。
3、在世間經(jīng)過,需要的是善意與寬恕,而不是糾結(jié)與埋怨,不必要去奢望什么純粹的一帆風(fēng)順,更需要的是自己積極一些去化解那些誤解與障礙,包括自己內(nèi)心的起伏與障礙,傷痛與固執(zhí),悲觀與被黑。
4、不要在意別人在背后怎么看你、如何說你,別人的言語和看法帶有各自的偏見,改變不了事實,卻可能攪亂你的心。心如果亂了,看到的世界就亂了。菩薩道中提倡的忍辱和禪定,就是提醒人們在風(fēng)云變幻中,訓(xùn)練不動心的能力。心不動,則身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5、看淡世事滄桑,內(nèi)心安然無恙。人生,說到底,活的是心情。人活得累,是因為能左右你心情的東西太多。天氣的變化,人情的冷暖,不同的風(fēng)景都會影響你的心情。而他們都是你無法左右的?吹耍鞜o非陰晴,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wěn);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6、如果你心有不安,就念聲觀音菩薩,如果你很浮躁,念聲地藏菩薩,如果你很恐懼,就念聲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清涼,地藏菩薩的堅定信念,阿彌陀佛的坦然淡定。菩薩佛祖并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諸菩薩的心境,從而指導(dǎo)我們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間法,不在靈山,在心地。
7、人生總是有得有失的,豈能盡善盡美,這世界,美麗易碎,不必慌亂,只要靜然于心,就會海闊天空;這人生,痛并快樂,無需埋怨,只有心存感激,就會精彩無限;這腳步,輕松沉重,不必匆忙,只要心中有一座城,有一片森林,有一種信仰,就要一直走下去。
8、我們應(yīng)當(dāng)看淡一切,好好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中永遠(yuǎn)有一片陽光照耀的晴空;把眼前的痛苦看淡,或許痛苦之后就是你幸福的天堂。人是在痛苦和煩惱中生存和逝去的。沒有經(jīng)歷痛苦的人生是很膚淺和簡單的。真正的痛苦可以使人冷靜;使人深邃;使人清朗。
9、當(dāng)你看到曾經(jīng)欺騙過你的人、打擊陷害過你的人、傷害過你的人時,你若是心跳不加速、呼吸不急促、內(nèi)心不起波瀾、面部平靜,說明你的人生正在走向可期待的未來。那些人在你的生活中已毫無價值,你已穿越人生的泥濘走到了自已的開闊地。人生苦短,陽光明媚的天空下不要花時間想你曾經(jīng)遇到的不幸。
10、所謂平常心,就是:失意事來,治之以忍?煨氖聛,處之以淡。榮辱事來,置之以讓。怨恨事來,安之以退。
11、你相信什么,你就會創(chuàng)造什么,你給予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
12、因果是同時存在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一件事,只要把因做好,結(jié)果就會出現(xiàn)在那里。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要盡力而為,至于最終結(jié)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13、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了浮華,卻看不透其下涌動的暗流;有些人表面很幸福,是他掩藏了難言的苦;有些人臉上掛著笑,心里滿是無聲的淚。愛炫耀的人,其實心靈多空虛;常居上的人,方知高處不勝寒。怎么舒服就怎么生活,別人的評說,真沒那么重要,你的幸福與快樂,不在別人眼神中,而在自己手心里。
14、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佛曰:緣來天注定,緣去人自奪。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
15、生氣不如爭氣。愚蠢的人只會生氣,聰明的人懂得去爭取。人生中,處處皆有氣,事事都有氣。沒有氣的人生,那不是生活,是幻想中的烏托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學(xué)著莫生氣,就是人生另一個境界。生氣,傷身又傷心,傷人又傷己。學(xué)著不生氣,少生氣,是一種成熟,也是一種智慧。
16、痛而不言。話,妙在說與不說之間。無言不是不痛,而是直面悲痛,疼痛和慘痛。
17、笑而不語。微笑具有移山的力量,淡然一笑,有時勝千軍萬馬。
18、迷而不失。淡定是人生修煉,癡迷和失態(tài)會傷及自身。
19、驚而不亂。寵辱很難不驚,心驚則心動,動中有靜,驚而不亂則具有別致之美。
20、我選擇善良,不是我軟弱,因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惡終有報應(yīng); 我選擇寬容,不是我怯懦,因為我明白,寬容了他人,就是寬容自己; 我選擇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為我明白,有些東西爭不來,有些不爭也會來;我選擇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華,因為我明白,功名利祿皆浮云,耐得住寂寞才能升華自己。
21、心缺自尊,言行必卑賤;心缺敬畏,言行必隨便;心缺誠實,言行必虛妄;心缺涵養(yǎng),言行必粗陋;心缺智慧,言行必愚癡;心缺良善,言行必惡毒;心缺美德,言行必低下。心是一桿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言行是一面鏡,映出的是自己的心靈,心靈美則言行美,心靈美人生才會更美。
22、如果你心有不安,就念聲觀音菩薩,如果你很浮躁,念聲地藏菩薩,如果你很恐懼,就念聲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清涼,地藏菩薩的堅定信念,阿彌陀佛的坦然淡定。菩薩佛祖并不是讓我們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諸菩薩的心境,從而指導(dǎo)我們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間法,不在靈山,在心地。
23、別讓自己心太累,應(yīng)該學(xué)著想開,看淡,學(xué)著不強求,學(xué)著深藏,適時放松自己,尋找宣泄,給疲憊的心靈解解壓。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記性太好。該記的不該記的都會留在記憶里,而我們又時常記住了應(yīng)該忘掉的事情,忘掉了應(yīng)該記住的事情。人之所以活著累,就是想的要的太多了。
24、感性的最高境界是慈悲,理性的最高境界是智慧,兩者并行,方為正法。
25、凡夫看見了對和錯,菩薩觀到了因和果。
26、快樂是什么?快樂是利他之心;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慈悲之心;尊貴是什么?尊貴是敬重之心;財富是什么?財富是施濟(jì)之心;解脫是什么?解脫是寬恕之心。
27、欲望就像手中沙,握得越緊,失去越多。學(xué)會放手,甘愿舍棄,你才能真正得到。得與失,不過是相對而言,你自認(rèn)為得到時,或許正失去;你覺得失去時,也許恰是得到。所謂舍得,就是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存真、舍虛取實。凡事看淡看開些,一切隨緣隨心。無意于得,就無所謂失。
28、葉子的離開,不是風(fēng)的追求,也不是樹的不挽留,而是命運的安排,自然的選擇,花開花落,天道輪回,該來的會來,該走的會走,有時候離開并不意味著結(jié)束,而是另一種開始。
29、靜坐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浮躁,過濾出人生的雜質(zhì)。靜坐觀心,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顯現(xiàn)。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于利不趨,于色不近,于失不餒,于得不驕,進(jìn)入寧靜致遠(yuǎn)的人生境界。
30、認(rèn)為自己沒有問題,即是最大的問題。認(rèn)為自己沒有疏漏,即是最大的疏漏。當(dāng)我們用一個手指指向別人的時候,必定有四個手指是對著自己的。謹(jǐn)記:萬事先管好自己,多觀察自己,降伏自心,改造自我,比什么都要緊。
31、人之所以會心累,就是常常徘徊在堅持和放棄之間,舉棋不定。生活中總會有一些值得我們記憶的東西,也有一些必須要放棄的東西。放棄與堅持,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問題的一種態(tài)度。勇于放棄是一種大氣,敢于堅持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孰是孰非,誰能說的清道的明呢?
32、真正的快樂是知足。
33、我們在追求什么?我們活著為了什么?
34、不要固執(zhí)于爭執(zhí)和怨恨。
35、知道感恩,同做一件好事一樣偉大。
36、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37、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
38、平安就是一種福氣。
39、有一些人的出現(xiàn),就是來給我們開眼的。所以,人一定要禁得起假話,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騙,忘得了承諾,放得下一切,百煉成精,淡定從容。
40、打開幸福之門有四把鑰匙:口中有德,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讀了“佛家經(jīng)典禪語靜心”,您get到快樂和感悟了嗎?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價值,值得您發(fā)發(fā)朋友圈。小編推薦您閱讀靜心正能量短句,希望您喜歡。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