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 [譯文]??? 大好江山如畫卷一般壯美,一時間涌現(xiàn)了多少英雄豪杰。
????? [出自]??? 北宋?? 蘇軾??? 《念奴嬌》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zhàn)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dāng)年:當(dāng)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五歲,赤壁之戰(zhàn)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jié)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fēng)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fā):周瑜有姿貌。英發(fā):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zhàn)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绎w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zhàn)場。
⑦多情應(yīng)笑我:應(yīng)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fā):英俊勃發(fā)。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dāng)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  
(12)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華:《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xiàn)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遙想當(dāng)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應(yīng)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zhàn)功,并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jié)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fēng)**作。起調(diào)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lián)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xiàn)實的責(zé)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皯压拧保枪湃藢懺娫~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lián)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huán),是怎樣把今和古聯(lián)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lián)想中,表現(xiàn)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扒Ч拧,指久遠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zhuǎn)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zhàn)爭遺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肮省保f的!皦綶lěi]”,指營盤!叭说朗恰,據(jù)說是!爸芾伞保粗荑,他***歲就當(dāng)了將軍,當(dāng)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jù)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dāng)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shù)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jīng)在這里叱咤風(fēng)云的無數(shù)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zhuǎn)入對赤壁之戰(zhàn)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fā)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zhàn),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肮猍jǐn]”,周瑜的字!靶獭保荑さ钠,是當(dāng)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tài)。作者用“雄姿英發(fā)”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fēng)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zhàn)船燒成灰燼!皺{[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曹軍的戰(zhàn)船!坝鹕染]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tài)!罢勑﹂g”,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皺{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xiàn)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zhàn)。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shù)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yè)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jīng)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zhàn),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fā)(華發(fā))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叭碎g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白稹保票。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熬鬧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作。雖然結(jié)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gòu)成了豪放的基調(diào)。

賞析二:
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報國壯志無法實現(xiàn),功名事業(yè)毫無成就。因此在泛游赤壁之時,借古抒懷,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懷古之作。詞以赤壁的壯麗景色和雄偉的古戰(zhàn)場為背景,集中筆力塑造出一個雄姿英發(fā)的周瑜形象,歌頌了他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歷史功績,并借以表達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但壯志難酬的深沉感慨。
?? 全詞可分三層:第一層,是整個上片,寫赤壁的壯觀形象!按蠼瓥|去”是地理形勢,也是歷史的比擬。起首二句是闊大的空間與漫長的時間的**,抽象的歷史現(xiàn)象與生動的自然形象的**,更是對歷史的深沉思考與對現(xiàn)實的無限感慨的**。從大處落墨,氣勢豪雄,振起懷古之情與人生的感嘆,籠蓋全篇。
?? “故壘西邊”兩句,在地理的橫向與時間的縱向中將鏡頭對準之處——地點:赤壁;時代:三國;人物:周瑜,以向下片逼進。接下來用“亂石”三句,寫赤壁河山之壯麗。寫得雄奇險峻,驚人魂魄。這夸張的描寫是為了與那場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相映生輝,也是為了烘托在那場戰(zhàn)爭中的眾多英雄人物!敖饺绠嫛倍涑猩蠁⑾,由景入人,洋溢著作者對壯美江山的熱情禮贊與對歷史英雄的思慕與敬仰。
??? 第二層(從換頭至“強虜灰飛煙滅”)緊接上片“豪杰”一詞,單寫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統(tǒng)帥形象,落實題目“赤壁懷古”四字,是本篇的核心部分。此處從三方面寫周瑜:一是婚姻的美滿,二是儒雅的風(fēng)度,三是指揮的才能。寥寥數(shù)語便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 “故國神游”以下是第三層。作者遙想周瑜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戰(zhàn)中建樹顯赫的戰(zhàn)功,成為歷史上的風(fēng)流人物,而自己呢,待罪黃州,年過不惑(此時蘇軾46歲),事業(yè)無成。對比之下,不勝感慨。面對現(xiàn)實,又轉(zhuǎn)念人生如夢,舉杯逍遙吧,詞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脫。但是這解脫仍然有限,厭倦、灰暗的色調(diào)所抑制的是火辣辣的人生的追求。
??? 此詞在緬懷歷史英雄中暗含崇人嗟己之情,“人生如夢”中有不能逞志的幽傷。以含蓄的筆法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追求、失望、解脫等復(fù)雜而真實的情緒。詞中寫景、議論、抒情融為一體。筆力雄健,開闔自如,境界遼闊,氣勢恢宏,是蘇軾豪放詞的**作。
?? 此外,蘇軾的詞在語言、形式上也有創(chuàng)新,他多方面吸收前人詩句入詞,還摭拾經(jīng)子史傳旁及雜家小說語言,有時還間雜當(dāng)時口語,自成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他的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閱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1)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宋詞翻譯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宋詞翻譯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詞作,是豪放詞的**作之一。此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zhàn)場的憑吊和對風(fēng)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yè)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xiàn)了作者關(guān)注歷史和人生的曠達之心。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宋詞翻譯賞析。僅供參考。

  作品介紹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作者是蘇軾,被選入《全宋詞》。這首詞是蘇軾的**作。雖然結(jié)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及懷念,構(gòu)成了豪放的基調(diào)。

  這首詞抒發(fā)了作者對昔日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詞人對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叭松鐗簟保钟舫链斓乇磉_了詞人對坎坷身世的無限感慨。“一尊還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詞余音裊裊的尾聲。

  原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作者:宋·蘇軾

  大江⑴東去,浪淘⑵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⑶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⑷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裂)岸,卷起千堆雪⑸。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⑹公瑾當(dāng)年,小喬⑺初嫁了(liǎo),雄姿英(yīng)發(fā)⑻。羽扇綸(guān)巾⑼,談笑間,檣櫓⑽灰飛煙滅。故國⑾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huā)發(fā)(fà)⑿。人生⒀如夢,一尊還(huán)酹(lèi)⒁江月。

  注釋

 、糯蠼褐附裉斓拈L江。

 、铺裕簺_洗,沖刷。

 、枪蕢荆狐S州古老的城堡,推測可能是古戰(zhàn)場的陳跡。過去遺留下來的營壘。

  ⑷周郎: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西南)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安徽廬江有其周瑜墓。)

 、裳罕扔骼嘶ā

 、蔬b想:形容想得很遠;回憶。

 、诵蹋簡绦男∨畠,生的閉月羞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是周瑜之妻;姐姐大喬為孫策之妻,有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之貌。

 、逃l(fā):英俊勃發(fā)。

 、陀鹕染]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本數(shù)據(jù)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jié)果以百度地圖數(shù)據(jù)為準。

  中形容周瑜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螜{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檣,掛帆的桅桿。櫓,一種搖船的槳。(所謂檣櫓,物也;所謂強虜,人也。自古便有檣櫓與強虜之爭,記得上此課時,老師也曾對這兩個詞進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編者的喜好以及個人的理解,并沒有所謂的對錯,這兩個詞用于此處皆對,所以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來用,不過考試時最好根據(jù)課本。鄙人認為,有爭論的東西出在考試卷上需要慎重,F(xiàn)在人教是用“檣櫓”。)(蘇教版作“強虜”)

 、瞎蕠哼@里指舊地,當(dāng)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指假戰(zhàn)場黃州。

  ⑿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華:《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ㄒ宦暎,花白義。

  ⒀人生:現(xiàn)有版本作人間。

 、易穑和ā伴住,酒杯。

  ⒂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翻譯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遙想當(dāng)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念奴嬌》詞作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時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余。黃州城外的赤壁(鼻)磯風(fēng)景優(yōu)美,是文人清賞之地。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二十八載東坡語:

  黃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傳云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蛟环且。曹公敗歸,由華容路,路多泥濘,使老弱先行踐之而過,曰:'劉備智過人而見事遲,華容夾道皆葭葦,若使縱火,吾無遺類矣。今赤壁少西對岸即華容鎮(zhèn),庶幾是也。然岳州復(fù)有華容縣,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來,因以小舟載酒,飲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數(shù)弄。風(fēng)起水涌,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蘇軾這里所描述的風(fēng)起水涌景象和對曹操、周瑜赤壁之戰(zhàn)的聯(lián)想,在這首《念奴嬌》詞和《赤壁賦》中都有鮮明生動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蘇軾對于黃州之赤壁是否三國時赤壁之戰(zhàn)的故地是頗存疑慮的。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zhuǎn)而以曠達之心關(guān)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fēng)起浪涌的自然風(fēng)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

  千古風(fēng)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么一己之**窮達復(fù)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zhàn)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nèi),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nèi)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杰"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fā)。換頭五句寫赤壁戰(zhàn)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zhàn)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dāng)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fēng)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fù)古《赤壁》詩云:"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fēng)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fù)雜的。"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zhuǎn)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鬃釉f:"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lián)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yīng)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郁。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dāng)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xiàn)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后,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業(yè)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jié)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于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回避現(xiàn)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xiàn)實。

  黃州數(shù)年是蘇軾思想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yǎng)護自己淳至的精神。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于同一時期的數(shù)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后,經(jīng)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xù)錄》所云:"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幕士的**表面上是從演唱風(fēng)格上區(qū)分了柳、蘇二家詞風(fēng)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tǒng)詞風(fēng)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仄句調(diào)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并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點評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風(fēng)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fēng)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詞作抒發(fā)了他內(nèi)心憂憤的情懷。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皝y”“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fēng)發(fā),突出人物的風(fēng)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zhàn)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岸嗲椤焙髱拙潆m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表現(xiàn),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用豪壯的情調(diào)書寫胸中塊壘。

  詩人是個曠達之人,盡管**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復(fù)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diào)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詞作中的豪壯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周瑜的英姿與功業(yè)無不讓人艷羨。

  解析

  這首詞中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fēng)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zhàn)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詞中有兩種映襯:一種是實景和虛景相互映襯,另一種是周瑜的“雄姿英發(fā)”和作者的“早生華發(fā)”相互映襯。

  用“大江東去”四字來雄視千古,自古以來,無人超越。它極簡潔、質(zhì)樸卻有氣象宏大,聲勢極豪壯,并且富含哲理,把讀者帶到千古興亡的歷史氛圍之中,抒發(fā)了詩人對往昔英雄人物的無限懷念,這是其他詩人所無法比擬的。

  《念奴嬌》一詞在寫作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結(jié)合寫景和懷古來抒發(fā)感情。如上半闋對赤壁的描寫和贊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闋刻畫周瑜形象傾注了作者對歷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還酹江月”表達自己的感慨。全詞意境開闊,感情奔放,語言也非常生動形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fēng)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shù)的英雄豪杰;將此二者聯(lián)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么,此時出現(xiàn)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zhàn)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zhàn)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yù)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庸萎靡的氣氛,頓時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起筆高唱入云,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涌出,以**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鉤。“亂石崩云”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zhàn)場的氣氛和聲勢。對于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靶坛跫蕖笨此崎e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zhàn)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fēng)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fēng)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fēng)流人物”相應(yīng)!坝鹕染]巾”三句寫周瑜的戰(zhàn)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并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fēng)生。寫戰(zhàn)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zhàn)爭氣氛,只著筆于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fēng)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yè)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yè)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fā)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nèi)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生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yè),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xiàn)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

  蘇軾的詞,不論內(nèi)容和形式,都不那么拘于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nèi)容看也頗為*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shù)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渾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xiàn)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杰風(fēng)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fēng)采!然而,"長江后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guī)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fēng)流人物"當(dāng)年的業(yè)績,好像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于,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fēng)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fā)開去。

  "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這是現(xiàn)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說,亂石像崩墜的云;一句說,驚濤像要把堤岸撕裂;由于亂石和驚濤搏斗,無數(shù)浪花卷成了無數(shù)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xiàn),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jié)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杰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于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fā)了。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zhàn)中是關(guān)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shù)剪裁的需要在內(nèi)。

  請看,在"公瑾當(dāng)年"后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后再補上"雄姿英發(fā)",真像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說它險絕,因為這里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fēng)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shù)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那風(fēng)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xiàn)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fēng)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從這里就轉(zhuǎn)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游",是說三國赤壁之戰(zhàn)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于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這里,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yè),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于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xiàn)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yīng)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fēng)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zhí)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xiàn)實世界表現(xiàn)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綜觀整首詞,說它很是昂揚積極,并不見得;可是它卻告訴我們,詞這個東西,絕不是只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的。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講解

  詞壇的***就是通過這些創(chuàng)作實踐,逐步發(fā)展并且擴大其領(lǐng)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文學(xué)發(fā)展史的大道上。 此詞表達方式肆意大方。體現(xiàn)了以蘇軾為賭豪放派的表達維度。所以,此詞被譽為鐵琴銅琶。 ⑤這首詞是蘇軾47歲謫居黃州游赤壁時寫的。通過對赤壁的雄奇景色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三國的周瑜談笑破敵的英雄業(yè)績的向往,抒發(fā)了詩人憑吊古跡而引起的自己功業(yè)無成而白發(fā)已生的感慨。

  上片寫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痹~一開始,以一瀉千里、日夜東流的長江著筆,給人以突兀崢嶸、震驚耳目的感覺!按蠼瓥|去”四字,概括出洶涌澎湃的萬里長江向東流去的特點。“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隨著時光的流逝,千古以來的“風(fēng)流人物”和他們的英雄業(yè)績已成歷史陳跡;這如同長江的浪花一樣,帶著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頭!肮蕢疚鬟,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薄肮蕢尽倍,寫出了古代戰(zhàn)場的遺址如在目前!拔鬟叀币辉~,點明方位,有親臨其境的真實感!叭说朗恰比,借人們的傳說加以證實,深化“懷古”的感**彩,使人倍感親切!叭龂芾沙啾凇保蓵r代、人物、地點三個不同性質(zhì)的名詞,組成一幅歷史風(fēng)云的畫卷,將“赤壁之戰(zhàn)”的圖景呈現(xiàn)于讀者的面前!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钡谝痪鋵懯瑢⒍盖蛵槑V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險峻,形象貼切地描繪了出來。第二句寫濤,不但寫出了波濤粗野兇暴的性格,而且還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氣勢,同時仿佛可以聽到狂濤拍岸的吼聲,看到它不可**的威力。第三句寫“拍岸”后的“驚濤”所出現(xiàn)的浪花飛濺的奇麗景象。這三句寫景,真是字字珠璣,歷歷在目!敖饺绠,一時多少豪杰!边@兩句是上、下片轉(zhuǎn)折的樞紐!敖饺绠嫛,是對上面所描寫的雄偉江山的總括評價!耙粫r多少豪杰”,雖贊頌周郎,但包括謳歌歷代的無數(shù)英雄在內(nèi)。詩人在這里,把“如畫”的江山和眾多的“豪杰”聯(lián)綴交織成詞,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尚雋美的意境,使人肅然起敬,并為之向往、傾倒。

  下片懷古。“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這三句描寫周瑜風(fēng)華正茂的形象!靶坛跫蘖恕,這句寫入詞中非等閑筆墨。“小喬”,是喬玄的小女,是當(dāng)時有名的美人。周郎與她結(jié)婚是在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到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他倆成為夫婦已經(jīng)10年了。這里寫“初嫁”,不是詩人的一時疏忽,而是著意渲染詞的浪漫氣氛,這對塑造“雄姿英發(fā)”的周郎形象起著稍加點染、全篇生色的藝術(shù)效果!坝鹕染]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敝荑な謭(zhí)羽扇,頭戴綸巾,表明他雖為武將,卻有文士的風(fēng)度,這樣就突出了周瑜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薄罢勑﹂g”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紙背,充分反映了周瑜當(dāng)年赤壁破曹時那種輕而易舉的神態(tài)!皺{櫓”,指曹操的**,含有貶義!盎绎w煙滅”,火燒赤壁的情景和曹操覆滅的慘象逼真地再現(xiàn)出來了,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毙纳穹路鹩蔚饺龂鴷r代周瑜立功的地方,應(yīng)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發(fā)來了。這三句是詩人抒發(fā)的感慨。上面懷古,這里抒情,這個情是由懷古而派生出來的!叭松鐗,一尊還酹江月!毕麡O感傷的情調(diào),產(chǎn)生著極不健康的影響,讀時值得注意。同時也應(yīng)該看到:以酒祭奠江月,這是詩人一種無可奈何的精神苦悶的反映,是有志為國而不能施展懷抱的情緒的流露,這當(dāng)然是封建**者迫使他以這樣的方式來安慰自己被磨折、被損害的心靈的結(jié)果,無疑的,多少隱含著對現(xiàn)實不滿的感情在內(nèi)!敖隆奔日諔(yīng)首句,又點明時間,增強了詞的優(yōu)美抒情氣氛,使詞的情調(diào)剛?cè)嵯酀獾卸取?/p>

  詞中所描繪的“亂石”、“驚濤”的赤壁景色,“雄姿英發(fā)”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輝,各臻其妙,為歷代讀者所傳誦。

  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xué)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更多宋詞欣賞文章敬請關(guān)注“”的蘇軾的詞全集欄目。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詞牌介紹

  念奴是唐天寶年間著名**,調(diào)名本此。此調(diào)有仄二體!对~譜》以蘇軾“憑空跳遠”詞為仄體正格。一百字。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韻。此令宜于抒寫豪邁感情。東坡赤壁詞,句讀與各家詞微有出入,是變格。另有*韻格,以陳允*詞為正體,用者較少。

  又名《大江東去》、《千秋歲》、《酹江月》、《杏花天》、《赤壁謠》、《壺中天》、《大江西上曲》、《百字令》等十多個名稱。本詞牌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雙調(diào)一百字,前后闋各四仄韻,一韻到底。本調(diào)不甚拘*仄。上下闋后七句字數(shù)*仄相同。本詞牌相關(guān)資料:《碧雞漫志》云:“大石調(diào),又轉(zhuǎn)入道調(diào)宮,又轉(zhuǎn)入高宮。”大石調(diào),姜夔詞注“雙調(diào)”,元高拭詞注“大石調(diào),又大呂調(diào)”。蘇軾赤壁懷古詞,有“大江東去”,“一尊還酹江月”句,因名《大江東去》,又名《酹江月》,又名《赤壁詞》,又名《酹月》。曾覿詞名《壺中天慢》。戴復(fù)古詞有“大江西上”句,名《大江西上曲》。姚述堯詞有“太*無事,歡娛時節(jié)”句,名《太*歡》。韓淲詞有“年年眉壽,坐對南枝”句,名《壽南枝》,又名《古梅曲》。姜夔詞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嬌》《鬲指聲》”。張輯詞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米友仁詞名《白雪詞》。張翥詞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謠》。丘長春詞名《無俗念》。游文仲詞名《千秋歲》。《翰墨全書》詞名《慶長春》,又名《杏花天》。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2)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一篇懷古抒情的詞作,表達詞人蘇軾懷才不遇、功業(yè)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心情。下面小編帶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蘇軾 篇1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間;尊 通:樽)

  賞析

  此詞懷古抒情,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zhuǎn)而以曠達之心關(guān)注歷史和人生。上闋以描寫赤壁磯風(fēng)起浪涌的自然風(fēng)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起筆凌云健舉,包舉有力。將浩蕩江流與千古人事并收筆下。

  千古風(fēng)流人物既被大浪淘盡,則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而蘇軾卻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么一己之**窮達復(fù)何足悲嘆!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則汲汲于一時功名,不免過于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人道是"三字下得極有分寸。赤壁之戰(zhàn)的故地,爭議很大。一說在今湖北蒲圻縣境內(nèi),已改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內(nèi)有四處地名同稱赤壁者,另三處在黃岡、武昌、漢陽附近。蘇軾所游是黃岡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議論。

  "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涌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杰"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全從周郎引發(fā)。換頭五句寫赤壁戰(zhàn)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zhàn)相似,作者描寫這么一場轟轟烈烈的戰(zhàn)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從起句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到"一時多少豪杰"再到"遙想公瑾當(dāng)年",視線不斷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寫周瑜卻不寫其大智大勇,只寫其儒雅風(fēng)流的氣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綸巾"看作是諸葛亮的代稱,因為諸葛亮的裝束素以羽扇綸巾著名。但在三國之時,這是儒將通常的裝束。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復(fù)古《赤壁》詩云:"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英風(fēng)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蘇軾在這里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復(fù)雜的。"故國"兩句便由周郎轉(zhuǎn)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lián)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yīng)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郁。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dāng)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xiàn)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yīng)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fù)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后,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功業(yè)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jié)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于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回避現(xiàn)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xiàn)實。

  黃州數(shù)年是蘇軾思想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時期,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養(yǎng)護自己淳至的精神。這首《念奴嬌》詞及其作于同一時期的數(shù)篇詩文,都為我們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詞自問世后,經(jīng)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譽之者如胡仔《苕溪漁隱叢話》稱其"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貶之者如俞文豹《吹劍續(xù)錄》所云:"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七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兒,執(zhí)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學(xué)士詞,須關(guān)西大漢,執(zhí)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幕士的**表面上是從演唱風(fēng)格上區(qū)分了柳、蘇二家詞風(fēng)的不同,但暗含有對蘇詞悖離傳統(tǒng)詞風(fēng)的揶揄。清代更有人認為此詞"*仄句調(diào)都不合格"(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朱彝尊《詞綜》并詳加辯證,亦可謂吹毛求疵者。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風(fēng)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xiàn)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fēng)云人物的激發(fā)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并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jié)。作者吊古傷懷,想古代豪杰,借古傳頌之英雄業(yè)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yè),壯志難酬,詞作抒發(fā)了他內(nèi)心憂憤的情懷。

  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詠的人物!皝y”“穿”“驚”“拍”“卷”等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

  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fēng)發(fā),突出人物的風(fēng)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zhàn)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岸嗲椤焙髱拙潆m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詞人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fā)向上的表現(xiàn),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用豪壯的情調(diào)書寫胸中塊壘。

  詩人是個曠達之人,盡管**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這種復(fù)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diào)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詞作中的豪壯情調(diào)首先表現(xiàn)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長江的非凡氣象,古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都給人以豪壯之感。周瑜的英姿與功業(yè)無不讓人艷羨。

  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蘇軾 篇2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北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注釋】:

 、儆置栋僮至睢。雙調(diào),一百字,仄韻,多用入聲。

 、谥荑て撇懿俚某啾 在今湖北浦圻縣,蘇軾所游為黃州赤壁,一名赤鼻磯。

 、矍Ф蜒毫骰ㄇНB!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又作“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苤荑***歲為東吳中郎將,人稱周郎。小喬為喬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為赤壁之戰(zhàn)十年前事。

 、荨靶(yīng)我多情早生華發(fā)”的倒裝。

 、搋 以酒灑地,用以敬月。

  【譯文】:

  長江向東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著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zhàn)的)赤壁。陡峭不*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著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象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匯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dāng)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jīng)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fā)。(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zhàn)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yīng)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fā)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起句寫長江給人以雄奇壯麗之感,“大江東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興。日夜江聲,滾滾滔滔,使人感到歷史的流逝,對往昔英雄人物無限懷念。

  這句是作者觸景生情,面對滾滾波濤,感到歷史的流逝,有如東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對歷史英雄人物的緬懷。這兩句既寫江景,又點明懷古,從大處落筆,寫得氣勢磅礴,感情飽滿!袄颂员M”三字,把作者憑吊古戰(zhàn)場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達出來。這樣開頭也為下面描繪赤壁和緬懷周瑜做了環(huán)境的烘托和氣氛的渲染。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達到點明題意之目的,其根本則在于通過對赤壁地理位置和歷史人物周瑜的述說,引出對三國戰(zhàn)事的回憶,而自然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宏偉的戰(zhàn)斗場面!肮蕢疚鬟叀眱删,指明懷古的特定時代、人物和地點,引入對古戰(zhàn)場的憑吊。作者這樣寫,是通過聯(lián)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讀者引到這段歷史的回顧中去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寫赤壁的景色。從中不難想象出當(dāng)時戰(zhàn)斗的激烈和周瑜統(tǒng)領(lǐng)水軍英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斗風(fēng)姿。山勢險峻、參差錯落的山巖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洶涌澎湃,猛烈地沖擊著巖石。這是何等的雄奇景觀!這里只用十三個字,便從形、聲、色幾方面生動地勾畫出這個古戰(zhàn)場的壯麗雄奇的圖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江山的感情,同時也為下面歌頌周瑜做了鋪墊和蓄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作者從神游中又回到現(xiàn)實。英雄人物已經(jīng)隨著長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畫的江山和無所建樹的“我”。

  此兩句,一承上,一啟下,由描景過渡到寫人,十分自然。“一時多少豪杰”是虛寫,既照應(yīng)開頭“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為下闋寫周瑜作了鋪墊。

  上闋即景抒懷,通過描寫古戰(zhàn)場,引起對古代英雄人物的緬懷。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他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一段具體描寫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周瑜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嫻雅、指揮若定的儒將風(fēng)度。這充分顯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揮才干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作者著力寫周瑜其目的全在于憑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難酬的郁悶愁苦的情懷。周瑜年輕有為,建功立業(yè)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業(yè)無成卻又遭貶。如此之磨難自然會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來自我排遣了。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此句表達了作者極其矛盾和苦悶的心情。面對大好河山,緬懷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孫權(quán)信賴,年輕時便建功立業(yè),而自己雖有抱負,但有志難伸,毫無作為,相比之下,無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奮發(fā)轉(zhuǎn)入消極苦悶。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結(jié)尾句,一方面表現(xiàn)出作者消極悲觀的情緒,這是作者階級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會里一旦人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卻常常用達觀來解決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時也應(yīng)看到另一面,那就是還不失追求功業(yè)的豪邁心情。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3)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譯文]???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夢幻,又何必斤斤計較于成敗得失,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
?????? [出自]??? 北宋?? 蘇軾??? 《念奴嬌》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注釋]
①赤壁:指黃州西赤鼻磯。三國時周瑜敗曹的“火燒赤壁”之赤壁傳說有五處。但以黃州赤鼻磯為古戰(zhàn)場。
②故壘:古時的軍營四周所筑的墻壁。人道是:人們傳說是。周郎:周瑜,字公瑾,廬江(今安徽廬州)人。建安三年,自居巢還吳,孫策授其建威中郎將,逾時年***歲,吳中皆呼為周郎。穿空:形容峭壁聳立,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千堆雪:形容很多白色的浪花。
③當(dāng)年:當(dāng)時,或解作盛壯之年。
④小喬:周瑜之妻。時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五歲,赤壁之戰(zhàn)在建安十三年,周瑜三十四歲,結(jié)婚已十年。言“初嫁”是突出其風(fēng)流倜儻,少年得志。雄姿英發(fā):周瑜有姿貌。英發(fā):指談吐不凡,卓有見識。
⑤羽扇綸巾:魏、晉時儒雅之士的裝束。羽扇:白羽做成,可用作督戰(zhàn)指揮的標幟。綸(guān)巾:用絲帶做的便巾。灰飛煙滅:形容火燒赤壁時曹軍的慘敗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國神游:神游故國。此“故國”指舊地、古戰(zhàn)場。
⑦多情應(yīng)笑我:應(yīng)笑我多情的倒裝。
⑧尊:酒器。酹(lèi):把酒澆在地上祭奠。
(8)英發(fā):英俊勃發(fā)。   
(9)羽扇綸巾:手搖動羽扇,頭戴綸巾。這是古代儒將的裝束,詞中形容諸葛亮從容嫻雅。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   
(10)檣櫓:這里代指曹操的水軍戰(zhàn)船。
(11)故國:這里指舊地,當(dāng)年的赤壁戰(zhàn)場。指古戰(zhàn)場。  
(12)華發(fā):花白的頭發(fā)。   華:《現(xiàn)代漢語詞典》這個字讀huā(一聲),花白義  
(13)人生:現(xiàn)有版本作人間。  
(14)尊:同“樽”,酒杯。  
(15)酹:(古人祭奠)以酒澆在地上祭奠。這里指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祖國的江山美妙如畫,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公瑾當(dāng)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遙想當(dāng)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tài)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shù)戰(zhàn)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應(yīng)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于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賞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蘇軾所作,是豪放派宋詞的**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蕩,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fā)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yè)無成的感慨。
蘇軾謫居黃州,游黃岡赤壁礬,撫今追昔,寫下了這首詞。詞中描繪了赤壁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zhàn)功,并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全篇將寫景、懷古和抒情結(jié)合在一起,縱橫古今,意境寬闊,是豪放詞風(fēng)**作。起調(diào)將奔騰的長江與飛逝的歷史相交織,造成寬闊邈遠的抒情空間。然后聯(lián)想自己壯志未酬、人生失意的際遇,感慨萬端。全詞的氣氛是開朗、豪邁的,雖然露了一種低沉、消極的情緒,但不是主要的。全詞既有歷史的沉重感,又有對現(xiàn)實的責(zé)任感,是一支磅礴凝重、回腸蕩氣的悲壯樂章。

題中的赤壁,是黃州(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城外,長江北岸的一段紅色山崖。“懷古”,是古人寫詩詞常常采用的一個題目。在這類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歌詠歷史事跡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這首詞就是蘇軾游覽黃州赤壁想到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有所感觸而寫。其實,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魏、蜀、吳三國爭雄,吳國名將周瑜聯(lián)合劉備,利用火攻大破曹操水軍的地方是另一個赤壁,它是今天湖北省武昌縣西南的赤磯山。這里詞人借懷古以抒懷抱,不一定拘泥于地點的確鑿。
  懷古的重要一環(huán),是怎樣把今和古聯(lián)系起來。蘇軾望著波禱滾滾的長江,想到自古以來那些才華出眾的人物都已隨同時間流逝而消失,猶如被源源而來的浪濤從歷史上沖洗掉了一樣。于是,他用“浪淘盡”三個字,把眼前的長江和歷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在這種自然而又形象的聯(lián)想中,表現(xiàn)他對歷史人物的懷念。大江即長江。這里用“大江”,除去由于聲韻的要求外,也顯得更有氣魄!扒Ч拧保妇眠h的年代。
  接下去,作者把目光從江濤轉(zhuǎn)向赤壁,而首先引起他注目的是古代留下來的戰(zhàn)爭遺跡!肮蕢疚鬟叄说朗,三國周郎赤壁”!肮省,舊的。“壘[lěi]”,指營盤!叭说朗恰保瑩(jù)說是!爸芾伞保粗荑,他***歲就當(dāng)了將軍,當(dāng)時吳國人稱他為周郎。這三句詞說,在那古代營盤西邊,據(jù)說,就是三國時代周瑜打勝仗的赤壁。點出了赤壁的歷史意義,也為下片歌頌周瑜埋下了伏筆。那么,作者當(dāng)時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亂石穿空”,陡峭的石崖直插高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嚇人的大浪頭,拍打著江岸,激起的浪花象無數(shù)堆耀眼的白雪。面對著這雄偉的景象,難怪作者要贊嘆不已:既贊美這雄偉的大好河山,更贊美歷史上曾經(jīng)在這里叱咤風(fēng)云的無數(shù)英雄豪杰。
  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帶出了對古人的懷念。下片,就轉(zhuǎn)入對赤壁之戰(zhàn)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頌。蘇軾寫這首詞時,距離發(fā)生于公元二○八年的赤壁之戰(zhàn),已有八百多年。他想象著幾百年前的往事,用“遙想”兩個字把我們引向了遙遠的過去!肮猍jǐn]”,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是當(dāng)時著名的喬氏姊妹中的妹妹。詞中提到他們的婚事是為了突出周瑜年輕得意的神態(tài)。作者用“雄姿英發(fā)”來形容周瑜氣度雄偉、人才出眾。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著戎裝,手搖羽毛扇,頭戴著配有黑絲帶子的頭巾(綸[guān]巾),風(fēng)度瀟灑,從容指揮,在說笑之間,輕而易舉地就把曹操水軍戰(zhàn)船燒成灰燼。“檣[qiáng]”,帆船上的桅桿。這里用“檣櫓”**曹軍的戰(zhàn)船!坝鹕染]巾”,寫出了周瑜的神態(tài)。“談笑間”,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皺{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再現(xiàn)了一場歷史性的大戰(zhàn)。寥寥幾筆,顯示了作者藝術(shù)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間,傾注了作者對周瑜的由衷贊賞。
  對歷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對自己現(xiàn)實狀況的不滿。對比之下,四十七歲的蘇軾深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樣年紀輕輕就建立了卓著的功業(yè)而感嘆。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氣說:“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象他這樣,通過想象去經(jīng)歷(神游)那三國(故國)的赤壁之戰(zhàn),人們大概會嘲笑他太富于感情,因而過早地有了花白頭發(fā)(華發(fā))吧!自嘲之余,一種看破紅塵的消極情緒油然而生!叭碎g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白稹,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熬鬧lèi]”,灑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覺得,人間不過象夢境一樣,不要徒然感嘆了,還是給江上的明月,獻上一杯酒,伴月痛飲吧!
  這首詞是蘇軾的**作。雖然結(jié)尾流露了消極情緒,但從全詞看,氣魄宏偉,視野闊大,對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構(gòu)成了豪放的基調(diào)。

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zhàn)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fā)。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4)

——蘇軾《西江月》 原文翻譯及賞析

蘇軾《西江月》 原文翻譯及賞析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的詞作。此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詞調(diào)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蘇軾《西江月》 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慈∶碱^鬢上。(秋涼 一作:新涼)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注釋】

  1、西江月:原為唐教坊曲,后用作詞調(diào)!稑氛录贰稄堊右霸~》并入“中呂宮”。五十字,上下片各兩*韻,結(jié)句各葉一仄韻。

  2、世事一場大夢:《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后知其大夢也!崩畎住洞喝兆砥鹧灾尽罚骸疤幨廊舸髩簦鸀閯谄渖!

  3、新涼:一作“秋涼”。

  4、風(fēng)葉:風(fēng)吹樹葉所發(fā)出的聲音。鳴廊:在回廊上發(fā)出聲響!痘茨献印ふf山訓(xùn)》:“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毙煲度松鷰缀钨x》:“落葉辭柯,人生幾何”。此由風(fēng)葉鳴廊聯(lián)想到人生之短暫。

  5、眉頭鬢上: 指眉頭上的愁思鬢上的白發(fā)。

  6、賤:質(zhì)量低劣。

  7、妨:遮蔽。

  8、孤光:指獨在中天的月亮。

  9、琖:同“盞”,酒杯。

  【翻譯】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jīng)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fēng)吹動樹葉發(fā)出的聲音,響徹回廊里,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

  酒并非好酒,卻為客少發(fā)愁,月亮雖明,卻總被云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賞析】

  詞一開端,便慨嘆世事如夢,雖然蘇軾詩詞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語,或為往古來今之思,讀來往往覺其放達,而不覺其悲切。此處卻不然,以一種歷盡滄桑的語氣寫出,加上幾度秋涼之問,風(fēng)葉鳴廊,忽覺人生短暫,已驚繁霜侵鬢,益覺開頭浮生若夢的感嘆,并非看破紅塵的徹悟,而是對自身遭際有不*之意,從而深感人生如夢境般荒謬與無奈。

  “世事一場大夢”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體的歷史實事,即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為蘇軾對人生命運的抽象意義的認識!笆朗氯鐗簟,“人生如夢”,一切皆如白駒過隙,雪后飛鴻,人生只是天地間偶然的飄蓬,所以不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中的得失**,而應(yīng)超脫于具體的萬事萬物,使自己內(nèi)心趨于*衡。“人生幾度新涼”,用“新涼”指又一個秋天的來臨,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見詩人對節(jié)候變化的**,時間的流逝磨蝕著有限的生命,詞人由此產(chǎn)生出真摯的惜時之情!靶聸觥币嘀冈娙嗽俅卧獾脚艛D打擊的人生際遇,用一個“涼”字,表達了詩人心中的凄涼之情,所以,“人生幾度新涼”不僅指自然節(jié)候的變化,同時也是指人生命運的起伏不定、變幻莫測。這句話把自然與人生結(jié)合起來,以自然的變幻來反襯出詞人對人生命運的'無奈謂嘆,寄意深刻,韻味悠遠。開頭兩句詞遠遠不止是蘇東坡在記敘一時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寫具體的事實,表達他對抽象意義上的人生命運的深沉思忖。

  “夜來風(fēng)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痹诶渎淝迩锏囊估,涼風(fēng)吹打著庭院里的樹葉,在空曠的長廊里發(fā)出凄涼的回響。詞人取過鏡子,看見兩鬢爬滿了白發(fā),“人生何處得秋霜?”詞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讀者同樣可以感覺到陣陣寒意**。

  過片兩句,更可見牢騷!熬瀑v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薄熬瀑v”是因為“人賤”,暗指身遭貶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隱喻小人當(dāng)?shù),君子遭讒。蘇軾遠貶黃州,心中的失落與不滿是以這種自我嘲諷的形式來表現(xiàn)的。因“烏臺詩案”受蘇軾牽連被貶的人太多,而蘇軾也因此不愿連累友人,所以絕少與故人交往,這里的“客少”應(yīng)是指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在這靜寂的夜里,在這皓月當(dāng)空之時,清秋的寒氣陣陣襲人,此時,蘇軾心中的孤獨凄涼之感是難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總是被烏云遮去光芒。有人認為“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詞”,可見“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寫的是眼前實景,是自然現(xiàn)象,但似乎還有更深的內(nèi)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這里隱含了作者深深的**憤懣情緒,“云妨”比喻小人當(dāng)?shù),欺瞞主上迷惑視聽排斥忠良。作者為自己忠而被謗,謫居偏地黃州,**抱負難于發(fā)揮而深感憂傷苦悶,而此情此景,唯有對月把孤盞聊以解憂愁了。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涼北望”點出了作詞的時間與主旨!爸星铩笔莻鹘y(tǒng)意義上團聚的節(jié)日,蘇軾選取“中秋”這一宴樂的節(jié)日作為背景,以虛筆中的樂景寫哀情,使哀情為之更哀!氨蓖秉c出了作詞的主旨!氨蓖钡暮x,歷代論者有所爭議,《古今詞話》認為蘇軾“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而胡仔認為是“兄弟之情見于句意之間矣”。據(jù)記載這首詞下原有注釋“寄子由”,可見蘇軾此詞是在中秋之夜寫給其兄弟蘇轍的。其實,蘇軾當(dāng)時**上受**,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憂國之心,身世之感,或許交織在一起,作為欣賞者,也不妨拋開考證,作寬泛理解。蘇軾晚年飽受**打擊,他多以佛、道思想來超然物外,以消解現(xiàn)實的苦悶,但此詞籠罩著一層悲涼的氣氛,可見蘇軾始終沒能擺脫塵世的痛苦。在這熱鬧的中秋月明之時,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懷的是那真摯的手足深情。蘇軾渴望著與兄弟一訴衷腸,無奈遠貶黃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遙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兩地情,遙望卻不能與之相聚,明天卻又要面臨現(xiàn)實中太多的痛苦與無奈,蘇軾因而陷入更為深沉的悲涼之中。

  特點

  整首詞突出了一個“涼”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涼風(fēng)、明月與孤燈等情感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軾借寫節(jié)候之“涼”,抒寫人生之“悲涼”,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與這首詞意境與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寫于密州的詞《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在那首詞中,蘇軾寫道:“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迸c這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相比,兩詞都是借寫景抒懷,都渲染了一個“寒”、“涼”情緒意境,給詞蒙**一層深厚的情感意韻。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節(jié)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涼”;前者寫天上人間之“清寒”,后者寫現(xiàn)實人間之“凄涼”;前者想象天上人間之“寒”以反襯人世間值得留戀,后者借人間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涼”的心靈。兩詞相得益彰,情韻悠遠,表達了飽受**打擊的蘇軾對歷史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戀。

  總結(jié)

  蘇軾這首詞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這種哲理意味是通過營造一個完美的審美意境傳達出來的。讀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與空寂的長廊,孤獨的詞人身影與孤獨的黯淡燈光,以及由此流露出來的詞人深沉的人生思考與真摯的人世之戀,讀者并不感覺到說理、議論的空洞與枯燥,而是為詞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動,然后體驗出作者蘊含于詞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蘇軾是宋代豪放詞派的**詞人,然而這首詞風(fēng)格柔婉,可以看出蘇軾的詞風(fēng)也有悲情婉約的一面,這種哀怨隱忍之作更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創(chuàng)作背景

  不同的蘇軾詩詞選本、論著對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一詞作于何時、為誰而作有不同的說法,有的甚至標題都不同。大致有如下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公元1097年(紹圣四年)作于儋州?追捕Y、劉尚榮《蘇軾詩詞選》為該詞加的標題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認為此詞”紹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劉石《蘇軾詞》只有詞牌,沒有標題,認為此詞”約紹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兩書作者均認為抒發(fā)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作于黃州。洪柏昭《三蘇傳》認為“謫黃第二年的中秋,蘇軾寫了首《西江月·黃州中秋》詞”。關(guān)立勛《宋詞**》也認為是“被貶黃州第二年中秋節(jié)所作的詞”,并認為詞的最后兩句“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現(xiàn)的是“對神宗**的期望”。蓋國梁在《唐宋詞三百首》中同樣認為該詞是蘇軾謫黃第二年“作于黃州的中秋”。呂觀仁在《蘇軾詞注》中,直接用《黃州中秋》作標題!端卧~精華蘇軾詞選集》只提供一個注釋:一本有標題為“黃州中秋”。《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說此詞作于元豐三年。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xué)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端明殿學(xué)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博學(xué)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樊籬,以詩為詞,開創(chuàng)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5)

——石鐘山記蘇軾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石鐘山記蘇軾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日常過程學(xué)習(xí)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離、行文簡練。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石鐘山記蘇軾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石鐘山記

  宋代蘇軾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水經(jīng)》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里!贬B道元認為石鐘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風(fēng)振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fā)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這個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如果把鐘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風(fēng)大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響,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訪求石鐘山的舊址。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認為找到了這個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但是這個說法,我更加懷疑。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fā)出聲響,我當(dāng)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fā)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fā)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fā)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fēng)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yīng)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jīng)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注釋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苯袢私(jīng)過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具有鐘之“聲”,又具有鐘之“形”。

  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酈元:即酈道元,《水經(jīng)注》的作者。

  鼓:振動。

  搏:擊,拍。

  洪鐘:大鐘。

  是說:這個說法。

  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韻,這里指聲音。徐,慢。

  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鏗(kēng)然:敲擊金石所發(fā)出的響亮的聲音。

  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元豐:宋神宗的**。

  六月丁丑:農(nóng)歷六月初九。

  齊安:在今湖北黃州。

  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湖口:今江西湖口。

  硿(kōng)硿焉:硿硿地(發(fā)出響聲)。焉,相當(dāng)于“然”。

  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搏人:捉人,打人。

  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磔(zhé)磔:鳥鳴聲。

  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噌吰(chēnghóng):這里形容鐘聲洪亮。

  舟人:船夫。

  罅(xià):裂縫。

  涵澹澎湃:波浪激蕩。涵澹,水波動蕩。澎湃,波浪相激。

  為此:形成這種聲音。

  中流:水流的中心。

  空中:中間是空的。

  竅:窟窿。

  窾(kuǎn)坎鏜(táng)鞳(tà):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汝識(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嗎?識,知道。

  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臆斷:根據(jù)主觀猜測來判斷。臆,胸。

  殆:大概。

  終:終究。

  漁工水師:漁人(和)船工。

  言:指用文字表述、記載。

  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陋者:淺陋的人。

  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用斧頭敲打石頭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敲擊。

  實:指事情的**。

  文言現(xiàn)象

  詞類活用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名作狀,用船,坐船

  2、事不目見耳聞:“目”“耳”:名作狀,用眼睛,用耳朵;親眼,親耳

  3、而此獨以鐘名:“名”:名作動,命名

  4、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鳴”:使動,使……鳴

  固定句式

  一、判斷句:

  1、噌洪者,周景王之無射也;款坎鏜嗒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2、此世所以不傳也。

  3、或曰此鸛鶴

  二、倒裝句

  1、得雙石于潭上(狀后)

  磔磔云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狀后)

  而大聲發(fā)于水上(狀后)

  2、石之鏗然有聲者(定后)

  3、古之人不余欺也(賓前)

  余是以記之

  三、省略句:

  1、酈元以(之)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于)水中

  3、(余)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4、(余)獨與邁乘小舟

  5、磔磔(于)云霄間

  6、(余)徐而察之

  四、通假字:

  1、南聲函胡(含糊)

  2、至莫夜月明(暮)

  一詞多義

  1、而:徐而察之(表修飾)

  空中而多竅(表并列)

  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表轉(zhuǎn)折)

  人而無儀《相鼠》(表假設(shè))

  2、焉:箜箜焉(相當(dāng)于“然”,形容詞詞尾)

  微波入焉(兼詞,于此)

  3、因:因得觀所謂石鐘者(趁機)

  因笑謂邁曰(于是)

  重點詞義

  1、水石相搏(擊、拍)

  2、桴止響騰(傳播)

  3、余尤疑之(更加)

  4、所在皆是也(這樣)

  5、適臨汝(往)

  6、余方心動欲還(剛才)(心驚)

  7、則山下皆石穴罅(縫隙)

  8、涵澹澎湃而為此也(形成)

  9、與向噌洪者相應(yīng)(先前)(應(yīng)和)

  10、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大概)

  11、此世所以不傳也(……的緣故)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一共三段。

  第一段提出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兩種說法,以及對這兩種說法的懷疑?梢苑譃槿龑。第一層,引《水經(jīng)》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第二層,提出酈道元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tài)度,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fā)聲的情況對酈說質(zhì)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正因為對酈說“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異議,這就由酈道元的說法導(dǎo)出唐人李渤的說法。第三層,提出李渤的說法并質(zhì)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訪其遺蹤”的行動。他親“訪”遺蹤,親“扣”其石,親“聆”其聲,理應(yīng)無疑。作者表明自己對李渤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fā)聲,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fā)聲之說難以置信。對這兩種說法,看起來是相提并論的,但實際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對兩說的分別懷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沒有明說,這是一種客觀記敘,作者沒有輕率地判斷酈說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強調(diào)自己對李說的否定,這里的“余”字,就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對李說的態(tài)度。對酈說“人常疑之”和對李說“余尤疑之”,這兩疑引出作者探訪石鐘山的行動,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鐘山,以及結(jié)尾的一“嘆”一“笑”,一“簡”一“陋”作鋪墊。

  第二段記敘實地考察石鐘山,得以探明其名由來的經(jīng)過?梢苑譃槿龑。第一層(“元豐七年······得觀所謂石鐘者”),點明探訪石鐘山的時間、同行者和緣由。因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正好借此釋疑。這一層緊承上文。第二層(“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寫訪問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發(fā)聲,表明他們相信李渤的說法,也說明李渤的說法影響很大。這一段回應(yīng)李說,“擇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別照應(yīng)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動。第三層(“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寫月夜考察游石鐘山的經(jīng)過。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莫夜月明”時分,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然后寫絕壁下的情景:看見的是“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鶻鳥的“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伏筆。轉(zhuǎn)而寫作者在“心動欲還”的時候,忽然“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使“舟**恐”,而作者卻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發(fā)現(xiàn)“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查明了發(fā)出“噌吰”之聲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為止,下面又起波瀾。作者在“舟回至兩山間”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入港處有“大石當(dāng)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聲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轉(zhuǎn)”的意思!爸刍刂羶缮介g”,不是船返回到兩山中間,而是船掉頭轉(zhuǎn)行至兩山之間。作者對兩處聲音的考察,極為細致深入,處處印證了首段的酈說:“微波入焉”和“與風(fēng)水相吞吐”,分別照應(yīng)“微風(fēng)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為此也”和“大石當(dāng)中流······空中而多竅”,分別照應(yīng)“水石相激”;“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分別照應(yīng)“聲如洪鐘”。這就不僅證實了酈說,而且以詳補“簡”,為末段嘆酈說之“簡”作好鋪墊。最后寫作者對蘇邁的談話。“因笑謂邁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笑,這里是釋疑后輕松愉快的笑,表現(xiàn)了作者探明**后的得意、興奮。作者在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lián)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結(jié)果,點出以鐘名山命名的緣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酈道元的說法,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xiàn)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在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見耳聞,證實并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進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說法,為末段的議論提供了事實依據(jù)。

  第三段寫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感想,表明寫作意圖?梢苑譃槿龑。第一層,“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點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鐘山得名由來后所得出的結(jié)論、所總結(jié)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第二層分析世人不能準確知道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從兩方面說。一方面是說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是說酈道元的說法是正確的,可惜“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們的承認;二是士大夫不做實地考察,“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安荒苎浴笔钦f不能為文,并非不能說話。酈說失之于不詳,士大夫能為文而“莫能知”,“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為文,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轉(zhuǎn)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自以為得其實”,這是得以有李渤的錯誤說法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第三層分承上面所說的兩個方面,點明寫這篇游記的目的。“嘆酈元之簡”是肯定酈道元的觀點,而又嘆其太簡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觀點,并譏笑其淺陋。這就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

  這篇文章將議論和敘述相結(jié)合,通過夜游石鐘山的實地考查,對酈道元和李渤關(guān)于石鐘山得名的說法進行了分析批評,提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能臆斷其有無的論斷,表現(xiàn)了作者注重**研究的求實精神,富有教育意義。

  寫作手法

  《石鐘山記》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yīng),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dāng)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同是寫鳥,或由鳥名寫到驚飛、寫到叫聲,或由聲音再點出鳥名,毫無板滯之感。寫噌咳之聲,是先聞其聲,再寫徐而察之后的發(fā)現(xiàn);寫窾坎鏜鞳之聲,先寫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竅”之狀,再寫其聲,描寫角度和順序都有不同,行文舒卷自如。

  賞析

  本文一開始就提出人們對酈道元的說法的懷疑,以及自己對李渤的說法的懷疑。作者對古代兩位名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并不輕信。

  剛好他有了一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dāng)?shù)厮律,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石鐘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一面,地處偏僻,文中說“余方心動欲還”,“舟**恐”。再加上風(fēng)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jié),一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而蘇軾為了弄清石鐘山得名的**,不避艱險,親身探訪,是難能可貴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結(jié)論,不完全正確,但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結(jié)論,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話無疑是正確的。

  雖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認為石鐘山是因山形像覆鐘而得名的,今人經(jīng)考察又認為石鐘山是因“形”和“聲”兩方面而得名的。蘇軾的說法不完全正確。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蘇軾的努力。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本來就有一個過程,而且后人對蘇軾說法的懷疑、察疑、釋疑,正是和蘇軾的不迷信古人,不輕信舊說,不主觀臆斷,而自愿親身實地觀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鐘山簡介和歷代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三種說法石鐘山位于鄱陽湖入長江之處,屬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guī)r構(gòu)成。有上下兩座山,南邊一座濱臨鄱陽湖的叫上鐘山,面積約0.34*方公里,北邊一座濱臨長江的叫下鐘山,面積約0.2*方公里。兩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對高度50~55米。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鐘山雖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陽湖入長江處,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風(fēng)景幽美,所以歷來成為旅游勝地。

  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古人有三說。

  1.風(fēng)水聲如鐘。由于山體是石灰?guī)r構(gòu)成,在各種水的沖刷溶蝕下,山的下部臨水處的表面形成許多縫隙洞穴,當(dāng)水位處在一定高度,又有適當(dāng)?shù)娘L(fēng)力和相應(yīng)的'風(fēng)向時,縫隙洞穴就會“與風(fēng)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一樣的聲音。北魏酈道元和北宋蘇軾就是持這種因風(fēng)水聲而得名的說法。但這種聲音需要水位、風(fēng)力、風(fēng)向諸條件都合適才會發(fā)生,不是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的。

  2.石聲如鐘。山石,特別是溶洞地區(qū)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用槌敲打,是會發(fā)音的。所謂“南聲函胡”是沒有形成巖溶洞穴的巖石發(fā)出的聲音,“北音清越”是洞穴發(fā)音的巖石,或碳酸鹽再沉淀時形成的形態(tài)奇特的巖石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唐代李渤就持這種因石聲得名的說法,近人也有**這種說法的。

  3.山形如鐘。石鐘山下部山體,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沖刷溶蝕,形成溶洞!妒娚街尽酚涊d:“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泵、清時就有人持這種以形得名的說法了。不過江湖水位的季節(jié)變化和年變化比較大,高低相差達十幾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時,人們才能進入洞內(nèi),從內(nèi)部領(lǐng)略“覆鐘”的形象。

  藝術(shù)特點

  結(jié)構(gòu)獨特。《石鐘山記》的結(jié)構(gòu)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jié)。作者以“疑──察──結(jié)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yīng),邏輯嚴密,渾然一體。本文第一句就提酈道元的說法,提出別人對此說的懷疑,這種懷疑也不是沒有根據(jù),而是用鐘磬作的實驗為依據(jù)。這就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見的兩處聲源──石穴罅和大石當(dāng)中流──作鋪墊,從而發(fā)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嘆。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嘆酈元所說雖對,但太簡單了,讓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對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鐘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對此種驗證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實地考察,得出**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發(fā),夾敘、夾議,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環(huán)環(huán)相扣,渾然一體,是為因事說理的千古名篇。

  行文曲折。行文富于曲折變化,是此文的一個突出特色。例如引述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本來是枯燥的內(nèi)容,作者加上兩個辨駁,即頓見精彩。文中寫對舊說之疑共有三次,不僅每次寫法不同,即便在同一次中,文筆也有曲折。對酈道元,是以人之疑引出己之疑,而己之疑又是以比喻來表達;李渤本來是在糾正酈道元的說法,作者引述時,特別加一句“自以為得之矣”,緊接著陡然一轉(zhuǎn)——“然是說也,余尤疑之”,著一“‘尤”字,說它較酈道元的說法更不可信;對寺僧使小童持斧敲擊所謂“石鐘”,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駁,矛頭直指到三百年前得雙石“扣而聆之”的李渤,駁李渤全用議論,一針見血,也不同于對酈道元的說法用比喻。而且,此節(jié)插在游山之前,也使文章*添波瀾。總之,此文所記之事、所討論的問題雖*常,但通篇幾句一折,有些地方一句一轉(zhuǎn),極起伏變化之致,使議論內(nèi)容富有可讀性。

  修飾巧妙。文章以生動的比喻(明喻如“聲如洪鐘”“如猛獸奇鬼”“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如鐘鼓不絕”“如樂作焉”,暗喻如“噌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形象的擬人(“森然欲搏人”),貼切的擬聲詞(“鏗然”“焉”“磔磔”“噌”“窾坎鏜”),對所見所聞作了繪聲繪形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意境。此文的景物描寫也因其巧妙的修飾而形象生動見勝。

  語言靈活。文章語言靈活暢達,變化多姿,很有特色。對兩處鳥叫和兩處水聲的描寫完全不同:寫棲鶻是先點鳥名(“山上棲鶻”),再寫驚飛(“聞人聲亦驚起”),最后才寫其叫聲(“磔磔云霄間”);寫鸛鶴是先寫聲音(“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然后交代是鸛鶴在叫(“或曰此鸛鶴也”)。前者用擬聲詞“磔磔”形容其驚叫,后者用比喻“若老人咳且笑”形容其怪叫。兩處水聲的描寫也完全不同:前面的水聲是“微波”與山下的“石穴罅”相擊而發(fā)出的,后面的水聲是“風(fēng)水”與中流大石的竅穴相吞吐而發(fā)出的,這是聲源不同;前面的“噌如鐘鼓不絕”是一種洪大響亮的聲音,后面的“窾坎鏜······如樂作焉”是一種比較低而悠揚的聲音,這是音調(diào)和音量的不同;前面是先聞聲,后發(fā)現(xiàn)山下“石穴罅”,后面是先看見“大石當(dāng)中流”,“空中而多竅”,然后再寫“有窾坎鏜之聲”,寫的順序也不同。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diào)任汝州(現(xiàn)河南臨汝)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徑湖州,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

  名家評價

  劉克莊《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一十:“坡公此記:議論,天下之名言也;筆力,天下之至文也;楷法,天下之妙畫也!

  鄭之惠《蘇長公合作》卷二:“*摘直敘,卻自波折可喜,此是性靈上帶來丈字,今古所希······蘇長公字字挾飛鳴之勢。”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6)

——蘇軾石鐘山記原文翻譯賞析

蘇軾石鐘山記原文翻譯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yīng)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石鐘山記原文翻譯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石鐘山記》

  《石鐘山記》作者蘇軾,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記。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夏季,蘇軾送長子蘇邁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fēng)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dāng)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fēng)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yīng),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2、彭蠡:鄱陽湖的又一名稱。

  3、酈元:就是酈道元。

  4、鼓:振動。

  5、搏: 擊,拍。

  6、洪鐘:大鐘。

  7、是說:這個說法。

  8、磬(qìng):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陽人,寫過一篇《辨石鐘山記》。

  10、遺蹤:舊址,陳跡。這里指所在地。

  11、南聲函胡: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重濁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邊(那座山石)的聲音清脆而響亮。越,高揚。

  13、桴(fú)止響騰: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騰,傳播。

  14、余韻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這個(原因)。之,指石鐘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鏗(kēng )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fā)出的響亮的聲音。

  18、所在皆是:到處都(是)這樣。是,這樣。

  19、元豐:宋神宗的**。

  20、六月丁丑:農(nóng)歷六月初九。

  21、齊安:在現(xiàn)在湖北黃州。

  22、適臨汝:到臨汝去。適,往。臨汝,即汝州(今河南臨汝)

  23、赴:這里是赴任、就職的意思。

  24、饒之德興尉:饒州德興縣(現(xiàn)在江西德興)的縣尉(主管一縣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現(xiàn)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發(fā)出響聲)。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棲鶻(hú):宿巢的老鷹。鶻,鷹的一種。

  29、磔磔(zhé):鳥鳴聲。

  30、鸛鶴:水鳥名,似鶴而頂不紅,頸和嘴都比鶴長。

  31、心動:這里是心驚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這里形容鐘聲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縫。

  35、涵澹澎湃:波浪激蕩。

  36、為此:為,形成。此,指噌吰之聲。

  37、中流:水流的中心。

  38、空中:中間是空的。

  39、竅:窟窿。

  40、窾(kuǎn ) 坎(kǎn ):擊物聲。

  41、向:先前。

  42、汝識(zhì)之乎:你記得那些(典故)嗎?識,記得。

  43、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記載,周景王***年(前522)鑄成“無射”鐘。

  44、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謚號。歌鐘,古樂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挥嗥,就是“不欺余”。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7)

——念奴嬌原文翻譯及賞析

念奴嬌原文翻譯及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shù)作品的形象、內(nèi)容的制約,又根據(jù)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jīng)驗、藝術(shù)觀點和藝術(shù)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為大家?guī)砹四钆珛稍姆g及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念奴嬌·昆侖

  [近現(xiàn)代]*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世界,環(huán)球同此涼熱。

  譯文

  破空而出了,高大險峻的昆侖山,你已看遍人世衰盛。終年積雪,山脈蜿蜒不絕,好像無數(shù)的白龍正在空中飛舞,攪得天地一片冰寒。夏天冰雪消融,江河縱橫流淌,人也許為魚鱉所食。你的千年功過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評說?

  今天我要來說一說昆侖: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這么多的積雪。怎樣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寶劍,把你斬為三片呢?一片送給歐洲,一片贈予美洲,一片留給**。在這和*世界里,整個地球?qū)⑾襁@樣感受到熱烈與涼爽。

  注釋

  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險峻。

  莽:莽莽,狀高大。《小爾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魯莽、莽撞、勐健諸義。

  昆侖:即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

  閱盡人間春色:閱盡,看足、看盡、看遍。人間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

  攪得:鬧得、搞得。今語的“搞”,早期白話作品中都作“攪”。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消溶:積雪消融、融化。

  江河橫溢:長江黃河都發(fā)源于昆侖山脈,所以昆侖山積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會泛濫起來。橫溢:就是橫流,即泛濫。

  人或為魚鱉:江河橫濫,洪水成災(zāi),人也許為魚鱉所食!蹲髠鳌ふ压**》:“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千秋:千年。功罪:昆侖山給長江黃河輸送的水源給人民帶來了許多好處,孕育了**民族的文化,這是功;造成洪水泛濫,因而給人民帶來災(zāi)禍,這是罪。在這里,罪是實寫,功是虛寫。

  誰人:何人。曾與:曾給、曾為!对娫~曲語詞匯釋》:“與,為也,給也!

  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遺(wèi):贈與。

  還東國:首次發(fā)表時原作“留*”,一九六三年版《*詩詞》改為“還東國”。

  環(huán)球:一作寰球,整個地球。

  賞析:

  “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毙蕾p者只有讓自己同作者一樣,遺世**,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視野去擁抱和審視,才能“藝術(shù)地掌握”這座大山。空間——它凌空橫亙,超絕人寰。時間——它盡覽人世春秋炎涼,不知其何時生、何時滅。空間的無比廣闊,時間的無比曠遠,這就是詞作者所感受的并且要讓讀詞人感受的昆侖山。這樣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獷呢?著一“莽”字,恰可表達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時空范圍的曠遠、形體的粗獷與力量,正是構(gòu)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應(yīng)當(dāng)說,開篇幾句,十分強烈地表現(xiàn)了作者乍見赫赫有名的昆侖山時產(chǎn)生的包含著驚詫、景仰、亢奮與自豪等情愫的審美感受,是對審美對象巨大的時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較為直接、單純的審美反應(yīng)。這幾句極見筆力的描寫,比起古人“崧高維岳,駿極于天”(《詩·大雅·崧高》)之類的名句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飛起玉龍三百萬”,出自前人名句“戰(zhàn)罷玉龍三百萬”。改“戰(zhàn)罷”為“飛起”,對于原句而言,是化頹勢為**,對于狀寫對象而言,則有如九轉(zhuǎn)金丹,著令莽莽群山,飛升九天作群龍舞。這一神奇想象,本由群山逶迤,雪白如玉生發(fā)出來,因而隨之而來的“攪得周天寒徹”,與其說是想象,不如說是扣住雪山寫實,是以藝術(shù)語言揭示昆侖山對自然氣候的影響。至此,作者對于昆侖頗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頓然因“周天寒徹”而冷靜下來,并且老實不客氣地著一“攪”字,顯示了情思的轉(zhuǎn)折與變化。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边是在寫昆侖,寫昆侖積雪遇夏消溶,寫昆侖可使長江黃河暴漲成災(zāi),寫昆侖可使人葬身魚腹。這幾句,循著“周天寒徹”而來,情思冷峻,挾著幾分寒意,筆觸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訴說了昆侖對人類的危害。須知,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負著**救亡、民族****的沉重的歷史使命,轉(zhuǎn)戰(zhàn)二萬余里之后爬上岷山支脈,才得以眺望昆侖山的尊容的。當(dāng)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時,他怎么可能將自己的詩情、筆觸流連于昆侖山自然形式的賞玩、描摹呢?怎么能不訴說昆侖對他的同胞的危害并且聯(lián)想起帝國**對**民族的蹂躪呢?又怎么能不由此而引發(fā)對**民族苦難的歷史、現(xiàn)實及其未來前途的深沉思考呢?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這是一位歷史巨人發(fā)出的深沉的喟嘆。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這千秋功罪,又當(dāng)如何評說?這首詞最早發(fā)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侖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斑@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nèi)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著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lián)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王節(jié)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鄙踔吝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后二行帶有預(yù)言性質(zhì),在未來的和*世界里,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yīng)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wèi)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于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進行到最后勝利,徹底埋葬帝國**。

  最后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后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diào)出一個恰切的溫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征意義也極為精蘊,含而不露,輾轉(zhuǎn)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后應(yīng)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而不是別的。

  念奴嬌·石頭城

  清代 鄭燮

  懸?guī)r千尺,借歐刀吳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盡,萬里洪濤噴薄。王浚樓船,旌麾直指,風(fēng)利何曾泊。船頭列炬,等閑燒斷鐵索。

  而今春去秋來,一江煙雨,萬點征鴻掠。叫盡六朝興廢事,叫斷孝陵殿閣。山色蒼涼,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腳。數(shù)聲漁笛,蘆花風(fēng)起作作。

  譯文

  在千尺的懸?guī)r上,被鬼斧神工似的削成了城郭。千里長的石頭城迂回不盡,在萬里長江的洪濤中噴薄而出。當(dāng)年王浚的戰(zhàn)船旗幟飛舞,直指南京,利用風(fēng)而沒有停泊,在船頭點燃了火炬,輕易燒斷了石頭城的鐵索。

  如今春去秋來,過了很多年,數(shù)萬南飛的大雁飛過,在它的鳴叫聲中,建都在石頭城的許多朝代都相繼**了。山色蒼涼,江水湍急,潮水拍打著空蕩蕩的石頭城。幾聲漁人的笛聲,蘆葦花在風(fēng)中閃閃發(fā)光。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石頭城:在今江蘇南京市清涼山后,曾是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的都城。石頭城南北全長約3000米。城基遺跡為赫紅色,內(nèi)有大量河光石。此城原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吳國孫權(quán)遷此,在原址上重筑,取名石頭城。在今清涼山麓,下臨長江,形勢險要,是歷史上著名的軍事重地,有“石城虎踞”之稱。

  懸?guī)r:指南京清涼山。

  歐刀吳斧:《后漢書·虞詡傳》,“寧臥歐刀,以示遠近。”春秋時期名工歐冶子和吳國人所鑄造的兵器。 [1]

  回:迂回。

  噴。簢娪考な帯

  王浚:**大將,兩任益州刺史,曾用火攻的方式燒斷石頭城的鐵索,攻破東吳。

  樓船:帶樓的戰(zhàn)船。

  旌麾(jīng huī):帥旗;指揮**的旗幟。

  風(fēng)利何曾泊:據(jù)《晉書·王浚傳》,晉帝要浚到秣陵后受王渾調(diào)度,船過秣陵,浚指著船帆對王渾的信使說”風(fēng)利不得泊也“,自管下金陵搶功去了。

  “船頭”兩句:是說,王浚用火燒斷東吳攔江的鐵鎖,使得戰(zhàn)船順利通過。等閑:輕易。

  征鴻:南飛的大雁

  “叫盡”兩句:大雁年年南飛,在它的鳴叫聲中,建都在石頭城的許多朝代都相繼**了。斷:廢圮。孝陵:明太祖朱**的墓。

  空城:廢置的石頭城。

  作作:光澤閃爍貌。

  創(chuàng)作背景

  雍正十年(1732年)農(nóng)歷八月初八,詞人在南京江南貢院參加了鄉(xiāng)試,鄉(xiāng)試后游覽了南京的名勝古跡,創(chuàng)作了《念奴嬌·石頭城》。

  賞析

  上片寫石頭城的險要,“懸?guī)r千尺”一句總領(lǐng)全詞,借歐刀吳斧,指借春秋時代著名的工匠歐冶子和吳國鑄造的兵器,來筑成江邊的這座城郭!扒Ю锝鸪恰毖云溟L;“萬里洪濤”狀其險,兩句勾畫,雄形險勢,頓顯眼前!巴蹩谴蔽寰,寫了一段歷史故事,寫了**王浚用火炬燒斷鐵索,攻陷石頭城終獲大勝?梢韵胍姰(dāng)時戰(zhàn)況何等的慘烈,石頭城再險,又何能**這強大的攻勢。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一詩中,有“千尋鐵索沉江低,一片降帆出石頭”之句,也是說的這段故事。

  下片抒懷,從石頭城說開去,虎踞龍盤,六朝古都,“春去秋來”,歷經(jīng)千古盛衰,只剩下“一江煙雨”,而每年一度秋去春還的陣陣大雁,在石頭城的上空,叫盡了六朝興廢的往事,也叫斷了明朝開國之君朱**明孝陵的殿閣。而蒼涼的山色,悍急的江流,拍打著早已廢圯的石頭城,留給人們一段歷史興衰的往事。

  全詞通過描寫石頭城的衰敗荒涼,深刻表達了作者對歷代**興衰的無奈和感慨。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yīng)念嶺海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浪空闊。

  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宋代·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浩瀚無邊,在這中秋將至的時節(jié),更是沒有一點風(fēng)勢。秋月下浩浩湯湯、一碧萬頃的湖水,載著我一葉細小的扁舟。皎潔的明月和燦爛的銀河,在這浩瀚的玉鏡中映出她們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體會著萬物的空明,這種美妙的體驗卻不知如何道出與君分享。

  感懷這一輪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嶺海之間,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純潔。而此刻的我,身著單薄衣衫,*靜的泛舟在這廣闊浩淼的蒼溟之中。讓我捧盡西江清澈的江水,細細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請?zhí)斓厝f象統(tǒng)統(tǒng)來做我的賓客,我盡情的拍打著我的船舷,獨自的放聲高歌啊,怎能記得此時是何年!

  注釋

  張孝祥:字安國,號于湖居士,南宋著名愛國詞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陽西南。

  風(fēng)色:風(fēng)勢。

  瓊:美玉。

  著:附著。扁舟:小船。

  素月:潔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明河一作“銀河”。

  表里:里里外外。此處指天上月亮和銀河的光輝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嶺海:嶺外,即五嶺以南的兩廣地區(qū),作者此前為官廣西。嶺海:一作“嶺表”。

  孤光:指月光。

  肝肺:一作“肝膽”。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純潔。

  蕭騷:稀疏。蕭騷一作“蕭疏”。襟袖冷:形容衣衫單薄。

  滄浪:青蒼色的水。滄浪一作“滄溟”。

  挹:舀。挹一作“吸”。西江:長江連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稱西江。

  北斗:星座名。由七顆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狀。

  萬象:萬物。

  扣:敲擊?垡蛔鳌斑怠。嘯:撮口作聲。嘯一作“笑”。

  不知句,贊嘆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時間)。

  賞析

  這首詞上片先寫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寫它的澄澈!岸赐デ嗖,近中秋、更無一點風(fēng)色。”青草是和洞庭相連的另一個湖。這幾句表現(xiàn)秋高氣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縱目洞庭總的印象!帮L(fēng)色”二字很容易忽略過去,其實是很值得玩味的。風(fēng)有方向之別、強弱之分,難道還有顏色的不同嗎?也許可以說沒有。但是**的詩人從風(fēng)云變幻之中是可以感覺到風(fēng)色的。李白《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fēng)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那萬里黃云使風(fēng)都為之變色了。張孝祥在這里說“更無一點風(fēng)色”,表現(xiàn)洞庭湖上萬里無云,水波不興,讀之冷然、灑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piān)舟一葉!庇耔b就是玉鏡。瓊是美玉,瓊田就是玉田!坝耔b瓊田”,形容湖水的明凈光潔。“三萬頃”,說明湖面的廣闊。著,猶著,或釋為附著。船行湖上,是飄浮著、流動著,怎么可以說附著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陳與義《和王東卿》:“何時著我扁舟尾,滿袖西風(fēng)信所之。”陸游《題齋壁》:“稽山千載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釣船!倍际沁@個意思。張孝祥說:“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痹谌f頃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這三句寫水天輝映一片晶瑩!八卦路州x”,是說皎潔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輝分了一些給湖水!懊骱庸灿啊保钦f天上的銀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兩道銀河同樣地明亮。素月分輝,明河共影”這兩句明點月華星輝,暗寫波光水色,表現(xiàn)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來說:“表里俱澄澈。”這一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說來說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詞人在這一句里點了出來,美就美在“澄澈”上。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潔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這五個字,描寫周圍的一切,從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沒有一絲兒污濁。這已不僅僅是寫景,還寄寓了深意。這五個字標示了一種極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諸如光明磊落、胸懷坦蕩、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杜甫有一句詩:“心跡喜雙清”(《屏跡》三首其一),心是內(nèi)心,也就是里,跡是行跡,也就是表,心跡雙清也就是表里澄澈!氨砝锞愠纬海嫩E喜雙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聯(lián),給我們樹立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我們不妨拿來當(dāng)作自己的座右銘。當(dāng)張孝祥泛舟洞庭之際,一邊欣賞著自然景色,同時也在大自然中寄托著他的美學(xué)理想。他筆下的美好風(fēng)光,處處讓我們感覺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詩人的美學(xué)理想高尚,心地純潔,他的筆墨才能這樣干凈。

  上片最后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洞庭湖是澄澈的,詩人的.內(nèi)心也是澄澈的,物境與心境悠然相會,這妙處難以用語言表達出來。悠然,閑適自得的樣子,形容心與物的相會是很自然的一種狀態(tài),不是勉強得來的。妙處,表面看來似乎是指洞庭風(fēng)光之妙,其實不然。洞庭風(fēng)光之妙,上邊已經(jīng)說出來了。這難說的妙處應(yīng)當(dāng)是心物融合的美妙體驗,只有這種美妙的體驗才是難以訴諸言語的。

  下片著重抒情,寫自己內(nèi)心的澄澈。“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睅X表,指五嶺以外,今兩廣一帶。嶺表經(jīng)年,指作者在廣南西路任經(jīng)略安撫使的時期!皯(yīng)”字*常表示推度猜測的意思,這里講的是自己當(dāng)時的思想,無所謂推度猜測。這“應(yīng)”字語氣比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杜甫《旅夜書懷》:“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豹q言“官因老病休”,“應(yīng)”字也是肯定的語氣。“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是由上片所寫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嶺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樣的光明磊落。孤光,指月光。蘇軾《西江月》:“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來指月光!肮鹿庾哉铡,是說以孤月為伴,引清光相照,表現(xiàn)了既不為人所了解,也無須別人了解的孤高心情。“肝膽皆冰雪”,冰雪都是潔白晶瑩的東西,用來比喻自己襟懷的坦白。南朝詩人鮑照在《白頭吟》里說:“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南朝另一個詩人**《入攝山棲霞寺》說:“凈心抱冰雪!碧拼娙送醪g《芙蓉樓送辛漸》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边@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純潔。張孝祥在這首詞里說:“應(yīng)念嶺表經(jīng)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苯Y(jié)合他被讒辭退的經(jīng)歷來看,還有表示自己問心無愧的意思。在嶺南的那段時間里,自問是光明磊落,肝膽照人,恰如那三萬頃玉鑒瓊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在詩人的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憤慨是很容易體會的。

  “短發(fā)蕭騷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這兩句又轉(zhuǎn)回來寫當(dāng)前。蕭騷,形容頭發(fā)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結(jié)合后面的“冷”字來體會,這蕭騷恐怕是一種心理作用,因為夜氣清冷,所以覺得頭發(fā)稀疏!岸贪l(fā)蕭騷襟袖冷”,如今被辭退了,不免帶有幾分蕭條與冷落。但詩人的氣概卻絲毫不減:“穩(wěn)泛滄溟空闊”。不管處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穩(wěn)的。滄溟,本指海水,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這句是說,自己安穩(wěn)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沒有一點動搖。不但如此,詩人還有更加雄偉的氣魄:

  “盡挹西江還,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這是全詞感情的**。西江,**的長江。挹,汲取。“盡挹西江”,是說汲盡西江之水以為酒!凹氄灞倍贰保钦f舉北斗星當(dāng)酒器慢慢斟酒來喝。這里暗用了《九歌·東君》:“援北斗兮酌桂漿”的意思,詩人的自我形象極其宏偉!叭f象”,天地間的萬物。這幾句是設(shè)想自己作主人,請萬象作賓客,陪伴我縱情豪飲。一個被讒罷官的人,竟有這樣的氣派,須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

  詞的最后兩句更顯出作者藝術(shù)手法的高超:“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舷,船邊。扣舷,敲著船舷,也就是打拍子。蘇軾《赤壁賦》:“扣舷而歌之。”嘯,蹙口發(fā)出長而清脆的聲音。張孝祥說:“扣舷獨嘯”,或許有嘯詠、嘯歌的意思!安恢裣蜗Α保锰K軾《念奴嬌·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風(fēng)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張孝祥稍加變化,說自己已經(jīng)完全沉醉,忘記這是一個什么日子了。這兩句作全詞的結(jié)尾,收得很經(jīng)松,很有余味。從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攏來,又回到一開頭“近中秋”三字所點出的時間上來。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束了全詞。

  張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詞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偉大詞人辛棄疾的先驅(qū)。他為人直率坦蕩,氣魄豪邁,作詞時筆酣興健,頃刻即成。他的詞風(fēng)最接近蘇東坡的豪放,就拿這首《念奴嬌》來說吧,它和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風(fēng)格就很近似。《水調(diào)歌頭》寫于中秋之夜,一開頭就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將時空觀念引入詞里,在抒情寫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庇蚱茣r間的局限和空間的阻隔,在人間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詞寫得豪放曠達,出神入化。張孝祥這首《念奴嬌》寫的是接近中秋的一個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闊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與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膽也是透明的,他覺得自己同大自然融為一體了。他以主人自居,請萬象為賓客,與大自然交朋友,同樣豪放曠達,出神入化。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仿佛是與明月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關(guān)于人生的哲理。張孝祥的《念奴嬌》則是將自身化為那月光,化為那湖水,一起飛向理想的澄澈之境。兩首詞的寫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種豪放的精神與氣概,卻是很接近的。

  黃蓼園評此詞說:“寫景不能繪情,必少佳致。此題詠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縱寫得壯觀,亦覺寡味。此詞開首從洞庭說至玉界瓊田三萬頃,題已說完,即引入扁舟一葉。以下從舟中人心跡與湖光映帶寫,隱現(xiàn)離合,不可端倪,鏡花水月,是二是一。自爾神采高騫,興會洋溢!保ā掇@詞選》)這首詞在情與景的交融上的確有獨到之處,天光與水色,物境與心境,昨日與今夕,全都**地融會在一起,光明澄澈,給人以美的感受與教育。

  這首中秋詞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時即景抒懷之作。開篇直說地點與時間,然后寫湖面、小舟、月亮、銀河。此時作者想起嶺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無所作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過由于自己堅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盡長江做酒漿痛飲。全詞格調(diào)昂奮,一波三折。

  念奴嬌·中秋對月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fēng)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zhuǎn)眼秋光如許。青雀**,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古詩簡介

  《念奴嬌·中秋對月》是明代詞人文徵明所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想像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的情景;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后追憶去年今日。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色彩。

  翻譯/譯文

  枝頭的桂花像垂著的塊塊白玉,圓月映照了整個蒼穹,夜空好似被**了一般。風(fēng)拂動著眉梢和身軀,人兒仿佛就在水晶宮殿里一樣。遙看天際,龍翻偃舞,宮殿如畫,一派****而沸騰的氣氛。白霜月光鋪滿大地,我想乘著繽紛的云朵騰空而起。

  仍記得舊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暢飲,望云飄月移。過往的情境如剛消逝的夢,轉(zhuǎn)眼卻到了去年此時。自西而來的青雀與嫦娥都告知我中秋佳節(jié)到了。我寄托舊知好友捎信于你,萬萬別辜負了這月宮甘甜的香醪。

  注釋

  念奴嬌:詞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湘月”等,雙調(diào),正體為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韻。

  風(fēng)泛:風(fēng)吹。

  水晶官:龍王住處,這里指神仙居所。

  偃蹇(yǎn jiǎn):高聳的樣子。

  嵯(cuó)峨:這里指樓閣高峻的樣子。

  笙(shēng)歌:合笙之歌或吹笙唱歌。

  霜華:皎潔的月光。

  釃(shī)酒:斟酒。

  青雀:指青鳥,神話傳說中西王母所使之神鳥。

  儔(chóu)侶:伴侶,朋輩。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詞人從二十六歲至五十三歲共九次應(yīng)試,但每次都榜上無名,此詞似是詞人為表達期盼榜上有名之意而創(chuàng)作的。

  文學(xué)賞析

  此詞上片寫詞人飄飄欲仙,似乎親歷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那里桂花飄香,美好的月色將天街籠罩。一陣風(fēng)吹來,渾身寒冷!膀札堎儒,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三句描繪了月宮里蛟龍盤旋、樓閣聳立和仙樂縈繞的景象。之后的“欲跨彩云飛起”則表達了詞人遠離人世煩惱,追求美好**境界的超俗之想,無奈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下片寫詞人返回人間,追憶去年今日,與友人在溪亭斟酒賞月,如今秋光依舊,而佳期難再。好在嫦娥派青雀報信,告訴他美好的時光將要到來。最后的“莫負廣寒沉醉”一句透露出詞人的感傷情緒。

  全詞想像豐富奇特,充滿浪漫**色彩,天上人間,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錯雜表述,將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態(tài)淋漓吐出。

  念奴嬌·春雪詠蘭

  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解佩凌波人不見,漫說蕊珠宮闕。楚殿煙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聽啼鴂。

  當(dāng)日九畹光風(fēng),數(shù)莖清露,纖手分花葉。曾在多情懷袖里,一縷同心千結(jié)。玉腕香銷,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洛濱江上,尋芳再望佳節(jié)。

  翻譯

  我問老天這究竟是為什么,已經(jīng)是陽春三月, 龍山一帶卻還千里飛雪?凌波而來送我玉佩的您不見了,還說什么龍宮仙闕。南方宮殿已經(jīng)如煙銷云散,連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顯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給折斷,只有我還在這深山中顧影自憐,“不如歸去”的啼聲讓人悲痛欲絕。

  回想當(dāng)年九畹種蘭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著清徹的露珠,是您親手為我們分開花葉。我曾經(jīng)投入您多情的懷抱,氣味相投我們同心相結(jié)。您卻走了,玉殞香銷,連美麗的身影也消失在濃霧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給我的金跳脫。我在洛水之濱,尋找著再度降臨的美好時節(jié)。

  注釋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國君。

  蕊珠:道教經(jīng)典中所說的仙宮。

  嫣然:美好的樣子。

  鴂:杜鵑。

  九畹:《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薰之百畝!焙笠浴熬蓬怠睘樘m花的典實。

  金跳脫:一種婦女戴的首飾。

  洛濱江上:指洛水與江水之濱,照應(yīng)前洛神、江妃。

  賞析

  詞開頭“問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龍山飛雪?”即化用南朝宋鮑照《學(xué)劉公干體》“胡風(fēng)吹朔雪,千里度龍山”句意,以問句領(lǐng)起。作者責(zé)問老天,為什么會在春意正盛的時節(jié)千里迢迢送來北方寒山的飛雪!按荷睢倍小帮w雪”,反常且令人痛苦,這幕情景實際是隱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競遭受清軍鐵蹄蹂躪。下面兩句,謂大雪漫空飛舞,解佩相贈的漢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見蹤影,更何況天界的仙宮寶闕。這里“解佩凌波”當(dāng)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見”,則是說他們多遭不幸。以下便轉(zhuǎn)入題中之“詠蘭”。“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聯(lián)想到流放沅湘的戰(zhàn)國楚偉大詩人屈原!盁熚ⅰ、“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見出作者的惆悵悲苦。而幽蘭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懷惻愴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蘭自擬,用《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的典故,表達他的傷時之情。作者在清順治二年(1645)松江**兵敗后,曾一度隱居,此處“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換頭回憶往事,“九畹”用上引《離騷》句意,“光風(fēng)”用《招魂》“光風(fēng)轉(zhuǎn)蕙,氾崇蘭些”句意,表現(xiàn)幽蘭在佳人的“纖手”中流芬揚馥的情狀,隱喻自己深受大明**的國恩!皵(shù)莖清露”,象征著作者高潔的情操和忠貞的氣節(jié)。這里將香草關(guān)人結(jié)合起來,比興之義尤為精微。下面兩句,進一步用“多情懷袖”、“同心千結(jié)”傾訴自己的忠愛纏綿意緒,“多情懷袖”承上文之“纖手”, “同心千結(jié)”承上文之“花葉”。這幾句“當(dāng)日”、“曾在”應(yīng)是指**朝之事,此后則“玉腕香消,云鬟霧掩,空贈金跳脫”,也就是說他的報國之心不被理解,頗和明珠投暗之恨。聯(lián)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時數(shù)次**指陳時政,均未受重視,遂辭職歸家.這里的“空贈金跳脫”便不難索解,“空贈”兩字。惋惜之意極濃,實在是感慨萬端之語。而“香消”、“霧掩”,也隱含對弘光時忠良遭斥、奸佞當(dāng)?shù)赖呐u之意,結(jié)拍兩句!奥鍨I江上”,結(jié)構(gòu)上遙應(yīng)“解佩凌波”,似指剛成立的南明永歷*,接受其**的抗清義軍有瞿式耜等部,據(jù)有兩廣、云貴、四川等地;“尋芳再望佳節(jié)”,就是期望這一股抗清力量能夠完成國家復(fù)興的艱苦事業(yè)。

  全詞主要以蘭自喻,個別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關(guān)人或指忠臣義士,或指君王主上,都與楚辭美人香草之孤忠隱約之言一脈相承,意深情遠,亦婉麗亦蒼涼。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清順治四年(1647)三月,時作者隱居于幽谷。作者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愛國情愫以及表達自己內(nèi)心報國無門的情感而寫下這首詩。

  原文:

  念奴嬌·我來牛渚

  我來牛渚,聊登眺、客里襟懷如豁。

  誰著危亭當(dāng)此處,占斷古今愁絕。

  江勢鯨奔,山形虎踞,天險非人設(shè)。

  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

  追念照水然犀,男兒當(dāng)似此,英碓豪杰。

  歲月匆匆留不住,鬢已星星堪鑷。

  云暗江天,煙昏淮地,是斷魂時節(jié)。

  欄干捶碎,酒狂忠憤俱發(fā)。

  譯文:

  我客游牛渚山,登高遠眺,頓覺心胸開闊。高高的然犀亭聳立于此,占盡古往今來多少登臨之士的愁悶。采石磯畔的江水如巨鯨般奔騰翻滾,岸上的山巖如猛虎盤距,地勢險要,實為阻擊敵人的一道天然屏障。當(dāng)年正是在這里,我軍戰(zhàn)艦將來犯的金兵徹底擊潰,大獲全勝。當(dāng)年的名將溫嶠*定了蘇峻**,屢立戰(zhàn)功,曾在牛渚磯燃犀照水。

  今天的好男兒,就應(yīng)該像他那樣,才能算得上是英雄豪杰。時光匆匆流逝,轉(zhuǎn)眼問鬢發(fā)已經(jīng)斑白,朝朝鑷又生。今日倚欄凝佇,但見江上云籠霧鎖,一片昏暗,令人哀傷至極。我借酒澆愁,醉后不覺將欄干捶碎,滿腔忠憤于此得以盡情宣泄。

  注釋:

 、倥d荆▃hǔ):在今安徽馬鞍山*江東岸,下臨長江,突出江中處為采石磯,風(fēng)光綺麗,形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②聊:姑且。

  ③著:矗立。此處指建造。 危亭:與下文的照水然(同“燃”)犀,是同一典故,東晉溫嶠“路經(jīng)牛渚采石磯,聽當(dāng)?shù)厝苏f磯下多妖怪,便命燃犀角而照之,須臾水族覆滅,奇形怪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保ā稌x書·溫嶠傳》)后人常用“燃犀”來形容洞察奸邪。

 、芎桑╦ié):指金兵。

 、菪切牵盒稳蓊^發(fā)花白稀落。 鑷:拔除。

 、迶嗷辏盒稳輼O其哀傷。

  賞析:

  上闋寫作者登臨牛渚時的所見所思。開頭兩句直抒胸臆,意思是說:來到牛渚,登**這高高的山頭,縱目遠眺,旅途中的勞頓和寂寞一下子掃除凈盡,頓時覺得胸懷開闊,心情舒暢。這樣起筆自然而真實。吳淵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主戰(zhàn)派人物,來到采石之戰(zhàn)的舊地,面對浩蕩的長江,精神怎能不為之一振!“客里襟懷如豁”,這既是登高臨遠的瞬間感覺。也是詞人博大胸懷的形象寫照。接下去五句,寫眼中所見:牛渚山上的“燃犀亭”高高地聳立,不知是誰把它安設(shè)在最奇險的地方。千百年來獨自占有這高峻的地勢,看到它的人無不感到極度的愁苦。從燃犀亭上放眼望去,長江中波濤翻騰,白浪相逐,猶如鯨魚奔竄。汀岸上牛渚至金陵一帶,山勢雄偉,好似猛虎盤踞。這種險要完全是自然形成,并非人工安排。詩人寫燃犀亭,寫山,寫水,筆力勁健,氣勢奔放,像舒展開一幅壯美的山水畫卷,境界雄渾而闊大。這五句偏重于對客觀景物的渲染和描繪,但從中表現(xiàn)詞人的愛國激情。上闋的最后兩句“向來舟艦.曾掃百萬胡羯”,是從眼前山勢引出的對歷史事件的回顧。作者僅用十個字便概括了當(dāng)年的采石之戰(zhàn)。赫赫的戰(zhàn)功,光輝的戰(zhàn)例,是一曲民族正氣的頌歌。它也鼓舞一切有為之士,投身到抗擊金人貴族集團的**中去。

  詞的下闋追懷古代英雄人物,抒發(fā)作者對當(dāng)今的感慨。換頭“追念”以下三句,緊緊承續(xù)上闋,由重大的歷史事件聯(lián)想到古代的英雄豪杰。“照水然(同‘燃’)犀”與上闋提到的“危亭”(即燃犀亭),用了同一個典故,都是指東晉溫嶠燃犀角照看采石磯下水怪的故事。據(jù)《晉書·溫嶠傳》記載:溫嶠路經(jīng)牛渚采石磯,聽當(dāng)?shù)厝苏f磯下水中多妖怪,溫嶠“遂燃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車馬著赤衣者”。后人常用“燃犀”來形容洞察奸邪,溫嶠便是一個勇于誅除**的人。當(dāng)初他曾在北方抵抗劉聰、石勒的騷擾,南下后又與庾亮等討伐王敦,*定蘇峻等人的**。詩人登臨采石,追念溫嶠,把他視為抗擊外患、*定內(nèi)亂的英雄,在這里征引典實,顯然是“古為今用”。作者用典之后.接著便展開議論:要做一個堂堂的七尺男兒,就應(yīng)當(dāng)像溫嶠那樣,做出一番定國安邦的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來。但是,在當(dāng)時特定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下,一切未必會盡如人愿,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總存在著距離和矛盾。詩人在追懷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之后,思想不能不回到痛苦的現(xiàn)實中來。至此。作品由雄壯轉(zhuǎn)為憂憤。歲月流逝,人生易老,看一看自己鬢發(fā)已經(jīng)斑白;再看一看當(dāng)今形勢,淮水流域,天昏地暗。煙云彌漫,戰(zhàn)事未休,這正是令人極為哀痛的時候!霸瓢到欤瑹熁杌吹兀菙嗷陼r節(jié)”三句,寫得沉郁頓挫,這是詞人對國勢政局的形象化描述,也是詞人憂心如焚的悲歌。

  念奴嬌·斷虹霽雨 宋朝 黃庭堅

  八月十七日,同諸生步自永安城樓,過張寬夫園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眾客?陀袑O彥立,善吹笛。援筆作樂府長短句,文不加點。

  斷虹霽雨,凈秋空,山染修眉新綠。桂影扶疏,誰便道,今夕清輝不足?萬里青天,姮娥何處,駕此一輪玉。寒光零亂,為誰偏照醽醁?

  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共倒金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老子*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fēng)曲。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

  《念奴嬌·斷虹霽雨》譯文

  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掛天,青山如黛。桂影繁茂,誰知道,今與夕是那么的清輝不足?萬里的晴天,嫦娥在何處?駕駛一輪玉盤,馳騁長空。寒光零亂,在為誰斟酌這醽醁?

  我和一群年輕人在張園密茂的樹林中徜徉,離開家萬里,難得有今宵開懷暢飲!老夫,在江南海北,最愛的是是臨風(fēng)笛。孫郎微笑著,是因為聽著這笛子的聲音。

  《念奴嬌·斷虹霽雨》譯文二

  雨后新晴,天邊出現(xiàn)一道彩虹,萬里秋空一片澄明。如秀眉的山巒經(jīng)過雨水的沖刷,仿佛披**新綠的衣服。月中的桂樹還很茂密,怎么能說今夜的月色不明亮呢?萬里的晴天,嫦娥在何處?她駕駛著這一輪圓月,在夜空馳騁。月光寒冷,為誰照射在這壇美酒上?

  一群年輕人伴我左右,在微涼的晚風(fēng)中踏著幽寂的小徑,走進長滿林木的張家小園,暢飲歡談。讓我們斟滿手中的金荷葉杯,雖然離家萬里,可是把酒暢飲的歡聚時刻實在難得。老夫我一生漂泊,走遍大江南北,最喜歡聽臨風(fēng)的霜笛。孫郎聽后,微微一笑,吹出了更加悠揚的笛聲。

  《念奴嬌·斷虹霽雨》注釋

  此詞豪放,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云:“或以為可繼東坡赤壁之歌。”

  念奴嬌:詞牌名。

  諸生:一作“諸甥”。此據(jù)《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十一改。

  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節(jié)縣西長江邊上。

  張寬夫:作者友人,生*不詳。

  金荷:金質(zhì)蓮花杯。

  文不加點:謂不須修改。

  斷虹:一部分被云所遮蔽的虹,稱斷虹。

  山染句:謂山峰染成青黛色,如同美人的長眉毛。

  桂影:相傳月中有桂樹,因稱月中陰影為桂影。扶疏:繁茂紛披貌,意為枝葉繁茂。

  姮娥:月中女神娥。漢時避漢文帝劉垣諱,改稱嫦娥。一輪玉:指圓月。

  醽醁(líng lù):酒名。湖南衡陽縣東二十里有酃湖,其水湛然綠色,取以釀酒,甘美,名酃淥,又名醽醁。

  老子:老夫,作者自指。

  臨風(fēng)笛:一作“臨風(fēng)曲”。 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二:“予在蜀,見其稿。今俗本改‘笛’為‘曲’以協(xié) 韻,非也。然亦疑笛 字太不入韻。及居蜀久,習(xí)其語音,乃知瀘戎間謂‘笛’為‘獨’,故魯直得借用,亦因以戲之耳。 ”

  坐來:馬上。霜竹:指笛子。 《樂書》“剪云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

  《念奴嬌·斷虹霽雨》賞析

  此詞寫于作者于公元1094年(紹圣**)謫居地處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賓)時。詞中以豪健的筆力,展示出作者面對人生磨難時曠達、倔強、偉岸的襟懷,表達了**不縈于懷、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態(tài)度。整首詞筆墨酣暢淋漓,洋溢著豪邁樂觀的情緒。

  開頭三句描寫開闊的遠景:雨后新晴,秋空如洗,彩虹掛天,青山如黛。詞人不說“秋空凈”,而曰“凈秋空”,筆勢飛動,寫出了煙消云散、玉宇為之澄清的動態(tài)感。“山染修眉新綠”,寫遠山如美女的長眉,反用《**雜記》卓文君“眉色如望遠山”的故典,已是極嫵媚之情態(tài),而一個“染”字,更寫出了經(jīng)雨水洗刷的青山鮮活的生命力。

  接著寫賞月。此時的月亮是剛過中秋的八月十七的月亮,為了表現(xiàn)它清輝依然,詞人用主觀上的賞愛彌補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賞自然美景的娛悅心情,他接連以三個帶有感**彩的問句發(fā)問。三個問語如層波疊浪,極寫月色之美和自得其樂的騷人雅興。嫦娥駕駛玉輪是別開生面的奇想。歷來詩人筆下的嫦娥都是“姮娥孤棲”,“嫦娥倚泣”的形象,此處作者卻把她從寂寞清冷的月宮中走出來,并興高采烈地駕駛一輪玉盤,馳騁長空。舊典翻新,非***不能為也。

  此下轉(zhuǎn)而寫月下游園、歡飲和聽曲之樂。“年少從我追游,晚涼幽徑,繞張園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詞,信筆揮灑,寫灑脫不羈的詞人,正帶著一群愉快的年輕人,張園密茂的樹林中徜徉!肮驳菇鸷,家萬里,難得尊前相屬”,離家萬里,難得有今宵開懷暢飲!

  “老子*生,江南江北,最愛臨風(fēng)曲!”三句把詞人豪邁激越之情推向頂峰。這三句是此詞最精彩之處。《世說新語》記載東晉瘐亮武昌時,于氣佳景清之秋夜,登南樓游賞,瘐亮曰:“老子于此處興復(fù)不淺。”老子,猶老夫,語氣間隱然有一股豪氣。

  作者說自己這一生走南闖北,偏是最愛聽那臨風(fēng)吹奏的曲子!白類叟R風(fēng)笛”句,雄渾瀟灑,豪情滿懷,表現(xiàn)出詞人處逆境而不頹唐的樂觀心情。

  最后一筆帶到那位善吹笛的孫彥立:“孫郎微笑,坐來聲噴霜竹!睂O郎感遇知音,噴發(fā)奇響,那悠揚的笛聲回響不絕。

  此詞以驚創(chuàng)為奇,其神兀傲,其氣崎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于壯闊的形象中勃發(fā)出一種傲岸不羈之氣。作者自詡此篇“或可繼東坡赤壁之歌”,確乎道出了此詞的風(fēng)格所。詞人與蘇東坡一樣,飽經(jīng)**風(fēng)雨的摧折,卻仍保持著那種倔強兀傲、曠達豪邁的個性,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

  《念奴嬌·斷虹霽雨》創(chuàng)作背景

  宋哲宗紹圣年間,黃庭堅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改移地處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賓)安置。據(jù)任淵《山谷詩集注》附《年譜》,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八月十七日,黃庭堅與一群青年人一起飲酒,有個朋友名叫孫彥立的,善吹笛。于此情此境中,黃庭堅援筆寫下這首詞。

  念奴嬌·洞庭春晚原文

  洞庭春晚,舊傳恐是,人間尤物。收拾瑤池傾國艷,來向朱欄一壁。透戶龍香,隔簾鶯語,料得肌如雪。月妖真態(tài),是誰教避人杰。

  酒罷歸對寒窗,相留昨夜,應(yīng)是梅花發(fā)。賦了高唐猶想像,不管孤燈明滅。半面難期,多情易感,愁點星星發(fā)。繞梁聲在,為伊忘味三月。

  翻譯

  洞庭春喝得比較晚,洞庭湖的春天也來得晚,舊時相傳大概就這樣,但確實人間物之絕美者。收拾瑤池的時候,把她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可以透出室外散發(fā)陣陣的香味,使黃鶯隔簾而語,姑射仙子,玉肌冰骨,潔白如雪,令人神移。月夜下的姿態(tài),怎能不使狄仁杰避讓?

  酒宴歸來,對著寒窗,仿佛記起昨夜乘醉賞花,梅花應(yīng)該正在開放。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不管燈的明亮或者熄滅,如此美好晤面恐難以后再難遇見了,然而多情之人易于傷感,以致為愁而鬢發(fā)斑白。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jīng)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癡迷境地。

  注釋

  洞庭春:又為酒名。這里也指洞庭的春天。

  尤物:舊稱絕色女子。亦指物之絕美者。

  瑤池:神話中稱西王母所住的地方。

  龍香:指龍涎香。

  人杰:當(dāng)指狄仁杰。

  高唐:宋玉有《高唐賦》。

  難期:難以實現(xiàn)。

  星星發(fā):斑白之發(fā)。

  繞梁聲:即馀音繞梁。極言《韶》樂之美。

  賞析

  這首詞是詠梅的,主要是用擬人手法描述所詠之物,也是在抒發(fā)對佳人的思慕之情。

  詞開頭三句寫其美,寫其給人的總體印象。劉后村詠梅詩說:“世間尤物難調(diào)護,寒怕開遲暖怕飛”(《全芳備祖前集》卷一)作者說他所詠之物“舊傳恐是,人間尤物”,使用“尤物”二字,一方面說明它是“物之絕美者”,另一面也暗示出所詠之物為梅。“收拾”二句寫其來歷。辛棄疾在《瑞鶴仙·賦梅》詞中稱梅有“瑤池舊約”,而在《念奴嬌·題梅》詞中又說:“不如歸去,閬苑有個人惜”,均說梅同瑤池有密切關(guān)系。此處與之同意,言其所詠之物是從瑤池移到朱欄這邊來的,是傾國仙姝,進一步暗示他吟詠的是梅。

  “透戶”三句寫其特點。一是如姑射仙子,玉肌冰骨;二是特香,可以透出室外,使黃鶯隔簾而語,令人神移。結(jié)尾二句言其為花妖。一方面照應(yīng)“瑤池傾國艷”五字,另一方面寫其有迷人的魅力,進一步揭示其無與倫比的美色。

  “酒罷”三句追憶昨夜所見。如果說“月妖”二句是寫花避人,而過片三句則寫人憐花,詞的意脈似斷而實續(xù)。言昨夜晚間,痛飲洞庭春,意欲一睹“月妖真態(tài)”,但他避而不見,及歸對寒窗,仿佛記起昨夜乘醉賞花!皯(yīng)是梅花發(fā)”,點明所詠之物為梅,使人豁然開朗,醒明了題旨。

  “賦了”二句寫昨夜賞梅給他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猶如楚襄王夢見巫山神女而使宋玉賦高唐一樣,久久不能忘懷,而“不管孤燈明滅。”可見其感情何等專注,而他對梅花之美又是多么神往。

  “半面”三句宕開一筆,言如此美好晤面恐難再逢,然而多情之人易于傷感,以致為愁而鬢發(fā)斑白。結(jié)尾二句寫其印象之深刻,猶如聽了韓娥的歌聲,舜的音樂,縈繞腦際,經(jīng)久不忘,甚至達到食而不知其味的癡迷境地。

  這首詞看似以人擬花,其實也很可能又以物擬人,借梅花寫其意中人,故詞中所詠之物與人若即若離而又不即不離,達到了物人合一的境界,藝術(shù)上達到了極高境地。

  原文:

  野棠花落,又匆匆、過了清明時節(jié)。

  刬地東風(fēng)欺客夢,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觴,垂楊系馬,此地曾輕別。

  樓空人去,舊游飛燕能說。

  聞道綺陌東頭,行人長見,簾底纖纖月。

  舊恨春江流未斷,新恨云山千疊。

  料得明朝,尊前重見,鏡里花難折。

  也應(yīng)驚問:近來多少華發(fā)!

  譯文

  野棠花兒飄落,匆匆又過了清明時節(jié)。東風(fēng)欺凌著路上的行客,竟把我的短夢驚醒。一陣涼氣吹來,向我的孤枕**,我感到絲絲寒意。在那彎曲的河岸邊,我曾與佳人舉杯一起飲酒。在垂柳下,我曾在此地與佳人離別。如今人去樓空,只有往日的燕子還棲息在這里,那時的歡樂,只有它能作見證。

  聽說在繁華街道的東面,行人曾在簾下見過她的美足。舊日的情事如東流的春江,一去不回,新的遺憾又像云山一樣一層層添來。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們在酒宴上再相遇合,她將會像鏡里的鮮花,令我無法去折。她會驚訝我又白了頭發(fā)。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念奴嬌》翻譯賞析(擴展8)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是夢。--蘇軾《西江月·*山堂》翻譯賞析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