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的衣、食、住、行——從衣食住行看中國近六十年的發(fā)展
談中國的衣、食、住、行——從衣食住行看中國近六十年的發(fā)展
衣食住行是一個人的基本需要。人是生活在社會上的,他的各種活動都會受到社會的發(fā)展水平和主流認識的影響,他的生活離不開社會。那么人們在衣食住行這些方面的需要和得到的滿足無可非議的一定會受到社會的限制和影響,那么反過來我們就可以通過研究人們的衣食住行的變化來管窺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在這里我就通過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發(fā)展變化來談一下中國從建國至今的巨大變化。
一, 人們穿著的變化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并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
(2) 新中國成立后,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lián)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后來,有人根據(jù)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lián)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后來竟成了無數(shù)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干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
(3)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于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jié)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jié)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人人一身藍”正是當時的情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由于政治氛圍濃厚,人們普遍穿著綠軍裝,服飾呈現(xiàn)前篇一律,大同小異的特點。
(4)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fā)、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xiàn)“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fā)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xiàn)。
二, 人們主食的變化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準,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1) 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2)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yǎng)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于1953年10月發(fā)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xiàn)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yè)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jù)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fā)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jié)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fā)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3)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yǎng)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漸漸深入人心,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臺。一些象征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征已經成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wèi)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yǎng)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為什么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過去人們食物匱乏時,賴以充饑的野菜和粗糧,現(xiàn)在卻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F(xiàn)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yǎng)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三, 人們住房的變化
、賱偨▏鴷r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里,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wèi)生條件差。
、诟母镩_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tǒng)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墻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墻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簡樸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鄹母镩_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區(qū)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么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qū)環(huán)境優(yōu)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qū),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qū),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xiàn)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四, 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
(1)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里,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馬車、騾車,獨輪車、架車為主要運輸工具,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下雨天土路變成爛泥路,出門難行,需要借助膠鞋等。
(2)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于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后,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3)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柏油馬路首先在鄉(xiāng)鎮(zhèn)中實現(xiàn),農村也由泥濘小道變成水泥路,最終實現(xiàn)村村通油路。自行車由笨重單一向輕便時尚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村民購買了摩托車、電動車,小汽車也開始進入農家小院。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出租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xiàn)。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fā)現(xiàn)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xiàn)在六十年間,中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影響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衣食住行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從我們的衣食住行的變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們社會的飛速發(fā)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